0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热门20篇

浏览

647

文章

264

篇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1.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的方式:暴力冲撞和和平交流;(1)暴力冲撞: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

(2)和平交流:阿拉伯数字、马可波罗访华。

2.希波战争:公元前(1)时间:前492-前449年;(2)双方:希腊城邦雅典、斯巴达与波斯;(3)战役: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

4.亚历山大东征的(1)经过: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一个落后的城邦_马其顿_;马其顿国王

亚历山大_,于公元前334年_率军东征,历经10年,灭亡包括_埃及_、_巴比伦_在内的庞大的_波斯帝国__,一直打到_印度河__流域,建立庞大的_亚历山大帝国___。

(2)影响:①使东西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②希腊文化于古代东方文化相结合,使当时自然科学飞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产生这一时代。

5.任何评价暴力:(1)积极: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2)消极: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6.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7.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国家)人,在中国元朝时来华,元世祖忽必烈很喜欢他,马可波罗著有《东方见闻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哥伦布航海简介

全文共 2311 字

+ 加入清单

西班牙王室出于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并且企望联合“对基督教徒曾表示过极大好感”的元朝大汗(他们还不知道元朝已经灭亡)来夹攻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哥伦布的计划得到了王室支持。王室于1492年4月17日与哥伦布签订协议,封哥伦布为他发现土地上的海军上将、总督和首席行政长官;在这些领土上出产或交换所得的一切金银、珠宝、香料等的十分之一归哥伦布,十分之九上交西班牙王室。

这一年的8月3日,星期五的清晨,由哥伦布指挥的三艘卡拉维尔船于巴罗士港顺风启航,国王交给哥伦布一封递交中国“元朝”大汗的信函。

三艘船的大小各不相同,都装有大炮和六个月的粮食以及准备与未开化地区土著们做交易的用品。哥伦布任船长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35米,甲板长18米,有三根桅杆,都备有角帆。第二艘为“平特号”,重90吨,速度快,船体只为旗舰的一半,船长是马丁?宾森。第三艘是“宁雅号”,重60吨,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宾森。宾森兄弟不仅是有经验的水手,而且是这次航海探险的投资者,探险能否成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当时召募水手的工作是很困难的。探险队员中有不少是哥伦布的朋友、佣人,也有好奇的官员们,还有相当一部分船员则是以这次航海为条件而受到特赦的犯人。这样整个船队才凑成了88人。

9月6日,哥伦布的船队驶过加纳利群岛,进入了当时海图没有记载的大西洋海域。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叙述,断定沿北纬二十九度线航行就会到达离中国海岸约2400公里的日本。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这个错误竟使船队得以一直在“贸易风带”中连续航行。

在从未经历过的大洋上航行,而且一直看不到陆地,这使得船员们个个提心吊胆。似乎只有哥伦布胸有成竹,但他不对船员许任何诺言。为了稳定人们的情绪,他记有两本航海日志,一本是自己看的,一丝不苟的记录实际航程;另一本是给船员们看的,所记航行距离比实行航程少许多。这样,在他到达预计目标之前,可以使船员们忍耐下去。

这时新的问题发生了,习惯于在欧洲的大西洋海岸使用罗盘的海员们,看到的罗盘指针是指着比北极略为偏东的方向。而这个船队离开加纳利群岛四天之后,发现指针指向北极偏西的方向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地磁场带来的磁偏角问题,所以都惊慌起来。罗盘失灵,只有靠北极星定航向。

在这水天一色的迷茫世界中,哥伦布不断地做着鼓舞士气的工作。9月16日,在海员们的眼中出现了“万蓝丛中一点绿”,他们兴奋极了,以为马上就要到绿色如茵的亚洲大陆了,拼命地向绿色的地方驶去。等他们到近处一看,顿时大失所望,哪里有什么陆地,原来是浮游在水面上的大片海藻。用绳子测量一下海深,几百米的长绳还碰不到底,说明附近不可能有陆地。后来人们知道,这一海域位于北大西洋的环流中心,风浪小,水流平缓,马尾藻不能飘到远处,就在这里停积下来,繁衍后代,结果就出现了这大约450万平方公里的海上“大草原”,人称“巴尾藻海”或简称为“藻海”。哥伦布一行在这“大草原”中艰苦地航行了三个星期。

离开这讨厌的“草原”后,人们依然见不到陆地的影子。为了分散大家的恐惧和不满情绪,哥伦布让人们注意观察船四周的水草。宾森兄弟看到一些海草很象陆地上的草,不久之后发现有鸟飞翔,又赶上一次无风天下的小雨,这些都是附近有陆地的征兆。9月25日黄昏,马丁?宾森自平特号船尾楼上报告说发现陆地了。于是船队就向那个方向驶去,但第二天曙光初照时,进入人们眼底的依然是大洋与天空。船员们的失望立即转化成对指挥官的不满,甚至一部分人开始醖酿叛乱计划。宾森兄弟获悉后,坚决主张将他们处以绞刑,哥伦布则表示,只要他们能再坚持几天,就可以原谅他们。同时,他也给船员们发了一些钱,借以安顿大家的情绪。

10月7日,哥伦布根据鸟群飞行的方向判断,将航向改为西南,几天之后发现船只周围漂着手杖和芦苇,夜里还发现远方似乎有微弱的亮光。10月12日一大早,忽然听得平特号发出一声号炮巨响,按预先约定,这意味着已经发现了陆地。

从他们驶离加纳利群岛算起,到登上第一块陆地为止,共历时37天。

哥伦布以为自己的梦想快要实现了,因为他终于横渡大西洋并发现了“亚洲”陆地。

实际上,他们到达的地方并不是亚洲,而是西半球的美洲。他们到达的第一站是佛罗里达东南820公里巴哈马群岛中的瓜那哈尼岛(后改名为“圣萨尔瓦多岛”)。

到达瓜那哈尼岛的这天早晨,“总督”哥伦布穿上石榴红的服装,另外两名船长分别扛着绿色的代表国王和女王的“F”和“Y”字旗,举行了仪式。把两面旗帜升在刚刚竖立的木杆上。哥伦布宣布这里是西班牙王国的领土,然后率众匍匐在大地上,感谢上帝给了他们好运气。红棕色皮肤的岛上居民们,则好奇而困惑地观看着这群白皮肤的不速之客的“表演”。

就这样,哥伦布终于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个月的航行,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

哥伦布(约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这也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的嚣张气焰。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市民、工商人士等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来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被称为“五四风雷”。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是由学生发起的革命运动

2、明确的提出了反帝反封的目标

3、它是由学生为先导工人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4、中国的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运动

2、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

3、它使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合组织上的准备

5、它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无产阶级的革命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普加乔夫起义

全文共 2180 字

+ 加入清单

18世纪中期,俄国出现了一个女沙皇--叶卡杰琳娜二世。这是个阴险、狠毒、残暴的女人,她原来是彼得三世的皇后,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她勾结贵族暗杀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莫名其妙地死了,民间传出有关他的种种猜测。1793年9月,在顿河和乌拉尔河一带,人们议论纷纷,都传说彼得三世没有死,就隐藏在哥萨克中间:

"你听说了吗?彼得三世还在人世呢!"

"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他从狠毒的女沙皇中逃脱了,隐名埋姓藏在哥萨克中间。"

"怎么跑到哥萨克人这儿来了呢?这我可有点不相信。""你还不知道?彼得三世已经率大军进攻来了,他就在伏尔加河畔的大草原上。"

"要真是这样那就太好了!彼得三世倒是个不错的皇帝,可比现在这个好多了!自从这个女人当了皇上,我们的日子比以前更难熬了。"

"我们去投他怎么样?"

"这个主意好,走,现在就去,反正这日子也过不下去了。"叶卡杰琳娜统治时期,采取了许多维护大贵族和大地主利益的政策,残酷剥削和压榨广大人民。那时候,地位最卑下,遭遇最悲惨的是农奴,他们是地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可以任意侮辱打骂农奴,也可以把他们当牲口一样任意买卖。稍不如意,就把农奴流放西伯利亚或者罚做苦役。人们忍无可忍都想起来反抗沙皇,只是没人领头。这个领头人终于出现了,他叫叶梅连·普加乔夫。其实,人们传说中的彼得三世就是普加乔夫,真的彼得三世早在1762年就被杀了。普加乔夫冒称彼得三世只是便于发动农民起义而已。

普加乔夫生于顿河沿岸齐莫维斯克镇的一个贫穷的哥萨克家庭。18岁时被征兵到波兰打仗;又参加过对土耳其的战争,由于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少尉。后来因为生病,退伍回乡。

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率领由80多名哥萨克组成的小队伍去攻打雅伊克城堡,揭开了揭义的序幕。他们首战告捷,接着便向奥伦堡进军。奥伦堡是当时俄国在东南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奥伦堡城池坚固,有重兵把守,还有70门大炮,易守难攻。10月7日,普加乔夫率起义军进攻奥伦堡,因兵力悬殊,没有成功。于是他决定采用围城打援的战略,长期围困奥伦堡。在此期间,普加乔夫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加强部队建设。

同时,普加乔夫展开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到处传布檄文,声称要给哥萨克"河川、土地、草原、薪饷、武器和粮食;"给巴什基尔人、哈萨克人、卡尔梅克人和鞑靼人"土地、水源、草场、森林、自由和粮食"。号召各族人民起义推翻叶卡杰琳娜二世。哥萨克的农民、工人和各族人民纷纷投奔起义队伍。起义军很快发展到3万多人,叶卡杰琳娜二世惊惶失措,急忙调动三路大军,增援奥伦堡。

第一路大军的主力有2万多人,由卡尔将军率领。他根本没把普加乔夫放在眼里,认为起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自己一定马到成功。

卡尔带着队伍漫不经心地向奥伦堡开来,心里想,这次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皇上重赏。他正在做美梦呢,突然一阵炮响,几颗炮弹正落在他的队伍中间,他自己猛然一惊,险些从马背上跌了下来,原来他中了普加乔夫的埋伏。卡尔刚下令还击,起义军的骑兵已经发起猛攻,挥舞着雪亮的马刀,像一阵旋风刮了过来。官兵仓惶应战,哪还招架得住,不会儿就四散溃逃,卡尔早就扔下队伍自己先跑了。

第二路援军紧随而来。普加乔夫带兵埋伏在一个山头上,山下是一条河。官兵在本尔内舍夫上校率领下来到河边,这正是11月份,河上结着薄冰,寒风刺骨。本尔内舍夫向四处观察了一会儿,只见周围静悄悄的,心中祈祷千万别遇上普加乔夫的埋伏。他下令队伍立即过河。官兵刚到河中间,突然一阵炮响,起义军从河边的山头上冲了下来,呐喊声惊天动地,陷入包围的官兵还没来得及抵抗就当了俘虏。本尔内舍夫见势不妙,急忙化装成马车夫想逃走,结果被起义军抓住,当场处死。

第三路援军听见两路人马溃败的消息,不敢大意,绕路冲到奥伦堡城下,被守城的官兵接了进去。

1774年春天,叶卡杰琳娜二世再次派大军增援奥伦塞,3月22日,双方在谢季塔瓦展开激战,起义军遭到失败。4月1日,起义军在萨马拉激战中再次受挫,只好从奥伦堡撤退,向巴什基尔地区转移。

在撤向巴什基尔地区的路途中,许多工人,农民和巴什基尔人加入了起义队伍。7月12日,普加乔夫把起义分成四个纵队,向俄国南方另一军事重镇喀山发动猛攻。经过激烈战斗,起义军攻破喀山城,政府军仓惶逃走。两天后,官兵立即反掉过来,起义军只得弃城而走。在喀山战斗中,起义军阵亡和被俘约8000人,使新补充的队伍几乎全部丧失了。普加乔夫从喀山撤退,西渡伏尔加河,向顿河挺进,打算发动顿河地区的哥萨克,去攻打察里津,然后进攻莫斯科。在西进途中,沿途又有无数群众参加起义,起义很快席卷了诺夫哥罗德省和沃龙涅什省。这些西方的几千名贵族仓惶逃往莫斯科。叶卡杰琳娜二世惊恐万状,急忙从土耳其战场上调回苏沃洛夫的部队去追击普加乔夫。当普加乔夫的起义军刚刚逼近察里津,刚准备攻城,苏沃洛夫的部队就尾随而来。8月25日凌晨,双方在萨尔尼科夫展开决战,起义军被击溃。普加乔夫带领200多名残部,东渡伏尔加河,逃往草原深处。队伍不断缩小,最后剩下不到50人了。

1774年9月4日,起义军军事委员会成员特沃洛戈夫,炮兵长官丘马科夫等叛徒,把普加乔夫捆绑起来,交给了雅伊克镇的沙皇政府当局。

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在莫斯科被沙皇杀害。俄国历史是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但普加乔夫却永远受到俄罗斯人民的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资本主义的“繁荣”与崩溃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一、资本主义的"繁荣"与崩溃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一时。(但却在"繁荣"的背后孕育了严重危机)

2、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①时间:1929-1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涉及国家: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3、经济危机的本质: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4、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④作用: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新政的本质: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统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达芬奇画作200年来首现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在拍卖会上以一万一千英镑购得、最初以为是某位无名艺术家所作的一幅年轻妇女画像,被多位专家断定是达芬奇所作,使得其潜在价值飙升至一亿英镑或更高。

如果获确认,这将是十九世纪初《抱银鼠的女子》被断定为达芬奇作品以来,第一幅被确认出自达芬奇的画。

收藏家意外发现

根香港大公网报道,一位匿名瑞士收藏家于1998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购得这幅叫做《少女侧面头像》的画作。当时佳士得把这幅作品列为“德国学派,十九世纪初”。

该名收藏家只是心血来潮购买了它。他的朋友、加拿大收藏家彼得?西尔弗曼说:“他只是觉得这幅画很好看。”该匿名收藏家把这幅画放在家中抽屉里,没有给它上裱。

去年,这位收藏家向西尔弗曼展示他的收藏时,把《少女侧面头像》从抽屉抽出来。于是,西尔弗曼成为第一个发现这画幅可能是达芬奇所作的人。

西尔弗曼说:“我的心开始狂跳,我相信一分钟跳了一百万次。我立即想到这有可能是一位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我脑中闪过这是出自达芬奇之手的念头。”

西尔弗曼把这幅画的照片寄给大英博物馆和盖蒂博物馆画作馆长尼古拉斯?透纳博士。透纳说:“我立即想到两个可能性:一幅非常出色的赝品,或一幅不为人知的达芬奇作品。”

他对这幅画中少女面部周围的明暗技巧惊叹不已,他相信这只有像达芬奇这样的左手画家才有可能画得出。他说:“当时,除了达芬奇之外,只有两三位左手画家有这等高超技法。”

众多权威专家认定

西尔弗曼安排与巴黎一家专门处理美术作品数码图像的公司吕米埃技术公司的专家们见面。他们利用扫描技术鉴定之后说:“这是一幅达芬奇作品。”

这幅以黑、红、白粉笔和水彩作的画,画中人物可能是即将下嫁奥地利大公、墨西哥皇帝马克西米连前的意大利伦巴第贵族比安卡·玛丽亚·斯弗尔扎。达芬奇曾随这对新婚夫妇横越阿尔卑斯山脉,前往奥地利蒂罗尔。

吕米埃技术公司研究主任帕斯卡尔·科特说:“我们发现它与《抱银鼠的女子》有一个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一个罕见的笔触──画家画了眼上眼下的睫毛。”该公司将于九月份完成对该画空白部分的羊皮纸进行的碳年份测定。

西尔弗曼预计,如果该画的作者被确定是达芬奇,而拥有者又愿意出售的话,至少可卖五千万英镑。其它专家说,该画价值可高达一亿英镑。

佛罗伦萨画派权威专家米纳?格雷戈里和达芬奇学派专家克里斯蒂娜?盖多,也都认为这幅画出自达芬奇之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1919年1月;法国巴黎。

1、参与国:"一战"的战胜国(协约国)

2、操纵国及领导人: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3、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时间:1919年6月签约国:协约国与德国

1、内容:

2、凡尔赛体系建立:1919-1920年协约国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加上《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3、影响:⑴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协议(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条款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⑵影响:凡尔赛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上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确立了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启示:弱国无外交,应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相关事件:⑴国际联盟的成立:最早由美国提出,根据和约规定,1920年1月成立。美国没有加入,主要被英、法控制。⑵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的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即中国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大河流域文明

1.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2.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成立,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法典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3.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掌管宗教的祭司;刹帝利: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吠舍: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罗: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非雅利安人)

4.佛教的产生:(1)时间:前6世纪;(2)地点:古印度;(3)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4)基本教义:主张"众生平等",教导人们消灭欲望。(5)传播:佛教后来成为世界性_的宗教,主要分布在东亚__、_东南亚__。在汉朝__传入中国,对古代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1.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的棉纺织业,其特征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或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3.重要发明:(1)开始的时间、标志: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2)核心标志: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3)美国人富尔顿于1807年发明汽船。

(4)英国人史蒂芬孙于1825年发明了火车机车(火车时代)。(汽船与火车的出现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①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②使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产生了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主要对立阶级;③现代大工厂制度也建立起来,人类迅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时代的过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2)消极:①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②带来了环境的污染。

5.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要认识到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及影响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一)性质: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理由:因为二战交战的一方是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另一方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集团,它们参战的目的是彻底打垮法西斯势力。)

(二)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打垮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壮大人民民主力量和社会主义力量,推动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客观上促进科技的进步。)

(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巴拿马运河百年沧桑记

全文共 1767 字

+ 加入清单

连接两大洋的世界水桥打开拉丁美洲地图,辽阔的北美洲和南美洲被一条狭长的陆地——巴拿马地峡连接着。地理学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北美洲原来是分开的,地理运动使两块大陆连接在一起。巴拿马运河便是它们的维系点,这条水道也将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在一起,因此人们称它为“世界水桥”。

历史上,开凿运河的蓝图屡见不鲜。位于中美洲最南端的巴拿马地峡是美洲大陆最狭窄、最低缓的地段,利用它修建一条连接两洋的运河是人类几百年来的夙愿。巴拿马运河的建成比苏伊士运河晚45年,但它的修建难度远远超过后者。苏伊士是海平面运河,而巴拿马运河的最高水位为海拔26.52米,让一条重载的船只通过,谈何容易。最早做此尝试的是当年的西班牙殖民者。

153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凭借想像下令在巴拿马地峡最窄的地段开凿一条河道,以便使殖民者从南美掠夺来的黄金缩短运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施工能力,西班牙人只是沿山脚用鹅卵石铺出了一条供穿越地峡的驿道。

1826年,拉美独立运动领袖、大哥伦比亚总统玻利瓦尔在巴拿马第一届美洲国家代表会议上,建议美洲各国通力开凿巴拿马运河,但没有实现。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甚至提出通过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连接世界海洋的构想。

1880年,圣西门的学生—因开通苏伊士运河而闻名世界的法国人雷赛布来到巴拿马,组建了“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然而,面对沟壑纵横、丛林密布的地形和肆虐的热带疾病,法国人白白花费了20年的时间和3亿美元的巨资,运河只挖掘了不到计划长度的四分之一就被迫停工。

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并与刚刚成立的巴拿马政府签订了《巴拿马运河条约》,根据该条约,美国享有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和“永久使用、占领及控制”运河和运河区的权利。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1000万美元作为所谓“签约补偿”。

1914年,50多个国家的劳工终于用他们的血汗换来了巴拿马运河的通航。“一只会下金蛋的鸡”由于其地理位置,巴拿马运河对美国来说一直有着极重要的战略、军事和政治意义。在运河投入使用后,美国不仅控制了运河及港口的管理,还在沿岸设立了所谓“运河区”。巴拿马人要进入运河区则必须得到批准,巴拿马运河区成了“国中之国”。

据统计,每年有1.5万艘船只穿越这条运河,而平均每艘的过河费是3万美元,所以对美国人来说,巴拿马运河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美国还以运河区为基地,成立了美军南方司令部,作为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军事指挥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后来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中,美军都曾利用巴拿马运河调动军队,为其全球战略利益服务。美国在运河区的驻军长期保持在数万人。

1989年,美军从运河区指挥过入侵巴拿马的战争,运河区的美军还参与过侵占海地和格林纳达的军事行动。美国不仅在运河区内享有主宰一切的权力,而且随时可以越界干涉巴拿马的内政。在美国的操纵下,巴拿马政局动荡,政变频繁,只要哪个总统不顺从美国的意志,立即会遭到推翻或暗杀。艰难的回归之路从巴拿马运河修建之日起,巴拿马人民争取其回归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二战之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呼声空前高涨,多次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撤除美军基地。

1963年11月,美国被迫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年1月9日,美国人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终于触发了震撼世界的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3万多巴拿马市民和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美军竟然出动坦克和直升机,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人群,造成2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剧。1月12日,巴拿马10万人为死难者送葬,恰里总统和政府官员也加入了游行行列。世界各国人民声援的浪潮此起彼伏,哥伦比亚等11个拉美国家的首脑联名致函卡特总统,要求尽快废除不平等的旧运河条约。在巨大的压力下,美国被迫同意就签订一项新运河条约进行双边磋商。

1977年9月7日,美国终于同巴拿马政府签订了《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新条约规定巴拿马将以“国土主人的资格”处理有关运河的一切事宜。

1999年12月31日条约期满前,美国将撤离所有驻军,并向巴拿马政府移交运河的全部管辖权。1979年10月1日新条约生效当天,成千上万的巴拿马人载歌载舞涌入运河区,一面176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巨幅巴拿马国旗在运河南端入口处的安孔山冉冉升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全文共 2080 字

+ 加入清单

注:以下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均发生于大西洋沿岸。

一、资产阶级统治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1课)

1、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人:克伦威尔。

3、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4、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5、简单过程:(1)开始: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2)内战:国王查理一世发动内战,议会军打败王军;(3)共和国成立: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权;(4)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复辟;

(5)革命胜利:1688年宫廷政变。(6)巩固: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6、文献:《权利法案》:(1)背景:1688年宫廷政变后,英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2)制定机构:英国议会。(3)目的: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4)内容: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也不能随意废止法律。(5)作用:为限制国王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7、历史意义(影响):(1)国内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2)国际意义: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二)美国独立战争(第12课)

1、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性质:它具有双重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独立战争。

3、领导:

4、(1)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2)领导人:华盛顿。(3)领导机构:大陆会议。

5、时间:1775-1783年。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6、简单过程:⑴开始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⑵建军: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⑶建国: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诞生。⑷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之后获得法国等国的支持。⑸胜利: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革命取得成功。

7、文献:《独立宣言》:⑴时间:1776年7月4日。⑵制定机构:大陆会议。⑶基本内容:宣布人人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⑷意义:标志着美国的诞生。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国庆日。

8、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国际意义: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巩固:1787年颁布宪法,确立总统制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政体。

(1)内容: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的一种),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立法和司法大权。

(2)意义: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10、评价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民族独立;独立后,他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又开创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作为开国元勋和伟大政治家,华盛顿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三)法国大革命(第13课)

1、原因:法国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领导:⑴领导阶级:资产阶级。⑵领导机构:三级会议。⑶领导人代表:罗伯斯庇尔。

3、时间:1789年7月14日开始

4、简单过程:

开始:⑴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召开。⑵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日)

发展:颁布《人权宣言》。

进一步发展:⑴成立共和国: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⑵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高潮:⑴巴黎人民再次起义,雅各宾派开始上台,罗伯斯庇尔掌权。⑵政变:1794年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革命高潮结束。

后续:⑴1799年,拿破仑通过政变掌权,1804年建立法兰西帝国。⑵封建王朝复辟。

5、成果巩固:革命成功后拿破仑颁布《法典》。

6、文献:《人权宣言》:⑴时间:1789年。⑵制定机构:制宪会议。⑶基本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⑷意义: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被称为法国"新社会的出生证书"。⑸评价:①积极性:宣传了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精神。②局限性: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7、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评价拿破仑:他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1799年通过政变夺取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法典》(最大的贡献),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成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典范。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捍卫并传播法国革命成果。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也侵犯了别国人民的利益,遭到各国的联合抵抗。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帝国覆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好望角气候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这段文字是经常航行在这段航程中的一位海员对那里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描述:“乌云密蔽,连绵不断,很少见到蓝天和星月,终日西风劲吹,一个个涡旋状云系向东飞驰,海面上奔腾咆哮的巨浪不时与船舷碰撞,发出的阵阵吼声,震撼着每个海员的心灵。”

形成这种景象的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对气流的方向起了重要作用。使西风变得强烈的另一个原因是,中纬度的温差大。

向极地或向赤道航行一天,就会明显感到冷暖的差异,这是由于低纬度的能量在向两极输送中,相当大的部分要消耗在中纬度地区,同时极地冷空气不停地向南侵袭,在这两股冷暖差别较大的气流夹击下,中纬度地带就成了温差较大的地区,冷暖气流不断交汇运动,极易导致风暴频发。

好望角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巨浪呢?水文气象学家探索了多年,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好望角巨浪的生成除了与大气环流特征有关外,还与当地海况及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好望角正处在盛行西风带上,西风带的特点是西风的风力很强,11级大风可谓家常便饭,这样的气象条件是形成好望角巨浪的外部原因。南半球是一个陆地小而水域辽阔的半球,自古就有“水半球”之称;好望角接近南纬40度,而南纬40度至南极圈是一个围绕地球一周的大水圈,广阔的海区无疑是好望角巨浪生成的另一个原因。

总结:此外,在辽阔的海域,海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作用,也是巨浪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西方国家常把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称为“咆哮西风带”,而把好望角的航线比作“鬼门关”。

编辑推荐: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好望角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北极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北极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北极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

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北冰洋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这为夏季在这里筑巢的数百万只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海豹、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冬季大地封冻,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夏天积雪融化,表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

同时,狼和北极熊等食肉动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动物得以存活。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千百年以来,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在这里世代繁衍。最近,这里发现了石油,因而许多人从南部来到这里工作。

1909年,两名美国人——罗伯特·皮埃里和弗雷德里克·都声称是自己首先到达北极,但是,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此后的各种研究证明,皮埃里至少到达过距离极点数千米的地方。

总结: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世界的气候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1、天气指某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特点是多变。如:狂风暴雨、风力大等。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特点是有相对的稳定性。如:炎热干燥,冬冷夏凉等。

3、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会读简易天气预报图。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气温:⑴、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

⑵、北半球一年当中平均气温最高是七月,最低是一月;南半球则相反。

2、降水:

⑴、降水的三种形式: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⑵、世界上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3、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⑴、气候资料用表格,坐标图和等值线图等表示。

⑵、举例说明。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

1、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

2、地球的运动(见下表)。

3、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⑴、热带:回归线之间23.5°N—23.5°S(太阳光有直射);

⑵、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3.5°N—66.5°N(有四季变化);

⑶、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23.5°S—66.5°S(有四季变化);

⑷、北寒带:北极圈内66.5°N—90°N(有极昼、极夜);

⑸、南寒带:南极圈内66.5°S—90°S(有极昼、极夜);

注:从五带分布来看,非洲最热,南极洲最冷。

4、海陆分布:纬度相同地方,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5、地形、地势的分布:

⑴、不同的地形区,气温不相同。如: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降水和气温则不相同。

⑵、随地势升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6、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等。

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3、温带气候:

4、寒带气候:

⑴、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为基本特色。

⑵、极地气候:①、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终年严寒,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等。

②、终年严寒。主要分布北极地区和南极洲,无植物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3.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

5.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6.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7.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8.启示: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战争悲剧不能重演。

9.一战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好望角介绍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好望角多暴风雨,海浪汹涌,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温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来自南极洲水域的寒冷的本格拉洋流的汇合处。

南非的好望角及其邻近海域一直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互通的航道要冲。随着大吨位散货船、液货船的日益投入,这里的通航密度正日趋增加。鉴于航海与航运的需求,该区域的气象与海况也受到了航海者的广泛关注。

世界著名的瑞典埃塞尔特制图公司在它的出版物上曾将南纬40°~50°描述为强风带。地处南纬35℃的好望角一带恰好与西风带毗邻,是恶劣气象的直接受害者。2000年至2001年,航经这一带海域达四次以上,实地纵观了它的气象海况变化。

与好望角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带只有非洲的好望角、南美洲的合恩角,以及澳大利亚南部沿岸和新西兰的南岛位于这里,其它几乎被三大洋的南部海域所环绕,构成一个封闭的水圈通称为南大洋,这里终年西风劲吹,风暴频繁。

在夏季也是西风咆哮而过,冬季更是寒风凛冽,常年的西风把海水也驯服得环绕地球由西向东奔驰,形成了著名的“西风漂流”。

总结:欲为通往富庶的东方航道,故改称好望角。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来往于亚欧之间的船舶都经过好望角。现特大油轮无法进入苏伊士运河,仍需取此道航行。

编辑推荐: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好望角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美国南北战争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和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3.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叛乱的借口)

4.爆发的标志: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5.转折点: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结果:1865年,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7.性质:既是一场内战,又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8.意义:(1)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2)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9.林肯的贡献: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至今仍在进行。起源国:美国。

2、主要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3、成就: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它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数据和信息的交流中进入信息化社会。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出现重大突破,核心是基因工程,目前克隆技术引人注目。

4、特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5、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提高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6、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评价:"科学技术是一柄双仞剑",新的技术在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和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