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汇总20篇

浏览

1007

文章

132

篇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汉时期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17、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19、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隋唐科举制度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全文共 722 字

+ 加入清单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1)唐玄宗统治后期(年号"天宝"),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贤,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763年(共8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概况:安史叛军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一)黄巢起义

(1)背景

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朱温投唐,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4)影响: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二)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粱政权,唐朝灭亡。从此历史进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国时代。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dié)与分立

1、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而南方地区则出现的吴、南唐、吴越等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表现: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评价: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东汉的兴亡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西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横跨公元前后的朝代(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2.东汉建立:刘秀于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措施: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危害: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是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5.黄巾起义的原因: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流离失所。时间及领导人:184年,张角等人;结果:失败。

6.黄巾起义的特点:①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②利用宗教太平道动员群众起义。

7.黄巾起义的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瓦解了东汉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一个海洋中国的兴起

全文共 5472 字

+ 加入清单

大唐开元二年(714年),海内安宁。

春天在北方边境击败了突厥入寇,盛夏季节西天竺国又遣使来献方物。

在遥远的南方海滨,安南市舶使周庆立和波斯僧广造奇巧,想进献给皇帝以赞颂这番歌舞升平的景象,但当时即位才三年、正励精图治的唐玄宗却拒绝接受。

这一看起来平静的一年,却可能标志着一个重大的转移:中国的对外交通正在逐渐转向海洋

周庆立就是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位海关官员,在他之后,一个繁荣的海外贸易体系已渐渐成形。

从西域到南海

唐代的对外格局是在此前历史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国对外交通的重心长期是面向西域的陆路。

尤其在西晋覆亡之后的五胡乱华时期,大量不同文化背景的胡人操着不同的语言,沿着黄沙迷漫的丝绸之路跋涉而来,其结果不仅促成商品贸易的交流,外来文化(尤其佛教)还给中国文化开辟出全新局面。

与之相比,当时尚未全面开发的南方在三国孙吴时期才开始发展海外交通,受国力和技术所限,直至南朝被隋吞并,南方在对外开放程度上仍与北方相去甚远。

隋唐王室原本都出于北方豪族,定都长安也使他们无疑更着重放眼内陆亚洲;作为陆路丝绸之路终点的长安由此成为当时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那时输入的外来文明大多源出印度和伊朗,而承担这一交流职能的则主要是中亚的粟特胡商。

粟特人不仅经商,由他们带来的美术、音乐等艺术也深深影响了唐人,盛唐时代也是粟特商人两三百年来在中国活动所达到的顶点。

但一种新的趋势也在此时逐渐浮现:南方的海外贸易小传统已经开始复兴。

当时闽粤一带仍被普遍视为遥远的蛮荒之地,但早在唐初武则天时期,广州已是南海边一个重要的国际商港:

"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唐书·王方庆传》)这里说的"昆仑",就是东南亚一带熟习水性的土著。

到天宝九年(750年)鉴真途经广州时,已看到广州海面上"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其舶深六七丈。狮子国、大石(食)国、骨唐国、白蛮、赤蛮等往来居住,种类极多"(《唐大和尚东征传》)。

因此,开元四年(716年)韶关人张九龄奏请开辟通往中原的大庾岭新路,以充分利用岭南对海外交通的优势:"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记》)

虽然其中不无文学夸张的语气,但此路辟通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大路之后,确实极大地促进了岭南与中原的联系,重塑了岭南的商路。

由此北江开始日渐繁忙,而以前通往广西的商路逐渐废弃(叶显恩等《广东航运史》),这又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文献中最早可见的中国海关官员,也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即开元二年(714年)的安南市舶使周庆立。

中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曾提到"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虽然著作的时代略晚,但也可见安南和广州长期是南海边的著名港口。

安史之乱(755-763年)加速了这一从西域到南海的转移过程。

说来讽刺,安史之乱的两个起事者安禄山和史思明,本身都有粟特血统,但正是他们不成功的叛乱终结了粟特人在中国的活动。

在长期动荡之下,驻守西域的唐军内撤勤王,西域和河西走廊落入回鹘和吐蕃势力之手,中原势力从此绝迹于中亚长达一千年之久;

而没有了帝国维护陆路交通的安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就逐渐不复当年盛况,更不必说由于叛乱者的种族背景,胡人在中唐以后也遭到了中原汉人的敌视和歧视。

江淮以南的南方当时并未受战火波及,由于北方藩镇割据,唐朝中央越发依靠南方在财力和人力上的供给以支撑摇摇欲坠的帝国结构。

在安史之乱结束的广德元年(763年),唐朝正式在广州设立市舶提举司,掌征收外贸商税、检查来往船只、收购专卖品。

之所以设在广州,原因也很简单:自秦汉以来的数百年里,广州一直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正如长安和洛阳是陆路丝绸之路的终点。

当时珠江三角洲尚未完全形成,珠江口的海面远比现在开阔,广州是一座海滨城市,也是南洋商舶到达中国的第一个港口。唐朝继续以一种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态度对各种各样的外来影响兼收并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唐以后大量海外珍奇如象牙、宝石、白鹦鹉等陆续从海路输入,甚至奴隶的来源也出现了转移。

早先是粟特人口贩子转运的胡人妇女,而现在则出现了南洋来的皮肤黝黑且熟识水性的昆仑奴,他们成为唐传奇中新的角色。

从8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和世界其他部分一样经历了一个"南方化"的过程:

来自南方的各种文化因素(如饮茶习俗)开始扩散和弥漫到全国,而南方的闽粤航海传统自此得以全面兴盛,逐渐取代西域通道而成为此后一千多年里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改变了中国的外贸结构和文化取向,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海外贸易网络的形成

市舶提举司在763年的正式设立标志着一个海洋中国的兴起,这本身也意味着当时的海外贸易网络已成长到不容忽视的程度。

唐代广州的海路贸易,分东西两道,东道通往日本、渤海、流求等地,但最重要的则是向西南到东南亚、印度、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波斯、阿拉伯帝国的商路,尤其是穆斯林商人。

原先承担驮运各种珍奇贩运到长安的主要是粟特、回鹘等中亚的胡商,而8世纪中叶以后到广州等地从事贸易的外商则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人。

据说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曼苏尔(745-775年在位)曾说:"这是底格里斯河,从这里到中国没有任何障碍,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从海上运来。"

当时曾有大量来自西亚的穆斯林人口生活在广州,建造起怀圣寺、光塔(早先被称为"蕃塔")。每年五六月间西南季风到广州时即有人登顶宣礼,并在夜间点灯(塔高达615尺),可以作为航道灯塔来导航,此后在几个世纪里都是海船从珠江口进入广州城时最高和最容易辨识的航标。

到德宗贞元十一年至十七年(795-801年)王锷任岭南节度史时,广州参与海外贸易的程度愈益加深:他曾"日发十余艇",且"周以岁时,循环不绝"(《旧唐书·王锷传》)地加入到商贸活动中去。

当时经"广州通海夷道"来贸易的国家据说不下一百个——柳宗元曾记载:抵达广州的商人"由流求诃陵,西抵大厦(夏)、康居,环水而国以百数"(《岭南节度飨军堂记》)。

晚唐时聚居在广州蕃坊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的数量已经达到相当惊人的程度,当时广州"是商船所停集的港口,也是为中国商货与阿拉伯货荟萃的地方"。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逐渐关闭,原本依靠转运贸易致富的中亚城市开始慢慢走向衰败。与之相反,在盛唐时还被视为蛮荒异域的东南亚一带,接过了中国与印度洋沿岸的贸易中转,许多港口因此而发展了起来。

广州远离任何一个统一政权都城的独立位置使它可以在任何时代都保持开放而不影响国家根本政策。

这又使得南方的经济愈加获得发展,因为自唐宋时代起,这些面向南洋的港口主要都集中在南方;直至清代中期,长江口以北的北方唯一兴盛的大港天津也是以国内贸易为主。

在这个海外贸易网络中,中国人逐渐占据上风并成为主要的承担者。这与此前的陆路对外贸易截然不同:

陆路贸易的承担者通常是粟特、回鹘等胡商,因为从长安到中亚、拜占庭、欧洲的道路极为漫长,许多路段地形复杂且盗匪出没,是一种不断在中间商之间分段转运的贸易,不善控制骆驼及熟习多种语言的汉人很难从事这一贸易,因此往往是游牧民族居中联系并控制相关的商路。

海上贸易却对造船、驾驶技巧等技术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且海路相对安全——它只需要一系列和平开放的港口。

在早先的陆路对外贸易中几乎没什么知名的中国商人,更别说移民国外了,而海路贸易最终却使中国人深深介入东南亚的经济结构,以及数百万中国人"下南洋"。

商队在陆地行走速度较慢,骆驼所能驮的货物重量也远不及一艘大船,而遭遇抢劫的风险却远高于海上被海盗抢劫。

因此在火车发明之前,陆路商队运输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只有非常贵重的物品才能负担得起远程陆路运输的成本。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昂贵的外国商品通常只有精英阶层才能消费,将之视为一种身份象征,其经济意义微不足道。

但海路则不同,负载重的船只反而不易沉没,空船还需要用大量石头或瓷器等压舱,因此海洋使大量笨重的大宗散货(兼有压舱和出售两重用途)也得以进行贸易交换,而这些是平民也可以消费的。

中唐以后闽粤商人将大量中国货物(瓷器、茶叶、丝绸等)运载到海外,并使东南亚等地的经济活动也为供应中国市场而组织起来,最终推动了区域性工业布局的形成。

此外,海外运输还对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各方面提出了技术革命的要求,催生了相关科技进步。

西方学者曾用"早期全球化"(archaicglobalization)这一术语来描述中古时期这一交流网络的形成,异域货物、思想观念、文化力量等逐渐出现一个横跨各洲的联系。

那是一个多中心的全球化,中国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中心——唐朝中国不仅是这个贸易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还是其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全球史学者JerryBentley认为,在全球性互动中,三种主要进程(大规模移民、帝国的建立和远程贸易)具有"超越社会和文化区域疆界的重大意义",不难看出,这三者在海洋中国的时代同时在进行。

失去的机会?

现在提起唐朝,人们常常将它视为中国古代文明曾达到过的一个巅峰,而与之相连的则是一个外向、自信、开放、文化多元的形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唐朝在对外交流中的行为,塑造了今天人们所感知到的"盛唐气象"。

但"巅峰"的意思是:你好不容易到达那个顶点之后,发现很难在那里长期停留,事实上唐朝也是两千年帝制中国时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它不仅见证了辉煌、见证了变迁,也预示了此后中国对外贸易的成功与失败。

人们或许会遗憾:为何中国未能在一个国力强盛的时代,趁着转向南海的历史机遇,向一个海洋国家转型?

但事实上,如果说那是一个机会,那么,这是一个必然会失去的机会。

唐代海路贸易确实催生了一个颇有希望的"海洋中国",然而这种繁荣,与西欧海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仅具有表面上的相似,而其背后运作机制则大异其趣。

长距离的海洋贸易,在技术条件简陋的时代,是风险极高的行业。一旦有一批货物在海上沉没,普通商人大多就此破产。

因此古代诸文明中,无论是埃及、苏美尔、中国,最初都是神庙或宫廷垄断海外贸易——也只有这样财力雄厚的机构才能消费这些特殊商品。

在中国,自秦汉以降,皇帝一直竭力垄断对海外的贸易,早在西汉就有宦官代表皇帝去海外采购珠宝异物,所获利润也归皇帝的个人财库少府,而不列入国家税收。

现代人出于一种观念的回溯,常把唐代设立的提举市舶司视为中国最早的海关机构,但必须记住的是:它远非现代意义上的海关。

唐代向海外贸易征收的市舶税,实际上均由宦官主管;也就是说,海外贸易的繁荣,最终获得好处的仅是皇帝个人。

中国第一任海关官员周庆立之所以出现在《旧唐书·玄宗本纪》中,就是因为他和波斯人"广造奇巧,将以进内"——换言之,搜罗各种海外珍奇,想献给皇帝博取其欢心,以至于这种蛊惑皇帝的行为引起正直大臣的不满。

研究海洋中国及东南亚贸易的史学家王赓武在《南海贸易与南洋华人》中指出:"市舶使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往往独立于地方当局之外,并由宦官控制"。

这一内廷宦官主导海外贸易的传统一直沿袭到郑和时代都没有变化过。在这种情况下,海外贸易和政治合法性和皇帝私人财库密切相关,却不能增加国家财政层面的财富。

这并不是一种企业行为和商品经济,从中是绝无可能萌生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更别说使整个国家向海洋国家转型了。

如果当时能向一个海洋国家转型,那必须有一个高度活跃的民间海外贸易为基础,并把整个国家当做一个贸易公司来经营(正如威尼斯、荷兰之所为),但这在唐代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唐代的官方海外贸易毫无意义,它至少提高了远程贸易量,而这本身也标志着跨文化互动规模的增长。

但我们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唐代的"开放"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开放",它和历代一样严格限制内部居民流动:

行旅往来于道路河川咽喉之地都要查验官府签发的通行证,更不许居民私自出国(所以玄奘和鉴真两位大师按唐代法律都属于非法出境);它也屡次禁止民间参与海外贸易,只是闽粤一带天高皇帝远,这一禁令收效甚微。

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能得以逐渐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们远离国家权力中心的边缘位置,这使得当地社会能打破官方垄断的企图,灵活地自我调整以加入到海洋贸易的活动中去,但代价则是他们的活动常常无法得到官方的支持。

这有点类似《东南亚贸易时代》中所提到的东南亚在17世纪的悲剧:

由于权力和贸易密不可分,统治者和大臣不容许一个拥有自己声音的、独立于宫廷之外的大商人阶层存在,加上西方列强的竞争和打击,遂使当地无法向一个开放的贸易体系转型。

应该说,中国并不曾"失去"那个机会,因为它并不曾有过——至少在唐代是如此。然而理解这一历史,则不失为中国人一个反思的契机。

12

唐代主要的对外交通路线

八世纪前中叶,唐朝与七十余个国家有外交往来。唐贞元年间,宰相贾耽在《海内华夷图》记录了几条主要的对外交通路线:

一、营州(今辽宁朝阳)入安东(今辽东)道;二、登州(今山东烟台)海行入高丽渤海;

三、夏州(今陕北横山)塞外通大同云中(今山西大同)道;

四、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入回鹘道;

五、安西入西域道;

六、安南(今越南河内)通天竺道;

七、广州通海夷道。

其中第七道"广州通海夷道"海洋航道始于广州,沿着传统的南中国海海路,穿越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

如果沿波斯湾西海岸航行,出霍尔木兹海峡后,可以进入阿曼湾、亚丁湾和东非海岸,途经九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航期近百天,是八九世纪世界最长的远洋航线,也是东西方最重要的海上交通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点1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知识点2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_治未病_"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医学体操出"五禽戏_",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知识点3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知识点4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_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_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收复台湾抗击沙俄

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军队被迫投降。

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春秋战国东周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并极力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一、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2、康熙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南书房,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3、雍正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跪受笔录"),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设立,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大兴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进行销毁。

2、文字狱的危害

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官场腐败2、军队腐败3、财政危机4、社会危机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禁止)。

3、表现: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元朝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4、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7、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8、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词作。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9、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元朝著名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文字形成及青铜文明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1.青铜器的出现时间:原始社会后期,繁荣时期:商朝以后。具体表现: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时期:商周时期,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已准确掌握了铜、铅、锡的比例。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代表作: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3.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发现者: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甲骨文的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5.甲骨文的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6.甲骨文的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明确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7.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也被称为青铜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秦统一中国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1.秦灭六国的背景: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③秦王嬴政为灭六国做了充分准备。

2.秦朝:时间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秦朝建立的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②统一文字,③统一货币,④统一度量衡,⑤统一车辆和道路,⑥巩固边疆,北修长城,南开灵渠。

作用:巩固了统治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中央集权制度: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③地方建立郡县制(这是秦朝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影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6.巩固统一的措施: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⑴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⑵统一货币,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作用: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⑶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作用:便利了经济的发展。⑷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⑸巩固边疆:开凿灵渠,便利南北水运;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文字的发展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隋唐

全文共 1171 字

+ 加入清单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唐朝民族政策

全文共 240 字

+ 加入清单

与周边各族友好交往:典型:唐与吐蕃的交往: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其首领被称为赞普。

1、7世纪中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松赞干布。

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增进了汉藏两族

的友好关系。

2、8世纪初,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尺

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与唐"和同为一家"。(注:此时,吐蕃与唐朝是政权与政权的关系,西藏地区在此时并未纳入中国版图,到了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才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明朝的灭亡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1644年,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yì)。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不用背:不与之前学习的金朝是同一个民族,为了加以区分,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2、清兵入关

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机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编辑推荐:明朝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答题规律

全文共 1772 字

+ 加入清单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古代中国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一、辽(契丹族)的建立与北宋的和战

(一)辽的建立

1、契丹的兴起

(1)政权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契丹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辽军攻宋至澶州,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澶州之战")。

2、结果:辽宋于澶州议和,辽向北宋称兄,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3、影响:增加了负担老百姓,但从长远来看,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西夏(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的建立与北宋的和战

(一)西夏的建立

1、政权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2、西夏的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北宋与西夏和战

1、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2、宋夏多年互战后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汉通西域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汉武帝的大一统

全文共 1261 字

+ 加入清单

(一)汉武帝大一统

1、原因:

(1)客观原因:西汉初年几位皇帝的努力,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如:文景之治;

(2)主观原因:汉武帝自身的雄才大略。

2、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1)政治上:七上P68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大大改善了用人制度)

(2)思想文化上:七上P69

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注:以上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经济上:七上P72、74

①兴修水利,亲治黄河,推广进步的农业技术,限制大商人的活动。(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②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有利于北方边境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七上P78-79

(5)民族交往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汉朝的兴盛)七上P82-83

3、意义: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

(二)评价汉武帝

1、功:他在汉初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西汉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在位期间,西汉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建立统一国家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他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汉武帝开拓的疆域,为今天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2、过: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国力耗损。

3、总评: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三)丝绸之路

1、概念: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再转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就是丝绸之路。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3、在促进中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它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①商品流通:

A、中国输出的商品有丝织品、铁器、丝绸等;

B、输入的商品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等。

②科技文化交流:

A、中国外传的科技文化有冶铁和凿井技术等;

B、传入的有佛教、魔术、乐舞、雕塑等。

(2)作用: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及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大变革的时代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变革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