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人教版(精彩20篇)

浏览

2404

文章

311

篇1: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中纬度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季节变化明显。

南北纬0度-30度之间为低纬度,30度-60度之间为中纬度,60度-90度之间为高纬度.

注意区别:南北纬0-23.5度为热带,23.5-66.5度为温带,66.5-90度为寒带.

在中纬度可以看见整个小熊星座,部分天龙座,鹿豹座和仙王座

气候与降水中纬度(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大陆内部:200~500降水少

沿海地区:500~1000降水多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中纬度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亚欧大陆)

总结: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亚洲及欧洲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亚洲欧洲

1、比较亚洲和欧洲:

2、需要识记的一些内容

⑴、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⑵、亚洲、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400米)。

⑷、北半球的“寒极”奥伊米亚康(俄罗斯);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印度)。

⑸、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世界第三长河,注入东海),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湄公河(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注入南海。

⑹、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注入里海);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流经8个国家),注入黑海。

⑺、亚洲、欧洲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深的湖泊;

里海(中亚)——世界最大的湖泊(内陆湖、咸水湖);

死海(西亚)——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中亚)——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2、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

3、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

4、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

5、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6、主要气候类型:

7、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8、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9、中南半岛地势特征: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10、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苔原分布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苔原绝大部分都围绕北冰洋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自泰加林以北直到北冰洋沿岸形成连续的苔原带,并进入北冰洋中的岛屿。

灌木苔原和北极苔原之间的广大地区生长的是苔藓地衣苔原,这是最典型的苔原,苔藓多生长在低湿地中,地衣多生于较干的砂质土上,在北美洲,地衣苔原的分布最广泛。苔藓地衣苔原间点缀着小灌木,灌木从南向被逐渐稀疏,苔藓地衣苔原中沼泽池塘面积也很大。北极周围的很多山地上还有山地苔原,山地苔原是北极苔原带沿山地向南方的延伸,可以到达温带的高山上。在多山的亚洲东北部和北美西北部都有较大面积的山地苔原,在阿拉斯加等地,山地苔原直接和北极苔原带相连接,亚洲东北部的一些山地苔原则与北极相距遥远,中国长白山和阿尔泰山上的山地苔原是亚洲最靠南的苔原,也是中国仅有的两片苔原。

相比之下,南半球没有大面积的苔原带,只有南美洲最南端的福克兰群岛、南极洲的最北部少数无冰区和南大洋的一些岛屿有类似苔原的植被。南极地区最普遍存在的是在厚厚的冰盖覆盖下的冰原。南极冰原没有植被和土壤,不存在大型的植物和陆地动物,算不上是真正的陆地生物群落,但多种海鸟和海兽都到南极来繁殖后代。

地球上其余的冰多集中在北极附近的格陵兰岛,格陵兰岛的大陆冰盖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1600米,最厚处达3400米,在北部与北冰洋的永久浮冰相连,这里的环境与南极相似,但由于与北极广阔的苔原带相邻,出现少量大型陆地动物,北极熊等动物也会到浮冰上活动。陆地冰总共集中了世界上淡水的85%,对地球上的环境有巨大影响,但同时这里也是地球上生物资源最贫乏的地方。除大陆冰盖外,地球上高山和高原上的各种冰川汇集了剩下陆地冰,面积共约50万平方公里。山岳上的冰川形成于高山雪线以上,这里积雪的速度超过了融化的速度,冰川的末端冲到雪线以下逐渐消融,有时冰舌可以冲过树线,直达森林之中,在阿拉斯加,冰川的末端则已经冲到了海里。在雪线之上并不总是覆盖着冰雪,还有不少裸岩或石山,这里同样是荒凉而无植被的不毛之地。

总结:欧洲和北美西部受暖流影响,苔原带比较狭窄,分布得很靠北。苔原带在亚洲和北美东部要宽阔很多,而且可以向南延伸很远,达到相应于北欧夏绿阔叶林的纬度。

编辑推荐:苔原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广东省

全文共 189 字

+ 加入清单

广东省

1、气候特征:北回归线穿过广东省南部,所以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只有三季,没有冬季。

2、珠江是东江、西江、北江的合称,在广州注入南海。珠江水系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水系,水量仅次于长江。

3、支柱产业: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各省之首位。

4、全省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深圳、珠海和汕头是经济特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第三产业发展措施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1.创造就业机会就要改善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等的金融服务,大力推广小额信贷,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

2.明确个体、私营经济是创造就业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解决其市场准入问题,并减轻税费负担。

3.研究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与扩大就业结合。现在转移支付的数额不小,但对落后地区的支持还是太少。

4.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5.一定要取消城乡壁垒。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城乡关系,不合理的就业限制一定要取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

6.对于第三产业在促进就业岗位增加上的作用问题,专家还有一些争论,但总的看来,认为中国的第三产业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有专家认为,中国第三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是缺信息、缺眼光、缺组织、缺老百姓的可支付能力。就如何发展生活服务业而言,解决的办法是社会分工细化,创造新型的社区服务组织,找到更多的服务内容,发掘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于老百姓支付能力太低这个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可以多学习国外类似的经验,并积极进行探索。

7.如何使中国的教育体制对扩大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专家们认为,关键在于教育如何与促进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扩招政策不要盲目,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总结:科学地确定第三产业的行业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并从区位条件、自然人文景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经营人才素质等方面综合第三产业中的行业区域比较优势,寻找和培养那些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作为发展重点。

编辑推荐:第三产业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疆域行政区划

8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82、我国领土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各地时间采用“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

83、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84、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

简称“三字经”:京津沪,黑吉辽,内蒙古,晋陕甘,青新宁,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川黔滇,桂粤闽,藏琼台,渝澳港

85、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分布: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为界,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86、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是回族,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

87、民族分布: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等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88、那达慕大会——蒙古族(骑马,摔跤,射箭);泼水节——傣族(孔雀舞);维吾尔族(手鼓舞)、回族——开斋节;藏族——雪顿节(锅庄舞,青稞,糌粑);朝鲜族----长鼓舞

中国地形

89、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主要山脉(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

主要地形区

编辑推荐:中国地理部分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北海道渔场成因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密度大的冷水下沉,密度小的暖水上升,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在丰富的饵料,从而使海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寒暖流交汇可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而且因为捕鱼业的科技发达,国家的养殖渔业发达,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大渔场。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洋流遇大陆后的向北分支。起源于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以东海区,流经我国台湾一带,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相接。为世界著名的暖流。其特点是: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其形成有三方面的因素:一、北赤道暖流遇大陆而偏转北上。二、夏季海洋风的吹拂和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的西南风的吹拂。三、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日本暖流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群岛东部向北偏转而形成的。它的主流沿台湾岛的东岸、琉球群岛的西侧向北、直达日本群岛的东岸,在北纬40°附近与千岛寒流相遇,在西风下,再折向东,成为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大的一股暖流,它在台湾岛东面的外海处,其宽度约有100—200千米,深200米,最大流速每昼夜可达60—90千米,平均流量每秒约2200万立方米。由于日本暖流来源于北赤道暧流,因此水温和盐度均较高。水温夏季达29℃,冬季为20℃,二者向北逐渐降低;盐度在150—200米层达到最大值,为3.48—3.5%。日本暖流是整个东中国海环流的主干,对该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有重大影响又称亲潮。北太平洋西北部寒流。源于白令海区,自堪察加半岛沿千岛群岛南下,在北纬40°附近,日本本州岛东北海域,与黑潮相遇,并入东流的北太平洋暖流。

总结:亲潮主干流速在每秒1米以下,表面水温低、水色浅、透明度小。寒流密度较大,潜入暖流水层之下。在其前缘与黑潮之间形成“潮境”,鱼类饵料极其丰富,成为世界著名渔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锋面天气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锋区内的水平温度梯度比锋区两侧的单一气团内的梯度大得多。在等压面图上的等温线密集处即为锋区。

①暖锋坡度较小,约为1/150。其典型的云序为卷云、卷层云、高层云,地面锋线附近为雨层云,在高层云处开始降水,多为连续性降水。如暖空气不稳定,暖锋上也可出现积雨云等对流性天气。在中国,暖锋较为少见。

②第一型冷锋的坡度约为1/100,其天气和暖锋天气相似,只是云雨次序和暖锋相反。在东亚,这种冷锋一般由西北向东南移动,是影响中国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冬季的冷锋一般较强,影响范围较大,有时可达南海;而夏季冷锋较弱,影响范围较小,一般只达到黄河流域。

③第二型冷锋坡度较大,约为1/70,它在近地面层处有时近于垂直或前倾。在地面锋前,多为对流性天气,有时伴有飑线,可产生冰雹、龙卷等剧烈天气。但因锋面的云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地形的影响更大,故在多山的中国,锋面的云系常常和典型特征相差较远。第二型冷锋在中国较少,春季见于长江流域,秋季见于黄河流域。

④静止锋的天气和第一型冷锋相似,唯云雨范围比较宽广,在中国华南的南岭一带和云贵高原地区,较为常见。由于冷锋南下后受地形阻挡而呈准静止状态,可停留十天或半月之久,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⑤锢囚锋兼有冷、暖锋的天气特征。典型的锢囚锋在中国虽不多见,但在西北、华北、华东等地区,冬半年常出现地形锢囚锋。

总结:如果空气比较干燥,锋面和密集的等位温面几乎平行;如果空气比较潮湿,它和密集的等假相当位温面近于平行。锋区的这些特征都说明锋面是大气斜压性集中带,是大气位能的积蓄区。

编辑推荐:锋面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冻土过程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冻土形成以物理风化为主,而且进行得很缓慢,只有冻融交替时稍为显著,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亦非常微弱,元素迁移不明显,粘粒含量少,普遍存在着粗骨性。

高山冻漠土粘粒的K2O含量很高,可达50克每千克,说明脱钾不深,矿物处于初期风化阶段。

冻土区普遍存在不同深度的永冻层。在湿冻土分布区,夏季,永冻层以上解冻,由于永冻层阻隔,融水渗透不深,致使永冻层以上土层水分呈过饱和状态,而形成活动层,活动层厚度为0.6米至4米,若永冻层倾斜,则形成泥流;冬季地表先冻,对下面未冻泥流产生压力,使泥流在地表薄弱处喷出而成泥喷泉,泥流积于地表成为沼泽,因其下渗较弱,泥流、泥喷泉又混和上下层物质,使土壤剖面分化不明显,而在南缘永冻层处于较深部位,水分下渗较强处,剖面层次分化较好。

在干旱冻土分布区,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地面迅速增温,表土融化,水分蒸发;夜间表土冻结,下层的水汽向表面移动并凝结,增加了表土含水量,反复进行着融冻和湿干交替作用,促进了表土海绵状多孔结皮层的形成。此外,暖季,白天表土融化,夜间冻结,都是由于由地表开始逐渐向下增温或减温总是大致平行于地表水平层次变化着的,所以,在干旱的表土上,强烈的冻结作用往往形成表土的龟裂。

在极地冰沼土区,由于低温,蒸发量小,地势低平处排水不畅,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致使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处于嫌气条件下,虽然有机质形成数量不多,但在低温嫌气条件下分解缓慢,表层常有泥炭化或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

总的来说,冻土成土年龄短,处处呈现出原始土壤形成阶段的特征。

总结:矿物质也处于还原状态,铁、锰多被还原为低价状态,形成一个黑蓝灰色的潜育层,在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较少,土壤淋溶弱,剖面中往往有石膏、易溶盐和碳酸钙累积,致使土体呈碱性,表土结皮和龟裂等。

编辑推荐:冻土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中地理知识点归纳:太阳直射点与极昼范围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其本身的密度又很大,不透明,所以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时,只能有半个地球被照亮称昼半球,而另外半球末被照亮称夜半球。

假定昼半球和夜半球在同一经线圈(共划分360个纬度)上,且都只跨180°纬度(实际上,由于太阳有16′的视半径,再加上地平光线有34′的折光差,使得昼半球任何时候都大于夜半球,但因差别不大,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两个半球各跨180个纬度),那么,离开太阳直射点90个纬度的两条纬线(与晨昏线相切)上太阳高度都是0°,其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是正午时的太阳高度(即由此纬度到极点的各纬线圈全处在夜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均小于等于0°,出现极夜),而与直射点所在经线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上则为子夜时的太阳高度(即由此纬度到极点的各纬线圈全处于昼半球──子夜时太阳高度都等于大于0°,出现极昼)。

据以上道理不难明白:太阳直射点在哪个纬度,离开极点相当这个纬度数的纬线圈到极点就是此时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其中直射点所在半球,这个范围内为极昼;另外半球这个范围内则为极夜。所以,已知太阳直射点位置求极昼极夜范围的方法是:直接用90°减去直射点纬度数得到出现范围,再据与直射点位置关系确定哪里极昼哪里极夜。例如:太阳直射5°N时,85°N以北为极昼,85°S以南为极夜;若直射点在20°S,则70°S以南为极昼,70°N以北为极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天气气候

90、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冬季风。

温度带(自南向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91、降水(空间上)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多西少)

(时间上)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际变化大(南多北少)

(2)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9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大饮喝八缸)

93、我国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夏季风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西北风

夏季风的进退:推进迟缓,徘徊在南方——“南涝北旱”;推进迅速,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北涝南旱”

94、我国的气候灾害:寒潮,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为6月初)沙尘暴,台风,洪涝。

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西北和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编辑推荐:中国地理部分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刚果河概述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流经赤道两侧,获得南北半球丰富降水的交替补给,具有水量大及年内变化小的水情特征。

河口年平均流量为每秒41000立方米,最大流量达每秒80000立方米。如果按流量来划分,刚果河的流量仅次于亚马逊河,是世界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唯一干流两次穿越赤道的河流。河口成较深溺谷,河槽向大西洋底延伸150公里,在河口外形成广阔的淡水洋面。干支流多险滩、瀑布和急流,以中游博约马瀑布群和下游利文斯顿瀑布群最为著名。

刚果河流域包括了刚果民主共和国几乎全部领土,刚果和中非共和国大部、赞比亚东部、安哥拉北部以及喀麦隆和坦桑尼亚的一部分领土。在这片广阔的流域,密集的支流、副支流和小河分成许多河汊,构成一个扇形河道网。这些河流从周围海拔270至460米的一片会聚的斜坡上流入一个中央洼地,这个洼地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刚果河主要支流有乌班吉河、夸河和桑加河。刚果河自源头至河口分上、中下很不相同的三段。上游的特点是多汇流、湖泊、瀑布和险滩;中游有7个大瀑布组成的瀑布群,称为博约马(旧称斯坦利)瀑布;下游分成两汊,形成一片广阔的湖区,称为马莱博湖。刚果河流域具有非洲最湿润的炎热气候,最广袤、最浓密的赤道热带雨林。刚果河有终年不断的雨水供给,流量匀衡。稠密的常绿森林和受赤道气候重要影响的刚果河流域同样广阔。森林区的外边是热带大草原带。刚果河中有多种鱼类和鳄鱼。刚果河自博约马瀑布以下可部分通航,加上众多支流,构成总长约16000公里的航运水道系统,对促进内陆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刚果河流域的水力蕴藏量占世界已知水力资源的六分之一,但目前尚未进行多少开发。金沙萨以下建有大型。

刚果河左岸支流多发源自安哥拉、赞比亚;右岸支流多发源自喀麦隆、中非,干流流经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刚果河全长4640公里,流域面积约370万平方公里,其中60%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其余面积分布在刚果共和国、喀麦隆、中非、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安哥拉等国。河口年平均流量390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3026亿立方米,年径流深342毫米。其流域面积和流量均居非洲首位,在世界大河中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第二位。在非洲其长度仅次于尼罗河,而流量却比尼罗河大16倍。

从马莱博湖往上游起,刚果河流域所承接的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毫米(60吋)左右,其中约1/4强流入大西洋。但刚果河的灌溉流域大约只有亚马逊河的一半大小,河口的流量每秒约41,000立方米(1,450,000立方呎),比亚马逊的每秒179,000立方米(6,350,000立方呎)要少得多。

总结:刚果河又称扎伊尔河。非洲第二长河。位于中西非。上游卢阿拉巴河发源于扎伊尔沙巴高原,最远源在赞比亚境内,叫谦比西河。北流出博约马瀑布后始称刚果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好望角气候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这段文字是经常航行在这段航程中的一位海员对那里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描述:“乌云密蔽,连绵不断,很少见到蓝天和星月,终日西风劲吹,一个个涡旋状云系向东飞驰,海面上奔腾咆哮的巨浪不时与船舷碰撞,发出的阵阵吼声,震撼着每个海员的心灵。”

形成这种景象的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对气流的方向起了重要作用。使西风变得强烈的另一个原因是,中纬度的温差大。

向极地或向赤道航行一天,就会明显感到冷暖的差异,这是由于低纬度的能量在向两极输送中,相当大的部分要消耗在中纬度地区,同时极地冷空气不停地向南侵袭,在这两股冷暖差别较大的气流夹击下,中纬度地带就成了温差较大的地区,冷暖气流不断交汇运动,极易导致风暴频发。

好望角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巨浪呢?水文气象学家探索了多年,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好望角巨浪的生成除了与大气环流特征有关外,还与当地海况及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好望角正处在盛行西风带上,西风带的特点是西风的风力很强,11级大风可谓家常便饭,这样的气象条件是形成好望角巨浪的外部原因。南半球是一个陆地小而水域辽阔的半球,自古就有“水半球”之称;好望角接近南纬40度,而南纬40度至南极圈是一个围绕地球一周的大水圈,广阔的海区无疑是好望角巨浪生成的另一个原因。

总结:此外,在辽阔的海域,海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作用,也是巨浪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西方国家常把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称为“咆哮西风带”,而把好望角的航线比作“鬼门关”。

编辑推荐: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好望角知识点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东亚地势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东亚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主要包括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5个国家。地形地势为西高东低。有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势

东部为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稻谷的生长;濒临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力资源丰富。

亚欧大陆的东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多山;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交汇处,多火山、地震;东临太平洋,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邻俄罗斯,南临太平洋,西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

范围:中国东部沿海、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地形:以平原为主,间有丘陵,河湖众多。

气候:湿润,季风气候典型。

经济:多港口,交通便利,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西部:远离海洋;

范围:中国西部内陆,蒙古。

地形:多高原、山地,多内流河湖。

气候:干燥,大陆性气候明显。

经济:经济较东部落后。

总结: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长江、黄河、鸭绿江、图们江等。自然资源丰富,以有色金属为最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极地地区特征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1、北极地区:北纬66.5o(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北冰洋是世界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

2、南极地区:南纬66.5o(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跨经度360o,是经纬最高的大洲和跨径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被三大洋环绕,按顺时针方向,即由西向东的方向是: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南极洲于南美洲、非洲、大洋洲隔海相望,其中,南极大陆距南美洲最近。

3、南极地区气候特征:酷寒、干燥、烈风。原因:南极地区处在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很小,阳光微弱,一年之内底面接受的太阳光最少:海拔高,地表被立雪覆盖,反射了部分太阳辐射;低温使南极大陆形成了强大的高压中心,降水稀少而风力很大。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是南极洲的暖季,是到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我国的两处科考站(中心站和长城站)的建站时间均为2月。

4、北极地区气候特征:北极地区绝大部分为大洋,因此气温不像南极那么寒冷,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多,风速比南极地区少。

5、方向:在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北。

6、动物:北极地区有北极熊、北极狐等;南极地区有企鹅、磷虾、鲸鱼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大陆边缘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广阔的过渡地带洋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的大部分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大陆架是滨临海岸、向海缓斜的浅海地带。陆架外缘水深多为100~200米,这里坡度发生明显转折,下延为陡斜的大陆坡。大陆坡是地球上最绵长、壮观的斜坡,其上有深刻的海底峡谷,主要由浊流冲刷而成,为陆源沉积物输入深海底的重要通道,峡谷口外常有沉积物堆积成的海底扇。大陆坡向下或过渡为大陆隆(在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陡降至深海沟(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大陆隆是大陆坡麓部,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和缓坡地,向洋侧,过渡为坡度更缓的深海平原。海沟约比相邻的大洋盆地深2~4公里,横剖面呈不对称的V字形,其陆侧斜坡较陡,洋侧斜坡较缓。洋侧坡过渡为大洋盆地处,有时发育与海沟平行延伸的宽缓的外缘隆起,高出深海平原约500米。岛弧陆侧为弧后盆地(也称边缘盆地),水深浅于大洋盆地,与相邻的岛弧和海沟组成统一的沟-弧-盆体系。

总结:另有些大陆边缘地形复杂,为交替出现的盆地和岭脊,称大陆边缘地,如南加利福尼亚岸外。陆架以外水深较大的台阶,称边缘海台,如美国东南岸外的布莱克海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海洋与陆地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海陆变迁:

(1)改变地表的作用有来自内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和来自外部(流水、风力、海浪和冰川)两种。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b)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疆域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节、中国疆域

1、地理位置:⑴、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⑵、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⑶、从濒临的大洲和大洋看,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的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居世界第三位。

领土四至:⑴、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

⑵、最南: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⑶、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⑷、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3、从五带来看,中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⑴、四个近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太平洋的一部分)。

⑵、两个内海:渤海(辽东半岛的山东半岛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⑶、两个海峡:台湾海峡(福建省和台湾省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⑷、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5、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5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1、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注: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基本轮廓、位置、简称、行政中心,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世界的气候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1、天气指某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特点是多变。如:狂风暴雨、风力大等。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特点是有相对的稳定性。如:炎热干燥,冬冷夏凉等。

3、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会读简易天气预报图。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气温:⑴、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

⑵、北半球一年当中平均气温最高是七月,最低是一月;南半球则相反。

2、降水:

⑴、降水的三种形式: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⑵、世界上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3、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⑴、气候资料用表格,坐标图和等值线图等表示。

⑵、举例说明。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

1、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

2、地球的运动(见下表)。

3、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⑴、热带:回归线之间23.5°N—23.5°S(太阳光有直射);

⑵、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23.5°N—66.5°N(有四季变化);

⑶、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23.5°S—66.5°S(有四季变化);

⑷、北寒带:北极圈内66.5°N—90°N(有极昼、极夜);

⑸、南寒带:南极圈内66.5°S—90°S(有极昼、极夜);

注:从五带分布来看,非洲最热,南极洲最冷。

4、海陆分布:纬度相同地方,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5、地形、地势的分布:

⑴、不同的地形区,气温不相同。如: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降水和气温则不相同。

⑵、随地势升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6、人类活动可以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等。

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3、温带气候:

4、寒带气候:

⑴、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为基本特色。

⑵、极地气候:①、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终年严寒,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等。

②、终年严寒。主要分布北极地区和南极洲,无植物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