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数学实数的知识整理(优秀七篇)

花瓣面膜漂亮又包含滋润成分,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护肤产品。在家也可以自制花瓣面膜哦!下面是由问学吧小编整理的花瓣面膜制作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1505

文章

7

篇1:初中数学知识点思维导图,有了它考高分!

全文共 17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好的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家学习,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中数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1

有理数思维导图

2

整式的加减思维导图

3

基本平面图形思维导图

4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思维导图

5

一元一次方程思维导图

6

二元一次方程组思维导图

7

实数思维导图

8

不等式思维导图

9

整式的乘法思维导图

10

相交线与平行线思维导图

11

平面直角坐标系思维导图

12

三角形思维导图

13

一次函数思维导图

14

三角形的证明思维导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数学知识点有哪些?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数学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化成一般形式ax²+bx+c=0(a≠0)。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特殊三角函数值,圆的基本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等。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化成一般形式ax²+bx+c=0(a≠0)。其中ax²叫作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叫作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叫作常数项。

特殊三角函数值一般指在30°,45°,60°等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些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是经常用到的。并且利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可以求出一些其他角度的三角函数值。cos30°=1,tan45°=1。

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9、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10、经过圆心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整理

全文共 1599 字

+ 加入清单

一、定义和特点

1、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的平方+bx+c=0(a≠0),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加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ax的平方+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二、方程起源

古巴比伦留下的陶片显示,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2000BC)古巴比伦的数学家就能解一元二次方程了。在大约西元前480年,中国人已经使用配方法求得了二次方程的正根,但是并没有提出通用的求解方法。西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提出了一种更抽象的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

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笈多(Brahmagupta)是第一位懂得用使用代数方程,它同时容许有正负数的根。

11世纪阿拉伯的花拉子密独立地发展了一套公式以求方程的正数解。亚伯拉罕·巴希亚(亦以拉丁文名字萨瓦索达著称)在他的著作Liberembadorum中,首次将完整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传入欧洲。

据说施里德哈勒是最早给出二次方程的普适解法的数学家之一。但这一点在他的时代存在着争议。这个求解规则是(引自婆什迦罗第二):

在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二次项未知数的系数的四倍;

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未知数的系数的平方;

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开二次方。

三、性质

方程的两根与方程中各数有如下关系:x1+x2=-b/a,x1·x2=c/a(也称韦达定理)

方程两根为x1,x2时,方程为:x^2+(x1+x2)X+x1x2=0(根据韦达定理逆推而得)

b^2-4ac>0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

四、一般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有以下几种:

配方法(可解部分一元二次方程)

公式法(在初中阶段可解全部一元二次方程,前提:△≥0)

因式分解法(可解部分一元二次方程)

直接开平方法(可解全部一元二次方程)

五、小结及例题

一般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还是因式分解法,在应用因式分解法时,一般要先将方程写成一般形式,同时应使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直接开平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公式法和配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公式法适用于任何一元二次方程(有人称之为万能法),在使用公式法时,一定要把原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以便确定系数,而且在用公式前应先计算判别式的值,以便判断方程是否有解。

配方法是推导公式的工具,掌握公式法后就可以直接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了,所以一般不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但是,配方法在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时有广泛的应用,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三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之一,一定要掌握好。(三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

例: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选学)

(1)4(x+2)^2-9(x-3)^2=0;(2)x^2+2x-3=0;(3)4x^2-4mx-10x+m^2+5m+6=0

分析:

(1)首先应观察题目有无特点,不要盲目地先做乘法运算。观察后发现,方程左边可用平方差

公式分解因式,化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

(2)可用十字相乘法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3)把方程变形为4x^2-2(2m+5)x+(m+2)(m+3)=0,然后利用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1)解:4(x+2)^2-9(x-3)^2=0

[2(x+2)+3(x-3)][2(x+2)-3(x-3)]=0

(5x-5)(-x+13)=0

5x-5=0或-x+13=0

∴x1=1,x2=13

(2)解:x^2+2x-3=0

[x-(-3)](x-1)=0

x-(-3)=0或x-1=0

∴x1=-3,x2=1

(3)解:4x^2-4mx-10x+m^2+5m+6=0

4x^2-2(2m+5)x+(m+2)(m+3)=0

[2x-(m+2)][2x-(m+3)]=0

2x-(m+2)=0或2x-(m+3)=0

∴x1=(m+2)/2,x2=(m+3)/2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数学知识梳理及必考题型——实数

全文共 2420 字

+ 加入清单

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1、有理数: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实数的有关概念

一、科学记数法

1、定义:将一个数字表示成a×10的n次幂的形式,其中1≤|a|

2、快速科学记数的方法

(1)大于10的数的表示方法

对于10的指数大于0的情形,数出“除了第一位以外的数位”的个数,即代表0的个数。

如1800000000000,除最高位1外尚有12位,故科学记数法写作1.8×1012

(2)小于0的数的表示方法

10的指数小于0的情形,数出“非有效零的总数(第一个非零数字前的所有零的总数)”

如0.00934593,第一位非零数字(有效数字)9前面有3个零,科学记数法写作9.34593*10-3。即第一位非零数字前的0的个数为n,就为10-n

二、数轴

1、定义

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向右1个单位长度),2(向右2个单位长度),3(向右3个单位长度),…;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1(向左1个单位长度),-2(向左2个单位长度),-3(向左3个单位长度)…

在数轴上,除了数0要用原点表示外,要表示任何一个不为0的有理数,根据这个数的正负号确定它所在数轴的哪一边(通常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再在相应的方向上确定它与原点相距几个单位长度,然后画上相应的点。

2、几何意义

数轴是一种特定几何图形;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称数轴的三要素,这三者缺一不可。

1)从原点出发,朝正方向的射线(正半轴)上的点对应正数,相反方向的射线(负半轴)上的点对应负数,原点对应零。

2)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正方向的数总比另一边的数大。

3)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注:单位长度则是指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比如可以取2m作为单位长度"1",那么4m就表示2个单位长度。长度单位则是指米,厘米,毫米等表示长度的单位。

二者不容混淆。

数轴上的点和数是一一对应的。(任何一个数,包括虚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数轴的正方向一般向右,但也不排除向左的可能,而且越靠近正方向的数越大,相反离正方向越远的数越小。

画数轴时一般要先画横线和正方向,其次画零,再根据题意画单位长度。

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相反数。

(a≠0)a的相反数是-a,0的相反数是0。

绝对值

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离原点的距离就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公式|a|=?

若a大于0,则a的绝对值还等于a;

若a等于0,则a的绝对值等于0;

若a小于0,则a的绝对值等于-a。

性质:绝对值有非负性

倒数

1、倒数是指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

2、倒数的特点:一个正实数(1除外)加上它的倒数一定大于2.一个负实数(-1除外)加上它的倒数一定小于-2.

实数的大小的比较

1、一切正数大于0,0大于一切负数,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说明: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两个负数相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2、关于二次根式的大小的比较

如a√b与c√d的比较,先将其转化为√a2b与√c2d的形式,再比较a2b与c2d的大小,谁大谁的被开方数也就大

实数的运算

一、乘方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

如an=a×a×a×......×a(n个a相乘)

二、开方

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

1.平方根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比如9的平方根是3和-3。

零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实数平方根。

2.算术平方根是指一个正数的正的平方根。比如9的算术平方根是3。规定,零的算术平方根是0。

算术平方根是定义在平方根基础上,因此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2、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a的立方根,也称为三次方根,也就是说,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

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a等于所有数,包括0)

中考必考题

题型一正负数的意义

1、陆地上最高处是珠穆朗玛峰顶,高出海平面8844m,记作+8844m;陆地上最低处是地处亚洲西部的死海,低于海平面415m,记作()

A+415mB-415mC415mD-8844m

分析:根据用正负数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高出海平面为正时,低于海平面记为负

答案:B

题型二倒数、相反数、绝对值

2、负实数a的倒数是()

A-aB1/aC-1/aDa

分析: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

答案:B

3、|-3|的相反数是()

A3B-3C1/3D-1/3

答案B

题型三实数的大小比较

4、下列各数中,最小的实数是()

A-√3B-1/2C-2D1/3

答案:C

题型四科学记数法

5、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若折合成粮食可养活约350000000人,将350000000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A3.5×1010B3.5×109

C3.5×108D3.5×107

题型五数轴

6、如图所示,数轴上的A、B、C三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b、c,根据图中各点位置,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a-1)(b-1)>0B(b-1)(c-1)>0

C(a+1)(b+1)<0D(b+1)(c+1)<0

分析:根据题意得C<-1<0<a<1<b,所以(a-1)(b-1)<0,(b-1)(c-1)<0,(a+1)(b+1)>0,(b+1)(c+1)<0

答案:D

题型六实数的运算

7、计算(√2016+1)0+(-1/3)-1-|√2-2|-2sin45°

解(√2016+1)0+(-1/3)-1-|√2-2|-2sin45°

=1+(-3)+√2-2-√2=-4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数学重要考点归纳——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

全文共 1443 字

+ 加入清单

考点: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考核要求:(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确定事件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关系;(2)能区分简单生活事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考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的概率

考核要求:(1)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能判断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件的大小并排出大小顺序;(2)知道概率的含义和表示符号,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率和随机事件概率的取值范围;(3)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注意:(1)在给可能性的大小排序前可先用“一定发生”、“很有可能发生”、“可能发生”、“不太可能发生”、“一定不会发生”等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常数,而概率是不确定的,可是近似值,与试验的次数的多少有关,只有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才能更精确.

考点:等可能试验中事件的概率问题及概率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理解等可能试验的概念,会用等可能试验中事件概率计算公式来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2)会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会用区域面积之比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3)形成对概率的初步认识,了解机会与风险、规则公平性与决策合理性等简单概率问题.

在求解概率问题中要注意:(1)计算前要先确定是否为可能事件;(2)用枚举法或画“树形图”方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过程中要将所有等可能情况考虑完整.

考点:数据整理统计图表

本考点考核要求是:(1)知道数据整理分析的意义,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这两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及其区别;(2)结合有关代数、几何的内容,掌握用折线图、扇形图、条形图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通过图表获取有关信息.

考点:统计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核要求是:(1)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一般研究过程;(2)认识个体、总体和样本的区别,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方法.

考点: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注意:在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时要防止数据漏抄、重抄、错抄等错误现象,提高运算准确率.

考点: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

考核要求:(1)知道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并能用于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

注意: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值时,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求中位数之前必须先将数据排序.

考点:频数、频率的意义,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考核要求:(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频率和总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式;(2)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直方图,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解题时要注意:频数、频率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但也存在差别:在同一个问题中,频数反映的是对象出现频繁程度的绝对数据,所有频数之和是试验的总次数;频率反映的是对象频繁出现的相对数据,所有的频率之和是1.

考点: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应用

本考点的考核要是:(1)了解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的意计算及其应用,并掌握其概念和计算方法;(2)正确理解样本数据的特征和数据的代表,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3)能将多个图表结合起来,综合处理图表提供的数据,会利用各种统计量来进行推理和分析,研究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中问题,然后作出合理的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数学知识点:实数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

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新初三快扫码关注

本网微信公众号

每日推送学习技巧,学科知识点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数学总复习实数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数学复习提纲

实数

★重点★实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实数的运算

☆内容提要☆

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

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a<1时1/a>1;a>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实数的运算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

=b-a.

2.已知:a-b=-2且a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