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文言文《论语》(汇编7篇)

浏览

1078

文章

7

篇1: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之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一、通假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3、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

3、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古今异义

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四、一般实词

1、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愠(yùn):生气,发怒。

3、日:每天。

4、谋:谋划,指办事。

5、忠:尽心竭力。

6、交:结交,交往。

7、信:真诚,诚实。

8、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殆(dài):有害。

10、弘(hóng)毅:刚强,勇毅。

11、已:停止。

12、其:大概。

13、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4、欲:想,希望。

15、勿(wù):不要

16、施: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1.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编辑推荐:源自《论语》中的经典成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2.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编辑推荐:源自《论语》中的经典成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论语》十则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初中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可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有害危险。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是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11.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编辑推荐:初中三年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3.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编辑推荐:源自《论语》中的经典成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5.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礼、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快乐得忘了忧愁。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释义》看到了就害怕。

编辑推荐:源自《论语》中的经典成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4.处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将道德修养与“济世”结合起来。孔子的人生观为他的后代的儒学所继承,以此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循道德原则,还体现在处事要符合道德标准。如:

【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反复考虑后再做。

【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编辑推荐:源自《论语》中的经典成语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