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诗词文学常识(最新三篇)

浏览

7558

文章

3

篇1: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诗词赏析解析

全文共 1369 字

+ 加入清单

【考查要点】

课标和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疏理】

古今诗词欣赏的知识点主要有:诗词曲的形象、诗词曲的情感倾向、诗词曲的思想内容、诗词曲的语言品味、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诗词曲的阅读体验、诗词曲名句的课外积累、诗词曲中的民俗知识、诗词曲的体裁知识等。

【试题特点】

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诗词欣赏题的题型主要有:问答题、填写题、填空题、选择题、简述题等,以问答题为主。

【解题导引】

例1.(2002年甘肃省)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1)—(3)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乙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此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对古诗的赏析,突出了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第(1)题考查对诗歌的诵读。诵读是欣赏古诗的前提。只有读清节奏,方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思。B项错在“离别”和“宦游”是一个词语不能分开,在这里它们起修饰作用。第(2)题考查对常识和内容、情感的把握。C项错在对诗句意思的曲解。诗人与朋友已在外做官了。第(3)题考查对名句妙处的品味,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应善于对比,领悟感情基调独具一格。参考答案为: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解答诗词欣赏题,首先是要略知诗词的基本内容,其次是要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第三是要品味诗词的美言妙语,第四是要了解诗词的表达技巧,第五是要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这五点没有先后之分,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选取其中任意一点先行突破。抓住一点,再及其余。在涉及到具体试题时,还要针对题型作答。对于选择题,答题时应首先审读题干要求,看清选正还是选误,然后逐行逐字逐句地审读选项,根据自己的理解逐渐缩小正确答案的范围,直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对于主观表述题,则应准确、简洁地填写,特别是对于开放型的题,要紧扣原诗作答。

【常见失误】

诗词欣赏是近几年中考新增的考试内容。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往往在这样几个方面出现失误:一是难以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二是难以领悟诗词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三是难以通过诗词具体形象的表面呈现,发掘其深层意蕴。出现这些失误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一个是诗词常识比较欠缺,尤其是古代诗词常识;另一个是接触古今诗词作品太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诗词中的特定意象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约定俗成,有些事物被赋予了某种比较固定的含义,如:一见“杨柳”,我们马上想到的是送别、离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够凄清吧;一见“梅花”,我们想到的是坚贞、高洁,“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何等的不畏严寒;一见“圆月”,我们联想到的是“思念”,“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多么的深沉!

只有了解了这类常见意象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诗词特定意象的含义,并进而把握诗词的感情。

比如“落花”。这一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是面对落花,感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再如“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布谷。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模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

又如“燕子”。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人事变迁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另外,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以“梧桐”写凄凉悲伤,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诗词鉴赏的品析关注点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关注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特点。我们来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首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明明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在思念家人,诗中告诉我们的却是:在这个举家团圆的冬至节日里,夜深人静,家中人围坐在灯前,他们在谈论、牵挂着我这个远离家乡的游子。这种从对方的角度来写自己感情的写法,能更深一层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便是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第二,关注锤词炼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著名的如“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我们要注意品味咀嚼这类字眼的妙处。这里有一点要强调,那就是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比如我们读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这首诗中的“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了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而每一次回望,都令送行人(诗人)肝肠寸断。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离别的酸楚。

第三,关注情感主旨。不同的诗人,作品的情感基调固然有别,而同一位诗人,其不同作品中也会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我们应通过比较探究,领会其感情的异同。如陆游一生钟情梅花,但他的《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与《卜算子?咏梅》,感情基调是很不相同的。《梅花绝句》洋溢着对梅花的深情,感情奔放;《卜算子?咏梅》则是托物言志,情调多多少少有点伤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