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2571

文章

8

篇1: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语文古诗汇总之诗中夏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诗中夏: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梅子金黄杏子肥,麦子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3、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有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题:字音、字形、字义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考点字音字形字义考频★★★★☆考核标准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

1.读准字音。根据汉语拼音规则认读汉字,能够准确地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能分辨常见的字音误读类型。

2.认清字形,能辨别特定语境中的错别字,能根据字音准确写出字形。

3.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考生复习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似字。

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模范模样

模仿模棱两可

B.

累赘劳累

累计日积月累

C.

匀称对称

称职称心如意

D.

归省反省

俭省不省人事

考点:字形

答案:选C

解析:

A项中加红字的读音分别为:mó,mú,mó,mó;

B项中加红字的读音分别为:léi,lèi,lěi,lěi;

C项中加红字的读音皆为:chèn;

D项中加红字的读音分别为:xǐng,xǐng,shěng,xǐng。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语文古诗汇总之诗中日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诗中日:

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11、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汉乐府:《长歌行》)

1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1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语文古诗汇总之诗中春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5、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1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1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语文古诗汇总之诗中秋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3、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4、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语文古诗汇总之诗中月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4、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5、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1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文言文通假字

全文共 2664 字

+ 加入清单

1.之

①动词,去、到、往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

④“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公将鼓之

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

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

2.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其

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

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4.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未有问而不告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面山而居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并且默而识之《论语?述而》野芳发而幽香

⑨表假设,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⑩表并列溪深而鱼肥

5.以:

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

悉以咨之(拿来)《出师表》以衾拥覆(拿来)《送东阳马生序》

生以乡人子谒余(用)《送东阳马生序》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出师表》必以分人(拿)《曹刿论战》

扶苏以数谏故(因为)《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出师表》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以其境过清(因为)

何以战(靠、凭借)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

②连词遂许先帝以驰驱(表目的,为)《出师表》

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

④连词,表顺承。

以光先帝遗德(来)以咨诹善道(用来)《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岳阳楼记》

以激怒其众(来、以便)《陈涉世家》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以伤先帝之明(以至)《出师表》

⑤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⑥副词,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6.则

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霸业可成《隆中对》

③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孟子二章》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7.于

①比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③在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④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⑤从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语文古诗汇总之诗中水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诗中水: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6、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1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忆江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