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最新20篇

浏览

2944

文章

275

篇1:马萨达战役是怎样的?马萨达战役有什么影响?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已经是一个军事强国了,建国的时间虽然很短,不过在站在正中却表现的相当出色。回顾犹太人的历史,马萨达这场发生于古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反抗战争,虽说最终犹太人战败了,但是其悲壮的抗争过程却成为了后世犹太民族的骄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马萨达战役吧。

犹太曾经在巴勒斯坦多次建立自己的国家,不过到公元前六三年,罗马统帅庞培占领巴勒斯坦后,犹太人最后的国家马加比王国名存实亡,从此犹太人被罗马所统治。

公元六六年,巴勒斯坦地区发生大规模饥荒,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发生激烈冲突。当时的罗马总督弗洛鲁斯不管对错,要求属于犹太人的耶路撒冷圣殿支付大笔赔款。被拒绝后,随即率兵镇压耶路撒冷,期间他屠杀了数千犹太人。

愤怒的犹太人很快发动了一场针对罗马的起义,由农民与手工业者为主的西卡里(短刀党)成为起义的骨干,消灭罗马在耶路撒冷的驻军。起义很快蔓延整个巴勒斯坦全境,不久,以梅纳赫姆为首的犹太奋锐党攻占位于死海附近的马萨达要塞。

面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叛乱,次年,罗马皇帝皇帝尼禄指派大将维斯帕先率领五万大军前来镇压。维斯帕先挟带着优势的军力,六八年时将耶路撒冷团团包围。不过,因为传来皇帝尼禄过世的消息,维斯帕先为了争夺皇位,解除对耶路撒冷的包围,返回罗马称帝。

六九年,已经成为罗马皇帝的维斯帕先,令其子提图斯再次率领罗马大军围攻耶路撒冷。尽管物资匮乏,犹太人依然忍受饥饿奋勇抵抗,不断打退罗马人的进攻,但到七零年五月,城墙还是被罗马军队攻陷。犹太人还不放弃,坚持巷战,直到三个月后,罗马几乎毁了大半个耶路撒冷,才完成征服。

逃出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退守到奋锐党人坚守的最后据点马萨达要塞。马萨达要塞建立在犹地亚沙漠赫提克姆悬崖上的一个独立山丘,高达一千四百公尺,唯一的上去道路,只有一条能容两人行走的蛇道。

罗马曾经派遣一万名奴隶和士兵围困马萨达要塞整整三年,而被围困在马萨达城内的犹太人只有967人,其中还有妇女和儿童。但犹太人凭借险要地形,多次用石头、矛打退罗马军队的进攻。直到七三年,罗马军团动用大量奴隶,盖出一条从地面连到城墙的坡道,这才看到破城的可能。

犹太人明白再也挡不住罗马军团,奋锐党领袖以利亚撒发表演讲,强调绝不能屈从罗马人的奴役,宁可作为自由人死去,他说服了所有人选择自杀。当罗马攻入要塞,没找到任何战士,只剩下两个妇人和五个小孩还活着。

虽然这场长达七年的犹太人反抗罗马的统治最终失败,但它不仅促使罗马改变统治犹太人的方法,同时马萨达精神也成为犹太人不屈的象征。

今天,在以色列国防力量中,基本训练完成后,还会有人爬上马萨达,用希伯来语喊“马萨达永不陷落”,代表着犹太人,宁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津湖战役冰雕连故事简介 长津湖战役冰雕连真实照片

全文共 203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长津湖战役也还是有很多很多这个故事可言的,这场战役是真的太过于惨烈了,那么有人要问了,这个长津湖战役到底是怎么样的,详细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一起看看当时真实照片吧,一起来学习学习先辈们的英雄史!

长津湖战役冰雕连故事简介

提起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抗战史,8年抗日战争可谓其中的代表,在这段时期内也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涕的英雄人物,诸如东北抗联有“八女投江”、八路军有“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也有“刘老庄82勇士”,这些可歌可涕的英雄成了抗日战争时期最耀眼的明星;但英雄不止这些,还有另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同样涌现出了无数英雄,那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就在1950年,以美国人主导的联合国军十余万人进驻朝鲜,试图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我中华儿郎纷纷报名参战,再次扛起了钢枪,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就这样,16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浩浩荡荡的奔赴战争最前沿;“长津湖战役”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战,更是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里必须要着重说明一下当时的战场环境,“长津湖”海拔1000米至2000米,此处天气多变,11月在其他地方还没有真正入冬,但是这里却已是冰天雪地;当时由于战况紧急,我志愿军将士还没有入冬的棉衣,甚至大多数战士身上还穿着单衣,单裤。但是为了取得胜利,数万将士没有一句怨言,就算穿着单衣也跳进了齐腰深的雪中急行军;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此时的“长津湖”又下起了暴风雪,气温更是达到了零下40余度。

为了取得“长津湖战役”的胜利,尽管志愿军战士身上穿着单衣,但还是包围了数万美海军陆战队,其中就包括陆战王牌“陆战1师”;在零下40多度的环境里设伏,冷到什么地步呢?志愿军老兵刘伯清回忆说“冷到什么程度呀,讲了你都不敢信,战士的耳朵被冻得硬邦邦的,一碰整个就掉了,一点都没的知觉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在雪地里埋伏了6天6也,有的战士双腿已冻僵坏死,有的战士耳朵、鼻子整个掉了下来,但他们却都没合眼休息一会,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再说不可一世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他们的处境更惨,被我志愿军团团包围;在这种四面楚歌的情况下,美军就好像发疯了的狗一样四处乱窜,仗着优势火力漫无目的的狂轰滥炸;据统计,当时美军轰炸机平均每天就有数百架次之多,地上还有横冲直撞的坦克、重炮等。在这些不利条件下,我志愿军战士尽管做出了重大牺牲,可仍旧将阵地牢牢控制在我方手中;此战之惨烈可以说是中美两国都不愿提起的痛,其中尤以美“陆战第1师”这支王牌部队,更是对志愿军心有余悸了近七十年。

此时一支美军部队横冲直撞到此处,这是他们逃出包围圈的唯一机会;就在美军行进的时候,一名指挥官忽然大喊“Hold!”他发现远处的白雪中隐隐有耀眼的反光;当他拿出望远镜观察时,就见远处的闪光点好似人形,但却又好像结满了冰。此时美军指挥官不敢轻举妄动,等待了许久也不见对方有任何举动,这才派出几名侦察兵上前查看;当这些美军走近,展现在眼前的情景让他们的内心无比震撼。

就在雪地里横卧这129具冰雕,129杆枪都朝着敌人的方向;这些“冰雕”不是别人,正是我一个连的志愿军战士,他们就是死也保持着战斗姿势。这些敬爱的“志愿军“每个人身上都裹着一层厚厚的冰壳,但手中的钢枪却和战士融为了一体;美军想要拿走“冰雕”手里的枪,但是怎么用力也别想从“志愿军”手里抢走,最后甚至掰断其三根手指,这才勉强的把枪抽走。

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堪称陆战王牌,这支部队在二战中无一败绩,素以凶狠,残忍著称,甚至有“魔鬼一样的幽灵”之称;但是今天看到志愿军“冰雕”,这些往日嚣张跋扈的美军内心深处也受到了极大震撼,美军指挥官更是做出了脱帽致敬的举动。但战争并没有结束,就在美军“第1师”还未放下恐惧,继续前进后不久,第二支“冰雕连”出现了,不过这次却都是活的;虽然这些志愿军还都活着,但是他们却均已负伤,不是战伤,而是冻伤。

就见这些冲上来的志愿军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有的战士满脸冻伤,有的战士腿已冻伤坏死;可这些令人生畏的“志愿军”战士仍旧呐喊着端枪冲了上来,有的甚至是爬着冲锋,单腿跳着冲锋。或许不会动的“冰雕连”还没吓倒美军,但这些活的“冰雕连”却让他们吓破了胆;在他们的意识里,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些单衣战士,甚至独腿、独臂战士是如何撑过严寒的。更让美军想不到的是,这些已被冻伤战士们的战斗力都是哪来的;美军这次是真的“见鬼”了,吓得丢下武器四散溃逃。

一个连129名战士没有一个生火取暖,没有一个擅离战位,最终在风雪中成了整编制的“冰雕连”;这样的英雄更让敌人恐惧,而在这场战役中,整编制被冻死的“冰雕连”竟不止一个,而是三个。他们是六连、五连、二连,六连和二连全体将士牺牲;值得庆幸的是,“五连”有一个通讯员和一个生病战士,当时并没有上前线,这两个人得以幸存,“冰雕连”的精神也得以继续传承。

长津湖战役冰雕连真实照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世界三大绞肉机战役是哪三个?详解世界三大绞肉机战役

全文共 9943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战争一直都是最残酷的事情,因为只要爆发战争,那么就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20世纪上半页,人类经过人类有史以来最空前浩大的世界大战。在这两次大战期间,每一次战役的爆发,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即便是那些能够活下来的人,也是是整天都笼罩在地狱般暗无天日的阴影当中。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世界上最可怕的三大绞肉机战役吧。一.凡尔登战役战争肇端,矛盾迭起

当时的主要矛盾国家基本上可以归为三对,分别是:

法德矛盾:

德国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疯狂的扩充军备武器。

俄奥矛盾:

此时的奥匈帝国十分害怕俄罗斯打着的各种旗号,生怕俄罗斯对自己发起进攻,同时也害怕南斯拉夫人民脱离奥匈帝国的控制。

英德矛盾:

此时的英国想要维持欧洲的生态平衡,不想看到德国太过强大。

当时最为强大的国家中,俄罗斯和法国都可以算作其中一个,所以,为了对抗东西方向的这两个国家,德国奥匈帝国以及意大利组成了所谓的三国同盟,他们三个国家想要结盟共同对抗俄法两国,同时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以及奥匈帝国签署了著名的同盟条约,法国开始向美国提供军队以及军舰,而这三国同盟的核心位置便是德国。

面对三个国家的联合,俄罗斯和法国也不得不想办法对抗这一股强大的势力,在寻找其他盟友无果之后,这两个原本的死对头最终只能选择携手,所以在1892年,俄罗斯和法国达成了协议,在这个协议中他们规定,两个国家的任意一个国家一旦遭受三国同盟的进攻,那么另一个国家将全力以赴的支援。在俄罗斯法国结为盟友之后,俄法同盟以及三国同盟正式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面,同时这也标志着,英德矛盾最终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象征,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终于在这个时候正式有了雏形。

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进行视察的时候被塞尔维亚的一名青年给射杀,此一事件,正式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一个月以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本次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随后事态逐渐扩大各个国家均向此地投入兵力,慢慢地演变为世界级别的战争。

本文要讲述的凡尔登战役属于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二阶段,两大军事集团都把1916年这一个关键性的一年当作战争的节点,在这一年出现了三大战役,分别是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以及夏季攻势,本文着重讲述凡尔登战役。烽烟四起,箭在弦上

凡尔登战役之所以能够打响,是源于1914年德国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在整个欧洲战场的西线,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了非常胶着的战壕对峙局面,无论是哪一方都不能前进哪怕一步,接着到了1915年,德国想要打破这一个尴尬的局面,于是几次发起了进攻,可是没有一次取得哪怕一点进展,当时德国的将军认为,如果此时加强对法国的攻击,那么就可以逼迫法国投入更多的军事实力,也许可以通过这一个方式,消耗法国的整体力量。

所以他把这一次战斗的地点选择了凡尔登要塞,此处的地理位置对于法国来说十分要命,是德国通往巴黎的主要干道,在这个地方有着巴黎钥匙的别称,如果在这个地方迫使法国人与自己进行正面战斗的话,可以令法国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在经过长期准备之后,于1916年2月21日,德国发起了著名的凡尔登战役,这一场战役也被后世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

在1916年初,德军总部于凡尔登处部署了大量部队,想要牵制住法国的主力部队,当时受领凡尔登进攻任务的是德国皇太子威廉下辖的第5集团军,此集团军中含有17个师、1204门火炮以及683门中型重型火炮。此时的德国总部信心十足,想要拿下这一个法国的命门,扬言让此处成为碾碎法国军队的磨盘,德国想要迅速的取得优势,于是仅仅战斗了4天就向整个法国军队倾泻了400多万发炮弹,整个山头都被夷为了平地。

在战斗的初期,德国部队与法国部队的部署相比,人数多了太多。在正面突击方向上,法国只有两个步兵师,而德国步兵师的人数则比法国步兵多了两倍,炮兵多了将近三倍,而火炮密度则是每公里50~100门,并且为了让整场战役有突然性,不让法国人有丝毫的准备,所以德军在同年一月的时候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佯攻。

就在战役打响的这一天,德国方面为了不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攻击意图,便用1200多门火炮对40公里的战线连续轰击了8个半小时,总计炮弹发射数量多达100万发,之后又以三个军的兵力发起总进攻,让先头部队用火焰喷射器清理敌军战壕,务必确认不留下一个活口。到了23日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德国军队就迫使法军向后撤离了5公里。

此时的德国仍然没有暴露出自己主要部队的攻略方位,在23日16:45分,德国的步兵师终于发起了进攻,在当天就占领了第一道防线,在此后的4天中,又不断的侵占着第二第三道防线,战线再次推进了5公里,法国人节节败退,好似就要输掉了这场战斗,法国所谓的战争命门已经摇摇欲坠。

这时的德国仿佛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如果能够在此地牵制住法国的话,是再好不过的,如果能够拿下这个战略要塞,便能够扭转整个战局的局势,可是法国人能够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自然不是吃素的,时任第二集团军的法国部队司令贝当决定背水一战,他调动了所有可以调动的战略物资以及人员,决心在此处与德国进行最终的决战。

双方心里都明白,如果法国丢失了这一个战略要塞,那么接下来的战争可以不用打了,法国想要背水一战,德国自然也明白,双方都知道这将是一个艰苦的战争,于是,26日双方进行了惨烈的战斗,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出人意料,双方谁都没有得到便宜。

同时,在这几天战争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汽车运输事件出现了,仅仅在一周之内就有3900辆卡车在运送途中来回穿梭,而参与运送的人员多达19万物资多达2.5万吨。德国没有在第一时间拿下这一个战略要塞,就给了法国部队得以喘息的机会。法军在此时已经有大批援军加入了这场惨烈的战役中。

此消彼长,法军的救援部队已经赶到,而德国的后续支援没有跟上,并且前线部队弹药消耗殆尽,很难继续进攻,这就导致了德国部队后劲不足,没有办法继续突破法军的防线。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此时的德国看到战况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便不再急于进行尖刀性的进攻,他们选择把战线拉长,整个战线被德国部队扩张到了30公里,并且将主要突击方向突然改变到了默兹河西岸,进攻方针也有原来的突击变为稳步缓慢前进。

对德国人来讲,在短时间内如果可以占领304高地和295高地就是一个极大的胜利,因为如果他们可以占领这两个战略要地的话,就可以解除来自西岸法国炮兵部队的威胁,并且,可以由西方作为突破口,缓慢的包围整个凡尔登要塞。

在这样的战术背景之下,德国在西方缓慢前进,同时在东方加强自己进攻的步伐,可是,任谁也没有料到法国方面的反击如此强盛,打了德国一个措手不及,德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之后,仅仅战略了几个小小的据点,可以说没有起到哪怕一丝一毫的战略性成功。

战争已经打到了这一个地步,是双方谁都没有想到的,可是已经成这个样子了,哪一方都战争已经打到了这一个地步,是双方谁都没有想到的,可是已经成这个样子了,哪一方都不能够退让,谁退让谁就成为战争的失败者。

所以在4月到5月期间,德国再次加强了对此地的进攻步伐,大量投入喷火器,窒息性质的毒气以及轰炸机,双方打的有来有回各个据点反复攻略与反攻略,每一个战略要点都被反复争夺。在6月初,终于让德国军队看到了一丝转机,德国连续7天对沃宝发起猛烈的进攻,企图切断此地与主力部队的联系,他们也确实成功了,沃宝守备部队于7日宣告投降。

在6月下旬,德国方面首次使用了化学性武器,用大量的毒气弹给法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一度进攻到凡尔登要塞的三公里处,可是最终还是被顽强的法国军队给再次打退。

6月24日,法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放弃了第二道防线。德国成功占领了杜奥蒙要塞,法国当时的指挥官收到了要塞失守的报告之后,决定利用德国人求胜心切的不良心理,试图扭转局势,法国部队利用被他们称之为圣路的凡尔登公路,向要塞人员不断运输着后续部队以及战略物资,德国军队因为求胜心切,太过深入敌方,导致后续物资以及炮火支援无法及时跟上。

德国的前进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德国部队在此时已经中了法国人的计谋,丧失了整体炮火支援的他们已经无法做成任何事,此时的战争双方火力已经不对等,他们整体的主力位置完完全全的暴露于法军的眼中,德国在向前推进占领到杜奥蒙村时,已经丧失了4个团的兵力。

这就让他们感到后续力量不足,无法继续向前推进,面对这种情况,德国仍然不准备放弃,他们选择暂时不向前硬性推进,转而拿下霍姆山,在此之后又进行了三个月的激烈斗争,德国部队占领了凡尔登要塞周围的两个村庄,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当时的指挥官贝当将军想要保存实力,可是他的这个做法受到了总部的质疑,在战争如此胶着的情况下,暂时的防御就意味着战争的失败,所以他被解雇了,新上任的指挥官是进攻性极强的内维尔将军。

德国如果想要继续推进战线的话,就必须要拿下苏维要塞,所以,1916年6月22日这一天,德国开始向此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可是一直打了将近三个月,都没有把这个战略要塞给打下来。

1916年,索姆河战役正式打响,这就迫使德国军队将凡尔登要塞的兵力抽出一部分去应付北方的英法联军,战争从春季打到了秋季,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十分劳累,整体气势已经十不存一。同年10月21日,法国部队向侵略已久的德国部队发起了猛烈的反攻,使用的武器是新式400毫米口径的大炮,面对气势不足的德国部队,法国部队反而气势高涨,10月24日重新夺回了杜奥蒙要塞,12月11日德国部队终于退出了凡尔登要塞,而法国部队完完全全的收回了自己的战争防线。

白骨露野,罢战息兵

整场战争的结果是惨烈的,双方没有胜利者,法国方面损失54.3万名士兵,而德国方面损失了43.3万士兵,双方加起来将近百万人于这场惨烈的战役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为什么此次战役被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的原因。

对于德国人来讲,此次战役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他们在战争的初期已经料想到会有伤亡惨重的情况出现,可是没有想到居然能打成如此可怕的境地。而且也没有达到德国最初预料的1:2伤亡比例,凡尔登要塞虽然到最后濒临崩溃,但是毕竟没有攻打下来。

如此残酷的战争给所有参战人员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心理阴影,参与战争的法国士兵,几乎全部具备想要叛逃的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法国将领不得不答应手下的法国士兵,以后不再让他们参加与德国人相关的惨烈战役,才没有让叛逃真正发生。

这场战争,也让德国从一开始的优势,被法国部队消耗为劣势,他们本想借此机会牵制住法国的主要部队,可是反而被法国的凡尔登力量给紧紧缠住,最终这场战役导致了德意志势力的失败。二.诺曼底登陆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人为灾难!如果问二战最大伤亡的战役,根本数不着诺曼底登陆。二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例如苏联境内的几次大战役,哪一场伤亡都在五十万以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双方的伤亡更是达到了260多万。跟上述战役相比,诺曼底登陆战役是小巫见大巫了。但尽管如此,诺曼底登陆战役还是一场值得大书特书的战役。

不仅是因为它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而且也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有意义的登陆作战。如果说苏联境内的大战是希特勒的屠城表演,诺曼底就是希特勒的坟墓。

为了保证这场登陆作战的胜利,盟军拿出了几乎全部家当,先后押上了36个师,全部兵力接近288万人,其中陆军兵力就达到了150多万人。

战役从1944年6月6日一直打到7月底,盟军百万大军,数十万辆坦克、装甲车和运输车万辆,上百万吨后勤补给和战略物资,成功越过英吉利海峡,全面登陆阔别数年的欧洲。

在这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登陆战役中,德军和盟军的伤亡超过了24万人,双方的伤亡基本相当。在世界战争史上的攻守战中,一般攻击方的伤亡人数至少在防守方的一倍以上。所以,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的伤亡虽然有10几万。但伤亡还是非常小,堪称非常成功的登陆作战。而且在这场战役中,德军40个师受到毁灭性打击,几乎被击溃。德军师以上的将领有20人被俘,而盟军方面没有一个将领被俘,只有一个将军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意外身亡,这是诺曼底战役唯一牺牲的盟军将领。

巨大伤亡的背后是武器装备的大量损失,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摧毁了德军大量武器,其中各类战车1500多辆,各类火炮4000余门,各种型号飞机3000多架,坦克和装甲车1.2万辆,这些战果固然重要,但比这更重要的是的盟军在欧洲大陆的出现,彻底扭转了整个欧洲战局。从此之后,纳粹开始走向灭亡。

其实一开始德国人有机会打赢这场战争,沙漠之狐隆美尔在战术上还不是浪得虚名,他在诺曼底战役之前就做出了盟军将要登陆的判断。

所以,他在1944年4月就精心制定了"大西洋壁垒"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德军将在近海岸边部署五道防线,架设十万个木桩、钢架,其间扯上电网,后面是数万个混泥土壁垒和掩体。

在整个德国近海水域设下上亿颗地雷;在沿岸的陆地埋设百万颗地雷,地雷区后面则是10米间距一个数米高的木桩,之间用铁丝网连接,上面密布炸弹和触发雷。

如果这样的防线构筑起来,一旦美军的101空降师在滩头降落,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命运。

在这样的防线面前,盟军登陆盟军登陆中的第一波部队们将在登岸前就会全军覆没,第二波登陆部队上岸后也会遭遇无数个死亡陷阱,踏着泥泞的沙滩,踩着地雷,暗道碉堡里纵横交错的火力网、铁丝网上触及就会爆炸的炸弹和地雷。诺曼底就会成为一个超级绞肉机,大型屠宰场。

可惜,上帝没有眷顾日耳曼人,没有跟隆美尔充裕的时间。不然,诺曼底登陆战役的结果就会相反。

所幸德军诺曼底地区的德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早已丧失斗志,对隆美尔这个雄心勃勃的"大西洋壁垒"既无信心也没有兴趣,所以这个工程进度缓慢,中间干干停停,等于流产。

双方的军力对比:

西线德军当时拥有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2个伞兵师,加上希特勒坐镇指挥的2个装甲师,总共不过50多个师,兵力不到80万人,这是德军在这里的全部家当而且这50多个师大多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战士老的上不了马,小的拉不开弓。不是老弱就是病残,就这些部队却要承担3000多英里海岸线的防守任务,

德军一个师布要部署在宽 50英里的防线上。

而海峡对岸的盟军却高达288万人。

所以说,诺曼底登陆战役没有开始结局就注定了。

由于诺曼底地区的守军力量非常薄弱,还由于德军高层在盟军具体登陆地点判断失误,实际上在两栖登陆的"D日"德军只有第21装甲师进行守卫。

所以在一期的登陆作战中,盟军虽然有伤亡但进展还算顺利,没有遭到太像样的抵抗,战争惨烈程度远远低于美军指挥官的预料。

在6月6日开始的"霸王行动"中,

英军伤亡630人。

朱诺滩加拿大军伤亡1200人。

黄金滩英军伤亡400人。

奥马哈滩美军伤亡4000余人。

犹他滩美军伤亡197人。

盟军在海滩上共计伤亡6500余人。

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在盟军登陆滩头并巩固登陆阵地之后,随即步步为营向内陆挺进,英美联合向对德军发动攻势。

德军五个步兵师和援军党卫军第9、第10装甲师等部赶到,诺曼底战役此时拉开大幕,达到白热化。战斗打得异常艰苦和惨烈,美军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才攻克科汤坦半岛,而美军也付出了24000多人的代价,德军的伤亡也在3万多人。

蒙哥马利的英军在卡昂作战同样艰难,英军浴血奋战几天才往前推进了6.4公里,平均每小时进度不到一百米,而伤亡却高达5000人,每前进一公里就要付出几乎一千人的伤亡。

第二阶段又经过一周的血战,又有5000多名战士倒下,才推进了4.8公里,直到7月10日英军才结束战斗。

1944年7月6日,巴顿将军带领的美军第三集团军神兵天降,彻底改变了战场局面,德军防线进被撕开大口子,负隅顽抗的德军被打得抱头鼠窜。7月中旬前后,盟军在诺曼底战役大获全胜。三.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军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中进行了非常激烈的巷战,激烈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苏军与德军争夺的甚至不是阵地,而是一栋栋已经残缺不全的楼房。往往一栋房屋能被苏德两军分别占领和争夺几十次,苏军夺回一栋房屋,德军就攻占一栋房屋;德军在白天强攻下一栋楼房,苏军在晚上又组织反攻去夺回这栋楼房。双方你来我往,你攻我守;以至于当时苏军内部广为流传的一句玩笑话就是:“我们占领了厨房,但客厅还在敌人手里!”曾经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德军军官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整个斯大林格勒中一共有80万居民,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城中仅有不到8000的平民还安然无恙。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惨烈的巷战是这场极其血腥的战役的典型代表。双方总伤亡人数超200万人,整个战役持续199天,在城区巷战的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丧生。就拿苏军守城的第62集团军来说,前后投入的增援部队共计2个军、24个师、16个旅、40个团及20个营,但这个集团军的总人数从未超过6万人,犹如一张血盆大口,让你有来无回。一个成建制的师顶上去,三天就没了,这只是62集团军的冰山一角,用惨绝人寰来形容,毫不过分。

最惨烈的巷战是发生在9月12日后的三天,对苏德双方来说都是最艰难的日子,德军不顾一切,步步紧逼。第62、64集团军顽强抵抗,城内已是一片废墟,兵员不停的减少。近卫第13师在马马耶夫岗与德军展开了拉锯战,由原来的1万人减员到2700人;步兵第42旅在伏罗希洛夫与德军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战斗不到2天,仅剩650人,其中步兵不到200人;隶属57集团军的步兵244师出现在62集团军阵地时,只剩1500,其中兵力人数不足一个营,最后直至丧失殆尽。

在拖拉机厂保卫战中,近卫第37师投入战斗10天后,全师剩下几百人,其中步兵114团仅剩84人,117团仅剩30人,装备全部被打坏。不分昼夜的巷战,使许多师兵力所剩无几,苏军只能用掉队人员、工人分遣队及市民来补充兵员。会战结束后,第62集团军被改编为近卫第8集团军,修整后作为主力参加了后续的一系列会战,直到攻克柏林。

据一个德国老兵回忆:“对于车站站台,双方反复易手,死伤无数,他带领的一个火炮单元,同伴无一生还,我躲在掩体里看着俄军像旋风席卷而来,又像潮水一样退回。”他后来得了肝炎,为此兴奋不已,他将离开前线,被送回后方接受治疗!后来得知所在连队无一生还。

这场战役的惨烈、悲壮无处不在,正像《斯大林格勒》电影中的台词一样:

“顿河!顿河!我是大鲟鱼!请求炮火支援!请求炮火支援!坐标:xxxx”

“收到!...等等,大鲟鱼同志,这里显示是我们的地盘!”

“是的!但是德国人马上要攻进来了!请求炮火支援!立刻!马上!”

“我全都明白了。兄弟,永别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非常惨烈,它可以说是近现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因此也被称作是“红色凡尔登”。平均一秒就会有大约9人在战场上丧命,这也就是为何斯大林格勒战役会被称作是近现代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了。

为了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斯大林下达了一道命令,即任何意图投降的人都要当场被枪毙。斯大林的“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要求:军队要在第一次进攻之后构筑第二道防线,并将举白旗的击毙。“准许”属下逃离战场的军官或被德国人拦腰截断的部队,如果重新返回前线,也要被送往惩戒营,并判处死刑。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近代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役,远大于同时代其他战役交战双方的伤亡总人数。

第一,死亡人数庞大

苏军伤亡约有一百万人,计算量方面宣称德军死亡人数在150万人左右,而据西方自己统计,约在80万左右,他和德军之间的战争没有距离,都是看中间隔了多少具尸体,而原本居住在斯大林格勒的80多万居民,在战后仅剩7500多人幸存。

战争开始的几天里,德军就屠杀了40000多手无寸铁的普通人,还不算被打死和俘虏被杀的士兵,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和战争的冰山一角而已,士兵上战场平均的存活率只有不到24小时。

第二,装备差距悬殊,寸土必争,分秒必争

战争起初,德军就派出了27万的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发起攻击,随着战争越来越惨烈,德军也不断向苏联补充兵力,而苏联此时日能够部署的兵力只有十二万人,而且飞机大炮坦克等重武器数量都远不及德军,双方装备差距大,德军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一半的工厂,剩下的另一半也在加紧生产武器,很多士兵都是背着枪在工厂工作,坦克一下了流水线就会立刻投入战争,著名的巴普洛夫大楼,在德军的疯狂攻击中,苏军凭借少量的人员和装备,打通了周围的地下通道,苦苦支撑了四个多月,这是德军没有想到的,苏德战场真正成了人类绞肉机。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非常著名的巷战,可谓是寸土必争。即便在一间民房里,你占领了卧室,敌人可能就在客厅,几乎是面对面的发生枪战。

当时苏军的伤亡的确惨重不得不将普通人作为士兵增加兵力,甚至是女人补充兵力,这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著名的女兵,她们不是舞蹈家,不是医生,她们只是端起冲锋枪保家卫国的普通人,最缺人的时候还会从死刑犯里补充兵力。

第三,天气原因

德国是知道苏联天气变化的,所以横扫欧洲的德国,原本想在苏联冬天到来之前就拿下苏联,没想到受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展开了一场长久的拉锯战,而远在异国他乡的德国士兵,因为难以适应苏联突然降低温度的天气,德军没有准备足够的过冬资源,士兵或生病而死,或直接冻死,还有很多是因为武器设备不能正常运作,导致在打仗时无力反抗,最终未战身先死。

他是苏联卫国战争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斯大林格勒对于苏联的军工生产非常重要,为了守住自己的工业中心,苏联方面也背水一战,投入重兵死守。

这场持续了199天的战争,平均每天伤亡人数突破了万人,每小时要有400多人倒在战场上。

苏联统计,上战场的苏军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到一天,每个军官在战场的上的寿命则不超过七天。战争中被屠杀的平民有统计的就有4万名,被杀的战俘就有将近10万,而且这还是在惨烈战况下极不完全的统计。

战后的斯大林格勒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城外没有一寸平整的土地,到处都是弹坑。 苏联红军某步兵师的一名士兵在在日记中写道:

德军的飞机蜂拥而至,敌人的炮弹一发发在身边爆炸,在这样密集的炮火下,连一只麻雀都休想活命。放眼望去,大自然没一个生命能侥幸逃生。战友们被围困了三天,没有饮水,没有食品,我们不得不找残破的器皿来接自己的尿液解渴,嘴角都起泡了。指挥所里,所有的军人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大家都满身尘土,军用电话线路经常被炮火炸断,奉命去检修线路的人有去无回。

苏军士兵把斯大林格勒的街巷战称为缠斗战,——好多房子已经大部分坍塌了,可是双方士兵还在随时都会坍塌的房子里贴身肉搏。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死并不可怕,怕的是受伤,一旦受伤就生不如死。

保卫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只配备了一个救护队,由100多名女兵组成,大多数人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战地医护训练,甚至连简单的救护也不会,因为不知道多少卫生员牺牲,换了多少茬卫生员了。

妇女、儿童。由于炮火连天,他们不得不躲在下水道,地下室,或者郊区的洞穴里,没有粮食,更没有生活必需品,那些可怜的孩子壮着胆在轰炸和炮击间隙,从藏身的地方跑出去,从死去的战马身上割些也不知道不是是腐臭的肉来充饥,哪怕是捉到老鼠也会毫不犹豫捉住……饥饿让孩子们冒险去德军或苏军的军需仓库去偷窃,好多儿童被枪杀。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有上千名儿童因此被射杀。

1942年12月圣诞节后,被围困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弹尽粮绝,士兵们每天只能领到不到200克面包。几个月衣服都没有换洗,每个人身上都爬满跳蚤,奇痒无比。遍地尸体喂肥了老鼠,经常有又累又困士兵在睡梦中被老鼠咬掉半个耳朵,或半截手指。

为什么要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起因是什么?

在兵败莫斯科后,德军由于在战场上的过度消耗而导致的物资不足,迫使德军放弃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同时北线和中央也被迫转入防御阶段。而在这同时,虽然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但苏军在战场上的处境也不容乐观。虽然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后就开始进行局部反攻,但总的来说,德军总体还是占有战略优势。

而德军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将全部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了南线,意图在短时间内迅速消灭苏联或极大的消弱苏联的能力。苏联南线有着承担苏联一半以上石油供给和生产的高加索油田,还有将苏联与中亚地区连接着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的农田;其战略意义重大。因此倘若德军能够占领该地区,那么就能大大消弱苏联的实力,便可以达成在短时间内击败苏联的先前条件。

德军士兵在那个冬天里不是被冻死就是被冻残,还有不少人被冻疯,脱光衣服在雪地里打滚。整个斯大林格勒成了绞肉机,成了人间活地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集宁战役纪念馆集宁战役旧址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集宁战役纪念馆(集宁战役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2004年的集宁战役纪念馆于2008年4月开始扩建并于2010年10月底开馆。新馆位于泉山北街老虎山生态路,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10平方米。集宁战役纪念馆外观不仅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的简洁、明快,更不失纪念馆的庄严肃穆。馆内基本陈列分为上下两层,展线总长612米,包括抗战胜利、光复集宁、集宁争夺战、大同—集宁战役、解放集宁、支援前线、将帅厅、缅怀英烈事迹,典藏红色记忆等七部分十九单元和一个临展厅。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老虎山后山

2019年10月7日,集宁战役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腓特烈最辉煌的战役是哪一次?揭秘罗斯巴赫战役

全文共 406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腓特烈大帝,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这是德国历史中普鲁士时代著名的皇帝。1756年有着“第零次世界大战”之称的七年战争爆发了。而这场战争中的罗斯巴赫会战成为了腓特烈大帝最为辉煌的战绩。因为在腓特烈大帝的指挥下,普鲁士的军队重挫了高于自己三倍人数的法国以及反普联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罗斯巴赫会战吧。

▲1757年11月2日~4日,罗斯巴赫战役前夕的普鲁士与帝国联军位置示意,蓝色线条为普鲁士,红色线条为帝国联军,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11月5日清晨,普鲁士的自由军团发现圣日耳曼中将的部队已经登上Schotau高地,在圣日耳曼将军的8个步兵营和13个骑兵中队之后,联军花了几个小时将队伍整理成3个纵队,用来实现萨克森.希尔德伯豪森的宏伟计划。

8点钟左右,腓特烈被法军军营里的巨大动静吵醒,来到罗斯巴赫村一个楼(Herenhaus)的楼顶观察究竟,看到联军的行动后,腓特烈认为对手正准备前往弗莱堡,因为对手缺乏补给。与此同时,圣日耳曼将军麾下一部分人,很可能是骑兵,开始从Schotau高地下来,向前慢慢挺进,并且炮兵开火,好像他们要向罗斯巴赫村——也就是普军的左翼及中路发动进攻似的。

▲画作——1757年11月5日,腓特烈二世在罗斯巴赫的Herenhaus阁楼上查看正在逼近的帝国联军,图片来源于网络。

腓特烈看了一下,认为圣日耳曼是在做佯攻,目的是掩护主力撤往弗莱堡,因此他更确信自己判断无误,暂时不会有大事发生了。他回到他的指挥所,也就是这楼的首层。

而联军那边整队实在慢到了极点,直到中午,才一切就绪,开始出发。事实上,一般的侧翼包抄必须要事先规划缜密,行动迅速,而联军这边一个都不具备,更何况也没派出骑兵事先侦察和迷惑对手,联军就这样,走向了灾难,正如一个军官事后说的一样——“没有将军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侧翼被袭击而坐视不管,除非是傻子。而腓特烈是侧翼袭击的高手,你更不用试了”。联军或许真把普鲁士不死鸟腓特烈大帝当傻子了。

Herenhaus这栋小楼位于罗斯巴赫村南面的平地上,腓特烈为了能监视联军的行动,让高德上尉一直呆在顶楼密切注视对方,在顶层西墙上的许多砖已经被拆掉了,这样更方面高德上尉的观测。

▲罗斯巴赫的Herenhaus小楼,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两点钟左右,他观测到很多联军高级将领正在观察普鲁士的阵线,而更重要的是,联军的行军方向也发生了偏转。高德稍微迟疑了一下,冲下楼去向国王汇报情况,此时腓特烈正在和将军们吃午饭。开始时腓特烈心情很烦躁,认为这位年轻的上尉缺乏经验,紧张过度,不过在高德的竭力劝说下,他亲自上楼查看详情,这下腓特烈马上意识到,敌人要包抄他的侧翼。

2:30分,腓特烈下令部队出营,腓特烈决定赶到敌军正前方,在敌人处于行军状态时进攻他们;在3:00之前,步兵已列好阵线,骑兵上马提刀,一切准备就绪。这个命令的执行是那样迅速,所以有一位法国军官形容说:“好像是在歌剧中变换布景一样。”唯一例外是马耶尔自由营和轻骑兵部队,他们留下来负责监视圣日耳曼的部队。

腓特烈的计划是:利用詹努斯山脊掩护行踪,部队沿顺时针方向来到东北面,之后向右转,使得部队面朝南面,在敌人纵队的前方对他们实施打击。其中骑兵是先头部队,腓特烈看了看刚刚被提升为少将的希特里茨,并授权他指挥普鲁士的所有的38个骑兵中队,希特里茨飞身上马,来到骑兵军官中间喊道“我服从于国王,你们服从于我”,说完,希特里茨留下5个中队的骠骑兵作为掩护,在詹努斯山脊的屏蔽下,率领其余骑兵部队向山脊左侧飞驰而去。

训练有素的普鲁士步兵看到骑兵已经展开行动,也开始加快步伐。而在对面圣日耳曼将军看来,普鲁士军队正在撤退,这无疑使得联军的前进更加放心大胆的前进,其中打头的奥地利和其他德意志小国的骑兵已经和大部队拉开了大约2000步的距离。

这时,已经来到詹努斯山脊后面的普鲁士步兵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右转,并上至山脊的西北坡;当敌人的纵队距离山脊只有几百步时,腓特烈派穆勒上校率领18门火炮登上山顶,当穆勒上校的火炮开始向联军纵队射击时,时间是3点15分。

听到火炮发射后,希特里茨命令他的骑士们排成冲锋队形,并决定从詹努斯山东侧发起冲锋。当联军的骑兵部队距离他们大约1000步时,号手开始吹起冲锋号,希特里茨一马当先,冲向联军骑兵,联军措手不及,指挥官布罗利埃试图将他们的骑兵由纵队阵型改为线式阵型,但并未成功。

▲画作——罗斯巴赫战役中由希特里茨少将领导的普鲁士胸甲骑兵,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只有奥地利的两个胸甲骑兵团“Bretlach”和“Trautmansdorf”执行了他的命令,奥地利的胸甲骑兵试图抵挡希特里茨的冲击,做出了英勇的抵抗。而来自奥地利的Szechényi骠骑兵团和符腾堡龙骑兵团和另外两个来自德意志小国的胸甲骑兵团,尽管未能来得及变换成线式阵型,但也向希特里茨的骑兵铁流冲去,德意志骑兵的抵抗为他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得法国的24个骑兵中队有机会支援他们。

但几分钟之后,在普鲁士骑兵的冲击之下,联军的骑兵不得不撤退;索比斯将军率领16个骑兵中队拍马前来,试图阻止联军骑兵的撤退,但希特里茨又派出了他的第二线的18个骑兵中队,这些人向联军的骑兵侧翼发起冲锋,经过半个小时激战,法军骑兵撤至Reichardtswerben村后,随着普军骑兵也来到附近,他们开始溃退。

▲画作——罗斯巴赫战役,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希特里茨知道自己本次战役的任务并不止于此,他此时展示了骑兵指挥官很少有的优点:冷静和对手下的控制,他并未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而是命令号手吹起了集合号,带领他们在塔格维本的谷地中休整,等待新的命令。

在双方骑兵展开马上厮杀的同时,双方的步兵也开始了对抗。到达詹努斯山顶的普鲁士步兵来到穆勒上校的炮兵中队的右侧,迅速从纵队阵型展开成线式阵型,第二列士兵沿山坡走下,在炮兵左侧展开了一条线,这样詹努斯山的普鲁士阵线形成了一个狗腿形,这样的特殊队形变换也是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在实战中得心应手,目前阵线面朝西南,正对着敌人的纵队前进方向。

走在联军纵队前面的是两个法国步兵团——皮埃蒙特团和梅里团,紧跟其后的是罗兰和普瓦图两个步兵团,在纵队右翼的是帝国联军步兵,领头的是维尔茨堡,黑森-达拉姆特,特里尔的步兵团;当希尔德伯豪森看到普鲁士军队沿着詹努斯山排成阵线时,轻声对索比斯说“我们要输了。”

▲画作——罗斯巴赫战役,图片来源WikimediaCommons。

联军目前各团的旌旗招展,军乐悠扬,向已经准备就绪的训练有素的普军阵线前进,事实上,这次战役中,只有7个普鲁士步兵营投入战斗。

皮埃蒙特团和梅里团在穆勒上校的炮火打击下,勇猛的前进到距离普鲁士阵线40步的地方,在那里遭遇到恐怖的排射,普军平时艰苦的装弹训练在这里发挥了作用,他们向法军持续不断的开火,法军尽最大努力向他们还击,但几分钟之后,他们便遭遇到了更大的厄运。

当源源不断的联军骑兵从他身边四散而逃时,希特里茨一直关注着步兵之间的交火,在近卫骑兵的领头下,他又开始了新一轮行动,普鲁士骑兵穿过了溃散的法军骑兵,冲向了联军步兵后方,联军乱成一团,德意志诸国的步兵很快在肉搏战中被击溃。前有训练有素的步兵持续不断的火力,后有骑兵带来的巨大的混乱和杀伤,皮埃蒙特团和梅里团开始四散而逃。

▲画作——罗斯巴赫战役中由希特里茨少将与普鲁士骑兵,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时钟指向4点30分,联军开始撤退,他们的撤退和缺乏组织的武装暴民没什么区别,现场一片混乱,军旗,武器,三角帽丢得到处都是。但是,4个来自瑞士Planta和Diesbach的营组成了坚固的方阵,击退了追击的普鲁士骑兵,联军左翼的皇后骑兵团和波旁骑兵团也试图对普鲁士的追杀进行干预,为溃逃的友军赢得喘息的机会,但几乎没有效果。

但两个瑞士步兵团如同滔天巨浪中的礁石一样,在普军的冲击之下不动如山,最后有秩序的且战且退,撤出战场,当腓特烈看到他们时,问道“那一道在我军炮火之中屹立不倒的红色城墙是什么军队?”当告知是法军的瑞士雇佣兵时,他在瑞士人高举军旗,敲着战鼓从容离开战场时,摘下头上三角帽向他们挥舞表示致敬。5点钟时,战场已经开始黑天,圣日耳曼将军的部队和瑞士人是唯一有秩序撤出战场的联军部队。

▲画作——英勇抵抗的瑞士雇佣军,图片来源与网络。

普鲁士军队占据了战场,腓特烈则来到博格沃本城堡过夜,当来到城堡时,他发现里面住满了受伤的法国军官,为了不打搅这些人的休息,他选择了附近一个仆人的屋子睡觉。腓特烈并无打算追歼败军,他已经对自己取得的胜利心满意足,正如他给他姐姐写信所说“我现在就可以安静的去世了,因为我挽回了我的国家的名誉和光荣。”

▲腓特烈二世幼年时与姐姐威廉明妮,图片来源 Wikimedia Commons。

他用仅仅22000人击败了36000名法国人和12000名帝国联军,打死打伤3000人,俘虏5000人,夺去了65门火炮,他自己只有550人伤亡。

▲普军玩弄缴获的战利品。很多人把法军军官的奢侈品看成法军腐败的象征,不过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军官也不落下风,普鲁士行军速度迟缓的原因也部分归咎于将领的行李车。

帝国联军被打垮了,希尔德伯豪森辞去指挥权,告老还乡。帝国军的各团也纷纷解散,大家各奔其命;第二年,一支新的帝国联军又组建起来,这次比上一次训练和装备都有了一定提高;法军则撤退至弗莱堡,在那里渡过斯特鲁特河,并烧毁了河上的桥梁,在11月7日,才在朗根萨尔察(Langensalza)停住了溃退的脚步,这时距离战场已经有80英里了。

对于腓特烈来说,这场战役产生两个结果,他无疑鼓舞了盟友汉诺威和英国的士气,英国人听到菲特烈胜利的消息之后,到处都放焰火表示庆祝;并对法国造成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这场战役使他能够腾出手来,对付西里西亚的威胁;罗斯巴赫是腓特烈在科林之败后重振普军军威的开始,而在鲁滕,腓特烈达到他军事生涯的巅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葭萌关战役张飞已经出战,诸葛亮为什么还让魏延做先头部队?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大家都知道“葭萌关战役”对于蜀汉来说的话,还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战役了,因为这个地方丢了话,那蜀汉面临的危机就不简单了,所以这个地方战略意义非常的重要,所以知道马超来攻之后,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只有张飞出战诸葛亮也已经答应了,但是却还是先让魏延做了先头部队了,那么这就有点说不通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来揭秘看看吧!

马超攻打葭萌关,守将孟达、霍峻告急,军情紧迫,诸葛亮和刘备商量,能抵挡马超的,只有张飞和赵云,黄忠虽然也可以,但是毕竟年纪大了,加上和李严交战,未曾歇息,非常疲劳,因此,没有考虑黄忠。

张飞得到马超来攻的消息,主动请战,诸葛亮采用激将法,让张飞立下军令,然后再做先锋。

也就是说,诸葛亮确定要让张飞迎战马超,然而,奇怪的是,既然让张飞做先锋,诸葛亮为何还要再派魏延做先头部队,在张飞前面出发,迎战马超呢?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孔明令魏延带五百哨马先行,张飞第二,玄德后队,望葭萌关进发。魏延哨马先到关下,正遇杨柏。魏延与杨柏交战,不十合,杨柏败走。魏延要夺张飞头功,乘势赶去。前面一军摆开,为首乃是马岱。魏延只道是马超,舞刀跃马迎之。与岱战不十合,岱败走。延赶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

魏延出发后,没有遇到马超,这非常遗憾,没看到魏延和马超的大战,但是,魏延却遇到了杨柏和马岱,打他们是小菜一碟,魏延先后将他们击败,只是,在和马岱交战时,因为大意,被马岱暗算,射中左臂。

抛开其他不说,先说诸葛亮是出于什么考虑,安排魏延先行呢?先行就意味着会先遇到马超,诸葛亮让魏延迎战马超,用意何在?

众所周知,当时的马超,因为潼关之战,杀的曹操割须弃袍,几乎丧命,名满天下。马超作为西凉猛将,战斗力强悍,曹操明确说过,马超不减吕布之勇,因此,诸葛亮和刘备不可能不知道马超的实力。

正是因为诸葛亮和刘备知道马超的厉害,所以,诸葛亮在综合考虑之后,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诸葛亮这样做,有两点考虑:

其一,马超勇猛,派魏延做先头部队,可以先了解马超的实力,试探一下马超,为张飞与马超交战做好准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其二,锻炼魏延的能力,让魏延先遇到马超,迎难而上,给魏延一块硬骨头啃,让他积累作战经验。

其三,因为张飞是刘备的兄弟,派魏延在前,给刘备减轻心理压力,毕竟,马超那么强,刘备心里也担心张飞能不能胜马超,所以,让刘备心里有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切尔卡瑟战役是怎样的?切尔卡瑟战役有多惨烈?

全文共 1890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2年的夏季以来,南部地区一直是苏德战场上的焦点,双方最大最精锐的主力集团军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厮杀。1944年初,苏联的两个方面军卡涅夫突出部的德军形成了夹击之势,把握着战场主动权。苏联军队不顾冬春泥泞的地形,决定要拔除这枚钢钉。

1月28日,以苏联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为首的精锐部队完成了对突出部德军的合围,史称“切尔卡瑟钢铁口袋”,德军两个军近6万人被困,其中唯一的装甲师是著名党卫军“维京师”。

卡涅夫突出部宽130千米,面积大约10000平方千米,苏军计划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从该突出部北面,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从南面实施向心突击,合围德军。为此苏军集结总兵力约15万人,对两登陆场间卡涅夫突出部德军形成合击之势,为了取得向南布格河自由行动的权利,苏军决心拔除这个突出部。

从军事上讲,德军应该放弃这个突出部,拉平战线较为有利,但希特勒却不答应那么做,他认为这个突出部在苏联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甚至还幻想以此为跳板对苏军发起反击,由于其固执己见,曼施坦因只能下令德军不得后撤,务必死守切尔卡瑟突出部。

时值冬春,雨雪不断,道路泥泞不堪,不适合大部队作战,可苏联人却偏偏选定这个时候进攻,在他们看来,恶劣的气候恰恰是攻击突然性的保证。苏军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对这时的德国统帅部来说,固守东线是最重要的任务,面对卡涅夫的危险形势,无论是陆军参谋部还是在南翼作战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曼施坦因都有所认识,但一方面由于希特勒坚持保住这个突出部,另一方面德国人也没料到苏联人会在解冻季节动手,因此德军几乎没有采取防御措施。

当希特勒得知德军被围时,他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他严令切尔卡瑟的德军固守待援,同时命令曼施坦因组织精锐装甲部队解围,歼灭围困切尔卡瑟的苏军,解围的任务交给胡贝中将的第三装甲军团下属的第1、16、17装甲师和武装党卫军“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

德国元帅曼施坦因决心集结兵力,在解围的同时重创苏军,不幸的是他高估了此时手中握有的实力。自2月10日至2月15日,10余万德军与更多的苏军殊死血战,解围的德军部队连续突击,但在各个方面均占有优势的苏军面前损失惨重,再也不能继续前进,只能靠被围德军自己的的力量突围了(为了拯救被困的同胞,“希特勒警卫旗队”师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当该师奉命休整时,全师只剩下3辆坦克和4门突击炮)。

包围圈内外的德军仅距离不到10千米,但是这最后几千米的路程,对突围业已精疲力竭的德国军人而言,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完的,曼施坦因无奈地电告被围部队:救援部队力量已经耗尽,你部只能自行突围。

风雪交加、连夜血战中的德军心情异常沉重,心情极为沮丧的被围德军最高指挥官施特黙尔曼将军最后决定把突围的时间定于16日晚上,因为那时地面冰冻,比较有利于行军,同时晚上能见度极差,有利于德军隐蔽自己的行动。当晚,下起了暴风雪,能见度仅10~20米,被困德军丢弃了所有火炮、辎重,含泪放弃了2000余名重伤员。施特黙尔曼将军布置好突围步骤后,平静地对部属说:“我将与后卫部队一起,兄弟们,包围圈外见”。

包围圈内德军以“维京”师为先头,在坦克掩护下企图悄悄突围,但很快被苏军发现,在照明弹照射下,苏军坦克和夜航轰炸机向德军纵队猛烈开火,暴风雪之夜突起腥风血雨。德军车辆在炮火中燃起了熊熊烈火,大批的士兵和战马被苏军坦克碾成肉饼,紧随其后的苏军骑兵又冲上来对德军猛砍猛杀,甚至连投降德军举起的双手也被劈掉。当幸存德军密密麻麻地拥到苏军阵地前,又被机枪成排扫倒。

被围德军在2月17日中午冲到格尼洛伊提基河边,友军就在彼岸——但是没有桥,也没有船。在放弃了所有重装备后,德军自发组织起来,维持秩序,3.5万人在浅水区成功渡河。

尽管德军后卫部队殊死抵抗,傍晚时苏军最后一次封闭了包围圈,让德军高层感到安慰的是,这场战役没有成为第二个斯大林格勒,被围的近6万德军官兵中,最后有4万人脱险。战斗结束了,沿着德军突围的路径,德国人尸横遍野。

苏军统帅科涅夫大将来到战场,眼前的情景使他十分震惊。他在战后回忆叙述道:“我在战争中见过数不清的血腥场面,但很少见过在如此小的区域里有那么多德国人尸体。”

苏军打扫战场时,在战况最激烈的高地上发现了被围德军最高指挥官施特黙尔曼将军的尸体,手里紧紧握着一支步枪,他的制服血迹斑斑,他的身旁,横七竖八躺着维京师后卫营——担任阻击任务的这支小部队,以全部阵亡的代价,换来了大量被围德军的生还。

苏联人黙然良久,施 特黙尔曼将军的勇敢赢得了对手的尊敬,苏军科涅夫大将下令以全副军礼安葬了这位从容倒在后卫阵地上的德国将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梨园口战役纪念馆

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

梨园战役纪念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临泽曾经是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主战场和总指挥部所在地,是西征停留时间最长,战斗规模最大,伤亡人数和战斗遗址最多,最具纪念意义的地方。梨园口战役纪念馆(原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临泽烈士陵园),座落在临泽县东郊大沙河南岸,总占地面积600亩,是西北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为缅怀英烈、慰籍忠魂、激励在世、启迪后代而建设的西路军烈士陵园,现已建成纪念碑、烈士陵墓、将军亭、博物馆、双拥馆、模拟总指挥部和汪家墩雕堡等褒扬革命烈士的纪念建筑。以梨园口战役纪念馆为中心,辐射红西路军下营总指挥部、汪家墩碉堡、栓马桩、红军墙、血战梨园口等红西路军战斗遗址,构成具有革命历史回顾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胜迹。

陵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弥漫。纪念碑、烈士墓、将军亭、双拥馆点缀其间,侧旁天鹅湖、儿童乐园、博物馆等别具特色,构成集瞻仰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陵园中心是0临泽县委、县政府树立的烈士纪念碑,庄重肃穆,气势宏伟。碑正面是-元帅题字“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永垂不朽”的题字,字型工整,用生铁镀铜铸成,金光闪烁。碑高19.36米,宽3.1米,厚1.2米。象征着1936年12月底红西路军进驻临泽。碑座的三级台阶象征着五军、九军、三十军三个军组成的西路军。碑背面是原临泽县副县长、爱国民主人士陈生蕃先生撰文、书写的碑文:“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部及所属五军、九军、三十军万余人进入临泽县境内遭-马步芳部队围截,在蓼泉、倪家营、西柳沟、梨园口等地浴血奋战七十余天,数千烈士壮烈牺牲。

陵园主道两侧树木成行,花圃葱绿,两座造型自然的人工山拔地而起;公墓前喷泉如注,池水涟漪。环顾其境,清爽幽雅,庄严肃穆。

从烈士纪念碑向南走百米左右,拾级而上,是周长4000多厘米、直径2000多厘米、高600厘米的烈士公墓。墓周围墙为大理石花草浮雕,地面是砖砌水泥筑成围栏,并筑有大理石围栏。

公墓东面的纪念厅里面是原红西路军九军政委陈海松烈士之碑;墓西面的纪念厅是原三十军副军长兼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烈士之碑。2009年纪念碑、烈士公墓、陈列馆进行了整修,又在公墓东西侧建起了-斋等高级将领的纪念厅八座,并树起大理石纪念碑。另在公墓周围树起了吴富莲等团级以上干部烈士纪念碑三十座,并将他们的生平事迹镌刻在碑背面。

东西两侧纪念堂内陈列西路军在临泽的战斗史迹简介及烈士的遗物——枪管、大刀、马尾手榴弹、子弹、饭桶、饭罐、照片,一幅幅大型画面,一张张史迹文字,展了出西路军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战斗征程。

2005年以来,我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纪念西路军西征70周年,又在烈士陵园内落成了-、-等两位领导人铜像和模拟红西路军总指挥部、汪家墩等纪念物,进一步丰富了纪念、参瞻内容。

烈士陵园自1987年10月建成以来先后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被省委宣传部、省国防教育办公室、省军区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衡宝战役是怎样的?白崇禧为何会惨败?

全文共 4846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衡宝战役,相信了解过我国解放战争历史的都会知道。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陆地区针对国民党军队实施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是自渡江战役之后,中国第四野战军主力与第二野战军实施战略大迂回,在湖南衡阳、宝庆一代歼灭了国民党白崇禧的重兵集团。此次战役,将一直称为“小诸葛”的白崇禧打出了原型。

而决定此次战役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战场情报战”。用假情报迷惑了国民党军,扰乱了他们的部署,战役预判,使解放军从容地采取正面进攻、东西迂回、断敌退路的作战部署,一举歼灭白崇禧集团主力47000余人,使白崇禧彻底丧失了与一直叫嚣的“与共军周旋到底”的“本钱”,为以后中共军队解放大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场战役中,出色的情报战受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称赞。

1949年春季以后,中共的野战大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中国大地。挺进中南的时候,争取了国民党军张轸兵团、国民党军陈明仁兵团和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湖南省主席程潜等重要将领的起义。在宜沙、湘赣战役胜利结束后,解放军又于9月挺进湘中、赣南地区。

白崇禧将其指挥的第一、第三、第十、第十一、第十七等5个兵团11个军20万人,撤至以衡阳、宝庆为中心的湘南地区,在衡宝公路两侧和粤汉铁路衡山至乐昌段一线重新组织防御,企图依托湘江、资水,背靠滇、桂、黔,构成一条东起粤北乐昌与华南军政长官公署余汉谋集团相衔接,西至湘西芷江与川湘鄂边绥靖公署宋希濂集团相呼应的半弧形湘粤联合防线,以阻止解放军向华南进军,并准备在战况不利时退至广西或贵州、云南地区。

针对白崇禧的战略企图和兵力部署,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及时向第四野战军前指发出指示:“白崇禧本钱小,极机灵,非万不得已绝不会与我作战。因此,对白崇禧集团作战,应采取远距离迂回包围方法迫使其最后不得不与我作战。”为此,第四野战军首长机关连日召开会议,认真进行敌情研究和作战部署,野战军首长分析认为,根据当前敌我态势,白崇禧集团在解放军进攻下可能采取以下行动:

一,撤往云、贵;

二,逃往海南岛;

三,撤往广西死守老巢;

四,在湘南与解放军决战。

这四种情况,前两种会使敌人集聚,增加解放军解放该地区的困难。第三种退守广西,对解放军更是十分不利。广西是白崇禧的老巢,白部退往广西可凭借十万大山复杂地形与解放军周旋,无疑会增大解放军消灭该部的困难。如白部几万敌军退至越南境内,不仅将使解放军束手无策,而且还会给胡志明领导的越南人民革命斗争带来巨大压力。只有第四种滞留白崇禧集团在湘南地区与解放军决战对我最为有利,解放军既有决胜的把握,又可把握以后战局发展和彻底消灭国民党残余力量。

但究竟白崇禧集团会采取那种战略行动,野战军首长机关一时难以准确推断,林彪为此也颇感头疼。为准确掌握白崇禧集团的战略动向,林彪和野战军参谋长萧克、政治部主任谭政等中南前线指挥部的领导商议决定,要负责情报工作的四野二局局长彭富九,采取一切侦察手段,迅速查清白崇禧集团下一步的战略行动。

彭富九受领任务后,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立即展开情报工作。然而,四野的侦查部门虽连日来极尽努力多路侦查,但始终未掌握到有价值的情报。彭富九和他的侦察员们皆心急如焚,寝食不安。

经过对情报侦察失利原因的分析和冷静思考,彭富九及时改变了策略,如果不能从人力侦察上获取情报,那么就应从技术侦察中打开突破口。虽然,野战军还没有从敌台发报中发现有价值的情报,但他相信一定会从密集的来往密电中寻找到线索。他立即找来相关侦察员,共同对最近一个时期截获的几百份敌人往来电报逐一进行筛选,仔细分析研究,力图从中找到敌人战略行动的蛛丝马迹。

通过大海捞针似的电报查找,有三份电报引起了彭富九的注意:

第一份,白崇禧的司令部电令所属各军给其团以上单位发放五万分之一的广西地图;

第二份,白崇禧电告广西省政府速报各地的存粮数;

第三份,电告广西省政府上报各地桥梁分布及负重量情况。

彭富九终于凭着这三份电报抓住了“小诸葛”的狐狸尾巴,立刻把电报内容和他对这一情报线索的分析看法向野战军首长作了汇报。

野战军首长经过综合分析断定,白崇禧集团下一步最有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是窜回广西老巢。但白崇禧多年来对自己军事上的自负以及一直公开叫嚣和解放军对扛的表现,更由于其主力在中南前线并没遭受歼灭性打击,因此,白崇禧绝不会甘心不战自退主动放弃湘南。眼下,他应该正举棋不定,这有利于解放军抓住战机,消灭白崇禧主力于湘南地区。

而此时,四野此时面临的作战形势也相当复杂微妙。如果野战军作战行动过猛,白部就很可能会迅速退守广西,出现野战军极不愿看到的结果。为实现中央对消灭白崇禧集团主力全部或大部于湖南地区的战略要求,野战军指挥部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制定了先稳住敌军,暂缓攻击,采取东西两翼远距离迂回包围,截断敌人退路后再围而歼之的战役作战计划:

以第十三兵团为西路军取道沅陵、芷江,直插广西的百色、南宁,断敌西窜云、贵的退路;以第四兵团、第十五兵团和两广纵队为东路军,夺取广州,继而第四兵团继续西进,实施大迂回,断敌逃向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退路,与西路军形成对白崇禧集团的钳形合围;以十二兵团为中路军,发动进攻战役以牵制敌人,待合围完成后,尾随敌人进入广西,与预期到达的第四兵团、第十三兵团最后歼灭白 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遵照四野总部的指示,第四、第十三兵团开始避开大道走小路,昼伏夜行,执行战略迂回任务。但战略迂回毕竟是大部队行动,随时都有被敌人发现的可能。如果作战意图暴露,将会使野战军整个作战计划前功尽弃。为此,野战军首长决定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稳住白崇禧集团。

用什么办法呢?彭富九挂帅的四野二局继续出手,在战役开始前首先发动了“情报战”。

首先有个好消息,野战军的反谍部门经过连续侦察,在长沙市郊破获了国民党军的一个秘密电台,并抓捕俘虏了敌电台台长。这是白崇禧在从长沙撤退时,专门从其司令部抽调电台及人员秘密潜伏下来,专门搜集解放军进城后的动向和下一步作战行动的情报,定时向白崇禧的司令部发送,为其与解放军展开战略周旋提供依据。彭富九突击审讯被俘的敌电台台长,敌台台长是白崇禧司令部通讯部门的一个“技术干部”,其实并无多少专业行动特工的素质。

由于保密局长沙站,包括原站长黄康永和高级特工刘人奎、张毅夫、刘炳文、张严佛等人都跟随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起义,使得长沙地区的原国民党特工组织完全瘫痪,白崇禧只得从自己的军队技术人员中派出非专业出身的潜伏人员,留在长沙从事情报收集工作,很快就被破获也是在情理之中。

彭富九便对症下药,在审讯中对敌台长进行政策攻心,详细向他讲明了优待俘虏的政策。经过教育后,敌台长表示,既然连长沙站的军统特务都参加了起义,他也愿意投诚效力,用实际行动争取立功。他最后向彭富九交代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自己的电台在被破获时,报警暗号还未来得及发出,白崇禧司令部目前并不知道该电台已被解放军破获。同时,他还主动交出了电台密码本,提供了他所知道的白部的一些情况。野战军首长得知这一情况后极为重视,大胆批准逆用敌潜伏台继续向白崇禧司令部发报,用假情报迷惑麻痹白崇禧,以达到拖住敌人、掩护野战军战略行动的目的。

于是,彭富九根据野战军首长的意图,亲自拟定了假情报的电文,内容大意为:

共军四野士兵多系东北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又极为疲惫,伤病员甚多,正处于休整状态,部队已发放秋衣,未发现有重大行动之迹象。野战军总部批准了这份电文。为确保万无一失,这份电报由彭富九和野战军技术侦察人员亲自上机监督,由投诚的敌电台台长向白崇禧司令部拍发出去。

白崇禧收到电报后,果真深信不疑。判断四野目前还需要一段时间休整,不会很快向他发起进攻。当然,“小诸葛”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的,四野的确多系东北部队,对水网稻田和山地作战非常生疏,尤其不习惯南方盛夏炎热多雨的气候。在数月未得到休整的连续作战中,酷暑、饥饿、疾病、疲劳,轮番袭击着四野追击大军,伤病员日益增多,非战斗减员直线上升。据时任四野参谋长的萧克和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回忆,当时四野一般连队发病率为四分之一,严重的连队达四分之三。其中四十九军在两个多月中病员多达1.3万多人,转院 治疗的有2700余人。

按常理,这样的部队是无法继续投入战斗的。然而,这是一支从长征就开始淬炼的军队,在长期血与火的洗礼中百炼成钢,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和顽强的战斗力,这一点,白崇禧用兵家理论当然是无法解释和想象的。

白崇禧集团的作战会议上,白崇禧很自得的,十分“精辟”地向其属下讲述了他分析判断四野不会马上发动进攻的三点理由:

一,四野几十万大军千里转战初到南方,北方士兵肯定会水土不服,非战斗减员急剧增加,必然需要一段时间休整,当年曹操大军攻打东吴,就是因为不顾士兵水土不服而继续进攻,结果大败于赤壁。这一点,“熟知史书兵法的共军四野指挥官当然知道”;

二,“四野共军”还需要时间对长沙“叛变投共”的“数万国军官兵”进行整编和“改造”,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马上发动新的进攻;

三,桂军的战斗力在中国当代军队中是赫赫有名的,当年“共匪红军”血战湘江损失惨重,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桂军的亏,参加过当年这场血战的“共军四野指挥官不会不有所顾忌”。

基于白崇禧自己根据潜伏台并加上自己分析的上述理由,他判断,解放军“需要做相当时间的准备才会发动新的进攻”。于是,自以为是的“小诸葛”终于放下心来,很快便制定了“继续修筑工事,先图固守,寻机再战”的作战方针。

而就在吃了定心丸的白崇禧正在忙活“巩固湘粤联合防线”时,解放军第四兵团、第十三兵团则很快从东西两路完成了战略迂回包抄,并与正面第十二兵团一起,对白崇禧集团形成了三面夹击之势。当战役布置完成,白崇禧才如梦初醒,连呼“上当”,急忙调集正在各地按部就班修筑工事的部队前来坚守和增援“湘粤联合防线”,并再做向广西全线撤退的准备,为时已晚。

1949年9月下旬,解放军以9个军32万人的兵力分东、中、西三路向白崇禧所谓的“湘粤联合防线”发起进攻,很快就突破了白崇禧苦心经营的弧形防线。西路军主力沿常德至芷江攻击前进,于10月2日解放芷江,切断了白崇禧主力逃往云、贵的道路。同日,东路军主力向粤北挺进,中路军主力向衡宝地区攻击前进,在永丰(今双峰县)地区突破国民党守军的防御,并派出部队 向其后方穿插,阻敌南逃。

乱了针脚,也乱了心智的白崇禧,于10月3日至4日急令国民党第七、第四十八、第九十七、第四十六军进至衡宝地区,企图迟滞解放军南进。

而四野正是希望如此,迅速抓住了此次战机,对敌形成了合围态势。10月6日,东、西两路大军分别迅速逼近韶关、靖县,直接威胁广州、桂林。白崇禧见势不妙,放弃了“湘粤联合防线”了,紧急命令所属军队全线向广西方向撤退,但此时,已经由不得他了。10月9日,中路军主力将包括白崇禧赖以起家装备最为精良的“家底部队”第七军在内的4个师合围于祁阳以北五峰山地区。

与此同时,解放军战史上著名的“概然性与偶然性”同时发生的注明战例,即孤军楔入白崇禧集团防御纵深的第45军135师以顽强的阻击战,主动堵住了敌人南逃的道路。10月14日,解放军各路大军13个师从北、东、西三面向敌发起总攻,经两昼夜激战,一举歼灭了白崇禧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大部,将桂系4个精锐主力师的47000余人“包了饺子”。

此役给白崇禧集团以致命打击,将白崇禧打出了原型。使“小诸葛”落荒而逃,从此走上了从广西到雷州半岛再到台湾的连续逃亡的不归路。

衡宝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十分高兴地发电报称赞四野不仅取得歼灭白崇禧重兵集团的重大胜利,而且在情报战线上也打了一个大胜仗,用假电报迷惑稳住敌军,赢得了战机。四野罗荣桓政委表彰说,彭富九所领导的二局的工作,对取得衡宝战役胜利功不可没。战后,国民党内部和外电议论纷纷:素以“小诸葛”自居的白崇禧在与解放军的角逐中,为何竟没有查觉出共军的战略意图和行动,进而落得退路被截,本钱丧尽的惨败?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四野“情报战”的完美取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武王伐纣是什么战役 武王伐纣说的是哪一场战役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武王伐纣是牧野战役,发生在商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役。商朝末年,由于商纣王的暴戾统治,导致国家逐渐衰落,而周氏部落在周武王姬发的统治下逐渐强大。

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在盟津举行各诸侯会盟,前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之多。三年后,姬发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举行誓师,聚集5万大军反商。由于商朝的军队都是临时拉来的奴隶俘虏凑数,很快被姬发打败。牧野战败之后,纣王将珍宝搬到鹿台,放火自焚,商朝灭亡。武王伐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血战湘江战役有多惨烈?为何说这是红军战史上最惨烈的一天?

全文共 1294 字

+ 加入清单

1934年12月1日,这是应当是每一位中国人都要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湘江战役的第5天,这一天是红军战史中最为惨烈的一天。在这一天里,早晨的雾气都还没有散尽,湘江两岸的枪炮声与喊杀声就已经响彻天地。在江岸阵地上,各路国民党军犹如输红眼的赌徒,不惜血本,倾全力展开集团冲锋。红军将士高喊着"为了苏维埃共和国"的口号,挥舞着大刀,扑向蜂拥而至的敌群。

打下去,冲上来,冲下来,打下去,毫无休止的拉锯,绞成一团的肉搏,硝烟、烈火混合着扬起的黄尘,汇成遮天蔽日的战云,每一寸土地都浸泡在鲜血中。

在湘江渡口,天上敌机怪叫着俯冲轰炸、扫射,地面红军不顾一切地涌上渡口,踏着浮桥跑步过江,丢弃的机器、文件、书籍等等散落岸边,奔腾的江水中漂浮着红军官兵的遗体。湘江变成了一条血水、血江……

战至12月1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部队大部渡过了湘江。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担负掩护任务的红1军团交替掩护,撤出战斗;在光华铺阻击的红3军团第4师也随后奉命撤出战斗。

然而,在湘江东岸新圩一线担负阻击任务的红3军团第6师第18团和担负全军后卫任务的红5军团第34师,却因后撤不及,湘江渡口被湘军、桂军封闭,而被阻隔在了湘江东岸地区,陷入重围。

红18团在陈家背地域与数倍于己的桂军战到了最后一刻,弹尽粮绝,大部分牺牲。红34师在文市、水车一线顽强阻击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4个师进攻,保障红军主力过江,陷入了湘军、桂军、中央军的四面包围。

分散突围后,政委程翠林等大部英勇牺牲,师长陈树湘率余部在返回湘南进行游击战时负伤,在道县被俘,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红8军团在向湘江开进过程中,遭到了桂军的截击,部分部队也被打散。

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最为壮烈的一仗。红军将士与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血战五昼夜,终于打破了湘军、桂军和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围追堵截,渡过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在逆境中所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惊天地,泣鬼神,连对手也不得不惊叹,并承认失败。

战后,何键用了"实深惭悚"来形容自己的心情。然而,湘江之战毕竟是一次失利的战役,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开始战略转移时,中央红军总兵力八万六千余人,湘江之战后锐减到了三万余人。这是"左"倾错误路线领导者在实行战略转移中的逃跑主义所造成的恶果。

面对尸体漂浮的湘江,每个红军将士都在思索着,思索着红军曾经有过的辉煌,思索着第五次反"围剿"特别是战略转移之后的步步艰辛,思索着红军付出重大代价的原因。

正如刘伯承后来所总结的那样:"广大干部眼看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第四次反围剿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湘江战役后,百姓中流传这样两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作战的失利,唤醒了红军将士。改换军事领导的呼声,最终换来了红军战略方向的彻底改变。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由此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化解身体毒素危机 给予充分援助打一场漂亮的排毒战役

全文共 1664 字

+ 加入清单

嘴里的溃疡、额头上的痘痘、上厕所的时间越来越长,殊不知你身体的“毒债”已经超标了。关于排毒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你准备如何化解毒素危机,靠药物、洗肠、还是手术?其实,人体自有一套动态、立体、完善的排毒系统,只要给予他们充分援助,你就能打一场漂亮的“排毒战役”!下面跟随本网了解一下吧!

大脑:大脑虽不是直接的排毒器官,但精神因素明显影响着排毒器官的功能,尤其压力和紧张会制约排毒系统运作,降低毒素排出的效率。

援助方案:保证充足的睡眠,放松心情,给大脑减压。

胃:胃的主要功能虽然是杀死食物中的病原体并消化食物,但偶尔也兼职排毒,通过呕吐迫使体内毒素排出。

援助方案:不要空腹吃对胃刺激大的过酸、过辣的食物。尽量规律用餐,保证胃的健康。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除动脉、静脉以外人体的第三套循环系统,充当着体内毒素回收站的角色。全身各处流动的淋巴液将体内毒素回收到淋巴结,毒素从淋巴结被过滤到血液,送往肺脏、皮肤、肝脏、肾脏等被排出体外。

援助方案:每天洗10~15分钟温热水浴,以促进淋巴回流,天冷时可每天用热水泡脚代替。

眼睛:对于女人,尤其是爱哭的女人,眼睛的排毒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医学专家证实,流出的泪水中确实含有大量对健康不利的有毒物质。

援助方案:很少流泪的人不妨每月借助感人连续剧或切洋葱让你的泪腺运动一次。哭完后别忘了补充水分。

肺脏:肺脏是最易积存毒素的器官之一,因为人每天的呼吸,将多约1000升空气送入肺中,空气中漂浮的许多细菌、病毒、粉尘等有害物质也随之进入到肺脏;当然,肺脏也能通过呼气排出部分入侵者和体内代谢的废气。

援助方案:空气清新的地方或雨后空气清新时练习深呼吸,或主动咳嗽几声帮助肺脏排毒。

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它依靠奇特的解毒质P450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将食物转换成对人体有用的物质,然后吸收,但食物中的某些毒素却可能留存下来。

援助方案:练习瑜伽。瑜伽是顶级的排毒运动,通过把压力施加到肝脏等器官上,改善器官的紧张状态,加快其血液循环,促进排毒。

皮肤:皮肤受“内毒”影响最明显,但也是排毒见效最明显的地方,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能够通过出汗等方式排除其他器官很难排出的毒素。

援助方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使身体多汗的有氧运动。

肾脏:肾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排毒器官,不仅过滤掉血液中的毒素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还担负着保持人体水分和钾钠平衡的作用,控制着和许多排毒过程相关的体液循环。尿液中毒素很多,若不及时排出,会被重新吸收入血,危害全身健康。

援助方案:充分饮水。不仅可稀释毒素在体液中浓度,还促进肾脏新陈代谢,将更多毒素排出体外。特别建议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温水。

大肠:食物残渣停留在大肠内,部分水分被肠粘膜吸收,其余在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下形成粪便,此过程会产生有毒物质,再加上随食物或空气进入人体的有毒物质,粪便中也含有大量毒素。和尿液一样,若不及时排出体外,毒素也会被身体重吸收,危害全身健康。

援助方案:养成每日清晨规律排便的习惯,缩短其在肠道停留时间,减少毒素的吸收。多吃粗纤维食物可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

体内排毒的方法!教你简单排毒!

1、按时睡觉,作息规律。每天晚上9:00~11:00的时候,是人体淋巴的排毒过程,免疫系统活跃起来,你应该尽量使自己保持安静。这样免疫系统就会很顺利地完成排毒工作,让你的免疫力增加。11:00时应该熟睡,此时身体的各个器官开始工作排毒。没有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会导致身体排毒受阻。

2、锻炼身体。有氧运动是很好的排毒方式,慢跑能使肌体各个部位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加快,持续排除大量汗液,汗液的排除能够一并携带大量毒素一起排除。

3、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蔬果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胃蠕动,排除毒素,被称为人体的清道夫。同时新鲜的蔬果有多种维生素和有机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血液的排毒效果。

4、经常进行深呼吸和洗温水澡也有利于排毒。深呼吸可以多吸收氧气和多排出二氧化碳,可以提高血液中的含氧量。洗温水澡可以保持汗通畅和加强皮肤表层的血液循环,最好是先冷水淋浴再热水淋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衡宝战役烈士纪念塔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衡宝战役烈士纪念塔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衡宝战役烈士纪念塔位于衡阳市祁东县黄土铺镇五四村张飞岭。

1949年9月到10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和第二野战军一部在湖南衡阳、宝庆(今邵阳市)地区对国民党白崇禧部实施进攻战略。在今祁东境内,135师在黄土铺、119师在杨家桥、405团在黄土铺西南、404团一连在黄土铺鹿门前村、121师在石亭子秋塘坪等开展的战斗相当激烈,特别是黄土铺运动进攻战斗,勇猛顽强地捣烂了所谓“钢七军”的心脏和神经中枢——军部,打乱了敌人整个部署,歼灭了敌衡宝前线指挥机构,加剧了敌军混乱,有力地迟滞了敌军的退却。今洪桥镇廖家村是解放军后方医院所在地,营长陈金朝等9名军人因伤医治无效而牺牲,烈士墓地设施于20世纪90年代建成。

为纪念在衡宝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祁东县人民政府于2005年修建烈士纪念碑。2009 年7月,济南军区部分官兵来此纪念和体验当年战事,产生较大影响。

衡宝战役烈士纪念塔于2010年5月被衡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壶梯山战役遗址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壶梯山战役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壶梯山战役遗址

时代:民国

地址:澄城县冯原镇孙堡村南

保护范围:壶梯山战斗遗址本体外扩3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外扩50米。

2018年,壶梯山战役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冯原镇:冯原镇是渭北名镇,中国陕西外贸优质苹果第一镇,省级重点镇。距省会西安180公里,全镇辖27个村,188个村民小组,8250户,35000口人,其中农业人口30867人。冯原镇位于澄城县城西北32公里处。北依黄龙山与陕北相连,南濒洛河水与蒲城县相接,东隔长宁河与本县刘王安三乡镇相望,西临马村河、孔走河与白水县毗临,素有“鸡鸣一声闻四县”之美誉。总国土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伊普苏斯战役经过是怎样的?揭秘伊普苏斯之战

全文共 4891 字

+ 加入清单

在公元前312年,由于在加沙之战中的溃败,整个安提克家族的霸业开始走入下行。虽然父子二人依靠这强大的体量资源,始终对任何一方的强敌都保持着压倒性的态势,但是也难免会落入双拳难敌四手的双重窘境。以至于任何暂时性的和平妥协,都会在局势发生微妙变化后被立即撕毁。双方的这些不间断抗争,终将在十年后引爆出再次决定命运走向的伊普苏斯之战。塞琉古的东方势力崛起。

相比那些早已获得功绩与地盘的老派继业者,塞琉古无疑是这个群体中的异类。虽然曾在亚历山大麾下出任过近卫军指挥官,却根本没资历与众多具有家族背景的同僚们抗争。因此,当他成为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尼亚总督后,也很容因安提克大军的东征而遭轻易驱逐。此后只能寄居埃及,为缺乏军事指挥能力的托勒密打下手。

好在加沙之战的胜利,让塞琉古重新看到了希望。他很快在公元前311年获得托勒密支持,带着只有1000人的小分队潜回两河流域,准备重新占据属于自己的巴比伦城。资助者也希望以这种低成本的挖墙脚行为,削弱安提克刚刚建立的帝国式威严。何况塞琉古与许多心高气傲的马其顿贵族不同,善于以统战手法笼络本地居民,因此被许多亚洲地方派也视为理想的统治者。结果,首先有一批马其顿老兵在北面的哈兰支持他回归,接着就是全巴比伦居民的夹道欢迎。唯有终于安提克的守备队,躲在卫城要塞中坚守不出。塞琉古也不惜采用拦河筑坝的破坏性手段,直接放水冲毁夯土城墙。从而确保自己对两河流域的初步掌控。

此时的安提克还忙于在西部同其他继业者对峙,便派遣驻米底和阿里亚两省的部队前往镇压。全军数量达到非常可观的10000步兵与7000骑兵,而塞琉古只能动用3000名步兵和400骑兵与之对抗。但依靠自己对巴比伦尼亚地形的熟悉,成功在底格里斯河畔的沼泽中设下埋伏。等到对手不知不觉的从边上经过,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了那些马其顿裔核心。然后靠着自己的不错名声,让众多担任仆从的波斯-伊朗裔部队归降。这样不仅保住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还顺势占领了东面的米底和埃兰。哪怕安提克父子分别在后来的2年内发兵讨伐,也只能占据因长期动荡而大不如前的巴比伦废墟。时间一长就会因补给不足而离开,完全不能限制塞琉古势力的扩张。

到公元前310年秋季,塞琉古又用奇袭策略击败了德米特里乌斯,暂时解决了来自西方的重大威胁。安提克迫于无奈,只能将整个东方拱手相让。这让塞琉古得以集中力量进行自己的东征,将急需大部队增援的巴克特里亚控制下来,并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南下印度。若非有紧急消息从大后方传来,他完全有可能去直接摧毁那个新冒头的孔雀帝国。地中海东部的群雄乱斗

在塞琉古逐步扩充自己的东方帝国时,安提克也始终将战略重心限定在以小亚细亚半岛为核心的西部。为此,他必须在北线迎战马其顿本土的卡山德和随时可能参战的利西马库斯,还要时刻提防从南方跑来偷袭的托勒密。以上4股势力相互牵制,一度形成非常激烈的群魔乱舞状态。

公元前308年,德米特里乌斯奉命登陆雅典,并以这座古老的海港城市作为指挥中心。但拥有更多海军资源的托勒密,也将成功的将海权影响扩展到塞浦路斯。虽然他们无力攻取希腊本土的科林斯地峡,却能在大半个伯罗奔尼撒半岛保持长期存在。因此,刚刚西渡的安提克势力,就必须面对南北两头的合力夹击。不过,德米特里乌斯看穿了对手本质,主动将战火烧到塞浦路斯岛,企图切断顽敌的海上机动,并在第二次萨拉米斯海战中大获全胜。但罗德岛的亲托勒密态度,又让他在那里经历了一整场失败围攻。最后也只能接收平局,等于是不能将埃及舰队逐回老家。

相比之下,资源匮乏的卡山德就无法在大部分交手中维持均衡。虽然父亲曾是德高望重的欧洲总督安提帕特,但他同样也是谋杀亚历山大全部遗孀的策划者。更为糟糕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以来的战争不断,让马其顿本土的人力资源濒临崩溃。当初的王国还可以靠着希腊和色雷斯附庸生存,但以上地区现在大都不在自己控制之下。因此,他不仅不能阻挡德米特里乌斯的缓慢推进,甚至连作为基本盘的帖撒利地区都要丢失殆尽。安提克也正是吃准了这个弱点,开始对他的任何停战协议都置若罔闻。只想尽快将其终结,使自己和儿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马其顿合法君主。若不是有托勒密和塞琉古的努力拖延,这个梦想还真有可能提前实现。

于是在极为紧要的公元前303年,卡山德向安提克以外的所有继业者阵营提出倡议,希望大家能再度联手去共同攻击老对手。坐拥色雷斯的莱西马库斯首先承诺援助,接着就是南方的托勒密火线加盟,而远在东方塞琉古也不过是晚些时候才对使者点头。他们计划绕开岛屿众多的爱琴海水域,直接从小亚细亚和叙利亚两头发难。这样既可以让安提克疲于奔命,也能将主力呆在欧洲的德米特里乌斯也吸引回去。步入伊普苏斯战场

公元前302年,韬光养晦多年的莱西马库斯突然发难,率领超过万人的部队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在分兵7000进攻沿海的希腊城市群后,自己带着余下部队直接冲向内陆的弗里几亚。安提克不得不从叙利亚北部的安条克城北上阻拦,并让儿子德米特里乌斯从希腊返回东部战场。

接着,厉兵秣马的卡山德也派出兄弟普利斯塔库斯,率领一支超过20000人的部队增援小亚细亚战场。但苦于马其顿境内的船只不足,只能先从陆路抵达赫勒斯滂海峡,然后再分三批坐船渡海。

结果,德米特里乌斯指挥的舰队突然向北杀到,将刚刚上路的第二批人全歼在海上。虽然稍后出发的第三波人没有遭遇拦截,却也非常不凑巧的遭遇了强劲风暴。于是,这支咬紧牙凑出来的有生力量,就只剩下约1/3的兵力还能继续参与战争。

正因如此,已经过度深入前线的莱西马库斯部队,无法以优势兵力迎战迅速抵达的安提克主力。他们先后两次遭经验丰富的马其顿老将包围,在营地内忍受饥饿和无休止的弩炮射击。最后在当年冬季勉强突围,却因为大半年的连续作战而异常疲劳。好在寒冬的降临让战争暂停,让他们得以同侥幸赶来的卡山德援军汇合。

但表现最糟糕的无疑还是托勒密。当他确信安提克已带着大部分野战军离开叙利亚,便从黎巴嫩沿海发兵突袭。其主要的攻击目标,不仅有古老的区域重镇大马士革,也包括位于海岸的大型港口城市西顿。然而,由于那里的多面环水地形,让攻坚战拖延为艰苦的长期围困。期间,不断有关于莱西马库斯战败的情报传来,让这位不善正面对决的新法老也感到胆战心惊。等到传说安提克已回师南方的假消息流行起来,埃及军队便立刻丢下围攻阵地跑路,一门心思回南方去保卫尼罗河流域。

所以,最后挽救反安提克同盟命运的力量,还是从千里外匆匆赶回来的塞琉古。他麾下不仅有最多的步骑兵力量,而且带着100辆波斯式的刀轮战车。由于不断接到从西方传来的不利情报,他果断结束了与孔雀帝国的隔河对峙。为此,不惜将女儿许配给印度君主旃陀罗笈多,让后来的阿育王也拥有了1/4希腊血统。同时还默认了他们对旁遮普的侵占,甚至将整个印度流域和阿富汗南部的阿拉霍西亚都割让出去。作为回报,足足400头印度战象出现在他军队的战斗序列之中。关键对决

公元前301年春季,安提克突然发现自己的仇敌们竟主动到齐。除了弱不禁风的托勒密和只善于搞宫廷阴谋的卡山德,最难对付的利西马库斯与塞琉古本人都出现在自己阵前。双方不约而同的移动到弗里几亚,以便在内陆的空旷地带上展开全部军力。

在儿子的援军抵达后,安提克阵营的部队数量暴涨到70000步兵、10000骑兵和75头稍早获得的印度战象。其中仅使用马其顿长枪的方阵步兵就多达40000,包括8000名从希腊战场赶来的欧洲核心驻军。各类轻步兵的数目也高达30000,不乏德米特里乌斯从各希腊城市搜罗来的同盟部队。但全军的攻击重心,依旧是部署在侧翼的骑兵。除大家喜闻乐见的马其顿贵族和希腊冒险家外,就是来自卡帕多西亚、亚美尼亚或米底的亚洲精英战士。

反安提克同盟的联军,此时已努力将总兵力增加到64000名步兵、15000名骑兵和至关重要的400头战象。其中,塞琉古的各东方省份驻军占据大头,甚至几乎垄断了大部分骑兵分队。一些从中亚边区招募的轻装弓骑兵,也首次有机会参与如此高规格的正面决战。莱西马库斯与普利斯塔库斯的残兵,大都是维持着最后战力的步兵部队。至于被大量启用的波斯战车,则没有被直接派上战场。

在战前的部署上,两军也都遵从经典的马其顿战术体系。区别仅仅在于安提克阵营将大部分骑兵部署在右翼,由一贯善于指挥马上交锋的德米特里乌斯率领。反对派联军便将大部分骑兵部署在左翼,由塞琉古的儿子,也是后来的安条克一世指挥。由于他们拥有更多战象,所以将相当部分部署在全军最后方,由塞琉古本人亲自指挥。安提克却只能将全部大象放置在全军前排,与对手的部分同类部队抗衡。自己亲自节制的少量预备队,就只有骑兵组成。

战斗开始后,两军的战象和轻步兵首先在步兵战线之间的空地上对决。由于使用的武器、战法和畜力都完全一样,也就在旗鼓相当之余不再能提供更多决胜机遇。接着,安提克阵营派右翼骑兵开启强攻,瞬间就压制了联军方面的左翼主力。面对一贯勇武的德米特里乌斯,尚欠缺经验的安条克就完全不是对手。但由于骑兵数量并不吃亏且秩序组织保存完好,所以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溃退场面。相反,他们的边打边撤举动,成功吸引了对方骑兵的全部注意力。在反反复复的拉锯中,将对手逐步调离了主战场。

此刻,双方的步兵方阵也开始了激烈交锋。由于都是主力尽出,所以绝大部分参战者都是根正苗红的马其顿后裔,使得彼此很难拉开实力差距。尽管安提克阵营的总数略多于对方,但在方阵团层面是基本持平。因此,就不会出现那种局部突破或雪崩式一边倒的情况。当然,这也对两军士兵的体能和意志力提出了更高考验。

一直在象背上观察局势的塞琉古,此时已注意到对手的右翼和中路之间存在某个空档。类似情况也在之前的加沙战役中出现,并成为了他开启逆袭之路的关键所在。于是就出动身边的大部分战象,赶往左翼支援自己的儿子抵抗。

此举也立刻动摇了德米特里乌斯所建立的微弱优势。由于许多骑兵的马匹不曾近距离接触大象,很容易被陌生的气味和嘶吼所惊吓,不再乖乖听从骑手的口头指令。但塞琉古的象队也没有径直冲散他们,而是以压迫手段进行包围,并通过喊话希望有识之士能选择弃暗投明。结果,德米特里乌斯和他的大部分骑兵就被完全阻隔起来,无力回到主战场去协助夹攻。

利用这个绝好的机会,塞琉古下令部分左翼的骑兵迂回,成功驱逐了对方的侧翼轻装步兵。随后派出本方的轻步兵,迅速穿过由象队为他们撑起的突击通道。由于安提克的重步兵都忙于应付正面的强敌,根本无力阻止这些快速行动。等到发现大事不好,已经有同伴在漫天飞舞的标枪和箭矢攻击中倒下。联军阵营更是索性将部分右翼的辅助骑兵也调往强侧,加强对这个空档的冲击力度。其中就有那些善于骑射的中亚牧民,进一步摧残着对面步兵方阵的薄弱后背。在几个方向的重压之下,部分士兵终于开始出现恐慌,进而造成整个战线的多米诺骨牌式崩溃。

在二线干着急的安提克本人,立刻带兵跑去右翼组织溃兵逃跑,结果自己也被不断涌上来的步骑兵包围。虽然他始终坚信儿子德米特里乌斯能及时迂回来救,却在希望来临前就被几支标枪命中身亡。曾经为两代马其顿国王效犬马之劳的悍将,便在这样悲催的结局下完成了历史使命。更多部下也因他的败亡而失去斗志,从而让伊普苏斯之战的结局被彻底定格下来。

战后,德米特里乌斯率领部分骑兵突围,并成功重组了4000名维持原序列的步兵。他们一路跑到爱琴海边的港口以佛所,头也不回的登船去往希腊。因为行动过于仓促,连放在城中的大笔资金储备都来不及拿走。等所有人穿过大海,更会沮丧的发现自己已完全为各希腊城市所抵制。

那些留在亚洲的领地,也难道继业者们的二度瓜分。塞琉古不仅控制了大部分叙利亚地区,还将西部边界扩张到乞里西亚和卡帕多西亚。但小亚细亚半岛的其余部分就势必留给付出高昂代价的莱西马库斯。而提前撤退的托勒密与只求自保的卡山德,就没能通过这次胜利分到什么。

虽然安提克的死,在实际上以预示着继业者争霸战争的落幕临近。但余下继位大佬间的新矛盾也是一触即发,甚至会将新仇传递给后代,直到自己的家族失去所有权力为止。更多形形色色的周边势力,也必将利用这些战乱来扩充自身势力,共同塑造出完全不同的崭新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莱芜战役纪念馆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莱芜战役纪念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莱芜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运动战的光辉范例,是世界军事史上100个经典战例之一,电影《南征北战》、《红日》都是以莱芜战役原形拍摄的。

莱芜战役纪念馆是1997年在原莱芜革命烈士陵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2007年,为纪念莱芜战役胜利60周年,对莱芜战役纪念馆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馆名为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上将题写。

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于纪念馆的中轴线上,为全国100个重点纪念塔之一。展览馆分为序厅、战前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五个部分,整个展览设计在继承了我国传统陈展理念和手法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国内外现代先进展览艺术形式和一些高科技手段,使人耳目一新,为之有感染和震撼。全景画馆1997年所建,画高17米,周长120米,地面塑型1200平方米,模拟实战场景、模拟音响、模拟自然光,融“声、光、电”于一体,给人以身临其境和惊心动魄之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新建成的室外武器展场展有飞机两架、坦克两辆、大炮十门,进一步丰富了陈展内容。

2001年以来,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山东省“-”重要思想宣教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省廉政教育基地、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荣获全省服务业先进单位和省级旅游消费信得过单位,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信息来源:好客山东网

电话:0634-8805690

逢周一闭馆,持身份证换票免费参观

地址:济南市莱芜区汶阳大街43号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一、陈毅早年(1901--1927) 陈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山城堡战役遗址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城堡战役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山城堡战役遗址位于环县山城乡马掌子山、断马崾岘、哨马营一带,距县城45公里。现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

山城堡战役是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于11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部署,彭德怀前线指挥,一、二、四三个方面军联合作战,建国后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40多位红军将领共同参与,在宁夏海原、预旺和环县山城堡一带与国民党军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决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仅11月21日至22日在山城堡一带就歼灭胡宗南部主力一个师。

山城堡战役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是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是长征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一战。

这次战役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改变了红军面临的被动局面,展示了红军团结战斗的巨大威力,鼓舞了陕甘宁根据地军民的斗志,振奋了军心和民心。

这次战役的胜利促使了“西安事变”的爆发,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内战争,宣告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彻底失败,实现了国内和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近年来,环县决定修建占地面积380亩、总投资1.1亿元的山城堡战役纪念园。2009以来,我县投资2300多万元,建成了中央军委原副主席-题写碑名、高28米的山城堡战役纪念碑,中央军委原副主席-题写“山城堡战役纪念园”的入口牌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陈列馆,完成了部分绿化、硬化及配套工程,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红色旅游景区。近两年,每年接待游客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干部职工、中小学生20多万人次。

景点位置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山城乡山城堡村东北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土木堡战役明朝军队投入了多少兵力?土木堡战役是怎样的?

全文共 2893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想明朝边境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沦陷,边界战报传至朝廷之后搞得朝廷上下是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劝阻,在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自率大军出征。结果由于组织不当,所有军政事务都皆有王振专断,结果55万大军在土木堡惨败殆尽。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一役中,真的有五十万明军被瓦刺杀得几乎全军覆没吗?各类史料笔记记载此次战役的战斗人数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看得是眼花缭乱,不知真假。我们下面列举一些当时的记载:

第一种说法是出发时号称五十万大军。刘定之在《否泰录》末说道:“臣因取目击耳闻,参以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约其繁复,著为此录。”李实《李侍郎使北录》未记出征人数,杨善《奉使录》今不传,估计亦不及此。钱溥《袁彬传》今亦不见,其内容应为袁彬于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迹,也不太可能提到明军人数。则刘定之所记应来自“目击耳闻”,即明军出发时的确有号称五十万之举。

第二种说法是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关于土木之战中明军参战人数,最早的记载见于刘定之《否泰录》:“其从驾行者,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等。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出居庸关抵宣府。”私属指的是私人的家奴、奴隶,有时甚至还指奴婢。《否泰录》意思说正规军是没有五十万的,加上这些家奴、奴隶和奴婢共有五十万。

第三种说法是官军共五十余万人。嘉靖后期以来,几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数的明代史家均沿袭此说,直至谈迁犹于“官军私属”强调甚明,而清人谷应泰的《明史记事本末》开始写作“官军五十万”,丝毫不涉及“私属”两字之差,语意全非。

第四种说法是明实录中含糊其辞,称数十万。《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八月壬戌”条目下记载“中官惟喜宁随行振等皆死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明史英宗前纪》则记载“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就连明代的官方史书都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笼统地称数十万。

上面提到的四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真相只有一个,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清风明月就和众位一起慢慢来研究和推敲这些史料笔记,努力解开这个谜团。

第一种说法是说当时明军号称五十万,我觉的是有可能的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吓唬瓦刺,但是我相信明军的战斗人数绝对不到五十万。古代两军对垒,都喜欢夸大其词,吓唬对方。如当年三国曹操赤壁之战时,号称八十万大军,实则二十万而已。所以我相信明军当时号称五十万,其实远远不到五十万。

第二种说法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但是私属多少人,里面没有说法,自然也不知道正规军队有多少了,但是也能从这里看出,官军也是不足五十万。

第三种说法是清人谷应泰说的,没有私属二字,直接说官军五十万,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可靠。原因有二,一是或许是到了清朝,事件久了,以讹传讹,私属两个字就丢了,但是差两字,差别太大了。二是清人编写的史料,有玷污前朝的嫌疑,很有可能是故意漏掉私属两字,来羞辱明朝。

第四种说法是明实录的记载,实录没有沿用五十万,而是含糊其辞数是万,清风明月认为,很有可能,“五十万”的说法已经引起广泛怀疑,并且没有公认说法出现,遂有这样的含糊其辞说法,仅仅用“数十万”。

经过一番分析,我们已经能够确定明军的正规军队肯定不到五十万,那么正规军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寻访真相。

第一,出征部队的主力是京营军队。《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国榷》中记载“英宗正统十四年七月甲午”条目下记载“遣告庙社,发京师亲征。诏下,逾二日即行。”由此可见,此次出征,明军的准备十分仓促,本次出征的主力部队是京营军队,而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第二,五军营的编制。五军营是由马军、步军组成。明太祖时设大都督府,以节制中外诸军,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48卫卒。成祖北迁后,增为72卫。明史兵志中记载“分教四十八卫卒。”其中士卒“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那么按照这个折算,72卫应该有三十一万一千七百人。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称为五军。除在京卫所外,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16万人,轮番到京师操练,称为班军。从这里可以看出班军要轮岗的,也就是说八万人驻扎在京城。当时驻守京城的五军营大约有三十九万一千七百人左右。

第三,三千营的编制。三千营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朱棣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千人主要是骑兵中的精锐,人数不止三千,但绝不会超过太多,主要担任突击任务。

第四,神机营的编制。神机营也是三大营之一,是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该营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又添置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创建于1510年),要早一个世纪左右,是明代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在《皇明经世文编》中有关于该营的编制记载,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现在我们一起统计下当时京师京营的总人数为三十九万八千三。这应该是京军满编的情况下才会有那么多人。但是,明军的缺编是一个正常现象,而且数目也不小。譬如在宣宗朝,“京营缺伍至七万五千有奇。”如此看来,正统十四年的京军,大约是三十二万人。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出征,还要留下一部分来留守京城。《明史于谦传》“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根据此语和古人的运用约数习惯,,此时京中所剩部队,是不足十万的疲卒,但应该七八万左右吧。还有在撤退过程中,英宗调派朱勇、陈怀、吴克勤等人率领部份京军,去打先头阵。《明英宗实录》中提:“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万五千往宣府,各备虏。”,在《天顺日录》中又说是“率五万兵迎之。”说法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我们折中一点,就算四万五千人好了。除去留守京城的七八万人,和阻击的四万五千人后,最后跟随明英宗到达土木堡的也就是二十万人左右。

作为亲历战场的当事人李贤在《天顺日录》一书中写道,二十多万人死了三分之一,受伤者过半。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还有,就是《七修类稿》有记载,二十万人,伤之半,死三之一。两者口径吻合,也和我们上面的数据基本上一致,因此,清风明月认为,明英宗当时率领部队二十五万人左右,后来派出了朱勇的五万人后,最终二十万人到达土木堡,却被瓦刺几万人冲杀殆尽,王振被部将所杀,明英宗被俘,百余名大臣阵亡,这便是历史上大明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哈丁战役中耶路撒冷王国为何会战败?

全文共 3628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180年,麻风王鲍德温四世的姐姐西比拉嫁给吕济尼昂的君伊,王国分为两派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哈丁战役的惨败。拉丁王国内部各种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的复杂性以及鲍德温四世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和他儿子在位的整个时间内经常发生权势斗争。长时期的贵族统治和以科特尼的阿格尼丝(鲍德温四世和西比拉女王的母后)及其亲戚和其他宫廷大臣为首的阴谋集团的胡作非为从精神上摧毁了这个王国,这一点是导致王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耶路撒冷王国的命运最后还是在“哈丁角”决定的。

雷蒙德从太巴列来向居伊和西比拉称臣,掩盖了已经大大伤害了王国的内部纷争。然而,掩盖纷争的只是一张一捅即破的薄纸。人们不能不对哈丁之战前夜的居伊抱一点同情。他戴着王冠,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像在大风天中站在塔尖上一样。在萨富里雅他被争吵不休的贵族们闹得焦头烂额。他自己也缺乏自信,没有主见。整个军队、整个国家的命运就系在这样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身上。

7月初,耶路撒冷王国的大军驻扎在“萨富里雅喷泉”,此地位于没有城墙的萨富里雅镇以南1英里处,周围是肥沃的耕地,溪水充足,夏天也不缺水。如前所述,萨富里雅和太巴列相距15英里,其间地面崎岖不平,由于无水而干裂荒芜,一支2万人的大军肯定不适于呆在那里。

前面已经讲过居伊决定向萨富里雅进军之前发生的事情:萨拉丁进攻太巴列(很可能是为了诱使法兰克人离开营地);埃施瓦伯爵夫人请求宗主前去援救;她丈夫力主留在萨富里雅而不去救援(这是个正确军事主张);居伊先是同意雷蒙德的意见,后在雷纳尔德和杰勒德的极力劝说下又改变了主意。当然,实际情况远不止这些。

关于雷蒙德在萨富里雅会议(也可能是在此前的阿卡会议)上讲了些什么,当代或近代的各种叙述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在多大程度上没有用事后的眼光添枝加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关于雷蒙德在会上反对过进军迎敌的说法几乎肯定是真实的。他首先提醒会议:尽管遇到危险的毕竟是他的妻子和他的领地,但他相信,埃施瓦不会受到伤害,而且以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收复太巴列。他指出:在沿途没有水而且沿途还要受到敌人袭扰的情况下进军15英里,真是愚蠢透顶,这样做正好给撒拉丁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使他可以在自己选定的地点与一支又渴又乏的军队交战。据说他最后还提醒会议注意:拉丁的军事战略一贯是避免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交战,因为穆斯林只要一时打不赢就会灰心丧气。因此,他主张就地防守[ 注:有些记载称:他甚至建议撤到沿海以确保避免交战。不过这一点看来不大可能。] ;他断定,撒拉丁或者会来进攻,或者无可奈何地解散部队。

雷蒙德的话句句在理,看来也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可不知为什么,与雷蒙德一样久经沙场的雷纳尔德和杰勒德后来竟向国王居伊提出了坚决反对的意见。也许他们不会仅仅出于对雷蒙德的仇恨就置自己的生死和全军的安危于不顾吧!或者他们果真相信雷蒙德是个叛徒,妄图把部队引入敌人的圈套?看来这也极不可能(尽管他们无疑希望国王对此信以为真)。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他们确实认为,基督徒可以打赢,至少可以在交战之前找到水。

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尚未认真考虑过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十字军若是在天亮之前出发,在凉爽的清晨走上三四个小时,午后不久即可与敌交火,那时还不至于太渴。他们未能做到这一点,部分原因是拔营太晚,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阿拉伯轻骑兵的袭扰。在这个问题上,居伊的战术可能有失误之处。因为他本应用足够的步兵以致命的弓箭压制住那些打了就跑的土耳其人,不让他们靠近自己的主力部队和后卫,就象1183年他统率部队时所做的那样。据说箭矢并不缺乏,可能是用牲口驮着的。杰勒德是当时在场的最懂行的军人,看来很可能是他明确表示:雷蒙德的主张是错误的;前突尽管有风险,但却是值得的。他这样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居伊最终作出进军的决定则更多是出于个人考虑。为了消灭撒拉丁和他的军队,他已经把整个王国的骑兵集合起来。拒绝交战(尤其是不顾“圣殿骑士团”大头领的反对而拒绝交战)可能会严重动摇本已十分不稳的王位。当时他一定回想起了1183年,那年(那时他还是摄政王)他在萨富里雅集结了差不多同样规模的一支军队,并把它带到戈里亚特潭。在那里,他占据了有利地形,与撒拉丁对峙。尽管几乎所有的骑士都敦促他出战,可是5天之内他除了散布失败和怀疑情绪之外,什么也没有做,直至穆斯林部队散去。鲍德温认为这是卑鄙怯懦的行径,十分恼怒,并罢免了他的摄政王职务。

还应该考虑到埃施瓦伯爵夫人的呼吁。雷蒙德断言她不会受到伤害,这样说可能是不对的。不管怎样,封臣受难时国王前去救援,这已是公认的职责。当然,也并非总能兑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王上一次履行此种责任是应作恶多端的雷纳尔德的请求,而正是他几年之后撕毁和约,借口是:他管辖的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最后一个因素是居伊和雷蒙德之间的私人关系。起初居伊成为国王时,雷蒙德威胁要进行武装干涉,拒绝参加加冕典礼。如今,在居伊登上王位后的第一次战斗中,雷蒙德会不会有意把居伊引向毁灭呢?这似乎有些捕风捉影,但雷纳尔德和杰勒德是心狠手辣、搬弄是非的能手,无需他们多说,居伊就可能信以为真。

事后看来,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当1187年7月3日(星期五)吕济尼昂的居伊下令进军时,他就已经输掉了十字军参加的历次战斗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他违背传统,尤其是在没有预备队作后盾的情况下,拿部队作不必要的冒险。为此,他一直为人们所谴责;但过分责备他也不公道,因为他当时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而他又不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另外,依笔者之见,他自信能取胜也是有一定根据的,条件是他要合理地使用部队,而实际上他似乎没有做到这一点。

进军的决定显然是这场战斗中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部队投入行动后,还有另一个有待作出的关键性决定。这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但又很难说清楚,因为几个世纪以来,有关阿拉伯军队的部署情况的各种说法含糊不清,自相矛盾。作出各种推测自然容易,但真要提出结论性的观点却必需有足够的事实作根据。

如果综合一下当代或近代传说中的一致点,我们似乎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在那个时期,从萨富里雅有两条路通往太巴列:一条向东南方向,经萨卜特村通向加利利湖南端,然后沿湖畔向北;另一条在马里斯卡尔西亚村和卢比亚村之间向北,穿过哈丁到哈马姆干河,这条河在太巴列以北流入加利利湖。这两条路距太巴列都是20英里左右。可能还有第三条路:从萨卜特村岔出去的更直接的路。

关于萨拉丁部队的确切位置,编年史家没有说得很清楚。毫无疑问,他控制着哈丁角地区和太巴列山脉的北部;但在战斗前一天他在萨卜特村(在其集结地以南4英里处)还有部队吗?可能他在那里留下了一个支队,还派了另一支队去守卫加利利湖南端的森纳布拉桥,但可能两个地方人数都不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据说居伊中打算走南线的。

居伊的主力部队午后到达马里斯卡尔西亚和卢比亚两村之间的地带时,已经感到厌战,后卫部队更是如此。雷蒙德率领的先头部队看来没有受到敌军大的袭扰。他几次派人送信给后面催促国王继续前行,因为那个地区的泉水已经干涸,他十分清楚部队急需用水。基于某种原因,他建议居伊折向北行。这意味着居伊需要通过哈丁杀出一条路,以便寻找水源。可能雷蒙德在萨卜特村已与敌人交过火,认为那条路线难以通过。从我们掌握的少量资料来看,似乎通过北路成功的可能性最小。如果我们相信雷蒙德手下的一些骑士把行军路线出卖给撒拉丁的说法(不过,这很可能是后来某些人为了进一步指责雷蒙德的所谓背叛行为而杜撰出来的),那么雷蒙德选择北路就值得怀疑了。

然而路线的选择很快便成为第二位的问题了。不幸的居伊发现自己不得不再次为激烈对立的两派作仲裁人。这两派都各执己意,互不相让。“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坚决主张当天不再前进而就地宿营,他说自己的部队在反敌人骚扰的战斗中一直首当其冲,不宜再与敌人交战;而雷蒙德则同样斩钉截铁地表示,如果再过15个小时部队仍喝不上水,谁也不要指望打赢这一仗。居伊再次拒绝了雷蒙德的主张,下令部队就地宿营过夜。

事态的发展再次证明雷蒙德的主张是正确的;历史学家大都谴责居伊作出这一致命的错误决定。实际上,他可能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因为如果他下令继续向哈丁前进,向来自行其事的“军事骑士团”是否会听命于他又是个大问题。象以往一样,步兵是战斗的关键因素。第二天,他们干渴难忍,束手无策。几个小时之前他们是不是就渴成这个样子呢?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说实在的,人们也无从知道雷蒙德究竟为什么建议走这条最难走的路线。如果穿过萨卜特继续前行,是有可能到达加利利湖而避免这场灾难的。

居伊决定拿他的王国冒战争的危险,这是个勇敢的决定,或许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个愚蠢的决定。如果他是个能力更强、运气更好的将军,胜利很可能是十拿九稳的,阿拉伯人对此十分清楚。战争的胜败往往就差在毫厘之间。有些胜利名垂青史,有些胜利被人遗忘;但后人却很少宽恕失败。不管怎样,在大难临头之际,国王表现得还算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一战圣康坦战役是怎样的?为何被称之为一战的库尔斯克?

全文共 1345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圣康坦战役,也可被称之为康布雷战役,这是一场英国和德国尽显装甲风范的一场战役。虽然说在这场战役当中,英国没有抓住战机,未能及时的投入强大的预备队将战术上的胜利最终发展成为战役上的胜利。不过当时英德双方的两军统帅以及后市的军事评论家门都对圣康坦战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黑格评价道:“坦克在攻势作战中的伟大价值已获得具体证实。”

德国元帅兴登堡也中肯地评价道:“英国在康布雷的进攻第一次揭示了用坦克进行大规模奇袭的可能性。它们能够越过我们未遭破坏的堑壕和障碍物,这不能不对我们部队有显著的影响。步兵感到他们对坦克的装甲侧面实际上也无能为力。坦克一突破我们的堑壕线,防守者就感到他们的,后方受到威胁而被迫离开了阵地。”

尽管康布雷战役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其他几大战役那样广为人知,但它是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的第一个范例(坦克使用的密度即便在二战中也是不多见的)。无论是突击力、震撼力还是推进速度方面都是空前的: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取得的战果也是十分显著的,在坦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役也开创了以坦克为主导的诸兵种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的先例(后人的战争史研究中也有将此役看做是合同战术形成的重要实战标志),奠定了装甲兵战术运用的基本模式,对随后的装甲兵的发展及其作战运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尽管康布雷战役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其他几大战役那样广为人知,但它是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的第一个范例(坦克使用的密度即便在二战中也是不多见的)。无论是突击力、震撼力还是推进速度方面都是空前的。

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取得的战果也是十分显著的,在坦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役也开创了以坦克为主导的诸兵种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的先例(后人的战争史研究中也有将此役看做是合同战术形成的重要实战标志),奠定了装甲兵战术运用的基本模式,对随后的装甲兵的发展及其作战运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18年8月的亚眠战役中,英法联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坦克突击,共投入670辆坦克,是一战中使用坦克最多的战役。发起进攻当日,联军坦克攻势凌厉,所向披靡,突破德军纵深11千米,歼敌2.7万人。9日以后,联军坦克数量由于损坏严重而剧减。至11日,只有60辆坦克可以参加战斗。

英法虽然在战役中损失坦克480辆,但实现了战役企图,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国自此开始在军事上全面崩溃,直至11月11日被迫投降。战役中强大的坦克突击,在德军中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德国总参谋长鲁登道夫非常沮丧地说:8月8日是德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黑日”,是“开战以来最大的失败”。

一战中在车场进行维护保养坦克的是中国劳工。早在1916年10月,英军坦克部队总部在艾里斯的率领下由博凯斯纳迁至贝尔米古尔并在附近建立了坦克修配厂、车场以及供500名中国劳工居住的房舍。

一战欧洲战场上中国劳工的由来是这样的:大战爆发后,中国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一方,议定“以工代兵”提供10万以上劳工,而实际上在议定之前已经有很多劳工被招募到法国战场。1917年9月来自青岛地区的500名中国劳工到达英国坦克兵驻地,提供各种战地服务。据史料记载,单在英军中服务的中国劳工总数达17万人,在法军中就更多,有万余人牺牲在战场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