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化学中的溶液【热门20篇】

氧气,空气主要组分之一,比空气重,标准状况0℃和大气压强101325帕下密度为1.429克/升。下面问学吧给大家分享工业上制氧气的制作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浏览

2073

文章

41

篇1:化学知识点溶液的热现象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现象

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溶解热现象:

(1)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降低

(2)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不变

(3)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液温度升高

【要点诠释】

1.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不是二者溶解时只有放热过程,而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试管内液体温度上升。

2.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是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3.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是因为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基本相等。

4.酸、碱、盐等物质溶于水时,以离子形式扩散;蔗糖、酒精等有机物溶于水时,一般以分子形式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化学考点之溶解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溶解度溶液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之比,是一个固定的值,也就是说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是恒定的。

在计算中首先要明确溶解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其次是要注意条件,必须是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才能进行换算。

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如下:

(1)溶解度

量的关系:表示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间的关系

条件:①与温度有关(气体还跟压强有关)

②一定是饱和溶液

表示方法:用克表示,即单位是克

运算公式:溶解度=溶质质量/100g

(2)质量分数

量的关系: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

条件:①与温度、压强无关

②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溶解溶质的质量不能超过溶解度

表示方法:用%表示,即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运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化学知识点之饱和与不饱和溶液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化学溶液知识点之溶液的定义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溶液、溶质、溶剂: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多种液体形成溶液时,量最多的一种为溶剂,其余为溶质;但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化学知识点之溶液的特征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1、定义: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

(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

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化学知识点之溶液的用途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溶液用途

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所以,在实验室里或化工生产中,要使两种能起反应的固体起反应,常常先把它们溶解,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并加以振荡或搅动,以加快反应的进行。溶液对动植物的生理活动也有很大意义。动物摄取食物里的养分,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才能吸收。在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在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医治细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炎症的注射液(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各种眼药水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成为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土壤里含有水分,里面溶解了多种物质,形成土壤溶液,土壤溶液里就含有植物需要的养料。许多肥料,像人粪尿、牛马粪、农作物秸秆、野草等等,在施用以前都要经过腐熟的过程,目的之一是使复杂的难溶的有机物变成简单的易溶的物质,这些物质能溶解在土壤溶液里,供农作物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化学知识点之溶液概念及相关注意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化学知识点之溶液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溶液

1.不溶是相对的,溶解是绝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2.溶液都是混合物

3.汽油可以除去油污是因为油污可溶于汽油,洗洁精可以除去油污是因为它可以乳化油污

4.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以作为溶质,不溶于水的液体也可能可以溶解于其他液体,比如碘可以溶解于酒精

5.说溶解度的时候要注意三点:温度、单位、饱和

6.溶质在溶剂中可以以原子、分子、离子的形式存在

7.同一溶剂中可以溶解多种溶质:比如饱和的食盐水中仍然可以溶解蔗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化学知识点之溶液的稀释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溶液稀释和增浓问题:

(1)关于溶液的稀释计算:因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g,则Ag×a%=Bg×b%其中B=A+m水

(2)溶液增浓的计算

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Ag×a%+Bg=(Ag+Bg)×b%

②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

Ag×a%=(Ag-Bg)×b%

③与浓溶液混合:因为混合物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的质量为Bg,溶质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g×a%+Bg×b%=(Ag+Bg)×c%

注意

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换算:密度=质量/体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化学溶液知识点之溶解度曲线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溶解度曲线

(1)当溶质一定、溶剂一定时.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这种函数关系既可用表格法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法(溶解度曲线)来表示。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该物质已知溶解度所对应的温度。曲线上的点即该物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按其数据配成的溶液正好为饱和溶液;若按曲线下面的任何一点的数据所配溶液,均为该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按曲线上面任何一点所表示的数据配制溶液,溶液中均含有未溶解的晶体,所配溶液为饱和溶液。

②固体物质的溶解曲线主要有三种情况:“陡升型”,该类物质(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缓升型”,这类物质(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明显;“下降型”,它(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③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借助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比较相同温度下各物质溶解的大小。

④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对应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复习:改变溶液PH值的方法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改变溶液ph值的方法

①酸性溶液:加水,溶液PH值不断增大,接近于7;

加碱性溶液,溶液PH值不断增大,最终PH值大于7

②碱性溶液:加水,溶液PH值不断减小,接近于7;

加酸性溶液,溶液PH值不断减小,最终PH值小于7

⑸pH的测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注意:A:用PH试纸测得的PH值只能为正整数,不能为小数及零。

B:用PH试纸测PH值时,不能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若先用蒸馏水润湿后再测会影响结果:使酸性溶液的PH值增大;使碱性溶液的PH值减小;中性溶液的PH值不变。

⑹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溶有CO2);pH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化学知识点之溶液稀释计算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

①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因为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g,则Ag×a%=Bg×b%(其中B=A+m水)

②关于溶液增浓(无溶质析出)的计算

溶液增浓通常有几种情况:

a.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

因为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Ag×a%+Bg=(Ag+Bg)×b%。

b.将原溶液蒸发去部分溶剂

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Ag×a%=(Ag-Bg)×b%。

c.与浓溶液混合

因为混合后的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质量为B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g×a%+Bg×b%=(Ag+Bg)×c%。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化学知识点之溶液的配置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溶液配置

(1)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2)称量氯化钠时两边盘中均要垫纸(大小相同),称量氢氧化钠则要在烧杯中进行

(3)量筒的使用:如要量取40mL水,先倒水至35mL,再逐滴滴加至40mL,量筒要放在桌子上,不得手拿,要平视凹液面(水银为凸液面)读数

(4)导致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将水从量筒中倒至烧杯中时有溅出,读量筒示数时俯视读数

(5)导致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溶质晶体不纯、少备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置溶液、用量筒取水时仰视读数、称量时左码右物

另外,搅拌或转移时有液体溅出不影响质量分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020年中考化学知识点溶液的乳化

全文共 238 字

+ 加入清单

乳化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2.乳化现象: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乳化不是溶解,不能形成溶液

【要点诠释】

汽油和洗洁精都能洗去油污但原理不同,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洁精洗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不能形成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化学知识点之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1.酸碱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如石蕊和酚酞试液。

2.pH—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数值0—14之间。最简单的测试溶液pH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批pH试纸上,将pH试纸显示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pH值。

3.溶液的酸碱度

⑴pH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_0----14_之间。

⑵改变溶液pH的方法:

①使溶液的pH增大要加入碱溶液或金属氧化物或是水;

②使溶液的pH减小要加入酸溶液或水。

4.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3)许多化工生产需在一定的酸碱性的溶液中进行。

(4)测定雨水的酸碱性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5)农作物一般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不同。其中过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NaOH=2NaHCO3。少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2H2O。

二氧化碳是什么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碳氧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O2,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温煅烧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没有毒性,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则会使动物中毒。二氧化碳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二氧化碳不可燃,通常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而无还原性,但氧化性不强。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复习:浓盐酸、浓硫酸的比较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htt

注意:①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②浓硫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来源:学科网]

③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溶液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④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⑤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

⑥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⑦稀盐酸不具有挥发性;稀硫酸不具有吸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化学知识点:溶液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2019中考化学知识点: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5)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化学溶液知识点之溶解度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1.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因素: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g溶剂。此处100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4)单位: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溶质、溶剂的性质;(2)温度。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Zn+CuSO4=ZnSO4+Cu,锌和硫酸铜反应产生的现象为蓝色硫酸铜溶液颜色逐渐变淡,直至颜色变为无色。且在反应过程中,有红色固体析出。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锌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Zn,原子序数是30。锌是一种浅灰色的过渡金属,也是第四"常见"的金属。在现代工业中,锌是电池制造上有不可替代的,为一相当重要的金属。此外,锌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硫酸铜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受热失去结晶水后分解,在常温常压下很稳定,不潮解,在干燥空气中会逐渐风化。硫酸铜是制备其他含铜化合物的重要原料。同石灰乳混合可得波尔多液,用作杀菌剂。也用于电解精炼铜时的电解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