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千人坑遗址【20篇】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该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浏览

7363

文章

1000

篇1:平道地遗址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道地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平道地遗址位于天水市甘谷县白家湾乡梁家庄,遗址北至大坟区,南至华沟,东起小沙沟,西至平道地,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约8.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暴露灰坑等,采集的标本有马家窑类型的旋纹红陶片、齐家文化的绳纹夹砂灰陶片等。

白家湾乡:甘谷县辖乡。甘谷县粮食和苹果生产基地。 1958年为刘家湾公社,1972年更名为白家湾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63.9平方公里,人口2万。316国道从境内通过。辖白家湾、刘家湾、尹家湾、蒋黄坝、李家湾、小沟门、蒜家嘴、安家湾、狄家山庄、苟家岘、梁家庄、马耳湾、王家新庄、廉家庄、东三十铺、宋家岔、斜坡、李家大山、宋家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梁家坡遗址在羌白镇梁家村东北1公里处,距县城西南12.5公里,属洛河南岸二级阶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1980年10月,西博和县馆作过初步调查。

1981年秋,试掘224平方米。文化层分上、下两层,晚、早两期:晚期,发现半地下室结构的房屋遗址2座,椭圆形灶坑3个,圆形袋状、桶状和椭圆形袋状窖穴6个,硬土圈结构的柱洞lo个。遗物中生活用具有盆、罐、钵、碗、瓮、缸、尖底瓶、葫芦瓶、盂等。红陶占90%以上,少数为灰陶和桔黄色陶,彩陶不多。纹饰以绳纹为主,弦纹、指甲纹、附加堆纹为数较少。生产工具有石铲、磨石、砺石、石球、石核、石片、刮削器和陶错、陶刮器、陶刃等。

早期,发现的生活用具有:圆底钵、圈足钵、三足钵、三足罐等。陶胎薄,夹细沙,质地疏松,外红内黑。多饰网状,交错绳纹。生产用具有骨锥、骨算、骨镞、骨针、陶刮器等。

梁家坡晚期文化层的面貌属新石器时代文化。

(二)同堤和埝头遗址同堤遗址在埝桥乡同堤村南,距县城西7

8公里。面积1.5万平方米。埝头遗址在婆合乡埝头村之西,与村紧邻,距县城东南4.3公里。面积2万平方米。上述两处遗址均在洛河二级台地上,都没有进行过试掘,根据暴露出的器物特征,经与陕西省考古所研究,认为均与梁家坡遗址上层器物相同,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四、商代(早)文化遗址

(一)赵家遗址在伯士乡赵家村西,与村一路之隔,距县城东南8.2公里,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的大部分1975年划作新庄基,为新居覆压。1982年8月,西博和县馆对该遗址试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呈灰褐色,最大厚度为240厘米。

主要遗物陶器有罐、盆、瓮、缸、甑、大口尊、鬲、陶纺轮、陶刮器。石工具有斧、刀、铲。骨器有锥、簪、镞、匕和卜骨。另有铜镞等,大部分残损。

陶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器物以模制和轮制为主。纹饰有绳纹、阴纹、按纹、附加堆纹。

文化内涵与本县白村和郑州二里岗相似,为商代早期遗址。

(二)白村遗址白村在羌白镇北偏东,遗址在白村的东北角与村紧邻,距县城西南9公里。

1983年5月,西博与县馆在该遗址试掘48平方米,发现椭圆形袋状窖穴2个,小沟1条。遗物中陶器有罐、盆、瓮、缸、簋、鬲、大口尊、瓶和纺轮(均残);石工具有斧、锛、镰、铲、磨石和砺石;骨器有锥、簪、镞、匕、管和牙铲以及蚌饰铜镞等。纹饰有绳纹、阴纹、按纹、附加堆纹。以泥质灰陶、夹砂灰陶为主。其文化面貌与赵家遗物类似,和郑州二里岗文化相近,时代为商代早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鹤鸣山道教遗址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鹤鸣道教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鹤鸣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约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鹤鸣山作为游戏里门派的名称出现。

中国道教发源于大邑县鹤鸣乡鹤鸣山,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道教本家和鹤鸣山历史遗迹,均一致表明这里是中国道教发源地。

鹤鸣山上的最早建筑,名称及沿革均已湮没难寻。明人张景贤在《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中记载,"观之创不可考,然隋唐之际,尝有旧址,而宋开宝、元至正年间皆敕赐重建".嘉靖年间是鹤鸣山道教发展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期,世宗五次遣使在此举行万寿大醮。张景贤记载了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大醮的盛况,"分遣使臣,于治世元岳等五处(齐云山、三茅山、王屋山、武当山、鹤鸣山),会地方守臣,以八月十日万寿节,各诣其所,建祈天永命大醮,集庆安邦,而鹤鸣其一焉。唯时两台及地方重臣,暨诸郡邑守宰,莫不咸在,以供厥事。逮今凡五举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祈祷有功,沈皇后遣大真人彭瑞衡施药物、赐经卷于鹤鸣山,以示褒奖。明末清初,随着全真道的兴起以及武当山陈清觉仙师人川整顿教务,与蜀中许多道观一样,鹤鸣山成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所属,并至今承其戒坛。

据地方史志记载,历史上鹤鸣山曾殿宇鳞次,鼎盛时期有太清宫、文昌宫、三官殿、迎仙阁、慈航殿、三清殿、玉皇楼等殿、宫、庭、阁建筑上百间。直至上世纪中叶,这些建筑仍保存较为完整,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严重损毁。1987年,鹤鸣山恢复宗教活动,并逐步重建了迎仙阁、斗姥殿、三圣殿及道众生活配套设施。今天的鹤鸣山,香烟袅袅,古木参天。山脚之下,草丛中有一块斑驳的石碑标明了昔年古观的旧址,熙熙攘攘的信众从旁边拾级而上,来到依山而建的各个殿堂,焚香朝拜,祈求福佑。

保护范围:遗址占地范围外延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伸4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田坪烽火台遗址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田坪烽火台遗址为会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田坪烽火台遗址位于会宁县甘沟驿镇田坪村与田岔村交界处的山顶上。

田坪烽火台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烽火台中心为基准点,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向外延伸50米。

甘沟驿镇:甘沟驿乡位于会宁县中部,东接四房吴乡、韩家集乡,南靠定西县、柴家门乡,西连汉岔乡,北邻河畔乡。辖12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833户,总人口240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0人,寄宿学生712人。距会宁县城36公里。省道靖天公路与宜兰路贯穿全乡,区位条件优越。海拔高度1644—1701米,年均降雨量349.9毫米,年平均气温7.8—8.5℃,无霜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明德门遗址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明德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明德门遗址

明德门位于杨家村西南约80米处,隋名太阳门,唐名明德门。为长安城外郭城南面的正门,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皇帝去天坛祭天即经此门。

1972~1973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考古发掘,门址东西长50.5米,南北宽17.5米,门墩为板筑夯土,表面砌砖壁。五个门道均宽5米,进深18.5米,各门之间隔壁厚2.9米。门道两侧有排柱基础坑,每排15个,东西对称,坑方形边长0.65米,深0.4米,各相距0.5米,坑底铺有一层粗沙垫石柱基,判断城门为木柱“过梁式”木构建筑。各门道中间有一道石门槛,现仅东一道和第三道有残存,高0.4米,厚0.26米,三道门的一段门槛,雕有花纹鸟兽,兽身已破碎仅存尾部。正中门道供皇帝祭天专行,两则门道为日常人行,两边门道为车行道,有车辙痕迹。出土遗物有砖、瓦、陶、瓷、铁等残片,并有石印一方。从遗址大量焦土、木炭看,明德门可能是唐昭宗东迁时为朱全忠部将张廷范烧毁。

1983年由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位置

西安市市辖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定边明城堡遗址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定边城堡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明城堡遗址

定边县境内,现遗存的古城遗址,宋代有10处(包括西夏):冯地坑乡旧城、王盘山乡西海螺城、樊学乡石城子(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崾先乡安达城、铁角城,张崾先乡木瓜城,罗庞塬乡荞麦城,新安边堡城,油房庄乡黄花城等;明代10处:定边城,盐场堡城、砖井堡城,安边堡城,柳树涧堡城(明崇祯年间,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故里),新安边堡城,石涝堡城,冯地坑乡三山堡城,铙阳水堡,新兴堡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帕恰卡马克遗址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简介

帕恰卡马克遗址(Pachacamac)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兴起,15世纪达到鼎盛时期,1533年被入侵的西班牙殖民者毁坏。它位于利马以南20余公里处的“鲁林谷地”,在秘鲁古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帕恰卡马克遗址原为前印加时期土著人的土地神庙,后被印加王国征服,成为秘鲁中部海岸最著名的神庙,以庄严、肃穆、雄伟而著称。恰卡马克是土坯和干打垒的泥土建筑群。地基由石块铺垫,墙壁上有一排上窄下宽的梯形窗式装饰。其中最高大的建筑物被称为太阳宫(或太阳庙),高6层,背靠大海,建在山顶上。大殿背后建有观象台,观看太阳出没并据此制定农历。

在太阳庙另一侧的低洼处还建有月亮宫。印加时期这里集中了邻近地区的美女。她们从9岁起被选入宫中,学习各种技艺。长大后,出落得最美丽的可被选为王妃;相貌稍逊者则作为宫女或教师。月亮宫内的通道犹如迷宫,宫内还修有水池、水渠供美女们沐浴。

秘鲁利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灵山人遗址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灵山遗址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人遗址

在灵山县三海乡梓崇村马鞍山。山为喀斯特孤峰,形似马鞍。山下有东胜岩、葡地岩和尽头岩三洞。

1960年,广东师院、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顾玉珉、顾阎等在东胜岩发现1块颞骨的鼓室部、两颗牙齿和一段左侧股骨上段;在葡地岩发现1块顶骨和3块额骨。东胜岩还出土熊的化石和钙化蜗牛;葡地岩出土中国犀牛、野猪、鹿和牛化石。专家研究鉴定为更新世末期的人骨化石。命名为“灵山人”化石出土地点。此外,还在石背山洪窟洞古人类遗址,出土1块顶骨、1块髋骨、1枚上臼齿、2枚板齿,代表老年个体,属旧石器时代。在石塘乡钟秀山滑岩洞遗址,发现10块头骨、70枚牙齿、l块髋骨、l件穿孔石珠和一些网纹、绳纹陶片,研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人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将士与国民党军队在胡大林一带浴血奋战三昼夜,牺牲战士上万,现场十分惨烈。时隔80余年,激战留下的土雕楼、大小弹坑、三道战壕、不知名的红军坟墓群、古院落等至今仍清晰可见。

当地政府及群众积极开展遗址保护行动,立足挖掘保护好红色资源,传承并弘扬红军文化,为后人提供一个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红军百丈关战役遗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陈家坝遗址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陈家坝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陈家坝遗址

位于本县流水镇东南一华里,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南接山坡,北临汉江,面积约4万平方米,与陈家坝自然村相连。地形缓平,地表是耕地,文化层被洪积黄土覆盖,群众农作,常出土铜、陶类文物,靠汉江一侧,受洪水冲刷,露出秦汉时砖瓦或其残片。遗址属火石岩水库淹没区,1985年上半年该库区考古队进行发掘,出土有铜钫、蒜头壶、绳纹陶罐、釉陶灶和石斧、石刀等。该遗址是新石器至秦汉时期的村落遽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永清堡遗址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永清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永清堡遗址

清水这片沃土给先民们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在这里他们顽强生活,繁衍生息。五千五百年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性王国开始动摇,留下了大量村落遗址。在清水较为典型的当数永清堡遗址。

永清堡遗址是清水县境内发现的一处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位于清水县城一中校址(原国立十中),占地约3.5平方公里,地下文化层厚约1-3米,有大量灰坑、灰层、窑穴及房址,属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一部分。遗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过渡的社会概况,是清水远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大波那遗址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大波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祥云大波那遗址,云南青铜文化遗址之一。亦称祥云大波那木郭铜棺墓葬。地点在今祥云县云南驿大波那。1963年发现。形状为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内有长条形巨木叠组的郭室,内置两面坡房屋状铜棺,由7块铜板组成,用4块构成房屋的四壁,上盖两块人字形坡面屋顶,棺底垫一块铜板,铸有12只脚。棺的两侧壁及屋顶铸几何形花纹和云雷纹。两头横壁铸鹰、燕、虎、豹、野猪、鹿、鳄鱼等动物。随葬品丰富,铜器有锄、锛等农具和纺织工具;陶器有豆、罐等;兵器有矛、剑、啄、钺等;-用具有釜、杯、尊、勺、豆、匕、箸(筷)等;乐器有铜鼓、葫芦笙、环钮圆筒钟;还有房屋模型和猪、牛、羊、鸡、狗六畜模型及各种饰物。经测定为公元前465±75年,相当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从遗物判断,墓主的族属应为《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的“椎髻、耕田、有邑聚”且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农耕民族。其随葬品中象征权力的铜鼓和铜“权杖”说明,墓主不仅是一个奢华的大贵族,亦是当地民族的领袖。该墓葬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民族文化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2019年,祥云大波那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东李沟遗址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东李沟遗址为清水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李沟遗址位于清水县永清镇东李沟村村西100米处。年代为齐家文化,类别为古遗址。

1989年8月28日公布为清水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中心点为基点,东:以李沟河为界;西:以空沟河为界;南:以李沟西塬山顶为界;北:以桐温公路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周界为基础各向外延伸30米。

永清镇:自然环境:永清镇位于清水县中部,总土地面积3.78万亩,总耕地面积1.71万亩。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8.9°C,年平均降雨量580.5毫米,全年无霜期172天。行政区划:辖4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11010户,乡镇总人口48428人,乡镇从业人员24280人。六通情况:19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百谷和高岭坡遗址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百谷和高岭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 绍 百谷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毕乡大和村百谷屯东北,为旧石器时代遗址。 百谷遗址原始地貌保存完好,石制品埋藏丰富。已发现数量较多的石制品,及可供年代测定的玻璃陨石标本。遗址表面还发现更多的大型砾石石器。在高岭坡遗址内,出土了石制品69件和玻璃陨石等。之后又出土石制品90余件,证实砖红壤是石器的原生地层,推断距今约70万年,把人类在广西活动的历史大大提前。 百谷和高岭坡遗址是这些地点中保存最好、工作最多的代表。百色盆地的众多发现是研究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更新世人类发展史以及环境变迁最丰富的一批资料。

广西百色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台地上,台地高出水面约20米,东面隔河,与贾村原相望,金陵河由此向南流注于渭河。遗址中心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研究所于1959年、1977年、1985年作过多次发掘,共发现房屋32座,窑穴15个,墓葬439座,生产工具、生活用具1700余件。

房屋里为方形圆角的土坑。房内地面是先铺一层姜古浆,然后抹一层草泥土。四周墙壁也涂草泥土和灰色硬面,光滑平整。房内有瓢形火塘,塘旁一洞内有大量的白色草灰,当是保存火种之用。

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有的墓相互紧挨,有的墓上下叠压,距地面深浅不一,是当时一个氏族的公共墓地。葬式是仰身直肢,头向西北(或西),面向上。有个别墓为两手交叉和两脚交叉仰卧,有个别为屈肢葬。俯身葬的头向不太固定,还有二次葬和瓮棺葬。

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可分:

陶器:尖底罐、尖底瓶、罐、瓮、体、盆、壶、杯、鼎、三足器、小盂、器座、器盖、甑、挫、环以及人像等。器上纹饰较简单,主要以绳为主,多施于瓮、罐、尖底瓶等外部。出土一件船形壶腹饰网纹,十分珍贵。

石器:有斧、钹、铲、磨石、磨棒、球等。

骨器:有镞、铲、锥、针、珠、鱼叉等。以骨铲最多,它们的骨料多用兽的股骨,一端磨有锐利的锋刃,另一端仍保留原来的骨节。骨针的大小与今日的钢针无甚差异。

发掘情况表明,北首岭仰韶文化堆积基本上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文化属于本遗址的仰韶晚期,中层的文化面貌与半坡类型诸遗址大体相同,下层距今7000年左右,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还早,但在文化内涵方面,又显然与半坡类型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坪堡遗址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清坪堡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坪堡遗址

时代:明

地址:靖边县高家沟乡南门沟村

保护范围:以城堡四周城墙遗迹为界,外延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延伸100米。

2008年,清坪堡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沟乡:高家沟乡位于靖边县城东40公里处,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半丘陵、半风沙区。全乡辖7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340户,5296人。总面积199.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7000亩。该乡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高岭土资源。境内有清坪堡、褡裢沟新石器遗址。高家沟乡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牧业。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造林种草,鼓励发展畜牧业。现全乡人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真守村遗址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真守村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户县渭丰乡真守村南堡东北、西南侧1957年5月31日第二批位于户县渭丰乡真守村南的断崖上,北为鄘坞岭,东南有涝河故道流过。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70米,是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主的遗址。1957年、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调查,发掘高、宽均2米的灰坑二处。1980年发掘大灰坑二处、房基地面和制陶窑址各一处,遗物有石斧、骨笄、彩陶盆、彩陶壶及鹿角、蚌壳、兽骨等;之后又出土尖底瓶、素面钵、彩陶钵、平底瓶等完整的珍贵文物。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西安市文物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包座战役遗址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包座战役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包座战役遗址位于若尔盖县求吉乡和包座乡交界处,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6公里。分上、下包座,多为高坡、森林地带,扼松(潘)甘(肃)故道要冲。遗址现存有国民党军修筑的地堡、战场及国民党军指挥部达戒寺。 1935年8月29日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发动包座战役,经过一天一夜的英勇奋战,歼敌四千余人,俘敌八百余人,缴获大量的枪枝弹药和物资,取得重大胜利,打开了北上的通道,使红军北出四川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得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梁坡遗址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梁坡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梁坡遗址位于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是一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齐家文化及周代文物共存的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8--4.4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房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泥质红陶敛口钵、泥质红陶、桔黄陶斜线纹葫芦口尖底瓶残片和宽带纹、几何纹彩陶盆残片;庙底沟类型泥质红陶罐、桔黄陶线纹重唇口尖底瓶及弧线圆点纹彩陶盆残片;齐家文化夹砂红陶、泥质灰褐陶篮纹、绳纹罐及石刀、石斧、石铲、石环等;另有周代泥质灰陶盆、鬲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与发展和齐家文化的关系及周文化有重要价值。

梁坡村:梁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旬邑石窟遗址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旬邑石窟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陕西旬邑为古豳之所在地,周人曾在此开疆立国,今人考证《诗经》所载之水名地名至今犹存,而秦汉这儿又封邑置县。在陕西省旬邑县北部约十余公里的城关镇地域,沿三水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凿有不少做工精细的洞窟。其不但数量繁多,且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座座楼房。古人为避祸乱,常躲于此,遂相继穿凿,先小后大,先下后上。洞窟多达300余孔,历经千年,丰彩依旧。赵家洞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在陕西省旬邑县北部约十余公里的城关镇地域,沿三水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凿有不少做工精细的洞窟。其不但数量繁多,且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上的一座座楼房。古人为避祸乱,常躲于此,遂相继穿凿,先小后大,先下后上。洞窟多达300余孔,历经千年,丰彩依旧。

据《三水县志》载:“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网户万启”。清人周崇雅曾游此地吟诗《洞千正阁》,诗云“岭楼依壁下无地,云阁飞空上有天”,极赞其宏伟奇特。民国初年,清末翰林萧莜梅返乡曾隐居此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马家河石窟、赵家洞和官家洞石窟群。马家河石窟寺赵家洞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