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7781

文章

7

篇1:历史文化名城之南京有哪些历史遗迹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有着六千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南京也直接见证了中国近现代荣辱兴衰的历史,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够像南京这样把中华民族历史的骄傲和忧伤如此纠缠在一起。那么,来历史文化名城看看南京有哪些历史遗迹吧!

南京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南京的名胜主要以人文古迹为主,自然风光一般。主要的古迹包括:

紫金山(有“钟山龙蟠”之誉)、中山陵、藏经楼、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中山植物园、明孝陵、孙中山纪念馆、美龄宫、梅花山、灵谷公园、头陀岭公园、紫金山天文台、玄武湖公园、台城、鸡鸣寺、九华山公园、夫子庙;

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桃叶渡与吴敬梓故居、瞻园、李香君故居、王谢古居、白鹭洲公园、中华门、总统府、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博物院、朝天宫、甘熙故居、鼓楼、清凉山公园、莫愁湖公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长江大桥、燕子叽;

狮子山阅江楼、静海寺、栖霞山、栖霞寺、舍利塔与千佛岩石窟、南朝陵墓石刻、雨花台风景名胜区、菊花台公园、牛首山弘觉寺塔、郑和墓、将军山风景区、南唐二陵、方山、汤山古溶洞、汤山温泉、蒋介石先生温泉别墅、阳山碑材。

你可能也喜欢:

遗址组成部分:大汶口山西会馆介绍

遗址组成部分:大汶口太阳部落介绍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个省?

传统文化:春节民谣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你所不知道的南京历史文化

全文共 2238 字

+ 加入清单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城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近2600年建城史,与洛阳、西安、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京文化丰富多彩,古今交融,它的历史悠久,让我们一起追忆南京吧。

远古至秦汉

35万——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南京的人类生活的遗迹。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为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春秋末年(公元前495年前后),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千里筑越城。《丹阳记》中有“蠡城金陵,居长干古越城中”的记述。人们把这作为南京城垣之始,距今已有2485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后来秦始皇南巡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并以金陵地区起,筑建穿越今江苏东南和浙江东北部的驰道。

汉初秣陵相继为楚王韩信、吴王刘濞之封地。前128年,汉武帝封其子刘敢为丹阳侯,刘胥行为胡孰侯,刘缠为秣陵侯。

六朝时期

195年,孙策渡江占据丹阳、江乘、胡孰、秣陵等县。208年前后,诸葛亮出使江东,观察南京山川形胜,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语。211年,孙权听从谋士张纮之言,自京口迁秣陵,改名建业。229年,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自武昌还都建业,是为南京为国都之始。吴石头城遗址在今南京城西草场门至清凉门之间。孙权在这里建造了巨大的海船,高达5层,4樯4帆。公元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兵万人,航行到夷洲(今台湾),又派将航行去辽东、高句丽(高丽,都城在今吉林集安市一带,公元427年迁平壤)。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280年,西晋灭吴,改建业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琅玡王司马睿南渡,以建康为根基。317年,司马睿即位,是为晋元帝,东晋正式建立,定都建康。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是为宋武帝,宋立国,都建康。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是为齐高帝,齐立国,都建康。502年,萧衍代齐称帝,是为梁武帝,梁立国,都建康。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是为陈武帝,陈立国,都建康。

六朝建康都城文化璀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昭明太子的《文选》、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沈约的《宋书》和萧子显的《南齐书》等都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宝库中光彩夺目。都城金迷纸醉,畸形发展,居民28万户左右,城中僧尼多时达10余万,梁武帝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佛寺穷极宏丽,规模大者,常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咏叹。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今南京图书馆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遗址。六朝建康城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其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六朝时期的南京城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六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隋唐时期

589年2月,隋灭陈,隋军攻入台城,从景阳楼下的井中活捉了陈后主和他的两个妃嫔。隋文帝下令荡平建康城,以石头城为蒋州治所,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

此后隋、唐两朝统治者相继采取抑制南京的策略,将扬州治所自金陵迁至广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级的建制。金陵处于建都于北方朝廷的刻意压抑、贬低和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的矛盾之中,但仍不失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大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唐初,杜伏威、辅公祏义军占据丹阳郡,归顺唐廷,唐改丹阳为归化。杜伏威入朝被扣不返,辅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权。唐平江南,置升州。

758年,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升州刺史,次年书乌龙潭放生池碑,遗址今存。李白晚年居升州,762年病逝于南京西南之当涂。783年,因藩镇为乱,唐德宗有意迁都,镇海军节度使韩滉整修金陵,然其事未成。

五代时期

五代杨吴立国,修缮金陵,以为西都。937年,徐知诰(李昪)代吴,南唐立国,定都金陵,改金陵府为江宁府。

宋朝时期

975年,北宋灭南唐,以江宁府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赵受益(后改名赵祯)为升王,不久立为皇太子,改升州为江宁府。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以江宁为其龙兴之地,常以亲信之臣(如包拯)为江宁府尹。宋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以江宁府尹出任宰相,主持变法。1120年,方腊起兵反宋,终未能北取江宁而不能控制江南,导致最终失败。

1127年,宋高宗即位,接受主战派人士李纲的建议,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为行在。1137年,在主战派岳飞等人的坚持下,宋高宗再次返回行都建康,岳飞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1138年,宋高宗以建都当“修德行而不在于择险要之地”为名,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为临安府。建康府为陪都。

你可能也喜欢:

你所不知道的山东年俗文化

盘点:山东临朐的文化名人

精美绝伦的山东龙山文化玉器

四川的特色文化都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南京秦淮河 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市是一座有着很多历史文化痕迹的城市,在南京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而在南京有一条有名的河流,它被称为是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那就是南京秦淮河,那么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城市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秦淮河介绍(长江下游右岸支流)

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 历史上,其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水文特征

秦淮河两岸为低洼圩区,地面高程6米~8米,圩区后面是丘陵山区,地面高程300米以下。此河又是一条“山水头、潮水尾”型河道,受长江水位和秦淮河流域降雨的影响,洪涝和断流干涸现象经常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从三国吴嘉禾三年(234)至民国37年(1948)共发生水灾229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至1959年,冬春期间,秦淮河几乎年年断流干涸;部分年份,夏秋季也发生断流干涸。1960年,建成武定门翻水站后,秦淮河水位常年可保持在6.5米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曾规定秦淮河东山防汛警戒水位为8.5米。1950年设东山水位站,观测秦淮河水位。至1999年,共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达29次,其中超10米的较大洪水5次,最高达10.74米(1991年7月11日)。秦淮新河最大分洪流量每秒962立方米,老秦淮河最大分洪量每秒509立方米。

历史渊源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以此地有“王气”,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到唐代,根据这一传说,改称秦淮。在唐杜牧《泊秦淮》诗行世后,秦淮河之名始盛于天下。李白的《留别金陵诸公》诗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也是出现了“秦淮”河名。

对此河之来历,《六朝事迹编类》载:“淮水……分派屈曲,不类人工,疑非始皇所开”,经地质、考古学者证实,秦淮河属自然河道,非人工所凿。但其中某些地段为人工所开凿,这一说法仍不能排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南京中山陵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型陵墓吗?中山陵是怎样的?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山陵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中山陵是当时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标志物,说到中山陵就要说到中国的近代史了。中国的近代史博大精深,很长时间内都是迸发出了很强大的力量的。那么,中山陵现在在南京,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南京的中山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建筑,南京中山陵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型陵墓吗?中山陵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1925年孙中山因胆囊癌在北京去世,去世前孙中山曾对宋庆龄和汪精卫说,希望自己的遗体可以效仿列宁的遗体做防腐处理保存下来,同时他还希望自己的遗体可以葬在南京。其实早在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紫金山打猎的时候,就曾今对胡汉民表达过自己逝世以后希望葬在紫金山的想法。

委员会成立以后的第一件要紧的事情就是如何按照孙中山生前的遗愿将他遗体妥善处理和安放。当时国内尸体处理和保存技术比较落后,国民党便求助于有经验的苏联,希望苏联能提供保存遗体用的玻璃钢棺材,苏联人也不吝啬,当即答应了下来。

可是后来的事情并不顺利,由于各种原因,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并没有及时运到中国,孙中山的遗体只能暂时安放在一个西式玻璃盖棺木棺内。直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入殓了半个多月,苏联的玻璃钢棺材才运达北京,但此时孙中山的遗体已经开始腐烂,不具备供人瞻仰的条件了,丧事筹备委员会便决定改用传统的土葬。

从1925年到1929年,丧事筹备委员会前后共举行了69次会议,主要讨论丧事费用、陵墓选址、陵墓设计和工程建设、迎接孙中山灵柩回南京等重大问题。中山陵具体地址由宋庆龄亲自选定,陵墓采用方案征集大赛第一名获得者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并由其担任总建筑师。中山陵从1925年开始修建,到1931年才全部完工,不过比较可惜的是,由于劳累过度,吕彦直在1929年的时候因病去世,丧事筹备委员会念其功劳,便在中山陵为其立碑以示纪念,至今仍能看到那块石碑。

1929年6月1日,是孙中山灵柩来到南京的日子。这一天凌晨三时许,为迎接孙中山灵柩而修建的中山大道两侧人潮涌动,一时间南京城万人空巷。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国民党高层也是倾巢而出,宋庆龄、孙科夫妇及子女、蒋介石夫妇、宋子文夫妇、宋霭龄、梅屋庄吉等以及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府委员、葬事筹备委员、迎榇专员、各国专使代表均在迎接之列。据说,为了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容,凌晨便出门来到中山大道等待的人居然有五十余万,真可谓壮观。当天下午,孙中山遗体被葬于南京钟山。

1931年,中山陵三期工程全部完工,总面积达到了八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如下图。

孙中山先生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大革命家,贵为国父,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不为过,但是当时国家贫穷,还要花费巨资修建陵墓,我以为并不十分妥当,完全可以等到国富民强的时候再行修建陵墓也不迟,不如把这些钱用在国计民生上岂不是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最温和的大学:南京大学的历史

全文共 3532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大学是我国为致力解决国计民生为调整科研布局大力推进科研工作成立的科学研究中心他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方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南京大学的历史吧。

南京大学以三江师范学堂筹建的1902年作为学校建校时间。南京大学主源为中央大学,次源为1952年主体并入的金陵大学。金陵大学从1888年汇文书院成立,至1952年撤销建制主体与南京大学合并,历经64载春秋。

三江师范学堂

1902年5月,张之洞与其好友、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一起向清廷上奏,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江宁(即南京)办一所师范学堂,同年开始筹建三江师范学堂。教员一部分聘请中国学者,另一部分则从日本聘来,开了南京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之先河。

两江师范学堂

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大力提倡科学、国学和艺术教育,在高校首创艺术系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辛亥革命前后,政局动荡,学堂曾一度停办,1914年8月续办。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校长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苏省原有两江师范学校,前因军兴中辍,现在大局已定,亟应由省续行开办,以储师资”,两江师范学堂乃得以改设,成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5年设立中国第一个体育科,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开端。1917年设立商科,1918年10月,中国科学社设在南高师,主要成员多在南高、东大任教,他们多是将各自领域西方现代科学系统引入中国的先驱,因而南京高师被称为“中国现代科学大本营”、“中国自然科学的发祥地”。1921年迁至上海扩充为商科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商学院。在中国现代科学的早期,半数以上的在国际顶尖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家是南京大学的教职或毕业生。

国立东南大学

1920年,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国立东南大学。“南高师”与“东大”共处同一校园,资源共享。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牌撤去,南高正式并入东大,遂称之为国立东南大学。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学”的建议,联名致书相关部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提议并没有获得批准。12月7日国务会议全体通过,同意以南高师各专修科为基础筹办大学,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招生开办,郭秉文、蒋维乔等先后执掌校政。

1920年,正式招收8名女学生入学,在中国国立高等学府中首开“女禁”,引领男女同校之风。竺可桢为南京大学60周年校庆题词:“东南学府,为国之光。男女同校,惟此首创。外御强敌,内抑豺狼。天下有道,黉舍乃昌。”

1920年9月实行选科制与学分制,开设必修及选修课,修毕一定学分方可毕业。这些改革逐步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最早在中国开展现代学术研究,建立了全国最早期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成为中国最早的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文理为基本兼有农工商等专门应用科、集教学和研究于一体为特征的现代大学,被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当时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国际教育会东方部主任孟禄评价其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学”,将来之发达可颉颃世界最佳大学。

1921年10月,柳诒徵、刘伯明、梅光迪等人成立学衡社,1922年1月创办《学衡》月刊,展开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其间成为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国内外着名学者多来校讲学,誉为“东方教育的中心”。

1923年8月,因经费紧张,东大停办工科,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组为河海工科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经过通盘考虑,实行大学区制,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江苏境内四所公立专门学校的9所公学合并,在首都南京改组易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及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

国立江苏大学

学校更名第四中山大学后,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山大学不止一处,不易辨认。1928年国民政府颁行《大学区条例》,要求“各省大学依据各地名名之”,规定改第四中山大学为江苏大学。于是,1928年2月改名为“江苏大学”。此令一出,即刻招到广大师生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更名“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声教之规模”。全校师生群情激愤,组成“改定校名请愿团”,要求政府依照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的做法,将校名改为“国立南京大学”。但国民政府执意要改江苏大学,最后还是定名为江苏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1928年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仍为校长。

1927年9月,中华自然科学社在校始创。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宝等知名教授在该校发起创立“自然科学座谈会”,1944年改建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自然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座谈会”,随后更名为九三学社。1958年,以源于该校的中国主要科学团体为基础在北京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932年,柳翼谋、缪凤林、张其昀等人,传承、发扬中国学统,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昌明世界最新学术为任,结为国风社,开办《国风》学刊。9月,设于上海的商学院、医学院独立,1935年在南京重建医学院。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学校顺利西迁入川,校址设在重庆沙磁区沙坪坝松林坡,史称“重庆中央大学”。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校长。1946年11月1日在京(当时南京的简称)开学。全校设文、法、理、农、工、医、师范七个学院,为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根据1947年的统计,全校教职员1266人,学生4066人。其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全,师资力量之雄厚,均居全国各大学之首,因而有“民国最高学府”之称。

1940年前后,该校学生先后创刊《太公报》和《大学新闻》。

国立南京大学

1949年5月7日,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刘伯承、副主任宋任穷派员接管国立中央大学。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2日成立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

南京大学

1950年10月10日,接华东军政委员会通知,校名去“国立”两字而径称“南京大学”。校长周鸿经去职。

1951年7月,南京大学改校务委员会制为校长制,潘菽任校长。这一阶段,学校根据“维持原有学校,逐步进行改善”的工作方针,通过一系列积极稳妥的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明确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和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2年7月进行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院校以及组建有关院校相关系科。保留文、理学院,主要并入金陵大学文、理学院,校址从四牌楼2号迁至鼓楼原金陵大学校址,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1956年12月,潘菽率心理系师生迁到北京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次年郭影秋接任校长,1963年匡亚明任校长。1966年文革爆发,教学工作受到破坏,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当时南京大学以被称为曾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高等学府”、“国民党的文化中心”等理由而受到特别的冲击。

1976年,南大在校师生率先发起旨在反对和结束文革的南京三·二九事件”,为四五运动的先声,南京反文革势力运动,影响全国。

1978年5月,哲学系青年教师胡福明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全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拉开了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序幕,推动了邓**领导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

1978年5月,匡亚明复任校长,1984年8月,曲钦岳任校长。

1993年,南京大学浦口校区投入使用(2009年成为金陵学院校园)。

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

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2006年,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

2009年10月,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启用。仙林校区按规划和鼓楼校区协作分工,成为南京大学主校区。

2011年,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京大学。

【结束语】南京大学(英文:Nanjing University),创办于1902年,是一所源远流长的高等学府。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多次变迁,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易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称“南京大学”。

你可能也喜欢:

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育天下之英才,解民生之多艰

中国重点高校之中国农业大学历史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

什么是道教,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老南京明信片上的历史

全文共 1525 字

+ 加入清单

叶对说,“了解一个城市有很多渠道。使用旧明信片是一条捷径。珍贵的图像是最好的历史说明,仿佛时光隧道可以轻易地回到过去……”他说的是根据南京收藏家余康军先生收藏的旧明信片编辑的新书《旧明信片,南京的老影子》,书中的明信片,直观地展示了半个多世纪前南京的面貌。

该书的明信片原件在余先生位于夫子庙的收藏店展出。这些是他20年来辛苦收集的“珍宝”。有些是从网上拿的,有些是从国外的小店里拿的,有些是从国外的朋友那里拿的,总共超过1000张,都是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明信片的图像主题涵盖了南京的风景名胜、古都遗迹、旧办公遗迹、梵宫陵墓,以及城市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今天的南京名片夫子庙也是画旧明信片的“明星”。有趣的是,当时人们拍照的角度和今天几乎一样。大多数人站在文德桥上,看着眼前的“秦淮河”。不同的是秦淮河比今天的更宽,有许多原创的画。然而,其中一张明信片是一张竹筏载着货物的照片,这表明秦淮河当时有一定的交通功能。“世界文学枢纽”牌坊附近的商业街几乎和今天熙熙攘攘的孔庙一样。历史上,南京夫子庙是“扎巴底”,与北京天桥同名,这在明信片上得到证实。旧明信片上的孔庙不仅排列着买卖摊位,而且许多小贩推着手推车,小贩在地上搭建场地,表演南京版的《清明上河图》。

与孔庙的街景相比,那些今天没有见过的照片更有吸引力。北极的小型铁路就是其中之一。明信片上记载,这条铁路,又称宁省铁路、江宁铁路、北京城市铁路和宁市铁路,是清末新政的产物。它于宣彤元年(1909年)一月通车,沟通了南京与下关之间的交通。当时,它是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因为它的路线短,车站之间的距离短,设施简单,行车速度慢,所以被称为“小铁路”或“小火车”。这条铁路的总长度不到13公里。它从下关河开始,穿过三个拱门、丁家桥、今天的东南大学和总统府,直到今天的白下路。它有六个车站,包括下关和三个拱门,都是在1958年拆除的。另一张明信片展示了莫愁湖的另一面。在这张名为"莫愁湖中的鸭子"的旧明信片中,今天美丽而优雅的莫愁湖更像一个乡村的大池塘,满是拥挤的鸭子,是湖中居民生活的一个小景观。“交通信号大楼”也是中华民国的一个古老遗迹,今天再也看不到了。在一张名为“中山北路交通信号楼”的明信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信号楼是一个中国亭,矗立在路中央,屋檐上翘,六根柱子上有电子信号灯。这是典型的中西交通工具。

像明信片的图像主题一样,旧明信片上的邮戳和邮票也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气息。邮戳越多,故事越多,邮票就越独特、越有价值。1935年从南京到上海的一张明信片上盖有几个邮戳。当时,从其他地方寄明信片要花2.5美分,而寄明信片的美国人只寄了2美分的邮票。当收件人收到明信片时,他必须支付半美分的邮资和半美分的罚款。结果,明信片上出现了一美分的“应付邮资”。还有一张有七八个邮戳的明信片。这张明信片是从南京寄到美国,然后又回到南京,因为对方没有收到。俞先生说,七八个邮戳花了他8000元在拍卖市场竞争。

说到拍卖,还有网上拍卖。俞敏洪的许多收藏品都是通过网上拍卖获得的,其中最早的彩色明信片“1906年秦淮河孔庙”是俞敏洪2008年在易趣上以50美元购得的。

130多年前,欧洲人发明了明信片。19世纪90年代,“清”邮政开始生产明信片。由于国力和照相技术的原因,“清”邮政主要生产“明信片”。这些印有照片的“现代明信片”几乎都是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和外国机构制作的。《老明信片,南京的老照片》中的老明信片是当时留在南京的外国人寄给他们家乡的。不幸的是,这些明信片背面的内容还没有被充分研究。如果翻译英文、法文、德文和日文的内容,我们就能理解外国人是如何向他们的亲戚朋友讲述当时的南京,并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老南京的新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南京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全文共 2040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可谓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帝王将相也有文人墨客。历史的创造离不开人,而南京文化的形成更离不开这些历史名人。所以,一起来细数那些对南京有着卓越贡献的历史名人们吧。

卢郢,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出生年不详,卒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前后。五代十国南唐后主丙寅(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或乾德五年状元。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汉族,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傅善祥(1833年——1856年),江苏南京人,太平天国女状元,也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状元。自隋朝开科举考试之先河,明朝从进士中拔出最佳者冠以状元之称。纵观历史,状元不算稀奇,女状元直到太平天国开创科举女科才得以产生。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邓廷桢(1776——1846),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汉族,江苏南京人。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代官吏,民族英雄。嘉庆六年进士,工书法、擅诗文、授编修,官至云贵、闽浙、两江总督,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击退英舰挑衅。后调闽浙,坐在粤办理不善事戍伊犁。释还,迁至陕西巡抚。有《石砚斋诗抄》等多部著作传世。江苏南京市有“邓廷桢墓”可供瞻仰、凭吊。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遗腹子(一说曹頫之子)。

祖冲之(429年4月20日——500年),字文远,范阳蓟县人,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的祖父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学习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圆周率,天文历法和机械四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你可能也喜欢:

南京传统的提花丝织工艺品:云锦

成都历史名人盘点

极具艺术水平的秦始皇陵

浙江立夏习俗与风俗盘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