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五子登科是哪五子(通用20篇)

浏览

3979

文章

1000

篇1:中国古代为什么都有“文帝”、“武帝”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有文王和武王,汉朝有文帝和武,三国有魏文帝和魏武帝。为什么历代都有“文帝”和“武帝”?

"文"和"武"都是皇帝的谥号。死后头衔是新继位的皇帝根据死者生前的道德和行为以及死者的著作授予大臣的头衔。死后的头衔最初是用来赞美善良和贬低邪恶的。根据文章,遗名可以分为三类:表扬、批评和同情。例如,“精卫天地日语”属于赞美。这意味着那些善于治理世界的人可以被称为“文”。例如,汉朝的刘恒皇帝和隋炀帝都以治理天下而闻名,所以他们都有“文”和“温蒂”的绰号。另一个例子是“魏强瑞德日武”。意思是那些自称有权有势的聪明人叫做“武”。例如,周武王的、汉朝的、魏国的曹操和晋国的都以其强大的主张而闻名,所以他们的谥号就叫做“吴”和“吴地”。死后的头衔并不能真正显示一个人的才能和美德。它有极大的虚伪性。宋朝以后,每一个君主死后的头衔只有赞美,没有邪恶。

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为什么有“文帝”和“武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一些富豪家里为什么会有家妓?家妓是做什么的?

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些电视剧中,会看到一些王公贵族,有钱人的家里,常常养着一些“家妓”,在有客人来的时候,她们会出现跳舞助兴,或者只是主人单纯的欣赏歌舞。但是这样就很容易让人造成误解,认为这些家妓其实就是和妾一样,只不过多了一些才艺而已,总是会让人想入非非。究竟家妓是做什么的,富豪们为什么要养家妓呢?

古代封建社会中,养家妓这种现象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有人会说,古代社会中,富贵人家的男子都是可以三妻四妾的,为什么还要养家妓呢?

此“妓”非彼“妓”

现在意义上的“妓”往往指的是有色情交易的工作,而在古代,“妓”却明显不止这一个意思,更多的还是“卖”自身的歌舞技艺。

在古代大多数富贵人家以及官员家中的“家妓”,她们是属于私人性质的“妓”,虽然也是卖身,但是主要卖的还是自己的歌舞技艺,可以说很多家妓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的。在主人生日聚会或者是宴会重要宾客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些“家妓”出场的时候了,他们可以在客人吃饭时演奏乐器,表演歌舞,来供主人以及宾客观赏。

巨商富贾或者官员之间互通友好的一种商品

其实在古代,养“家妓”,自身的需求还是在少数,关键是把他们当成一种“礼品”送人,来跟其他的朋友或者官员通好。

因为做“家妓”的这些人,往往颜值很高,并且自身的琴棋书画,歌词舞蹈都很好,所以这些土豪们往往为了拉拢其他权贵或者当地官员,就会将他们看好的自己家的“家妓”送给他们,因此家妓也成了权贵们联盟的桥梁。

而且这种“送人”,不仅是土豪官员之间,在很多文人墨客之间互送“家妓”也是一种礼仪。这些家妓在日常可以服侍主人,奏演乐曲,一旦被某些好朋友大文豪看上,会交换彼此的家妓,所以,这些“家妓”就会成为名士之间交易的物品。

总的来说,“家妓”是古代封建统治下,男权至上的一种不平等产物,古代男性占主导地位,不仅可以随意三妻四妾,而且还可以随意吧自己的家妓送人,来交往,与其他权贵通好,把彻底的女性当做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实在是可悲又可气。

“家妓”是古代的权贵蓄养在家中、主要用来满足其歌舞乐曲的娱乐享受的年轻女子/工具的称呼;“家妓”同“婢女”以及“妾”不同,通常不是给权贵来满足其淫乐的。如在待客的酒桌期间,“妻妾”往往退居幕后,而此时“家妓”就会登场,于酒席间歌舞助兴。当然,随着“家妓”风的愈演愈烈,后来朝代中的一些权贵,“家妓”也成为他们满足肉欲以及贴身服务的工具。

“家妓”的特点?

能歌善舞,有的甚至会琴棋书画。如唐朝的窈娘,不仅美貌动人、而且能歌善舞,以至于她的名声在京城都响当当的。后被一富人纳入府上,随后梁王武延嗣得知窈娘才色出众而霸占为己有。

私有化。权贵不仅拥有对“家妓”的使用权、还可以用来赠送、买入和卖出。除了主人之外,如果外人对一个人的家妓动手的话,会被视为对其私有产生的侵犯,会导致大动干戈。

地位极其低下。家妓往往出生于苦寒的家庭,为了生存而不得已被卖掉。据史册记载,她们甚至会被作为“肉暖炉”、“肉台盘”、“香痰盂”使用,也就是权贵将手伸到她们怀中取暖,命她们手捧菜盘在旁侍候,让她们用手接权贵吐出的痰。

古代一些土豪人家为何会养“家妓”?

1. 满足自身的歌舞娱乐享受。

说到底,这些人并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说其为“土豪”,只能说明其财富拥有很多而已。真正的智者,是不会去追求这方面的享乐的。当今的一些精英人士,也不会浪费大量时间到这个上面。

2. 用来在招待客人时助兴。

恰如当今一些饭店,在客人用餐的使用,也会请一些歌舞手来助兴。

3. 彰显她们的权贵的身份。

这就如同当今有某些有钱人,买一辆路虎来彰显他很有钱一个道理;甚至有的人很穷,虽然每天只能泡方便面,也要贷款买一部iphone手机,好叫外人看到,他不是一个穷人。

4. 个人的内涵不足,缺乏高尚的精神追求。

他们财大气粗、缺乏内涵,往往没有高尚的人生或精神追求,远离了圣人孔子“儒”的内涵。正所谓,“内涵不够,家妓来凑”。

5. 受社会靡靡之风的影响。

如在魏晋时代,无论是王侯将相、官宦人家,还是纨绔子弟、富商巨贾,多蓄养家妓、纵情声色;乃至发展乘风,形成前所未有的局面。说到此,不得不提起西方的贵族精神,他们往往具有良好的家庭教养、用于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拥有平等的观念和独立的思考。

如:二战期间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一个平民窟视察时,至以穷困家庭的破烂小屋时,敲门并对家境贫寒的老太太问到“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种尊重的贵族内涵不是某些“土豪”可以学到的?

又如:据新闻媒体的报道,2014年,哈里王子将一个小女孩架在他的膀子上看比赛。原来是哈里王子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哭,他过去后,将小女孩抱起、又放到肩上。这种平等的贵族内涵是某些土豪可以学到的么?

6. 和当时社会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有关。

想必无需多言。

贵族精神的内涵

真正的贵族精神包含了尊重、平等、善良、涵养、自律,包含独立思考、关爱弱势、高尚品德、社会担当,而不是奢靡、放纵欲望。请问这些是当今的有些土豪可以学得到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古代人写的诗词是很美,但是现代人写的反而感觉很水?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中国古代诗词很多网友都知道的,那叫一个有意思啊,那叫一个厉害啊,但是你慢慢的会发现其实好像我们现代人写的诗词怎么感觉好水,完全就是不在一个水平上面,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中国人丢失了写现代诗词的方法还是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应该说,现代人写的诗很水只是个别现象,但今不如古却是普遍现象。

有人认为,古人的诗句之所以优美,是因为多用辞藻,而现代人词汇量不深,所以写不出好诗。这个观点看似有理,实则不尽然。

以白居易为例,在如今看来,白居易的诗作也有些晦涩,但在古代只能当作[通俗]一类。

白居易追求语言浅近的程度,必须是妇孺皆识,就是没读过书的人也能看懂他写的内容。如此一来,白诗有了广泛的群中基础,在唐朝受欢迎的程度不是李白和杜甫能比较的。我举个例子:

《晚桃花》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这首诗按古人的观点来说,就是[俗]。但用字俗不代表意境俗。从内容看似是自嘲之作,实际上是讽刺诗。

这首诗从桃花切入主题,第二联尤其值得玩味——[如果不是因为斜阳,就衬托不出这么艳丽的红桃;如果不是因为我闲人一个,就看不到这么美妙的景色]。

前面还是自嘲,后面就开始讽刺了——[寒门出身的人才经常被人忽视,穷人家的女子也常常要晚嫁。这晚春的桃花跟他们遭遇是一样的,不过幸好还有我白居易欣赏。]

从上面这首诗我们可以得知,即便用俗字,也是能够写出有意味之诗的,关键不在于用词俗雅,而在于写诗之人有没有情怀。

综上所述,我认为如今有些人写的作品沦为打油诗,主要是情怀不济,或是文笔没办法驾驭情怀。前者我也无能为力,不过后者还是可以通过积累弥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文化文明传播

全文共 1088 字

+ 加入清单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即黄河中游,河南境内,中原文化每时每刻都在发展,至今也向四周扩散,历史上有三次中原移民潮,这也是中原文化发展的渠道之一。本期的中原文化带你去了解中原文化文明传播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带是在中原,即黄河中游、今河南境内。这一地带处于东西南北浸润的中心,使其无论在吸附还是扩散方面较其他区域均具有优势。中原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很多民族、种族、政权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逐鹿中原。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的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

由此向外扩展才是广义上的中原,是与华夏文明源地直接毗连的地带。随着华夏文化从源地向四周扩展,在秦汉以后,中华文化圈逐渐明晰、定型。在早期,中原文化向北、向西扩展较为顺利,后经元朝、清朝两个少数民族所建的王朝,使他们进一步被纳入中华文化圈。

中原文化向南扩散在早期则遇到顽强的阻力,如周昭王兴兵伐楚惨遭败绩就表明周文化向南传播所遇到的挫折。但在东汉晚期以后,北方战乱导致中原移民一次次南迁,使源地文明随人口迁徙而向南传播,至长江流域、西南、岭南、闽台等地。汉文化还辐射到中国的一些近邻,东北方的朝鲜和日本、北方的蒙古、西部的中亚、南部的东南亚诸国等,这些地方构成了中华文化圈的外缘。

中原文化向中原文化圈的外缘辐射,也与移民有关,如论到朝鲜和日本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时,就涉及到传说中的箕子和徐福到以后朝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大量移民华夏人不间断地向域外迁移,这种迁移使华夏文明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从中华文化圈扩大的历程不难得出:移民对文化交流、文化扩散、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战乱,历史上中原共有三次移民潮。

1、永嘉之乱后,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2、安史之乱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尔后主要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进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西路自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一带,尔后南下,穿过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进入岭南。此次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人数不可考。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的状况。

你可能也喜欢:

北京庙会小吃经典,每年都必备

山西景点大全 山西十大景区分布图

远离滚滚红尘!中国最适合隐居的地方

老北京著名的特色历史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古代女子怎么过“七夕节”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女子“乞巧”图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银河的日子。故时人亦称其是中国的“情人节”,而中国古代则称为“女儿节”或“乞巧节”,并留下许多别致有趣的风俗。

七夕这天,江南一带的女子都要以槿树(做菜园或家院篱笆的矮树木)叶洗头发。

相传,这天晚上织女会在银河洗发去会牛郎。织女对牛郎一年的相思之泪,都洒落在那槿树叶上,开出淡紫、粉红或洁白的花儿。

所以,到了那天,江南的女子,都会挎着竹篮子去采摘槿树叶,再把它揉碎,用它的汁液洗头。

在七夕夜深人静之际,少女们还会躲到葡萄架下或槿树篱笆旁,相传可以偷听到织女相思的哭泣声。有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另如雨。

元朝京城一带在这天要将嫁出的女儿接回娘家过“七夕节”。“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馈送还家。”(《析津志》)

相传牛郎织女又合称“灵匹”。唐代诗人李峤《奉和七夕应制》诗曰:“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因此,古代民间又将七夕称为“乞巧节”,女子们便在这天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巧”:

一曰卜巧。

“卜巧”即卜问女孩子将来是否心灵手巧、巧到何程度?《开元遗事》有载:唐玄宗与诸妃每至七夕晚上,便会聚集清华宫就宴,让宫女们将蜘蛛放进一个小锦盒里,察看蛛丝的细密,用以卜问巧的程度如何。《梦梁录》则说,南宋杭州“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酒果,遂令女郎望月,胆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

二曰赛巧。

民间女子们比赛穿针引线,谁穿得快,谁便得巧。《荆楚岁时记》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榆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杭州一地则以面粉和糖,制成各种形状的小果,再以油煎之,名曰巧果。向晚陈于庭中,佐以莲蓬、白藕、红菱之类。对目穿针,祈织女赐以巧技。有诗曰: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三曰乞巧。

七夕前一天,女孩子们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放置露天一夜,再在太阳下曝晒半天。中午时分,每人将绣花针(或用新扫帚梢头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观察针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物形而巧妙者,被认为是“巧得巧”。如果针影或粗或细或直,毫无花样者,便认为是“乞得拙”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古代的科学创造

全文共 514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一直主要从事于农业劳动。今天在祖国的领土上,有着广大的肥田沃地,供给我们以衣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和自然不断搏斗的结果。这场长期的搏斗,包括着收集野飞禽饲养成家畜、收集山野植物栽培成谷物、不断和洪水搏斗等光荣的历史。在这种与自然搏斗的历史中,有许多伟大的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们光荣地进行创造,为人民累积了许多科学经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民便已开始种稻,并逐步地改进培植稻谷的科学方法,至今已有了优秀的选种方法和非常科学的农事经验。中国的蚕丝是中国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国人民从很早的时候起,便培养了野生的豆类食物,成为我们人民的最有营养价值的食物。我国的蔬菜种类之多,也为全世界之冠。到今天为止,欧美各国的主要食物只有肉类、鱼类、麦类和少数的蔬菜。可是我们的食物种类繁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内容。在这些农事的发明里,民间传说着许多伟大的名字,如神农、伏羲、嫘祖等神话似的发明家。这些发明家的出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虽然他们很多只是留下了象征性的名字,也许他们是代表一个氏族,并无足够的正确史料供查考,但是,人民不断怀念着这些光辉的发明和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创造,并不因为历史的模糊不清,而减少了对他们的尊敬和热爱。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收获,水利工程是我们祖先科学劳动的中心问题。我们的祖先要和洪水搏斗,主要的是和黄河搏斗;并且要大量地建设灌溉工程。为了在广大的地区进行航运,我们的祖先也大规模地建设了运河和漕运的网络。在这些伟大的工程和建设里,更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工程师,累积了丰富的科学经验。在传说中人民所最拥戴的水利工程师是禹。当时黄河要华北各区还没有像今日这样的水道,由昆仑东流的水源,汇成巨大的水量,形成“洪水滔滔,天下沉积”的洪水泛滥的局面,高地和山陵被水分划成一块块的洲陆和岛屿。在这种自然力支配下,我们的祖先以当时较低的生产力。来进行克服水患的治水工作,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传说禹接受了前人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顺着水性,因势疏导,领导着人民一连工作9年(约在公元前2286~2278年),逐渐约束了水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黄河出海的河道。禹的治水工作遍及全国,他那忘我的工作热忱,9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优秀民族传统。

大禹的治水工作,初步地克服了严重的水患,为我国民族打下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殖的基础。但是黄河从上游带着大量的沙粒疾行而下,到了下游,人民都引河水灌田,使河流慢下来,以至入海的出口渐渐淤塞,于是一到水涨,就不时溢出,造成水患。这样的情形,一直到王莽时(公元9~22年),有位长安人张戎科学地指出了水流流速与沙淤的关系。这个科学的结论,成了以后有名的水利工程师王景(汉明帝,公元69年)、贾鲁(金泰定,1315年)、潘季驯(明嘉靖,1565年)、靳辅(清康熙,1677年)等治河的基本原则。他们根据这个原则,创造了“筑堤束水,藉水攻沙”的治水方法。这些在坚决地执行这个原则时,克服了不少伟大的修渠筑堤工程。这些伟大的工程师在施工时,都和参加的人民密切地配合着。潘季驯在工事紧急时,带着背疽和群众一起工作,鼓励着大家,坚定了工作的情绪,使河工转危为安。他们在工作时,还要时时把治河的道理向群众宣传,他们也科学地总结了工作的经验,如贾鲁的同伴欧阳玄写了一本《至正河防记》(1369年),详细而有系统地叙述着治堤、治埽等各种水利工程的内容,为人类第一本有系统的水利工程著作。

我国既有这样广大的领土,内陆水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4000年来,我们的祖先以辛勤的劳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凿了无数的运河和航道。例如春秋时代吴国的伍员(公元前495年)便以太湖为中心,领导人民,开凿了长江下游三角洲的运河网,一直到今天,在不断地疏浚修补后,仍然在为人民所享用。例如秦始皇时的史禄(9公元前215年),在广西兴安县东面,工凿灵渠沟通了湖南、广西的水路交通。在兴安县附近,地势较高,有湘江和漓江发源在这里,湘江北流,漓江南流,但是并不接头。史禄科学地利用水力,以累级加水闸的办法,开凿灵渠长60里,设36道库,沟通了南北航运。在这样早的年代有这样天才的发明,我们感觉到无比的骄傲。这个渠道,在东汉马援时期、明朝末年等时期,都曾浚修加宽,对南北交通有着突出的贡献。

我国既有发达的农业,灌溉工程的成就当然也是写不胜写的。我们现在提出一个比较著名的灌溉水利工程来说明我们祖先的伟大。秦惠王时,蜀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二朗,于四川灌县西南凿了离堆,引水分流内外两江,在分水地点,做了一个全国闻名的都江堰,调节水流。这个工程灌溉了成都附近十几县的田畴,使成都变成了“天府之国”。这个工程在万难中施工,完成之后,科学地总结了调节水流的原则,在石上刻了“深淘滩,低作堰”6个大字。这个科学的结论颇为后人珍视。当地人民非常热爱这两位伟大的工程师,在都江堰立祠纪念,这便是有名的二郎庙。现在每年四月一日开堰时,都要举行隆重的典礼。

我们的水利工程是服务于农业的,我们的数学发展也是服务于农业的。优秀的中国人民在很早的年代(传说是伏羲氏),便发明和运用了十进制的数字和“九九”延缓法歌诀。这歌诀一直到现在,还在一字不漏地沿用着。在春秋和秦汉之间,为计算田亩的大小、赋税的多寡和粮食的运输管理,创作了有名的《九章算术》(大概在公元40~50年间)和《周髀算经》(公元前100年间)。在这两本书里,总结了这一时代优秀的中国算学家如张苍(公元前200年)、耿寿昌(公元前50年)、许商、杜忠(公元前20~公元30年)等的天才创造。他们已经运用着单分数、多元一次方程式、二元二次方程式、等差级数等代数问题,和圆周率等于3、直角三角形的勾三股四弦五等几何问题。以后天才的数学家赵君卿,用几何证明了正三角形的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的有名定律。这个定律的证明,在国外最早的是印度人巴斯卡刺·阿刻雅(1150年),比赵君卿晚了1000多年。我国的数学家们的圆周率的算法上,也走在世界的前列。汉刘歆(公元前后)算出来的3.1547;张衡(公元78~139年)得“开方十”;刘徽(公元263年)得;3.14。张衡算出的圆周率,比国外早得很多,以后在印度的名数学家罗门加塔(公元600左右)的著作中和亚拉伯算书(公元800年左右)中见到同一的数值。刘徽的圆周率算法是根据将圆周六等分、十二等分、二十四等分等渐近算法算得的,已包含着“内接多边形极限成圆”的进步观念。我国的圆周率算法,到祖冲之(公元429~500年)达到了高峰。祖冲之得到的圆周率是355/113,这个数值在西洋一直到德国人渥脱(1573年)才被发现。祖冲之的儿子祖恒之也是一位优秀的算学家。他用几何的方法,求得圆球体积和直径的正确关系。我国的先进数学家,在代数上也有着辉煌的贡献。如秦九韶所著《数书几章》(1247年),对于高次方程式之求根法,较西洋鲁飞尼(1804年)及和涅(1819年)的同一发明,早了500多年。朱世杰所著《四元玉鉴》(1303年)关于多元式的理论,及《算学启蒙》(1299年)关于级数论等理论,都是非常卓越的科学贡献。这些算学问题的提出和获得解答,都密切连系着筑堤、作坝、造桥、建筑等重要的实际问题。

我们的祖先为了要保证农事的如期进行,对于历法也非常重视。为了要推算正确的历法,便需详密的星象观测和天文史的记载。我们的历史上有着无数优秀的天文家和历法家,有着无数的发现和观测术的创造。我们祖先的天文历法,一直领先于西洋各国,到16世纪前后哥白尼发明了行星绕日,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才渐渐落后。但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科学观测记录,如哈雷彗星之记录,世界最早的是春秋重文公14年(公元前611年)7月《左传》所载的彗星。此后自秦始皇7年起一直到清宣统2年共29次(每76年多出现一次),每次都有翔实的记载。这个彗星在西洋是哈雷在1682年才发现的。又如日斑的记录,也极详尽,自汉成帝起已有1900多年的记载。这睦记载对于日斑的科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而在西洋,到17世纪应用望远镜后,才发现这个现象。其他如流星、客星等记录,在人类的天文知识上,也是最丰富和最可靠的记录。

我们的祖先在机械制造方面,也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世界上第一辆车的出现,是在我们所热爱的祖国的土地上。传说禹时奚仲作马车,这是4000年以前的事。诸葛亮在公元231年,为了克服山地小路运粮的困难,而创造了木牛流马,据说就是现在常见的独轮车,俗称江州车子。四川有江州县大概当明诸葛亮在那里制造了这些车子。这些创造远在西洋之先,为我国人民解除了不少辛劳和苦役。我们的造船工程在历史上也有着光辉的成绩。最著名的,如隋代杨素制造的五牙大舰,有五层楼,高30余米,可以容纳800余人。明朝的郑和,通使西洋(公元1405年),一共造了62艘大船的舰队。每舰长147米,宽60米,容将士4000多人。郑和的使节一直远越印度洋,直抵东非海岸。这些伟大的航海事迹,比哥伦布的时代还早80~90年。

我们的祖先很早便发明了纺织机械。缫车和机杼的创造,大概和蚕业发展同时,最少也有4000年了。以后在不断的改进下,纺织机械便一年比一年进步和复杂。到公元1300年左右,中国的纺织工业已是世界无比。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的纺织品还是欧洲的主要商品。在这里,我们必需提起一位优秀的女工程师——汉昭帝时(公元前86~公元74年)钜鹿人陈宝光的妻子,她创造了一架织花绫的提花机,一机用120条线,60天便可以织成一匹。这种提花机便是以后许多布机的张本。

我们的祖先在兵工上也有伟大的贡献,大概在12世纪左右发明了火药。金哀宗时,用装放火药的枪,击溃了元兵;又金元在开封交战时,双方都用了火炮;此后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元驸马铁木儿王撒马儿罕在西域一带利用火炮,强盛了一些时候。有些欧洲人在他部下当兵,带了火器回去,才传到了欧洲。

我们的祖先为人类发明了燃料。我们在4000年前便懂得用炭,相传是祝融发明的。前汉书地理志内提到了用煤的事情,那是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同时期在现在的陕北延长和甘肃酒泉一带,也发现了可燃的石油。而煤在欧洲的引用,是12世纪以后的事,大概是马可·波罗带回去的知识。天然煤气也是我们在四川叙府首先发现的(秦始皇时代),当时不知道怎样用它,才可以不发生爆炸的危险。以后在宋人的笔记上,才有用竹管接出煮盐的说法,克服了爆炸的困难。而用天然煤气为燃料的时期,大概在12世纪以前,这和俄国人在巴库地方发现圣火在同一时代,比英国在1668年才开始用以供点灯之用,又早几个世纪了。

我国一直有着丰富的文化典籍,来记载这个伟大民族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在很早的时候,多用竹简,以后用锦帛,但是锦太贵,简太重,终究不是传递文化的最好媒介。一直到东汉蔡伦(公元105年)才克服这种困难,设计用树皮、麻头、破布及鱼网做浆成纸。但是这样传递文化还要互相抄录,并不能普及推广。在隋代(公元593年间),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的技术。这种技术开始通行后,到宋代便改进得非常精美了。大约在宋仁宗时代(1041~1048年间),天才的毕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那时用胶泥字或瓦字;以后改用铅字、锡字,元朝王祯开始用木字;明朝弘治年间及清朝康熙年间更用铜字。那时(1662~1721年),制字排版的方法,已很完美。我们祖先这些天才的发明和创造,都远在世界各国之先。如他国有纸的时期,大约波斯在公元793年,埃及在公元900年,法国在1189年,意大利在1276年,从这些年代和地域的发展来判断,纸是从东方中国传到世界各国的事实,大概是不会错的。西洋的印刷术,亦远在中国的后面,大概西详初有木版书的时期是1418~1440年,和我们差了300~400年,西洋有活字版,是在1763年,又比我们晚了700年。

我们祖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有着光辉无比的科学创造。这些史实,不是几千字所能写得尽、说得完的。就所说的这一些,已足以证明历史上中国的光辉伟大。“中国人民在几千年中经常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只是在近100多年间才落于欧洲人之后。”造成这种落后的原因,不外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残酷的压迫,以及反动统治阶级的腐朽无知和助纣为虐。今天,我们已经解放了自己,伟大的中国劳动人民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迅速地了解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我们骄傲地继承着这笔光辉的遗产。我们热爱着这个有5000年历史的伟大祖国。我们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无休止地劳动,不断地创造,来丰富我们光明的前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世界上有哪些人像穿越者?中国古代有一人

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穿越听上去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话题,各种与穿越有关的小说,都是虚构出来的,但是很多科学家的言论,却又让人相信,或许在未来,人们真的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来往于其他的时间。而世界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三个人,他们做出了很多与那个时代不相符的事情,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穿越者,他们分别都是谁呢?

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不乏出现一些天才人物,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些人因为一些奇思妙想,根本不会被当时的人理解。甚至我们现在还不能理解。这些超越时代的人我们往往会觉得他们是穿越者,那么世界历史上有哪些人像穿越者呢?

第一位:达芬奇(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

我们首先听到达芬奇的名字可能会想到他是一个画家,因为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幅画《蒙娜丽莎》就是出自达芬奇之手,那么这个达芬奇为什么像一个穿越者呢?首先达芬奇并不仅仅是一个穿越者,在维基百科上面达芬奇被称为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家,音乐家,数学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作家。

这些名称并不是简单地称呼,而是在各个行业都有建树。但是这只能收达芬奇是一个全才,为什么说他是穿越者呢?看看达芬奇的手稿就知道了,达芬奇的收稿里面发明的东西有水下呼吸装置、发条传动装置、滚珠装置、反向螺旋、差动螺旋、风速计和陀螺仪。

达芬奇作了鸟类飞行的详细研究,同时策划了数部飞行机器,包括了以4个人力运作的直升机以及轻型滑翔翼。另外达芬奇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月球不会发光。这些学在他的那个年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说达芬奇是穿越者绝不过分。

第二位:尼古拉·特斯拉(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

现在提起特斯拉只知道是电动汽车的名字,而这个名字的命名还是源自于一个叫做“特斯拉”的科学家,特斯拉也是一名天才,他每天只睡2个小时,最终独自取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另外他精通塞尔维亚语、英语、捷克语、德语、法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八国语言。

那么为什么说特斯拉是一个穿越者呢?因为他的发明实在是太超前了,到现在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他的发明有交流电、无线电、遥控机器人、X光治疗仪,并最早提出了互联网、电视、移动电话、雷达、导弹防御系统等概念。

特斯拉的发明实在是太超前了,现在很多人都比较崇拜特斯拉,一度认为特斯拉是穿越者,要么就是外星人。

第三位: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

第三位是一个中国人,我们提到王莽首先会想到的就是王莽篡政,既然是簒政那么必然是大逆不道的,可是谁又知道王莽是多么有才能呢?为什么说王莽是一个穿越者呢?看看王莽的政策就知道了。王莽的第一项政策是“土地国有:私人不准买卖”

第二项政策是“耕地重新分配,一对夫妇一百亩,不到一百亩的政府补贴”

第三项政策是“冻结奴隶制,不准奴隶买卖,而不是立马废除,避免动乱”

第四项政策是“强迫劳动:凡无业游民,政府罚钱,实在不行政府为他找工作”

第五项政策是“实行专卖制度:酒专卖,盐专卖,铁器专卖,山川矿产只能官府开采”

第六项政策是“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等等政策都表明王莽是正确的,但是当时的人并不能意识到这是一个先进的方法。可以说王莽是正儿八经穿越过去的。

另外王莽发明的游标卡尺也足以证明王莽是穿越者。因为王莽发明的青铜卡尺,和现在的游标卡尺简直是一模一样。要知道王莽可是两千年前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古代姓氏来源介绍

全文共 297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姓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因为当时女性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最早的一批姓氏很多都是女字旁,例如姬、姜、妫、姞等,周朝天子就是姬姓。等从母系制度过渡到父系制度后,氏就慢慢出行了。氏是姓的分支,同一祖先繁殖的后人过多,就会分散在各个地区,他们会保留自己的姓也要为自己起一个称号当做标志,这就是氏。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姓氏的来源,一起来看看吧。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很多人对《百家姓》都很熟悉。但今天,我们不聊百家姓,聊点关于姓氏文化少为人知的趣味知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一向喜欢寻根问祖,追根朔源。而姓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重视。

前不久在国家图书馆看了“问祖寻根——姓氏文化主题展”,不仅了解到姓氏起源、发展的过程,还看到许多以往没注意,但很有趣的知识,带你一起看看呀。

01

“姓”和“氏”最初有别

“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02

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

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03

姓氏祖先是伏羲氏

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04

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

据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05

一入佛门本无姓

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06

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

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就有人以油为姓,山西、山东、台湾等有分布。

酱姓:这个真少见,据说如今台湾还有姓酱的人。

醋姓:源出不详,陕西和四川有这姓。

茶姓:这个源出多头,其一,炎帝葬于茶陵,有这姓;其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其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是彝族。如今云南、浙江等地有。

07

赤橙黄绿青蓝紫、东西南北还是姓

大家都知,颜色里的白、朱、碧等为姓氏,但彩虹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也是姓氏。

譬如,赤姓:是帝啻的老师赤松子的后代。

橙姓:得姓始祖是揭阳橙女。橙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群体。

黄姓:出自赢姓,陆终得后代,陆终受封于黄这个地方,子孙后代就以国为氏。

东西南北也一样,有史可循,都是姓氏。

08

叫错了的姜太公

战国之前,姓与氏都是贵族阶层专有的法权符号。氏用来别贵贱,姓用来别婚姻。于一整个大家族而言,宗族实在,姓族则虚,所以男子都要“称氏”,以表明自身血统;女子“称姓”,以防同行族群通婚。

而当时,男子很忌讳称姓,所以我们可称武王发、太子发,但“姬发”“姬昌”等是不符合规范的。

“姜太公”更是误称,他本叫吕尚,“吕”是他的氏,是他原先所处的封国名,也可以称他“师尚父”或“太师望”,这表示的是他的职位。

09

百家姓可不止百个

先秦时,古姓不过数十个,后来姓氏合一,也不过500个左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姓氏也增减变化不断,但总体是上涨的。

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勋《风俗通·姓氏篇》各收姓氏500个;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姓氏1404个;

宋代邓名士《古今姓氏辩证》收姓氏2101个,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姓氏2288个,邵思《姓解》收姓氏2568个;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姓氏3766个;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收姓氏3557个、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姓氏657个;

清代张澍《姓氏五书》收姓氏5129个。

2010年,袁义达、邱家儒所著《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绝大多数汉字姓氏,数量达23813个。

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很好奇,九字姓到底是啥,然后查了下,原来是: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蒙古族)

10

最长的姓氏

你以为九字姓就最长了吗?想多啦。还有10字姓、11字姓、12字姓、13字姓。

而目前已知中国最长的姓是:十七字姓,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彝族),绝无仅有,只有这一个。

11

姓氏万花筒

以天体气象为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霞、雪、霜、露、冰。

以地形地貌为姓:地、山、沙、野、岛、岸、坡、岭、江、河、洋、渠、泉、池、湖、海。

以人体器官为姓:头、耳、口、眼、鼻、舌、齿、眉、发、足、身、骨、心、胆、皮。

以家禽动物为姓:马、牛、羊、狗、猪、鸭、鹅、虎、熊、龙、蛇、鹿、猫、虫、鱼、鸟、雀、鸽、象。

以植物花卉为姓:桃、李、杨、柳、松、柏、桐、梅、兰、竹、菊、荷、花、果、叶、根。

以亲属称谓为姓: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姥、哥、姐、夫、儿。

以文教器具为姓: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印、扇、鼓、管、萧、笙、号。

以军队编制为姓:军、师、旅、团、排、班、帅、将、校、尉、兵、卒、家。

以时空方位为姓:春、秋、夏、冬、晨、午、晚、夜、东、南、西、北、上、下、左、右。

以天干地支为姓: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以数字符号为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

以各处地名为姓:东阳、长兴(浙江)、涂山、缙云(重庆)、长沙(湖南)、唐山、邯郸(河北),当涂(安徽)、陈留、华阳、会稽(古地名)。

以诸种色彩为姓:朱、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褐、乌。

以朝代名称为姓: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12

中国人口前十大姓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知目前人数最多的十大姓氏,按顺序排列如下: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记得,班固在《白虎通》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姓氏于中国人而言,恰如一湾源泉,从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河,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不曾停歇,流淌至今。

她刻进华夏儿女的血脉,成为生生世世都不变的印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最早的地理学著作什么记录了我国古代地理 中国最早的地理考察著作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记录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水利等诸多方面内容的地理学著作是《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全书不到三万二千字,却包罗万汇,记载了包括中国古代神话、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的介绍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个部分,《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

《山海经》记载了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的百科全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中国的餐桌礼仪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上下五千年,当然没事也是相当丰富,那么你了解古代中国餐桌礼仪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古代中国的餐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1、餐桌摆设礼仪

每个人座位面前都摆有筷子、汤匙、取菜盘子、调味盘、汤碗、茶杯、酒杯等。

筷子:多使用柱形长筷。以往会以象牙、珊瑚制作的筷子作为地位的象征,不过,今日仿镶牙的塑胶筷子已相当普遍了。使用长筷子的原因是便于夹菜。

汤匙:多为陶瓷制。有时会备置搁置汤匙的汤匙架。

取菜盘:是盘缘稍高的中型盘子。有时准备两只。

深碗:开口较深的汤碗。 筷子文化十五忌

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

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

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

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

刺筷: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

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

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

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

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

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

拉筷: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

粘筷: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

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夹3次以上;

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

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

(二)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 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4、中餐的出菜顺序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

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

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

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技术进步——农业劳动中提高体质能力

全文共 1684 字

+ 加入清单

从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农业和农业社会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逐渐传播了大约4000年。慢慢地,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农业社会。在古代社会,种植庄稼和驯养动物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可以说,此时的农业是一种自给农业。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了,人类逐渐学会使用石器或骨头来制造各种农业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制造石器和骨器的工艺越来越好,制造的工具也越来越实用。然而,可以再次使用的工具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石制工具的笨重和脆弱难以克服,有时偶然的碰撞可能会破坏工人的长期劳动成果。人类很难通过使用石器来扩展他们的体能。当时,青铜器的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活力。

在考古学中,我们通常称青铜被人类广泛使用的时代为青铜时代。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相当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欧洲开始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非洲和美洲出现得较晚,但不迟于公元前11世纪。在此之前,人们主要使用的金属是铜,主要是从一种绿色孔雀石矿石中提取出来的,其他金属也是慢慢被发现的。后来,铜匠学会将锡和铜混合制成青铜合金。虽然锡和铜的质地都很软,但它们可以结合成更硬的合金。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青铜合金逐渐取代了石器。

人们开始用铁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时代被称为铁器时代,这是继青铜时代之后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时代到来了。像青铜时代一样,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期进入铁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生活在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是第一批人工炼铁的人。铁比青铜硬,不易损坏。此外,铁矿石的含量比青铜高得多,这使得铁比青铜便宜。对铁的需求很快超过了青铜,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取代了青铜。

根据考古发现,出土的早期青铜时代的金属工具几乎没有农业工具,主要是仪式和乐器。这可能是因为当时金属非常珍贵,农业工具主要是由石头和木头制成的,但也有可能农业工具是生产活动中的实用工具,损坏后很难修复,只能在返回熔炉后才能重建,或者古代人一般不会选择农业工具作为埋藏物。后来,由金属制成的农具逐渐变得丰富起来。现有的铜工具主要有铁锹、镥、铧、锄、镰刀、锯子、凿子、锥子、切割机等。可以看出,在古代农业中,金属工具已被用于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正是铁的使用将生产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铁器比青铜器便宜且坚硬,这为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已经有许多工具,主要是农具和手工工具。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也扩大了人类在农业劳动中的体力。

青铜器不仅被用作乐器、祭祀工具和农具,还被用作武器。在古代,武器被广泛使用和制造。斧头被认为是最早的武器工具。在商朝,青铜斧出现在中国。它们不仅用于军事,而且雕刻精美,用于礼仪。斧头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它们可以用来砍树和战斗,让人类变得更强大,提高他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除了斧头,最著名的武器是剑,在古代中国被誉为“矮个子士兵的祖先”。真正被称为剑的武器也出现在青铜时代。1650年古梅森尼制造的剑已经非常精致,主要是一把3英尺长的用于暗杀的剑。中国古代制造的剑甚至更有名。刀剑出现在黄帝时代。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剑都是青铜制成的。例如,著名的剑如“蒋干”、“莫邪”、“巨爵”和“春军”都是青铜剑。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剑也是用青铜制成,质量上乘。它们被深埋地下超过2500年了,仍然像新的一样明亮。我不得不说,当时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非常熟练了。

铁器的出现不仅引发了农业革命,而且对武器制造也有深远的意义。铁坚硬且相对便宜,这大大降低了武器的制造成本。铁在战争中逐渐发挥出它的优势,军队装备了更先进的武器。武器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加。我国的武器种类是世界上最多的,形成了一个对短武器、长武器、火器、隐藏武器等进行详细分类的特殊体系。

随着武器的出现,将会有战斗甚至战争。在古代,一个国家武器的质量或多或少象征着这个国家的力量。虽然武器的出现造成了无数的痛苦,但它也增强了人们的体能。

摘自清华出版社授权的《科学技术史与方法论》

推荐:一本“透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和方法论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人是怎么挑媳妇的?

全文共 141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人是怎么挑媳妇的?

古代人是怎么挑媳妇的?

在古代有很多的人挑选媳妇都是通过女人之相来进行挑选的,即下颌、腰臀、足脚。

下颌

以前相士们看相时,常会以“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来形容一个人的面相如何之好,这其中的“天庭”指的就是上额,而“地阁”指的就是下颌。因“天庭”属阳代表男性,“地阁”属阴代表女性,所以看一个女人的运程究竟是好是坏,从其“地阁”的优劣就能获知一二。

由于女人体内阴气较重、形体天生圆润柔和,因此最好的下颌之相,应当是方圆饱满、敦厚富实,凡是拥有此种面相的女人,一般都性情宁静、生活安逸、晚年运势亦佳,能够颐养纳福。

在下嘴唇的下方有一凹陷处,为中医学中的“承浆”穴,相学理论认为女人的“承浆”穴要凹入下陷,且能容下一指,方为良相。因为“承浆”凹陷可承接口中流出的津液玉浆,证明该女子体内阴气充盈,生殖、内分泌机能健康,若在古代她们必是儿女成群、多子多福,享尽天伦之乐,相反下巴尖薄短孝“承浆”平坦者,则多数缺子少女、晚年孤苦。

腰臀

要说看相,它自古以来就非相士们单独所为,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看相,只是看相水平高低深浅而已。就以观察女人之相为例,不仅男人爱看,连女人也爱看,昔日新媳妇进门后,婆婆常常会有意无意地瞧瞧她的腰和臀,以判断媳妇的生育能力如何,因为在农业社会中人丁是否兴旺,直接关系到家族的生存发展壮大。

在中国古代,相士和普通人都认为,女性的臀越大、翘得越起,性欲和生殖能力就越强;女人的腰越细、越柔软,越是妩媚、风骚、多情,因而即便在以胖为美的唐朝年间,女人们仍然不忘服用桃花细腰身。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肥臀、细腰型的女性比一般的女性,生育力要强、性激素水平要高,尤其是在她的排卵期。有人估计,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这类女性受孕的可能性都要比其他体型的女性高3倍左右,这说明古人,通过观察女人的腰臀之相,来判断她们的性和生殖能力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无稽之谈,而是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足脚

从西方灰姑娘的“水晶鞋”、中国古代女人的“三寸金莲”,甚至到民间骂人“破鞋”的那些童话轶事、言语词汇中,人们就可或多或少感受到足和脚,所给人留下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和想象……,所以有一个男人,如果绕过头面、细腰、肥臀,直接盯着女人的足和脚看,那他一定是个看女人相的高手,一个比女人还懂得女人的专家。

因为在相学理论中,女人属阴、足脚为阴,自然女人的足和脚就是阴中之阴,要了解和研究一个被定位于阴性动物的女人,你说还有什么比看她们的足和脚更合适的吗?

从女人足和脚的长相和形态中,看出她体内阴气的强弱,性情的刚柔,脾气的大小,这显然是一件十分有趣,又需要细心观察的工作。

在美学家的字典里,女人足脚的美丽标准是“小、瘦、尖、弯”,而在相学家眼中最好的女人足脚之相,首先应当小巧玲珑,因为小代表着一种阴柔的美,而大则象征着一种阳刚的美,所以世界上没有人会爱上一个粗大强壮的女人,而希望拥有一个小巧精致的女人。

女人的瘦足,会让人产生弱不禁风、需要呵护、急需扶持的感觉;而尖和弯更是自然界中典型的阴性曲线,那曲折委婉的变化,似乎明白无误在倾诉着女性心中的忧怨哀愁,怎么不使人产生怜香惜玉之情。

相反,足和脚骨形过大的女人,常常是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感情不细腻、不温和、行为粗鲁俗气;足和脚肌肉脂肪过多的女人,则往往阴气较重,有心机、爱挑剔、自以为是;足和脚皮肤青筋(血管)突出的女人,多数肝阳亢进、脾气急躁、敏感易怒、情绪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维京人的经济来源有哪些?种地,打鱼,卖奴隶

全文共 1120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北欧地区的维京人,除了极少数部族首领身边的贴身侍卫外,维京人并不总是全职战士或是海盗,另外他们还要担任农夫、商人、造船者’手工艺等各种角色。这打鱼种地、买卖奴隶是大多数维京人改善生活的必须的三种活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维京人的经济来源都有哪些吧。

一个典型的维京人家庭首先要有足够的土地,最早的维京人首领就是有庄园的土豪。维京人的土地上种植着燕麦、大麦、黑麦和圆白菜,在农忙时节他们并不出外打劫。维京人的庄园里还饲养者牛、猪、羊等牲畜,一个典型的维京农庄房子里通常住着12个人。北欧的土地并不肥沃,加上人多地少的矛盾,维京人扩充自家的庄园纷纷跑到海外打劫,抢钱抢人还抢地,被维京人弄得心烦意乱的欧洲封建领主们不得不送给他们土地。

由于北欧日照时间短,兼职渔民成了他们改善生活的好方法,海豹和鲸鱼是他们打渔时最看重的猎物(这两种动物被看作是最有价值的“鱼”)。维京人是最早捕鲸的民族之一,他们也能熟练地熬制鲸油,一头鲸鱼至少可以熬制275桶油,。

此外鲸鱼皮也是维京人非常看重的东西,他们会从头到尾剥下整头鲸鱼的皮,把它做成战船上的索具。能捕鲸的人被维京人看成是好汉,一个名叫奥特的维京首领甚至吹牛说,自己带着6个人在两天内干掉了60头鲸鱼(即使干掉了6头也是不菲的财富)。

对维京人来说种地、打渔都只能勉强温饱,他们最赚钱的买卖是卖人。奴隶贸易是维京人最看重的无本生意,在维京人的全盛时期几乎每家都有两到三个奴隶,奴隶帮助主人耕种土地,让主人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投入抢劫活动扩大家庭再生产。维京人的中产阶级平均家产是12头牛、2匹马外加两到三名奴隶,土豪首领们的奴隶数量普遍达到了30人以上,因此首领们参加抢劫更加积极。

在维京人的战争中失败者就是奴隶,维京人最初的奴隶就是隔壁村子的战败者。“一旦他抓住了邻居,立刻就把邻居无情地作为奴隶卖给朋友或陌生人”,耶稣说要爱你的邻居,奥丁对维京人的教诲却是打败他们、卖了他们当钱花。

维京人抢劫的地方很多,他们到英格兰、法国抢地皮,到意大利等地抢金银,而东欧就成了他们的“人力资源”(奴隶从事挖泥、撒粪、喂养牲口等劳动,是地道的人力资源)市场。维京人把东欧生活在树林中刀耕火种、用石器当武器的土著叫做斯拉夫人,因为斯拉夫人容易捕捉,斯拉夫人逐渐和奴隶变成了一个词。

统治罗斯的维京人君主身边有400贴身护卫,这些人天天在他身边吃自助餐,每人晚上酒足饭饱后都有一个陪床的女奴;国王本人还有40名专属的陪床女奴以及人数更多的种地农奴。维京君主死亡时,他的卫士们要挑出他生前最喜欢的女奴,由一个叫做“死亡天使”的老女人送她“陪伴”主人。

维京人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自己的农庄能扩大,杀人放火抢劫只是他们的兼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介绍

全文共 322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数学,像天文学和其他许多科学技术一样,也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毫不夸张地说,直到明朝中叶,中国在数学的许多分支领域都遥遥领先。中国古代许多数学家曾经写过许多著名的数学著作。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都是因为这些古籍而流传下来的。这些中国古代数学名著是了解古代数学成就的丰富宝库。

例如,已知最早的数学著作《周易suan经》和《九章算术》都是公元前后的著作,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能够将2000年前的数学书籍传播到现在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起初,人们通过复制来学习,并将他们的数学知识传给下一代。直到北宋,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数学书籍开始出现,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数学书籍。现存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南宋五书《周易suan经》和《九章算术》更是珍贵的文物。

从汉唐到宋元,历代都出现了著名的计算书:有的是用中国传统方法对现有的计算书进行注释,在注释过程中又提出了新的算法;或者写一本新书,创新,创新。这些流传下来的古代数学书籍汇集了各个时代数学家的劳动成果。它们是历代数学家留下的宝贵遗产。

《数学十书》是指汉唐之间1000多年间的十部著名数学著作。它们是隋唐时期的国子监数学教科书。这十本书的名字是:Suan经,九章Suan经,道经,曹无经,孙子经,夏侯阳经,章丘见算经,五经算经,计古算经,徐书。

在这十本书中,suan的《周易》是最早的。我不知道是谁写的。据考证,它写于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周易·suan经》不仅是一本数学书,更确切地说,它是一本讲述当时一个天文学派的故事的天文书,《盖天论》。就数学内容而言,这本书记录了使用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天文计算,以及更复杂的分数计算。当然,不能说这两种算法直到公元前一世纪才为人所知。这只能说明,周坤算声是一个比较早就记录在已知数据中的。

十本书中最重要的一本《算术九章》全面完整地介绍了古代数学的各个方面。它对中国古代数学未来发展的影响就像古希腊欧几里得(约330-275)元素对西方数学的影响一样深远。在中国,数千年来它一直被直接用作数学教育的教科书。它也影响了外国。朝鲜和日本也把它作为教科书。

《九章算术》也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只是西汉初年著名数学家张苍(201-152)和耿寿昌等人对其进行了增删和补充。《志》虽无《九章算术》之称,但有许尚、所撰《算术》,故有人推测其中可能也有许、杜的著作。1984年,湖北省江陵张家山西汉初年墓出土了《算书》。据估计,这本书比《算术九章》早完成了一个半世纪。其内容与《算术九章》非常相似。有些《算术》和《九章算术》的句子基本相同,这说明这两部书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可以说,《九章算术》虽然有些算法可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存在,但经过长时间的多次修改,逐渐形成。正如书名所反映的,这本书分为九章,收集了246道数学题。连同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被分成九类,每一类都被视为一章。

从数学成就来看,首先要提到的是,这本书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四点算法和比例算法。这本书还记录了解决各种面积和体积问题的算法,以及用毕达哥拉斯定理测量的各种问题。《算术九章》最重要的成就是在代数方面。这本书记录了平方根和平方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它有一个一般二次方程的数值解(第一项的系数不是负数)。还有整整一章是关于联立方程的解,这和中学里说的基本相同。这比欧洲的类似算法早了1500多年。在同一章中,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录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算法。

《九章算术》不仅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欧洲中世纪,《算术九章》中的一些算法,如分数和比例,可能被引入印度,然后通过阿拉伯进入欧洲。另一个例子是“盈余和赤字”(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插值方法),这在早期阿拉伯和欧洲数学著作中被称为“中国算法”。现在,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科学著作,《算术九章》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经算十书》中的第三部是三国志中刘徽(约225-295)所写的《经算岛》。这本书告诉我们,基准是用于二,三和最复杂的是四个测量,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测量。这些测量数学是中国古代非常先进的制图学的数学基础。此外,刘徽对《算术九章》的注释也很著名。一般来说,这些注释可以看作是《算术九章》中几个算法的数学证明。刘辉的《包皮环切术》开创了中国古代计算圆周率的一种重要方法(见本书第98页)。他还首次应用极限的概念来解决数学问题。

《清算书》的其余十本书也记录了一些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例如,《孙子兵法》中的“物不知数”问题(同余公式的解法见本书第106页)和张秋《孙子兵法》中的“百鸡问题”(不定方程问题)都很有名。然而,吉谷·苏静求解三次方程的方法,尤其是用几何方法列出三次方程的方法,也是非常独特的。

作曲技法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作品。不幸的是,这本书大约在公元10世纪唐宋之间丢失了。宋代出版《经算十书》时,他们用当时发现的另一部计算书《命理志》来编数。祖冲之的著名著作《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记录在《隋书律历》(见本书第101页)中。

经典计算十书中使用的数学术语,如分子、分母、平方根、发行者、正、负、等式等。,其中一些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

从汉到唐,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国古代数学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公元10至14世纪)出现了新的发展。从中国古代代数的迅速发展、数学著作的数量和成就来看,宋元时期的数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代数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特别是在13世纪下半叶,秦(1202-1261)、(1192-1279)、杨辉和朱世杰四位著名数学家在短短几十年间相继出现。所谓宋元典籍,是指流传至今的四大家的数学著作,包括:

秦《九章若干书》(公元1247年);

圆海镜(公元1248年)和义段(公元1259年);

杨辉的《九章算法详解》(公元1261年)、《日常使用算法》(公元1262年)、《杨辉算法》(公元1274-1275年),

朱世杰的《数学启蒙》(公元1299年)和《玉娟四鉴》(公元1303年)。

《数论》第九章主要讲述了两个重要的成果:高阶方程的数值解和一阶同余方程的解(分别见本书第119页和第110页)。书中的一些问题需要10阶方程的解,而一些问题有多达180个答案。《测圆海镜》和《一古衍端》讲述了宋元数学的另一个成就:天元书(用代数方法列方程,见本书第121页);它还讲述了由直角三角形和内切圆构成的各线段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代数中一种独特的几何图形。杨辉的书讲述了宋元数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实用数学和各种简单算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为珠算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朱世杰的《数学启蒙》确实是当时的启蒙教科书。它一步一步地从浅到深,直到在数学上相对先进。《四玉娟简》记载了宋、元数学的另外两个成就:四元法(解高阶方程见本书第123页)和高阶等差级数及高阶差分法(见本书第131页)。

宋元典籍中的这些成果与西方的类似成果相比较:高阶方程的数值解法比霍纳(1786-1837)方法早500多年,第四纪技术比贝佐斯(1730-1783) ①早400多年,高阶差分法比牛顿(1642-1727)等早近400年。

宋元典籍中记载的辉煌成就再次证明,直到明朝中叶,中国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都遥遥领先。

宋元以后,明清时期也有很多算术书。例如,在明朝,有一本著名的书,《算术统一》。这是一本关于珠算的畅销书。进入清代后,虽然算书数量众多,但像《十经算书》和宋元算书这样伟大的成就却少之又少。特别是在明末清初,许多数学书籍介绍了西方数学。这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现代科学时期后中国科学技术的逐渐落后,也反映了中国数学逐渐融入世界数学发展大趋势的过程。

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国数学曾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但在近代才逐渐落后。我们坚信,通过努力,中国的数学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蝉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墓中会有玉蝉?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意外发现一些古墓,而从古墓当中发掘出来的很多文物中,玉器是一种比较珍贵而且做工都很精致的文物。玉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期,而除了玉璧、玉环、玉珏等这些比较常见的玉器之外,还有一种玉蝉,顾名思义,就是雕刻成蝉的样子的玉器。但是,为什要做成蝉的样子?蝉在古代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为何要给墓主人陪葬玉蝉呢?

1.出土玉蝉

很多古墓当中都会出现玉蝉这种玉器,最早的玉蝉被发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是兴隆洼文化的文物,距离我们现在大约有八千年的历史。这是发现的最早的玉蝉,而到了商朝之后,一直到战国时期,玉蝉就是古墓当中的常客了,而从这些出土的玉蝉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玉蝉造型还是比较简单的,材质也不是也别好,多用来做挂饰,挂在身上。

而后,玉蝉的雕刻技术逐渐成熟,到了汉朝时期,在用料、刀工、造型上面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然而一直到东晋之后,就很少见到玉蝉了,也不是说没有,只是数量上和出现频率上,要少于之前的时期,甚至在清朝后期开始造假,成品与真正的玉蝉相差很大,毕竟是造假,谁还会拿真正的好玉来造假吗?

2.蝉的含义

蝉经常出现在夏季,闷热的夏日整天都在不停地叫,的确是很让人心烦,不过除了这个,蝉因为其他事件一直待在地底下,有的时间短一点,多得还得待上十几年,才能够从地底下钻出来,享受一个夏季的阳光雨露。先不提它会对树木造成危害,但这样的破土而出,已经足以让人们注意到她的存在了。因此,蝉是拥有再生复活的含义的。

3.为什么要放玉蝉

之所以要将玉蝉含入死者的口中下葬,也就是因为蝉的这一个特点。蝉在土地里待几年甚至十几年,人死之后同样也是埋葬在土地里,因此将蝉的羽化代入人的一生,用来比喻人的重生。当然了,蝉能够破土而出,是因为这是它的成长过程,但是人入土那就是结束了这一生,所以这样的做法只能是寄托一种寓意,不可能成为现实。

另外,蝉因为“饮露不食”,只喝露水,不吃其他东西,也被人看做是高洁清高的象征,所以会给死者口中含玉蝉,虽然难免会有封建迷信的思想,但也是古人的精神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古代观人术 教你观眼识人用人之术

全文共 3709 字

+ 加入清单

观人术主要是以观察人为基础,通过分析眼神、表情和举止等一些细微的方面,得到对一个人综合性的判断。

《人物志》:观察人的八种方法

一、如何观察表面忠厚老实的人

有的人表面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其实是一种伪装。这种人虽然很善于伪装自己,但却往往包不住内心的虚伪。

二、如何观察会说漂亮话的人

这种人是把自身的利益作为做事的的唯一出发点,所以常常会由于利益取和的不同而反复无常。对于这种人,千万不要指望他能够实际地为朋友、为公司、为集体做出什么好事。

三、如何观察所谓的名人

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现代人借鉴的是:凡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名气,则比较可靠,而对于一下子冒出来,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辨明,特别是对那些被媒体炒作出来的所谓名人,对那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所谓“名人”。

四、如何观察轻于承诺的人

这种人往往当面一套,背后一闫,事后又会找出各种理由替己辨解。所以不要轻易想念这种人。相反,有些人的表现则是看起来笨笨的,而实际上对一切都十分明白。这些人往往大智若愚。他们从不轻易许诺,但是一旦许下,多半都会做到。

五、如何观察好胜心强的人

这种人的心态一般都有极强的妒忌心,一旦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自己尝到败绩的时候,便会产生莫名的怨恨,对别人的态度也由此而冷淡。

六、如果看待别人的缺点

在社交过程中需要你具备一定的宽容,即能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也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七、如何观察喜欢装腔作势的人

这种人看似有领导的姿态,而实质上却是最缺乏领导才能的,更不适合搞公关的工作。作为一个胜任的领导,首先应该具有爱心,要看得起他人,更要谋略去理解和关心他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

八、如何观察勤奋的人

有的人看上去很勤奋,实际上可能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还有的人为了掩盖自己碌碌无为的真实情况,会通过做很多琐碎的事务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因此,要学会辩别。

《六韬》看透人本心的八种方法

一、多向部下问问题,这样可以获得对部下深一层次的了解

做领导的如果能够养成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多向部属往询意见,从他们的答案中,逐渐深入了解他们。

二、必要时,可以故意把秘密说给他人听,以此来观察他人的德行

当一个领导发现部下不能保守秘密时,造成不要把重大的问题交与他去处理,否则就容易把事情搞砸。有时候领导也可以故意提供一些假情报,只要泄漏了出去,马上就会知道是谁不能守口如瓶。

三、善于追根问底,以此事测定真假虚实。

作领导的可以抓住某一个问题,不断地追问,密切观察对方的反应。

这一做法和现代的某些测谎手段有些类似,不过的确很有用。

四、故意派人去诱发对方谋反,以此来评定他的忠诚程度

例如可以派人在他的面前故意说老板的坏话,以看他是否也开始抱怨,这样很容易能把这类人区分出来。

五、故意让他经手钱财,看他是不是廉洁。

六、故意带他到声色场所,看他如何表现。

七、把困难摆在他面前,以测试他的勇气。

八、有机会灌醉他,从他的酒后失态中判断其人的品性。

管仲:观人、用人的十二条准则

一、妒忌心强的人不能委以大任

心理易不平衡的人,也就是妒忌心特别强的人。

二、目光远大的人可以共谋大事

有抱负的人也就是眼光相当远大的人。

三、前顾后忧的人能担当重要的任务

前顾后忧的人往往能居安思危,思维比较缜密,考虑到各种情况和结果,而且很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以也就很有责任感。这种人往往很会做自我反省,善于总结各种经验教训。

四、千万不要亲近性格急躁的人

这样的人似乎是个完美主义者,但其实骨子里是个只知道追逐眼前名利的人。他们做事往往毫无计划,贸然地采取行动,事情失败后又只会怨天尤人,从不去想失败的原因。

五、决不可以重用偏激的人

这种人总是把事情做向某一个极端,等到受阻或失败,又把事情做向另一个极端。

六、善于做大事的人就一定能受到别人的尊敬

善于做大事的人作风犀利,能够游刃有余地安排、处理各种关系,起的是一个核心的作用。他们必然受到人们的尊敬。善于做大事的人不一定能做小事,而小事做得出色的人也不一定能做大事。

七、一定要耐心期待大器晚成的人

表面上看并不聪明,甚至有点傻,却往往能大器晚成。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来期待他们做出大的成就来,决不能由于一时的为无而冷落他们甚至遗弃他们。

八、轻易就断定没有一点问题的人是极不牢靠的人

如果一个人轻易就断定没有任何问题,这至少表明他对这件事看得还不够深入,或许还根本不了解。

九、切记有些小功劳的人并非都是同一种人

这些人做的看似小的功劳实际上则不小,而且这也说明了这些人具有比较长远的眼光,做事情比较讲究预防性。

十、拘泥于小节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大成就

十一、轻易就许诺的人一般是不可靠的,万不可信任

十二、说话很少但说的话很有分量的人定能担当大任

观察人的三大原则

一、从外部表现看内部实质

二、由显著表现看细微个性

三、认识共同点,辩析不同处

通过性格了解交际对象

一、性格热忱的人——最佳伙伴

这种性格的人最适合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工作积极又效率,是典型先锋性格。富创意、喜欢看到事情的光明面是他们的忧点,并且是活在掌声下的人,喜欢爱他人肯定。这种人还体贴他人的难处、让他人在工作上更有冲劲,所以有着很好的人缘。

二、性格细腻的人——潜在竞争对手

性格细腻的人很重视团体合作,不喜欢抢风头,这是他们的优点。个性温和的他们常扮演着沉默的角色,没有太多意见及野心,任劳任怨的个性常得到上司的常识,是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三、活泼性格的人——博而不精

这种类型的人天生好奇,对所有的人、事、物都抱有很大的兴趣,喜欢学习各种新东西,对于新上手的工作,也能很快掌握,在公司里扮演通天角色。

四、谨慎性格的人——心思捉摸不定

这种性格的人在人际效中,是很受欢迎的。因为他们既不爱出风头,又不会给人难堪,总是小心翼翼,让周围的人感学没有杀伤力,并且说话总是头头是道,让你不由得不佩服他们的说服力。

五、急躁的性格——重量不重质

急躁性格的人通常都有着一种很强的气势,这让他们看起来具有领导者的风范特质。

六、冷静性格的人——零缺点原则

这种性格的人不懂得表达自己的个性,让人有不易相处的印象。其实一旦与他们深交,就会发现他们的内心十分单纯,而且也很善于交谈。

七、好交际性格的人——公关小姐

他们喜欢轻松节奏、舒适生活、害怕过度出卖劳动力的工作,故常常做事缺乏计划、想比做的多散漫、金钱观淡薄、企图心不强又是“迟到一族”。

八、沉稳性格的人——情报局干员

这样的性格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人总能提供一些客观有效的建议,因此在他们身边,总是有一群追随者。

九、浪漫性格的人——没耐心毅力

生性爱热闹热心、慷慨,不计较金钱及随和的个性,使他们的人缘不俗,感觉敏锐且洞察力强,常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出对事情的见解,让人觉得平易近人、容易相处。

十、固执性格的人——永远不会错

具有主见及领导能力,对事物有相当的野,是标准的工作狂热分子,在诸多性格中,跃居“最负责任感”之冠。毅力是其成功之处。可是他们优柔寡断、固执己见的缺点可以在其知错不改、明知故犯中一览无余。

十一、脆弱性格的人——害怕失败

冷静、理发、客观、实践力强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但却缺乏坚持的能耐,常一碰到挫折就会轻易放弃,最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失败,在他们心中只有“我”永远是最好的。

十二、机警性格的人——明哲保身

这样的人从来不会得罪别人,甚至对每一个人,他们都一味褒扬和鼓励,所以他们的人缘极好,并且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也很高。

根据交际对象的类型改变交际策略

一、死死板板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喧,他也不会做出你所预期的反应来。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他们的言行中,寻找出他们所真正关心的事来。

二、傲慢无礼的人

对付这一类型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最好少跟他罗嗦,所谓“多说无益”,因此,要尽量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里头。

三、沉默寡言的人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

四、深藏不露的人

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最后决断。

五、草率决断的人

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按步就班地来,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一部分)之后,马上征求他的意见,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致发生错误,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六、顽固不通的人

在你和他交涉的时候,造成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愈多、愈久,心里愈不痛快。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

七、行动迟缓的人

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最是需要耐心。他是很难达到你的预定计划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并不一致,他们可能处事明快果断,只是行动不相符合罢了。

八、自私自利的人

当我们不得不与其接触、交涉时,只有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们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会表示满意。如此,交涉就会很快获得成功了。

九、毫无表情的人

当你和这种人进行交谈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宫女为什么害怕被皇帝宠幸?她们会是什么结局?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总是有太多的人,幻想着穿越回到古代,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宫女,一路走上人生巅峰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太多的网络小说的蔓延,另一方面就是对古代宫廷生活的不了解,才会产生这种幻想。事实上,古代的宫女们可一点都不希望自己被皇帝看上,哪怕真的是绝世美人,也不敢做这样的想象,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原因也不复杂,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能成为皇帝妃嫔的女子,绝大多数都是满人贵族,八旗当中的大小姐们,很少有汉人女子,即便是有那么一两个,放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中,也根本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从身份上来说,宫女都是出身低微,甚至可能是被迫卖到宫里去挣钱养活自己一家人的。

古代身份等级划分的很明确,宫女本身出身就低微,而进入皇宫之后也都只是作为最下等的人存在,说白了就是打杂干活的,相当于普通大户人家里面的奴婢,只不过“宫女”说的多少好听一点,和皇宫沾上了关系。皇宫里面除了皇帝,可还有很多妃子的,她们中间必然也是有受宠的,不受宠的,有心肠好的,却也有阴险之人。

宫斗虽然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严重,但是想想看,后宫佳丽本来就多,而如果本来就很有身份的妃子们却不如一个小宫女得到了皇帝的宠幸,从阶级地位上诞生出来的优越感就好像被践踏了一样,谁的心里都不会好受的。宫女在宫里可以说是无依无靠,在宫妃眼中她们完全就不是人,只是一个奴隶,是不配拥有人所该拥有的一切的,那又怎么可能对她们手下留情呢?

明朝时期朱见深宠爱万贵妃,而万贵妃因为死了孩子,就对后宫下狠手,但凡有孩子的妃子,或者出生的小孩,基本上就没有活下来的,明朝差一点就后继无人,虽然万贵妃这样的人并不多见,但是嫉妒心却还是会有的,面对宫妃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只是一个宫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虎符有着什么作用?为何没人去偷?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皇帝是古代权利最高的统治者,但是皇帝的权利再高也是需要军队来进行维持的。没有军队作为后盾,那么皇帝也就是徒有虚名了,没有什么是指权力的。若是皇帝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那么下场是很惨的,汉末与清末时期最具有代表性了。

没有军权的皇帝就会想出了用虎符调兵这个办法。这个虎符又叫兵符,最早的兵符是做成铜制虎形,分成两部分,左边的是给带兵的将领,右边的则在皇帝手中,为了防止出现冒牌的虎符,皇帝在虎符上刻上铭文,需要调兵的时候需要两者合二为一,检验真伪才行。

这样一来古代将军只有带兵的权利,但是如果你需要调兵,就必须使用虎符。在影视剧中常看到这样一个片段,太子造反意图拉着大军主帅,但是没有虎符,调兵时候就被下属质疑必须拿出虎符才能出兵。而且虎符并不是只有一个,一个地方的虎符只能调动一个地方的士兵。比如秦国的管理就很严格,你想调出五十个士兵就需要出示虎符。嫪毐当年想依靠太后的势力大造假的玉玺,但是因为没有虎符,在造反的时候只能用自己养的门客来应付,结果被嬴政杀的片甲不留。

士兵只认虎符不认人,这也就无意中增加了虎符的权威和严谨。在汉武帝统治后期,内部爆发蛊毒之祸,当时太子刘据想调兵,却因为没有虎符被拒绝。虽说当时大将都认识刘据,再说太子怎么可能造反,但是因为见不到虎符,大将只能选择得罪太子。有人会问,当时虎符作用那么大,为什么没有人会去偷呢?其实原因四个字就能解释了。战国时期的魏国信陵君盗窃虎符去救赵国,为了救被秦国围困的赵国,信陵君用美人计把虎符给盗了过来,最后调来军队击败了秦军,解除了危险。

这个故事不是在说兵符的重要性,而是说想偷兵符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看其中一个细节就知道了,当时信陵君拿着虎符给大将,但是大将不信他的,一直不肯发兵,最后信陵君乘其不备一刀杀了他,这才发兵成功。很明显,最终把军队调来并不是因为虎符,而是靠着信陵君的名声,如果当时换做其他人,那把主将杀了别人也会杀了你。既然有了虎符,但信陵君还是调不动军队,这是为什么呢?在虎符之外其实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诏书!诏书上必须写明出兵的缘由以及地点。

在魏国出兵前魏王就下令让大将坐山观虎斗,这样谁都得罪不了。在信陵君来前,大将一直没收到更改的诏书,肯定会起疑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之冰灯

全文共 1631 字

+ 加入清单

冰灯是我国北方冬季民间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历史较早,并且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民间艺术之冰灯

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黑龙江可以说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传说在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人们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悠然自得地喂马和捕鱼,他们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用冰做成的灯笼。这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冰灯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后来,每逢新春佳节和上元之夜,人们又把它加以装饰,而成为供人观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清代《黑龙江外纪》里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其时,冰灯在南方一些地方也相继出现过。乾隆、嘉庆年间,四川诗人张问陶曾写过一首专门描写冰灯的诗,题名就叫《冰灯》,诗云:“黑夜有炎凉,冰灯吐焰长。照来消热念,凿处漏寒光。影湿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萤囊。”南京诗人金德荣在被谪戍新疆巴里坤时,在其古风长诗《巴里坤冰灯歌》中也咏叹道:“雪山高与天山接,上有万古不化雪。朔风一夜结作冰,裁雪妙手搏为冰。以矾入冰冰不化,以烛照冰光四射。五里之内尽通明,半月能教天不夜。元夕月轮照碧空,大千人入水晶宫......”

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冰灯驰名中外,饮誉华夏。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轰动全城,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至今许多老哈尔滨人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冰灯游园会。当时就有人即兴作词,来形容这“万人空巷,盛极一时”的今古奇观:“灯节,灯节,玉树冰灯明月。人山人海兴浓,园北园南烛红。红烛,红烛,普照万民同乐。”

冰灯是黑土地的特产,是龙江人的骄傲。从盆制冰景到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冰灯游园会,哈尔滨冰灯艺术日趋成熟,它的影响和辐射早已使其驰名世界,风靡海内外。1985年,勤劳智慧的冰城人民进一步挖掘冰雪热能,开发冰雪资源,以蜚声中外的冰灯游园会为中心,推出了以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经贸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节,把让人畏惧的冰雪变成了宝贵的自然资源,给冰城之冬增添了盎然的春意。以后每年的1月5日,便成为哈尔滨人民特有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北方人改变了足不出户的“猫冬”习惯,开始参加各种冰雪活动,哈尔滨之冬不再寂寞,哈尔滨的冬天热了起来。

古代的冰灯制作,也是很讲究技巧的。所用原料,有冰,也有雪,为了延长展出寿命,有的还“以矾入冰”或“以矾水淋雪成冰”,使做出的冰灯“至二三月间方解”。至于制作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呈奇献巧。《国朝金陵诗征》中写新疆巴里坤的冰灯“广长十余丈,其内山原、楼阁、玉屏、石壁、几案、人物悉搏冰为之,照以烛。”《吉林纪事记》记载当地的冰灯是“镂八仙、观音等象于薄片,裁以作灯,夜燃烛放光,几如刻楮之乱真,其巧诚为不可思议”。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冰灯要远比这复杂的多,它是以冰为载体,集园林、建筑、雕刻、绘画、舞美、文学乃至音乐,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独特的冰雪造园艺术,同时应用、声色、光、形、电、动等现代科技,创造出玲珑剔透.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他融合了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外建筑和民俗风情等广阔领域里的文化,是世界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绚丽的奇葩。

冰灯的制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工艺流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冬季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里,先从松花江里造出可塑性强、抗压强度与一般材料相差无几的坚冰,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用电据破成不同规格的冰料,再用木工使用的刨子、扁铲等工具加工成冰砖或冰配件,以水为粘合剂,制造出巍峨的冰建筑和精巧的工艺品造型,晶莹的冰雕就这样诞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妃子殉葬的时候,是活埋还是先杀后埋?

全文共 1719 字

+ 加入清单

殉葬尤其是人殉这种制度,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没有人性的一种制度,原本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渐消失了,兵马俑就是以陶俑代替人进行殉葬的。但是在明朝时期,从朱元璋开始,又重新流行起了人殉的制度,他就要求他的妃子们给自己陪葬。那么,这些妃子们在殉葬的时候,是直接活埋掉,还是先杀死之后才埋掉呢?

在一座战国时期的王侯墓室内,在主棺内有五具陪葬,这几位殉葬者还算体面,估计是先自杀,然后被埋进墓室内。

而在主棺西侧一个小棺木中,有一具尸骨,是一位年轻女性,没有任何陪葬物,身上藤条缠绕,这个人应该是活埋的,活着的时候被绑起来,活生生的钉进棺材里,然后填上土,这可能是一位被正室打压的侧室,可见对她是恨之入骨,可以想象,在漆黑的地下,任凭她如何的哭喊、踢打,没有任何回音,陪伴她的是身边冰凉的尸体,一直哭喊到没有力气,没有氧气,然后在绝望中死去。

这就是残酷的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在中国断断续续存在了几千年了,直到明英宗时期宣布废除,可是清朝时期又短暂恢复。

这些无辜的女子迫于压力被活埋、刺死、鸩杀或者缢杀,她们的命运往往掌握在男人手中。

每个朝代殉葬的方式都不一样,但很少有人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秦始皇时期,秦二世胡亥下诏“先帝后宫为生子女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秦始皇一生23个儿子十多个女儿,可见生过儿女的寥寥无几,按照《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 ”,没有生育的大概也在万人。

秦始皇陵周边陪葬坑188座,考古人员挖掘了10座,发现有不同数量的乱葬人骨,尸骨残缺不全,应该是在别处杀死,移葬在此处。

张廓《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中说,两汉、六朝、隋唐、宋辽金等朝代,都有过活人殉葬的历史,元朝时达到高潮,成吉思汗死时,灵柩所经之处,所遇之人“尽杀之”,“杀40名贵族美女及大汗之骏马以为殉”。成吉思汗灵柩运送万里,一路上杀的人不计其数。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到朱瞻基的六任皇帝,都使用后宫活人殉葬,明成祖朱棣的朝鲜妃子韩氏也在殉葬名单上,朝鲜史书《李朝实录》记载了韩氏的殉葬过程:

“帝崩,后宫殉葬者30余人 。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 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上 ,以头纳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决。韩氏泣,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规本国。’仁宗许之。”

由此可见为朱棣殉葬的嫔妃都是缢死,书中的金黑是韩氏的乳母,韩氏到中国来时十二三岁,殉葬时二十二三岁,韩氏死后金黑在中国生活了二三十年才回国,朝鲜史书就是根据她的回忆记载的,其实,明朝的殉葬不止于皇帝,他们的子孙诸侯王去世后,也采取活人殉葬。

谁也没有想到,结束人殉的竟然是俘虏皇帝明英祖朱祁镇。

据说当年他亲眼看到父亲朱瞻基去世时,太监们逼迫殉葬的妃子们自杀,“哭声震殿阁”,这个场面让当时才9岁的朱祁镇记忆犹新,成为他一生的梦魇,继位后13岁那年,哥哥周王朱有炖去世,朱祁镇亲自写信要求不要活人殉葬,但是最终没能阻止,朱有炖的六位夫人“皆殉死”。

贵为皇帝也没能阻止殉葬让朱祁镇非常难过,他决定亲自实践,在遗嘱中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果断的阻止了活人殉葬的制度,从这一点来说,明英宗朱祁镇还是有所作为的。

虽然如此,但是,朱祁镇的努力还是白费了,成化四年,辽王儿子病逝,上书明宪宗要求妻妾殉葬,宪宗不准,并把辽王儿子的妻妾接到宫中保护,而到了成化22年,宁河王去世最终几位妃子还是殉葬了,宪宗无奈,只好给予表彰,对外说是殉节。

虽然明朝的殉葬制度有所控制,但是到了清朝又被启用,努尔哈赤的皇后和两个妃子殉葬,顺治有30多位嫔妃殉葬,康熙对殉葬制度深恶痛绝,临终前严辞拒绝大臣们要40位宫女殉葬的请求,至此,残酷而野蛮的殉葬制度才终止,这也算是一个文明开始的信号吧。

最后,让我们记住一位霸气反抗殉葬制度的女性,他就是耶律阿保机的述律皇后,当大臣们要求她殉葬的时候,她抽出宝刀,挥刀砍掉了自己的右手,扔到了耶律阿保机的棺材中,当时的大臣们看的是目瞪口呆、张嘴结舌,述律皇后转身离去,剩下一群大臣在风中凌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