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公主的称呼有哪些【精彩20篇】

浏览

6449

文章

1000

篇1:金俗是谁 她和平阳公主是同一个人吗

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金俗,相信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个人是谁吧,在汉武帝那个时期。但是对于金俗这个人,完全就是一个活着的“丑闻”。至于原因的话,可能就是一些比较不忍直视的。其实还是有很多原因的,还有一点就是金俗和平公主是同一个人吗?为什么总是会被认错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金俗和平阳公主是同一个人吗

是姐妹,好像是同母异父。

记得好像是汉武帝的母亲王美人在嫁给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之前已经嫁了一家姓金的人家,后来她不甘平庸,便抛夫弃子,蒙骗了内监,进入宫中,得到了汉景帝的宠爱并生下了刘彘——即刘彻汉武帝。汉武大帝中的金俗就是王美人在如工钱生下的女儿。是平阳公主同父异母的姐姐。

2、金俗是谁

修成君,姓金,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母亲是孝景皇后王氏,父亲是金王孙。因为金氏的外祖母臧儿占卜得知女儿王氏有富贵命,将她献入太子宫中。后来王氏成汉景帝的皇后,王氏此前的经历一直是不便说出来的。后元三年(前141年),其弟汉武帝即位后,通过韩嫣得知了此事。汉武帝亲自把金氏接入长安,封为修成君。修成君的女儿嫁给淮南王刘安的太子刘迁,儿子修成子仲也仗著有王太后撑腰横行京师。

《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原文“初皇太后微时所为金王孙生女俗在民间盖讳之也”,此段文字有断句为“初,皇太后微时所为金王孙生女俗,在民间,盖讳之也。”,据此称金氏名为“俗”。另可断为:“初,皇太后微时所为金王孙生女,俗在民间,盖讳之也”,金俗并不一定是她的名字。还有,金俗不是公主,是县君,只是仪比长公主而已。

3、金俗和王娡什么关系

汉武帝的生母王娡出身微贱,起初嫁给农夫金王孙为妻,并为他诞下一女名金俗。王娡本想跟丈夫厮守一生,但因为母亲听信相士的断言,称她将来必定能生下天子,所以被逼迫着离婚,然后进入皇宫,成了时任太子刘启(汉景帝)的妾室。金俗自幼被迫跟母亲分离,此后跟着父亲金王孙生活,由于家境贫寒,在长大成人的岁月中没少吃苦。

王娡入宫后深得刘启的宠幸,并为他生下三女(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林虑公主)一子,儿子便是“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等到刘启称帝后,王娡被进封为夫人,并在儿子被册立为太子后,又晋升为皇后,时在前元七年(前150年)。王娡以已婚农妇的身份入宫,最终竟能身登后位,也算是史上的奇闻了。

王娡入宫后,没有一天不思念女儿金俗,很想派人找到她,并给与她一个体面的身份。但碍于汉景帝的感受,并担心会被情敌抓住把柄大做文章,所以王娡便强行压制住这个念头,不敢有所行动。就这样,王娡跟女儿分离20多年,直到儿子即位后,才迎来重新相聚的时刻。

原来,汉武帝即位数年后,男宠韩嫣为了讨好皇帝与太后,便派人暗中去寻找金王孙父女的下落,最终得知金王孙已死,而金俗则居住在长陵的一个小集市里,并且已经结婚生子,但生活过得相当落魄。事后,韩嫣将金俗的情况奏知汉武帝,并建议他将金俗接入宫中享福,以便让太后高兴。

汉武帝侍母至孝,听到韩嫣的奏报后喜出望外,对他说道:“原来朕在宫外还有个大姐,你为何不早说?”随即,汉武帝便率领韩嫣等人,亲自到长陵去迎接金俗。等到达金俗的居所后,汉武帝命随行骑兵包围这所陋宅,以防止金俗受到惊吓而逃跑,然后才派侍臣进门去呼喊、寻找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没有七彩霓裳? 这就给你点“颜色”瞧瞧

全文共 2684 字

+ 加入清单

合成染料可以代替天然染料使纺织品更容易染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纺织品的染色不能达到合成染料的效果。

《大唐女法医》、《大明风华》和《王服下》...这些古装剧都获得了好评。在这些古装剧中,精致典雅的服装也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装之所以美丽有很多原因,颜色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是,古代服装真的会像古代电视剧中的服装一样绚丽多彩吗?带着这个问题,《科技日报》的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矿物颜料出现于10万年前。

染色的最早机会可能是史前人类将路边的有色灰尘弄脏或在皮肤上摩擦植物的汁液。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健说,大约10万年前,储存赭石的鲍鱼壳出现在南非的布隆伯斯洞。据推测,赭石,一种红色矿物颜料,可能用于装饰或纹身。两万五千年前,在中国穴居人的窑洞里也发现了赭石遗迹,用来给动物牙齿、鱼骨和贝壳上色。从那以后,矿物颜料被广泛用于岩画、祭祀、坟墓和其他社会活动中。

用靛蓝染料染色的棉织物可以追溯到大约6000年前,在秘鲁北部海岸的史前遗址发现,可以被认为是植物染料的萌芽。埃及和印度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使用植物叶子、花、根和其他部分的色素来使棉花和亚麻织物更加美丽。在中国,已知最早的染料植物是茜草,3500-4000年前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用于羊毛织物染色。

染色的起源时间早晚各不相同,所用的颜料和染料种类也不同刘健指出,天然染料品种非常丰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尤其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的差异。

在中欧和西欧,木犀草是一种常见的黄色染料,而东亚的黄色染料是槐花和黄柏。中南美洲最著名的红色染料是胭脂虫,而在印度支那半岛,紫胶昆虫通常被用来染深红色或紫色。它也是一种红色染料。红花来自埃及,而苏木精来自东南亚。

然而,随着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全面文化和技术交流,以及伟大航海时代美国的发现,原产地域的染料品种从原产地出口到其他国家的纺织印染市场。

古代服装不仅有黑色、白色和灰色。

19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威廉·珀金发明了苯胺紫,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合成染料。欧洲国家的化学家纷纷效仿,数百种不同颜色的合成染料出现在印染市场。最迟在19世纪末,中国已经进口了这种合成染料。

所以在没有合成染料的古代,人们也能得到彩色的布料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去过博物馆,你就应该能看到多彩的古代纺织品。故宫、孔子博物馆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了许多彩色纺织品文物。此外,如果你去新疆自治区博物馆,你还可以看到汉唐时期的彩色丝绸和毛毯。

合成染料的发明可以取代天然染料,使纺织品更容易染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纺织品的染色不能达到合成染料的效果刘健说。

上海博物馆技术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于颖表示,中国使用蓝草染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例如,在《诗经》中写道"蓝草是在王朝末期采集来染色的,但不是在边缘。"

随着染色技术的不断发展,古人染色的织物的色谱范围不断扩大。汉代的织物色谱散见于各种书籍中。根据《说文解字》等书的记载,当时已经有几十种颜色。例如,红色类别包括红色、深红色、绯色等。,黄色类包括姜黄、半熟、蒸栗子等。,绿色类别包括绿色、qi等。

不仅有文字记录,而且从一些坟墓和废墟中出土的织物也能使人们亲眼看到古代服饰的美丽。刘健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印花纱布颜色鲜艳,有朱红色、粉色、黑色、银色、冷灰色和暖灰色。对吐鲁番出土的一批唐代丝织品进行了色谱分析,发现了24种颜色。

“可以说,在汉唐时期,染料的使用最为广泛。宋元以后,染料的种类逐渐减少。然而,由于染师已经掌握了陷印和媒染的方法,用不到10种染料就能获得相同色调和不同纯度的颜色。”刘健说。

植物是古人染料的主要来源。

由于古代人很早就能生产彩色纺织品,那么古代染料是从哪里来的呢?在古代,用于纺织品染色的物质主要来自矿物颜料和天然染料。90%以上的天然染料是植物染料,此外还有动物染料和地衣染料。

刘健说,大多数植物染料都是从植物的根、茎、叶、花、皮等部位提取的色素。根据颜色分类,红色染料包括红花、苏木、茜草等。黄色染料包括槐花、黄柏、黄栌、栀子等。黑色染料包括五倍子、橡木碗等。蓝色染料来源于含靛蓝的植物,如靛蓝、蓼、菘蓝等。紫色染料主要是紫草和胡桃皮。

动物染料很少,但很少。其中,最著名的是接骨螺钉和胭脂虫。从地中海沿岸生产的骨螺钉腺体中提取微量色素前体,可以将著名的青色紫罗兰染色,这是古代已知的最珍贵的染料之一。由于其复杂的染色工艺,它也是最神秘的染料之一。胭脂虫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可将丝羊毛织物染色,获得高饱和度的红色。地衣染料使用较少,产于大西洋沿岸国家。它们可以被染成紫色和玫瑰红。

天然染料的染色方法有直接染色、媒染染色和还原染色。刘健说,直接染色法是用清水提取染料,然后直接放入织物中进行染色。媒染方法分为预媒染和后媒染。明矾和皂矾是常用的媒染剂。预媒染是将媒染剂用水溶解,然后将织物浸泡在媒染溶液中,最后在染液中染色。后媒染是先对织物进行染色,然后将其浸泡在媒染溶液中。还原染色法针对靛蓝染料。不溶于水的靛蓝通过生物发酵还原成水溶性靛蓝染色织物,然后织物在空气中被氧化成蓝色。上面提到的瓦紫也属于还原染料,但是过程比较复杂,而且紫色只能通过阳光获得。

此外,自然界中很少有天然绿色染料。古代的染匠通过袖染获得绿色。常用的方法是先用靛蓝染料染织物,得到蓝色,然后用黄色染料染得到绿色。此外,紫色、酱油和橙色等颜色也可以通过套筒染色获得。

应认为,植物染色和化学染色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化学染色常常达不到植物染色的效果。“起初我以为化学染色已经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恢复古代织物的颜色并不容易。至于具体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在古代织物染色研究领域,这也是一个前沿课题。”

相关链接

颜料和染料有什么区别?

“颜料”和“染料”的区别在于它们溶解和着色的方式不同。颜料通常不溶于溶剂(如水、油、酒精等)。),但通过物理方法均匀分散在其中。染料可直接溶于溶剂。

在人类社会形成的早期,衣服主要由矿物质染色,其中大部分属于色素。然而,由于上述原因,为了达到更好的染色效果,矿物颜料对矿物质量和染色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在《考工记·钟石》中,曾经有这样的描述:羽毛被丹染了,丹是朱砂。宝鸡儒家庄西周墓出土的麻布上,使用了朱砂的痕迹。由于朱砂是纯红色和红色的,所以在西汉以前,朱砂一直被用作染贵重布料的颜料。

在颜料被染色之前,必须将其研磨并与胶液混合形成浆料,然后才能用工具将其涂覆到织物表面。除了红色朱砂和赭石,其他天然矿物颜料包括白色绢云母、黄色石黄色和绿色石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掌上舞是哪位美人 古代掌上舞是谁跳的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掌上舞的舞者是赵飞燕。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其身姿曼妙、能歌善舞,而且她的体态轻盈,据说能在掌上跳舞,所以称为飞燕。

掌上舞,据说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所创。赵飞燕成为皇后以后,汉成帝为了取悦新皇后,命令工匠在皇宫太液池建造了一艘华丽的御船,叫做“合宫舟”。有一天,汉成帝带着赵飞燕一同泛舟赏景。赵飞燕穿着南越所进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一面轻歌《归凤送远》之曲,一面又翩翩起舞,汉成帝命令侍郎冯无方吹笙用以配赵飞燕的歌舞。

泛舟至中流时,狂风骤起,险些将身轻如燕的赵飞燕吹倒,冯无方奉汉成帝之命救护,扔掉了乐器,拽住皇后的两只脚不肯松手,飞燕则继续歌舞。就这之后,宫中便流传着“飞燕能作掌上舞”的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画圣是哪位圣人 画圣我国哪位古代画家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画圣是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

吴道子简介

吴道子大约生于约公元685年左右(唐高宗时期),少年时孤苦穷困,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后发奋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可以创新。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法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四位书法家。而这四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都不同,那么本期名人书法,想要了解的就是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1、“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特点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

2、“颜体”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又以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庄伟了。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话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幽为后世立则。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斗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柄志之一。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其中年作品以《郭虚己碑》、《多宝塔碑》等为其代表作,个人风格尚未形成,结体谨严,清丽俊秀,老年作品首推《颜勤礼碑》为其代表作,此时外拓开张,刚劲雄强的个人风格已然形成,晚年作品则以《麻姑山仙坛记》等为代表,用笔结体多古拙之趣。

你可能也喜欢:

古代名人故事之范缜卖论取官我不为

古代名人故事之蒋琬的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之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代名人故事之颜躅安步当车始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火星的“上帝之脸”是“古代雕像”?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火星的“上帝之脸”是“古代雕像”?

据说,古代亚述人发展出了太空旅行,并将他们的神像雕塑留在了火星上。上周一,NASA的“机遇号”火星探测车发送回一张图片,上面的石头很像亚述人的智慧之神Nabu——至少一些UFO迷认为如此。

该图片拍摄于“康塞普西翁陨坑”,由于陨坑附近的奇特岩石层,该区域对科学家而言一直是个谜。

这两张脸并排摆放,一个径直看向我们,另一个则望向左方。面对我们的脸和那些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脸有许多共同点。

尽管外星人捕猎者可能正发出警告,但NASA并无兴趣进一步探索这些“脸”。NASA的发言人GuyWebster表示:

你大概可以分辨出来,这只是小陨坑边缘的一块天然石头,而不是由某些古代文明所制造的雕塑。不过,人们正运用他们的想象力,享受每一个火星探测器所拍摄的每一张对外公布的照片,这是件好事。

他们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大脑的一个伎俩,名为“空想性错觉”——在随机图案中看到熟悉事物的心理反应。上个月,人们在这颗红色星球上看到另一更加知名的宗教图案。UFO猎人表示,他们在火星的山中看到了巨大的佛像。

他们正用此“发现”来表明,该星球曾存在过智慧生命,他们甚至曾有过宗教。

NASA正打算操纵探测车前往一个沙丘地区,它有两层楼那样高、有一个足球场那样宽,希望借此了解更多该星球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对美食文雅称呼有哪些?具体都是什么?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对于美食文雅称呼有三牲五鼎、雕盘绮食、珠翠之珍、山珍海味等。三牲五鼎的意思是形容食物丰富美好,祭品丰盛,最早出自《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中的“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雕盘绮食指的是精美的食物和器皿,最早出自唐朝诗人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珠翠之珍的意思是指水陆两地所产的美味食物,出自于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七启》中的“山鵽斥鷃,珠翠之珍”;山珍海味指的是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也具有菜肴比较丰富的意思,最早出自唐朝诗人韦应物《长安道诗》中的“山珍海错弃藩篱,烹犊羊羔如折葵”。

除了以上的称呼以外,古代还有很多用来形容美食的词语,如垂涎三尺、口齿留香、秀色可餐、爽滑酥嫩、回味悠长、唇齿留香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和硕端静公主墓

全文共 227 字

+ 加入清单

和硕端公主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硕端静是康熙第五女,公元一六九二年下嫁喀喇泌驸马噶勒藏,死于一七一零年,时年三十七岁。

和硕端静公主陵占地十余亩,四周有丈高石围墙。分前后两院,前院有门房三间,正殿三间,东西配房各七间,两侧有通往后院的小门。后院有大厅七间,大厅后面是高级久两米的砖石结构圆形墓,建于方台之上,四周有石雕勾栏,墓前石阶下有长方形石供桌。

和硕端静公主陵现在只存一座石牌坊,一对华表和石碑,但景色仍很壮观,是喀喇泌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如懿传为何叫主儿?清朝是如何称呼妃嫔的?是叫小主吗?

全文共 153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正在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如懿传小编看到有很多的人都是在议论纷纷,小编也是看了一下这部电视剧的剧情,主要讲述的就是当时清朝时期乾隆皇帝期间的故事,电视剧的中有很多的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在如懿传中为什么都叫主儿呢?在清朝是如何称呼妃嫔的?是叫小主吗?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如懿传》真是越来越好看了,如懿进冷宫的戏格外精彩啊,冷宫里太有趣了!《如懿传》中为什么不跟嫔妃娘娘叫“小主”,反而都叫“主儿”呢?这样听起来是不是相当的别扭呢?那么这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如懿传小主变成主儿原因揭秘

宫斗剧之中,不论是《金枝欲孽》还是《甄嬛传》里面,宫女对各自娘娘的称谓都是“小主”,也许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的,再看如懿传里对各个娘娘的称呼,从“小主”变成了“主儿”,突然有种说不出的别扭。

当年《甄嬛传》万人空巷,“小主”这个词也跟着火了起来,不论是日常对话还是许多广告创意都喜欢用“小主”这个词。在们心里早已经默认了“小主”这个叫法,突然全部变成了“主儿”让人难以接受。

本来“主儿”这个词在其他的小说里是用来形容主人、某种类型的人或者婆家的。百度百科列出的出处是《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里面的“主儿”指的是结婚对象,显然不是《如懿传》里面的出处。而在另一本书《金瓶梅》里面,则也出现了这个词。这里面的“主儿”倒是跟《如懿传》里面的“主儿”意思比较贴切,因此有网友说这编剧不会是从《金瓶梅》里借鉴来的这个称呼吧。

那么,清朝的内廷到底面对面是怎么称呼这些妃嫔呢?(背地里的称呼可能与当面有所不同,电视呈现的是当面称呼。)

“小主”一词的来源,是金易的《宫女谈往录》。《宫女谈往录》一书里记载,以尊卑排序,后宫分为太后、主子、小主们,三个等级。作者金易,原名王锡,1917年生人。根据其《自序》,其在四五十年代的时候和街坊老宫女“荣儿”有所接触,听她谈了很多宫中和宫女的故事,而在八九十年代才由作者一边回忆一边记录出来。

“主儿”这个称谓,看似有北京特色,实际上根据北京话的特点,于尊重、正式的场合,很少有在词尾加儿化音的情况,何况以卑称尊,其称谓更不可能加儿化音。所以如果“主儿”这个称谓真的存在,也是一种戏谑的称呼,如逗孩子一般,不是尊重他人的一种称呼,同时,正如一个宫女无论与皇后是什么关系,也不能称呼她为“皇后主儿”一样,这种称呼也不是“关系密切”的体现。

“主儿”这个词,就好像现在职场称呼“头儿”一样,一两个人之间这样称呼,是个性,是好玩,全公司成百上千个人,都叫自己的领导“头儿”,你能想象那个场景吗?况且这两个音单独发起来特别别扭,发重了感觉很刻意,发轻了感觉就成了“主”。让人恍惚来到大型宗教现场,十分别扭。

那么,清朝宫廷里,宫女太监们对于妃嫔,到底当面怎么称呼呢?一般来说,可以称皇帝册封的位份+娘娘,比如娴妃娘娘,也可以称娴主子,娴主妃,这些应该都没有什么大错的,也是有历史资料印证的。

根据朱家溍对清宫太监耿进喜等人询问的记录,清宫太监、宫女们称呼后宫的时候,从大体上称呼为“各宫主位”、“皇后主位们”,由此亦可见到皇后和主位要进行区分,即皇后为皇后,主位为后宫妃嫔。

而对于妃嫔的称呼,瑾妃、珍妃的本家侄子唐海炘在《我的两位姑母瑾妃、珍妃》一文中写道:

“下车进了东门,在殿外听候传叫。只听太监一声高喊:‘瑾主子有旨,传六、七爷进见。”

“姑母踢毽子的姿势很好看……太监和宫女们在旁边喝彩叫好:‘瑾主妃踢得妙!’”

同时,根据清代档案,宫中还有“某妃/某嫔娘娘”等等称呼,都可以见到宫廷妃嫔称呼的情况。

可惜木已成舟,《如懿传》一口一个“主儿”的现实是不可能改变了,要追剧,还是要好好忍耐一番,也许习惯习惯就好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遗址

全文共 270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遗址

大营子遗址:位于义隆永乡大营子村西1.5公里的西梁。分布面积3000平方米,地表采集的石器有石锄、石斧、夹砂褐陶残片,纹饰以压印“之”字纹为主,属兴隆洼文化类型。

柳树底遗址:位于义隆永乡大柳树底村南偏东40°处,遗址为西北东南走向,西从大柳树底村东到谢家营子村东南。地表遗留了大量三足器和口沿、腹壁、石斧等,属于红山文化类型。

满得图遗址:遗址位于治安镇满得图村已经干涸的池沼边缘,沙丘地带的底部。遗址发现大量红色彩陶片(有的带黑道纹饰)和夹砂“之”字纹陶片。陶器有盘、瓮、罐,石器有斧、石镞、石磨盘,骨器有骨锥、骨刀数十种,还有一些较大型的生产工具。如此类红山文化遗址、遗迹,奈曼旗固日班花、章古台、图勒恩塔拉、巴嘎波日和、奈林、浩特、苇莲苏、平安地等苏木(乡)均有发现。

上石碑村遗址:遗址位于白音昌乡上石碑村,采集的遗物有陶鬲、陶罍、陶罐、质地为夹砂褐陶,多为手制饰以绳纹或素面,同属于本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

经过多次文物普查,此类型文化遗址在奈曼义隆永乡、青龙山镇莫家湾子、牤牛河北岸、土城子杏树园子村均发现大面积遗址。

扣根村遗址:遗址位于新镇乡东南2.5公里处。遗址出土了折腹罐、四耳红陶罐、石斧、铜戈、青铜刀。从出土器物表明,铜器虽数量不多,但已有铜制武器,随着青铜器的出现,逐渐代替了石器,这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类型遗址。古城址

土城子古城:古城位于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西南0.5公里处,城的东西多沟壑,南北多台地。古城近四方形,较为完整,周长1419米。城墙高度4--6米,底宽10----14米,均为夯土板筑,有南北两门。城内有大量战国和秦汉时代的陶片和建筑构件。据考证此城是汉代新安平县治所。

善宝营子古城:善宝营子古城位于奈曼旗南湾子乡善宝营子村东南0.5公里处。北距燕长城30公里,牤牛河在古城西南西北向东南流过。古城近方形。四角正处东西南北方位线上,现存东北、东南、西北三面墙垣,墙残高4米,周长1350米。1973年吉林省考古队对古城进行考古钻探和发掘,出土2000余件燕秦汉历史遗物,其中在一陶器上刻有秦始皇26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残部。据考证,此城是后汉废弃的辽西郡六县之一的文成县治所。

西孟家段古城:古城位于平安地乡西孟家段村北,距该村约1公里,城东北约1.5公里处,是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汇合处。城址已被河水冲毁,轮廓不辨,只剩遍地残砖断瓦。据考证,此城是辽代龙化州故址。

五间房城堡:五间房城堡在土城子乡古城东南4公里处的一个四面环山的土岗上,东距五间房村约250米,城堡呈正方形,东西北三面为夯土板筑墙。南接烽燧。烽燧的南、东面临深谷,此遗址发现战国、秦、汉遗物很多。

奈曼旗经过多次文物普查,辽代古城还有白音昌乡酒局子古城址、南湾子乡半拉城子古遗址、太和乡舍力虎古城遗址、太和乡偏坡营子古城址。古墓葬

陈国公主与附马合葬墓:位于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斯布格图村西的山南坡上,墓主人陈国公主耶律氏为辽圣宗侄女,驸马萧绍矩为圣宗齐天皇后之兄,历任泰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公主死于1018年,年仅18岁。

1986年6月6日,由内蒙古考古所主持发掘,共用了65天,全墓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西耳室、后室组成。墓穴南北全长16.4米。墓道斜长6.5米;前室南北3.48米,东西1.93米,高2.65米;主室椭圆形,东西径(短轴)4.38米。壁画绘于墓道东西两侧,前室东西两壁及顶部。壁画内容有人物、马匹、仙鹤、云朵、日月、星辰等。后室有砖砌尸床,公主与附马尸体头东脚西,仰身直肢,头枕银枕,身着银丝网络,戴金面具,着银靴,胸佩琥璎珞,束带。公主头戴琥珀头饰,颈戴琥珀珍珠项链,两腕各戴一双金镯,每个手指各戴金戒指一枚,身佩金荷包等。随葬晶共3227件(组),许多制品是用金、银、玉石、玛瑙、琥珀、珍珠等贵重材料制成,用金约1700克,用银约1万多克。墓中随葬晶丰富多彩,而且保存完整,有些精品为首次发现。代表性的随葬品有鎏金银冠、金面具、银丝网络、金花银靴、琥珀璎珞、玉柄银刀、金带挎、银挎蹀躞带、镂雕金荷包、缠枝花纹金镯、金花银枕、乳钉纹玻璃瓶、提链水晶杯、胡人驯狮琥珀佩、琥珀鸳鸯、双鱼形玉佩、动物形玉佩、绿釉长颈瓶、花口白瓷碗、鎏金铁马镫、缀玉马胸带等。

后双山子墓群:位于新镇乡东北12公里处。1990年秋,后双山子村村民修筑梯田埂时,发现人骨胳和部分陶器,-物部门清理,共发现100多个墓。属于夏家店下层墓群,这是一处排列有序,聚族而葬的墓地,出土的陶器有鬲、罐、壶、豆等300余件。

下地古墓群:古墓群位于青龙山镇西北7公里下地村的台地上,墓为直身仰卧葬,墓四壁用石垒砌,上盖石板。殉葬品有陶鬲、陶、罍、陶罐、质地为夹砂泥质褐陶、饰以绳纹或素面。

杏树园子村古墓群:古墓群位于土城子乡东北10公里处,杏树园子村北小山上,从墓0土陶鬲、陶豆、鬲足数件,陶片数件,质地为夹砂褐陶,多饰以绳纹。

酒局子古墓:辽代,座落于白音昌乡酒局子村东北约200米处。1991年秋,村民大修鱼鳞坑时,挖出此墓。早期被盗,墓内被土填满,所有墓内瓷器全部被破坏,经过认-复后共计出土40余件文物。尤其是石棺的浮雕艺术和被破坏的定窑瓷可堪称辽代一绝。长城、佛塔

燕长城:奈曼旗境内段长约125公里。燕长城从赤峰敖汉旗宝国吐苏木荷叶花嘎查延伸进入奈曼旗境内土城子乡的高和村西岗岗后,经塘坊、苇塘沟、七家子、杏树园子等村,直达牤牛河畔。后以河代城,沿河北溯20公里,又从牤牛河东岸的牡石沟起继续向东延伸,经-山北麓,穿入新镇乡大榆树村,经扣根、哈日干图到朝阳沟,延伸进入库伦旗平安乡的西下洼。长城均以夯土板筑,现今底宽6米,残高1--6米,沿长城设有城堡、烽燧、关隘等。

和硕庙佛塔:位于章古台苏木所在地,建于清代中叶,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该塔由青砖砌筑,塔身通高约13米,底宽约6米,塔上圆下方,共分5阶。上两阶呈圆状,有铜顶箍、十三天、佛眼等。佛眼分东、西、南、北四向,内有四尊佛像,为首者是-教格鲁派鼻0喀巴。下三阶呈方形,每阶有若干佛像浮雕,四面对应,工整美观。墓志

辽代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中的墓志置于墓的前室中央,刻志文石料为绿色砂岩,志石志盖一合,呈正方形,边长89厘米,通高28厘米。盖盝顶,中部高16厘米,志盖四个斜面上用线刻十二生肖像,人物头顶为生肖,身着长袍,双手持笏板于胸前,而偏右侧身站立。四角各线刻一朵牡丹花,盝顶为平面正方形,边长50厘米,中央分三行阴刻篆书“故陈国公主墓志铭”8个大字。志石厚12厘米,志面四边线刻双栏,填几何纹,栏内刻有楷书汉字志文27行513字,字迹工整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情侣之间怎么称呼比较好 情侣之间怎么称呼对方

全文共 2797 字

+ 加入清单

情侣在恋爱期间,肯定都会给对方起很多有爱的称呼,这样更能显示出两人之间感情的甜蜜,而且也可以增加亲密度,那么情侣之间有哪些有爱的称呼呢?

情侣之间怎么称呼比较好

1、直接喊名字

恋爱后,恋人间最常用的称呼就是直接喊名字,如果名字是三个字,常常会把姓隐去。这种称呼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总觉得缺少一点情趣,有点太老套了。你想啊!所有知道你名字的人都这样喊,所以如果恋人之间也这样喊,就会缺少恋爱的感觉,搞得两个人有点生分。虽然这样的称呼彼此不会在意,但你可以适当尝试下其他称呼,说不定会有更适合彼此的,比如下面几种。

2、喊亲爱的

恋人之间用“亲爱的”来称呼对方,往往是情到深处自发的一种称呼,是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在某些人眼中,这种称呼可能很别扭,但是喜欢这种称呼的恋人会很喜欢,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三个字就代表自己在对放心中的位置。不管恋人之间说什么话,只要开头加个“亲爱的”,就会为谈话带上温馨的基调,彼此会认真听对方讲话。不过也有人对这种称呼不适应,觉得喊不出口。如果是这样,那就不要刻意勉强自己。

3、喊老公老婆

“老公老婆”在以前是结婚后夫妻常用的称呼,而现在已经普及到了恋人之间。有些恋人,从刚开始确定关系时,就以老公老婆互称。爱情中能用这种称呼的,往往两个人爱得比较深,而且两个人都是开朗的性格,不会去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很好理解,你要让两个一本正经的情侣去含对方“老公老婆”,他们做不到,因为跨不过内心的障碍,说不出口。

4、喊昵称

在第一点时我们说了,恋人间直接喊名字会显得生分,而又想喊名字又想避免生分的称呼,就是喊昵称。从这点来说,每个恋爱的人都很可爱,为了让对方感觉到亲切,会把TA的名字简化再简化,有时候是一个字,比如,“静,涛!”有时候是叠音字,比如,“琪琪,壮壮。”有时候是儿化音,比如,“可儿,超儿。”何种昵称化的称呼带着可爱和亲昵的成分,是很多恋人都能做到的,而且很喜欢。

5、喊绰号

有些恋人觉得喊对方昵称不过瘾,那就会互相起个绰号,从此用绰号称呼对方。用绰号称呼对方的好处在于,既能用这种方式表达爱,又能让爱情与众不同,尤其是一些男女反差比较大的绰号,比如男人给女人起了个男性的绰号,女人给男人起了个女性的绰号,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情趣。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起绰号可以,但不要乱起,对方不喜欢的不要瞎喊。

情侣之间怎么称呼对方更甜蜜

1、称呼名字里的某一个字

称呼,是情侣之间表达爱,最简单也是最深情的方式。而情侣之间,把名字中的一个字,做为称呼的,也可以说是很常见却又不失特别的了。这样的称呼虽然没有那么新颖,但在两人心中,也是“独一无二”,充满甜蜜的。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或者是有很多熟人的场合,称呼一个字,既能显出两人间的亲密关系,又不会尴尬也不伤大雅。那么,为什么说叫一个字,就能说明两人深爱着对方呢?

其实,爱称为一个字,一是能证明两人彼此已经互相熟悉、互相依靠;二是代表着彼此对彼此的信任、宠爱以及依靠。试想,两个没那么相爱的人,称呼对方时只叫对方一个字,恐怕除了尴尬还是尴尬了吧。

2、老太婆、老头子

可能有人会说,谁会叫老太婆、老头子呢,把对方称呼得这么老。但其实,会这样互相称呼的情侣还不少,而这恰恰也从侧面,证明了两个人深爱着对方,两人的感情非常之稳固。

一声老太婆、老头子,不管是开玩笑的,还是认真的把它作为称呼,似乎都能从中看到跨越了年龄,历经了岁月,依然携手走在落日余晖下的两个人。

这一声称呼,是想要和对方白头到老的美好愿望,是彼此暗自许下的美好约定,也是对彼此感情更进一个阶段的殷切期盼。如果两个人并没有爱得那么深刻,怕是连未来的构想里都没有对方吧,更别说定下这种要一起到老的称呼了。

3、宝贝

“我的宝贝宝贝,给你一点甜甜,让你今夜很好眠......捏捏你的笑脸,让你喜欢整个明天”。当你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甜蜜起来了,感觉似乎周围的一切,都开始向外冒着粉红色的泡泡。

“宝贝”这个称呼,其实在很多情侣中都非常常用,而这个也通常在热恋期比较常使用。一声宝贝,叫出的是对你的宠爱,对你的心疼。在你们彼此的眼中,你们是最耀眼的,想每时每刻都把你当做孩子一样来疼爱,想把全世界最美好的东西,都放在你的面前。

情侣之间常见搞笑称呼

1二狗子

情侣之间的称呼可谓是百无禁忌,只要两个人感情深,不理论叫什么名字都洋溢着恋爱的味道。对于狗有着偏爱的中国人,给心爱的人起爱称的时候,自然少不了这个字,所以很多情侣都会称呼对方为“二狗子”,有些则是称呼为“二哈”,可能就是因为二哈蠢萌的性格,所以反而有一种浓浓宠爱的感觉。

2死胖子

只要感情深,即便很多讽刺的词语,情侣叫起来反而更显得关系牢固。比如很多女生都喜欢称呼自己胖胖的男朋友为“死胖子”,听起来像是骂人,事实上却是在秀恩爱,这样深厚的感情真是让人羡慕,不过要是男人这么称呼自己的女朋友,估计少不了家法处置。

3狗蛋儿

都说起个贱名好养活,也许是受到这句话的启发,很多情侣之间的爱称也是非常的接地气,比如“狗蛋儿”、“狗儿”、“铁柱”。这样的名字叫起来虽然土得掉渣,但是颇有一种大俗既是大雅的感觉。

男生对你爱称的含义

1、猪猪、胖子

真正爱你的男人不会嫌弃你吃的多,也不会让你减肥伤害身体,他很矛盾,一方面想带你吃所有美食,另一方面又怕你因为自己胖了不开心,节食减肥绝对是他们不允许的,他们只能通过说自己就喜欢胖子之类的话来安慰你让你放心,他叫你猪、胖子只是因为他真的很爱你。

2、小笨蛋、傻瓜

女人通常是迷迷糊糊的,尤其是有所依赖后,更是不断清空大脑,什么都懒得考虑,所以恋爱中的女人智商真的是负数。男人都喜欢让自己有保护欲的女人,你的傻、你的蠢都是他们宠出来的,他们对你的天真和傻气常常感到哭笑不得,所以经常喊你傻瓜、笨蛋,虽然听起来是贬义词,但其实证明了他很宠你很爱你。

3、宝宝、甜心

在爱情中被宠的女人是可以在她幸福的脸庞上看出来的,在男人眼中,自己的女人永远长不大,也希望她永远别长大,能够永远依赖自己离不开自己,他叫你宝宝,因为他想把你当做他的宝贝,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想要一辈子小心翼翼呵护你。

4、亲爱的、宝贝

浪漫的男人会这么称呼自己的另一半,在他看来,这种称呼浪漫而又高雅,体现了他对你的无比尊重与爱护,而且这个称呼可以是两人对彼此共同的称呼,有一种甜蜜的默契。

5、丫头

男人总是生而强大,他们虽然有时候很幼稚,但是一旦他们有了爱人,就想用所有的力量呵护自己所爱,这样如兄如父般的疼爱让他们将本就弱小的女人变得更加天真,他们把你视作他的女儿一样,希望你可以永远长不大,永远需要他,永远被他宠爱着,所以,叫你丫头只是希望你永远也长不大。

6、老婆、媳妇

男人喜欢称呼自己的女朋友媳妇或者老婆,也很喜欢对方叫自己老公,因为他很爱你,他想告诉全世界,你不仅现在是他的,未来也是他的,他想和你余生一起走。他们的占有欲在这个称呼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也想通过这个称呼告诉那些“疑似”竞争者们,你只能是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巡夜人喊得“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经常看古装片的小伙伴们肯定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在剧中经常会听到有人喊这么一句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而这句话代表着咱们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职业,这个职业就是古代的更夫。更夫主要就是专门在夜间进行巡逻的人,同时也是兼任报时的人。古代不像我们现在,有手机、手表、挂钟等等可以看时间,而古代就是靠更夫来报时的。白天人们靠着太阳来判断时称,而晚上就是靠着更夫来报时的。

更夫虽然是没有任何特殊权利待遇,也不是很好的一种职业,但他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整座城池的人都在听更夫的报时来判断时间,有些要半夜出去办事的,也要听更夫的报时。但他偷懒或者出了错,那么影响的是整个城的运行,所有人的生活工作。

说到古代的报时,我们就不得不提古代的时间制度。古代将夜晚划分为五更。一更天一般是7:00~9:00,二更天一般为9:00~11:00,以此类推三更就是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四更为一到三点,五更为三到五点。

这五更天分别有这五更的讲究,古代有这么一句俗语,叫做“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一更天

这时候是打更人出来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是全城人结束工作,回家休息的时候。这时候打更人敲响一更天之后,就代表着所有的人可以下班休息了。二更天

划算到现在的时间是9点,现在社会中算不上晚,可能是许多人的夜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有的人9点或许刚出门,有的人或许9点刚睡醒。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该熄灯睡觉的时候,因为古代没有电,照明设施十分的有限,家中即便是有油灯也是不舍得用的,也就大户人家可能会点一些油灯。普通人家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所以说9点天非常黑了之后就该睡觉了。三更天

被人们看作是阴气最深的时候。我古代的许多鬼故事和现在的许多恐怖电影,也都会特别的注重这一点。三更天被看作是半夜,忽然认为这时候是鬼魂活动时间到了。当然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比较封建迷信的说法,在现在的学校大城市半夜三更,依然街道上都是灯火通明,有的人可能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有的人可能刚刚起床去工作。四更天

这是小偷出没的时间,因为这时候夜已经非常深了,人们的睡眠处于一个非常深的状态,不会被一些小的动静所吵醒,所以说小偷就会选择在这个时间出动,这一点在古代的一些战争中也经常体现,一般在古代在进行偷袭作战的时候,都会选择凌晨或者后半夜进行偷袭,因为后半夜是守备人员最疲惫的时候,也是睡觉的人睡得最深的时候。五更鸡叫

说明人们开始起床工作了,划算到现在时间是凌晨3点,古人睡得早起,起来工作也很早。

这个时间段最忙的,应该就是皇帝,和朝中的大臣们了,一般五更天就进行朝会了,所以说古代做大臣的也是非常累的一件事。

像我们一般看的电视剧中,都是早上或者上午进行早朝,其实这是不对的,古代的进行早朝,一般凌晨3点,大臣们就在午门外面等候了,所以说大臣们一般在三更天四更天的时候就要起床,吃点东西再洗漱一下,准备出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诗人表达亲情、爱情、友情经典古诗词合集

全文共 2514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用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写诗,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各种情感,都能包含在一首诗当中。而诗词是可以让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共鸣的,这点也是古人非常需要诗词的原因之一,毕竟有这样一个环境可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进来。虽然我们现代人已经没有在写诗了,但是对于古人的诗词依然非常看重。这次就为大家准备了古人舒服各种感情的诗词,一共有十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的一生与“情”字是分不开的,亲情、爱情、友情,每一种情都让人无法割舍。古诗词中的十种情,哪一种让你动容?

亲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唐】孟郊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老母》【清】黄景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唐】杜甫

白头老母遮门啼, 挽断衫袖留不止。

——《谁氏子》【唐】韩愈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墨萱图》【元】王冕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母别子》【唐】白居易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归家》【唐】杜牧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击鼓》【先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留别妻》【两汉】苏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唐】白居易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长安古意》【唐】卢照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唐】元稹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宋】秦观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宋】李之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汉】佚名

兄弟情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旧题苏武诗 》【两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

承颜胝手足,坐客强盘飧。

——《孟氏》【唐】杜甫

兄弟可存半,空为亡者惜。

冥冥无再期,哀哀望松柏。

——《感怀弟妹》【唐】沈千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两汉】曹植

此生一何苦,前事安可忘。

兄弟先我没,孤幼盈我傍。

——《伤情》【唐】孟云卿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晋】陶渊明

爱国情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满江红》【宋】岳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宋】陆游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宋】辛弃疾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汉】曹植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唐】李贺

思乡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唐】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逢入京使》【唐】岑参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菩萨蛮》【唐】韦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唐】宋之问

离别情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行行重行行》【两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宋】柳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唐】高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唐】李白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追思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宋】苏轼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二首》【宋】陆游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梦微之》【唐】白居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别房太尉墓》【唐】杜甫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李白墓》【唐】白居易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临江仙》【宋】晏几道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半死桐》【宋】贺铸

相思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卜算子》【宋】李之仪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宋】范仲淹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唐】王维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唐】温庭筠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思》【唐】李白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新添声杨柳枝词》【唐】温庭筠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秋风词》【唐】李白

师生情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白居易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新竹》【清】郑燮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唐】韩愈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杂剧·温太真玉镜台》【元】关汉卿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戏为六绝句》【唐】杜甫

友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唐】元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免死金牌真的有用吗 免死金牌可以免死几次

全文共 1370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家看古装剧的时候,可能很多时候都会看到皇帝给别人一个免死金牌吧?对于这个东西,大家可能都比较清楚,在电视剧里面可能真的是可以免了自己的死罪。但是在古代,这个免死金牌真的有用吗?那么可以免死几次呢?毕竟这个肯定不是一个一次性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免死金牌真的有用吗

喜爱看古代题材的影视剧的朋友,可能对一样东西并不陌生,它听起来就像是皇帝赐予的一个保命符,只要拥有它,就可以在大难临头的时候保住自己的性命,没错,这就是很多影视剧中都会出现的一个“免死金牌”。听上去,甚至是可以连皇帝的命令都放在一边,一直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但是,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这种东西呢?如果有,那么又是否当真能够保住性命呢?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都有“免死金牌”这个东西,它凌驾于律法之上,即使犯了死罪也可免除刑罚,那么现实中,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吗?

它的官方名称叫做“丹书铁券”,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是汉高祖刘邦为了表彰有功之臣而命人制作的,最早只是加官封侯的凭证,是没有免死功能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渐渐有了免死权限,因此民间也称之为“免死金牌”。隋唐之后,颁发丹书铁券已经了统治者赏赐功臣的常用手段。

2、免死金牌可以免死几次

与其说是免死金牌,不如说是一块催命令符,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功高震主”,但凡是能领到免死金牌的大臣,无一不是功勋赫赫。

对于皇帝来说,这些功勋赫赫的大臣的危险性不言而语,所以很多拿到免死金牌的大臣反而会被皇帝所杀,毕竟免死金牌的最终解释权归皇帝所有。

3、免死金牌是哪个朝代的

纵观各朝各代,凡是得到丹书铁券的王公大臣最后大多下场凄惨,以明朝开国功臣为例。

洪武三年(1370年),天下大定后,朱元璋开始按功行赏,其中李善长、蓝玉、汤和等34位功劳突出的开国大臣被赏赐丹书铁券。拿到免死金牌的人自然很开心,有了这层护身符,相当于拥有了不死身啊,此后这些人行事更加肆无忌惮了,完全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比如凉国公蓝玉,仗着自己的权势强占民田,殴打地方官员,还在军中大肆培养亲信,众多官员是敢怒不敢言。还有永嘉侯朱亮祖,明目张胆的收受贿赂,擅自杀害下属官员,要知道这些官员都是朱元璋亲自任命的,蓝玉、朱亮祖等人说杀就杀,完全不把朝廷律法放在眼里,加上这些人势力庞大,已经隐隐威胁到朱家的统治地位,这让朱元璋渐渐对他们起了杀心。

这些人手上都有免死金牌,只要不造反,皇帝就没理由杀他们,不过造不造反还不是朱元璋一句话的事吗?从洪武九年(1376年)起,朱元璋开始对这些开国功臣们操起了屠刀,先后以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以及蓝玉案为由,大肆屠杀李善长、蓝玉、徐达、李文忠等开国功臣,其中李善长一家被满门屠尽,七十余口人无一幸存,蓝玉更惨,被抄家灭三族,死后还被剥皮充草,传示各地,其党羽1.5万人被全部诛杀。

短短十多年时间,明朝开国功臣就被朱元璋杀了一大半,那34位获得免死金牌的人更是首当其冲,大半被朱元璋以谋逆罪诛杀,少数建国不久就去世,还有一部分死在了朱棣手上,只有汤和、华高两人因为远离政治争斗,又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这才逃过一劫。

不仅是在明朝,历朝历代得到免死金牌的往往死的都比较早,刘邦夺得天下后,第一批处死的功臣也都是拥有免死金牌的。说到底,免死金牌只是统治者收拢人心的工具,到底能不能保命,还要看皇帝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战士头盔上的尖是什么?为何头盔顶上都是尖的?

全文共 241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影视剧里面看到,古代打仗的士兵和将军们,他们所佩戴的头盔上面,在顶端都有一处尖尖的东西,而且很类似于红缨枪的枪头部分,但是在影视剧里面却又似乎体现不出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那为什么古人还要将头盔设计成这个样子呢?头盔上面尖尖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头盔上尖尖的东西有什么用

说起古代战争,可能很多人,对于昔日那英姿飒爽的盔甲,感到羡慕不已,东西方各国,在漫长的战争历史上,都发展出了有着民族特色的服装,或许很多人可能会注意到一点,为何古代头盔上都会有枪尖呢?

古代头盔上之所以安装的枪尖,学名叫“盔枪”,具有很多种实际用途,不然古人也绝不会费时费力特意在头盔上安装它。笔者综合搜集一下各方面信息,这根枪尖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防护作用。古代头盔大都由铜铁等金属制成,对箭矢、刀砍、枪刺等锐器伤害,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但对于古代兵器中的钝器,如锤、棍棒、铁蒺藜骨朵的防护作用则较差。试想如果用沉重的铁锤或者大棍,当头一击,即使戴着头盔也会受到冲击力的严重伤害。

但头盔上有了“盔枪”,明显能增加对钝器的防御力。大锤或棍棒在下击过程中,会受到“盔枪”的阻碍和格挡,导致击打方向和受力点偏移,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对将士的头部起到防护作用。

第二是在某些特定时刻充当临时武器作用。古代将士在战场上搏击时,往往会遇到兵器损坏丢失的现象,导致被迫赤手空拳进行肉搏。在这时,就可摘下头盔作为临时武器,以“盔枪”刺杀对方,也可以握住“盔枪”当手柄,用头盔砸击对方。

《三国演义》中,太史慈大战孙策时,“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兜鍪就是头盔,头盔在此时就扮演了临时兵器的角色,罗贯中的这段描写还是非常写实的。

另外也有人提出,古代头盔上的“盔枪”,有的是可以拆卸的,因此某种意义上具有备用兵器的作用。古代将士手中的长矛或者长枪,万一因矛头折断损坏,可以把“盔枪”卸下来安装到枪柄上继续战斗。

第三点则是可以充当炊具支架。古代将士行军打仗,戎马倥偬,后勤保证经常会出现问题,如果火头军没有及时跟上,没有炊具,战士们常常会把金属制成的头盔充当临时铁锅,烧水或者做饭。有了“盔枪”,可以随时随地作为支架刺入地面,在头盔下面才会有空间点火做饭,而不必费时费力再去寻找石头当支架。2、头盔的发明

我们的头是近似椭圆而非四四方方的,因而即使是在几千年前,人们想到的也是用类似头的形状的物件保护头部。正是由于战争需要,“胄”这种东西便被商人发明了出来。

在那个生产力尚且低下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是为了制作出一顶方便又耐用的胄而绞尽脑汁。坚固的青铜?当然可以用。漫山遍野的藤条?好像也可以用。于是,一些人就这么头顶青铜或藤条,冲进了历史长河。

到了西周,青铜冶炼、铸造技术更上一层楼,青铜制作的头盔更加普及。不仅如此,西周人还把皮革和青铜一起使用,创造出了别样的“混搭”风格。

等到春秋战国,战争的频发为胄的发展带去了机遇。快速行军的人们还是嫌铜、皮混搭的胄太重,“真皮”胄由此产生。此时的皮胄,是用丝线将多块皮甲片连缀而成的,比较灵活。而这时候的铜胄,也比先前的样式更加简洁,变得更加实用。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铁头盔终于登上历史舞台。铁胄类似皮胄,也是由甲片串连而成。虽然重量上不占优势,但它比皮胄更坚固。毕竟生命最重要,铁胄重一点,倒也在将士们的接受范围之内。

到了秦代,人们在保护脑袋的同时,也把脖子纳入保护范围。胄的长度有所增长。虽然这样显得人脖子短,但“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啊。

汉代的胄和秦代的看起来类似,但其实有了一个很大的的变化——胄有缨饰了。战士们的胄终于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团铁,而逐渐有了其他色彩。

而在南北朝时期,胄在款式上也进了一步。除了常规款,我们目前还发现了两种“限定款”和一种新款式。一种“限定”款式有独立的顿项(保护颈部的部件),且顿项边缘不平整,需要靠其自身重量使它垂进甲里。另一种则没有顶。是的,这是一顶没有顶的“帽子”!而且这件胄还可以开合,似乎可以随使用者的需要调整大小。

而新款式则是给耳朵留出了空间。古人在头盔耳朵部位加上了两个“甲泡”,甚至还在上面开孔,在保护士兵的同时方便他们听声音。这种新款式,在前额部位还有两个凸出的“冲角”,让这个款式变得更加突出。3、头盔的发展

而到了隋唐,胄就更具有艺术价值了。现在我们在庙宇或石刻看到的各种天王像,他们头上的胄,不少正是唐风胄。唐人把飞禽走兽都放在头顶的那一方小天地里。在那里创造出一个没有惊慌、没有动荡的新世界。唐代的多彩胄,也被古代日本学去。直到今天,我们也还可以在日本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兽头盔。

宋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交流更加深入,胄也有了更多“异域风情”。此时“真皮”胄再次现身。不过宋代的皮胄不再是多片甲片连缀,而是类似瓜皮帽一样,“一体成型”。

至此,古代胄的一大类风格基本形成。他们大多只保护头部,相对轻便、简单。直到元朝,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又一次大碰撞中,胄的形制才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

关注清史或常看清代剧的朋友们应该对王公贵族们那些华丽的甲胄并不陌生。其实,那样的样式早在元代就已形成。而这一类款式,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后一类甲胄款式。

不过有趣的是,在明代,千年以前出现过的由藤条编织的胄,再次出现在人们头顶。这一次,藤胄不复以往的“呆板”,而变得更灵活。人们在藤胄顶部留出一个圆洞,用来安置自己终生未剪的头发。也正是因为在胄底下不用给头发留出空间,整个胄的体积都变得更小,更贴合头部曲线。

在今天,我们可以在杂志上看到不少古代武器,却难见到各式军戎服饰,就更别说胄了。但没见到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也不代表他们没有价值。相反,他们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利用。当然,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到博物馆“瞻仰”这些伟大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揭秘古代香身美体秘方 打造香气四溢的迷人形体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1.香粉方

白(生用)、茯苓、白檀香、木香、鸡舌香、零陵香各30g,藿香60g,英粉3000g(研碎以生绢囊盛)。

以上方药共捣筛为细散,入麝香研匀,将粉囊置大盒子内,以约末覆之,密闭7天。沐浴后以粉均匀地扑于身上。

本方出自《太平圣惠方》,有香身爽肤,悦泽之功。

2.香皂方

檀香、木香、花瓣、排草、广零、皂荚、白莲蕊、山柰、白各60g,麝香、各15g。

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红糖水调和,每锭重6g。将香药肥皂涂抹于身上,稍顷以水洗之。

本方出自《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香身洁肤,去垢辟秽之功。

3.澡豆方

猪胰5具,白芷、藁本各120g,甘松香、零陵香各60g,白商陆150g,蒴藿灰30g,大豆末1000g。

将猪胰干之,大豆末绢下;上9味为末,与猪胰相和,更捣令匀,八九月则合,冷处贮之。欲用,稍稍取以洗手面,至3月以后勿用。

本方出自《历代古传》,有香身润肤之功。

4.澡洗方

藁本(去土)、藿香叶、零陵香、茅香各480g,甘松(去土)、香白芷各240g。

以上方药共捣碎为粗末,每用60g,生绢袋盛,用水约25L,煎3沸,放稍热,于无风处淋浴,避风少时。如水少时,更添入热开水,斟量得宜使用,勿令添入冷水,药末不添。

本方出自《御药院方》,有香身止痒之功。

5.体臭方

桃白皮120g。水煎取汁,贮瓶备用。以药液浴身,不拘次数。

本方出自《千金翼方》,有香身除臭,利湿解毒之功。适用于腋奥体臭。

6.腋臭方

麝香、硫黄、青矾石各等份,鲜300g。以上方药共捣成泥状,摊新瓦上晒干,再罗成粉。用醋洗腋下,再用粗布揩腋下皮肤,使皮肤轻微破皮,外搽药粉,每3~7天1次。

本方出自《历代古传秘方》,有解毒除臭之功。适用于腋臭。

7.令香方

白芷、柑子皮各45g,瓜子仁60g;藁本、桂心各30g。以上方药共为细末,每服3g,酒送下,日3次。5日口香,7日身香。

本方出自《历代古传秘方》,有香身辟秽之功。

8.胡粉方

蔷薇根、炙各15g,胡粉、商陆根、各30g。以上方药共捣下筛,以苦酒和,涂腋下,当微汗出,易衣复涂。着药不过三敷便愈,或更发复涂之。不可多敷,伤人腋。

本方出自《历代古传秘方》,有解毒除臭之功。适用于狐臭、漏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书信中的礼仪

全文共 6481 字

+ 加入清单

书信是人们相互交往、联系的一种形式,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准备了古代书信中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不见面的礼仪:书信

发在日常生活中,古人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

一、书信格式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 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 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 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 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这套语言相当复杂,本文只能略述其梗概。

二、敬称

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宜 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 《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古代天子有三公、九卿,公、卿,也都被 用作敬称。如果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卿"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 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此外,"侯"字原本是指诸侯,《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 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

称呼对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古代天子的妃子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的 配偶称"妇人",庶人的配偶称"妻"。时下,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也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敬称。此外,"公子",原本指诸侯的庶子,后也用于 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

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对于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或令息,女儿为令爱或令媛。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如台启、台端、台甫、台安等。书信中的台,是三台的简称,三台是天上的三颗星,古人用来指三公,故也用来当作尊 称。古代台与臺是两个字,后来将臺简化成台,致使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字,其实不然。所以,给港台等通行繁体字的地区的友人写信,千万不能将台甫写成臺甫, 那样就会贻笑大方。

古人行冠礼之后都要取表字,或者还要取雅号。名只有父亲和国君才能叫,所以《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 也。"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目前,进入近代以来,一般人已经很少再取表字或雅号,但在文人圈中依然有之,因此,在与他们通信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 以免唐突。

此外,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如对方的住宅,要称府、邸,或者称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犹深 宅大府,是对对方住宅的美称,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来表示阖府皆安的祝愿。如果对方有所馈赠,感谢时可称厚赐、厚赠、厚贶等,以表示看重这份情谊。对不 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称,如果是对方来信,可以称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诗文著述,则可称华章,瑶章;如果是宴请,则要称盛宴、赐宴 等。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 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 志-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谦称

谦称是与敬称相对的称谓,一般用于自己或者自己一方。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先秦文献可以知道,当 时的贵族都有特定的谦称,如《老子》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王侯称孤道寡,是谦称自己德行浅少;"谷"是善的意思, 不谷犹言不善。《礼记-曲礼》说,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别国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在丈夫面前自称"小童"。

古人每每 用"臣妾"作为谦称。古代有"男曰臣,女曰妾"之语,"臣妾"的本义,犹后世言奴才。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称"仆"、"牛马走"。仆也是奴仆的意 思,日本人至今还"仆"作为第一人称的谦称。"牛马走",意思是象牛马一样供驱使奔走的人。与此相类似的用法,是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等。

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者家君、家 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或者家慈。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同样,对他人称呼自家的其他亲戚,也都要加一"家" 字,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自称或者用"愚"字,如愚弟。

对他人 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如"内人"、"内子"、"拙荆";或者用平称"爱人"、"太太"。常常听到有人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妻子时说:"这是我夫 人。"这是非常失礼的说法,如前所说,诸侯的元配才能称为"夫人"。普通人相交,称对方配偶为夫人,略有恭维的意思。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就显得自大,或 者是无知。

如果向对方有所馈赠,则要用谦语,如菲仪、芹献、寸志等,意识是说自己的东西微雹不值钱,不过是借以表示小小的心意。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则要说恳请笑纳、敬请哂纳等,意思是让对方见笑了。

四、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道鉴

用于师长:函丈、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史席

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用于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用于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毛泽东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

五、思慕语

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地情感,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辩文》,列举每月不同的气候状况下,可供选用的词语,如正月初春可 以说:"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思念往还,恨无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说"仲春渐暄,离心抱恨,慰意无由,结友缠怀,恒生恋想。"等等。由于有了意 境的描述,读之令人倍感亲切。

四、书信中的平和阙

我们先来看一封儿子致父母的家信:

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

廑念。惟思

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伏望

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

安,嘱笔问好。专此谨禀,恭请

福安。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

信的开头"父母亲大人膝下"顶格书写,下文大多没有写到头就另起一行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但凡在书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 及他们的行为时,在书写方式上一定要有所变化,以表示尊敬。书信的第一行要顶格,高出下面所有的文字一格,称为"双抬"。正文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 双亲等字样,或者慈颜、尊体、起居、桑梓、坟垄等与之相关的字样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叫"平台",就是另起一行,与上一行的开头齐平着再书写;另 一种叫"挪抬",就是空两格或一格书写。在上面所例举的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亲的词语如廑念(犹言挂念)、双亲、训令、福安等,都采取平抬的方式。

这种方式至迟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敦煌文书中将"平抬"称为"平","挪抬"称为"阙"。近代以后,传统书信中"平抬"的方式逐渐减少,"挪抬"则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台、韩国、日本文人写信时还常常用"抬"的方式表示敬意。

六、师生之间的称谓

学生称呼老师,最普通的是夫子、函丈。以"夫子"称呼老师可以追溯到孔子,故后世用来作为对老师的通称。"函丈" 一词源于《礼记-曲礼上》:"席间函丈。"函是容纳的意思,学生与老师讲问,彼此之间应该留有一丈左右的距离,以便尊者有所指画,故可以作为对老师的尊 称。

学生自称自称生、受业。《诗经》中就有把读书人称为"生"的,《小雅-常棣》说"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史记-儒林传》:"言礼自 鲁高堂生。"司马贞《索隐:"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可见西汉以后,"生"成为读书人的通称。在实际使用上,老师称呼弟子 为"张生"、"李生";学生也自称"生"、"小生"。

"业"字的本义是木版,古时老师授课,将要讲的篇章写在"业"上,《礼记-曲礼》说"请业则起",意思是说向老师请教问题要起身,因此,学生称老师为"业师"而自称"受业"。

一般来说,只要同一时期、在同在一学校生活过的老师和学生,就可以有师生的名分。老师如何称呼学生,要看彼此在学问上有无直接的授受关系。如果对方是自 己正式的学生,并向他传授过学业,可以称之为"弟"。这里的"弟"是"弟子"的意思,与兄弟之弟无关,古代师生称"师弟",学生如若见到老师的这种称呼, 千万不要误解。如果彼此虽有师生名分,但没有授过课,则老师一般称学生为"兄",例如,胡适曾任北京大学校长,顾颉刚是北大的学生,彼此有师生的情谊,所 以,胡适在给顾颉刚的书信中称之为"兄";再如大家都熟知的,鲁迅给许广平的第一封信中称"广平兄",许广平不解其意,回信表示不敢与鲁迅兄弟相称,其实 鲁迅并没有称兄道弟的意思,"兄"不过是老师对学生辈的最普通的称呼罢了。

老师给学生的书信,落款一般只写自己的名字。

同学之间的称呼,则可以视进入师门的先后,以学长、学弟、学妹,或者师兄、师弟、师妹相称。书信往还时,也有用比较雅气的叫法,称"砚兄"之类的。

书信格式

一般要注意地位、抬头、分行、称谓、结尾。

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 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可。

结尾。信写好以后,加 上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 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此请召 绥”等。请教用语有“乞复候教”、“伫候明教”、“盼即赐复”、“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在《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就可找到三十种不同的套语,如: 即颂、大安;顺颂、健康;此复,即请偏安;专此布达、并问好;专此奉答,并请著安;专此布复,即请久安;敬颂、痊安;此布即颂,曼福不尽;专此布复,顺颂 时绥;此上,即颂、时绥;此复、即请俪安;专此布达,即请旅安;此布、即请冬安;专此布达、即请冬安;专此布复,即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春绥;勿复并 颂、俪祉;此复即请俪安;此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日安;专此布达,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即请日安;专此 布复,并请暑安;专此布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颂时绥。意思尽管相同,但其在文字上却根据书信内容,运用自如,无一雷同。

按不同用意,分述下列各类:

启事用语 用于称谓语的下面:谨启者、敬复者。这都是比较客气的。用于较庄重和尊敬的场合:迳启者、迳复者。兹托者、敬恳者,为表示有所请求之意。

思慕用语 多日未晤,系念殊殷。久仰大名,时深景慕。别后想念之情,无时或已。上述种种是用于亲戚朋友之间或对未曾见过面的受信人的用语。

问候语 要注意亲切感人,忌浮泛虚华。如久未笺候,想近状佳吉。近况如何?至以为念!病体谅已康复?敬致深切慰问之忱。

祝福语 诸事顺遂,贵体康泰。

欣慰语 高兴得很,欣慰无已。不胜欣慰,无任欢忻。

抱歉语 抱歉之至。歉疚殊深。至感不安、惭愧得很。

请求语 倘蒙照拂,铭感无已。如承俯允,无任感荷。尚乞原谅,至希查照。至祈召收,即请哂纳。请给予批评和指教。务请没法。

访谒语 某日某时当前来聆教。日昨走访,适逢公出,未晤为怅。

邀约语 兹有要事面谈,务请拨冗来舍一叙为荷!星期日有闲,尚祈至敝处一谈。定于某日某时在某地召开××会议,务祈准时出席为荷!

馈赠语 谨具聘仪,略申微忱。附上薄仪,聊表微意。薄具菲仪,用伸贺忱。附奉某物,藉壮行色。

盼祷语 无任盼祷。是所至盼。不胜企望。

接信语 刻接手教,敬悉一切。接奉大礼,敬悉种切。

交涉语 请即答复,勿再延宕。希速归还,幸勿再误。

声用语 未经本人同意,自属无效。如几日内未见复函,即作同意论。

上述仅作参考,如用在恰到好处,就会避免俗套,为书信润色。

称谓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对自已父母的尊称。

考妣:指父母,一般情况,在生叫父母,死后叫考妣。

泰山、泰水:旧时对岳父、岳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家兄、舍妹:对自已兄妹的雅称。

令郎:旧时对别人儿子的敬称。

东床:旧时对女婿的雅称。

内室、内人、拙荆:旧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

夫婿、郎君:良人: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谓。

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佳偶。

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妇女称巾帼、红袖。

男子称须眉。

老师旧时称恩师、先生、夫子。

学生旧时称门生、受业。

学校旧时泛称寒窗,同学称同窗。

对自已旧时的称愚、鄙人、晚生。

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父死后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后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加“亡”字,如亡妻、亡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宫女出宫后为什么嫁不出去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宫女,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她们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被带进宫中。但是带到宫中之后就会进行各种严格的筛选,并不是说想进就能进的。可是还有一点,那就是宫女最后出宫之后了,出宫后的宫女介绍非常难受的,基本上就嫁不出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宫女也是吃“青春饭”的,所以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被放出宫外,虽然出宫后获得了自由,但是她们大多数却都得不到幸福。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嫁不出去,甚至连路边的乞丐都不愿意娶她们。

当时的人大概15,16岁就结婚了,她们回到社会上时在当时基本就是灭绝师太一级的剩女。脱离社会太久,和社会上的好多事太隔膜,和别人难以沟通。

小女孩13,14岁进宫,还要受嬷嬷(老宫女)的欺负,心灵和身体都会受到极大伤害,有不少得了血郁,就是指身体虚弱神情忧郁,生理和心理交织的一种症状。

这种症状本来就不严重,只要稍加调理,加上适当休息就可以了。但长期得这个症状就容易身体内分泌失调,经期也不正常,最后丧失生育能力。

在历史上,男人娶女人 就是为了生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女子在社会上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在宋朝之前,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开放,从宋朝开始,女子就贞节观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过宫女的,有不少和皇帝和阿哥有过一夜情。就算和皇帝阿哥没有关系,在深宫之中,寂寞难耐,有不少宫女和太监结成对食,也就是名义夫妻,相互搭伙过日子,打发时间。

当时社会上的人对宫女有很大的偏见,不管有没有问题,在他们眼中都是一样的,所以宫女们往往嫁不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皓镧传中公主雅历史原型是谁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公主雅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最近即将要上映的一部大火的电视剧《皓镧传》想必有不少的网友们都非常的期待的吧,话说这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是由吴谨言和聂远一起做主角饰演,所以电视剧让人还是非常的期待的,毕竟有卫龙CP呀,但是我们知道李皓镧的历史原型是赵姬,吕不韦就是吕不韦,那么还有一位叫公主雅的人又是谁呢?他有没有历史原型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说到《皓镧传》里面的公主雅其实大家也还是不认识她,因为在历史相关的书籍上面对这个人也没有记载,但是不记载也不代表她不存在,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证明她存在,所以依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人在历史上就存在吧。

但是公主雅在其他的小说或者野史中是有出现的,就比如说《寻秦记》中就有公主雅的出现了,那么她在《寻秦记》中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下面跟随小编接着往下看。

公主雅又叫赵雅,也叫雅夫人,是他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大将赵括的妻子,她还是赵国赵孝成王的妹妹,所以这个人其实身份还是非常的厉害的。但是赵括大家也知道,这个人虽然是赵国著名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却十分的缺乏战场经验,著名的纸上谈兵这件事情,就是说的赵括了,赵括也是死的非常的早,著名的被秦军坑杀四十万大军的战役,就是赵括指挥的,最后他也复出了死亡这样沉重的代价。所以赵括死了之后,公主雅就成为寡妇了,其实这也没什么守节就是了,但是他的哥哥赵孝成王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竟然半逼半骗的让公主雅去接待魏国的信陵君,结果公主雅就失节了。从这件事情之后公主雅就性情大变,变得放荡不羁,自暴自弃,非常的浪荡,可以说人尽可夫了,其实就是为了报复赵王,给赵国摸黑了,后面遇到了项少龙,成功的解救了公主雅的故事我们就先不说了。

我们接着看看在电视剧《皓镧传》里面的情况吧,话说公主雅就是得了公主病一样,生性非常的掘强,比较是赵王的妹妹了,但是又对质人嬴异人产生了爱慕之情,但是这个李皓镧又突然嫁给了嬴异人,所以这公主雅和李皓镧就杆上了,所以公主雅多次陷害李皓镧,想搞死李皓镧,但是最后还是把自己给害死了。

看到这想必大家都清楚了,电视剧《皓镧传》里面的公主雅和《寻秦记》里面的公主雅完全就不是一个人,所以差别还是挺大,大家也要注意区分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公主雅大家认为的身世其实大多是出自《寻秦记》的哦,话说《寻秦记》也是小说了,所以大家斟酌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驸马这个称呼什么时候出现的 驸马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全文共 1509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驸马这个词就是从古代传到现在的,但是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并不知道,反正在电视剧中,和公主结亲的都是叫驸马爷。那么驸马这个称呼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在现在来看,驸马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呢?毕竟驸马娶的可是当朝的公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驸马这个称呼什么时候出现的

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现代人可能会觉得当皇帝的上门女婿,这等攀龙附凤的好差事,挤破头也要得到这个机会啊,但是你可知道,驸马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老婆毕竟是皇帝的女儿,夫妻之间闹个小矛盾,万一被皇帝知道,那怪罪下来你可受不了。而且碰到的是性情温和、知书达理的公主还好,就怕碰到那种性格嚣张、飞扬跋扈的,那可真是有苦日子过了。

驸马这一词也是有着一定的渊源和典故的,相传秦始皇时期,他经常喜欢在大江南北的巡游,有次遇到了意外事故,一个大铁锤袭来差点砸中他,当时虽然所幸无碍却受到了很大的惊吓,从此以后出门也是很加小心,为了掩人耳目会换乘不同的车辆,而所属他的马车上坐的人正是驸马。

后来这种行为就没沿袭下来,其实说的露骨点就是个替死鬼,但之所以选驸马是为了不失皇家的颜面和体统,故而不会随随便便找人来顶替的原因。

其实从名声上听起来驸马的位置看似很高,不仅官爵加身,还有享不完的荣华宝贵,可只要皇帝需要随时要待命做替死鬼,说不定哪时候就会丧命黄泉。而且历代皇帝几乎明令禁止驸马身居要职地位,他最主要的分内的工作是把公主伺候的妥妥的,仅此而已吧。

2、驸马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驸马是几品官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因为历朝历代勋爵、官员的品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最典型如唐王朝,大部分“宰相”也不过才正三品而已,而清王朝地方上的布政使却都达到了从二品!很显然,唐王朝的驸马和清王朝的额驸品级是不可能一样的。

至少从明王朝开始,驸马都尉的品级便已经超出了正一品的范畴。明王朝明确规定,驸马都尉地位在伯爵之上,可以戴八梁冠,而明王朝规定一品官员只能戴七梁冠。由此可见,明王朝驸马都尉的品级已经超过正一品了,属于典型的超品。从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二姐夫李贞封恩亲侯来看,驸马都尉的地位应该要低于侯爵,否则朱元璋岂不是在给自己这位曾经颇为照顾自己的姐夫降级?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明王朝驸马都尉的地位介于侯爵与伯爵之间,高于伯爵却低于侯爵。

关于驸马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

相传,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在与楚霸王项羽转战疆场的岁月里,专门坐在一辆由两人驾驶的马车里,冲锋陷阵,指挥战斗。马车上共有三个座位,前面设两个座位,为车夫所坐,后面为刘邦所坐,驾驶马车的车夫分为“正马”与“副马”,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

有一日,刘邦与项羽在徐州丰县与沛县搭界处鏖战,激战三天三夜,最后,刘邦大败,落荒而逃。项羽乘胜追击,穷追不放。此时,刘邦左右只剩下了一个车夫和十几名将士,眼看项羽的兵马就要追赶上,这时,正马不幸被乱箭射中,当场阵亡,副马随即顶替了正马的位子,驾驶马车继续向前奔跑,在这危急关头,副马顿生一计,他把自己的红袍脱下,与刘邦的黄袍对换了一下,马车行至一条拐弯处时,刘邦从马车上跳了下来,副马继续挥舞马鞭,向前方奔去。

项羽的将士,一直把穿黄袍的当作刘邦,拼命追赶,当赶上马车时,车上已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件黄袍。副马在另一处拐弯的地方也跳车逃跑了。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为了报答副马的救命之恩,到处张贴皇榜寻找副马。副马找到后,官封都尉,刘邦将小女许配于他,人称“副马都尉”,因“副马”不雅,人们便唤成“驸马都尉”。后来,人们把“都尉”二字也去掉了,简称“驸马”,自此,驸马便成了历代皇婿的代称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