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妾的地位很低下吗(实用20篇)

浏览

4303

文章

1000

篇1:古代人为何要将南方人称之为南蛮子?南蛮子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南蛮子”这个词语,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听说过了,在很多电视剧中也经常能听到这个词。“南蛮子”这个词其实是带着一定的地域歧视的行政股在其中。古代历史上的学者们对周围的异族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那么,古人为啥以“蛮”来代指南方部落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我们还是先看看“蛮”字的来历,最开始这个字是由“丝”加“舌”构成,表示要系绑动物,加以训化。可见,这个词是有污蔑的意思的。

"南蛮"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在周朝统治阶级的印象中,南方潮湿,野生动物比较多。但是,中原王朝有能力驯服他们,所以给他们配一个“蛮”字。先秦时期,蛮代指南方区域,主要是指南方区域的少数民族部落,这里的人,民风彪悍,非常善战。《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曾经这样记载:“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春秋时,楚国境内已有不少以“蛮”自称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庄王时,楚周边民族乘楚大饥之际,“戎伐其西南,又伐其东南,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庸在今湖北竹山,且为群蛮之首,可能是蛮人建立的国家。在楚国的反攻下,庸人破灭,群蛮降楚,此后相当长时期不再见蛮的活动记录。

到战国初期,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蛮人长期居住的洞庭地区不久也为楚攻占。到秦昭王时,白起攻灭楚国之后,“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又进一步进占了蛮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区。

原来,蛮还是代指南方的少数民族,但是后来逐渐有了污蔑的意思了,变成了骂人话。这是为什么呢?宋朝时,国内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出于对“胡化”汉人的歧视,指其为“番”、“虏”,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则反击称宋朝汉人为南蛮。

到了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淮水秦岭以南地区,与金国长期军事对峙。华夏文明的主体与汉族的正朔位于女真人的南方,所以女真人将汉人称为南蛮。

后来的元朝成立后,延续金国的叫法,管南方的汉族人叫做南蛮。其中,污蔑的意味就很浓厚了。明清朝交替之际,清兵入关后对汉人开始了大屠杀,各地颁发剃发令:“汉蛮子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 ”

一个清兵,遇见近五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时候,蛮子就代指了南方人,其中骂人的意味就很浓了。如今,如果谁说南方人是南蛮子,就是暗含不开化,需要训 化,骂人的意味就很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小小励志的故事 古代励志小故事

全文共 455 字

+ 加入清单

《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是家中贫穷没有蜡烛,于是他就在墙上凿了个洞,将邻居家的光引过来照在书本上。主人知道后,请他到家里做雇工,受到了主人的帮助,终于成为了一代大学文家。

《负薪挂角》

汉朝时,有个人名叫朱买臣。家境困难,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以荻画地》

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长大之后,由于家里没有书读,他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勤奋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囊萤夜读》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他知识广博,学问精通。由于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每到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大刀上为什么装环?9个环的代表这什么意思?

全文共 161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历史上,冷兵器是常规武器,各种类型的都有,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士兵格斗的主力武器。可能看过战争题材影视的朋友会说:我明明看到士兵们拿着长矛捅来捅去。此话不假,战场之上讲究“一寸长则一寸强”,然而两军相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至臂展,若此时还用长矛反而施展不开,人群挨得极近的混战,最好用的还是大刀

千万不要小瞧大刀在我国历史中的作用,可以说作为主力近身格斗武器,大刀保卫了华夏文明的繁衍和辉煌。

相较于当时其他国家的武器,大刀有着极高的威慑力,尤其装有铁环的大刀。在这里我们首要声明一点:装有铁环的大刀有两类,一为环首刀,二为大环刀。

两者诞生年代不同,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威力以及使用方法更是大相径庭。大刀之上为何要装有铁环?今天我们便来聊聊铁环与刀的“伟大”结合。专家说:有9个环的不好惹,碰到躲远点。第一、环首刀,刀锋所向尽为王土

刀环,总给人一种战场拼杀的铁血味道,其中豪情壮阔不知让多少诗人为之沉醉。“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征程还没有结束,紧握刀环的双手切莫因为思念家乡和遥远的亲人而稍有松懈,前方是敌人,身后是家国。

环首刀的诞生,有着极强的历史意义。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原文明与北方文明的相互撞击从未停止,历朝历代的中原君主基本上都要跟这个老对手扳扳手腕,当然不是政治上的商谈,是一定要在沙场上刀锋相见。

中原输了就退避三舍,个别水平实在不行的王朝(南宋)还有“汉族化”一途。北方输了则暂避锋芒,因为总有卷土重来之日,反复的厮杀就像历史车轮滚滚不尽,一直到文明的新阶段。

说到底,我们还是隶属于中原文明的,而环首刀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杀伤力最强的冷兵器,直接导致了大汉王朝可以与北方民族分庭抗礼,甚至将之驱逐,间接促成了欧亚民族的大迁徙。

壮阔的史诗犹在眼前,耳边的喊杀声极为清晰,可以看到诸多军士们近身交战后,将环首刀刀柄处铁环的绳套系在手腕上与敌人展开厮杀。

环首刀出现之前,汉朝骑兵多以“配剑加长戟”这类组合,然而在与北方民族开战后,很快汉朝就发现除非长戟能一击致命,否则近战后根本比不上少数民族的弯刀。

因为剑入人身、马体很容易拔不出来,且极易折断,太过单薄。

于是,不知哪位工匠的奇思妙想发明了环首刀,将刀柄处熔铸铁环,铁环上系有绳套,固定在士兵的手腕上,这样不仅能达到平衡配重,还有极强的观赏性。

在近身作战中可和长矛、铁戟配合,大大加强了汉朝骑兵的攻击力。彼时,装有环首刀的汉朝骑兵可谓所向披靡,刀锋所划之处皆是王土。第二、大环刀,刀尖所指皆是亡魂

如果说环首刀是战场拼杀必备武器,那么大环刀则是“街头斗殴”的最佳武器。

翻阅清朝历史,基本上没有军队会装备这种挥舞起来叮当作响的大环刀,想想其实也能理解。

军队需要的是高效率武器,更何况当时已经有了火器,虽然火器技术落后射程不及长弓,但也是短程对战的一大杀器。

自明朝起,军队中便常有一只神机营,专门负责中短程对战,效果极佳。就算真的近身肉搏,那也一定要手起刀落,干净利落,这种哐当哐当作响的刀具倒有些华而不实,一刀下去还可能卡住。

要知道在战场上一瞬间的停顿,很可能就会为自己招致杀身之祸。

这倒不是说大环刀实用性不强,相反,在单对单的情况下,大环刀还是具有很大优势的。电视剧《白眉大侠》中徐良所用武器便是“金丝大环刀”,与人对战无可匹敌。

刀背上镶嵌的众多铁环,挥舞间既可以在声势上震慑敌人,又可以加重惯性力,势大力沉,一刀下去让敌人招架不住。

不过,也正因为这种刀的结构复杂,非武艺高强者不能使用,否则可能还没战几个回合反而把自己给累趴下了。

可见那些大环刀上所挂之环越多,就说明这种人越狠、越强。

一般来说,若刀上挂有九环就是极限了。倘若各位有幸穿越古代,一不小心惹到这种背着九环刀的猛人,奉劝各位一句赶紧跑,莫回头,兴许因为负重的缘故,这位猛人不一定能跑得过你。结语

环首刀与大环刀,两种带“环”的刀具,前者守卫华夏文明,后者则在众多小说、演义中与各类侠客相伴,倒也别有一番趣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为什么我国古代的美女都是单眼皮?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双眼皮为美?

全文共 1957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历史上汉朝之前,人们对于女性的注重点只在面部。到了魏晋时期,才逐渐开始着重于装饰了。魏文帝非常喜欢打扮华丽,并会切将头发盘城蝉翼形状的妃子。到了唐朝,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封建王朝,容许坦胸露背,所崇尚的你不行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型丰满。在唐朝之后就没有定论,到了宋朝之后大致就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了审美标准。

娥眉青黛:娥眉是女性的眉毛,青黛娥眉便是把眉毛剃掉,再用青黑色的颜料来绘画眉毛;细腰雪肤:虽然杨贵妃,是身材丰满的美女,但国人还是偏好纤瘦型美女,细腰便是腰肢幼细;莲步小袜:莲步是指缠过的小脚,小脚步伐如莲,再穿上小袜,便成为美女的一种美态......

当然,除了这些,则是拥有一双明亮的双眸,大大的双眼皮则成了现代女性的审美。

特别是网红时代的到来,各种双眼皮,欧式眼,锥子脸,可以说,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也成为很多年轻女生不断追求的美丽容颜。为了让自己能够拥有一对双眼皮,现代的女性们有的化妆,有的美容,甚至,还有整形手术,总之,就是必须要拥有它。

但是,当我们翻阅古代画卷,看到历代仕女图中美女容貌的时候,却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时候的美女,清一色都是单眼皮。单眼皮一般来讲在蒙古人中居多,主要是因为其上眼睑的脂肪堆积较多,容易覆盖眼睑,所以,就形成了单眼皮。

那么,这么看来,难道说中国古代的汉人都是蒙古人种?

中国历史悠久,所以,说起“古代”二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什么时候。比如说:在秦汉时期,汉族人的血统还是比较纯正的,这些可以从出土的兵马俑中得到证实。去过西安,看过秦俑的人,都应该知道,秦俑的人物造型,其面部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都是宽脸、扁鼻、丹凤眼,这些都是属于蒙古人种的特点。

可是,到了晋室东渡以后,汉族的遗传特征就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那么“纯粹”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对中原地区进行侵犯,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异族血统,使得汉族被同化。之后,在唐朝时期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给汉族的遗传基因带来了“重大外力干扰”,也让汉族人的血统发生了变化。

自此,传统的审美观被改变了。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肖像画作当中,也不是没有双眼皮人物的,无论男女的画像,都出现过双眼皮。但是,在历代的仕女图中,美女的形象却不约而同地、无一例外地都是单眼皮。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也非常简单,因为,无论在何时的人物画像作品中,肖像画都讲究以事实为依据,也就是说:画人像,需要忠于人物本身的实际特点,但是,这一要求在绘制仕女图的时候,却没有特别的限制,而且,这些仕女图多为艺术创作,非真实的人物勾勒,所以,这些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主要则依据约定俗成的大众审美来进行创作的。

也就是说,作者所画的都是自己心目中的美人形象。

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迭,使得人们对于美有了不同的认识,人们的审美观也与历代不同。比如:在唐朝时期,人们喜欢圆润、丰肥,而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又对纤弱轻柔之感甚是喜爱。所谓环肥燕瘦,各有所爱,但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丹凤眼却是一直情有独钟。

细长的凤眼和单眼皮,成为了历代人们心目中的美艳标志,这也就使得,在中国的古代绘画作品中,绝大多数美女都是单眼皮。从现存最古老的《女史箴图》,到清末民初的各种作品,哪怕是到了后来的抗战时期,中国人对于单眼皮、细长凤眼的喜爱,也从来没有改变过。

古时候的各类仕女图当中,出现了清一色的丹凤眼,在晋朝和唐朝时期,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之前也提到了汉人人种的问题,而且,创作的作品,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现实的写照。举目所见,如果当时周围无论男女都是单眼皮,画师们也不可能画出其他容貌来,就像西方的画家肯定不会把西方人画成单眼皮一样。

但是,到了宋朝以后,把美人画成单眼皮却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这种惯例程序的形成,或许是因为多年来北方作为文化中心的缘故,使得人们的审美观也受到了影响,或者说,是受到了制约。总而言之,中国人的审美,在没有受到西方审美观影响之前,人们对于美的定义是有着自己的标准的,这个标准跟现代是有所不同的。

这种标准,是中国人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而来的,是属于自家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抗战前后,因为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被彻底颠覆了,这样的颠覆在对于人物的刻画上非常明显。在“百年版画海报精品展”当中,曾经展出过“月份牌画”,这是一种开始于二十世纪上海的艺术作品,是一种以西方绘画技法进行描绘的,用于广告宣传的仕女图画。

在早期的月份图画当中,所画的美女,她们的体态都比较纤细,而且,眼睛的形状也多为细长的凤眼,单眼皮居多。但是,到了后期,这些广告图画中的美女形象则逐渐发生了变化,体型也变得更加健美,眼型也从原来的丹凤眼变成了双眼皮,大眼睛,可以说,这样的转变轨迹是非常清晰的,也是非常明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同猪不同命,猪在古代是啥待遇

全文共 2430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人知道房地产投机,股票投机,货币投机,甚至鞋子投机。最近,在云南,由于生猪价格处于全国价格的低谷,一些不法商贩甚至成立了一个“生猪炒团”,想方设法在全省范围内收集、销售和炒猪。由于价格高,有些地方的猪甚至过着“吹空调、住楼房、乘电梯”的生活,成为真正的“金猪”。

现代猪正享受着如此好的运气。古代猪又怎么样?它和猪不同吗?在猪年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回顾几千年来人类和猪的历史。

地方野猪在不同地区的独立驯养中国最早的家猪在河南省发现

家猪的野生祖先是野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罗云冰说,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家猪是在土耳其的卡亚努等地发现的,距今约9000年。

中国是欧亚大陆六个独立的家猪原产地中心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景源和罗云冰通过对骨骼形态的观察和测量、病理学研究、定量分析、年龄结构统计、考古背景解释、食性分析、古代DNA分析等,证实了中国最早的家猪是在大约9000年前在河南舞阳的嘉湖遗址出土的。

“中国有丰富的猪资源,其系统进化相当完整。多学科证据表明,我国的猪是从全新世野猪驯化而来的。”罗云冰指出,国际动物考古研究表明,猪的驯化有一个跨越几千年的漫长过程。

大约7000年前,家猪出现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大量考古遗址中。对比研究表明,不同地区考古遗址中的猪群在仰韶前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可分为南北两大群。这为我国猪的多中心起源提供了更加确凿的动物考古证据。

罗云冰认为,基于考古和分子生物学证据,中国猪的驯化可以概括为“本地多中心起源”。它不仅起源于当地,而且起源于多中心。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家猪的原产地应该是独立驯养的本地野猪,但也不排除一些地区直接从其他地方进口家猪。

猪圈是5000年前作为省级饲料出现的。古人试图在春天和夏天养猪。

养猪一般有三种方式:放养、圈养和圈养与放养相结合。罗云冰认为,在驯化的早期,估计育种是主要方法,完全育种可能会发生在以后。甲骨文中的“家”这个词看起来像是房子下面有一只猪。它的原意可能是饲养家猪的稳定住所,也可能与专门养猪有关。

圈养繁殖起源于何时何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说,陕西省的江寨、半坡遗址、河南省的西坡、山东省的北新、李三河、浙江省的河姆渡和江苏省的陇南,据说都是用栅栏遗迹挖掘出来的。

考古学家分析了这些围栏的大小、结构和内含物,认为陕西江寨和半坡遗址的围栏更可能是猪圈。这表明养猪的方式早在7000到5000年前就出现在仰韶文化中。

汉代,国内养猪业发展迅速。汉阳陵东侧的万人冢出土了一批密集的彩陶猪俑,包括公猪、母猪和阉割过的猪,标志着国内养猪规模的扩大和养猪技术的进步。

吕鹏认为,汉代显然有饲养家猪和圈养家猪两种方式。例如,汉代的陶猪圈生动地展示了养猪的情况,而《史记》、《平金列传》记载汉代宰相公孙弘“海上养猪”。

在圈养条件下,猪需要饲料,并且经常和其他动物争夺食物。因此,为了节约饲料,尽可能多的放牧,北魏的贾思勰在他的文章“齐姚敏书”关于养猪说:“草生长在春天和夏天,并在任何时候吃草”。同时,尽量利用人们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尤其是剩菜。除了农产品和副产品可以用作饲料,野生植物也可以用作饲料,这就是所谓的“猪吃百种草,饲料不难找到”。

除了文献记载,碳和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古人是如何饲养家猪的。吕鹏说,研究表明,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古代居民使用小米草、稻糠和稻草以及稻糠作为家猪的主要饲料,而中国中部的家猪既吃稻草又吃稻草。这三个地区家猪的食物来源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小米、大米和小米-大米混合农区的划分完全相同。

中原地区的猪是商代中期以前的主要祭祀动物。

中国人对猪肉的偏好并不仅限于今天,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吕鹏的介绍,嘉湖遗址的猪骨头破碎且数量众多,证明当时人们吃了很多猪肉。猪的断骨可能是古人敲骨取髓造成的。大量断骨的出现表明消耗量很大。

就整个史前时期而言,猪被广泛食用,这显然反映在考古学上。“例如,我们对全国300处考古遗址进行了统计,所有这些遗址都发现了猪骨头、断骨以及明显的加工和食用痕迹。”吕鹏说。

猪肉消费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随着国内黄牛和绵羊的引进,以猪为主要肉类资源的中原地区在5000-4000年前形成了以猪为主,包括多种家畜的局面,为该地区率先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大约在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肉食资源开始从“以猪为主”向“以羊为主”转变。草原畜牧业和游牧民族终于在这里扎根。南方地区的古代祖先由于拥有优越的野生动物资源,将家猪的规模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养猪对双方都有好处,吃肉和使田地变肥”。这条谚语告诉我们,养猪不仅可以提供肉类,还可以为农业提供肥料。猪粪中氮、磷、钾含量高,比例适中,肥效全面。此外,猪粪是一种速效肥料,可直接施于地面,适用于各种土壤和作物,不同于牛粪和马粪,后者只能在发酵后施用。

"猪满是珍宝,不能扔掉。"在古代中国,猪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肉和肥料,还在于更深刻的仪式用途和文化内涵。

"在驯化之初,家猪就在祭祀活动中发挥了作用."吕鹏指出,家猪的下颚在嘉湖遗址被用作陪葬品。河南偃师商代遗址,由于猪“因其常畜而易得”和“因其受人尊敬”,猪在祭祀中的“优越地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罗云冰对中国史前遗址出土的祭祀动物骨骼遗骸进行了详细统计,发现猪是史前动物中出现频率和数量最高的动物。这表明猪被广泛用于祭祀活动,成为主要的祭祀动物。

商代中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牛祭祀,频繁使用牛头,从而完成了从猪到牛的祭祀转换。到春秋末期,“太劳”(牛、羊、猪的组合)已经成为官方宗教和仪式活动中的一种固定的祭祀制度,一直使用到清朝。

随着古代经济的发展,猪的文化内涵日益世俗化。“纵观‘与猪同行’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人们的生产技能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风俗文化知识也在逐渐变化和丰富。”吕鹏说。

——原标题:猪年,去古代看看猪得到什么待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拉杜耶夫最后是怎么被抓住的?拉杜耶夫在车臣战争有着怎样的地位?

全文共 3130 字

+ 加入清单

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为了能将那些作恶多端的武装头目绳之以法,可以说俄军的高层可谓是废了不少的心思。不论是军事打击还是分化瓦解,目标就是为了将罪大恶极、沾满鲜血的罪人彻底清除,以绝后患。这其中俄军生擒绰号"孤独的狼"的萨尔曼·拉杜耶夫的行动,可谓一波三折。今天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戴着大家一起回顾这场惊心动魄的行动。一、"孤独的狼"的发迹史

萨尔曼•拉杜耶夫(俄语:Салман БетыровичРадуев),1967年2月出生在车臣的古杰尔梅斯。中学毕业后曾在当地商业局工作,后加入苏军担任一名普通的建筑工程兵。退役后回到车臣,在当地的共青团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也曾在一家外贸公司进行工作。

1991年秋,拉杜耶夫逐渐成为车臣分离势力的积极分子,之后与杜达耶夫的侄女莉莎结婚,为表自己的"忠诚",他将自己的长子取名为"焦哈尔·拉杜耶夫"。大为感动的杜达耶夫随即任命他为古杰尔梅斯地方行政长官。1992年拉杜耶夫组建了臭名昭著的"孤狼大队"的前身——车臣"总统卫队"。这支"总统卫队"以抢劫车臣通往阿塞拜疆和达吉斯坦的民用火车而在俄罗斯臭名远扬。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拉杜耶夫因为表现出色,多次对俄军目标展开打击,而在车臣内部成为炙手可热的"红人"。他也因为这些"功绩"而一路升迁,从普通的战线指挥官一跃成为车臣的高级将领,军衔也由此升为准将。

拉杜耶夫最出名的一次行动是1995年12月15日的古杰尔梅斯人质事件,当时为了迫使俄军停止对车臣的进攻,拉杜耶夫一手策划和指挥这场人质劫持行动。行动中,为了逼迫俄军投降,残忍至极的拉杜耶夫亲手杀害了5名俄军伤员,为此他获得一个看起来颇为霸气的绰号——"孤独的狼"。

当时车臣极端者内部的"二号人物"是沙米尔·巴萨耶夫,他因为之前的布琼诺夫斯克医院事件而声名大噪,许多人都认为他肯定是杜达耶夫的继任者。这引起了拉杜耶夫的不满,为了想在老大面前挽回尊严,拉杜耶夫决定也想搞一场类似行动,目的就是灭巴萨耶夫的威风,证明谁才是真正的接班人。

经过考虑,拉杜耶夫将行动地点选择在了达吉斯坦的基兹利亚尔市。虽然行动方案被组织内大多数人所反对,但杜达耶夫出于维护拉杜耶夫的心理,同时也为了抗衡巴萨耶夫日愈提升的声望,最终批准了拉杜耶夫的方案,并如愿以偿地赋予拉杜耶夫绝对的行动指挥权。但令前者没想到的是,这次行动却吃了大亏,拉杜耶夫也至此交上了霉运。二、折戟基兹利亚尔

1996 年 1 月 8日晚,萨尔曼•拉杜耶夫亲率几百名武装分子,越过车臣边境,大摇大摆地进入了达吉斯坦共和国的基兹利亚尔市。次日凌晨5时45分,拉杜耶夫带人出其不意地占领了当地的两所医院,把千余名医护人员、病人,以及附近居民楼的居民都劫持为人质。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俄军此时才如梦方醒,大批军警迅速赶到了现场,并立即与拉杜耶夫及其手下展开了激烈的交火。仗着有千名人质作盾牌,拉杜耶夫威胁如果俄军不撤离车臣,他们就将杀死所有人质。为了保证所有人质的安全,俄军被迫停止了进攻,开始与武装分子展开谈判。

谈判中,俄方派出的代表严词拒绝了拉杜耶夫的无理要求,并告诫后者只有释放人质,全体人员才能平安回到车臣。同时还警告说如果有任何人质被害质被伤害,那么军民一定会让拉杜耶夫等人血债血偿。

碰了钉子的拉杜耶夫灰溜溜地下令释放大部分人质,并请求政府提供交通工具,以便他和其他人安全离开。10日凌晨,拉杜耶夫释放了3000名人质,挟持165名人质,分乘11辆客车车开始撤往车臣境内。但他不知道的是,俄军为了消灭他,已经在郊外布置了伏兵。此时拉杜耶夫的撤离举动正好中了俄军的下怀,俄军决定尾随并在合适的时机下解救人质,击毙全部武装分子。

可狡猾的拉杜耶夫好像发现苗头不对,于是立即决定将全部车辆开往附近的五一镇,并在那里与俄军继续负隅顽抗,同时派出代表与俄军进行谈判,双方对峙了数日,谈判也不欢而散。为防止俄军发动突然袭击,拉杜耶夫将镇子内所有要道进行封锁,挖下大量地道,设置前沿阵地并布置大量地雷。期间由于谈判不成,拉杜耶夫下令处决了一些人质,此时的他已经是穷途末路,歇斯底里起来。

1月15日,失去耐心的俄军在空中与地面同时开始了对五一镇的攻击行动,多架米-24、米-8直升机和苏-25攻击机向城中展开大规模轰炸。一轮密集的炮火齐射后,"信号旗"特种部队与快速反应部队在装甲车的掩护下发起冲锋,迅速突破武装分子的防线,攻入镇中。而镇中武装分子则用手头的轻武器进行还击。

经过几天的不间断战斗,拉杜耶夫的手下大多都在猛烈的炮火中变成了田野里的肥料,少数人在拉杜耶夫的带领下开始向山区转移。期间自私的拉杜耶夫不顾及手下人的死活,将重伤员随意遗弃在战场上令他们自生自灭。但即使这样,拉杜耶夫的手下也是死伤殆尽,侥幸生还的拉杜耶夫有如丧家之犬一般逃回了车臣。

回到车臣的拉杜耶夫,被死去手下的家属大肆抨击,认为他的无能和自私让自己的亲人无故丧命。1996年3月的一天,当他外出返程途中,愤怒的家属持枪袭击了他的车队,他本人也被子弹打中了头部,连眼珠也被打了出来,最后经过紧急抢救才捡回一条命。

不解气的死者家属们给他起了个十分侮辱性的绰号——"妇科医生",形容他只会对手无寸铁的女人和孩子下手,而面对俄军却窝囊不已。为了安抚拉杜耶夫,杜达耶夫还煞有介事地给他一份奖励。不料却遭到了死敌巴萨耶夫的当面挖苦:"你为了获得这枚奖励,连自己的亲戚朋友都不顾了。"三、难逃正义的法网

自从基兹利亚尔事件失败,本人也被报复后,拉杜耶夫的处境开始越来越不妙:曾经的老大杜达耶夫已经被俄军给炸死,已经没人为他撑腰护航了;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成了新任的老大,原本是死对头的巴萨耶夫也更加无所忌惮起来。

可以说,曾经风光无限的拉杜耶夫已经是墙倒众人推的局面了,虽然也在一些行动中看到拉杜耶夫的身影,但是他的手下却越来越少,想要再次东山再起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了。

同一时期,俄军在战斗中节节胜利,收复了不少之前被武装分子控制的城镇,歼灭了大量负隅顽抗的武装人员。如何迫使对方投降,就成了俄军下一步的选择。经过多方考量,俄军和政府高层决定抓捕一些颇有名望的武装分子头目来逼迫其余人投降,而萨尔曼·拉杜耶夫正是名单上的第一位。

为此俄方在车臣内部进行了大量宣传攻势,并且成功策反了一位拉杜耶夫身边的保镖,该人向政府透露了大量消息:当格罗兹尼被俄军收复后,为了活命,拉杜耶夫使出了"诈死"伎俩,试图蒙骗俄军,但这些努力都没有让俄方上当,对于他的追捕也进入了最后阶段。

2000年3月10日,俄军侦察部队无意中发现了一支由数百名武装分子组成的武装团伙。侦察兵们发现这伙武装分子装备精良,组织严密。就断定一定有"大鱼"藏身其中,他们一边紧紧咬住敌人不放,一边将情况迅速通报上级。当晚,一支特别行动小组赶到车臣,经过严密的判断,断定这是拉杜耶夫的卫队,他本人一定躲藏在此,于是针对他的抓捕行动随即展开。

经过两天的部署,3月12日凌晨,拉杜耶夫与手下秘密来到一个亲戚家中过夜。正当所有人还在睡梦当中时,俄军抓捕小组破门而入,还没反应过来的拉杜耶夫被直接按在床上,成了阶下囚。据说当时拉杜耶夫被眼前突然发生的这一切吓得魂不附体,所以直到抵达莫斯科还没有醒过神来。

2001年12月25日,萨尔曼·拉杜耶夫及3名同伙被送上法庭接受审判,拉杜耶夫最终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一年后的12月15日,萨尔曼·拉杜耶夫因突发体内大出血,在监狱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终年35岁。结语

萨尔曼·拉杜耶夫在多次侥幸逃脱后,最终难逃正义的制裁,暴死狱中。这样的因果报应也是这个歇斯底里的疯子的最好结局,任何推行暴力和恐怖行为的人都不应该成为英雄,都应该受到世人的唾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多少 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几代人的平均寿命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军迷朋友们来说,每一次提起与军事有关的武器装备、战争、史实等,往往都会比较专注于事物的本身,而忽略了其背后所蕴藏的一些东西。无论是各型武器装备,还是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会牵扯到军人和无辜生命的伤亡,巨额的经济损失和巨大的破坏。因此,我国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提出“不战屈人之兵”,正是看到了战争的这些问题……

今天,“玻羊车界”换一个角度,以人类各阶段的平均寿命为前提,跟大家形象的探讨一下战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国内目前从1931年9月18日起算)~1945年9月2日,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跨度长达31年!

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夏代的人口平均寿命只有18岁;就是说,一位夏商时期的中国人,如果他在1914年出生,参考‬数据‬赋予‬他‬的‬寿命平均值,他‬一生的1/4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要用一生的约‬1/3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假如他想为我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他要赶在1931年出生,4岁参军,才能在‬理论上‬打满‬全程,一生的7/9都是在打仗中度过的,剩下‬的只有童年‬......

其实,即便是跃过秦朝的20岁、东汉的22岁、唐的27岁、宋的30岁、清代的33岁,即便是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平均寿命也只有‬35岁,也是有近一半的人生在打仗!

由以上的比较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人类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杀伤效率越来越高,但是人类的战争时间有越来越长的趋势,比如长达十年的两伊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以及美军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的治安战、叙利亚内战等等。也可以这么讲:武器先进与否,并没有本质上缩短人类战争的进程,左右人类战争长短的主要原因,依旧是人类的寿命!

咱们再来看看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欧洲的寿命情况。自18世纪开始,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各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保健措施得到改善,欧洲人口的平均寿命到了19世纪中叶超过了40岁;至20世纪末,欧美等发达国家男女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71.1岁和78.7岁。

也就是说,在1850年前后‬出生的很多人,因为各种不幸,有幸没有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而1890年-1900年出生的欧洲人,尤其是男婴,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些经历“一战”并在战争中幸存的人,以及在1850年左右出生的那些比较长寿的人,会经历“一战”、“二战”之苦。

而且,1900年出生的任何一位欧洲人,只要超出欧洲平均寿命指标,无论是参军还是仅作为一介平民,都会受到“一战”、“二战”的波及!

如果我们以10年为一代人计算。时间跨度31年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有3代人伴着枪林弹雨来到‬这个‬世界!假如以14岁-30岁作为参军入伍的适龄,那么就会把时间追溯到1884年,而1914年出生的男婴,不仅生于战火之中,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各国厮杀的主力军!

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幸存的军人,除了枪炮造成的残疾,还会有一部分人饱受化学武器留下的终生痛苦......那些在原子弹下幸存的日本人,会受到烧伤、辐射的伤害,会在皮肤性‬疾病、血液病变、癌的折磨中慢慢死去……

也因为如此,有人说,“一个人是一座‬墓碑,一百个人是一百座墓碑,而一万个人,仅是数字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国古代的田径纪录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田径运动作为一项军事技能,在中国古代随着战争的需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与西欧发展起来的田径运动完全不同。军事训练虽然重视跑、跳、扔能力的训练,但不重视成绩记录,所以没有运动成绩的记录。然而,一些相关数据可以从史料中进行交叉核对,从侧面大致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田径运动的水平。

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网络图)

陶的《元末明初南村弃耕记》记载了元代有一个名为“归田池”的长跑比赛。“贵由红。是的。尝试每一步。这叫做放手。在大都,它从河西开始。如果商都,从泥河开始。三个多小时,走180英里,登上王位,鞠躬,欢呼万岁”。在古代,一天被计算为12小时,而现在3小时是6小时。6小时跑180英里,1小时跑15000米。

“南村弃耕”(网络地图)

《北石羊大眼睛传》记载,大眼睛“三人一条长绳,扎成一个发髻,直直地走,好像绳子丢了似的,但马驰不如它”。虽然这里没有具体的结果,但可以想象,一根3丈长的绳子可以跑成一条直线,如果没有100米11秒的速度是不可能的。

古代田径(网络地图)

根据《黄发传》中的另一个记载,在南方历史上,“新建的巴山人也是如此。他有勇气每天走200英里,还能跳30英尺。”距离是跳远。根据中国历代度量衡变化表,梁朝的一英尺相当于今天的0.2505米,所以三英尺等于7.05米。黄发的跳远纪录是7.0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年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学常识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10.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中最突出的是那些豪壮感人的爱国主义诗篇,如《书愤》《示儿》《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词如《诉衷情》《钗头凤》《卜算子》为世传诵。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11.南宋还有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别具一格,称为“易安居士”。代表作为《声声慢》、《醉花阴》、《如梦令》《一剪梅》等篇。其诗也偶有豪放之风,如《乌江》一诗,名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今存有后人辑录的《漱玉词》。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精通音律,常自己谱曲,《扬州慢》就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重瞳为什么在古代是帝王之相?历史上有多少人是重瞳?

全文共 2097 字

+ 加入清单

应该有不少人都听说过,古代有项羽是重瞳的说法,而重瞳也被人们看作是帝王之相,也就是说天生有重瞳的人,很有可能是会当帝王的。其实不止是项羽,历史记载有很多有名的人都是重瞳,这个重瞳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根据历史的记载,有多少人是天生的重瞳,他们最后又是什么结局呢?1.重瞳是什么

重瞳,也称重华、双瞳,分为双目重瞳和一目重瞳。重瞳就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的人一般都是圣人、帝王之相。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四》:“以雪峰寺僧卓岩明素为众所重,乃言:此僧目重瞳子,手垂过膝,真天子也。”

《菽园杂记·卷十一》:“太宗……重瞳龙髯,二肘若肉印之状。龙行虎步,声如钟,实乃苍生真主,太平天子也。”

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天赋异禀,目有双瞳,豪气干云,力能举鼎,是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据《史记》记载,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史书上还记载项羽目有重瞳。

项羽真的是重瞳吗?也许是吧,历史上许多史料都是这么记载的。清钱谦益《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迹已冥冥,戏马台前鬼火青。十丈黄楼临泗水,行人犹说霸王厅。”

清周龙藻《大墙上蒿行》:“亚父好竒策,终被重瞳误。”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四:“〔杨大年〕以诗贻馆中诸公曰:‘闻戴宫花满鬓红,上林丝管侍重瞳。’”明邵璨《香囊记.琼林》:“三策献重瞳,独占鳌头圣恩重。”《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2.为什么会出现重瞳

2001年,台湾导演陈国富拍摄了一部名为《双瞳》的电影,这部电影中一位老教授提起过双瞳的典故:北宋时候,有一位喜爱玄秘之书的黄裳拥有一双奇异的双瞳眼。他可以日观千里,夜视鬼神,并能一眼便从人群里找出“人魈”(即坏事做尽,已经入了魔道的恶人)。

这样的想法倒也顺理成章,拥有不一样的眼睛自然应当看到的与一般人不同的景象。在古代西方,人们将重瞳称作“巫之眼”,意思是这样的眼睛可以与神明交流,看到人们所看不到的东西。

那么重瞳真的有这样的效果吗?事实上,这种说法比其代表帝王圣贤的命相更为无稽。虽然单独看来似乎各有各的倒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将两种说法交叉,项羽、李煜等人白天能看千里,夜里还能看到各色鬼怪,相信他们就不会死于自刎和毒药,而是死于惊吓过度了。

重瞳现象一直存在于历史传说和影视作品中,现实中是否真有这种人存在呢?有一种后天重瞳现象并不少见,现代医学认为是早期白内障的现象。至于传说中天生就是重瞳的人,现实生活中极为罕见。有科学家认为天生重瞳很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

返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遗传现象。是指人类的个体身上出现了人类祖先具有而现代人身上已消失了的解剖生理特征。有人说重瞳类似于苍蝇的复眼,但苍蝇是无脊椎动物,人类是脊椎动物,他们的祖先早在几亿年前就分道扬镳了,反而是一种四眼科的鱼类更可能与人类可以追溯到同一祖先。

四眼鱼又叫上瞥鱼,是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河流里的一种小鱼。这种鱼的眼睛造型非常奇特,它们看起来像青蛙眼一样,高高地突起在头顶上。每只眼睛的中部由一条黑色水平线隔成两个均等的部分,瞳孔和水晶体也平分成上下两部分,看起来活像四只眼睛,所以称它四眼鱼。

四眼鱼将瞳孔分成两部分可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在河面游走时,会将上半部分的眼睛露出水面外,这样就可以观察空中的动静——便于捕捉靠近水面的昆虫,同时还能防止被食鱼的鸟类偷袭;而它们埋在水下的眼睛也没闲着——观察四周环境防止大鱼的袭击,还能注意自己游动的方向是否有障碍物。

另外,这种鱼已经由纯粹的水生动物进化成为了两栖动物。在水中,它们用腮来进行呼吸;而它们头部有一个液囊,能够在它们被水推到陆地上之后,持续向它的鳃部供给水分,保证他们在陆地上也能照样呼吸。

人类进化过程中,由鱼类进化到陆地生物的进程与四眼鱼的进化出奇的一致。因此,重瞳或许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只不过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身所需要面对的天敌越来越少,也不再需要眼睛具有“眼观六路”的功能,因此现代人即使出现反祖的“重瞳”也只是图具其形而无其用了。3.历史上有哪些重瞳的人

历史上的重瞳人: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的只有七个人:仓颉、虞舜、项羽、吕光、鱼俱罗、李煜、重耳。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有重瞳的人物(时间先后顺序):

仓颉,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也说是汉字的创造者,双瞳四目。

虞舜,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

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秦末一度掌握中国统治权的“西楚霸王”,后人诗文中常称“楚重瞳”。

吕光(338年-399年),后凉君主,王猛见而异之吕光双目重瞳。

鱼俱罗,隋朝名将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末代君王,著名词人,字重光,据载只有一个眼睛是重瞳。

实际上经过现代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束进来,又叫对子眼,现代医学认为是早期白内障的现象。由于眼珠子颜色浅,看上去就象是大瞳孔套小瞳孔,所以叫重瞳。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瞳”的记载。重瞳即“一目两眸”,也有人认为是“白内障”。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钱的单位贯是多少 一贯钱是多少个铜钱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一枚铜制铸币为一文,一千文用绳子从中间的孔穿起来,称为一贯或一吊。家财万贯,则有1000万文,在有些时期,能兑换500两黄金。

古时1两大概为37克,也就是说,家财万贯的大概有37斤的黄金。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其面值也叫“一贯”。开始是相当于一千文,后来由于贬值,最低降到价值一文左右。所以,一文两贯,其实也就是2001文钱。清朝时期,1贯约等于1两银子,后涨到1两银子兑换2贯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在没有洗衣粉的情况下,古代人是如何洗去衣物上的污渍的?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从最初的衣不遮体到衣冠楚楚,已经是过去了几十万年的时间了。所以有些人就有些疑问了,古人穿着光鲜亮丽,那么古人在洗衣服的时候是用什么来去除污渍的呢?毕竟古代没有洗衣粉。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解古人洗衣服如何去污,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

根据史上记载,最早的洗衣记录要追溯到4000年前,埃及法老的一个坟墓,墓中壁画有着两个奴隶在洗衣服。一人在给衣服浇水,另一人正在揉搓,水顺流而下到另一个槽,这是最早的洗衣记录,都是用清水洗,没有其他类似洗衣粉的东西。

草木灰,是我国最早的洗衣粉,也是最简单制造的,只要把草本植物烧成灰就可以了。草木灰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钾成分,去油污效果非常好。把衣服浸湿之后,加入草木灰和揉搓和捶打,就可以把衣服洗干净。

后来人们发现,将贝壳灰和草木灰搅拌,在洗丝绸料的衣服时效果更好,看起来焕然一新。因为草木灰和贝壳灰混合,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它的碱性变得很强,洗衣服也更加干净。而这种贝壳粉和草木灰混合的产品,古人把它称为“蜃”。

到了汉朝以后,古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石碱来洗衣服。衣服虽然洗得干净,却会残留一些气味,所以到了金朝之后,一种带有香味的石碱应运而生。人们在石碱中加入淀粉和香料,做成一块块在商店出售,深受百姓的喜爱。

一直到明朝末年,香味石碱发现到顶峰,在北京开设了很多香味石碱的店铺,其中以“合香楼”和“华汉冲”最为出名。这时候的香味石碱多种多样,不管是形状还是香味,都各有不同,成为洗衣必备的良品。

后来发展到皂角,它是皂荚树的果实,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很适合洗衣去污。古人在使用之前,把皂荚树的果实捣碎,弄成粉末泡在水中,还能产生泡沫,跟现代的肥皂有点相似。皂角还有一个好处,它是纯天然的植物,对人体无毒无害,用来洗衣服非常清香,还能保持衣服不褪色。

再往下,“澡豆”开始盛行起来,这是用豆粉和多种药粉以及多种香料研磨而成。澡豆在当时的古代,可以说是全能的化妆品,洗头、洗脸、洗澡、洗衣服,一切污渍和油脂,澡豆全部搞定。不仅这些,据说澡豆还具有美容的功效,当时的达官贵族或是平民百姓,每家每户必备。

最不可思议的一种,就是猪的器官,猪胰子。就是把猪的胰脏清洗干净,加入豆粉和香料,捣碎晒干做成块状,堪称当时去污领域最顶级的产品。后来人们通过加工,在猪的胰腺中加入纯碱、砂糖和草木灰,去污能力更上一层楼。

这个产品不仅能洗衣服,还能洗脸和洗澡。唯一的缺点是,价格太昂贵了,一般平民百姓都用不起。

不得不说,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的先进技术,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智慧,令人称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古代女子为何要穿开裆裤出嫁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嫁娶这件事情,其实很多时候也还是有很多的讲究的,而且这样的习俗现在虽然并不多了,但是在古代,那就很多很多了。今天就说一个大家不太知道的,话说这个古代女子一般会穿开裆裤出嫁,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说法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古代女子出嫁为什么要穿开裆裤小编就直说了啊,那就是为了在洞房的时候方便,哈哈,也有起保暖的作用,但是这其中的故事又不仅仅如此,还是有非常多的讲究的,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

说到嫁娶风俗,其实在古代真的很多很多的,各个地方也都不一样。在有的地方,人们结婚都比较早,女主在出嫁的时候,父母不仅仅要准备嫁妆,其中有一件东西我们要知道,那就是这个开裆裤,那么为什么要准备开裆裤呢?这个得从古代服饰的演变说起。

其实也并不是因为出嫁女子比较小,害怕,会大小便失禁什么的,核心原因还是穿衣这件事情一直在发展了。

在还早的一些时候,这个古代女主结婚并不穿裤子,只穿裙子,毕竟很好看,穿裙子夏天还好。但是到了冬天怎么办呢?那不得冻死,就算有轿子也是很冷的,所以当时的父母就准备了两个套筒套在出嫁女子的腿上起保暖作用。

这个套筒其实就是早期的裤子了,那时的裤子还叫作袴,因为它只有两个裤腿,档并不会缝合在一起,所以就给现在的裤裙有点像了。从现代的角度看古代人的这种穿法,我们都叫作开裆裤。其实你叫他开裆裤也没错,但是其核心还是起保暖作用的裤子。

但是还有更加重要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古代嫁娶都是父母绝对的,很多新郎那知道新娘长什么样,也没见过面,这个在洞房的时候等于是两个陌生人突然睡到了一起,一点感情基础没有,这个时候开裆裤就非常有吸引力了,让两人减少了很多尴尬的过程,就直接可以翻云覆雨了。所以这个开裆裤也非常的贴心了。

其实古代也不仅仅有开裆裤这一说,还是有很多的其他的奇葩的习俗了,什么带个白手绢,晚上要见红,证明女子清白等等。其实也还有更多了,也真的是很有意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的月饼是什么馅的?古人也会包黑暗料理吗?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黑暗料理,恐怕是会让很多人心头一颤的那种食物吧,不管是从名字还是菜品上,都让人有一种很强烈的拒绝感,更不要说口味了。当年用月饼做的黑暗料理可不在少数,不过在月饼诞生的古代古人们又会用什么馅料来制作月饼呢?一起来看看古人的月饼馅是什么,会不会也有让人难以想象的黑暗料理呢?

中秋节的意义,想必也是不用多说了,然而在现代人的印象当中,中秋节除了“与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这些词之外,还有别的吗?恐怕真的已经没什么人能说得出来了。的确,这些算是中秋习俗当中比较出名的几条,但是中秋却绝不仅限于此,你知道中秋也是有猜灯谜的习俗吗?你知道中秋除了月饼,还有什么好吃的吗?

中秋同样也是有花灯的,虽然比之元宵节还是相去甚远,而且大多是南方才有的习俗,但在中秋之夜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蛋壳灯、稻草灯、鱼鳞灯、鸟兽灯等等,还是能够增添非常浓重的节日气氛的。中秋时节桂花飘香,也是赏桂花、饮桂花酒的好时候,甜甜蜜蜜的,总是比现代人用来代替的红酒更多了一份古韵和意趣,你说呢?

月饼,中秋节的重头戏,在中秋还没有正式到来的时候,市面上就已经上架了各种各样不同品牌、不同包装以及不同口味的月饼。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和过中秋节的习俗一样,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先是在宫廷中流行,后来流传到了民间,成为一个共同的节日以及节日习俗,并且发展出了具有各地不同特色的地方节日文化。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的认为是殷商时期太师饼,有的认为是汉朝胡饼,也就是馕,不过真正让月饼和中秋节联系在一起的,还是得到明朝时期。清朝时,月饼已经非常流行了,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那么古人都会在里面包一些什么馅料呢?

普通规格的糖、酥油或许已经没办法满足,明朝时期就已经诞生了水果月饼:“八月望以百果为大饼名月饼,以百果和糖名俸糖,赏月达曙。”清朝甚至也有五仁月饼的前身:“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现在的月饼,基本上是莲蓉蛋黄馅风行天下。莲蓉月饼是广式月饼的特色,始见于晚清。因此,晚清之前的古人,可能吃不到莲蓉蛋黄。

古人吃的月饼主要是什么馅的呢?我们从零散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窥见一二:

明人沈榜《宛署杂记》:“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可知明代市场中出售的月饼,有水果馅的。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了一种“刘方伯月饼”:“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儿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从文字看,这应该是五仁月饼。

清代还有另一本美食专著《醒园录》,里面也提到月饼的做法:“半油半水相合之面。外再用单水之面,薄包一重,酥而不破。其馅料,用核桃肉去皮研碎半斤,松子、瓜子二仁各二两,香圆丝、橘饼丝各二两,白糖、板油(如入饴糖,即不用板油矣)。”与五仁月饼有点相似。

清人续写的《三续金瓶梅》也提到几种不同馅的月饼:“有定做的桂圆月饼、山楂月饼、八宝月饼、夹沙月饼,各样自来红、自来白,园里葡萄架的葡萄也熟了。”自来红、自来白都是清代京式月饼的典型款式。

晚清《沈阳百咏》诗中就有一首写到“自来红月饼”:“提浆作馔趁秋风,月饼居然出沈中。终是枣泥滋味好,痴人偏买自来红。”诗人附注:“内城诸茶食店所制提浆月饼最佳,自来白、枣泥馅者为美。痴人好用自来红,以名贵也。”可知清代京式月饼以枣泥馅为上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惊!古代人也能剖腹产?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准妈妈会纠结是选择剖腹产还是顺产,其实在考虑这些时,你可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生孩子的。那么,惊!古代人也能剖腹产?就让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代人也能剖腹产?

一、躺着生其实并不受欢迎

要知道,古代人的卫生条件与现在根本没有办法比,古代妇女生孩子真的是像在鬼门关走一遍。古代人尤其是外国人之所以不喜欢躺着生,主要是因为她们认为其它姿势要比躺着更容易生产,减少难产机率。在国外,很多产妇选择站着生、跪着生等。

二、准妈妈如何选择分娩方式

很多准妈在分娩之前不知道哪种分娩方式适合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准妈可以听听医生的建议,因为在入院分娩之前,医生会给产妇做一个详细的身体检查,看看胎位是否正常,产妇情况是否稳定。如果一切都正常,那么产妇可以选择自然分娩的方式,但如果有问题,那么就可能要选择剖腹产了。

有些产妇对于自己的分娩方式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产妇害怕疼痛所以就算自己能顺产也会剖腹产。无论如何,产妇在选择之前一定要与医生沟通好,最好听从医生的建议,以免出现问题。

三、古代人分娩有顺产也有剖腹产

剖腹产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有。古代人生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但条件受到很大制约,所以才会说“女人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走了一遍”。与古代相比,现在的准妈妈还是很幸福的,虽然会疼痛,但是医疗条件要比古代好太多,安全性也大大增加了。

四、古代人生孩子姿势五花八门

古代女性生孩子的姿势有很多,不仅有躺着的,还有坐着的。同时还有其它姿势,比如站着、蹲着、坐着、跪着。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分娩方法,相信准妈妈都希望自己能安全地把宝宝生下来。既然如此,在分娩之前也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保持心情稳定,不要让自己有太大的压力,以免影响分娩进程。同时多跟医生做好沟通工作,积极配合医生,共同努力,确保宝宝健康诞生。如果你对剖腹产的风险有多大等有关孕妇分娩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剖腹产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的作者佚名,全书共三个部分,分别是《风》、《雅》、《颂》,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介绍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起初叫做《诗》。《周颂》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作品。《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以后。

《周颂》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风》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骑马一天多少公里 古时候骑马一天走多远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骑马一天能跑200公里。古时候所说的“800里加急”指的是一天跑400公里,并且路上每10公里换一次驿马,有时还经常跑死马。但实际上,马的耐力没有这么持久,一天最多跑200公里。而“800里加急”只是文学中的夸张手法,表示事情紧急。

古代骑马一天多少公里

古代人骑马行路,快马一天走96公里左右。以隋唐时期为例,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

可见,快马一天走180里是基本要求,应为古代人骑马行路的基本速度。古代里,现在被称为华里、市里。隋唐时期一里等于约540(标准)或530米,180里就是95.5至97.2千米之间,既96公里左右。马的速度20-60公里,一次最多连续可以跑60-100公里。当然如果不心疼马,一晚上跑300公里撑死,马也掉膘,估计要个把月才能恢复。

一般情况下,古时的马匹可连续跑30里。也就是说,快马加鞭30里后马就得休息。如果要保持高速,只有换马匹,估计古代战马可以连续不停跑30里。夏侯惇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被称疾行将军。行军要比单人骑马慢很多的,而且马不可能连续奔跑几个时辰的,那样马就废了,最好一人三骑互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美女养颜美容秘方一览

全文共 2192 字

+ 加入清单

杨玉环

“红玉膏”能使杨贵妃容颜不老,而“香汤”(也就是温泉)则是杨贵妃全身肌肤冰肌玉骨的美容秘书。坊间有传,杨贵妃除了爱泡温泉外,还喜欢在沐浴时加入牛奶,保持全身肌肤柔嫩。

现代人要享受温泉护肤、牛奶浴等大可不必像古代人那样繁锁。使用含有该成份的护肤、护理品,也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成分相似的护肤品:薇姿温泉矿物保湿霜,含法国温泉矿物成份;雅芳牛奶沐浴露,含牛乳成分,让全身肌肤喝上牛奶。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诗中讲的就是四大美人之一杨玉环。

杨贵妃之所以冰肌玉骨、貌美如花,除了因为她“天生丽质”之外,还与她善于运用各种养颜术,不无关系。当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以她为名的美容秘方“杨太真红玉膏”,而红玉膏的主要成分就是杏仁。

杏仁蜂蜜水敷脸

在温水中加放一勺杏仁油、一勺蜂蜜,拌匀,放入柔软棉质的小毛巾,让它吸满水分后,趁温热敷在脸上,直到湿度降低,重复浸温水、敷脸的步骤数次,让皮肤做到简单的桑拿。杏仁油和蜂蜜能使皮肤软化,变得柔滑,温热感有助于舒缓皮肤,以便让皮肤更好地吸收后用的护肤品。

武则天

武则天另一个美容方,是御医张文仲给武则天开的,叫“常敷面脂”(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的面膜)。面脂在唐代很为流行。当时的面脂全部用天然的药材制成的,主要成分有细辛、葳蕤、黄芪、白附子、山药、辛夷、川芎、白芷、瓜蒌、木蓝皮,再加猪油炼成的。

成分相似的护肤品:佰草集新七白系列,主要成分为白术、白茯苓、白芍、白芨等七种中草药美白成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而且是一个活了81岁的长寿女皇,武则天是非常讲究保养的人,御医们也为她的皮肤护理开出了很多美容秘方,其中最有名的有两个。一个是“益母草泽面方”(又名“神仙玉女粉”)。

益母草是妇科良药益母草是妇科的良药,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外用敷面可以美白肤色、祛斑、皱纹;内服有调经、止痛经的功效。益母草膏及益母草软胶囊都是今天常用的益生保健品,服用起来很方便,使用之前请先咨询中医师。

吕后

中国历史上三位女皇中最早的一位,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

有传在楚汉时期,吕后的日子虽然并不好过,但尽管如此,吕后已经非常爱吃银耳(又名白木耳)。刘邦一统天下后,虽然有更多名贵的滋补品可供吕后享用,但吕后却依然喜欢食用银耳,她每天起床都必吃银耳羹作为早膳,

银耳性味甘,平,质优品称为“雪耳”,银耳富有天然特性胶质,加上它的滋阴作用,长期服用可以润肤,并有祛除脸部黄褐斑、雀斑的功效。银耳是和种含膳食纤维的减肥食品,它的膳食纤维可助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吸收。很多爱美的女仕对“银耳”呢称为“平民燕窝”。

银耳的价格经济,吃用方便,吃用前用水泡开,和冰糖、莲子或木瓜等慢火炖至银耳酥烂起胶,汤汁变浓稠即可。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农历三月三采桃花,阴干研细末;七月初取乌骨鸡血,与桃花末调和成糊状即可,用时取适量敷面及其他部位。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此方是她用来美容的面药,不仅可以滋养皮肤,促进其新陈代谢而令“面白脱如雪,身光白如素”,而且还能防治某些皮肤病(如白癜风等)。

乌鸡又称乌骨鸡,在唐朝,乌鸡被当作丹药(maifengdanyao)的主要成分来治疗所有妇科疾病。明朝着名的说道泰和乌鸡是妇科病的滋补及滋养品。现今药店里,“乌鸡白凤丸”依然畅销。

永和公主

永和公主是唐肃宗的女儿,有古代的“美容大王”之称。她一心研究美容养颜,并给后世留下了两个护肤的秘方。

第一个是洗面的,第二个是洗澡的。收在宋代的《太平圣惠方》里。

洗面的。是用鸡骨香90克,白芷、川芎、瓜萎仁各150克,皂荚300克,大豆、赤小豆各250克,研磨筛尽,去筋去皮,制成药粉。洗脸时当洁面粉用,早晚各用一次。

皂荚、豆粉、瓜萎仁可以清洁皮肤,除角质;川芎、白芷都有活血功用,也有美白效果;鸡骨香也是植物,又叫木沉香,也是祛风活络的,还可以除湿,消除脸上的水肿,同时也是洗面药里添加的香料。

洗澡的。把米泔水(淘米水,或者舀一碗米用清水浸泡几天)煮沸,放入鹿角胶让其融化,再加入糯米熬成粥,粥就变成半透明固体,很像美丽的香皂,将这“香皂”晒干,待用。再取桃仁、杏仁、黑豆、白芷、白蔹、白及、白术、白茯苓、沉香、皂角及少许麝香,全部研成末,洗澡时用“香皂”蘸药粉涂抹全身,可以使皮肤幼滑白嫩,身体芳香不散。

这两个方子里都有白芷,白芷是古代妇女养颜都会用到的一味药。其他的药,多多杂杂,都是为了达到去污、活血、美白、芳香的几重效果。

现在的女子即便很想按上述方法尝试,只怕也懒得动手,不妨多选用些有白芷作原料的中草药面膜,而手工皂最近也盛行起来,很多天然的护肤品牌都有手工制的皂可供选购。

除了太后、贵妃、公主等皇亲贵族喜欢钻研护肤之道外,宫廷内的待女们也相当注重养颜嫩肤,而且更接近平民化。

取新生鸡蛋一只,壳上开一小孔,去黄留清,装入朱砂细末20克;用蜡封孔后与其它鸡蛋一起让母鸡孵化,待其它蛋孵化出来后即可取用,每次洗脸后取少许涂面。古医籍《肘后方》称此方可以“令面白如玉,光润照人…”。宫女们在洗澡时,会将黄酒1升放入洗澡水中,连洗两个星期,肌肤自然变得细腻无比,若能用美玉摩擦更妙。

Diy蜂蜜鸡蛋面膜

取蛋清充分搅拌,至全部起泡沫,加入蜂蜜,继续搅匀即成。敷在脸上约5分钟洗净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礼仪常识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很多好的东西都流传了下来,有好的就会有坏的,那么小编今天就带大家去看看古代礼仪常识,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代礼仪常识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美容9大传统秘方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中医,只要以调理为主,注重养生,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中医美容是如何让肌肤美白的。这9大中医美容秘方,你不妨多学学。

1、中医美容秘方去皱膏

用蜂蜜、白糖和牛奶各适量调为膏,每日早上或晚上涂于面部,保留10~2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去。常常使用可以减少或消除面部皱纹,并有润肤增白的作用。

2、中医美容秘方嫩肤去皱橘皮水

橘皮内含多种维他命及有机酸,可用以营养滋润皮肤,有明显的抗皱作用。常用橘子皮浸水洗脸,美容效果非常好。

3、中医美容秘方悦泽面容方

取冬瓜仁250克,桃花2O0克,白杨树皮(去外面粗皮)100克,阴干研为细末,每日饭后服1克,日服3次。要想使脸面白一些可增加冬瓜仁剂量;要红一些则增加桃花剂量。据东晋着名医药学家葛洪介绍,服用3O天后颜面变白,50天

4、中医美容秘方菟丝子治面疮痘痘方

茧丝子苗绞汁涂于患处,每日3~5次,连续涂抹至痘痘消失止。

5、中医美容秘方苦瓜除青春痘方

苦瓜洗净挤汁加冰糖适量饮用。外用苦瓜汁擦患处。连用数日后,即可去除青春痘。

6、中医美容秘方添容丸

清初名医陈士锋应用古验方治疗痘痘效果非常好。此方为轻粉、黄芩、防风各、白芷和白附子等量,共研为细末,用蜂蜜调好,做成丸子。每日洗脸后,用以擦面。本方也能治疗各种皮肤病,使容颜美好。?出处;《石宝秘录》

7、中医美容秘方天门冬美容方

天门冬是常用中药,《本草纲目》云:“煮食之,令人肌体滑泽白皙,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还记载了诸多服食方法,其中有一方云:“用天门冬十斤,杏仁一斤,捣末,蜜渍。每服方寸匕。”用天门冬外敷,可起到“面黑令白”的作用。用天门冬晒干捣为未,同蜜捣作丸,每日用之洗面,使用不到1月后。皮肤就可变得洁白、细嫩。

8、中医美容秘方鸡蛋清面膜

用3牧鸡蛋放白酒中浸泡28天后,每晚取蛋清敷面,可以使颜面变白如雪。此方简便易行,美容效果显着。

9、中医美容秘方牛奶护肤方

牛奶是世界性营养保健饮料。在我国更有悠久的食用历史。牛奶内服、外用均有滋润皮肤的作用。民间传说一用牛奶洗澡可以使皮肤细嫩,富有弹性。笔者不提倡用牛奶洗澡,但可在洗脸或洗澡后用牛奶擦涂,10一20分钟后再洗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