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妾的地位究竟有多低【汇总19篇】

浏览

7017

文章

19

篇1:古代职业地位等级排列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古代对人的地位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可以用“三教九流”来形容,“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不管是在官场、还是职场上,各行各业都会有职业等级的划分,这是从古至今就一直流传下来的等级制度,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古代职业地位的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详细内容

1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九流泛指那些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2

上九流:一宰相,二尚书,三督抚,四藩臬,五提督,六镇台,七道台,八知府,九知州。

3

中九流:一流医生,二流金(算卦卖卜),三流飘行(卖写书联),四流推(测字),五流琴棋(挟琴卖艺和摆棋赢钱),六书画(卖书画),七僧,八道,九麻衣(看相)。

4

下九流:一流王八(妓院老鸨),二流龟(纵妻不贞骗人渔利者),三流戏子,四流吹(吹鼓手),五流大财(跑马卖解耍大把戏者),六小财,七生(剃头匠),八盗,九吹灰(贩卖烟土和开鸦片烟馆)

5

元朝的时候,政府按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把被征服的臣民详细划分为十个等级,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统治者是骑在马背上的征服者,敌视知识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后。

6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各种职业的划分还有“五行八作”、“三姑六婆”等等。

7

五行是指:车行、船行、脚行、商铺行以及衙役行;八作是指: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和石匠。

8

三姑:道姑、尼姑、卦姑;道姑是道观里的女性,尼姑是指庙里的女性,卦姑,专门给人占卜算卦的女性;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和地位?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考秀才是考取功名的一步,秀才的地位在古时候是很高的。由于当时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落后,能够读书的人少,能考取功名的就更少了,秀才的能力相当于现在的中专或大专生,地位却相当于本科或研究生。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而到了明清之后,秀才便成为生员也就是取得了参加科举资格的书生的通称。事实上由于中国古代考试并没有什么学历要求,凡是有知识的百姓都可以报名考试,只要你有知识,用不了几天就可以作官。而在这一点上由于现代社会的进步,社会对知识储备要求的提高,想考公务员就没那么容易了。

但是如果硬要进行比较,那么按照对应原则,明清时期的秀才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专或大专生。

但是在明清时期,一班老百姓能写出自己的名字都不多,能认识几百个字,会简单得算术就不错了,条件好的家庭会进私塾或请先生学习知识,普通人可上不起私塾。大专水平已经属于凤毛麟角了,换作现在也属于本科或硕士的学历啦,那个时候的人们都非常敬重知识分子,称他们为“文曲星”,当成神灵来加以崇拜。所以这也是秀才在古代是很受人尊敬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在古代太子的地位有多重要?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太子有什么样的地位和权利?

在古代的时候,太子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一个受到大家比较尊重的角色,可以说距离皇帝宝座可能仅仅只是一步之遥,可以让大家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很有可能马上就变成九五至尊。

但是这同样也是一个会让人特别嫉妒的角色,要知道在皇宫内嫔妃成群有着很多的生育工具,那么这些皇子们哪一个不想要成为皇帝呢?全部都是同一个爹生的,为什么你可以继承,而自己就不可以继承呢?为什么自己需要俯首称臣,所以在此时大家也都会觉得只要没有坐上皇帝,那么都有机会去争夺。

比如杨勇早就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是硬生生的被自己的弟弟杨广给扳倒。再比如说,李建成明明也是太子,可是最终却被李世民直接砍掉了脑袋。

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到猜忌的角色,太子本来就会接近最高的权力,但是除非皇帝允许,根本就不能够插手任何的权利,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身份非常的特殊,想要对现在的掌权者进行规劝,那么可能就会被认为这就有一种逼君之心。会被人看成是阴谋家,野心家,皇帝可能就会想着自己还没有去世,就如此的急不可耐,那么很有可能就会直接被废掉。

太子当时的身份以及处境都非常的特殊,所以这也就导致历代的皇帝们在处理时都会觉得有一些棘手,甚至连一些非常伟大的帝王在上面也有可能会栽跟头,所以经常性会出现立完太子废太子,废完之后又重新再立,接着就干脆不选择立太子,比如说在康熙那个时候所发生的事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要想真正的从太子成为皇帝,并不是如此的简单,在这背后也会拥有着许多的挫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妾室真的可能上位吗?妾的地位究竟如何?

全文共 1898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在很多电视剧里面,一个大家庭当中,男主人有妻妾,而经常也会出现小妾非常受宠,在家里的地位很高,甚至连正妻都比不过她,双方之间产生各种矛盾,偏偏男主人还向着小妾的情况。在这里就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古代妻妾之间的地位其实是差别不大的,只要受宠,即便是小妾也可以在风头上压过正妻。然而历史上真实情况真的可能是这样的吗?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古代很多文人之间互赠礼物的行为,而这些礼物当中,小妾也是其中的一种,即便是妾还怀有身孕也无所谓,这样的小妾,真的可能上位吗?1、古代真的存在小妾上位吗

男子到了婚配年龄后,就会找合适的女子结亲,据周朝《礼记·昏义》记载,古代婚礼分为以下六个程序,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首先得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得到女方同意后才可以下聘礼,古人娶妻讲究“明媒正娶”,没有媒人就不合规矩了。

之后就是问名,顾名思义,问名即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双方八字相合,接着就进入了纳吉环节,主要是把问名的结果告诉女方,并送礼给女方。纳吉之后就要纳征了,所谓纳征,就是送聘礼。聘礼贵重与否依据男方的财力决定,一般都为金、银、娟等之类的。

聘礼送完了,接下来就是择良辰日子成亲了,即请期。最后一步是亲迎,新郎要亲自到新娘家,八抬大轿把新娘子接回家。古代男子只有在娶正妻时才会行六礼,纳妾时就不用举行任何仪式。

《春秋》中说:“女为人妾,妾不娉也”。因为妾室“来路不正”,所以在家里就不能谈什么地位,那些小妾欺负正妻的场面,都是为了收视率而欺骗观众的。真正的小妾,巴结正妻还来不及,还怎么敢惹怒她们呢!唐朝的女诗人鱼玄机,嫁给状元李忆为妾,李忆的夫人很强悍,经常会殴打辱骂鱼玄机,李亿却什么都不敢说,更不要谈护着鱼玄机了。

而且妾还可以被买卖或者转让,《礼记》有云:“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在此,妾已被定性为物品,是商品,所以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唐律疏议》规定:“妾乃贱流”、“妾通买卖”。正是因为妾的“商品”身份,有时也被当作礼品。古代文人互相赠妾的情况很普遍,而且视为一种雅事。据相关史料记载,苏东坡就曾多次将小妾送人,据说其中两个还是怀着孕的。

妾室的地位如此之低,那么电视剧中小妾陷害正妻,然后上位,是真实存在的吗?答案是几乎不存在。在古代,婚姻制度有严格的规定,妾是不能被扶正的,如果妻子亡故了,就可以重新明媒正娶一个妻子,要是以妾当妻,就要打九十大板;如果妻子还在,就扶正小妾,那么就要打一百大板,并且责令改正。2、正妻与小妾的差距

最能体现妻和妾地位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丧葬的时候,按照封建制度,妻是可以和自己的丈夫合葬的,也就是死后同穴,但是小妾却不行,要么葬在一边,要么另葬他处,总之是单独埋在一处。

这样一来,妻和妾的身份地位差距就一目了然了,古人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大户人家一定会娶同样等级的女子为妻,小妾的来路则不一,有的是小户人家,有的是青楼女子,还有一些是婢女,总之地位不高。电视剧中的妾室逆袭正妻的事情,一般来说是不可能出现的。这种巨大的地位差距,会一直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正妻所生的子女,都算嫡出,乃正宗之意。正妻所生女儿为嫡女,非正妻的侧室、偏房以及妾,她们所生的孩子叫庶出,所生的女儿称庶女,也叫旁支。在古代大户人家或贵族人家里,虽然嫡女庶女在表面上看都差不多,都是主人的女儿,千金小姐,二者在吃穿用度上差别不是很大,但庶女与嫡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利益和心理层面,却有着天壤之别。

古代家里当家理事的,往往是正妻,正因为正妻的这个经济实权,所以她们会对自己所生的子女厚爱一层。于是,嫡子更受宠,便是十分自然的事了,而受宠,也标志着地位更高,利益更多。3、妻妾的地位

在谈婚论嫁的时候,男方家庭挑选对象,大都会倾向于嫡女,因为嫡女代表了女方家庭的地位,而庶女则是没有嫡女或嫡女已嫁之后万不得已的选择。与此同时,因为嫡女母亲一般也都是大户人家或贵族人家的女儿,嫁入夫家时,大都带来丰厚的嫁妆,这些嫁妆包括金银细软,都是归嫡女母亲个人的,她自己的女儿出嫁,嫁妆自然丰厚些。

而庶女母亲大多出身仆从,甚至有的还是从人贩子处买来的,嫁来时一般不会有多少嫁妆的,这意味着属于她的私产有限,所以她的女儿,也就是庶女出嫁时,嫁妆上与嫡女会有很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我想大家也知道了古代的妾,命运其实很悲惨,他们全靠夫家养活,连家庙和族谱也不会记录她们的名字,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被人像物品一样转让。或许她们也不想去当人家的小妾,但也正是因为她们命运悲惨,无法摆脱自己身份低下的原因,才会无奈选择了做妾,只希望能够安然的度过一生。哪里还敢有取代正室的想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的姬妾是一种什么身份?她们的社会地位又是怎样的?

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当中,实行者三妻四妾的制度,也就是所谓的一夫多妻制,若是更加精准的说那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我国古代非常讲究礼法,故而正妻站着主导的地位,其余的便全是妾。做妾者必须以大娘子为尊,所以那些电视剧中所谓的争宠,那简直就是个笑话。因为大娘子主导着整个家,妾室是永无翻身之地的,除非是大娘子提前呜呼哀哉了,才会有机会扶正。

其实古代三妻四妾,只是一个噱头,因为古人娶妻根本许多时候都身不由己,有时候根本还看不到自己要娶之人的容貌,也只有新婚之夜掀盖头的那个时刻才知自己的娶的人是什么样子,形成的这一种“礼法”,也是那句“门当户对”的利益关系,所以一些大富大贵人家的正妻腰杆子都很足,丈夫都不敢吭声,毕竟对于这种利益婚姻,男人只是一种“借此上位”。

当然对于这种婚姻,也自然没有什么爱情可言,正妻犹如一座大山,在家中地位永不可变,但就是这种关系,让一些男人开始不满,于是一场纳妾的风波就被展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正妻难以得到丈夫的垂爱,反而小妾才是真爱的缘由,毕竟纳妾的标准是男人心里所喜的模样。

但纳妾也有限制,因为在古代人口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大部分的女人均被有钱有权的人占据了,那么光棍汉就会增多,人口繁衍的比列就会下降,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战斗力,所以纳妾就被限制了。在明朝就规定了:亲王纳妾最多不超过10人,郡王限制在4人,一般臣子还得年过40并且无子才能纳妾。

不过古代公子哥可是不会在意那么多,既然上面有政策,自然下面也有对策,不让纳妾,那就带“姬”。

所谓的“姬妾”,姬就是附庸在妾后面的一种女人,这种女人身份比小妾还卑贱,甚至连个字据都不用立,就可以带回来。因为古代的“姬”是那些乐舞助兴、服侍宾客的女子,说白了就是妾的前身。(命好一点的提前被男人娶回家的女人可以称为妾,命不好的,因名额限制,结果只能沦为姬)

一些史料也记载了“姬”,姬有些是战败的女俘,也有的是买回的,甚至还有些是朋友相互之间赠送的,这一点在唐朝尤为显著。如果说妾是公子哥的爱情对象,那么姬就成了公子哥换口味的物件。白居易曾有一诗句:“九烛台前十二妾,主人留醉任欢娱。”这不正是活脱脱的例子?

但令人隔着屏幕发冷的是姬的这项工作内容,本以为只是公子哥换口味的物件,但唐朝申王李慎与宰相杨国忠之间的“互斗”再一次让姬的工作得到了挑战。申王李慎因为怕冷,于是就喊来自己的姬妾将自己围住,以此来抵御寒冷,而杨国忠得知之后,表示不服气,于是在大雪天也召集了自己的全部姬妾,之后挑选几个胖一点的围成了一圈再包围自己,公然与李慎叫板。而古代的姬妾因随时都可能歌舞助兴,所以衣裳单薄也是时常,试问在那个冬日里面,大雪纷飞北风嗖嗖,这些女子又有几个人能扛得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不同的人死的叫法 地位不同的人的死怎么说

全文共 1805 字

+ 加入清单

人虽然生老病死都是常事,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说“死”这件事情,有时候所使用的词汇也是不一样的,现如今常见的就是死、走、去世、逝世等等,基本上可以说是通用的,但是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死去,所说的话也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皇帝的死、贵族的死、大臣的死、平民的死,都有各自不同的叫法,那古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死究竟该怎么说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古代有身份地位的人的死怎么说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hōng)、“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崩,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崩”本义是山倒塌。《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

卒(zú),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尽”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不禄(bù lù),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 "不禄,不终其禄。"2、古代一般人死怎么说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老年死谓之“寿终”。婴儿称为“夭”

因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谓之“阵亡”,现为“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有个词叫客死异乡。死于非命谓之“横死”。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或者“仙游”

民间土语、俏皮话(非礼貌用语)“见阎王爷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担)”,“听蛐蛐叫唤去了(言已入土与秋虫为伴了)”,“艮儿屁着凉”,“翘辫子”,“踹腿”,“蹬腿儿”等等,多具贬义,不能用在丧礼和其他正式场合上。3、古代文献中所说的死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将刘备当作天子,不仅明确称刘备为先帝,还用了“崩殂”二字来强调刘备是天子。

今天我们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汉,在当时刘备、诸葛亮等人称自己的政权为大汉;他们认为自己是汉朝的正统延续,曹魏则是汉贼,曹丕则是伪帝。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采用尊刘仰曹的指导思想写三国,故世人皆认为蜀汉为正统,曹魏为篡位自立的地方政权。蜀汉既然是正统王朝,那么刘备自然就是天子了,作为天子按礼制讲死了就称崩。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录赢政的死为: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在史学家看来曹魏才是正统,刘备的蜀汉是地方割据政权,故曹丕为天子;曹丕追封父亲曹操为武皇帝,故曹操也成了天子,因此曹操死后先被称为薨,后来又升级为崩。

曹魏取得天下是汉献帝禅位的结果,当然汉献帝是被胁迫的!曹魏有汉帝的禅让,又拥有秦皇传国玉玺,还掌控中原地区,故史学家认为魏国是三国时代的正统。

孙权在公元229年正式称帝,死后谥号为大皇帝,庙号为吴太祖,但他只是地方割据政权。在三国中魏国有汉帝禅位,蜀汉有汉室血统,唯有孙权啥都没有,是自立为帝的,是伪帝。

曹丕称帝后,孙权请求归附魏国: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周公旦建立了一套完整宗法礼仪制度,作为周朝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称谓。

对于死亡的叫法在《礼记·曲理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由此可见史学家认为刘备与曹操为天子,孙权只是诸侯!

孙权接受了魏国的册封,故他只能是魏国的一个诸侯王。那怕他后来僭越称帝了,从礼法上讲他只能是诸侯,除非孙权击灭了魏、蜀两国,重新统一了天下。

如果孙权重新统一了天下,那么孙权死后就可以享受“崩”的待遇;而刘备、曹操只能享受“薨”的待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驸马洞房前为什么要和宫女睡一晚 古代驸马有地位吗

全文共 2120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驸马这个词就是从古代传下来的,之所以是驸马,那就是即将要迎娶公主的人了。但是在古代,为什么驸马和公主洞房之前要和宫女睡一晚,这个说法真的是让小编无法理解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那么在古代,驸马到底地位怎么样的呢?能不能三妻四妾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驸马洞房前为什么要和宫女睡一晚

看过《芈月传》的兄弟都很明白,芈月可以嫁给秦惠王,变成“千古一后”本来最开端的时候是作为她姐姐的一个陪嫁女,这便是古时候的媵(ying)妾制。说白了就是由皇后或太后在宫里挑选一个欲望强烈点的宫女,美其名曰“试婚格格”。至于这婚前试婚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就是太后会找一个漂亮的宫女,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先试一试驸马在床上的能力。在这一晚上也是要看看驸马长得好看不好看,是不是有生理上的缺陷,因为在当时公主是不可能在结婚前见过驸马,所以这就要实地考察一下。

在清朝期间,假如哪一个小伙被皇帝女儿看上,召为驸马,简直是莫大的福分。有钱有势的女方,怕自己女儿所嫁男人能力不够,或者存在先天不足,如一旦不能生儿育女,就会影响女子在丈夫家的地位,所以要选出婢女,先与男方试验,确保女子嫁过去有地位。清朝时,乾隆帝最喜欢的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和珅全家人都跟着沾了不少光。然后交给负责皇家婚丧事务的机构,然后再根据试婚报告来决定准驸马是否合格。

宫女要回到后宫向皇后叙述一整夜的具体通过,以后一众妃子们开端议论,决议公主最终要不要嫁给这个驸马。总觉得试婚格格捡了个大便宜,万里挑一的驸马爷,第一次竟然给了宫女。而这名宫女会作为陪嫁小妾,一同嫁给驸马。所以能当驸马爷的人,首先身体得过了试婚格格这一关,然后其他的都好说。如果驸马有个什么异常,那公主岂不是要守活寡。

2、古代驸马有地位吗

首先我们我们来说一下驸马的由来。驸马就是皇帝的女婿,公主的相公,也是一种官职。在历史上,首先设置这个官职的是汉武帝,当时皇帝为了更好的掌握中央权力,让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和皇室外戚成员对自己没有威胁,于是就下嫁公主给那些子弟。说的好听一点是皇帝的亲戚,能把公主下嫁给你们家,那是上辈子的福分啊。但是,实际上,意思就是你们家已经被皇帝盯上了。因为公主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当权者的“眼线”。其实实际上,驸马是没有实权的,他唯一的任务就是要伺候好公主,并不需要驸马去管辖地方。所以说,驸马演变到后来,与其说是一个官职,不如说是一个称呼而已。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驸马的地位低下表现在哪些方面的。你以为当上驸马,迎娶的公主都是像电视剧里那些倾国倾城的公主吗?不,你错了,并不是说古代长得好看的公主没有,但是大多数都是比较平凡的。而且还不是你能选择的。君主让你娶哪位公主,你就必须得娶哪位公主。并且要对公主千依百顺,打骂是不可能有的,就连说话也要温柔体贴。因为你不知道哪天公主不开心到皇帝父亲那里说你虐待她,那不仅仅是你驸马受累,还有可能连累整个家族。与其说古代当上驸马是捡到宝了,还不如说捡到一个祖宗。虽然说衣食住行已经不成问题了,但是实际上,驸马就跟公主的奴才差不多,只不过身份是比那些奴才啊哟高出许多的。

在古代就有规定,迎娶公主后,驸马跟公主不能共处一室,也就是说驸马跟公主必须分房睡,而且两人还不能经常见面,驸马想要见到公主,必须要等到公主召见才能与公主见面。而且驸马跟公主见面的时候,不能像普通夫妻一样卿卿我我,驸马必须给公主叩首请安,在用膳的时候,公主是坐着吃的,但是驸马就没有那么幸福了,驸马必须要站着伺候,等公主吃饱了才能吃。而且,驸马在娶了公主以后,就只能有公主一个女人,绝对不能与其他的女子交往过密,一旦出现交往过密的情况,那么就等待驸马的就是自己的家人的悲惨命运了。

3、古代驸马可以三妻四妾吗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那些男子通常都是三妻四妾的,大家都知道皇帝是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而通常那些平常的男子或者达官显贵,他们都是三妻四妾的,这在古代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不过在古代那些娶了公主的驸马们,他们可以纳妾吗?古代男子三妻四妾,是非常的正常的,那古代的驸马可以纳妾吗?

历史上唐中宗,到时候有一位宜城公主,她就嫁给了一个驸马,可是这个驸马他却在外面养了小三,宜城公主发现之后就将小三和驸马两人额头上的一块皮给揭了下来,然后互换了位置再贴上,当时这个驸马和那个小三都是不敢揭下来的,只能这样出去,最后那个小三也是羞愧难当去世了,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在古代那些驸马是不能纳妾的,还有在唐太宗时期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想必大家也应该知道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不过他们两个人的夫妻感情却是不和的,高阳公主还与辩机和尚偷情,而房遗爱还要假装不知道,而之后高阳公主送了两个美女给房遗爱,两个人互不干涉。

当然这也只是在唐朝再有一些朝代,就比如说明清时期驸马是可以纳妾的,而且还可以出入青楼,所以说其实不同的朝代对于那些驸马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一些朝代驸马是可以纳妾的,而有一些朝代的驸马是不能纳妾的,这只能根据当时的朝代还有当时的驸马的地位公主的地位来判断这件事情,当然在有一些朝代,虽然是不允许那些驸马纳妾的,可是如果公主同意纳妾的话,那么驸马还是可以纳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嫡庶有什么分别?为何地位差距如此之大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男性除了正室以外,还可以娶妾,一般来说妾的地位是绝对比不上正妻的。所以他们孩子之间的地位差距也是相当大。还有很多朋友不太明白古代的嫡庶究竟有什么区别,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这个问题。嫡子是正室的孩子,庶子是妾的孩子,两者在家中基本上都是嫡子优先,而且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嫡尊庶悲的情况存在了很久,下面就以宋朝为例为大家讲讲嫡庶之间的分别,赶快来看看吧。

宋代的国力虽然不算强盛,但是经济是十分的发达的,毕竟人人都想做“富家翁”来着。读宋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到一些与其他朝代不同的见解,给我们的震撼同样不小。今天我们就聊一聊知否之中一个小小的瑕疵。

在剧中,有两个女子十分的引人注意,也是她们,将嫡庶这件事情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王娘子娘家的地位不错,嫁到盛家也同样地位不低。她是一个泼辣的人,但是总是将这泼辣用错地方,对着自己的丈夫那么泼辣,这不是傻吗?这位王娘子的嘴巴很毒,将自己的丈夫给毒走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另一个女子林小娘便一直找她的不痛快。在这部电视剧之中,王娘子和她的孩子地位尊崇,是占了“嫡”字的,嫡妻、嫡子、嫡女。她和她的孩子可以靠着一个“嫡”字高枕无忧,享受属于他们的地位和尊严。

而这个林小娘不过是个妾室,是“庶”,连带着她的儿女都是庶子庶女,要是没本事,就单是这个出身,就要一辈子被人看不起的。而这唯林小娘好歹还是正经纳进来的,算是有点儿地位,另外一个卫小娘不过是身为嫡妻的王娘子给丈夫买的侍妾儿子,身份比之丫鬟也就好了那么一点,连个主子都算不上。

但是在这部电视剧之中,这位林小娘仗着宠爱,竟然还时不时的就踩在了王娘子的头上去了,甚至还拿走了管家权,在家里做各种事情,还要进行遮掩,势必要让人找不出她的错处来。虽说这管家权不过是一时的,但是还是将明兰的母亲处理了。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了,在古代,妾室可能随意在嫡妻的头上做这种事情吗?

答案很明显,自然是不会的。古代的社会之中,平民一般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妻子,就算是妻子去世,也没有能力续娶,何况是养妾。稍微有点钱财和权势的人,就会有妾室,在这样的制度下面,嫡妻乃是明媒正娶,与夫君荣辱与共。

而妾的地位,不过比家中的奴婢高了一点,虽然也会有人伺候,但是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在家里,嫡妻是主子,而她们不过是一个命好点儿的奴才罢了,还是要侍候着男女主子的。宋朝之前,嫡庶尊卑是十分严格的,只不过后来的朝代是少数民族治理的时间多,也就渐渐的放开了。正妻在达官贵人的后院儿是绝对的存在,妾若犯错,可以随意打杀,而嫡妻连个善妒的名头都不会落下。

何况宠妾灭妻的这种事情也就只有蠢人才做得出来,一个男人家宅不宁是很重的罪名,官员甚至会被罢官。而电视剧之中王娘子教训林小娘的扇耳光,甚至是要将其卖掉都是正常的事情。

这便是古代的嫡庶之分了,当然,皇家可是没有这样的规矩,毕竟规矩对于制定者是有优待的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猪在古代的地位 龙马精神最早是猪龙精神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马上就要进入猪年了,猪在十二生肖中排在最后一位,但这并不代表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是最后一位。猪一直都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在古代人的心中,猪是与神灵有关的,比如祭祀的时候用到的猪头,那是供奉给天神的食物,可见猪在古人心中的地位。而要说“龙马精神”最开始其实是“猪龙精神”这又是怎么回事?猪和龙相差甚远,又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1.古代猪的地位

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最熟悉的“家”字,上面一个房顶,而下面的“豕”指的就是猪,代表猪是人们生存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东西。商朝之前是游牧时代,饲养猪的成本远高于后来的定居农业时代,所以猪的价值非常大,到了商朝猪也是很贵重吉祥的礼物,而在后来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猪才慢慢的被牛羊比了下去。

现如今,我们吃肉吃的最多的,恐怕还是猪肉了,进到菜市场的肉铺转一圈,卖的基本上也都是猪肉,猪肉在我们的生活中相当普及,自从商周之后,猪肉从地位上来说,是比不过牛羊肉的,尤其是牛肉,牛作为重要的农耕力量,私自宰杀都是犯罪。猪肉的地位一直到清朝时期才实现了逆转,成为了一种更加普及的肉食,只是长久的饮食习惯,让猪肉的地位还是在牛羊肉之下。

2.猪和龙有什么关系

那猪和龙又有什么关系?辽宁省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一种玉器,根据它的形状将它命名为玉猪龙,之所以这样命名,因为玉器整体呈“C”状,头部肥头大耳的,特别像是一头猪,但是身体又不是猪的身体,而是龙身,即猪首龙身,与一般所见的玉器大不一样,新奇之余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距今五千到六千年前的时候,人们对于猪是很崇拜的。

所以,有这样一种可能,早期的人们崇拜的其实是猪,一个“家”字足以说明,人们要生活要繁衍,就像崇拜繁殖能力强的蛇一样,也崇拜猪。而到了后来,人们觉得猪的战斗力没那么厉害了,人们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崇拜,这时候又诞生了一种并不存在的神秘的形象,龙,正因为人间并不存在,所以人们可以赋予龙更多的想象。

3.猪龙精神

不过我们看一些古典神魔小说,其中龙的地位也不见得就很高,龙王还经常被孙悟空捉弄呢,这说明,龙的地位也不是和现在这样这么高,它也是一点点不断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直到最后取代了所有的动物,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象征,一提起龙,人们就会浮现出一个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形象来,心里也充满了自豪感。

而我们现如今所说的“龙马精神”,即是一种奋发的、旺盛的精神,而这个词在最开始,很有可能是“猪龙精神”,这个词并不存在,但正因为猪的特殊地位,才让这个词具有了与龙马精神相同的含义。猪是一种早期图腾,千万别因为它的样子就对它产生一些负面感情,如果没有猪,很难想象我们的先祖该怎么生存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商人地位怎么样?古代商人地位高吗?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的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高到底的发展历程,而后又由低向高发展。

古代有“士农工商”的说法,第一个是当官的、读书人,第二个是农民,第三个是工人,第四个才是商人;九流之中,甚至老百姓还有这样一种排法: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商人也是排到末位。商人“卑之曰市井,贱之曰市侩,不得与士大夫伍”,充分说明了商人在古代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囧况。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高到底的发展历程,而后又由低向高发展,直到现在成为社会尊重的一个阶层。

商鞅变法是商人社会地位高低的分水岭。在商鞅变法之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低下。自商鞅变法之后,商人的地位开始变得低下。尽管商人可能会赚到钱,但在政治上却失去了很多权利。“士农工商”的排名就是从这时侯开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古代宫廷奶妈的权力有多大?古代奶妈的地位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皇帝的奶妈权力能有多大?

古代奶妈的权利还是非常大的,如果自己奶大的孩子拥有着较大的权力,必然对于自己的奶妈也会高看一眼,这就会有效导致自己的实力变得更大。

古代的奶妈其实这个职业也会有很多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管理部门,根据历史上的资料记载是完全按照当前的季度来看的,每一个季度一般都会招聘40个乳娘,每一个季度还会有80个不一样的候补乳娘,因此人们也会发现这些乳娘的数量真的非常的多,但是真正能够得到认可的并不是很多。

这些奶妈主要的责任就是提供母乳,因为在当时的后宫中,有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地位比较低下,根本就没有资格去养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一些人可能会担心自己养育孩子就会影响身材,因此就会选择放弃哺乳。那个时候就必须要去找一个人,这就能够有效代替对孩子哺乳,而这个人到底是谁呢?自然就是奶妈。

不一样的奶妈地位必然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在那个时候提供母乳的人确实能够拥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伴随着孩子逐渐的长大,这些奶妈可能就会逐渐的被辞退,这些奶妈就没有太多的地位。可是还有一种奶妈,这种奶妈不仅会提供母乳,在母乳结束之后也会一直留在孩子的身边,一直会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这就好像是扮演了一种孩子妈妈的角色,因为一直长时间留在孩子的身边,自然就会拥有着较好的感情,必然也会拥有着较高的地位。

如果自己培养长大的孩子,能够拥有着更好的成就,这可能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帮助,因此如果能够成为一个有钱人家的奶妈,这或许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一定的优势,或许有一定的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六畜谁地位最高?古人最大肉食来源是什么?

全文共 377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六畜分别是马、牛、羊、鸡、犬、豕,豕就是猪。因为早期人类对生物的认识有限,所以选择了这六畜进行驯服饲养,经过千年的岁月才将它们变为家畜,直到现在人类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依然还是六畜中的牛、羊、鸡、猪。在古代并不是所有六畜都能拿来食用,例如,马是重要的交通、作战工具,而牛是重要的劳作工具,所以他们一般是禁止宰杀的。那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最主要的肉类来源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提到“肉”,那么绝大多数人的下意识反应都是猪肉,这是现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造就的。但其实在古代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很长一段时间里,羊肉才是餐桌上的主角,猪肉与羊肉的缠斗,历经了千年。

中国人驯养家畜的历史悠久,在先秦时代,就开始饲养马、牛、羊、猪、狗、鸡,是为“六畜”。六畜当中,牛、羊、猪属“太牢”,就是祭祀会用到的肉类。在《国语·楚语下》里有一段关于汉时饮食习惯的介绍:“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说是天子牛羊猪都吃,诸侯吃牛肉,卿能吃羊肉,大夫次之吃猪肉,鱼肉算是肉类里不那么值钱的,当然,有肉吃也不错了,庶民日常都只能吃菜。

明明有六畜,怎么打进决赛圈是羊和猪呢?来看看它俩晋级的原因。

六畜中马的产地不在中原,且基本用于骑乘,这高于了食用的价值,自然舍不得吃。

牛一般会用来祭祀,地位高的人也会吃,但自从春秋后期发明了铁犁开始,牛就算重要劳动工具了,由此历朝历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杀耕牛,唐武宗就说了,“牛,稼穑之资,禁人屠宰”。人们与牛基本上是伙伴关系,自然死亡后才能被用作他途。至于《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大口吃牛肉,则是特例,他们本就持挑战统治规则的心态,算是一种饮食朋克。

鸡、狗的产肉量与大型牲畜没法比,自然也不是主要肉类来源。余下同属太牢的羊、猪,都有粉丝。

孔子曾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送我十条咸猪肉,我就收他做学生;鸿门宴上,项羽曾赏了樊哙一生彘肩,樊哙放在盾牌上,切来便吃。

羊肉这边也有故事。鲁宣公二年,郑国打宋国,为宋国将领华元驾驭马车的羊斟,因在前夜没被分到羊肉吃,而别人都有,第二天赌气,驾着马车就把华元送给了敌国。成了一碗羊肉引发的惨案。

此时猪羊在食用量上几乎平分秋色,既有“泽中千足彘(250只猪)”,也有许多人家拥有“千足羊(250只羊)”的说法。

从魏晋起,猪羊的食用比重开始有了倾斜,羊肉开始占据了上风,并一直维持了千年之久。这或许是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风俗影响,此时猪的饲养规模开始萎缩,在南北朝时期,《洛阳伽蓝记》已称“羊者是陆产之最”。

羊肉的领先势头在唐朝一直保持,《太平广记》中有关唐代肉类的记述总共有105处,羊肉独占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文人笔下有“羊羔美酒”,却没有“猪仔美酒”一说。

唐代有一种特殊的宴会叫“烧尾宴”,是为了官员庆贺升迁所办,其名字来源,据说也与羊有关。因为新羊融入羊群会被欺负,只有火烧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顺利融入。所以进入更高一级的官场,也要“烧尾”,以祈仕途顺利。

有一次韦巨源升官做了尚书,宴请宾客,在他的烧尾宴之上,除却个别熊、鹿山珍,硬菜基本由羊肉构成。

比如一道“通花软牛肠”,是用羊骨髓与牛肉搅拌在一起做成香肠,再用羊油烹制。“羊皮花丝”即细切的羊肚丝;“逡巡酱”即为鱼肉羊肉制作的酱,鱼羊为鲜;“五生盘”即羊、猪、牛、熊、鹿5种肉的拼盘;“格食”便是用羊肉、羊肠拌豆粉煎制而成等等。最夸张的是“升平炙”,一道菜用三百条羊舌、鹿舌烤熟后拌在一起,即寓意能言善辩,又体现君臣一条心。如此盛宴,桌上也不见猪肉的身影。

至宋朝,羊肉更是愈发拉大了领先的身位。《宋史》里有这么个段子,宋仁宗“宫中夜饥,思膳烧羊”。说是宋仁宗饿了,半夜起来想吃羊肉,宋仁宗是否对羊肉爱得深沉不清楚,只是宫中“御厨止用羊肉”啊,没别的肉。这时宫廷御厨一年开销羊肉43万斤,而猪肉只有4000斤。

宫里爱用羊肉,自然上行下效,从官员到民间,羊肉也成为了餐桌上的头等肉食。民间无论婚丧嫁娶,还是考上了秀才举人,乃至烧香还愿,如果没有一只羊在案上放着,那简直拿不出手。

著名吃货苏东坡在京城做官的时候,吃羊肉吃到腻味,说“十年京国厌肥羜”,但在被贬至惠州后,又还是念念不忘,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惠州市场寥落,商品匮乏,然而每日杀一只羊。

苏轼是被贬斥来的罪官,自然没资格同当地权贵争抢好的羊肉,于是他私下嘱咐杀羊的人,给他留下一些没人要的羊脊骨,取回家后,苏轼先是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浇酒撒盐,用火烘烤,烤至微焦,在骨间摘剔碎肉,他自称这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和滋味。不知不觉,还开创了羊蝎子的古典主义吃法。苏轼说唯一的缺点便是,自己把骨头上的肉剔光了,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显得闷闷不乐。

韩宗儒是苏轼的好友,不知道是不是被苏轼所影响,也酷爱羊肉,无奈家里穷,买不起。当时苏轼的字已在北宋闻名,韩宗儒便将苏轼写给他的信送给殿帅姚麟,一次就换了十几斤羊肉。发现了这个生肉之道,韩宗儒开始频繁写信,有人告诉了苏轼其中玄机,苏轼也不恼,在韩宗儒又派仆人来催回信的时候,便笑答,你回去说,今天屠户休息,没肉吃了。所谓“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也成了一段社会时尚。

不过,也是苏东坡,在被贬黄州时,留下了流传至今的“东坡肘子”和那首著名的《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尽管猪肉在当时尚处于有钱人不屑吃,没钱的人不会吃的边缘地位,但毕竟和价高量少的羊肉(受疆域问题影响,此时宋朝的羊肉主要已经依靠进口了)相比,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有肉吃就不错了。《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开封每晚都有数十人驱赶着上万头猪进京的壮观场面。

因此,虽然在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元代,羊肉仍然独占鳌头,当时的汉语口语教科书《老乞大》中写到“做汉儿饭”,主要还是羊和鸡,但猪肉的地位已经在悄悄地开始逆转。

到了明代以后,这样的格局彻底发生了改变。据《明宫史》所说,皇家过年的餐桌上就有了烧猪肉、猪肉包等一系列猪肉硬菜。明代后期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岁用牲口数记录则是18900口猪,10750头羊,可见猪肉已是后来居上。

餐桌上的变革,实则是社会经济的反映,即使明代朱姓皇帝曾严令禁止杀猪,违者重罚,也无法阻碍由人口空前繁衍所带来的畜牧业萎缩等问题。猪吃得杂,饲养的用地面积小,猪粪还可以做肥料,比起羊来,养着要划算太多了。在同面积土地能产出养活十倍人口粮食的情况下,人们更愿意种谷物、养猪,而不是放羊。朱姓皇帝的禁令也仅维持了三个月便作废了。

也因此,虽然清朝皇帝从关外来,也并没有改变这种“猪强羊弱”的势头,反而更加明显。每至春节,整个京城的猪肉消耗量能达到10万斤。猪肉的地位也是飙升,在乾隆的除夕大宴餐桌上,有猪肉65斤、野猪肉25斤,而羊肉只有20斤。

时至今日,就饮食习惯而言,猪肉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餐桌上的主流,羊肉则主要在部分的北方地区受到青睐。不过,也有个别的南方地区,由古老传统延续而来的饮食习俗仍然涵养着当地人的味蕾。

四川简阳,便是其中之一,此地有着悠久的养羊、吃羊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此时简阳还叫牛鞞,“户户具鸡豕,十里闻羊香”就是此地的写照。据《简州志·职官》记载,在牛鞞县,历任县长中有一个叫董和的人,他与此处羊肉吃法的起源有着些许关系。

相传某日,牛鞞县的一个农民带着四只羊乘船过河,由于船小拥挤,一只成年公羊不慎落水。羊也不会游泳,很快便沉入河底。没想到江中鱼儿被沉羊所吸引,争相啃食,这一幕刚好被一渔民看到,便撒网捕鱼。到了家中,剖开鱼肚,渔民发现鱼肚里满是羊肉,于是他突发奇想,洗净鱼身,连着鱼与其肚里的碎羊肉一同下锅烧煮,没想到出锅后汤汁嫩白,羊的膻味和鱼的腥味还就此中和。消息传开,县长董和也来尝试做这一道菜,菜名也就定为了“董和鱼羊烩”。

这便是简阳羊肉汤起源的一种说法,至于真实程度,也不可考。也有说羊肉汤最早是当地人向三国名将简雍进献的药方,当时简雍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一老者提供了羊肉炖萝卜这一方子,简雍一吃,果有奇效。后来,人们又在汤中加入猪骨、鲫鱼等料,炖的时间延长,一瓮子锅水通过十个小时左右的熬制,那汤最后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汤色也变得又白又香。

古传的熬制方法实属一绝,但在简阳羊肉汤封神的路上,也还有些阴差阳错的历史原因。

众所周知,简阳羊肉汤,用的是当地产的大耳羊,其肉质细嫩且有嚼劲,膻味也低。大耳羊是一个杂交类群的后代,其血统里,一部分是简阳本土的“火疙瘩山羊”,一部分是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努比羊”。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华西医科大学将宋美龄托管的美国赠送的10只努比亚山羊,用以改良简阳龙泉山脉一带的本地羊,才诞生了助力简阳羊肉名震一方的大耳羊。

当然,简阳的美食不仅仅只有羊肉汤,羊肉汤只是简阳餐饮九绝里的一绝。其余诸如海底捞(没想到吧,海底捞的创始地是简阳)、简阳豌豆汤、吴氏大枣兔、月英凉粉、云龙水酥、贾家毛鸭子、蒋卤鹅、手撕盘龙鳝,皆是饕餮客们不容错过的美食。

四川的千年美食文化,怎能错过简阳呢。

这样的价格小官和普通百姓自然是负担不起的,由此在民间,猪是主要肉类来源,《东京梦华录》称,上万头猪每天从乡野被贩子们收购送入东京,再由无数的“郑屠户”宰杀这些猪,给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牛在古代曾是国宝级动物?牛的地位能达到多高?

全文共 2324 字

+ 加入清单

谁能想到,牛在古代也曾被当做国宝。可能现代人对于牛的认识,多停留在美食阶段。牛肉能制成各种美食,无论是日常料理还是高级料理,牛肉都是常客。不过牛对于古人来说,不仅仅是食物这么简单,而是赋予了更多价值和意义。当然,牛作为劳动力也是一把好手,但牛为什么会变成国宝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牛在古代的地位变化,要是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走进任何一条美食小街。

放眼望去,与牛肉有关的美食可谓比比皆是:兰州牛肉拉面、加州牛肉面、烤牛肉、炸牛排……

这种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鲜美的肉食深受老饕食客的追捧。

然而在古代社会,古人虽然也知道牛肉至上美味,却不能轻易获得食材,以饱口腹之欲。

因为在工业不发达的古代,宰杀耕牛吃肉属于违法行为。

01

国宝级动物

元朝农业专家王祯在《农书》中说:“农为牛本,有功于世”。

数以千年农耕文明的延续,成为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

历代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保护耕牛,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因而促使耕牛大量繁衍生息,成为国宝级的保护动物。

《礼记》记载: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也就是说省部级封疆大吏都无权轻易杀牛,就更谈不上吃牛肉了。

只有国家最高领导人才可以在春秋两个季节,宰杀牛、羊、豕(猪)等三牲祭祀天地、祖宗,称作“太牢”或“大牢”,诸侯祭祀称作“少牢”。

只有羊、豕两种动物,大夫只可用一种动物祭祀,但绝不是牛。至于平民百姓就只能以面食等祭祀了,想吃到牛肉谈何容易。

汉朝时,《汉律》严格规定:

“不得屠杀少齿”就是说不可以宰杀青壮的耕牛,老病的牛可以宰杀,可是牛老肉也老,蒸不熟煮不烂,对老饕们诱惑不大。随便屠杀了青壮的耕牛,搞不好要掉脑袋,“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

隋唐、两宋、五代十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提升,对耕牛的保护加大了力度,老弱病残的耕牛也不允许屠宰,只有自然死亡后的耕牛允许百姓食用。

02

战争物资

《太平广记》记载:“阮倪者,性特忍害。因醉出郭,见有放牛,直探牛舌本,割之以归,为炙食之。其后倪生一子,无舌,人以为牛之报也。”

讲述的是一个叫阮倪的人割掉牛舌烤着吃了,后来生了个孩子天生没有舌头,遭了报应。

这个段子虽然很假,但从侧面足可看出古代社会人们对耕牛的重视程度。

古代保护耕牛除了发展农业之外,还有另一种原因。

就是牛与马同属于战争奇缺物资。

马在冷兵器时代,是战争不可或缺的国家级战略物资,而牛同样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律疏议》记载:“马牛军国所用,故与余畜不同。若有盗杀牛者,徒两年半。”

牛不仅可以拉车运输物资,死去仍然可以服务于战争,牛皮、牛筋可制作战靴、铠甲、束带、缰绳、马鞭、弓箭等。

民间耕牛死亡,牛皮牛筋必须无条件上交官方,倘若藏匿被发现,轻者挨顿板子,严重的要判刑并处罚金。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郭威曾经下令:百姓有田五十亩者需上交牛皮一张,就是防止军用物资流入国外。

03

上行下不效

北宋初年的《宋刑统》有严格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

南宋时更为严厉:“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这里说的是宰杀自家的耕牛,如果是偷盗宰杀别人家的耕牛,判处“决脊杖二十,随处配役一年放。”

咸平六年(1003年),宋真宗下了一道圣旨:严禁屠杀耕牛和食用牛肉,禁食珍禽野味,杜绝饮食奢侈之风,保护耕牛,发展农业。

真宗皇帝还带头不吃牛肉,当时的开封皇宫御膳房记录:每年要消耗四十三万斤羊肉、四千斤猪肉,却无一钱牛肉。

官场上层流行吃羊肉,老百姓却坚持“以牛肉为上味”。

政府不让杀牛和买卖牛肉,民间的需求反而增大,黑市就猖獗起来。

很多敢于冒险的投机商人开始以杀牛卖肉为业,老百姓也有很多人公然违反禁令。

大吃特嚼牛肉,开封、洛阳一带牛肉摊子铺面随处可见,以至于出现“一乡皆食牛”的壮观场景。

04

矛盾的禁令

老百姓难道不怕法律严惩吗?

当然害怕,不过买卖双方交了一定数额的“牛肉税”之后,地方政府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朝廷禁令形同虚设。

地方官员的腰包鼓了起来,朝廷禁止杀牛吃肉的一纸禁令就变成了擦屁股纸,一文不值。

但也有正直的官员看不下去了。

天圣九年(1031年),山东莱州知府张周物向仁宗皇帝汇报工作时提到:“朝廷禁止屠杀耕牛,可是下边官员“牛肉税”照收不误,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皇帝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叨叨:拿朕的话当狗放屁了!

牛肉税自此取消,杀牛吃肉等违法现象才有所收敛。

在宋朝时杀自己家的耕牛有多严重?《宋史》中也有相关一段记载:

包拯任天长县知县时,发生一起盗割邻居牛舌案。

有一天,某农夫前来报案,声称自家的耕牛被人给割掉了舌头。

包拯告诉他:“第归,杀而鬻之。”——你回家吧,把老牛杀了卖肉。

农夫说:“那我不犯法吗?”

包拯说:“官府同意就不属于违法了,你回去啥也别说,专等着割牛舌的人自己出来。”

农夫果真回去杀牛卖肉,有个地痞屁颠儿屁颠儿,跑到县衙状告农夫杀牛。

包拯嘿嘿一笑:“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这人是又惊有服。

05

没有法外之地

从元朝开始,到明清时期,老了病了、不能继续劳作的的耕牛是允许屠宰食用的。

但需要经过官方确认,并由官方统一宰杀,牛的主人也不可以自作主张。

《元史》记载了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的一道诏书:

“盗牛马者劓[yì](割鼻)。盗驴骡者黥额(刺面额涂墨),再犯劓。盗羊豕者墨项,再犯黥,三犯劓,劓后再犯者死。”

比起宋朝以前,处罚相对减轻了许多。

清朝嘉庆年间,嘉庆帝的岳父——陕西道监察御史花良阿奉旨巡视西域,经过调查上了一道折子:建议把回民宰杀的牛、由蒙古贩运的食用牛与中原农耕的牛加以区别对待,不应搞一刀切,否则的话,影响国家税收增加。

嘉庆帝以“国家税出入岂系此区区”为由,驳回奏折意见,还贬官以为惩戒,一点面子也没给老丈人。

由此可见,耕牛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五牛图的寓意是什么?牛在古代地位如何?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五牛图》是由唐朝画家韩滉创造的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内。《五牛图》主要描述了五头姿态互异的牛,每头牛都可独立成章,那《五牛图》究竟有着怎样的寓意呢?实际上牛在古代地位很高,因为牛有着勤劳、温顺的品行,还是人们主要的劳作工具,所以有些朝代还因此禁止杀耕牛。唐朝初期,以牛、马为主题的画作突然多了起来,直到唐代晚期有很多画家就是靠画牛、马闻名于世,其中《五牛图》就是一副经典作品。

《五牛图》为黄麻纸本画作,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又称为《唐韩滉[huàng]五牛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五牛图》画作中线条流畅,用笔疏密有致,牛的形象鲜活生动,形态各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舔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五牛的背后没有山川等背景,给观赏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五牛图》的作者为唐朝宰相、著名画家韩滉。

韩滉,字太冲,京兆长安(今属陕西西安)人,唐代宗时期的宰相,历任

主簿、节度判官、殿中侍御史、尚书右丞等官职。

泾原兵变期间,韩滉任职浙江东西观察使,安抚百姓,平均赋税,郡内局势稳定,同时训练士卒,秣马厉兵,保全了东南之地,为朝廷运输粟帛等物资,颇受皇帝的信赖和倚重。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韩滉升任江淮转运使,贞元二年受封晋国公,不久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韩滉精通书画,草书学草圣张旭笔法,画作得南朝大师陆探微真髓,擅长画农家风俗景物,尤其偏爱于描绘牛、羊等动物。

元代画家赵孟頫评价——“五牛神气磊落,稀世名笔。”

从《五牛图》的题跋来看,这幅画作从问世到南宋时期,一直收藏在皇宫内府,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均留有题跋。

元朝时期,先后收藏在赵伯昂、赵孟頫、元朝某太子的手中。

明朝时期,此画被著名书画鉴赏家项元汴收藏。

清朝时期,《五牛图》从求是斋主人汪氏、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等私人手中转手,后期再度传入皇宫,新主人为乾隆皇帝弘历。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掠走,从此下落不明。

直到五十年后,《五牛图》出现在了香港,被实业家吴蘅孙购得,后因其濒临破产,决定出售。

几经辗转,至1977年,《五牛图》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当时已经布满灰尘,多处洞蚀。

经修复专家孙承枝等人重新整修装裱,再现了绝世名画的昔日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家庭是男人管钱还是女人管钱?古代女性经济地位揭秘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和古代封建社会相比,男女获取的权利会更加平等,这也是最明显的进步之一。而且在一般家庭当中,几乎都是由女方管理整个的收入和开支,并且每个月付给丈夫零用钱,这在古代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古代,一般来说还是由男方管钱,然后付给女方日常的生活开支,有没有零用钱还要看家庭情况。而且在先秦时期就更加过分了,女性甚至没有财产继承权,也就是说家里如果出了变故,妻子或者女儿是一分钱拿不到的,这种现象直到汉朝才有所改版,但也没好到哪去。古代女性的经济地位究竟有多严峻呢?

其实这跟当时女性的身份也有一定关系。在汉朝时期,妻子的财产继承顺位是比较靠后的,假如是自己丈夫去世,继承顺序是:孩子、父母、妻子、孙儿...其实是跟我们今天的继承顺序非常不同,我们排在第一位的一般就是配偶、第二位才是孩子,然后依次往下,也体现了夫妻之情才是最重要的。但在汉朝时期,孩子和父母排在最面前,关键是这里面男性能够分得更多的财产,这就是性别上的差异了。

妻子虽然是第三顺位继承人,一般来说也是拿不到多少财产的,这对于妻子来说就比较不公平了。直到唐代,朝廷才出台了更加有利女性的财产继承权法案,父母的财产可以等份分给儿子还有女儿,妻子的继承权也有所提高。当然因为在唐朝时期,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性皇帝,随着武则天登基称帝,自然也是出台了一系列更加照顾女性的政策,也让当时的社会缩小了男女之间的待遇差距。

到了宋朝,继承法案就更加详细了,基本上碰到财产问题都有法可依。但一个家庭了女性对经济依然没有什么话语权,男权社会的根本并没有被动摇,女性也还是主内,男性负责出去赚钱。所以这也让妻子在家必须对老公百依百顺,因为这是她能生活下去的保证,一旦被休或者怎样,那可能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要出问题了。如果女方自家条件还行,那还好说,但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其实直到今天,男女在这个社会上也还做不到100%的平等,但我们一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起码和古人相比我们今天的进步还是非常多的。可能古代有很多女性她们的一生都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社会已经给她们定了性质,好的妻子一定就是贤妻良母,所以这也让她们牺牲掉了很多可能性,毕竟从现在来看,女性不管是哪方面也都完全不输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通房丫头地位有多低女主人怀孕期间给男主人的替代品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通房丫头有多惨

古代的通房丫头,一般都是指家世比较好的女主人,再嫁到男人家中的时候,所带去的陪嫁丫鬟,这些丫头也会被当做是通房丫头,会在男女主人洞房的时候在门口候着,随时准备伺候男女主人,为什么说通房丫头地位低呢,来看看通房丫头别的作用你就明白了。

通房丫头,出来在男女主人行房事的时候在外面候着等待伺候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女主人怀孕的时候,因为不能与男主人行房事,但是又害怕男主人在这段期间内出去偷腥,或者是再重新纳个小妾,所以,通房丫头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因为是女主人的陪嫁丫头,所以,也有着在女主人怀孕期间,代替女主人服侍男主人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很离谱了。

而古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说到底还是因为古代社会中女子的地位低下,所以在那时候看来,男子一人多妻是很正常的,通房丫头就是女子地位低微的一种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医生为什么地位不高?当太医风险大工资还少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医生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所以大家都会非常尊重医生这个行业。但是在古代,医生们的地位似乎都不是很高,而且风险还很大,特别是皇室里的太医。就不说给皇帝看病了,就是给任何一位皇室贵族看病都可能伴随着被降罪的风险。关键是古代的医疗条件和技术都不怎么样,而得病致死率又是最高的,所以太医有时候想要保命可能还得看天。而且太医的收入也不是很高,如果治不好病把他们在皇帝的眼里就是一无是处。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这些通常是对后妃和伺候皇帝的宫女太监讲的,但其实还有一个官职与皇帝的生活息息相关,那就是太医。太医虽说不用常常与皇帝和后妃们见面,但这一见面就必定是提心吊胆的。古代的贵族们是很难伺候的,身体稍有不适就要唤太医前来诊治。

太医要是能说出病因开了病方还好,要是说不出个一二来恐怕是要脑袋搬家了。所以太医是十分难做的,还要提防着卷入后妃们的勾心斗角中。要是现在的医生穿越回古代就是打字也不会做太医的,薪水高不高不提生命怕是都无法保障。

现在医生的待遇可是很高啊,所以医生现在是人们最理想的职业之一,那么在古代是否也如此呢?早在周代时期就有了专门服侍皇上的医生,它分为上士和下士两个等级。秦朝时期,设置太医令。太医令是专门管理皇家医疗的机构,而汉代以及三国时期沿袭秦制。在隋唐时期改太医令为太医署,太医署的长官被称为太医署令。宋代时的称号接近于现代,为医官院。而金朝时期正式改为太医院,其中掌管太医院的官员称为提点。此后这个太医名称就大致没有变过。

在古代,想出人头地不止只有在前朝做官一条路。想作为太医首先也是要有文化的,在古代有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所以有些人辛苦读书不只是为了考取功名也是为了悬壶济世。但宫中的差事并不是他们所想像的那样轻松,稍有不慎就会丢失性命。

而太医中也是分着等级的,虽然都是给皇帝和后妃们看病但也有着位份高低之分。在古代,真正为皇族看病的医生都被称为御医,而那些给亲王以及大臣看病的医生叫做太医。太医的身份是要低于御医的,从医术上来看也是不去御医精湛的。

关于薪水这个问题,清代时的医生薪水待遇是很低的。虽然同为太医但是也有着等级之分。清朝时期太医院的院长相当于朝庭中的五品官员,而清朝时期五品官员一年的俸禄是2400两,换算成如今的人民币大概为46万。这个数目拿到现代也不低了,真是数目不小啊。但大多数人是不能达到这个职位的。除去正五品的太医院院长,其他等级高一点的御医每月只有二两二钱白银,而普通一点的医士是只有一两五钱,当然宫中的医生假如医术精湛会得到主子们的打赏,但要是靠这个生活想必也是十分困难的。在清代时期一个普通的宦官每月的薪水是二两。

作为有着一技之长的御医薪水差不多与宦官等同想必生活也是十分艰苦的。而且还要提着脑袋办事,稍有不慎则会丢失性命,古代的医生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位呀。

在清朝乾隆年间之前,宫中的一切药品全部经过太医院之手,这其中也是有着很大的油水的。但清朝法律对于药品的规定和控制一向严格,所以太医们也不指着这个生活。乾隆继位后宫中药品调配一切由太监做主。太医只是给宫中的人看病,逐渐太医院就日渐松散。光绪年间新学医馆成立,存在了几千年的太医馆才被正式废除。不过想想以前的太医们也真的是活的憋屈,工资不如一个太监不说,还要时刻担心丢了性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万户侯在古代是什么地位?一年收入有多少?

全文共 118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皇帝对于那些有功的臣子们,都会进行封赏,封侯拜相也是常有的事,而很多人都见到过这样一个词“万户侯”,这在古代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被封了侯。不过万户侯不同于其他侯的名字,万户指的就是万户人家,这是什么意思?万户侯在古代到底有多高的地位,他们一年又能有多少的收入?

我们以汉代时候为例,来说一说万户侯到底价值多少。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万户侯,封邑有万户人口,也就是有万户人家需要将自己收入的一部份交给万户侯,我们就拿一半来说吧,你可以想象一万户人家的年收入的一半,那得是多么大的在天文数字。

汉初的爵位是二十等爵位,是沿袭秦朝的,那最后五等就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而高等的彻侯,因为要避汉武帝刘彻的名字,所以得改叫列侯,而列侯标准的食邑是一千户,其实有的,也只有几百户,也就是说万户侯等于二十个列侯。

那万户侯是什么个概念呢,确实不光在汉朝,还在历朝历代,要想封侯那是及其困难的,就像刘邦的白马之盟里面说的,非刘姓者不能称王,非有军功者不能封侯,就知道即使你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都不见得能封侯,更不用说是万户侯了。

如果按照收入来算,恐怕中国百强企业董事长的收入,也不如你。够夸张了。再说的下流点,红楼梦里面,老色鬼贾赦花费八百两银子买了1个叫做嫣红的角色美女,做了小妾。那么,万户侯一年的收入,可以买上几百个绝色美女做小老婆,秒杀王思聪了。

像我们熟悉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知道李广征战了一辈子,几十年下来,还是连侯都没有,更何况他是处于有很多机会的汉武帝时期,也就知道封侯是多么的难了。

可以这样说,做到三公,做到丞相,相比封侯来说,那还是要容易多的,而像万户侯,那就是难上加上了。那我们来看看汉朝的时候都有哪些万户侯吧。

萧何,先是被封了八千户,后来因为刘邦去咸阳的时候,别人给刘邦三百钱,他多给了两百钱,所以再给萧何两千户,加起来就是万户侯,再后来因为萧何杀韩信有功,加封五千户,可是萧何在召平的建议下,推掉了。

曹参,诸位列侯之中,战功第一,得到的封邑是一万零六百三十户。

周勃,开始是八千一百八十户,后来因为和陈平平定诸吕,迎汉文帝有功,所以被封为万户侯。

也就是说,就汉初的时候,只有两个人得到了万户侯,那就是萧何与曹参,其实刘邦是想给张良在齐地任选三万户的,只是张良拒绝了,最后只要了与刘邦第一次见面的留县,这个显然没有万户侯。另外,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与卫青也都是万户侯。

其实万户侯也就是一万户的财政收入全部供养这个人。古人一万户怎么也有三四万人口,然后再按全国人口比例保守算现在是那会儿的十倍,也就是相当于现在三四十万人的政府财政收入供养一个侯,再直观点三四十万人大概有两个县了。也就是两个县的财政收入供一个侯。当然地方不一样财政收入不一样,这个从古至今都如此。如果是比较富裕的县级市那就很有钱了,如果是贫困县可能差点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龙在《西游记》里为什么地位不高?古代人是怎样看待龙的?

全文共 3089 字

+ 加入清单

龙一直都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在现代人的心中,龙这种虚构出来的神兽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几乎可以说是已经凌驾于所有的神兽之上了,若说别的可能没什么人知道,但是若说是龙,相信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但是,地位如此之高的龙,为什么在《西游记》里面地位相当低,随便一个龙王都只能算作是炮灰?

在中国古代,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地位崇高,呼风唤雨,甚至是帝王的象征。历史上,皇帝都爱称自己是真龙天子,人类始祖伏羲的母亲就是在龙脚印里睡了一觉,才生了伏羲。龙作为一种虚构的生物已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了尊贵和威权。

在古代农业社会,农民靠天吃饭,掌管着风雨的龙自然是老百姓崇拜的对象,成了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然而,被中国人奉为至尊的龙,到了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却成了受气包的形象,谁都可以欺负,在凡人心目中最高贵的龙,在西游世界里只处在神仙的未端。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来看看在西游记当中,龙的地位究竟有多低:

龙是一种食物。在安天大会上,有一道菜叫“龙肝凤髓”;佛祖座前的金翅大鹏每天以龙为食,一天要吃一条大龙王,五百条小龙。龙是一种被广泛驯养的家畜,连牛魔王的坐骑也是龙的一种:辟水金睛兽。

白龙马原是堂堂西海三太子,只因烧了一颗明珠就差点被斩首,幸好观音救了他,但在取经路上也只能为人坐骑,连拜师的资格都没有。悟空师兄弟三人也都是犯了事被贬去取经的,观音对他们说的都是“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但对小白龙说的,却是“教他与取经人做个脚力”。

八戒、沙僧和悟空都是在天庭犯了事,按理说,孙悟空大闹天宫、八戒调戏嫦娥这些罪过可比小白龙烧了珠子要大多了,可他们一个被压五百年,一个被贬下凡连法力都没丢,小白龙却要被斩首!

东海龙王作为四海最尊贵的龙王,孙悟空当年只是花果山的一个散仙,连天宫都没上过,老龙王居然对他恭恭敬敬,一口一个“上仙”。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平白无故被哪吒打死了(当时哪吒只是一个没有半点身份的小屁孩),敖广告到天上去,天庭也没多加抚恤,哪吒复活后居然不了了之。

敖广的小女儿是东海公主,却做了观音的善财龙女,也就是个小丫鬟。泾河龙王地位比四海龙王低,但好歹也管着泾河这条流域蛮大的河,居然因为下错了几点雨就被斩首了。唐僧他爹是个凡人,一天早上放生了一条金色鲤鱼,而那鱼居然是洪江龙王!堂堂龙王被凡人捞到市场上卖还没有反抗之力?

这是怎么回事?为何在西游系统里,龙为什么会这么没有地位?说好的上古神兽呢?说好的天子象征呢?怎么吴承恩大大写出来的书里变成了一个弱鸡?

1.一切文艺创作都来自于生活。

首先,在西游记诞生的明代,龙还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普通明朝人也不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我们打小就唱《龙的传人》这首歌,好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龙为图腾,然而事实上,龙有今天的崇高地位也不过才两三百年的时间,清朝、明朝皇帝都认为自己是真龙,但是在上古时代皇帝一般不说自己是真龙,而是对外宣称自己是上天的儿子,简称天子。

龙在神话里的地位是逐步提高的。在山海经里面,龙只是给女娲拉车的,许多神仙都要在脚底下踩上两条龙来腾云驾雾。哪吒闹海的传说源于唐宋时期,一个小屁孩就能随便抽龙筋、剥龙皮,可见在人民心目中,龙不但地位低下,而且法力也很弱鸡。

龙在后来受到百姓的普遍尊崇是因为它掌管风雨,但在上古时代,司雨之神也不是龙王,而是赤松子。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有比较完整的十二生肖系统了,但在十二生肖里,龙是唯一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但在那时的排序里,龙却是一个毫不特殊的存在,第一位都被老鼠占去了。

吴承恩写西游记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的,普通百姓不认为龙厉害,所以西游里龙的地位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

2.在西游的设定里,龙不是神仙体系里的,而是作为兽类形象出现的。

历史上,关于龙的神话诞生很早,虽然也法力高强呼风唤雨,但一直是属于召唤兽级别的,比如黄帝战蚩尤,最著名的应龙,是被黄帝召唤来,对付蚩尤阵营的风伯雨师的。而且战争一结束,就再也没有应龙的记载了。

大禹治水时,传说是骑着龙劈山引流的,在这里龙只是英雄人物的坐骑。事实上,在我国古代的传说当中,所有的英雄都是人类(或由人类修炼、飞升成仙),无论出现多牛逼的神兽,最后都是被英雄驯服的,从来没有哪个神兽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拯救黎民过。

在西游记世界观里,龙在凡人眼中确实是很神圣的存在,书中屡次出现龙王受孙悟空所托现身求雨,城中百姓得见真龙交相叩拜的情节。但是在凡人眼中很牛逼的龙,在更牛逼的神仙眼中,就跟咱们眼中的狗、猪、羊一样,人修炼成的神仙打心眼里看不起动物修炼成的神仙。而作为奇珍异兽的龙,在中国古代神话里也不是最牛逼的,走兽之长是麒麟,不但大鹏鸟要吃龙,连观音的坐骑金毛吼也要吃龙。

3.龙这种生物在西游世界里并不是那么珍稀的物种。

龙是分三六九等的,像四海龙王这种已经做到龙界最高地位的之外,还有应龙、螭龙、蛟龙等各种龙的品种,在传说里人类都能斩杀蛟龙,“陆能搏虎水能斩蛟”简直是大英雄的标配,把蛟龙和老虎放在一起比较,可见龙不是什么珍奇猛兽。除了像四海龙王这样的龙神仙,还有一种龙,它的诞生实在是太草率了,所以地位就更低下了:

西游记里猪八戒让白龙马撒尿,他不肯,说:“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喝了白龙马的尿就能成龙,那这龙也不会是什么牛逼龙,变成神仙们的盘中餐也是可以理解了。

4.西游记的成书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而佛教传自印度,在印度神话里也有龙,叫“那伽”,只是一种和眼镜蛇差不多的动物。

那伽在佛教属于天龙八部众,中国本来是没有龙王这个概念的,而那伽是有龙王的,这个概念后来和中国龙不断地整合,在元明时期被道教吸收用阴阳五行加以诠释,才出现了五方龙王,四海龙王之类,成了道教诸神中很不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5.整个西游记的仙界体系都是模仿人间的权力机构而来的。

不仅有长期待在天庭的太白金星,太上老君这种“京官”,也有众多天庭为了管理三界而设置的地方机构。山有山神,乡村有土地公,市镇有城隍爷,所谓的龙王,也只是和土地差不多的一个地方官而已,算是基层公务人员,是天庭权力在凡间的延伸,地位当然高不到哪里去。

有人可能会问:虽然龙王只是个地方官,但掌握着江河湖海所有的水系,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了70%多,陆地只占了30%,海洋生物也比陆地生物多得多,几个龙王管着那么大的地方,管着三界里大部分的生灵,还管着陆地上的降雨,属于实权人物啊!怎么还会地位低下?一切都是因为,明朝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王朝!

在模仿人间皇权建立的这个仙界官僚体系当中,玉帝作为三界之主对地方握有绝对的管辖权,四海龙王、土地等都只是派出机构,在地方上无法真正形成自己的实权,龙王虽负责降雨,却完全没有自由意志,泾河龙王甚至因为下错了雨还被砍了头。龙王管辖的地方虽大,却根本不可能形成地方割据政权,(明朝的地方官也基本上没什么实权)被天庭忽视、被孙悟空等人瞧不起也是很正常了。

古代中国对海洋是没有梦的,一切的权力系统都是背靠着陆权,西游记作为一部脱胎于现实社会的小说自然也会仿照构建这样一个权力体系,龙王管理的面积虽大,但在陆权至上的明朝人眼中,也只是一个掌管着偏远荒蛮地域的小官,还不如城隍庙里的土地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人是高于一切动物的,即便修成了仙,动物仙也远远不如人仙,你看在天庭里当大官的,哪个前世不是人?

被设定为“兽”的龙,当然地位低下,孙悟空是天地乃天地所化,法力极高又师从菩提老祖,天庭一开始也不将他放在眼里,只给他一个“弼马温”的小官,何尝不是因为他是猴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