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嫁装画精彩20篇

古代皇帝是如何临幸妃子的?下面就这个话题跟大家一起来说一下吧。

浏览

562

文章

1000

篇1:古代纳妾需要正妻同意吗 古代纳妾的规矩和流程

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大家应该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大户人家老爷都是有三妻四妾的,但是在古代的话,如果纳妾需要正妻的同意吗?毕竟这是要给自己找一个“姐妹”了。还有一方面就是纳妾的话会有什么规矩流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纳妾需要正妻同意吗

古代男子纳妾需不需要正妻允许,那要分具体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是需要经过正妻允许的,但如果正妻是继室,在家中毫无地位,男子做任何事情,都无需考虑妻子的意见,那又另当别论了。

古代男子纳妾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女人出嫁后,基本上也是依附丈夫而活,但做为正妻的女主人,地位是等同于男主人的,所以男子在纳妾前,是必须要经过正妻允许的,不然小妾根本进不了家门,除非男人养在外面,做为外室,但那样就不被家族承认,其所生的子女,也是不能进入族谱的。

2、纳妾的规矩

古代纳妾法律规定:妻子嫁给男人20年之内没有生出儿子活着男人过了40之后没有儿子方可开始纳第一任妾室。

其实这两个规定是一个道理,因为古代人结婚比较早,一般男子在18岁之前,女子在15岁左右就都结婚了,所以男人40岁以后她的妻子差不多也嫁给他20年了。如果男人在这个年龄还没有儿子(古代男孩被视为继承人,女儿不算。),就可以合法的纳妾了,至于纳妾数量就看个人的财力,法律的如此规定,就是为了让这个家族不要绝后,血脉不要断了传承。

因此,古代男子纳妾实际上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走法律程序的。纳妾的时候也要给彩礼,办婚事,只不过不像娶妻那么隆重罢了。但是这也证明,妾室也是这个男子的合法家人了。

因此,在古代,能随心所欲合法纳妾的也只有皇帝一个人,其他人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则。不过法律归法律,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可以直接无视法律,仗着自己一手遮天随便玩女人,这也是古代的常态。也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常态罢了。只不过,古代不像现代,古代没有道德约束,大家都认为这是正常的,现代吗?事情曝光之后,可能会遭到网络暴力等等谴责。

3、纳妾的流程

1、纳采:就是男方家庭派人到女方家去示意,提亲。纳采这天,男方使者身着礼服,到达女家门外后,女家的摈者(佐礼的有司)会出大门询问来由,然后入内禀告主人。主人也着礼服,到门外迎接,依礼进入家庙,举行仪式,纳采一般会带一只雁,作为礼,女方家长如果在家庙中接受了男方使者送来的雁,便表示接受男方的提亲;

2、问名:女方同意这桩婚事后,再询问女方的名。因为纳采只是表达向对方联姻提亲的想法,并未指明具体哪个,问名,就是明确对象的程序;

3、纳吉:男方问到女子的名,与女方家庭取得一致意见后,便回来到自己家里,在家庙中占卜,如果占卜为吉卦,再使人告之女方;

4、纳征:纳征即纳币,即后人所说彩礼,男方所送彩礼,为玄纁束帛(浅红色的帛)、俪皮(成双的鹿皮);

5、请期:择定吉日,由男方先确定,三次向女方请示日期,如果女方不愿意定,便将自己确定的日期告之女方,求得同意;

6、亲迎:之前的五项,均由男方派出使者与女方交涉,到了亲迎,则由新郎到女方家,执雁而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此时,由女方父亲携女出来,交给新郎,新郎携新娘出门,上车,新郎亲自驾车,车轮三转之后,再交御者,新郎下车,先回家,在门口等待。新娘车到,新郎揖而入门。六礼初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王爷的工资从哪来的 为什么能养那么多人

全文共 2900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王爷,他们或许是皇帝的兄弟,也可能是太子的兄弟,而受到很多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这些王爷每天又不需要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王府,王府里面还有不少仆人工作,他们的工钱都是从王爷手里出的,但这些王爷自己的钱又是从哪来的,为什么他能养得起那么多人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清朝王爷的工资

首先讲一下清朝官员的工资,清朝官员的工资标准沿用了明朝的规矩,各方面的待遇都比较差。正一品的高官每年的俸禄才180两银子,七品知县一年才45两银子。这点银子也仅仅足够几天的开支,远远无法满足官员奢靡的生活。所以说,官员们根本不靠这点钱养家,官员们贪污腐败的手段比比皆是。一个知县每年名义上的工资为45两银子,但知县每年的实际收入最少也有1000多两,这还是相对清廉的知县。如果是贪得无厌的那种,每年几千两不是问题。

毕竟像海瑞那样的官员太少,所以被大家所纪念。翁同龢是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也是清朝的清流领袖,属于标准的清官。翁同龢一年的工资就是180两,但翁同龢家一年的开支最少也得4000两以上,问题来了,翁同龢的钱哪来的。我们回过头来讲清朝的贵族们,清朝的正一品官一年的工资为180两,亲王一年的工资为1万两,是正一品的50倍以上。郡王每年5000两,也是正一品的20多倍。所以说,皇家贵族一直是一个比较大的开支方向。

请注意,每年一万两根本不够王爷们挥霍。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老十胤向户部借了25万两银子。要知道,10两银子就够普通农户生活一年。王爷们除了工资之外,还有其他的收入。比如城外的皇庄、城内的各种店铺,这都是王爷们的财产。那些已经开始处理政务的王爷们,地方官每年还会有数额不低的孝敬。所以说,王爷一年的收入最少也能达到几十万两。在清朝末期,庆亲王奕劻堪称贪得无厌,一年收入上百万两银子没有问题。

当时,一艘铁甲舰也就是几十万两银子。由于清朝没有钱购买,最后被日本买走,成为了日本的吉野号。面对国库亏空的情况,清朝的那群王爷们各个慷慨激昂,但没有一个愿意拿出自己的家产。按照水师提督丁汝昌的计算,如果朝廷能下拨500万两银子,那他就能把北洋水师的规模扩大一倍。有的王爷除了拥有店铺和皇庄之外,还插手暴利行业。比如老九胤禟的门人任伯安,担任了江苏巡盐道,每年能上交百万两银子。

其实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这群王爷都是立刻衰败。按照一个军阀的话说,现在啥王爷也没有司令说话好使。很多王公贵族都吸食鸦片,最初变卖耕地和店铺,然后是各种古董和家具,最后连自家的王府也卖给了当铺。到了30年代,除了醇亲王载沣家族情况还可以之外,其他王爷都已经落魄不堪,有的王爷甚至想去挖自家的祖坟。在40年代,有一位郡王以卖煤球为生,被戏称为煤球王。

2、古代王爷有什么工作

早在秦朝,中国就已经有了给皇家贵族封“王爵”的行为。但是一直到汉代,才开始给皇帝的儿子,即皇子们封爵。此后这个习惯就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到最后甚至王爷这个爵位还可以世袭。那么,王爷们的生活究竟如何呢?下面来为大家揭晓。

在有些朝代里,王爷的权力甚至可以跟皇帝相并肩。历史上汉初的诸侯王,清朝的摄政王,这些王爷的权力都步步紧逼皇权。而也有也有一些朝代的王爷,尽享荣华富贵,但却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像是明朝的王爷,就如终生圈养的小绵羊一般。还有一些没那么幸运的的,甚至可能地位跟普通老百姓差不多。也有最悲惨的,就是那些被囚禁又或者是掉脑袋的王爷。

首先要清楚,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被封为王爵都是一件很荣耀的事。王爵是个很高的爵位,也就意味着王爷们会有一份不错的俸禄,拿着这些优厚的俸禄,王爷的生活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也有一些王爷可能是没有俸禄的,但是会有封地的,所以即使这些王爷们没有俸禄,但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收取租税,仍旧可以过着不错的生活。例如明朝的藩王,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修建王府,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丝毫不逊色于明朝皇宫。

要是跟王府比起来,那西欧的城堡比起来就寒酸了不少。在古代王朝,一个规格足够顶尖的王府可以说相当于欧洲一座完整的城邦。在王府里,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场所,游玩、读书、涉猎等等可以满足王爷们的日常需求与消遣。他们可以终日待在王府里,不踏出王府一步也不会觉得无聊。如汉代刘氏诸侯王,仅仅依靠着封地里的租税,手里的钱就比国库还富有,过的生活比皇帝还潇洒。

而那些没有封地的王爷,即便是拿着朝廷的俸禄,过得也很不错。毕竟作为皇家贵族,朝廷绝不会亏待王爷们。像是晚清的醇亲王,能够接触到许多常人无法接触的新事物。什么电话、汽车在当时算是相当高科技的物品,王爷都能提前享受。但要是一些无封地,有实权的王爷们来说,日子可能就没那么随意潇洒了,皇帝给予他们这个爵位,就是要求他们来帮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

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皇帝会给王爷封一块地,并且给他们配置好完整的工作系统,人、财、物都会提前准备好,然后让王爷们带领着一群官员大臣一同工作。如果刚好是皇帝特别重用的王爷,那就更辛苦了。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以工作为主,私人消遣娱乐时间就会大大缩小,变得少之又少。就拿清朝的庆亲王奕劻来说,平日里肩负着各种任务,日常消遣时间特别少,工作之余也就只能打打牌吃吃饭。其实可以说吃饭打牌也是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各种饭局来结交权贵,打牌也是为了哄慈禧开心。

总的来说,王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时间,没权力,只能享受荣华富贵,消遣时间,虚度光阴;还有另外一种王爷刚好相反,有权利,没时间,权力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工作之余还要参加饭局,与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没有前一种王爷的奢侈无聊,但也相对来说过得比较辛苦。

3、王爷是什么

王爷,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拥有王爵封号的人还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如韩信等。

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条件很好。但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皇帝召唤他进京。

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王”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后世开始沿袭设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唐代时郡王为从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宋宗室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时封爵第二等为多罗郡王,也称郡王。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有没有权力要看是什么情况,在身份上,王仅次于皇帝,在权力上,就看皇帝让他管什么事情了,王爷掌管兵权的话,皇帝还要看他脸色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也有“二奶”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从明朝初期开始,在江左的扬州一带,就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准备嫁给富商作小妾的年轻女孩子,而这些女孩子以瘦为美,人人苗条消瘦,风姿绰约,因此被称为“扬州瘦马”。扬州自古出美女,早为世人皆知,而“扬州瘦马”在明朝中叶已小有名气,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名噪天下。所谓“瘦马”,其实就是被买卖的二奶预备队;而当时每逢烟花三月,扬州就变成了一座二奶的集中营了。天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风流才子纷踏前来,挑选美妻矫妾。由于这么多人对“扬州瘦马”趋之若鹜,所以明清时期的扬州,买卖“瘦马”已成了一项暴利的投资,从而滋生了一大批人专门从事此项职业,并形成了从小挑选、培养成人、推销出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扬州瘦马”的风行,与扬州的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明清时期,扬州出现了一大批富得流油的盐商,而扬州城内更是一片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富人们总是喜欢一些怪异变态的消费和审美活动,在他们对“丰乳肥臀”的审美疲劳之后,风姿绰约的“瘦马”便运应而生了。在那些大腹便便的盐商身边,围聚着一批人口贩子,只要哪个盐商稍稍透露了纳妾之意,那些人口贩子就会一窝蜂扑将上去。开始“扬州瘦马”的经营只是对着本地的官员、富商操作,后来“扬州瘦马”名扬天下、那些有心买妾之人纷纷涌进来之后,“扬州瘦马”的生意急剧扩大,因而也使扬州从事介绍“瘦马”职业的人口贩子达到数百人之众。成批成批的“扬州瘦马”在经过一番你来我去地讲价交易后,被卖到了全国各地。

“扬州瘦马”大都是贫苦人家的女孩子。她们在七八岁之时,就被人口贩子买去作为“扬州瘦马”的培养对象。经过漫长的集中营的魔鬼训练,扬州便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代价而沽的“瘦马”。因此“扬州瘦马”的瘦,既有天生体质的原因,也是被刻意调教的因素。依据先天条件,这些“瘦马”被分为三六九等。清代文人丁耀亢在《续金瓶梅》一书中对“瘦马”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一等资质的女孩,将被教授“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细的化妆技巧和形体训练。二等资质的女孩,也能识些字、弹点曲,但主要则是被培养成财会人才,懂得记账管事,以便辅助商人,成为一个好助理。三等资质的女孩则不让识字,只是习些女红、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炉食、摆果品、各有手艺”,被培养成合格的主妇。当然,所有的这些煞费苦心的培训都是为了将来能找个好买主,卖个好价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古代数学家——汪莱

全文共 2244 字

+ 加入清单

王来(1768-1813)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原名小莹,号恒斋,惠宽人。

(一)早年艰难

王来的祖先使用的格言是"诗和书法跟随世界,孝顺和友谊传递给家庭"。他的父亲王昌早就失去了婚姻,因此他的家庭也在衰落。然而,王昌博览群书,擅长诗歌和写作。他是一个成功的候选人,并写了《景山堂诗集》。1768年9月27日,王来出生在这样一个贫困的学者家庭。他的出生地是歙县展漠的景山堂(今称嵇)。

王来早年就继承了文学。他6岁就能写诗,14岁就能储存起来。当时,关县的水和干旱持续不断,使得家庭生活更加困难。有一次,王来奉父母之命,从当铺回家的路上,被一条恶狗咬了一口,腿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疤。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未来的毅力、韧性和独立人格。

(二)舌头养殖事业

1788年,王昌去世,王来开始离家谋生。今年,他刚满20岁,第一次来到苏州,在那里他住在一个脏乱的外教大厅。在此期间,王来结识了著名学者焦循,并开始研究《石梅历算全书》和《数学本质》等数学著作。1792年,王来回到家乡,制作了自己的浑仪和简易水准仪来观察天空现象。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最早的数学著作《沈良·舒静》。1796-1798年,王来和他的同乡朋友巴蜀谷、姜瑜讨论数学,完成了两部手稿《弧三角形》和《沟形》。1789年,巴蜀谷将这两本书合为一期,命名为《恒斋算术》。这是王来数学的最早版本。同年,王来在地方考试中不是第一名。巴舒古失去了儿子的伤势。这两个人把他们的情感转移到了数学上,并且“表演了三个枯燥的单词”。这就是《横宅算术》中的第三个“平圈”。1799年,应其亲属王英普的请求,王来“构造了一道难题,并将其交给了数学博士”。这是另一段弧三角形,它与旧书《交与数学》一起,成为《恒斋数学》的第四部。

1801年,王来从歙县来到扬州,在翰林院秦恩府家庭教育堂工作。秦氏藏书丰富,扬州也是文人名流的聚集地。王来读了宋元数学家秦、的著作,认识了张敦仁、、钱显之和李锐。在学习秦、著作的基础上,王来撰写了《恒斋算论》五篇。今年秋天,王来离开扬州去了六安,途中他写了第六本《恒斋算术》。年底,王彦霖在扬州为他出版了六卷《恒斋数学》。

王来在1800年第一次遇见另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李锐。《恒斋数学》第五册写完后,他派了几个人去征求意见。其中,只有李锐明白他的意图,称赞他“极其贫穷和隐蔽,真正的家庭中最好的。”李锐又写了一篇后记,后来收入《恒斋算书》。1804年,李锐应扬州知府张敦仁的邀请来到扬州作主宾。那时,焦循也在扬州。王来和他们两个经常接触,有时被称为“三个朋友聊天”。在此期间,王来继续研究方程理论,并撰写了《恒斋算书》第七卷。至此,王来的主要数学著作已经完成。

1805年,著名学者夏栾被调到新安培训中心。当他得知王来贤的名字时,他立即去拜访。两人“第一眼看到对方的敌人就打电话,聊了一整天”。夏曼称王为“世界上的天才”,并命令他的学生胡培云、和夏曼向王学习数学。1806年,王来受两江总督铁保的邀请,主持黄河新旧汊道的高程测量。成功之后,他仍然回来了。180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歙县八旗书院,并被调到北京参加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历法工作。在北京逗留期间,王来阅读了明加图的《截圆与划弧》手稿,并对其有关截圆与划弧的著作进行了评论。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工作完成后,王来于1811年被分配到安徽省石台县任县学习并任教于重庆。

(3)一生穷困潦倒

王来之很有天赋,他的行为近乎疯狂,所以他经常与社会习俗发生冲突。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写诗说,“我也是一个有抱负的乡下人”,并且“当他兴奋的时候,他会对着鬼神大喊大叫。”在当地考试失败后,他从云端“垂下双臂哭泣”。夏新形容他的外貌为“长而直立,留着浓密的头发和胡须”,而他的气质则是“跪着的精神和齐磊,他经常慷慨地哀叹”在王来的一生中,除了焦循、李锐、夏曼之外,大多数学者对他的成就不甚了解。张敦仁曾嘲笑他对方程理论的研究“太苦”。后来,他对自己的《建国公式补编》和明加图在搜寻过程中收集的遗稿保密。有一次跟王赖在一起。李锐的朋友范姜夸大了他们的学术争论,说他们因为在等式上的分歧而“成了一辈子的敌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并批评王来“走得太远”。后来罗世林批评他“矫枉过正,有偏见”罗一点也不明白他的本意。他抨击他的方程式理论为“贵州的阴暗词汇欺骗世界”,并以“数学对抗愚蠢”为名批评他的作品。种种事实表明,当时的考据学标榜的甘家学派把王来视为异端。

王来到达时代后,生活依然寒冷。此时,他与外界的联系很少,但当县学校里有热情的数学学生时,他会煞费苦心地教他们。在他去世前几个月,夏栾来看望他。看到他“面色憔悴,默默无闻”,他敦促他再写一次。王来回答说:“这个时代的考据专家陈湘阴抄的是序言,不是古人没有送的东西。”1813年12月4日,又穷又病的王来在办公室去世。王来死后,这个家庭一贫如洗,一贫如洗。戴的学生和人们都觉得他们是干净和诚实的。他们丢了钱,被送回老家,葬在歙县梅岭的综合禅堂里。

王来去世前,《恒斋suan学记》已出版三版,但都不够。夏曼死后,他非常关心自己的手稿。他特别指示他的大儿子夏新和胡佩翠收集整理。从那以后,他得到了九卷《恒斋遗书》,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支付样品。1854年,夏曼的第四个儿子夏燮被调到窦阳州(今江西博阳)。他从胡培翠的后代那里得到了《恒宅自杀》的手稿,并与《恒宅自杀》一起出版了《恒宅自杀》合订本。《恒斋遗书》还包括各种数学作品。“对婴儿孝道的研究是深刻而微妙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你会养英国古代牧羊犬吗?古牧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你会养英国古代牧羊犬吗?英国古代牧羊犬大家喜欢简称为古牧,古牧属于大型犬,全身毛发较长,颜色一般是头部白色毛发,背毛大多是深灰或者浅灰的颜色,远远的看起来,特别像一只大白熊。大多数的主人因为古牧的毛发比较长,就会留成盖住眼睛或者扎成小辫子。那这类犬种如何饲养呢?打理麻烦吗?

你会养英国古代牧羊犬吗?古牧是需要打理毛发的家伙,因为古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它的毛上,它的毛十分浓密,还很细,容易打结,需要每天梳理,梳下来的毛容易沾到衣服上或是弄得屋里到处都是。所以打理古牧的毛是一件特别让人头疼的事儿,等到它80多斤体重的时候,庞大的身躯让洗澡、吹干和梳理毛都变成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你如果到外面去洗,虽说方便了,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你会养英国古代牧羊犬吗?前肘关节问题是许多体重较大的狗狗的通病,因为在狗狗趴着的时候身体的重量都压在肘关节上,很容易引起皮肤病、脱毛、关节肿大等等问题,对于古牧这种狗狗来说,周身都是毛绒绒的感觉,你可别因为疏忽让它的前腿关节处秃了啊。

你会养英国古代牧羊犬吗?因为古牧的毛量很大,所以有许多皮肤问题都隐藏在毛下面,你不容易发现,平时在给狗狗梳毛时候特别注意一下有没有过多的皮屑能比较及时的发现狗狗皮肤问题。有的时候需要把毛儿扒开,检查一下皮肤。另外平时注意观察狗狗有没有狂挠什么地方,或是一个劲儿的舔什么地方的毛儿也能让我们察觉狗狗的皮肤有没有出什么毛病。

你会养英国古代牧羊犬吗?养古牧的时候,因为毛发的长度,和体型的原因,势必要主人多加耐心,尤其是女孩子,体型较大,女孩子不太好训练和牵引,一定要在前期狗狗小的时候就做好训练工作,一旦乖巧懂事了,长大了也就不难控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揭 独霸古代的养颜秘方

全文共 3136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揭独霸古代的养颜秘方

第二章:中医养颜告诉你洗脸时常做的四大无用功

第三章:内调五脏让女人容颜不衰

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的脸蛋永远停在20岁,可是时间流逝,皱纹一条条地爬上我们的脸颊,有什么方法能逆转时光呢?中医养颜都有哪些独霸古代的养颜秘方呢?

揭独霸古代的养颜秘方

1.国色天香法

此法可以让你红颜如奇葩仙卉,身体又有奇香缕缕不散。用甘松、山奈、香薷、白芨、白芷、防风、蒿本、白僵虫、白附子、天花粉、零陵香、绿豆粉一起捣成细末,每天洗脸或洗澡用来擦身,很快会产生上述效果。

2.肌肤细腻法

每天洗脸后,用鸡蛋清涂面部或其他部位的肌肤,再用手巾揩净,坚持一个月,效果显着。或者,每天将黄酒1升放入洗澡水中,连洗两个星期,肌肤自然变得细腻无比,若能用美玉摩擦更妙。

3.返老还童法

用黄柏皮、木瓜根,研末后加枣仁一起捣成泥浆,每天早上洗脸,脸部肌肤会变得嫩如凝脂,艳若桃花。此法能保持天然物性,不会破坏皮肤细胞组织,没有副作用。

4.消除汗斑术

用硼砂5两,老姜两片研成末,水调匀,连擦患处,数天便可见效。

5.卷发伸直法

用麻叶、难能可贵叶各一半,用水煎后洗头,坚持一个段时间,卷发自然变直。

6.白发变黑法

煎桐木水经常洗头,白发自然会转黑,简便可行。

7.拔毛不痛法

将糖放在陶器中,再将炭灰混合研成细末涂到需要拔毛的部位,毛发自然脱落,没有痛感。

8.白发染黑法

少年白头,最不雅观。用反桐木带皮烧成灰,再将胡桃烧成灰,加入菰米一起研成碎末,用黄蜡溶化,搅拌成膏状,每天傍晚涂擦到头上,白发自然会变成黑发。

9.鸡蛋美容法

将脸洗净,取鸡蛋1/4的蛋清和蛋黄均匀涂在脸上,动作要快,15分钟内不说笑,让皮肤收敛,然后用温水洗净并擦上润肤液。20至30岁每周2次,30岁以上每周3次,蛋清适用于皮肤中性、油性;蛋黄适用于皮肤干涩无光泽,有细小皱纹者。

10.去除面部黑斑法

用苦枥子树皮1块,配米汤1斤,加1个鸡蛋清煮开放冷,早上用药水洗黑斑,几天后斑就除去。

11.除脸上黑痣法

用鲜石灰、纯碱各10克加少许酒精调匀,每天涂1次,7天后黑痣消失。

12.治少年白发方

何首乌150克,黑芝麻50克,桑椹子100克,万年表2片,白果30个,桔梗15克,共研细末,每日早饭后服10克,连服一个月,可长出黑发。

13.西施沐浴秘术

用猪苓香、威录仙、茅霍香、香草、干荷叶各2两,再用甘草、白芷各半斤,研碎,拿3~5两装入疏布袋中,会同前面的药品一起煎水,在无风的地方每日洗1次,经过1个月以后,肌肤就会变得芳香润泽,妍丽多娇。这不但对闺中人有益,而且还可以治疗恶疾。

14.黑牙返白秘方

用沉香、麝香各5分,细辛、升麻、蒿本、藿香叶、甘松、白芷各1钱2分,石膏、寒水石各1两,混在一起捣成粉末,早晚用来擦牙,半月之后,各种病牙自然变好,黑牙、黄牙变得洁白无比。经常使用以上药方,到90岁,牙齿还可以保持完好无损。

15.黄牙变白秘方

用等分的食盐和苏打,加水少许混合成牙膏状,用此膏刷牙,每周1至2次。长期使用可使黄牙变白。

16.落牙复生法

先抓来未开眼的嫩老鼠3~4只待用,再用白芨、白芷、青盐、细辛、当归各5钱,捣碎后与嫩老鼠包在一个纸包中,放入火炭中烧成灰,磨碎,再用来擦牙,落牙便复生,黑牙也会变得洁白无比。

17.内外治粉刺法

外用法:用密陀僧三成粉未,混合人乳,每天晚上睡前擦脸部,次日清晨洗去。坚持一个月左右,粉刺即能根治。

内治法:(1)石膏10克,熟地、杭白菊各9克,知母、牛膝各4.5克,水煎服。

(2)桃仁12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水煎服。

中医养颜告诉你洗脸时常做的四大无用功

说到洗脸跟多人会觉得,洗脸无非是用水清洗脸颊,但是,要想拥有靓丽的肌肤,洗脸还是有很大学问的,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在洗脸的时候你都犯了哪些错误吧。

不该用脸

且不说脸盆是否清洁,单说其中的洗脸水,在手脸互动之后,越来越浑,最后以不洁告终。远不如用手捧流水洗脸:先把手搓洗干净,再用手洗脸,一把比一把干净,用不了几把,就全干净了。

不该用肥皂

面部皮肤有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每时每刻都在合成一种天然的“高级美容霜”,在皮肤上形成一层看不见的防护膜。它略呈酸性,有强大的杀菌护肤作用。偏碱性的肥皂不但破坏了它的保护作用,而且会刺激皮脂腺多多“产油”。你越是用肥皂“除油”,皮脂腺产油就越多,最后难以收拾。可见,如果皮肤不是太脏,就不该用肥皂清洗。

不该用热水

热水能彻底清除面部的防护膜,所以用热水加肥皂洗脸之后,人的皮肤会感到非常紧绷难受。其实,即便是在严冬也用不着热水洗脸,只用冷水就能把脸上的浮尘洗去,同时还锻炼了面部血管和神经,清醒了大脑。

不该用湿毛巾

久湿不干的毛巾有利于各种微生物滋生,用湿毛巾洗脸擦脸无异于向脸上涂抹各种细菌。毛巾应该经常保持清洁干燥,用手洗脸之后用干毛巾擦干,又快又卫生。

内调五脏让女人容颜不衰

内在的健康表现于外表的美丽,许多女性面色无华,肌肤粗糙,再高明的美容师也难掩其憔悴之态。因此,要想养颜美容,首先应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这样才能使容颜不衰。

心脏与容颜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脏功能盛衰可从人的面部色泽上表现出来。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面色红润光泽:若心气不足,面部供血不足,脸色就会苍白晦滞或萎黄无华。

美颜提醒:心气虚,心血亏少者可将桂圆肉、莲子肉各30克,糯米100克,加水烧沸后改小火慢煮至米粒烂透。常服此粥可养心补血,润肤红颜。

肝脏与容颜

肝主藏血、疏泄,能调节血液量和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若肝之疏泄失职,气血不调,血液瘀滞于面部,则面色青或出现黄褐斑。肝血不足,则面色无华,暗淡无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美颜提醒:对肝脏失调者,中医提倡食用银杞菊花粥。做法为:银耳、菊花各10克,糯米60克,同放于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调入适量蜂蜜服食。常服此粥有养肝、补血、明目、润肤、祛斑增白之功效。

脾脏与容颜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外表必然表现出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黄不泽。

美颜提醒:脾运障碍者应服红枣茯苓粥。做法为: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将红枣洗净剖开去核,茯苓捣碎,与粳米共煮成粥,代早餐服食。此粥可滋润皮肤,增加皮肤的弹性和光泽。

肺部与容颜

肺主皮毛,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

美颜提醒:肺功能失常者需要补肺气,养肺阴,可食用百合粥。做法是:百合4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百合、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将成时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代早餐服食。此粥对各种发热症治愈后遗留的面容憔悴、长期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更年期妇女面色无华,有较好的恢复容颜色泽的作用。

肾脏与容颜

肾主藏精,肾精充盈,肾气旺盛时,五脏的功能也正常运行,气血旺盛,容貌不衰。当肾气虚衰时,人就会容颜黑暗,鬓发斑白,齿摇发落,未老先衰。

美颜提醒:由肾功能失调引起的容颜受损可服用芝麻核桃粥。做法是:芝麻30克,核桃仁30充,糯米100克,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代早餐服食。此粥能帮助毛发生长发育,使皮肤变得洁白丰润。

结语:不想做个“天山童姥”的女人不是好女人,不珍惜自己脸蛋的女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女人!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养好五脏,这样才能让美丽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哦~(文章原载于《养生阅刊》,刊号:2012年第4期,作者:佚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日本为什么能保留天皇制?在日本古代天皇只是一位傀儡皇帝

全文共 959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天皇被称为“万世一系”,因为日本天皇制千年以来从没有被中断过,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君主制度。为什么中国每隔几百年就能改朝换代一次,而日本的天皇就能一直延续下来呢?因为天皇在日本古代大部分时间里,都只能算是一位傀儡皇帝。日本之所以能够完成明治维新和君主立宪,就是因为天皇手上并没有什么实权,战国时期的将军才是整个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不过日本的历任统治者也都没有因为天皇手上没有实权,就将在任的天皇赶下台,让自己当天皇后者皇帝,从这点来看也是日本能够保存天皇制的原因之一。

天皇在日本被誉为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最早的天皇并不是人而是神,所以人们要将天皇给供奉起来。不过‘’神”终究只是一个伪命题,当被揭穿的那一刻,天皇的地位就从神坛跌落到了谷底。日本第一位在考古学上有考证的天皇是崇神天皇,在位时间于公元前98年7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一共68年。不过这个数字目前来看还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日本第一系的天皇在位时间都很长,甚至有在位百年的记载,以当时的条件来说一个人想活到一百岁的几率并不大,所以只能确定崇神天皇他存在过,具体年龄就不得而知了。

此后千年天皇一直都是日本最高的君主,不过当中国处于秦汉时期时,日本还仅仅是石器时代,所以他们有个天皇基本上也没什么用。直到唐朝建立,日本多次派学者到大唐学习,这才让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和文化,而且日本能够发展下去基本上就是因为对唐朝的各个方面都做了深度的学习和研究。此后天皇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先是被各种大臣们给架空,有点类似于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凡是天皇的继任者年纪偏小,基本上都会被架空,根本没有任何实权。

直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日本进入到了幕府政权时期。天皇好不容易不用被各种门阀贵族控制,又改成被幕府将军们给控制了,此后日本经历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中间又爆发了内乱形成了战国时代,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天皇被整整架空了676年之久。也就是说日本虽然有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情况却是一个傀儡皇帝,而且生活过的非常拮据,幕府将军给天皇的生活费也仅仅只够吃饱饭。

所以天皇早就习惯手上无权的日子了,也正是因为这样,此后不管是明治维新还是君主立宪才能够顺利过渡。如今日本天皇也只是名义上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发言权,主要负责参加一些礼仪性外交事务活动和国家仪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道士为何一直剑不离身?不仅仅只是降妖除魔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可以在很多影视作品以及民间传说当中看到道士这个角色。在历史上,道士与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比如《水浒传》中入云龙宫孙胜使用松纹七星剑,金庸武侠世界中那些武当派鼎鼎大名的太极剑,道教祖师爷吕洞宾更是随身都带着一把纯阳剑等等。似乎道士与剑是寸步不离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再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道士除了宝剑不离身外还有一个宝物也时常带在身边,那就是印。

剑和印可谓是道士的标配,这源自于祖天师张道陵。

传说中,祖天师飞升之际,留言“吾升天之后,留太上所赐宝剑、都功印箓,以付子孙”,自此,印和剑就成了道教中师徒代代相传、延续法脉的信物。

实际上,除了作为信物外,剑在道士修道生涯中还承载了很多作用。

首先,剑是能够辟邪斩妖的法器。

在道教科仪中,剑是高功法师行法时所用的重要法器之一,咒、讳、气、符等,常与法剑配合使用。道经《抱朴子·遐览篇》中记载:“符剑可以却鬼辟邪而已”,南北朝时期《录异传》中也记录了会稽道士凭借宝剑驱策鬼神的故事,虽然是故事,但也可侧面得知,早在南北朝时,剑已经成为道士手中的法器。

其次,剑也是能够斩断心魔的象征。

道教修真重在坚定道心,斩断心魔。在道袍纽扣部位便有两条成剑型的长带,被称为慧剑,也就是“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沉沦五苦门”,吕洞宾吕祖更将慧剑寓意解释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

第三,道教以性命双修为本,重视身体训练。

道教信仰文化不仅重视性,也就是内在的心灵修炼,同样注重对命,即身体的锻炼,今日道教中,自幼习练传统武术的道长们很多,古时更为普遍,而剑作为传统武术主要器械之一,又与道教追寻的空灵逍遥等吻合,自然备受道士们的喜爱。

最后,古代道士喜欢佩剑,还与常在深山修炼需要武器防身等实用性有关,所以,如今清平世界朗朗乾坤里,法剑在科仪中常用,随身佩带者已不多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熊猫在古代是什么?熊猫竟然是蚩尤的坐骑?

全文共 994 字

+ 加入清单

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一直都是以它憨态可掬的萌萌的样子俘获人心,虽然身上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连一张彩色照片都拍不出来,但是却并不影响熊猫的受欢迎程度。但是别看熊猫现在这样萌,它原本可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否则怎么会被蚩尤看上,作为自己的坐骑,而且还有一个“食铁兽”的名字?熊猫曾经到底有多凶呢?

现在的动物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种食草,一种食肉,一种荤素都吃。肉食类的动物,我们比较容易想到的,就是老虎、狮子、猎豹等这种很凶猛的,并且杀伤力非常高仅仅是看到外型,就会让人觉得很害怕,而熊猫,原本就是和它们同一种类型的肉食动物,可以想象,还没有变成现在这样的熊猫,会不会也是长着獠牙和长长的爪子的呢。

除了肉,它们还喜欢吃一种东西,那就是金属,不然也不会被叫做“食铁兽”了。能把金属当做食物,它们的牙必定是很好的,不然怎么会咬的动,还要嚼碎,那不得比铁还要坚硬,还有有一个强大的内脏,不然就被割伤了,内出血想想都可怕,可以说那个时候的熊猫,简直就是铜墙铁壁,内外兼修,上战场绝对是一流的战斗力。

而熊猫不仅出现在蚩尤时代,往上追溯八百万年,曾经有那个时期的熊猫化石出土,我们称之为始熊猫,当时很多的物种都已经灭绝,然而大熊猫却是那个时代的强者,因为只有强者才能一直延续下来,之后在距今三百万年前的时期,出现了一种体型更小一些的新的进化形态,因此推测这一时期的熊猫已经不只是吃肉,也开始兼食竹类。

之后的变化可想而知,熊猫的战斗力渐渐退化,食物也从肉类变成了杂食,再到现如今以竹子为主,它们的体态也渐渐变化成了现在这种浑身都写着萌字的样子。而熊猫在古代,也不光只有食铁兽这个名字,我们传说中的瑞兽貔貅,大概指的也是熊猫,在《峨眉山志》当中就是如此称呼的,还有白罴、貉、貘等很多称呼。

至于后来为什么叫做熊猫,很多人也一定有所耳闻,是因为阅读习惯的问题,将“猫熊”念成了“熊猫”,一直到今天。不过,“食铁兽”的传说也有很多种,有的认为这只是一种误会,因为熊猫吃的是盐,如果没有盐可以吃了,就会跑到村民家中去吃锅里残留的盐分,人们看到以后误以为它爱吃铁,于是蚩尤就骑着熊猫去对付黄帝的应龙,然后,蚩尤就输了。

八百万年的时间里,熊猫经历过的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可能很多次面临灭绝的危机,尤其是近代在外国的掠夺下,几近消失,但是政府限制了外国人的这种行为,也开始保护熊猫,终于,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这些国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古代两河流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认真学习,对于古代河流域、希腊、和中国的传说的共同特点,我们做下面的复习。

古代两河流

古代两河流域、希腊、和中国的传说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从传说反映的时间来看,大致都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②从内容来看,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反映了早期民众的英雄史观倾向;

③从历史资料的形式来看,都属于口述资料;

④从它们的意义或价值来看,传说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上面对古代两河流域、希腊、和中国的传说的共同特点做了四个方面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很好的掌握,并做好迎接考试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元旦在古代是什么 古代的元旦是哪一天

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元旦节马上就要到来了,很多人对这个假期也是期待已久的了,不过元旦是公历每一年的第一天,而中国最重要的春节则是农历每年的第一天,因此日期上并不是同一天,而且虽然都是新年第一天,但春节的重要性自然要比元旦更重要。那在古代,有没有元旦节呢?古人的元旦节又是怎么过的,他们的元旦又是哪一天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传统元旦

中国传统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所指也不尽相同。中国的“元旦”这一概念,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时期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时期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词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2、新式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公历年”、“阳历年”或“新历年”。3、中国古代元旦是什么

“元旦”这一词语出现的就很早,最早可以追溯至南朝梁国人萧子云写的《介雅》这首诗中:“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从“新元旦”、“初今朝”这两个词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一天代表的“新”意。

虽然“元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不过“元旦”作为一个节日的历史还可以继续上溯。

元旦在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的《尚书·舜典》中就出现了,不过那时候还叫“元日”;到汉代,又换了个名字,像崔瑗在《三子钗铭》中叫做“元正”;在晋代庾阐的《扬都赋》一文中又被称作“元辰”;到了唐代又换了个名字,唐德宗李适曾经写了一首诗叫做《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这首诗中把元旦叫作“元朔”。

由此可知,自古以来,中国人是一直都要过“元旦”的。但是那时候的“元旦”和现在公历的“元旦”并不一样,古代人过的“元旦”是那一天呢?

在中国古代,“元旦”一般指的是中国历法(夏历、农历、阴历不管哪种叫法)中指的一般也都是新年的第一天,不过是中国历法的正月初一。这里说“一般”,当然也有“二般”的情况,历朝历代规定的“元旦”的日子确实不太一样。

比如在夏代一般是正月初一;到商代就改成了十二月初一;周代又作修改,变成了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之后干脆再往前提一个月,就成了十月初一。

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横空出世,创立了一套历法,因为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创立的,所以又被称作是“太初历”。在这部历法中,“元旦”又变回了正月初一。就从汉武帝太初年间开始,中国历法中正月初一的“元旦”一直延续下来,到中华民国建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共和国时期。孙中山和列位革命先行者们创民国,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使用西方历法。“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所以讲中国历法中的正月初一(仍然是“元旦”)叫做“春节”,把西历(公历)1月1日叫做“新年”。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9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中国使用“公元纪年法”的决议,并且将中国历法中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从这时候起,“元旦”才成了我们现在理解的“元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打仗弓箭射完了,除了草船借箭还有怎样的借箭方式?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弓箭是消耗品,如果是持久战很有可能会把弓箭射完。古有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存疑,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也没这个条件。那历史上除了草船借箭,还有什么别的借箭办法呢?这次就为大家讲讲令一个“借”箭的故事,不过这次借箭除了是找别人借,还可以说是自己借自己,智慧程度也不输诸葛亮。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个历史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就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的城池都建造的很牢固,不仅有高耸的城墙,有些甚至还有护城河,所以古代打仗都需要攻城。攻城一般有三个选择,第一个是挖掘地道,第二个是超越十几米的城墙,第三个是毁坏城墙。

所以攻城的工具有撞车、投石车、云梯等等,守城的遇到这些人,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射箭,因为敌人从远到近,只有箭才射得到,当然近一点的也可以用石头砸。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守城如果箭射完了怎么办?不用担心,古代人的智慧很高深,办法有很多种。

古代人遇到这种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敌人借箭,比如在三国里面,诸葛亮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曹操中计后懊悔不已,白白送了那么多装备给敌人。其实这事在唐朝也发生过,根据《张巡传》中记载,张巡在防守雍丘的时候,箭已经都用完了,于是张巡命令手下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还穿上了黑衣服,用绳子栓着放入城下,叛军看到后以为是敌人,争先恐后的射箭,很久后发现怎么都射不死,最后才知道它们是稻草人。

这一次张巡得箭数万支,没多久张勋又在城墙放黑衣人下来,叛军们觉得好笑,怎么可能短时间内受两次骗,就没有防备。哪知道这次放下来的是张巡的五百敢死队,他们冲向叛军的军营,杀的敌人四散奔逃,这就是兵法里面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计谋。借箭多了,敌人自然会有防备,那么除了借箭,有没有别的方法呢?从历史中可以找到答案。

根据《金史·强伸传》记载,元兵围攻金国的中京——洛阳,当时金军守将任守真已经战死,众人推举强伸为首领,元兵攻城很是猛烈,城中的兵械都快消耗完了。强伸想了一个办法,他将元军射过来的箭一分为四,并熔铜钱为箭镞,这样一支箭就变成了四支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箭的长度截短了,搭弓都很困难,弓要拉到一定距离才能把箭射出去,于是强伸找个竹筒,劈成两半,作为搭箭的容器,后来这种箭被称为片箭。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比现代人强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只知道四大发明?古代中国人已能掘地千米,开采天然气了

全文共 3387 字

+ 加入清单

你对中国古代技术了解多少?四项发明闪过我的脑海吗?

事实上,古人的许多发明并不比四大发明弱。今天我将带你去看看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实践能力。

清朝人挖几千米来开采天然气

你听说过自贡孙海吗?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1000米的深井。然而,清朝的自贡人已经过着烹饪和盐卤的生活,天然气从海底井中喷出。

谢海井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始建于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它是用传统的钝头冲击钻法建造的,深度达1001.42米。谢海井曾经每天生产8500立方米天然气和14立方米黑盐水。

许多历史学家现在认为这是深井钻井技术的前身,而现代油气钻井技术实际上是近200年前中国技术的翻版。

20世纪拍摄的天车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的钻井和天然气开采技术,钟长勇和黄简。

从上面的旧照片可以看出,一个50-100米高的钻机,天车,矗立在地面上。德克萨斯州油井的繁荣实际上出现在200年前的中国。

井架由耐用的竹子制成,钻头由绳索悬挂。

工人站在木杆上,像跷跷板一样踩着,铁钻可以被拉起来。

钻头可以随时下放,并在途中打碎岩石。

这种鱼尾形钻头设计用于在第一次钻孔时打开更大直径的通道。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的钻井和天然气开采技术,钟长勇和黄简。

油井中使用的电缆非常坚固,其强度与现代钢缆相当。

钻杆是由牛力驱动的。

钻头有多种形状。为了钻不同的岩石和地质构造,古人设计了不同的钻头。

有了这样的钻井平台,古人可以深入地下开采盐和天然气。天然气被提取后,沿着几百米长的管道输送到附近的盐卤厂进行制盐。

我钦佩第一个想从地球中心看世界的自贡人。

天然气输送用竹质管道

图片来源:中国古代的钻井和天然气开采技术,钟长勇和黄简。

西汉里程表

记得给汽车打电话

让我们看看这个古老的里程表。里程表是测量距离的工具。你父母的车上有里程表。

这辆奇怪的车叫李稷顾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里程表,出现在西汉时期。当军队行进时,它会把汽车推开。每隔500米,上面的太谷师傅就会敲鼓通知大家。

这辆车的两个齿轮由轮子驱动,大齿轮驱动小飞轮。

这种传动机构被现代工程师称为减速齿轮系。它可以将较高的输入速度转换为较低的输出速度。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行进时,李稷的鼓车走在皇帝的仪仗队前面,以记录敌人军营的距离和行进的距离。

巴斯大学机械设计和自动化讲师杰兰特·欧文说,这个系统的原理与现代摩托车发动机的原理相同。

一千年前的活塞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中国古代的工业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时出现在中国的机器还没有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到欧洲人创造它们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当时发明的一些技术至今仍在使用。

已故汉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史学家罗伯特·哈特韦尔(Robert M. Hartwell)曾说过,12世纪中国的铁和煤产量几乎相当于18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产量。没有配套的冶金工业技术,这种铁和煤的生产是不太科学的。

宋代的主要技术创新之一是重金属制造工艺。山东省济宁市铁塔镇的铁塔是当时铸铁技术的最好见证。

山东省济宁市铁塔镇的铁塔建于1105年。

铁塔寺的铁塔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这座铁塔的独特之处在于,直到现在,铸造如此巨大的铁制物体仍不简单。

从现代技术的角度来看,为了铸造如此大的物体,铁水泥浆必须保持在高温下才能形成。提高炉温的一种方法是吹入大量空气。现代铸铁技术也是如此。

那么,1000年前人们是如何将空气输入炉子的呢?不能靠嘴吹。

他们使用的技术是这种依靠液压动力供应的自动鼓风机——气流粉碎机。

欧文说,液压动力可以用来转动曲柄,进而带动风车。

这与后来发明的蒸汽机活塞的曲柄连杆机构原理相同,只是它的运行方向相反——在蒸汽机中,曲柄推动飞轮;在风车里,飞轮推动曲柄。

利用这种技术,大量的空气可以注入高炉,以达到铸铁所需的高温。

第一个了解中国风车的欧洲人是约翰·尼乌霍夫,他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清朝使团的成员。1656年,他乘船沿着京杭大运河穿过江苏,看到了风车。他在《荷兰大使首次访华》一书中记录了这一经历。

2

倪何复

@wikipedia

自动颠簸

事实上,宋代已经将齿轮传动应用到极致,并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它可以说是现代大工业的先驱。

一个例子是2000年前的一个液压杵锤,叫做Dui。

江西景德镇仍然使用水磨,这证明这种宋代技术已经过测试。

实质上,水锤技术利用流水的机械能和重力势能来转动水轮。水锤上有一些凸轮轴和把手。它们装在主轴上。旋转时,前排锤子上的锤子可以周期性地研磨东西。

水轮与主轴相连。当水流过时,水轮转动,主轴转动,锤子可以移动。

每个杠杆可以施加大约50公斤的力。水车每次转动,都能带动整个装置产生400公斤的力。

水锤不仅用来敲打谷物,也用来敲打金属。目前,景德镇还在进行水锤的粉碎过程。

《天宫吴凯》(1637)中的水璧

@wikipedia

等速螺旋玉佩

让我们看看另一件令人惊叹的手工艺品。

你见过这种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475年)的玉器吗,上面的线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工程师的兴趣。因为...它看起来不像是手工制作的。

嗯,上面玉器上的纹理叫做等速螺线,也叫做阿基米德螺线。

等速螺旋

等速螺旋要求光线在离开原点时以相等的角速度绕原点旋转。光是这个数学描述就能让你想象徒手画等速螺旋的困难。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上的等速螺旋

资料来源:DOI:10.1126/science。10960.888888888886

现在要制造这种螺纹,你可以使用一种叫做复合机的机器(一种结合了两个或更多简单机器的机器),它可以以恒定的速度向外旋转,产生一个恒定速度的螺旋。难道这种机器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吗?

这就是哈佛大学物理系研究员彼得·路的想法。他推测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发明了复合机,并在2004年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

在西方,最早记载的复合机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和发明家亚历山大的英雄。如果卢淑仪和其他人有一把真正的锤子,古代中国人会比古希腊人更早发明复合机。那么,制造这种等速螺旋的是什么样的复合机呢?这可能如下。绿色是笔,白色是玉。拉黄色的杆子,你就可以画等速螺旋。

资料来源:DOI:10.1126/science。10966.888888888967

盘的旋转速度必须与笔的向外移动速度同步,否则不能画等速螺旋。

这支笔与一根绳子相连,绳子绕在一根可以控制光盘旋转的轴上。这样,笔向外移动的速度等于盘的旋转速度,并且可以画出等速螺旋。然后工人们根据画出的等速螺旋进行雕刻。

水运图像表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水运设备。

水运观测站是一台古代天文计算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皇冠上最耀眼的珍珠之一。

这台天文计算机是1000多年前的1086年设计和制造的,那是宋朝元佑的第一年。它的发明者是一位与时俱进的全能工程师——苏松。

苏松

@wikipedia

他的设计如此复杂和先进,以至于工程师和历史学家很长时间都不理解它的原理。

当许多西方人第一次看到它时,他们无法想象古代有这样一种技术,因为它不仅能计算一月的日期,还能计算天体在天球中的运动。

水运仪器图像台高12米,宽7米,包含4个系统和400多个部件。它的前面有一座塔。在塔里,会有假的笑着的男孩出来告诉丁林时间。

在水上仪器平台内还有一个浑天仪,让人们可以观察天体的运动。

水运工具有世界上最早的擒纵机构。擒纵机构是机械钟表的关键部件。难怪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约瑟夫·李约瑟直言不讳地说,水运观测站是欧洲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摆钟的锚擒纵机构

@wikipedia

此外,苏颂还设计了一种齿轮和匹配销,它们的功能是使齿轮以特定的速度旋转。

西方花了数百年时间发明了类似的擒纵机构和机械钟,使人类能够将擒纵机构的滴答声与时间联系起来。

原来的水运设备在北宋时期被毁坏了。在景康(1127年)的灾难中,它被金兵占领,后来被丢弃。然而,由于没有人能够理解南宋时期苏颂之子谢肃所保存的手稿,因此也就没有人能够长期修复水运工具。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它是如何制作的,这要归功于苏松自己的“机械球和天球的新设计”。这本书写于大约900年前,包含47幅水运设备的蓝图。

你现在可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1:5的修复和“新形象法”。此外,中国台湾的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和日本长野县的素瓦尔科学博物馆对水上天文台进行了1:1的修复。

日本修复水运仪器和图像平台内部

@精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天津发现古代墓葬近900处是怎么回事?是哪个朝代墓主是谁?

全文共 1627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古代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而现如今也经常会在各种时候挖出一些古墓来,这些古墓的年代各不相同,而不同时期的古墓都会让人们更加了解古代的墓葬,而就在最近,在天津发现了一处多达900座古墓的墓葬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么多的古墓里面埋得都是什么人,墓主人又是谁呢?在墓中有没有出土什么文物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天津发现古代墓葬近900处

21日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该中心日前组织完成对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建设区域的考古勘探,发现区域内古代墓葬近九百处,据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推测,其年代涵盖宋、金、元至明清等多个时期,为天津运河文化提供重要实证。

该项考古勘探工作自今年3月启动。为保障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实施,天津市文化遗产中心与西青区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克服疫情影响,组织起以考古部负责人赵晨为首的精干团队投入工作,前期调查、勘探于八月底完成。所发现之古代遗存数量、密度规模之大、类型之丰富、年代跨度之大、分布之集中在近70年的天津考古史上绝无仅有,且在中国国内运河沿线地区也极为少见。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批墓葬既有砖室墓,又有土坑墓;既有圆形墓葬,又有方形墓葬;既有中小型墓,又有大型墓;且埋藏深度不一。根据天津及周边省份相近类型墓葬考古发现对比分析,墓地的年代上限应始于晚唐五代,下限止于明清时期。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考古专家陈雍在现场考察后认为,必须站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天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杨柳青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高度来认识此次考古发现,此次发现是对天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及内涵的极大提升和极大补充,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大运河、杨柳青、天津的重要考古实证。2、墓葬是哪些朝代

自9月下旬开始,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始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地块范围内100余座明清时期墓葬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经揭露明清时期墓葬近80座,出土釉陶罐、钱币、发饰、符咒砖瓦等文物100余件,同时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人骨标本进行全部科学采集。

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尹承龙表示,目前发掘的对象主要是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发现的明清墓葬,后续会根据场地条件、气候等因素逐步启动对运河文化小镇建设区域发现的700余座古代墓葬的大规模科学发掘。

“目前考古揭露的明清墓葬虽年代不久远,但明清时期是人类体质微观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尹承龙称,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单位合作,已启动天津明清人骨保护与研究工作,并初步建立起华北地区最大的明清人骨标本库,藉此开展古代人种学、牙齿形态学、身高推算以及骨病理等方面研究。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盛立双认为,西青区一次性集中勘探发现如此规模庞大、跨越不同年代的古代墓葬,是宋代以来杨柳青从一般聚落逐渐发展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实物见证,就像是一部深埋在地下的杨柳青“史书”,等待人们去翻阅和解读。3、墓葬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据媒体消息,一则“天津发现古代墓葬近900处”的报道在网上引起关注。据了解,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完成对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建设区域的考古勘探,发现区域内古代墓葬近900处。

据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推测,其年代涵盖宋、金、元至明清等多个时期,为天津运河文化提供重要实证。

据悉,该项考古勘探工作自今年3月启动。为保障国家级重点项目的实施,天津市文化遗产中心与西青区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克服疫情影响,组织起以考古部负责人赵晨为首的精干团队投入工作,前期调查、勘探于八月底完成。

自9月下旬开始,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始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地块范围内100余座明清时期墓葬进行正式考古发掘。目前已经揭露明清时期墓葬近80座,出土釉陶罐、钱币、发饰、符咒砖瓦等文物100余件,同时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人骨标本进行全部科学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钱币的演变是怎样的?从秦两半到开元通宝

全文共 265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最早的钱币是用贝类制作的,到了商、周时期才把货币改为实物货币,然后又慢慢发展为金属货币。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将秦币作为全国货币,称为“秦两半”。秦半两外观呈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并没有太多复杂的轮廓。此后各个朝代都会打造自己的专属货币,例如汉朝的五铢钱、唐朝的开元通宝、宋朝的天圣元宝等,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钱币,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立即下达了天下同的政令。

在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同时,经济方面的统一也在悄然进行中。原本只在秦国境内流通的“秦两半”铜钱成为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

“秦两半”准确的叫法应该叫“秦半两”。秦制实行二十四进制,24锱为一铢,24铢为一两,一两约为15.6克,因此“秦两半”铜钱每枚重12铢,约和现代8克。

“秦两半”铜钱推广的意义还在于,它为后世制钱定下范本,两千年之后的清代,铜钱的形状依然是圆形方孔。

在“秦两半”铜币全国流通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钱币发行相对混乱,皆以国家或者地区为单位发行。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楚国的蚁币(鬼脸钱),流行于燕赵的铲币,流行于齐鲁的刀币,当然还有流行于秦国和魏国的方孔钱。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经融系统和汇率,这些形状各异的货币尽管只在产地流行,但离开产地,却依然能够使用,购买力因产地国力强弱有所差别,几乎可忽略不计。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货币能在别国使用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货币的计价方式和现代有着根本的区别——铜币的重量即面值,即纪重货币。

《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一事,则是指正式实行方孔圆形的“半两”钱。秦国因为生产力落后,本国并不铸造货币,商鞅变法才将流行于魏国的圜钱引入秦国,为秦国货币使用之开端。

秦国货币大致有一两圜钱、半圜钱、两甾钱、十二铢钱、半两钱等。记载中提到的“两”、“甾”、“铢”皆是秦制重量单位。

汉承秦制,制钱依然使用方孔钱。汉朝初期,“秦两半”依然是市场上主要流通的货币,弊端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

一是由于连年战争,市场上流通的“秦两半”越来越少,数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二是秦两半钱面额太大,不利于小额交易。

汉初国力尚在恢复阶段,政府无力组织大规模铸钱活动,不得不对货币铸造采取了一个放任的态度,允许民间铸币。《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

汉朝政府对铸币大开方便之门,一时之间,流通在市面上的货币多如泉涌,政府铸币,诸侯铸币,民间铸币包括还未完全退出市场的秦两半,多种货币并行于世,一片混乱。

由于政府在铸币政策上只规定铸币的面额(重量),其余的一切包括铜料开采,冶炼,铸造一切都交给铜币铸造者自行处理,因此那些不足值的铜币成为市场的弃儿。足重、质量好的铜币更受市场欢迎,秦两半也因为重量太大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混乱的状况也随之结束。

这场货币战争的胜利者是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他俩皆因封地内有铜山,所产铜币质量更优,二人也因为发展铸币业成为巨富。

汉高祖,文帝,景帝三朝皆推行货币自由政策。这种情况在现代看来不可思议,但在汉初却收到奇效,经历了春秋战国和秦汉纷争而凋敝的经济竟在四五十年间恢复乃至蓬勃发展。

私发货币没有造成通货膨胀,反而促进经济发展,皆因汉朝货币实行铜本位。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铜矿的开采,冶炼以及铜币铸造产量有限,即使当时所有铸币者马力全开,依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还有大量铜料被用作礼器和生活用具之类,因此,初汉三朝,铜币一直有着大量的市场缺口。自由货币政策持续到汉武帝时期落下帷幕。

汉朝疆域太大,统治者未能掌控全局,汉初将铸币权交给地方和个人只是权宜之计。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强盛,汉景帝对民间铸币开始收紧。

景帝借故将大夫邓通处死,吴王刘濞因为叛乱失国,两个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身首异处,完全收回铸币权只是时间问题。

汉武帝登基不久,一改先辈的和亲政策,对匈奴首开战端。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很快耗尽了初汉三朝积累的财富,常规的税收无法满足养官和对外战争的需要,汉武帝的目光自然落到铸币这项来钱最快的事业上。

汉武帝的功业不必细说,但他在货币政策上却为后世王朝做了一个很坏的典型。由于政府机构垄了货币发行,使得政府具备了利用滥发货币制造通货膨胀,从民间撅起财富的能力。

不懂经济规律的汉武帝在发行货币随心所欲,一切以敛财为目的。一方面,他发行皮币和白金币。这两种礼仪性货币面值巨大,却并不在市场上流通,完全是为了从贵族掠夺财富。另一方面发行了三铢钱,这种小额铜币标明三铢,却充做五铢使用,变相地让民间原来流通的铜币贬值,民间财富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

混乱的货币让各个阶层苦不堪言,汉武帝的货币政策在当时饱受争议,后世君王充分意识到垄断铸币权对国家统治的好处,却更乐意颂扬汉武帝在货币政策上的作为。

汉武帝意识到自己在货币政策上的失误,为了稳定混乱的货币市场,铸造了一种新“五铢钱”。规定这种五铢钱只准在上林苑铸造,并且严厉打击民间私铸铜币。至此,汉武帝终于完成了国家完全垄断货币发行的进程。

五铢钱从汉武帝开始发行到唐朝开国年间废除,总共流通了720年。取代五铢钱的是影响极大的“开元通宝”。这种唐高祖发行的铜币与之前的货币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采取相同的形制,但取消了五铢钱的纪重币制,规定每个铜钱为一文,每十文为一钱,一千文钱重六斤四两。开元通宝是唐朝流通时间最长的铜币。

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改革了传统的货币制度,也结束了中国古代二十四进制的计算方式,十进制计算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为将来的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唐玄宗曾以“开元”为年号,因此很多人认为开元通宝是年号钱。其实并不是,因为年号钱直到宋朝时期才开始流行。

尽管以年号铸造铜币在宋朝之前偶有出现,但未形成制度,直到宋太宗时,才作为一种制度保留下来,北宋开始,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

因为丧失了北方领土,铜料来源大大减少,南宋境内铜币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铁铸钱一度大行其道。但铁币高重低值的特性不受市场欢迎,纸币的产生和白银的货币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中国古代没有成熟的金融理论,统治者对经济规律也是一无所知,发行货币成了空手套白狼的生意,统治者乐于使用这种手段撅起民间财富。

王朝初始,统治者在发行货币上相对克制和谨慎,随着官僚集团日益庞大,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通货膨胀的手段缓解财政压力,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为了维持王朝稳定制造的通货膨胀最后变成王朝倒台的加速器。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史,皆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代哀家是什么意思 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的一些电视剧,公里的皇帝都会自称是朕,皇后都会自称是本宫,太后也都会自称是哀家。这些感觉已经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一个顶板的印象,毕竟看多了就默认了。那么古代里哀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太后又为什么会自称是哀家呢?可能大家也会有一些的疑惑。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来看看吧~!

1、古代哀家是什么意思

哀家,是古时候的戏曲里,死了丈夫的皇后自称。 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其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古人妇女以夫为纲。哀家一词仅用于丧夫的皇后,而且仅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出现,历史真实中的皇后,无论何时都不自称哀家。

哀家一词为今人杜撰之词,多出现在帝王将相内容的影视作品中,主要使用对象为古代死了丈夫的皇后或皇太后。哀家一词主要由哀子一词演变而来。《礼记.杂记上》: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古时居父母丧者的自称为哀子,后来,父在而居母丧者自称哀子。历史上不论皇家还是农家,死了丈夫的妇女没有自称为哀家,而多自谦为奴家或贱妇。

2、太后为什么自称哀家

哀家是后代戏曲小说中运用,并不存在于古代人际交往中。“哀家”的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是旧时戏曲中死去丈夫的皇后或皇太后的自称,并不是历史人物所用的称谓。

哀家一词应该是太后用的,而且是皇帝已死情况下,其皇后也就是后来的皇太后用的,意思是未亡人,哀痛先皇。皇后自称哀家应该是个笑话,否则岂不是诅咒皇帝?那可是死罪。

实际上,太后就是皇上的妈。中国古代的帝位,一般都是等先皇死后才传给后代(儿子)的。那就是说既然是皇上,那就是没有父亲的,那她的母亲就是寡妇了。

也就是说,皇后一定要等死了丈夫以后才能成为太后。所以,太后自称是哀家。“哀”隐含先帝去世之意,称“哀家”的只能是太后、太妃。

3、哀家和本宫的区别

哀家,专指太后(皇帝的母亲)、太皇太后(皇帝和婆婆)

本宫,可能指很多人,古代皇城中有很多宫殿,只要是一个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比如,太子叫“东宫”,可自称本宫,皇后可自称本宫,还有一些人,只要是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但太后和太皇太后一般不会自称“本宫”的,因为在中国的古代,身份地位是分得很清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原具体指的是哪?古代中原是哪些地方?

全文共 122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各国争夺天下的时候,总会提到“中原”这两个字,诸葛亮北伐时打的旗号就是“匡扶汉室,克复中原”,那中原究竟是指哪个地方呢?实际上中原一般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被认为是今天的河南省。实际上在早期中原地带就是中国,因为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位置。所以能够占领中原,便可以得到天下,而古代八大古都中,中原就占据了四个。

“中原”是一个我国历史上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举例来说,光是成语典故,就有问鼎中原、逐鹿中原等,此外,它也常见于许多的史籍资料、文学作品,如爱国诗人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么,古代所说的中原地区是指现在的哪里呢?

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所谓“中原”,指的自然就是处在天下之中的原野了。《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收录的则是西周初年起的所有优秀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同时,它也是“中原”一词的最早出处,在《小雅》中就有“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诗句。

不过,这时的中原大多代指的还是原野之中的意思,并非是一个广大的范围。在先秦典籍《尚书·禹贡》中记载道,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其中,豫州地处天下的中心,所以又被称作“中州”,后来,豫州有时也被称作中原。

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同时具备三种用法,第一种是采用倒装的句式,中原也即“原中”,指的是原野之中,如中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中,便记载了越王勾践的一席话:“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同样是在《国语》中,还有着“耻大国之士於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的句子,这里用到的便是它的第二种意思,即除去秦、楚这样地处偏远的国家后,位置比较居中的诸侯国们的统称。第三种含义就是著名典故“问鼎中原”中所指的,周天子首都洛邑一带了。

春秋战国之后,中原代指原野的用法逐渐变少,更多的时候,它代表的是后两种用法,诸葛亮在其名篇《出师表》中就曾经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此处的中原指的便是由魏国占领的东汉旧都洛阳一带地区。

后来,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写下“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的诗句,而唐代学者李善在《文选注》中为诗句里的“中原”注解道:“中原,谓洛阳也。”此后直至隋唐时期,中原多是用来指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放在今天则大致是河南省的区域。

到了宋朝,疆域面积比起汉唐有所削减,而中原的概念则更大了。金国攻灭北宋后,南宋人民所说的“中原”就变成了原本北宋所占有的黄河流域大片地区,陆游笔下王师所北定的中原,指的便是包括古都洛阳、东京汴梁等多地的故土。

民国时期,中华书局出版了《辞海》,其中对中原解释道:“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由此可见,古代所说的中原大体有广义和狭义,不过两种含义都大体指的是河南及其周边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九妃连珠是怎么玩 古代九妃连珠的是哪位皇帝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康熙皇帝8岁便登基,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是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足足有61年。其实康熙皇帝的寿命在古代也算是高寿了,不过他原本可以更加长寿,那是什么导致康熙早衰呢?有人称康熙是因为体力不支,虽然各种史料上并没有记载太多有关康熙私生活方面的事情,但在民间是有各种传闻,例如“九妃连珠”就十分有名。那九妃连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来给大家做一个简答的解答,一起来看看吧。1、九妃连珠什么意思

关于“九妃连珠”的说法,共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说康熙皇帝有九个妃子,每个妃子都很漂亮;第二种是说康熙皇帝能一个晚上连续睡九个妃子,其实“九妃连珠”和“八嫔临御”是连起来读的,要么九个妃子,要么八哥嫔级女人,如果这个记载是真的,那么康熙皇帝能生下50多个孩子,也不算什么稀奇事了。

对于康熙皇帝“九妃连珠”的说法虽然不太确定,但后世却冒出来许多传说,比如康熙皇帝死亡之谜,历史上并未记载康熙皇帝到底是如何死的,所以有人说是雍正在九子夺嫡过程中,直接杀了康熙,然后自己登基,这个说法靠不靠谱呢?这很难说,估计是不靠谱的,毕竟雍正再有胆子,也不敢杀父亲吧。2、九位妃子分别是谁

这九位妃子分别是慧妃、平妃、成妃、纯裕勤妃、惠妃、良妃、荣妃、宣妃、顺懿密妃。

康熙不只对少年情感深沉,就是对其余嫔妃也有必然情感。康熙外出时期,常常写信或把土特产等派人送回宫中,以至会写信给深居宫中的嫔妃们,讲一些途中趣事,解解她们的闷气。康熙为他的后妃们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在暮年为其死后嫔妃们生活进行了安排。他曾命令有儿子的嫔妃,年老后到儿子的府邸居住,这一安排打破了皇帝驾崩后后妃独居宫中到死的传统。

康熙荒淫无耻的纵欲仿佛也可从他的身材情况看出一些眉目。由于康熙后宫美人三千,因纵欲过分,伤了他的精气神。公元1717年,他的身体江河日下,愈见瘦弱。尽管云云,然而他的男女房事一如平常,以至第二年仲春后宫陈朱紫还为他生下最初一个男婴。

惋惜这位皇子诞生后即短命,应该与康熙年高体衰有关。康熙是一名略晓中中医理,他又从儒佛道三家中吸取了不少摄生之道,但他“知易行难”,最终还是拖垮了身体。3、康熙死亡之谜

康熙一生在功绩上没有什么课挑剔的,毕竟他能更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齐名,这绝对不是吹出来的,而康熙皇帝不想孙子乾隆一样,他在位期间各方面都非常简朴,从没有大肆铺张浪费,公元1700年是,康熙还对大学士们说过,自从自己执政后,一切都是以节约为主的。按理说康熙皇帝什么太多不足,但他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受人病诟,就是他“九妃连珠”的故事,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传言,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实在无法考证。

有人从“九妃连珠”上寻找康熙皇帝的死因,有人说康熙病入膏肓之际,还是曾多次临幸嫔妃,最终纵欲过度而亡,死于畅春园内,关于这种说法,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的“鸡人”是一种什么职业?没他们可不知道时间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说道古代时期的夜晚,这个期间有着一类特殊的人,那就是更夫。我们经常会在很多古装剧中能看到一个场景,那就是夜深了,就会有这一个人打着锣鼓,然后口中喊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便是更夫了。那么,人们不禁好奇了,为何中国古代的时候需要有人在夜间打更呢?如果不打的话,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古代是没有钟表的,白天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日出日落以及事件数的多少来判断时辰。但是到了晚上的时候,这些方法就不可行的,而有些夜晚还有事情的人,却十分关注时间。于是乎,便出现了更夫这个职业。打更是中国古代夜间的一种报时制度,同时还用来提醒居民防火防盗,并且协助救火、捉贼等作用,以此为业的人士称为更夫。

更夫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在那个时候,人们将更夫称为“鸡人”。鸡是一种对时间比较敏感的动物,从公鸡早晨晨鸣的举动便可以看出,因此“鸡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更夫报时的功能。

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曾经记载了关于孟尝君逃亡的一件趣事:驻守函谷关的士兵必须听到鸡鸣以示天亮之时才可以放人入关,这时孟尝君手下有一位擅长学鸡鸣的人学鸡鸣而引得群鸡齐鸣,以此帮助孟尝君逃脱了秦人追捕。这就是著名的成语《鸡鸣狗盗》中鸡鸣的故事。

当然,对于“鸡人”这个职业,战国时期儒家经典作品《周礼》中也有记载:“鸡人掌共鸡鸣,辨其物。大祭祀,夜嘑(同“呼”)旦以嘂(同“叫”)百官”,可见鸡人的主要职责便是负责守夜和报时,也就是更夫的工作职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后面的几个朝代,更夫的作用增加了不少,除了报时之外,还需要负责防火防盗。在这种时候,更夫的人员选择就显得比较重要了,一般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微信。当然,这个工作也是比较辛苦的,毕竟晚上不能睡觉。

当时钟和手表被发明,当房子从木质房子转变为了石头房子,当人们的防盗能力有所提高了之后,更夫便失去了作用,于是这个职业便慢慢消失了。不过,目前中国大陆四川黄龙溪和江西省婺源县的一些地区依然保留着打更的习俗,对这一块有兴趣的朋友,有空可以前去参观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古代中国的别称 古代中国有什么别名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中国别称有神州、九州、华夏、中夏、函夏、九牧、九域、中华、海内等。“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1、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2、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3、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4、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5、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的《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6、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