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怎样避暑(合集六篇)

人们进行采纳。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怎样避暑,欢迎查阅。

浏览

6248

文章

6

篇1:古代皇帝是怎么避暑的,话说四种方法现代人也达不到?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避暑这件事情很多网友都知道了其实古人也还是很有办法的,其实古代也没有现在这么热嘛,那么作为养尊处优的皇帝又是怎么避暑的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欢迎一起分析吧!

炎炎夏日,如果能吃着雪糕,吹着空调或电扇,可谓舒服之极。那么在古代,没有这些设备,人们避暑只能自己不断地扇扇子,找个凉快地待着,相比之下,皇帝的避暑方法就相当先进,让人拍案叫绝,现在的土豪也达不到这样的标准。

一是有人伺候。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皇帝的身后总有宫女举着巨大蒲扇,这其实并非杜撰的,而是却有其事,遇到夏日,宫女们会轻轻摇曳蒲扇,制造凉风降温,而且是不间断的,好几百名轮番伺候,而且宫女们手法娴熟,能很好地把控风力。

二是冰块降温。古代没有冰箱,冰块是从哪来的?这其实是一项十分耗费人工的工程,在皇宫中,有专门的人负责,在寒冬的时候,派人去采集冰块之后存储在特制地窖里,一到夏日把它取出来,工人们小心翼翼的将冰块取下来,搬进皇帝所在的房间角落里,瞬间室内温度降低。

三是冷饮食品。在饮食方面,皇帝那是相当讲究。不仅养生而且降暑。比如冰镇果铺,清热降暑汤药,冰镇甜碗子等,有人会问这些东西都是冰镇的,怎么做到的?其实在古代早就有类似冰箱的物品——青铜冰鉴。这是一种酒具,由铜鉴、铜缶制成。它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物品降温,用来冰镇里面的物品。

四是制造专门的“水机”。这是一种先进的设备,将凉水通过水机运送到屋顶上,然后沿着瓦脊洒落下来,犹如瓢泼大雨,不仅降温,而且景色优美。这在避暑山庄,颐和园等地都有出现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人是怎么避暑降温的?古代有冰棒么?

全文共 2264 字

+ 加入清单

每到夏季我们就会非常庆幸生在了一个有空调的年代,不过想想在古代,他们的夏季应该也是非常炎热的,那当时又有哪些避暑的方法呢?其实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聪明的多,很早就有了防暑用的冰室,还有冷饮,不过古代并没有电也没冰箱,那要怎么制冰呢?当然也是有特殊的方法啦。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古代人专门的避暑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皇帝富有四海,万人景仰。然而炎炎夏日,他同样饱受暑热煎熬。光靠“心情自然凉”是不行的,皇帝get 各种“花式避暑”技能,就连拥有空调、冰箱、电风扇的现代人,只有羡慕妒忌恨的份了。

早在周朝,王室就出现了“冰室”。为了保证夏天用冰供应,朝廷专门成立冰务办公室,名叫“冰政”,由“凌人”作为负责人。每年12月起,采集天然冰块,放在特制的“冰窖”储存。“手里有冰,心里不慌”,在桶里放上冰块,凉风满屋,暑意顿减。在各个朝代皇家的冰窖体积最大、贮冰最多。到了夏天,用不完怎么办呢?从周朝开始,出现了一种赐冰制度。皇帝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事。有身份、有官爵的高级干部才有资格享受到这种福利。

1977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经专家鉴定,这件青铜器名叫冰鉴,是战国时期用来冰酒的“原始冰箱”。 冰鉴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在鉴内的缶四周放上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话说夏天,曾侯请人吃饭,没有什么比喝一杯冰镇酒水更有诚意的了。《楚辞·招魂》有这样的诗句:“挫糟冻饮,酹清凉些”。说的是在糯米酒里放几块冰,喝起来才清凉解暑。古人真是会享受啊!

汉代,皇宫专门修建了用来避暑的宫殿,名为“清凉殿”。听这名字,暑热就消了一半。清凉殿四周挂着水晶珠子,殿内用玉盘贮冰,置于膝前,再以石为床,加上宫女在一旁扇扇子,据说能达到“中夏含霜”的制冷效果。这就是古代的“空调房”吧!不过这是皇家专享,就算亲是VIP,也休想进去。

到了唐代,“空调房”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室外有水车,将凉水输送到屋顶,水流顺着屋檐滴下,形成水帘,隔离暑气,室内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它利用冷水循环,推动扇轮转动,产生风力,使室内凉风阵阵。可以说,这套机械设备就是风扇的原型。如今,我们也在用风扇,只不过动力由水能变成了电能。

唐末,人们发现硝石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水温会降至冰点,凝结成冰。有了人工制冰的技术,普通百姓也能喝点冷饮了。宋人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冰酒,还能品尝种类丰富的冷饮。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有“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凉水荔枝膏”等消暑神器。除此以外,宋人将冷饮分为两类,一类是浆,另一类是“渴水”。浆类饮料有凉酸浆、木瓜浆、葡萄浆、杨梅浆等,渴水则有“杨梅渴水”、“荔枝渴水”、“葡萄渴水”、“香糖渴水”、“林檎渴水”、“木瓜渴水”等。浆和渴水有明显的区别。浆是用无添加的100%纯果汁制作的,渴水相当于冲调浓缩果汁的冰水。街市上的冷饮店通常要到三更才能打烊收摊。而皇宫内,宋徽宗贪吃了两口冰块,竟然拉肚子了。

南宋继承了北宋奢侈豪华的风气。夏季,冲个澡是十分惬意的。在皇宫和达官显贵的家里出现了私人浴室。另外,朝廷设有“冰井务”,专门用来负责贮藏冰块,研究制作各种消暑降温的冰镇食品。官员们还能从“冰井务”领到一份夏日福利。南宋皇帝对大臣还是真心不错的。

冷饮在元代又有了新的创新,这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他是蒙古人,生性爱喝牛奶。可是夏季牛奶容易腐败变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忽必烈在牛奶中加入冰块,如此一来,牛奶凉爽可口,保存时间也延长了。接下来,忽必烈又在冰镇牛奶中,加入了蜜饯和果酱,称之为“奶冰”。无意中,忽必烈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冰激凌。后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朝。马可·波罗在皇宫不仅见到忽必烈,也看见了皇家专享的“奶冰”。马可·波罗有心学习了“奶冰”的制作方法,并带回西方,从此“奶冰”在西方不断推广传播。经过再次加工改造,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冰激凌。

明代皇帝避暑不止停留在冷饮上,对皇宫的建筑规制有了明确要求。在修建屋檐时,要做到“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别小看这22个字,是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人们正是利用了日影的角度,设计了上述的屋檐。有了这样的檐,皇宫北屋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阳光满屋,起到了冬暖夏凉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皇家避暑用品由实用品向艺术品转变。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 这对宝贝大小、形状完全相同。每件箱重102千克,高45厘米,上下均呈正方形,箱体为木胎铅里,采用天然冰制冷。盖面和箱体四周为缠枝宝相花纹,底面为冰梅纹饰,色彩艳丽,工艺精湛。盖的边缘采用鎏金工艺,并饰以“大清乾隆御制”款。这样一个“土冰箱”,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

夏天睡凉席,清凉爽快,好不痛快。寻常百姓用竹子、藤条、灯草编织席子,至高无上的皇帝会用什么席呢?清朝的雍正皇帝曾经专门为了一条凉席,特意传旨广东以后不要再制作这样的席子。原因是这张席子是用象牙做的。目前世界上仅存三条象牙席。广东的牙雕艺人将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再将象牙片磨制出洁白的光泽,再劈成丝,最后才是编织。由此可见,象牙席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此外,制作象牙席的材料利用率不足10%,造价更是价值连城。

原本以为皇帝只是手摇房子,苦熬秋天的主儿。事实证明,皇帝不但将穷尽各种避暑方法,还将普通的避暑用品演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尽显皇家风范。笔者只能说皇帝真会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揭秘古代皇帝是如何避暑的

全文共 3366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害怕炎热的夏季了,因为现在的我们空调、电风扇、冷饮等。但是您知道古代皇帝如何避暑吗?您知道古代人如何避暑吗?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有关唐代空调房的避暑方法,感兴趣的朋友们赶快来看看啊。

古代皇帝如何避暑

所谓的竺可桢通过研究发现以前的中国也是非常的热的,尤其是唐朝的时候,每年平均气温都是要比现在的平均气温要高上个1℃。

于是很为唐朝胖子们忧心忡忡,甚至决定穿越过去给他们讲点冷笑话降降温。是的,讲冷笑话我是天才。

都是扯淡,古代夏天是有冰的。

正月天气最冷的时候开始采

再像“俄罗斯方块”一样码起来

从古代的《周礼》记载中可知上古时代的冬天是怎样采冰的,炎炎夏日是怎样使用冰块的。其实这个用法传统历朝都都是有记载的,开始采冰一般都是从夏历的十二月和正月天气最冷的时候。

工作极辛苦,工人两手握住T形冰镩在冰冻的河面上,一点点凿出一米见方、一尺多厚的冰块,再用J形取冰器勾住冰块底部拉出来。全人力操作,机器不好用,“泰坦尼克牌”的破冰器用一次就坏了。

采好的冰马上送冰窖储藏。工人将方形的冰块一层层摞至棚顶,只中间留一条出入的过道。

码冰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技术含量颇高。能码好冰块的工人,“俄罗斯方块”比赛拿前三是没问题的。

人们在将冰码好之后就开始用土把冰窖的门给封了,并且封得相当的严密,这就是为了不给砸冰箱的罗永浩半点的机会。这个所谓古代的超级大冰箱的门一直会关闭五个月之后才会重新把门打开。

在清朝,冰窖分两种。一是给皇上和官员用的“官窖”,另外是亲王用的“府窖”。

民间不许藏冰,因“冰”“兵”同音,民间藏冰(兵)朝廷犯忌。这担心实在多余,冰化了是水,“水军”除了放屁什么事都做不了。

中国人迷信不止这一点,他们觉得夏天用冬天的冰,是偷了水神“司寒”的东西,司寒会生气,所以第二年夏天取冰时有仪式:在冰室设桃木做的弓、棘做的箭。

桃谐音“逃”,司寒捉不着。夏天得罪了它,冬天再采冰不敢造次。

司寒住北方,按中国五行说北方属黑,所以用黑色牲畜和黍拜祭它。写到这,家里冰箱突然呜呜作响,大概是想要我祭拜它。

这个不要脸的东西被我狠狠踹了一脚后,嚎叫得更加厉害。对着它大喝三个字:罗、永、浩!静若处子了。

中国自古就有冰箱,在随州曾侯乙墓就出有两套。早期冰箱很简单,一般红木做成柜子,里面有露底铁盒子放冰,冰化水流到下面一个封底铁桶里。

按说它叫“冰露”最合适,也许怕可口可乐公司不高兴,中国人叫它“冰鉴”。制冷专家曾国藩专门写过一本关于“冰鉴”的使用说明书《冰鉴》,只是写着写着跑题了。

水质不能保证所以极少食用

宋徽宗不信邪啃完冰块就拉肚子

说回如何用冰。古代的冰几乎都是用来降温的。

唐玄宗为了解暑,100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铺了9999平方米的冰砖,中间留个他,托腮帮歪脑袋思考“如何解决我国滑冰运动场地不足”这类国家大事。

想不明白,召见大学士,磨磨唧唧说半天,大学士冻得头皮发麻,头发根根直立活像鲁迅。

唐玄宗的大舅子杨国忠没他奢侈,夏天请客只是用大冰雕成山围在桌子边,效果也不错,三伏天在里面喝酒要穿棉袄,不然腿毛竖立就是两根狼牙棒。

老杨场面比不过妹夫唐玄宗,另辟蹊径以小博大,把冰雕成动物形状,再像圣诞树一样挂满物件,“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

所以我认为,哈尔滨冰雕节的艺术家开工前,应对着陕西方向磕头。

古代的冰都是取自江河湖泊,水质不能保证,所以极少直接食用,一般做成托盘冰镇食品。

不过缺心眼的也有,宋徽宗就直接抱着冰块啃,啃完就拉肚子。

更缺心眼的是宋孝宗,明知前面的徽宗拉过肚子,不信,又啃了一次。结果固体进去,固体出来,“吃冰棍拉冰棍——顽冥不化”,就是说他。

《宋史》记载:“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所幸吃的是毒冰不是冰毒,不然毒死后还是要跟冰死磕。

用冰确实有“死磕”这一用法。《礼记·丧大记》记载:“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

古代君主夏天死后为保存尸体,先把冰放盘子里(这盘子特大,按汉制宽八尺长丈二深三尺),再把床放盘子上。对,就是一盘超级冰镇三文鱼。

古代用冰虽花样繁多,但只限于达官贵人。平民怎样消暑?大概也是讲冷笑话。最好是冰笑话!话说唐朝的李冰冰问范冰冰:“请问世界上哪个城市最冷?”

古代人如何避暑

青铜冰鉴

青铜冰鉴是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

青铜冰鉴,使缶中的酒降温的。

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时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楚国地处南方,盛夏时饮冰镇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楚辞·招魂》中的这两句话就是说,夏天饮酒,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清凉味甘,煞是舒服。[1]

木质冰箱

清代宫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

清代宫廷木质冰箱上面以厚木板为盖,腰部上下箍铜两周,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

这种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结构科学合理,与现代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这样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蚀木质箱体。

盖板通常为两块,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使用时可将活板取下,先在箱内放入冰块,然后便可以将瓜果、饮料等食物镇于冰上。

箱底有小孔,可以随时排放冰水,保持箱内清洁;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气通风,在保鲜食物的同时,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

掐丝珐琅冰箱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制品,独具特色。这对掐丝珐琅冰箱,大小、形状完全相同。每件箱重102千克,高45厘米,上下均呈正方形,其中口部边长72.5厘米,底面边长63厘米。

箱体为木胎、铅里,表面均采用掐丝珐琅工艺。盖面和箱体四周为缠枝宝相花纹,

掐丝珐琅冰箱底面为冰梅纹饰,色彩艳丽,工艺十分精湛。盖的边缘采用鎏金工艺,并饰以“大清乾隆御制”款。箱底一角留有一个圆形小孔,盖面则有2个铜钱状通气孔。

箱体两侧共有4个坚固的双龙戏珠提环,造型别致美观,便于搬运抬放。此外,每件冰箱还配有一个高31厘米、重21千克的红木箱座,四角包镶兽面纹饰,座的造型与工艺同样别致、精细,与安放其上的冰箱浑然一体。

唐代空调房

唐宋时期,避暑纳凉已成为皇家宫廷、高官显贵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

唐代空调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

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

行宫避暑

清代,皇帝喜欢在夏天去行宫避暑,凡是皇帝、后妃所在之处,必须在夏至前搭好脚手架,高过殿顶,顶上用苇席铺好。天棚虽然破坏了宫殿的美观,但它起到了隔热作用。皇帝、后妃的寝宫夏季门上安装竹帘,以防蚊蝇。

这个竹帘既细又密,是极好的竹编工艺品。后妃出去散步,宫女太监都要为他们提着熏香炉驱蚊蝇。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宫扇、团扇、羽毛扇、折扇等等,应有尽有。

清代皇宫内已有了机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开动发条,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动,产生徐徐凉风。

古代冰淇淋

北魏时奶制品就很多,《齐民要术》载有各种各样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

古代冰淇淋不过天冷才做,没说到夏天加了冰再吃。元朝陈基说:“色映金盘分处近,恩兼冰酪赐来初。”这冰酪,与乳糖真雪相似。

南宋杭州街头还有很多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结语:看了小编上文的介绍,您应该已经知道古代皇帝如何避暑了吧,您也应该已经知道每一个古代人如何避暑了吧,是不是迫不及待想把今天学到的有关唐代空调房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们呢?那还等什么,赶快行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冰窖是什么样的?古代人如何避暑?

全文共 2664 字

+ 加入清单

夏天的时候,室外温度太高,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凉快一些,毕竟太热了容易中暑,现代有冰箱空调,夏天也能有冰块降温,但是古代的夏天怎么办?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冰鉴”,但那只是贵族才能使用的起的,寻常人又会怎么办?古代会把冬天的冰块存起来,那古代的冰窖又是什么样的,竟然能够将冬天的冰块一直存到夏天使用?

古代冰窖。中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著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古代冰窖。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明朝时,北京城的皇公贵族已把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铜环的用途就是便於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於锡的保护,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在民国以前,采冰储冰是皇室贵族特权,只有皇室可以建造冰窖,这些冰窖就是官办冰窖,简称官窖,它们多是砖石建造的内部为拱形的地下冰窖,又可分为直接为皇宫服务的御用冰窖和为王府官衙服务的吏用冰窖两种。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北京城内共有十八座官窖,分列紫禁城内、德胜门外、景山西门、正阳门外四处。民办冰窖的出现则是在民国时期,它们几乎都是挖掘的土炕,置冰后以土掩埋。

如今,北京的冰窖只残存三处:故宫内冰窖数目不详,雪池胡同内两座,恭俭胡同内一座,皆为官窖,民办冰窖则早已无迹可寻。

骄阳似火、铄石流金的日子还没开始,那应该是在农历六月。眼下,溽暑还只在酝酿阶段,深夜球赛频出的冷门让人感到凉意,南方的水患也让人不寒而栗,楼上空调机滴下的水也并不急促。

北京地理曾推出《偎冬儿》和《地下空间》系列,前者在时间上和《避暑》对应,后者作为一个阴森森的系列,则堪称北京的别样避暑地图。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於锡的保护,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在民国以前,采冰储冰是皇室贵族特权,只有皇室可以建造冰窖,这些冰窖就是官办冰窖,简称官窖,它们多是砖石建造的内部为拱形的地下冰窖,又可分为直接为皇宫服务的御用冰窖和为王府官衙服务的吏用冰窖两种。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北京城内共有十八座官窖,分列紫禁城内、德胜门外、景山西门、正阳门外四处。民办冰窖的出现则是在民国时期,它们几乎都是挖掘的土炕,置冰后以土掩埋。

如今,北京的冰窖只残存三处:故宫内冰窖数目不详,雪池胡同内两座,恭俭胡同内一座,皆为官窖,民办冰窖则早已无迹可寻。

骄阳似火、铄石流金的日子还没开始,那应该是在农历六月。眼下,溽暑还只在酝酿阶段,深夜球赛频出的冷门让人感到凉意,南方的水患也让人不寒而栗,楼上空调机滴下的水也并不急促。

北京地理曾推出《偎冬儿》和《地下空间》系列,前者在时间上和《避暑》对应,后者作为一个阴森森的系列,则堪称北京的别样避暑地图。

如果说偎冬的偎是慵懒,那么避暑的避则多了一份焦灼,是逃脱和规避。无论如何,二者都指向一种闲散,这是老北京人性格的一面,进而造就了与之相对的城市文化,避暑在北京曾与空间有关(什刹海、二闸等传统纳凉地),与生产有关(藏冰、平改坡),与常识有关(浮瓜沉李)、与日用有关(冰饮食以及避暑药品),并最终与生活情趣(天棚、喷泉、膀爷)有关。

避暑从一种社群交往方式收缩成了一项个体活动。(北京特产)古桥空调的风行以及退出市场可以看做是传统避暑方式(避暑能够自理)的没落,崇文门菜市场门口的冰块连同在它上面滚动的桔子汽水一起消失,则彻底宣告老法儿避暑的终结。

对于更新一代的年轻人,听见双棒儿一词只会理解成哼哼哈兮,他们不知道,那是北京商家温情的产品设计??小朋友甲买了一只冰棍,拆开包装将它一分为二,递给旁边淌哈喇子的小朋友乙。

北京名为冰窖的胡同不止一条,为了避免重名,1965年地名改革时改成了不同的名字??梅兰芳大剧院附近的冰洁胡同现在变成了西派国际公寓;前门东路东侧的冰窖厂胡同如今是一处工地;前海南沿的白米北巷内的什刹海冰窖现为私人会馆;位于德胜门外大街西侧的冰窖口胡同已变成宽敞的大街,82岁的张世明大爷对记者说“我是五八年搬到这边来的,那时还经常见到人们到护城河去采冰。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那个土窖就改成一个仓库了,十多年前仓库也拆了”。

沿着景山西街向南走,到陟山门街右转,步行几十米便会看到位于马路北侧的雪池胡同。走进胡同口就会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低矮的房屋,房屋的地上部分只有两三米高,屋顶拱顶出脊成人字形分水,与附近的民居显得格格不入。

早年雪池冰窖共有六座,由西向东依次编号,目前只留存了5号和6号。师宗海副园长介绍,雪池冰窖共修缮过三次,前两次改造和修缮是在1961年和1968年,当时冰窖还在使用。最近一次是在2006年对残存的5号和6号两个冰窖进行修缮维护。修复后冰窖便不对外开放,由专人24小时值班看护。

冰窖的内墙面凹凸不平,汇合到一起成为拱顶,整个空间大概高十米,无梁无柱。在所进来的门对面的墙上有一个比门小些的拱形的洞,已用城砖填补上,洞的下方没有台阶。记者估算这个冰窖大概能盛2500立方米冰,规模可谓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暑节气古代人如何避暑

全文共 2949 字

+ 加入清单

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都躲到空调房喝清凉饮料。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制冰机器,但古人也有许多低碳、环保的纳凉避暑之所和自制的清凉饮品。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大暑节气古代人的避暑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大暑节气古代人的避暑方法介绍1

清末流行喝“荷兰水”

到清末,中国已出现了一种新型饮料“荷兰水”。所谓荷兰水,其实就是大家现在常喝的汽水。清末人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对荷兰水有详细介绍:

“以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及其他种果汁制成者,如柠檬水之类皆是。吾国初称西洋货品多曰荷兰,故沿称荷兰水,实非荷兰人所创,亦非产于荷兰也。今国人能自制之,且有设肆专售以供过客之取饮者,入夏而有,初秋犹然。”

从徐珂所述中,可知清末已有汽水专卖店,但均为日本人控制。晚清文人葛元煦《沪游杂记》中记述,时上海的荷兰水最早由日本人带到上海,所以当时的专卖店多是日本人经营,发展到后来,只有在日本人开的冷饮店里的才能买到荷兰水。

除了荷兰水,清代人过夏天还会吃“冷饮冰”。冷饮冰实是一种冰块,当年夏日的街头,随处都可听到冷饮冰的叫卖声。荷兰水是当时有钱人喝的高级饮料,冷饮冰则是下层普通人的避暑佳品,上层人士是不吃的。这种冷饮冰发展到后来,就是夏天孩子们常吃的价廉“冰棍”。

大暑节气古代人的避暑方法介绍2

先秦时代设冰窖储冰 “赐冰”是古代官员福利

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

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

从考古发现来看,家有储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西汉梁孝王刘武,死后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其墓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有一冰窖。大概刘武怕热,生前享受惯了,死后也要“吃冷饮”。

周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身边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只有相当于今高级干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谓“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

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但赏赐形式有所改变,不是直接领冰块,而是发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中所记的“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鉴”。鉴,实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又称“冰鉴”。

冰鉴可以看做是一种原始冰柜,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柜蟠虺铜方鉴。

大暑节气古代人的避暑方法介绍3

宋代人爱喝避暑“凉水”

夏用饮料,到宋代品种就多了。最大特点是,果汁饮料受到宋代消费者的欢迎。

宋代人把冷饮叫“凉水”,这种凉水并不真是水,属于果汁类饮品。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州桥夜市的热闹场面,文中便提到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多种冷饮。每到夏天,夜市冷饮生意很好做,常要营业到半夜三更天才结束。

从《事林广记》、《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所载来看,到南宋时,冷饮的品种更加丰富了,市面上出售的多达数十种: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梅花酒、皂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顺散、乳糖真雪、金橘团、甘豆汤……古时饮料也分不同档次,据《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药冰水”便是当时富家子弟才常喝的解暑饮料。

宋人似乎还爱饮“药茶”:将甘草研成末,放进茶里,热茶、凉茶都行,在茶里放甘草和如今喝咖啡必加奶一样,成为当时的饮茶习俗。

宋代人最爱喝的这些饮料在今人看来全是“绿色”饮料。《武林旧事》中“都人避暑”条记载,每年六月六那天,城里人便“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各种新鲜水果、美味饮料十分丰富。

大暑节气古代人的避暑方法介绍4

唐代人用果品或草药熬制“饮子”

到了隋唐,饮料比以前讲究多了,出现了类似深受今人推崇的保健饮料,时人把这种饮料称为“饮子”。

“饮子”系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饮子很受隋唐消费者的欢迎,当时长安街头“饮子店”很多,和今街头冷饮店一样,生意兴隆,有的饮子店还可以先喝后付钱。

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中,就提到过一家饮子店:时长安城西市的一家饮子店生意做得特别好,每到盛夏,便用一口大锅熬制“饮子”出售,这家店所售“饮子”能治疗“千种之疾”,且喝了就好,所以名声很大。当然也不便宜,“百文售一服”,当药水来卖了。

唐时,街头卖冰已成为一种谋生手段,还出现了天热涨价的现象。《唐摭言》“自负”条便引用了这么一则故事:“昔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客有苦热者将买之,蒯人自以得时,欲邀客以数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意思是,以前蒯地的生意人在街头卖冰,乘大热天涨价,高出原价几倍出售,顾客一气之下都不买了,不多会儿冰全化了。结果蒯人为贪心而后悔,流着泪走了。

大暑节气古代人的避暑方法介绍5

元代人热衷柠檬饮料

饮食界认为,宋元时期是制作冷饮最有天赋的时代,特别是元代,由于是少数民族执政,加上中西文化的融汇,冷饮业也出现了新气象。

蒙古人西征中亚时,最先喝到了“舍儿别”,并带回了中原。元世祖忽必烈父子便好这一口,一直到元朝灭亡,舍儿别都是皇家常用饮料。后来舍儿别的喝法传入社会,普通人也会做了,配方得到改进,时人的“生活指南”《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渴水》中,便记载了不少种渴水的制法。因为制作方法是煎,民间又改称渴水为“××煎”,如杨梅煎、葡萄煎、木瓜煎。

虽然宫廷的制法比较讲究,但最好喝的渴水却在民间。不少地方的渴水做出名后,还成为贡品。如当年镇江的“舍里别”便很出名,其葡萄煎、木瓜煎、香橙煎都曾作为贡品送入皇宫。

当时宫廷最受欢迎的是“里木”制作的渴水。“里木”即柠檬,所谓“里木渴水”就是柠檬饮料。为保证里木的供应,朝廷在广州设置专门的“御果园”,栽植了大小800棵里木树,可见柠檬饮料受欢迎和被重视的程度。

大暑节气古代人的避暑方法介绍6

汉代人制冷和保鲜使用“井藏法”

上述制冷方法并非百姓所用。秦汉时期,普通人家过夏天,“冷气”的主要来源是水井,制冷和保鲜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将食品置于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现代仍有人使用此法做“冰镇西瓜”。

事实上,古人用来解渴的冷饮也没有现代这么讲究。对普通人而言,井水便是他们最好的“饮料”。如汉代人,夏天的主要饮料基本上是井水,时人认为“井之所尚,寒泉洌清”。现在大家流行喝矿泉水,似有汉代人遗风。

古人管热饮叫“汤”,冷水才叫“水”。汉代夏天已有比较讲究一点的饮料蜜水,这是一种在水里掺入蜂蜜的高档饮料。

到汉末,在饮料里加蜜已成为时人常规喝法。汉末枭雄袁术,非常爱喝这种饮料,袁术死时正是大热天,想喝杯蜜水,但当时军中已绝粮,哪还有蜜?厨师端来了水,袁术长叹:“我袁术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后,趴在床上吐血而死,此即《魏书》所谓“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百姓和官员避暑有什么区别?普通百姓有冰块用么?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在古代也是有冰和冰窖用来避暑的,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用上,官员普通百姓避暑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毕竟古代是没有办法自己造冰的,所以也只能等冬天湖面结冰而后把这些冰块给保存下来,普通百姓是没有地方能保存这些冰块的,到了夏天也就只能手动风扇了。下面一起来看看官员们都有哪些避暑神器吧。

天气还是那么热,动不动就湿了一身,我们的命还都是空调给的。你是不是也会好奇,那古人的命是谁给的呢?下面,馆长带你们一起来感受下,古代官员Vs百姓的避暑神器及方式。

在亭子顶上收集雨水,存到天热时,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关键是可以通过自动水车,把雨水循环利用,持续给亭子降温。

富人就在这亭子里吟诗作画,就算啥也不做,一个人静静也是极好的。

穷人的空调房

穷人只能在地面上打一个洞,可别小看了这个洞,这里面可是口深井。只要把这个盖子打开,夏天会有冷气冒出,冬天则是暖气。

富人的冰鉴:中央空调

冰鉴(hàn),在周代时就以出现。用青铜铸成的大型容器。里外分两层,外层放冰块,内层让它空着,然后把盖儿打开,丝丝冷气自然会从冰鉴里冒出来,就像空调一样。

古代人会在冬天时采集冰块,然后放在冰窖里保存。

等到了夏天,再由皇帝根据官职等级给大臣们发冰块儿降温,而老百姓是没有冰块用的。

穷人的莲蓬头:淋浴专属

穷人就没那么幸福了,只能挖口井,用莲蓬头做成的花洒冲冲凉,消除暑意。老祖宗真是太脑洞大开了,创意无限!

富人的竹夫人

“竹夫人”,用竹蔑编成的可以抱着睡觉的“夫人”。《红楼梦》里边还有一首诗形容它:“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去,恩爱夫妻不到冬。”

穷人的大冬瓜

农民都喜欢种冬瓜,冬瓜在夏天成熟,吃着消暑,吃不了也不容易坏。白天把大冬瓜泡在水里,晚上抱着睡觉,感觉比上面富人那个“竹夫人”接地气多了,听起来特别适合单身狗呢,哈哈。

富人的象牙席

用象牙制成的席子,它的工艺尤其复杂,而且只能在南方制作,因为北方太干燥了。象牙在劈削成片时容易断裂,更不可能编织成席。因此古人配制出一种特殊溶剂浸泡象牙,软化了象牙,最后再劈成薄片编织。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富人可以拥有,连皇上这么壕的人也都求之不得。

穷人的竹凉席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凉席对平民的重要性。

富人的瓷枕

古代的一种夏季纳凉的寝具。瓷枕有光滑晶亮的釉面,摸起来清凉沁人,中医认为有“清凉沁肤、爽身安神”的功效,而且这瓷枕还有各种造型。

其中,数北宋定窑孩儿枕最为罕见,一小儿头枕双臂,俯卧床榻。

虽然很萌,但是这睡起来真的不会硌得慌吗......

穷人的枕头:竹枕

除了竹枕,穷人还会但是他们在枕头里填各种东西,研究出了药枕,石膏枕,其中有一种最酷——冷暖枕。

在枕头里面做了一个空夹层,上面有一个注水洞口。夏天睡觉,就把井里的水倒进去,垫上头巾,到了冬天还可以到温水进去。

富人的半自动风扇

此图很熟悉吧,这就是《甄嬛传》里,熹妃宫里的,皇帝特意布置的,以前富人家里都有小仆人可以帮忙扇扇子,但是那凉风是断断续续的、一阵一阵的,不够爽。于是就发明了这种半自动风扇,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上绳索,仆人拉动轴心上的绳索,扇叶就能旋转,带来习习凉风。

穷人的扇子

扇子,在古代又称“摇风”,“凉友”。扇子的总类特别多,老百姓主要靠竹编的扇子纳凉,有钱人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还有很多文人墨客都会DIY自己的扇子,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来体现自己的逼格。

你看,古人有这么多避暑神器,当然不会热死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