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代的姬妾是一种什么身份(经典六篇)

浏览

7002

文章

6

篇1:古代的姬妾是一种什么身份?她们的社会地位又是怎样的?

全文共 113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当中,实行者三妻四妾的制度,也就是所谓的一夫多妻制,若是更加精准的说那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我国古代非常讲究礼法,故而正妻站着主导的地位,其余的便全是妾。做妾者必须以大娘子为尊,所以那些电视剧中所谓的争宠,那简直就是个笑话。因为大娘子主导着整个家,妾室是永无翻身之地的,除非是大娘子提前呜呼哀哉了,才会有机会扶正。

其实古代三妻四妾,只是一个噱头,因为古人娶妻根本许多时候都身不由己,有时候根本还看不到自己要娶之人的容貌,也只有新婚之夜掀盖头的那个时刻才知自己的娶的人是什么样子,形成的这一种“礼法”,也是那句“门当户对”的利益关系,所以一些大富大贵人家的正妻腰杆子都很足,丈夫都不敢吭声,毕竟对于这种利益婚姻,男人只是一种“借此上位”。

当然对于这种婚姻,也自然没有什么爱情可言,正妻犹如一座大山,在家中地位永不可变,但就是这种关系,让一些男人开始不满,于是一场纳妾的风波就被展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正妻难以得到丈夫的垂爱,反而小妾才是真爱的缘由,毕竟纳妾的标准是男人心里所喜的模样。

但纳妾也有限制,因为在古代人口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大部分的女人均被有钱有权的人占据了,那么光棍汉就会增多,人口繁衍的比列就会下降,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战斗力,所以纳妾就被限制了。在明朝就规定了:亲王纳妾最多不超过10人,郡王限制在4人,一般臣子还得年过40并且无子才能纳妾。

不过古代公子哥可是不会在意那么多,既然上面有政策,自然下面也有对策,不让纳妾,那就带“姬”。

所谓的“姬妾”,姬就是附庸在妾后面的一种女人,这种女人身份比小妾还卑贱,甚至连个字据都不用立,就可以带回来。因为古代的“姬”是那些乐舞助兴、服侍宾客的女子,说白了就是妾的前身。(命好一点的提前被男人娶回家的女人可以称为妾,命不好的,因名额限制,结果只能沦为姬)

一些史料也记载了“姬”,姬有些是战败的女俘,也有的是买回的,甚至还有些是朋友相互之间赠送的,这一点在唐朝尤为显著。如果说妾是公子哥的爱情对象,那么姬就成了公子哥换口味的物件。白居易曾有一诗句:“九烛台前十二妾,主人留醉任欢娱。”这不正是活脱脱的例子?

但令人隔着屏幕发冷的是姬的这项工作内容,本以为只是公子哥换口味的物件,但唐朝申王李慎与宰相杨国忠之间的“互斗”再一次让姬的工作得到了挑战。申王李慎因为怕冷,于是就喊来自己的姬妾将自己围住,以此来抵御寒冷,而杨国忠得知之后,表示不服气,于是在大雪天也召集了自己的全部姬妾,之后挑选几个胖一点的围成了一圈再包围自己,公然与李慎叫板。而古代的姬妾因随时都可能歌舞助兴,所以衣裳单薄也是时常,试问在那个冬日里面,大雪纷飞北风嗖嗖,这些女子又有几个人能扛得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没有身份证怎么确认每个人是谁?古人靠什么确认身份?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现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目的就是为了能确认谁是谁,方便管理。但是在古代没有身份证,而且人口也不少,那古人通过什么东西来确认每个人的身份呢?其实古人的智慧一点也都不比现代人少,所以当时的人们也发明了一种东西,上面会有属于你的专属身份。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厉害。

在现代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证。虽然身份证上简简单单的文字与数字。但是它却能利用现在的技术,知道我们身份证上所有的信息。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的世界,什么东西只要一查,就会被人所了解。那在古代,人们是怎样知道人与人差别的呢?

其实在古代虽然没有像现在一样的身份证,但是却有着和身份一样功能的两样东西。古代没有现代发达,但他们也能通过这两样东西,很快的识别人的身份和地位,那这两样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任何人都具有这两样东西的呢?

在古代每个人都具有这两样能证明自己身份地位的人,他们分别是符牌和传信。符牌象征着身份的大小,而传信则是通行的依据。

符牌既然象征着身份与地位,同时也代表着兵权和军权的大小。在秦汉之后节、虎符、竹使符也相应的出来了。节主要用于出使别国,虎符主要用于发兵,而竹使主要用于征兵。后来,这些兵符与官员也有了相应的联系。听说在唐朝,人们为了区分官员的大小,还使用金、银、铜制的鱼符。被皇帝赐予什么材质的鱼符,也表明了在朝中的地位的高低……

传信是为了标记人员是否通行的凭证,传信通常被用在过关津、宿驿站、乘驿站车马的凭证。然而传信不同于符牌的是,它是普通吏民所使用而且是一次性证明。用现代的工具来说,传信相当于身份证、介绍信、预付卡的混合体。

传信在制作上比较的繁杂,而且在流动性大的情况下,多为不便。但是当守官的官吏撕开查看真伪,可是很容易区分开来真伪的。原来古代是这样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古代皇帝微服出巡怎么证明其身份?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古代皇帝们其实他们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先不说坐拥天下吧,有的皇帝还经常的微服私访,到处出巡呢,但是有的时候总有一些意外的,那就是有的皇帝出巡难道不会遇到危险吗?如果遇到了危险皇帝们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皇帝的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

在各种影视作品与演义小说中,我们习惯于皇帝微服私访的情节,那么真的有皇帝微服私访一说吗?有的话那又怎么证明自己的皇帝身份呢?

《康熙微服私访记》就是大家最熟悉的皇帝扮成普通老百姓一样微服私访到民间体察民情,遇到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的官员,随即亮出皇帝身份惩凶除恶,老百姓交口称赞。

但是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现实,这样的情节只会出在影视剧中。在清以前汉武帝刘彻、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都有过微服私访的记录,但是也仅仅是了解京郊的农民收成,同百姓说说话。

清朝微服私访的皇帝就不提了,信以为真的,都是被影视剧“毒害”的,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只是人们茶余饭后杜撰出来的一些谈资而已。

康熙微服私访可以说是巡察,也叫南巡。当然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服私访,而是一出行几千上万人浩浩荡荡、前呼后拥的。还要带着妃子、皇子、大臣、侍卫,沿途没到一个地方之前邸报都已到达地方,让地方官员做好接待与安保工作,这无疑根本不需要证明皇帝的身份,谁会大摇大摆的这样去冒诛九族的罪名去顶替皇帝呢?

康熙南巡更多的是查看黄河水患,解决黄河水患决堤问题,下江南拉拢江南文人,更多的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游玩,也不是为了为民申冤。普通百姓连见一面的机会也没有,怎么让皇帝去伸张正义?

再有一个就是比较熟悉的乾隆六下江南了,乾隆就有点牛了,明摆着我就是去玩的,一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悠哉悠哉的哪有时间去管百姓死活。曾经有一省巡抚不堪其扰又为百姓不堪重负而上奏乾隆,乾隆一怒之下让其罢官回家。乾隆帝是中国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下江南既可游玩又可寻花问柳,更包养江南名伶,经常半夜换便装上岸消遣。

皇后乌拉那拉氏(还珠格格中的皇后)劝谏更是被剥夺皇后位,皇后更削发明志,最后郁郁而终。对于这样一位皇帝你能指望像影视剧中那样为民做主吗?

皇帝微服私访能证明皇帝身份的有印玺、印章、服饰以及皇帝特有的信物。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可以有人假冒这些不可信,在封建社会假冒皇帝什么罪名,诛九族的大罪,而且皇帝印玺都是上好的和田玉以及其他珍贵玉石雕刻而成,其中乾隆皇帝的田黄三链章更是其中佼佼者。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不便更是认玺不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古代百姓基本都没有见过皇帝 皇帝出宫时是怎么证明自己身份的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皇上出宫时该怎么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古代的老百姓没有见过皇帝,但是我们同样也会知道,一般随行的队伍都非常的大,人员非常的多,这其实就能够有效证明自己的身份。

古代皇帝在出行的时候也并不是只是一个人那么简单,可以说随行的队伍简直是成千上万,要知道在大清朝的时候,康熙也曾经有过6次南巡,那么这到底是什么规模呢?要知道这个规模大到连整个国库空虚。虽然说可能仅仅只是一句话,但是我们也会知道经过几次巡视就可以把整个国家榨干,这也就说明队伍多么大,人员多么多。

当然也并不是说没有微服私访的皇帝秦始皇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在咸阳微服私访,仅仅只是带了4个随从,但是却不小心遭遇了盗贼。秦始皇的手下马上就选择干掉盗贼,当然秦始皇也没有选择直接亮明身份,因此在历史上大部分的皇帝都不会选择微服私访,基本上都是大摇大摆。只是领着随从,从各个地方去体察民情。

其实很多的地方官根本就没有见到过皇帝,更加不要说一些老百姓。所以皇帝在微服私访的过程中,一般可能也会带上一些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印章,印玺,又或者是特殊的信物。这些信物在现代本身就是随处可见的,所以说在封建社会不要妄想着去冒充皇帝。就算是私自去打造一些皇家的物件,这同样也是一个谋反的大罪,所以一般能够拿出这些东西,这必然就是真皇帝。所以到底是不是真皇帝在这里马上就能够体现出来。

古代的老百姓本身就是在一个最为卑微的状态,所以人们也会比较关心,怎么样才可以知道皇帝的身份,其实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并没有太多的皇帝会选择微服私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所谓的驸马是什么身份?驸马出轨了会怎样?

全文共 118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听到一个词“驸马”,在这其中,“驸”字指的就是马。在古代,往往是三匹马拉一辆车,那么左右两匹马则被称之为“驸”,而所谓的“驸马”则是掌管皇帝之马的人。在我们很多小伙伴们的印象当中,驸马只是皇帝女婿的称呼,而却不知是有着官职的。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驸马都尉”这种官职了。

所谓的“驸马”也就是指国家公主的丈夫。从表面上看,能够有幸成为公主的丈夫,从此荣华富贵,是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伴随着公主生活就如同伴随着老虎一般险恶,因为只要一不小心可能连自己的小命都不保了。

驸马一职起初大多是让皇室或是外戚或是某些王公大臣的子嗣担任的。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因与公主结婚了,被授予了驸马都尉一职。在这之后杜预与晋献帝司马懿的女儿堂山公主结婚也被授予为驸马都尉。直到魏晋之手,只要是皇帝打的女婿都被授予为驸马都尉的称号,简称“驸马”。从这时起,驸马便不是什么一官半职了,仅仅只是个称号而已。

咱们古代封建思想里,男的都讲究三妻四妾,要求老婆必须三从四德。然而作为皇帝的女婿,这些讲究就都是浮云了,皇帝的女婿可不好当。在《明史·志第三十一·礼九》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驸马黎明于府门外月台四拜,云至三月后,则上堂、上门、上影壁,行礼如前。始视膳于公主前,公主饮食于上,驸马侍立于旁。”从这其中我们完全可以看的出,即便驸马的身份再高贵,在自己老婆面前就是个奴才相,完全没有什么男尊女卑的情况。若是公主比较安分,倒也相安无事。若是遇到个不安分的公主,那这驸马可就要倒大霉了。

在《宋书·本纪第七·前废帝》有着这样的记载:“山阴公主淫恣过度,谓帝曰:‘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这位宋山阴公主就是那种不太安分的主,闲自己驸马只有一个,老公服侍的不到位,太少。所以又让自己的皇帝哥哥给自己找了十个美男子一起服侍。

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宜城公主的驸马叫做裴巽,这个裴巽就是在外面背着公主偷偷的宠幸了一个女人。之后这件事情被公主知道了,于是公主就把这女的给抓来了,愣是剥掉了她身上的一块皮肉,然后又将自己驸马裴巽额头上的一块皮肉给剥了下来。然后将这两块皮互换位置进行贴之。贴完之后,公主叫裴巽去前厅办理公务,底下的一些官员们看到公主驸马这幅样子都忍俊不止。

后来这事情就到处传,流言四起。后来公主自己也觉得不太雅观了,于是又将那个妇女额头上的一块皮给剥了下来,铁道了裴巽的额头上,把原先贴在裴巽额头上的那块皮又贴在了那个妇女的额头上。之后这个妇女羞愧难当,最终是自杀身亡了。自打这件事情以后,只要是认识裴巽的妇女一看到他就会当成瘟神一样躲得要多远有多远。

用过这些事情可见古代皇家的威严是绝对不容侵犯的,即便是公主有错在先,你也必须忍着,不然付出的代价可不只是一顿打一顿骂那么简单了,很有可能是小命不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答应是哪种身份,你了解清楚了吗?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答应身份是明清时对近侍太监和宫女之称,明确的身份是:

1、明清时期的答应身份所指不同:明代的答应通常指的是地位低下的宫女或者干粗活的太监。而到了清朝之后,答应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改变,而且成为了女性的专称。

2、答应是清朝的皇帝后妃里面等级最低的:清朝皇帝的后宫分品级,从一品到七品依次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答应地位很低,位列七品,宫中举行盛大庆典活动的时候通常不会有答应的位置。

3、答应的数量不确定:大多数是身份较低的绣女和内务府宫女,被皇帝看中后被封为答应。清朝的后宫从五品贵人开始就没有了确定的数目,七品答应更是人数众多,也没有确切的人数要求。

4、答应没有什么权利:因为答应等级低下,甚至没有自己的寝宫,她们只能跟着嫔妃,分散住在东西六宫的侧殿里。在生活中,帮忙做针线活、每天还要去伺候嫔妃,基本和宫女区别不大,甚至比不上有头有脸的大宫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