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栈道遗址(精彩14篇)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1953年春被发现,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0平方米。该遗址揭示了距今大约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浏览

3480

文章

14

篇1: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

时代:秦—清

地址:宝鸡市凤县留凤关镇连云寺村、长坪村、田坝子村

保护范围:(1)陈仓古道碑:为碑刻四周延伸10米;(2)陈仓古道墓:为墓葬东西长约4米,南北宽约3米,面积约12平方米;(3) 长坪村城隍庙及戏楼:古建筑四周延伸10米;(4) 庄房坝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5) 庄房坝西北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6) 椿树坪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7) 大石崖栈道遗址:栈道遗址四周延伸10米;(8) 塔坝僧人墓塔:墓葬四周延伸10米;(9) 塔坝和尚灵塔:墓葬四周延伸10米;(10) 睡佛洞碑刻:碑刻四周延伸10米;(11) 田坝清墓:墓葬四周延伸10米;(12) 庄房坝墓群:墓葬四周延伸10米;(13) 吴家湾墓群:墓葬四周延伸10米;(14) 陈月元墓:墓葬四周延伸10米;(15) 任本琰墓:墓葬四周延伸10米。

建设控制地带:(1)陈仓古道碑:A区四周延伸20米;(2)陈仓古道墓:A区四周延伸20米;(3) 长坪村城隍庙及戏楼:A区四周延伸30米;(4) 庄房坝栈道遗址:A区四周延伸30米;(5) 庄房坝西北栈道遗址:A区四周延伸30米;(6) 椿树坪栈道遗址:A区四周延伸30米;(7) 大石崖栈道遗址:A区四周延伸30米;(8) 塔坝僧人墓塔:A区四周延伸20米;(9) 塔坝和尚灵塔:A区四周延伸20米;(10) 睡佛洞碑刻范:A区四周延伸20米;(11) 田坝清墓: A区四周延伸20米;(12) 庄房坝墓群:A区四周延伸30米;(13) 吴家湾墓群:A区四周延伸30米;(14) 陈月元墓:A区四周延伸20米;(15) 任本琰墓:A区四周延伸20米。

2014年,褒斜道陈仓古道栈道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金水河栈道遗址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金水河栈道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水河栈道遗址

时代:三国—清

地址:汉中市佛坪县岳坝镇、长角坝镇

保护范围:沿线栈道遗存各外延30米。

2014年,金水河栈道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岳坝镇:岳坝镇位于佛坪县西北部,东西宽约19.3公里,南北长约10.5公里,距县城65公里,北于周至县、太白县隔秦岭相望,南与本县栗子坝乡接壤,西与洋县相连,东与本县长角坝乡、东岳殿乡、西岔河乡为邻。全乡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有林地9744公顷,辖5个行政村23个村民小组443户1693人。全乡现有耕地2979亩,人均1.7亩。 2005年全乡经济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火烧关栈道遗址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火烧关栈道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火烧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文县城关镇滴水崖村。遗址分布在关口东西两面绝壁,其中东面呈四层分布。现存栈道孔63个,摩崖石刻1处。每孔长约35厘米,高约30厘米,深约20厘米。关口以西有1摩崖石刻,刻有“万历十四年九月内重修奉本府”等字样。火烧关栈道遗址为研究蜀道、古代交通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1993年被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0米。

滴水崖村:滴水崖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何家坝栈道遗址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何家坝栈道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何家坝栈道遗址

时代:汉—清

地址:汉中市镇巴县长岭镇联青村

保护范围:栈孔所在崖壁。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九阵河100米,西至山梁100米,南至栈道外100米,北至栈道外100米。

2014年,何家坝栈道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联青村:联青村简介1、自然状况 联青村位于长岭镇西南部,距镇政府13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570-1115米,东临渔渡,南接仁村,村内山地、丘陵纵横交错,生态状况较好,山大沟深地力水自愿匮乏,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全村旱地坡地占总耕地面积70%,农户居住分散。 2、社会经济状况 全村共有村民8个小组344户1482人。其中有劳动力868人,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位于蓝田县汤峪镇汤峪河上游两岸,在近20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栈道、栈桥遗址13处。

斗井沟口栈道遗址现仍有部分在沿用,其他栈道、栈桥均已不存,仅存栈孔,个别栈孔中残存有石条,栈孔数量从5个到83个不等,栈道长度从4米到70米不等。栈孔距现河床高度0.5米至5米,孔间距0.4米至1米,多在0.8米左右。栈孔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孔直径14~18厘米,深度15~20厘米;方孔边长14~16厘米,深度15~22厘米。在发现的栈道中,以汤峪河东岸崖壁的汤一村大槽口栈道遗址规模最大,残存栈孔80余个,长度70米,西部为单排栈孔,东部为上下两排,排间距1.5米。在个别栈道遗址附近还发现有明清时期行人留下的摩崖石刻。

汤峪河栈道栈桥遗址规模宏大,分布较为集中,保存状况较好,为研究汤峪河上游地区交通历史、修路筑桥技术、当地社会-及关中与陕南地区的交往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汤峪镇:2015年,撤销史家寨镇,并入汤峪镇,镇名汤峪镇,镇政府驻塘子街村;位于蓝田西南秦岭北麓的汤峪镇,近几年来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三秦大地上崛起。汤峪自古以温泉而久负盛名,早在汉唐时期就极具规模和影响力,曾被唐玄宗李隆基赐名“大兴汤院”,《蓝田县志》和宋《长安县志》均有记载。温泉水温高达62度,富含20多种矿物质,适宜30多类、105种疾病的水疗我国第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栈道遗址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栈道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古栈道遗址

由于汉江上游地区具有相当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地位,汉代在开发这一带经济的同时,交通、通讯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西汉武帝是重修褒斜道,还曾规划通过汉水连接东南部地区,解决京师的漕运问题。但自汉中只安康一带水道多峡谷险滩,漕运十分困难。公元130年左右,汉武帝征用当地民夫对险滩进行了疏通,在汉水沿岸纤夫道上修成段段栈道,不仅纤夫能拉船前进,行人也能沿江岸而行。其中大力滩、宦姑滩、沔浴河口、草川等沿江栈道遗迹至今犹存。任河、洞河、汝河等河流上游通往四川东北的山路也修有多处栈道。如五个包附近的八道河栈道、混人坪附近的黑水河栈道,都是通往川东的必经之路,朱溪河栈道直通署南乡县北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西狭古栈道遗址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西狭古栈道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古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抛沙镇丰泉村西南1.2公里。该遗址分布在两处:其一位于下峡峡口,此处共有4个栈道孔,为圆形孔,口略向上倾斜,孔径0.17米,深约0.2米,栈道遗迹共分布在长13米的石崖上,最南端的栈道孔距西入口大门5.7米,栈道孔距地面0.3-0.5米不等,位置较低,应为栈道下部支柱栈孔。其二距西入口约800米,位于“西狭十渡”第三拦水坝南15米处东侧崖壁上,现存栈道孔2处,栈道孔为长方形,边缘整齐,高0.15米,宽0.2米,深约0.18米,两孔相距约1米,距地面5米,位置较高,应为架设横木的栈孔。据西峡颂摩崖石刻中记载,该栈道建于东汉。

丰泉村:丰泉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沁河谷栈道遗址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河谷栈道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沁河谷栈道遗址位于沁河谷岸,是曹魏正始五年(244年)司马懿为从山西调运兵马粮草而修的峡谷通道,南端起自济源市东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口,向西北蜿蜒至山西高平县境,全长约90公里。据《三国志·魏书》载,正始五年,魏国辅政大将军司马懿采纳镇西将军邓艾的建议,准备进攻吴国,需要从富庶的山西调运大批粮草和兵士到京都洛阳。洛阳、山西之间,有太行山阻隔,惟一可选择的通道就是沁河河谷。沁河有水,但不能行船。沁河两岸多数地段都是高耸如削的大山,要沿沁河开辟一条通道,只能在崖壁上凿孔架木修栈道。

沁河谷栈道济源境内共有36公里,现存遗迹六处:(1)马鞍山遗迹。长223.1米,排列着1~3层壁孔,共有壁孔73眼。壁孔呈方形高20-30厘米,宽20-30厘米,深20-60厘米。壁孔间有石龛造像一尊,面目风化不清,衣着宽袖长袍,疑为栈道营造者司马懿造像。(2)张庄遗迹。有壁孔6眼,分三层。另有步道长约30米,宽约2米。(3)司马懿藏兵洞遗迹。洞口高80米,宽95米,深170米。(4)和滩遗迹。有壁孔、柱孔、石门、石门铭等。南段7眼壁孔,其中有一壁孔呈月牙形,是工匠开凿壁孔遗留下来的手扒窝;中段壁孔62眼,分两层,北达143米;北段系石步道,长20米,宽1.3—1.7米。(5)石门隧道。长5.1米,宽1.75米,距底部4.3米有壁孔两眼,可插入横梁。并有一方石门铭,高48.5厘米,宽42厘米。铭刻汉隶9行,每行11字,共95字。(6)紫柏滩遗迹。残存栈道壁孔3眼。沁河古栈道是研究古代军事、交通的重要历史资料。1983年,济源市文物工作者完成了对沁河谷栈道的考古调查,当年该项工作被河南省文化厅公布为考古重大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凤县古栈道遗址

全文共 2426 字

+ 加入清单

凤县栈道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地处秦岭南麓的凤县,被誉为“栈道之乡”。凤州古城雄踞栈道要冲,称“栈道第一城”。史料记载,“栈道有四、凤占其三”。那就是有名的故道、连云道和陈仓道。这三条栈道的东西两侧还有三条较短的回车道、唐仓湖田道和河池关河池郡道。这些栈道连成了古凤县全境的栈道交通网。凤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诸葛亮运兵出岐伐魏,曹操南下征讨张鲁,安史之乱唐玄宗离京入蜀,陆游据守大散关抗击金兵,乾隆帝派兵捍卫西藏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为栈道留下了永久的辉煌。元明清时代,秦蜀栈道又是朝廷安抚西藏,0喇嘛朝觐皇帝的和平祈福之道。

陈仓故道

由宝鸡(古陈仓)为起点,出大散关,越秦岭,沿故道水(今嘉陵江上源),途经黄牛铺、红花铺、凤州至今凤县,折向留坝,到达汉中。关于陈仓故道的名称来源是:在嘉陵江源头原来有两大支流,一条是秦岭南侧故道水,在其附近,古代设有故道县,另外一条顺嘉陵江源头往北,出口直接流向宝鸡,宝鸡古代称为陈仓,因此称之为陈仓故道。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曾由今汉中勉县的关山梁进入北山,经长沟河、高坪、百丈关、茅坝、二沟,过留坝县之正河,经凤县之酒奠沟、双石铺、北上大散关,“东出陈仓”,大败秦将章邯而定三秦,自此,刘邦派韩信“明修栈道,暗出陈仓”的故事,更是陈仓故道成名。

故道全长四百八十里。其中,途经今宝鸡市西南三十里的秦岭“大散关”,则是径通巴蜀、汉中古道上的险关要隘。

陈仓道

陈仓城遗址在今天的宝鸡市代家湾。

读三国,自然离不了对陈仓地名的关注,那是因为《三国演义》在“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回中有连续描写魏蜀双方在陈仓之地的交战出了名的结果。

《三国志·魏志》卷九记载:“(曹)真以(诸葛)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便命郝昭在秦文公当年所建陈仓城的下方又新建了一座防御功能更加完备的陈仓城,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陈仓下城。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十二月,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进行了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用云梯、冲车强攻,魏军则用“火箭”烧云梯,甩抛石击打冲车;蜀军用土填塞城堑,魏兵则于城内筑重墙,蜀军欲挖地道突入城中,魏兵又在城内挖壕沟堵截。双方攻守二十余日,蜀军因“粮草不济”,魏又派大将张郃增援,诸葛亮被迫撤军回汉中。魏将王双追击,被诸葛亮设计伏杀。陈仓城因此名垂典籍,譽贯古今。那么,陈仓故城的故址究竟在今何处?

据宝鸡考古队发掘和专家们的研究古陈仓城遗址在今天的宝鸡市代家湾一带,现要扩为宝鸡市中心区。所以更引人注目和关心。

连云栈道

清《汉南续修郡志》(卷二十六)载刘绍周著《褒斜同谷说》云:“从褒凤出者为今之连云栈道,汉王之南郑由之。”据史料记载,连云栈道始修于汉。北魏正始四年(507)至永平二年(509)畅通。

该道南接褒斜栈道,至姜窝子(古名膈鱼潭)。向西北折沿紫柏河而上经八里关(古名小湾栈)、青龙寺(古名黑龙栈),越新开岭(古名登坡栈)、青羊铺(古名青水栈)、画眉关、大滩、安山驿(安山湾)。

由安山驿(今留坝县城)向北,越柴关岭进入凤县境。经松林驿、榆林铺、连云寺、南星、留凤关(废邱关)、三岔铺、心红铺越凤岭至凤州,连接故道。连云栈道连接着数条驿道或间道,在本境内长84公里。

清《褒城县志》载:褒城至留坝间的栈道:宋代栈阁和险板阁合计5100多间,到明代只剩下2275间。其中由万年桥(八个碑)至留凤关共建栈阁1502间。栈阁之所以减少,是因为碥路增多。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普定侯陈桓监督军夫,补修连云栈道。其中补修桥阁2000余间,在境者有新开岭栈阁50间武休关桥阁12间、八里关桥阁23间、青水(青羊铺)栈阁15间、安山驿栈阁85间。明弘治年间(1488~1505),重修鸡头关以北的栈阁,其里程、阁名及间数略有变化。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汉中知府崔应科、同知张光宇、通判赵文兰、推宫李俸奉命又重修连云栈道。清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捐金募工”,整修连云栈道。《留坝厅志》载:“康熙三年,贾大司马自煎茶坪至鸡头关,特开路于诸岭之上,陟降而行,无复昔日之沿山架木,而栈阁遂废。”党崇雅记其主要工程项目为:修险碥凡五千二百丈有奇;石路凡二万三千八十九丈有奇;土路凡一千七百八十一丈有奇;修偏桥一百一十八处,设一百五十七丈;去偏桥而垒石以补之者自江面至岸高三丈许,共长六十五丈二尺;凡十五处,修水渠一百四十五道,砌石三十二处,共一百六十五丈六尺;去挡路山根大石二百八十九处,修筑木栏杆一百二十三处,凡九百三十八丈有奇;合营兵、驿夫、民夫、各匠六万九千八十三工。清代栈道碥路已成为主要筑路形式。明代以前的武休关位于猫儿沟峡谷中。至于武休关碑立于现今武关驿山顶上,仅是清康熙年间改道之后的事。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对连云栈道进行整修。清《留坝厅志》载:“葛思泰总制川陕兼都御史,巡视汉南,因念连云栈道险危,首捐全俸,并移会三省抚台,提倡率镇(台)、司、道、府各捐已俸,修成坦途。”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整连云栈道的费用及随倾随修之法定了下来,并把养路也确定为制。《留坝厅志》载: “鄂弼巡抚陕西,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疏言‘臣上年奏请兴修凤翔、汉中通川栈道,今查阅营伍, 并顺道详勘,自宝鸡大散关至宁羌州,与川省交界之七盘关止,各工俱届完竣,但将来难免日久损坏。请拨给经费余息银一万两,交南郑十二州县营运生息,责成汉兴道总理,随倾随修,汇奏核销。如应大加修治,确估奏明动工。”’嘉庆十六年(1811)春,陕西巡抚董教增奏修北栈道。

连云栈道直至中华民国24年(1935)前,一直是川陕官道(主要通道)。当时的过往行旅、客商、成群结队的骆驼队、上百的马帮,来来往往,一片热闹景象。中华民国25年(1936)川陕(宝汉)公路通车,替代了连云栈道。连云栈道为历代官驿大道。在境内设有柴关驿、安山驿、武关驿、马道驿、青桥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白勉峡铧炉古栈道遗址

全文共 192 字

+ 加入清单

白勉峡铧炉古栈道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勉峡铧炉古栈道遗址

时代:唐

地址:西乡县白勉峡镇白勉峡社区

保护范围:铧炉村一号桥至水坝间51个栈孔所在的堤岸,山体两侧外扩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崖壁外扩50米,南至拱水坝上游20米处,西至白勉峡至西河村道路临河道一侧,北至西河村道路便桥。

2018年,白勉峡铧炉古栈道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勉峡社区:白勉峡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桥峪栈道遗址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桥峪栈道遗址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桥峪栈道遗址

时代:汉—元

地址:渭南市华县大明镇桥峪村

保护范围:7处栈道及1处摩崖题刻遗存。

建设控制地带: A区外延20米。2014年,桥峪栈道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镇:华县辖乡。1956年设大明乡,1961年建公社,1984年复设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2公里。面积112平方公里,人口2.3万。有乡村公路与310国道相接。辖大明、三义、高楼、沟南、孙堡、吕塬、赵家、唐安、算王、杜湾、白泉、方寨、里峪口、渔池、水渠、马场、桥峪17个村委会。工业以矿产、建材、食品加工为龙头,农产有小麦、玉米、水稻、晒红烟、苹果、柿子、板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青泥河栈道遗址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青泥河栈道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泥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飞龙峡口以南至宋坪乡格楼坝村以北的青泥河两岸石崖之上,修建年代为秦汉。遗址现存3处,为飞龙峡栈道遗址、石门沟口栈道遗址及三镢崖栈道遗址。现存明代碑刻2通,栈道孔150余处,部分仍保留修建栈道时穿入栈孔的木桩。青泥河栈道遗址为研究蜀道、我国水陆交通发展史、栈道设计建造工艺等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飞龙峡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南、北各延伸5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西延伸3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10米。

石门沟口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南、北各延伸5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西延伸3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20米。

三镢崖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南、北各延伸5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东延伸3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底边为基准向西延伸2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阴平栈道遗址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阴平栈道遗址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阴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文县尚德镇,据载为三国时修建,总长约15公里。遗址现存4处,分别位于尚德镇周家坝村及金口坝村,现有正方形栈道孔30余个。阴平栈道遗址作为阴平古道的组成部分,对研究古代陇蜀地区政治、军事、交通、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周家坝西古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东、西各延伸2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北延伸30米,南至212国道北侧。

周家坝东古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东、西各延伸1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北延伸30米,南至212国道北侧。

曹字头古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东延伸20米,向西延伸10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南延伸20米,北至白水江南岸。

曹家河坝古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东延伸10米,向西延伸10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南延伸20米,北至白水江南岸。

尚德镇:尚德乡,位于文县东南部,白水江中游,地处沿江川坝。东与口头坝、横丹乡为邻,南与丹堡乡接壤,西连城关镇,北靠尖山乡。东西宽9公里,南北长18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7%,是全县面积最小的乡之一,在25个乡镇中排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舍书乡。乡政府驻地尚德村,距县城10公里,海拔高程880米。 全乡辖8个行政村,27个合作社,28个自然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黄河栈道遗址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黄河栈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河古栈道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都是紧挨着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

我国唐代以前多建都关中,为保证首都长安及西北戊军的粮草供应,每年都要经黄河向关中送去大量的粮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漕运。但作为黄河漕运必经之路的三门峡,水势险恶,来往船只,十之有八要被河水吞没。“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从西汉开始,每年枯水季节,都要征调大批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所谓栈道,就是在黄河两岸的峭壁悬崖上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塞上木桩搭成栈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上溯。

今天登上古栈道,还会发现开凿在栈道壁上的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形穿孔。这些四方洞,散布在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石洞上钉进木桩,人们借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绳索让纤夫攀援,遇到风浪,还可就近把船栓住。栈道的开凿时间已无法考究,现存最早的石刻是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50年)。但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后的栈道上的,可见栈道的开凿时间还要更早一些。栈道上还有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

景点位置

山西省平陆县三门镇三门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