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司马懿到底有多狠【汇编20篇】

浏览

3119

文章

208

篇1: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座右铭怎么区别那么大?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诸葛亮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是曹操的死对头,刚好司马懿又是曹魏这边的军师,所以诸葛亮也经常的被人拿来和司马懿对比了,所以也分不清楚到底是谁更加的厉害的,最近很多网友也说了,如果我们来看看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座右铭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也还是有非常的大的区别的,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吧!

诸葛亮外号卧龙,司马懿外号冢虎,两人在三国时期可谓是一生之敌,然而后世对两人的评价却天壤之别。

其实两人的结局迥异,从他们的人生志向就能看出。看看他们各自的座右铭,就能得知为何会走向这样的结局。

诸葛亮出山后,让颠沛流离的刘备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在刘备死后,尽心辅佐刘禅,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为了蜀汉的基业耗费了一生的心血。

而司马懿侍奉曹魏四代君主,曹丕曹叡更是把他看做心腹大臣,临死前托孤于他。然而司马懿却最终监守自盗,夺了曹魏的大权。在他的基础上,他的后代众目睽睽之下弑君篡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将这句话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他也用了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句话。诸葛亮没有选择强大的曹操,而是选择辅佐当时几无立足之地的刘备,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刘备死后,他竭尽所能辅佐不成材的刘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总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一生回报刘备对他的信任,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北伐的路上。哀哉,诸葛武侯!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司马懿

司马懿则恰恰与诸葛亮相反,与后世美名相比,他更在意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这一点,从他选择加入曹操的阵营就已经证明。司马懿第一次被曹操征辟时,此时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胜负未分。因而司马懿装病不出,在家里整整待了两年没有出门,等到曹操击败袁绍后才同意出仕。

此后,司马懿的所有计划,都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他阴养死士,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终于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将曹魏的政权蚕食至尽。

近几年,许多三国题材的影视剧,都在为司马懿洗白。厚黑学的兴起,也让许多人觉得司马懿才是最大的赢家。但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不同,诸葛亮鞠躬尽瘁,留下了千古贤相的美名。司马懿虽夺得天下,但后世对他的评价仍然是奸臣、野心家。更别说司马家篡位后,德不配位,仅仅数十年就爆发了五胡乱华,造成中华民族最惨痛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司马懿早年的名声不如诸葛亮?他们相差在哪里?

全文共 228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中的精彩之处非常之多,最引人注目的,司马懿诸葛亮之间的争斗恐怕算得上其中之一。但是在其中,总会给人一种司马懿成名非常晚的感觉,虽然在书中他第一次出场并不是很晚,但是重头戏却是在后面,前期几乎没什么戏份。其实这也是一种现实情况,那就是司马懿早期的名气不如诸葛亮,这又是为什么呢?

司马懿,字仲达,我们提到他,必然要提到诸葛亮,二人即使生死冤家又是天降之才,笔者认为,司马懿虽在军事战略上稍不及诸葛亮,但在政治谋略上上,却较亮有过之。诸葛亮为愚忠,只为报刘备一人之恩,不顾天下分合,而司马懿却能取曹代之,而后灭吴蜀。成就可谓不小,那么为什么如今诸葛亮的名气远大于司马懿,除了小说的美化,还有别的吗?

司马懿建安十三年接受曹丞相征召,为丞相府文学掾。这年他三十岁。不久之后的赤壁之战,司马懿没有参与;而魏武后期那些战事——建安十四年战孙权于合肥,十六年战马超于潼关,十八年战孙权于濡须,司马懿也都没有参与。如果有,想必晋书是会大书特书一笔的。

建安六年,司马懿二十三岁。这时曹操刚在官渡赢了袁绍,听说司马懿聪明,辟之。司马懿称病不去。所以不是司马懿被埋没,是他不想露锋芒。如果他想,他本来可以在曹操还只是个普通军阀的时候就来到他身边,建功立业,成为魏武之名臣。

可是他宅了七年没有出山。

司马懿不想建功立业么?当然不是。何况,冒着危险卧床七年,甚至狠心杀了小婢女让正室夫人亲自下厨做饭,正常的隐士可干不出这种事来。《晋书宣帝纪》说,“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房玄龄们简直拿读者当猴子耍,以司马宣王狼子野心,会在乎汉运方微?

司马懿向来谨小慎微、而又擅长等待。高平陵之变前他为了麻痹曹爽等待最好的下手时机,装病装了两年。建安六年,对于司马懿来说,不是个好的时机。这时候出山,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曹操虽然在官渡赢了袁绍,但袁绍在河北仍然拥有极大的势力。如果不是袁谭袁熙袁尚熊孩子胡闹,河北没准到后来还都是袁家的。曹操此时,绝不敢说自己几年之后会成为中原霸主。司马懿当然也不会这么神机妙算到这一步。何况,司马懿的老家河内,正好处在曹操和袁绍势力的交界处。

而此时,他还看不出来谁有必胜的把握。另一方面,河内司马家不是传统的士族,而是属于地方豪族,在司马懿祖上三四辈左右才跻身知识界,和各阵营中的核心文人都交集不大。河内士族的影响力也不如荀彧钟繇这些颍川士族,并不是曹操人才战略的重点,也没有像颍川集团那样和曹操阵营有什么交情。

所以他一直等到了袁绍势力全灭,才果断投奔了曹操阵营。可是即使在做了曹操的属下以后,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长达十二年时间里,司马懿也没有在任何大事上有任何作为。

曹操时期的司马懿是积极进言的。得陇望蜀,建议屯田,劝阻迁都,他都说过话。但他并没有为此得到什么升迁机遇,他的言论,起到作用也并不多。关键在于,曹操对司马懿抱有严重的怀疑态度。

《晋书宣帝纪》:“(魏武帝)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宣)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所以司马懿为了不让魏主怀疑自己,一直干一些琐碎的弼马温工作,比如丞相府里割草喂马的事,他都亲自过问一下。

直到夺嫡之争。很多人认为司马家在夺嫡之争里,下血本押宝曹丕,押中了,一夜暴富。并不是如此,以司马懿官渡之战后都不肯投奔曹操,非要等七年看天下局势发展的谨慎,会选择简单地押宝一方?事实是,司马懿做太子中庶子,为曹丕近臣的时候,他的弟弟,后来的安平献王司马孚,是曹植的文学掾。曹植彻底失势后,司马懿升为曹操的军司马。而他不久就向曹丕推荐司马孚,去做太子中庶子。中国历史上能在“谨细”这一点上胜过司马懿的,恐怕没有几个。

他在曹丕那里投机成功,升为军司马的时候,三十九岁。这个职位原来是荀彧做过的。荀彧拿到这个官印的时候,才二十九岁。可是他就并没有什么耀眼的功业。

黄初年间司马懿平步青云,靠的多是作为曹丕旧部亲信的情分,不然为何晋书竟不写其升迁前的功绩?与晋书对太和年间司马懿每次出谋划策领兵征战都细加刻画不同,黄初年间的记载,全都是一笔带过。

笔者认为司马懿最终的目的,是权力。帝国不至于在曹丕这里崩溃,那么就不需要他挺身而出为国出力。反正,他要升迁,作为曹丕手下的老红人,那时顺理成章的事情。再者,曹丕绝不是什么明主。在后宫,赐死甄姬;对旧臣,欲杀曹洪;对外国,加孙权九锡。能做出这些荒唐事的君主,并不值得信任。

曹丕死时,指定的三位顾命大臣,是曹真陈群司马懿。按曹丕的想法,曹真是宗室军人,陈群司马懿是亲信文官,相互制衡,权力结构稳固。可是曹丕又一次失算了。宗室掌控兵权的体制毕竟本身存在漏洞。司马懿迅速取得了兵权,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并且迅速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我们最熟悉的那个司马懿,直到这时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太和四年,司马懿迁大将军,成为帝国之内仅次于大司马曹真的第二将军。一年后,曹真死。大概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开始打起了大权独揽的主意。之前的他,或许没有过统摄天下的意思。他想要升官,但大概自己也没想过到底能升到什么程度。而现在,他忽然间看到了权力顶峰上放射出来的一星光芒。

魏明帝托孤之后,司马懿已是四朝老臣。小曹爽肤浅的权谋,相比于他经历过的六十年风雨来说,已经可说不值一提了。当年那些他需要仰视的重臣一个个死去,甚至世上已经不剩下几个人能和他平起平坐。此时能阻止他的,只有一直眷顾于他的天命了。

而诸葛亮早已死于之前的北伐之中,或许我们知道司马懿是因为他抗蜀北伐,对阵五丈原……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或许那只是登上权力巅峰的垫脚石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空城计中诸葛亮究竟弹了什么曲子把司马懿吓走了?具体是怎样的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诸葛亮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诸葛亮还是很有谋略的。那么,小编也是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空城计中诸葛亮是弹得什么曲子司马懿下走的呢?小编也是在网上看到关于这个话题的议论还是有不少的,具体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诸葛亮的士兵问道:“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他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如果是司马昭和曹操的话,我是绝对不敢实施此计的。”

面对十五万魏国大军,没有一兵一卒,照样强装镇定,笑容可掬,顺便焚香弹琴,活生生把人家司马懿给吓回去。

取胜的关键,只能是咱们亮哥的气场,以及他弹的配乐小曲儿了。

那么空城计中诸葛亮弹的曲子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人猜测是《卧龙吟》《凤求凰》《十面埋伏》,有人调侃是《忐忑》《空城欢迎你》《不能说的秘密》。还有一些逗比的回答令人风中凌乱:《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你快回来》。

但最为吻合的极可能是古琴曲《流水》,原因有三:

时间吻合。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春秋到东汉,时间有序;

据《三国志》及《三国志俊华》记载,诸葛出访东吴,受周瑜所不削,不料孔明在房内弹奏古琴时被路过的周瑜听见,暗自赞叹道:此人竟识《流水》;

在古琴众多派别中,“蜀山派”代表人物除了司马相如,还有诸葛孔明,代表作有《凤求凰》《梁父吟》《流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司马懿为什么怕贾诩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怕贾诩的原因是因为贾诩太了解司马懿了,这对于司马懿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所以司马懿才会忌惮贾诩。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郡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后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师,死后配享魏文帝庙。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他究竟算不算是个忠臣?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认为,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既然身为曹魏曹氏的臣子,那么以臣子的身份去篡权夺位,自然不能算作是一个忠臣。但其实每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关于司马懿是忠是奸,历来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从司马懿的生平看一看,他到底是否忠于曹氏政权?

司马懿是不是忠臣,一直很有争议。很多人觉得司马懿就是篡夺曹魏皇权的乱臣贼子。不过就正史记载来看,司马懿并没有篡夺曹家天下,一直以臣居之,真正的篡位要到他孙子司马炎才算。

但是文学作品中认为司马懿就是篡位了,他一直对魏心怀不轨,曹操在世时候,司马懿没机会,曹操死了,他就活跃起来。其实大多数人关注的是他对曹爽的做法,曹爽一党被他铲除,大家就认为司马懿要反,不过他跟曹爽同为辅政大臣,曹爽本也排挤司马懿,司马懿铲除异己实属正常。曹爽被铲除,也和曹爽自己有关系,他功高震主,自己成天用皇帝的规制来生活,一切东西都跟皇帝一个标准,这样的人,司马懿除了他从另一个层面说,也属于清君侧。最起码在司马懿的一生中,曹芳一直是魏主,这并不曾改变。

司马懿一生都在为曹家做事。对外,他击退吴国入侵,阻止诸葛亮北伐,征讨东北,对内他兴修水利,屯田,炼铁等等,可以看出司马懿为曹家做了很多事,这些都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可以说他尽到一个辅政大臣的职责,兢兢业业。但是,我们也可以纵观司马懿一生,此人心机也很深,当年曹操去找他出山他装病,曹操二次去探他还躺着。说明他的眼光并不短浅,从这一点来说,司马懿也许是在为子孙后代打好基础。不过单单就司马懿的生平来说,他也算得上是曹魏王朝的一位忠臣了。

司马懿墓

司马懿不愧为一个思虑周全之人,在他死前还特地交待子孙不要去拜祭他,他把自己埋得很深。司马懿的明智之举让他还安静地躺了一千多年,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墓。

不准给自己上坟,也不准告诉别人祖先的墓址。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司马懿墓藏得深,他把自己埋得更加隐秘,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被发现的墓绝无仅有的。活着的时候藏得深,死了把自己埋得更深。我不禁惊叹他的智慧。

据说他的墓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被发现的,而且还是一个农民下地的时候碰到地里硬物。农民不敢相信自己挖到古墓,但是挖到的石碑上面刻着手持战斧的武将栩栩如生,出于本能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农民几经考虑放弃了发死人财的想法,及时的把这个发现通知县里。

洛阳蔡庄这个墓的刚开始发现的石碑上的人物形象,被怀疑没有什么大的价值。但是随着挖掘的深入,墓的规模之宏大,毫不逊色于帝王墓。消息传出,由刚开始的几个专家发展到一群知名的考古专家都过来探究墓的主人是谁。

墓内有大量的防盗设施,这也是该墓历经千年没人敢盗的原因之一。墓中的陪葬品与墓碑上刻着的主人的名字一点都不匹配。至今仍未弄清为什么司马仲达中会被雕刻成这个武将的形象。武将跟文官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不过所幸的是墓完好,里面的文物也完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司马懿靠什么战胜诸葛亮的?司马懿怎么知道自己会活的比诸葛亮长?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司马懿战胜诸葛亮就靠八个字,这八个字让司马懿成了最后的赢家,而且还是必胜的法宝。我们喜欢把司马懿和诸葛亮当做是一生之敌,其实两人交手的次数很少,只是非常关键而且诸葛亮还在这期间去世了,所以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对于司马懿来说对谁采取的策略都差不多,都是先让对方看似占据上风,然后不经意间给出致命一击。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周瑜的本事总被诸葛亮压一头,气死也没招。其实真实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并无什么恩怨瓜葛。这句名言如果用在诸葛亮和司马懿身上,倒是非常贴切。诸葛亮的用兵之才,堪称一世之杰,独步天下,前提是别让他碰见司马懿。司马懿出山之前,诸葛亮的本事罕有其匹,司马懿一出手,诸葛亮就会处于“既生亮,何生懿”的尴尬境地。

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对决,堪称魏蜀两国之间的终极较量。诸葛亮第四次、第五次北伐曹魏,曹魏方面都是由司马懿迎战。面对气势汹汹的蜀汉大军,司马懿沉着应战,不急不躁,看似消极无为,却每次都能让诸葛亮一肚子三韬六略使不出来,最终只能怏怏而去,无功而返,最后一次甚至直接让诸葛亮含恨而终,死在军中。司马懿究竟有何高招?面对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为何每次都被他击败?

其实,仔细研究司马懿对阵诸葛亮时所采用的战术,每次都如出一辙。第四次北伐中,司马懿平生第一次与诸葛亮交锋,他很快意识到蜀军的强悍战斗力和诸葛亮出神入化的用兵之才。他马上调整战略,摒弃死打硬拼,改为深沟高垒,严防死守。司马懿的战术简单而有效,诸葛亮远道而来,后勤供应困难,只想一鼓作气速战速决。

而司马懿偏偏来个反其道而行之,不慌不忙打起了持久战。诸葛亮眼看着将士们锐气消磨殆尽,粮秣也被坐吃山空,却一筹莫展。等到退兵之时,司马懿才出兵掩杀,跟踪追击,失去的地盘再度完璧归赵。结果诸葛亮两次北伐,兴师动众劳师糜饷,都被司马懿用同一招完美挫败,连魏国一寸土地也没能夺过来。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招数,其实可以总结成八个字:避其锐气,后发制人,司马懿也正是靠着避其锋芒才换来自己的职业巅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郭嘉、司马懿、诸葛亮谁更厉害?谁才是三国第一军师?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司马懿诸葛亮三人到底谁才算是三国第一军师呢?如果要比成就,那肯定司马懿是最高的,因为他最后颠覆了曹魏政权,为司马家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比才华和谋略,那司马懿可能就是垫底的那个人了。虽然在历史中司马懿对阵诸葛亮没占下风,但司马懿打法太怂,基本上不敢出面和诸葛亮正面交战。而郭嘉虽然年轻早逝,但能力一直都被曹操非常看重,诸葛亮就不用说了,可能是三国当中最敢用计的军师之一了。

其实把郭嘉、司马懿和诸葛亮三人拿出来比较,并不是一件很方便,而且能做到很公正的事情。我们也只能尽量保持客观,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也欢迎留言讨论。首先郭嘉活跃的时间比司马懿和诸葛亮都要早,郭嘉跟随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诸葛亮和司马懿都还是无名小辈。郭嘉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军师,两人第一次议事就感觉情投意合、相见恨晚。很快郭嘉就成为了曹操最欣赏的军师,而且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路上多次献上奇谋,击败袁绍收复乌桓。所以郭嘉一生的成就还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多活几年说不定还能改变三国鼎立的历史。

司马懿是三位当中活的最长的,只能说说的长的确还是有好处。司马懿最早的时候还并不愿意入仕当官,后来曹操下了最后通牒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入了宫。但是自己阴差阳错当了两朝的托孤大臣,关键是还把曹魏的士族力量发展壮大起来,这也是司马懿能够夺权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司马懿在管理曹魏民生的贡献会更大一些,司马懿带兵打仗的经验并不多,所以在对上诸葛亮时内心非常的胆怯,生怕中了孔明的计谋。所以选择了最稳妥的拖延战术,自己这边是优势当然能和诸葛亮拖下去,更重要的是司马懿的确身体好,熬也把诸葛亮给熬死了。所以司马懿的一生有很多转折点都是因为他活的长,至于有人说他运气好,那也就当做是运气吧。

诸葛亮的一生就比较令人感到悲惨了,其实整个蜀国的命运都比较惨。刘备等人都是白手起家,然后一步步使得蜀国强大起来,所以在这点上还是非常佩服他们的。但是诸葛亮在这其中真正起到的作用也是要大一个问号,因为正史里的诸葛亮和演义当中的诸葛亮完全是两个人。并没有那么多神奇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所以大家对于诸葛亮的幻想也就破灭了。但是诸葛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忠义还是值得学习的。

所以这样看下来如果只是比大家的综合能力排名应该就是这样,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诸葛亮和司马懿如果还在世他们的座右铭会是什么?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被誉为是三国中最大的宿敌,不过似乎司马懿更像是诸葛亮的克星,两人的性格十分相克。如果诸葛亮和司马懿生活在现代,他们的座右铭会是什么呢?其实两人刚刚出仕的时候,诸葛亮是要比司马懿更有野心和抱负的,但是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发展,让司马懿有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而且司马懿也算是隐忍了一辈子,最后选择不再忍了。

诸葛亮外号卧龙,司马懿外号冢虎,两人在三国时期可谓是一生之敌,然而后世对两人的评价却天壤之别。

其实两人的结局迥异,从他们的人生志向就能看出。看看他们各自的座右铭,就能得知为何会走向这样的结局。

诸葛亮出山后,让颠沛流离的刘备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在刘备死后,尽心辅佐刘禅,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为了蜀汉的基业耗费了一生的心血。

而司马懿侍奉曹魏四代君主,曹丕曹叡更是把他看做心腹大臣,临死前托孤于他。然而司马懿却最终监守自盗,夺了曹魏的大权。在他的基础上,他的后代众目睽睽之下弑君篡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将这句话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他也用了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句话。诸葛亮没有选择强大的曹操,而是选择辅佐当时几无立足之地的刘备,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刘备死后,他竭尽所能辅佐不成材的刘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总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一生回报刘备对他的信任,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北伐的路上。哀哉,诸葛武侯!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司马懿

司马懿则恰恰与诸葛亮相反,与后世美名相比,他更在意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这一点,从他选择加入曹操的阵营就已经证明。司马懿第一次被曹操征辟时,此时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胜负未分。因而司马懿装病不出,在家里整整待了两年没有出门,等到曹操击败袁绍后才同意出仕。

此后,司马懿的所有计划,都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他阴养死士,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终于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将曹魏的政权蚕食至尽。

近几年,许多三国题材的影视剧,都在为司马懿洗白。厚黑学的兴起,也让许多人觉得司马懿才是最大的赢家。但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不同,诸葛亮鞠躬尽瘁,留下了千古贤相的美名。司马懿虽夺得天下,但后世对他的评价仍然是奸臣、野心家。更别说司马家篡位后,德不配位,仅仅数十年就爆发了五胡乱华,造成中华民族最惨痛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郭嘉如果没死司马懿还能篡位成功么?郭嘉能否压制司马懿

全文共 2113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郭嘉死的太早,所以我们总喜欢往郭嘉身上放很多幻想出来,例如郭嘉死前对曹操说,如果自己活着还可以帮助曹操压制司马懿一段时间,但是死后可能就需要多多防备司马懿了。看样子司马懿在郭嘉心里算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可能当时谁也没想到能抢过曹家政权的正是司马家。不过就算郭嘉还在世就一定能防止司马懿篡权么?可能也很难说。

郭嘉死的早,曹操还没死,他就死了。就算他能长寿一点,也未必熬得过司马懿。郭嘉生于公元170年,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郭嘉都死了,司马懿才应召出仕。

曹昂死后,曹丕就是曹操的儿子中最年长的。曹丕生于公元187年,曹操死于公元220年,这时候曹丕已经三十三岁,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成年人了,曹操根本不需要托孤。

曹丕死于公元226年,时年40岁。继位的是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曹叡生于公元204年,继位的时候23岁,其实也已经是成年人,只是年龄还不够大,不够成熟,政治经验不够丰富。所以,曹丕的遗诏是让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四个人辅政,而不是托孤。

真正需要托孤的是谁呢?是曹叡。曹叡在位十三年,公元239年死的时候,年仅36岁。更要命的是,曹叡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养子,继位的是大的齐王曹芳。曹芳生于公元232年,继位的时候才八岁,而且没有亲生的兄弟,是真正的孤儿寡母,所以曹叡才是真正的需要托孤。

但曹氏从曹丕开始,因为曹操曾经有意让曹植继位,曹丕在和曹植争储的过程中,差不多可以算是险胜。曹丕继位之后,曹彰又曾率兵到洛阳,问曹丕先王玺绶何在,有争立之意。所以,曹丕在继位之后,对自己的亲兄弟宗室一直是严加防范的,宗室在封地形同禁锢,不许私交。

曹操儿子众多,有些是年龄比较小的,赵王曹幹在曹操死的时候才只有五岁。曹丕有九个儿子,曹叡是最年长的,但真正活下来,并且有后嗣的,就只有曹叡和东海王曹霖。其他的儿子都是早早夭折了。曹霖的儿子高贵乡公曹髦,在齐王芳被废黜之后,被迎立为帝,后来要杀司马昭,反而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

从后嗣来看,曹操的儿子中,曹丕这一支是比较单弱的,反而是曹彰的儿孙比较多。尤其是曹彰的儿子曹楷,儿子尤其多。曹叡继位后,给曹丕几个夭折的儿子立嗣,都是从曹楷的儿子中找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这一支自然对宗室是比较警惕的。所以,曹叡继位之后,延续了曹丕的政策,继续对宗室进行防范和打击,生怕宗室有什么不臣之心。

但千算万算,最后还是没有算到,曹叡自己壮年身死,却没有儿子,还是只能立养子齐王芳为嗣。有的资料认为,曹芳也是曹楷的儿子。

曹叡临死时,曾有意让曹丕的弟弟燕王曹宇辅政,已经任命了曹宇为大将军,受遗诏辅政。但是从曹丕开始,宗室长期被禁锢,在朝廷没有势力,曹宇怕自己掌握不了形势,主动请辞。曹叡的想法也变了,就撤销了让曹宇辅政的诏令,改为由外围宗亲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因为宗室力量太弱,曹爽在掌权之初胡乱变更制度,引起曹魏元老旧臣的不满,正是在元老旧臣们的支持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曹爽,彻底掌握了曹魏的内外军政大权。这之后,齐王芳和曹操手里的汉献帝就差不多了。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为了立威,就废黜了齐王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曹髦对司马氏专权不满,想杀司马昭,却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自己率领宫里的太监之类的人去,半路上就被司马昭的爪牙杀死了。

这时候,曹丕的后人就差不多没什么人了,只能从曹操的其他儿子里找,最后找到的就是燕王曹宇的儿子,常道乡公曹奂。而曹奂没当几年皇帝,就禅位给司马炎了。

再反过来说,托孤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搞好了君臣相得,像诸葛亮和刘禅一样,成为千古佳话,搞不好就是孙权托孤给诸葛恪,曹叡托孤给司马懿。要么是其他大臣突然发动政变,杀死辅政大臣,要么是辅政大臣架空小皇帝,能够等到皇帝成年之后再还政给小皇帝而辅政大臣自己又能善终的,实在不多。

辅政和托孤大臣可能成为权臣,君主们知道不知道呢?当然知道。但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汉朝长期用外戚辅政,结果西汉亡于外戚之手,东汉改为外戚辅政,同时扩张内廷的权力,用太监掌握宫廷禁卫军,最后是外戚和太监相斗,让董卓捡了便宜。

所以到了三国,都对外戚严加防范,生怕出现外戚专权的情况,对宗室也各种不放心,反而希望用大臣来辅政。结果三国的托孤大臣下场都不相同。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恪当政才一年,就被孙峻发动政变杀死,而且诛灭三族;司马懿则是两个辅政大臣斗争胜利之后,彻底专权最终篡位

不过,虽然东汉末期太监为祸深重,所以群雄起初都对太监很讨厌。但随着三国各自称帝,到第二代的时候,就开始普遍用宦官牵制大臣。比如刘禅在后期信任黄皓,曹叡信任张当,孙皓信任岑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皇权的延伸,对大臣的牵制。

在皇权世袭的制度下,君主壮年而亡,继位的君主年龄太小,始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宋朝采取的基本上是由母后垂帘听政的办法,等孩子大了再还政。明朝则对外戚和女祸防范比较多,始终坚持由大臣辅导。不过,在明朝的制度下,文武分途,外面又有宗室藩邸,所以并没有出现权臣篡位的事情。清朝沿袭明朝的做法,但最终仍然免不了出现慈禧太后这种由深宫妇人实际掌权四十多年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空城计的故事是真的么?司马懿撤兵的真相是什么?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死敌,虽然双方最后的获胜者是司马懿,但其实司马懿内心却十分忌惮诸葛亮。空城计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司马懿怕诸葛亮有埋伏,所以就算摆在他眼前的是一座空城也不敢进去,不过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其实司马懿不敢进攻是另有想法,可能抓了诸葛亮自己反而会陷入危险。当然空城计只是小说里的情节,正史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也不妨碍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和司马懿。

要论三国时代中智商最厉害的人,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举双手把这一票投给诸葛孔明。作为刘备的御用军师,诸葛亮通古今中外、识天文地理,刘备得了卧龙可谓是如虎添翼。在原着中,作者罗贯中花了很多笔墨并运用了各种手法,将这位军师刻画成一位超乎常人般的存在。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他并不能算是三国时期智商无敌的聪明人,还有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几乎可以达到和孔明先生不相上下的地步。这人就是曾经被认为中了卧龙先生空城计的司马懿。在作品当中,司马懿以多疑谨慎的性格而被大众所知。

不管是在原着里面还是基于原着翻拍的影视剧,每当诸葛亮和司马懿狭路相逢的时候,常常都为了突出前者的谋略和才能而将后者作为衬托主人公的工具。也就是说,每次只要是司马懿碰上了诸葛亮,必是吃了亏然后打道回府。

而这两人最精彩的一次遇见和较量就是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唱了一场空城计,而对方虽领着大军却被最终打了退堂鼓折返。前者的胸有成竹和泰然处之,后者的犹豫不决和各种猜疑,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形象成为了历史千古流传的佳话。

那么,历史的客观事实究竟是否和经过文学作品和艺术加工的描述一致呢?答案是否定的。据相关史料推测和记载,司马懿中计也许是有意为之,主要考虑到真正威胁到自己生死存亡的其实并非的孔明先生而是另有他人,这些人就是他的“自己人”。

为此,司马懿在过世前说的话虽然只有不到二十个字是说出惊人的真相,那就是:“吾事魏历年,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惊骇。”从这只言片语中可以推断出,对他来说,自己人的不相信是他最大的痛点。诸葛亮的存在或多或少还能对这些人起到牵制的作用,一旦没有了这一强有力的牵制力量,倒霉的就是自己了。

所以说,司马懿在面对被设下的圈套面前也许是顺水推舟演了另一出戏,他真正的实力并非如此。否则在诸葛亮的北伐宏图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受到来自司马懿的阻力了。由此可见,评判历史人物并不能单纯从作品或荧屏形象去推断,而是应该借助历史材料看到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后代差距为什么这个大?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算是一生之敌,两人的谋略算是评分秋色。不过司马懿还是要比诸葛亮更加老道一些,毕竟司马懿在魏国也有很多内在斗争,不像诸葛亮实际权利已经是一国之主。不过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后代相比就天差地别了,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文物双全的人才,而诸葛瞻基本上就没什么能让后人记住的事。为什么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儿子差距这么大呢?

说到诸葛亮、司马懿就会想到三国,很多人都会想问诸葛亮、司马懿到底谁更牛,因为各类电视的炒作,将他们两个推上了神坛,至今都没有一个结果。但是如果是从后代的能力来看,就是司马懿厉害一点。

司马懿是曹魏的大将军,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多次征战获大功,还率领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所以在魏国的威望相当的高。

司马昭、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儿子,文武双全,为晋朝奠定了基础。其实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父亲司马懿,司马懿活到了73岁,将所以本领全部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变得深沉,老练,能文能武!

诸葛亮,大部分人对他的了解都是从《三国演义》,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最让人能够记住的就是他很“神”,很会算计。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没什么头脑,用句俗语就是“草包”,而且他还背着蜀国灭亡的锅。其实说他草包还不如心疼他,诸葛亮在他8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一个那么小的孩子根本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他真的不能和司马懿的儿子比。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郭嘉的遗言是暗示曹操杀掉司马懿么?曹操为什么看漏了司马懿?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早逝是曹操很大的一比损失,当时郭嘉在曹营的地位几乎没人能够代替,好在曹操之前引入司马懿和杨修等人,算是弥补了一些损失。但是郭嘉的遗言却对曹操暗示司马懿城府极深,如果不能降服为之所用,以后可能会出现大问题。不过曹操好像并没有把司马懿当一回事,所以并没有对郭嘉这份遗言想太多,当时司马懿做事也相当低调,主要还是活得长啊。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尤其是足智多谋的谋士。谋士在古代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职业,在三国时期谋士达到了鼎盛时期。众多谋士的出现,使得三国长达百年的战争,更加波澜壮阔。三国时期的谋士有:诸葛亮、郭嘉、荀彧、司马懿、徐庶、庞统、荀攸、鲁肃、周瑜等等。

那么到底谁是三国最强谋士呢?众多谋士中,最有实力的是诸葛亮和郭嘉了。有人认为诸葛亮是三国第一谋士,但是一句“郭嘉不死,诸葛不出”,又将郭嘉推到了第一位。因为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年仅37岁就死掉了,而这一年,诸葛亮刚好出山,做了刘备的首席谋士。所以诸葛亮和郭嘉根本就没机会PK,孰强孰劣无法分辨。

但是郭嘉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有着非常惊人的智慧和预测能力。一个好的谋士,除了要能出谋划策,还要有很强的的预测能力,即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例如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就是对“三国鼎立局势”的精准预测。郭嘉作为顶尖谋士,自然少不了预测。郭嘉对曹操贡献了8大预言,每次都实现了。

但是对于郭嘉提出的第8个预言,曹操没有照做,结果造成了灭国之灾。

郭嘉和司马懿是曹魏集团中,两个极其重要的谋士。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司马懿帮助曹操打败了东吴和西蜀,其子司马昭灭掉了吴国和蜀国,统一了天下。但是曹魏却为他人做嫁衣,江山落入了司马家族之手。

公元207年,郭嘉病逝前,对曹操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虎熊之心,金麟必非池中之物。我观司马懿必有异心,丞相尽早杀之。”郭嘉见曹操并没有当回事,就抓住曹操的手,大呼:“此人不除,曹魏必亡!”由于曹操爱才如命,舍不得杀掉司马懿。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此时距离郭嘉去世60年,郭嘉死前大呼的这句话,果真应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诸葛亮、庞统、司马懿、郭嘉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全文共 1558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要在诸葛亮庞统司马懿郭嘉这四人当中选一位最厉害的谋士你会选谁呢?如果是按照三国演义里的表现,那诸葛亮和司马懿应该都会排在前面,但是根据正史内容来的话,诸葛亮可能就是倒数了。不过这里还是做一个综合考量,毕竟一位谋士不仅要能出谋划策,还要看身份和担当是不是够分量。而诸葛亮能给后人带来的影响绝对是最大的。第一位:卧龙

即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

他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都无果而终。

事实上,诸葛亮的一生,是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刘备正是遇到诸葛亮后,才开启了人生的转择点,才使得兴汉大业有了真正的起步。

基于此,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第二位:凤雏

即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与诸葛亮相似的是,庞统也是闻名于山野。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庞统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为表彰他的功勋,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陈寿对其有如下评价: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第三位:冢虎

即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在三国时期,司马懿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可以说,在三国中期,能够与蜀国军师诸葛亮比智慧和谋略者,大概只有司马懿一人。所以,魏明帝曾对司马懿说:“西方事,非君莫可付者。”司马懿对诸葛亮,攻无力取胜,守足可以自保。诸葛亮北伐曹魏,在第四、五两次最有威胁的出兵中,都是因司马公的巧妙拒守而使其无功自撤。第四位:鬼才

即郭嘉,字奉孝,外号“鬼才”,曹操帐下著名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他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曾大哭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由此可见,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那么,在上述四位顶级谋士中,谁才能称得上是三国第一顶级谋士呢?

个人认为:三国第一顶级谋士,非冢虎司马懿莫属。

一方面,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真正笑到最后的人。他熬死了曹丕、曹睿,耗死了卧龙,从而以自己的谋略使魏国游刃有余的应对蜀汉和东吴,并奠定了西晋代魏的基础;

另一方面,庞统和郭嘉二人,都是英年早逝,平生功绩无法与诸葛亮和司马懿并论。而诸葛亮谋略水平虽高,但对司马懿却是无可奈何,致使北伐屡屡受挫,最终含恨病逝于五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国中活得最长的人是司马懿么?三国里最长寿的人是谁?

全文共 117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因为医疗并不发达,所以人均寿命都不是很高,如果碰到战乱时期可能就更低了。据说三国时期的人平均寿命都只在25、6岁,也是相当的低了。不过三国里也有很多活到60岁以上的人,可能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司马懿了,而且诸葛亮也是活到了50多岁,当然这些有地位的人肯定是比普通人条件更好,所以活的也就长些。那在三国里究竟谁是最长寿的人呢?

三国历史上三个国家灭亡的顺序如下:

1、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伐蜀,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2、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晋朝建立,曹奂被废为陈留王,魏国灭亡。

3、公元280年,西晋军队攻灭东吴,孙皓投降,被赐号归命侯,吴国灭亡。

我觉得吧,这三个国家寿命的长短 ,会不会也和掌门人寿命长短有关系。

蜀国只出了诸葛亮一个比较牛的掌权者,而诸葛亮只活了53岁,所以蜀国最先灭亡。

曹魏这边,虽然也不长寿,可是曹操曹丕曹睿连续三代明君,成就了第二名。

吴国孙权活了71岁,至少在他活着这段时间,不需要为继承人问题操心,再加上能臣辈出,所以能够撑到最后。

而司马懿活了73岁,70岁的时候,依然头脑清醒,老当益壮,所以司马家最后结束了三国时代。

那么在平均寿命只有34岁的三国时代,73岁的司马懿算长寿冠军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大家熟悉的黄忠赵云就比他长寿。

七十五岁以上的,有周泰75岁、华歆75岁、王朗76岁,贾诩77岁、严颜78岁、韩当78岁。

超过80的有钟繇80岁,程昱80岁,张昭81岁,杨彪(杨修之父,东汉三公)84岁。

这些都还不算,三国各自的长寿冠军分别是以下三位。

3、吴国丁奉

就是“雪中奋短刀”的那个老将丁奉,根据史书的记载,我们大致能够推算出,吴国丁奉出生于公元186年,并于公元271年去世,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能推算出丁奉应该是活了八十五岁。

2、蜀国廖化

就是那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廖化,史书上查不到廖化的出生年,但是黄巾起义最后被剿灭是公元192年,就算那一年,廖化刚刚参加起义,应该也至少有16岁。所以他最迟是公元176年生的,去世的时间是公元264年,是刘禅投降之后,他跟随前往洛阳的途中去世的。也就是说活了88岁,这让很多史学家怀疑,是不是有同名同姓的两个廖化?

1、魏国司马孚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和哥哥司马懿并列当时的“四聪八达”之一,爱好玄学。史载他出生于公元180年,司马家也是东汉末的世家大族。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往金墉城。而司马孚不仅前往拜辞,更是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难过地表示:“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魏国之臣。”

当然司马孚不但辈分高,而且年纪大,司马炎也得叫他一声爷爷,在司马炎称帝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并且十分尊宠。不过,司马孚却并不以此为荣,至死仍以魏臣自称。公元272年,93岁的司马孚才寿终正寝。

如果史书记载无误的话,94岁放在今天,也可以算是百里挑一的寿星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诸葛亮北伐联合孟达能战胜司马懿么?诸葛亮还是棋差一招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北伐前期一直想要拉拢孟达,目的就是为了让孟达成为自己扛魏的一支新力量。如果诸葛亮能在北伐第一战就取得成效,可能后面的结局也会有所不同,只是诸葛亮最后还是棋差一招。司马懿也不是草包,看出了孟达的目的,提前展开了行动,所以这次算是司马懿自己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真让诸葛亮还有孟达联手估计也就悬了。

诸葛亮一直想争取孟达再次回归蜀汉,一回到成都,他就亲自给孟达写了封信,并派人送了过去。在信中,诸葛亮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还体谅孟达当初被刘封侵逼投降曹魏的苦衷。孟达看后有所感动,开始与诸葛亮书信来往,经过几次书信交流后,诸葛亮的策反工作已初显成效,孟达表示愿意在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北伐曹魏时在新城举兵响应。

孟达决心叛魏归蜀的表态更加坚定了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决心,227年,他率部北上,屯扎于汉中,打算进行其筹谋已久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统一战争。

原因很简单。诸葛亮给人写信落到第三者手里,孟达这件事上是有记录的唯一一次。而诸葛亮是大家都知道的,向来行事谨慎,而在如此重大关系全局的问题上却出了这个事,只能说他是故意的。

当然,有意思的是,司马懿生平多疑,但唯有这件事他没有怀疑过诸葛亮的动机。

曹刘双方几乎精锐全出的汉中之战中,刘备算是险胜,拿下了汉中。之后,刘封和孟达受命攻取了上庸。关羽北伐失利,刘封孟达是刘备一方离战场最近的部队,未予救援。时候刘封自杀,孟达见势不妙,投降了曹魏。

孙权与诸葛亮都在拉拢孟达,孟达也表现出犹豫不定的态度,此时的孟达说不定也有争霸的心态也说不定。就算举事成功,也未必如诸葛那般与魏军相持,他首先要做的肯定是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以保有谈判的资本或者争夺天下的实力。

解决了内部隐患,实际上孟达手上也没什么帮手了,想守住三城有些困难。能做到什么程度,要看孟达的本事,但是只要能拖住司马懿,诸葛亮不会坐视不管,很可能会亲自提兵来救。上庸一带这些地方如果归蜀国所有,实力上会增幅不少,战略上也会有很多打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司马懿为何熬死三代人才造反?他到底在怕什么?

全文共 1739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觉得,司马懿老谋深算,心机深不可测,他推翻了曹魏的统治,自从他之后,曹魏名义上还是姓曹,但是实际上已经完全由司马家掌控了。不过,司马懿这一隐忍,真的可以说是极其能忍的了,他熬死了三代人,曹操、曹丕和曹叡,最终终于等到了一个好机会,一举毁掉了曹魏江山。不过,为什么司马懿之前一直都没有动手,直到最后关头才动手呢?他之前究竟是在害怕些什么?1.司马懿为何一直没有造反

从东汉末年黄巾军之乱,到后来的三家归晋,汉末三国动乱了近百年,这期间军阀割据,天下颠覆,英雄人物辈出。而最后司马氏能够一统天下,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此人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原本是东汉的臣子,后来成为曹魏的臣子,再后来熬死了曹家三代人后,便篡夺了曹魏的政权,成为曹魏实际的掌权人,为司马氏改朝换代而奠定了基础。司马懿到了七十岁才发动高平陵之变,干掉了曹魏的亲信,夺取大权。

俗话说得好,“人活七十古来稀”,为何司马懿到了这个岁数才造反?究竟是有所畏惧,还是实力不够呢?

关于司马懿的故事,在很多野史小说中都有描述。说他在年轻时就曾经暴露过自己的野心,最有名的就是“鹰视狼顾”,早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就看出司马懿是巨大的威胁。后来还有什么三马同槽的说法,预示着司马懿要篡曹家的皇位。也正是因为这些事情,导致年轻时期的司马懿备受曹家人的防备,而司马懿为了明哲保身只能做小伏低,不显山,不漏水,乖乖地为曹操效力。2.司马懿早期没有机会

其实早期的司马懿即便是想要崭露头角,都没有什么机会。曹操在世的时候,可谓是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先来说谋士,他身边的程昱、荀彧、贾诩等人,都是顶尖的人才,而武将有张辽、许褚、夏侯惇等忠心耿耿的猛将,打起仗来一点都不含糊。

而当时的司马懿当时不仅年轻,而且官位也很低。对于这样的人,曹操根本不会将他放在眼中,也根本轮不到司马懿给曹操出主意,即便是司马懿有才华,也无法展现出来。

真正对司马懿有所重用的应该是曹丕,因为曹丕与曹植夺嫡之争中,司马懿是站在曹丕这一边。最后司马懿因为站对了队伍,而得到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当时天下纷争不断,一个人如果能控制一个国家的兵权,那才叫真正的掌权。司马懿在曹丕继位之后一直在升官,成为曹魏政治中枢系统的重要人物,但他主要的工作还是一些政务,并不掌兵。真正的兵权还是在曹氏子孙与夏侯氏子孙的手中。在曹丕看来司马懿是外人,远不如自家人来到可靠。

司马懿最大的本领就是太能活了,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很低,但司马懿却很长寿,所以他硬是将很多人都熬死了。熬死了曹家三代人,即曹操、曹丕和曹叡,甚至将大权在握的曹真与曹休都给熬死了。曹丕临死之前,留下的几个辅佐曹叡的大臣中,就只剩下了司马懿。曹魏这边依然没有那么多人才可以任用,于是此时的司马懿开始带兵,手中有了兵权。

曹叡对待司马懿与曹操、曹丕完全不同,曹操在世时根本没把司马懿放在眼中,而曹丕在位时感念司马懿尽心尽力的工作,对他也还不错,至少不会将他当成一个乱臣贼子,处处防范。但是魏明帝曹叡就不一样了,司马懿是老爹留下辅佐自己的大臣,在朝中经营多年,可谓是三朝元老,后来又手握兵权,对于这样的人是一定要防着他的。

所以在曹叡手下办事的时候,司马懿格外小心,因为曹叡并非昏君,而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也不够庞大。曹叡能重用他,也能在关键时刻将他踢出局。不过司马懿的运气还算是比较好的,当时的曹魏很缺乏人才,而带兵打仗司马懿是一把好手。所以曹叡即便是防着司马懿,却也不得不重用他。更重要的是,曹叡是个命短的皇帝,年纪轻轻就挂了,他也没能熬过司马懿。3.司马懿造反曹芳

曹叡死后将皇位留给了小皇帝曹芳,曹芳年幼肯定是不能处理朝政的,而当时的大权被曹氏家族的大将军曹爽所掌控,而曹爽并非是一个大智大勇之人。此时的司马懿虽然已经年迈,却看到了可以出手反击的机会。于是,司马懿故作退让,让曹爽放松警惕,趁着曹爽与曹芳外出祭拜陵寝之际,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政权。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一个到了古稀之年的老人了,说实话,他之前没能造反并非他没有野心,而是他知道实力不够。无论是曹操、曹丕还是曹叡都是能干之人,只要有他们在,司马懿就会被压制。他所等待的无非就是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直到古稀之年才到来。好在在生命即将完结之际,司马懿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司马懿立遗嘱:子孙不准为我扫墓 时至今日 发现真是老奸巨猾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以其智谋和权谋而闻名于世。在其临终之际,他留下了一份引人瞩目的遗嘱,要求后人低调处理他的丧事,不允许修建陵墓、设立明器,更不得合葬。这份遗嘱在当时看来颇为奇特,然而千余年后,人们才逐渐领悟到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之处。

司马懿在权力斗争中展现出与曹爽的明争暗斗。公元238年,曹叡临终,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曹爽虽以皇亲国戚身份占据上风,但司马懿威望显赫。曹爽封司马懿太傅,实则为权宠。在政治斗争中,司马懿以智谋逐渐逼迫曹爽,最终导致曹爽被诛杀。

曹爽之死后,司马懿完全掌握了魏国政权。然而,在其晚年,司马懿却立下了奇怪的遗嘱,要求后人不修建陵墓,不设明器,不合葬,不祭拜。这样的遗嘱似乎与司马懿的地位不符,然而细细分析,却显露出其深思熟虑的一面。

司马懿早年趁曹爽前往祭拜曹叡之机,掌握朝政大权,成功奠定了他的政治基础。然而,司马懿却对权力心存疑虑,担心后人会再次发生权力争夺的内乱。因此,他立下遗嘱,要求后人低调处理丧事,以避免给敌人可趁之机。这也能从中窥见司马懿的深谋远虑,他一直将国家稳定放在首位。

遗嘱中的不立碑文,也透露出司马懿的谨慎。他担心敌人会来掘墓,毁坏陵墓。司马懿之前在政治斗争中的手段,造成了许多仇恨,他担心有人会寻仇到他的陵墓。因此,不立碑文的决定,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陵墓的安宁。

尽管遗嘱看似怪异,但司马懿的思虑却十分周到。他通过这份遗嘱,保护了自己的陵墓,避免了后人为权力再次争斗。他的智谋和深思熟虑在这份遗嘱中得以显现。司马懿的权谋,不仅在生前施展,也延续到了他的后事。

司马懿的遗嘱虽然奇怪,却蕴含着深远的思虑。通过这份遗嘱,他保护了自己的陵墓,避免了后人的权力之争。这一举动再次展现了他的智谋和谨慎,证明他不愧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郭淮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郭淮多次战胜姜维成蜀国克星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郭淮也是曹魏一员猛将,面对蜀国屡屡立功而且更是大破姜维多次。不过郭淮的上司是张郃,张郃又跟司马懿是死对头,所以司马懿后来也是极力拉拢郭淮,两人最后也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其实曹魏能抵挡诸葛亮还有姜维的进攻,郭淮是绝对的功臣,后期也是全凭借郭淮的部队让蜀军节节败退。但是郭淮远没有那么出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郭淮传》,时间是在曹魏正始九年(公元248年),主人公是郭淮。原文如下:

姜维出石营,从强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制维,退不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绝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

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于沓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姜维率军出右营,经过强川,在西面接应治无戴,并留下阴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一带修筑城池,聚集失败的羌人。郭淮想分兵击败他们,但手下将领却认为姜维的军队西面与强大的羌人相接,廖化又能依靠有利地形进行防御,分兵攻打会削弱实力,进步能击败姜维,退不能打败廖化,不是上佳的计策,建议郭淮还不如合力向西,赶在胡人与蜀军尚未合兵之际,切断他们的内外交通,这才是最佳的应对之策。

郭淮说:“现在去进攻廖化,出乎对手的意料之外,姜维一定会非常害怕。在姜维亲自率部赶到前,我们足以重创廖化,使得姜维忙于奔走应付而劳累不堪。这样一来,军队不用远征西方,姜维与胡人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这才是两全其美的策略。”最终,郭淮亲自率部攻打廖化等人,姜维果然急速返回援救廖化,一切都如郭淮战前预料的那样。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郭淮口中的“疲于奔命”,意为忙于奔走应付而劳累不堪。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成公七年》中的“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姜维北伐期间,魏国境内的陇西、南安等地的羌民相继举兵叛乱并向蜀汉政权求援,费祎命卫将军姜维出兵接应,但准备不足,战事进展并不顺利,姜维撤出战斗返回汉中。后来姜维又一次出兵,接应魏国境内的另外一支叛军治无戴部,再次与郭淮狭路相逢。郭淮以夏侯霸率军在沨中一带追击姜维,自己则以重兵进攻驻扎在成重山的廖化,吸引姜维回援。姜维回援廖化之后与郭淮进行激战,最后战事不利,只能带着治无戴残部退回了汉中。

郭淮是曹魏宿将,曾与刘备、诸葛亮都有过较量,并在街亭之后中配合张郃取得大胜,诸葛亮对其非常忌惮。与郭淮相比,姜维更加不堪一击,多次被郭淮击败,本文所介绍的“疲于奔命”这一战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没有趁机伐蜀呢?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趁机伐蜀?

诸葛亮在去世之后,司马懿之所以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去伐蜀,有可能是养寇自重,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并不想要去赶尽杀绝。如果是从历史这一方面来看,那么这很有可能就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曹魏这一方面,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管蜀汉。

司马懿终身没有打算涉足蜀汉,这很有可能是养寇自重。司马懿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曹操早就已经有所提防,之前也提醒过曹丕,虽然说曹丕对司马懿一直信任有加,并且早就已经去世,但是新皇帝也是一个明君司马懿可不敢保证曹丕在临死之前有没有让曹睿一直防着自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就会选择小心谨慎行事,司马懿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很有可能就会成为阻挡诸葛亮的一大选择,在对战的过程中,两个人都有胜负,甚至有一部分的人认为诸葛亮本身就会占据上风。那么为什么最终会选择放弃,这其实就是养寇自重,诸葛亮在第1次北伐的时候就面临失败,之后司马懿马上就直逼西城,但是兵马并不多,没有办法抵抗进攻。

所以诸葛亮马上就选择使出一个空城计,直接就吓退司马懿,让人觉得非常的称赞,不过就在大家讨论这一个计谋时,很多的人也会考虑到,为什么司马懿始终都没有进攻,也有人会觉得诸葛亮实在太厉害,这些计谋总是虚虚实实,让司马懿根本就完全看不透,根本就不懂得进攻,但是我们也会知道司马懿这个人胆子根本就不是这么小,再说诸葛亮早就已经去世,司马懿怎么可能会如此的畏首畏尾呢?

这很有可能就是为了养寇自重,就是希望能够有效巩固自己的地位,毕竟自己内部可能也会有很多的矛盾,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矛盾,可能情况也会更加的严重,可能就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曹操占领汉中后为什么不进攻蜀国?司马懿差点提前消灭蜀国

全文共 147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虽然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方力量,但是也难免出现过一些战略上的大失误。赤壁之战当然不用说,当时曹操太过自大导致大败,还差点丢了性命,不过在这之前曹操本有一次机会提前重创蜀国,但是最后并没有实施。司马懿在这中间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当时曹操在多信任一些司马懿可能魏国就要提前完成统一大业了。

曹操一向很自负,他东征西杀威名赫赫,这也让汉献帝非常害怕,生怕有一天曹操杀了他。可有一天曹操也吓屁了。

当时曹操找汉献帝商量事,杀伐果断的气质暴露,压得汉献帝心中害怕两腿颤抖,不由自主地对曹操说:你要是还想帮我,就对我好一点宽厚一点;要不,你就行行好把我废了得了。

当时,曹操大惊,心念电转没有发火,连忙安慰汉献帝几句就告辞出宫。回到魏王府中,曹操才长舒一口气。

原来按着汉朝进见皇帝惯例,曹操是被虎贲武士持刀挟持着带到汉献帝跟前的,如果当时孤身见汉献帝的曹操张狂一些,那没准汉献帝一冲动命令刀斧就劈下来了,掉脑袋的是曹操了!想想后世的康熙擒鳌拜,就是走的出其不意拿下的套路,哪管你武力值有多狂外面还有多少兵力。

虎贲武士持刀挟持三公见皇帝,这是汉朝皇帝震慑权臣武官的有效方法,更厉害的是用交叉的大戟顶住大臣脖子,面见皇帝,没点心理定力素质,走到皇帝跟前也吓尿了。

三国混战到了关键时刻,刘备已经攻入了成都,而荆州成了孙权和刘备争夺的焦点。曹操等待时机准备征伐,这时汉中的张鲁觉得自己挺不下去了,就想投降曹操,可是他弟弟张卫觉得这么做太丢人了,张卫自己带着几万人就去守在边关。

曹操得到手下汇报说汉中很好攻打,他觉得张鲁不投降就应该让他灭亡,就出兵进攻张鲁。曹军在阳平山就遇到了劲敌,地利上完全不占优势,打来打去曹军人死了很多军粮也没了。曹操感觉非常沮丧,认为先前报告说张鲁好打纯是胡说,自己到现场来一看,光是有这地利条件张鲁就能坚守好多年。曹操就下令辙退,让大将许褚和夏侯惇去喊回山上的曹军。

令人惊讶的是山上的曹军居然迷路了,有一哨曹军人马居然误打误撞冲进张卫营盘中,而营盘中的看守士兵大乱四散逃命。

当时曹操在得到消息后,接受主薄刘晔建议停止辙军,发兵进攻。曹军追着张卫部队猛打猛杀,意外地获得了胜利。打败了张卫、张鲁,拿下了汉中。

取得了汉中后,曹军士气大振,一个新的转折点出现了,是否进军打下刘备占据的蜀地?

这时,有“冢虎”之称的司马懿提出一个天才的设想:马上进攻蜀国!!!!

司马懿认为:刘备虽然打败了刘璋得了蜀地,可人心并未归顺,现在刘备还忙乱地与孙权争夺江陵,蜀地空虚无备。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打下汉中惊动天下,益州人已经慌乱。如果迅速出兵进攻,蜀地会立刻崩溃!

当时主薄刘晔也劝说曹操说:如果此时不进攻就会错过时机,诸葛亮最会治理国家,而关羽、张飞都是名将善战,一旦蜀地安定后,凭借地利条件,我们根本无法进攻了。

曹操眯着眼睛想了一下说:咱不能得陇望蜀!

曹操果然是成语大师,创造了“望梅止渴”,又创造了“得陇望蜀”,人才啊。

七天以后,有曹操的暗探从蜀地传来消息:最近,蜀地各城市每天都有十多次暴乱,守城将领疲于奔命杀了很多人,可还是压制不住。

曹操心活了,就想出兵攻打蜀地。

刘晔急忙制止说:七天过去了,我们再进攻没意义了。蜀地已经安定下来,各方面都不利于我们出兵了。

这样,在刘备正与孙权为江陵争得头破血流时,曹操虽然打败了张鲁却丧失了打下蜀地统一中国的机会。如果当时蜀地拿下,刘备恐怕再次东奔西走没有了根据地,而孙权因为利益受损也不会再与刘备方便,三国大势就进入了统一倒计时。

事实上,司马懿的远见很少有出错时,只是曹操心有疑虑,错过了人生最精彩的统一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