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司马懿害死(精彩20篇)

提起司马懿,相信熟悉三国的人都不会陌生,在三国里面,司马懿和诸葛亮几乎就是一奸和一忠的代表,实际上诸葛亮在当时唯一提防的人就是司马懿,那么后来究竟司马懿怎么死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3578

文章

208

篇1:刘裕为何要将司马懿的后代斩尽杀绝?

全文共 121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改朝换代这样的事情不算是什么稀奇事了。每当改朝换代之时来临的时候,也就是权力布局最为微妙的时候。如果是通过禅让等方式取得政权,那么取得政权以后前朝皇帝如何处置就是一个大问题。刘裕篡位东晋之前,大多数禅让的皇帝还是可以苟延残喘的,中国历史上也几乎没有发生过前朝皇帝复辟成功的案例。

然而,前秦时,这个惯例被打破了,前秦苻坚数十年内扫灭北方群雄统一北方,很多灭国之主在前秦依然高爵厚禄,部分还有实权。其实不能说苻坚妇人之仁,不过苻坚也太大度了竟然还给予实权。光是这样也没什么,只是志得意满的苻坚讨伐东晋失败。这一败,原来臣服的众民族都纷纷抄了前秦的后路,光是苻坚手下走出去的前朝皇族复辟的就有慕容垂、慕容冲、姚苌等等。因此苻坚之后,对待前朝皇帝甚至于皇族,新朝往往只有一种手段:杀!

这是背景原因,说回刘裕这事,说实话刘裕这事做的很不地道,但这事有这么几项原因,是刘裕这样做的原因。

1、从根本上来说,处不处死前朝皇帝在于他还有没有威胁。这是为什么曹丕存汉献帝,司马炎手上更是有曹芳、曹奂、孙皓、刘禅四位失国君王,而这也是为什么刘裕要杀司马家族。司马氏统一全国是在280年,刘裕篡位在420年,虽然西晋国祚不长,东晋皇帝又大多无实权,但是刘裕基本掌握东晋实权在公元404年,完全掌握朝政在407年,到刘裕篡位仅仅10余年。相比于曹魏两代30年经营、司马氏三代四人20余年经营,刘裕自觉根基还浅,因此担心有人借晋朝皇室的名义反对他执政。因此,最安全的方式还是杀了吧。

2、刘裕的年龄和子嗣年龄。这个问题也是东晋皇族能不能存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来刘裕根基不深,同时刘裕406年才有第一个儿子,也就是说在刘裕掌握大权的时候才结婚生子。而刘裕是363年生人,他43岁方有了第一个儿子。等到刘裕登基之时,已经57岁了,而长子刘义符此时还只有14岁。他登基之后3年就去世了,可见长年征战的身体已经不好了。东晋王敦之乱、桓玄之乱都是枭雄死亡之后又被司马氏拿回了帝位。所以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为了刘氏家族的帝业能够传承下去,为了年幼的儿子们能够掌控局势,刘裕觉得必须要这样做。

3、大多出身比较卑微的皇帝内心是不自信的,在处理矛盾的时候采取杀戮的方式处理的比较多,比如刘邦、朱元璋,还有清代皇帝,刘裕也不例外。刘裕年轻时与刘备一个职业-卖草鞋的,刘裕之孙还能看到刘裕留在皇家博物馆里的锄头,可见刘裕出身之低贱。刘裕后来是依靠北府兵服役,在孙恩卢循起义中一步步依靠积累爬起来的,出身极其卑微,因此刘裕也同样不自信,所以只有处死前朝皇族内心还会觉得安全。

综上所述,刘裕杀司马氏,时也势也,为了自己的安全感,为了年幼儿子们的安全感,为了防止小人借旗造反,刘裕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杀!毕竟权力已经在自己手上,要怎么做也没人能够拦得住。而这也成了刘裕人生的最大污点,给后世君王开了个坏头。

不禁让人想起杨桐的那句话:愿来生不复生与帝王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空城计,司马懿不进城完全在演戏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空城计司马懿进城完全演戏

对于司马懿来说,他的烦恼在于他太智慧,聪明的脑袋承载着大大的野心,但却不能表现得太露骨。他甚至可以装傻,但不能表现得比诸葛亮还要聪明,纵使他真的也不比诸葛亮差。

曹操在见到司马懿的那一刻,他已经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司马懿有着和诸葛亮同级别的智慧,诸葛亮在,自己就必须重用司马懿,唯有他,可以抗衡诸葛亮的北伐。身在曹营的司马懿深知这一点,他在曹操面前是透明的,他自己也能感觉到曹操及曹丕对自己的戒备。所以,想要实现宏图,不能太过显露,并且诸葛亮必须也得活着。

空城计,他也许早就猜到诸葛无兵抵御,但是此情此景,只能看穿,不可说破。大军入城,诸葛亮必死无疑,而那时,自己也会被曹氏弃用,甚至无法善终。他与诸葛亮的区别在于,诸葛亮等不起,但他可以耗得住。所以,空城计他选择了装傻,而诸葛亮或许也深知此理,才敢摆这么一场。所以可以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既是诸葛亮的演技高超,也是司马懿的演技高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上方谷下雨的时候,为什么诸葛亮不放箭杀了司马懿?

全文共 212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的军队引到了上方谷,又放火烧,原本如果火一直烧的话,司马懿大军必然没有好结果,可是谁也没想到,中途竟然开始下起雨来了,而且大雨不断,把所有的火都浇灭了。不过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了,他还可以下令放箭射杀司马懿,但为什么他并没有这样做呢?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结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一命,然后司马懿父子趁机杀出上方谷,逃出生天。

读者看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大火烧不死司马懿父子,而司马懿父子又被困在了上方谷,出口每次只能一人一马经过,为何诸葛亮不让人放箭射死司马懿父子及魏军呢?

其实这个疑问不难解释,只要了解诸葛亮设计的此战的战术,就会知道,司马懿如果不被火烧死,肯定能逃出生天。

诸葛亮六出祁山走到上方谷,定下歼灭司马懿之计。

话说诸葛孔明前五次出祁山,都没得到好处,为了完成刘备留下的统一大业,也或许为了转移蜀国内部矛盾,诸葛亮又六出祁山。

结果诸葛亮在祁山扎寨之后,首战北原就失利,折了一万多人马。然后诸葛亮又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引得司马懿来劫寨,杀了司马懿一个回马枪,算是扳回一局。

但是,在此之后,任凭诸葛亮派蜀军如何搦战,司马懿就是坚壁不出。

蜀军粮草有限,不得不速战速决,于急得诸葛亮只能天天让人推着他看地理环境,以求找到打败司马懿之策。

谁知道,天助我也,诸葛亮终于找到一个绝佳地形,它就是上方谷。

忽到一谷口,见其形如葫芦之状,内中可容千馀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通一人一骑。孔明看了,心中大喜,问向导官曰:“此处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号葫芦谷。”

于是诸葛亮微微一笑,定下擒杀司马懿父子之计。

诸葛亮引诱司马懿入葫芦谷的计策。

司马懿不是任凭诸葛亮百般挑逗,仍然不出寨应敌吗?他就是看出来诸葛亮带领的蜀军粮草不能持久。

于是,诸葛亮定下的引诱司马懿入葫芦谷的战术就是出自粮草。

诸葛亮认为,你司马懿想扛到我粮草不足,自动退兵,我偏不,我就骗一骗你。

于是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往祁山大寨运送粮草。

司马懿立马慌了,让人劫了几个木牛流马回来,一看,这玩意是全自动的,还能爬山,不耗费人力,那么蜀军的粮草岂不是源源不断的运来,那蜀军有了粮草,自然不会退兵喽。

其实这是诸葛亮计策的一步,故意让司马懿劫走的。

接着,诸葛亮就让蜀军去魏国的地盘种地,也不骚扰魏国的老百姓。

司马懿一看,更加着急忙慌了。

你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也只是为了打持久战,你现在都开始在这一带种地了,难道你还想在这里安家,赖着不走了不成?

而且,诸葛亮已经派人给东吴的孙权送了计策,孙权带领三十万大军进攻魏国长江沿线城市。司马懿不得不出战了,否则,魏国朝廷那里他也不好交代。

结果,司马懿慢慢的中了诸葛亮的计策。

诸葛亮火烧葫芦谷的战术安排。

前面诸葛亮利用木牛流马和屯田种地,逼得司马懿不得不出战,那怎么才能引得司马懿进入葫芦谷呢?

诸葛亮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派人用木牛流马到葫芦谷运送粮草,而且故意多次让魏军劫走,通过被抓的蜀国小卒之口,告诉司马懿,我诸葛孔明不在祁山大寨,而是在葫芦谷里。这是告诉司马懿,蜀军的粮草在葫芦谷,引诱司马懿来劫粮草。

第二步,安排马岱在葫芦谷设埋伏。

乃密令马岱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置备停当,孔明附耳嘱之曰:“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放起火来。又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以为暗号。

第三步,诸葛亮又派魏延领少量军去打司马懿,只许败,不许胜,然后把司马懿引到葫芦谷里。司马懿为了劫蜀军的粮草,必然会进葫芦谷,此时诸葛亮大计将成。

诸葛亮为什么不放箭?分析一下诸葛亮战术的漏洞。

事情果然像诸葛亮预测的一样,司马懿带领军马进入了葫芦谷,然后蜀军火烧上方谷。

结果,司马懿父子差点被烧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算不如天算: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

司马懿父子终于杀了出去。

我们看看诸葛亮的战术漏洞。

一,为了引诱司马懿进上方谷,魏延只带了少量军马,所以司马懿才敢追赶魏延。

二,断后路的马岱只有五百左右军马,守住谷口,诸葛亮太相信自己了,根本就不会想到会有大雨,结果这五百兵马被魏国的援军冲散了,葫芦谷口被魏军占领。

三,为了让司马懿相信葫芦谷是蜀军粮草重地,诸葛亮根本就没在葫芦谷两旁的山上埋伏大军。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

那两边山上放的都是什么呢?是干柴,为了烧司马懿父子和魏军用的,也许只有少量小兵埋伏在一旁,只负责往下滚动干柴、点火和放火箭。

通过以上诸葛亮三个战术漏洞来看,蜀军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大雨,所以根本就没准备大量的弓箭手,只有一些放火箭的,人数不会太多。

所以,如果有人问,天降大雨时,孔明为什么不放箭?你告诉他,葫芦口内和两旁山上没多少蜀军,哪来的人放箭???

天降大雨,就算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只能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司马懿与胡昭到底怎么认识的?

全文共 157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司马懿小编觉得这个人还真的厉害,虽然和诸葛亮有过几次的交手,虽然都是大败而归,还有空城计的笑话,但是小编觉得唯一能和诸葛亮抗衡的就是司马懿吧,不过最后司马懿也是把诸葛亮给熬死了,所以司马懿是胜利的一方,但是有的网友也说了,司马懿这么厉害好像是有高人指点啊,那就是他的师傅胡昭了,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认识的呢?下面的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司马懿与胡昭是师徒关系,自然是一个教一个学而认识的。

提起胡昭这个名字,很多人感觉很陌生,但在三国时期他是出了名的儒者、隐士及书法家,他的字和诸葛亮一样,也是“孔明”。

胡昭比诸葛亮年长20岁,终生不懈于做官,虽长期隐居深山,但其名声妇孺皆知。他不仅深受百姓爱戴,而且连朝廷的人和造反的人都崇敬他,称他为“贤者”,打仗时都不忘关照这位隐士,相约不去攻打他的居住地。说白了,胡昭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那么,胡昭何德何能会得到这样的特殊待遇呢?

胡昭是颍川人,即今天的河南禹州,他从小饱读经史,年纪轻轻就学识渊博、通晓古今。当时朝廷外戚与宦官当道,社会腐败险恶,胡昭对仕途产生厌恶,便想过清静日子,在客居冀州专心钻研经史、习书法。

事实证明,名儒注定会被人惦记,而且是好几波儿人惦记。

图——三国格局

当时正逢乱世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为扩大势力求贤若渴,像胡昭这样才华盖世、谋略过人的名儒正是他们急于拉拢的对象。其中最有名的是“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袁绍,以及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称号的曹操。

先说袁绍,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绍开始登门拜访请胡昭出山,起初信心满满而且耐心十足,那劲头儿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差不离。但此孔明非彼孔明,胡昭对袁绍之邀“坚辞不就”。

几番下来,袁绍恼了,决定干脆把胡昭强行绑出来,没料到胡昭料事如神,收拾了点行李就躲进深山去了,袁绍派人来绑架的时候自然扑了个空。

再说曹操,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发布了“唯才是举令”,吸引了大批志士前来投靠。曹操对于请胡昭出山也是不厌其烦,多次派人跑进深山想将他挖出来。

这次胡昭没有躲,而是直接和曹操见了面,但仍是婉言谢绝,自称是村野民夫,已习惯躬耕樵读,做官入仕非本人所愿,望丞相见谅,让他息隐山林。

曹操见难以劝服,只得感叹:“人各有志,出处异趣。”放他走了。

后来胡昭为了躲避各路群雄的N顾茅庐,索性搬家到陆浑山,陆浑山位于现今河南省洛阳嵩县东北。山中居住的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邻里常因一些琐屑小事而打来斗去,便请文化人来评理,于是胡昭渐渐的成了德高望重的调解员。

此处百姓大多穷苦,孩子少有读书机会,胡昭便开馆办学当起了老师,一边平息争斗,一边教化四方,日子一久就成了陆浑山的精神领袖了。

图——河南洛阳嵩县

陆浑山绵延300里,胡昭这位隐士声名远播,不少世家大族子弟都愿意爬过数个山头,大老远的来拜学,其中就有司马懿。少年时司马懿就聪慧通达,胸有雄才大略,胡昭料定他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与之相处亦师亦友,十分融洽。后来,司马懿成为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

有胡昭这样的名儒言传身教,对司马懿以及司马家族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司马懿师承胡昭,成为魏国丞相时,智计谋略与胡“卧龙”无二。

徒弟都能与诸葛亮叫板,可见胡昭的才华绝不在诸葛亮之下,而且,司马懿的两个儿子长子名“师”,次子名“昭”也耐人寻味。司马懿书法很好,应该是受到了胡昭的指点,因为后来的晋朝十分推崇胡昭和钟繇的书法。

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天下稍微安宁,胡昭迁居宜阳。魏帝频频召胡昭入仕都被婉言拒绝。嘉平二年,魏帝曹芳再次特邀胡昭入朝,得知胡昭刚刚病逝才作罢,这一年是公元250年。胡昭比诸葛亮晚死16年,终年89岁。

胡昭出生的比诸葛亮早,去世的比诸葛亮晚,为人处世虽低调却功在四方,他躬耕办学、施教乡里,一生淡泊名利,是真正对俗世无欲无求的名儒。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司马懿政变靠实力还是靠运气?司马懿能成功就靠两个字

全文共 1116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会认为,三国最终的赢家会是司马懿只是他活的长而已,可能运气成分要高于他自身实力。不过活得长只是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懂得“隐”和“忍”。司马懿为人非常低调而且谨慎,是不是还会展现自信的一面,这样的人就非常的可怕了。而且司马懿的野心是在朝中一点点被挤压出来的,如果曹爽能和司马懿和平相处,司马懿会不会政变还不知道呢。

驭人不如刘备;出身不如袁绍;治军诸葛亮;心机不如曹操;智谋不如郭嘉;行政不如张昭;狠辣不如贾诩。可他却成了三国最后的赢家。他就是司马懿。

每一个站得高之人,必有他的过人之处,而司马懿的过人之处,在我看来则是他的隐忍。他拥有超常的忍耐力,善于隐藏自己的个性。此人心机重,城府深,让人猜不透琢磨不着,他不把自己暴露在青天白日之下,而是不显山,不露水地暗暗得观察着周遭大大小小的敌人、朋友、利害、局势。三思而行,对人性的洞察力及分析力非常强,超常的忍耐力与度量,非凡的演技和惊人的理解力。这些皆是他夺得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纷乱的天下,奇才层出不穷,然,独缺一份沉稳,或者说大隐。在权力的竞争中,司马懿一开始就沉着冷静看待这一切,准确地判断他人的个性并做出一套相应的措辞。该推辞的毫不含糊,该磨得磨,该耗的耗,该忍的忍,该打的打,该杀的杀,该放的放,直到一个个被解决。

从群雄逐鹿再到三国鼎立,司马懿只是密切关注却不主动参和,他处于自身难保之中,曹操是极其睿智且狠辣的对手,在他的眼皮子下要自保,绝非易事,只能忍,再忍,忍到对手死去。期间,他“病倒了”2次,第一次是病了7年,第二次三年不到,两次一共9年多时光。在与曹操的博弈中,司马懿始终不起眼,小心,谨慎,做平庸小人。

曹丕则把他当成股肱之臣,重用之。司马懿从主簿到督军御史中丞。此时的他一改往日隐忍,该打的打,该杀的杀,该赏的赏,短短6年位极人臣。一路升官,权力在手,魏国已不觉间在司马懿的掌控之下了。然,仲达知道,还有一位敌人等着他,诸葛亮。

二人初次对战,司马懿敏锐地看出蜀兵的弱点——骑兵过不了十八弯的蜀道,诸葛亮只能打野战,所以司马懿偏偏打游击。蜀兵无奈只能大骂,把魏军祖宗十八代都骂个精光。士可杀不可辱,魏军被骂的气愤,欲出去拼个你死我活!可是司马懿只是冷淡的说了一句:“全军死守,违令者斩!”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战,司马懿摸透了蜀军。诸葛亮纵然战术变化多端,军队严整,但粮少兵多,木牛流马勉强能摆渡过崎岖的蜀道,可速度慢,所以耗着也能把蜀军耗死。

六出祁山,诸葛亮都没成功,司马懿心头的隐患张郃也被逼上五丈原让乱箭射死了。第五次北伐,八月末,三分天下的诸葛孔明逝世了,这一次对决,司马懿用“守”战胜了对手。

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大事者也,便是对司马懿最好的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司马懿碰上诸葛亮为什么就只守不攻?诸葛亮为什么不能进攻?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诸葛亮对垒正好是诸葛亮北伐时期,当时诸葛亮已经没有退路,应该是觉悟最高的一次出征。但是只要诸葛亮碰上司马懿,司马懿就只防守不进攻,不管诸葛亮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撼动司马懿。司马懿性格一生求稳,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大人物肯定也是有点虚,所以就防守为主吃不了大亏。那诸葛亮为什么就不能进攻呢?防守者始终掌握主动权,如果进攻一旦掉入地方陷阱那就全进覆没了,而且当时魏军兵力也要强于蜀军。

北伐一直都刘备诸葛亮他们一生的心愿,所以就算是刘备走之后,诸葛亮也要扛起这个大梁,先后一共进行了5次北伐,虽然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而最后一次,直接病死在五丈原。

当时诸葛亮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等到蜀军到了五丈原之后,诸葛亮便开始安排下去,不但修建营地,还让士兵们屯田耕作,打算和魏军长期作战。本来都和东吴孙权结盟好了,一起去把这个魏国给端了,而且孙权他们也兵分三路对魏发起了猛烈攻击。当时曹叡亲自带兵对战东吴,又派司马懿在五丈原防守蜀军,还下旨“只守不战”。

所以后来不管诸葛亮怎么下挑战书,司马懿就是不出来应战,也不理会诸葛亮,诸葛亮对方在用计,想一直拖着自己这一边,耗损自己的物力这些,于是心生一计,直接派人送了一套女人的服装给司马懿,嘲笑司马懿像女人一样,扭扭捏捏,胆小如鼠,不敢应战,面对这一次的嘲弄,当时魏军和司马懿都被激怒了,纷纷要求要去和蜀军一战生死,司马懿便奏请皇上,请求出兵。

只是没想到,圣旨没到,反而来了一个钦差大臣,拿着皇上的御赐之物来到魏军大营,不准应战。等了很久都不见魏军来应战,诸葛亮觉得奇怪,便安排一个士兵前去看看对方葫芦里买什么药,等士兵回来后告诉诸葛亮,对方的军营里面来了一个老头,诸葛亮就知道那个是辛毗了,于是感叹道,我将活不久了。果然魏军连着3个月都没有出战,一直和诸葛亮耗着,诸葛亮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最终忧思成疾,加上操劳过度,病死五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诸葛亮的儿子为什么不如司马懿?诸葛亮为什么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后代?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对比下曹魏和吴蜀的区别,其中有一点非常明显,就是曹魏的后台一般都会比吴蜀的要厉害很多,能力也高出很多。就拿司马懿诸葛亮儿子相比,司马昭和司马师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诸葛亮的儿子就逊色不少。当然我们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诸葛亮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好好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呢?这也跟当时的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在三国里,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他虽然帮刘备从几千人马起家到后面的三足鼎立。可是毕竟还是三分天下,但最后天下也是被司马家族所统一的,这也成为众多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

而司马懿跟诸葛亮的争斗也是三国后期的重头戏,尽管大多数情况之下都是司马懿吃瘪,但是真耐不住别人活得久,硬生生的把一个时代的名人拖得凋零殆尽。但其最后的成就仍不失为当世的顶尖谋士,而今天笔者也来提提他们两人儿子的差别,诸葛亮在智谋上本能稳压司马懿,轮到儿子辈的时候却是倒转起来,变成诸葛瞻远远逊色了呢?

先从二人的成就来看,诸葛瞻虽然靠着父辈的余荫得以在蜀国谋得官职,但其却没能做出任何成就,可以称的上在其位却不能谋其事。而司马师和司马昭呢都是能在文能够稳定动荡内政,武能够上阵杀敌虽算不上名将但也相差不多。而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两人后代会相差如此巨大呢?笔者认为大致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教育问题,要知道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诸葛亮由于晚年北伐中原并没有多少时间培养自己的这个儿子,他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把浑身所学全都教给爱徒姜维。且诸葛亮逝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这也导致他难以在诸葛亮身上学到多少东西。而反观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活得比较久,对于儿子的培养也尤为看重,可以说把自己能教的全部悉数传授。

第二个便是家世问题了,众所周知司马家族在当时属于比较大的士族了,这种原因也为其后面能够一统天下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毕竟当时的士族观念是比较重的。作为士族子弟其底蕴自然是十分庞大,能提供给司马师两人学习的东西自然能更多。而反观诸葛亮后面虽是蜀国丞相,但其能有此成就靠的是四处游历拜访名师,也就是没能给诸葛瞻留下任何家族底蕴。

第三个便是人生经历了,诸葛瞻自懂事起便知道其父乃是蜀国重臣,而他的成长经历也是顺风顺水,没有经历任何挫折,凭借父亲的声望他就算再差也能在蜀国立足,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而反观司马师兄弟两其父亲一开始并不受重用,而且随时还要提防明枪暗箭,同时在战场上经历过血雨腥风的厮杀,让其不论是在心智还是气魄上面远胜于诸葛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国最厉害的6位谋士 司马懿上榜 第一位受世人敬仰

全文共 1585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被誉为旷世奇才,但在这份排名中,将他排在第四位。在三国初期,他并没有表现出与诸葛亮和庞统媲美的才能。相比之下,陈宫以他的忠诚和正直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荀彧为曹操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和战术支持;诸葛亮以他的卓越才智和长远眼光成为神仙般的谋士;庞统以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被尊为“凤雏”;郭嘉以智慧和出色的军事能力被誉为“智武双全”。这六位谋士在忠诚度、才智和军事策略方面都表现出色,他们的贡献让后世的人们肃然起敬。

三国时期,谋士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决定了战局的胜败,塑造了我国历史上的壮丽画卷。

1.陈宫:忠诚正直的悲情谋士

陈宫是三国历史上最为忠诚正直的谋士之一。虽然他的智谋不及郭嘉和诸葛亮,但他的正直品性令人敬佩。年轻时,他曾怀抱雄心壮志,与曹操合作,意图创造非凡的事业。然而,一次偶然事件改变了他对曹操的看法,他无法容忍曹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事风格,因此与曹操分道扬镳,投奔吕布。陈宫因其正直忠诚而著称,尽管他对吕布的统治并不满意,但他相信只要全心全意辅佐吕布,就能在这个乱世中创造伟业。

吕布未能采纳陈宫的计策,导致吕布的失败和陈宫的悲剧命运。面临生死抉择,陈宫选择了坚定地死去,拒绝投降。尽管曹操曾劝说他效力,但他坚决拒绝,最终选择了英勇就义。这个举动令曹操备感无奈,只能苦涩地下令将陈宫处死。

陈宫的故事充满悲壮和正义感。他在乱世中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正直原则,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敬仰

2.荀彧:曹操的谋士智囊

在曹操统治下,荀彧是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曹操起初实力相对较弱,但在众多谋士的支持下,逐渐壮大起来。而在这众多谋士中,荀彧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他为曹操提供了战略和战术上的重要支持。在战略方面,荀彧为曹操制定了一项一统北方的蓝图;在战术方面,他在面对吕布的奇袭时表现出了冷静和果断,成功地将吕布击退。在官渡之战中,他全力调度后勤补给,保证了曹操的大胜。然而,荀彧年幼时就不幸离世,享年五十岁。他为曹操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不幸的是,这位卓越的谋士却英年早逝。

3.司马懿:与诸葛亮抗衡的智慧谋士

在曹魏后期,司马懿被誉为旷世奇才,是唯一能与诸葛亮抗衡的人。然而,在这份排名中,我们将他排在第四位,主要考虑到他在三国初期并没有显露出才华。他的主要成就集中在三国后期,抵抗了诸葛亮的北伐。在诸葛亮的北伐中,司马懿拥有更多的军队,采用以逸待劳的战术,但每次都被诸葛亮巧妙地规避。然而,司马懿也有着卓越的才智和军事战略,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

4.诸葛亮:被尊为神仙的谋士

诸葛亮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才能,成为刘备的首席谋士。刘备登上江山后,诸葛亮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统治能力。他以独特的长远眼光和卓越的军事战略,成功地巩固了蜀汉的统治地位。在他的领导下,蜀汉达到了繁荣和兴盛的巅峰。他的聪明才智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火烧连营”等奇袭战术成为我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一。尽管他未能攻克中原,但他仍然被尊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谋士之一。

5.庞统:被称为“凤雏”的谋士

庞统是刘备时期的一位重要谋士,被誉为“凤雏”。他以聪明才智和卓越的谋略而闻名。在刘备发动对吴国的战争时,庞统曾提出“若取西川,生亦何求!”的名言,揭示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他还曾担任刘备的军师,在荆州之战中提出以火攻来破坏敌军。然而,庞统在战乱中因一次意外而丧命。尽管他的才智和贡献受到了赞誉,但他的生命以悲剧收场。

6.郭嘉:被称为“智武双全”的谋士

郭嘉是曹魏时期最杰出的谋士之一,被誉为“智武双全”。他拥有卓越的智慧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在他生前,他为曹操提供了许多关键的军事建议。尽管郭嘉去世较早,但他在曹魏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对曹魏的统治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才智和智慧深受曹操尊敬,被认为是曹魏的顶级谋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司马懿活了多少岁?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长寿的人么?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位长寿老人,哪怕是放到如今医疗如此发达的时代,司马懿也比很多人活得长。吹了这么多,司马懿到底是活了多少岁呢?活了72岁。要知道整个三国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5岁左右,因为战乱实在太多了。不过对于权位比较高的人来说可能平均寿命就会长一些,毕竟不用上战场打仗。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古代医疗方面实在太差,只要患病几乎都很难医治过来,所以像郭嘉、曹冲、周瑜等人,就是因为得病没有办法医治就英年早逝了。

不过为什么司马懿就能这么长寿活到70多岁呢?其实不管在任何朝代、任何时期,人们想要活得久除了最好别得病以外,还需要你平常多运动有个好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同时你的性格也是帮助你长寿的秘密武器。而司马懿在这几个方面都做的还不错,司马懿没事就会练练五禽戏,而且司马懿的生活习惯也是很好,不饮酒也不会暴饮暴食,生活的非常规律。而且司马懿的性格也是“忍辱”型的,不会轻易和人发生争执,有时候自己吃点亏也就算了。这种性格的确能帮助司马懿长寿。

其实整个三国时期能活到70岁的人并不多,除了司马懿还有司马孚、孙权、贾诩、钟繇、赵云等人活到了70岁。其中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应该是当时活的最长的人,根据记载司马孚一共活了92岁,亲眼见证了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的景象。看来司马懿的这一代的兄弟,除了他们的大哥其他人都活了挺久的。其中赵云的真实年龄还不能确定,因为并没有记载赵云的出身年月,不过在演义当中有说赵云70岁还在和诸葛亮一起北伐,那也就算他活到70岁吧。

其实在古代最影响人们寿命的还是战争,如果你是在一个和平年代的话寿命一般都不会太低,毕竟大家生活起来压力也不是很大,而且非常的自由,只要别得什么重病就行。如果是在战国或者三国、晋朝时期出身,那可能就比较惨了,国家越多肯定就越乱,战争也就越频繁。晋朝时期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这样的事情,当时的中原可以说连一块和平的地方都找不到了,人们的寿命自然就搞不起来。看来司马家的人在很多历史转折点也都有功有过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司马懿和诸葛亮为什么是亲戚?三国还有哪些亲戚却是对手关系?

全文共 114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三国时期人口的流动很大,就算是一家人可能也分散到了不同国家,所以魏蜀吴很多是对手关系,但却有着亲戚血缘。而且司马懿诸葛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亲戚关系,当时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孩子会非常多,长大以后因为志向不同所以也会去不同的地方,最后你会发现大家其实都有着某种关系,一起来看看既是对手又是亲人的人吧。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个时期,谋士们指点江山,武将们血染山河,最终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的局面。但其实在这些三国人物背后,他们还有一段段鲜为人知的亲戚关系。比如张飞与曹操,司马懿与诸葛亮等。那么这些人到底有着怎样的亲属关系呢?

首先咱们来说说蜀国这边的情况,张飞与刘备“恩若兄弟”,但其实俩人还是亲家,因为刘备的儿子刘禅先后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做皇后。“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也是刘备的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刘备的儿子安平王刘理。另外诸葛亮居然成了刘备的晚辈,因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娶了刘备的孙女为妻。

接着咱们重点说说曹操、张飞、刘备之间的亲属关系。这三个人的关系得从夏侯霸说起,夏侯霸是魏国大将夏侯渊的儿子,另外他还有几个身份,他还是曹操的侄子,是张飞的大舅哥,刘禅的妻舅。原来张飞的妻子夏侯氏是夏侯霸的堂妹,她在是三四岁的时候被张飞所得,纳为妻子。

后来夏侯氏为张飞生下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了刘备的儿子刘禅。定军山之战,夏侯渊被黄忠所杀,在张飞妻子夏侯氏的请求下,得以厚葬。后来夏侯霸受到司马懿的猜忌,被迫投奔蜀国。刘禅安慰夏侯霸时,曾指着自己的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

咱们再来说说魏国、吴国这边的情况,以孙权与曹操的关系为例,其实孙权也是曹操的晚辈。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为了安抚孙权,与孙权进行联姻,曹操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孙权的弟弟孙匡,又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孙权的堂侄女。另外孙权也值得说一下,他是袁术的女婿,因为他娶了袁术的女儿。

其实魏国这边的亲戚关系很复杂,也很有趣,因篇幅关系,不做过多介绍,以司马懿与曹操的关系为例。曹操的本家兄弟夏侯渊有个侄子叫夏侯尚,娶了曹真的女儿为妻。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另外夏侯渊的曾孙女夏侯光姬嫁给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后来生下了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关系。两人在战场上是对手,但其实在私下却是亲戚,而且是儿女姻亲的亲家公。诸葛亮虽然躬耕于南阳,但他出身琅琊诸葛氏。诸葛亮有个族弟名叫司马诞,在魏国做官,两人虽然效力于两个国家,但却是亲族。

诸葛诞对魏国忠心耿耿,一度掌握地方兵权,因此与司马懿家族联姻。司马懿的第五子司马伷娶诸葛诞长女为妻,因此诸葛亮也成为司马懿的亲家。读者可能觉得,这样的关系是不是太牵强了呢?非也,其实在古代是人们非常重视亲族关系的,相比之下现代人则显得有些冷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司马懿一共有几个儿子?司马懿哪个儿子当的皇帝?

全文共 1042 字

+ 加入清单

在《军师联盟》中,讲述了司马懿两个老婆张春华和柏夫人,其实司马懿一共有4个老婆,只是其中有两位在历史当中并没什么记载。那儿子就更多了,一共有9个儿子,最疼爱的肯定还是大老婆张春华所生的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人的名气也是最大。可能曹魏的土地风水的确更好,不管是曹操还是司马懿,他们的后代同样非常有能力,所取得的成就甚至超越了自己的父辈。反观东吴和蜀汉那边,孙权刘备的儿子们能力就非常一般了,远远比不上自己的父亲,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都是文物双全的人,从这点来看曹魏的未来就已经有保障了。只是没想到司马懿一活就活了72年,把曹操、曹丕和曹睿都给熬死了,最后曹爽被杀,朝中上下再也没人能制衡司马懿。虽然司马懿把路都给铺好了,但如果司马懿的儿子是刘禅那样的人,估计未来的事还不好说,所以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能力也绝不能弱,好在司马懿教养有方,司马师和司马昭完全有方法把曹魏的势力一步步蚕食掉,让司马家成为最终的掌权者。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大儿子,也是西晋的奠基人之一。司马师入士后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才能,很快就和夏侯玄齐名。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成了朝中真正的掌权者,而且执政期间不管完善能够招纳贤才的法规,整顿朝中几率算是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了。但是司马师也并没有选择称帝,古人对于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还是非常犹豫小心的,毕竟非常在乎自己死后的名声,如果落得一个骂名肯定就不好了。不过司马师也在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司马家的人当上皇帝,当时的魏帝也只不过是傀儡罢了。

司马懿真正厉害的儿子是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可见当时司马昭的野心是要比任何人都大的,而且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的出来。司马昭不仅野心大,做事也是心狠手辣,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当时的魏帝曹髦知道司马昭有篡位的想法,所以秘密召集人士准备除掉司马昭。结果消息提前传到了司马昭的耳朵里,司马昭先下手除掉了曹髦随后有扶植了一位傀儡皇帝曹奂,至此曹奂再也没办法威胁到司马昭了。其实最后称帝创建西晋的并不是司马懿的儿子,而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

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为什么司马家拖了这么久才称帝,明明在曹爽死后就有机会了。当时司马懿是绝不会称帝的,而司马师和司马昭也不能无缘无故把魏帝赶下台,不然肯定会遭到群臣的反对,就像当年曹操对汉献帝那样。不过也只能说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确都非常的能干,起码当时国家治理的不错,没有因为权力争斗就不管百姓了。而曹家早已气数已尽,像曹操那样的大枭雄不是年年都能出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孔明是司马懿老师?历史上司马懿老师胡昭是个怎样的人?

全文共 2549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要说孔明司马懿老师,很多人一定都难以相信,毕竟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大家都很清楚,说是宿敌也不为过,两人之间的争斗持续了多年,最终以诸葛亮的死而告终。因此如果说诸葛孔明是司马懿的老师,很多人一定都不相信。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孔明的确是司马懿的老师,只不过这个孔明并不只是诸葛孔明,而是胡孔明,是另外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懿又是如何成为他的学生的呢?胡昭胡孔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胡昭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国时期,我国曾出现了两位智慧超凡、才华横溢的“孔明”。一个是广为人知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另一个则是鲜为人知的魏国隐士胡昭。

胡昭,颍川人(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字孔明,生于公元161年,卒于公元250年。他比诸葛亮年长20岁,又比诸葛亮晚死16年,终年89岁。胡昭长期隐居深山,终生不仕。有关他的活动情况记载很少,但仅从散见于一些史料、典籍中零星的文字记载来看,胡昭的才华智慧绝不在诸葛亮之下。

胡昭的青年时代,正是朝廷腐败,外戚宦官交替执政时期。他幼读经史,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典史,工于书法。弱冠之年就以其绝世才华而为世人称道。他因厌恶仕途生涯,为避免无休止的郡县察举(察举,东汉王朝选用官吏的方法之一,即由地方官吏察求“贤材”,举为官吏),公府辟召(辟召是公卿大臣及郡守自行启用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属员),就客居冀州,醉心于经史书法.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权臣干政,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为在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招揽人才。素有“四世三公之家,门生故吏满天下”之称的袁绍,闻知胡昭乃颍川名流,才华盖世,韬略过人,不惜降尊纡贵,多次登门拜访,请胡昭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但由于他厌恶仕途险恶,因而对袁绍之邀“坚辞不就”。通过与袁绍的几次接触,胡昭看出袁绍嫉贤妒能。他为防不测,就悄悄地逃离冀州。果不其然,未过几日,袁绍命人缉拿胡昭,可是胡昭早已如闲云野鹤一般,躲进了深山老林。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发布“唯才是举令”后,颍川大批仁人、志士纷纷投靠曹操。求贤若渴的曹操得知胡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连续多次派人请胡昭出山入仕。但胡昭不愿做官,“信然不起”。后来曹操仍不厌其烦,再次相邀,事出无奈,胡昭只好去面见曹操,自陈胡某乃一介村野民夫,无军国之用,早已习惯于躬耕樵读的田园生涯,做官入仕,非我辈所为,断不从命,还望丞相见谅,让他息隐山林。曹操见胡昭态度坚决,难以挽留,只得慨叹“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听任胡昭回归故里。后来胡昭为了躲避各路群雄无休止的辟召,索性迁居到陆浑山中(今河南嵩县东北)。

当时胡昭所居住的陆浑山,绵延三百里,散居着许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穷苦百姓。由于散居,他们的子弟都无缘读书。这些居民之间,常常由于一些琐屑小事而发生争斗。胡昭看到这种情况,就开馆办学,教他们识字、读书,使他们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同时,对山中居民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劝说、化解,很快使这些居民之间平息了争斗。因为胡昭得高望重,教化四方,所以他居住的三百里山川,逐渐消除了诸如侵害斗殴等不良现象。2.胡昭和学生司马懿

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声名远播,很多世家子弟都前来求学。这些人中,最有名的就是曹魏的司马懿,司马懿是河南温县的世家大族子弟,当他听说阳翟名士胡昭在陆浑山开馆办学后,就慕名前去学习。胡昭慧眼识人,见司马懿聪慧通达,智计绝伦,胸有雄才大略,料定此人日后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于是就竭尽全力,传道授业。由于司马懿出身于名门望族,又聪慧绝伦,为人处世,当然恃才傲物,因此他与陆浑周生结怨,当他得知胡昭从学馆离开后,周生就纠集同伴二十多人去刺杀司马懿。胡昭闻知此事后,立即去追赶周生。翻山越岭,历尽艰辛,终于在崤山渑池之间截住了周生一行,经他斡旋,周生才放弃了寻仇的打算。司马懿死里逃生,胡昭功不可没。

胡昭在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240——249年),才从陆浑山迁徙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境内)居住。魏国朝臣频频上书,请求魏帝召胡昭入仕,胡昭都婉言拒绝。嘉平二年(250年),魏帝曹芳再次派公车特征胡昭入朝,闻胡昭在这年病逝,这才作罢。

胡昭一生,由于隐居不仕,因此不像诸葛亮在政治、军事方面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名动天下。然而胡昭躬耕办学、施教乡里而功在四方。胡昭在书法上,师承刘德升并推陈出新,将行书书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他与三国时的另一书法家钟繇齐名,“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世人并称“钟胡”。胡昭的行书书法广为当时的士人学习推崇,以至于“尺牍之迹,动见模楷”,成为人们学习和临摹的榜样。

纵观以上史实,可以看出,胡昭与诸葛孔明,两人虽因境遇不同而各有千秋,但都不愧为一代英才,世代为人称颂。3.胡昭人物生平

胡昭,颍川人,开始时到冀州避乱,辞谢袁绍的任命,归回隐居故乡。曹操任司空丞相后,频频以礼征召。胡昭前往应答任命。到达以后,他自己陈述本是一个在野书生,对军对国都没有用处,归心诚恳,请求离去。曹操说:“人各有志,出仕隐居,各异其趣,勉力完成你高雅的喜好吧,按道理我是不会勉强你的。”胡昭于是移居陆浑山里,亲自耕种,以求道为乐事,以研读经籍自娱。邻里人尊敬并且喜爱他。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陆浑县长张固被命令调集壮丁,派往汉中服役。百姓厌恶且害怕远道服役,都怀着不安的心情。平民孙狼等人趁这个机会起兵杀了县主簿,形成叛乱,县镇因此而被摧残破坏。张固率领十几个吏役士兵,在胡昭住所周围,招呼聚集留下的百姓,恢复了政权。

孙狼等人于是向南归附了关羽。关羽授给他们官印,拨给士兵,回去成了草寇贼兵。到了陆浑以南的长乐亭,他们自动互相发誓约定,说:“胡居士是个贤者,一致不得侵犯他的部落。”整个地方依靠胡昭的关系,都用不着担心害怕了。国内安定后,胡昭迁居到了宜阳县。

正始年间(公元240年-公元248年),骠骑将军赵俨、尚书黄休、郭彝、散骑常侍荀觊、钟毓、太仆庾嶷、弘农太守何桢等人相继荐举胡昭说:“胡昭心地天真,行为高洁,越老越是坚定。玄远虚心,静穆朴素,有伯夷、四皓的节操。应得到征召任命,以勉励世风世俗。”

到了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公车特别征召,适逢胡昭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先死的?两人分别活了多少岁?

全文共 1055 字

+ 加入清单

原本以为诸葛亮司马懿之间的对决会靠两人的智谋决出胜负,谁知道最后却是拼谁活的时间更长。诸葛亮活到53岁,司马懿活到72岁,这样一比较的话司马懿比诸葛亮差不多多活了20年,估计这真的没办法了。司马懿因为心里也十分忌惮诸葛亮,所以最后只能采用这个保守的办法把诸葛亮熬死,还好也算是赌赢了。只是曹操身边还有一位谋士更是英年早逝,不然也没司马懿什么事了。

古有云:“乱世出英雄”,这话真的是一点都不假。大家想想是不是越和平的朝代知名的英雄就越少,而越是混乱的年代英雄都是成堆成堆的出现,这只能说明一个道理:时势造英雄!怪不得现在的士兵虽然不喜欢世界大战,但是对于局部战争却是很热衷,因为只有在战场上不断的获胜立功才能从一个小兵爬到将军的位置。而我国古代历史上最让人熟知的乱世莫过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了,那时真的可以说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的年代,而其中除了大将军还出现了许多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师级人物!

最出名的莫过于诸葛孔明先生了,史书上的评价为“多智近乎妖”!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句很高的评价,这个妖字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赞叹诸葛亮的智慧已经不是属于人的范畴了,而妖是和神仙算是一类的物种,这等于说诸葛亮的智慧已经达到了仙人的境地!

而大家也知道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之后也是积极的为刘备出谋划策,不管是夺荆州还是赤壁之战还是前期的北伐获得大胜都不得不说诸葛亮确实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军师级人物!

司马懿虽然也是很厉害的军师级人物,但是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因为他是一个大阴谋家!这个人真的不去学佛算是浪费人才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可以是在忍中度过,即使当初诸葛亮为了激怒他送给他女人穿的衣服都被他生生的忍了下来,只能说虽然他是个大军事家,但是如果论到“装孙子”,司马懿排第二谁敢说自己是第一?

但是他的本事我们不得不承认是真的很强大,他真的是很擅长于玩弄权术,不管是曹操诸葛亮都是跟他经常博弈,但是他总是喜欢示敌以弱并且取得最后的胜利,三国最大的赢家就是司马家了!

鬼才郭嘉这个人的才能其实真的很大,但是由于此人的行事风格太过于狠辣,跟当时盛行的儒家思想相背离,所以虽然每次都有别出心裁的计谋但总是不会被采用!郭嘉在三国中最出彩的一次恐怕就是当时曹操准备直接去伐董卓残余部队的时候,他直接对曹操说:“董卓虽死,但是他的儿子们和部下都尚未伤筋动骨,如果此时进行讨伐只会让他们联合起来抵抗。何不等到他们为了继承位置一事打的两败俱伤之后再进行讨伐,这样岂不是直接坐收渔翁之利!”而事实上曹操最后就是轻松的成功统一了北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司马懿和诸葛亮临终遗言各说了什么?三国五位谋士遗言对比

全文共 222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可能大家还是对谋士比较好奇,因位谋士所展现的智慧还是非常高超的,当然在小说里他们一般都是料事如神的人,所以显得很有神秘感。例如司马懿诸葛亮临终前的遗言就非常有意思,也把他们的性格展露无疑。其实越聪明的人性格反而会有些古怪,不容易被人亲近,一起来看看这五位谋士都属于什么样的人吧。

遗言也就临终之言。述说的是一个临死之人的最后的心里话。这心里话或者是一种对后人的交代和寄托,也可能是单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感慨。三国谋士众多,他们死前会有什么遗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1庞统——可惜的遗言

“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不但会指挥打仗、出谋划策,而且还能掐会算,精通天文、地理、星象、八卦。赤壁之战,就是庞统献上了连环计,为日后的火攻打下了基础。投奔刘备后,协助刘备一路西进,打下了大片的地盘。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不应有的误判。最先有不详预感的是诸葛亮,他推算出可能会出现对高层人物不利的征兆,并且专门派人入川送来书信进行提示。但庞统误解了,认为诸葛亮嫉妒他立功,于是,便对他的警示置之不理,建议刘备火速进兵。第二次的警示来自于刘备的一个梦。他梦到了有人打击他的右臂,醒来之后还感觉到痛,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当他对庞统说了后,庞统不以为然,认为打仗有死有伤是自然而然的事,依然没有在意,坚持继续进兵。第三次警示是来自于庞统的坐骑。那匹跟随他多时的老马忽然失了前蹄,将庞统摔了下来。庞统依旧没有意识到危险,只是和刘备更换了马匹,然后上路了。

庞统率领部队沿着小路前进,慢慢走进了敌人的伏击圈。当听说是来到了“落凤坡”时,庞统惊呼:“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只是,他的话音刚落,便招来了数万飞箭。因为庞统骑了刘备的白马,目标明显,显然就是攻击的重点,很快就被乱箭射死了。牺牲时年仅36岁,正是大好年华,令人叹息。庞统的死,不仅折损了兵马,也延缓了刘备攻取西川的进程。只可惜,明白得太晚了!

2周瑜——最不甘心的遗言

“既生瑜,何生亮!”

这句著名的遗言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说的。周瑜的敌人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正面的敌人曹操;另一个是潜在的敌人诸葛亮。对付曹操,周瑜运用自己的军事智慧和才能,在赤壁之战一举将之击溃,取得了决定性的;对付诸葛亮,心胸狭隘的周瑜斗志斗法,使尽了浑身解数,最终还是落败了。失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周瑜就是这样死的,但死得很不甘心,连喊了数声“既生瑜,何生亮!”有诗云: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

3郭嘉——最有价值的遗言

曹操最器重的谋士,非郭嘉莫属。郭嘉是一个不可多得也是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的军事谋略天才,作为最年轻、最诡异的谋士,在跟随曹操担任军师的十一年间,不仅帮他制定了长远的、宏大的战略谋划,在具体的战术方面也设计得十分精准到位,并最终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地区,令曹操接近了自己事业的顶峰。郭嘉籍此也赢得了“鬼才”、“世之奇才”等广泛的赞誉。很可惜的是,郭嘉年仅38岁就不幸病故,英年早逝。郭嘉在即将走完自己生命旅程的病危期间,也不忘记为曹操出谋划策。他在留给曹操的遗书中,设定了处理袁绍残部的计策,帮助曹操一举平定了辽东。曹操对郭嘉的去世十分悲痛,曾经哭着对百官们说到:“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在后来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而回时,曾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看得出,曹操对郭嘉的依赖程度是相当高的。

4司马懿——最聪明的遗言

三国的史书上对于司马懿的遗言有清楚的记载,在他弥留之际,司马懿将来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了身边,语重心长的对他们两个人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很多历史学家都用阴谋的角度来解读司马懿的这段遗言,认为老谋深算司马懿这番话是说给记载历史的史官们听的。但小编认为,也许司马懿在弥留之际,明白了皇位是个烫手的山芋,自古以来没有不亡的朝代,而伴随着朝代灭亡皇族的下场也是最惨的,所以司马懿才在临终告诫两个儿子,不要贪图皇位。

5诸葛亮——最神秘的遗言

诸葛亮三国期间的闻名谋士,对于诸葛亮我想不必过多的介绍了,简略的说一下吧,当然了我说的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诸葛亮身世于一个官宦家庭,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一家子效忠的不是一自个,他的大哥在东吴掌握军事并且是最高级别,诸葛亮弟弟追随他,诸葛亮还有个堂弟在魏国也是位极人臣,可以说他们在三个彼此仇视的国家效能,并且都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家的这种情况放眼全部前史本来都是很稀有的。

诸葛亮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话说诸葛亮自知寿数已尽,恐自己的墓地被敌人知晓,尸首得不到安宁。便密奏后主刘禅:“若臣一旦死后,不搞厚葬、不择安葬为宜,只须将臣的尸装入棺木,用新绳新杠抬着,一直往南走,等到强杠断烂之时,就是臣的葬身之地。”相信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这句遗言,只是千百年来无人明白他这是何意,可以说是很神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司马懿既然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选择撤军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早已看出了诸葛亮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

司马懿不希望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只有保留属于自己的价值,那么在魏国境内才可以足够的安全,所以最终就会选择撤军。

在小说中所描述的空城计显然就会更加的精彩,尤其是诸葛亮如此临危不乱的气度,真的是让人觉得特别的向往。只是当大家再仔细观察空城计的细节时,就会发现这中间会有很多的漏洞,完全是犯了兵家大忌,哪怕其中做出了一些差错,诸葛亮全部都会死无葬身之地。诸葛亮在四道城门中也同样会安排20多个士兵,然后就假扮成老百姓打扫城门,这种装扮怎么可能会瞒得过司马懿,但是瞒不过还是要选择这么做。

如果司马懿怀疑这是故意讹诈,后续真的有埋伏兵,那么这20个人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其实在数万人的战场上就算有20多个武林高手,也没有办法掀起浪花吧。

诸葛亮身边的书童在面对着15万大军时,难道就真的没有任何的畏惧姿色?要知道这15万大军只要能够选择发动进攻,那么西城弹指可破。就算书童可能完全不知道这中间的虚实,在真正面对魏国军队时,难道也一样可以从容淡定吗?所以司马懿只要盯着这几个书童看,必然就可以发现这中间的一些端倪,所以诸葛亮无非就是自作聪明。

再者就是诸葛亮自己坐在城门之上,司马懿本身就非常容易怀疑,可是只需要安排几个神箭手选择攻击,那么诸葛亮难道还真的可以坐得住吗?要知道汉朝末代的三国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完全不一样的,先打招呼再打仗的方式完全就行不通,一旦司马懿在偷袭得逞之后,蜀国就算有埋伏又怎么样呢?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魏国军队还是会有着较大的几率能够获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上司马懿的儿子为什么比诸葛亮的儿子优秀?

全文共 105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大家议论最多的便是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诸葛亮了。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当时三国时尚非常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当然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是很厉害的,不过,貌似大家总是喜欢把诸葛亮和司马懿进行比较,不管是什么,就连各自的儿子都要比较一番,最近就有不少的人在说为什么司马懿的儿子比诸葛亮的儿子要优秀呢?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只要谈到三国,总有一个永远避不开的话题:那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到底谁厉害?一部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推上了神坛,而近几年关于司马懿的作品大热,又将司马懿推上了神坛,二者到底谁厉害,恐怕再争论个一千年都没有结果。但是有一件事却是没有多少争议的,那就是他们的后代谁厉害?很显然司马懿的后代要比诸葛亮的后代厉害多了。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可以称得上一代枭雄,能文能武,为晋朝开创了基业。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就逊色多了,堪称一代草包,可以说蜀国的灭亡他要负很大的责任。

同样都有一个厉害的父亲,后代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总结起来有两点。

第一点: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仅仅只有8岁,一个8岁的小孩子能学到父亲多少东西呢?显然不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来得及对诸葛瞻言传身教就一命呜呼了,所以诸葛亮的才智计谋诸葛瞻根本就没有学到。

反观司马懿,他活了73岁,他去世的时候司马师和司马昭已经好几十岁了,可以说司马懿将他毕生所学都交给了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跟他一样沉稳,老辣,厉害。

第二点:诸葛瞻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而司马师和司马昭则是在风雨里长大的孩子。

诸葛亮死后,诸葛瞻顶着巨大的光环,一路走来到处都是花团锦族,阳光明媚,蜀国的朝廷环境一路为他开绿灯。到最后甚至朝廷无论发布什么样好的政令,老百姓都会认为是武侯府想出来的。结果最后诸葛瞻被养废了,绵竹一战,将诸葛瞻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性格暴露无遗,活脱脱的就是一草包,结果身首异处,彻底葬送了蜀国。

反观司马懿一家,从一开始曹操防着他们,后来曹丕,曹睿也千方百计的防着他们,日子过得是兢兢战战,风雨飘摇。正是这种环境锻炼出了司马家超强的忍耐力,以及处事应变的高超技能。后来司马懿终于忍出了头,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夺取大权,司马师和司马昭双剑合璧,最终导致“三国一统江山归司马”的结果。

因此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司马懿的后代要比诸葛亮的后代厉害得多。其实这个道理放在现在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按现在的话来说就叫“吃苦的孩子早当家”,如果诸葛瞻一出来就多吃点苦头,多经历一些历练,我想可能又是另一番结果了,只可惜诸葛亮一世威名败在诸葛瞻手里,令人惋惜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司马懿的字为什么叫仲达?司马家的字是怎么取的?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人除了名字以外还有“字”,字其实也是一种称呼,和名字的区别就在于字可能是你父母取的也可能是你自己取的,就像是你的一个专属代号,一提这个字就知道是你这个人。司马懿的字就叫仲达,那古代人一般都是根据什么来取字的呢?比较常见的是根据你的出身顺序,因为一般家里孩子都有好几个,例如司马懿排行老二,根据伯仲叔季的顺序所以就是仲达。

司马懿一共有七个兄弟,司马懿排行老二。按照排行,八兄弟分别是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

兄弟八个,个个出色,所以当时称为“八达”。

司马懿的父亲京兆尹司马防有八子,当时号称“八达”。所以每人字里面都带一个“达”字,这是他父亲取定的。而司马懿排行老二,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自然就是“仲达”了。

老大司马朗在《三国志》中有传,做过成皋令,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建安二十二年,和夏侯惇等人一起率兵征吴,中途病死,时年四十七岁。

依据《晋书》无限夸张说法,司马家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黄帝王朝的帝高阳的儿子重黎,当时做的是掌管火的官职,历经尧、舜、夏、商几个朝代。

周朝时,改为司马这个官职称呼,主要负责军事。当时出了个牛人,程伯休父,因征伐徐国有功,就以司马为姓。

秦朝末年,司马家族的司马卬因为跟着项羽灭秦,被封为殷王,定都在河内,后来汉王朝将河内被改为了郡,司马家族的子孙就在此繁衍。

东汉安帝时期,司马家族最为有名的人物是征西将

司马懿,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两人一生交手过几次?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是三国中大家最喜欢谈论的两位大人物了。诸葛亮年少成名,也算是演义当中的主角之一,而司马懿则是忍辱负重,后来居上。最后诸葛亮北伐期间,和司马懿有过几次正面交锋,如果拿最后的战绩说话司马懿还是占据了上风。不过要是对两人的一生做一个对比,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更厉害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一直是个讨论的热点,其实两人在各自的国家里都算是最后的胜者。不过国运不同,导致结局不同,当时的曹魏还是比东吴、蜀汉更加靠谱。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很罕见的站在了司马懿的角度描写了他的一生。可以发现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两人的性格也是大相径庭。诸葛亮是一早就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所以才会加入刘备不然诸葛亮会有更好的选择。而司马懿这边早年根本就不愿意出仕,宁愿自断双腿都不想去曹操身边当官,这样的人你能相信他有什么雄心壮志么?所以司马懿的野心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通过时间的堆积和自保的本能才滋生出来的。司马懿早年为人非常小心低调,你根本就不会察觉这个人的存在,就更别提把他当做是眼中钉了。

诸葛亮在刘备身边就顺风顺水多了,顶着光环出身还帮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对于缺少人才的蜀国来说,诸葛亮简直就像天降神兵,成为刘备身边最信任的人。不过蜀国国运的确也是三国当中最脆弱的,关羽战死还丢掉了荆州,直接让蜀国加速了自己的衰败速度。等刘备一过世,诸葛亮也明白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就制定了北伐的计划,表面上是为了克复中原匡扶汉室,实际上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以攻代守。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才让他有机会和司马懿来一场面对面的对决。

司马懿这边也是被顺水推舟,排行论辈也该到司马懿出场了,当司马懿知道自己要和诸葛亮对决心里还是非常紧张的。毕竟司马懿没什么带兵打仗的经验,而且诸葛亮被大家吹了这么多年,所以心里逐渐也就非常顾忌和诸葛亮打仗。不过这次司马懿的性格帮了他大忙,司马懿本身就非常会避其锋芒,而且性格非常沉稳,不会轻易被对手挑拨激怒。碰上心急如焚的诸葛亮正好就被这样的司马懿给克制了,所以无论诸葛亮如何刺激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出兵,打起了拖延战术。对于司马懿来说只要自己不出错,回去好交差就行,冒然出击可能还会增大自己的输面。

这里也不得不说,在上方谷是诸葛亮绝杀司马懿的上佳机会,只是这次连老天都选择站在了司马懿这边,也是让诸葛亮元气大伤知道天命难违。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硬要说谁更厉害,是比不出个什么上下的。因为也从来没正面比拼过,而且两人当时的国家国力已经相差太多,如果曹魏和蜀国旗鼓相当。诸葛亮和司马懿能来一次公平的对决,说不定还能将两人分个高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曹魏前三代君王为何不杀司马懿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祖孙三代为何都不杀司马懿

是因为这些人根本就没有看清楚司马懿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用心,司马懿的隐藏非常的深,这才导致大家完全不知道背后的一些故事。

曹操一直都会比较欣赏,司马懿认为只要能够小心提防,这必然就能够有效发挥司马懿的才华。曹操一直都会认为司马懿是可以使用的,但是一定不可以重用司马懿,也会知道曹操根本就不相信自己。为了能够等待时机,始终都会选择隐忍.曹操时代一直都会比较低调,甚至在为人处事这一方面也会比较谨慎,这让曹操找不到任何的理由。

曹操一直以来都是那贤明文明全天下,如果如今贸然的选择杀掉司马懿,这必然就会被所有的人嘲笑,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名声,甚至还可能会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因此曹操在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就决定选择放过对方。实际上在曹操的手底下,司马懿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实力,也没有任何的胆量准备去夺取曹魏政权,可以说曹操真的就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

司马懿是一个为人谨慎处心积虑的人,因此才会哄骗了曹丕,让曹丕开始重视司马懿,让司马懿有机会能够接近权力中心。一开始司马懿还没有坏心思,也同样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对于曹丕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可用的人才,自然不可能会选择杀掉对方。

曹睿是一个特别聪慧的人,而且还会懂得观察人心,在位期间一直都会抵抗多方面的进攻,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王,因此才能够让司马懿有机会真正的接近权力中心。司马懿在此时一直都不露真面目,始终都为着曹魏着想,那么皇上自然也不可能会真的杀掉他,不过在临死之前就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让自己8岁的儿子成为皇帝,让司马懿去辅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司马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解析司马懿的成功之道

全文共 2825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在很多人的心里一直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形象,而且为人非常的怂几乎不会和别人发生什么争执,但是活到最后的却也是司马懿而且还成功篡夺了曹家多年的积蓄。如果要总结司马懿的一生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早期司马懿并不想当官,还故意装病躲避曹操的邀请,那时候的司马懿几乎没什么野心可言,为什么后来却成了大家最恐惧的人呢?

01

司马懿是典型的官二代,祖上一直是当官的,他的老爹是司马防,他是司马防的二儿子。

司马防年轻时在州郡任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年老后转拜骑都尉,闭门不出,不问世事。

据说司马防为人直率,即使在宴会和休息时间也会保持着威仪,喜欢读汉书,并且洋洋洒洒写了好多讥讽的话。

历代当官的家世,让司马懿有很多机会去思考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有机会经历别人见不到的事。这对于未来的司马懿有不可估量的助推力。

晋书说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司马懿年轻的时候,有大志向,有忧天下的心思,研读儒家经典,富有谋略,有非凡的气度。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人见人爱的男神,估计和古天乐一样,有风度有能力又善良,这就是家庭教育带来的结果。

02

司马懿的大志向体现在以下方面:不鸡蛋碰石头,该退就退,决不逞强,决不让自己受害。

勇气无法解决现实困局,勇敢的面对现实,绝不任性妄为。善于隐忍,又能随机应变,才是生存之道。

多少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有大志向,菱角分明,渐渐变成了,平庸混工资的油腻中年。

为啥?曾经的理想,曾经的执着,屡屡碰壁后找不到出路,就丧失了志向。

司马懿却为何越来越成功?

汉建安六年,郡中推举上计掾的人选。当时曹操任司空,听说了司马懿的名声,就征召他出来当官。

司马懿明白汉朝的命运正值衰微,自己不愿意跟着曹操干,就以有风痹病为由,不能正常饮食起居而推辞。

于是曹操派人夜间秘密前去刺探情况,司马懿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当然曹操也知道司马懿是装的,也没有强制司马懿来任职。

后来曹操任丞相时,又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并对派去的人命令道:“如果他再借口推托,就把他绑起来收监入狱。”司马懿因害怕而任职。

司马懿很聪明,知道不能再推辞了,就接受了曹操的任命。很多时候,你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就平和的去面对现实。

很多人,遇到事情,明知道自己弱的可怜,却认不清事实,让自己变的更加柔弱不堪,面对不可更改的事实和势力,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他。

03

有一次,曹操梦见三匹马同在一个马槽吃料,心中对司马懿十分厌恶。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心做人臣的人,一定会干预国家大事。”

曹丕一向与司马懿亲近,关系比较好,总是成全保护他,所以司马懿能幸免。

司马懿在职位上十分勤勉,夜以继日,下至割草放牧这样的小事,全都亲自过问。

勤勤恳恳隐藏着自己的野心,这样才让曹操觉得放心,不至于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凡事有大志向的人,都是善于隐藏的,又是善于隐忍的。只有那些浅薄的人,才会夸夸其谈。

残忍与仁慈的集合体,政治家几乎都是矛盾体。

平定公孙文懿叛乱之战,平定之后,大肆屠杀了七千多人。

在诛杀曹爽之际,他的党羽都被夷杀三族,不分男女老幼,连已经嫁人的姑姊妹等也全都杀掉。

这也足以证明司马懿对人的残忍。

起初,魏明帝曹睿喜好修筑宫室,规模都豪华壮丽,百姓深以为苦。

司马懿从辽东归来时,服劳役的还有一万多人,玩赏物品动辄数以千计。

到此时都奏请停止,节约费用,使役者回去种田,天下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让人感到欣慰。

这是司马懿仁慈的一面。

所以在上位的人,都喜欢用清上抚下这一个套路,历史充分展现了政治家的这一特性,这好比人格分裂。

战乱年代,首先想的是如何安抚百姓,因为百姓是一切利益的源头,即是生产经济的源头,又是获取权利和更多利益的工具。

对于政敌则是血腥屠杀,灭掉其九族,原因除掉一切被报复的可能和发泄报复的欲望。

人性的残忍展现的淋漓尽致。

04

司马懿知人方面也是一流的,尤其体现在对诸葛亮的认知。

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对冤家,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有的人认为诸葛亮强于司马懿,主要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影响,我则认为司马懿更胜诸葛亮一筹。

有史记载,司马孚问司马懿军事方面的事,司马懿说,诸葛亮有志向没机遇,多谋少断,喜好用兵没权,他们已经进入我的陷阱,必败无疑。这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

后来诸葛亮病死在了五丈原,在开仗前,司马懿就预测到了诸葛亮会选择占领五丈原这个地方。

诸葛亮在鄘地的渭水以南平原屯兵。

司马懿手下的将军想在渭北迎战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司马懿说:“百姓都在渭水以南聚集,这里是必争之地。”

于是率军渡水,背水为营。

司马懿接着对诸将说:“诸葛亮若是勇敢的人,应该从武功出发,顺着山势向东进军。如果西上五丈原,那么各路军马就都平安。”

诸葛亮果然上了平原,准备北渡渭水,司马懿就派遣将军周当在阳遂引诱蜀军。一连几天,诸葛亮没有动静。

司马懿说:“诸葛亮想争夺平原而不去阳遂,他的意图可以知道了。”

派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同警戒阳遂,和诸葛亮在积石相遇。

临近平原开战,诸葛亮无法前进,退回到五丈原。

恰好碰上有彗星坠落在诸葛亮的营内,估计也会砸死不少人,司马懿就知道他一定会失败,派遣奇兵牵制诸葛亮的后部,斩杀五百多人,活捉一千余人,投降的有六百余人。

在此之前,司马懿还问诸葛亮一天都干些啥,吃多少饭,使者回答说,二十军棍的处罚,都自己干,吃饭一丁点,司马懿就笑了,说诸葛亮命不久矣。

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成功的前提,都在知人,不知人就不会用人。

不知敌人,就无法战胜敌人,你了解敌人,才能预测敌人的行为,这样就能提前预防风险。

司马懿战胜诸葛亮就在于知人,如果说诸葛亮知司马懿九分,则司马懿知诸葛亮十分。

如果你在职场混,你必须要学会知人,你要避免自己成为别人陷害的目标,也要去了解别人的心思,这样你就能与别人的利益达成一致。

了解老板的心思,你就能成为老板的红人,然后上下通吃。

05

司马懿的谋略智慧,充分体现在铲除孟达的这一个案例上。

麻痹对手,出其不意,让对手毫无准备的时候,打的对手措手不及,速战速决,除掉巨大的隐患。

孟达叛变的消息,司马懿已经知道了,为了稳住孟达,司马懿就给孟达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你当初背叛了刘备,投靠了我们,我们非常信任你,把重要的大事交给你,是非常相信你的,你是和太阳一样光明磊落的。然后孟达上当了。

司马懿先斩后奏,火速出击,急行军一千二百里,八天时间就兵临城下,打了十六天,就灭了孟达。俘获了一万多人,收军返回到宛。

战后司马懿推出一系列修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耕养蚕,禁止奢侈浪费,南方很高兴地归附。

稳住了人心,解决掉了祸患。

06

每个人对历史人物评价都有自己的偏见,我们无法改变偏见。但我们可以集思广益,让偏见变的全面。

司马懿的成功绝非偶然,每个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优势。

对于我们来讲,最好的方式,就是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通过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

学习历史,让自己拥有更好的价值观,更富有智慧,司马懿是个极好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