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6293

文章

250

篇1:司马懿怎么死的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1

司马懿是病死的。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时,发动高平陵事变,将曹魏的军政大权揽入手中。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2

司马懿,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3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晋武帝司马炎诏书说:“本诸生家,传礼来久。”

4

嘉平三年秋八月(251年)司马懿在讨伐政敌王陵凯旋归京后,病死于洛阳,终年72岁.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河内温县(今河南禹县)人。出身于大士族地主家庭。多谋略,善权变。初为曹操主簿,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国重臣。曹芳继位,他和曹爽受遗诏辅政。后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武则天发明一种酷刑,竟比人彘还要残忍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古代的酷刑,现在听起来就像是一阵冷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很多刑法单是听一听就让人觉得颤抖,更不用说那些遭受过的人会有多痛苦。而说到酷刑,有一种刑罚就不得不提,那就是吕后对情敌戚夫人使用的的“人彘”,然而武则天却将这种酷刑进行了升级,会比人彘更加痛苦,那么这种刑罚又是什么呢?

吕雉被称为"毒妇"她的确也没有辜负这个狠名,不但杀的刘姓皇室萎靡不振,而且还发明了千古酷刑"人彘"。

不得不说在酷刑方面古人很有创意,砍手砍脚在脸上刺字等等都是小儿科,炮烙凌迟等酷刑在残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古人的酷刑与今人的刑罚不一样,古人的酷刑更侧重于惩罚与抱负,而今人的刑罚则侧重于改过自新改造。就算古人的酷刑再多,人彘在酷刑之中都排的上号。

吕雉是刘邦明媒正娶的老婆,众所周知刘邦好色且不太管老婆死活,吕雉因为刘夫人的身份吃了不少苦,而刘邦却依旧与戚夫人等美女快活。刘邦当了皇帝后一度想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

吕雉守着刘邦多年,为的就是让她儿子当皇帝,戚夫人这时候来了一个釜底抽薪,吕雉要是能善罢甘休才是怪事。吕雉先是给自己的儿子找来了四个白胡子老爷爷当靠山,让刘邦动不了她儿子的太子之位。刘邦死后吕雉开始与戚夫人一家算旧账,戚夫人的儿子被毒死,戚夫人本人也成了人彘。

吕雉的人彘本已极度残忍,但是武则天将这种残忍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她发明了"骨醉"。"骨醉"可以看成是人彘的升级版本。

人彘的做法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砍掉四肢,割掉舌头,挖掉眼镜,然后再把一个已经不能称之为人的"人棍"放入缸里。"骨醉"的制作方法与人彘仅有一点差别,但就是这一点差别让受刑者痛苦百倍。

人彘的缸就是一个普通的缸,而"骨醉"的缸中却装满了酒。一个小小的伤口如果沾上了酒都能将痛苦放大数倍,更何况一个满身伤口的"人棍"这种痛苦简直难以想象,在酒的作用下受刑人疼死疼晕都属正常。

武则天与吕雉一个是女帝另一个也算大汉江山一把手,这两个女人都站在了权力金字塔的顶峰,但是她们的登顶之路一片血红,说是尸山血海也不为过,"人彘"与"骨醉"只是她们人生中的小插曲,即便如此这两样刑法也足以让后人震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司马懿为什么总能猜透诸葛亮的计谋?两人性格相克么?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没有出来之前,诸葛亮几乎是战无不胜,名声也是达到了最高点。但是自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首次和司马懿正面对决,诸葛亮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好像司马懿总能猜透诸葛亮的想法,而且在上方谷老天还帮了司马懿,难道司马懿的出现就是为了克制诸葛亮么?对于诸葛亮来说司马懿的出现绝对是致命的,几乎是宣判了蜀国的死亡。

蜀后主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祁山之战后,蜀汉与曹魏边境的西北地区出现了难得的平静。经过连续征战,曹魏综合国力的巨大优势使得诸葛亮对北伐的难度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对曹魏军力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诸葛亮认为,连年北伐的失利除了各种客观因素之外,粮草供应的不足、连年征战将士战斗力下降是制约北伐大军最为关键的原因。因此,祁山之战结束后,诸葛亮调整国策,暂时停止作战,转而采取休士劝农、教兵讲武的策略,在蜀汉国内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收入,恢复因常年战争带来的国库空虚、百姓疲惫的局面。

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蜀汉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同时,诸葛亮命驻扎在汉中的军队在沔阳黄沙东南一带展开屯田,就地解决汉中驻军的粮食供应。

为了增强军力,诸葛亮于蜀后主建兴十年(公元230年)开始在汉中地区加紧对军队的训练和休整工作,又在军队的装备上做了改良。据《太平御览》记载,诸葛亮命巧匠蒲元在斜谷精心造刀三千口。经过测试,蒲元研制的刀能劈开装满铁柱的竹筒,比蜀汉大军一直使用的同类兵器杀伤力大为增强。经装备军队后,反响强烈,被将士们赞誉为“神刀”。

经过多年征战,诸葛亮深感粮食供应是导致北伐大军无功而返的最大瓶颈。因此,诸葛亮于蜀后主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冬下令,将未来作战所需军粮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在该地修建了大型的粮食储存基地。针对汉中及西北地区地形复杂,粮食运输困难的顽疾,诸葛亮又精心研制出“流马”,与“木牛”一起作为军队粮食运输的工具。

诸葛亮在西北地区多年的征战,使得曹魏不敢掉以轻心。祁山之战时,司马懿正式取代了因病去世的大将军曹真,成为曹魏在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就在祁山之战结束后不久,曹魏西北地区将领们就开始对诸葛亮下一次的进犯时间进行了一番讨论。

大将军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认为诸葛亮将在蜀后主建兴十年(公元232年)西北地区小麦成熟之际来犯,而司马懿却独具慧眼,预判出了诸葛亮的出兵时间。司马懿认为:以前诸葛亮兵出祁山,首先进攻的是陈仓,结束惨败而回。他定会吸取教训,不会以攻城作为目标,寄希望于野战。因此选择的作战地区不会在陇西地区,一定是在陇东。以往诸葛亮退兵的最大原因是粮食供应不足。未来他想再度来犯,事先就必须准备充足的粮食。

司马懿推测,没有三年时间,诸葛亮是不会发动下一次战争的。于是,司马懿上奏魏明帝曹睿,将冀州地区的农夫迁到上邽从事农田开垦,在关中地区修建了大量水渠灌溉农田,在京兆、天水郡、南安郡等地兴建冶铁业,进一步增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准备于诸葛亮进行长期较量。

客观地来说,这场仗尚未开打,司马懿就已经在粮草贮备、敌情判断上做了充足的准备。由于两国国力的巨大悬殊,再加上司马懿的准确判断,这场仗的胜负已经变得毫无悬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司马懿活了多少岁?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最长寿的人么?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位长寿老人,哪怕是放到如今医疗如此发达的时代,司马懿也比很多人活得长。吹了这么多,司马懿到底是活了多少岁呢?活了72岁。要知道整个三国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5岁左右,因为战乱实在太多了。不过对于权位比较高的人来说可能平均寿命就会长一些,毕竟不用上战场打仗。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古代医疗方面实在太差,只要患病几乎都很难医治过来,所以像郭嘉、曹冲、周瑜等人,就是因为得病没有办法医治就英年早逝了。

不过为什么司马懿就能这么长寿活到70多岁呢?其实不管在任何朝代、任何时期,人们想要活得久除了最好别得病以外,还需要你平常多运动有个好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同时你的性格也是帮助你长寿的秘密武器。而司马懿在这几个方面都做的还不错,司马懿没事就会练练五禽戏,而且司马懿的生活习惯也是很好,不饮酒也不会暴饮暴食,生活的非常规律。而且司马懿的性格也是“忍辱”型的,不会轻易和人发生争执,有时候自己吃点亏也就算了。这种性格的确能帮助司马懿长寿。

其实整个三国时期能活到70岁的人并不多,除了司马懿还有司马孚、孙权、贾诩、钟繇、赵云等人活到了70岁。其中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应该是当时活的最长的人,根据记载司马孚一共活了92岁,亲眼见证了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的景象。看来司马懿的这一代的兄弟,除了他们的大哥其他人都活了挺久的。其中赵云的真实年龄还不能确定,因为并没有记载赵云的出身年月,不过在演义当中有说赵云70岁还在和诸葛亮一起北伐,那也就算他活到70岁吧。

其实在古代最影响人们寿命的还是战争,如果你是在一个和平年代的话寿命一般都不会太低,毕竟大家生活起来压力也不是很大,而且非常的自由,只要别得什么重病就行。如果是在战国或者三国、晋朝时期出身,那可能就比较惨了,国家越多肯定就越乱,战争也就越频繁。晋朝时期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这样的事情,当时的中原可以说连一块和平的地方都找不到了,人们的寿命自然就搞不起来。看来司马家的人在很多历史转折点也都有功有过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司马懿为什么杀司马昭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司马昭的原因:1、想给儿子一个教训。2、杀鸡儆猴,使得将领服从命令,而且是他司马懿的命令。3、使将领觉得司马懿不任人唯亲,认为他一视同仁。司马懿杀司马昭,其实也是效仿曹操,当时曹丕害死曹冲,为难曹植,为了权利不顾手足之情,曹操其实是知道实情的,只是一直在试探,这只是一种心理战术,拉拢人心。

很多时候司马懿这个人还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两个人的阴影里,一个就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曹操。对于诸葛亮他可以说又爱又恨,可以说在太平盛世,他们应该能够成为另外的伯牙子期,而在那样的战乱年代就只能成为棋逢对手。

至于曹操,可以说是司马懿的伯乐,只不过司马懿一辈子都在猜这位主公的心思,每天过着胆战心惊的生活。不过,他聪明的是自己能够忍,这也没有辜负自己“冢虎”的名号。司马懿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别人的影子,哪怕自己是胜利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为什么延缓了攻势?司马懿在担心什么?

全文共 218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北伐期间因为碰上司马懿采用消耗战术,最后把自己的身体也给累垮了,司马懿深知这样下去诸葛亮肯定会因为身体吃不消而患疾,所以也是不攻只守,最终诸葛亮倒在了北伐的路上。但是诸葛亮不在了,司马懿为什么还是不敢进攻呢?其实不是司马懿不进攻,而是当时司马懿并没有掌控兵权,并不是他想要进攻就能进攻的。

在中国过去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里,有一位长着狼顾之相的人物,他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三国时期的最大的胜利者——司马懿。他的为人沉稳,善于隐忍,他的一生就在隐忍和演戏的过程,尽管如此他仍然保留着一份稳准狠的狼性。在当时诸葛亮连年率蜀军10万攻打曹魏属地时,因为当时曹操已经去世多年,能够与诸葛亮抗衡的人也就只有司马懿了。在公元前234年,诸葛亮,又一次率军北伐曹魏属地,与司马懿对战于五丈原,对于诸葛亮我们都非常熟悉,诸葛亮自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他这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连弩、八阵图等这几项发明,对于这些司马懿更是遥不可及。对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身怀鬼神之测的诸葛亮,司马懿与他对战也是毫无胜算,于是司马懿采取了防守的策略来对付诸葛亮的进攻。

刘备之子刘禅虽然说才能不算高,但他心胸宽阔,天资聪敏,继承了刘备的宏远志向,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昏庸无能。诸葛亮在世前也是尽心竭力的辅助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谋略才能超群,更是能够独当一面。这也符合当年诸葛亮对他的夸赞:“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所以在诸葛亮病逝后,蜀国并没有出现混乱的局面,更没有任人宰割。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的就是说知道对方的实力和权谋,找到对方的弱点和优势,然后制定相应的计策,已取得胜,也就是说了解对方,战胜对方!话好说但是实际上去做并不容易,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斗争的故事也印证了这句话。诸葛亮当时是蜀国的丞相,一心想恢复汉室的辉煌,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与司马懿不同,在他们的争斗中,诸葛亮的优势更加明显,也很显然,司马懿论智谋也是斗不过诸葛亮的。

我们通过记载也可以看到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就开始北上伐魏,直到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生病去世死在了五丈原。作为与诸葛亮多次斗争的老对手,在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却没有攻打蜀国。而当时司马懿所在的曹魏国力已经远远胜于蜀国,想要攻打蜀国取得胜利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他并没有理由不去攻打蜀国。

在诸葛亮去世时,司马懿当时是曹魏大将军,在长安坐镇,全面负责与蜀汉的战事。而诸葛亮病逝时,蜀汉正发生内讧,当时在五丈原前线的司马懿想趁势攻打蜀国的,从《晋书》记载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也就是说,当时并不是司马懿不想攻打蜀或者不敢攻打蜀国,而是当时的魏国当政魏明帝不想攻打蜀国,为什么可以伐蜀而魏明帝却不想呢?经过研究发现,魏明帝是从当时的三国全局考虑的,因为当时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除了蜀汉以外还有孙权的吴国。曹魏长期与蜀汉对战,对这段时间很长久,即便是国力雄厚曹魏也消耗很大,需要很长的一段休整时间,对于现在伐蜀,时机还未到国力和财力还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此时还并不具备马上伐蜀的条件。关于伐不伐蜀,并不是司马懿自己说了算,司马懿需要听命于当政的君主。

当然,后来也有人解释说,司马懿野心勃勃,能力超群,具有“狼顾之相”,这就因为这样魏帝对他怀有猜疑,对他并不是完全信任。如果不是因为曹魏能有的后辈很少,魏帝也不会重用司马懿让他执掌军队大权来抵挡诸葛亮。就在诸葛亮刚刚去世不久,司马懿就被夺取了兵权,虽然晋级为太尉,也加了官爵,但其实是太尉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而后来到魏明帝去攻打辽东太守公孙渊失败之后,才再一次的请他出山执掌军队,但是后来到司马懿刚经历过数次战役后,攻占了辽东,解决了辽东问题后,魏明帝就突然去世了,而他又不得不被新的君主免去了军权,总而言之,对于司马懿的曹魏君主对他只有猜忌和不信任。

司马懿作为一个有经验而且老道的统帅,有机会攻打蜀国时,总不想放弃,然而就在他想要攻打蜀国之时魏帝是不准许的,要说其中的原因,还要从从司马懿掌握军权说起。

从228年到234年,在这七年时间了,诸葛亮先后五次出兵攻打曹魏,在这五次讨伐战争中,虽然说蜀国的在战争中收获颇多,但是也因为各种原因而退兵。在前三次讨伐战争中,主要是曹魏大军抵抗诸葛亮的军队,由于曹军当时的主将因病去世,而且曹氏家族的中后来的继承人几乎没有人有能力抵御像诸葛亮这样的足智多谋,又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将领的大任。在这个时候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将领也就只有司马懿了,于是司马懿就开始了执掌雍州的军事大权的生涯。

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且将建功立业为人生理想的人,遇到这样的挫折他是不会放弃的,曾经曹操说司马懿说:此人具有狼子野心,时刻窥视天下,不是忠义之人,像司马懿这样聪慧的人,看到自己相中的曹氏一族对自己的评价就不是忠义之人,他是忍受不了的。随着曹氏一族对自己的打压和不信任的步步紧逼,以隐忍著称的司马懿也终于忍不住了,与其给不信任自己且能力一般的曹氏一家将自己参与半生而打下的江山浪费掉,不如自己执掌江山,自己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建功立业,一统江山的理想。于是公元249年,司马懿终于发动了“高平陵事件”,这场战役结束后,曹氏先祖四代人打下的江山就这样成功地落入了司马懿的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司马懿究竟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抛开演义谈谈正史

全文共 375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究竟算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他能与诸葛亮争斗那么多年,能在曹操眼皮底下隐藏野心蛰伏那么多年,可是,这却只是他的一面,不能仅凭这一面就将这个人限定死了,人都是复杂的。那么,如果从史书上、全面地评价一下司马懿,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人才辈出、群星鸠合的三国期间,比起本性光鲜的曹操、高风亮节的荀彧、面面俱到的贾诩、志气雄远的诸葛亮、英姿倜傥的周瑜等好汉奇士来,司马懿无疑是一个隐秘的有些乏味的异数。他像一匹孤狼一样迟疑于汉末建安年间,又如一座奇峰一样平地崛起于曹魏黄初、太和、青龙、景初等年间,末了更是在曹魏正始、嘉平年间浓墨重彩地给本身描下了“一鸣惊人”的大手笔!悉数的人,直到末了一刻才发明:司马懿,原本竟是整个三国末了的也是最大的赢家。

自古以来,司马懿都被人们指摘为“野心家”、“诡计家”的代表。“老奸大奸”、“老谋深算”,险些是他古往今来都难以开脱的个人私人标签。然而,仅仅倚赖“野心家”、“诡计家”这两个称谓,就可以给司马懿盖棺论定了吗?赵高、董卓、李林甫等这一流的贪权嗜利、病国殃平易近之辈,能和司马懿相提并论吗?司马懿在他生前,然则实其着实的“伊尹”、“周公”造型啊!

他的廉洁刚直、才气出众,然则朝野公认的——曹植就早些日子这么传颂他:“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足惮、盛行草靡。执政廷则匡赞时俗、百僚侍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拆冲厌难。”他的政敌丁谧、毕轨等也不得不认可:“司马懿有雄心而甚得平易近气。”

要是司马懿所开创的晋朝没有在其后清除得那般惨然,要是“八王之祸”、“五胡乱华”的悲剧没有发生,司马懿在中国汗青上所享有的声誉至少应该不会比隋文帝杨坚差。司马懿着实是替他那些无能的儿女背负了太多的骂名。

平心而论,就单从司马懿本人生平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来看,他险些是没有若干好多遭人批判之处的。在他漫长的生平之中:像曹爽一样浮华豪侈、败国乱政之举他没有;像曹丕一样劳师动众、急功近利之举他没有;像曹操一样弑后逼君、猎取九锡之举他也没有。

我一向以为,固然曹操自称“若定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着实,他这个“周文王”,当得还不及司马懿这般圆融、到位。在我看来,司马懿算是古代从政之士的一个美满典型楷模:儒家经典中“正心丹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全国”的最高抱负告成模式,完全被他演绎得无人能及!

《晋书》上称他“少有奇节,聪慧多粗略,博学洽闻”,你能说他修身做得欠好?调教出了司马师、司马昭如许两个足以“子承父业、承前启后”的麟儿,你能说他齐家做得欠好?兴军屯而积粮,拔豪杰而备用、建法纪而立威,取邓艾于农琐,引州泰于行伍,委以文武,各善其事,你能说他治国做得欠好?扫平内敌、强盛国力,给子孙们奠基“祛除万里,总齐八荒”的坚硬基本,你能说他平全国的工夫不足?

详细而言,司马懿的身上有三重特色诟谇常光鲜的:儒枭、隐雄、全才。

一、儒枭

司马懿是货真价实的儒枭。并且,他决不是王莽那样“为儒而儒”的偏执狂。《晋书》上称他:“伏膺孔教”、“常慨然有忧全国心”,这总让我遐想起另一位忧国忧平易近、以全国为己任的儒学政治家范仲淹。但范仲淹的功业那里堪与司马懿对照?

他力抗西复元昊而无功,奉行“庆历新政”而不终,徒有济世之心而乏理乱之才,不如司马懿远甚!司马懿开创的晋朝初年也曾呈现过有“全国无贫平易近”的“太康之治”——固然它来得短暂,但也是司马懿“爱平易近而安,好士而荣”的施政纲目在他儿女手中的贯彻和落实。

司马懿的一些只言片语更是透出了浓浓的一股儒家雍雅气味:“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纳,则天然愉逸。”明末大思惟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亦如许评说:“司马懿在朝,而用贤恤平易近,务从恢弘,以结全国之心。于是而自绅耆以迄编氓,乃知有生人之乐。”对司马懿的儒道治国举办了必然。

我们还可以看出,司马懿的良多门径都打上了深深的儒家烙印:他生平最为推许的人,不是武功盖世的曹操,而是一代儒宗荀彧;他的亲家翁,是曹魏闻名鸿儒、经学人人王肃;尾随他一道翦除曹爽的政治盟友,如高柔、王不美观、孙礼等都是海瑞一样的忠臣雅士。

即等于在殄灭曹爽一党之时,他也因此儒道为标尺来拿捏着分寸的:夏侯令女割鼻明志守志,鲁芝护主效忠而宁肯受法,只管他们是敌对一方,却都受到了司马懿的嘉勉与宽待——夏侯令女的古迹还被写进了《晋书·节女传》,而鲁芝其后则一向做到了晋朝的镇东将军、阴平侯之位。这比起袁绍器小量狭、末路羞成怒而滥杀臧洪、陈容等烈士的荒悖之举来,险些不成一视同仁!

但同时,司马懿刚重凌厉的枭雄实质亦是溢然不成轻掩:该狠则狠,该猛则猛——他对辽东公孙氏分裂权势的连根撤废,对曹爽和王凌等政敌的赶尽袪除,完全没有了脉脉温情,纯然一派肃杀森严之气。儒枭便是儒枭,再怎么儒化,他的人品内情仍旧枭雄之质。

二、隐雄

司马懿是深不成测的隐雄。什么是“隐雄”?“隐雄”便是指将韬匮藏珠、沉潜笃实之功做到至高无上的枭雄。他的弘愿壮志,决不弱于曹操、刘备、孙权等浊世枭雄傍边任何一人;他的真才实学,也决不次于郭嘉、诸葛亮、周瑜等豪杰奇士中任何一人。但他为了在契合的机缘“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他便自发而自动地完全把它们潜匿起来,收入“鞘”中,伺机而动。

在哑忍暗藏的同时,他还长于未雨缱绻、见招拆招,运用“四两拔千斤”的巧高伎俩实时消弭各方面的威胁与危险:当曹操对他深怀狐疑之时,他察言不美观色、审时度势,赶快捉住机遇送上“汉运垂终,殿下(指曹操)非凡很是全国而有其九,以服事之。孙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忍让者,畏天知命也。”

一段劝进之言,便马上说到了曹操的心坎里,一跃而任丞相府的心腹要职——主簿、军司马、长史!当魏明帝曹睿临终前对他疑虑重重之时,他虽身在辽东却以“人臣无私施,推美归于上”的要领向曹睿表达了本身的一定忠心,从而保住了本身的顾命辅政大臣之位。

司马懿真的是一位“踏平崎岖终成大道”的隐雄:为了彻底实现本身“祛除万里,总齐八荒”的雄心,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冬眠哑忍着,悄然磨砺着本身的锋芒、强化着本身的气力,无论是居庙堂之高仍旧处边陲之远,始终是那样稳居若泰山地顶住了来自敌手、来自命运运限的一次次冲击与荆棘。

“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的卑琐生活生存,未能消灭他有朝一日掀天揭地的勃勃弘愿;陈矫、高堂隆等政敌的明攻暗杀,于他而言亦不外是金风抽丰过耳,何足道哉;面临小辈曹爽的陵暴和架空,他也是装出一副唾面自干的模样边幅……这统统,都源于贰生理本质的无比坚实与无比壮大!喜怒哀乐悲忧惊恐,悉数的统统情感,在他胸中被调控得深邃深厚如海、波涛不生!

他无畏无恐,当刺客的白刃就抵在本身的喉结上,他却依旧扮成风痹之状而“坚卧不动”——须知:那一年,他才二十九岁!他无怒无嗔,当诸葛亮送来“中帼之辱”而激得帐下诸将个个火冒三丈之时,他却依旧笑称这是在夸赞本身用兵“静如处子”!他无喜无纵,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和胜利,都不会让他稍稍麻醉,他老是连续埋下头来沉着岑寂、苦心孤诣地操作独霸着大局、筹划着将来……司马懿便是如许一位隐雄:韬晦哑忍之功堪称入迷入化,七情六欲完全做到了收放自若,理智和意志是他最有力的刀兵。

三、全才

末了,他是一位集张良帷幄之智、萧何匡济之贤,韩名誉兵之能于一身的全才。在经国远略方面,建安二十年之秋,他供献了趁刘备与孙权交争江陵之际趁机吞蜀的奇策,怅然曹操没有授与,失踪去了同一全国的一个良机。建安二十四年之冬,稳坐许都、联吴制蜀、翻云覆雨的方略是他给曹操提议的,功效“武圣”关羽被干失了,诸葛亮的“隆中对”被彻底破碎摧毁了。在内政实绩方面,军屯兴国、通漕淮南、开垦陇西等宏图是在他手底完成的,这些其后成为了魏国真正壮大的要害。

在军事作战方面,西擒孟达、东拒诸葛、北平公孙、内夷曹爽、外袭王凌,神略独断,挞伐四克,更是他的赫赫军功。他的军事才气之高尚崇高,令吴国国主孙权也不得不为之畏服:“司马懿善用兵、变革若神,所向无前!”简直,像他如许一个合枭将、贤相,策士三才为一体的万能型好手其实是古今有数。

并且,他最高超的一点是——身负大本大源、大器大材,随时筹备着接管命运运限的检验与挑衅!在什么时辰、什么情形之下,必要凸起本身哪一方面的手段以脱颖而出,他一贯对此算计和操作独霸得非凡很是正确!也正因云云,他才气在汉末三国如许一个竞争剧烈的大期间里悄然默默无声而又不成截止地勃然崛起、后发先至!

儒枭、隐雄、全才,是司马懿整个人私人格造型的三面侧影。朱元璋是“枭而不儒”,刚猛有余而文治不敷;王莽是“儒而不枭”,有意复古而无力治今;张良是“隐而不雄”,清虚矜持而避权丧生;曹操是“雄而不隐”,锋芒毕露而随处结怨;诸葛亮是“全而鄙人”,面面俱圆而样样不精;曾国藩是“才而不全”,为将则常败而为相则迂钝。

他们每一个人私人比起司马懿来,似乎都缺了那么一点。以是,你不克不及不认可,司马懿堪称是空前绝后的一个事迹。以是,中国汗青上惟独一个从儒生变为建国之君的枭雄,他便是司马懿。无论后人怎样决心抹黑,司马懿自己本质所披发出来的奇光异彩,永久也不是汗青的尘垢所能掩藏的。

你越走近他,就越会深深地感慨:如果有契合的时机、契合的情形、契合的自我激劝,原本一个人私人内涵的潜力竟然可以也许彷佛火山一样寻常喷发到这么高、这么远、这么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司马懿是何时有的谋反之心?一开始的他是忠臣吗?

全文共 2830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一直都被冠上了“谋权篡位”这样的名头,很多人形容他的时候,甚至用上老谋深算,熬死曹家三代人这样的形容,但是要知道,司马懿怎么可能知道自己能熬死曹家的三代人?尤其是曹叡的时期,他年纪渐长,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就死了,他怎么可能是所谓的,在曹操曹丕曹叡活着的时候没有表露出反叛之心,等他们死了之后才动手呢?但是司马懿也的确是反了,只是不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有的谋反之心呢?1.司马懿到底是忠是奸

一般人错认的印象是司马懿篡夺曹魏,若不就演义而就正史,忠奸相当可议。

首先是从现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证据。司马懿对内礼遇魏主及郭太后,对外建武功讨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诛杀曹爽党族为人所诟病外。不过曹爽不等于皇室,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并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于曹爽排挤司马懿。若说司马懿对同级辅政大臣的曹爽诬以犯上欺君,那为曹爽当初对同级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终其司马懿一生,君主曹芳并未失去魏国大位,硬说司马懿篡夺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夺汉室。事实上皆为子孙所为,不应责由曹操及司马懿,最后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

先看司马懿生平,本为曹魏帝国守护的方面。

以军事而言,攘外有讨东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诸葛北伐、退东吴两次入侵;安内有盈旬擒孟达、平定王凌叛变(再加上毌丘俭及诸葛诞合称淮南三叛,三次叛变皆被司马家所平定,不过那是后来司马师以后的事)。

内政方面,供应补给,使前线无后顾之忧,曹丕还认为「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司马懿有当年刘邦的萧何之风,比较起蜀汉向有粮尽退兵的传统,曹魏军事占尽优势的其中原因之一,后勤保持不断的功劳,首当其冲。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铁、灌溉国渠、引水广槽渠,建设晋坡及东南诸坡。结果灌溉良田广达数千顷,国家因此得到充实。

时间上,曹丕享年四十,曹叡只活了三十又四,父子相加不过七十又四,刚好多司马懿一岁。而司马懿光是从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学椽起算,至嘉平元年发动诛杀曹爽止,献身曹家长达四十一年,成就可归纳成「出将入相」。人生七十古来稀,若是司马懿七十岁就死去,就没有后来的诛杀曹爽之事,因此司马懿安内攘外的一生,不知又该如何评价。

次看曹爽对魏主曹芳的忠诚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与郭太后同住。曹爽先是迁太后回永宁宫,分割郭太后与曹芳相隔两地。一方面又擅权独断,除了广布党羽,还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无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二方面又广纳诸妾,连曹叡的后宫佳丽都不放过,又使用皇家专属的技术员、乐队、还有武装禁兵,身为臣属却用君王节度,僭越之心,俨然以皇帝自居。虽然曹芳不是曹叡的亲生儿子,但是曹爽既占曹叡的才人,又用曹叡的师工、鼓吹、禁兵,曹叡生前还是魏国皇帝之尊,曹爽忝为辅政大臣,才是真正犯上欺君。

司马懿讨伐曹爽正好是清君侧,为魏国尽心而忠心耿耿。

假意推辞在先,后来却又接受,不会是谦虚。曹操虽三辞丞相,但是后来还是接受成为汉相,但司马懿对丞相、九锡、郡公等,在世时侯,坚辞不受,若有野心的话,早就欣然接受。甚至于还上表呈现惶恐,万一四面八方的人会怎么评价为臣的议论。司马懿没有假辞而不受,放弃高官厚禄,终老一生。曹操虽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环境布置好,大翦汉室,将机会留给曹丕;而司马懿始终没有对曹家作出设计,魏国后来发生不少叛乱,司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说,尚且言之过早。

阴谋论者常以「南诸葛,北司马」并称,其实不然,与其说是权臣夺占,不如说是君失人心。2.司马懿是什么时候有了谋反之心

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曹叡死后,司马懿不满曹爽专权,暗地发动政变推翻曹爽。实际上,当时的曹爽在干什么呢?

出入车帐,府邸豪华程度和待遇不亚于帝王,曹爽专权,每每左右曹芳的意图,曹爽出猎,也时常带着曹芳,明着是尊重帝王,暗地里却是怕大权旁落。曹爽本身不是个好东西,专权欺压皇帝。

也有网友认为,司马懿本身没有谋反之意,甚至在高平陵的时候,宣王的本意也不是叛乱,而是清君侧,某种程度上算是效伊尹、霍光故事。

首先,当时并没有直接处理曹爽党羽;其次,当时行动至少在名义上也是奉了郭太后的诏书,这件事情如果不得到士族支持,肯定是不可能的,很明显士族不会支持他直接造反。

这个时间点最可能出现在高平陵之后。很短的时间里,根据各种当时的时局,他意识到,这次开弓没有回头箭。

也有人认为在曹丕之时就有了反心。司马懿自辅佐曹丕登上皇位之时就起反心,但他智比诸葛,但当时没有兵权。何况没有十足把握是不会轻易冒险还落个叛徒的罪名。3.司马懿为何不称帝

关于司马懿在造反之后为什么没有称帝历史上说法众多,但大部分比较倾向于当时的时代影响。司马懿毕竟辅佐了曹家三代君王,其功不可没。虽然不能说绝对的忠诚,但是三代人的辉煌都有司马懿的功劳。在那个时代臣子造反当皇帝的例子很多。但司马懿和曹操却是独树一帜的。曹操完全可以顺应天命,登基称帝,但他却不想留下千古骂名,也许当时司马懿和曹操想法是一样的吧。

司马懿最后虽然造反,却是没有自己称帝,因为于当时的政治是不合情的。他做了一辈子魏臣,一旦造反就会给曹氏宗亲留下口实,会遭到天下人的讨伐和后诗人的诟病,司马懿也不愿意高调称帝。司马懿本身就是一个极度能够隐忍的人,他不急于一时称帝,与他来说自己称不称帝也是无关紧要的,掌握实权在手就可以了。所以他的后人登基称帝,世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汉代实行的是在儒教基础上的“以礼治国”,政治上强调正统和忠,伦理上强调孝与仁,忠、孝、礼、义这些观念经过反复不断地教育早已入心入脑。

汉末皇权跌宕,天子几次遭遇不测,但朝廷始终存在,所谓“大而不倒”,与这种深厚的思想基础不无关系。司马懿不称帝,内外部形势判断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出于他们的内心,受过汉代的儒学教育,深得其影响。

都说司马懿窃国,但是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作出任何出轨的行为,而是一生勤勤恳恳地当了四代的辅政之臣。

司马懿志向远大,思维不拘于小节,讲究灵活多变、因地制宜。估计他知道自己死后儿子会造反。在他临死之前,还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床前,留下遗言说:“我为魏国效忠多年,官至太傅,位极人臣。”

“别人都说我有异志,想要篡魏自立,我哪里敢这样做呢?我死之后,你们两人,也要好好侍奉主上,绝对不要有别的想法,玷辱了我的清白名声。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遗言,就是大不孝之人!”

晋朝源于司马懿,始于司马懿,是历经三代努力而取得的基业。因此,后人总结“天下尽归司马懿”确实很有道理,这是世人的共识。司马老先生虽然作古了,但在其一身中如履薄冰,积善积德欲为但没表露出来的愿望在孙子手上得到了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曹操杀杨修为什么不把司马懿一起除掉?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本来杨修司马懿两人可以相互掣肘,谁也不会有太大权利做出出格的事情,但是曹操却因为杨修牵扯到立储之争所以把他杀了,那为什么不连司马懿一起给除掉呢?可能当时曹操也没想到司马懿今后会是曹家最大的敌人,而且那个时候的司马懿并没有显露出太多野心,不想杨修那样张狂,所以逃过了一劫,这也是司马懿忍让的性格给他带来的好处。

曹操,一生戎马天下,辛辛苦苦打下了的曹魏江山,在其死后不到五十年的时间,被司马氏所窃取,其中缘由很多,但多数缘由则是来自于他的儿子曹丕。曹操临死之前,为何不杀司马懿,反而杀了杨修?

以曹操的秉性,他是非常喜欢曹植的,因为曹植的文采可以说是当世无人能出其右。曹操在曹冲早逝以后,就一直想让曹植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把一些有名望和有才华的人,安排到了临淄侯曹植身边来,为的就是要培植曹植的个人势力。

曹操虽然看出司马懿是个危险人物,但是还没有想到司马懿会威胁到自己子孙后代的江山。那时候,曹操虽然早已是北方军事集团实际的领导者,但是,实际上他还没有做皇帝。他的一门心思,就是让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当上皇帝。也就是说,他这时候关注的重点,是那些能够给儿子当皇帝带来威胁的人。

其实,当年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派人整理从袁绍处收缴的书信,发现自己这边果然有很多人与袁绍有通谋,拉关系拍马屁,摇尾巴泄军情,不一而足。依我看来这些人恐怕大多是建安以后投附来的士族,诸曹夏侯与兖州寒族(这些人已经历过张邈之叛考验)绝不会这么干。

杨修虽然死了,但是家族的传奇仍然在继续。家族的后代杨超的三个儿子,杨骏与弟杨珧、杨济共同辅佐司马炎,权势熏天。不光如此,家族中的杨炳和武元皇后杨艳及武悼皇后杨芷也是积极帮助他们。三杨专政期间,西晋统一大江南北后,国内一片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水镜先生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水镜先生司马懿没有关系。水镜先生指的是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司马徽与荆州名士庞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道友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司马徽视庞德公为兄长,被庞德公称为“水镜”。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曹操如果活到80岁的话 司马懿最后还敢造反吗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曹操长寿,司马懿还敢造反吗?

曹操如果活到80岁司马懿是不可能会选择造反的,这一点相信大家也会特别的清楚。

从司马懿的履历中就可以看出最终能够夺得权力成功,完全是一些能够压制的人早就已经死了,所以才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如果曹操活着,司马懿肯定不会选择造反,因为曹操这个人本身就会特别的狠毒,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已经让大家看到一切。年轻的时候为了活命,仅仅只是听到磨刀声,就已经把自己亲戚一家全部都杀掉,后来因为没有军粮,马上就选择屠城,当老百姓的粮食不足够时,又把这些死人的肉全部割下来,最终就能够度过很多的险境。

所以曹操的威望简直是无以复加,无论是河北氏族还是中原氏族,甚至是一些政敌,没有人敢敢和他作对。司马懿如果没有兵权没有自己的支持之人,那么这一家可能就会一直生活在曹操的阴影之下,在此时有什么实力有什么勇气去造反呢。

纵观司马懿一生,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要夺得权利,毕竟自己也是世家子弟,在那个时候也是他们世家的天下,家族一直以来都会比较兴旺,后来进入到曹营中,无论是曹操时代又或者是曹丕时代,一直都会兢兢业业,因为他一直希望能够去保全家族。

曹丕的突然离世也让司马懿终于有了机会,手上有地盘,有威望,而且有军队,哪怕自己没有任何的想法,手下的这些人也同样会逼迫自己,因为到了这一个位置之后,很多的抉择全部都是集团内部的利益所在,根本就不会将他的意志作为转移,在那个时候对手早就已经不在,那么也无非只不过是顺利的采摘果实,这本来就是一个必然的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司马懿的几个兄弟是谁?他的这些兄弟可都不是小人物

全文共 1136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要说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我们最为熟悉的自然是他协助曹魏,最终却又夺位的事情。但是,司马懿能够成长为后来的样子,当然不可能是自己就这样长起来的,他有一个教导孩子非常厉害的父亲,司马防。司马家一共有兄弟八个人,名气最高的自然要数老二司马懿,但是其他七个兄弟也都不是等闲之辈,今天就带大家看一看司马懿的兄弟们分别是什么人。

司马懿的父亲叫司马防,字建公,司马防这个人啊,性格比较耿直,为人也是十分公正,即使大家在聚会这种比较轻松娱乐的场合,也会保持他的威仪,不轻易失态,司马防还饱览群书,特别对《汉书》中的名臣列传感兴趣。讽咏数十万言。年轻的时候做过洛阳令、京兆尹等要职,老年的时候官拜骑都尉。

司马防本身就如此,其教子自然有方。可见家里长幼有序,尊礼守法,颇有儒家风范。

司马防的八个儿子,历史上称为“司马八达”,为什么这么称呢,看他们的名字就知道了。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

这八个儿子中,最有出息最有成就的自然是司马懿了,其次就是司马朗与司马孚,但其他几个也并非籍籍无名之辈。

老大司马朗,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

老二司马懿,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老三司马孚,自曹操时代起,就任文学掾,而后历仕魏国五代皇帝,后官至太傅。但在司马懿执掌大权以后,便逐渐隐退,并未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的事情。西晋代魏后,司马孚进拜为太宰,封安平王。

老四司马馗,曹魏时期官至太常,封东武城侯。

老五司马恂,曹魏时期官至鸿胪丞。

老六司马进,曹魏时期为中郎,封城阳亭侯。

老七司马通,曹魏时期安城亭侯。

老八司马敏,曹魏时期安平亭侯。

试问如果不是司马防自身博学好古,一生为官,在古代,要教育出八个这么有出息的儿子还是很难的,“司马八达”也算是拼上个好爹了。

司马防不仅教子有方,还识人有术。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四体书势》序曰:“梁鹄以公为北部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为尚书右丞司马建公所举。及公为王,召建公到邺,与欢饮,谓建公曰:“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建公曰:“昔举大王时,适可作尉耳。”王大笑。建公名防,司马宣王之父。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我们知道,曹操的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北部尉,梁鹄任命的。而举荐曹操的,正是是司马防,而曹操后来的成就,说明司马防看人还是挺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司马懿的成功和妻子有多大关系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成功着实离不开妻子的帮助吗

司马家族的崛起其实就从司马懿开始,司马懿的成功和老婆有着直接的关系,很有可能是受到老婆的影响,也有可能司马懿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全部都是张春华在出谋划策。

张春华在和司马懿走到一起之后,有了三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有没有德行并不知道,但是我们也会知道,这绝对是一个真正的狠人。当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做到权倾朝野,但是也同样紧紧的展现出来,在这个时候也同样需要控制东汉皇帝的迹象。

司马懿也算比较镇定,居然就这么一动不动,也展现出病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从此之后,司马懿的人设就开始稳稳的站住,曹操也从始至终没有去找他的麻烦。有一天司马懿正在家里看书,当时天气不错,所以就把书准备放在阳光底下,可没有想到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司马懿马上就开始选择收书,表现得精神抖擞,完全不像是一个生病的人,这件事情被边上的小丫鬟看见了,司马懿觉得非常的尴尬,张春华马上就解决了这个小丫鬟。

然后会非常镇定的表示,你装病的事情不可以让任何的人知道,他看见一些不应该看的,那么就必须要杀死。没事你赶紧看书吧,我要去做饭了,从这件事情也可以让大家发现张春华肯定就是一个狠角色。

司马懿的这种转变其实和之前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也有理由相信司马懿的改变,肯定就是受到张春华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司马懿所走的每一步,全部都是张春华一直在背后出谋划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五胡乱华的根源全在司马懿?这个锅太大了

全文共 1915 字

+ 加入清单

西晋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汉人统治的大灾难,即五胡乱华,经历这一次的战乱,汉人都差一点被灭亡,而很多人都会把这件事情的根源,归咎在司马懿的身上,原因也很简单,司马懿平定辽东,发起一场大屠杀,致使其他民族趁虚而入占领辽东。但是如果综合以后的诸多事情,就会发现,司马懿这个锅,背的实在是太大了。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国之所以最后统一,与司马懿这个人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曹魏,才有了后来三分归一的历史,可为什么司马懿在历史上存在感这么低呢?有人说由于司马懿及其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才有了让汉民族差点灭亡的五胡乱华,司马懿应该是历史罪人。那么小编想问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为三国后期的代表人物,司马懿在魏国一直是顶梁柱般的存在。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握曹魏大权之前,司马懿虽然有野心,但对魏国来说确实是贡献不少,从曹丕时期首次领兵对抗东吴到魏明帝曹叡时期消灭魏国叛徒孟达,对战诸葛亮,剿灭公孙渊,可以说魏国所有对外战争都是司马懿亲自指挥的,对于魏国,司马懿绝对是一个大功臣。

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懿掌握魏国军政大权,魏国经过新一轮的洗牌,朝中大臣很多表示支持司马懿,反对声有,但是很少。两年之后,司马懿就死了。即便在此时,司马懿一直是作为一个成功者存在,反对咒骂之声几乎没有,那么为什么后世人们骂他这么惨呢,有的更说他是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呢?司马懿一生成功不假,只是他的后代做了太多的蠢事,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这第一件蠢事就是对皇帝的不公废立、擅杀皇帝。司马懿死后,曹魏的皇帝仍然是曹芳,可掌握魏国大权的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对于皇帝,司马懿没死时采用的是曹操的方法,自己掌权皇帝是傀儡。可司马师当政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忍了两年,直接把皇帝废了,立了另一个曹氏宗亲曹髦为皇帝。

要知道当初曹操在的时候权利再大,也没有废过皇帝,曹丕也是搞的禅让,司马师直接把皇帝废了,多少有点说不过去。本来司马师已经很过分,伤了很多士大夫的心,继任者司马昭更狠,小皇帝曹髦不听话,直接把皇帝杀了,以臣弑君在古代那叫谋反啊,司马懿一辈子不敢办的事,都被这哥俩儿给办了,即便司马懿没死,这脏水是洗不掉了。

这第二件事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荒唐治国了。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六路大军讨伐东吴,东吴投降,三国统一。这无论如何都是奇功一件,功德圆满之后,司马炎自认为天下太平,便开始他的荒唐生活了。三国统一后,司马炎沉醉于温柔乡之中,在全国各地选美女,在宫中用养车选过夜地点。治国上纵容亲属斗富,大搞奢侈腐败之风,所重用的大臣都是说大话的人。整个西晋帝国呈现出的都是一片亡国景象。司马懿一生谨慎处事,从未奢侈荒淫过,后代把国家糟蹋成这个样子,都是亲生的,不怪司马懿怪谁。

人才的合理任用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无疑晋朝建国后人才的任用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三国统一之后,在人才的选用上彻底实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成为一个人能否晋级的根本因素,庞大帝国不能施行贤能政治,国家资源悉数由门阀掌控。

早在司马懿当政时,在选贤任能方面都可以顾及到下层人员的合理任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邓艾的提拔,邓艾最初只是一个放牛娃,但本人好读书,有才华,后来受到司马懿的重用,最终在司马懿死后成为司马昭灭蜀国的一员大将。可晋朝建立之后,寒门有才之人再也无法做官了,整个朝廷都被士族掌控。那些有才的寒门子弟自然要对司马懿及其家族表示不满了。

这最后一点也是最要命的,更是最令人不耻的就是司马家族的内讧——八王之乱。晋朝建立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大搞分封,一口气给司马家族封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王爷,而且赋予他们军权。这就相当于给自己的子孙埋下了几十颗定时炸弹,结果可想而知,晋武帝司马炎刚死一年,司马家族内部就干起来了,这一掐就是十几年,最后打累了,本可以分出一个胜负了吧,结果少数民族来了,五胡乱华开始,汉人差点被杀光,这司马家族造的可是什么孽呀。要知道司马懿在世时,司马家族可是铁板一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子孙多了,智商低了,自己互掐还不算,最后差点把汉人折腾没了,这脏水不泼给司马懿泼给谁,谁让你生了那么多没出息的后代呢。

很多人说晋朝得位不正,其实这么说是站不住脚的。得位正不正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建立后,老百姓能不能过上好日子。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几乎全部诛灭,逼得自己老爹李渊退位,够血腥吧,李世民得位正吗?可人家李世民最后还是开创了一代盛世,照样被万人拥戴。再来看看司马家,得位与李世民差不多,政变上位,可最后老百姓差点在他们的统治下死绝,这才是根本原因。司马懿活着的时候,整个帝国还处于上升期,可惜后代不争气,这黑锅只能由司马懿来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司马懿的墓在哪里 司马懿为什么不让子孙扫墓

全文共 1504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司马懿,他的计谋可是非常的高深莫测。但是唯有一点,确实是让小编很是费解啊,那就是司马懿在临死的时候竟然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为其扫墓!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司马懿会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司马懿的墓在哪里

司马懿的确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因为他生前早已经算到自己死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于是早已经在生前就布置好一切应对措施,以至于埋葬他的墓地至今也无人敢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司马懿为人小心谨慎,并且注重名节对于他的死因有很多传说。有人说司马仲达是被孔明在五丈原被司马仲达活活气死的。也有人说孔明知道自己要死,就在死之前日夜用毒水浸泡兵书。因为他知道司马懿有翻书的时候习惯用手沾嘴里的唾液的习惯,固下毒杀害。其实司马懿是病死的,虽然中途有无数人想要杀司马懿,但都被他一一化解。在曹丕死后,司马懿就大权在握了,没有人可以左右他或者威胁他的生死,所以他是病死的。

话又说回来,司马懿死后到底埋在了哪里?史书记载司马懿死后被儿子追封宣王,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时又追封他为宣帝,他的高原陵就在今河南洛阳北邙首阳山一带,具体位置不详。不过曹操墓现在安阳都找到了,包括司马懿墓在内的西晋皇陵为啥还没有线索呢?

据记载,其实司马懿在生前就已经找好了自己的墓地——首阳山上,他早就在担心自己死后陵墓会遭到偷盗,于是他便低调地计划好了这一切后事,不得不说,他的这个方法的确也是高明,以至于至今也没几个人晓得他到底被埋葬在哪里。在他临终前就已经嘱托好自己的儿子,告诉他们在自己死后千万不要在自己的墓地上封土,也不要给自己起坟头、立石碑,最关键的就是嘱咐自己的子孙在自己死后千万不要去祭拜,以至于两千多年来没有一个人真正找到他的墓地所在。

2、司马懿为什么不让子孙扫墓

司马懿的隐忍逃过了曹操、曹丕和曹叡的眼睛,曹魏的帝位轮到了年仅8岁的曹芳身上,而司马懿尽管备受猜忌,但不可轻视的才能让他与曹爽一同成为了辅佐新帝的一把手。司马懿成了三国最后的赢家,虽然他没有称帝,但他也是三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大权,此时天下还没有统一。

曹爽联合朝廷中支持自己的大臣,夺得司马懿手中掌握的兵权,更是将其排斥于权力的外围,让他看得到却摸不着,在做完一系列的前期布置后,曹爽开始密谋如何杀掉司马懿以绝后患。可是万万想不到,司马懿早就已经开始布局了,最终的曹爽失败。曹爽竟然相信了司马懿的话,选择了投降,这样的头脑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司马懿装病其实反倒令曹爽紧张了起来,一个肚子里满是各种计策的将军,在被自己针对后竟然称病藏在府中,莫不是在想些什么计策反击。后来的曹爽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公元249年,曹爽带领新帝前去祭奠先祖的路上,向曹爽发动了攻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兵马,曹爽吓得当场投降。为了以绝后患司马懿对曹爽的三族痛下狠手,上至80岁老人,下至3岁小孩,他都没有放过一律赶尽杀绝。

司马懿清除了曹爽的余党之后,命不久矣。在去世之前,司马懿嘱托后代“不坟不树,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晋宣帝遗诏,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于是景文遵旨。”这样的遗嘱让人捉摸不透。这遗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仅不让后人跟自己合葬,连后人给自己扫墓他都不允许。自古国家大事,就是征伐和祭祖。司马懿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遗嘱呢?

司马懿留下这样的遗嘱,也是老谋深算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后代和陵墓不受叨扰才下了如此决定。果然,从他去世至今,就连曹操的陵墓都已被发现,可是司马懿的陵墓却始终未能找到。不得不说,司马懿也害怕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被报复到后代子孙身上,所以也才不敢大张旗鼓地为自己修建陵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司马懿是被诸葛亮毒死的吗?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是不是司马懿是被诸葛亮毒死

历史文献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上面明确表示司马懿是生病死的而并不是被毒死的。但是在历史文献之外,司马懿总共有4种死法,其中一种死法就是诸葛亮所留下的书中有毒。

这恐怕连司马懿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在活着的时候能够耀武扬威,甚至也可以将曹魏的各个皇帝直接玩弄于鼓掌之中,在韬光养晦多年之后突然的爆发,而且还能够创建新皇朝。然后根本就没有完成,因为完成这个梦想的就是司马懿的两个儿子。

诸葛亮在知道自己没有办法长时间活下去时,马上就让大臣把该搬的这些东西全部搬回去,这中间就会包括一些军事将领的材料,还有一些防备图,但是也有一些没有搬走,这就是一些奇葩的兵书。为什么不把这些搬走呢?因为诸葛亮也会知道司马懿本身是什么样的性格,平时最喜欢看书,无论是什么样的书都会喜欢看。

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就让身边的战士把些书全部都浸泡在一种有剧毒的物质中,在浸泡完毕之后然后选择晾晒,恢复到原先的样子,接着马上选择撤退,假装没有来得及把这些书带走。司马懿带领的军队在此时就发现诸葛亮的木头人,所以也认为诸葛亮可能还活着,自然不敢选择贸然的追击。司马懿在知道诸葛亮已经死了已经丧失了最佳的作战时机,伤心归伤心,不过有人来报道在诸葛亮原先居住的地方,还有很多的书完全没有来得及拿走。

司马懿非常的开心,如同是如获至宝,每天都会一直看着,最终就看死了。可能大家也会好奇,这无非就是看一本书,怎么可能会看死呢,这和当时的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古代的书往往都会有着较强的粘合性,都需要用食指沾着唾沫然后翻书,在此时必然就会中毒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司马懿鹰视狼顾是什么样子?哪位司马懿扮演者演的最像?

全文共 1875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为人谨慎但是附有野心,这种人如果不能好好调教很能会养虎为患。但是鹰视狼顾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其实在吴秀波主演的司马懿就出现过这一幕,感觉算是比较传神的了。而且通过军师联盟两部,基本上也了解了司马懿的一生,看得出来司马懿是当官了以后才逐渐展露野心,不然之前也不会自断双腿也不愿意出仕了。

提起汉末三国的顶尖谋士,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卧龙诸葛亮,然后便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他的老对手司马懿。在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司马懿负责抵御的,他虽奈何不了诸葛亮,却也成功阻住了诸葛亮入主中原的步伐。因为他是曹魏阵营的人,在拥刘反曹的思想之下,世人对他的印象本就不好,之后他与两个儿子架空魏室,其孙子以晋代魏等事,更是加深了世人对他的厌恶。因此,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司马懿都是一个阴狠、狡诈,面目可憎的人。

可是,如果我们细读历史,就会发现,他出身名门,家教极严,而且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并非锋芒毕露之人,反而非常擅于隐忍。所以,他的形象,大约比人们想象中,要复杂很多。那么司马懿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无从得知,毕竟他已去世近一千八百年,谁也无法见到真正的司马懿。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网上不是有消息称,他的墓被一个老农找到,其尸骨已经现世了吗?可以做一个古尸复原图啊。

其实,这个复原图当不得真,因为司马懿临终之前,曾交待:“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也就是说,司马懿不但要求薄葬,而且要求密葬,他的陵墓中,大约没有任何可以表明身份的物品,就算一千八百来,他的尸骨尚未完全腐配,大约也得不到证实。那么司马懿究竟有长得什么样子,我们或许只能通过现如今的电视剧演绎者来寻找对比了。

据《晋书·宣帝纪》记载:“魏武(曹操)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根据以上史料,回头像狼的司马懿应该属于相貌相当奇特的那种。

我们不妨来看看“有立体感”的司马懿,不少演员在影视剧中的塑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五个目前认可度最高的“司马懿”。

一、最令人痛恨的司马懿——郑子诚

2002年,蔡少芬主演了《洛神》一剧。在这部作品中,司马懿仅是一个配角,戏份并不重,但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忽略他的存在。因为,在郑子诚的诠释之下,司马懿的阴狠、狡诈,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给大家呈现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形象。只可惜,虽然他的塑造深入人心,却并不符合历史,毕竟真实历史上,司马懿虽然是一个阴谋家,却也是一个有恻隐之心的人。这一点从他放过何晏的孩子,嘉奖夏侯令女等事,都可以看出。

二、最令人害怕的司马懿——倪大红

倪大红饰演司马懿,是在《新三国演义》这部剧中。他塑造的司马懿,用褒义词来形容,是高冷,用贬义词来形容,则是阴狠——他就算在曹操面前,都一直面无表情,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奸臣形象,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不过,小编认为,真实历史上的司马懿,是没有胆量在曹操面前,摆出这幅模样的,否则他根本活不到曹丕继位。

三、最还原的司马懿——魏宗万

老版《三国演义》,不管是选角,还是拍摄,都非常走心。魏宗万饰演的司马懿,最初给人的印象,并不算深刻,根本看不出奸臣的模样,反而比较清雅。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算是最还原的司马懿,毕竟,真实历史上,司马懿最擅长的便是隐忍和伪装。

四、最受欢迎的司马懿——吴秀波

吴秀波饰演司马懿,是在《军师联盟》中,这一版的司马懿,一改人们对他的固有印象,变成了一个无奈黑化,且忠于魏室的人。重点诠释了司马懿的无奈与悲哀。有吴秀波的颜值和演技加成,再加上人设讨喜,这一版司马懿最受欢迎。只不过,这一版司马懿,也最偏离历史。

五、最痞气的司马懿——韩东君

继吴秀波之后,韩东君也在《三国机密》中,为大家呈现了另一个全新的司马懿形象。这一版司马懿虽智计超群,却不再老谋深算。虽冷眼观世事,却有血有肉有情感。再加上,这部剧中,他的年龄设定比较小,还有着年少时的轻狂与不羁,还有着热血。不过,他的狠厉,他的算计,已经出现了苗头。这样一个司马懿,虽然刷新了大家的认识,不过却大体符合司马懿年轻时的样子。再加上韩东君的痞气与帅气,这版司马懿也吸粉不少。

分析到此处,相信很多人都在心目中,重新勾勒了司马懿的形象,你心目中的司马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大臣被刺杀皇帝残忍找凶苏秦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大臣遭暗杀,临终对皇帝

这个被刺杀的大臣就是苏秦。说到苏秦,想必大家都是有所耳闻,因为他在战国末年可以说是很有名了,因为他的合纵之术,联合六个国家一同来抵抗秦国,使得秦国一时之间也是拿不下其他的六个国家。

因为苏秦首先被重用的就是在燕国了,所以苏秦一直想要报答燕国,也是便成为了燕国的奸细,潜伏在了那时候背叛的齐国中,并且也是成为了一个奸佞小人,就是为了拖垮齐国,也就是因为这样,被齐国的大臣们所记恨。

之后,苏秦便是被一个人刺杀了,在临死之际,他还想要为自己找出真凶,于是告诉齐王,说在自己死后就说自己是燕国派来的奸细,在将自己五马分尸,齐王只当这是个计谋,于是照做,没想到之后凶手果然自投罗网。

苏秦其实也是鬼谷子的弟子,在出师之后也是很有才能,合纵之术就是他的代表,并且也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最终遇害,所以也是没能成功的抵御秦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为何司马懿的人生经历与曹操如此相似?

全文共 1434 字

+ 加入清单

仔细看司马懿曹操两个人的经历,会发现,他们的人生其实颇为相似。他们都夺了前代的政权,可是在明明有能力称帝的情况下却始终没有这么做。说到这一点,声称自己要匡扶汉室的刘备可就不比曹操了。那么,为什么司马懿与曹操会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司马懿又经历了些什么呢?

司马懿与曹操其实很像,司马懿开始并没有夺权的打算,而是因为随着历史发展的潮流,手里的权力与实力膨胀,给了他夺权的实力。但在他手里并没有推翻魏国,而是在他儿子司马昭手里,纵观整个三国历史,司马懿好像是曹时代的重演!

司马懿早期在曹操身边一直充当秘书的角色,受到曹操的影响,在政治和军事学到了很多东西,要说司马懿是曹操的关门弟子大弟子也不为过。司马懿后期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并由他的后代取代了魏国,不能说司马懿的能力比曹操强,只是因为魏国后期,有才干的人很少,能斗过司马懿的人几乎没有。

司马懿在魏国后期年纪较大,经历多,老谋深算,再加上魏国的宗室托孤重臣曹爽志大才疏,才使司马懿得逞。

司马懿夺权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随着手里权利的增加,历史一步步将他推到那个位置,如果一开始司马懿就想夺权的话,早被曹操杀掉了。曹魏王朝在曹丕之后,都比较短命,之后幼子即位!幼子皇帝在历朝历代都是最好掌控的了。曹丕死的时候还不到四十,他的儿子曹叡二十岁就即位,司马懿辅助曹叡的时候,曹叡表现出了他的才能,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只是到了后期变得昏庸,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这正好给了司马懿的可乘之机,也让司马懿认识到他是一个不值得辅助的人。

公元251年八月,一世枭雄司马懿时至73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然而雁过留声、人过留言,司马懿在临终前会留下什么遗言呢?史书如此记录他的遗言:“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这句话本是拳拳之心,然而大家都知道,司马懿老谋深算,一生善于演戏。尤其在三国演义中,相比诸葛丞相,他绝对是反面人物。那么,这句话到底是发自肺腑,还是故意说给史官们和曹魏皇室听的,演好人生最后一场戏?众说纷纭。

鉴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懿的猜忌、怀疑可谓由来已久。当年曹操曾特意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不过曹丕并没有听信乃父之言。

时至曹丕之子魏明帝,对司马懿虽倚重,但并不那么信任。曹叡:“司马公忠正(指司马懿),可谓社稷之臣乎?”陈矫:“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而另一大臣高堂隆在病危之际,也提醒明帝“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矛头直指司马懿。

后来司马懿尽管成为魏明帝的托孤大臣,但也有所防范的。司马懿以太尉“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而曹爽则是“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显然曹爽为第一托孤大臣,而司马懿次之。司马懿名望功绩远在曹爽之上,如此安排后事,显然对司马懿的不放心。

但其实,司马懿能笑到最后有许多偶然事件发生,并非从一开始就图谋着篡位夺权。因为,司马懿在辅佐曹操之时,已经是人到中年了。古人的寿命不比我们现在,所以司马懿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跟着曹操打天下,从而在余下的生命可以建立更多的功业。

可没成想,曹操竟然没过几年就死掉了。继位的曹丕,也是一个短命鬼,皇帝宝座没坐多久就追随曹操而去。而司马懿由于能力强、资历深,就顺理成章辅佐曹叡。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是人到暮年了,看到那么年轻的曹睿,恐怕也没有什么想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两人一生交手过几次?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是三国中大家最喜欢谈论的两位大人物了。诸葛亮年少成名,也算是演义当中的主角之一,而司马懿则是忍辱负重,后来居上。最后诸葛亮北伐期间,和司马懿有过几次正面交锋,如果拿最后的战绩说话司马懿还是占据了上风。不过要是对两人的一生做一个对比,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更厉害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一直是个讨论的热点,其实两人在各自的国家里都算是最后的胜者。不过国运不同,导致结局不同,当时的曹魏还是比东吴、蜀汉更加靠谱。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很罕见的站在了司马懿的角度描写了他的一生。可以发现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两人的性格也是大相径庭。诸葛亮是一早就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所以才会加入刘备不然诸葛亮会有更好的选择。而司马懿这边早年根本就不愿意出仕,宁愿自断双腿都不想去曹操身边当官,这样的人你能相信他有什么雄心壮志么?所以司马懿的野心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通过时间的堆积和自保的本能才滋生出来的。司马懿早年为人非常小心低调,你根本就不会察觉这个人的存在,就更别提把他当做是眼中钉了。

诸葛亮在刘备身边就顺风顺水多了,顶着光环出身还帮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对于缺少人才的蜀国来说,诸葛亮简直就像天降神兵,成为刘备身边最信任的人。不过蜀国国运的确也是三国当中最脆弱的,关羽战死还丢掉了荆州,直接让蜀国加速了自己的衰败速度。等刘备一过世,诸葛亮也明白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就制定了北伐的计划,表面上是为了克复中原匡扶汉室,实际上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以攻代守。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才让他有机会和司马懿来一场面对面的对决。

司马懿这边也是被顺水推舟,排行论辈也该到司马懿出场了,当司马懿知道自己要和诸葛亮对决心里还是非常紧张的。毕竟司马懿没什么带兵打仗的经验,而且诸葛亮被大家吹了这么多年,所以心里逐渐也就非常顾忌和诸葛亮打仗。不过这次司马懿的性格帮了他大忙,司马懿本身就非常会避其锋芒,而且性格非常沉稳,不会轻易被对手挑拨激怒。碰上心急如焚的诸葛亮正好就被这样的司马懿给克制了,所以无论诸葛亮如何刺激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出兵,打起了拖延战术。对于司马懿来说只要自己不出错,回去好交差就行,冒然出击可能还会增大自己的输面。

这里也不得不说,在上方谷是诸葛亮绝杀司马懿的上佳机会,只是这次连老天都选择站在了司马懿这边,也是让诸葛亮元气大伤知道天命难违。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硬要说谁更厉害,是比不出个什么上下的。因为也从来没正面比拼过,而且两人当时的国家国力已经相差太多,如果曹魏和蜀国旗鼓相当。诸葛亮和司马懿能来一次公平的对决,说不定还能将两人分个高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