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司马懿残暴吗(最新20篇)

历史上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对农民阶层的横征暴敛时期,由于农民阶层得不到最底的生存保证而自发的武装起义运动。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一些关于司马懿残暴吗,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6581

文章

232

篇1:司马懿取代曹魏政权是好事么?曹家为什么没能防住司马懿?

全文共 2413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上曹魏算是三国第二个被消灭的政权,因为司马炎建立晋国的时候还并没有消灭东吴。估计曹操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竟被司马家篡权成功了。为什么曹操、曹丕和曹睿三代君王都没能防住司马懿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司马懿活的太长啦?其实司马家族夺取曹魏政权也不全是坏事,可能还促进了曹魏的发展,而且也是对皇权的一种反抗。

曹魏的政权,从公元220年开始,形式上维持到公元265年,为晋所代替;但实际上,从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后,政权就已经是掌握在司马氏家族手里;这一年是魏晋政权交替的关键性的一年,司马懿虽然没有做皇帝,但他是魏晋政权交替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司马懿和他的儿孙为什么能够夺取曹魏的政权而代之呢?这要从当时客观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和曹魏、司马氏政权性质对当时具体历史情况的适应和不适应上来说明。

自东汉以来,和中央皇权势力相对抗的地方豪强势力兴起,这个地方豪强势力在经济上社会上有强大的巩固的基础。黄巾起义失败、东汉帝国瓦解后,豪族势力更为发展。

曹操起于这种历史环境中,曹操也是这些地方豪强势力中的一个。曹操集团在逐渐扩大发展中,也就更加吸收了许多地方豪强势力,成为自己集团中的骨干。但曹操和别的地方豪族集团是存在着区别的。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桓帝时为中常侍,大长秋。所以曹操的家世是属于宦官系统的。这一系就从东汉以来是中央皇权的依附物,是站在皇权一边和世家豪族对立的。

曹操一出手,对于世家豪族势力就是采取打击政策的。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他初入尉廨,就“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后来,他做济南国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在迎接汉献帝都许以后,曹操是实际上的政权掌握者,是皇权的代表人。在他向国家政权的掌握者路上发展的时候,他的集权主义和世家豪族的地方分权主义的矛盾就慢慢地更加显露出来了。对于世家豪族,曹操逐渐采取打击的政策。

袁绍是汝南豪族,袁绍在河北时的政治,就完全是世家豪族的政治。曹操取得河北后,就一反其道而行。

《魏书》记载他取得河北后曾下令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

曹操对于手下能打击豪强的人都是非常鼓励的。杨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曹操)以为能”(《三国志·魏志·贾逵传》注引《魏略》)。满宠为许令,“时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界数犯法,宠收治之。洪书报宠,宠不听。洪白太祖,太祖召许主者。宠知将欲原,乃速杀之。太祖喜曰:‘当事不当尔邪?’”(《三国志·魏志·满宠传》)

曹洪是曹操的族弟,战争中救过曹操的命,是豪族大家,宾客布在各地。杨沛、满宠能打击曹洪宾客的“征调不肯如法”或“犯法”,曹操就称之曰“能”,称之曰“当事不当尔邪”,这可看出曹操对豪族的态度。

规矩老实一点的豪族,就向曹操俯首帖耳地臣服。如豪族李典,在黄巾起义时合宾客部曲数千家随曹操。及曹操破袁绍,李典自请以宗族部曲三千家徙魏郡(曹操封地)。

曹操强化集权的政策,也表现在他所采取的封国制度上。曹操对于功臣的封立,多是只有虚号而无实封的。有实封的,封地和封户也是很少的。除张绣外,诸将封户未有满千户的。曹操的集权政策也为他的子孙所继承。

魏文帝对于各封户本已很少的封侯,还采取汉武帝推恩的办法,从他的封户中分出一部分封他另外的儿子为列侯。

魏的同姓封国,情形更惨。皇帝的子弟,名义上虽也封王,而实际上却毫无实权,甚至毫无自由,和囚徒一样。皇帝对诸侯王管制极严。法令规定:诸侯王皆须就国,不得停留在京师,诸侯王不得辅政,诸侯王也不得和别人来往。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述魏的封国说:“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另一位史家也说:“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县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注引袁子曰)

所以,我们看得出来,在曹魏政权下有两种力量在矛盾着,一种是集权的力量,一种是日益发展起来的世家豪族势力。

司马氏对曹魏的政权争夺,正是代表着世家豪族对集权政治的反抗。在曹魏中央集权政策的控制下,这些地方势力的世家豪族虽然不敢公开反抗,但对集权蕴藏着不满。

在王凌计划起兵反对司马懿之前,他的儿子王广曾有一信劝他不要起事,信上说: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同党,“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三国志·魏志·王凌传》注引《汉晋春秋》)。所谓百姓,当然是指的一般世家豪族阶级,不会是劳动人民。百姓的“莫或之哀”,正说明世家豪族是不同情曹氏的。

魏明帝时,兖州刺史王昶曾指出这是曹魏政权的危急。他说:“魏承秦汉之弊,法制苛碎,不大厘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而望治化复兴,不可得也。”(《三国志·魏志·王昶传》)但王昶这种微弱的呼声,在曹魏中央集权打击豪强的大氛围中,没有被注意。

东汉以来发展起来的世家豪族,其势力是强大的。汉末以来分散性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更是促进分权的世家豪族势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它是有可能冲倒集权政治而成为政治上的支配力量的。掌握着这一历史条件的便是司马懿父子。

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是集权和分权的斗争,是专制皇权和世家豪族的斗争。司马氏的胜利代表着分权的世家豪族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爱惜人才的曹操为何不任用司马懿?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什么不用司马懿?

因为司马懿有不臣之心。曹操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看出司马懿有野心,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甘愿于平凡的人,不愿意被人控制。曹操拥有着雄心壮志,而且非常知人善任,一直都会比较喜欢招纳贤才,这才能够换来无数人的忠心耿耿。

曹操在面对司马懿时为什么不愿意重用,因为司马懿本身就是一个不愿意服从的人。古代的君臣之间所讲究的就是一个绝对性的服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发点也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而考虑。古代的这些明君一般都会要求不能够太讲小,所讲的就是一个大局观,司马懿就不一样。

曹操之前也曾经想要让司马懿进入到朝廷做事,但是司马懿就因为曹操属于宦官的后代,因此装病不去还有一些看不上曹操。

曹操虽然是一代枭雄,不过却非常爱惜人才,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和司马懿计较,你没有强行让司马懿到自己手底下做官。

曹操是一个拥有着大格局的人,就好比是你和一个人聊天,你说什么对方都能够接上,而且和你聊天一直非常的开心,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这也就意味着对方的格局和见识必然就会超出你很多。曹操和司马懿就是这样,因此曹操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司马懿内心隐藏的真实想法,只是很可惜曹操就算想的非常周全,万事俱备,也没有想到曹丕依然还是选择重用司马懿,最终取代了自己一手创建的魏国。

不过从这里也能够看到司马懿确实是一个懂得隐忍的人,内心一直都在不停的完成自己的梦想,虽然在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的复杂之处,可是依然还是会有更高的成功几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诸葛亮和司马懿谁的称号更厉害?司马懿为什么叫冢虎?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这对冤家,似乎各个方面都已经被人拿出来做过比较了。那这次就比比两人的称号,到底谁更厉害一些呢?诸葛亮的称号我们都非常熟悉,叫“卧龙”,而司马懿的称号为“冢虎”,虎啸龙吟两人也是不分伯仲。不过龙应该要比虎厉害一些吧,为什么最后的结局却是反过来的呢?没办法,称号这种东西噱头占了大头,毕竟演义也是本小说,蜀国的人又自带光环。但从称号来看,这回合应该是诸葛亮胜了吧。

诸葛亮司马懿谁厉害,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认为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其实却不然,通过《三国演义》,论智慧、论兵法、论谋略,诸葛亮虽然都远胜司马懿一筹,他不仅能用一座无人把守的空城让司马懿退兵三十里,即便是身后也能让“死诸葛”吓倒司马懿的十万雄兵,但是最后诸葛亮却没有斗得过司马懿,致使蜀军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每一次都是兵退而回,无果而终。

历史上,人们都喜欢取绰号,绰号在古代有着非常的文化内涵,绰号有自己取的也有别人取的,自己所取,蕴含丰富,他人所命,嬉笑怒骂、诙谐幽默,在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有一个绰号,而有绰号的历史人物更加的个性化,对这个人物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认同度,我们可以看看三国时他们的绰号。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号称卧龙,恐怕这个绰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卧龙指龙没有在天上飞,龙还在沉睡;凤雏是指没有进化的雏鸟,未成形的凤凰;幼麒姜维,没有长大的幼仔,还在成长的麒麟。卧龙、凤雏、幼麒其实都是有褒义的,指他们三人合在一起,风云际会,将会有飞龙在天才,浴火重生,进化成麒麟,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诸葛亮一生的对手则是司马懿,那么司马懿的绰号叫什么呢?司马懿的绰号叫冢虎,冢指坟墓,亦为荒野的地方,愤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虎没有危害,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老虎可以一招致命,指的是祸害终究能成患。

而司马懿这个绰号与其一生相当吻合,隐忍持重的作风,诡谲机变的谋略,狠辣凌厉的执行力,三者结合,最终达到了出其不意,致命一击的效果,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战乱几十年,最后全部归于晋,也就是最后胜利者司马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史书上明确记载了司马懿的死因:嘉平三年,司马懿病死,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但也有野史记载了另一个更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据说诸葛亮知道司马懿有个翻书的时候习惯用手沾嘴里唾液的习惯。孔明知道自己要死,就在死之前日夜用毒水浸泡兵书,后来司马懿得到了这些书,日夜攻读以手拈口翻书,最后中毒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燕山君是谁?揭秘古朝鲜最荒淫最残暴有念母情节的国王

全文共 2446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燕山君其实很多人认识他应该是从韩国的电视剧里面知道这个人的,其实他在韩国的历史上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也算是历史风云人物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但是从电视剧里面看得出来,这个人好像是十分的残暴了,而且也十分的荒淫无度,念母情节十分的严重,那么他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吧!

个人认为,要真正看出这部片子的味道,要熟悉这个片子中讲的那段历史。这个片子里的王,是李朝历史上最荒淫残暴的君主燕山君李隆(竖心旁隆,韩国汉字,1494——1506年在位)。不得不说,这个王演得实在是太好了,把这个有严重俄狄浦斯(恋母情结)倾向的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燕山君是朝鲜李朝的第十任君主。和他同期的大明皇帝,是明朝历史上的有道之君弘治帝(明孝宗)。讽刺的是,燕山的作为根本不像弘治,却和弘治的儿子正德(明武宗)十分相似。然而,和正德比起来,燕山君可以说是残暴有余,而荒唐不足。

片子里的燕山君在每当朝臣们提到他的父王时就会暴怒,似乎和自己的父王有着深刻的仇恨——事实的确如此。燕山君之父,是李朝第九任君主成宗(1469——1494);燕山君之母,则是尹氏。在李朝历史上,成宗是一个有道之君、勤政爱民、优待儒生:在他统治时期,李朝进入了全盛,这也是片子里大臣总对燕山君说他父王如何如何好之类的话的原因。

尹氏本是一个宫女,在受到成宗的宠幸之后晋位王妃,并为成宗生下了王子李隆,也就是后来的燕山君。一开始,成宗和尹氏十分恩爱,尹氏可以独享专房之宠。可成宗毕竟是国王,身边不缺女人,渐渐地便宠爱起了别的嫔妃。尹氏是个妒妇。为了夺回丈夫的宠爱,她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携带毒药,准备毒死受成宗宠爱的嫔妃。愤怒的成宗将尹氏降格为嫔,可尹氏好不收敛,这引起了宫中大臣以及成宗之母仁粹大妃韩氏的强烈不满(仁粹大妃,就是电影里被燕山君撞死的那个老妇,是燕山君的亲奶奶)。尹氏见自己的位置终究不能确保,便陷入疯狂,和成宗打了起来,抓破了成宗的脸。震怒的成宗遂以毒药赐死尹氏。尹氏死前曾说:“将我葬在国王经过的路旁吧!好让我一睹日后儿子君临一国的英姿!(就是电影里孔吉演戏时候说的那句话)”。尹氏死后,成宗命令任何人都不得再提起她,并将她从历史中彻底“抹掉”,把几乎一切和她有关的资料和东西都销毁了。当时,李隆年纪还太小,对许多事情都懵懵懂懂的,不能理解到底出了什么事。不久,另一个也姓尹的嫔妃生下了成宗另外一个儿子李怿(后来的中宗)。

李隆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母亲,父王对他也很冷漠。有一次,李隆出去玩,回宫以后成宗问他:“在宫外都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啊?”(这是成宗少有的展现父爱的时刻)李隆回答:“看见母牛和小牛在一起,非常羡慕。”后来,大了一些的李隆在宫廷档案中发现一个尹姓陌生宫人的事迹。追问之下,他才意识到那就是自己的生母,也知道了自己的奶奶和父王当年是如何逼死自己生母的。因此,在真相大白之后,李隆对母爱的渴望就化成一股畸形的俄狄浦斯情节,想要报复自己的父亲。

1494年,成宗死,李隆作为世子继位。一坐上王位,燕山君(下文皆称李隆为燕山君)就开始了对父亲的复仇。他向父亲生前喜欢的宠物放箭,欣赏那宠物痛苦挣扎而死的样子。接下来,他便将屠刀转向父亲生前亲近的大臣。

当时,李朝朝臣本分为两派,一派位勋旧贵族(李朝勋贵势力很重),一派为科举出身的士琳派。成宗亲近士林派,这些儒臣便成为燕山君仇恨的对象。1498年,燕山君以一起文字狱为突破口,在勋贵怂恿下对士林派进行大规模清洗,屠杀了三十多名亲近成宗的儒臣,将已死的士林领袖金宗直开棺戮尸,制造了残酷的“戊午士祸”。

屠杀过后,燕山君却发现自己虽然是国王,却并非能够为所欲为的。李朝的制度是仿明而建的,君主在这一制度中虽然理论有至高无上的独裁大权、能够对朝臣中的任何一人进行伤害,乃至夺取大批朝臣的性命,却不能违背“礼”,也必须政府机构运作中君主的义务——他要签阅无数文件,必须出席各种各样的典礼和仪式,要在官员们互相扯嘴皮子时做出仲裁,还要在私生活方面被官员监督——只要他生活上一有什么行为违背了“礼”,官员们就会上书从道德上否定他的行为,抬出“祖宗”“社稷”之类的东西压倒他,而他虽为王,却不能违背祖训——在太庙里,他还要对祖宗的牌位磕头(君主在这种体制里的尴尬处境,《万历十五年》有着生动的描述)。他被要求为神,而不是人。他的一举一动在大臣眼里都必须符合儒家礼仪、必须像一个“神”。至于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私生活,那都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关乎天下的。理想的君主最好像成宗,或者当时的大明弘治帝那样端拱而治,无欲无求,一言一动都小心谨慎、符合儒家典礼。他是“王”,大家只希望他成为神化的王,而不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叫李隆的人。

因此,你可以想象在屠杀士林之后的燕山君有多郁闷了。他虽然可以像踩死蝼蚁一样杀掉大臣,却不能跳出祖制给他安排的角色。因此,就像弘治帝的儿子正德帝(明武宗)一样,他开始了另类的反抗。他将国中的勋贵的豪宅和成均馆(李朝太祖建立的,类似明朝国子监、今天的中央国立大学)全部改成宴会厅、乐坊和妓院(这也是电影里为什么孔吉他们能进宫的原因),成均馆中的儒生全被驱逐,燕山君搜集全国美女乐工填充其间,强迫医女为官妓,每日疯狂淫乐;大量佛寺则被烧毁或改建成妓院,僧人被赶走,代之以妓女。他将首都汉城的一大片区域(方圆三十里)拆毁,把那里的百姓赶走(片子开始,六甲对师兄说过这事),为自己建造了巨大的狩猎场。

燕山君穷奢极欲、大增赋税,又流水般花钱,使朝鲜国库日益捉襟见肘,民生艰难。为此,他决定向掌权的勋贵们要钱。那些勋贵们虽然在奢侈纵欲上不及燕山君,生活却也是非常腐化的。因此,电影中有这么个片段:孔吉他们在燕山君面前表演讽刺贪官的戏,燕山君便把一名贪官用酷刑杀掉了。影片想反映的,是燕山君的这么一种心理:“你们说我穷奢极欲,整天规劝我要勤政爱民简朴,可你们这些大臣们难道自己就干净吗?你们有什么资格说我!”这一心理,让人想起了将张居正抄家的万历帝(明神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诸葛亮、庞统、司马懿、郭嘉谁才是三国第一谋士?

全文共 1558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要在诸葛亮庞统司马懿郭嘉这四人当中选一位最厉害的谋士你会选谁呢?如果是按照三国演义里的表现,那诸葛亮和司马懿应该都会排在前面,但是根据正史内容来的话,诸葛亮可能就是倒数了。不过这里还是做一个综合考量,毕竟一位谋士不仅要能出谋划策,还要看身份和担当是不是够分量。而诸葛亮能给后人带来的影响绝对是最大的。第一位:卧龙

即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

他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耕种。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都无果而终。

事实上,诸葛亮的一生,是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刘备正是遇到诸葛亮后,才开启了人生的转择点,才使得兴汉大业有了真正的起步。

基于此,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第二位:凤雏

即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与诸葛亮相似的是,庞统也是闻名于山野。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庞统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为表彰他的功勋,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陈寿对其有如下评价: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第三位:冢虎

即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在三国时期,司马懿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可以说,在三国中期,能够与蜀国军师诸葛亮比智慧和谋略者,大概只有司马懿一人。所以,魏明帝曾对司马懿说:“西方事,非君莫可付者。”司马懿对诸葛亮,攻无力取胜,守足可以自保。诸葛亮北伐曹魏,在第四、五两次最有威胁的出兵中,都是因司马公的巧妙拒守而使其无功自撤。第四位:鬼才

即郭嘉,字奉孝,外号“鬼才”,曹操帐下著名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他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曾大哭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由此可见,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那么,在上述四位顶级谋士中,谁才能称得上是三国第一顶级谋士呢?

个人认为:三国第一顶级谋士,非冢虎司马懿莫属。

一方面,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真正笑到最后的人。他熬死了曹丕、曹睿,耗死了卧龙,从而以自己的谋略使魏国游刃有余的应对蜀汉和东吴,并奠定了西晋代魏的基础;

另一方面,庞统和郭嘉二人,都是英年早逝,平生功绩无法与诸葛亮和司马懿并论。而诸葛亮谋略水平虽高,但对司马懿却是无可奈何,致使北伐屡屡受挫,最终含恨病逝于五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操不杀司马懿的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曹操没有杀司马懿主要是三个原因,首先是曹操一直比较注重人才,在司马懿投靠曹操之前,一直对于司马懿的才华都会有所耳闻。另外司马懿是一个隐藏比较深的人,始终都会善于伪装和曹丕之间的关系比较好,从始至终都没有被抓到把柄。从天下三分的局势来看,正好就是需要去招人的时候,如果选择杀掉司马懿,很有可能就会彻底的失去人心。

司马懿真的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为了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一直都会引人伪装。曹操第1次在找到他的时候,直接就说自己患有疾病不方便,见面后来直接推脱不过,就只能够选择收敛锋芒,希望能够有效去除曹操的疑心。这就导致曹操在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之后,根本就没有打算去除他的性命。

葛亮媲美,当初曹操选择使用司马懿也完全是看中了这一点,在两人多次交锋的过程中,完全就可以体现出来,比如当初诸葛亮就摆出空城计。司马懿知道两个人制衡的一个重要性,因此直接就选择退兵,并不是没有看破空城计,而是知道一旦进入到其中之后可能反而会有一定的影响。

司马懿有才能有谋略,正是辅佐了4代帝王,而在后期也同样慢慢的控制局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臣,这就能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不是能够一直如此的隐忍,相信早就已经被曹操铲除,自然也不可能会有接下来的机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有的时候如果能够注重于隐忍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决然没有任何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司马懿怕诸葛亮吗?他为什么隐忍了大半辈子?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惧怕诸葛亮吗?

司马懿并不怕诸葛亮,但选择隐忍大半辈子,完全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如果不是韬光养晦,估计也不可能会有后期的成功,在这一个阶段司马懿确实是能够忍别人的时候不能够忍。

一、三国鼎立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每一个英雄都会拥有着不一样的特色,这里就会有一代枭雄曹操。尽管历史上有人会觉得曹操就是一个小人,但从今天的辩证就可以看出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具备着优秀军事才能的人才,能文能武。其实这些英雄全部都只是孝中自己的主上,但是朝代的更替,历史的转折终究会导致皇朝进入到灭亡的阶段,只有隐忍的英雄形象才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二、隐忍半生

从少年时期就开始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想法,始终隐忍内敛,始终性格稳重,因此就能够得到领导的认可。司马懿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心中早就已经有了了断,如果自己能够选择加入到曹操的旗下,迟早有一天可以获得成功,在这一段时间内,为了能够打消曹操的疑惑心。一直都在勤勤恳恳的做事情。

三、伺机而动

曹丕登上皇位,曹丕和司马懿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曹丕很相信司马懿在这个时候司马懿的地位就开始逐渐的提升。没有曹操这一个阻碍,司马懿也开始拥有了一定的实际权利,但是曹丕虽然比较相信司马懿,却始终没有忘记曹操的话,根本就不敢把一些重要的军权交给对方。司马懿当然知道曹丕内心的想法,但却没有任何的异常表现,一直都在尽心尽力的辅佐对方。如果不是因为一直都如此的隐忍,也不可能会有机会获得最终的成功,在70岁的时候还能够举兵造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忍耐这件事情上,司马懿还是值得大家敬佩的,确实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特别的佩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斯巴达人为何对希洛人那么残暴?揭秘斯巴达人不为人知的残暴一面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斯巴达300勇士》这部电影相信有不少朋友们都有看过了,只要看过的朋友们就会知道,斯巴达人是一个非常自律的民族,为战斗而生,打仗战斗力极强,非常的勇猛,每一个战士都是一个超强的战斗力。同时,他们还特别的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来不贪婪。然而这些种种令人赞赏的一面背后却也是斯巴达人残忍暴力的一面,从他们对待希洛人的态度我们就能看出了。

斯巴达人是一个奉行着军国主义的民族,长期对外发动战争,在斯巴达人统治下的希洛人的兵役负担是非常沉重的。就在希波战争期间,斯巴达人就一次性的征招了3.5万的希洛人与正规军一起出征。这些希洛人被迫去打头阵,为的就是用希洛人的生命去试探波斯人的虚实,一次来削减波斯军队的实力。

希洛人常年都在忍受这斯巴达人的暴行,也经常性的发动武装起义,可奈何斯巴达人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强了,根本打不赢。虽然说希洛人的人数远远高于斯巴达人,但是为了能够镇压希洛人叛乱,于是斯巴达人就发明了一种叫做“克里普提”的方法来专门迫害和消灭希洛人。所谓的“克里普提”就是秘密行动的意思,在不经意间将那些躁动分子赶尽杀绝。

在斯巴达人与希腊人的一场战斗当中,2000希洛人立下了赫赫战功。斯巴达人许诺这些希洛人战士自由,还将他们带到了大神庙中给神谢恩。然而事实上斯巴达人是卸磨杀驴,等待希洛人的却是已经早早就埋伏在大庙周围的斯巴达战士和奴隶主,迎接他们的就是一场毫无怜悯的屠杀。那个时候的希洛人是不会被当人看的,他们只是斯巴达人的财产,而且还是公共财产。或许少数的斯巴达人没有权利买卖希洛人,但是每个斯巴达人却有权利任意伤害希洛人。

在史料当中就有记载到斯巴达的长官时不时的就会派遣大批大批最为谨慎的青年战士们下乡历练。这些青年战士只会带着短剑和一些必备的给养品。而他们的历练并不是去杀什么野兽,主要是找自己想要杀的希洛人,可以没有任何理由,随便杀。一般情况下,白天他们会隐藏到比较偏僻的地方,他们会杀死他们所捉到的每一个希洛人。有时候他们还会来到希洛人正在劳动的田地里,然后杀死其中最强壮的那个希洛人。

在斯巴达人的节日当中,他们还会专门将希洛人灌醉,然后将其拖到公共场所肆意的进行侮辱。或许希洛人根本就没做错什么,但是每年希洛人都会被鞭笞一次,而目的就是要让希洛人铭记自己的身份,铭记自己永远只是一个奴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司马懿为防盗墓煞费苦心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为防止盗墓,临终前这样交代子孙

古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陵墓,其中最盛的就是汉武帝的陵墓,花费了53年才建好。历代的皇陵都修建的特别的宏伟,但是有一个朝代却反其道而行,那就是晋朝。根据记载,东晋和西晋共记录的帝王的陵墓,有15处,他们分布在城外的荒郊野岭之中,具体位置和其他具体信息,连盗墓贼也没有地方可寻。

晋朝历代皇陵的低调来自于他神秘的建立者司马懿。说起司马懿,他可是一只非常可怕的老虎,但有锋芒并不可怕,关键他懂得隐忍,懂得隐藏自己。他只出一招,但是一招就足以定天下。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把魏国的权力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夺权后的司马懿没有高兴太久,因为年事已高,打下的天下只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论自己还能再活几年都是未知,他也无心称帝,这时候他担心的就只剩下身后事了。当时盗墓贼众多,也很猖狂,之前自西汉以来的墓穴没几个是完整的了。

一代奸雄曹操就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可以说煞费苦心,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几十处墓地,不知道哪一个是真的。司马懿为了能够最大的程度保护家族陵墓的完整,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谏言,就是不坟,不束,不谒。1980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幕府山地区的百姓准备修建一间厂房,工作人员在平整地基的过程中,无意发出了一座千年古墓。南京考古专家得知消息,立刻前往现场进行勘察。

挖开古墓后,墓中的景象让专家大吃一惊,这座墓穴盗洞百出,墓中的陪葬品更是摆放混乱,墓主人的尸骨散落一地。专家看到此景之后十分揪心,根据墓志铭得知了墓主人的身份,埋葬在这里的是司马懿的后代。其实,至今为止,古代的墓穴很少有被盗的风险,这座古墓正是因为违反了祖训,才落得这样的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司马懿夺权后灭了曹氏7000多人 曹操旧部为何无动于衷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夺权后灭了曹氏7000多人

之所以无动于衷,其实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有心无力,一个也是因为特别的心寒。

心寒的原因是因为对于曹氏宗亲的打压特别的过分,在曹植和曹丕夺得帝位的过程中,曹丕本来就是通过世家大族才最终上位,所以才会给世家大族更多的利益。

同时也非常的恼恨兄弟叔伯,一直都会给自己下绊脚石,所以在拥有权力之后,马上就选择夺走这些人的权利。在失去权力之后自然就没有办法领兵,而且后期也同样会变本加厉,马上就把冰城加到一些外姓人的手中。

这就导致整个家族一直都会被打压,最终后继无人,直到生命最后的关头还会选择提拔一个曹爽。曹爽在目前的朝中因为没有任何的功绩,所以也有一些不服。就是因为之前留下的祸害,所以才会觉得特别的心寒,在整个政变的过程中也没有办法反抗。

当然最主要的问题肯定就在于托孤大臣。在一开始的时候,也同样会和司马懿一直以来相敬如宾,对于司马懿也会非常的尊重,如果曹爽完全按照这个路子,肯定也能够将司马懿而死。可是曹爽本身就没有任何的政绩,这本身就是一个完全靠提拔的二世主,为此改变政权,所以就开始进入到改革的阶段。

在这一个改革的过程中,也同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一个就是手段特别的急,所以同样触碰到一些利益。另外一个其实就是特别的嚣张跋扈,在此时就会冒犯到皇帝,在改革的时候也同样会有一些私心。那么在此时也同样可以趁机给自己获得更多的牟利,所以这就会产生对应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诸葛亮和司马懿如果还在世他们的座右铭会是什么?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被誉为是三国中最大的宿敌,不过似乎司马懿更像是诸葛亮的克星,两人的性格十分相克。如果诸葛亮和司马懿生活在现代,他们的座右铭会是什么呢?其实两人刚刚出仕的时候,诸葛亮是要比司马懿更有野心和抱负的,但是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发展,让司马懿有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而且司马懿也算是隐忍了一辈子,最后选择不再忍了。

诸葛亮外号卧龙,司马懿外号冢虎,两人在三国时期可谓是一生之敌,然而后世对两人的评价却天壤之别。

其实两人的结局迥异,从他们的人生志向就能看出。看看他们各自的座右铭,就能得知为何会走向这样的结局。

诸葛亮出山后,让颠沛流离的刘备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在刘备死后,尽心辅佐刘禅,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为了蜀汉的基业耗费了一生的心血。

而司马懿侍奉曹魏四代君主,曹丕曹叡更是把他看做心腹大臣,临死前托孤于他。然而司马懿却最终监守自盗,夺了曹魏的大权。在他的基础上,他的后代众目睽睽之下弑君篡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将这句话视为自己的座右铭,而他也用了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句话。诸葛亮没有选择强大的曹操,而是选择辅佐当时几无立足之地的刘备,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刘备死后,他竭尽所能辅佐不成材的刘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总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一生回报刘备对他的信任,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北伐的路上。哀哉,诸葛武侯!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司马懿

司马懿则恰恰与诸葛亮相反,与后世美名相比,他更在意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这一点,从他选择加入曹操的阵营就已经证明。司马懿第一次被曹操征辟时,此时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胜负未分。因而司马懿装病不出,在家里整整待了两年没有出门,等到曹操击败袁绍后才同意出仕。

此后,司马懿的所有计划,都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他阴养死士,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终于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将曹魏的政权蚕食至尽。

近几年,许多三国题材的影视剧,都在为司马懿洗白。厚黑学的兴起,也让许多人觉得司马懿才是最大的赢家。但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心中的标准不同,诸葛亮鞠躬尽瘁,留下了千古贤相的美名。司马懿虽夺得天下,但后世对他的评价仍然是奸臣、野心家。更别说司马家篡位后,德不配位,仅仅数十年就爆发了五胡乱华,造成中华民族最惨痛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两人一生交手过几次?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司马懿是三国中大家最喜欢谈论的两位大人物了。诸葛亮年少成名,也算是演义当中的主角之一,而司马懿则是忍辱负重,后来居上。最后诸葛亮北伐期间,和司马懿有过几次正面交锋,如果拿最后的战绩说话司马懿还是占据了上风。不过要是对两人的一生做一个对比,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更厉害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一直是个讨论的热点,其实两人在各自的国家里都算是最后的胜者。不过国运不同,导致结局不同,当时的曹魏还是比东吴、蜀汉更加靠谱。

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很罕见的站在了司马懿的角度描写了他的一生。可以发现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两人的性格也是大相径庭。诸葛亮是一早就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所以才会加入刘备不然诸葛亮会有更好的选择。而司马懿这边早年根本就不愿意出仕,宁愿自断双腿都不想去曹操身边当官,这样的人你能相信他有什么雄心壮志么?所以司马懿的野心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通过时间的堆积和自保的本能才滋生出来的。司马懿早年为人非常小心低调,你根本就不会察觉这个人的存在,就更别提把他当做是眼中钉了。

诸葛亮在刘备身边就顺风顺水多了,顶着光环出身还帮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对于缺少人才的蜀国来说,诸葛亮简直就像天降神兵,成为刘备身边最信任的人。不过蜀国国运的确也是三国当中最脆弱的,关羽战死还丢掉了荆州,直接让蜀国加速了自己的衰败速度。等刘备一过世,诸葛亮也明白自己不能坐以待毙,就制定了北伐的计划,表面上是为了克复中原匡扶汉室,实际上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以攻代守。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才让他有机会和司马懿来一场面对面的对决。

司马懿这边也是被顺水推舟,排行论辈也该到司马懿出场了,当司马懿知道自己要和诸葛亮对决心里还是非常紧张的。毕竟司马懿没什么带兵打仗的经验,而且诸葛亮被大家吹了这么多年,所以心里逐渐也就非常顾忌和诸葛亮打仗。不过这次司马懿的性格帮了他大忙,司马懿本身就非常会避其锋芒,而且性格非常沉稳,不会轻易被对手挑拨激怒。碰上心急如焚的诸葛亮正好就被这样的司马懿给克制了,所以无论诸葛亮如何刺激司马懿,司马懿就是不出兵,打起了拖延战术。对于司马懿来说只要自己不出错,回去好交差就行,冒然出击可能还会增大自己的输面。

这里也不得不说,在上方谷是诸葛亮绝杀司马懿的上佳机会,只是这次连老天都选择站在了司马懿这边,也是让诸葛亮元气大伤知道天命难违。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硬要说谁更厉害,是比不出个什么上下的。因为也从来没正面比拼过,而且两人当时的国家国力已经相差太多,如果曹魏和蜀国旗鼓相当。诸葛亮和司马懿能来一次公平的对决,说不定还能将两人分个高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司马懿为什么选择扶持曹丕上位?曹丕算是一位好皇帝么?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曹丕和曹植两兄弟争嗣子之位也是非常的凶,曹植是找杨修帮忙,而曹丕则是请到了司马懿。早前司马懿还因为不想入士就自己装病,但是骗不过曹操最后只能入朝,如果是这样的话司马懿应该并不想卷入危机四伏的争储之战中,为什么还会选择帮助曹丕呢?其实司马懿心里也明白曹操不会废长立幼,荀彧也是建议曹操直接立曹丕为太子,要知道荀彧一个人分量就已经能抵上不上朝中大臣了。

今天小编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跟大家阐述一下司马懿与曹丕之间的关系。

从黄初元年到七年这六年多的时间里。曹丕最大的机会也是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是否接受孙权的投降。

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下孙权为什么会投降?因为孙权偷袭了关羽,夺占了荆州,彻底与蜀国交恶。

所谓三足鼎立,就是三国之间互相制约,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而一旦谁同时与两国为敌,处境就会变得十分危险。

眼下,吴国从蜀国背后捅了狠狠一刀,导致蜀国失了荆州要地,死了大将关羽。吴蜀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冰点,短期之内不可能缓和。

假如这个时候蜀国联魏,一起攻打吴国,则吴国必灭。所以孙权才要“投降”魏国,纳表称臣。

当听说孙权投降的消息时,魏国的群臣,都觉得要接受。唯独刘晔以为不能接受。他说,孙刘本为两个小国,团结起来才能生存。今天双方交恶,正是天欲亡他们之时。此刻应该即刻出兵攻破吴国。以蜀国当前对吴国的仇恨,一定不会出手相助。而吴国一灭,蜀国独木难支,则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刘晔还指出:如果接受了吴国的投降之后去攻打蜀国,吴国一定会在后方作乱,到时候魏国腹背受敌,一定损失惨重。

然而,如此明白浅显的道理,曹丕就是听不进去。不仅如此,他还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刘晔的真知灼见并没有被曹丕所采纳。曹丕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蠢人的自负和小聪明淋漓尽致。他以为吴国投降,就是与魏国合二为一。其实,他想的简单,那孙权根本就是假意投降,这一点明眼人一看便知。果然孙权在投降后称臣后,根本就没有送质子到魏国来。

所以小编在此要说:黄初年间,最伟大的谋士,不是司马懿,不是贾诩,光彩属于刘晔!

那么以司马懿的才学和见识,会看不到刘晔所说的这些关节?显然不是。

当年司马懿策动曹操联合孙权偷袭荆州,比之如今刘晔之论高明了不知有多少。可是为何他闭口不谈呢?

小编分析,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他长期与曹丕相处,早已了解了他的深浅。第二,他并不愿意,好处和功劳,归功于他人。

曹丕在位的七年时间里,我们总是看到刘晔在提建议,提好的建议,提不被采纳的好的建议。相比之下,司马懿却一直一言不发。

这与司马懿在曹操手下积极谏言献策的情形,截然相反。司马懿每次向曹操献策,即使曹操不采纳他的建议,也一定会给他一个说法。比如说批评他“得陇望蜀”。两个聪明人的对话,点到即可。

而一个聪明人跟一个蠢人了,是没有办法对话的。司马懿太了解曹丕的为人,曹丕的胸襟,以及曹丕的能力了。

小编猜测,也许就是因为,他太了解曹丕。才在内心深处,生出了将来取而代之的想法。后世常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我们看司马懿。也许他早就已经在谋划曹魏的江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诸葛亮北伐失败郭淮才是立大功者 司马懿真的怕诸葛亮么?

全文共 90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五次均没能给魏军造成致命打击,很多人说是因为诸葛亮碰到了他的克星司马懿。其实司马懿心里还是对诸葛亮有所忌惮的,所以做什么事都万分小心,而且最后还被死诸葛吓跑,不过司马懿的手下郭淮并不惧怕诸葛亮,两次献计都完美攻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如果当时魏军没一个能站出来的人可能北伐之战结局也不好说了。

得知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司马懿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此时,司马懿大军也进至渭水北岸。大部分将领都认为应该以逸待劳,大军主力留在渭水北岸,等待诸葛亮大军的出击。但司马懿认为,渭水以南地区人口较为稠密,是必争之地,绝不能让诸葛亮夺取人口,于是下令大军加快行军速度,并在到达渭水后不做停留,立即渡过渭水,背水扎营。下一步诸葛亮的行动将如何展开呢?司马懿陷入沉思,此时雍州刺史郭淮却一语道破了诸葛亮的意图,他认为北原地区必定是诸葛亮下一个要攻占的目标,并向司马懿建议,立即出兵抢占北原,夺取战场的主动权。

不过,郭淮的建议却受到部分曹魏将领的质疑。但郭淮坚持己见,并终于说服司马懿由自己亲自率兵赶往北原固守。而正当郭淮刚刚在北原完成防御工事时,诸葛亮的大军赶到,想北原发动猛攻。但诸葛亮却没料到郭淮竟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经过激烈的战斗,北伐大军无法攻破北原,不得不全军撤回。诸葛亮的第一次突袭战就这样中途夭折。

突袭北原不成,北伐大军突然向西运动。此时在司马懿的军帐又出现了一件分歧,大部分将领认为应当集结重兵对诸葛亮进行拦截,而这个建议又遭到了郭淮的反对。郭淮认为,北伐大军的西进只是佯动,目的就是为了声西击东,其真正的目标是在东部的阳燧地区。

最终,经过激烈辩论,司马懿再一次选择了郭淮提出的战术,派遣郭淮与将军胡遵在阳燧与积石一线布防,大军主力则加快行军速度,迅速完成在渭水以南地区驻扎的任务。就在曹魏大军密集调动的同时,诸葛亮也突然改变部署,下令将西进的军队调头向东,向阳燧方向运动。这一次诸葛亮再度失算。北伐大军遭到郭淮与胡遵所部的顽强阻击,突袭战变成了阵地战,占不到任何便宜,不得不再度回撤至五丈原一带。

就这样,诸葛亮精心设计的两次突袭战都被郭淮识破,战事不仅毫无进展,北伐大军形成了对曹军主力对峙的不利局面,陷入僵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三国里最好色的人是谁?曹操和司马懿谁更好女色?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在古代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如果以现代的爱情观来看,古代的女子可能没几个能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包办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三国时期,一般的士族家里都会三妻四妾,更过分的有时还会因为贪图美色抢别人的老婆,这点上曹操就非常出名了,这次就为大家盘点三国里最好色的四位人物都有谁,一起来看看吧。

在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天下纷争四起, 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都想要争夺天下这一块肥肉, 但却久攻不下,他们都有各自的实力与优势存在。于是就是在这样一种胶着的情况下, 大家都比较重视自己势力的发展,所以在社会生产与与各种发展上君主们都是比较重视的。而这也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局面, 这样可以为以后的天下大统一做一个铺垫。

而在孙权刘备与曹操之间, 无论是曹操的军事才能或是文学才华,都使这个时代在历史当中璀璨发光。曹魏为了自己能有一个喘息的时间,所以将战火引至吴蜀两国,使他们两个争斗,而他则在一旁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实力。在曹操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曹丕坐上了皇帝,这时吴国转变了策略,开始对付曹丕。因为吴国的地势以及水军,使得吴国死守长江,使得曹军不能踏上长江一步。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这些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来谈一谈在这个时代,最喜好女色的那几个人。

第四:司马懿也算是比较喜欢美女的,和花痴差不多,看到美女就走不动道。

第三:吕布也算其中之一,他可谓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英雄也难过美人关,在貂蝉面前,他也毫无招架之力。为了得到貂蝉,他将董卓给杀死了,虽然动作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这也相当于是弑父。在得到了貂蝉之后,吕布渐渐沉迷美色,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毫无抵抗之力。

第二: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刚刚说到的董卓,明明都一把年纪了,还喜欢干儿子的心上人貂蝉。

第一:在三国中,最好色的人还是莫过于曹操,他爱美人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他曾为了邹氏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甚至还差点将自己的小命给丢掉。更是为了二乔,发动战争,结果自己被烧的灰头土脸。在进攻吕布之时,因看中了关羽的女人而背信弃义,从而失去一员猛将。

这四个人物哪一个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如雷贯耳的人物?在提起他们时,我们往往想到的都是他们在政治在军事上的所作所为,大家也想不到这样丰功伟绩的人物也如此的贪恋美色吧。但是在他们这样叱诧风云的人生中,和美人有一点爱恨纠缠,不是会更显得他们有血有肉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司马懿为什么怕贾诩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怕贾诩的原因是因为贾诩太了解司马懿了,这对于司马懿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所以司马懿才会忌惮贾诩。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郡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后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师,死后配享魏文帝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司马懿是被诸葛亮毒死的吗?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是不是司马懿是被诸葛亮毒死

历史文献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上面明确表示司马懿是生病死的而并不是被毒死的。但是在历史文献之外,司马懿总共有4种死法,其中一种死法就是诸葛亮所留下的书中有毒。

这恐怕连司马懿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在活着的时候能够耀武扬威,甚至也可以将曹魏的各个皇帝直接玩弄于鼓掌之中,在韬光养晦多年之后突然的爆发,而且还能够创建新皇朝。然后根本就没有完成,因为完成这个梦想的就是司马懿的两个儿子。

诸葛亮在知道自己没有办法长时间活下去时,马上就让大臣把该搬的这些东西全部搬回去,这中间就会包括一些军事将领的材料,还有一些防备图,但是也有一些没有搬走,这就是一些奇葩的兵书。为什么不把这些搬走呢?因为诸葛亮也会知道司马懿本身是什么样的性格,平时最喜欢看书,无论是什么样的书都会喜欢看。

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就让身边的战士把些书全部都浸泡在一种有剧毒的物质中,在浸泡完毕之后然后选择晾晒,恢复到原先的样子,接着马上选择撤退,假装没有来得及把这些书带走。司马懿带领的军队在此时就发现诸葛亮的木头人,所以也认为诸葛亮可能还活着,自然不敢选择贸然的追击。司马懿在知道诸葛亮已经死了已经丧失了最佳的作战时机,伤心归伤心,不过有人来报道在诸葛亮原先居住的地方,还有很多的书完全没有来得及拿走。

司马懿非常的开心,如同是如获至宝,每天都会一直看着,最终就看死了。可能大家也会好奇,这无非就是看一本书,怎么可能会看死呢,这和当时的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古代的书往往都会有着较强的粘合性,都需要用食指沾着唾沫然后翻书,在此时必然就会中毒身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邓艾死的有多冤?司马懿还在的话邓艾还会死么?

全文共 946 字

+ 加入清单

邓艾的死,在三国时期里到底算多冤呢?可能算是最冤的了。邓艾是魏国难得的军事家和内政家,能打仗还能治理内政,放在三国估计都是抢着要的人才。不过邓艾最后却被钟会玩了一手阴的,要说司马昭也是不信任邓艾,不然也不会轻易上钟会的当。当时如果司马懿还在的话,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毕竟司马懿是最了解邓艾的人。

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字士则,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邓氏曾经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邓艾自幼丧父,邓艾生活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下荆州后,曾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邓艾及其母亲、族人便在这时被强迁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邓艾最初是当放牛娃。但他从小有大志向,决心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十二岁时,又随母至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在屯田民中,有才学的人很少,邓艾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充当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同郡一长者见其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开始时没有表示感谢。

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

当时,出身贫寒的屯田部民要出人头地谈何容易,邓艾平淡地过了近二十年。后来总算当上了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一次,邓艾上洛阳去呈报,有机会见到洛阳太尉司马懿。司马懿很赏识他的才能,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蒙古西征有多残暴?看看怎么对待女俘虏的就知道了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这个蒙古当时西征的时候有多么的残暴这个话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也是值得研究研究的,大家也知道,蒙古能打那么远,肯定是有实力的。这其中就有一个说法是这个蒙古西政非常的残暴,而且极度的残暴,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残暴到底有多么的残暴呢?其实看看他们是怎么对待俘虏的就知道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具体的原因吧!

在我们古代的战争中,能够给世界带去巨大影响的就是三个军队,一个是汉军,一个是唐军,另外一个就是蒙古军了,虽然都是被世界带去巨大的影响,但是这个方式确实是不一样的,这个汉军是打跑了匈奴,让匈奴来到了欧洲肆虐,这个唐军是打跑了突厥,也是给西方国家带去了威胁,而这个蒙古是主动攻打了欧洲,差一点就是统一了欧亚大陆,也多亏在几次比较关键的时候,这个蒙古的大汗都是出了问题的,否则这个欧洲的历史可能就真的改写了。

可以说蒙古人的军队战斗力在那个时候无疑是强大的,而且蒙古军队也是很残忍的,那么他们有多么残忍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个蒙古人在攻下一座城池之后,也就是进行了血腥的杀戮了,这个男人基本上都是杀掉的,也就是留下妇女儿童和一些手艺人,也就是工匠而已,但是这些女人的命运也是很凄惨的,那么他们又会经历怎样的磨难的。

这个事情就是发生在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蒙古与花剌子模,曾经是关系不错的贸易伙伴,但是花剌子模自诩中亚文明国度,鄙视住在蒙古包里的游牧民族,为此成吉思汗定下一条规矩:凡是抵抗的城池,一旦攻破,就要把男人杀光,俘虏的女人你们随便挑。公元1218年,蒙古派出一支大商队前往花剌子模进贡,但花剌子模守将看中了宝藏,也就下令杀光商队450人,想独吞财宝,然后把罪名扣在响马身上。商队有一人死里逃生,报告了成吉思汗。最后他带出15万大军,远征以文明古国自居的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有至少50万军队,仅撒马尔罕和乌尔根奇两城,就有22万兵力,还有几十万兵力分塞在全国各处防守。但是这个蒙古人以野战消灭敌军精锐,狠狠挫其锐气,之后攻城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罕。在蒙古军队快要合围撒马尔罕的时候,国王花剌子模沙脚底抹油,留下11万守军就走。攻破撒马尔罕后,窝阔台又带人奔袭乌尔根奇,这次破城后,蒙古人定下规矩:男人杀光,女人当奴隶,但是工匠、小孩可以留下。

在这里蒙古人俘虏了超过50万女俘虏,成吉思汗为了赏赐将士们,指着50万女俘虏说:1人挑3个,随便处置。蒙古兵得到命令,纷纷欣喜听从,挑选起了女俘虏。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蒙古人真的是十分残忍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