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吕蒙正不记人过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阅读答案汇编20篇

浏览

6122

文章

33

篇1:上问侍臣文言文翻译 上问侍臣文言文阅读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上问侍臣”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全文译文如下:

唐太宗询问身边的大臣:“创造功业与保持现有的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刚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雄竞相起兵,互相较量,最终使他们称臣,创造功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现有的成就难啊!”

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原文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不鞭书生的文言文翻译 不鞭书生的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不鞭书生》的译文:王安期担任东海郡守时,天下混乱,他就下令:夜晚不能私自出行。差役抓了一个在夜晚出行的人。王安期问:“你从哪里来呀?”回答说:“从老师家听课回来,没发觉天黑了。”

差役问:“要鞭打吗?”王安期说:“鞭打书生而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放了他,并命令差役把这个人送回家了。

《不鞭书生》原文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业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

启发

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王安期不一概而论,不鞭打书生,做得对。要让国家太平,不能只靠武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愚人食盐》的译文:过去有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和他一起吃饭,他嫌弃食物淡而无味。主人听到了,又为他在菜里添加了些盐。他吃了后觉得很美味,于是自言自语说:“菜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加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美味,何况量多的时候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不吃菜只吃盐。吃过后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愚人食盐》

僧伽斯那 〔南北朝〕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食:食物。

闻已:听罢。

更:再次。

益:增加。

既:已经。

空:空口。

口爽:口味败坏。

所以:……的原因。

复:再。

爽:差、败坏。

智:智慧。

故:缘故。

反:反而。

患:祸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覆巢之下文言文翻译 覆巢之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覆巢之下》的文言文翻译:孔融被判死刑后,朝廷内外惶恐惊惧。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有九岁,小的有八岁。两个儿子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脸上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覆巢之下》的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注释

收:逮捕,拘禁,这里是被判死刑的意思。

琢钉:古代的一种儿童游戏。

了:全,完全。

冀:希望。

全:保全(性命)。

不(fǒu):通"否",表疑问语气,能否。

收:这里作名词,指抓捕他们的差役。

寻:不久。

身:身体,这里指限于自己一人。

寻:不久。

冀罪止于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已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复:助词,表反问语气。

故:依旧;仍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余音绕梁文言文翻译 余音绕梁文言文原文注释及翻译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余音绕梁》的译文:过去,韩娥向东到了齐国,路上缺少粮食,经过雍门时,卖唱来换取粮食。韩娥走了之后,她歌声的余音缭绕于房梁上,经过多日也没有断绝,左右邻舍都认为她还没离开。

经过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韩娥便用长音悲哭,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伤忧愁,流泪相互看着,三天不吃饭。(人们)赶紧追赶韩娥。韩娥回来,又用长音放声歌唱。

整个街巷的老人小孩都高兴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记了先前的悲伤。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所以雍门的人,都擅长唱歌跳舞,哭泣,那是韩娥传出的遗留的声音。

《余音绕梁》

昔曹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注释 董遇谈三余勤读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全文译文如下:

有个想要跟从董遇学习,董遇不愿意教他,只是说:“在此之前必须先读书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董遇三余读书的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

1、从:跟从。

2、学:学习。

3、遇:董遇,三国时人。

4、言:此指董遇说。

5、义:意思。

6、见:通“现”,显现。

7、苦:极为,极力。渴:苦。苦渴:苦于

8、无日:没有时间。

9、或:有人。

10、言:说。

11、时:时辰。

12、以:是、用。

13、岁:年(这里指一年)。

14、之:的。

15、善:善于、喜欢(这里指对……有研究)。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曹冲智救库吏文言文翻译 曹冲智救库吏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曹冲智救库吏》的翻译:汉朝末年,战乱频繁,统治者多用严刑峻法。曹操的马鞍存放在仓库里,被老鼠咬坏了,管理仓库的官吏害怕被处死,商量着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但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

曹冲知道后,就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装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曹操看到儿子的失意神色,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心事。曹冲回答说:“世上的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心里很悲伤。”曹操一听,笑着安慰他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要信它。别再为这事苦恼了。”

一会儿,马房小厮进来向曹操报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挂在梁柱上的呢?”他丝毫不加追究。还有很多犯下罪过的人,按照刑法应该被处死,都依靠曹冲的辩解得到了宽大处理。曹操把这些事情对大臣们说,表示有意传位于曹冲。

《曹冲智救库吏》的原文

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1)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2)。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3),犹惧不免(4)。冲(5)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6)。”冲于是以刀穿(7)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8),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9),是以忧戚(10)。"太祖曰:“此妄(11)言耳(12),无所苦也。”俄而(13)库吏以(14)啮鞍闻(15),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16)柱乎?”一无所问(17)。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18)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注释

⒈太祖:指曹操。

⒉啮(niè):咬。

⒊议欲面缚首罪:(他们)商量,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 议,商议,商量。欲:将要。 面,当面。 首罪,自首请罪。

⒋犹惧不免: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

⒌冲:指曹冲。对:回答。

⒍自归:自首。

⒎穿:戳。

⒏谬为失意:谎称内心有不快活的事。 谬,谎称,撒谎说。 失意,内心有不快活的事。

⒐见啮:被咬洞。见:被。

⒑是以忧戚:因此悲伤。是以,因此;忧戚,悲伤。

⒒妄:胡乱。12.耳:罢了。13.俄而:一会。14.以:被。15.闻:上报。16.县(xuán):同“悬”,悬挂。17.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18.而为:而且被。为:被。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师旷论学》的译文: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道:“我到了七十岁的年纪,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亮烛灯呢?”晋平公说:“哪有身为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国君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师旷论学》

刘向 〔两汉〕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于:向。

吾:我。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恐:恐怕,担心,害怕。

暮:这里指“晚,末”。

何:为什么。

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安:怎么,哪里。

戏:作弄,戏弄。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闻:听说,听闻。

而:表并列,并且。

阳: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李牧者赵之良将也文言文阅读翻译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文言文翻译

全文共 1711 字

+ 加入清单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出自文言文《李牧传》,原文翻译如下:

李牧是镇守赵国北部边疆的优秀将领,多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导士兵学习射箭、骑马。他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厚待战士。

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市。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逃跑到魏国,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援打败燕国,杀死剧辛。过了七年,秦国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国扈辄杀了十万赵军,赵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将军,在宣安攻击秦军,打败秦军,赶跑秦国将领恒奇。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攻打番吾,李牧打败秦军,向南抵御韩国、魏国。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原文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蒙人遇虎文言文翻译 蒙人遇虎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蒙人遇虎》的译文:蒙地的人穿着狮子皮做的衣服来适应旷野(的风寒),老虎看见他便跑了。他认为老虎害怕他,回去后就很自负,自以为自己了不起。第二天,他穿着狐狸皮做的衣服前往(旷野),再次与老虎相遇。老虎站那看着他。老虎不逃跑而激怒了他,(便)呵斥老虎,结果被老虎吃了。

《蒙人遇虎》原文

蒙人衣以狻猊之皮以适圹,虎见之而走。谓虎畏己也,返而矜,有大志。明日服狐裘而往,复与虎遇。虎立而睨之。怒其不走也,叱之,为虎所食。

注释

蒙:春秋时期鲁国的邑名

狻猊:狮子

圹:野外,旷野

返而矜,有大志:回家后便骄傲起来了,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矜:骄傲

睨:斜眼看。

《蒙人遇虎》的道理

《蒙人遇虎》告诉我们正确分析事物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事物的表面之后可能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要认真探究时候背后内在的真正原因,去分析处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翻译 郭进守信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的意思是:若皇上让臣失信于人,那么我以后就没办法用人了。“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出自文言文《郭进请官》,全文体现了郭进重诺守信的品质。

《郭进请官》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译文

太祖时,郭进担任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

一年多后,这个人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他曾经诬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死罪,给他官职却是不可能的。”下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一鸣惊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翻译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一鸣惊人文言文翻译: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又喜好彻夜宴饮,淫乐无度,陶醉其中,不治理国事,把政务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的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

原文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盛行三十六年。

喜隐:喜欢说隐语,隐语即谜语。

沉湎:指陶醉于饮酒之中。不治:不问政事。

并侵:都来侵犯。

说之以隐:用隐语来游说齐威王。说,劝说,说服。

蜚(fēi):同“飞”。

县令长:县的行政长官,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人口不及万户的县,称长。

奋兵:举兵。

振:通“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管宁割席文言文翻译 割席断交原文及注释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管宁割席》的翻译: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仍旧挥动锄头,跟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了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割席》的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割席》的启发

《管宁割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也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不死之药文言文翻译 不死之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不死之药》的译文:有个人向楚王进献长生不老药,通报官拿着药进入宫里,宫中的官员问道:“可以吃吗?”回答说:“可以。”这个官员就夺过药,把药吃了。国王大怒,派人杀宫中的那官员。

宫中的那官员让人对国王说:“我问通报官是否可以吃他说可以,我所以就吃了,我应该是没有罪的,有罪的应该是通报官。况且那客人所献的是不死的药,我吃了因此王杀我,这就是死药啊,那就是客欺骗国王啊。那么杀没有罪的臣,就证明了别人是欺骗国王你啊,不如免我无罪。”国王于是没有杀他。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注释

不死之药:传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药。

荆王:即楚王。荆,楚国的别称。

谒者:专门为天子传达命令的官员,守门官。

谒:拜见。

中射之士:指宫廷中的待卫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哑孝子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孝子文言文讲述了一名不会说话的孝子的故事,告诫人们孝顺父母的人,别人都尊敬他。相反不孝顺父母的人,即使腰缠万贯,也会遭人蔑视。做人要孝顺父母,尽心奉养父母。

全文内容: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乡,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月余,未见有求者,乃易猪饲之。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孝子待人,诚而信。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全文翻译

崔长生生下来就哑,品行很孝顺,人们(都)称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不能伸直,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

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繁殖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人们)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及启示 守株待兔明白什么道理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翻译

宋国时期,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有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可以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注释

株:树桩。

走:跑。

触:撞到。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身:自己。

为:被,表被动。

《守株待兔》的启示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如果心存侥幸心理,终将会一无所获。我们也不能抱着狭隘的经验死守成规,不知变通,要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塞翁失马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塞翁失马古文翻译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有一次,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邻居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后,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邻居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大家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注释

塞上:长城一带。塞,边塞。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善:擅长。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算命等。

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故:缘故。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居:过了。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指经过的时间。

将:带领。

为:是。

富:很多。

好:喜欢。

堕:掉下来。

髀:大腿骨。

大:大举。

引弦:拿起武器。

近塞:靠近长城边境。

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跛:名词,指腿脚不好,走路失去平衡,一拐一拐的;瘸腿。

保:保全。

化:变化。

极:尽。

《塞翁失马》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嵇中散临刑东市文言文翻译 嵇中散临刑东市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嵇中散之死》的译文:中散大夫嵇康将在东市受死刑,他神色不变,索求古琴来弹奏,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弹奏完毕,嵇康说道:“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十分吝啬,不肯传授给他。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啊!”

(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方法来救嵇康),(朝廷)不允许。(嵇康被杀后)不久,文王司马昭也后悔了。

《嵇中散之死》的原文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注释:这段话中的“嵇中散”就是嵇康,中散是他担任过的官职的名字。这个人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做妻子,嵇康还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后来,他得罪了一个叫钟会的人,遭陷害,被司马昭处死了,死的时候才40岁。这一段就是他临上刑场前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黄牛滩文言文翻译注释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文言文黄牛滩讲述了黄牛滩及有关的历史遗迹。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及人们对征服大自然的美丽想象,黄牛象征着人民改造河山的伟大创造力。

原文内容: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水又东,经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全文翻译

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块岩石。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在黄牛滩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步:古时长度单位)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郭伋不失信于童儿文言文翻译 郭伋不失信于童儿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郭伋不失信于童儿》文言文翻译: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了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路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很高兴,所以来欢迎。”

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郭伋不失信于童儿》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注释

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

西河美稷:地名

讫:完毕。

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竹马:骑在儿童胯下的竹竿。

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期(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

期(须期乃入):约定的期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