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770

文章

20

篇1:文王背姜子牙八百步,周朝就繁荣八百年?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文王背姜子牙这件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为何这么说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有个传说,话说当时文王是有背姜子牙行走的,最后好像走了八百步,然后这个周朝繁荣了八百年,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哦,为什么会这样的现象发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准确的来说是文王背着姜子牙走了八百步,但是这件事情是没有依据的,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正因为文王背着姜子牙走了八百步,所以周朝才又了八百年的历史。所以所有的传说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周朝的八百年的历史之上的。

情节发展

据说当时姜子牙磻溪垂钓,文王夜有所梦,求贤若渴,便来到姜子牙的垂钓的地方,在文王的三番五次苦口婆心的折腾之下终于是打动了姜子牙。于是两人便动身回西岐,可是在如何回西岐的路上俩个人之间产生了分歧,姜子牙要求文王将自己背回去,而文王却总是要求姜子牙坐马车回去,姜子牙拗不过文王,便做了马车回去。

可是姜子牙还是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就是必须要文王亲自的去拉车,就算你姜子牙乃是天下第一谋士,又岂能让堂堂的文王拉车,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也只是三顾茅庐而已。文王手下的将士一听,谁都咽不下这口气,可是做大事者不拘小节,文王便拉着姜子牙东走了500步,西走了300步,年近百岁的文王就坚持不下来了。当文王停下来的时候,姜子牙还毫无人性的问文王还是否能继续的再多走几步,可是已经精疲力竭的文王再也拉不动姜子牙。

之所以姜子牙还问文王是否可以继续多走几步,就是想要周朝的历史可以更加的长久一点,可是当时的文王已然是风烛残年,八百步已经耗尽了他的全部精力。

当然这只不过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故事也是虚构而来,姜子牙并没有那么的神奇,只是说他帮助周朝建立天下,其谋略也是天下无双。但是说预测未来,实属夸张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周朝多少年?

全文共 8215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88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

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生活于渭河流域(陕西关中地区),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云“黄帝居姬水(一说是陕西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另一说位于陕西关中北部黄陵县附近的沮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为“天下共主”。

周人起源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 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远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卑事商王武乙,于商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统,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姬旦)的整理,成为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概念。

古公亶父之时,周部落已颇具规模。而且有三子,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而根据《竹书纪年》以及民国之后疑古派顾颉刚等人的看法,此时期的周国已经有了“翦商”的想法,吴国的建立则是打算建立西、南两个战略方向的结果。

周人崛起

季历之时,商周关系开始密切,《后汉书·西羌传》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商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所以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称公季。周此时已是商朝属下一强大方国。虽然关系密切,殷商却总是时刻提防著这股新生力量,周国、吴国也逐渐并吞其他小国家,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还没有渡过蜜月期,就开始相互猜疑,相互指责,进而相互征伐。最终,商王文丁为扼制周族势力发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胁,杀了不再那么听话的季历,周商矛盾陡然加剧。

西伯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 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文王。文王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隶,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周国兴盛于周文王昌作首领的时候,在他的统治使周国势力强盛,文王死,次子姬发即位,率兵会盟军于孟津(今河南孟津),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七十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商朝亡,因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朝立。周武王在沣河东岸又建镐京,丰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即宗周。

周公摄政

武王灭商之后,公元前1045年,实施分封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于齐、召公奭于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于朝歌,又封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前1043年,周武王殁,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公元前1041年。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看不惯周公旦辅政,而管叔鲜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岁小却执掌辅政大权,于是联合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于公元前1039年平定此乱,武庚及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周公旦感到中原难以掌控,在伊、洛二水一带建设新的都邑,取周道始成之意,定名东都成周洛邑。

成康之治

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殁,其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公元前996年,周康王殁。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996年的四十六年间,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死后,其子姬瑕继位,是为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亲征荆楚,南国镇国曾国鄂国等诸侯国出兵相随,深入江汉以南地区。南征共3次,最后一次周昭王还师渡汉水时,遇天灾溺死,三军覆没。其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继位时年已五十。穆王向四方发展,西伐犬戎,南征荆楚。但好游行,以致朝政松弛。东方徐国趁周穆王西游之际,率九夷反叛周,周穆王东征,东方齐国鲁国等诸侯国出平相随,平乱得胜。周穆王在位期间东征西伐,王朝疆土不断扩大,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由盛转衰

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渐不如前。这一时期,西北戎狄渐兴。周懿王时,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周人深为所苦。

周厉王时期,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同时,厉王以荣夷公为卿士,垄断社会财富及资源。为压制国人不满,周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杀。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暴动。前841年,中国(周朝)暴动,厉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诸侯来朝得宗周。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衰象。宣王干涉鲁国君位承继,以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败。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再惨败。

犬戎之祸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废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於戏。前771年,西周覆亡。

平王东迁

周幽王被杀后,申、曾等诸侯见目的达到,而此时郑、卫、晋等诸侯率领的勤王之师也已经赶到,于是申侯与缯侯与外面的郑、卫、晋等诸侯里应外合,大败犬戎,犬戎退走。申、缯、卫、晋、郑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王室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与此同时,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携王”,这样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但是列国中绝大多数只承认周平王,而不承认周携王。周平王21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民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郑武公称霸

东周开始后,郑国的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们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条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扩张,使郑国成为春秋初年一个强国,号称小霸。由于郑庄公公朝中的势力太大,而且常常忙于他在郑国的私事,很少入朝听政,即使入朝,也仅是装装样子,或者干自己的私活。这样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于是周平王逐渐起用虢公以公化郑庄公的权力,这引起郑庄公的强烈不满。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须依赖郑庄公,因此不得不向郑庄公解释,于是发生了周郑交质的事件。《左传》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强烈的批评,认为周王室与诸侯互换人质,是自己降格,后患无穷。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殁,周朝廷准备委任虢公执政,取代郑庄公。郑国在这年先后收割了温地的麦和成周的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到了前717年,郑庄公入朝,周桓王因为郑国擅自领军取用王畿的麦,不以礼接待郑庄公。郑庄公不满周王的做法,公元前716年未有禀告周王便和鲁国交换领土 (该协议于前711年落实),但同年又与齐国一同入朝。

公元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郑庄公在周朝的权力,郑庄公不朝见周桓王,于是周桓王组织联军攻打郑国,但被郑国击败。是为繻葛之战。此后郑庄公与周王室不再有大规模的接触。

霸主争雄

齐桓首霸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公元前679年)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霸主会盟的制度。

齐桓公死后,竖刁、易牙等为乱,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楚成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拥立齐孝公、平定齐乱之功,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威望不足,反而见辱于楚。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成王虽称雄一时,奈何造先后碰上齐桓公和晋文公,楚国先后被齐国和晋国压制 。 晋文制霸

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宠信爱姬,使国政大乱。公元前636年,晋献​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文公死后,其子晋襄公继位,成为新一任晋国的国君及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28年,秦穆公趁文公新丧,派军伐郑。晋襄公遣军在崤之战中打败秦国,俘秦国三将。之后,秦国屡次攻晋。仍然无法打破晋国的战略封锁,晋襄公坐稳了霸主之位。 秦霸西戎

秦穆公在晋文公死后,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之战、彭衙之战,秦军皆大败。秦穆公果断的调整国策,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子问鼎

楚国在城濮之战后,韬光养晦,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轻重,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邲,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晋楚拉锯

在前公元591年楚庄王死后,楚国霸业渐衰。晋国经历晋景公、晋厉公两代经营,渐渐超越楚国。晋国在公元前589年的鞍之战与公元前578年的麻隧之战中,分别打败齐国与秦国,国势复振。后来晋楚两国再度爆发第三次巨战——鄢陵之战,晋国以获胜收场,楚国霸权受到更为严重的削弱。但不久晋国发生内乱,晋厉公被弑。这一阶段,晋国在中原与楚国的争霸中,总体占优势,但因晋国要同时面对秦国、齐国和北方戎狄部落的压力,故形成了中原拉锯战。 晋悼独霸

晋厉公死后,晋悼公继位,对内改革政治,任贤用能,驾驭群臣,对外联宋纳吴,慑秦挟齐,三分晋军,争郑疲楚,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压倒性强过楚国,中原诸侯皆附晋,晋悼公八年之内九合诸侯。晋国霸业复兴。楚国迫于晋国的再度强盛,不得不放弃对中原霸权的争夺。 弭兵会盟

晋悼公死后,君权再度下移,晋国六卿专擅国政,兴于内耗,意与楚国和盟。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国的华元与向戌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23][24][25][29] 吴越之霸

当中原诸侯争霸战争尘埃落定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迫使越王勾践向他称臣。继续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夫差在中原会盟诸侯内部空虚的时机,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的后代们经过长期征战的洗礼,渐渐在晋国成为贵族。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497年,晋国国政把持在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智氏、魏氏的手上。公元前455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魏、韩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从此时进入战国时代。 魏国称霸

魏国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通过变法改革,国力逐渐强盛,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诸侯国。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齐秦称王

齐国传至齐威王时,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齐国遂变得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前334年,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国相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中了反间计攻打临淄、谋取邹忌,战败后逃亡至楚国。直至宣王即位后,才召他回国恢复旧职。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立,是为秦惠文王。这时受商鞅新法“迫害”而被剥夺政治特权的旧贵族一起发难,发起针对商鞅的反攻倒算。秦惠文王为了缓和矛盾,拿出商鞅作替罪羊,车裂商鞅。商鞅虽死,但“秦法未败”。秦惠文王继续奉行商鞅变法以来的国策,对外发展。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秦军联韩魏攻打齐楚,败义渠国,吞并巴蜀,掌控了对山东诸侯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楚国复兴

进入战国时代,主要的六大强国皆曾进行片面或全面性的政经改革,唯有楚国固步自封未曾稍加变法。公元前400年,自晋分家的韩、赵、魏三国屡次联军攻楚。当时在位的楚悼王为求富国强兵,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兴革,使楚国国力迅速强大起来。由于楚悼王不幸早逝,吴起失去了坚强的靠山,被旧贵族残酷杀害。由于变法时间不长,变法的成果并未完全巩固下来。

至楚威王时代,楚国的领土已扩张至巴国,逼近越国、兴盛一时。公元前306年,楚怀王派大臣昭滑率军攻越,攻占原吴国统治的地区,并设立江东郡。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至今在邯郸地区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还很多。其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试想一下在现实的今天如果全国军队改变为一个被视为边族的服饰和军种,这阻力该有多大。但赵武灵王办到了,创造了汉人学胡人的先河。

“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韩国兵器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公元前375年,韩便曾以其厉兵灭了中原传统古国郑国。而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 燕国伐胡

燕昭王时,有燕将秦开,在东胡作为燕国的人质,东胡人很信任他。秦开归国后,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结果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而燕国亦随即开始修筑北长城。

周朝灭亡

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因六国不配合而告失败。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东周灭亡。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起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分封制将权力分散,为何周朝还存在了800年?

全文共 1653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按照延续时间来算,周朝算是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了,前后大约有800年的时间,其他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像周朝这么长久。而周朝当时实行的又是分封制,分封了很多的诸侯王,尤其是在东周时期,分封制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最终各国都脱离了周王室的统治,大一统的秦朝出现了。不过,既然看起来分封制并没有什么好处,毕竟权力最终都分散了,那为什么周朝还能够统治长达800年的时间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周朝为何能够延续那么久

说起封建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王朝,就不能不提周朝,虽然东周在历史中的影响力较弱,但不得不说,西周东周加起来那长达791年的统治时间还是很让人惊叹的。

反观我国历史上的其他政权,短则数年十余载,长的也基本都是在三百多年左右,就好比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秦朝”,其存在时间去除此前的秦国时期,也就仅仅只有十五年左右。

可问题是让周朝存在这么长时间的原因,却主要是因为周朝采用了一种普遍被后世大一统王朝所诟病的“分封制”统治体系。

说白了也就是把疆域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封地,然后把这些封地在分封给王公贵族或者功臣将领啥的,并赋予这些贵族功臣自治权,让他们自己去管辖属于自己的领地。

所需要做的,也只是定期给周朝朝廷朝贡就行,同时承担保护周朝皇室安全的义务和责任。

显而易见,这种制度最终势必会导致严重的权力分化局面,否则后世封建政权的统治者也就不会想方设法的要把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上了,也就是所谓的“中央集权”。

但结果也很明显,采用诟病繁多的分封制统治体系的周朝,在存在时间上俨然是和后世推崇“中央集权”的政权形成了一个相反的局面。2、周朝面对的时代背景不同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从周朝所面对的时代背景开始说起。

若是从东周灭亡的时间开始算,在此之前,无论是最早的夏朝,还是后来的商朝,他们其实和周朝一样,都算不上“大一统王朝”。充其量也就是一种由众多小部落联盟而成的“大部落”,周朝王室的定位,其实就等同于这个部落联盟的酋长。

这也就意味着周朝的“权力分化”,并不是从一个整体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小部分,实则本来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部分。各个部落的首领和周朝王室虽然在地位上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实权上却并不见的就比周朝低多少。

如果这么看的话,那周朝采用分封制就不见的是什么坏事了,毕竟分封制还有另外一个前提条件,是以“宗族制度”里面的血缘关系为纽带。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周朝的权力“集中”,最起码不会落在外人手中太多不是吗?更别提当时交通体系十分原始,如果不分封的话,前提也得是周朝皇室能管得到其他地区不是吗?

反观后世的大一统政权,本来就已经实现大一统了,也就是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意识。既然这天下都是自己一个人的了,干嘛还要分封?那不是白白把自己嘴上的肉送给其他人吗?3、分封制可以适应一部分情况

所以,在周朝所面对的时代背景下,显然采用“分封制”统治体系才能最大化的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以及最大化保证周朝皇室的安全性。但是对周朝后世的封建政权而言,那就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亏损了。

毕竟不管怎么说,分封制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权力分化也只是其中最表层的一部分,到后期还普遍会存在因血缘关系逐渐淡薄而导致皇室被架空甚至政变的可能。

就好比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最初采用分封制的原因不就是因为要考虑到当初帮他打天下的那些英豪的利益需求吗。

给了封地还好说,最起码能够推迟这些英豪造反作乱的时间,但若是不给,那势必就极有可能让这些诸侯直接起兵造反,后果反而更为严重。而政权初创之际,往往又是最脆弱的时期。

所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周朝所采用的分封制无疑都是最正确的一个选择,只不过因为后世未能及时或者正确的对分封制所可能产生的弊端加以修补或者调整。

这才随着时间的变迁,分封制的弊端也是越来越明显,逐渐积弊成疾,形成一幅尾大不掉的局面,就算是想要修补,也终究是无力回天。

但不管怎么说,周朝能达到791年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享国时间,也算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辉煌成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周朝时人们用什么来洗澡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淘米水。据《周礼》记载,斋戒沐浴是西周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人们用淘米水来洗澡去污。后来人们才发现了皂荚,有能够清洁皮肤的作用,南朝萧齐之时已经有人专门出售皂荚了。

淘米水的作用有哪些?

1、用淘米水洗手,不仅能去污,还可使皮肤滋润光滑。

2、、用淘米水泡发海带、墨鱼、干笋等干货,既容易泡胀、洗干净,而且容易熟透。

3、淘米水里含有蛋白质、淀粉、矿物质等养分,可以用来洗脸、润肤,煮后饮用,对保护胃壁黏膜、消除积食和改善消化不良有帮助。

4、案板用久了,会产生一股腥臭味。可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用盐擦洗,腥臭味即可消除。

5、菜刀、锅铲、铁勺等铁制炊具,浸入比较浓的淘米水中,可以防止生锈。如果已经生锈,可先在水中浸泡数小时,这样容易擦去锈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周朝先祖竟然不是自己父亲的儿子?商周先祖本是一家人

全文共 1459 字

+ 加入清单

上一回说到,商朝始祖竟是一只神鸟,这只神鸟还不知道长得什么样子,只是很有可能类似于凤凰,而今天要说的周朝先祖,比商朝还要传奇。周朝先祖的母亲叫做姜嫄,她有丈夫,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喾,但是,帝喾竟然并不是姜嫄儿子父亲。这就让人感觉很绿了,但是在传说里,却一点也不绿,要知道,商朝先祖契的母亲简狄,是帝喾的妃子,契也不是帝喾亲生。那么就一起来看看,这绿绿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传说吧。

姜嫄,也可以叫做姜原,是有邰(音台)氏部落的一名女子。这么说可能不是很准确,能够嫁给黄帝的曾孙帝喾做妻子,想来应该是有邰氏部落首领的女儿吧。这个有邰氏,是炎帝神农氏姜姓的一支,也能看出来这个姜姓的历史的确是相当古老的。也有一些传说姜嫄是帝喾后代的妃子,我们暂且不论,不然的话周朝先祖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诞生呢。

上一篇文中提到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她是有娀(音松)氏之女,同时和姜嫄一样嫁给了帝喾,只不过姜嫄是妻子,简狄是次妃。她吞了玄鸟蛋生下契,那么姜嫄又是吞了什么?

她并没有吃什么,而是某一天,帝喾外出的时候,她也出了一趟门,路上就碰见一个超级大脚印,这脚印得是巨人才能留下来的吧。她就那么看着,忽然觉得浑身上下充满一股暖流,身心愉悦的同时,还突发奇想想要去踩一踩这个脚印。其他人小编不敢说,至少小编自己是不会有这种念头的,遇到脚印当然是选择避开了,就像是冬天踩积雪,就喜欢往别人没踩过的地方去,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的呢?

回到正题,这一瞬间很可能是天神的指引,姜嫄就那么踩了上去,马上就感觉肚子里好像有什么动静。姜嫄自然是害怕得不行,等到一天天过去,肚子越来越明显,这简直就是折磨。传说中并没有说帝喾知道这件事情是什么反应,就像简狄生契一样,虽然说都是意外,但是总感觉帝喾头上又绿了一些。

十个月之后,姜嫄生下一个儿子。她以为这小家伙是个妖怪,直接把他扔掉了。可是,天意授予的孩子,哪是那么容易就挂掉的?姜嫄试过很多弃婴的地方,但是,不是路上的牛马都绕道而行,就是山上人满挤不进去,不是砍树的人给他盖上被子,就是飞鸟飞过来用翅膀护住他不受寒冷。

种种迹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孩子有毒,不不,错了,这孩子是天命之子,天都不让他死。姜嫄惊异之下,也实在没有办法,就把孩子抱回去,起名“弃”。这个名字倒是和“契”一个发音的,只不过我们不太了解上古时期的文字发音,而且后来弃又有了别的名字。

弃长大后,姜嫄将很多农活教会他,弃毕竟是上天降临的孩子,聪明好学做事能干那是基本人设,他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人气和粉丝也就这么越来越高。

再后来,他的才能让帝尧很是欣赏,于是派他做了掌管农事的官,名为“稷官”,将邰国封给弃,号“后稷”,这也就是他名字的由来。而这位封赏他的帝尧,就是尧舜禹的尧,也是后稷的兄弟,只不过并不是同一个母亲。尧死后,舜就告诉后稷,别忘了你的名字……啊不是,你要时刻记得你的名字,你的职位,你的职责,按时播种,让百姓吃饱。

后稷牢牢记住这句话,他的后代世世代代都是掌管农事的官,千百年,一直到后辈推翻商王朝,建立新的周王朝。

也不知道后稷和商契关系怎么样?要说商周先祖是一家人,没毛病,可如果说不是,那也没问题。两个人名义上都是帝喾的儿子,但是父亲都不是帝喾,一个是玄鸟,一个是大脚印,母亲也不是同一个人,一个是帝喾之妻姜嫄,一个是帝喾之妃简狄,他们或许生活在一块,但是有没有很好的交情,那就真的是不得而知了。

当然了,这些都是神话传说,商周的先祖究竟是谁,是不是一家子,没有史料记载,我们只能这样去想象。也许真的是,也许只是陌生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神仙在商朝可以干预人间,为何到了周朝就不行了?

全文共 228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神仙我们先不说存在不存在吧,但是在什么商周之前还是非常的著名的,很多相关的故事啊什么的,都极其的有趣了,话说这个神仙在商朝的时候是可以干预人间的事情的,但是到了周朝就完全不行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原著党答一波。无论哪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思之,其实都是一分一毫共同发力,才形成合力。这么一想,哪怕是蚂蚁搬家这种小事儿都有史诗的味道。何况封神大战乃是真正的史诗,更需要诸天诸地诸圣的合力了。神仙圣人为何在商末如此活跃?便是因为在天意的指引下,他们都要参与到商周易代的史诗级大战中来。至于周末,从春秋到战国共500多年,太乱了,连神仙也很烦,不愿趟这趟浑水。

一、五个原因

商朝末年这场战争有三个称呼:神界是封神大战,人间是武王伐纣(或商周易代),在道门则为阐截之争。

因此它至少存在着三方面的利益。

第15回说了五个原因:

成汤合灭;周室当兴;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将相之福。五大因素汇合到一起,便引发了这场史诗级大战。

正如《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经典台词:

如果那个朋友鞋带没有松

如果那辆货车提前几分钟开走

如果那个服务员没和她的男朋友分手,商品被提前包好

如果那个男人的闹钟提前上了五分钟

如果那个司机没有停下来去喝杯咖啡

如果那个巴黎女人没有忘了拿大衣,而坐上早一班的出租车

那么黛西和她的朋友穿过马路时,出租车也只会和他们擦肩而过……

但是,生活没有如果,只有一连串互相交错的意外,无人能够控制。

周朝为何没有神仙干预?

那只是因为没有一系列事件造成的必然,所谓“恰逢其数,非是偶然”,而周朝没有这种偶然。

西周自厉王、幽王两位乱搞一气,平王东迁,周室彻底衰微。时为前770年,离武王伐纣已过去270多年,中国正式进入春秋时代。

平王的即位本来就有弑父之嫌,东迁洛邑后又因周郑互质和伐郑而大败两件事,威信降至冰点。从此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四国渐渐坐大,政由方伯而出。

按理说,此时周道既衰,便是失却了气数,若有另一国秉大气运而起,自能上演又一出“周武合灭,某室当兴”的好戏。

问题就在于,竟无人有此气运。

人间不改朝换代,封神战争启动不了,神仙自然也不能下界。

为什么会有这种尴尬的情况发生呢?

二、五百年有王者兴

第一个原因,气运未失。

第1回女娲见亵诗大怒,说:

我想成汤伐桀而有天下,享国六百余年,气数已尽。

第15回,在写完五个原因后,紧跟着来了一句:

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间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

可见,五百年左右是重要的时间节点。过了500年,气数差不多就该耗完;不到500年,还能拖一阵子,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嘛。夏朝享国470来年,商朝600来年,都接近500年之数,所以该亡也就亡了。而平王东迁时,周朝才堪堪过去274年,其道虽衰,而气运并没用尽。

事实上,在这274年之中,仙界相当看重周天子,这种好感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顶峰。

《列子·周穆王》:

(穆王)肆意远游……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诏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王和之,其辞哀焉。

一个是人间的天子,一个是天上的女主,人神相爱了。穆王临行之时,西王母吟唱歌谣: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穆王和歌: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此及三年,将复而野。

穆王见到的这个西王母,住在天庭的瑶池,按封神原著来讲,她其实就是瑶池金母,与封神第一高手昊天上帝乃是一对,两人还生了个女儿叫龙吉公主。金母曾经在殷郊岐山受犁锄一回出场。

王母自然代表封神第一大势力天庭,她与穆王相爱,竟置昊天于不顾——也许昊天是鼓励的也说不定,可见周天子的吸引力。

而穆王停留的昆仑,正是阐教玉虚宫所在地。按封神原著来讲,穆王到此或许就是专门拜访元始天尊,感谢几十年前阐教为西周建立所做的奉献。

周穆王凭着自己的个人魅力,亦如先祖武王姬发一般,赢得了金母、元始等仙界圣人的好感,这种好感延续了八百年之久,以至即使周道衰微到病入膏肓,圣人也不肯宣布天意。

三、一千五百年杀劫

第二个原因,杀劫没到。

封神大战的起因之一就是昊天上帝命令玉虚宫十二金仙称臣,昊天所谓的称臣就是兵解。肉身毁灭,而以魂魄进入天庭服务。

以是之故,十二金仙皆逢杀劫。

这个时间节点是1500年一次。

原著中好几次提到这个关键的时间,如十二金仙陷于黄河阵,就说“只因一千五百年逢此大劫,乃遇此斗,装入阵中,总是神仙也没用了”,万仙阵上逢劫之仙也表示“今日之会,正完其一千五百年之劫数”。

这可能是昊天与修真界约定好的时间,到点了就来收取人头。元始比较护犊子,当然肯定还有一些私心,用一张封神榜保住了十二金仙性命,从而引发了阐截之争。

武王伐纣约在前1046年,下一个1500年应该是454年才对,此时正是南北朝时期。

既然封神劫数不曾在周朝开启,自然也就不存在封神大战了,相应地神仙传说也就少了。

从前770年春秋始,至前265年周灭于秦止,这500多年简直太乱了。

周辙东,王纲坠。说的是周天子东迁,丧失故国,也丧失了威信。

逞干戈,尚游说。诸国间连年战争,游说之士辈出,仗三寸不滥之舌纵横捭阖。

五霸强,七雄出。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皆一时之豪强。

五百年间天意纷乱,五百年间变数齐出;

五百年间礼崩乐坏,五百年间僭窃不臣……

天意归于何人?

天意的代表昊天上帝不说,各大圣人也只敢静默观望。

谁也没注意到,在周天子弃之而去的西陲,赳赳老秦日渐崛起——但他们就是秉天意而生吗?沛泽一户姓刘的人家微微一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周朝的公主叫什么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的时候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

一开始周天子的女儿并不是叫公主,而是叫王姬。公主这个名称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当时各个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之为公,周天子把女儿交给诸侯的时候,自己是不能主持婚礼的,是要叫同姓的诸侯来主持婚礼。当时各个诸侯国的诸侯称为“公”、“主”也就是“主婚”的意思,所以因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也就被叫做“公主”了。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代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共传国君三十二代三十七王,享国共计七百九十年。周朝可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是由周武王姬发创建的,定都于镐京。等到了周成王时期,营建成周,并在这里赏赐臣子、举行祭祀的一系列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周朝是被谁灭的?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被秦所灭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bc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与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西周末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雒邑后,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领的时候,他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姬发才有条件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并进行了东征。此后周朝一直向外扩张,长年不断,并对周边的一些国家分封了诸侯国,疆域覆盖了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天的东北、华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仑丘。

周厉王时,周朝的统治开始衰落,宣王即位后,采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统治,在对外征讨和开拓疆域上接连取得胜利,出现了“宣王中兴”。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妃子褒姒,用人不当,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导致诸侯叛乱,周幽王被杀,至此,西周灭亡。

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东周之后的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纷争加剧,进入了列国征战的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君听说秦国连丧两王,想要合纵伐秦,结果秦国抢先一步,吕布韦率领十万军队攻周,灭周设郡。于是周朝自周武王开国以来,经历三十七王,共八百三十七年,被秦所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周朝时人们用什么来洗澡 周期时人们洗澡是用的什么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人们用淘米水来洗澡。据《周礼》记载,斋戒沐浴是西周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人们用淘米水来洗澡去污。后来人们发现了皂英,有润滑爽利、消除垢腻以清洁皮肤的作用,南朝萧齐之时已经有人专门出售皂荚。

古代沐浴相关介绍

古代沐浴方式,自秦汉以来,基本已形成了雏形,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是古人最重要的沐浴方式。东汉时期,沐浴洗澡已经成为古人一种极为讲究的习惯,“沐”代指濯发,“浴”则指洒身,“洗”意为洗足,“澡”表示洒手。

古人沐浴讲究“地”、“器”、“料”的结合,所谓“地”,指沐浴场所,古代一般是澡堂,或者浴室门及混堂。“器”是指沐浴的器具,比如木桶、浴盆等。“料”指的是洗澡用的材料,淘米水就属于这个“料”。

当年杨贵妃的华清池,算得上是古代极为浪漫的沐浴之所,她每日沐浴三次,华清池水,水汽氤氲,美人沐浴,远远望之如仙境一般,令人神迷。是以白居易曾有诗云: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所以说,古代最浪漫的沐浴,当属杨玉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周朝时期的犬戎后来去哪儿了?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周朝我们就不得不说这个时期的一些战役,话说周朝时期有一段周朝和犬戎的战役故事,这个犬戎其实真的很有故事可言的,他不仅仅影响了周朝的,也影响了之后的秦朝,所以我们不妨仔细的分析分析当时周朝和犬戎打完仗之后犬戎到底去哪了?难道他们就此消失了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首先了解一下戎和犬戎。他们的历史隐藏了鲜为人知的惊天秘密,事关西周的灭亡和秦国的崛起。

戎是我国西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发源地在陇山东西,泾河、洛水上游即今甘肃东部、陕西西北部一带。有很多部落分支,和猃狁、周族的发源地杂居。犬戎是其中的一支。

《后汉书》引述《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时西征犬戎,征服其五王,将他们安置在太原(指黄土高原东部)。此后这部分戎人在山西、陕西境内分化成很多分支。

周宣王与前789年伐姜氏之戎,发生千亩之战而败北。

周宣王娶封地在郿(今陕西眉县)的申伯之女,并将申伯迁封到谢(河南南阳),称南申伯。《诗经·大雅·崧高》就是记载这件事。

周幽王娶申侯之女,名为申后,生太子宜臼。此申侯是否是上面提到的申伯,目前学界有争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申侯要么本身就是姜氏之戎,要么与戎人关系也非常密切。申侯的祖先就居住在骊山一带,生女骊山之女嫁于秦人祖先戎胥轩,戎胥轩与他和骊山女的儿子一直为周保卫西陲,所以由此亲戚关系,申国与周、秦也一向和睦,并保持姻亲关系。

周幽王后来宠爱褒姒,废太子而立褒姒之子,宜臼逃到申,幽王伐申,申侯联合犬戎和缯国杀幽王于骊山,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戎人势力进一步东进,平王迁都于洛阳,秦襄公勤王有功被封为诸侯,并被封得宗周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

实际上这是一次周平王借助母舅方的犬戎势力杀父自立的事件,此后进入春秋时期,周王权威一落千丈,秦以申侯、平王盟友身份成为最大的受益国。

秦立国后实行拓展西部空间的战略,在秦文公、宁公、武公、穆公等在位期间,兼并了戎人的大片土地和人口,到战国初期前400年前后,只有义渠戎尚存在于西北了。前272秦宣太后(即芈月)设计杀老情人义渠王于甘泉宫,并灭其国。义渠戎在甘肃庆阳一带,至此秦将今陕甘境内戎人并合净尽。

战国时期,犬戎后人基本被秦国、晋国等的华夏族同化,还有一部分戎人散布于今河南、湖北等地,在楚国并入华夏。另有部分向北或西南,之后融入匈奴、楼烦、白羊、氐、羌等民族。

秦最终统一六国,和大量骁勇尚武的戎族是分不开的。

犬戎是和氐、羌、华夏血缘很近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今天四川阿坝自治州南部和甘孜自治州东部的一些藏族居民,仍自称为"嘉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武则天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周朝的?有什么经历?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的朝代属于唐朝,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武周。但是武则天的“武周”一代而亡,她15年后被政变赶下台,在去世前退位,决定去除“大周”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回归李唐家的祖庙,另外武周政权的时间很短,并没有成世系的延续下去,从历史惯性上来讲,武则天只是唐朝历史的插曲,不应单独列成不同于唐朝的政权。

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创造了“曌”,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武则天称帝又归政李唐,没有颠覆唐朝的体制,本质上与太后摄政又归政于皇帝并无太大区别,并不被历代史学家认作正统,普遍认定其为伪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周朝多少年 周朝一共多少国君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共计791年。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定都成周史称东周。

周人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迁到周原以后,古公亶父与中原王朝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体系,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周公旦的再次梳理,成为治世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周朝历代皇帝列表 周朝历代皇帝顺序是什么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三十二代三十七王,享国共计791年。周朝分别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共十二皇帝,分别是: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涅。

东周由周平王建立,共二十五位皇帝,分别是:周平王姬宜臼、周携王姬余臣、周桓王姬林、周庄王姬佗、周僖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襄王姬郑、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周元王姬仁、周贞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袭、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封神演义姜子牙让姬昌拉车,只是为了测周朝的命数吗?

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姬昌请到了姜子牙做自己的丞相,但是在去往西岐之前,姜子牙准备了一个小车,让姬昌拉着他走,并且在姬昌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告诉他,自己是在测周朝的命数,姬昌走了多少步,周朝就有多少年的历史。不过,姜子牙这样做难道就只有这一个目的吗?姜子牙让姬昌拉车,还有什么用处?把天机透露给姬昌,真的没关系吗?

《封神演义》热播已经一段时间了,前面邓伦饰演的子虚,罗晋饰演的杨戬,和王丽坤饰演的三角恋,终于是告一段落,西伯候姬昌也开始回到西岐,开始了他的反商旅程。在姬昌初次拜姜子牙为丞相的时候,姜子牙给西伯候出了一道难题,让姬昌亲自给姜子牙拉了一趟板车。

姬昌虽然年老体衰,可是求贤若渴,他用自己老弱的身体,拉着姜子牙走了一段路程,中途由于无力,歇了一下,接下来又拉了五百多步,可是姬昌的部下臣子看到他太累了,就在后面帮他推。

姜子牙故意为难姬昌,让姬昌身为侯爷,给他拉车,很多人不解。电视剧里面给出的解释是,姜子牙后面给姬昌透露了一个天机,就是姬昌给姜子牙拉车走了多少步,他建立的大周天下命数就有多少年。

作为编剧人,把姬昌给姜子牙拉车演化成一个神话传说,肯定是非常合理的一种方式方法。西周也确实存在了存在了276年,然后遇到了挫折,这就是周幽王在骊山的烽火戏诸侯,然后天下大乱,周平王东迁,东周建立,分为春秋和战国年代,存在了五百一十年。

东周的天子,是一种有名无实的状态,春秋战国时代,一直都是出于诸侯争霸的年代,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的演进,是符合姜子牙透露的天机的。也就是著名的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不过,我们今天讨论的,并不是姜子牙透露的这个天机,历史肯定有他真实的一面,姜子牙为何要姬昌给他拉车,我想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

大家肯定熟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成就大业,在这个过程中,遭到了诸葛亮的刁难,三次去请,前两次都被回绝,诸葛亮的书童和弟弟分别做了挡箭牌,替诸葛亮回绝了他。刘备一直坚持,终于在第三次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和他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奉献出草庐对策,建议刘备占据人和,拿下西昌,描述了一个战略场景,是为隆中对。

诸葛亮为何要在前两次拒绝刘备,考察他的耐心,原因就是要竖立他的威信。回到姬昌这里也是一样,虽然说姜子牙在前期也见过姬昌,可是这一次姬昌是要拜姜子牙为丞相,那么,姜子牙如何去竖立自己的威信呢?

姬昌身边一样有很多臣子,他们对于一个陌生的人,突然间加入自己的阵容,会不会真心接受呢?会不会给出道的姜子牙设置很多难题呢?姜子牙通过让姬昌拉车这一个难题,来竖立自己的威信,那么旁人别不服气,我就是让侯爷给我拉车,他都得答应,给旁边的臣子一个警示的作用。第二个方面,也是借此考验姬昌对于自己的信任程度,有时候,看样子无礼的要求,只是一直辨别事情的方式方法。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大家还记得赵高的指鹿为马吗?赵高真的不认识鹿吗?他真的无聊到要和胡亥玩这个游戏吗?肯定不是,他是通过这件事情,来分辨哪些大臣和他站在一起的,而哪些大臣又是他的反对者。

另外一方面,他也能通过观察胡亥来考验胡亥有哪种能力。所以,不管是姬昌拉车还是三顾茅庐,又或是指鹿为马,都是姜子牙,诸葛亮还有赵高考验事情的一种方式方法,而考验完成之后,自然要找一个台阶来下,这就是姜子牙后来借透露大周国运的命数的方式,来解释让姬昌拉车的主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商朝朝歌和周朝西岐,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全文共 1116 字

+ 加入清单

朝歌和西岐,一个是商朝时期的都城,而另一个则是西周的发源地,在小说《封神演义》当中,这是两个出镜率极高的地方,纣王所在的朝歌,以及姬发姬昌所在的西岐,因为它们的主人,而拥有了敌对的意义。不过,这两个距今已有三千年左右历史的城市,早已经淹没在历史当中,它们在现代,又是什么地方呢?

西岐和朝歌,所说的古代是指商周时期。西岐和朝歌是周和商王朝的都城,商代末期的周,是商王朝的一个方国(部族国家),也可以称为附属国。这时的周已经非常强大,已达到可以和商王朝分庭抗礼的程度。在《封神演义》中,多以它的都城名称“西岐”代表周。

西岐位于现陕西省岐山县,宝鸡市域的东北部。由于此地位于殷商王朝的西境,且境内有座岐山,所以被叫做西岐。这座山现在叫做凤凰山,凤鸣岐山的典故便源于此地。西岐是周王朝发祥地,从周太王迁岐到周平王东迁近400年间,这里一直是西周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

朝歌,在现在的河南省淇县。商朝经常迁都,商王朝后期,商王武丁在沬乡建行都,后改为沬邑,又称武丁城,之后武丁又迁北濛,废弃沬邑。之后沬邑又历经武乙、文丁、帝乙、纣四代商王,在帝乙即位后(公元前1101年)将此地改名为朝歌。

纣王时期在这里大修离宫别馆,朝歌达到鼎盛。纣王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朝歌度过,当时的朝歌非常繁华,有“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之说。朝歌其实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都城,武王伐纣进攻的就是朝歌。商朝灭亡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管理商朝遗民,称邶国。武庚后因复国失败被杀,朝歌成为卫国的都城。

朝歌(zhāogē,注音参见《辞源》),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北部鹤壁的淇县。殷商末期纣王在此建行都,改称朝歌。周灭商后,三分其地。朝歌北边是邶,东边是鄘,南边是卫。封康叔建立卫国,都于此403年。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

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市区南部淇河边。

淇园是商朝的国家园林,还有三海子、摘星台、鹿台、淇水关、折胫河、三仁祠、箕子庙等历史遗迹。

朝歌,是中国商王朝国都,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盘庚时期,将商的国都迁到了沬邑,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沬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将沬改为朝歌。

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朝歌”读zhāogē,淇县关永江先生认为“意为高歌黎明,喜迎朝阳,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水经注》九卷曰:"山海经有朝歌之山,当是以此得名,非乐也。"

也有纣坐朝歌,朝歌暮舞,新声靡乐,号邑朝歌之说。”后还有“朝歌夕舞”、“朝歌夜弦”等词语。因《封神榜》电影误读为“cháogē”,使其谬误流传,很多外地游客也误读为“cháog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周朝皇帝姓姬,夏朝和商朝皇帝姓什么?

全文共 1819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说“皇帝”这个词是秦始皇时期才开始使用的,用在这里并不准确,但是这里也只是取其意,周朝称天子,夏商两朝大约是“王”。周朝我们知道,姬发建立周朝,周天子姓姬,那么在这之前更久远的夏商两朝的大王呢?夏桀和商纣是很多人心目当中的暴君,抛开历史上他们到底是不是暴君不谈,你知道他们都姓什么吗?

以秦朝为分界线,秦朝以前的王朝,被称之为先秦,关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我们如今能够确认的,就是夏商周三朝,而再之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则是不能称之为王朝;而这三个王朝中,周朝相对来说更为世人所知一点;周朝皇帝的姓氏,在如今看来也是一个非常冷门的姓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也就是说,周皇室是姬姓。

姬姓始于黄帝,虽然现在都称之为轩辕黄帝,但其实黄帝是姓姬的,据《国语·晋语》所记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所以黄帝的完整名字应该是姬轩辕。而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又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而周文王姬昌,就是黄帝姬轩辕的第十八世孙;但西周政权的建立,应该是始于姬刘(又叫公刘,公为尊称)时期,公刘的先祖名叫弃,是帝喾之子。弃爱好耕作务农,观察土地特点,适合谷物生长的就种上谷物,民众都向他学习,尧帝知道此事后,便提拔他当农师主管农业。舜帝时,将弃封在邰地,称为“后稷”。

后稷之子继续担任主管农业之职,即公刘的祖父不窋。不窋晚年时,正处于夏朝政治衰败时期,夏朝太康废弃农官,不注重农事。不窋因而失去农官之职,于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区。不窋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的父亲鞠即位。鞠死后,公刘即位。公刘虽然处在戎狄地区,但继续从事后稷的事业,致力于耕种,到处察看土地性能,因长武县有三水相拥,风水极好,并在此落脚创建豳国部落;公刘死后,其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在豳地。

之后,部落不断扩大,到商末时期,由于周文王姬昌的励精图治,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子牙为军师,制定军国大计,收服虞国和芮国,攻灭黎国、邘国等国,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建都丰京,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基础。后周武王尊姜子牙为“师尚父”,统筹周国的军事,最终,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武王成功消灭商纣王,建立周朝。时至今日,姬姓虽然比较冷门,但尚有54万。

再来看看被周朝所灭的商朝;商朝的建立者被称之为商汤,即成汤,商汤子姓,名履,所以他的名字应该叫子履才对。子姓的始祖应该是契(子契),子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帝尧异母兄。被帝尧封于商主管火正,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族”,后世尊称其为“商祖”、“火神”。

而商汤是子契的第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以及夏朝的方国韦、顾、昆吾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而我们所熟知的商末“暴君”商纣王,都知道他叫帝辛,其实帝辛应该是他的帝号,他的真名应该叫子受,但商纣王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商纣王身死,商朝灭亡。如今在云南永胜县西南还有四五千户约三万人的“子”姓人家。

最后再来看看夏朝,夏朝起源于禹,而建立者却是禹的儿子启;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而禹,本姓姒,名文命,所以他真正的名字应该是姒文命才对。

姒姓乃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夏朝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但由于姒姓后来分化成了许多个姓氏,所以分布在各地的姒姓不足两千人。

再扩展一下,其实秦始皇并不是姓秦,而是嬴姓,赵氏,名政,所以又叫嬴政(或赵政),而时至今日,嬴姓人口,也就四千左右了。先秦时期,有姓那可是极为尊贵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姓氏的;但在汉之后,各种分化的姓氏崛起,导致上古八大姓逐渐的没落,其中也就姜姓人口最多罢了,但这姜姓,有多少是真正上古八大姓中姜氏的后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周朝为何会拥有800年的国运?分封制与宗法制又是什么?

全文共 1498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后建立周朝到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杀周赧王,周朝灭亡。周朝享国运791年。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周朝拥有着800多年的国运呢?而这于分封制与宗法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周朝又分为西周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建立东周。东周时期,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长达514年,周天子自身控制的王畿之地全部丧失,没有了任何实力,成为了一个象征。

从本质上讲,周朝享有政治权力的时期也不到三百年,与秦朝之后各个朝代也差不多。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问:已经失去了任何实力的周天子,为何不会被推翻?

一般的回答都会指向周朝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度,顺便还有加强分封制度的宗法礼乐制度。这是一种表象,没有一个王朝会因为一种制度而国运长存。

分封制在周朝以后,已经不适用了,自秦开始推行的是郡县制度,有的王朝也搞过分封制,希望能与周朝一样国运长久,结果一败涂地。著名的有西楚霸王项羽进行的分封,刘邦进行的局部分封,西晋王朝的分封,明朝朱元璋进行的分封,虽然这些分封制度一个比一个更加严密,但无一例外导致了大规模的战乱。

分封制与宗法制能够维持周朝八百年国运的原因,一般基于两个理论,一是相互制约的理论,二是君主没有实力,推翻无用的理论。

其实这两个理论已经和分封制没有了任何关系。唐朝末年,藩镇林立,唐朝皇帝也失去了任何权力,成为了军阀手中的棋子。可是,军阀并没有顾忌这两个理论,既不怕其它军阀藩镇攻打,也不在乎杀了没有实力的皇帝有没有意义。

之所以,周天子能够在失去任何实力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五百多年。根本原因不是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仍在发挥作用,恰恰相反,没有诸侯想干掉周天子,正是因为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崩溃。

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事实上,周朝的宗法制度以及分封制度已经崩溃。这个崩溃不仅仅是指一个政治制度崩溃,而是指政治制度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

诸侯干掉周天子,即便不怕其它诸侯联合进攻,也要考虑到干掉周天子后能得到什么?秦朝之后,每一个王朝崩溃时,军阀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要干掉皇帝,不管皇帝有没有权力。因为干掉皇帝,或者迫使皇帝禅让后,就能取得正统的地位,就能得到皇帝手中的神权,也就是君权神授的权柄。只要郡县制没有崩溃,皇帝就是权力最大的职位。

而周天子不一样,他的位子已经没有人稀罕了,因为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已经崩溃了,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不可能再施行了。周天子这个职位已经没有了任何权力,包括神权。

周天子事实上就是分封制度下权力最高的职位,各个诸侯本来就是周天子的血缘宗亲,干掉周天子自己当,也不是不可以。当了以后呢?继续分封?把自己手中的权力分出去?

这是不可能的,越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完成不同形式的变法,废除了井田制,而井田制就是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根基,这个根基破灭了,再去搞分封,那就不是分封,而是分裂,将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财富拱手送给别人,顺便别人还不领情。

井田制崩溃,宗法制度以及分封制度崩溃,周天子这个职位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都没有了任何权力。

这也是秦始皇为何要当皇帝,而不是当大王的原因,因为王依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代名词,皇帝才是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的代表。

在干掉周天子没有任何好处,还要背负杀天子之名的情况下,周天子才能活得下去。当然,除了时代的问题,周天子能够活下去,与周天子自身的努力也是有关系的。这就是借天子之名攀附大国,给予大国对外征战的借口。

同样的,这也是清末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仍能保有皇帝名号,同时还能活到最后的原因。共和国的制度下,皇帝以及帝制都不再适合于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周朝多少年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鼎洛邑;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成周和王城;周共王迁都南郑;周懿王迁都犬丘,周宣王迁都镐京,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为什么商朝时期有神仙干预人间,周朝就没有了?

全文共 2279 字

+ 加入清单

商朝的灭亡,在《封神演义》的演绎之下,可以看做是有神仙干预人间,只因为纣王的一首诗,惹得女娲大怒,然后就插手了人间事,各路神仙纷纷下凡参与封神之战,是神仙之间的对决,也是封神的需要,更是周朝取代商朝的必经之路。但是为什么在周朝建立之后,就很少再看到有神仙干预人间的传说了呢?

原著党答一波。无论哪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思之,其实都是一分一毫共同发力,才形成合力。这么一想,哪怕是蚂蚁搬家这种小事儿都有史诗的味道。何况封神大战乃是真正的史诗,更需要诸天诸地诸圣的合力了。神仙圣人为何在商末如此活跃?便是因为在天意的指引下,他们都要参与到商周易代的史诗级大战中来。至于周末,从春秋到战国共500多年,太乱了,连神仙也很烦,不愿趟这趟浑水。

一、五个原因

商朝末年这场战争有三个称呼:神界是封神大战,人间是武王伐纣(或商周易代),在道门则为阐截之争。因此它至少存在着三方面的利益。第15回说了五个原因:成汤合灭;周室当兴;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将相之福。五大因素汇合到一起,便引发了这场史诗级大战。

正如《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经典台词:如果那个朋友鞋带没有松 如果那辆货车提前几分钟开走 如果那个服务员没和她的男朋友分手,商品被提前包好如果那个男人的闹钟提前上了五分钟 如果那个司机没有停下来去喝杯咖啡 如果那个巴黎女人没有忘了拿大衣,而坐上早一班的出租车那么黛西和她的朋友穿过马路时,出租车也只会和他们擦肩而过……

但是,生活没有如果,只有一连串互相交错的意外,无人能够控制。周朝为何没有神仙干预?那只是因为没有一系列事件造成的必然,所谓“恰逢其数,非是偶然”,而周朝没有这种偶然。

西周自厉王、幽王两位乱搞一气,平王东迁,周室彻底衰微。时为前770年,离武王伐纣已过去270多年,中国正式进入春秋时代。平王的即位本来就有弑父之嫌,东迁洛邑后又因周郑互质和伐郑而大败两件事,威信降至冰点。从此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四国渐渐坐大,政由方伯而出。

按理说,此时周道既衰,便是失却了气数,若有另一国秉大气运而起,自能上演又一出“周武合灭,某室当兴”的好戏。问题就在于,竟无人有此气运。人间不改朝换代,封神战争启动不了,神仙自然也不能下界。为什么会有这种尴尬的情况发生呢?

二、五百年有王者兴

第一个原因,气运未失。

第1回女娲见亵诗大怒,说:我想成汤伐桀而有天下,享国六百余年,气数已尽。第15回,在写完五个原因后,紧跟着来了一句: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间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

可见,五百年左右是重要的时间节点。过了500年,气数差不多就该耗完;不到500年,还能拖一阵子,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嘛。夏朝享国470来年,商朝600来年,都接近500年之数,所以该亡也就亡了。而平王东迁时,周朝才堪堪过去274年,其道虽衰,而气运并没用尽。

事实上,在这274年之中,仙界相当看重周天子,这种好感在周穆王时期达到了顶峰。

《列子·周穆王》:(穆王)肆意远游……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诏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王和之,其辞哀焉。

一个是人间的天子,一个是天上的女主,人神相爱了。穆王临行之时,西王母吟唱歌谣: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王和歌: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此及三年,将复而野。

穆王见到的这个西王母,住在天庭的瑶池,按封神原著来讲,她其实就是瑶池金母,与封神第一高手昊天上帝乃是一对,两人还生了个女儿叫龙吉公主。金母曾经在殷郊岐山受犁锄一回出场。

王母自然代表封神第一大势力天庭,她与穆王相爱,竟置昊天于不顾——也许昊天是鼓励的也说不定,可见周天子的吸引力。而穆王停留的昆仑,正是阐教玉虚宫所在地。按封神原著来讲,穆王到此或许就是专门拜访元始天尊,感谢几十年前阐教为西周建立所做的奉献。

周穆王凭着自己的个人魅力,亦如先祖武王姬发一般,赢得了金母、元始等仙界圣人的好感,这种好感延续了八百年之久,以至即使周道衰微到病入膏肓,圣人也不肯宣布天意。

三、一千五百年杀劫

第二个原因,杀劫没到。

封神大战的起因之一就是昊天上帝命令玉虚宫十二金仙称臣,昊天所谓的称臣就是兵解。肉身毁灭,而以魂魄进入天庭服务。以是之故,十二金仙皆逢杀劫。这个时间节点是1500年一次。

原著中好几次提到这个关键的时间,如十二金仙陷于黄河阵,就说“只因一千五百年逢此大劫,乃遇此斗,装入阵中,总是神仙也没用了”,万仙阵上逢劫之仙也表示“今日之会,正完其一千五百年之劫数”。

这可能是昊天与修真界约定好的时间,到点了就来收取人头。元始比较护犊子,当然肯定还有一些私心,用一张封神榜保住了十二金仙性命,从而引发了阐截之争。

武王伐纣约在前1046年,下一个1500年应该是454年才对,此时正是南北朝时期。既然封神劫数不曾在周朝开启,自然也就不存在封神大战了,相应地神仙传说也就少了。

从前770年春秋始,至前265年周灭于秦止,这500多年简直太乱了。周辙东,王纲坠。说的是周天子东迁,丧失故国,也丧失了威信。逞干戈,尚游说。诸国间连年战争,游说之士辈出,仗三寸不滥之舌纵横捭阖。五霸强,七雄出。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皆一时之豪强。

五百年间天意纷乱,五百年间变数齐出;五百年间礼崩乐坏,五百年间僭窃不臣……

天意归于何人?天意的代表昊天上帝不说,各大圣人也只敢静默观望。谁也没注意到,在周天子弃之而去的西陲,赳赳老秦日渐崛起——但他们就是秉天意而生吗?沛泽一户姓刘的人家微微一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周朝多少年历史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是实行分封制的,也就是整个王朝由多个诸侯国组成,周王是天下的主人,但也正因为分封制,所以周王对权力的掌控也就不那么有把握了。

周朝共计约791年历史。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洛邑;东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就是中国的战国时期了,经过春秋时期的长年累月激烈的战争过后,其主要的诸侯国就只有齐、楚、韩、燕、赵、魏、秦这七国了,历史上称其为战国七雄。

诸侯王不把周王放在眼里了,周王由于丧失了控制权,而周赧王姬延就成了最后一位周王,直到秦国吞并其他六国,一统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