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尚肥道士瘦(精品九篇)

沙和尚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老实善良,下面就来画沙和尚。

浏览

3113

文章

9

篇1:为什么和尚都比较胖,道士都很瘦?

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个现象,就是在电视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里,和尚一般都会比较胖,而道士一般都要瘦很多,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或许会有人要问了,难道是因为和尚在寺庙的伙食更好一些吗?但仔细想想也并非如此,和尚要戒荤腥,每天不能吃肉,道士却正好相反。那么,究竟出于什么原因,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仔细回想,相信不少小伙伴都会发现,不单单是电视剧电影中和尚和道士的形象,就连雕像都是如此。佛像一般都是胖胖的,而道观的雕像却都是清瘦,相比之下,一个显得和蔼可亲,一个显得松形鹤骨。两大宗教居然连对美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什么历史原因呢?

首先可以排除掉的,就是饮食问题。出家人戒荤腥,和尚每天的饮食中是没有肉类的,而道士却正好相反,这样看来,似乎和尚才应该是“营养不良”的人群,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这足以证明,他们的胖瘦与饮食关系不大。

其次就是古时候的政策问题。武则天时期,为了打压李唐,放弃了唐朝最开始信奉的道教,转而支持佛教,这其实也是佛教进一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有史料记载,卢舍那大佛便是武则天的“报身像”,即卢舍那大佛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而成,现位于洛阳龙门的奉先寺,也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处,整体设计也最严密。

接下来,就是两方的修行方式了。除了苦行僧之外,大部分的和尚每天的功课就是打坐参禅,运动量极少,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每天无法摄入油脂,日复一日累计起来,身体也不可能一直保持瘦的样子,发福是迟早的事。而至于道教,因为道家修行的目的在于“飞升”,但是在此之前必须尝遍人间疾苦,因此他们积极入世,以求脱胎换骨。很多小说、神话故事中苦苦修炼最终获得神力的,都是道家的思考方式。他们很多都会云游,经常风餐露宿,还经常辟谷修炼,这样的日子,就算对饮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也难以胖起来。

小编曾经认识一些道家弟子,他们虽然没有外出云游,但是每日的日常就是练习拳法、剑法,一直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中,也的确都很瘦。不过现在,寺院的香火远比道观旺盛许多,也是和尚们不瘦的一大原因。

看到这里,爱美想要瘦瘦的小伙伴们,get到变瘦的精髓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为什么和尚大多都是胖的道士都是瘦的?是什么原因?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一些古装电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古代和尚们都是圆嘟嘟的胖胖的感觉,而道士们却都是瘦小的。有不少的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小编觉得这应该与当时的环境有关,当时和尚大多都有相应的场所居住,而且有吃的,有穿的,每天都都不运动,都是坐着的,可以说和尚的生活还是非常的悠闲。而道士就不一样了,道士每天要不断的行走,身体难免瘦弱一些。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在电视上,我们通常看到的和尚都是胖胖的,反而道士都是瘦弱的,这让很多人迷茫,为什么会这样呢?

说起这样的,还要从唐朝武则天说起。

唐朝开始都是信仰道教的,因为李唐皇帝认为自己是道教老子的子孙,应该遵循自己祖先的思想,才将道教尊为“国教”。到武则天掌权的时候,武则天为了打压李唐,选择了佛教。更有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对于和尚而言,增肥是与其自身的修行方式有关(苦行僧除外),他们虽然素食裹腹,看似营养不足,但是,他们的运动量极少,平日以打座参禅为主,天长日久,身体发福,是自然之事了。

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道家对形象的崇拜,是崇尚“仙风道骨”的。修道之人的完美形象,被称“松形鹤骨”,“相貌清奇”,说白了,就是一瘦字,这样才能“飘飘欲仙”啊。

修道之人的终极目的,是要得道飞升,所以,道教之行在于“修”,所以谓的“修”,就是要积极入世,遍尝人间苦难,才能脱胎换骨。我们最熟悉的道故事,莫过于“八仙过海”。传说中的“八仙”,均是自肉体凡胎修起,历经磨难后,才获得无上神力的。

正是因为要苦修,传统意义上的道士,多会云游四方,风餐露宿更是常有,还动不动就辟谷,也就是定期绝食,要不瘦就不正常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寺院的香火要比道观旺盛,和尚们生活、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居有楼,出有车,衣食无忧,这才心宽体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道士和和尚的区别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和尚是佛教,道士是道教。道教从根源上说是中国上古的巫觋文化和后来的老庄道家哲学的结合体。是由东汉张道陵天师将之正式定型并逐渐发扬光大。而佛教则是脱胎于受印度宗教哲学影响的释迦牟尼佛,除了小细节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佛陀完全创新的宗教。

主要区别

一、就宗派而言,和尚信奉的是佛教,道士信仰的是道教。

二、就思想行为而言,和尚信佛。佛教的“喜”、“舍”、“慈悲”、“苦海”、“入世”、“出世”、“执著”是其思想内容的概括。道士信道。道教,是以中国古来的萨满教的咒术信仰(鬼道)为基础,在其上重迭地、复合地吸收了儒家的神道和祭祀的仪礼与思想,吸收了老庄道家的"玄"和"真"的形而上学,并吸收了佛教的业报轮迥和解脱,乃至济度众生的教理、仪礼等。

三、礼仪,禁忌,着装不同。

一、和尚,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

二、道士,是信奉道教的教徒,以从事道教活动为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为什么在中国穷道士富和尚?

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道士,是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阳、方士、黄冠、先生、希夷等。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为什么在中国穷道士富和尚?,供大家参考借鉴。

道士与和尚的区别?

和尚,只要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行走江湖路了。如果再慈悲善良,百姓就挑大拇哥了:绝对的好和尚。倘若是再不杀生不吃肉,在百姓眼里就是完美的大师。

道士则不然。一见面对方问:道长会算命吗?若答:不会。登时这道士在对方心里就打折扣了。若对方再问:会风水吗?若答:不会。对方便会觉得这道士没真材实料啊。若对方又问:道长会八字面相周易预测布局改运择日太极行意八卦掌琴箫字画念咒画符掐诀步斗踏罡坛场法事针灸膏药跌打收惊驱邪念经唱韵开光加持净宅超度炼丹打坐。。。。。任何一样,你特么要是说个不会,你在他心里能成一坨粑粑。

和尚讲布施,有物布施、财布施、法布施等等,当然了,最大的布施是法布施,就是大和尚给你讲经说法,作为回报,居士们往庙里布施钱财来保佑自己发更大的财,走更顺的运。只要钱到位,什么灾厄都给你解决。为什么呢,四个字:佛法无边。

道士讲自然,一切都顺其自然,顺情顺理。你生意不好了,找道士调祈福改运调风水。孩子吓着哭闹,找道士收惊安魂。老人生病找道士念经延寿消灾,癔症附体上吊跳楼寻死,找道士驱邪。

道士累的要死要活的给处理好了,一说给钱吧。不乐意了。咦,降妖除魔不是道士己任吗?祈福禳灾不是道士份内事吗?安贫乐道不是道士应该的吗? 哇擦,不是应该“吃饭给饭钱,住店给店钱”吗? 这特么道士就得是义务的,就不能提劳务费,道士没成仙呢,也得吃饭吧,就算能辟谷,也得出门坐车买票吧,就算能驾云御剑,总也得修庙造像印经吧,非得逼着道士们一个个学会点石成金么?当然了,道士也有义务帮忙的时候,为什么义务呢,因为有人家有人家原来的缘法。

和尚们还讲个三世因果呢,往上倒三辈子,别说米粒了,你连块土坷垃都没给过吃过,你觉得你好意思请我义务帮忙吗?

老话说“道士不发家”,道教不是非得出家制,却也很多独身的,因为修法道士的有些法术修炼后会犯五弊三缺,也有修法结婚的,那是命里的缘法,终归聚少离多。(不修法的道士忽略这一段,别害怕,没说你)。学会文武艺,还货卖与识家呢,你好意思请道士去当你义务劳工。

道士拿卿钱财,与君消灾。从你手里接过钱,就得乘负你的业障。回去后钱财购置香花供果灯水米油供养祖师来消此业障。非亲非故,道士凭什么帮你背负业障。 无钱法不灵,反正贫道不拿道法做人情,爱信不信。

这里补充一点,开光一次原本出自道教,后来佛教抄袭过去,且运用到炉火纯青,惊天地泣鬼神,无所不能!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和尚给汽车开光,给人体开光!

为什么在中国穷道士富和尚?

都知道风水出人,这和尚可以花大价钱去学风水,也可以为有真东西的人大开方便之门,然后用真风水做出来的公墓中立一个地藏,这样的好处是如果风水错了人家里出问题,则是此家作恶多端的报应,如果这家人好了,则是佛祖保佑的结果,肯定不会说是风水的事,这么做等于变相的宣传佛教,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反观道教从清朝开始被人为的加入了佛教的东西后,除了某些人看不得比自己强的人外,还有就是某些道士为了蝇头小利卖证开班了,好吧,你开你的,但是别没事总拿你那和尚都不学的玩意说是道家、道门、道教的,要知道风水这行骗的人也多,因为自身技术的原因葬后并不能发富,于是就有了爷爷保孙子的说法,而正因为这些人技术不行,某些道士为了自身私利而降低门槛,收入门墙,这样这帮二把刀就有了身份也有了收费的资本,但是学员学完后却用之无效恐又招灾,于是开始怀疑道教,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鉴于某些“道士”什么玩意都敢做,于是有想法与能力的真道士被扯后腿捅刀子,和尚却只收高学历或有真东西的人当和尚,然后有钱一起赚,“道士”处处标榜自己打压别人,这个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话说这归根结底的根本道士穷,穷的是思想,和尚富,富的是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和尚和道士的区别在哪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和尚道士在宗派、思想行为上有不同。1、就宗派而言:和尚信奉的是佛教,道士信仰的是道教。2、就思想行为而言:和尚信佛,佛教的“喜”、“舍”、“慈悲”、“苦海”、“入世”、“出世”、“执著”是其思想内容的概括;道士信道,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观念的核心。

一、就宗派而言

和尚信奉的是佛教,道士信仰的是道教。

二、就思想行为而言

和尚信佛。佛教的“喜”、“舍”、“慈悲”、“苦海”、“入世”、“出世”、“执著”是其思想内容的概括。其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三法印:要我们看透人生的短促(“诸法无常”),看破人生的恶空幻(“诸法无我”),从而自觉地放弃人生(“涅盘寂静”),是悲观主义集大成者。因而决定信奉者——和尚修心、修身、修行的行为。

道士信道。道教,是以中国古来的萨满教的咒术信仰(鬼道)为基础,在其上重迭地、复合地吸收了儒家的神道和祭祀的仪礼与思想,吸收了老庄道家的"玄"和"真"的形而上学,并吸收了佛教的业报轮迥和解脱,乃至济度众生的教理、仪礼等,在隋唐时代大体上完成了作为宗教教团的组织、仪礼和神学体系,以同"道之不灭"合为一体作为最高理想的中国民族(汉民族)的土生土长的,传统的宗教。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观念的核心。因而道士强调的是修道,修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道士和和尚的区别是什么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宗教不同:和尚是佛教,道士是道教。外形上最大的区别是:道士有头发和尚没头发。道士信奉的是道教思想。道士是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

和尚,古代西域语言的音译,源头是梵语,本义为“师长”,是对“有一定修为的僧人”之尊称,但从古至今在中国以及日本等地,是对男性僧人约定俗成的泛称。和尚,道士虽然信仰不同,但是在中国佛道本一家。两者都相信因果轮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为什么在中国穷道士富和尚?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是因为在中国信仰佛教的人比较多,在我国和尚其实在几千年来就一直都有,而且有很多的人对于佛教了解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现在有很多的人都喜欢拜佛烧香之类的,那么一些和尚所在的寺庙就会得到大量的福利政策,这些和尚肯定也会跟着收到一些福利的,而道士来说其实是从清朝之后才慢慢被大家所熟知的。

1

再说现在的和尚其实也不是谁想当就当的,现在的和尚其实都是要有大学生证书的,那么这些人本身从自己的道德方面以及教育程度方面都会比较高,而道士的话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的道士连小学都没有上完就去给大家讲课,自己在讲课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讲不明白的地方,所以一些学员在听他们讲课的时候就会表示怀疑,再加上一些道士其实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就会出卖自己的良心,导致现在道士的名声越来越不好。

2

再加上从古至今就会有很多的人一直去烧香拜佛之类的,和尚本身的素质是比较高的,这些和尚对于佛教方面的理解也是比较多的,而那些道士的话只会说自己是道家道门道教之类的,其它的东西并不会讲的太明白,而和尚本身又会去病消灾之类的,虽然说这些全部都是一些心理作用,并不是真的可以做到,但是现在我国有很多老百姓还是会信仰这些东西。

3

其实在全球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教派,比如基督教等等,这些教派都有各自的历史,还有文化,在国内大家会信仰和尚比较多,也是首先因为信仰佛教,和尚本身来说像是一种中介人的角色,和尚本身就是只吃素的,再加上本身和尚的形象是比较诚实可靠的,所以有很多的人都会对和尚的印象比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鲁迅为什么说人们憎恶和尚,而不憎恶道士?

全文共 1913 字

+ 加入清单

和尚道士,在很多人眼里,其实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与平常人不一样的“出家人”,好像都需要修行,只不过修行的内容和方式不太一样,而且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最终结果也不一致,一个是成仙,一个是成佛。当然了,这些也都是人们的想象。不过在鲁迅眼中看来,人们其实对道士的好感要远远高于和尚,这是这么回事?为什么人们要更喜欢道士一些?

在近代中国,人们最为熟悉的文人当属鲁迅了,此人作为中国近代的文化革命人,用自己的笔唤醒了无数沉睡的中国人。新中国建立之后,他的很多作品都成为了经典佳作,因此如今的教科书中,有着许多鲁迅的作品。在鲁迅的一生中,说过无数经典的话语,其中便包括了一句话:“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那么,为何鲁迅会发出这样的一句感慨呢?

鲁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原本学的是医,但是看到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之后十分感慨,于是弃医从文,用自己的文章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因此他又被誉为民族的脊梁。

鲁迅在《小杂感》中说出了“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的话语,但是却没有多做解释。鲁迅为何如此说,文坛中争论不休。对此,人们认为最为可能的解释是,鲁迅用这句话来讽刺自私的中国人。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但是却在中国大地上落叶生根,最终成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在佛教之中,人们信仰普度众生的理念。佛教中人,需要戒酒戒色苦行,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佛教之人会选择牺牲自己,度化世人。

但是,对于求佛之人而言,他们拜佛大多不是为了修行,更不是为了帮助他人,而是希望佛祖能够保佑自己。而这,与佛教的理念并不相符,因此鲁迅用“憎和尚”来讽刺贪图名利的中国人。

而对于道教而言,这是一种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最能反映中国人的心态。道教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顺势而为,长生不老,也就是说,道教最终都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而去修行的。因此,道教带着自私自利之心,但是却也符合众人的心态,因此世人往往“不憎道士”。

不过,遇到事情的时候,这两种宗教却表现出了与他们的理念不同的态度,“乱世时,和尚关门避祸,道士下山救人,盛世时,和尚开门纳财,道士隐居山林”。

由此可见看来,世人之所以不喜欢和尚也不是没有的道理的,毕竟道士愿意为了世人的未来而努力,而和尚却只想到自己的发展。因此,鲁迅之所以说“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也可能是为了告诫世人,需要在乱世之中学习道士的精神,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在1927年,雨丝周刊上曾经刊登过鲁迅的一篇小杂感。文章之中说到,人们往往会这憎恨尼姑,憎恨和尚,但是却不憎恨道士,知道这种道理的人,已经懂得中国的一大半了。可以说,鲁迅的话让人们觉得有些奇怪,也让人们觉得十分不解。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莫名其妙的憎恶尼姑和和尚,但是却不会去憎恶道士呢?为什么知道这里面缘由,就会懂得中国的一大半事情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简单地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当然是从历史的角度。

汉朝的时候,汉明帝白马驮经,将42章经取回,后来一直发展到寺庙林立的盛况。梁武帝也曾经多次屈身于寺庙之中,而朝廷的臣子们,花了有一亿两才把梁武帝给收回来,并且拿这些赎金去建造更加金碧辉煌的寺庙。

而在武术界,我相信大家也肯定都曾经听过,天下武功皆出自于少林这样的说法。但是在霍去病和卫青去远征朔漠,苏定方将高句丽给灭掉,李如松在平定倭乱之时,他们使用的功夫还不知道是哪一门哪一派的?

比如说在霍去病和卫青打的匈奴无法抬头的时候,那匹把42章经拖回来的白马,恐怕还没有出现,在李如松去抗击倭寇的时候,他手中的武器则是大筒,那是明代的军事专家们专门研究出来的连发炮。

但道士就不一样了,中国本土的这些道教人物,基本上都是历史名人,开创者老子自然不用多说,春秋时期的一位大家,而就算是八仙或者是玉皇大帝,也都是曾经的活人。他们有的追随皇帝,有的则是朝廷命官,就算是全真七子,其实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存在。

而且他们穿的道袍其实就是汉服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并且就算是在清朝这样的时代,也有两种人,他们没有换掉服装,也有一种人没有剃掉头发,这些人就是道士。

这也有可能是鲁迅话中的意思了,就是因为道士保留下来了中华民族的最后一点传承,这是最后一点属于汉民族的体面和渊源。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在当时一直都是和尚富有,但道士却十分贫困,每一朝的寺庙,可以说都是大地主级别的存在,因为不光有百姓们给寺庙打工,并且香火钱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和尚们鼓吹什么众生平等,所以每个人都要交钱。道士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这是云游四方,就算是修炼也是穷修炼。在深山老林之中,就算是有人想给他们钱,你都不一定能够找得到。而且除了这一点,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道士是中国本土的产物,他们身上的责任非常重,那就是下山救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和尚为何自称贫僧?道士为何自称贫道?他们很穷吗?

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贫这个字的本意自然就是穷,指在某一方面的匮乏,通常是说财产。而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里面看到,和尚自称贫僧,比如唐僧经常说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而道士则是自称为贫道,比如贫道乃是某某观的道士等等。他们在自己的自称前面都加了贫字,这里的贫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要这样自称?难道是因为他们很穷吗?1.和尚和道士为何自称贫僧贫道

当然,这里的贫并不是说他们贫穷,古代和尚并不贫穷,今天的和尚更不贫穷,现代社会里已经很少贫穷的苦行僧。事实上,佛教由当年的印度王子释迦摩尼创立,一开始,作为一个王子他就是不贫穷的 ,而且在印度自始至终也没有贫僧这样的说法。而贫僧这种僧人的自称,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慢慢形成的。并且,贫道一开始只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道士自称,佛教传入后,很多东西学习了道教,僧人也开始自称贫道。但后来,为了把僧人和 道士进行区分,又慢慢开始自称贫僧。

贫道和贫僧的“贫”既然不是贫穷的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在佛经的《百论疏》中这样解释道:“贫道者,乏圣道之义,是自谦之称”,这是最合理的解释,所以由此可见,之所以道士、和尚自称“贫道”和“贫僧”,只是他们自谦的一种称呼。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是非常讲究“谦虚”的,老子《道德经》一直在告诫人们要“处下”“柔弱”,而处下就是一种谦虚。佛家所讲的无毒“贪嗔痴慢疑”里面把傲慢当作是一毒,所以也是主张谦虚的。

所以贫道和贫僧的“贫”我们应该理解为少、缺乏的意思,而“道”则指的是道行、修行。而道士和和尚自称“贫僧”“贫道”意思就是自己道行还不够,修行远远没有到家。这样来看,他们自谦表示自己的修行还浅,并没修炼到家。而值得一提的问题是,僧人真的很穷吗?2.和尚们真的很穷吗

对于僧人来说,现在被很多人所诟病的就是寺庙道观的收费问题,特别是少林寺、龙虎山过高的门票价格让人望而却步。其实,这些收入绝大部分是归当地旅游部门的,真正到僧人手里的是非常少。那又有人说了,出了门票收入,香火钱也很客观啊,要知道在那些知名寺庙,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有很多阔绰的可是动辄上千块的捐功德。其实,香火钱的分配寺庙也有严格的规定。

对于寺庙的财产是属于寺庙共有的,僧人没有私产,正所谓出家人,皈依了佛祖,就该六根清净。所以,人们常常说的“富庙穷和尚”就是这个道理,你看寺庙收入很高,但那是寺庙的,并不代表僧人就富有。而寺庙的财产,出了维护僧侣的日常生活开支,还要维护寺庙的基础建设,而剩下的绝大部分对于慈悲为怀的他们来说,都捐献给了有需要的人做了慈善。3.和尚为什么还自称老衲

年老的僧人。亦为老僧自称。亦有借用于道士者。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别人不用的布块缝纳而成,称为纳衣,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说..侣又别称纳僧,“老衲”一调由此而来。 而有时老尼姑也自称老衲。

唐 戴叔伦 《题横山寺》诗:“老衲供茶盌,斜阳送客舟。””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长公绣口锦心,不日连枝奋北;老衲萍踪浪迹,来朝一苇度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种梨》:“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 清 黄遵宪 《石川鸿斋偕僧来谒》诗:“先生昨者杖策至,两三老衲共联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