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哈龙沟岩画(汇总20篇)

浏览

689

文章

91

篇1:墩墩湾岩画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导 游 墩墩湾位于哈密市沁城乡头宫村,有沥青马路直通,交通极为便利。介 绍岩画位于墩墩湾山沟的西面,沟宽100米,大多为现代农田开垦利用,有小溪从岩画旁流过。岩画位于一块花岗岩上,岩面节理非常清楚,岩石为不规则的方体形状,长3.3米,南面最长处4.1米,高2.4米。岩画内容为牛的造型,尺寸为45×45厘米,另一幅为山羊的造型,幅面尺寸为50×30厘米。岩画表面风化严重,从岩画的风格看,雕刻手法简单、粗犷,具有原始的岩画制作工艺。

新疆哈密市

沁城乡:哈密市辖乡。唐代设柔远县,清代在此驻军屯田。民国31年(1942)设区。1959年成立公社。1984年复改区,1995年设沁城乡。位于市区以东,距市区98公里。面积9 684平方公里,人口1万,有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其中汉族占52.66%。境内有小堡河、乌拉台沟河和科托沟河。辖城东、城西、西路、芨芨台、牛毛泉、皇宫、白山、二宫、小堡、 天生圈10个村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野麻滩黄河岩画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野麻黄河岩画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野麻滩黄河岩画分布于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野麻村境内,共6处70多幅,总面积51平方米。包括人体、人头、人手等人物形象及羊等动物形象,以狩猎、农耕、家庭等内容为主,均为岩石等尖硬工具在光滑的岩壁表面凿刻而成。图案内容丰富,线条简练粗犷,真实再现了黄河两岸远古先民从事狩猎、祭祀等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是甘肃境内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黄河西岸,南、西、北以岩画所处山体岩石基准点为基点向外各延伸50米。

野麻村:野麻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扎西乌洞穴岩画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等的总称。一般采用金属及其它工具凿刻或箱石等矿物颜料描绘而成,并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猪等场面。

扎西洞穴岩画位于那曲地区当雄县纳木湖东岸。岩画分布在扎西岛东岛的百个天然岩洞及4处崖壁上。大多数的岩画采用红色颜料绘制,少数则使用黑色的颜料。其内容有牦牛、鹿、马、羊、人、树、鸟。太阳、塔等10余种,表现题材为放牧、狩猎、骑射。舞蹈、征战等。作画方法分全体徐缓和粗线勾勒两种。

扎西岛洞穴岩画的年代初步认定为史前时期到吐蕃时期之间绘制。它不但填补了西藏古代洞穴绘画的空白,并丰富了我国古代岩画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为研究西藏宗教的发展,古代艺术的风格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曲嘎尔羌岩画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曲嘎尔羌岩画

该岩画位于日土县多玛乡行政所在地东南方向约4公里处,海拔4560米。岩画发现地处在一近东西向的宽谷北侧山脚下,在洞口朝东南的一个天然洞穴发现三组画面,洞穴距地面高约20米。曲嘎尔羌地点属天然洞穴外的露天崖壁岩画,该洞穴可能曾有人类居住,岩画分布在洞外高出地面2-20米的岩壁上,岩画粗糙呈黄灰色,。该地点岩画保存较好,图像大多清晰可辨。岩画的制作方式为涂绘,使用红色矿物质颜料,少数图像因年长日久呈深褐色,造型方式为以线条勾画图像,所绘线条粗细不一。部分图象有重叠或颜色深浅不一的现象,为多次涂绘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栏岛岩画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珠海市西南约50公里的高栏岛西南部宝镜湾。这里海水清澈,沙粒细小,岩石耸立,是古人类曾生活过的地方。海湾所在的山麓、山腰,共分布着“天才石”、“宝镜石”、“大坪石”和“藏宝洞”等4处共6幅岩画。这些岩画发现于1989年10月,其年代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它们均阴刻于平整的大石面上,其中以“藏宝洞”最丰富,最大的一幅长5米、高3米,整幅画以船形为中心,周围有舞蹈人形、波浪纹、蛇纹、屋形纹等,图案密集而复杂,一般认为是青铜时代的产物,当地传说是清代海盗张保仔的“藏宝图”,但实际上应是南越远古先民海上生活的反映,或者是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的写照。在岩画附近的沙丘和山岗上还采集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石器等遗物。岩画为广东所仅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佘太阴山岩画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小佘阴山岩画

小佘太阴山岩画位于小佘太秦长城北侧600-800m处。目前已发现4处共计70余幅青铜器时代的阴山岩画。岩画中刻有牧羊人、狩猎人、北山羊、猎犬、马、驴等图像,这些古老的岩画刻绘在石英脉岩石上,当地牧民称为“红墙”,它与黑色的石长城并行由东向西延伸,宛如两条黑、红色的巨龙,在阴山上缓缓舞动,增添了小佘太秦长城的吸引力和神秘感。

岩画的作者均为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其年代上至青铜器时代,下至战国、秦汉时期,有些岩画是在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在此修长城以后,逐渐刻绘的。此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有植物化石,海藻化石等。这些珍贵的岩画又为秦长城增添了十分宝贵的考古和研究内容。目前,文物部门对此段长城进行了初步修复,极具观赏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寮山摩崖题刻岩画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寮山摩崖题刻岩画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阳寮山摩崖题刻岩画,是高安文物普查工作队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寮山山顶发现,《江西日报》在一九八三年五月曾作过报道。寮山,是高安的历史名山,位于高安太阳镇西北的寮山村委会黄家村,背接灰埠、相城,南接太阳镇,距高安约38公里,海拔224.1米,山麓至山顶约2公里,寮山素有“寮峰挹秀”之称,山顶原有二将军庙,在文革时期被毁。

山巅两块巨石,陡耸如峭,崖面刻有宋、明时士宦,高僧游寮山的题记和杂记,并刻划马、虎、猫、狗、怪兽及罗汉像等岩画。现存北岗庙、僧房、斋厨、寮山洞等遗迹。宋兵部尚书刘应龙曾游寮山,明敖铣、刘文光,邹元标等前后咏游,均有记石刻。

1983年5月,寮山摩崖题刻岩画由高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寮山摩崖题刻岩画成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塔康巴岩画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塔康巴岩画

该岩画位于日土县乌江村境内,在那布龙地点东南方向约1.5公里处,海拔4720米。岩画发现地为一条近东西向的山谷,谷地南北两侧山体露有硅质岩,岩画分布在北侧的岩石节理面上,高出地面5-10米。塔康巴地点为旷野露天岩壁岩画,调查发现的十多组画面分布在高5米,长约20米的岩石面上,刻有岩石的岩面均朝南,表面粗糙,呈褐色。该地点岩画大部分保存较好,仅有少数图像模糊。塔康巴地点岩画的内容十分丰富,画面图案的内在联系相对较强,在造型技法上个表现风格上都颇具特色,从对个体形象的刻画看,较为注重的是各类人物形象,而对动物的刻画则显得简略。对人物的刻画除在体型姿态上各有不同,服饰亦有所别,说明岩画创造者不仅对不同人群的特征有所观察,还能够通过主观认识去予以表现,从而使得塔康巴岩画具有浓烈的社会生活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徐家山佛教岩画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徐家山佛教岩画位于蓝田县蓝关镇徐家山村1组以南5公里拐沟河谷东岸的崖壁上,该岩画据现状观察为一佛二菩萨图像,整体高1.9米,宽0.7米。

一佛二菩萨图像,佛像左侧菩萨图像已漫漶不清,仅存半躯主尊与右侧胁侍菩萨。主尊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身着红色通肩大衣,仅存右侧身躯的图像及部分莲座,手印不详;其右侧前方胁侍菩萨图像保存较好,身躯微左倾,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天衣轻薄,露上身,缠帔帛,下着长裙;宝髻高盘,墨色勾染,右后侧露出簪饰,后有墨线勾勒的圆形头光;项部用红色线条勾绘有项饰璎珞,臂缠臂钏,左臂垂于身前侧,左手持长梗莲蕾于肩左,右臂曲肘于胸侧,右手竖掌,大拇指与食指相捻;菩萨头部略左倾垂,面相饱满,垂目下视,墨色点勾,朱唇重颐,体态微丰。

该佛教岩画是此次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也是唯一的一处岩画类型的文物点,填补了蓝田县甚至是西安市岩画类文物的历史空白。该处佛教岩画对研究当时当地佛教造像艺术及民间宗教信仰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此类画像的绘画技法及风格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具茨山岩画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具茨山岩画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具茨山岩画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与许昌市交界处的具茨山,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与禹州市四县级交接处,具茨山岩画在新密的分布范围主要在新密市南部的苟堂镇最南端范堂沟村和槐树岭村的石牛山和大鸿山上。东西长4公里,南北约600米,分布范围较广泛。存量达3000 多处,郑州市界内新郑发现200余处,新密30余处。具茨山岩画1988年被发现并引起重视。

岩画多呈沟槽、凹穴、网格状,圆点凹穴是研磨法制成,沟槽和网格状可能是用坚硬的打击石器或金属工具制成。另外,在石牛山和大鸿山顶均有古寨存在,寨周围及寨内为岩画分布集中区域。在调查中新发现了两处全新世中期褐红色古土壤叠压岩画的地层,推测此两处岩画形成时代约当全新世中期。这为解决具茨山岩刻的时代难题提供了地层学依据。

具茨山发现的岩刻、岩画数以千计,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均为国内外罕见,对研究文字的起源、华夏文化渊源有其极重要的意义。具茨山岩画的确认填补了以往我国中原地区岩画考古发现的空白,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包括传说的黄帝文化在内的中原上古文化提供了一类新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范堂沟村:范堂沟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阿尔泰山脉岩画群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泰山脉岩画群位于蒙古国境内,在其三处遗址发现的大量石刻遗迹与随葬的纪念碑上展现了12000多年来人类文化在蒙古国的发展。

最早的岩画表明有一时期(11000 - 6000年),该地区还部分覆盖着森林,此处的山谷为猎人们提供了大型狩猎的场所。其后,阿尔泰山地景观据推断已经变为今天的山地草原,这一时期的岩画表明放牧逐渐成为主导的生活方式。最晚期的岩画作于公元前1000年早期及斯基泰时期与后突厥汗国时期(公元7-8世纪),展示了此处的生活方式向马上游牧生活的过渡。阿尔泰山脉岩画群为我们了解北亚地区的史前社会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史料。

Petroglyphic Complexes of the Mongolian Altai

必去理由:蒙古最新增加的世界文化遗产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蒙古国[Mongolia]

景点所在省、州:戈壁阿尔泰省 [Govi-Altai Provinc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龙峡山岩画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峡山岩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龙峡山岩画位于宁明县城中镇珠连村驮河屯东南400米处,绘制年代为战国至东汉时期,岩画分两个地点,第一地点位于龙峡山西南面崖壁,距明江约有100米,岩画距地面高约65米,画面约20平方米,可看到图像有12个,6个较完整,皆侧身人像;第二地点在龙峡山西面临江崖壁上,岩画距地面约60米,图像50个,其中人像44个,动物图像3个,铜鼓图像2个,船图像1个。2014年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广西宁明县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梁家湾岩画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梁家湾岩画为景泰县文物保护单位。

梁家湾岩画位于红水镇,时代为待考。

2009年7月6日,梁家湾岩画列入景泰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岩画分布区四周50米。

建设控制地带:岩画分布区四周100米。

红水镇:红水,因境内有红水河而得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明清设堡立县,至民国建乡而治,屹今已逾四百多年。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景电二期灌区中部。辖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辖15个村,18381人,耕地面积48660亩。 红水地域优势明显。因地处甘、宁、蒙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区,辐射三省三县六乡镇,是景泰县的西北门户,25公里半径内居住着7万多人,是区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红水岩画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红水岩画为白银市文物保护单位。

红水岩画位于景泰县红水镇,年代为旧石器时期,类别为石刻。

2014年7月4日,红水岩画被公布为白银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水镇:红水,因境内有红水河而得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明清设堡立县,至民国建乡而治,屹今已逾四百多年。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景电二期灌区中部。辖区总面积320平方公里,辖15个村,18381人,耕地面积48660亩。 红水地域优势明显。因地处甘、宁、蒙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区,辐射三省三县六乡镇,是景泰县的西北门户,25公里半径内居住着7万多人,是区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红水姜窝子沟岩画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红水姜窝子沟岩画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水姜窝子沟岩画分布于白银市景泰县红水镇红沙岘村姜窝子沟的一座山顶上,共计有岩画16幅,总面积约100平方米,为尖硬工具以密集点啄的方式在向阳、平整的石面上敲凿而成。岩画题材主要以反映远古时期原始人类部落的生活场景和人们对自然界的抽象认识为主。姜窝子沟岩画时代久远、内容丰富、保存完整,为研究黄河上游古代先民原始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证据。2014年被白银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岩画所在岩石为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0米。

红沙岘村:红沙岘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布显岩画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布显岩画

该地点位于日土县扎普村以西约40公里,海拔4420米。岩画发现地属湖滨阶地,在阶地前缘有基岩出露,岩画刻在岩石的节理面上,距地面高1.5米。属旷野露天岩画,仅有一组画面。刻有图像的岩石较粗糙,呈灰褐色,保存完好,仅有个别图像因风化比较模糊。岩画的制作采用通体敲琢的方法,在岩画上能够敲琢出图像轮廓及其细部,构成剪影式的图像。制作方法、表现的动物种类都与日土县境内的下曲龙、鲁日朗卡、阿垄沟等地点的岩画比较接近,推测其年代大致属早期金属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阳阿克比西艾格勒岩画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阳阿克比西艾格勒岩画为叶城文物保护单位。

阳阿克比西艾格勒岩画。位于棋盘乡阿孜岗沙勒村东南处约3公里的山体断面上,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坐标为:

西北角:东经76°43′27.1″;北纬37°26′42.5″

东南角:东经76°43′27″;北纬37°26′42.4″

西南角:东经76°43′27″;北纬37°26′42.4″

东北角:东经76°43′27.1″;北纬37°26′42.5″

海拔2820米

棋盘乡: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状况 棋盘乡位于叶城县西南部,距县城71公里,地处喀喇昆仑山北簏,整个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型干旱大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气温年、日温差较大,平均年温差30.7℃,日温差13.3℃,无霜期200天,海拔在1900—4700米之间,1村—13村全长约150多公里,东与柯克亚乡为邻,西与莎车县交界,北与萨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代岩画

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1993年冬在和静县巩乃斯乡的冬草场胡斯台沟发现大量古代岩画,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分析认为距今至少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这批岩画主要分布在胡斯台沟的乌坦特、莫敦和西克夏格孜沟的阿尤特、忙托海阿门。其中以乌坦特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岩画残留于巨型卵石的铁褐色向阳面上,不仅数量极大,内容也十分丰富,在各地较为罕见。画中多野山羊和捕猎的人物图案,其中野山羊形态各异。猎手有空手围堵者;有张弓射野山羊、射狼者,有双人对射者;有空手捕羊、徒手捕狼者;有射到猎物放下弓箭单足站立双手上扬作欢欣舞蹈状者;有未能取下背着的武器被狼咬着手臂者;还有鹿及其它一些不可辨识之线条符号等。更为奇特的是十数只狼围住了一只野山羊,其中一只咬住了羊的喉部,另外两只咬住了羊的后腿。图案均由单线条组成,构思奇特、笔法浑朴、简洁明快,人物、动物栩栩如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八宿嘎学岩画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八嘎学岩画位于八宿县城以西5公里处的巴冬村牧场上,这里山高路陡,交通极为不便,骑马快行约需一天。整个岩画是在一块巨大岩石上雕凿的。岩画内容既有单个的图案,如人物、动物、日、月、塔、藏文字母,也有组合的图案,如张弓射箭、骑马的人、骑牛的人、奔跑的人等。与其他地方的岩画不同的是,佛教的思想也反映在绘画上。而组合图案大都以反映人类的活动为主,比如狩猎、骑马、奔跑等。这些岩画既反映了人类早期的原始生活,也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昌都地区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处早期岩画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黄羊湾岩画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黄羊岩画为宁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黄羊湾岩画位于中卫市中宁县余丁乡黄羊湾村,年代为新石器—西夏。

2005年9月15日,黄羊湾岩画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余丁乡: 余丁乡距中宁县城西北15公里。下辖6个村,62个村民小组,共15443人,耕地17756亩。该乡北部多为丘陵地带,煤炭、石灰石等矿产储量丰富,铁、锡、铜、金等金属也有一定储量。经济建设该乡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工农业发展突飞猛进。该乡党委被中卫市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乡6个村党(总)支部全部达到“五个好”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