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球是悬在空中的吗(精彩20篇)

浏览

4560

文章

1000

篇1:悬在空中的地球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悬在空中的地球

我们通常认为脚下的地面, 很实在很平稳; 天空在头顶, 很遥

远很飘渺, 天地对立。事实上, 我们就在天上, 且已经在太空中运

行了几十亿年。

地球, 就是我们正踩在脚下的行星。我们在上面生活, 呼吸着

它的空气, 喝着地球表面的水, 最最熟悉不过了。

当然, 地面上的人们不可能一眼看出大地是球形的。只有当

太空人乘坐宇宙飞船, 飞出地球, 才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是个圆球,如果飞到月球上或者更远的行星上, 才能亲眼看到地球是个行星

在天空中, 绕太阳运动着。

在广阔无际的宇宙中, 行星地球又恰似一颗微尘。地球的历

史一般认为有 46 亿年, 它在太空中运行几十亿年中, 既受别的天体吸引( 如太阳) , 同时又吸引别的天体( 如月亮) ; 既受万有引力作

用 , 又受离心力作用。互相保持着平衡, 在自己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运行着。整个太阳系, 乃至整个宇宙组成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有机网络, 地球就在网络中的一个网节上。

· 103 ·

地球大小: 半径 6378 公里, 体积是太阳 1/ 130 万;

地球质量: 5 .98×1024 千克, 质量是太阳 1/ 33 万;

地球自转速度: 赤道上 465 米/ 秒;

自转周期: 23 时 56 分; 公转周期: 365 日 6 时 9 分;

地球公转速度: 30 公里/ 秒。

地球环绕太阳转一圈是 365 日多一点, 是一个回归年, 叫做一个地球年( 水星一年 88 天, 金星 224 .7 天, 火星 687 天) , 在这 365

天中, 我们能看到星空斗转星移, 同样的天空图景在一年后会再次重现。

地球同时又绕自己的轴心在旋转, 自西向东每 24 小时转一

周, 这是地球上的一天, ( 水星一天 176 小时, 金星 117 小时, 火星

24 .6 小时) , 我们观察到日、月、星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 面向太阳一面是白昼, 背向太阳一面是夜晚。

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垂直方向有 23 .5°的夹角, 于是, 太阳在一年中轮流在地球南北纬 23°之间直射, 于是地球有了四季的变换。当太阳正对地球北半球直射时, 就是北半球的夏季及南半球的冬季, 反过来, 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

南半球转为夏天, 北半球进入冬天。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就有了春夏秋冬的更替、寒来暑往的变化, 我们按得到太阳光的多少和昼夜

的长短把地球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我们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在温带。

2 .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5亿年后,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将再次聚集在一起

全文共 1346 字

+ 加入清单

地壳是由破碎的岩石板块组成的,就像鸡蛋上破裂的外壳。这些板块以每年5厘米(2英寸)的速度运动,这种运动最终将所有大陆连接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超级大陆。

地球上最后一个超大陆是泛大陆,存在于3亿到1.8亿年前。

这些大陆的积累和分离被称为超大陆地循环,世界已经进入这个循环1.8亿年了。

据预测,下一个超级大陆将在大约2.5亿年后形成,届时大西洋和太平洋都将消失,亚洲的大板块将分裂形成新的海洋。

因为板块在移动,海洋盆地改变了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例如,大西洋目前正以指甲般的速度扩张(每年几厘米),而太平洋正在慢慢消失。

海洋盆地的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潮汐数百万年。这是因为潮汐像长波一样在海洋中运动,两个山峰之间的距离超过1000公里。

海浪运动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海洋盆地的形状和深度控制。如果海洋有合适的大小——海盆的长度是波浪的一半,也就是说,在“共振”状态下,潮汐会变得非常大。

对于任何振荡或振荡的系统,只要你对它的自然周期施加外力,它就会共振。例如,如果你在正确的时间给坐在秋千上的孩子一点推力,他们会荡得越来越高,因为你的力量只是作用在他们自然的秋千上。

潮汐周期是由地球、月亮和太阳的运动决定的,而海洋盆地的自然周期是由其几何形状决定的。例如,最近的北大西洋状态非常接近共振,因为两个周期(潮汐周期和自然周期)几乎相同。

这就是为什么大西洋的潮汐比太平洋或印度洋的大得多。

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从能够高精度模拟潮汐的计算机模型实验中,我们知道,由于盆地的形状和大小不能支持大潮,目前的超大陆旋潮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较弱。

事实上,在过去的2.5亿年里,仅仅在最近的200万年左右,地球上才出现过一次大潮。

由于我们正接近超大陆旋转的中点,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在未来2.5亿年左右,超大陆会发生什么?有没有可能存在与超级大陆旋回相关的超级潮汐旋回?

现在我们用计算机模型发现确实存在一个与超级陆地循环相关的超级潮汐循环。事实上,有两个: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潮汐高峰期”的开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潮汐时期。

接下来,它们将被大大削弱,然后在大约1.5亿年后会短暂变大。在那之后,随着下一个超级大陆的形成,潮汐将再次下降到目前能量的一半以下。

这将会发生,因为随着盆的形状改变,盆将持续达到或离开共振状态。在地质学术语的定义中,潮汐最大的时期很短,只有大约2000万年。

大多数时候,潮汐的能量比现在少。两个超级大陆形成的间隔时间长达4亿到6亿年,而潮汐能更高的时期只有5000万年。

潮汐是海洋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和月亮注入潮汐的能量在海洋中消失或消散。这种能量有助于刺激海洋运动——就像勺子搅动一杯咖啡一样。

就像用勺子搅拌杯中的糖和牛奶一样,潮汐可以推动营养物质、热量和盐在深海和海洋表面之间的流动。

热量和盐分的流动是海洋环流大规模气候控制的关键,营养物质的流动有助于维持生物生产,尤其是在浅海。

任何时间尺度的潮汐变化都可能对整个地球系统产生巨大影响。

尽管这里描述的变化可能不会对我们最近的生活产生影响,但它们增加了我们对不同学科描述的潮汐相互作用的理解——包括板块构造学、气候系统、营养循环、最终的海洋进化和孕育生命的能力。。

这篇文章首次发表在《对话》杂志上。

蝌蚪工作人员从科学警报,翻译李同信,转载必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全文共 1415 字

+ 加入清单

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是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失灵现象。最常见的是收音机的失灵、手机信号减弱或消失、电子闹钟失灵等现象。

发生地震的原因: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地声

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

地声的声响与平日人们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多种多样。如:“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似采石放连珠炮般的声响”“类似于机器轰鸣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等。但是,有时地声也不易与远处传来的风声、雷声、机器轰鸣声等相鉴别。

地下水异常

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地光

地光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中国已在多次地震前观测到,它们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地光出现的时间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观测。鉴别地光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它的形状和颜色有时也与电焊光、闪电等有相似之处

生物异常

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

地震先兆之动物行为异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执行任务不忘自拍 NASA公布宇航员与地球合影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的两名女宇航员于18日完成了首次全女性太空行走任务,创造了人类太空探索的新记录。当地时间22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了女宇航员克里斯蒂娜·科赫在太空拍摄的一些照片,包括几张“太空自拍”,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据报道,10月18日东部时间上午7点38分,宇航员克里斯蒂娜·科赫(Christina Koch)和杰西卡·梅尔(Jessica Meir)走出国际空间站,飞入黑暗空间,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女性太空行走任务。

这是科赫的第四次太空行走,也是梅尔的第一次。这项任务主要是更换空间站外的电池电源控制器。两名宇航员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当地时间10月18日,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自拍。来源:美国航天局网站。

在任务期间,科赫和梅尔从繁忙的日程中休息了一会儿,玩了“太空自拍”。从美国宇航局发布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科赫通过他的宇航服和头盔向我们微笑,还可以看到他们因失重漂浮在太空中。在其中一张照片中,科赫还与地球拍了一张自拍。这幅图清楚地显示了地球和白云的蓝色曲线。

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克里斯蒂娜·科赫与地球“自拍”。来源:美国航天局网站。

报道称科赫以每秒17000英里(每秒27359公里)的速度拍摄这张照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地球的中心温度是怎样测出来的?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测量地球中心温度

原子反应堆通过铀和钚等放射性元素的核裂变来获得原子能。像原子反应堆一样,地球的热量也来自地球上的铀和钍等元素。

人们如何测量地球的温度?测试证明,从地面上的石油钻孔测量的每1公里深度的温度上升33℃。从地表到地下有200公里的岩石,所以地下200公里内的温度还没有达到岩石融化的程度。然而,当地下压力很高时,会形成熔化岩石的高温。然而,那里的温度只有2000摄氏度左右。

但是地下200公里的温度无法测量。因此,人们从落在地球上的陨石和陨石中铀和钍的含量来推断地球中心的温度。因为陨石和菱铁矿的成分与地球的成分几乎相同。

根据推测,人们认为地球中心的温度一般不会超过5000摄氏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根治“地球癌症”,中国成就几何?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世界主题为“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未来”,我国主题为“防治荒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境内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那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先后颁布了《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推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对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进行严格保护和集中治理。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开展大规模治理,实现了荒漠化扩展态势整体遏制、荒漠化面积持续缩减、荒漠生态功能增强。

根治荒漠化这一“地球癌症”,我们开出了“中国药方”;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个“世界目标”,全世界需要继续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地球2.0:天文学家想找到比地球还适宜居住的星球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图片来源:markgarick/science photo library via Getty mages

寻找外星生命的关键之一是找到天文学家所说的地球2.0——一颗在地球上看起来像双胞胎的外行星。我们希望世界能有我们生存的条件。

但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生斯蒂芬妮·奥尔森说,为什么不首先考虑是什么让地球适合居住,然后再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星球呢?不是另一个地球,而是一个比地球更适合居住的星球?

奥尔森上周在美国华盛顿贝尔维迪尔举行的第19届天体生物学大会上解释了地球适于居住的部分原因,即海洋中的洋流。不是表面的水流,而是让海水从深海上升的水流。

她说,这种洋流非常重要,因为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集中在海洋较浅的部分,那里有足够的光合作用。

但是在这些水域中生长会导致它们营养的耗尽,因为生物体会吸收水中所有的营养。更糟糕的是,随着这些生物的死亡,它们中的一些会将这些营养物质带回深海,而不是在腐烂时释放到表层生态系统。

因此,没有上升流,深海将变得越来越有营养,而地表水将变得越来越枯竭。

奥尔森说:“如果你看看地球海洋中的光合作用图,你会发现它主要集中在上升流发生的地区。”。

她说,这意味着一个健康的生物圈需要一种机制将深水带回到地表。

在地球上,这是由地面风引起的,尤其是将大片陆地吹向海洋的风。这些风将地表水从陆地上吹走,从而从深处吸取水来代替陆地上的水。奥尔森说,这就是为什么地球海洋中许多最具生产力的区域位于大陆边缘。

为了了解哪个行星最有可能产生这种影响,她模拟了一些参数的影响,从质量、半径、离太阳的距离到季节强度。

但是只有两个是真正重要的——大气密度和一天有多长。在这两种情况下,地球都不在列表的顶端。

密度大的大气会产生更强的风,这可以从深处产生更快的养分循环。白昼比地球长的行星似乎比产生这种风的行星稍长。

这意味着拥有更多的陆地面积、更稠密的大气层和更长的白昼可能是我们所知道的更适合生存的星球。

她还指出,对系外行星的研究正接近这样一个阶段:也许我们可以从数以千计的系外行星中找到比地球更好的行星。

同样,大气密度也可以由其颜色决定。她说,在地球上,“我们有一个蓝色的大气层,因为它散射光线,而这只有在稠密的大气层中才会发生。”

奥尔森说,行星并不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生米歇尔·希尔(Michelle Hill)指出,到目前为止,在其他太阳系中寻找可居住世界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星上,而外星太阳系可能也有可居住的系外行星:围绕一颗巨大行星运行的类地行星。巨行星本身不适合居住,但它们与太阳之间的正确距离将使它们的卫星,即我们正在寻找的类地行星,既不热也不冷,而且温度合适。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颗这样的系外行星被发现,还没有被完全证实。

希尔说,系外行星猎人在所谓的可居住区发现了数量惊人的巨型行星。这些行星以中等距离围绕着它们的“太阳”旋转。目前,没有明显的理由相信这些行星没有大型卫星。

“这可能会扩大对生命可能存在的世界的探索,”她说。

她说,事实上,这些卫星可能比围绕类似恒星运行的行星更适合居住,因为它们有更多的潜在能量来为生物圈提供燃料。

希尔说,它们不仅仅依靠太阳的能量,它们还会被周围的巨型恒星系统反射的光变暖。它们也可以被围绕基本恒星旋转时产生的潮汐能内部加热。

希尔说:“他们的能量更加多样化。正因为如此,这些卫星的可居住区域(离太阳的距离适中,但热量不会冻结)可能比它们主要行星的可居住区域更宽。”

希尔和奥尔森的发现都是天体生物学成熟的例子。这个领域最近被斥为“没有学科的科学”(因为没有人发现过外星生命形式)。现在,天体物理学已经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研究领域。

美国宇航局高级概念创新计划的高级科学顾问罗纳德·特纳说,部分原因是外行星是真实的,非常普遍。

然而,新天体生物学的代表是奥尔森渴望找到理想大陆的分类、天数和大气压力,同时也受到制造更好望远镜能力的爆炸式增长的启发。特纳说:“过去十年的技术发展推动了这个新时代的到来。”

蝌蚪工作人员编译自cosmosmagazine,译者李同信,经授权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一起来看流星雨,天龙座流星雨今日光临地球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天文馆流星雨又要来到地球了。天文学家说流星雨将在今天14点钟“非常大”,我们国家感兴趣的天文学家今晚可以试着观察它。

据了解,天文馆流星雨的母星被命名为21P,由天文学家在1900年发现,周期为6.61年。这场流星雨的活跃期很短,每年只有10月6日至10日。与其他流星雨相比,天文馆流星雨运行速度较慢,有利于观测和拍摄。

与其他星座相比,严酷的流星雨更加活跃。在正常年份,它的流速约为每小时20。直到1933年和1946年才发生了两次大的喷发,从而成为20世纪最辉煌的流星雨,也是最著名的流星雨之一。

“流星雨预计今年不会爆发。最大值发生在今天14点,在我国白天。对于我们的观察者,我们可以选择今晚进行观察。”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天文学会会长赵之珩说:“美国和中国的不足之处在于,现在是每月的第一季度,而在上半年将会有月光干扰。虽然月亮在下半夜落下,但严酷的流星雨的辐射点也很低,观测条件也不太好。”

天文学家警告说,由于目前无法准确计算母流星雨中彗星和尘埃粒子的分布结构,因此不可能准确预测日食和月食等流星雨的发生和规模。公众在观察时应该对此有心理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再见吧,地球

全文共 2072 字

+ 加入清单

到宇宙去探索或旅行,当然有极大的诱惑力。但是宇宙空间和地球的环境大不相同,并非任何人随便什么地方都能去的。即以月球为例,那里没有大气层、没有强磁场,强烈的阳光和宇宙射线直接照在它上面,使月球的阳面温度达到 120 摄氏度,而阴面的温度冷到零下 140 摄氏度;宇宙中的小陨石和宇宙尘埃以每小时 2.2 万公里的速度“袭击”月面,这些都是人所不能忍受的。为此科学家们为宇航员设计了宇宙服。

宇宙服为反射阳光,一般为乳白色。从外表看,它很象中世纪骑士穿的盔甲,这套服装看上去很怪,在一些不该开口袋的地方,如足踝、肩部、手臂等处,偏偏开了口袋,里面放了笔灯、剪刀之类意想不到的东西。这当然是为了适应宇宙飞行的需要。

宇宙服有舱内和舱外使用之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宇宙服也在不断改进。

对宇宙服的总的要求是柔软、绝热、不导电、质轻、弹性大、耐磨、不燃烧等,但要找到适合这许多条件的材料几乎不可能。所以最终制成的宇宙服有 10 几层的或 20 几层的,以收到各种材料相互“取长补短”的效用。

舱内宇宙服一般是 3 层:里层起控制温度的作用;外层作为保护层;中间是富有弹性的硅系列橡胶布,作为压力层,里面密闭注入了氧气。如果没有这一层,在气压太低时,人体内的水分就会沸腾,宇航员就没法活了。

舱外宇宙服要复杂得多,但其作用不外是耐热、耐压、防尘等。对于准备登月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来说,他俩的宇宙服上还多了一层重 8.6 公斤的外保护层,可以防止宇宙微陨石的“袭击”。此外,在登月前,他俩还要换上水冷却衣。这层衣服贴肉是一层很薄的尼龙布,上面是极细的软管网,管内流着冷却水。这层衣服,好象人的皮肤一样,宇航员穿上它,能带走体内产生的热量。

此外,作为全套宇宙服的组成部分,还有舱外手套、头盔、月面靴等。

月面靴穿在耐压靴外面,起隔热、防护作用。

头盔包括盔形飞行帽和可视面罩两部分。盔形飞行帽外观象一个倒置的圆形金鱼缸,它的下端通过密封垫圈可与宇宙服的铝环连在一起。帽的后部有聚氨酯制成的帽内缓冲器,以减缓宇航员呼吸时的冲击。盔形飞行帽外部还有防护层。可视面罩与盔形飞行帽连成一个整体。它有两层,一是闪烁着深橙红色光芒的遮阳罩,能耐 125 摄氏度高温和零下 125 摄氏度低温;还有两块抛成明镜般的金属镀膜见光板,能防微小陨石、热幅射,还能滤光。

宇航员从头到脚穿上这么一套“盔甲”,负担太重当然是不大舒服的。此外,宇航员走出舱外还要背一个冷却和供氧呼吸装置。它的作用之一是通过一个水泵,每分钟向水冷却衣输送 4 升水,使密闭在宇宙服中的宇航员能随时调节温度。它的作用之二是向宇航员提供净化过的空气。一背包的氧气能使宇航员维持活动 4 小时。

穿上宇宙服后的宇航员就呼吸纯氧了,一条橡皮管子将氧气注入宇宙服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已不能自由呼吸,人的皮肤也不能调节气温了;另一方面为的是让人体中的氮气尽可能排除干净。一般在宇航员升空发射前,呼吸纯氧的时间至少 3 个小时。

7 月 16 日早上 6 点 25 分,这 3 名宇航员与综合宇航大楼的人们告别,登上一辆白色的面包车,在宇航员处主任斯莱顿的陪同下,到达 39 号 A 发射台,此时是 6 点 40 分。在对宇宙服进行最后一次检查之后,他们从活动辅助装配塔上的电梯,升到约 100 米高处,跨过联接横桥,进入宇宙飞船的指令舱。7 点 30 分,航空和航天局及北美罗克韦尔公司的工程师们关闭了指令舱入口,并细心地检查了舱口密封情况。离发射还有 2 小时 2 分,这段时间,刚够宇航员们检验飞船上的各个系统,测试各种仪器仪表,检查救生设备以及与休斯敦宇航中心进行通讯联络的装置。

发射前 43 分钟,联接飞船和辅助装配塔之间的横桥被拆卸下来。

发射前 42 分钟,在飞船尖端安装了逃逸装置救生火箭。

发射前 20 分钟,飞船指令舱、登月舱和服务舱的电路被切断,改用电池电源。

发射前 5 分钟,佩特罗内发出“起飞”信号,宇宙飞船的命运全部交给

了一台 RCA—110A 电子计算机。

发射前 3 分 10 秒,全自动发射程序开关系统开始工作,火箭燃料罐压力慢慢上升。

还有 50 秒,火箭电源全部改为电池供电。

还有 45 秒,奥尔德林打开了开关板上的磁带飞行记录仪。

还有 9 秒,正式点火。

还有 7 秒,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尾部喷出红色火焰。

还有 4 秒,发动机全部工作。火焰已由通红变为桔黄色。

离发射台不远处,有一个水槽,里面贮放了约 400 万升水。从点火前的瞬间开始,数十个高压喷嘴开始向发射架和它下面的钢甲板猛烈浇灌冷却水。近 3000 摄氏度的高温使水立即变成升腾的蒸汽雾,对发射台起到保护作用。

当倒数计算时间减到“零”时,也即 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 9 点 32 分,宇宙飞船内的阿姆斯特朗和发射控制中心的佩特罗内,几乎同时喊出了“起飞”。在火山爆发般的滚滚浓烟中,“土星 V”火箭颤动着腾空而起,拖着 500 多米高的火焰离开发射架。然后变成中间是白色火焰四周是红色火光的一大团火球,直向蓝天飞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行星是否会撞击地球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别的星球是否撞击地球,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一事怀有深深的忧虑,直到现在,这种忧虑仍没有完全消除。

1968年初,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巴特拉教授预言,1968年6月15日伊卡鲁斯小行星稍许偏离轨道就会进入地球,它将会以每秒9公里的速度把大城市撞得粉碎。美国加州大学的理杰逊博士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其可能性是很大的。他们计算,如果伊卡鲁斯行星与地球相撞,它可以在陆地上造成直径为1000公里的大坑穴;如果掉在海中,造成的海浪将高达600米,数千个城市和村镇被淹没;即使它掠过地面,所造成的损失也不亚于一次大地震或龙卷风的灾害,甚至会引起火山爆发。这一预言震惊了全世界并引起了世人的极大恐慌。

但前苏联科学家指出,此计算有误,相撞的可能性为零。果然,1968年6月15日,伊卡鲁斯与地球“擦肩而过”。

1978年,一位天文学家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理小行星”于1995年将与地球相撞。但中国天文学家的计算表明,1995年“地理小行星”距地球有四五百万公里之遥,大可不必担心。后来证明果真如此。

科学研究表明,太阳系中,小行星有5200颗,多数在木星和火星间穿行,其中有200余颗可能会进入地球轨道。此外,还有一些彗星接近地球,这些天体称作近地类天体。计算表明,直径为1.5公里的小行星进入大气层的机会约30年一次,而直径为9米的小行星击中地球,破坏力不亚于一颗原子弹,而直径为1.5公里的小行星击中地球,破坏力相当于10万颗百万吨级炸弹的威力。

然而,迄今为止,人类还未曾目睹过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那么,小行星真的会撞击地球吗?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世界地球日宣传口号标语横幅

全文共 296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要和动物、植物做朋友,共同来保护地球。世界地球日到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世界地球日宣传口号标语横幅_世界地球日宣传句子,欢迎阅读。

世界地球日宣传句子

世界地球日,奏响低碳生活进行曲,以蓝天为乐谱,以绿树为音符,以碧水为琴弦,弹奏出环保音,为地球母亲祈祷平安。你我手相牵,低碳护家园。

少一点浪费,多一点节约;少一点耗能,多一点节能;少一点污染,多一点环保。世界地球日,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愿你多一点认识,多一点实践,祝愿世界多一点美丽,生活多一点美好!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让我们共树希望:希望树儿变绿,鸟儿变欢,天空变蓝,陆水变清;更希望大伙儿再变变思维,关注地球,关注我们生存的空间。

世界地球日,低碳生活进行时:穿布吃素勤走路,买房要买节能屋,衣食住行都关注,共把地球来呵护。低碳要时刻坚持,环保从点滴做起。

柳吐绿枝,杨絮飞扬,轻风送来了四月的芬芳;植一棵绿树,熄一盏明灯,放松带来了母亲的微笑;世界地球日,爱护母亲,让地球母亲快乐永远!

金星上没有金,木星上没有木,水星上没有水,火星上没有火,土星上没有土。宇宙浩渺,像地球这样宜居的家园还没发现第二个。世界地球日,请珍惜地球。

世界地球日,女娲向玉帝要求辞职,理由是臭氧层空洞加大,把自己心爱的五彩石都捐献去补天了,更糟糕的是人类不仅不理解,还说谁让你去当小工的?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宇宙。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支点,失去它就失去一切。

每天你都踩着他,每天你都见到他,每天他走你也走,他转你也转,没了他咱谁都不知该怎么办!世界地球日,让我们保护地球,并祝你天天好心情!

爱生活,生活给你一个好脸色;爱工作,工作给你一个好起色;爱社会,社会给你一个好颜色;爱地球,地球给你一个好景色;世界地球日愿你开心快乐,记得热爱一切哟。

世界地球日,我的问候是节能减排先锋,保你节省开支,减少浪费,快乐生活;我的祝福是绿色环保天使,保你亲近自然,幸福长久,惬意无忧!

步行多一点,开车少一点;节约多一点,浪费少一点;创造多一点,消耗少一点;保护多一点,污染少一点。地球是我家,人人爱护它。世界地球日快乐!

美丽地球,美好家园。蓝悠悠的海,青湛湛的天,绿油油的田,白皑皑的山,黄灿灿的沙漠,绿茫茫的草原。记得为子孙后代留住这美丽。世界地球日快乐!

世界地球日,祝你:工作有西班牙般热情,生活似法国般浪漫,心胸像太平洋般开阔,头脑如南北极一样冰雪聪明,搭上幸运季候风,住进开心热带雨林。

世界地球日,吃五谷杂粮,穿天然布衣,住节能住宅,行无车之旅,用厉行节俭。别向大自然索取太多,让我们怀着敬畏感恩之心,向地球贺寿。

天下不和平,无风也无晴;__频繁起,如梦亦如幻;灾害徒伤心,失意不失志;生活有深情,放心亦放晴。世界地球日,亲爱的朋友,保持坚定!

山有情水有意,精心培育一个你,头顶天脚踏地,大千世界任你行。生命可贵,值得珍惜,感恩地球,永远的母亲!世界地球日,实际行动表谢意,我看好你!

摇摆的温柔,震颤的问候,塌垮的魔咒,禁不起风流。亲爱的朋友,世界地球日来到,愿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面对困难也能勇敢抬头!

别让鸟语花香,不复存在;别让生命尊贵,没了可爱;别让温室效应,地球悲哀;别让自然灾害,频频袭来;世界地球日,愿你节能减排,为我们的地球母亲,送上一点微薄的关爱!

一树一生命,少伐一棵空气清;一水一珍贵,节约一滴生活美;一屑一污染,捡起一些干净伴;一污一毁灭,减排一点心愉悦。愿你爱护地球多一点,快乐每一天。

自从日本九级大地震之后,我就开始担忧地球,也曾嘲笑过杞人忧天,但我真的忧地球,世界地球日,让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让我们为地球祈祷!

世界地球日,捡一捡垃圾,抱一抱大地,一点卫生一片美丽;植一植树木,拥一拥蓝天,一点绿意一份惬意;节一节资源,减一减污染,一点贡献一种期盼,愿你爱护环境,守住心灵宁静,世界地球日快乐。

世界地球日宣传口号标语横幅2

1. 合理利用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2.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3. 保护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4. 保护地质地貌景观,珍惜地质遗迹

5. 保护节约资源光荣,破坏浪费资源可耻

6. 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

7.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8. 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9. 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0. 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

11.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12. 地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

13. 家园只有一个

14.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15. 保护地质地貌景观,珍惜地质遗迹

16.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17. 整顿力度,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18. 加强法律建设,保护资源环境

19. 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

20. 防治地质灾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避让治理相结合

21.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22. 保护地质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23. 防治地质灾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避让治理相结合

24. 地球不能克隆

25. 保护地质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26. 防治地质灾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避让治理相结合

27. 土地开发整理要坚持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方面协调统一

28. 加强法律建设,保护资源环境

29. 整顿力度,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0. 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

31. 合理利用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32.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3. 加大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

34. 保护资源环境,善待地球

35. 保护资源环境,善待地球

世界地球日宣传口号标语横幅3

1. 保护国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拥有美好明天

3.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清除白色污染

4. 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 保护资源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6.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7. 坚持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8.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9.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0. 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拥有美好明天

11.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12. 保护节约资源光荣,破坏浪费资源可耻

13. 保护地质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1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15. 加大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

16. 保护资源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7. 保护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18. 保护资源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9.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20.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21. 加强法律建设,保护资源环境

22.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23.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4. 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

25.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26. 土地开发整理要坚持数量保护质量保护和生态保护三方面协调统一

27. 保护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28. 保护国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9.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30. 保护地质地貌景观,珍惜地质遗迹

31. 整顿力度,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2.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3. 坚持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34.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5. 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拥有美好明天

36. 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距我们32.7光年:科学家发现一颗“超级地球”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超级地球”,它围绕着一颗距离地球32.7光年的红矮星运行。这颗行星被命名为GJ 536 b。它不位于恒星的可居住区——一个液态水可以保持在离恒星适当距离的区域,但它有几个显著的特征,为探索具有潜在生命形式的系外行星提供了重要信息。

这颗系外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5.4倍,该团队认为在这颗行星附近可能隐藏着更多系外行星。拉瓜纳大学的亚历杭德罗-苏瑞兹-马斯卡雷诺指出,到目前为止,在行星系统中只发现了GJ 536 b。我们将继续监测这颗恒星,看看是否有其他行星。岩石行星通常成群存在,尤其是这种类型的球状恒星。我们肯定会在更远的轨道上发现其他低质量行星。据估计,这一时间将是100天,或最多几年内。

马斯·卡雷诺说,我们正在准备一个观测计划,来监测GJ 536 b的过境现象,以确定其半径和平均密度。尽管这颗行星不在主星GJ 536的可居住区,但它的轨道周期很短,只有8.7天的公转周期。

结合主星的亮度,这颗系外行星是研究大气成分的理想候选者。乔纳·伊萨·冈萨雷斯指出,被GJ 536 b环绕的主星较小且较冷,但它非常靠近主星且非常明亮。

从该行星的南北半球观察,它具有高光谱稳定性,并有可能在该恒星的适当区域探测到另一颗岩石行星。研究人员发现,GJ 536恒星有一个磁场活动周期,与太阳非常相似,但周期仅短3年,而太阳磁场活动周期约为11年。

研究员拉斐尔·雷波罗说,为了探测这颗行星,我们必须精确地测量恒星的速度。基于最新的ESPRESSO测量设备,我们可以精确测量10倍的恒星速度。同时,我们可以扩大对类地行星的搜索条件,搜索围绕这颗恒星和其他附近恒星的类地行星。

据报道,这项研究的数据是基于欧洲南方天文台的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探测器。研究人员希望在太空区域找到更多的系外行星和能够孕育生命形式的行星。目前,最新的研究报告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地球为什么会变暖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那么,地球为什么会变暖?

我们居住的地球可算是个“大温室”,靠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透光和隔热,几乎完全可以让可见光透过,但对长波的红外光,特别是那些波长12-18微米的红外光,却能够强烈吸收,这是二氧化碳的一个特性。这一特性使得靠近地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中的玻璃和塑料薄膜,阳光可以射进,但热量却散射不出去。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可使地表的气温升高。伴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燃料的大量燃烧,二氧化碳含量在大气中的增加,“温室效应”自然会增强,随之而来的就是地球气温的升高。据科学家们预测,今后的50年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气温将升高3°C。地球气候将明显变暖。

地球

地球内部环境

不少地球物理专家认为,地球的现有重量是6兆吨的百万倍,假如地球内部不是空的,它的重量应远不止此。

地球的现有重量为6兆吨的百万倍说法有一定的争议,测量地球的重量不能仅凭几个数学公式来计算,也不能够抛开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的引力,导致地球表面物质重量的产生,计算地球的重量单位不能套用地球表面物质的重量算法及单位。应当依据太阳系本身,对各大行星的引力作用系数,产生的太阳系物质重量单位,才能够计算出地球的实际重量。地下王国之说,引发了科学界一场有关“地球空洞说”的激烈争论,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但是它启发了地表人,当地球气候发生骤变或其它地表灾难发生时,地表人转入地下或许比移居外星球更具现实意义。

地球的空洞学说缺少科学证据,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洞穴空间成因有两种:其一,地幔岩浆的频繁活动导致了造山运动,从而形成了自然的岩石空洞现象。其二,在人类亿万年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大自然的伤害而开凿的地下洞穴。由于地震的频繁发生,对于居住在洞穴的人类来说,其伤害将会大于地表层。人类不可能长期的生存在地下,地球的空洞学说是一种杜撰现象,没有任何的理论依据。

地球环境

地球属于银河系之中的太阳系,处在金星与火星之间,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有一颗天然卫星。地球是发现第一个具有生命个体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地球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地球每转6年,就会减一次速

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但总的来说它转得慢。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6年周期振荡信号将出现“减速”。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专家合作开展了这项研究。相关论文已在线发表在著名的国际地球科学杂志《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

这种“减速”力来自哪里?研究它有什么意义?几天前,《科技日报》的一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

50年内减少0.05毫秒

以太阳为参照,地球旋转一周需要24小时,也就是一天。天文学家称之为“一天”,而是“一天的长度”他们发现每天的“日长”并不相同,这表明地球的自转速率并不是固定的,而且不同的阶段有快有慢。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刘根友说,作为一个经典的天文学话题,对地球自转“速度”的分析是为了了解地球本身。正是地球内核的旋转影响了它的旋转速度。专家将地球内部的物理现象和地球表面的物质分布从结果推回到过程。

即使在几年内,这种变化也可能是毫秒级的,甚至不是“瞬间”的,也很难察觉,但在精密测量中,这个量已经非常大,在赤道处的位置误差为0.5米,无线电波测距误差为30公里。

刘根友表示,根据国际组织发布的50年观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大地测量研究所的团队通过频谱分析发现,从1962年到2012年,存在6年周期变化,幅度约为0.12毫秒,且幅度呈下降趋势,总降幅约为0.05毫秒。

衰减与地球内部的能量耗散有关。

地球自转速率(日长)的变化非常复杂。在时间尺度上,我们可以将日长变化分为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百年尺度甚至数万年尺度上,地球的自转速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有非常缓慢的下降,这主要与地球表面的潮汐摩擦有关。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段鹏硕博士说,过去六年信号的振幅变化特征和物理激发机制问题在国际上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世界上有些人认为6年周期只是太阳活动周期的一半。他们试图用太阳活动来解释长达6年的信号。我们发现长达6年的信号也有衰减。长达6年的信号衰减主要与地幔和液体外核边界的能量耗散效应有关。

段鹏硕说,我们的研究表明,6年周期的信号与地核的运动有着本质的联系,它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地核的动态信息。由于地核在地下数千公里深处,很难理解它的运动和变化特征。然而,长达六年的信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直接了解核心的运动,所以研究它是非常有意义的。

地球深部磁场的信息可以定量估算。

“一天的长度有6年的周期性变化,这是外国专家在2000年首次在一天长度的观测数据中使用传统的小波时频变换技术检测到的。然而,我们首次使用标准小波变换方法来检测日长为6年的信号的衰减现象。标准小波变换方法是在传统小波变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段鹏硕说,我们工作表上的6年信号实质上是固体核心的固有振荡。由于我们用来解释长达6年的信号及其衰减的模型是一个三层地球模型,理论模型结果与观测结果的吻合进一步表明,地球内部的结构确实是一个三层结构,并且在地核和地幔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引力耦合,这对于理解地核内外边界和地核-地幔边界的形状信息、地核密度和地幔密度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专家已经找到了Q值和地核-地幔边界电磁信息之间的定量关系,Q值是表征6年信号衰减现象的质量因子。通过对6年信号衰减现象的准确分析,可以直接定量地估算地球深部(地幔-液体外核边界)的磁场信息。这是一种定量估算地球磁场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由世界上的中国科学家首先提出的。

研究员刘根友说:“这远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但人类必须了解我们生活的星球。这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万名专家发出警告:地球进入气候紧急状况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据外国媒体报道,一个由1100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声明,警告地球正面临“气候紧急情况”。

四十年前,来自50个国家的科学家预测全球变暖最终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环境挑战。现在,一大群专家呼吁采取新措施来解决他们指出的气候危机。

他们在警告中写道:“温室气体排放仍在快速上升,对地球气候的破坏性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避免气候危机造成的无尽痛苦,我们必须努力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科学家认为,气候危机与“富裕生活方式的过度消费”有关,并指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应对历史上的温室气体排放负责,它们目前的人均排放量最大。

在警告中,科学家们详细描述了自1979年以来世界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广泛变化,包括:排放量的显著增加、航空运输、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人口和牲畜以及森林覆盖的丧失。以及过去40年的气候变化,包括甲烷、一氧化二氮、地表温度和海平面上升,北极海冰、格陵兰冰、冰川厚度和南极冰减少。

科学家呼吁进行一系列全面的政策改革,包括向能源效率的重大转变、大幅减少某些污染物、保护受威胁的自然土地和海景、减少食物浪费和“无碳经济”

一个有争议的政策概念是人口控制。科学家写道,世界人口“必须稳定——理想情况下,它将逐渐减少。”

数千名专家警告:地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地球公转是如何产生四季的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四季的形成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地球一直不断自西向东自转,与此同时又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公转的轨道又是一个椭圆的形状,太阳始终位于一个焦点上。地球在不断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终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因为地球公转的原因,致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发生变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远日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而且气候也炎热,属于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南移。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现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继续不断运转,到12月22日左右,地球开始位于近日点,太阳便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为最少,且白昼时间最短,气候也相当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刚好是夏季。太阳直射点北返以后,在3月21日左右,太阳再次直接射向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这个时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却是秋季。地球就这样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不停运转,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今天小编对地球公转是如何产生四季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天文灾害知识还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地球是圆的吗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并不是圆的,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从形成之初直至现在,主要是由液态岩石构成的,在引力极小的太空,液态物质将自动形成球形。另外,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加上自身的引力,只有收缩成球形才能达到内部的引力平衡。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地球的赤道略粗于经圈,形成了一个椭圆形球体。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大约已有46亿年的年龄。地球与太阳相隔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在自西向东自转的同时,地球也会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的运动。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地球比20年前绿了一些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航天局)12日介绍了一项新的研究,称卫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世界比20年前更加绿色,中国和印度对全球绿色做出了最大贡献。自2000年以来,全球绿叶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亚马逊雨林,中国和印度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增长。

波士顿大学的兰加·马涅尼教授和他的同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注意到美国宇航局卫星数据中的地球绿化现象。他们开始追踪地球植被覆盖的总面积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根据这项研究,最近的卫星数据(2000-2017年)显示,中国和印度的绿化带非常引人注目。

“当我们第一次观察到地球变绿时,我们认为这是由气候变暖、湿度增加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造成的,但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卫星数据,我们发现人类也做出了贡献。例如,主导全球绿色增长的中国,通过其雄心勃勃的植树计划和集约农业,为地球绿色区域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植树项目占中国绿化贡献的42%。这些项目旨在减少土壤侵蚀、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梅内尼说。

他说:“这项研究意义重大。中国和印度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地球的植被面积,人类活动应该包括在气候模型的研究中。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预测地球的活动,从而指导人类在解决气候变化和污染问题时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美国宇航局的Terra和Aqua卫星已经记录了20年的数据,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该研究题为“中国和印度通过土地使用管理为绿化地球做出贡献”,并于11日发表在《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世界地球日的知识

全文共 1945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地球日非常有意义,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世界地球日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关环境保护的常识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1、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3、噪声污染: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4、光污染:过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5、放射性污染: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的现象。

6、固体废弃物污染:人类新陈代谢排泄物和消费品消费后的废弃物品。目前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以及工业生产排出的固体废弃物,数量急剧增加,成分日益复杂。世界各国的垃圾以高于其经济增长速度2~3倍的平均速度增长。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活动影响

生态环境

1990年4月22日这天,全世界有数亿人身穿蓝绿两色服装参加了“地球日”活动。他们为纪念“地球日”20周年,开展了捡拾废纸和塑料袋、严禁随地倒垃圾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醒人们重视保护地球环境,制止生态恶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为悍卫地球环境、改善地球环境作出贡献。身穿蓝绿两色服装是表示为捍卫地球环境而行动的决心。

活动效果

“地球日”这天,美国全国大约有1亿人把汽车放在家里不用,以防汽车排放出来的废气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发到空气中去。在中国,当时的李鹏总理在4月21日通过电视发表了环境问题讲话,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专题报道。从此,中国每年都进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

2000年2月末,海斯接受中国的邀请,来中国参加了“中国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启动仪式。

在20世纪90年代末,盖洛·尼尔森和布鲁司·安德森(太阳能建筑师、作家、新罕布什尔州“地球日”组织者)共同为把“地球日”办成一个年度性、高水准的活动,创办了“美国地球日”组织。“地球日”网页于1995年开通。1999年“美国地球日”组织更名为“地球日网络”,成为一个面向全世界、推动每年“地球日”国际活动的组织。2000年的“地球日”,又是由盖洛·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领导,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础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众运动,并充分利用了网络这一新兴的信息手段,把各国人民的智慧和热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盖洛·尼尔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战友们的努力下,“地球日”已真正成为全地球的节日,提醒着人类保护地球、善待地球。

世界地球日最早提出是哪年

世界地球日正式确定是在1970年。世界地球日是由1969年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并选定的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为第一个“地球日”。

世界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环境保护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的意思: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对地球生物的保护。

关于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在美国各大学举行演讲会,筹划在次年的4月22日组织以反对越南战争为主题的校园运动,但是在1969年西雅图召开的筹备会议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将运动定位在于全美国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草根运动。

1969年盖洛·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海斯听到这个建议后,就设想在剑桥市举办一次环保的演讲会。于是,他前往首都华盛顿去会见了尼尔森。年轻的海斯谈了自己的设想,尼尔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动他暂时停止学业,专心从事环保运动。于是,海斯毅然办理了停学手续。不久,他就把尼尔森的构想扩大,办起了一个在美国各地展开的大规模的社区性活动。

他选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为第一个“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国各地大约有2000万人参加了游行示威和演讲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岩质行星又称“岩石行星”,其主要组成成分与类地行星、地球型行星相似,都是以硅酸盐岩石为主要成分。近日,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岩质行星,该行星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目前关于这颗行星的更多细节还未公布,但在此之前,从未有科学家发现距离地球如此之近的岩质行星。

据外媒报道,天文学家在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旁发现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有可能和地球很相似。8月2日,欧洲南方天文台(ESO)下属的智利拉西拉天文台已经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这是一颗可能适宜宜居的岩质行星,并且它还环绕着比邻星运行。

消息来源于团队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表示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学家会在本月的晚些时候正式宣布这一发现。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官员对这一消息不置可否。欧洲南方天文台发言人理查德-胡克表示,我们对其来源毫不知情,欧洲南方天文台目前为止对此没有进一步的评论。

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距太阳只有4.25光年。红矮星是一种比太阳更小,温度也更低的恒星。它们占银河系中全部恒星的约四分之三。它离半人马座α星的另外两颗星只有0.24光年远,许多天文学家将比邻星视为后者系统的一部分。在2012年,天文学家宣布,拉西拉的高精度径向速度恒星搜索器在半人马座α星B旁发现了一个大致和地球等大的岩质行星。当时发现团队表示,这颗被命名为半人马座α星Bb的行星每3.2天绕其炽热的母星运行一周,因此对于生命而言其表面太过炎热了。

然而在2015年,一项研究指出,当年被认为是发现半人马座α星Bb的信号纯粹只是一个噪声信号,因此这个行星几乎肯定是不存在。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并确认了超过3200个系外行星,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美国航空航天总署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功劳。开普勒的成果暗示银河系里的每一个恒星平均拥有至少一颗行星。

天文学家表示:“发现绕比邻星运行的这颗行星让人非常激动。这使人类到访附近恒星系统显得更加有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