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境外投资风险案例精品2篇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理财日益成为人们选择投资理财的重要理财产品,但仍有一批新入行的门外汉缺少系统的金融理财知识。作为互金理财小白的他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投资方向,以及应该如何选择优质平台投资,这些都需要谨慎考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选择优质平台投资,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浏览

5450

文章

2

篇1:阿里巴巴风险投资案例

全文共 2199 字

+ 加入清单

阿里巴巴风险投资案例

一、创业伊始,第一笔风险投资救急

1999年年初,马云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回到杭州后,马云和最初的创业团队开始谋划一次轰轰烈烈的创业。大家集资了50万元,在马云位于杭州湖畔花园的100多平方米的家里,阿里巴巴诞生了。

这个创业团队里除了马云之外,还有他的妻子、他当老师时的同事、学生以及被他吸引来的精英。比如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当初抛下一家投资公司的中国区副总裁的头衔和75万美元的年薪,来领马云几百元的薪水。

他们都记得,马云当时对他们所有人说:“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3个:

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

第二,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

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狂言狂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当时阿里巴巴的生存技巧而已。

阿里巴巴成立初期,公司是小到不能再小,18个创业者往往是身兼数职。好在网站的建立让阿里巴巴开始逐渐被很多人知道。来自美国的《商业周刊》还有英文版的《南华早报》最早主动报道了阿里巴巴,并且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开始在海外有了一定的名气。

有了一定名气的阿里巴巴很快也面临到资金的瓶颈:公司账上没钱了。当时马云开始去见一些投资者,但是他并不是有钱就要,而是精挑细选。即使囊中羞涩,他还是拒绝了38家投资商。马云后来表示.他希望阿里巴巴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除了带来钱以外,还能带来更多的非资金要素,例如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和其他的海外资源。而被拒绝的这些投资者并不能给他带来这些。

就在这个时候,现在担任阿里巴巴CFO的蔡崇信的一个在投行高盛的旧关系为阿里巴巴解了燃眉之急。以高盛为主的一批投资银行向阿里巴巴投资了500万美元。这一笔“天使基金”让马云喘了口气。

二、第二轮投资,挺过互联网寒冬

更让他意料不到的是,更大的投资者也注意到了他和阿里巴巴。1999年秋,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约见了马云。孙正义当时是亚洲首富。孙正义直截了当地问马云想要多少钱,而马云的回答却是他不需要钱。孙正义反问道:“不缺钱,你来找我干什么?”马云的回答却是:“又不是我要找你,是人家叫我来见你的。”

这个经典的回答并没有触怒孙正义。第一次见面之后,马云和蔡崇信很快就在东京又见到了孙正义。孙正义表示将给阿里巴巴投资3000万美元,占30%的股份。但是马云认为,钱还是太多了,经过6分钟的思考,马云最终确定了2000万美元的软银投资,阿里巴巴管理团队仍绝对控股。

从2000年4月起,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暴跌,长达两年的熊市寒冬开始了,很多互联网公司陷入困境,甚至关门大吉。但是阿里巴巴却安然无恙,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阿里巴巴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融资。

那个时候,全社会对互联网产生了一种不信任,阿里巴巴尽管不缺钱,业务开展却十分艰难。马云提出关门把产品做好,等到春天再出去。冬天很快就过去了,互联网的春天在2003年开始慢慢到来。

三、第三轮中小企业融资.完成上市目标

2004年2月17日,马云在北京宣布,阿里巴巴再获8200万美元的巨额战略投资。这笔投资是当时国内互联网金额最大的一笔私募投资。2005年8月,雅虎、软银再向阿里巴巴投资数亿美元。

之后.阿里巴巴创办淘宝网,创办支付宝,收购雅虎中国,创办阿里软件。一直到阿里巴巴上市。

2007年11月6日,全球最大的B2B公司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正式登上全球资本市场舞台。随着这家B2B航母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此前一直受外界争论的“B2B能不能成为一种商务模式”也有了结果。11月6日10时,港交所开盘,阿里巴巴以30港币,较发行价13.5港元涨122%的高价拉开上市序幕。小幅震荡企稳后,一路单边上冲。最后以39.5港元收盘,较发行价涨了192.59%,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上市首日涨幅最高的“新股王”,创下香港7年以来科技网络股神话。当日,阿里巴巴交易笔数达到14.4万多宗。输入交易系统的买卖盘为24.7万宗,两项数据都打破了工商银行2006年10月创造的纪录。按收盘价估算,阿里巴巴市值约280亿美元,超过百度、腾讯,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在此次全球发售过程中,阿里巴巴共发行了8.59亿股,占已发行50.5亿总股数的17%。按每股13.5港元计算,共计中小企业融资116亿港元(约15亿美元)。加上当天1.13亿股超额配股权获全部行使,中小企业融资额将达131亿港元(约16.95亿美元),接近谷歌纪录(2003年8月,谷歌上市中小企业融资19亿美元)。阿里巴巴的上市,成为全球互联网业第二大规模中小企业融资。在此次路演过程中,许多投资者表示,错过了谷歌不想再错过阿里巴巴。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两个大股东,雅虎和软银在阿里巴巴上市当天账面上获得了巨额的回报。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显示,软银持有阿里巴巴集团29.3%股份,而在行使完超额配售权之后,阿里巴巴集团还拥有阿里巴巴公司72.8%的控股权。由此推算,软银间接持有阿里巴巴21.33%的股份。到收盘时,阿里巴巴股价达到39.5港元。市值飙升至1980亿港元(约260亿美元),软银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价值55.45亿美元。若再加上2005年雅虎入股时曾套现1.8亿美元,软银当初投资阿里巴巴集团的8000万美元如今回报率已高达71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风险投资成经典案例

全文共 3963 字

+ 加入清单

风险资本是投入到具有高成长性风险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投资收益。下面编者小编整理的关于风险投资成功案例三例:

案例一:亚洲互动传媒。

1、案例特点:

首家在日本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却被勒令退市。

2、创业者的教训:

海外上市公司的股民可没有国内的那么好欺负。

3、风险投资的教训:

既然IPO是最佳退出渠道,上市了就早点儿变现跑路。

4、案例详情:

作为首家在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亚洲互动传媒有限公司在2008年9月20日的退市,比起1年前的上市,产生了更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构成了近年来中国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的最恶劣影响。这个事件的一个重量级的副产品是让主导对其投资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联合创始人——张帆的黯然离职,甚至远离了VC行业。

2002年,崔建平创办了北京宽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宽视网络”),开始从事TVPG业务。2004年7月,宽视网络的海外控股公司——亚洲互动传媒在英属百慕大群岛设立。亚洲互动传媒自称是“中国提供跨媒体平台电视节目指南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其销售收入中,以电视广告代理业务为主,TVPG(电视节目指南)和EPG(电子节目指南)为辅。

2005年月10月,公司获得红杉资本的投资。在红杉资本之后,亚洲互动传媒先后吸纳了包括新加坡野村证券公司(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38.89%)、美林日本证券公司(11.88%)、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2.70%)、NTT移动通讯公司、日本最大的卫星通信公司JSAT、伊藤忠商事Itochu、等日本著名的金融、广告公司。到上市前,红杉资本占公司总股本的11.56%,张帆亦任亚洲互动传媒的董事。事实上,亚洲传媒是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之后在国内主导投资的第一个项目。

2007年4月,亚洲传媒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按上市时价格计算,这笔投资给张帆带来了近7倍的投资回报。

退市事件的导火索是由于亚洲互动传媒的会计师事务所拒绝为其2007年年报出具审计意见,并暴露出了其CEO崔建平挪用公司资产的丑闻。崔在未得到公司董事会同意情况下,将宽视网络在中国银行的1.069亿人民币的定期存款为第三方企业北京海豚科技发展公司的债务做担保,后者从银行贷款1.03亿元人民币,并有1,800万元已用于偿还海豚科技部分贷款,而剩余资金或将无法收回。亚洲互动传媒的退市,让11家财务投资人同时失手,失去了退出平台。红杉资本作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仍持有其9.19%的股份,仅在今年2008年5月卖出了1.34%的股份;而其他十家股东都没有股权转让的历史记录。

5、亚洲传媒退市,暴露了VC投资的三个问题:

尽职调查,有的VC觉得自己很牛,曾经有过怎样的成功,尽职调查很草率;

投资以后,监管很重要。公司上市以后,钱竟然还可以随便拿走,这是不可想象的。CEO动用大量资本,是要公司董事会来做出决定的,投资人的不作为,这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中国目前的法律和制度没有给这些敢于挑战法律底线的人以足够的威慑和惩罚,不能给投资人以足够的保护,VC在投资之前一定要明白,所有的法律文件只不过是“君子约定”而已,中国有很多法律真空地带,市场又高度信息不对称,人的本质调查尤为重要,而这又是最难的。

案例二:分贝网。

1、案例特点:

创业者由草根走上圣坛,再沦为阶下囚的创业过山车

2、创业者的教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风险投资的教训:

每个投资项目,都是自己的孩子,生下他就要照顾他

4、案例详情:

说起分贝网,知道的人不会太多;但说起《老鼠爱大米》,不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如同刘谦的魔术,互联网也是一个可以见证奇迹的地方。互联网在中国的历史虽然很短暂,但创造的奇迹和神话一点儿都不少,而分贝网及其创始人郑立无疑是这些神话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从一个毫不起眼的电脑城打工仔变为重庆IT行业的第一人和“80后”创业成功的偶像;仅仅5个年头之后,他又因为非法经营被刑事诉讼,面临牢狱之灾。他是如何由草根走上圣坛,又为何从偶像沦为阶下囚呢?

2003年6月,在重庆石桥铺电脑城打工的郑立,和朋友一起创建了163888网站,寓意“一路上发发发”。此时网站不过三、四个人,他们在电脑城附近租了个小房子,吃、住、办公都在一起。随后,他们开发K8录歌软件,163888逐渐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络歌手聚集地。香香、杨臣刚等网络歌手在他们网站成功推出,《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风靡一时,让163888网站名声大噪,号称“华人第一音乐社区”。

随后,163888受到过众多VC的追逐,2004年10月,IDGVC向分贝网投资200万美元(据悉,最终投资并没有完全到位),占其20%股权。这也是IDG在重庆投的第一家个人网站。到2006年,网站注册用户达到1200万,163888也获得互联网领域的不少荣誉。同年,163888获得了阿尔卡特VC的600万美元投资,占12%股权。郑立曾做客CCTV《财富故事会》,以“80后”领军人物的姿态讲述自己的财富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这一年,他24岁。

2007年6月,网站启用了新名字和新域名:分贝网(fenbei.com),但分贝网的赢利模式并未有根本转变,依靠卖空间和收取会员费的赢利模式难以为继续,广告成了分贝网主要的收入来源。

2009年,郑立涉嫌经营色情视频聊天业务被捕,2010年1月,此案开庭审理,郑立当庭认罪。

郑立涉足色情业务的原因尚不知晓,但分贝网日渐衰弱则是不争的事实。公司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新的投资却始终没有到位。有人猜测,郑立仅仅是用视频聊天的收入来改善分贝网的财务报表状况,以期分贝网卖个好价钱。

分贝网经营上处于困境,除了市场竞争激烈、商业模式不清晰之外,创始人团队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也有很重要的原因。据郑立早期接触过的一位做“天使投资”的民营老板回忆,他答应可以投资200万,占30%的股份,但提出要另聘CEO,郑立没有答应。在融资之后,郑立也试图聘任职业经理人,但均告失败。其中一位曾任在搜狐任职,但不到两个月就离任,他后来对媒体谈到了“80后”创业者身上有刚愎自用、不培养团队、不看重思想、不注重章法的四大顽疾。

分贝网已经停止运营,创始人郑立已是阶下囚。此次事件影响太大,想重新崛起,几乎是不可能。这样的结果出现,不过我们不禁要问:投资人对分贝网是彻底放弃了吗?他们对创始人不监督了吗?郑立组织48个小姐,分三班倒做色情表演,投资人一点不知吗?投资人曾将分贝网誉为中国的MySpace,并称Facebook在中国没有能力收购分贝网。如今回头看看,这些豪言壮语更具有讽刺意味。

案例三:阿里巴巴。

软银不是阿里巴巴最初的风险投资商,却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个。软银投资阿里巴巴8000万美元,回报率达71倍。软银中国控股公司总裁及首席执行官薛村禾称:“我预测,3~5年内阿里巴巴的市值将至少是现在的5倍。”

薛村禾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回忆,当时中国B2B领域共有四大公司,除阿里巴巴,还有8848、MeetChina和Sparkice,而选择阿里巴巴的重要原因是马云及其团队的坚定信念,尤其是18个创业合伙人的精神。薛村禾说:“当年我们放弃别的机会,集中精力投资马云这个团队。我们并不是神仙,一眼就能看到阿里巴巴的未来,也只能看到电子商务这个大方向,但为什么最后选择马云这个团队呢?了解他多一点的人就知道,他能把很多人聚在周围,团队非常厉害。VC很重要的是判断团队。”软银认为,马云有一种独特的分享意识以及不平凡的领导才能。薛村禾评价称,马云是性格非常饱满的人,非常有远见,如果今天还不是一个世界级的领袖人物的话,他也一定可以成为一个英雄。另外,马云这个人是战略家也是战术家.而且他执行力也很强。

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这样看待企业家和投资家的关系:投资者可以炒我们.我们当然也可以换投资者,这个世界上投资者多得很。我希望给中国所有的创业者一个声音——投资者是跟着优秀的企业家走的.企业家不能跟着投资者走。马云认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商是平等的,VC问你100个问题的时候你也要问他99个。在你面对VC的时候。你要问他投资你的理念是什么?我作为一个创业者。在企业最倒霉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好公司,当七八个VC会追着你转、追着你转的时候,你让他们把你的计划和方法写下来,同时你的承诺每年是什么都要写下来,这是互相的约束,是婚姻合同。跟VC之间的合作是点点滴滴,你告诉他我这个月会亏、下个月会亏,但是只要局势可控VC都不怕,最可怕的是局面不可控。所以跟VC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的重要,不一定要找大牌。跟VC沟通过程当中,不要觉得VC是爷、VC永远是舅舅。你是这个创业孩子的爸爸妈妈,你知道把这个孩子带到哪去。舅舅可以给你建议、给你钱,但是肩负着把孩子养大的职责是你,VC不是来替你救命的,只是把你的公司养得更大。”

经历三次融资,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成为全球互联网业第二大规模中小企业融资。在此次路演过程中,许多投资者表示,错过了谷歌不想再错过阿里巴巴。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两个大股东,雅虎和软银在阿里巴巴上市当天账面上获得了巨额的回报。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显示,软银持有阿里巴巴集团29.3%股份,而在行使完超额配售权之后,阿里巴巴集团还拥有阿里巴巴公司72.8%的控股权。由此推算,软银间接持有阿里巴巴21.33%的股份。到收盘时,阿里巴巴股价达到39.5港元。市值飙升至1980亿港元(约260亿美元),软银间接持有的阿里巴巴股权价值55.45亿美元。若再加上2005年雅虎入股时曾套现1.8亿美元,软银当初投资阿里巴巴集团的8000万美元如今回报率已高达71倍。

在投资人投资阿里巴巴的案例中,显然是运用了联合投资、分段投资的策略。分段投资体现在阿里巴巴在上市前共进行了三轮中小企业融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