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压力推荐四篇

浏览

4270

文章

4

篇1:怎样正确对待大学生逆反心理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状态,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既是一个危险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宝贵的教胃时机,所以教育者应正确看待、合理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引导大学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那么怎样正确对待大学生逆反心理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活动。到了大学事情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一般不会发生越轨的行为,家长们不必过分担心。特别是不要过于盘问孩子的电话、信件,一般也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这样,才能在家长和孩子中间架起信任的桥梁。

2、多与孩子交流。比如在吃饭时和孩子谈谈学校里的事情。家长也可以说说自己单位里的趣事,在看电视的时候互相交流想法,或者找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全家出去野游,让孩子把家长看成朋友,而不是整天逼着他写作业的那个“凶巴巴”的人。

3、适时正确引导。大学生都不喜欢别人对他的行为横加指责,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要讲求艺术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以在新年或生日时送孩子几本积极健康、可读性强的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也可以给孩子讲一点自己青年时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心理压力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由跟大家浅析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压力、生活适应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前途的压力以及经济的压力。因为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成长、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这些压力导致了很多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那就跟一探究竟。

当今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心理压力,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大学阶段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并且不可避免,我们根本不需要去惧怕压力、逃避压力。相反,压力对于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积极的意义。适当地处理压力可以使我们提升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学会压力管理,避免压力过度,将压力化为动力,实际上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我们需要根据压力选择出明智的解决方法,既不逃避,也不反应过度,从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从而正确应对各种压力。努力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我们相信学好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是十分关键的,只有具备足够的实力,我们在选择工作时,才能足够自信,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由于压力所致,学生们产生的心理障碍有一下几点;

(1)强迫性障碍。这种心理障碍明显的症状就是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而且自己又感到紧张、痛苦。

(2)焦虑性障碍。它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紧张不安,忧心冲冲;经常怨天尤人,悲叹不已。

(3)疑病性障碍。患者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反复就医,即使没有得病,还是认为自己有某种疾病。

(4)抑郁性障碍。患者的心情是低落的,不高兴的,自我评价低,也不原因与人交往,表情是十分的呆板。

以上是为你解析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心理压力,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我们呼吁更多的学校及家长来普及一下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谢谢你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如何正确对待心理压力引发的疼痛

全文共 3301 字

+ 加入清单

目录:

第一章:查不出的痛原来是由心生

第二章:慢性疼痛心理疾病的信号

第三章:躯体疼痛久治不愈是心理痛

很多的时候我们的疼痛老是查不出来原因,是因为疼痛本身并不是由于疾病引起的,二十由于我们自己的心里因素造成的。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心理性疼痛呢?下面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说说吧!

查不出的痛原来是由心生

陈菲儿近一个月来被肚子痛折磨得苦不堪言,春节期间病情更是加重,痛起来不管吃喝什么都会呕吐。从年初一开始,她就辗转多家医院做肠镜等检查,结果均未发现身体有明显病变,后来不得不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她痛得无法进食,只能靠打营养针维持生命,还要打杜冷丁止痛,而且用的剂量越来越大。后来她听从医生建议到心里科就诊,发现腹痛其实是由长期心理压力造成的,最后医生给予对症处理和暗示治疗,疼痛很快得到缓解。

专家提醒,像陈菲儿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大多数人都知道紧张可以造成头痛,但很多久治不愈的慢性腰背痛、肠激惹综合征、纤维肌痛等也可能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即“躯体化形式障碍”。治疗这类问题的方法可以很简单:让病人回忆疼痛是怎样发生的,自己是怎样应对的,从不良情绪中寻找疼痛根源。

长痛短痛皆心病

美国心理治疗师威尔·鲍姆曾接诊一名年近半百的女子,她抱怨腰背和屁股痛了20多年,最开始是摔倒引起的,15年前一场车祸令问题变得更严重了。她长年卧床,必须睡在能够调节高度的床上,让头部升高。她走路要拄拐杖,身上穿护腰,随身还要带一个垫子、医生拍片检查未发现异常,她只好去做推拿按摩,为此花了20多万美元。鲍姆通过询问发现,她喜欢讨好别人,却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确定她的疼痛是心理问题后,鲍姆让她把一些材料带回家学习,结果三周后疼痛就开始减轻,并逐渐摆脱了拐杖、坐垫与护腰。

痛竟是想象出来的

美国纽约大学临床康复医学教授约翰·萨尔诺认为,95%的慢性疼痛起源是在心理,例如压抑的愤怒、悲伤和紧张。武警医院心理科主任何日辉介绍说,患者内心冲突引发的情绪不稳定,往往是真正的病因,这与个人的免疫力、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点等有密切关系。患者往往做事谨小慎微、自我要求高,又缺乏知己好友,情绪缺乏宣泄的渠道,令心理压力过大,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又担心工作和经

济收入受影响,从而出现了焦虑情绪,开始频繁看医生。在就医的过程中,许多非精神心理科的医生对这类疾病缺乏认识,开了一大堆化验单,但就是查不出明确的器质性病因。这时,患者往往担心自己患上了检查不出的疾病,就会把病情想得更严重。

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

对于慢性疼痛的患者,医生要小心地检查患者身体,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然后详细了解患者的内心冲突和情绪变化,看疼痛发生的规律、时间,以及有什么社会事件背景。

在治疗上,首先要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状态,给他们解释和指导,令其了解疾病,逐步矫正认知上的误区;二是尽快稳定患者的情绪,必要时可使用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等药物对症处理;三是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解决患者内心的冲突。

慢性疼痛心理疾病的信号

实际上,许多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是心理疾病所致,这种由心理发出的信号往往被医生所忽视。

慢性疼痛虽然不如被称为“报警信号”的急性疼痛那么令人“痛不欲生”,但它的持久性与医生的束手无策,往往使患者的痛苦加重。

一些患者的慢性疼痛可以找到躯体病因,但是许多找不到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常常使医生感到无奈。实际上,许多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是心理疾病所致,这种由心理发出的信号往往被医生所忽视。一般说来,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疼痛包括以下一些情况:

1.紧张性疼痛这类疼痛常由心理冲突所致。人处于心理冲突或长期的精神压力状态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这些压力,除了可出现紧张、烦恼、失眠等症状外,也可表现为慢性疼痛。最多见为头痛、背痛、牙痛或腰痛,这是一种解脱压力,摆脱窘境的心理转换方式。这种疼痛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随着精神压力的消长而消长。

2.暗示性疼痛心理暗示也可导致疼痛的产生。如某女工自感上腹部不适,到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时听到技师说:“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这是正常现象)。”此后病人上腹出现持续闷痛,伴有恶心、呕吐,并反复发作,但多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因,最后经心理治疗方愈。

3.抑郁性疼痛有学者认为,非器质性的慢性疼痛中,大多是抑郁情绪所致。这类病人往往抑郁的感觉较轻,如仅表现为缺少愉快感或高兴不起来,但躯体疼痛却持续而顽固。这类疼痛早期以头痛最为常见,其程度和性质随心境变化而变化,尔后可发展为躯体其他部位疼痛,如背痛、腹痛、腰痛。而病人往往认为心境抑郁是疼痛不愈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有时可使缺少临床经验的医生忽略抑郁的病因作用。

4.焦虑性疼痛焦虑可引起疼痛,常见为紧张性头痛,也可有背痛、腹痛、胸痛或肌肉痛。其特点是同时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如紧张、不安、心慌、气促、出汗等,疼痛部位不如抑郁症疼痛的部位固定。

5.疑病性疼痛其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多不稳定,缺少相应体征。患者往往具有疑病者的特点,如敏感、多疑、焦虑等。

6.癔病性疼痛其疼痛特点为痉挛性、发作性,与心理暗示有明显关系,并具有模仿、夸张的色彩。

7.更年期综合征性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涉及多个器官、多个部位,或是难以名状的疼痛,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情绪烦躁、易激惹。疼痛发生的年龄在更年期,女性多见。

上述这些疼痛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虽然程度不特别严重,但因躯体治疗效果不佳而“折磨”着医生与病人。因此,当各科医生面临着临床上查无器质性证据的慢性疼痛时,要考虑到心理疼痛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做心理治疗,这才是根治这类疼痛的最佳途径。

躯体疼痛久治不愈是心理痛

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疼痛,说起疼痛各人都有自己的诉说。人体从头到脚均可由不同原因引起疼痛,最常见的如头痛、肩酸背痛、肢体痛、胸痛、腹痛、腰痛等等,不管任何年龄、无论男女,不是今时就是过去总是难以幸免。

疼痛并不是坏事,它使人重视,及时查找原因,防患于未然。绝大多数的疼痛是躯体疾病的表现之一,往往通过治疗躯体疾病就能得到缓解,而慢性疼痛情况较为复杂,需要医生专业检查治疗,不能随便止痛。久治不愈的疼痛往往与心理、情绪有关,下面介绍几种特殊的疼痛,可称之为“心理痛”。

1、幻觉妄想性疼痛:由于受异常心理因素的影响,患者能感受到别人感觉不到的痛、触觉等,或者自觉有物理因素如电波等控制,使他频频出现胸痛、身体多处疼痛、不适等各种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患者坚信是身体某处有问题无法用事实来解释、改变。

2、焦虑性疼痛:情绪不稳定、坐立不安、对周围的各种刺激过分敏感,如小的噪音、报警声、或者吵闹的环境,或者听到他人吵闹、打斗声等会感到身体某处不适或疼痛,甚至有濒死感。

3、癔症:具有特殊的性格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容易接受暗示、富有表演色彩、情感表现易大起大落。可表现为形形色色的疼痛全身各处均可出现,甚至可出现视盲或者瘫痪其疼痛不符合神经系统解剖分布是其鉴别之点。

4、抑郁症:抑郁症病人中,绝大多数有各种疼痛,而且由于疼痛症状突出,可能将抑郁症状掩盖起来。这类患者的表现形式为躯体化,即隐匿性抑郁,长期受到各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工作不顺心、经济环境不好、受到重大打击或挫折、恋爱、婚姻、家庭方面的失败等等,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没有正常的表达和宣泄,为着应付现实生活常常强装笑脸,但内心却很痛苦。时间长了往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如头痛、胸痛、周身不适等等,往往以疼痛就诊,如果不认真识别很容易造成误诊。

这些疼痛患者用普通止痛药不起作用,必须根据患者心理症状的特点,给予心理治疗,必要时用抗精神病药物,抗焦虑、抗抑郁药使精神症状缓解,治疗焦虑、抑郁才能取得“止痛”的效果。

结语:适当的做一些运动也能够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放松。但是对于严重的心理性疼痛的患者,必须要尽快的进行心理治疗,以免更加的严重。(文章原载于《中外健康文摘》,刊号:2012.03,作者:/伍君仪,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教你如何正确对待压力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教你如何正确对待压力

多看“得”少管“失”。人人都会追求积极和美好的目标,但生活无法十全十美,对这些缺憾,关注“得”还是“失”就成了乐观和悲观的区别。多想自己已经拥有的,有利于培养乐观豁达的长寿性格,把忧愁烦恼放在一边。

1、感恩让情绪更高涨。

心理学家发现,感恩会影响到人们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炎症反应。而且,常表达感激之情能增加愉悦度,让人更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

2、明天会是新的一天。

乐观者懂得,事情进展不顺利,只能说明当天过得很糟糕,并不会影响明天,新的一天正在等待他们。这会减轻对糟糕一天的负面体验,更不会以坏的方式结束糟糕的一天,而是满怀希望过好每一天。

3、使用“认知疗法”。

如果快被压力带来的悲观情绪淹没了,不妨试试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认知疗法”,问自己3个问题:这么想有没有证据?即使有证据,还有没有其他可能?若证据、可能性皆如自己所料,那事情有多糟?这样想,你会发现事情并非死路一条,并开始理性思考下一步。

4、准备心情“急救箱”。

压力总是难以避免,不妨在办公桌上准备一个“压力急救箱”,也就是在某个角落贴张纸条,上面写着用积极情绪面对的“药方”,如“没什么大不了的”、“周末我可以找闺蜜聊聊”、“已经很棒了,吃顿好的犒赏自己”等。

5、放下,不患得患失:

有压力,就是放不下,什么东西都摆到心上。将名利地位放在心上,名利地位就是你的压力;将金钱爱情放在心上,金钱爱情就是你的压力;将人我得失放在心上,人我得失就是你的压力。能将这些身外之物看淡、看轻,不患得患失,压力自然就会不见了。

6、勤奋,不故意拖延:

工作上的压力,大部分出于任务无法如期完成。可能就要勤奋一点,今日事、今日毕,不要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如果将今天的工作留待明天,如同前债不还,后债又来,累积多了,当然就有压力。因此,即使辛苦,当办的事把它办了,不逃避、不拖延,就能减少工作带来的压力。

7、善用“杯子理论”。

压力就像水龙头里的水,源源不绝地流到心理承受力这个“杯子”里。不要悲观地看到“水势”有多大,而是积极地管理好饮食、睡眠、运动等生活方式,培养豁达进取的心态,以加大“杯子”的容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