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明风华姚广孝为什么走绳索【汇总5篇】

大明山距黄山70公里,地形高差达一千余米,因而山高谷深,层峦叠嶂,群峰耸立,气势十分壮观。以下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浙江大明山的旅游攻略,供大家参考!

浏览

4592

文章

5

篇1:大明风华姚广孝为什么说明朝有三次巨变?分别是哪三次?

全文共 2662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风华》朱棣在出征的途中病逝,但是在他临死之前,却有意想要废掉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而把国家交给朱高煦。他给朱瞻基看了姚广孝之前给他写的折子,折子上面说明朝将会有三次巨变,这正是朱棣非常担心的事情。那么,姚广孝所说的三次巨变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姚广孝可以预知未来,他的预测是对的吗?1.姚广孝写了什么

朱棣告诉朱瞻基,朱高炽写了密折给自己,只要一进山海关,就都是忠心于朱瞻基的军队,朱瞻基连忙表示朱高炽绝对没有二心,继续劝说朱棣回北京,朱棣却觉得很难,他不知道朱高煦和朱高燧会做些什么,他让朱瞻基从自己怀里拿出一份折子,那份折子是姚广孝写给朱棣的,姚广孝推测出大明朝会有三次巨变,朱棣让朱瞻基留着这份折子,并让朱瞻基记住曾经发过的誓,叮嘱他一定不要杀害朱家的人,这份折子也留下给朱瞻基的儿孙,也让他们发同样的誓言。两人刚说完,朱高燧和朱高煦到了,朱棣给了两人十天时间攻打,攻不下来就撤到榆木川,并说再打下去,朱高炽就不给钱了,朱高煦对朱高炽有些不满,朱棣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们一起骑马出去走走。四人骑马到了山头,俯瞰着茫茫雪景,朱棣看着眼前的景色,感叹人生短暂。

有人猜测,姚广孝所说的三次巨变分别,第一件是靖难,第二件可能是汉王造反,第三件是英宗复辟。2.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1]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3.汉王造反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朱高煦还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但被张辅告发。[18]

当时,御史李浚在家守孝,得知朱高煦谋反,改名换姓,由小路赶往北京告变。明宣宗仍不忍用兵,派宦官侯泰赐书信给朱高煦。朱高煦部署重兵压阵,面南而坐会见侯泰,并道:“永乐年间皇帝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仁宗也仅用金帛引诱糊弄我,我怎能这样郁郁不乐地长居于此?你回去告诉皇帝,将奸臣夏原吉等人送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侯泰非常恐惧,只好返回京师。宣宗问起朱高煦所言,侯泰不敢据实回答。

同月,朱高煦派百户陈刚上疏,又给公侯大臣写信,多有指斥之词。宣宗叹道:“汉王果然谋反了。”于是派阳武侯薛禄率军讨伐,大学士杨荣却劝宣宗御驾亲征。张辅奏道:“请给臣二万兵马,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宣宗道:“你确实可以平定叛乱,但我刚刚继位,也许还有心怀二意的小人,若不亲征,便不能安定小人的反叛。”

朱高煦起初听闻薛禄率军,非常高兴,认为容易对付,及至得知宣宗亲征,方才害怕。后来,宣宗致信给朱高煦道:“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杀,成于伍被。现在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的话,一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宣宗命大军疾行,驻军在乐安城北,包围四门,并发射神机铳箭,震慑叛军,又不顾众将请求,再次把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

这时,城内叛军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大惊,暗中派人到行营面见宣宗,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许。当夜,朱高煦把兵器与通谋书信全部烧毁。次日,宣宗移驻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人劝阻,只得假意回到汉王府,暗中从小路出城投降。

这时,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朱高煦余党全部被擒后,宣宗赦免城中守军之罪,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命薛禄与尚书张本留守,然后班师回朝。

返回北京后,宣宗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计七百二十人。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4.英宗复辟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

TA说朱祁镇复辟後,于谦以谋逆的罪名被处死,而所有曾助朱祁镇夺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元玉、许彬、杨善、张軏与曹吉祥等人都被封为大官,当中,都在朝中横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宠的后期,更发生了曹吉祥企图弑位的曹石之变。

政权逐渐陷入混乱,各个派别文官相互争斗,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别斗争中遭到贬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继续腐败和混乱下去。从此,明朝的统治危机便一天天加重起来。

朱祁钰继位,本出於一时权宜,只以眷位故,演成朱祁钰惟恐其兄之入,朱祁镇惟恐其弟之生。兄弟失和,授野心分子以机会。当朱祁钰病重之际,前立太子已故,已无子嗣,皇位理当归还朱祁镇一系,原可和缓而自然的转移,其理甚明,其事至易,直以朱祁镇庸愔,而小人从中滋生事端。

朱祁镇复位,朱祁钰竟以暴薨,甚至朱祁镇也在有意无意间,任令迎复诸辈冒功滥赏,大肆报复,于谦等冤死。当时人已甚不以为然,如阁臣李贤;而时久事平,朱祁镇后也懊悔昔日之妄杀。

所以《明史》评论说: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

谈迁评论道:“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明风华中姚广孝预言的大明三大巨变是真的吗?三大巨变到底是什么?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看《大名风华》的网友应该发现了一件十分的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这其中有一位叫姚广孝的人,他预言这个大明将会有三大巨变,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这个大明的三大巨变又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在《大明风华》中,有一位神秘的角色,此人就是姚广孝。

由于在朝上总是身披黑衣,被人称之为“黑衣宰相”。

他在洪武15年与当时的燕王朱棣结识,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可以说没有姚广孝的出现,朱棣根本就没有底气出来篡位称帝。

而姚广孝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确也是足智多谋,堪称奇才,他17岁出家为僧,天生聪慧的他却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不像其他和尚一样敲着木鱼念着经,而是四处游历,期间认识了道士席应真,在其身上学到了治乱之奇术。

年纪轻轻的姚广孝,也就此开启了开挂人生,一路辅佐朱棣称帝。

我们再电视剧中知道,姚广孝有三个预言,实际历史并没有记载,真实的历史是不存在的。

电视剧嘛,面对这么一位神秘的和尚,不锦上添花来点特异功能啥的还真有点对不住观众。

就比如大预言什么的,对于我们平常人而言,我建议还是少去轻信,自己努力,比什么都来得踏实。

电视剧中的大明三大巨变:

1. 飞龙在天,太子遽亡,倒颠江山于陛下。

2. 龙战于野,血色玄黄,主兄弟于争室,溅血禁中。

3. 白龙鱼服九年,亢龙有悔,堕于地,又溅血禁中,仇杀无尽无期。

这三件预言分别说的是:

朱棣篡位称帝;朱高炽与朱高煦争夺皇位,最后朱高煦被朱瞻基所杀;朱祁镇皇位被夺,之后重新夺回皇位。

只看预言的表述,对于我们平常人而言,实在是有点难以理解,是不是真的我们并不知道,毕竟预言可以随意解释。

但是也不能说姚广孝在这些方面一点本事也没有,其实姚广孝也是懂得风水,当年朱棣挑选墓地,姚广孝就说了这里可葬万子龙孙。

朱棣以为是千秋万代的子孙都会在这里下葬,可事实却是万历年间第二个孙子。

说法有点牵强,所以各位不要在意。

玄学说法很牵强,但是对于姚广孝这个人的足智多谋还是被世人认可的,既然是一个聪明人,那他所做的一切的目的又是何在呢?

帮助朱棣打完天下,一不要官,二不要财,三不要美女,给了世人一种无欲无求的圣人形象。

我认为姚广孝本来就是佛教中人,早已看透了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

要追求的或许是更高层面上的东西,证明自己存在过的价值。

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觉悟在那个乱世年代,实属难得,用大智慧,完成了大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明风华姚广孝身份揭秘,姚广孝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

全文共 2075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风华》里面的姚广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他一直待在鸡鸣寺里,但是朱棣、朱瞻基等等,他们一旦有什么事情有什么疑问,都会去找姚广孝解决,朱瞻基想要问明白自己和孙若微之间究竟还有什么事情,可是姚广孝自然不会多说。姚广孝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如此受到重视?历史上的姚广孝又是什么样的人呢?1.姚广孝为什么要帮朱棣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的这一做法,也引来了很大的争议,《大明风华》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段故事。在朱棣还活着的时候,一个身份很神秘的和尚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姚广孝。对于不熟悉明朝那段历史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大明风华》姚广孝有多厉害,他的历史原型就是明成祖时期著名的黑衣宰相,同时他也是靖难之役背后的主要策划者。

在《大明风华》第二集中,皇太孙朱瞻基因为担心自己的父亲丢掉太子之位,就到寺庙里去找了一个老和尚帮自己答疑解惑,这个老和尚就是姚广孝。姚广孝,一个搅动了明朝风云政变后又功成身退的人,他是靖难之役背后的主要推动者,朱棣对他十分倚重和信赖。

历史上姚广孝虽然年纪轻轻就出家当了和尚,但是一方寺庙根本困不住他的鸿鹄之志,他因为足智多谋,精通佛法,马皇后病逝的时候,姚广孝被朱元璋选中,为她诵经祈福。也就是这个契机,让他结识了燕王朱棣,两个人一拍即合,后来姚广孝就成了燕王身边的谋士。

在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诸王相继受到牵连的时候,也是姚广孝给朱棣出主意,怂恿他起兵谋反,推翻建文帝的统治。姚广孝帮着朱棣训练兵马,帮着他锻造兵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这背后也少不了姚广孝为他出谋划策。

后来朱棣当上了皇帝,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不仅让他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朱棣还把自己最喜欢的皇长孙朱瞻基也放心交给姚广孝,让姚广孝帮着教导他。历史上姚广孝八十四岁的时候病逝,他死后,明成祖朱棣为了悼念姚广孝,还特意罢朝两日,足以见得姚广孝在永乐朝时期的地位。2.姚广孝历史原型

历史上姚广孝是朱棣能够击败朱允炆并且顺利登基的关键人物,姚广孝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是著名的黑衣宰相。不过姚广孝为什么要帮朱棣呢?姚广孝是出家人,精通三教,以他的身份来说为什么要站在朱棣这边令人存疑。实际上,姚广孝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要实现自我价值,他虽然是僧人,但他的理想一直是治理国家,而朱棣给了他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姚广孝除了帮助朱棣登基以外,还在很多其他方面也立有功劳,实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深受皇帝朱棣器重的大臣,他“上朝穿朝服,退朝着僧服”,他就是人称“缁衣宰相”的道衍和尚,而这个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人,原名叫姚广孝,正宗苏州人。

这位宰相,与苏州走出去的其他宰相陆元方、申时行、王锡爵等都不太一样,可以说是非常的另类。

公元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苏州阳澄湖边的湘城镇,其祖父、父亲都是以行医为生。就在姚广孝14岁那年,他的父母双双去世,姚广孝便到了村西头的秒智寺出家,后来到穹窿山福臻禅院为僧,法号道衍。

道衍和尚年纪虽小,却有济世安邦之志,加之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很快便成为一位精通文学、诗画、佛理、儒术、方术,以及政治、军事和建筑的杂家,与明初时的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交情。

据记载,有一次道衍云游到嵩山寺挂单,碰巧遇上了元末著名的相面先生袁珙。袁珙看了他一眼就说:你这个人绝对是“异僧”,和元初辅佐忽必烈进取中原的名僧刘秉忠是一类人。

姚广孝听后大喜,更坚定了他入世建功的信念。后来,他果然做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就了他“黑衣宰相”的一世英名。3.姚广孝历史原型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少师晚年,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佛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皇帝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顾炎武:“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说之作之时也。”

李贽:“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大明风姚广孝为什么要走绳索?孙若微砍断绳索姚广孝死了吗?

全文共 2043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风华》里面的姚广孝,在历史上被称为是“黑衣宰相”,他帮助朱棣制造了靖难之役,夺到了皇位,但是却对朱棣的各种赏赐没有任何兴趣,他在意的只是能够推翻建文而已。而在《大明风华》当中,朱瞻基每次来找他的时候,姚广孝总是在一条绳索上面走,喊他他才会下来,在最新剧情里,他告诉了孙若微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并且到山上去走绳索,让孙若微把绳子砍断。那么,孙若微砍断绳索的时候,姚广孝有没有到对岸呢,他会不会死在这里?1.姚广孝为什么要走钢丝

鸡鸣寺里,朱棣又来找姚广孝聊天,姚广孝见朱棣要抽签来决定是否打仗,便呵斥朱棣,说几十万人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上,怎么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决定大明的命运,而此时,于谦所在的军营也开始向北行进。姚广孝劝说朱棣,朱瞻基没有刻意取悦朱棣,已经是十分懂事了,两人正聊着,朱瞻基来到鸡鸣寺,告诉他去顺天的车马已经准备好了,朱棣叮嘱他沿途多看看民生如何,叮嘱一番后,朱瞻基离去,姚广孝也和朱棣告辞,准备一起离开。孙若微和姚广孝两人共乘一车,孙若微好奇地问起来,姚广孝为什么总是在走索,姚广孝将走索的故事给孙若微说了一遍,还说朱瞻基不相信这个故事,孙若微却说自己也不信,姚广孝只说这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秘密。

姚广孝已经决定下午就尝试走索去了结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这次要是失败了,姚广孝就会摔下山崖粉身碎骨,姚广孝叮嘱孙若微,不管自己成功与否,都请她将绳索砍断,孙若微问他担不担心自己会害他,姚广孝笑了笑,他不打算躲掉靖难之役的罪过,如果孙若微在自己走到一半时砍断绳索,那也是他应得的下场,如果没有,说明孙若微已经原谅了自己的罪孽,自己也可圆满了。说罢,姚广孝踏上了绳索,没过多久,孙若微就已经看不到姚广孝的身影了,便砍断了绳索。2.历史上的姚广孝

历史上姚广孝是朱棣能够击败朱允炆并且顺利登基的关键人物,姚广孝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是著名的黑衣宰相。不过姚广孝为什么要帮朱棣呢?姚广孝是出家人,精通三教,以他的身份来说为什么要站在朱棣这边令人存疑。实际上,姚广孝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要实现自我价值,他虽然是僧人,但他的理想一直是治理国家,而朱棣给了他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姚广孝除了帮助朱棣登基以外,还在很多其他方面也立有功劳,实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历史上姚广孝虽然年纪轻轻就出家当了和尚,但是一方寺庙根本困不住他的鸿鹄之志,他因为足智多谋,精通佛法,马皇后病逝的时候,姚广孝被朱元璋选中,为她诵经祈福。也就是这个契机,让他结识了燕王朱棣,两个人一拍即合,后来姚广孝就成了燕王身边的谋士。

在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诸王相继受到牵连的时候,也是姚广孝给朱棣出主意,怂恿他起兵谋反,推翻建文帝的统治。姚广孝帮着朱棣训练兵马,帮着他锻造兵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这背后也少不了姚广孝为他出谋划策。

后来朱棣当上了皇帝,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不仅让他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朱棣还把自己最喜欢的皇长孙朱瞻基也放心交给姚广孝,让姚广孝帮着教导他。历史上姚广孝八十四岁的时候病逝,他死后,明成祖朱棣为了悼念姚广孝,还特意罢朝两日,足以见得姚广孝在永乐朝时期的地位。3.姚广孝结局

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成祖数次前去探视,赐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成祖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皇上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到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一直都找不到,溥洽被下狱已有十余年。直到这时,成祖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姚广孝叩首拜谢。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成祖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并授给其养子姚继尚宝少卿的官职。

永乐二十二年,对姚广孝极为尊重的朱棣在北征途中死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姚广孝曾在“靖难之役”中辅佐为世子的朱高炽坚守北平,后来又实任太子少师之职,辅佐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监国,朱高炽对姚广孝也是满怀崇敬之情的。朱高炽继位为帝后,再次对姚广孝给予表彰。洪熙元年三月二十日为姚广孝去世七周年纪念日,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遣其嗣子姚继致祭,盛赞姚广孝有功于朝,于皇帝朱棣“相与合德协谋,定大难,成大功”,又说“朕皇考太宗文皇帝以大圣之德顺天应人,再安社稷,弘靖海宇,茂建太平,亦皆赖卿等同心同力,以辅成大业”,于是援“古今通规”,“生则同其富贵,殁则陪其祀享”,复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配享庙庭,应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通观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名单中,十六位功勋自中山王徐达以下,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仅有姚广孝一人。由此可见姚广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明风华姚广孝是谁?姚广孝历史原型介绍

全文共 1483 字

+ 加入清单

不少观众都对《大明风华》中,一位叫姚广孝的和尚感到好奇,朱瞻基为了解惑专门跑到寺庙找姚广孝,这个姚广孝究竟是什么人呢?实际上这位姚广孝大有来头,他被称为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头号功臣,史称“黑衣宰相”。除了帮助朱棣登基,姚广孝在其他方面也是颇有建树,所以朱瞻基觉得姚广孝肯定能帮他解答内心的疑问。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姚广孝这个人物,不了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姚广孝是谁?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的这一做法,也引来了很大的争议,《大明风华》就是以此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段故事。在朱棣还活着的时候,一个身份很神秘的和尚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就是姚广孝。对于不熟悉明朝那段历史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大明风华》姚广孝有多厉害,他的历史原型就是明成祖时期著名的黑衣宰相,同时他也是靖难之役背后的主要策划者。

在《大明风华》第二集中,皇太孙朱瞻基因为担心自己的父亲丢掉太子之位,就到寺庙里去找了一个老和尚帮自己答疑解惑,这个老和尚就是姚广孝。姚广孝,一个搅动了明朝风云政变后又功成身退的人,他是靖难之役背后的主要推动者,朱棣对他十分倚重和信赖。

历史上姚广孝虽然年纪轻轻就出家当了和尚,但是一方寺庙根本困不住他的鸿鹄之志,他因为足智多谋,精通佛法,马皇后病逝的时候,姚广孝被朱元璋选中,为她诵经祈福。也就是这个契机,让他结识了燕王朱棣,两个人一拍即合,后来姚广孝就成了燕王身边的谋士。

在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诸王相继受到牵连的时候,也是姚广孝给朱棣出主意,怂恿他起兵谋反,推翻建文帝的统治。姚广孝帮着朱棣训练兵马,帮着他锻造兵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所以能够成功,这背后也少不了姚广孝为他出谋划策。

后来朱棣当上了皇帝,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不仅让他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朱棣还把自己最喜欢的皇长孙朱瞻基也放心交给姚广孝,让姚广孝帮着教导他。历史上姚广孝八十四岁的时候病逝,他死后,明成祖朱棣为了悼念姚广孝,还特意罢朝两日,足以见得姚广孝在永乐朝时期的地位。姚广孝历史原型

历史上姚广孝是朱棣能够击败朱允炆并且顺利登基的关键人物,姚广孝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是著名的黑衣宰相。不过姚广孝为什么要帮朱棣呢?姚广孝是出家人,精通三教,以他的身份来说为什么要站在朱棣这边令人存疑。实际上,姚广孝追求的不是名利,而是要实现自我价值,他虽然是僧人,但他的理想一直是治理国家,而朱棣给了他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姚广孝除了帮助朱棣登基以外,还在很多其他方面也立有功劳,实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深受皇帝朱棣器重的大臣,他“上朝穿朝服,退朝着僧服”,他就是人称“缁衣宰相”的道衍和尚,而这个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人,原名叫姚广孝,正宗苏州人。

这位宰相,与苏州走出去的其他宰相陆元方、申时行、王锡爵等都不太一样,可以说是非常的另类。

公元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苏州阳澄湖边的湘城镇,其祖父、父亲都是以行医为生。就在姚广孝14岁那年,他的父母双双去世,姚广孝便到了村西头的秒智寺出家,后来到穹窿山福臻禅院为僧,法号道衍。

道衍和尚年纪虽小,却有济世安邦之志,加之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很快便成为一位精通文学、诗画、佛理、儒术、方术,以及政治、军事和建筑的杂家,与明初时的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交情。

据记载,有一次道衍云游到嵩山寺挂单,碰巧遇上了元末著名的相面先生袁珙。袁珙看了他一眼就说:你这个人绝对是“异僧”,和元初辅佐忽必烈进取中原的名僧刘秉忠是一类人。

姚广孝听后大喜,更坚定了他入世建功的信念。后来,他果然做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就了他“黑衣宰相”的一世英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