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关系好吗(精选20篇)

浏览

2705

文章

38

篇1:李隆基已经登基 为何还要发动第二次政变

全文共 2691 字

+ 加入清单

在古代的皇宫之中,发动政变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而大部分的政变基本都是为了皇位,对皇子们来说,只有成为皇帝的时候,才算是自己人生中一件很圆满的事情,因此即便是政变再残酷,也还是不能避免。不过对于当上了皇帝的人来说,政变可能就不一定和自己的预想完全一样了。但是唐玄宗已经通过一场政变得到了皇帝之位,为何后来又发动了一场政变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太平公主的经历

太平公主经历的两次婚姻都并不圆满。别看她的母亲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父亲也是皇帝李治,身居权力的最中心点,可这仍拯救不了她自己不幸的婚姻。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唐高宗的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作为当朝最为受宠小公主,她的婚礼可谓是奢华至极,可惜的是她的首次婚姻维持了不到十年就以失败告终。

她在第二次婚姻中被武则天下嫁给了武攸暨,这次成亲仅仅才两月有余,武则天便宣告天下登基皇位。第二次的婚姻里,太平公主为武攸暨生下了四个子女,今天的我们无从判断她的婚姻生活的幸福与好坏,只能从前人留下的文献记载里揪出只言片语以此来判断当时发生的真实情况。相关文献里记载了太平公主在这次婚姻里与朝臣通奸,极尽荒唐,最令人大跌眼球的是她甚至还将自己喜欢的男宠进献给了当时已经贵为女皇的武则天。这等于是公然让自己的母亲给自己的父亲戴绿帽子啊,由此可见太平公主骨子里实在是太过大胆与叛逆了。

因为二人都是武则天所处的缘故,已经是皇帝的李显非常尊敬仅仅是太平公主的妹妹。可是,这位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并没有感恩戴德,反而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朝野上下,唐中宗李显在位期间,太平公主对朝政的把控甚至超过了皇帝。

公元710年,韦后联合安乐公主毒死了皇帝李显,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拥立了唐睿宗李旦复位,一连经历数位皇帝的在位,自己又是武则天最为宠爱尊贵的小女儿,一时间,太平公主权倾朝野,风头无人能及,达到了唐朝公主的权势顶峰。

2、李隆基为何发动先天政变

太平公主的野心还不仅限于此,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也想像自己的母亲武则天那样名垂青史,在唐代历朝皇帝的名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于是,她多次加害当时已是皇太子的李隆基,并在睿宗李旦面前对太子李隆基进行抹黑,甚至还联合朝中的宰相大臣向睿宗李显进言,要求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但是睿宗皇帝并未采纳太平公主的提议。

公元712年,唐睿宗继位仅两年,便听信太平公主的“彗星相现,除旧布新”的说法,自己退位当了太上皇,将皇位传于太子李隆基。在公元713年,李隆基因为政治意见不同在朝堂上与太平公主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太平公主的政治野心也彻底的暴露了出来,此时距离李隆基继位仅仅一年时间。此时朝中的七位宰相中就有五位是出自太平公主的门下,而朝中的大臣也有一半以上是依附于太平公主的势力。与此同时,太平公主又联合宫女,给李隆基服用的食物里下毒,意图加害李隆基。而李隆基的亲信也同一时间上书请奏玄宗,诛除依附于太平公主的势力。

李隆基采纳了亲信部下的意见,于同年八月,发动“先天政变”,诛连太平公主的儿子及其党羽达数十人,逃进山寺中躲避的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睿宗李旦向玄宗为太平公主求情也被拒绝。此时太平公主的势力才真正的被斩草除根,这一年,玄宗李隆基才真正的掌握了朝堂上的所有权利,他把年号改叫开元,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至此开始!而历经了五朝皇帝的太平公主,最终也死在了自己穷尽一生追求的权利里,她的政治才华,她对权力极致的追求,她的传奇的一生,也在历史浩瀚的长河里留下了涟漪。

3、先天政变后太平公主的结局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图谋废掉唐玄宗,此外,太平公主又与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李晋是李德良的孙子。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的私宅与她订下作乱的计谋。

王琚对李隆基进言道:“形势已十分紧迫,陛下不可不迅速行动了。”尚书左丞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给李隆基送来了一把佩刀,意思是请玄宗及早决断,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荆州长史崔日用入朝奏事,对李隆基说:“太平公主图谋叛逆,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当初,陛下在东宫作太子时,在名分上还是臣子,如果那时想铲除太平公主,需要施用计谋。现在陛下已为全国之主,只需颁下一道制书,有哪一个敢于抗命不从?如果犹豫不决,万一奸邪之徒的阴谋得逞,那时候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李隆基说:“你说得非常正确,只是朕担心会惊动太上皇。”崔日用又说道:“天子的大孝在于使四海安宁。倘若奸党得志,则社稷宗庙将化为废墟,陛下的孝行又怎么体现出来呢!请陛下首先控制住左右羽林军和左右万骑军,然后再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这样就不会惊动太上皇了。”李隆基认为他说得很对,便任命他为吏部侍郎。

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发动叛乱,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李隆基于是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诛除太平公主集团。甲子(初三),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将他们斩首,在内客省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并将他们带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窦怀贞逃入城壕之中自缢而死,唐玄宗下令斩戮他的尸休,并将他的姓改为毒氏。李旦听到事变发生的消息后,登上了承天门的门楼。郭元振上奏李旦说:“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诰命诛杀窦怀贞等奸臣逆党,并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李隆基也随后来到门楼之上,李旦于是颁发诰命列举窦怀贞等人的罪状,并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亲属党羽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赐死在万年县狱中。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发三天以后才出来,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薛崇简因为平日屡次谏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责打,所以例外地被免于死刑,李隆基赐他姓李,并准许他留任原职。唐玄宗还下令将太平公主的所有财产没收充公,在抄家时发现公主家中的财物堆积如山,珍宝器玩可以与皇家府库媲美,厩中牧养的羊马、拥有的田地园林和放债应得的利息,几年也没收不完。胡僧慧范也拥有家产达数十万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李隆基走向衰落,是杨玉环的错吗?

全文共 4816 字

+ 加入清单

李隆基上位之后,励精图治 ,继贞观之治后,更上一层楼的极盛时代:开元盛世。李隆基就像是一个穷小子白手起家闯下了一番事业,创业之时什么苦都能吃,立业之后反而倦怠了,昏招尽出不理朝政,最终走向衰落

志骄意满是玄宗后期思想的一大变化,他的这种志骄意满思想集中表现在拒谏饰非方面。“人之立事,无不锐始而工于初,至其半则稍怠,卒而漫澶不振也。"宋代史学家宋祁的这一论断,几乎是一些历史人物的必然规律,玄宗也正是如此。在中外的一片赞叹讴歌声中,唐玄宗渐渐滋长了骄奢淫逸的思想情绪。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拜韩休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玄宗小有过失,他从不肯轻易放过,使玄宗的言谈举止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韩休只做了七个多月的宰相。

继韩休为宰相的张九龄也为人正直,遇事常犯颜强谏。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斩契丹叛臣有功,玄宗欲提拔他做宰相,张九龄苦苦相劝,认为不能用宰相职务奖赏功臣,玄宗总算勉强接受了。事过一年后,玄宗又听说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任河西节度使时治理有方,是一个良将,欲加授尚书职衔。张九龄认为牛仙客不过是一个使典,若授任他一个清要官职,则将是朝廷的耻辱。后来,玄宗又想给牛仙客增加实封户,张九龄又出面劝止。玄宗对张九龄的一再规谏已很不耐烦,就在这一年,他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并将牛仙客封为工部尚书、同门下三品。玄宗统治了20多年,即渐渐怠惰政事。

由节欲戒奢到奢侈淫靡是玄宗生活作风上的一大变化。开元初年,玄宗的简朴作风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到了开元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社会产品的丰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巨大冲击,在他的志骄意满及怠惰思想的腐蚀下,玄宗开始为自己建造华丽的宫室。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仅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就在长安、洛阳两地建造豪华的殿宇台榭千余间。为了避暑,他修造了高级的凉殿。即使在酷暑季节,烈日当空,而里面却凉爽宜人。

后在华清宫,又重新扩建了汤池,制作极其华丽。此外,又修造了几十间长汤屋,四周用精美的花纹石砌成,池中放着银楼漆船及白香木船,所用揖格也都镶嵌着珠玉。华清宫(即华清池)处有两个池子专门供唐玄宗和杨贵妃洗浴外,还有十六个池子供妃子们洗浴。每当唐玄宗幸华清宫时,贵妃姐妹都要随行,她们竞车服,比华丽,车服上装饰着金翠,夹杂着珠玉,金灿灿,光闪闪,一车的费用就不下几十万贯,费用高得惊人。

司马光对唐玄宗奢侈极欲的生活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明皇恃其承平,不思后患,殚耳目之玩,穷声技之巧,自谓帝王富贵皆不我如,欲使前莫能及,后无以逾,非徒娱己,亦以夸人。岂知大盗在旁,已有窥窬之心,卒致銮舆播越,生民涂炭。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明皇把张九龄和裴耀卿罢相,任命李林甫做正宰相。李林甫担任宰相共19年,是明皇朝任期最长的宰相。李林甫专权时,牛仙客是他的副手。从开元二十四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前,由于唐明皇的昏庸和李林甫的专权,使得唐王朝的统治逐步瓦解了。自从张九龄被明皇罢相以后,朝臣们都接受了教训,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敢再直言谏谏了。李林甫担任宰相职务后,在由东都返回西京、太子废立,特别是奖励军功、重用官吏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上都支持了玄宗。因而最后玄宗抛弃了张九龄而选中了李林甫。

玄宗把李林甫置于权力之巅后,李林甫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极力排斥和打击那些受到玄宗赏识并有可能入相的人,并利用玄宗疑忌太子的心理,兴起了几次大狱。李林甫处处遵从玄宗的意旨办事,因此深得玄宗信任,“悉以政事委林甫”。而林甫在政务的处理上,也能做到“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他死后,杨国忠构陷李林甫与突厥阿布思谋反,《旧唐书》说:“天下以为冤。”说明当时不仅是“朝野侧目,惮其威权”,而且是因其业绩,确实享有相当高的威望。

李林甫自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开始担任宰相,至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病死卸任为止,一直是毫不动摇地盘踞在相位上,细究其缘由,是因为玄宗晚年昏庸、怠忽朝政,而李林甫本人也异乎寻常的精明,更有他一套固宠保位的伎俩。李林甫初任宰相时,宰相张九龄身为中书令政治地位和声望都在他之上。李林甫虽然在政治才干、文化素养上与张九龄有天渊之别,但他事事迎合玄宗心意,甜言蜜语地奉承皇帝左右。正是凭此李林甫得到了玄宗的青睐和恩宠。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月,玄宗幸东都洛阳。此前他曾颁下敕书,决定来年二月二日农闲时返回长安,要沿途州县做好迎送准备。敕书颁下不久,洛阳宫中闹“鬼”,玄宗惶恐不安,第二天召集宰相商议,决定立即动身返回长安。宰相裴耀卿、张九龄认为等到十一月在农收完毕西还为宜。玄宗听了,一时心意不定。李林甫揣知玄宗的心意,当裴、张二相退去时,他便独自留下劝玄宗说:“长安、洛阳,不过是陛下东西两宫,往来行幸,何必择时?假使妨碍农收,但应免所过地租税而已,臣请求宣示百司,即日起行。”李林甫迎合玄宗心意,进而讨得了玄宗的欢心。

玄宗返回长安不久,听说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在河西任职时政绩突出,欲加授他尚书职衔,经宰相张九龄劝说而止;又想给牛仙客增加实封户,张九龄再次劝止,玄宗闷闷不乐。李林甫洞知玄宗的心意,事后对玄宗说:“牛仙客有宰相之才,义何止于尚书!九龄乃一介书生,真不识大体。”玄宗听了李林甫的话,正中心意,十分高兴。

第二天,玄宗与宰相复议给牛仙客增加实封户一事,张九龄仍然固执己见,玄宗有些恼怒。李林甫当时一言不发,退朝后又迎合玄宗的心意说:“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理。”玄宗见有宰相李林甫的赞许,于是不顾宰相张九龄等人的反对,赐牛仙客为陇西县公,食实封300户。李林甫就是这样事事迎合玄宗,投其所好,使倦于万机的玄宗时时感到心满意足,从而得到了他的信用。于是不久,李林甫代张九龄为中书令,进为首席宰相。从此,他的政治地位便固若金汤。

玄宗晚年很少早朝,而且每天上朝的制度也难以坚持。李林甫为了蔽塞玄宗的视听,自专大权,一次他公然把谏官召集在一起,扬言现在明皇在位,耳聪目明,决断万机。群臣光是顺应、承诏奉旨还忙个不迭,何须你们品头论足、多嘴多舌。另一方面又恫吓谏官,说谏官不要上疏言事,否则决不会有好下场。

天宝八载(749年),咸宁太守赵奉璋对李林甫的乱国乱政实在忍无可忍,斗胆向朝廷告发他的二十条罪状。可是罪状还未上给玄宗,就被李林甫知道了。他立即将赵奉璋逮捕下狱,并不由分说,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杖刑而死。著作郎韦子春也因平时与赵奉璋交情深厚,受株连贬官。李林甫对于才能、声望、功业超过自己的官员,必定千方百计地除掉;对于受玄宗亲厚重用、势位逼己者更不放过;对于不走他的门路而位至公卿者,他必然给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予以贬斥;遭到李林甫妒忌排抑的大臣很多。

在李林甫排抑贤能大臣的同时,却推荐引用了平庸之辈。在他专擅朝政之时,玄宗所任用的宰相还有牛仙客、李适之和陈希烈,其中李适之尚是贤能宰相,却遭李林甫谗害而死,而牛仙客与陈希烈俱是庸相。当时,玄宗倦怠政事,有时不上朝听政。李林甫也以为天下太平无事,宰相坐衙到已时就可以开道回府了。百官办事,都要聚集到李林甫家里。省台衙门里空空荡荡,即使陈希烈坐镇衙门,百官竟无一人找他办事。由于李林甫冤杀人多,结仇怨多,坏事做绝,他整天提心吊胆,恐怕刺客暗算自已。每次出入,骑从甚多,戒备森严,在距他100多步远的地方设立警卫,金吾兵为他开道,在家里也是重墙复壁,墙四壁都要用厚木板或石头包上一层,唯恐刺客穿墙而入。晚上睡觉也不安眠,为了防备刺客,一夜之间要换好几个地方,即使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究竟睡在什么地方。

在唐玄宗志骄意满、倦怠万机之时,他要高居无为,放手让宰臣治理朝政,李林甫正适当其会。他赢得了玄宗的恩宠和信用,贤能大臣被排挤,言路被堵塞,这样他便开了唐代奸相长期专权的先河。开元前期,玄宗接受了贤相姚崇提出的戚属不任台省官的建议,皇亲国戚几乎无一人任台省高官的。开元、天宝之际,自杨贵妃遇宠以后,杨国忠的进用遂打破了这一成规。杨国忠本名钊,是杨贵妃的远房兄弟,借着裙带关系逐渐站稳了脚跟,常在宫中陪伴玄宗宴会。玄宗很欣赏他的精明强干,当众称赞他是个度支郎才。不料这话被贵妃姊妹抓住把柄,一再请求任杨钊做度支郎官。

当时王铁因善于聚敛而赢得了玄宗的信用,由户部郎中升任御史中丞、京徽采访使。杨氏又请托王铁,王铁也想讨好杨氏姊妹,便顺水推舟,奏任杨钊为度支判官。不久杨钊又迁任监察御史,位居清要官之列。当时李林甫屡兴冤狱,他见杨贵妃受宠,杨钊又与她同族,可以恃宠为奸,就暗中勾结杨钊,作为自己的心腹;而杨钊也想利用李林甫而腾达,并得到了李林甫的青睐。同时杨钊又通过贵妃姊妹的关系刺探玄宗的动静与好恶,每次奏事,无不符合玄宗的旨意,得到了玄宗的赏识,提拔他做度支员外郎,不到一年,即兼领15余使。天宝七载(748年)又擢升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杨钊认为自己的名“钊”字含有金刀,与图徽相同,请求改名,玄宗为其赐名“国忠”。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代替他做右相(中书令)兼文部(吏部)尚书,执掌朝政,凡领40余使职,由于万事辐辏于一人,他一天到晚,只在政令、文簿上签字都应接不暇。在短短的七年中,杨国忠借裙带关系平步青云,玄宗朝由此进入了外戚专权的时期。杨国忠也和李林甫一样是一个奸佞权臣,他嫉贤妒能、用人唯亲、贿赂公行、朝政腐败,促成了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

唐代真正亲用宦官是从玄宗开始的。玄宗在位已久,天下相安无事,财用富足,渐渐滋长了奢侈淫靡之风,开元、天宝之际,宫嫔多至四万人,宦官人数也随之剧增,穿黄衣的宦官多至三千人,穿朱紫服的竟至千余人。凡是玄宗所称心如意的宦官往往拜三品将军,并享受同级朝官的一切待遇。宦官中的显贵者如杨思助、高力士、黎敬仁、林昭隐、尹凤翔、韩庄、牛仙童、刘奉廷、王承恩、张道斌、李大宜、朱光辉、郭全、边令诚等,有的在玄宗左右供职,有的出任监军,有的出使藩国,有的主持教坊或礼佛等。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事几乎无不介入。

高力士是玄宗身边声名显赫、炙手可热的人物。高力士和另一个宦官杨思助参与了诛杀韦后及太平公主两次宫廷斗争,立有大功。玄宗即位后,授杨思助右监门卫将军,常派他持节外出,将兵征讨。杨思助残忍好杀,治军极严,屡立战功。高力士则留在玄宗身边,任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内侍省由清一色的宦官组成,为皇宫中日常生活服务。高力士成为宫中宦官的首领。力士年长玄宗一岁,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玄宗左右,五十多年来,形影不离,在长期的接触中,力士揣摸透了玄宗的性格爱憎、思想意图,他说话、办事完全以玄宗的利益、意志为准则,忠贞不贰。高力士为人行事不居功自傲,态度谦和,处事谨慎公平,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传达玄宗的旨谕,处于显要地位,并不专权独断,既受皇帝的信任,也不为朝臣反感。

玄宗对高力士则特别的眷顾和信任,视力士为头号心腹,把他放在自己与外界联系的关键环节上,“每四方进奏,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高力士地位特殊,自然身价百倍。在宫内,太子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亲称他“阿翁”,驸马辈称他“爷”,都对他敬重不怠。由于玄宗的信任,高力士的官位不断升高。玄宗时代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太子废立、李林甫出任宰相等,都和宦官高力士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天宝初,加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工大将军。天宝七载,加骠骑大将军。

安史之乱中,随玄宗至成都,进封齐国公。从成都回到长安,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500户。随着官职的晋升,他的财富也相应地增长,其资产的殷厚,非王侯可以比拟。开元、天宝之际,宦官势力刚刚崛起,还不具备专擅朝政的条件,玄宗在位时期,还没有宦官擅政。但是由于玄宗宠信宦官,故而为他们创造了干预朝政的政治条件,使宦官由家奴而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并为晚唐宦官专权埋下了祸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唐朝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怎样的人?李隆基生平简介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之前的皇帝是武则天,武则天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当时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杀过的人数不胜数,只要自己不满意有威胁到自己权利的人统统杀掉,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儿女。当然了,武则天死后葬在了乾陵和唐高宗葬在了一起,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上位,我们今天一起来来看看历史上的唐玄宗是一个怎样的人唐玄宗生平简介!

李隆基宫廷政变

唐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唐临淄王李隆墓发动的诛灭韦氏集团、拥立其父相王李旦为帝的宫廷政变。

唐中宗李显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放纵其妻韦后和宠女安乐公主干预朝政。韦后欲效法武则天成为女皇帝,安乐公主也想当皇太女,她们重用韦氏宗亲及武三思、宗楚客等人,形成韦氏集团。元年六月初二,韦后和安乐公主在精通医术的散骑常侍马秦客、善于烹饪的光禄少卿杨均的协助下,在食物中投毒害死了中宗。韦后秘不发丧,自揽朝政。初三,韦后调集诸府兵5万人进驻长安城内,命其亲戚韦捷、韦灌、韦踏、韦琦、韦播、高嵩等人分头统领。又命中书舍人韦元负责巡察城中六街,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率500精兵驰至均州(治武当,今湖北均县西北旧均县),以防谯王李重福作乱。一切准备就绪,韦后将众宰相召入宫中,由于多数宰相都依附于韦后,遂修改遣诏,由韦后临朝摄政,免去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的职务,仅任命他为太子太师。初四,韦后召集文武百官为中宗发丧,并宣布由她主持朝政,改元唐隆。初七,十六岁的温王李重茂即位,是为殇帝。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及韦氏集团的其他成员屡劝韦后效彷武则天登基称帝,韦后也早有此意,只是担心李旦和太平公主反对,未敢轻举妄动。

相王李旦秉性旷达、不贪权势,亦无进取之心。其三子李隆基素怀大志,他在其姑母太平公主的支持下,积极进行捍卫李唐社稷、反对韦后篡权的斗争。李隆基争取“万骑”的将领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人的支持,于二十日夜发动政变。葛福顺等人奉命进入宿卫玄武门的羽林营,将韦跨、韦播、高嵩三人斩首,争取了羽林军的支持。李隆基命葛福顺率左万骑攻打玄德门,李仙凫率右万骑攻白兽门,斩关而入,进展顺利。三更时分,两军在凌烟阁会师,在太极殿前守卫中宗灵柩的南牙卫士也纷纷披甲响应李隆基。韦后仓皇逃入飞骑营,被飞骑斩首,安乐公主、武延秀等人也被诛杀。次日,李隆基迎相王入宫,并下令关闭城门及宫门,大肆搜捕韦氏余党。二十四日,李旦即皇帝位,是为睿宗,改元景云。二十七日,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宫心计2中李隆基一共有多少子女?历史上李隆基后妃有哪些?

全文共 112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宫心计2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宫心计2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视剧,电视剧中的情节还是很精彩的,主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宫中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剧中的主人公元玥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为了寻找自己走失的姐姐,便进入了宫中,在宫中发生了一一系列有趣的事情,剧中有很多的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宫心计2中李隆基一共有多少子女?历史上李隆基后妃有哪些?

《宫心计2:深宫计》已经将近尾声,剧中的李隆基已经坐上皇位,但是他的皇后王蓁因为一次流产,可能终生都无法生育,而他的宠妃郑纯熙又因为救元玥而流产,那么历史上李隆基多达66个子女都是谁人所生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很是有名,他是一个前明后暗的皇帝,前期励精图治,后期沉迷声色、鱼肉百姓,因为霸占儿媳杨玉环而出名。

剧中的李隆基最初只专宠结发妻子王蓁一人,后来太平公主推荐了美丽率真的郑纯熙,李隆基便开始移情别爱,将宠爱分给了郑纯熙。不过,后宫从来都不是太平的地方,王蓁黑化宫斗郑纯熙,李隆基的子嗣危险了!

历史上的李隆基一点都不会因为子嗣问题而苦恼,因为他一共有66个儿女,从这么庞大的子女数量来看,他的妃子至少也不会低于十人!据统计,李隆基的后妃大约有三十九人。

在李隆基的后妃中,有几个十分著名的人,也有身世十分特别的人,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李隆基一生当中有几个代表性的宠妃,其一是他的结发妻子王皇后,其二是武惠妃,其三是杨贵妃,另外还有一位具有中亚粟特人的血脉的妃子,即曹野那姬。

王皇后是王蓁的历史原型,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就聘娶王氏为王妃,在讨伐韦后的过程中,王氏一直在幕后为李隆基出谋划策,是李隆基的贤内助,等李隆基登基为帝以后,王氏便被立为皇后。

王皇后虽然受到李隆基的宠爱,但是多年无子,王皇后的兄长王守十分担忧,便请来和尚施以符厌法术来求子,事发以后,李隆基大怒,将王皇后废为庶人,并赐死了王守。

武惠妃是李隆基继位之初纳的妃子,初封婕妤,宠冠后宫。和王皇后不同的是,武惠妃很能生,她一个人就给李隆基生了七个孩子。王皇后被废之后,李隆基曾经一度想要将武惠妃立为皇后,但是朝臣顾忌武惠妃来自于武氏家族,所以极力反对,此事便不了了之。

武惠妃虽没有皇后之名,但多年以来她所享受的都是皇后的待遇。她的结局之所以不好,也是因为她为了帮儿子争夺太子之位,害死了李隆基的几个儿子,心中感到害怕,因此得病去世。

杨贵妃是李隆基晚年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素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称,她本是李隆基的儿媳,但李隆基贪念其美色,强行霸占了杨氏。史书中的李隆基与杨贵妃感情十分恩爱。

曹野那姬是中亚粟特人,她有一女名唤李虫娘,李隆基生前不给李虫娘公主的封号,一心让李虫娘当女道士,临终前让李豫将李虫娘封为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李世民和李隆基的关系 李世民李隆基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李世民李隆基是祖孙关系。李隆基为唐玄宗,是唐高宗李治第四子——唐睿宗李旦之子,而李治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由此可知,李隆基是李世民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即李隆基是李世民的玄孙。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随后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和李隆基的关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结果都被废掉,而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于紫微宫贞观殿,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公元684年,武则天因李显与之不合,将他废为庐陵王,另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公元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御则天门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降李旦为皇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神龙元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

景龙四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李旦之子,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开创唐朝的极盛之世的李隆基为什么晚年凄惨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晚年不理朝政,安于现状,只知道享受饮酒作乐。独宠杨玉环,让奸臣当道。因为过于相信奸臣,这才造成后期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出现导致国家受到严重影响,让朝廷措手不及,更是消耗极大,这才导致整个国家进入到衰败的阶段,造成晚年凄惨

晚年不理朝政,安于现状

如果把这一个强大的帝国基础打好,然后选择退位让贤,或许还能够留下千古一帝的称号。可惜在帝国达到巅峰之后,就一直和贵妃整天享受,安于现状,开始每天饮酒作乐。虽然拥有身为掌权者的气魄,还有决断,但仅仅只是在壮年时刻,在进入到晚年时候所透露的全部都是昏庸。

独宠杨玉环,奸臣当道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同样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一路迅速进入到朝堂的为祸朝堂,让大唐的实力早已消耗过半。每一次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经过相应的统计,可以看到朝廷损失的兵力,起码达到20万左右,还会损失无数的人力以及物力。杨国忠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因为妹妹受到宠幸,所以才能够一路高升。利用自己的油嘴滑舌成功得到皇上的信任,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中也同样能够因此受益。

终造成安史之乱

在洗白杨国忠之流后,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在李林浦决定打压世族子弟时,他曾经也一旁出谋划策。历史本身就并不是如此的简单,不是黑非即白,这里还会拥有着众多的问题。因为皇上对他的重用,这才造成了后期的安史之乱,这一次的安史之乱毁掉了百年的气数。杨国忠在打南招失败之后,因此安禄山趁虚而入,直接打的朝廷措手不及,此次的动荡更是持续8年左右,留下了众多的隐患,让人可惜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上官婉儿为什么会死李隆基手里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李隆基一直都会比较反感上官婉儿的左右逢源,而且因为之前经历过武则天当政的事情,所以极其看不惯女性参与政治的行为。因此直接就选择解决掉上官婉儿不希望能够留下后患。

上官婉儿的发展生涯

上官婉儿来自于书香门第,爷爷是当朝宰相,只是很可惜,后来一家遭至满门之灾刚刚出生,没有多长时间的上官婉儿同样也会沦为阶下囚。原本是需要满门抄斩,但考虑到年龄太小,因此就只是成为了苦役。上官婉儿有一个好母亲,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还是会教导女儿读书认字很小,就已经展现出出色的诗词歌赋能力,慢慢的就变成才女,得到了武则天的青睐,直接去除奴隶的身份。那一年才只有14岁,可以说未来可期,年少成名。

游离在各方权利之间

在跟随武则天的时候,上官婉儿一时之间成为了身边的红人,从罪臣之女直接变成了掌权人物。在武周时期,武则天就是掌权者,但总有老的一天最终失去了势力,所有的权利又到了李家人的手中。上官婉儿虽然说才华横溢,可是逐渐被野心蒙蔽双眼,偏离正道,在李显的人生晚年居然选择消防武则天。野心昭然若揭,在上官婉儿的怂恿之下韦皇后也想过一把皇帝瘾。可惜并不是所有人全部都会被上官婉儿蒙蔽双眼,李隆基就是一个例外。

难逃一死的结局

在上官婉儿的推动之下,大唐皇朝可谓是波云诡异,全国各地的势力一直都在蓄势待发。李隆基在机缘巧合之下,得知韦皇后准备效仿武则天,因此直接选择清理一干党羽。见此情景,上官婉儿就发挥见风使舵的性格,马上选择主动的求饶,可是根本就没有办法蒙混过关。李隆基把所有的愤怒全部都发泄出来,直接就杀掉对方,可以说就是因为自己的油滑才会丢掉一条小命,让人觉得可惜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李隆基为何宠爱胖胖的杨贵妃?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虽然知道,唐朝人的审美会偏向胖一点的形象,但是不管怎样也应该是有一个限度的。现在有人推测过李隆基宠爱的杨贵妃的身高和体重,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不论是放在古代还是现代,杨贵妃绝对算得上胖妞,虽然这可能是一个理由,但是既然以胖为美,宫廷中一定不只有杨贵妃一个人胖,但是为何李隆基偏偏独宠杨贵妃呢?

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中,只有杨贵妃的身材是走样的,其他三位都是苗条身姿,而杨贵妃却是以胖为美,那么杨贵妃到底有多胖呢?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杨贵妃具体的身形,所以后人只能从古人的诗歌、雕像上推测一二,比如白居易曾写过“温泉水滑洗凝脂”的佳句,可见杨贵妃肯定是“微有肌”的。

唐朝有人画了一幅“贵妃出浴图”,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现象空间,根据近代史学家的推测,杨贵妃的身形大致有三种说法:有人说杨贵妃身高1.65米,体重120公斤,也有人说她身高1.59米,体重140斤,还有人说她身高1.53米,体重160斤,但不管是那种说法,杨贵妃肯定比范冰冰这样的美女要肥得多。尽管唐朝时以胖为美,但想杨贵妃这样的体重超过120斤,可算一个胖妞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没有哪个男人喜欢搂着一堆肥肉睡觉,那么唐玄宗为什么依旧宠爱杨贵妃呢。

第一、杨贵妃很有才华,她从小生于官宦之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还擅长跳舞,后来才能嫁入帝王家,而唐玄宗本人是个音乐大师,也颇具艺术细胞,跟杨贵妃可谓琴瑟和谐,所以自然宠爱有加。

第二、杨贵妃虽然偏胖,但去并不是一身肥肉,她是该丰满的地方丰满,该瘦的地方也是很瘦,这样唐玄宗召她侍寝时,才不至于大煞风景,如果杨贵妃真是一坨圆圆的肥肉,别说是皇帝了,就连我们现代人也不愿意要的好吗?

第三、杨贵妃虽然身处偏胖,但她的容貌定然是极美的,任何时代都是看脸的,尽管杨贵妃身处略显不足,但容颜秀美加了很多分,唐玄宗自然也就忽略了那些不足,所以说来说去,还是颜值决定一切。

第四、杨贵妃从来没有想过要专权,她成为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后,最多也就是想吃几颗荔枝,多洗几次澡,戴点宝石翡翠之类,从来没想过要打压皇帝专权,所以唐玄宗对她既宠爱又放心。

除了上面四点之外,你觉得杨贵妃受宠还有其他原因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李隆基晚年后悔吗 李隆基下场有多凄凉

全文共 2180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皇帝中,李隆基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人物。他在位时正处大唐极盛时期,但此后因为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整体实力由盛转衰,而之前李隆基过度奢靡,被认为是导致发生叛乱的主因。李隆基晚年的确没有他年轻时那么努力,甚至变得有些昏庸,最后结局凄凉离世。很多人好奇,李隆基晚年到底会不会后悔呢?如果他知道这次事件给唐朝造成的影响之大,相信他肯定会感到后悔。

1、李隆基晚年后悔吗

正常来说,李隆基晚年应该会很后悔。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也是杨贵妃命运的终点站,还是李隆基凄凉晚年生活的开端。

公元755年,杨贵妃的“儿子”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叛乱,这是安史之乱的开始。安禄山所率领的叛军声势浩大,连战连捷,很快就直逼李隆基的都城长安。从秦国依托关中东出统一天下,到刘邦占据关中建立大汉王朝,长安被选为都城的重要原因是地理优势,因为长安有天然屏障。

可惜的是,在安史之乱至关重要的潼关之战中,安禄山的叛军已经显露出失败迹象,唐军又占据险关要隘,胜利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的事。但是由于玄宗的错误指挥,最终却是叛军击败守军直扑长安,昔日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只能仓皇逃跑。当簇拥着李隆基的大唐将士们走到马嵬驿时,身体忍受着饥饿与疲劳,心中也极不爽快,在陈玄礼等人的主持下,杨国忠被杀死,李隆基同时被迫将心爱的杨贵妃赐死,心中怨气已出,将士继续前行。

在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继续逃向成都,李亨则因为百姓的苦苦哀求留下来,随后与父皇分道扬镳,率领部分禁军北上灵武平定叛乱。唐玄宗李隆基马不停蹄地一路赶到成都,刚在此地休息两周,感觉身体还没缓过来,就接到李亨登基称帝的消息。李隆基仿佛挨了一记闷棍,顿时头晕目眩,来不及感慨世事变化无常,就写下诏书晓喻天下,自己最中意皇三子李亨,决定将皇位传给李亨,也就是大唐的第七位皇帝--唐肃宗。

封建时代非常重视嫡长子继承,为了实现皇位的平稳过渡,历朝历代都是立嫡立长,将来继承大统,但是唐朝是神奇的朝代,众位皇帝极少是嫡长子登基称帝的。李隆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变成太上皇,心中肯定非常不爽,但是也没有办法,自己完全是自作自受,将享誉世界的盛唐变成这样一个烂摊子,唐肃宗李亨能够收拾妥当已经实属不易。面对为所欲为的皇权,李隆基心有不甘,一场父子之间关于皇权的争斗就此开始。

李隆基以大唐皇帝身份向天下颁布诏书,大概意思是说虽然李亨已经宣告即位,但是大事还要向自己禀告,等到从叛军手中夺回长安,自己再正式昭告天下确定李亨的皇太子身份。李隆基不愧是资深皇帝,通过一道诏书就将李亨的身份定义为暂时的皇帝,必然的太子,如果李亨逼迫李隆基退位,那就是不孝之人。

2、李隆基下场凄凉

长安被收复,李隆基是一半欢喜一半忧,欢喜是天下还是老李家人的。忧的是自己心里那点小“奢望”已经破灭,面对唐肃宗请求李隆基回归长安的请求,李隆基委婉拒绝,表示就待着四川养老就行。唐肃宗客气地表示,让李隆基回来继续当皇帝,他自己退位再做太子,可对于父子二人来讲,知道这种话连虚伪都算不上,纯粹是“演戏”。

在四川的生活,李隆基说不上多么苦,但和李亨的关系的僵化,李隆基依旧是不敢回京。直到李泌献策,继续上书一封,缓和了他们父子关系,李隆基才决定返回长安。返回长安,对李亨而言,这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李隆基就能活在他的监视范围内。

带着几百士兵的李隆基回到陕西,沿途就被唐肃宗“热烈欢迎”。唐肃宗派了三千禁军“迎接”李隆基回朝,把属于李隆基的几百士兵给强制解散。李隆基一看,这就是等于被“控制”了,但这一环他有预料到了,没有太过惊讶。回到咸阳的时候,李亨换上了“臣子”的衣服,和李隆基在望贤宫前上演了“父慈子孝”的大戏。

父子俩相拥哭泣,唐肃宗捧着李隆基的脚,嘴上说着让李隆基重登大宝。李隆基会意地一个劲儿地拒绝,父慈子孝的戏码上演完,李亨继续当皇帝,李隆基开启了不是很自由的养老生活。

虽然李隆基因为昏庸引动天宝之乱,但是五十年太平天子的名号,让李隆基仍旧是“不怒自威”。当时除了唐肃宗的心腹们,几乎很多人都还是仰慕李隆基。唐肃宗自己住在大明宫,李隆基住在兴庆宫,看似父子俩经常相见,模范得很,实际上,李隆基的养老生活暗流涌动。

住进了太极宫,李隆基几乎算是没有自由。但唐肃宗开始身体不好,他也没办法和脑子里胡思乱想的儿子谈条件。平静的日子没两天,李隆基身边的人都被“支走”了。

慢慢地,陈玄礼和高力士相继被处理,陈玄礼还只是退休回家,高力士直接被流放,李隆基身边的力量几乎没有了,他真的只能成为被软禁的吉祥物。他多次提出要看一看儿子唐肃宗,但是唐肃宗不同意,两父子的晚年,过得非常尴尬,而一代盛世大帝李隆基,在人生最后的十一个月里,过得非常可怜。可怜程度与赵武灵王赵雍有得一拼。

公元762年,李隆基最终孤独地死去,有着明智志向的他,经历过沉浮,最后这样告别人世,不知道他是感慨自己违背了初衷,还是记恨儿子的无情,让自己最后如此告别自己的江山。恩恩怨怨让人唏嘘,或许是李隆基的死让唐肃宗松了一口气,十几天后,唐肃宗也紧跟着父亲的脚步去世,接位的唐代宗李豫。

开辟盛世的李隆基的晚年比李渊更为不如,但李隆基的确是大唐的辜负者,当年逃难之时,百姓批评李隆基,他都不敢动怒,反而是虚心接受,可见他自知罪过深重。而他的忠臣高力士在听闻李隆基死后,也伤心致死,这可以说是李隆基逝世的唯一值得令人感怀的地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李隆基和李亨关系如何?李亨的登基之路为什么这么难?

全文共 3334 字

+ 加入清单

唐肃宗李亨李隆基第三子,开元二十六年被立为太子。但李亨和李隆基父子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李隆基晚年并不愿意放权,还嫌弃李亨资历太浅。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在各方压力之下无奈提前禅位,而李亨负责平定叛乱,先后收复长安和洛阳。其实李亨的登基之路异常艰难,从太子到登基为帝,再到稳固皇权,李亨每一步都走的异常艰难,此后也是唐朝逐渐走向衰败的开始。

一、玄宗与太子的微妙关系

唐代的储君竞争自太宗李世民夺嫡继位,其皇位竞争开始陷入无序状态。历朝有许多皇子勾结朝中大臣,觊觎皇位,竞争十分激烈。玄宗以临淄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母子,迎父亲睿宗入继大统。后又消灭太平公主一党,睿宗无奈让位,称太上皇。玄宗在即位后,设“十王宅”和“百孙院”,对皇子皇孙进行监视限制。

玄宗早年的皇太子为太子李瑛,李瑛为玄宗早年为临淄王时宠爱的赵丽妃所生。后玄宗迷恋武惠妃,武惠妃权倾后宫。惠妃子为寿王李瑁,惠妃与权相李林甫勾结,阴谋废掉太子,扶寿王为储君。开元二十五年,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与鄂王、光王入宫,称“宫中有贼,请介以入”。但向玄宗说“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玄宗派宫人前看,正好碰上武装而来的太子一行,罪名坐实。惠妃与李林甫成功构建了一场政治骗局,导致玄宗一日杀三皇子。百姓以三皇子无辜,称其为“三庶人”。细究原因,玄宗以军事政变起家,且唐开国以来发生多次军事政变夺权之事,所以玄宗对此极为忌讳,并对皇子与大臣勾结十分敏感。

玄宗担心寿王内外均有援结,势大难治,便向高力士询问,高力士提议“推长而立,孰敢争。”于是玄宗便立最年长的皇子忠王李亨(原名李玙)为太子。但忠王被立为太子后,实际面临着重重危机。李林甫由于担心自己当初没有拥立太子,将来会失势,便一直设法陷害太子。太子李亨面临着李林甫制造的种种危机。

太子妃兄韦坚为御史中丞,身居要职。天宝五载上元节,韦坚与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一同游玩,同夜韦坚又见过太子。此事被李林甫发现,成为李林甫构陷太子的借口。便指使谏官向皇帝进奏,说他们勾结起来有不轨行为。太子、边将、朝臣联系在一起,无疑刺痛了玄宗的神经,玄宗听后震怒。太子无奈与韦氏离婚并让其出家为尼,以求自保,同时上书请罪。此事以玄宗赐死韦坚为终,但毫无疑问,此事对太子地位构成一次极大的冲击。随后,边将王忠嗣曾说“与忠王同养宫中,情意相得,欲拥兵以佐太子。”这也成为李林甫陷害太子的依据,但玄宗认为太子没有机会与其接触,原谅了太子,但还是将王忠嗣调回内地,贬官处理。

太子最终顺利的熬死了李林甫,但又面临着杨国忠对其的冲击,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他才迎来转机。他之所以这么多年侥幸地保持储君地位,一是因为他行事极为谨慎,注重协调好与朝臣的关系,维持自己在父亲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再就是玄宗协调手段起的作用,他担心诸皇子结识朝臣觊觎皇位,只要太子没有十分出格的举动。须维持太子地位的稳定,避免出现新一轮的宫廷政变。加上其晚年宠爱的杨贵妃一直无子,所以也没有特别中意的皇子。

二、安史之乱与肃宗灵武即位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安史之乱惊破了大唐盛世,玄宗由于应对失策,叛军迅速攻破潼关。天宝十五载,叛军逼近长安,玄宗带着宗室后宫与文武百官向四川逃窜。途径马嵬驿,禁军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逼玄宗赐死杨贵妃。

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启程时,百姓拦住玄宗车架,说道“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朴圣代,世为唐民,顾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宦官李辅国与太子妃张良娣趁机劝太子分兵自立。太子一路北上整顿人马,达到平凉郡后,朔方节度使派兵来迎,太子到达灵武。

到达灵武后,诸臣拥立太子,劝说其迅速即位。《通鉴》记载,肃宗到达灵武后,诸臣劝进说“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饥尺寸之功。”可见,肃宗即位有了此时还听命于唐帝国的强大军事力量朔方军的支持,于是太子先斩后奏,在灵武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玄宗本是想借太子北上转移注意力,以求安全避难于蜀。但没料到太子获得了朔方军的全力支持,且儿子这么干脆,在灵武擅自称帝。面对叛军势强,玄宗只好承认既定事实,但又不甘心。《旧唐书》记载“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己亥,上皇临轩册肃宗,……册命日:‘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玄宗很明显留了一手,依然想确立自己的最高权威。

玄宗出逃途中,还做了一个战略部署,他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同时任命永王、盛王、丰王等为诸地节度使。在到达成都后,仍下诏“命元子北略朔方,诸王分守重镇,合其兵势,以定中原。”在诸王中,玄宗最为看好永王李璘,多次下诰支持永王在南方江陵一带招募兵马,扩充势力,以获得一支亲玄宗的武装。借此与儿子进行抗衡,维护自己的最高权威。

与此同时,玄宗在成都还维持着一个小朝廷,玄宗任免了许多官员,将四川周边的官员军将均换成自己的亲信。由于肃宗在灵武即位,新的政府建制中都是太子旧日的亲信和朔方军中拥立有功的官员。但玄宗南逃时,身边也跟着原来的旧官。玄宗为对肃宗朝政施加影响,先后派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崔圆等前往灵武任职。

三、肃宗的反击与玄宗的惨败

肃宗在危难之际,擅自称帝,虽然事后得到了玄宗的认可,但其统治合法性仍然不足。且玄宗同时的一系列行为确实给他带来极大的难题。

肃宗想要摆脱父亲的影响,必须从政治到军事上清除其带来的障碍。玄宗派来的宰相,肃宗都想办法将他们一一逐出权力核心,如宰相房琯,肃宗命其与叛军作战,因其作战失利就迅速贬黜。不到十五月,出现了“上皇所命宰臣无知败事者”。面对李璘在南方的迅速发展,肃宗也做出了部署,在江东安排自己的亲信为淮南节度使、淮西节度使,联系江东节度使。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对永王李璘发动了挑战。史书记载永王发动了叛乱,不久战败后向南逃窜,兵败被杀。永王死后,“上皇伤悼久之”。而大诗人李白在此关键时期,站错了队,给自己带来了悲惨的结局。由于胜利者史书的书写,在政治上也蒙上了污名。

清除了这些障碍,肃宗仍感到不放心。安史之乱后期,官军在河东战场上节节取胜,但肃宗执意不听群臣劝谏,命大军回撤,收复战略意义不大的长安。最终,官军通过惨烈代价收复了长安,但导致了叛军在河东调整后再一次的反扑,使战事又延长多年。深究此事,长安虽然军事意义不大,但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早日收复长安,肃宗就是大唐名义上的再造之主。同时也有了借口早日迎玄宗回京,将其置于自己眼皮底下,把四川的小朝廷除之而后快。

在收复长安之后,肃宗提上日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迎玄宗回京。他开始以更好地尽孝道为由迎请玄宗回京,玄宗初闻消息,“彷徨不能食 ,欲不归”。肃宗再三请求,却得到了玄宗“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的回复,肃宗十分担忧。此后,李泌为肃宗献计,率群臣向玄宗进表,说道“圣上思恋晨昏 ,请速还京以就孝养”。这个进表纸面上保证了玄宗的政治身份,是以太上皇的身份回京,而不是政治傀儡的身份。玄宗听后,“乃大喜 , 命食作乐 , 下诰定行日。”

政治总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玄宗回京后,先住在自己为太子时住的兴庆宫。他回京不久后,身边的亲信就一个个被迫与他分离。玄宗最亲信的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内侍王承恩被流放播州,玄宗的禁卫军总管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玄宗回京后三年,以大宦官李辅国出面逼迫玄宗迁往西内,完全将玄宗软禁了起来。肃宗病重之际,玄宗死于西内,只比肃宗早十三天。宋代以来多种杂史,记载玄宗为“兵死”。如北宋乐史写的《杨太真外传》中,记载玄宗的宫人夜半曾听到玄宗寝室传来异响,早上玄宗就已经去世。

玄宗朝的政治险象环生,身为太子的李亨更是如履薄冰。自己无依无靠,却意外获得太子之位。面对着强势的父亲和奸臣的陷害,必须时刻小心,保持高度的警惕。终于,他凭借安史之乱的变局,顺利先斩后奏登上帝位,却依然摆脱不了父亲的阴影。在他心中,父亲对他权力的威胁甚至高于安史叛军,因为与玄宗争权,延误了许多与叛军作战的时机。在父亲玄宗回到长安后,对其仍然保持高度警惕。毕竟玄宗以军事政变上台,且执政近半个世纪,存在巨大的影响力,随时可能发动政变,夺回本属于他的权力。也许在肃宗临终前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或平静?或欣喜?或悔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李隆基为什么最喜欢杨玉环?李隆基偏爱胖女人么?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杨玉环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过我们都知道唐代是以胖为美,所以当时盛行的身材可能都会偏胖一些,按照我们现在的审美观来看可能就不算是美女了。不过杨玉环真的就是个胖子么?历史上也没明确记载杨玉环的体重到底是多少,而且李隆基这么宠爱杨玉环哪怕胖点肯定也有过人之处。这样看的话,说不定杨玉环真的不算胖呢。

杨贵妃名玉环,号:太真。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出身宦门世家,她不仅天生丽质仪态万方,而且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

杨玉环是以胖出名的古代美女,至于杨玉环有多胖,已经没有证据可以查到,记载说杨贵妃走几步路,就会娇喘不已香汗淋漓,因为杨贵妃的这个胖,正是唐玄宗宠爱她的一个关键理由。

史书记载说,李隆基身体一直要比普通人寒冷,虽然可以靠着沐浴暖身,但杨贵妃的肉身才是他御寒的最佳物品,杨贵妃对李隆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妃子,还是他赖以生存的工具。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杨贵妃就宛如一张温暖的床褥,轻柔的裹住了李隆基瘦骨嶙峋的身躯,让他能不在感觉到寒冷安然入睡。

至于为什么杨贵妃没有自己的孩子,可能也和她太胖是有关系的。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太胖的女人身体接收到的信号太慢,就等同于她在服用药物避孕,卵巢也会自动终止排卵,也许是因为这样杨玉环没有生育的能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唐玄宗的年纪已经非常大了,经过那么多妃子的折腾,未老先衰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所以杨玉环没有孩子可能是双方的原因。要么是杨玉环不育,要么就是唐玄宗身体不行,无法继续生子了。

总之杨贵妃是幸运的,在那个年代那么胖,还能有皇帝的专宠,实在是幸运之极,可能在现在这个年代,她就要努力的减肥了,毕竟现在的男人,喜欢肥胖的女人是很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睡过没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什么关系

全文共 186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很多人又在说这个李隆基的八卦,很多人说这个李隆基对这个太平公主好像有一些故事可以说,很多人都说这个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有绯闻,毕竟他们在一起搞过很多事情,所以大家就非常好奇,这个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到底睡过没有,还有这个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又具体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睡过没睡过,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是他们两个的关系必定是密切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其实是姑侄关系,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跟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是兄妹。但是在唐朝其实比较开放,姑侄不姑侄的问题也不大哈。

太平公主李令月与侄子李隆基之间有暧昧关系完全有可能。

唐朝是两性关系非常开放的朝代,比如李世民霸占嫂子弟媳等,比如李治娶了庶母武则天,比如李隆基霸占儿媳杨玉环等。

虽然太平公主比侄子李隆基大20岁,但这并不能就说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没有暧昧关系。

太平公主的外祖母杨夫人比外孙贺兰敏之大63岁,他们之间仍然乱伦。

太平公主的母亲武则天晚年七八十岁时的男宠张昌宗兄弟等都是二三十岁的小鲜肉。

太平公主5、6岁时,常常往来外祖母荣国夫人家,据说她就遭表哥贺兰敏之逼奸。

太平公主16岁时嫁给表哥薛绍,同一天她的闺蜜韦香儿嫁给她的哥哥皇太子李显,大唐王朝双喜临门,唐高宗李治非常高兴。

这两对金童玉女的婚礼在长安附近的万年县馆举行,场面非常豪华,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树木,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甚至不得不拆除了县馆的围墙。

太平公主为薛绍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后来薛绍被武则天逮捕下狱活活饿死,给23岁的太平公主巨大打击。

为了安慰爱女太平公主,武则天派人杀死侄子武攸暨的妻子,然后让25岁的太平公主嫁给27岁的表哥武攸暨。

婚后太平公主又替武攸暨生下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武攸暨性格谨慎软弱。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间,大肆包养男宠,她与表哥武三思等很多大臣通奸,并将她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等进献给母亲武则天。

公元705年,皇太子李显在张柬之等大臣的拥戴下发动神龙政变,太平公主也站在哥哥李显与嫂子韦香儿一边,太平公主还联络闺蜜上官婉儿里应外合,杀死她们曾经的情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女皇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朝。

太平公主因为在神龙政变立下汗马功劳,被唐中宗李显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闺蜜上官婉儿也因为神龙政变立下大功,被唐中宗李显封为昭仪,成为李显的宠妃。

但才貌双全的上官婉儿不仅自己与武三思偷情,她还拉皮条让皇后韦香儿与武三思偷情,在韦香儿与上官婉儿的帮助下,武三思东山再起掌握大权。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李显与皇后韦香儿最宠爱的女儿,“光艳动天下”,号称唐朝最美公主,她又是武三思的儿媳,依仗父母的宠爱与老公公武三思的势力逼封皇太女,激怒了哥哥皇太子李重俊。

皇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武三思父子,围攻皇宫要杀死上官婉儿,上官婉儿与皇后韦香儿劝唐中宗李显镇压了兵变,皇太子李重俊兵变被杀。

在这次兵变中,太平公主与哥哥相王李旦支持皇太子李重俊,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幸亏太平公主的情人萧至忠劝唐中宗李显对弟弟妹妹手下留情。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暴亡,据说是被皇后韦香儿与安乐公主毒死。韦香儿想效仿武则天做女皇帝,大唐王朝面临再一次灭亡的危险。

在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太平公主与侄子李隆基密谋发动兵变,因为李隆基是背着父亲李旦的,他经常去姑母太平公主的府上与她密谋,他们之间是生死与共的关系,一旦失败很可能都人头落地,这也许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绯闻的重要原因,至于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暧昧关系,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后人无论怎么说都只是猜测。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动唐隆兵变,把皇太后韦香儿、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斩首示众。

太平公主又废掉唐哀帝李重茂,拥立唐睿宗李旦继位,从此太平公主更加权倾天下,与皇太子李隆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由盟友变成仇敌。

太平公主企图废掉皇太子李隆基,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唐睿宗李旦把皇位传给唐玄宗李隆基,但大权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李旦与太平公主手里。

当时太平公主的势力占据绝对优势,七个宰相其中五个宰相是她的亲信,而且禁卫军将领也都是她的党羽,她还企图派宫女毒死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先下手为强发动先天政变,杀死太平公主的亲信宰相萧至忠等人,逼太上皇李旦还政于唐玄宗李隆基,最终李隆基又下令杀死48岁的太平公主与她的子女,太平公主的儿子中只有薛崇简因为支持李隆基没有被杀。

因此无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有没有爱情,为了争夺最高权力都不值一提,无论亲情还是爱情等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面前都是非常苍白无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杨贵妃死后,李隆基的生活是怎样的?

全文共 2383 字

+ 加入清单

贵妃李隆基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两个人后来的结局却并不完美,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被赐死,从此阴阳两隔。那么,在杨贵妃死后,一个人的李隆基又是怎么度过他的晚年生活的呢?经历了战乱动荡,失去了心爱的人,他又会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呢?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仓皇出逃,在马嵬驿遇上将士哗变,被迫赐死了杨贵妃,继续逃往成都。然而,这只是唐玄宗悲剧晚年的开始……

马嵬驿兵变之后,太子李亨率部分禁军北趋灵武,唐玄宗则逃往成都。在成都的第14天,灵武使者送来了唐肃宗李亨即位的消息,这无异于晴天霹雳,让唐玄宗措手不及。

试想,自马嵬驿分手,太子一点招呼都不打,竟自称帝,眼中还有皇帝老子吗?事已如此,唐玄宗还是对肃宗表示了支持:“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诏告天下传位李亨。

就常理而言,没有一个大权在握的封建君主会心甘情愿地让出宝座。

自汉以来的太上皇,除了那些名为传位实仍独揽大权者,其余的太上皇最后的结局都比较凄惨。更何况唐玄宗作为一个曾经带领国家开创了令全世界叹为观止的开元盛世的皇帝,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将皇位拱手相让呢?

从史书的记载看,唐玄宗自与太子在马嵬驿分道扬镳后,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帝王身份:

唐玄宗并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

入蜀途中从容布置平叛;得知肃宗灵武即位后,随即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在诏中强调,自己尽管已是太上皇,肃宗在处理军国大事后必须向他奏报,直到克复长安;他还保留了以“诰旨”形式处理事务的权力,并用诏令的形式使之固定化和法制化。

从中可以看出,唐玄宗并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仍然抓住权力不愿放手。

宋代史学家欧阳修评论说:“盖自高祖以来,三逊于位以授其子,而独睿宗上畏天戒,发于诚心,若高祖、玄宗,岂其志哉!”

收复长安之后,流亡蜀地的唐玄宗返回长安原本是理所应当、值得庆幸的事,谁知心情却大喜大悲,一波三折,与儿子肃宗之间猜嫌与和睦并存,可谓有苦难言!

就在肃宗进驻长安的当天,唐玄宗、高力士、陈玄礼以及禁军600余人,北上返京。刚到凤翔,身居长安大殿的唐肃宗,调发精骑3000来凤翔“迎卫”。但是,这些迎接的人马一到,就把由成都跟来护送玄宗的卫队缴了械。

史称缴械是肃宗的亲信宦官李辅国所为,“贼臣李辅国诏取随驾甲仗”。但是,以“诏”令形式收取武器,显然是经过肃宗同意的。对于儿子这一突如其来的行动,唐玄宗无可奈何地说:“临至王城,何用此物?”命令随从将全部“甲兵”存放于当地的武器库里。

这一事件让唐玄宗心情黯然,在凤翔犹豫观望,一直逗留了七八天停滞不前,尔后才又上路前往长安。

时值十二月,寒冬季节,唐玄宗来到咸阳望贤宫,在望贤宫的南楼上歇息。这时,唐肃宗亲自从长安来迎接玄宗,父子相逢,恍然隔世!

据说,唐肃宗不穿黄袍(皇帝服饰),只着紫袍(臣僚服饰),拜舞于楼下。“上皇下楼,上(肃宗)匍匐捧上皇足,涕泗呜咽,不能自胜。”

唐玄宗看了儿子的穿着,自然明白他的心意,便特地要了一件黄袍,亲自给肃宗穿上,并说:“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迫使肃宗穿上了黄袍,加肃宗尊号为“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使肃宗感到皇位继承问题彻底解决了。

安享晚年?孤身软禁!

应当说,年已75岁的唐玄宗不可能有什么政治野心了。但玄宗的政治影响依然存在,如刚返京师时,士庶们把他与肃宗称为“二圣”,多少反映了“人心犹戴故君”。

玄宗住在兴庆宫,寂寞无事时就常常站在长庆楼上徘徊观览。过路的父老百姓看到太上皇在楼上,往往前来瞻拜,高呼“万岁”。唐玄宗不忍拂大家的好意,便经常在楼下置酒食赐给这些参拜的民众,剑南来京办事的官员,由于玄宗有流亡成都的一段经历,也拜舞于长庆楼下,玄宗则命玉真公主和如仙媛招待他们。

有一次,玄宗召羽林军大将军郭英义于长庆楼,赐宴款待,本是正常的人际交往,但这一切,在唐肃宗那里,却产生了“与外人交通”的疑虑。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四月,郭英义被外放,离开京城,改任陕州刺史,这多少反映了肃宗对玄宗的提防。

肃宗对玄宗的猜忌日益明朗化,李辅国又不断挑拨两人之间的关系。

李辅国出身于飞龙小儿,属于卑贱之列,唐玄宗身边的高力士、陈玄礼等人都不看重他。因此,李辅国对玄宗身边的这班人马都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他公开给肃宗上奏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

如此危言耸听,几乎等于明确指斥太上皇与手下谋反。他进一步建议肃宗迫使玄宗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断绝玄宗与外界的联系。

在肃宗的默许之下,李辅国于七月“矫称”圣旨,迎太上皇游幸西内太极宫。行至睿武门,李辅国率领事先安排在那里的500骑射,突然露刃遮道,奏曰:“皇帝以兴庆湫隘,迎上皇迁居大内。”

玄宗面对挥刀逼人的武士,蓦然一惊,几乎从坐骑上掉下来,幸亏高力士大喝一声:“李辅国何得无礼!”强迫李辅国下了马,并代表玄宗向各位将士问好,才使气氛缓和下来。

从赐死杨贵妃到唐肃宗即位 玄宗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武士们都收刀再拜,口喊“万岁”。高力士还叫李辅国一起牵着玄宗的马,来到西内太极宫,玄宗悲泣地对高力士说:“微(没有)将军,阿瞒(玄宗)已为兵死鬼矣。”

唐玄宗被安置在西内甘露殿以后,高力士、陈玄礼以及原兴庆宫的侍候人员一律不准留在左右。

其中,高力士被流放在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王承恩被流放在播州(今贵州遵义),陈玄礼被勒令致仕(告老还乡),玉真公主被勒令出居玉真观。然后,由肃宗选择了100余名宫人,负责西内的打扫服务,唐玄宗的两个女儿万安公主与咸宜公主被召来服侍玄宗。

从此,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唐天子,直至死为止,再也没有走出这宫殿的范围,在凄凉的禁闭生活中度过了他的暮年。

从赐死杨贵妃到唐肃宗即位,玄宗只当了一个月皇帝;而回到帝都长安之后,他只当了6年孤苦伶仃、身不由己的太上皇,玄宗的晚年也是够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杨玉环被李隆基霸占之后,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第1个原因是性格比较懦弱,第2个原因是对于天子没有任何的追求,第3个原因是和杨玉环之间没有真爱。三个原因也导致两人之间的婚姻注定是失败,最终只能够走上一条无奈之路,让人觉得有一些遗憾。

李瑁性格比较软弱

李瑁小的时候一直都是在宁王府长大,宁王与世无争,并不喜欢参与党派之争。是一个活得比较通透之人,宁王行事比较谨慎,并不会选择议论朝政,也不喜欢和朝廷中的大臣绝交,每一次有人嚼舌根时,第一时间就会维护皇权。在宁王府基本上每天都会夜夜笙歌,而且在这里会有着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李瑁慢慢的就开始养成了彬彬有礼的性格,宅心仁厚,在后期性格自然也会比较软弱,在面对父亲抢夺自己的妻子时,也同样无可奈何。

对于天子没有追求

武惠妃“宫斗”的过程中,李瑁并没有参与其中,好像就和自己没有任何的关系。相比之下,自己的妹夫倒是很是卖力。自己的亲妈还有亲姐夫,一直都为自己谋取利益,希望能够获得大权力,可没有想到从始至终都没有任何的感动,甚至对于他们的做法也会不置可否。这种没追求和杨玉环所拥有的追求很显然就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这意味着两个人根本就不是同一路人。

两人之间没有爱情

最关键的是两人之间根本就没有爱情,这一点或许会让无数的人觉得寒心。有人说两人在结婚之后一直恩爱无比,可如若真的真爱无比,就不可能会在照顾李隆基,半个月之后直接就会选择抛弃自己的丈夫。更加不可能会和丈夫的父亲打得如此火热,完全不在乎自己丈夫的内心真实想法。在后期的20年时间内,居然一直都和李隆基非常的相爱,这也就意味着之前的婚姻可能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李隆基为什么要两次把杨玉环赶回娘家?

全文共 1438 字

+ 加入清单

玉环杨贵妃,不仅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更是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宠爱的贵妃,毕竟杨玉环原本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寿王妃,李隆基为了能够得到杨玉环,也是想尽办法“不择手段”,那么到手之后必定是更加珍惜才是。然而,李隆基却先后两次把杨玉环赶回娘家去,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史上最有名的胖妞杨玉环,唐明皇李隆基的儿媳妇儿。为了得到她又少挨点骂名,李隆基煞费苦心。他先让杨玉环出家,再让杨玉环的老公寿王李瑁再娶新媳妇,然后再把杨玉环接进皇宫,从此乾坤大挪移,儿媳成了自己的老婆,寿王妃成了杨贵妃。

显然,为了泡到这个胖妞,李隆基花了不少心血,因此,他对杨贵妃格外恩宠,夫妻感情相当不错。但是,夫妻之间,难免吵架拌嘴,一般这种时候,中国的男人都赶紧认怂,跪求老婆原谅,但是李隆基显然不是一般的中国男人,他是二班的。他跟杨贵妃也闹过别扭,正史记载中就有两次,李隆基大显神威,把老婆赶回了娘家。

2.第一次发生在天宝五年,这是杨玉环被册立为贵妃的第二年。具体发生了什么,《旧唐书》、《新唐书》都没说,只有《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妒悍不逊”,被赶回了娘家。大体猜过去,可能是杨贵妃仗着恩宠,霸凌后宫,连皇帝都敢顶嘴,李隆基忍无可忍,把她打发了。

不过这次夫妻危机当天就解除了,应该是没有发生太剧烈的争吵,《旧唐书》记载,“贵妃以微谴送归”,杨贵妃只是犯了点小错,没啥事。等到了中午饭点,李隆基就很没出息的开始想老婆了,想的连饭都吃不下,还迁怒下人。高力士比较懂事,当即为杨贵妃申请赏赐,当晚就把杨贵妃接了回来。小胖妞向李隆基乖乖认错以后,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3.杨贵妃第二次被赶走发生在天宝九年,具体原因,这回正史上一句都没说,只说是贵妃又犯错了。这次闹得显然比上一次要大,杨贵妃在娘家呆了好几天。幸亏户部郎中吉温出来说情,说女人嘛,头发长见识短,犯了错误,陛下应该大人大量,放她一马,怎么忍心把她扔到宫外。

李隆基听完就坡下驴,派宦官带着御膳前去探望杨贵妃。杨贵妃见到宦官,赶紧大哭表示悔过,还剪下一段头发让宦官交给李隆基,可把李隆基心疼坏了,立刻安排杨贵妃回到宫里。从此以后,二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关于第一次杨贵妃出宫的原因,只有含糊其辞的“妒悍不逊”四个字。相比而言,第二次出宫就是一笔糊涂账了,其原因史书上压根没有,这就给野史的创作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比如宋代传奇小说《杨太真外传》就说,是因为杨玉环偷吹李隆基的哥哥李宪的紫玉笛,李隆基怀疑自己被绿了,于是将她赶走。实际上李宪死于天宝元年,而杨贵妃二次出宫发生在天宝九年,一个死鬼没法给李隆基戴绿帽子。

另一种说法是杨玉环怀疑三姐虢国夫人跟李隆基有染,自己被人绿了,因此吃醋,跟李隆基大吵大闹,李隆基恼羞成怒,把她赶走了。这种说法缺乏真凭实据,另外,根据正史记载,杨玉环跟姐姐虢国夫人的关系一直不错,因此发生这种事的可能性不大。

关于杨贵妃二次出宫的真正原因,最靠谱的说法是唐明皇李隆基有意为之。当时杨贵妃受到恩宠之后,杨家鸡犬升天。皇宫内,杨氏姐妹横行霸道,连皇帝的妹妹都不放在眼里。而皇宫外,杨贵妃的亲友团们都团结在杨国忠周围,已经形成了一股很大的政治势力。这些让李隆基非常不安,毕竟,他们老李家的江山曾经被一个女人霸占过,李隆基不想让这种事再发生一回,因此故意找茬打击杨家的势力。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靠谱,都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关于杨贵妃这两次被唐明皇赶回娘家,其背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恐怕将成为永远的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李隆基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李隆基早年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后来沉迷享乐,宠幸杨玉环、任用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在唐肃宗收复两京后,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不再过问政事。随后,唐玄宗居住在兴庆宫,他对杨玉环的死耿耿于怀,不仅祭奠她,还在别殿挂着她的画像。后来,唐肃宗强制让李隆基搬到甘露,并且他身边的亲信都遭到唐肃宗的清洗,使他周边再无亲近的人。

唐肃宗还将甘露殿中所有的宫人都换掉,只剩下唐玄宗孤零零一人,使得年老的他抑郁寡欢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李隆基才死了几十年,为什么白居易就敢写《长恨歌》?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可能都以为,古代的人们是不能对当时的上位者,尤其是皇帝说什么的,擅自议论皇帝完全就是“大不敬”,一定是会被治罪的。不过,白居易作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却敢公开发表自己的《长恨歌》,诗中写的还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这究竟是为什么?古人到底是怎样看待这些言论,为什么白居易写诗就没事呢?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优美,形象鲜明,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诗魔、诗王之称。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于806年(元和元年),当时他34岁,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而唐玄宗已去世40多年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隐晦曲折地讽刺了李隆基的荒淫无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很平实地描写了李隆基自尝苦果狼狈景象,“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但是白居易对李、杨之间真诚相思,追求美满爱情,可谓泼墨如雨,淋漓尽致,颇有同情之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的《长恨歌》能公开发表,我想有两个原因:

其一,白居易抹去唐朝故事的背景,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言明我写的是汉武帝刘彻,加上汉代李延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歌词,使人信以为真。再如,唐朝是没有诗中的渔阳这个地名的,只有范阳,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时任范阳节度史。这种借古喻今手法,叫人抓不到“现行”,这是他的妙招。

其二,唐朝极为开放,没有“文字狱”,帝王心胸还算大度,何况诗中并未提及李、杨两人的名字,描写的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皇帝之爱情悲剧,没有半个字涉及什么宠信奸臣,打击异己之类的东西,如果当朝者硬要对号入座,也抓不到什么“小辫子”。因为一个向往爱情的帝王总比一个葬送江山的帝王要好,李隆基的继承者也需要考虑父辈或祖辈的声望的。

所以唐朝第16位皇帝唐宣宗李忱,还写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李隆基怎么死的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李隆基是谁?也许有的人觉得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是一提起唐明皇或者是唐玄宗,估计很多人就清楚了,这个李隆基就是唐玄宗。历史上李隆基怎么死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操作方法

1

李隆基于公元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这是有史书记载的。活了78岁,算是一个长寿的皇帝了。

2

唐玄宗曾一日杀死自己的三个儿子。唐肃宗李亨侥幸作了太子,因此,安史之乱爆发,趁着马嵬坡之乱,肃宗当机立断选择了与父亲分道扬镳。唐玄宗比起他的祖先李世民心还要狠。

3

有其父必有其子,肃宗李亨跑到灵武没几天,就在众人的拥戴之下自立为君,遥尊远在四川的玄宗为太上皇。皇帝做不了就做太上皇。

4

回到长安城,李隆基将皇宫让给了儿子居住,自己又住回了从前做太子时的兴庆宫,过上了太上皇生活。按现在的话说是直接退居二线。

5

肃宗本就对玄宗心怀猜忌,加上奸相李辅国的挑拨,对玄宗更是冷漠少礼。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先是将兴庆宫中的300匹马取走290匹,只留下10匹;最后又把玄宗的贴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到巫州。看来这太上皇的日子过得并不安乐。

特别提示

李隆基因为风流快活,差点把江山都丢了,在他当皇帝的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最后他只能把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赐死,才平息了将士们的愤怒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李隆基之后是谁继位

全文共 1376 字

+ 加入清单

1.继位过程:天宝15年(756年),叛军占领东都洛阳,防守首都最后一道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然有近20万军队,但由于临时聚集,缺乏战斗力。唐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派宦官逼他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叛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被俘。

同年6月,叛军直奔唐都长安。进入安史之乱的高峰。李隆基在长安坠落前慌慌张张地逃跑了。到了马尾坡(陕西兴平西),随行士兵发生哗变,杀死杨国忠,迫使李隆基吊死杨贵妃。唐玄宗终于逃到了成都。王子李恒逃到朔方,在灵武是皇位,也就是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711年10月19日至762年5月16日)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追尊元献皇后杨贵妃,唐朝第十代皇帝(不计武则天),756年8月12日至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间,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生平

唐瑞宗景云2年(711年)9月3日(711年10月19日)出生于东宫别殿。第一个名字是李继生,第一个陕西国王,母亲杨良元怀孕,父亲唐玄宗作为王子,据说太平公主不满意,所以玄宗曾经想让杨堕胎,但玄宗做堕胎药睡着了,神梦劝阻,工作人员张说,所以要求玄宗恢复生命,然后玄宗登基,最终发动先天性变化,杀死太平公主。

开元十三年,一天早朝,玄宗见李亨早衰,就在罢工后驱车前往李亨府。见府中庭宇无人打扫,无宫女使唤,于是高力士被要求到京兆尹政府,迫切选择民间妇女进入王府。高力士认为,如果选秀过度导致民间喧嚣,最好在掖庭选择。张敬皇后吴氏就是其中之一。开元十四年,吴氏生下长子李楚(即唐代宗)。开元十五年,后迁封忠王,初改名为疏浚,后改名为玉。

开元二十六年,皇太子李颖被武惠妃诽谤,贬妾废死;它被立为太子。他的妾室茹人韦氏被立为太子妃。唐玄宗想立太子时,李林甫曾推荐寿王李茂。李亨成为太子后,李林甫害怕,阴谋推翻太子。李林甫为构陷太子,诬陷太子妃兄魏坚,使韦氏被迫与李亨离婚,出家为尼。另一个妾室杜良迪的父亲杜有邻被赐死,杜良迪也被废为妾。

天宝三年改名为亨。安史之乱爆发。天宝15年6月,镇守潼关的将军哥舒翰被杨国忠逼出兵讨叛。结果,他被打败了。潼关陷落,长安震动。玄宗带着太子和宠妃匆匆逃往成都。经过马尾驿,士兵们变杀了杨国忠,迫使玄宗杀了杨贵妃。马尾人拦住玄宗请留,玄宗不从。李恒王子留下来,然后去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同年,他在农历七月十二日登基。他把玄宗尊为太上皇,改元至德。他46岁,是肃宗。

苏宗将郭子仪集郭子仪部从河北召至灵武,并与回河合作开展大规模反击,并同意克城之日,土地和士人归唐,金丝和子女归回河。”。德二载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和回河骑兵收复长安,十二月太上皇玄宗回到长安。乾元元年9月,肃宗动员各大军攻打相州安庆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

玄宗回到长安后,讨厌张皇后和李辅国,经常劝肃宗不要宠坏他们。李辅国趁机奉承玄宗,说玄宗计划复辟,于是软禁玄宗在西宫甘露殿,并将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上元元年,玄宗被迫迁居西内太极宫,并于宝应元年农历四月初五死于西内甘露殿。不久,肃宗也生病了,并向太子李豫颁布了监督国家的圣旨。

唐肃宗在位仅六年,死于宝应元年4月18日,享年51岁。庙号苏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唐建陵(今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西北15公里处)。直到唐代宗,安史之乱才完全平定,历时八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太平公主为什么斗不过李隆基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太平公主能力比不上武则天,再加上李隆基选择先发制人,最后太平公主也没有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原因导致太平公主并没有办法获胜,两人之间有着力量悬殊,加上自己没有优势,只要能够笑到最后,这显然是不大可能成功的。

太平公主能力比不上武则天

太平公主很明显本事不足,但是野心特别的大。李隆基并不是如同武则天其余的几个无用儿子一样,拥有着比较出色的实力。因此两个人在对立时自然太平公主也没有太多的胜算。太平公主一开始根本就没有把太子放在心上,可是后期就会发现太子英明威武,因此就打算重新找一个懦弱之人成为太子,希望能有效保证自己的权利,只是很可惜,根本就没有成功。

李隆基先发制人

直接就命令300多人,然后去铲除太平公主的亲信,这一种先发制人会拥有着较好的效果。太平公主虽然备受宠爱,但仅仅只是一个公主,根本就没有办法顺利的夺权,即便武则天当年成为皇帝也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内,而是在背后一直都在酝酿,努力了无数年,才有后来的结果。

太平公主没有言听计从的老公皇帝

有人说太平公主被杀,这本身就是必然的,首先太平公主根本就没有武则天这般有才能,同样也没有像武则天一样拥有一个皇帝老公对自己言听计从。更加没有像武则天一样,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在太平公主的身上人们就会发现,天时地利人和可谓是一个都没有占据,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效仿武则天,这本身就是异想天开。如此狼子野心,别说面对的是李隆基,哪怕是面对其他人,估计也不可能会有机会获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