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何处理焦虑症【精彩4篇】

浏览

5244

文章

4

篇1:如何处理焦虑

全文共 2013 字

+ 加入清单

焦虑是一种相对有用的情绪,它帮助我们采取行动,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现代社会容易使人产生长期性的焦虑,非常痛苦。那么如何处理焦虑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此刻想象我们是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长颈鹿,脖子有两米长!时不时地看到一群正在进行野生之旅的人类对我们肆意的拍照。

“我们”和这些拿着相机的人类不仅仅是脖子上的区别,还有...“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给生活带来直接利益(immediatebenefit)。

——当“我们”饿了,就去嚼树上的叶子。

——当草原被风暴席卷,我们就立刻赶到灌木丛下避难。

——当发现附近有潜行的狮子,我们就赶紧跑路。

普通人每天所做出的选择,大多数就像长颈鹿一样——去哪里、吃什么、什么时候回避自己不喜欢的人——直接影响我们当下的生活。研究人员将这之称为“即刻回报环境(ImmediateReturnEnvironment)”,在这种模式下,你的行动会带来直接的利益,所有的决定都指向当下(包括短期)。

延迟回报环境

好啦,现在反转一下角色,想象我们是那群进行野生之旅的人类。与长颈鹿不同的是人类生活在一个研究人员称之为“延迟回报环境(DelayedReturnEnvironment)”的模式下。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所做的不会对当下产生直接的益处。比如,干满一个月才能拿到工资(甚至老板还TM拖欠)、为了退休生活而存钱。现代社会皆是这种延迟回报环境。我们的决定、行为都是为了在将来某个时刻得到回报。

这是问题的根本原因。长颈鹿担心的都是当下眼前的问题——躲避狮子或暴风雨。而人类担心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关于未来的。

当我们在非洲大草原的JEEP上颠簸时,我们的脑子可能会在想:

野生动物之旅真好玩!如果我在这里做巡逻员就好了,每天看长颈鹿,实在太酷!说到工作,我是不是该换个职业了。我到底喜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遗憾的是,"延迟回报环境"的生活会导致我们产生慢性压力和焦虑。因为我们的大脑并不能解决“延迟回报环境”中产生的问题。

大脑的演变

人类的大脑是从“即刻回报环境”的生活中进化而来的。最早的现代人可以追溯到两万年前,那时候的人类大脑和我们现在的大脑相同,尤其是大脑新皮层(脊椎动物的脑进化,是从古脑皮,到旧脑皮,再到新脑皮的)——新皮层部分是负责诸如语言等高级功能的位置。

同人类的大脑历史相比,现代社会的历史是极其短的。大约500年前,人类社会开始转变为“延迟回报”环境所主导的社会。与史前时代相比,人类现在改变的步伐呈几何级数升高。在最近的100年里,我们见证了汽车、飞机、电视、个人电脑、因特网的发展。所有这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东西都在短期内被创造出来。

我们在一百年内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进化角度来看一百年不过是沧海一粟。人类大脑经历了几十万年的进化才变为“即刻回报环境”模式,却在一瞬间要转变为“延迟回报环境”模式。

焦虑的演变

最初用于“即刻回报环境”的大脑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并不兼容,所以导致我们陷入慢性压力和焦虑中。几千年前,当人类还生活在即刻回报环境下,压力和焦虑是相对有用的情绪,因为它帮助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使我们采取行动。

这就是我们的大脑逐步进化成能利用担心、焦虑和压力这些情绪的原因。焦虑能在即刻回报环境下保护人类,解决人类短期和急性的问题。

杜克大学的MarkLeary教授说:“一头鹿可能会被一声巨响惊吓到而躲进森林,一旦安全,它们会立刻冷静下来继续吃草。而不会像有些人类那样非常纠结。

在即刻回报环境下,你只需要担心眼前的问题。威胁消失,焦虑也会随之消失。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面对不同问题。我是否有足够的钱支付下个月的账单?我是否能升职或是困在当前工作上?我和EX能重归于好吗?延迟回报环境下的问题很难在当下解决。

如何处理这种焦虑?

在延迟回报环境下,对未来的不确定是最大的焦虑来源。

在学校的用功不能保证将来能得到一份好工作

投资也不能保证未来一定有收益

去约会也不能保证你能找到真爱

在延迟回报环境中,充满对未来的不确定。面对如此多的压力和焦虑我们还能快乐吗?

估测

首先,我们可以估测一些事。你可能不知道退休后能有多少钱,但是你可以计算每个月能存下多少来减少这种不确定;你可能不知道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你可以记录一下你争取到了多少家公司的实习岗位;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是你可以关注你向多少人介绍过自己。

这种估测将未知变成可知。一旦开始估测,就会对事件情况更加了解。也许估测不会解决你的问题,但估测会使情况变得清晰,从而把你从担忧和不确定的黑匣子中拯救出来,帮助你掌握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转移

我们能做的第二件事是将对长期性问题的忧虑转移到每天固定的事情上。与其担心自己能否活得更长,不如每天散散步;与其担心孩子考试成绩,不如关注孩子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这个策略的关键在于保证你每天做的事既能给你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即刻回报),又能解决你长期性的问题(延迟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退休老人易焦虑、抑郁应如何处理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当一个人快步入老年期时,当自己意识到自己将进入离退休角色,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心理活动较为剧烈,容易产生焦虑感、失落感、衰老感等心理活动,因此,增进心理健康,顺利的从职业生涯过渡到退休生活是十分重要的。老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老人生活质量。那么退休老人易焦虑、抑郁应如何处理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就来为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老年人要正确认识离退休,要理解新老交替、新陈代谢是自然辩证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行离退休制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有利于选拔和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使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其次是老年人要合理的设计离退休后的生活。一般说来离退休后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变化比较大,老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尽量创造条件,为自己尽快的找到适当的"新岗位",并且主动地参与社会发展,在外界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中,不断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第三、激励自己乐观、健康、有所作为的欢度晚年。老年人自己要防止和克服离退休后那种不服老、不服气的脱离实际的想法,或追求安逸,无所事事的想法,鼓励自己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向往和追求,树立人生第二青春的奋斗目标,树立对美好生活的新的信念,以保持继续进取的动力,战胜晚年生活中的困难与曲折。激励自己不断增强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要量力而行的尽自己能力,不当消极悲观的落伍者。

如果你对老人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老人心理健康的基石家庭和谐?老年心理健康如何维持?要想心理健康多找人唠嗑?老人心理健康要素?等有关老人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心理健康保持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如何处理社交焦虑

全文共 4125 字

+ 加入清单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那么如何处理社交焦虑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01你有社交焦虑吗?

近来,我发现一件奇怪的事。

原本经常聚会见面的朋友圈里,有一位朋友频繁缺席,并且每次给出的理由越来越花样迭出,从加班到身体不适,从家里的狗生病到衣服洗了没有出门能穿的外套,直到最后干脆不回复邀约见面的信息。

他以前可是特别热爱聚会的人啊,可现如今我们同城生活,见个面的时间成本不过是往返一小时的车程而已,他却再也不露面了。

有一次我试探性的问他是遇到什么困难了,还是真的太忙,他支吾了半天告诉我,他觉得他好像得了社交焦虑症,想到跟朋友见面就特别紧张,第二天要参加聚会的那个晚上甚至会焦虑的睡不着。

所以他干脆拒绝了所有社交,除了工作相关的应酬,基本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宅男。

为此我还发起了一个小调查,你是否有过因为社交而感觉焦虑?回复问题的人有近100名,我得到的答案是62%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

看起来,社交焦虑真的变成一种流行病了。有这么多的人因为焦虑而减少甚至回避社交,难道以后我们的来往就只能通过社交网络这种虚拟的渠道了吗?

朋友问我该怎么办,或许深受其苦却找不到出路的不止他一个,在社交焦虑还未升级转化成更大的问题之前,每个人都应该自查、剖析和找到解决办法。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社交网络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回避社交绝不会减轻你的困扰,还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

我跟身边有这样的困扰的人聊过之后发现,其实真正让他们感到焦虑的并不是社交本身,而是社交会给他们带来什么。

02有社交焦虑的人,也许更值得交往

就像有人害怕坐飞机,有人害怕走夜路,他们所担忧的都是这件事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害怕做飞机是怕遭遇不测,不想走夜路是怕遇到危险,而社交焦虑背后的动机更为复杂,担心的事情也更复杂。

社交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能明确社交的意义、清楚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在社交过程中找到沟通的方法、对他人的反应做出适当的回应…等等诸如此类的细碎环节,才构成了社交这一复杂而浩瀚的工程。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

面对这样繁琐、有挑战的事,我们的焦虑其实是必然的,可以说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焦虑,这是正常的情绪。只是这种必然产生的焦虑保持适度才有正面意义。

通常,对社交有适度焦虑感的人是更值得交往的人,他们对他人敏感,更善于倾听,也更容易理解和体谅他人。因为适度的紧张水平会更让他们更容易察觉周围的信息变化,而不是只关注自身,变成社交中那个对他人迟钝的家伙。

可是一旦这种焦虑超过了适度的水平,就会变成我的那位朋友,为社交困扰,出现退缩行为。

03我们究竟在焦虑什么呢?

控制感丧失

诚如前面所说,社交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且有很多我们控制不了的环节。有一部分社交焦虑的人正是因渴望较高的控制感而对社交望而却步。

相比社交而言,独自在家打游戏、看电影等一个人能完成的活动对于他们而言更为轻松自在,因为可以选择和控制的部分更多。但一次社交活动中,他们可能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即便是跟相熟的人聚会,他们也无法预测和操控对方说什么、对方会对自己的表现作何反应。

更不要提社交中可能会遇到的尴尬窘境,如果话不投机怎么办?如果冷场怎么办?如果产生矛盾和冲突怎么办?

这一系列不能完全由自己控制的问题便是焦虑的来源,他们光是在脑海里想象这些情境就觉得头疼,更难让自己在真实问题出现的时候感到舒适并应对自如。

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控制不了局面。

固化的社交模式带来的不适

我们从出生起就开始了社交,跟父母、亲戚、邻居、同学等等的来往,都可以称之为社交。所以,在我们长大成熟之前,每个人内心都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假设和价值观,就是我们的社交模式。

比如,学生时代,你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就是大家结伴学习、上下学、下学后玩耍,这是一种相互支持和陪伴的社交模式。

但可能到了大学时代,你会发现,每个人选修的课程不一样、作息不一样、爱好兴趣也不一样,先前的支持和陪伴模式不再适用,更适合当下的是以精神交流为主的模式,比如跟同一社团里的成员聊兴趣爱好,可能是跟有相同求职目标的人聊实习经验。

待到真正进入社会,你跟同事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合作、共同完成工作目标,与大学时代也不相同。

可以发现,没有一种社交模式可以贯穿始终,让你无往不利,我们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对象都要采用适宜的方式。

有的人会在社交模式的转变中感到不适,因为以往熟悉的方法不再起作用,他们会感到茫然,还有可能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挫败。这也是社交焦虑的来源之一,他们还未掌握多元化、可以变化的人际模式。

具体而言,他们可能不知道面对新同事说什么,跟同学的恋人该以什么尺度相处,面对合作伙伴该保持什么样的沟通频率等等。

从前建立的人际交往模式越固化,它带来的阻滞越明显,因为要改变自己去适应不同的社交情境的确需要假以时日。

被评价的压力

如果说前两种是相对个性化的社交焦虑来源,那么担心自己被评价可以说是更普遍的原因。

外界的评价是很多人的压力源,人人都担心自己看上去不够好、不足以让别人喜欢。

社交之所以让你感到焦虑,就是因为每个人都试图表现出自己其实并不具备的品质。即便你不是刻意为之,但肯定会不自觉的努力散发魅力,因为不被他人喜欢会让你更不喜欢自己。

你担心别人说你不大方,所以你抢着买单;你担心别人说你无趣,你努力讲段子;你担心别人觉得你负能量,你都不敢吐苦水。长期处在这种装模做样的社交环境当中,谁会不焦虑不疲惫呢?

我的朋友正是因为投资失败,怕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个loser,由此才开始了社交焦虑的发病。

当然,引起社交焦虑的原因不局限于这三种,情境因素、个人生活当中的压力、以及自我认知等等都可能会引起暂时的焦虑,并直接反应在社交活动当中。

04如何处理社交焦虑?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引起了社交焦虑,都不是癌症晚期,它可以被缓解、减轻,也有机会彻底改变。

首先,直面你的焦虑,承认它的存在。

有的人讳疾忌医,有了社交焦虑不承认,而总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去回避社交,这样的方式只会让你延长病程,不治将恐深。

当你意识到你对社交感到不同以往的压力、紧张甚至想逃避的时候,别闪躲,你要坦诚而确定的告诉自己你的确是有焦虑的问题。就像如果你不承认屋子里有一只困扰了你很久的苍蝇存在,你永远不会主动选择挥舞苍蝇拍去消灭它。

承认焦虑并不丢人,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焦虑更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其次,找到真正的原因。

如果是暂时性的焦虑,由一过性的问题引起,那么你可以不去理睬焦虑感。

但如果是由前面所说的三种情况引起了焦虑,便要各个击破。

解决的基本方法是,在哪遇到的问题依然要在哪解决。就像你永远不能在陆地上学会游泳,社交中的问题也要回到社交情境中去处理。

低控制感的人要首先认识到纵然你再无所不能,你可以控制的也只有你自己。你控制不了的部分不是通过社交就能完全回避,它们依然会存在于你的生活当中,像突如其来的大雨,像意外的交通堵塞,像无法预料的工作变动。

正如面对大雨天你控制不了降水情况,但是你可以提前准备一把雨伞。

你能做的不是努力去改变你不可操控的部分,而是接受它们的存在,调整可控的东西。比如你的心态、你的沟通方式。而在社交中,正是一个难得的练习场,如果你能适应低控制感的场合而在不断的调整中找到应对不可控事件的方式,那么这样的技能还会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是固化的人际交往模式引起的焦虑,也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来改变的。多参加不同的社交场合,即便你还不懂得如何应对,但你能观察和模仿,看看那些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的人如何去应对。最好的社交指导老师不是书本上的内容,而是生活当中你自己的领会和总结。

此外,充分暴露在社交场合中,也是在逐渐去条件化的过程。因为社交和焦虑已经在你的心中建立了一种较强的联结,要想打破这种联结,必须要充分适应社交场合,当你对社交活动感到习惯,那么适应感会变强,焦虑感随之降低。

对于因担心外部评价而逃避社交的人来说,你要学习的并非如何在他人面前维系良好的形象,而是如何做更真实的自己,不扬长亦不避短。没有人能把自己不具备的特质演绎一辈子,也没有人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真实的表现自己是社交中难能可贵的品质,更何况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并不立足于他人的口舌之间。

最后,学会跟焦虑作伴。

对于部分人来说,社交焦虑只能减轻,却无法根除。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终生无法有正常的社交活动,也不意味着你会一直痛苦。

接纳它会一直存在也是一种治疗,就像一些慢性病一样,把它视为你人生的一部分,你依然可以跟它共生,且能不受其累的好好生活。如果你尝试了各种办法,都无法彻底让你在社交中感到完全的舒适和轻松。

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总结你会经常遇到哪些让你感到紧张和压力的情况,它可能给你带来什么,你又有哪些办法可以尽量避免糟糕结果的发生。

你要变得像熟悉自己一样熟悉社交焦虑。比如,经过你的尝试和总结,你发现相对于两人见面,多人聚会让你感到压力,它可能会让你不自在、持续沉默,但是你可以通过跟参加聚会的人里面比较相熟的几个交流来让你感到愉悦和轻松。

那么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境,你便不会手足无措,即便焦虑依然存在,但你知道你可以应付得了,你有管用的办法。

05像了解这个世界一样去了解自己的焦虑,直面它

还有一种可以让你跟社交焦虑和谐相处的方法,就是明晰你的社交愿望是什么。你一定不是毫无原因才去参加多人聚会,你一定是有所期待才愿意克服社交焦虑去出席,这个原因和期待便是你的社交愿望。

或许是希望在聚会上听到其他人对于自己工作的建议,或许是希望加深老同学之间的感情,又或许是希望再认识新的朋友来扩大自己的人际圈。

无论是何种原因,它都是能让你不再过度关注自身焦虑的好办法。当你在社交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跟社交愿望相关的部分,焦虑便不会时时困绕着你。

如果你正在面对社交焦虑的问题,不必过度担忧,焦虑本身并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焦虑着什么,因此而逃避问题。

如果你能像了解这个世界一样去了解自己的焦虑,愿意直面它、缓解它、与它和谐共存,那么你解决的不仅仅是焦虑,而是在征服世界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您知道手机分离焦虑症3大症状吗?教您如何处理焦虑

全文共 1380 字

+ 加入清单

知道手机分离焦虑症3大症状吗?佰佰教您如何处理焦虑

焦虑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吧,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一点焦虑的现象,焦虑对于那些都市白领来说更是如此,如何处理我们的焦虑是非常的重要的,焦虑是我们现在人人都有的现代病,所以我们自然要想办法去解决这种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介绍一下如何处理焦虑吧。

手机分离焦虑症

你已经走到了地下停车场,可是却发现自己忘记带手机,这时你宁愿迟到也要回家拿手机吗?很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没带手机让他们感到焦虑,甚至连上厕所或者出门买饮料也不能离开手机。除了手机,还需要随身携带便携式充电器,以免出现手机没电的悲剧。

智能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对它的过度依赖也成为一种新的问题。这不是夸大其词,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证明,手机分离焦虑症确实存在。心理学家把参与者分两组,并要求他们做拼图。第一组参与者做拼图的时候,他们的手机就放在眼前,只是调为静音。第二组参与者的手机以“会扰乱实验器材”为由被心理学家放在了房间的另一端,他们必须与手机分离的情况下作做拼图。结果显示,不能接手机会让参与者的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做拼图的表现也会不好。可冷静地想一想,你真的有不容错过的重要电话吗?别人真的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联系到你吗?一本书或者杂志就不能代替手机陪你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吗?手机可能其实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

实际上,手机永远都出现则你的视线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另一项试验中,从来没见过面的参与者被要求面对面一对一地交谈和讨论问题,其中一半的参与者中间放着一个手机,另一半参与者的中间放着一个与手机同样大小的笔记本。结果显示,中间放着手机的参与者在给自己谈话对象评分时,更倾向于认为对方是不易亲近和难以信任的人,并且感觉刚刚的谈话意义不大。我们时刻担心着错过了某个电话、某条信息,可实际上却会因此而错过目前正坐在你对面的人对你的信任,你可能因此失去一个工作机会、一个新的朋友。

地铁焦虑症

地铁原本意味着快速便捷的交通,可日益壮大的客流量让许多人对它产生了焦虑。新闻中似乎就会出现因为地铁过于拥挤而发生乘客受伤甚至丧命的事件;你也许听你的朋友说过他的朋友曾在地铁中丢过钱包或者手机;有时候你无法分辨身后的那只手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紧贴在你的腰部以下;流感季节到来时,地铁中随处可见的白口罩也让人感到紧张;在你被挤得动弹不得时难免会想象如果发生什么意外自己该如何逃生……

即使如此,地铁仍然是许多人唯一能够选择的交通工具。早晨,他们必须带着焦虑情绪踏入地铁开始新的一天,这简直就是折磨。可实际上,任何交通工具都有其问题。一个人死于车祸的几率,比死于飞机失事或者地铁故障的几率要高得多,可为什么大多数人任然不害怕开私家车呢?我们每年死于车祸的人超过20万,而2014年底,北京仍有229万人参与“摇号”,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感觉自己掌握着方向盘更安全。可感觉有时候十分不可靠,例如大部分感觉德系车最为安全,可实际上根据统计,北京车祸死亡率,德系车第一。

很多时候,我们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可靠的依据,就如同我们信任的事情可能子虚乌有一样。不论是对乘坐地铁还是飞机的安全问题感到焦虑,都应该寻找实际的证据来说服自己。

如果是因为拥挤的人潮而感到焦虑,提前半小时或者1小时上班,错开高峰,如果你做不到,那说明拥挤程度可能还在你的承受范围以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