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果魏延奇袭子午谷【汇集20篇】

浏览

1598

文章

47

篇1:魏延为什么要造反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魏延大家肯定都知道,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但是,魏延最出名的原因不是他有多会打仗,而是魏延是个反贼。魏延为什么要造反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之魏延为什么要造反,欢迎阅读。

1魏延爱护士兵

骁勇善战,也很有军事才能是毫无疑问的,这是优点.但是他飞扬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种给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角色。跟同事关系相处得很不好一般人对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不敢得罪他。但是,至少有两个人不买他的帐,这也造成了他跟这两人的矛盾极度恶化,一个是刘备的宗亲刘琰,一个是诸葛亮的长史杨仪。

至于魏延之死,其责任更不在诸葛,这是杨魏争斗的结果其主要责任还是在魏延自己,虽然说他反叛确实冤枉。但他在诸葛死后违其遗命,以私愤率先攻杨仪,而士卒不从。皆因他自大狂妄,审时度势不明,这变相给了杨仪一个机会,使其自取其祸而已。

可以说,魏延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诸葛亮一步步逼反的。当初,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于是,就在张郃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曾有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大业。

至少有望将长安并入蜀地。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茂乃曹操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五千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茂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今天的公论是: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国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2诸葛亮料定魏延要造反

提到魏延,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话:魏延脑后有反骨。都说脑后有反骨的人早晚要造反。而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造反的。造反的结果不外有两种,成功或者不成功。成功了的话就有好日子过了,如果没成功,大概下场就跟魏延一样,有事儿没事儿都被人家指指点点:当时就是他造反,不自量力,结果被马岱给杀了。

3魏延是个将才

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诸葛献计出子午谷出长安就是个例子,这个地方地势险要,这样冒进的打法完全是拿将士的身价性命做赌注。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刘与诸葛在隆中对的时候就定下来的国家大计,是要从全盘去考虑的。后来造反就为这件事,可见他心里完全没有“君为臣纲”这几个字的,怀有这样的思想很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选择魏延做自己的接班人?谁才是诸葛亮接班人?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弟子,因为一直跟在诸葛亮身边,诸葛亮死后他又继续北伐,而且身为魏国人,却对蜀国忠心耿耿,时间一长,很多人都默认了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的确,从他所做的事情上来看,的确如此,但是,诸葛亮亲自决定的接班人,却不是姜维。当时,在蜀国有能力更强的魏延,可他也并非诸葛亮接班人,这又是为什么?到底谁才是他的继承人呢?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在我们熟悉的三国历史之中,姜维给我们的感觉,作为一名降将,却被诸葛亮看中,招纳之后,就破格提拔,并且亲自带着他刷战争经验,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姜维,故而成为诸葛亮内定的接班人。而当时蜀汉还有一位超级强的武将大咖魏延,却一直得不到诸葛亮的青睐,根本就没有让魏延接班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为何选中姜维作为接班人,而不是能力强的魏延?其实原因很简单,说到诸葛亮的接班人的问题,我们或许根本忘记了诸葛亮的真正接班人,既不是姜维,也不是魏延,而是远在成都的蒋琬。那么很多人为何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呢?

这还得从姜维被诸葛亮收服的那刻说起,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军势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随即叛魏附蜀,当时的姜维才27岁,在天水郡任参军,由于上司刺史郭淮和天水太守马遵逃到上邽固守,姜维也准备赶往上邽,但是马遵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不让其入城,姜维无奈之下只能投靠了诸葛亮。

诸葛亮得到姜维可以说如获至宝,因为当时蜀汉人才少,尤其是军事人才不足,诸葛亮觉得一个可造之材,文武双全,好好培养,就能够成为一员虎将。并且给自己的心腹蒋琬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于此同时,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因为诸葛亮的赏识,破格提拔,一下子就统帅五六千虎步军精锐,在诸葛亮的大力栽培下,北伐都带着姜维指点军事,刷经验,很快升到了中监军、征西将军的位置,这提拔速度完虐赵云、魏延等人。姜维不但继承了诸葛亮的军略知识,还获得诸葛亮的北伐遗志,在蜀汉后期姜维九伐中原,就是秉承了诸葛亮的遗志。

那么诸葛亮为何不选择魏延?其实也很简单,魏延的能力强,智勇双全,又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唯一的一点,就是其性格高傲,难以容人,并且与诸葛亮之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军事路线上有分歧。太过冒险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提出冒险的“子午谷奇袭”计划,并且每次北伐,都提出一个建议,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带一万人走另一条路,然后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这些都不是诸葛亮能忍受的,故而“制而不许”。

魏延并非是诸葛亮的合适人选,所以另外大力提拔姜维。但是诸葛亮病逝的时候,最终以姜维还年轻,不足以执掌大权,让自己的心腹蒋琬继承了。蒋琬在职位,资历,以及派系等方面都符合诸葛亮的要求,再加上蒋琬为人稳重,做事公允,让各路人物都心服口服。蒋琬不仅仅在内政方面出色,在军事方面虽然改变诸葛亮的战略,但是仍旧提出新的北伐方案,建议从东路进攻魏国,但是得不到朝臣的支持,最后作罢。

不过,蒋琬在执政期间,也记得诸葛亮的嘱托,对姜维大力提拔,经常让其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刷经验,刷战功,逐渐升级,升官,最后在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后,姜维正式成为蜀汉的军权最高领导人,开始长达9年的北伐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如果诸葛亮出祁山让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会怎么样?

全文共 1768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如果诸葛亮祁山让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会怎么样?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愿领人马分兵从子午谷直取长安,可是诸葛亮不愿意冒险拒绝了。

操作方法

1

魏延下场如下:

1.走子午谷,不小心摔死;

2.被魏兵侦查到,等死;

3.到晚了,被丞相挥泪斩死;

4.到早了被夏侯楙坚守,饿死;

5.到早了虽然夏侯楙跑了,但走的时候烧光了粮草,饿死;

6.到早了夏侯楙跑了,还留了粮草,得到补给但因孤军深入,力战而死;

7.到的正好,并且夏侯楙跑了还留了粮草,和丞相一起攻下长安,记下大功出任大将军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但因和杨仪水火不容且自己人缘极差被整,被马丁宁砍死。

2

emmmmmm!夏侯楙一战成名!

魏大将军前无补给,后无援军!

全军......饿死、渴死、累死!三选一!

司马家最后对手竟是魏安西将军夏侯楙!

哈哈哈哈哈哈!魏国表示:感谢魏延大礼包!

3

系统播报:蜀军胃炎开传送降临长安。

系统播报:蜀军胃炎召唤流星破长安。

诸葛亮:胃炎666

司马懿:胃炎666

胃炎:妈蛋怎么到处都出魏军打过来了,孔明快来救我:

诸葛亮:胃炎666

司马懿:胃炎666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4

子午谷这件事基本上子虚乌有,因为那是《魏略》说的。《魏延传》本传只说“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后面一大堆子午谷的执行细节都是魏略编的,根本不可靠,《魏略》的可靠性如何看看后面就知道,后面它还说诸葛亮死时本欲将兵权交给魏延,被杨仪陷害并强行攻击杀害,结果被裴松之斥为”此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可见在裴松之眼里,魏略对于季汉方面的事也就跟写小说差不多。

本传中唯一值得推敲的地方,在于那个”如韩信故事“,如果陈寿没有瞎编的话,表面上看,魏延献的计实际上就是韩信的旧例,而且当初还成功了。

所以我后来还特意查了一下楚汉之争时的暗度陈仓,却发现后来网友对此的研究是颠覆性的。那就是《史记》中并无取关中时韩信走了哪条道的记载,甚至《淮阴侯列传》中只有一句“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不仅没有韩信随军参谋的文字,连韩信的名字都没提。相比之下,刘邦、曹参、周勃、樊哙等人经陈仓取咸阳的过程,就有详细记载,所以我认为大体还剩下三种可能:

刘邦取关中的时候,韩信根本就没有参加,或者只是一个小角色,陈寿的“如韩信故事”也是编的,意欲提高魏延献计的含金量。

取关中时,韩信确实并不随刘邦主力行动,而另外带领一支人马,有些学者就通过《三国志》倒推韩信走的就是子午道,结果也可能劳而无功,于是司马迁都不好意思写到本传里。不过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不然魏延何以视之为成功范例?)。

取关中时,韩信另外带领一支人马,但走的并不是子午道,最后与刘邦军顺利会师函谷关。但是过程中并没有取得大的战功。也就是有些答主说的,“异道会于潼关”也许并非不可行,也没有看起来那么冒险,但这么做的前提是蜀军主力优势明显,毕竟历史上干掉章邯的活,其实大部分还是刘邦的主力(包括曹参、周勃、樊哙等人)干的,刘邦当初即便是分兵而行,偏师也并没有特别大的交战任务。

总之,无论以上三个哪个是真相,《魏延传》的措辞都要谨慎很多。网上流传最多的版本是《魏略》的10天奔袭下长安,这个一看就漏洞百出,要知道,魏延是公认的名将,守汉中十年深谙当地地形,北伐中也受到诸葛亮重用,不大可能出这么馊的主意,而裴注很多野史又很喜欢将一些名将脸谱化为莽夫甚至是白痴,这在关羽的裴注中已经充分体现了。

5

一万人走子午谷,古子午谷约一千汉里,800汉里是唐朝后。

子午谷有子午关防御,子午谷是难行的大道,有斥候。

曹公爱屠城,渭水之战曹操入关中,数万户百姓经子午谷到达汉中,这么明显的道走个屁。子午谷人人尽知,不过比较难走罢了。

曹真一个多月才走一半,然后碰到大雨退军。魏延昼夜兼程,按曹真两倍速度也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出来。有人认为小股部队速度快,但那只限于二百里内,超过二百里后速度依赖于后勤补给。

子午谷长千里,难不成魏延的五千运粮兵背着百斤粮草物资还能日行百里?而且还是难行的山路?只要不是傻子都不会认为魏延十天可以走出子午谷。

而魏军再迟半月也可以收到蜀军北伐消息,而魏延即使三倍曹真速度,二十天内别想到子午关。

只需少数兵力往子午关一堵,魏延能干嘛?如果分出千余魏军于子午关,魏延死无葬身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魏延为什么要造反

全文共 1045 字

+ 加入清单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中后期重要将领,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深得刘备信任。那么,为什么他要造反呢?

提到魏延,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话:魏延脑后有反骨。都说脑后有反骨的人早晚要造反。而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造反的。造反的结果不外有两种,成功或者不成功。成功了的话就有好日子过了,如果没成功,大概下场就跟魏延一样,有事儿没事儿都被人家指指点点:当时就是他造反,不自量力,结果被马岱给杀了。

【原文重现】

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 ”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 ”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 ”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 ——《三国演义第105回》

魏延

《三国演义》当中,关于诸葛亮和魏延的一段写得比较玄乎。诸葛亮能掐会算,夜观星象,发现自己好像活不了多久了,于是他就点了灯帮自己祈福,想要延长寿命。只要主灯七天不灭,他就能延长寿命了。前六天都平安无事,结果第七天,魏延冲进大帐有军情禀报,结果一脚把主灯给踹翻了。诸葛亮表面上不责怪魏延,但是私底下却跟长史杨仪说,“我怎么看魏延那个人都不对劲,我死了之后,他一定会造反的。 ”说着,诸葛亮交给杨仪一个锦囊,叮嘱他说,“等到他造反的时候,你与他对阵,就把这个锦囊打开,那时候自然有人会跳出来收拾魏延的! ”

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不服诸葛亮将军权交给杨仪,于是带兵放火烧了栈道,跟杨仪开打。杨仪一开始打不过魏延,后来想起了诸葛亮临终之时留下的锦囊,于是匆忙打开看。随后,杨仪根据诸葛亮的遗计,出兵挑衅魏延,还对魏延说:“丞相临终前对我说,你一定会造反的,让我提防着你。可惜我没防住你,这样,你如果真是纯爷们,有胆子当着全军上下的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我就服了你,把城池白送给你! ”

魏延想,反正你们都不敢杀我,我喊就喊,我当然是纯爷们了,于是他深吸了一口气,仰起头挺起胸大喊:“谁敢杀我! ”他提出的问题立刻就有人回答,魏延耳后忽然传来一个爆炸般的声音大吼道:“我敢杀你! ”紧接着一刀横砍下来,魏延顿时身首分家,血溅当场!

这人是谁?这人就是魏延的跟班马岱。原来,诸葛亮临死之前,就料到了魏延会造反,于是早早叮嘱了马岱,只要魏延一喊“谁敢杀我”,立刻就砍死他,绝对不用客气。于是,马岱照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镇远将军魏延的一生是怎样的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人。是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深受刘备器重。

魏延与黄忠都是镇守长沙的将领,但是魏延一直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因而在刘备攻击长沙的时候,魏延将长沙太守韩玄杀死,并向刘备投诚。刘备入川时,魏延以部曲身份跟随刘备作战。在刘备大破刘璋军队后,魏延被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升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十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时,魏延曾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魏延虽然作战勇猛,但是性格孤傲,素来与长史杨仪不和。在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权落败,最后被马岱斩杀。

作为一名战功卓越的武将,魏延做人狂妄自大,不懂得谦虚谨慎。导致了他夷灭三族的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内容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敢用?

全文共 2807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曾提出过子午谷奇谋,但是并没有被诸葛亮采用。后人觉得是诸葛亮实在太谨慎了,如果采用子午谷奇谋说不定还会有一线转机。其实这也是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真正的能力也就原形毕露了,诸葛亮对于用人还有一些谋略方面的运用失误还是挺大的。但是子午谷奇谋到底是什么内容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屡次北伐功败垂成,最终星落五丈原,引后人嗟叹不已。

魏延作为蜀汉第一流的将才,曾向诸葛亮提出从子午谷分兵的计谋,但没有被采纳。现在不少人相信如果诸葛亮能够施行魏延的策略,可能早就占领长安、平取陇右了。也有人认为魏延的计策疏漏太多,是纯粹的军事赌博。

这个问题不知道引发了多少口水仗,可惜好多都讲的不明不白,甚至拿演义里的故事来套历史,愈发糊涂。今天笔者就跟大伙认真掰扯一下。

奇谋的出处

距三国时期较近的子午谷奇谋的记载有两处。第一处出自陈寿的《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第二处是裴松之作注时引述的《魏略》(曹魏郎中鱼豢私自撰写,完整本现已亡佚):

「《魏略》曰: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尔,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可以看出,陈寿记载此事时,非常简略,只是说,魏延想要效仿韩信,多路出兵,但是具体怎么走、走哪里,都没有提及。而《魏略》中的说法则非常细致,兵力、路线、作战计划,一应俱全。后人在讨论时也主要是根据《魏略》展开的。

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当年韩信带领汉军反攻关中,突破敌人在秦岭的层层防御,夺取三秦,用的是分兵策略。

诸葛亮多次出兵北伐,只有第一次派遣赵云、邓芝在斜谷布置疑兵,自己亲率大军从祁山方向袭击魏国的陇右,一路声势大振,可惜由于马谡失街亭,只能退兵。后来几次出兵,再无分兵之策。

有人据此认为,如果真能按照魏延的想法,分兵合击,以魏延之勇,攻占关中的可能性会大许多,诸葛亮也不至于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

秦岭周围的古道示意图

不过有人根据《魏略》中的记载,给魏延泼了不少凉水。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敌情估计不足。按照《魏略》的记载,魏延瞧不上夏侯楙,认为这不过是个纨绔之徒,大军一到,跑的比谁都快;而且还说等到魏国集中兵力反击,还得二十多天,这时间丞相您早杀过来了。

但实际情况没有魏延想得这么乐观。早在诸葛亮为准备第一次北伐进驻汉中时,魏国方面就已经得到了消息,魏明帝专门召集各路专家进行了论证,最后决定「分命大将据诸要险」,把秦岭诸条山路都给封住,真可谓是严防死守。

只是他们没料到诸葛亮竟然大老远地跑到陇右发起进攻,吃了大亏。但如果真让魏延从子午谷进军,怕是走到半路就得打道回府了。

虽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确实是夏侯楙守长安,但真正掌握兵权的是曹真,这也符合曹魏让自己人掌实权的传统。曹真也算个优秀的将领,拉开了打未必是魏延对手,但是据险防守,将魏延那万把人拖垮是不成问题的。

其次是路况不明。魏延说想要沿着秦岭往东走,半路再岔到子午谷,只需十天。

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汉中向东到子午谷,就有接近五百里山路,而子午谷全长大概有七百里,就算是半道切入,全程也少不了八百里。要在十天内走完这八百里山路,怕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就算有栈道也没用,因为大部队栈道行军,只能步行,连小跑都不敢,一大帮人跑起来,共振效果会让本来就不牢固的栈道瞬间崩塌。

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就会直接完蛋,曹真于太和四年(230年)从子午谷南侵,就是因为遇上大雨天气,三十天才走了一半路程,最后只能撤退。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敌人阻断隘口,就真只有等死的份了。

子午谷古道图

再次,粮草难以为继。这是与以上两点相辅相成的,走这种险路,魏延还想只带十天的粮食,只要遇上点阻碍,粮草补给跟不上,那整支队伍就垮了。所以魏延的计策本身就有太多漏洞,靠不住,诸葛亮不采纳也是合理的。

魏延吃了哑巴亏

仅从《魏略》的记载来看,子午谷奇谋确实漏洞颇多,困难重重。不过前述分析是从计谋是否能成功来讨论,其实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那就是魏延的奇谋,真的是《魏略》记载的这个样子吗?

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这,《魏略》关于这个问题的记载本身就靠不住。

《魏略》是魏国郎中鱼豢私自撰写的史书。咱们且不说前面提到的这些漏洞,实在不像是能征惯战的魏延说出来的。仅从《魏略》这本书来看,相关的记载就得打折扣。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引了许多中的记载,遇到不靠谱的地方会直接怒喷。

例如,关于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魏略》说诸葛亮早就上门拜访过刘备,刘备还以上客之礼相待。裴松之就批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说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如果之前就已经待之如上客,又何必三顾茅庐?认为这处记载不靠谱。

《魏略》中还有一处,说刘备在小沛战败,刘禅也在军中失散,被人收养后迁到了汉中。后来刘备占有巴蜀之地后,派遣了一个将军去汉中访问,刘禅就主动上来相认,确认过眼神后,顺利回国当上了太子。

「啥,朕是捡来的?」

对这种明显的编造裴松之实在看不下去了,在文后怒斥:「此则《魏略》之妄说,乃至二百余言,异也!」

我们能清楚地看出,鱼豢在记载蜀国君臣事迹之时,明显有抹黑的成分。在魏延子午谷奇谋这里,我们最好也长个心眼。

《魏略》这种写法,是想表现诸葛亮不识人才,魏延这么机智的计策都不采纳,最后招致失败。跟前面两个例子一样,都是在黑蜀国君臣。

此外,这个计策跟魏延以往的战法也明显不一致。魏延守卫汉中时,采取的是严防死守法,重兵把守汉中周围的据点、险要,滴水不漏,这是稳重也踏实的战法,与姜维后来尝试失败的花式关门打狗法完全不同。

魏略》中魏延说的那一套,实在是漏洞百出、过于轻敌,与他此前的风格严重不符。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此外,既然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没有执行,那么如此具体的细节,又怎么能完整地泄露出来呢?曾在蜀国当过官的陈寿也只知道个大概,魏国的鱼豢竟然一清二楚,这本身就值得推敲。

《魏略》中言之凿凿的子午谷之计,很可能是鱼豢编造出来的,其具体的细节根本不可信。相比较来看,陈寿的记载虽然简短,但没有妄言内情,反而是更加谨慎负责的。

总而言之,以魏延的性格和谋略,想要效仿韩信出奇策,是很正常的,但是其具体的细节,恐怕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他的计划应该更复杂、考虑更周全。

魏延不为诸葛亮所喜,死于蜀国的权力斗争,因此他的史料没有得到完整的整理和流传,后人根据《魏略》的糊涂记载进行了糊涂争论,真是很可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诸葛亮北伐看出魏延反骨是真的么?诸葛亮为什么不会用人?

全文共 157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一生有太多传奇的事情,但是在最后北伐时刻诸葛亮好像就没那么神了。诸葛亮的五次被罚多多少少都有些失误,而且不光是针对敌人自己人也是。第一次北伐诸葛亮用错马稷,导致自己出师不利,最后只能把马稷给斩了。还有就是诸葛亮死前看出魏延反骨,当然在正史里好像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回头想想,当时蜀国整个国家的命运都交到诸葛亮一人手里,肯定难免出现差错。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神奇之处,自不必多言,想要知道如何处理,只要打开一个“锦囊”就有妙计!可以说,诸葛亮坐在家里,就尽知天下事,可谓神鬼莫测也!

然而,问题来了,既然诸葛亮水平如此之高,那么为何蜀国反而走向没落呢?按理说,诸葛亮如果能算到一切的话,自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蜀国早就一统江湖了!

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看出魏延有反骨,这是《三国演义》中重要的一个桥段,由此突出诸葛亮的眼光精准。既然诸葛亮眼光毒辣,为何又看不准马谡呢?

诸葛亮初次见到魏延时,就让人将魏延拉出去斩了,原因有二:(1)“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由此诸葛亮认为他以后必反,(2)魏延脑后长了反骨!

客观的说,第一个理由太牵强,在当时乱世,如此做的人很多,魏延只是其中一个,刘备手下的很多人,不也是“投降卖主”的吗?至于第二个,是诸葛亮杀魏延的主要理由,但太玄乎,第一次见魏延,就能看出反骨?

然而,刘备却认为魏延是个难得的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刘备在世之时,非常重用和信任魏延。比如,刘备打下汉中之后,就将魏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让他镇守汉中近十年,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显然,以刘备的眼光,如果魏延不够忠心或没有水平,估计不会如此安排!但诸葛亮如何用魏延的呢?封五虎大将没有魏延,六出祁山之时也没有重用魏延........总之,诸葛亮对魏延非常偏见,死前还留下遗言:“我死之后,魏延必反。”

反之再看,刘备评价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诸葛亮却对马谡非常信任,认为他是一个人才,后来更是把马谡升为参军,经常叫到帐中谈论军事兵法,常常就谈到了深夜。

需要说明的是,马谡或许有些纸上谈兵,但主要是在谋略上,是有真本事的!七擒孟获时,马谡给的建议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谈论蜀国国策时,马谡建议是“只宜存恤,不宜远征”!

客观的说,能有如此见解之人,注定不是庸才。但马谡有一个特点,即:从没有经历过实战,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一切都是嘴上飙车。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让他守街亭这种战略位置,明显不合适!

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马谡失守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泡汤。为了推脱自己身上责任,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犯了两个错误:(1)导致一次北伐失败,(2)损失一个顶级参谋!如果不任用马谡,那么不管这一仗结果如何,但马谡至少不用死!

显然,从诸葛亮对待魏延和马谡这两个人来看,诸葛亮有私心。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逻辑错误。毕竟,能一眼看出魏延造反的人,怎能看不出究竟该如何用马谡?明显不太合理!当然,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爱才心切”,想要“锻炼马谡”,所以才这么安排!但哪一个战略要地来锻炼,依然有些轻率了!

那么,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何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原因很简单,毕竟是不算严禁的历史小说,有很多属于“事后诸葛亮”,看到了历史记载的“魏延被逼而反”,于是为了突出和神话诸葛亮,就安排了诸葛亮事先知道他有“反骨”!至于马谡,《三国演义》中的他,和真实历史相差不大!

当然,按《三国志》的说法,魏延并没有想反叛,是被冤枉的。诸葛亮死后,信任了心胸狭隘的杨仪,却不信任魏延,这才是导致魏延身死的惨剧!有一种猜测,即:作为文人的诸葛亮,不懂得如何驾驭武将,或不喜欢武将。从关张和诸葛亮的关系也可见端倪。所以,诸葛亮死前,信任文人杨仪,而不是魏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魏延为何被杀?政治嗅觉不够灵敏,对风险预估不足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魏延为什么被杀

魏延不仅仅是政治嗅觉灵敏,也同样是做死的一种节奏,因此人们也会觉得是的完全不冤枉。在当时的蜀汉北伐军中,其实他也算是军中的二把手,在刘备时期就已经得到重用,而且诸葛亮也非常的偏袒他。

每次魏延在和其他人发生一些冲突的时候,诸葛亮往往都会选择拉偏仗,一直都会特别的照顾他。这一个人虽然在军事方面有着突出的能力,但是性格真的特别的差劲,而且也非常的孤傲,和任何一个人关系都处不好。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是看在先帝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尽可能不和他较真。

杨仪也同样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忍让。两个人在几番争论之后就已经成为了生死大敌,其实两人之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矛盾,只能够说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诸葛亮在死了之后,军队的指挥权力肯定就是归二把手,但是诸葛亮在离世之前也曾经把指挥权暂时的交给杨仪,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导致指挥权限特别的模糊。

也有一些人会觉得当时军中也不可能只有杨仪一个人,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会选择假传军令。诸葛亮只不过是找了一个政治人才,只是想要找到一个非常出色的人,虽然说自己喜欢的这一个人确实很有实力,但是他也会知道这种性格一旦有权利,那么可能就会把身边的人杀掉,这根本就没有办法去起到凝聚众人之心的效果。

可以说诸葛亮的这一招还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也同样会导致冲突爆发,他可能也没有想到最终的结果居然超出自己的想象。可能会有一些无奈,但是这本身就是注定的,因为要想成为一名大将,也并非仅仅是军事能力突出,如果在性格这一方面不行,也同样会被鄙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魏延惨遭杀害其实是自己太大意 杨仪为什么一定要杀魏延?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魏延为人太耿直,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而且后期再战略上还与诸葛亮不和。不过诸葛亮死后真的有说魏延有可能叛变么?可能并不是,魏延的死一方面是自身太大意,还有就是杨仪铁了心要杀魏延,如果魏延真有叛变之心说不定就不会死了。不过魏延性格如此,如果能在多一些谋略和情商的话也不至于说落得这个下场。

三国里,魏延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其长期镇守蜀汉门户汉中,最后却因谋反落得死无全尸。其虽然在蜀汉后期功劳很大,但比较骄傲,与很多官员处不来,如杨仪,两人势如水火,争着争着,魏延就故意把刀拿出来吓唬他,为此,杨仪还哭鼻子。

两人的矛盾,连吴大帝孙权都知道,有此喝醉了,对费祎说,“这两人都是牧竖小人,有了点点功劳,就像狗一样叫个不停。”还对费祎警告说,“如果诸葛亮不在了,你们要小心啊,两人肯定作乱的。”要知道,吴大帝孙权断言费祎将来肯定替代诸葛亮主政的。

果然,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病死五丈原后,两人真的作乱了,只不过认为,魏延作乱有待商榷,杨仪是真的说了反话。对于魏延作乱并被杀,三国演义里有详细记载。因诸葛亮始终对与自己意见不合的魏延不放心,于是临终遗命费祎,撤回时,让魏延断后,“如其不从,君自便发。”即如果魏延不愿撤退,你们先行回撤,不管魏延了。

这等于是把魏延排除在蜀汉集团外,不拿他当自家人啊!于是魏延勃然大怒,在发现杨仪带兵私自撤退后,便抄小道拦截,且烧毁连路的栈道。并率军成功堵住了杨仪回撤的路。

何平(曹魏投降的小兵王平所改,后替代魏延守汉中)比较有胆识,直言“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等焉敢造反?”结果很大士兵都跑散了。即便这样魏延也不怕,阵前还是很嚣张,要单挑杨仪。这时杨仪出来,拆开诸葛亮锦囊说,“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

魏延一听笑了起来,说,“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便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谁敢杀我?”结果一声不到,被马岱斩杀于马下。

这个桥段很经典,趁魏延麻痹大意,出其不意就是一刀。但认为,马岱能成功,不是因为魏延这句“谁敢杀我”。而且前面还有一句话,让其头脑发热了,原来在谁敢杀我前面,魏延还对杨仪说了这番话“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

众所周知,魏延是蜀汉后期一位很有能力的将才,其自己也比作韩信,曾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效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法,进行子午谷偷袭,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诸葛亮唯一可能成功的捷径。

可惜“诸葛一生唯谨慎”,以太冒险不予采纳,从此魏延心里就看不起诸葛亮了,认为其胆小不能成事,且叹恨己才不能大用。对于这一点,诸葛亮也知道,所以在临终时,才说,“如果魏延不听话的,你们自己先撤。”而魏延也清楚,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其不禁膨胀起来,开始头脑发热,说出“诸葛亮在,尚怕三分,他死了,老子天下第一。”

结果乐极生悲,被马岱出其不意斩杀。一代名将魏延就这样被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深受刘备器重的魏延,为何处处遭到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魏延深受刘备器重,却被诸葛亮频频打压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有多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魏延有自己的想法,担心对方可能就会一家独大,然后影响到整个国家。所以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还是决定压制对方,让对方没有办法有所作为,然后就可以保护一切。

一,魏延则有自己的想法

其他的人在做事的时候一般都是听从指挥,但是他却有自己的想法,诸葛亮在用人这一方面还是比较有魄力的,但是也没有办法做到,完全放手。因此只喜欢一些言听计从的人,对于一些有自己想法的人,可能就会觉得随时都有可能会破坏自己的计划,自然就会选择压制对方,让对方没有办法去折腾,以免影响到自己的发挥。

二,害怕魏延军中一家独大

在当时还是会比较受到刘备的喜欢,更是成为了牙门将军,然后后来就成为了镇远将军。慢慢的还成为当时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人物,诸葛亮必然就需要给自己今后的日子做好布局,以免以后可能没有办法去压制,所以一开始就会选择去做好控制。这也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蜀国的和平,因此就会选择一种放养的态度,所有的一切都看自己的造化。姜维本身就属于一个主战派,但并没有陷入到一个极端过程中,因此诸葛亮还是会比较喜欢的。

三,保护蜀汉的国运

魏延在做事情的这一些方面往往都非常的有魄力,但形式作风很有可能就会直接葬送整个国家,因此诸葛亮对于这一点是极其不满意的。一直以来都在不停的防备着,不想要让蜀国的未来出现一些潜在的危险,可以说诸葛亮在这一方面的压制早就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之所以选择这么做也会有着许多的原因,最主要的必然就是希望能够有效去维护整个蜀汉的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什么被否决?

全文共 2172 字

+ 加入清单

汉末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魏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而这些争议,很大一部分集中在诸葛亮对待他的态度上面。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一直都不怎么待见魏延,甚至还想要杀了他,但是这一点在正史上却不见得是真的。不过,诸葛亮北伐之时,魏延向他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却被直接否决,这是为什么?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看不顺眼,所以才不采纳吗,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大将魏延给他出了个奇谋。这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觉得该计划太过冒险,否决了,为此,魏延怏怏不乐,暗地里也曾不止一次讥讽诸葛亮太过谨慎,贻误了战机。对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历来争议不休。有的说,魏延是个军事奇才,此计深合兵家出奇制胜之道。有的说,诸葛亮反对魏延的计划,并非只是出于谨慎小心,而是从长远全局考虑,更为明智。由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最终没有实施,所以,我们很难判定它的结果是好是坏。

也许正是因为这是个谁也无法预知结果的奇谋,所以,这事恐怕永远无法盖棺认定。那么,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说,魏延的这个建议是否可行呢?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看似深谙兵家出奇制胜之道,但其实严重背离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很教条,纯属为奇谋而奇谋,不仅不高明,还有些滑稽可笑。当然,从战术上讲,魏延吃定当时的魏国主将夏侯楙是纨绔、无能之辈,绝料不到蜀军会行此险招,必然毫无防备,的确有可取之处。但魏延只想到打下长安之后的种种好处,却全然不想打下长安之后的凶险局面,可见,魏延在战略大局观上,头脑还是不够冷静,思维也有欠缜密,有些太想当然。

其一,从子午谷能不能突袭长安成功,是个大问题。子午谷栈道非常险峻,很难行军。道路难行,势必拖慢行军的速度。据史实记载,后来曹真、司马懿伐蜀的时候,也从子午谷走过,结果很不妙:魏军历时一个月,也没有走出子午谷,最后只能无功而返。而魏延和他的五千人马走子午谷,只带了仅仅十天的粮草,十天能走出子午谷吗?除非蜀军都两肋长了翅膀,要不然,这大概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难呀!而一旦十天之后,蜀兵还没走出子午谷,那等待他们的就只有被活活饿死。这条路,后世的司马勋和高迎祥也曾走过,可以说,在这点上来说,他们是魏延的忠实粉丝,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习了一回前辈偶像魏延的这个奇谋,演习的结果惨绝人寰:他们还没看到长安城的城楼,就全军覆没了。

其二,即使突袭长安成功,魏延孤军深入,依然是个大问题。蜀国骑兵很少,基本上以步兵为主,而魏国的骑兵,数不胜数。假使魏延偷袭长安得手,一定亟需蜀国后援力量迅疾向长安一线靠拢支持。而魏国一旦获悉长安失守,势必大举反扑,他们的骑兵行军极快,速度至少是蜀汉军的五倍(司马懿平定孟达的时候,一千多里路,司马懿从得到消息到击败孟达,只用了八天)。两方兵力同时向长安集结,比的就是谁的速度快,谁最先到长安。以蜀国步兵的行军速度,加之蜀国艰难,加之粮草的拖累,势必异常缓慢。而魏国,且不算近在左右的郭淮雍凉兵,即便魏军从洛阳许昌出发到长安,以魏国骑兵的速度疾行军,不到一千里的路,三四天的时间也就够了。而蜀军,就算夏侯懋真的弱智到不战而逃并且留下粮草,就算诸葛亮大军抛弃粮草不要,后方急行军,最快也得20天赶到长安。到那时,恐怕魏延和他的五千人马早被魏军包了饺子。

其三,即便魏延突袭长安得手,而且蜀国的后援力量也及时赶到,最终的结果也只不过发展成两国在关中的大决战。刘备最强盛时期的兵力不过十二三万,经过关羽荆州军全军覆没,孟达东三郡叛降魏国,以及刘备伐吴全军覆没,全国所剩兵力绝不会超过五万。而刘备伐吴失败后四年诸葛亮就开始北伐,哪能有太多兵力去挥霍,第一次北伐所出动的也就三万人左右。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距离刘备败亡也不过11年,也不会有太多兵力,北伐出动四五万顶天了。这种国力下对魏国作战只能步步蚕食,一点点掠夺人口和地盘,消灭对方的兵力,而不是刚开始就大决战。用蜀汉全国的机动兵力孤注一掷,赌赢了不过得到小半个雍州,三面受敌,陷入消耗战,赌输了就是灭国。

其四,一旦不得不在关中地区和魏军打大会战,困扰蜀军的依然是那个老大难问题:粮草的供应如何解决?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粮草能否供应及时?万一蜀军主力被雍凉两州的魏军抄了后路,断了粮道,又怎么办?要知道按照魏延的计划,诸葛亮急行军的时候是根本来不及打下沿途的要塞城堡的,一旦雍凉的魏军固守这些沿途要塞城堡,并且封住蜀军的咽喉要道,断了蜀军的后路和粮道,那蜀军将插翅难逃,要么饿死困死,要么束手被擒。

其五,曹魏在和蜀军主力展开关中大会战的间隙,不排除魏国有识之士会利用蜀国后方空虚,导演一出从荆州的侧翼突袭蜀国的心脏地带的好戏,如果这样的局面出现,蜀军势必首尾难顾,这样的后果不堪设想,给蜀国带来的可能是灭顶之灾。搞不好,蜀国就完蛋了。

由此五点可以看出,所谓的魏延「子午谷奇谋」,其实严重脱离了魏、蜀两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颇有点赵括纸上谈兵的意思。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出色的战略家,对此一定洞若观火,所以,他岂会听魏延的?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假使诸葛亮用了魏延这条所谓的奇谋,恐怕还没等诸葛亮死,蜀国就灭亡了。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能是三国史上最大的一个陷阱,诸葛亮一旦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后果不堪想象,搞不好会让他身败名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魏延为什么造反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魏延这个人,不过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造反,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魏延选择在诸葛亮时候造反呢?学下来小编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们有用。

魏延是个将才,勇略过人,他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可以称之为善战无敌。曹魏方面,除司马懿以外,能与魏延匹敌者几无其人。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率兵,"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此次战役,并无诸葛亮指挥,而是魏延单独领军作战。

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战略:"闻夏侯楙(时镇长安)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注引《魏略》。,因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刘与诸葛在隆中对的时候就定下来的国家大计,是要从全盘去考虑的。所以,这个计策又被诸葛亮否决了,于是魏延又不高兴了,他和诸葛亮的梁子也越结越深。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再次北伐,魏延任先锋。不过,诸葛亮并不是很信任魏延,总觉得他太冲动冒进,不够踏实,相比之下,他更愿意把很多事情交给杨仪来处理。但是,偏偏杨仪和魏延是死对头,魏延脾气不好,大家知道他军功卓著,于是都让着他一些,只有杨仪不给面子,时不时就跟魏延吵架。

诸葛亮一生谨慎,他自己也喜欢谨慎的人,可偏偏魏延不谨慎,诸葛亮不放心他,死前也将军权交给了杨仪,魏延很不满。杨仪下令,全军撤退,魏延断后,但是杨仪是长史,而魏延已经封侯,所以,他死也不肯接受杨仪的指挥。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反对魏延,在《三国演义》当中,关于诸葛亮和魏延的一段写得比较玄乎。诸葛亮能掐会算,夜观星象,发现自己好像活不了多久了,于是他就点了灯帮自己祈福,想要延长寿命。只要主灯七天不灭,他就能延长寿命了。前六天都平安无事,结果第七天,魏延冲进大帐有军情禀报,结果一脚把主灯给踹翻了。诸葛亮表面上不责怪魏延,但是私底下却跟长史杨仪说,"我怎么看魏延那个人都不对劲,我死了之后,他一定会造反的。 "说着,诸葛亮交给杨仪一个锦囊,叮嘱他说,"等到他造反的时候,你与他对阵,就把这个锦囊打开,那时候自然有人会跳出来收拾魏延的! "

诸葛亮第一次见他,看有反相,就想杀了他,而当时魏延是一个不畏权贵,忌恶如仇的英雄,也为刘备攻占长沙立了大功,这样赏罚不分明,魏延能服吗?

而且,你诸葛亮用魏延打了很多胜仗,但每次胜仗归来,都是觉得理所应当的,也不表扬一下,也不打赏一下。但对赵云等人胜利归来,却赏这赏那的。你说魏延能服吗?如果诸葛亮能把魏延也当成赵云这样,为知己交心,魏延也不会想反吧。反心是被诸葛亮一点一点的滋长起来的。

他死后,杨仪和姜维给他扣上了"造反"的大帽子,株连魏延家三族,可以说,魏延虽然拥有出色的军事才华,但是,在诸葛亮手下没有得到任何发挥。"屈才"两个字,用在魏延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什么 魏延子午谷奇谋是真实的吗

全文共 1182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三国时期的魏延,可谓是蜀汉的名将,而且是深受刘备的其中,作为一名大将,最后还是被惨遭杀害。但是魏延在生前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奇谋!那就是“子午谷奇谋”。但是这个计谋到底是什么呢,应该怎么去实施呢?这些都是未知的。而且这个计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什么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

2、魏延子午谷奇谋是真实的吗

有关魏延出奇谋,离当时最近的记载有两处。

一个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另外一条出自裴松之所引《魏略》,其大意为:魏延跟诸葛亮说,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年轻没用。如果让我带精兵五千,另外五千人带粮草,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再从子午谷向北,不出十天就能到长安。夏侯楙听说我魏延来了,肯定吓得逃走,长安城里只剩下些文官,城中大户与城外百姓的粮食也足够支应一段时间。

从现在留存下来的资料来看,《魏略》这本书中对蜀国的记载可信度也不高。《魏略》中虽然有许多记载非常重要,例如对大秦(即古罗马)、邪马台等国的记述,但是对于蜀国的记载却是争议颇多。

可见,《魏略》这本书对蜀国的刘备、诸葛亮等人确实是不太友好,已经涉嫌造谣诽谤,给人一种故意抹黑蜀国君臣的感觉。

所以《魏略》中魏延出“子午谷奇谋”的这条记载的可信度也得打个问号,有可能是想故意表现诸葛亮不能听从良将之言,从而将蜀国北伐失败的责任推到诸葛亮身上;加上前面提到,其内容本身就不靠谱,那可信度就更低了。

3、魏延的计谋为什么被诸葛亮拒绝

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就是由他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迅速到达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则从斜谷进兵到长安、潼关,两军在潼关会师。但是诸葛亮没有同意,理由是认为这条计策过于凶险,而且难以实施。

诸葛亮不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没有实施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个计谋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能是失败,也可能是成功。而一旦成功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可是如果不想忍受这个风险,那就只能放弃。

当初曹操北征乌桓,可以说是非常惊险,军队差点渴死在沙漠里。所以曹操回来后重赏了那些劝他不要北征乌桓的人。所以因为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计划,所以这只是一个假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蜀汉诸葛亮为什么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全文共 1187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不愿意冒险的原因可以从蜀汉的国家实力来解读。相对于曹魏和东吴来说,蜀汉是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个国家。曹魏占据了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关陇地区,拥有十个州,而吴国则掌控了扬州、荆州和交州三个州,其中荆州和扬州是与曹魏共有的。而蜀汉失去了荆州的几个郡县后,只剩下了益州一片领土。根据当时的官方统计,蜀汉灭亡时仅有28万户、94万人口,而东吴则有52.3万户、230万人口,曹魏的人口则达到了66万户、443万人口。尽管这些数据可能因统计口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偏差,但实力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人口差距直接影响到军事实力。三国的人口与军队规模基本保持一致。曹魏当时的总兵力约为30多万,甚至有说法达到40万。而蜀汉在建国时就遭受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因此可供诸葛亮调遣的人力资源非常有限。南中叛乱平定后,蜀汉吸纳了南中地区的人口,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但即便如此,蜀汉的总兵力也只有6万多,据说后来发展到了10万,但具体数字可能存在一定夸大。而吴国的军队规模最多也只有20多万。换句话说,蜀吴联合起来的兵力仍然不及曹魏。指望蜀汉独自与曹魏对抗,取得胜利的难度可想而知。当然,战争并不仅仅取决于兵力的多少,有人或许会提到刘邦的成功。然而,诸葛亮的北伐与刘邦的战略有所相似,只是诸葛亮没有像刘邦那样的运气。刘邦面对的是一群诸侯,而诸葛亮始终面对的是一个北方实力强大的国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进攻路线是通过汉中直插关中。汉中和关中之间被秦岭隔开,秦岭东西长约800到1000里,南北宽度约200到300里,平均海拔超过2千米。从汉中到关中有五条道路可供选择,包括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和子午道。

然而,诸葛亮放弃了魏延的计划,选择了最远的路线,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这条路线虽然距离遥远,但道路条件较为良好。用诸葛亮的话来说,“走平坦的道路,可以轻易地夺取陇右地区,必然会成功而无虞。”陇西地区离曹魏的统治中心较远,也就是说曹魏在该地区的统治基础相对薄弱,驻军兵力有限。蜀汉可以相对轻松地夺取这些地方。一旦陇西和陇右地区被夺取,蜀汉的综合实力将得到增强,随后可以进一步夺取关中,为将来灭亡曹魏奠定基础。其次,陇西和陇右地区是军事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凉州地区拥有丰富的战马资源,董卓和马腾父子正是依靠这些西凉兵马来统治天下。如果蜀汉能够获得凉州的战马和凉州铁骑的支援,就能够建立与曹魏的虎豹骑相媲美的骑兵部队。

了解了为什么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计划后,可以看出曹魏的快速奔袭能力要远远超过蜀汉军队。例如,司马懿能够迅速击败孟达,就能够看出曹魏骑兵速度之快。而蜀汉的精锐部队被称为无当飞军,是以山地步兵为主的军团。即使魏延真的能够夺取长安,诸葛亮心中也没有把握能够与魏延会合,因为诸葛亮明白,速度是否能够超过敌军的骑兵是一个未知数。这才是诸葛亮否决魏延计划的主要原因,至于担心损失等理由,则有些牵强附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魏延什么策略让汉中40年未失守?为何姜维改变策略后一个月就失守了?

全文共 1879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219年,自从刘备夺取汉中之后,此地先后由魏延、吴懿、王平、胡济四人担任汉中守将。在258年胡济出任汉中督前,前几任汉中守将在面对曹魏进攻时均沿用魏延之策,确保汉中近40年未曾失守。然而在258年,姜维以“敛兵聚谷”代替魏延之策时,在263年面对曹魏进攻时,仅仅一个月时间就丢失了汉中,那么这是为何呢?一、刘备提拔魏延坐镇汉中

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夺取汉中。汉中北接关中,南临西川,不仅地理位置险要,而且物产丰饶,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会让来谁镇守汉中,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由于刘备已经让关羽镇守荆州,而张飞在军中资历威望仅次于关羽,所以人们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担此重任,张飞也认为应当如此。

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竟然启用牙门将军魏延担此重任。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牙门将军这个职位。刘备手下只有两人担任过此职,一个是赵云,另一个就是魏延。赵云不必多说,常年随刘备鞍前马后,是刘备的亲信。而魏延能担此职位,可见他在刘备心中和赵云的水平不相上下。

魏延原先是刘备的部曲,小兵一个,没背景没人脉。但是他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硬是从小兵做到了牙门将军,有非常丰富的战斗经验,而这也是刘备看重他的地方。但是和张飞相比,魏延还是嫩了一些,所以满朝文武对此非常不解。

刘备为了服众,又升任魏延为镇远将军,还让他当着群臣表决心。魏延大声说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意思是,如果曹操来,我就据险坚守;如果敌人较弱,我可以把他们一举歼灭。

此言一出,刘备非常满意,群臣也佩服魏延的豪气。二、魏延守备汉中之策

当然,魏延不是干说大话,他防守汉中的策略非常务实得当。

何谓务实得当?因为自刘备夺取汉中后,接连遭遇关羽失荆州和夷陵惨败,元气大伤,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

此时魏延的策略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依托秦岭天险,在汉中外围设立关卡重点防御,借以消耗拖垮敌人,使其不战自退。魏延在汉中外围的主要据点是在兴势和黄金两处立围守备,二地皆在汉中东侧,防备从骆谷而来的曹魏军队,而骆谷则是曹魏进攻汉中的主要方向。

鉴于魏延的守备,所以魏延坐镇汉中时,曹魏并没有进攻汉中。227年诸葛亮北伐坐镇汉中,汉中的防务实际上由诸葛亮主持,期间诸葛亮主持修建了汉、乐两座城堡,进一步完备了汉中的守备体系。234年魏延死后,吴懿、王平、胡济继任汉中守将,他们继续沿用魏延的防守策略,并成功挫败了曹魏的进攻。

最有名的当属王平击败曹爽一役。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为建立军功兴兵十万由骆谷进攻汉中。当时汉中守军不满三万,诸将想放弃外围据点,退守汉、乐二城,等待涪城的援军。王平认为这样不可,如果涪城的援兵不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必须坚守外围据点,等待援军。

最终王平坚守外围的兴势据点,费祎率军从涪城赶来,并阻断曹爽后路。曹爽拼死突围,十万大军死伤甚众,大败而归,钱粮驮马消耗更是惊人,致使关中地区好长时间才得以恢复,羌胡对此怨声载道。

这就是魏延防守策略的经典应用,如果能一直延续下去,曹魏不会像后来那样如此轻易就拿下汉中。但姜维后来却彻底抛弃了魏延的策略,采用“敛兵聚谷”之策,导致汉中面对曹魏进攻仅仅一个月就丢失了。三、姜维“敛兵聚谷”之策

蜀汉后期,姜维北伐的主要方向是陇西地区,为了集中兵力,他放弃了魏延防御汉中的策略,改用“敛兵聚谷”之策。

所谓“敛兵聚谷”,就是用有限的兵力据守汉、乐二城,放敌军进入汉中,借助汉中崎岖的地形来拖垮敌人,寻找机会予以重点歼灭。258年,汉中督胡济正式施行姜维的策略,收缩汉中外围防线,重点防御汉、乐二城。

263年,蜀汉大将军姜维为躲避黄皓的陷害,在沓中屯田避祸,曹魏看到姜维率主力驻军西北的沓中,认为汉中守备空虚,所以兵分三路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

其中邓艾率3万人进攻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人进攻阴平桥头,阻断姜维的退路,钟会则率12万人直逼汉中。曹魏的意图很明显,希望能一举拿下汉中并歼灭姜维,这样一来蜀汉就崩溃了。最差也要拿下汉中,这样蜀汉灭亡便是迟早之事。

此时胡济用姜维之策,放弃外围据点,坚守汉、乐二城。钟会围攻不下,只能绕过这里直奔南面的阳安关,一切按姜维的预料发展。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阳安关守将蒋舒却临阵倒戈,投降曹魏,致使阳安关失守。钟会获得了大量的粮草辎重,缓解了燃眉之急,致使汉中沦陷,这不过一个月时间。

其实姜维的计划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汉中将士能坚决贯彻,钟会大军很可能会像姜维预料的那样被拖垮在汉中崎岖的山路之中。但事与愿违,失去汉中后姜维已经无力回天,而姜维作为最高统帅对于汉中失守是必须要负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诸葛亮临终之前,为什么没有把魏延指定为接班人?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魏延做他的接班人?

魏延从来都没有从大局考虑,本身人缘就比较差,而且也得罪了满朝文武,就是因为如此,才会被诸葛亮放弃。

魏延一直都会认为子午谷奇谋是相对比较合理的,其实这是因为从来也没有从大局这方面来考虑。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那么也同样会通过利弊来作出一个决定,任何的冒险对于正处于弱势的蜀汉都是不利的。这种冒险的计策显然不可能会被接纳,诸葛亮一直来都会比较谨慎,所以不可能会接纳整个蜀汉集团也同样不可能会接纳。

魏延更是特别的差,简直得罪了满朝文武,飞扬跋扈。诸葛亮在去世之后完全不听杨仪的号令,经常性都会和对方对峙,魏延一直都在居功自傲,更是目空一切,而且早就已经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步。到了这样的一个阶段,诸葛亮自然就会大失所望,诸葛亮怎么可能会放心,把整个大权直接就交给他了。

魏延确实早就已经辜负了诸葛亮的器重,原本他也可以成为继承人,可是他不仅没有提高修为,这种自毁长城,然后逐渐的降低档次,要知道文治武功本身就会有着很高的能力,可如果没有一呼百应的威望,怎么可能会统领三军呢?所以最终就只能够选择放弃,在最后一次的军事会议中,也同样没有选择让对方参加会议,也决定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那么大军就会撤回成都。

魏延一直都没有听从安排,那么大军就可以直接选择撤退,完全不需要去管他,这样的一种安排,其实早就已经将对方排斥在外,所以根本就不可能会将对方当成是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CCTV6改播奇袭,为何要改播抗美援朝电影?

全文共 1450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CCTV6电影频道一直都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虽然说节目单上面已经安排好了将要播出的节目,但是也很有可能会根据其他的一些事情进行变动,但是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一些国际局势,或者与中国相关的很多事情,用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最近已经连续三天播出了三部与抗美援朝有关的电影,这又是在预示着什么?这段历史又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5月17日前后,CCTV6电影频道两天内临时改播《英雄儿女》《上甘岭》一事引发关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查询央视节目单发现,该频道将原定5月18日(星期六)20时15分许播出的《胖子行动队》也改成了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奇袭》。

官方网站1905电影网消息介绍,从5月16日至18日,电影频道在晚上20:15档黄金时段,带观众重温红色经典,连续展播影片《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

澎湃新闻早前报道指出,据此前央视网的节目单,16日、17日本无《英雄儿女》、《上甘岭》的播出计划,其中16日同时段原定直播亚洲影视周红毯典礼等,而17日同时段原计划播出《功夫机器侠·北腿》。

1905电影网报道称,5月16日20:10,电影频道播出了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作为中国导演武兆堤在1964年创作的名作,《英雄儿女》中塑造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王成角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

电影中的英雄人物王成,在战场上,手持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给民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王成手持步话机高喊“打得好!炮兵同志,谢谢你们!”“再靠近打,不要管我!”“向我开炮”等台词在电影上映后风靡全国,激发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抗击美国侵略的决心。王成在片中高喊的形象甚至成为中国电影博物馆中知名度最高的银幕形象。

5月17日晩间20:15档,《上甘岭》将在电影频道与观众们见面。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美军浴血奋战的故事。

报道称,电影中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战场坑道内的生活有极为详细的刻画,志愿军战士们互相鼓励,顽强斗争,最后一举改变了朝鲜战争的形势。

5月18日晚间20:15档,电影频道将播出《奇袭》。与《英雄儿女》和《上甘岭》不同的是,《奇袭》的主角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侦察兵。

通过侦察兵战士与敌人围绕大桥进行的惊险斗争,《奇袭》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灵活机智、不怕牺牲,勇敢斗敌的英雄气魄。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除了突出我军的高大形象,还塑造了老大妈阿妈妮和女游击队战士朴金玉两个朝鲜爱国女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中朝人民联手抗敌的深厚情谊。

报道指出,《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三部影片尽管在创作时间上有所不同,但都同样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勇于抗争的精神,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

1905电影网报道称,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不仅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物质基础,也要求我们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英雄儿女》、《上甘岭》、《奇袭》这些红色经典影片,提供给我们源源不断精神力量的源泉。通过这些电影,我们不仅缅怀了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更坚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畏强权,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

CCTV-6电影是中国综合性的电影专业频道,由“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制作、运营和播出,使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品牌及标志,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以普通话广播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魏延怎么死的 魏延历史上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诸葛亮死后,魏延被马岱斩杀,并被灭三族。魏延是三国时期名将,字文长,今河南桐柏县人,深受刘备器重,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

人物简介

魏延字文长,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深受刘备器重,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随刘备入蜀,与黄忠等统军平定广汉郡,刘备称汉中王后负责镇守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子午谷奇谋。阳溪之战大破郭淮、费曜。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在诸葛亮指挥下,和高翔、吴班等一同于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战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奇袭涵江交通银行遗址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奇袭涵江交通银行遗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奇袭涵江交通银行遗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保尾路23号。

1944年1月,为防备国民党顽固派的“清剿”和解决经费困难问题,中共福建省委向闽中特委下达在两个月内筹款150万元的艰巨任务。特委领导人黄国璋、蔡文焕接受任务后,立即召集有关人员反复讨论研究,最后决定把筹款目标定在位于涵江保尾街的交通银行上。特委决定采取智取,由黄国璋化装冒充国民党稽查军官,带领随从到银行突击稽查。方案确定后,特委挑选13名智勇双全的战士化装成轿夫、护兵、客户等参与行动。2月29日下午,黄国璋化装冒充国民党稽查军官坐在由两个“轿夫”抬的竹轿上,在4名“护兵”的簇拥下招摇过市,抵达涵江交通银行。下午4时半,银行铁门刚关上,职员们开始紧张地结帐。先从小门混进银行的蔡文焕和郭永星出其不意地缴了两名行警的-。黄国璋下轿后,带领“护兵”昂然进入银行,两名“轿夫”立即守住小门。黄国璋等一进银行,即把所有电话线拉掉,然后拔出驳壳-对准行长,命令行长打开金库保险柜接受检查。随后,游击队员将保险柜的存款全部缴获后安全撤离。这次行动,不费一-一弹,未伤一兵一卒,出色地完成了筹款任务。为此,省委特地召开表彰庆功会,高度评价闽中党组织的这一殊功:“这在我省游击战史中,还是头一次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它解决了党组织在经济上所面临的困难,为发展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奇袭涵江交通银行遗址于1997年在旧城改造中拆毁。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涵西街道:涵西街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南部,涵江城区西半部。面积3平方千米,总人口约3.5万人。辖10个社区。福厦公路过境。1961年建涵江镇,1984年改涵江街道。1993年2月撤销涵江街道,改设涵东、涵西2个街道。1997年,涵西街道面积3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孝义、前街、青年、延宁、楼下、保尾6个居委会和涵西、苍林2个村委会。后辖涵西、苍林、楼下、孝义、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47张献忠奇袭襄阳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原来,张献忠曾经在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暗暗积蓄兵力,准备再起。明朝将领发现张献忠的意图,准备派兵镇压。张献忠先发制人,在谷城杀掉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打起了起义的旗号。不久,罗汝才也起兵响应。明朝总兵左良玉派兵进攻,被张献忠打得一败涂地,只留下几百残兵败将逃回,气得崇祯帝把主帅熊文灿和总兵左良玉都革了职务,另派兵部尚书杨嗣昌到湖广围攻张献忠。杨嗣昌带了崇祯帝的尚方宝剑,率领了十万人马,耀武扬威到了襄阳。他派左良玉等将领把起义军四面包围起来。张献忠转移到玛瑙山的时候,由于起义军队伍里混进了奸细,起义军陷入敌人包围圈里,被左良玉军打败,损失了大量金银、战马。张献忠的妻子、儿子也被俘虏。张献忠带了一千名骑兵,从湖北转移到四川。杨嗣昌跟踪追击,把他的行辕迁到重庆,准备在四川消灭起义军。杨嗣昌在四川到处张榜,说有谁能抓住张献忠,赏给黄金万两,还封他侯爵。哪知道第二天,在杨嗣昌的行辕里,发现了许多标语,上面写着:“有能斩杨嗣昌头的,赏银三钱。”杨嗣昌派出大批官军到处追剿起义军,张献忠起义军却是忽东忽西,叫官军捉摸不定,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官军才在开县追上起义军。当明军将领猛如虎、刘士杰拖着疲劳不堪的兵士赶到,张献忠的起义军绕到背后,从山上呐喊着冲了下来,官军全部崩溃,刘士杰被杀,猛如虎好容易逃脱。起义军杀退敌人,在营里拍手唱歌:“前有邵巡抚(指四川巡抚邵捷春),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指监军廖大亨),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指杨嗣昌),离我三尺路。”这支歌谣传到明军那里,使杨嗣昌听了哭笑不得。公元1641年,张献忠发现杨嗣昌把重兵都放到四川,襄阳兵力空虚,就摆脱明军,突然带兵离开四川,往东转移,一天一夜急行三四百里,把杨嗣昌大军远远甩在后边。到了湖北当阳,遇到另一支明军堵截,张献忠把罗汝才留在当阳,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直奔襄阳。杨嗣昌在重庆得到消息,连忙派使者赶到襄阳,命令襄阳明军严密防守。哪里知道使者走在半路上,被起义军发现抓了起来。起义军在使者身上搜到了令牌、文书,上面盖着杨嗣昌行辕的大印。张献忠把他的义子李定国叫来,叫他打扮为杨嗣昌使者,带了几名“随从”和令牌、文书,混进襄阳城去。李定国带了公文、令牌,来到襄阳城边,正是夜色朦胧的时候。他在城门外向守军喊话,守城明兵听说是杨阁部派来的使者,验过令牌、文书,也没有怀疑,把李定国和随从兵士放进了城。当天晚上,混进襄阳的起义军兵士在城里好几处放火,全城的百姓从睡梦里惊醒,发现到处火光冲天,全城大乱。在混乱中,起义军打开城门,大队人马赶到,官军要想抵抗也来不及了。起义军进城以后,一面派人打开监狱,救出被俘的起义兵士和家属;一面直奔襄王府,活捉了襄王朱翊铭。张献忠坐在襄王府大堂,派兵士把朱翊铭押上堂来。朱翊铭吓得直打哆嗦,跪在地上求饶。张献忠说:“我不要别的,只要借你的头派个用场。”朱翊铭听说要杀他,吓得捣蒜似地磕头,说:“我宫里有金银宝器,听凭千岁搬用,只求饶命。”张献忠哈哈大笑,说:“我进了襄阳,你的金银财宝有什么法子叫我不搬?不过,你不把头借给我,那杨嗣昌还死不了呢!”说着,吆喝一下,把朱翊铭拉下堂去杀了。张献忠占了襄阳,缴获了杨嗣昌储存在那里的大批粮饷,兵器,又把襄王府金库里的十几万两银子分发给当地的饥民,百姓听说处决了罪恶累累的襄王,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张献忠攻破襄阳的消息传到了四川,把杨嗣昌惊呆了。他处心积虑布置的围攻起义军的计划全部破产,特别是张献忠在他眼皮底下,来个突然袭击,使一个藩王丧了命。怎么向崇祯帝交代?杨嗣昌丧魂落魄地从四川窜到湖北,刚到沙市,又听到一个消息,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离开商洛山区,重振旗鼓,趁河南兵力空虚的时候,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这一来,杨嗣昌更是又惊又害怕,他想来想去,没有出路,只好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