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婆媳关系最难处【热门3篇】

浏览

7221

文章

3

篇1:剖析中国婆媳关系难处的根源

全文共 1145 字

+ 加入清单

婆媳双方常常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结果两方都不满意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动的。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身份,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婆媳关系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而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所以,对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

应有之情只是一种根据角色规定的情感,例如传统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这种义务之情由于仅仅是义务,很容易让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妇心里会想,我们之间没有交情,我不是你从小带大的,因为结婚,我就要对你百般照顾,我自己的父母我还没来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现在这样我就很不错了。婆婆心里会想,你在我家里出出进进,就是一家人了,你应该像个儿媳妇的样子啊!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两方都不满意。

当婆媳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然而,抱怨婆婆的媳妇或抱怨媳妇的婆婆常常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婆婆还是媳妇,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定比婆媳关系要好。被儿媳妇看作是“恶婆婆”的人,却对她们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在她们的女儿眼里,“母亲”、“娘家”都是无法替代的情感港湾。反过来,被婆婆认为不懂孝顺的媳妇,却总是对她们自己的母亲时常惦念,关怀备至。

分家单过”日渐普遍,社会结构中夫妻轴的地位正在上升,但父子轴依然有重要地位现代都市青年婚后一般不与父母同住,农村青年婚后“分家单过”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于是,婚后的媳妇就有了三个意味不同的家———娘家、夫家与自己家。自己家是一种以夫妻为主轴的家庭,维系夫妻感情的主要是真有之情,而不是血亲关系。而夫家是丈夫的娘家,娘家是自己的娘家。一些已婚女性总是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夫家排在第三位。一些已婚男性则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妻子的娘家排在第三位。这就是一些夫妻冲突的来源。很多夫妻争吵的理由往往是“你妈是妈,我妈就不是妈吗?”要求对方把顺序排列与自己相同。这就反映出在社会发生变迁的今天,尽管在家庭中夫妻轴的地位上升了,但是在我们身上,父子轴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两种协调婆媳关系的思路。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妻子会把丈夫的娘家也当成自己的娘家,把丈夫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丈夫也是一样,把岳父岳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把妻子的娘家当成自己的娘家。另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相互尊重对方对娘家的价值认定,体验对方的父子情深或母子情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这两种思路尽管有些不同,却都可以较好地协调因婆媳关系引起的夫妻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独生子女 婆媳仍难处

全文共 1285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婆媳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传统难题。随着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结婚组建小家庭高峰期,尽管目前婆媳受教育程度和素质均比以前高,婆媳同住的比例比以前低,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的已婚独生女觉得“婆媳关系”很难处

据新华社近日报道,天津市一项千户最新调查显示:有78%的已婚独生子女小家庭觉得“婆媳关系”很难处。来自北京市妇联的消息说,虽然北京未做类似调查,但显然存在类似情况。在如今经济依存度低和婆媳相互尊重的条件下,为何还会造成近八成的“婆媳不和”呢?

儿媳1:婆婆管得太多了

“我丈夫在家是独生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这么大连碗都没有洗过。我俩结婚后买了新居室,没有与公公婆婆同住在一起。但是婆婆为了照顾儿子的起居,几乎每天乘公共汽车来我们家给儿子做饭、洗衣、打扫房间,叮嘱儿子睡觉盖好被子以免着凉,平时根本不允许儿子干一点活,生怕儿子受委屈。更过分的是,婆婆总怕我们大手大脚花钱,要求我们必须每个月存一定数额的工资到银行,隔三差五就要抽查我们的存折,一旦发现我们动用了存折里的钱就要大吵大闹。经常闹得周围的邻居都对我们家指指点点,日子过得别扭透了。”刚刚结婚半年的庞小姐谈到自己与婆婆的关系时,颇为无奈地对记者说。

儿媳2:婆婆非得自己带孙子

而另一位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独生女则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婆婆发生了矛盾。她告诉记者,现在的社会竞争太激烈,孩子一定要从小开始学习各种技能,自己原本打算将孩子送往双语幼儿园,让孩子从小接受专业的教育,但遭到了婆婆的强烈反对。婆婆一意要自己将孙子带大,认为自己教育孩子更在行,而花费大量金钱将孩子送到双语幼儿园既浪费,自己又不放心。“孩子眼看就到了要上幼儿园的年纪,看来我是没有希望说服婆婆了,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只好先斩后奏了。今后,婆婆的脸色估计不会好看了。”

儿媳3:婆婆气我不生孩子

“由于工作和个人生活习惯等原因,我和丈夫结婚后经过考虑,不准备要小孩。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婚后都没有要孩子,照样生活得很不错。但是我婆婆听到这个消息后简直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不要孩子是不孝、是绝后,每天展开攻势在我耳朵边上唠叨,希望劝我回心转意。见我无动于衷后便开始找茬儿吵架,弄得我家每天像战场一样硝烟弥漫,家庭气氛紧张。”新婚不久的张小姐一脸疲惫地向记者诉说着她与婆婆之间的“战争”。

婆婆:独生子女太娇气

但是婆婆们自有她们的苦衷:小两口都是独生子女,娇气,生活能力差,不会干家务活,不会管钱,花钱没计划,嫌我管得多,不管你们能过得好吗?至于不要孩子一类的“糊涂话”,更令一些婆婆感觉难以接受:这简直就是不负责任!

看来独生子女时代,婆媳关系矛盾主要集中在子女养育、生活方式和理财观念差异等方面。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现代社会婆媳双方文化等素质普遍提高,更应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遇到矛盾理智对待,从家庭和睦大局着想,不要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影响婆媳关系。儿媳多尊重婆婆,而婆婆该撒手时应撒手,管得太多徒增烦恼。另外,妻子向丈夫求助,通过丈夫从中周旋,与婆婆进行心理沟通,也是处好婆媳关系的好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婆媳关系难处的最终心理根源

全文共 2703 字

+ 加入清单

在各种家庭关系当中,婆媳之间的关系大概是最不容易相处的了。不要说那些好不容易熬成婆婆的老太太聚在一起,谈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议论儿媳妇的长短,就是那些迈进丈夫家多年的年轻女性,有空聊天的时候,也不免把聚会变成了声讨婆婆大会或者诉苦大会。处在婆媳之间的那位儿子兼丈夫,为了维系双方的关系,受过多少夹板气,赔了多少笑脸,编了多少瞎话,也是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婆媳关系不大容易相处和谐呢?有的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从婆媳对儿子兼丈夫的情感占有欲及“恋母情结”等角度去解释。当我们尝试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婆媳双方常常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结果两方都不满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在对各种人际关系分类时,会采用一个双维度的标准。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身份角色的距离,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情交换和义务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父母儿女以血脉相连,在以父子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里,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会弱一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些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对这些关系在情感表达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区别。

对此,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等差之爱”。意思是说,在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手足之间都有来自角色身份规定的情感。这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应有之情”。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伦理规范,也有不同的情感类型。

此外,抛开身份角色来说,当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交往,就会形成恩恩怨怨,以及对于一个人的爱憎好恶。比如说,当我们非常崇敬自己的父亲时,除了有一种儿女对父亲的敬重之外,还会因为他的个人品德而佩服他,有一种超越亲缘身份的评价。这就是“真有之情”。

一般来说,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庭成员不仅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而且还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同时具有最切近的应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动的。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身份,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婆媳关系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而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所以,对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

应有之情只是一种根据角色规定的情感,例如传统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这种义务之情由于仅仅是义务,很容易让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妇心里会想,我们之间没有交情,我不是你从小带大的,因为结婚,我就要对你百般照顾,我自己的父母我还没来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现在这样我就很不错了。婆婆心里会想,你在我家里出出进进,就是一家人了,你应该像个儿媳妇的样子啊!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两方都不满意。

当婆媳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然而,抱怨婆婆的媳妇或抱怨媳妇的婆婆常常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婆婆还是媳妇,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定比婆媳关系要好。被儿媳妇看作是“恶婆婆”的人,却对她们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在她们的女儿眼里,“母亲”、“娘家”都是无法替代的情感港湾。反过来,被婆婆认为不懂孝顺的媳妇,却总是对她们自己的母亲时常惦念,关怀备至。

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女儿、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真有之情”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不满的情绪出现后,婆婆和媳妇又都会出现一种归因偏误,那就是认为婆媳关系就是婆媳关系,永远不会变成母女关系。有的婆婆说:“无论你怎么对她好,她也不会变成你的女儿的。”媳妇就更容易说:“哪个儿媳妇是婆婆养大的?她怎么会对我像对她女儿那么好呢!”她们都不懂得通过对方的母女关系来看对方的情感和人品,来体会对方的真情。如果用真情来换取真情,婆媳关系就一定会与母女关系一样,成为家庭关系的新的情感支柱。

“分家单过”日渐普遍,社会结构中夫妻轴的地位正在上升,但父子轴依然有重要地位。

在传统社会里,女性嫁到夫家后,对于娘家来说,已经是一盆泼出去的水。姓名被改变,或是只保留娘家的姓氏,变成“王李氏”、“张刘氏”,或是本名前冠以夫姓,成为夫家父子轴上的一个配角。娘家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家,为父母养老送终的真情表达受到了限制,而夫家也还不是自己的家,要对陌生人生出真有之情并非易事。因此,媳妇处在卑微的地位上,一熬就要几十年,直到成了婆婆,夫家才终于变成了自己家。

现代都市青年婚后一般不与父母同住,农村青年婚后“分家单过”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于是,婚后的媳妇就有了三个意味不同的家---娘家、夫家与自己家。自己家是一种以夫妻为主轴的家庭,维系夫妻感情的主要是真有之情,而不是血亲关系。而夫家是丈夫的娘家,娘家是自己的娘家。一些已婚女性总是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夫家排在第三位。一些已婚男性则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妻子的娘家排在第三位。这就是一些夫妻冲突的来源。很多夫妻争吵的理由往往是“你妈是妈,我妈就不是妈吗?”要求对方把顺序排列与自己相同。这就反映出在社会发生变迁的今天,尽管在家庭中夫妻轴的地位上升了,但是在我们身上,父子轴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两种协调婆媳关系的思路。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妻子会把丈夫的娘家也当成自己的娘家,把丈夫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丈夫也是一样,把岳父岳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把妻子的娘家当成自己的娘家。另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相互尊重对方对娘家的价值认定,体验对方的父子情深或母子情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这两种思路尽管有些不同,却都可以较好地协调因婆媳关系引起的夫妻冲突。

一家之言父系制传统引发婆媳冲突

中国社会里传统的“父系”制度强化了生男嗣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媳妇而言,要巩固自己在夫家家族中的地位就得靠替夫家生出子嗣,惟有如此才能延绵夫家家族的香火并提供祖先祭拜时主要奉祭的人员。但若生不出子嗣,则恐遭休妻或纳妾的命运。在这重重压力之下媳妇由年轻到熬成婆婆的这一路上,儿子便成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寄托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依靠。然而,这种因文化结构限制而更形强化的母子连结不但造成婆婆对儿子的绝对偏袒,更对婆媳关系而言成了一大致命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