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和交往特点及教育训练策略(推荐三篇)

浏览

3892

文章

3

篇1:七岁儿童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

全文共 1727 字

+ 加入清单

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特点都有所不同,那么七岁儿童心理特点有哪些?适合用哪些教育方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准备的七岁儿童心理特点及教育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七岁儿童的教育方法

作为家长,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应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想念孩子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

2、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3、家长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4、应对儿童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儿童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下一页更多精彩“七岁儿童必须学会的规矩”

七岁儿童心理特点

7岁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成长意义。这时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孩子,会发现孩子已经成了一个鬼怪的小精灵了。

通常,大人对于6岁儿的评语多是“他愈来愈坏了!”而对到了7岁的儿童就会改变以前的看法,而成“他最近乖多了。”7岁儿比较不像以前那般处处需要别人的照顾;虽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己,但是比较不会麻烦人,而且也慢慢懂得自己去处理身边的事情。

无论他做什么事,都希望得到大人的赞赏,所以此时期的儿童也特别喜欢讨人欢心。从这现象看来似乎是一种道德观的成长,不过以一个7岁儿的心理发展状况而言,目前还没有成形的道德观念。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他的感受性较强的关系。他慢慢懂得尊重父母、老师等大人的权威;当然,其中也许会碰到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认为老师说的话就是代表了绝对,这也就是为什么7岁儿通常开口闭口都会说:“这是老师说的!”另一方面,对于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少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惹麻烦,反而会以逃避的方式来应对。此现象代表他们懂得以善意的态度来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他们无论对方是善意或恶意,都会因怕受伤便自然而然地采取逃避的态度。也因此,7岁儿较喜欢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无论是在运动、游戏或是读书的时候,都会以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事情。对于这种现象,有些大人或许认为不好,反而会说:“你又在做这个了!”此时,即使是很文静乖巧的7岁小孩,也会产生强烈的抵抗反应。他们将渐渐会有自己的主张。反而,大人的行为有时会压抑了他们的想法。这时候,孩子的主张是不应该压抑的,因为这让他们慢慢学会独立。比如,我们不要骂他:“你又在顶嘴了!”反而应该听听他们的观念与想法,如此更能教导他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7岁儿慢慢会有自己的个性,大人的指导也需要更加细心的观察与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儿童孤独症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要遵守哪些原则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儿童孤独症样障碍,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但采用以教育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会有显著效果,相当一部分儿童可能因此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下面来了解一下儿童孤独症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要遵守哪些原则吧?

据介绍,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3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的矫正;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父母应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去,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对于儿童孤独症样障碍的治疗只能通过行为矫治,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包括:(1)应用行为分析方法;(2)地板时间方法(类似结构化);(3)结构化教学法;(4)社交故事法;(5)图片互换法;(6)关系型发展干预。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相应的专门指导委员会(或机构),其职能应设定为对PDD类儿童进行发育评估和教育需求进行评价,并结合各地区的资源来制定和配置相应的援助措施与机构,结合主流教育的同时对儿童孤独症样障碍患者实施特别辅助训练,其中也应包括对家长的长期咨询与辅导。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孤独症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要遵守哪些原则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行为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2068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生理发育成熟,大学生智力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他们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行为的特点文章内容。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1.自卑。有的学生总是怀疑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旁人相比欠缺,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害怕担风险,畏畏缩缩。这种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了自信心,导致很难与周围同学相处,限制了交往范围,并且还可造成自身的内心矛盾体验,增加心理负担,是一种阻碍人际交往的消极情感。

2.腼腆。这往往也是由自卑引起的。好多学生不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很少在班级众人面前讲话,总习惯独自躲在角落里。学习上碰到难处,宁肯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也不愿意求助于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割断了与身边同学的接触和联系,阻塞了信息沟通的渠道,使个人的交际范围变得狭窄。

3.嫉妒。一些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容易存在此种心态。有的学生看到班级其他人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时,从心里觉得很不好受,有时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服,没事也找茬跟人家吵嘴,这是一种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进而恼怒他人的情感。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交际范围比较小,格调较低,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失和,阻碍了与同学间的正常交往。

4.多疑。个别学生(女生多见)整天疑心重重,怀疑一切,毫无根据地乱猜测,看到其他同学聚在一起,总以为是在议论自己,浑身感到不自在。这是典型的猜疑心理。此种不正常的情感,会使这类学生经常处于惊恐、不安之中,由于缺少知心朋友,起码的人际关系都难以维持。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行为的特点

一、大学生比中学生更富挑战性和独立性

大学是高智商人群的聚集处,与中学相比它的竞争更加激烈,社会性更强。中国各大学按新生高考分数划线录取,同一所大学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接近,大学生无论在文化知识、思想深度、性格发展上均达到一定高度,视野和面对的天地更加广阔,各种机遇层出不穷。面对日益开放的未来社会,身处的现实环境,当代大学

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时机,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能否把握机遇非常重要,所以大学生比中学生更富挑战性。

多数大学生摆脱了他们早已厌倦的、父母的唠唠叨叨,远离家乡进入大学,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主,过上了真正的独立生活,这无疑为独立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大学生自理能力明显增强,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由个体性独立向社会性独立高一级水平发展,由自立于家庭、自立于伙伴向自立于社会过渡。他们能够通过理性的思维去辨析事物,对外界的依赖性小,对事物有独特见解,更具有独立性。与老一代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少有思想上的禁锢和束缚,不迷信、不盲从,不仅能够认真思考、判断、处理自己身边的问题,亦关心社会,且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提出各种疑问和不同意见;但由于他们的经验不足,极易出现自以为是和偏激情绪。

二、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具有强烈的成才欲望

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群人,大学里老师素质较高,学校设有图书馆,各种信息较多,观念较新且容易更新,每天都会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在大学不仅能学到很多新的专业知识,还能接受到文化的熏陶。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化和开放的环境使当代大学生涉猎面广,知识量急剧增加,思路开阔、活跃,大学正处在信息爆炸的中心和风口浪尖上,极强的竞争性使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与生活紧张度高,只有勇往直前、接受挑战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大学生们明显感受到这种沉重的压力,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成才,他们深深懂得,面对激烈竞争,没有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的;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和“ 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就足以说明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成才欲望。

三、大学生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强烈的创造动机(需要)的推动下,将个体的各种认识能力(或称智慧能力)进行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从而产生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复杂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的确立是大学生发现、认识、利用规律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他们思维能力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取代经验型思维而占据了主导地位,富有创造精神。他们通过对外界各种信息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对事物分析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愿沿袭现成的方法,也不愿依赖别人,希望独立地去探索新的途径,获得新的结论,求得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色彩斑斓的生活常使某些意志薄弱、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很难适应。如果说中学生的自信心来自分数的高低和力量的大小,而大学生自信心的确定则依据多维标准,如才华、学识、风度、能力、观念等。中学生的自控能力限于听话和不违反纪律,现在这种他律性自控能力显得很弱,需要自觉地按照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他律性在向自律性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