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原因【优秀20篇】

消防工作是一项知识性、科学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密切相关。下面是问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浏览

833

文章

22

篇1:老年人该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人到老年,心理承受能力也会越来越低,那么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就尤为重要了,不然会造成这样那样的不好的后果。下面是心理专家为老年人设计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那么,你对老年人该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了解吗?下面,小编来分享一些与之有关的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对自己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要有充分的了解

心理学上认为,心理上特别健康,十全十美的人几乎是没有的,大多数人都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心理症状。因此,充分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和问题,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

(2)与心理承受力特别强的人交朋友

要常与那些乐观向上的人沟通,向他们学习如何承受压力、摆脱烦恼,如何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乐观,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免疫力,勇敢坚强地去面对现实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问题。

(3)对生活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比如,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要做好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更为严重后果的准备。又如,老年人要做好比自己衰弱的老伴先于自己离开的准备。

(4)当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后,应该及时去看心理医生

当老年人遇见心理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心理问题需要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指导,应该学会从心理医生那里找到防病、治病的良方。

(5)学会做局外人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遇到麻烦的不顺心的事情时,不要只是站在这个问题的圈子里想问题,试着跳出来,把自己当做局外人来思考,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而把事情处理好。

(6)把一些突发事件均列为小事去对待

生活中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诸如邻里口角之类的小问题,千万不要放在心上,坦然面对,理智处理,当做小事来看待就会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对如何调整老人心态?空巢老人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什么样的老人更加容易乐观吗?关心老人由心开始!教你如何应对老人的心理问题!老人情绪不好容易导致心理不健康吗?如何关爱丧偶老人心理健康?等有关老人心理方面的问题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老人心态调节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全文共 2554 字

+ 加入清单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是青春叛逆期,心理素质会由于各方面原因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文章内容。

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问题的原因

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提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践行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不少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心理负荷过重,用脑过度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他们由畏难、无奈,发展到厌烦、放弃,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2.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认,现行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师有之,消极响低沉的教师也不乏其人。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着学生心理。方法简单、粗暴、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对中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部分学生的冷漠、厌学、孤独、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3.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许多农村父母文化层次低,思想观念比较传统,他们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采用简单的方法或行为来解决孩子心理问题,从而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更何况许多农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对子女或溺爱,或因望子成龙而严之有余,都会导致子女心态和行为的偏离。父母离婚、再婚,也会使子女物质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精神上遭受创伤,逐渐形成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的病态心理和行为。

4.社会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毋庸忌言,社会现象也显得更加纷繁复杂,淫秽的书刊、录像,金钱的诱惑,读书无用论等等,对初中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上的逆反倾向也越来越明显。

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自我意识的障碍。中学生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对事物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不愿盲目遵从,自我意识逐步发展。但此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从儿童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半成熟、半幼稚与独立性、依赖性共存,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伏状,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无法正确把握,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化和绝对化;爱按照个人好恶和一时心血来潮来论事论人,缺乏理性和客观标准;遇事沉不住气,易受激怒,往往火冒三丈,唇枪舌战,甚至拳脚相加,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牛;对待自己要么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自我否定,自我压抑,悲观失望,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要么自我意识膨胀,过高估计自己的现状,甚至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常做“白日梦”,把幻想当现实,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极易滑到自我萎缩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2.人际关系的障碍。从小学时代进入中学时代,中学生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能顺利利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前提。但嫉妒、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独等不良心理品质以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异时性,往往造成了他们不能正常处理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与人交往或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妄自尊大、目中无人。他们不愿合群,不愿与人接触,总是游离于集体,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对人心存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内心感觉孤独、寂寞、空虚而又无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常被其性格类型所掩盖,不容易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障碍越来越严重。

3.学习心理障碍。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同而已。由于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分数及升学的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冷漠或恐惧心情,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疏远他人,怕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害怕考试,对重要考试甚至想通过伤残自身来躲避。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很大影响。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笔者在学生中做过“你是否喜欢学习”的调查,高达80%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了否定答案。可见,厌学已是一个普遍问题。刻板的学习方式、繁重的学习任务、无休止的题海战术、频繁的测验考试,令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取而代之的是厌倦烦躁。

4.性认识的障碍。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性生理不断发展,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神秘、好奇、好感。但由于学校及家庭对性教育的滞后,性心理得不到正确引导,对性无法正确认识和把握,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迷惘和困惑,如与异性交往不适应,在异性面前或过分拘谨、局促不安、手脚无措,无法以平常心大方地与异性交往;或过分热衷于性引诱,沉溺于性幻想、冲动并渴望得到体验,产生早恋现象,甚至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性障碍已成为中学生最常见、最难以启齿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5.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

全文共 7946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曾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文明,但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他一些国家。学生创新能力差,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吧!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2.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属于应试教育,现代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教育。长期以来,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一提到创新或创造,人们便习惯地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等同起来,自觉不自觉地将它与"天才"划等号,认为创造、发明是学者、专家、教授的专利。正是由于这种模糊认识,严重地抑制了人们创造能力的激发和施展。其实,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有急待开发的创造潜力。吉尔福特说:"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就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深刻地说明了创造力人人有之,并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科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本身就是人的大脑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自然属性,它是随着人的大脑的存在而存在,随着大脑的进化而进化,因而它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应具有的潜在能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其创造力都是天赋的。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首先是因为发育中的人脑在大脑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大脑的可塑性及其变化,将导致学习、记忆、行为以及精神等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的可塑性具有终生性的特征,这使得神经系统形态与功能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力。人类对大脑的利用率,一般人仅仅为10%,即使是杰出的专家学者,也不会超过30%。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将创造力划分为普通的创造力和伟大的创造力,认为普通的创造力是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消除受挫感,为人类提供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伟大的创造力是指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创造力,能给人类创造伟大的成就和推动社会进步。[10]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给予适当地教育都能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性人才。所以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模式化教育转向多样化教育和因材施教,从沉闷僵化的教育转向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培养继承型人才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为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教育观念。

2.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它与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而后者只注重灌输现成的知识;前者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而后者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前者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后者是培养"唯上、唯书"的书呆子;前者教学信息是双向或多向传递,而后者只是单向传递。启发式教学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他们按知识的重演律,重新品味前辈获得这些知识的最精彩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由老师加以讲解和评论。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美国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不仅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而且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答案。教师经常出一个较大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整理成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美国小学,教师给学生出了一篇作文《二次大战问题》,并给学生出了几个思考题:(1)你认为谁应对这场战争负责?(2)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美国学校的教师正是从这种设问中,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学生学会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有些可能要让学生一辈子去思索,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3创建和谐、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

法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也就是要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马克思说过:"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勇敢的自由精神",[11]所谓"自由精神",就是一种敢于冲破旧习惯观念和旧势力的力量,它是人的能动反映机能的实现。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精神"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美国学校,课堂气氛一般都十分活跃,除一般知识外,诸如世界和平、解决粮食问题、动物保护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等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只有专家和高级官员才有资格和能力发表看法的问题,也是美国中小学课堂讨论和问题。活跃、激烈而自由的争论,甚至天方夜谭式的幻想,尽管可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对于启发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与思维方法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

2.4更新教材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材每年有20%被淘汰,世界上最权威的生物教材每五年也要重写一次。所以教材内容要推陈出新,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性和新颖性,要把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编进教材,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大量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尽量减少一些记忆性的知识内容,多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容。注重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在保证课程体系科学性、学科核心内容完整性和不降低学科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将相关的学科内容进行合并与重组,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要趋向教科书的多样性、多元化,大力推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和活动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活动的时空,给学生一片自由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改变教材内容的偏难偏深偏多的现象,一些学科在编排上可以打破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尝试实行"问题"结构编排法,以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主线的编写法,以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5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

我们以往的考评制度往往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校的工作,这在有意或无意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要把学生有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学生应当树立"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是21世纪的好学生"的思想,教师和学校应树立"如果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就是教育的失误"的思想。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更要注重考察学生继续学习的潜能,包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大能力的测试,要突出知识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以彻底摆脱教学中死记硬背、题型训练等应试倾向。在题型上,要处理好考察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关系,增加主观题的比重,尤其是文科,要严格控制客观题的比例,在确立答案标准和赋分上,要强调答案的多样性、开放性,不仅要重视答案的结果,更要注重答案的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解答问题。

2.6培养创新型教师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有研究表明,创造性较强的教师比创造性较差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力提倡教师发挥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师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1)运用变式教学,教法有新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供民主、安全、幽默、开放的学习的气氛。(3)善于创造性运用提问技巧,鼓励学生多提问。(4)不过早下结论、作判断,鼓励学生的创意,强化学生不平凡的意见。(5)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比如,有一位教师讲《愚公移山》,突破了单纯由教师分析课文,最后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歌颂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的传统教法。他抓住"愚公移山"这一核心问题,放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有的说:"老师,干嘛一定要移出呢?不就是山挡住了去路了吗?移民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比移山容易多了。"有是说:"实在过不去,也不一定移山,打个隧道通到那边去不就行了吗?"还有的认为移山破坏了生态平衡。教师对同学们大胆冒出的这些想法一一予以肯定,认为有创新精神。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去认识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当时的人们还未摆脱原始落后的状态,愚公移山表现了人们的理想追求,歌颂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二是引导学生做新愚公,奋发努力,掌握科学武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他们掌握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不断创新,用当代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2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

1.1传统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模式

"尚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以礼节情;道家主张至人无己,绝圣弃智;墨子在强调"兼爱"的同时强调天子总天下之义,只有天子尚同于天,所以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这显然是强调共性而压抑个性的尚同思想。到理学兴起后,"存天理,灭人欲"就更明确地表达了一种以共性淹没个性的价值取向。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天道观,"过犹不及"的哲学思想和"小富则安"的小农思想,至今仍根深蒂固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枪打出头鸟"等处世观念严重地束缚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独创性的发挥。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思维,重共性而轻个性,注重求同式思维而忽视求异式思维。西方哲学家在谈到中西民族思维特点时,往往爱用这样的比喻:东方人的思维像《易经》中的太极图,封闭而和谐。西方人的思维如基督教的十字架,呈放射势态,开放而发散。这样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常常是多演绎式和循序渐进,而少归纳式和浸透跳跃,重逻辑而少直觉。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虽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有利于获得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有利于考试,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注入式和演绎法的教学方法

我国传统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灌输、注入式教学,所谓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的一种教学。这种教学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重结论而轻过程,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经验而少创新,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教与学的互动,片面强调繁琐的练习、盲目的抄写、过多的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思维的发展,致使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传统教学注重演绎法,即先给出结论,然后举例分析、说明。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比较注重归纳法,即先举出大量的实例,然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演绎法教学是从"一般——特殊",属于接受学习,它有利于聚合思维的培养,归纳法教学是从"特殊——一般",属发现学习,它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发展,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主导成分。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中学是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不难发现,从"特殊——一般"的归纳式教学与从"具体形象——抽象逻辑"的儿童思维发展趋势在本质上是吻合的。可见传统的演绎式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而且也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1.3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过多规范约束

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并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完全消遁,目前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等"教育管理"角度看,还是从知识体系选择、观念更新、思想信念的确立等"价值取向"角度看,教师的权威性是不容学生漠视的。在教师绝对的"权威性"打压之下,学生的选择只能是"听话",不乱来,按照教师的吩咐去做。在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的潜意识中认为:教师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使教师错了,学生也不能指出,这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据北京市的一项1200人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5]由于师生不能平等地进行交流,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严重压抑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多向发散,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中国有着悠久的"礼教"传统,"礼教"不只是对行为的框束,同时也有着对思想的规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假如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来的常是更恶劣的、更危险的、心情颓废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6]我国目前的教育普遍表现出规则过多,如上课双手放背后,发言先举手,作业按规定格式书写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训练儿童的盲目依从性,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敏感性、自信心,把他们投入到既定的不容怀疑的世俗和理智生活中去,获得新的束缚。在这种气氛中长大的儿童,越来越颓废、萎缩。他们所理解的责任就是听话,满足****的所有要求。结果造就的是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小****。

1.4教材结构不合理,内容落后过时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还比较单一,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偏难偏深现象还较突出。突出表现在课程标准单一,一个学科的教科书全国划一,或只有很少几种。课程中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比例严重不合理,必修课约占96%多,比重过大,选修课、活动课只占4%左右,造成学生的课程选择性和自主活动的时空非常有限,非常狭隘。现行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的陈述,而轻视实践应用,尤其是记忆性知识所占的比重偏大,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过于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和注重经典知识,基础知识训练较为扎实,但是实践环节不足。有些教材的知识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内容,及时吸纳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比如,中学现行历史教材中,有多达67处错误,经读者反映到报社,披露出来,有关专家竟坚持不改,反而指责媒介炒作。2000年大学自考《法学》考试大纲中,有至少3项合同法已经被国务院废除,《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提到的软件,绝大多数早已经被淘汰。一些中共领袖人物如瞿秋白、陈独秀等,中央早有新的结论,但高校的《中国革命史》中对他们的评价依然沿用旧论。[7]

1.5不合理的考评制度

目前中小学考试由于过分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程度作为评价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标准,因而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高考试卷的结构上看,客观试题往往占40—50%。我们知道,客观试题的主要功能是考察学生的收敛性思维,而不是考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类试题对记忆型学生极为有利,许多学生是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和长期积累而取得好的成绩。近年来,随着标准化试卷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围绕标准化打圈,不敢越雷池一步,"标准答案"成了圣条。特别是高考,由于采用电脑阅卷,虽减轻了评卷者的劳动强度,但使具有很大伸缩性、灵活性、创新性的高考试卷,变成了机械、呆板、程式化的机械作业品。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若是填"齐心协力"即被判错;将"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答案填"栩栩如生"也判错。有一道小学语文填空题:"( )的彩虹"。学生填为"(绚丽)的彩虹"。结果老师打了"×",理由是标准答案为"(美丽)的彩虹"。某小学语文考试,有道题为"雪化了是什么?"有学生答为"雪化了是春天"。老师判为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是泥水"。就是这类标准化考题存在严重弊端的典型例证。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各种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中更是比比皆是。正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指出的:"死记硬背......与标准化考试方法有很大关系。标准化试题也叫客观题,好处是客观、准确,易于评分,缺点是量大而且死板、机械,容易把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我们的标准化考试由高考影响到中考、初考,现在小学都搞标准化考试,利弊得失,谁大谁小是要研究的。"

1.6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教师必须有创造力,二者有很大程度的相关。在我国师资队伍中,一些教师意识落后,素质不高,知识老化,能力偏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某教师在讲了《狐假虎威》之后,问学生:"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大多数学生都答道:"狐狸太狡猾,老虎不该上它的当。"老师正要作小结时,一个叫李强的学生却站起来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我说狐狸很聪明,它面对凶恶强大的老虎毫不畏惧,开动脑筋,利用老虎的弱点,保护了自己。"老师听后摇摇头:"大家说得对,狐狸是坏蛋的形象,狡猾无比,老虎就上了它的当,我们可别上当。李强的奇谈怪论,该不是上了狐狸的当吧"教师一席话说得李强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其实李强从另一角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创新可喜,教师应充分肯定、褒奖才是,然而这位教师却给予讽刺和挖苦。教师的创造能力和人格特征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这说明教师创造力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8]另一项研究探讨了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自主和重要性的认识,与儿童倾向于挑战、好奇心、独立控制自己的愿望有明显的相关,而且当学生认为自己的教师是从内心积极工作时,学生就会把自己看成是较有能力的并认为自己也是受到内趋力推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和自我的指导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内部动机,进而影响创造性"。[9]有位教师在上一堂创新活动课时,预先设计了一个带有点、线和箭头的方形图案,让学生展开想象,同学们纷纷要求发言,但只讲了像钟表时针、路标等答案后,这位教师便匆匆收场,大约这位教师备课时就只想到了这几种答案,如果继续让学生讨论下去,很可能控制不了局面,这说明这位教师的驾驭创新教育的能力有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刚到大学以后,为了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处于青春期得我们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这个时候大学生心理问题就容易出现,那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之一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已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三、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四、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怎么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怎么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更快乐,更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就有了为之奋斗的欲望,为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人必须使自己努力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让单调乏味的学习充满生趣,使自己无忧无虑,身心健康,生活和平而安逸,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如何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呢?

缓解压力的方法:回家后先大声吼5分钟要将心里的怨气发泄出来;再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听轻音乐15分钟,过后你就会觉得心里舒服多了。或者你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向家人或好朋友倾诉,你也能得到解脱。希望通过心理调节,你能正确对待类似情况,使自己身心愉快。

你平时应该多听音乐,让优美的乐曲来化解精神的疲惫。轻快、舒畅的音乐不仅能给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而且还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松。开怀大笑是消除精神压力的最佳方法,你就忘掉忧虑,笑口常开。你还应该有意识的放慢生活节奏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要责备自已,这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同时也有助于舒缓人的精神压力。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要害伯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能正确处理事务。

你要广交朋友,经常找朋友聊天,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倾述不但可增强人们的友谊和信任,更能使你精神舒畅,烦恼尽消。

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乐观是生理健康的目的,乐观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乐观是学习顺利的保证,乐观是避免挫折的法宝。

相信自己一定能减轻压力,振作精神,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就能以良好的心态,增进友情,学习进步,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怎么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全文共 198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学生来说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对他们是很有帮助的,往往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就是适应的能力太差了导致精神崩溃,有的自杀,有的跳楼等,这些都是心理出现了问题,需要找到良好的方法来治疗方可痊愈。

1、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才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然而,由于现有教育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局限,在校中小学生中因心理素质较差而导致适应水平偏低或适应不良,学生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变化所出现的不适应的问题。

心理适应在心理学里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这说明,适应现象是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由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经常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一生中随时都要面临的任务,也是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正因为如此,当前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

2、怎样提高自己心理能力

(一)人拥有突破困境的自由

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心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生活在具体的客观环境中,对各种现实地反是非曲直,不是照镜子似的消极被动地反映,而要经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来能动地反映。由于每个人内部的特点不同,即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不同;个性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反映事物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同样环境下,对同样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尽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时期或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同一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以良好地适应环境。

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学会在繁杂的外界环境中整理、分辨、选择、回避,更精确、更有效地把握现实环境中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信息;更善于抓住复杂事物的关键,认识事物的本质,淘汰那些与我们生存发展关系不大的无用的刺激。那么,我们就会拥有突破困境,把握成功的自信与自由。(二)发展是积极的适应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环境的适应,从适应的方向上看大体上有两种:

一种是消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即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其结果是环境改造了人,而人未发挥自己对于环境的能动作用。例如,人在遭受了挫折的环境下,采取的消极的悲观态度等。这些人都是以压抑自己的潜能,牺牲个人心理机能和品质的发展为代价,这种对环境的适应是退化,而不是发展。

另一种是积极的适应。积极的心理适应是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任何环境中都存在着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和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消极因素。积极的适应是要正确地分析自身的特点及环境的特点,从对这二者的分析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时说: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他和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于人潜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正如他的胳臂、腿、脑、眼睛一样。马斯洛的观点虽然强调人的先天因素,但他给我们以启示:每个人都存在着潜能,环境只是才能发展的条件,而不是“种子”。我们对其理论的补充和修正是:潜能发挥的重要条件是个人的实践,个人在具体环境条件下的能动地活动。将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个性中的积极因素统一在自己能动地实践活动中,人就获得了一种积极的适应。发展是人对环境的积极适应,我们所提倡的正是这种积极的适应。

3、怎样培养学生心理能力

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应的关键是内部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教师采取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式,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提高适应水平。根据对心理适应内部机制的分析,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几项建议:1、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面临新环境的变化,要能够尽快了解新的要求,明确新的努力方向。2、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不适应的表现和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3、要培训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和好胜心,还要有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4、要增强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怎么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到新闻说大学生表白失败跳楼自杀,这不能不感慨现在的人们心理承受力比较差经不起挫折,那么怎么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1.加强分析能力。挫折坎坷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要分析自己的失败原因。以表白失败为例,是自己的方法不科学?那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是自己的魅力的不够?那么提升自己的形象。总之分析原因,正视现实,而非选择一死了之的逃避,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2.多加尝试。这一次表白被拒绝了,下一次卷土重来结果仍是未知的,仍有成功可能。多给自己机会尝试,即使屡战屡败,一旦习惯了失败,更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眼前一时的挫折就不算什么了。

3.提升眼界。困于自己的小圈子,眼里看不到大千世界,发现不了其他地方的美,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哇,不要这么凄惨。不要宅了,走出去,发现世界,你会发现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眼前的一时黑暗是暂时的,光明需要我们去等待,去发现。

4.拥有博大的胸怀。年轻人困于自己的小爱情无可厚非,但只看到自己的情感,而忘却了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忘却了建设国家的胸怀,拘泥于儿女情长,自己就渺小了,卑微了,心理自然不强大。只有心怀宽广,心系祖国,些许小事你也就能承受了。

5.满怀希望。对人生绝望了,悲剧就容易发生;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希望,世界是美好的。每天暗示自己,新的一天,去发现美好!

6.一颗勇敢的心。不畏失败,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重头再来,因为年轻就是资本,时间是世界上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你还挥霍的起。

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想要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怎么调节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一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其实应该树立自信心,并且增加人际交往经验。只有通过不断的跟社会沟通技巧,才能够慢慢的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要是碰到了人际交往的失利问题,往往会让一个人变得异常的痛苦,甚至会产生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1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是碰到了一些负面情绪的时候,也需要适当的学会跟他人沟通交流,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找家人朋友的帮忙。

2

处理好挫折方面的问题

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心态,不能总是沉浸于过去的失败中。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们面对挫折时,想要让自己更加独立更加成熟,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3

适当的去闯荡世界

平时我们要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在社会中尽可能的多承担一些工作任务。在游戏里面多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项目,运动的时候参加长跑马拉松等等富有冒险精神的运动项目,才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能够慢慢的改变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导致学生心理疾病的原因

全文共 1647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从各种制约因素的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以说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学生心理疾病的出现。

导致学生心理疾病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家长的一厢情愿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同时,在教养方式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错误观念和方式来教育孩子,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随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孩子根本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此外,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如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正是缺乏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紧张的节奏和巨大的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这三种因素都是引起学生心理疾病最重要的原因,不管是家庭还是个人,对于有心理疾病的学生都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调理,帮助恢复其身心健康,对于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哪些等问题来说,可以去找到相应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学生心理焦虑的原因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虽然还没有成年,不过身体和大脑发育都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于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自己也会一些外在的因素出现心理焦虑的现象,中学生心理焦虑的原因都有那些呢?

焦虑是由过分紧张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形成焦虑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现在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绝大多数家长意识到子女今日所受的教育直接决定着他们日后的情形,于是乎买资料、置电脑、请家教;考试成绩时时问,升学警钟天天敲。为了实现升学目标,促使孩子全力以赴,于是乎,除了孩子的学习,其余的一切均由父母承包,娇生惯养下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劳的精神,缺艰苦奋斗的意志,缺战胜困难的勇气;“温室里的花朵”心理脆弱,逃避困难,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对学习、对父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尤其是当学生考得不理想的时候就横加指责,乃至以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为惩罚,长久为之,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下,极容易感到压抑,潜意识中的不良情绪积淀后便会导致心理焦虑。

2、学校因素,繁重的学习任务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承受的压力,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对学生使出杀手锏,即加强应试的频率。频繁的周练、月考,加之期中期末考试象炸弹般向学生轰炸而来;考试成绩的优劣,所处名次的先后依然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促使学生们“力争上游,再创佳绩”,学校领导会大谈“唯分数论”,各科教师也会为该科成绩的提高而不遗余力,同学们也会羡慕推崇成绩佼佼者。这样一来,成绩优良,进步明显的自然大受欢迎;成绩较差,屡屡退步的当然处境艰难了。优等生担心名次下降,中等生害怕进步不大,后进生唯恐又遭失败,各类学生都会在考试前忧心如焚。考前紧张、考后情绪波动较大。

3、人际关系的因素,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同他人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来克服焦虑,反之则会增加焦虑发生的可能。比如师生关系,教师如果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及时疏导,会使学生增加对老师的抵触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隔膜,容易引发学生心理焦虑问题。学生之间也是产生人际问题的重要方向,尤其是住宿在学校的学生,学生们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更多,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性格往往会增加摩擦的可能,一些矛盾和误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影响,引发不安而烦躁的情绪反应。

4、青春期的烦恼,青春期是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容易出现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另外,学生情绪情感激荡,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且时而表露时而内隐,如果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便会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中学生引起焦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家长想要知道如何消除学生焦虑症,那么就要找到引起学生焦虑的原因,这样才能有效的调整好中学生的心里问题,多关注,这有很多的校园安全知识,对于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若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话,那么在遇到挫折时就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心理,或者说会将痛苦无限放大,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不好过。那么,您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下。

操作方法

1

积极的心理暗示。

人的意念产生的力量是无限庞大的,所以当你每日都给自己催眠,自我暗示自己一定能行,自己是最勇敢的,不怕任何的困难和挫折。那么,在遇到难题时你就不会胆怯,能更好的去迎接挑战。

2

借助榜样的力量。

榜样,有的时候也能给予我们坚强的力量。一旦遇到不容易解决的难题,我们都想一想我们的偶像是怎么解决的,他们给我们树立了怎样的榜样形象。我们一想到这些,内心就会充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3

领略小小的成就。

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因为他们自卑,而解决自卑的办法就是尽早确立自信。所以,我们不妨给自己设立一些小目标,一旦我们能取得成功,我们就能领略这些小小的成就,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自信的人,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都会比较好一些。

4

要有执着的追求。

一个人若是有执着的追求,就能一直不停的热爱生活,主动去承担生活中所要面临的各种风雨,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这类人在解决各种不愉快事件时,能够用无所畏惧的勇气去解决难题。所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相应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心理承受能力差 如何培养孩子的承受力

全文共 2535 字

+ 加入清单

父母由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导致了出现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因此很多家长都想知道解决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的方法。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呢?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的心理活动已成为如今社会很多父母所关注的问题,怎样解决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是很多父母都想了解的,下面小编就分享一些方法给大家。

如何培养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一、树立独立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表明,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能力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根源所在。

因此,作为父母,应尽量让孩子个人决定和处理个人的事。只要不是坏事,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就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

二、表扬也应适当

许多的孩子是在充满赞扬的环境里长大的。即便做了一件该做的事,周围的人也会赞不绝口;而且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往往也会出于疼爱而护其短处。

这会使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虚荣,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吵闹。这样的孩子当然无法经得住人生道路的上困难与挫折。

三、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然会不可避免地面对一些心理压力,如成绩不良,被他人威胁、侮辱、打骂,家庭的不幸等等。

这时,家长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能使孩子对人生中的挫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

四、有目的地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和身体一样,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能促进健康。在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方面,“挫折的教育”或是“耐错的教育”都是很重要的。

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出点难题,在他们失败、失意的时候给予鼓励,教育孩子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竞争,这样才能使他们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雨。

五、管理好孩子情绪才不怕挫折和困境

认识自己的情绪并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能保持稳定的心境,这无疑是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基石。

首先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的坏情绪影响到孩子,身体力行地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情绪。

六、让孩子有一个畅通的情绪宣泄渠道

在孩子悲伤沮丧的时候,也让孩子尽情宣泄,就让他去哭个涕泪滂沱,而不是劝孩子“别哭别哭”,“男孩子不能哭”这样的话。

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或者什么都别说也好,就抱着孩子。4、5岁以上已能够独处的孩子,给她空间和时间去消化自己的情绪,帮孩子轻轻带上门就好。

总之,家长、老师不要一味地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捧,而是要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乐观开朗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原因

原因之一:心理封闭

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因而遇到烦恼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原因之二:压力过大

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期望过高,学习、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学生的身心。有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升学无望,便忧虑重重,丧失信心。如缺乏指导,易走极端。

原因之三:未经挫折

有的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未经挫折。平时看去意气扬扬,偶遇挫折却一蹶不振。

原因之四:被动地位

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方式管理下,绝大多数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逐渐丧失了主体意识,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他人,一旦失去依赖,便无所适从,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原因之五:知识贫乏

学生课内学习内容比较单纯,课外阅读面又比较狭窄,对怎样进行心理调节、排除忧虑、培养意志,以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则相当贫乏。

遇到麻烦、挫折,便难以承受,无法解脱。有的则对青春期生理变化一无所知,对一些正常变化也无端地惊慌失措,成为思想包袱。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心理

1.正确的自我观念

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行为举止才能得体,学习和工作才能适应,才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如果自我观念不正确,他可能自视甚高,自以为是,去做力不能及的工作;他也可能自惭形秽,不能以本来的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心地坦然。

2.适度的抱负水平

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变化趋势如何等。

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与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扬长避短,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

一方面克服困难,改造客观;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以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

3.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与人相处时,其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对其所归属的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总乐于牺牲个人的欲念去谋取集体的幸福。

4.个人与社会的融合

当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的要求和他人的幸福发生冲突时,要放弃或修改自己的行动计划,以谋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5.吐出心中的积郁

不良的情绪长期闷在心中,会影响大脑功能,造成心理失常。思维情绪上的问题只有将它倾吐出来,心情才会感到舒畅,心神才能安宁,问题才能得到积极的解决。

怎样培养孩子自信心

一、亲身做他们学习的榜样

1、展示你的行为

利用你的日常行为,让宝宝看到你如何用平静和积极的方式去处理日常的情况。这是让孩子学习最快速的方式。

2、教导他们积极的心态

当遇到不愉快或令人沮丧的事情时,教导孩子如何以积极的态度去做出反应和处理事情。积极的态度可以在很多方面帮助到孩子。

二、接受并承认孩子的情绪

1、从不取笑孩子

从不在孩子或其他人的面前,取笑孩子。让孩子显露情绪可以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感觉,并且以更好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2、学习接受自己

当孩子开始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时,他会学着接受自己的行为,并且了解如何让自己更好的运作,不再任由情绪控制自己。

三、试着同情你的孩子

1、情绪并不可耻

当你同情你的孩子时,会让他感到安全和对自己有自信。同情你的孩子会让他知道,他的情绪是重要的,不需要感到羞耻或隐藏。

2、不完美是好的

当孩子事情做不好的时候,不要去责备孩子,同时也要他们明白,他们如今没有必要让自己做什么事都是那么完美。

结语:以上的文章内容就是针对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相关分析,虽说父母为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而努力的工作,但是也要顾忌到孩子的想法,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导致孩子承受力差,逐渐的自卑下去。希望今天的讲解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学生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那么学生依赖心理产生原因是什么呢?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家长的过分溺爱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

中国家长的心态就是不能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所以孩子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期的生活模式让他们养成了不良习惯,他们对父母产生了依赖,失去了对生活的责任心和独立性,同时在心里也产生了一种不合理思想,他们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当父母稍微做的不合他们的心意,他们就开始埋怨,与父母对立,甚至打骂父母,更不用提什么感恩父母了。

二、父母不良的教育模式让孩子产生了错误的行为模式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教育孩子,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本身的感受,总是一味地追求大人心中孩子的成长方向。而当孩子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时,很多家长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他们所谓的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家长的打骂教育让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同时也通过模仿,从父母身上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当他们不满意的时候,就会打架或者乱摔东西,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有的人不知道如何面对学生的过分依赖,其实对于依赖严重的孩子,我们要找到消除的方法,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学生心理浮躁产生原因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浮躁心理是当下青少年比较常见的一种通病,往往会表现为行动过于盲目,缺乏一定的思考能力,做事没有一定的长远打算,经常会见异思迁,而且急于求成,不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学习和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中学生心里浮躁产生原因最大的因素包括哪些呢?为了更好地去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调查之后,总结了以下方面的经验。

浮躁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长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在进行着大调整,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出现急躁的心态,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2、与遗传有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3、意志品质薄弱

有的父母只知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因而造成有的孩子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为了能够改变孩子出现的浮躁心理,父母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尽可能地去指导孩子,能够让孩子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了这个志向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提高自己的崇高理想,具有一定的追求,让孩子有一个自身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够消除孩子出现的浮躁心理,能够去避免浮躁心理的蔓延。提示父母,父母一定要扬长避短,让孩子能够考虑到自身的条件,不要给孩子强压一些压力,应该让孩子能够自由的发挥,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如何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全文共 166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化增长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被网络包裹着,每个人都在自觉或被迫地做着加速运动。因为高节奏,严重缺乏古人那种寄情山水,调剂情绪的时间。因此心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成年人尚且为此所困,更何况孩子。而心理承受能力低下,是心理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有意识地训练,帮助孩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是每位家长的责任,需要重视起来。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正确地关注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被全方位过多的关注了,他们内心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没有自由感。

关注是有必要的,但需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如:不能向孩子灌输“你必须学习,你不学就会…….”的理论。这会让他会感受到是在被动学习,从而影响到他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效率。而应换一种方式,启发他“你们真是遇到好时代了,你知道王冕吗?他想学习,但没有钱买书,只能去给地主家放牛,后来他想起了画画赚钱买书的方法,他先是用树枝在沙子上画画…….”然后你再讲讲你小时候的情况,再谈一些世界级的成功案例。总之,以情动人,让孩子认同,不反感;然后,以新奇的东西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内心不抵触,心理就不产生相关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增强。

不迁就,从小接受挫折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绝不迁就,即使哭闹得厉害也置之不理,等他哭闹完了,再稍加引导,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引导时切忌急功近利。尽量利用一些微小的、孩子能理解的事情来灌输正确的思想,如编一个童话故事,把孩子喜闻乐见的童话角色放进去。

常常接受一些小挫折,慢慢地孩子会懂得世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道理,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提高了。

耐心训练,不急躁,懂得等待

孩子想要的东西,不是很急迫时,有意识地拖延,使他学会等待。如,你正在做家务,他就要求你带他出去玩,这时你就得坚持住,不要屈服于他的哭喊。但是要给他合理的解释,并且事后要立马兑现承诺,要讲诚信。

懂得等待,有耐心,孩子做事才不会急于求成,急躁,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体能训练,增强耐力

通过体能训练,不仅能使孩子增强体质,还能提高身体协调性,思维敏捷度,更是一个增加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办法。但是有一原则是,体能训练必须坚持形成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条件允许可以参加一些培训,如跆拳道等。

目标训练,让孩子从小就有自我实现的意识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然后把目标一步步分解到他每一天的具体行为。为了配合和激发孩子履行目标,大人也要设定目标,定期讨论总结,共同进步。

孩子有了目标的指引,大局观、全局观得以形成,自然不会被小的迷雾遮挡眼睛,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应提高。

鼓励并引导孩子多结交朋友

交朋友,是文明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生活之一。学生时代结交的朋友,往往是一生的财富,多交朋友,倾诉的对象就多,内心释放压力的途径就多,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成倍增加。更何况,交朋友还是同时提高各种情商素质的最好方法。

加大阅读量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书,你就能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登高自然能一览众山,小事小非何足道哉?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不会低。

经常讨论一些名人的成功故事

各行各业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不仅归功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在一些通用的素质方面也非常优秀,比如,他们通常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然很强。了解这方面的故事,有侧重地和孩子讨论,让他从中得到启发。当遇到问题时,孩子会不自觉的调用相关的人的处理办法,心理难关自然通关。

学会价值评判,懂得放弃

在名人的成名故事中,常常充斥了“坚持就是胜利”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现实却并不单一,要让孩子学会价值评判的方法,懂得放弃,不能一根筋。坚持的付出和放弃的代价,怎么思考,怎么评判,让孩子的思维充满理性的光芒,被小小的挫折攻破的几率将非常低。

没有做不到,只要想到。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你有这样的迫切需求,方法就在你身边。想要了解更多的学生意外伤害知识请到,这里我们会为大家讲到学生在校意外受伤怎么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学生心理焦虑的原因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心理所想的比较复杂,不像过去小学生那样单纯,毕竟随着社会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很多小学生因为很多原因导致心理焦虑,那么小学生心理焦虑的原因都有那些?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学生承受不了压力跳楼原因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社会是个压力丛生的社会,不但成年人面临着各种压力,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不小,那么学生承受不了压力跳楼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一、独生子女综合症

“独生子女综合症”,这个术语或许太专业,我想也就是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独生子女在家庭资源的分配中缺乏竞争导致的孩子心里素质差,不能正确应对挫折。

二、课业繁重,前途迷茫,自我价值感缺失

繁重的课业,和飘红的成绩单,让他们觉得自己无用、无前途,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您的孩子,学习成绩决定不了一切!

三、用极端方式惩罚父母,测试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

这也是孩子们做出类似跳楼或其它过激性事件的一个心理因素。

四、根植于孩子内心的孤独

家长们白天忙工作,忙挣钱,回家抱着手机,这已经是家庭常态,孩子呢,你不让玩手机,“孤独”如何排解?这在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明显。

五、沟通不畅是个大问题

沟通,沟通,沟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争取让你的孩子和你好朋友一样的交心!

六、当今时代学生的学习与手机网游的关系处理问题

这是一个“手机”“互联网”这对“畸形”双胞胎出现后的世纪难题!

七、孩子无处疏解的情绪出口

好情绪是资本,坏情绪是成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一定的情绪,情绪要给予合理的出口,如果情绪不处理,它将一直存在下去,情绪不会自行消失(除非生命消失)。

八、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这又是沟通,尝试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争取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原因,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成为眼下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我们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报道,学生是社会的未来,现在重要的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先带你来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只有知道“病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难题。

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如下;

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就会停留在原始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父母不和或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3学校竞争带来的无形压力,由于学校和家长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高低,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上的包袱,学生会不自觉的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发展的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了解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我们在来看看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厌学,焦虑,逆反等,希望家长可以根据这些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问题。

友情提示,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学习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校园安全知识,竭力为你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怎么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如何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吗?下面我来告诉大家吧。

操作方法

1

倾诉:如果你觉得自己心理承受不住的时候,你就把它说出来吧。可以和自己的父母或者朋友说,有他们在,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加好。

2

看恐怖片:如果你想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你可以选择看恐怖片。通过看恐怖片,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有所提高。

3

看励志书: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心里承受能力,你可以看一些励志的书籍,通过别人的故事来给自己找到安慰。

4

直视: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每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不要逃避,直视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网络是现在不困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迷恋网络游戏,那么怎样解决有网瘾的学生呢?下面为大家介绍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原因对策,让大家了解学生迷恋网络怎么办。

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原因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由童年时期对家庭的依赖,转向了对同辈群体的依赖。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玩伴,网络游戏是通过网络使人与人连接在一起的,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快了人们交流信息的速度,从而使他们在网络游戏中能轻易地找到“玩伴”,他们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与各色各样的人进行交流,有了更多的选择朋友的空间,扩大了自身的交往范围。因此,网络游戏行为满足了小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的需求。有玩伴就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很容易的体验到了一种团队合作的愉快,增进了友谊,获得了归属感。特别是性格孤僻的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家人或朋友的关照和帮助,而在网络游戏中能找到知己和倾诉对象,寻得帮助和安慰,更容易成瘾。

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怎么办

心理咨询实践表明,孩子过度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往往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系,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崔丽娟教授强调,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满足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归属和成就体验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是减轻他们对网络游戏依赖程度的有效途径。比如,如果孩子有游泳或者是其他的爱好,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并且帮助孩子在他的兴趣方面做得更出色,这样既能够使孩子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发泄掉过剩的精力,同时又能够使孩子在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兴趣爱好时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乐趣,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孩子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想要了解更多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请到。在这里你可以学到更多的学生安全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