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孩子厌学了,如何调整(合集七篇)

浏览

4426

文章

7

篇1:假期过后,如何帮助孩子调整睡眠?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大人们平时忙着工作,所以,一到节假日,很多人都忙着带着孩子参加聚会,难免会影响到孩子的作息时间。那么,假期过后,如何帮助孩子调整睡眠?就让的小编和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如何避免孩子的作息错乱

1、纠正宝宝睡眠时间不对的情况。

宝宝的睡眠时间都是随着大人的,所以,家长应该先将自己的睡眠时间进行调整,白天尽量不睡觉或者减少午睡的时间,然后晚上按时睡觉。这样才能尽快的将宝宝的作息时间调整过来,从而保证孩子白天有充足的精力玩耍和学习。

2、多带着孩子进行户外运动。

因为大量的户外运动既能帮助孩子锻炼身体,又能消耗孩子的体力,这样孩子在疲劳的状态下才能更容易入睡,也会睡得更香甜。

3、尽量避免和孩子玩较剧烈的游戏。

剧烈的游戏会使孩子的心情难以平静,家长不妨多带着孩子玩玩拼图,画画,或者给孩子讲故事。这些活动既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又能帮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从而更容易入睡。

4、保证孩子有一个安静的入睡环境。

嘈杂喧闹的环境使孩子难以入睡,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家长应该尽量避免在家里聚会或者打牌。

二、如何调整孩子的作息规律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通常一到假期就会狂吃狂玩狂睡,晚上很晚才睡,白天睡到日上三竿也不起床。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不要想着通过口头教育的方式来改变自己孩子的习惯,也不要想着一下就将孩子的作息调整过来,毕竟一段时间养成是习惯没有那么容易改变,所以家长不妨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才调整自己孩子的睡眠。

1、每天早睡半小时。

家长可以每天一点一点的提前孩子睡觉的时间,注意不要一下提前2、3小时,这样会导致孩子强烈的不适应感,从而使孩子可能到了以前睡觉的时间还睡不着。家长应谨记循序渐进的原则。

2、注意营造睡眠的环境。

家长可以提前将家里的电视电脑关闭,保持安静的环境,然后可以调暗灯光,轻声细语的讲话,将孩子带入一个舒缓的环境中,然后给孩子讲讲睡前小故事,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哼一些类似摇篮曲的歌谣,过段时间,孩子就会进入一种想要睡觉的状态,这样孩子就能很快的进入睡眠了。

3、不要让孩子在睡前喝太多的水。

夜里起来上洗手间不是一个好习惯,所以家长应该控制孩子临睡前半小时的喝水量,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孩子受尿液的干扰。

由于年龄小,孩子的自我调整能力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差,孩子的作息时间往往会受到干扰,特别是在假期,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的成长。如果你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好处等有关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继续关注儿童早期安全教育安全常识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到初中,孩子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

全文共 2831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初中孩子心理状态如何调整

从小学到中学这个转变中,孩子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以及家长如何转变?在此我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剖析如何携手帮助孩子度过小学升初中的心理过渡期。

一、孩子的“主体”角色

初中一年级既是中学时期的起始阶段,又是小学升初中的过渡阶段,虽然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音符,但是只有把前面的音符谱好了,你的人生才能演奏出华美的乐章。所以作为一名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来说,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一种“成长靠自己”的“主人翁”精神,抛弃对父母、对老师的依赖,让自己主动地去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人而异,但是只要你充满信心,去面对新的挑战,在适应中进步成长,上好你的第一节课,做好你的第一个课间操,写好你的第一份作业等等。这些诸多的第一次,都是全新的第一次,只需要你勇敢地去正视它们,做好它们,那么你就已经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初中阶段的学习知识量要远远多于小学,不仅知识面广,深度难度也加大,这个时候孩子就要相应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未动,兴趣先行。带着兴趣去学习不仅能轻松地学习,其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此外学习“三部曲”更为重要,课前预习、听课以及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内容要与下—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一致。要能够找出上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自己看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要作好记号,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课。除此之外,在预习中,如果发现课堂中需要用到的学过的知识自己已经忘记,要及时复习,防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听课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初中阶段增加了物理和化学等思维比较严密、逻辑性比较强的科目,这个时候不仅要听懂,力求记住,还要理解,更要手记,这就需要耳、眼和手的协调配合,这与小学阶段的听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越是新学习的知识,越是容易

遗忘。因此,上完课以后要及时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暂时巩固所学的东西。课后复习可以采用回忆法、通读教材法、整理笔记法和做练习题的方法。

第三要学会自制自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也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和他人不同的学习习惯,但是好习惯却都能帮助一个人提高学习效率,使他终生受益。但是良好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一时之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多次练习之后才能逐步形成。

第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学习。当然人际交往的前提是孩子要有一个自信、乐观向上的自我认知,要敢于秀出自己,展示自己,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良好的责任感,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他人,学会和他人合作,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忍让都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慢慢培养的。

二、家长的“关注”角色

在孩子转型期的过程中,家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亲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从父母、亲人身上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解决问题和冲突,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父母的角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各个阶段的转型期。小学升初中不仅是孩子学习上的转型期,也是个性发展的转型期,所以这个时期家长担当的是“关注”的角色。关注不仅包含生活中的吃穿冷暖的关心关怀,更重要的是家长对这个时期孩子思想变化和生理变化的重视和疏导。

在过渡期不仅孩子在心理上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家长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上发生剧烈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成人感、独立感的增强、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及情绪“闭锁症”等方面。少年从自己的身体变化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对父母的反复叮咛、包办代替感到厌烦,他们常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父母的话不仅不太听得进去,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顶撞父母。而许多家长也把进入中学看成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似乎进中学成了孩子长大与否的“分水岭”,对上中学的孩子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但是值得家长们关注的是,尽管进了中学的孩子开始长大,有了独立的愿望,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大人看,但毕竟他们还未能脱离童年时期的许多幼稚行为和心理,其身心发展远远没有达到能够自己处理事情的程度,他们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关心,只是不希望家长用过分唠叨和呵护的方式。

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家长了解孩子由小学生转变为初中生有一个过程。要注意其过渡阶段家长和孩子彼此都有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孩子不能在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家长的许多观念一夜之间也不可能改变,仍在无形之中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尽可能要求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家长会或家访让家长们知道:做父母的首先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其次,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应平等商讨,如果孩子脾气倔强,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粗暴和强制的方法更是错误的,切忌霸道作风。第三,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采取热情关怀的态度,

亲切温和的语气,尊重理解的氛围,此时,孩子便可感受到父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才能得到交流,孩子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引。

三、教师的“引导”角色

进入新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面对如此庞大、繁杂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担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重任的基础教育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国际基础教育新理念不断出现,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关心生存教育、理解民主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这些新理念不仅为基础教育的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更冲击着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强调创造精神和人文关怀,日益提上教育日程。关心过渡期的孩子就是这种“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所以教师就更要重视这个过渡期,是否能顺利过渡决定着孩子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过渡期青少年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途径、新机制,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广泛联系家长,教育引导孩子,切实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时期。要清楚每一个孩子的切身利益都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一个孩子出了问题有可能影响一个家庭的安定,进而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知人”才能“善教”,只有携手家长帮助孩子才能顺利闯过中学关。要让家长和孩子同时了解过渡期的三大转变,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教师可采取召开家长会、学生心理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孩子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家庭联系本交流孩子点点滴滴的变化,及时掌握孩子学习、思想情况;定期举行学生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调整自身心理状态。

总之,如何帮助孩子有效度过小学升入初中这个“断奶期”,不仅需要孩子发挥自己的主体角色,更需要家庭的密切关注和学校的引导配合,在不断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方式必须植根于新的教育理念中,不仅寓教与校,更要寓教与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讨好型孩子怎样调整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讨好型是萨提亚提出的生存姿态之一,特点是非常关注他人的情景,却丝毫不在意自己,常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现,讨好者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忙于平息各种麻烦。

讨好型孩子怎样调整

讨好型孩子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习惯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处于弱者的位置,需要讨好他人。当获得别人帮助时,他们又会觉得受宠若惊,觉得自己承担不起别人的恩情。讨好型人格的本质就是低自尊。

大人可以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爱人不如爱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必须要去讨好别人,可以给孩子讲述名人故事,让孩子知道,即便是最伟大的人也是优点缺点对半分的,家长和老师还要教会讨好型孩子如何对待别人的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如何调整孩子的青蛙肚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常常看到宝宝胖胖的小肚子,像小熊维尼的肚子一样圆滚滚,真得好可爱啊!不过有时候妈妈得注意了,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调整孩子青蛙肚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调整孩子的青蛙肚方法5:宝宝生病及时治疗

宝宝若出现腹胀合并呕吐、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肛门排便排气不畅,甚至有发烧、解血便的情形,或肚子有压痛感,或合并呼吸急促,或在腹部能摸到类似肿块的东西,应特别注意并尽快带宝宝就医检查治疗。

调整孩子的青蛙肚方法4:调整饮食结构

某些固体食物也可能导致嗝气、腹胀,比如谷物粗粮,有些蔬菜如豌豆泥、黄豆泥等都含有可导致大肠胀气的纤维。而猕猴桃、梨、菠萝、果汁等含有高浓度糖分也是导致婴儿腹胀的诱因,应少吃。

调整孩子的青蛙肚方法1:腹部按摩

多给宝宝的腹部进行按摩,可顺时针按摩5分钟。或腹部使用驱风油、用温毛巾敷盖也有帮助,这些有助于肠胃蠕动和气体排出,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调整孩子的青蛙肚方法7:奶瓶喂养注意方式

人工喂养的宝宝,应当注意让奶水充满奶瓶嘴的前端,不要有斜面,以免让宝宝吸入空气。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在宝宝吃奶的时候,宝宝的嘴与母亲乳房的位置摆放不适当的话,那么,宝宝就有可能吸进过多的空气,以至于嗝气或腹胀。正确的姿势是最好让宝宝的脸正对妈妈的乳房以保证他的嘴将乳头和乳晕全都含住。

小编提醒:

宝宝如若出现肚胀的现象,一般多为消化不良,肠胃疾病而引起的,不如宝宝知识轻微的肚胀并没与什么其他严重的疾病,只需家长给用药物或其他的方式治疗,如若还出现其他一些症状,那家长还是带孩子去医院治疗吧。

调整孩子的青蛙肚方法6:母乳妈妈少吃糖

如果母乳中含的糖分过多,糖分在宝宝的肚子里过度发酵,也容易使宝宝出现肠胀气,这时妈妈就应该注意限制自己的摄糖量了。此外,如果怀疑自己的进食可能引起宝宝腹胀,那么,母乳喂养的妈妈就应该将那些有嫌疑的食物,如豆类、玉米、红薯、花菜以及辛辣食物从饮食中剔除掉。

调整孩子的青蛙肚方法3:宝宝哭泣多安慰

当宝宝哭的时候很容易胀气,遇到这种情况,爸妈应该多给予安慰,或是拥抱他,通过调整他的情绪来避免胀气的加重程度。

调整孩子的青蛙肚方法2:不要让宝宝饿得太久后才喂奶

宝宝饿的时间太长,吸吮时就会过于急促而吞入大量的空气。所以要按时给宝宝喂奶,并且在喂奶之后,轻轻拍打宝宝背部来促进打嗝,使肠胃的气体由食道排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家长应该怎么改掉孩子任性的毛病?需要怎样调整?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总会不顾场合、不顾地点的任性,让很多家长的面子磨不开。一般孩子任性都是家长惯的,那么怎么改掉孩子任性的毛病呢?

1、当孩子任性乱发脾气之后,即使孩子已经平静下来,并主动向家长示好,家长也要刻意对他们保持冷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行很让家长生气,然后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任性或乱发脾气,慢慢就可以改掉孩子任性的毛病。

2、当孩子任性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时,应该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让孩子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答应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不能向孩子妥协,长时间的磨练,孩子就会理解家长,会改掉孩子任性的毛病。

3、孩子发脾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实现自己的心愿。因此,父母可以视而不见,让孩子闹腾。当孩子闹够了,见父母还是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这样哭闹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坏习惯。

改掉孩子任性的毛病的方法是比较多的,上面这三种方法是比较常用的,使用效果比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幼升小:首先要调整的是孩子的作息时间,小学作息表分享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作息时间会发生变化。针对这种变化,家长需要做好适应和调整的准备。在本文中,我们分享了小学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以便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

小学的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的不同,周一至周五分为两种类型。周一需要早上8:10前到校,参加升旗仪式。中午12:05放学,下午14:20之前需要到校。一、二年级下午只有一节课,不参加学校托班的15:00放学。周二至周五需要早上8:30前到校,中午12:05放学,下午14:20之前到校。下午如果不上托班,接孩子的时间与周一不同,是15:20。如果孩子参加学校统一的托班,一般是17:30或者18:00统一接。

与此相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较为宽松。周一至周五需要在8:20之前入园,在幼儿园吃早饭。中午11:30左右吃午饭,午餐后散步、午休2小时。下午起床吃小点心、水果。16:30吃晚餐。17:00-17:30离开幼儿园回家。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作息时间仅代表本文所了解的学校,实际情况可能因学校而异。因此,家长需要留意所在学校的具体作息时间表。

对比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小学的作息时间更紧凑了。孩子需要更早地起床,因为到校时间会更早。中午就餐时间会稍微推迟,因为需要适应一上午4节课的学习。如果孩子参加学校的统一托班,家长需要考虑孩子中午在哪里用餐,以及下午在托班中的学习安排。同时,家长还需适当增加孩子的户外运动时间,保护视力,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更高的学习要求。因此,家长需要帮助孩子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长帮孩子调整考前心态必做十件事

全文共 130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不少家长都表现出了焦躁不安的情绪,他们非常渴望能够从专家那里了解到一些在最后冲刺阶段该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的好办法。专家建议,考生家长应该在最后冲刺阶段做好下面十件事情。

一、家长情绪力求稳定

在高考前,特别是孩子在家备考期间,家长要摆脱各种外界的干扰,经常保持比较平和的心态,这对孩子能以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考试是很有意义的。高考前,家长也会对高考的各种动态有所反应,但是,要冷静对待,要有分析地对待,更不能把一些小道消息随便传给孩子。

二、家长心情要愉快

高考前,家长心情好,家里气氛好,就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备考是很有好处的。有些家长在高考前担心孩子考不好,整天愁眉苦脸很少说话,其实,孩子一看就知道父母紧张,父母害怕,而这种情绪或多或少会传染给孩子。因此,高考前家长一定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平和的心态。

三、只要尽力就行了

有人曾经对状元进行采访时问他们的父母在高考前是如何要求他们的,他们很多人告诉我,父母只说了一句话:只要尽力就行了。父母说了这句话自己感觉有定心丸,自己肯定会尽力的,这样减少了不少心理压力,就会从容地应对高考。

四、创造安静的复习环境

安静的复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平心静气、情绪稳定地进行复习。吵闹的复习环境将使孩子心情烦躁,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复习效果。在这里我特别提示家长,在孩子高考备考阶段尽量少会客,最好不会客,如果实在不得不会客则最好在家庭以外进行,不要在家里进行。

五、督促孩子娱乐与运动

高考前夕孩子在家复习大都是非常用功的,一做题就是一个上午或是一个下午或是一个晚上,有时搞得精疲力竭,头昏脑涨,不仅影响心情,也影响复习效率。在这种时候,家长就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做必要的轻度运动。

六、确保孩子健康

有些家长误认为高考前应该给孩子加强营养,给孩子吃大鱼大肉。我觉得,其实那没有必要,孩子平时吃什么就吃什么,孩子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孩子食欲好,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的营养都会得到满足,关键是要做到营养平衡。

七、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我建议在高考前家长经常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利用吃饭后的时间散散步,相互沟通,让孩子把心里的压力、心里的话、心里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就是做好心理调节成功的一半。当然,高考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沟通要讲究时间、地点和条件。不能是孩子正在复习功课时进去就聊上几句。

八、防止对孩子的过分关注

有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孩子在那复习功课时一会儿过去给孩子冲杯热牛奶,一会儿过去给孩子送块西瓜,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旁边陪读。这种过度关怀孩子的做法使孩子产生压力,心想,一旦考不好,怎对得起父母的关心……

九、准备一个小药箱

高考前,孩子在家备课期间有可能身体上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感冒、胃肠的不适等。孩子复习很忙,这些小毛病他顾不得上医院去看。其实,只要家里准备一个小药箱,孩子一旦出现什么身体上的不适,服点药就可以解决了,没有必要往医院里跑。

十、督促孩子做好考前物质准备

高考前几天家长要督促孩子做好考前的物质准备,把橡皮、小刀、格尺等准备好,把准考证等准备好,最好都放在一个口袋里。而且要督促孩子看看考场,讨论一下一旦在去考场的路上发生交通堵塞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