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孩子有了厌学情绪怎么办吧(实用20篇)

浏览

1164

文章

78

篇1:解决自闭症孩子情绪问题,这位妈妈的方法一针见血!

全文共 213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给孩子做家庭训练时,孩子极易出现不配合,情绪失控的场面,这时家长极易采取不当手段来制止孩子的哭闹情绪,结果适得其反。每次训练都半途而废,长此以往,不仅家长处于半放弃状态,孩子也没能获得技能提升。

那么,孩子突然情绪爆发的原因在哪里呢?

曾有一位成年自闭症患者,他这样写道:每当自闭症的症状出现,我很想去克服它,不被那些症状控制,但是我做不到,这种冲突会让我大发雷霆。接下来就更加崩溃。我想要控制这种局面,但是却做不到,我的大脑完全被愤怒充斥着,于是……我只能捶打自己的脑袋,宣泄情绪。

我们从理论角度来看,自闭症孩子情绪突然爆发,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生理问题——孩子身体的不适影响到情绪。

2.感知觉异常——自闭儿童很多伴随感知觉异常,外界的信息经常让他们不堪重负,每天大多数时间面临着感觉超负荷的危险。

3.认知理解和表达障碍——有的自闭儿童不能理解发生的事,看不懂我们的表情,听不懂我们的语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感受,他们往往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

4.大人的错误强化——一种是寻求关注;另一种是当孩子有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者想要逃避。这种由于家长错误强化引起的情绪问题,占到高功能孩子情绪问题的绝大多数。

5.刻板行为——被破坏奇怪另类的刻板行为如果被训练者试图阻止、改变,往往就引起孩子的强烈反应。

清楚原因后,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冷静下来呢?下面分享一位妈妈的经验心得,她通过日常实践,不断总结,结合专业理论指导,摸索出一套成功改变孩子情绪问题的方法,使孩子的配合性大大提高。

案例分享

球球,女,2岁6个月(内容由孩子妈妈亲述)

●孩子初期表现:

孩子一岁半左右发现与同龄小朋友有差距,一岁八个月带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疑似自闭症。孩子表现为:无语言,不应答,目光短暂,情绪问题严重。

●初期训练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开始训练时,孩子极度不配合,出现大量情绪问题,我们也容易手忙脚乱,不知道要怎么继续,孩子很不听话,方法不好执行,持续一段时间,都要没信心了。

经过老师的建议,我们每天拍小视频发给老师,老师看过视频后,给我们分析原因,建议降低要求,分解步骤,每次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强化,及时辅助,及时强化,根据老师的引导,训练了一段时间,孩子开始变得配合,慢慢摸到了规律。

三个月后,孩子的配合性有很大提升,认识的东西多了,大部分简单指令可以执行,会配对,分类,生活中让孩子帮忙做点事,孩子也会去做,比如做家务、丢垃圾、拿衣架等。

●帮助孩子改善情绪问题具体做法:

孩子情绪问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面对不同情况下造成的情绪问题,家长可以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状况1:生理问题

当孩子的情绪行为发生时,我会先看看孩子是否受“生理因素”影响,如饥饿、渴、快速生长期等因素。这就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起居,做到悉心照料,但也不要过度投食,过度照顾,不然会让孩子丧失自主生活的能力。

状况2:感知觉超载

帮助孩子脱敏:我会把吵闹的声音录下来,从一点点声音逐渐过渡到大的声音,让孩子一点一点适应,同时将这些场景变成美好的故事,消除他对声音不好的想象。

外出前,我会先让孩子了解目的地的特性,同时尽量选择人少的时候去。外出时,我会给孩子带一个他熟悉或舒缓感官的玩具,减少他的紧张感;特别嘈杂的地方,给孩子戴上防噪耳机。

状况3:认知障碍

引导孩子表达:我会教孩子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汇,帮助孩子把内心的不舒适感用一些恰当的语句描述出来,抒发自己心理感受。比如,如果孩子情绪还没完全“发作”,我就立刻辅助他说“我要XX”,只要孩子表达出来,我就立刻鼓励强化他。

状况4:错误强化

运用MUST减法:当孩子发生扯头发、打头、用头撞墙、咬手、在地上打滚等情绪问题时,家长需要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功能分析,不管孩子是想要得到关注,还是想要逃避任务,家长都不能让他因为情绪问题出现而达到目标。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用这种方式达不到目的。因此,他在同等情况下情绪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当然,这个矫正的过程是需要家长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的。

状况5:刻板行为

把握“抓大放小”原则:孩子有些仪式性的刻板行为,如果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建议不用非要纠正。当然,不适合在公众场合出现的自我刺激行为,应该制止和引导。

状况6:家长情绪

家长情绪是孩子情绪的诱发因素。在得知孩子自闭症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可能很难从内心深处接受孩子患病这个事实,经常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尤其在孩子对我们漠视不理的情况下,孩子越不配合,我们越想发脾气对孩子斥责一顿,但殊不知,孩子对父母的坏情绪具有高度敏感性。

作为父母,我们要接受孩子的客观情况,调整好自己和孩子相处时的情绪。不应因为自己的语言、情绪和行为的不当,诱发孩子的坏情绪,以减少诱发孩子坏情绪的外在因素。改善家长自身情绪是建设孩子健康情绪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情绪,本质上都是某些内心需求表达的结果,同时也是某些行为的驱动力。导致孩子情绪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家长平时要仔细观察儿童情绪问题发生的频率、强度、对周围环境和儿童本身的影响,并做好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其原因和目的,以便及时处理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变教育、训练方法。切实把握好时机,用科学的、符合儿童实际的方法进行积极处理,切忌消极应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怎样提高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教孩子情绪管理

提高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孩子必须知道自己的情绪状态才能够知道怎样控制情绪,比如各种情绪的激动,失望,孤独,期待等。家长在孩子出现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告诉孩子这是什么样的情绪,经常有意识地和孩子共情,帮助孩子认识到情绪让他体验这种感觉。但是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对于情绪的理解并不是太好,甚至有时候自己也会反感这种情绪,要先让孩子冷静下来,再告诉孩子这种情绪是什么情绪,和孩子一起聊聊刚才的感受。

只有孩子认识的情绪多,自己才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是需要表达的情绪,这也是处理情绪的一个良好开端,表示孩子能够表达沟通才能想办法,有的时候孩子只要把情绪表达出来就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在孩子出现不好的情绪时候,家长可以教孩子去回忆一些美好的事情,比如看点照片或者是写写日记等,这些都能够帮助孩子缓解情绪,最简单的缓解情绪,办法是让孩子和妈妈好好聊一聊。

家长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却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会发现孩子身上各种不足却忽视了孩子,对于孩子的缺点在无限放大,这就导致孩子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家长要对孩子降低期待并且鼓励孩子怎样进步提高自己。在孩子控制情绪这一方面,家长也要对孩子作出表扬,当孩子出现不好的情绪,自己能控制住的时候,家长要多鼓励孩子。

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也不要情绪绑架,孩子总是跟孩子说,你这样做老师会不高兴,那样做妈妈会不喜欢,这些都是孩子给大人的情绪反应,但是对于孩子没有什么作用,反而是在压制孩子的情绪,这样会让孩子经常有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看到他不好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怎样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怎样提高孩子情绪智力

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家长要先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有情绪,喜怒哀乐各有不同的感觉,要让孩子清楚的认识自己现有的是什么样的情绪,只有完全认清楚情绪之后,才能够表达出来自己的情绪。喜欢愤怒,哀愁欢乐,这些都是孩子的情绪,家长在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你要知道这种情绪给你带来的感觉,并且正确的面对情绪。

家长也要教孩子能够表达出来自己的情绪,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可能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不高兴了。就会哭,而家长呢,在孩子哭的时候就会想办法解决孩子哭泣的问题,不让孩子哭的时间太长,而且总是要求孩子要保持微笑,开开心心,这是不利于孩子情绪发展的,当孩子出现伤心难过的事情的时候,想哭家长要鼓励孩子,伤心了难过了是可以哭一会儿的,但是一会儿好了之后就不可以再有这样的情绪了。

家长也教会孩子调节情绪情绪,智力是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让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让孩子的积情绪处在积极稳定的状态当中,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要帮孩子调节情绪要先认可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在帮助孩子举个例子或者是找到合适的办法,帮助孩子调节疏导情绪。但是孩子如果有不好的情绪,一定要让他有一个宣泄的出口,不要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压抑在心底。

虽然说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家长必须要对孩子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能够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并且自己梳理情绪,这才是有益于孩子情绪智力提高的正确方法,而且孩子的情绪也会按着一个让人比较满意的方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老师怎么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教师该如何有效应对孩子不良情绪呢?

老师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可以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帮助孩子接纳不良情绪、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等方面进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有不良情绪,作为老师要允许和接受自己的学生有负面情绪,在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时,要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进行疏导,否则就有产生严重后果的可能。

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孩子有不良情绪时老师要做到耐心倾听,和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要明白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对于孩子的情绪不要抑制孩子表达,而是多鼓励孩子说出来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再去教给孩子正确的发泄方式。等孩子的情绪过去了转移孩子的注意,可以带孩子玩一玩玩具,看一看书,让孩子把注意力从情绪上转移到别的地方,避免被情绪支配。

帮助孩子接纳不良情绪

老师帮助孩子接纳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告诉孩子失败了可以难过,被触犯了可以生气,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有情绪并不是错误的事情,但不能一直陷在情绪中,老师需要教给孩⼦正确释放情绪的⽅法。老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平时做到心态平和、脾气稳定的人,如果老师平时就爱发脾气,动不动大喊大叫,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老师要让孩子明白无论他们有什么样的情绪,这都不影响老师和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能积极正面的去解决自己的不良情绪。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让孩子有阳光的心态,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任何问题,这样即使孩子有不良情绪,也能很快的就会被消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给孩子辅导作业情绪如何控制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家长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肯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说自己不能够冷静下来,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更加的不知所措,毕竟孩子在面对你的时候,你有如此大的情绪,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想要控制情绪的时候建议你做深呼吸。

1

可能有些孩子并不是自己就不会,只是觉得各方面好像欠缺点什么,或者说被你大声吼完之后,他们有一点点不知道怎么做。

2

平时我们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个人觉得应该从多方面着手,比如说告诉孩子自己耐心的写作业,也可以忽略父母。

3

在生活中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表达情绪,而不是用情绪去控制我们,当孩子三番五次的在看电视玩耍,自己却没有写作业,如果说你一次两次的叫孩子,孩子并没有听懂,此刻相信你会马上爆发,这时候我们不妨冷静下来。

4

虽然此刻你的情绪将要面临爆发的边缘,但从个人角度来看,适当的冷静说不定会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情绪劳损严重的父母 很难养出幸福感满满的孩子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父母情绪在家庭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情绪劳损严重的父母可能很难培养出幸福感满满的孩子。这一现象被称为“踢猫效应”,即坏情绪在家庭中的传染效应,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恶性循环。

一位父亲因在公司受批评而情绪不佳,回家后对孩子大发脾气,孩子随之转嫁愤怒踢了家中的猫,导致猫逃出家门被卡车撞伤,引发了一起悲剧。这个故事提醒人们,坏情绪的传播可以导致恶劣后果,而随意发泄情绪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一位咨询师的经历表明,父母情绪的失控可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这位来访者小时候在妈妈的忧虑声中度过,养成了过度担忧的习惯。妈妈对于生意的担忧影响了孩子的思维模式,使她长大后也难以从忧虑中解脱。

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父母情绪失控的时候,孩子模仿能力最强,可能复制相同的脾性,成为情绪化的人。

父母的情绪价值对家庭和孩子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处理情绪稳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具备积极情绪和情绪控制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发展也更有利。

培养情绪稳定的家庭氛围,首先要求父母成为情绪内核稳定的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父母的情绪会在家庭中产生传导效应。松弛的家庭氛围可能培养出内在稳定的孩子,他们不容易受到外界情绪的干扰。

一位妈妈和女儿的模拟对话,揭示了孩子如何在内核稳定的家庭中成长。这位女孩在面对情境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同时坚信母亲会兜底保护她。这显示出在稳定情绪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更具自信和应对能力。

父母情绪的影响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内核稳定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培养积极情绪、情绪控制和适应能力,为他们的幸福感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父母要成为情绪内核稳定的人,以示范的方式引导孩子有效地处理情绪。这不仅有益于孩子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整个家庭的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父母如何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情绪无所谓对错,只有表现的方式是否被社会所接受。父母学会接纳孩子情绪表达的多面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教会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欢迎阅读。

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教会孩子适当宣泄不良情绪

人在精神压抑的时候,如果不寻找发泄机会宣泄情绪,会导致身心受到损害。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泪水含有的毒素比较多,用泪水喂养小白鼠会导致癌症。可见,在悲伤时用力压抑自己,忍住泪水是不合适的。另外,在愤怒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是必要的,不一定要采取大发脾气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较好的方法。例如:在盛怒时,不妨赶快跑到其他地方,或找个体力活来干,或者干脆跑一圈,这样就能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

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让孩子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通过亲子之间的对话让孩子正确认识各种情绪,说出自己心里此时此刻真实的感受。只有知所想,才能知何解。平时,父母可以在自己或他人有情绪的时候,趁机引导孩子知道"妈妈好高兴哦""恩,我很伤心"等让孩子知道原来人是有那么多情绪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句式"妈妈很生气,因为……""我感到有点难过,是因为……"来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来源,同时你也可以问孩子,"你是什么感觉啊?""妈妈看见你很生气、难过,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等对话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发现自己情绪的原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敏感度。

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让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为此,学会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情绪,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乐观地面对人生,自己首先对生活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孩子的情绪受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必须乐观一点。在教育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人生时,除了多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首先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进取,克服一些他现在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保持乐观。

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

要让孩子喜欢自己,家庭要给孩子认同感。父母是孩子的模范,父母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让不良情绪带给家庭、带给孩子,要塑造出一种安全、温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自己的孩子,让身处其中的孩子产生积极的自我认同,获得安全感,让其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

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让孩子体验情绪,洞察他人情绪

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需要。除了父母与孩子要交流自己的情绪感受外,我们可以透过说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和孩子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感觉和前因后果及利用周围的人、事物,来引导孩子设想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从他人的情绪反应中,孩子会逐渐领悟到积极情绪能让自己和对方快乐,消极情绪会让自己和对方造成痛苦,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如果幼儿在表达情绪与控制情绪之间取得平衡的话,便能以建设性的态度表达强烈的情感,而且控制对自己、对他人有伤害的情绪表达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三家长不要让你的情绪影响孩子

全文共 2686 字

+ 加入清单

高三家长不要让你的情绪影响孩子

高考焦虑表现,你中枪了吗?面对这种压力,家长们会有8种焦虑表现:

1、短期内体重下降。

2、对孩子身体状况过分担忧。

3、经常会下意识地提醒孩子“不要有压力”。

4、睡眠质量下降。

5、工作质量有所下降。

6、除了高考,对其他事情的关注度下降。

7、疏于照顾家庭其他成员。

8、常借故对其他家庭成员发脾气。

家庭情绪会“感染”

有位家长在一个高考论坛上发帖:不知道其他父母有没有我这种感觉,距离高考越近越觉得这孩子什么也考不上。平时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这会儿好像学得知识漏洞百出了呢?瞧谁家的孩子都比自己这个好。每天看着小兔崽子不哼不哈的样子,心里着急还不能说。话说重了,他不念了,跟你翻脸,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好是青春期逆反,真跟家长杠上,耽误复习不值。我就憋着,憋得一肚子火,看见他回来还得好言好语,问问你吃了吗?想吃什么?这几天累不累?早晨起那么早晚上睡那么晚吃得消吗……关于学习的话,一个字不敢说。我天天憋着一肚子火,只要谁碰我一下,我的火就会冒出。

这位家长表现得有点夸张,更多的高三家长可能会一直处于一种高三焦虑情绪中。而事实上家长包括焦虑在内的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有可能“感染”给孩子。

研究人员认为,负面的情绪也许比正面的情绪更容易传染,因为接收情绪的人会努力去安抚释放情绪的人,这使得这种情绪更容易蔓延。而在关系密切的人之间,例如家人和恋人,这种情绪的“感染”就会更明显。

高三的考生和家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神经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好像拉满的弓弦,稍有裂纹就会崩断。生活在这种高压下,家长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脆弱的极限,一点点不顺的小事都会使得情绪一落千丈,担忧、怒火、焦虑、抱怨会像膨胀已久的火山,喷射而出。

高三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其实是处于雷同的状态,于是,这种糟糕的心情或者情绪便会在高三家庭中蔓延,稍不留意,就会带给自己的家人,使他们成为无辜的受害者。所以家长应当担当家庭情绪氛围的主要营造者、责任者,营造积极、正向、健康、和谐的高三家庭情绪氛围。

家庭情绪氛围营造

免“过度照管”,给孩子一个宽松容忍的环境

有这样一位高三母亲,冬天的晚上,儿子每天下了晚自习风风火火骑车回来,总能看见妈妈裹着羽绒服站在小区门口等。终于有一天,儿子说:“你觉得你站在那儿等我,我看见你冷成那样,心里觉得对不住你,就能发奋考上北大是吗?”她说不出话,儿子接着说,“我告诉你不可能的,你只会让我坚定一个念头,我以后要是有一百个儿子,一个也不让他参加高考!”儿子说完帮她拉起羽绒服帽子,扔给她两只手套,骑车走了。

那天妈妈骂儿子是“混蛋”,但事后她觉得儿子其实很了解她,在她的潜意识里,就是有那样的期待,让儿子看到她的辛苦和期望,让这种看到和感动成为动力。那次之后她不这样做了,她明白了那是一种压力,让儿子既心疼又厌恶。很多家长都会出现像这位母亲一样照管过度的情形:顿顿给孩子送饭、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甚至有很多高三妈妈自己辞掉了工作,做“高三全职妈妈”。

其实过分的关照也会给孩子增加压力,家长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行为,要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复习环境。如果家长的苦心带来的是负面的效果,只能加大孩子的心理压力,产生“家人对我太好了,一旦考不好,没脸面对他们”的心理,就会使孩子背上巨大的思想包袱。孩子只是希望家长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高考,家长一切如常的潜在关爱的方式会对孩子正常发挥有利。

“把高考还给孩子”,不要让孩子感到你比他(她)还焦虑

有高三家长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日志:别说我是高考脸,我觉得儿子和他那些同学,一人一张高考脸。这些孩子也苦,正是管不住自己老想玩儿的时候,偏偏要去抢饭碗,想以后吃上好饭好菜就要努力,愿意吃糠咽菜当蚁族住胶囊就折腾吧,这话一说,显得我特恶俗,特让他瞧不起,可他自己也知道我说得对。这么一来特别纠结,一边蔑视我,一边不敢不严阵以待,你说多闹心啊!这些半大孩子,我一边逼着他念书一边心疼,没办法。人生识字忧患始,谁的事儿谁着急。

看了这段话让我想到一个高三心理咨询的孩子,他经常失眠,静不下心来复习。家里有一个千百遍唠叨“高三啦”随时随地如同“紧箍咒”一般提醒“高考种种相关问题”的妈妈,自己感觉很烦,说:“我学习最大的麻烦就是我妈,老师你把我妈妈搞定了,我就好了!”

如今,大学教育走上普及的道路,高考不再是决定前途命运的唯一途径。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也不再只看学历。俗话说学历是纸饭碗,关系是泥饭碗,能力才是金饭碗。除了有能力,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健康的人格、乐观的心态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家长们不要将全部心思都扑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我们知道,最后参加高考的是孩子,所以,家长,请把高考还给孩子吧!

积极情绪调整方法

给高三的家长们分享一个民间流传的中国“古代”高考的故事。

有两个秀才结伴赴京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黑乎乎的棺材,两个秀才心中都“咯噔”了一下。一名秀才心凉了半截,心想: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棺材,不吉利的兆头,他心情一落千丈,硬着头皮走进考场,“黑乎乎的棺材”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名落孙山。

而另一名秀才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兆头,看来今年我鸿运当头,一定高中。他心里十分高兴,情绪高涨地走进考场。结果文思泉涌,一举高中。

这个“高考”的故事恰好可以用西方心理学家艾利斯著名的“ABC情绪理论”来解释。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们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结果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信念B。简言之,个人对刺激情境的信念和认知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看到同一口棺材,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进而导致不同的结果。

“家家都有一本高三经”,在高三家庭中会遇到很多相同的问题,跟上文两个秀才不同的命运一样,每位家长不同的想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人因为一次模拟考试失败而整天提心吊胆,有人因为陪同孩子战胜失败而成就孩子高考成功;有家长因为孩子出现问题、偏科而陪着孩子退缩,有家长因为和孩子一同分析问题,找方法接受挑战而成为巨人……

由此可见,家长的信念以及对高考的认知、评价和看法是多么重要!德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曾经说过,“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在出现不良情绪时怎么办 试试这样做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期孩子生活中情绪波动最为明显的时期,父母需要理解并支持他们。了解孩子的情绪、提供情感表达的途径以及建立亲子关系的信任,都是有效的情绪管理方式。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还可以教会他们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以建立更健康的情感管理机制。通过父母的理解和陪伴,孩子可以更好地度过青春期的情感挑战,维护心理健康。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其情绪变得更加不稳定。这一时期,孩子的情绪波动与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社会压力、学业负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帮助孩子有效管理他们的情绪,父母需要理解、关心和引导,而不是责备或忽视孩子的情绪。

一、了解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情绪失控时需要理解和陪伴。为做到这一点,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积极提问: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询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令他们感到不快。尊重孩子的隐私,如果孩子不愿说出,不要强迫,但确保他们知道你关心他们。

2. 共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情感。示意孩子,你理解他们的感受,这有助于建立互相信任和情感的连接。

3. 接纳情绪:

无论孩子表现出怎样的情感,父母都应接纳。孩子需要感到父母能理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并愿意陪伴他们度过困难时刻。这种接纳有助于情感的平静。

二、帮助孩子宣泄情绪

帮助孩子宣泄情绪有助于他们释放紧张和焦虑,维护心理健康。以下是一些方法:

1. 情感表达:

鼓励孩子表达情感,无论是通过言语、绘画、写作,还是其他方式。这帮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应对情感。

2. 叫喊:

允许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大声叫喊,发泄内心的情绪。确保不会扰乱邻居或其他人。

3.物理宣泄:

提供一些方式,如打枕头、撕纸或使用沙袋,以释放情绪的能量。

4. 写作日记:

鼓励孩子写日记,记录他们的情感和经历。这不仅是情感宣泄的方式,还有助于自我反思。

5. 与朋友交流:

鼓励孩子与亲近的朋友分享他们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孩子得到支持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如何教育孩子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想要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得不说,有些孩子在崩溃的时候,可能会大喊大闹,而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是特别恼火的。其实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询问孩子是否需要陪伴。

1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一旦处于崩溃的边缘,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够给出准确的回答。这个时候家长肯定要做出合理的判断,首先孩子的情绪特别的糟糕。

2

其次家长需要面对的就是尽量用一些平缓的语气,来跟孩子进行交流,并且跟孩子谈话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一些可行性的答案的话,也可以及时的告知孩子。

3

要是在这个时间段孩子根本就不想说话,甚至于自己都不知道想要说什么,那么家长留在孩子的旁边。其实不管是离开还是留下,都尽量要少说话,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多说话。

4

其实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只要他们安静下来,往往就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当孩子安静下来以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沟通,并且告知孩子如何更好的情绪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空心病”这种情绪病 正在毁掉那些优秀的孩子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讨论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原因是“空心病”这一情绪病正在毁掉那些优秀的孩子。在这方面,徐凯文博士的演讲成为一个有力的警示,他指出,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严峻问题。

徐凯文博士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博士,同时也是精神科医生。他在演讲中引用了多项数据来展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中科院心理所的调查显示,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高达24.7%,国家卫健委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7.5%的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和精神障碍。南京脑科医院的研究还指出,全国中学生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发生率高达27%。这些数据揭示出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徐凯文博士在演讲中谈到了青少年面临的学业压力问题。他指出,现在的孩子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这不仅来自于学业本身的要求,还来自于家长和社会的期望。他举例说明,现在的中考比高考的压力还要大,中考要分流,而如果孩子不能上高中,就会被认为人生毁掉了。这使得孩子们感到活着没有快乐,他们的时间都被学习、作业和考试占据。他强调,孩子们的幸福感不能只建立在学习成绩上,而应该包括更多的元素,如人际关系、体育、劳动和朋友。

亲子关系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徐凯文博士提到了家长刻舟求剑的现象,即家长希望孩子复制他们的成功,但这忽略了时代的变化和孩子们的个体差异。他呼吁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犯错的权利和机会,因为年轻是可以犯错误的阶段。他提到,我们的社会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良心,如感恩心、孝敬心、责任心等。

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徐凯文博士强调,学习不能只讲竞争,而是要强调学习本身的意义。他认为,过度的竞争会导致学习变得功利化,失去了学习的初心。他建议家长要减轻自己的焦虑,因为家长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导致他们产生问题。他提倡用治理雾霾的决心和思想来治理教育病态环境,让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心,使他们成为更高尚、更美好的人。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严峻问题。徐凯文博士的演讲揭示了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更有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孩子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家长要学会接纳同时转化情绪

全文共 2035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情绪他既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是却往往可以控制人的行为。尤其是对于还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来说普遍较差,往往会因为一时间的高兴而忘乎所以,也会由于一时间的悲伤。而嚎啕大哭,还会因为一时间的愤怒而做出一些非常出格的事。对于情绪的管理似乎成了很多孩子的难题,但是家长也应该思考过,孩子的人生经历和阅历相对来说较少,他们对于各种事务处理的能力相对较弱。即使孩子有了负面的情绪,可能他们也并不知道应该通过哪些方式将其彻底地释放掉。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表现得喜怒无常,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情绪管理方面更是让很多家长摸不着头脑。情绪用通俗的概念讲就是个体对于事物主观认知的经验,是多种思想交杂在一起的心理和生理的状态,最常见的有喜怒哀乐等。

1

为什么孩子普遍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呢

毫不夸张地说,绝大部分的孩子对于情绪的管理能力都是比较弱的。有任何高兴或者不高兴的事,他们立即会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上,有时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年龄特征

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增长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这其中也包括情绪控制的能力。

但这并不等同于孩子的年龄越大,控制情绪的能力就越高。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接触过如何控制情绪的内容。大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是围绕着生活、文化、技能展开的。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原因,所以他们对于情绪并不是十分清晰,再加上孩子的年龄问题,对于处理各种问题都没有相关的经验,这也导致了孩子一旦遇上难题,情绪便会爆发,难以自制。

环境原因

孩子成长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性格发展以及情绪的波动。

如果孩子成长的环境相对比较和谐温馨,情绪相对来说也会比较稳定。

相反,如果孩子成长的环境非常糟糕,长辈相互之间经常会为了一些琐碎的小事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孩子的情绪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他们也会主动地去模仿家长在日常行为中各种行为。

因此很多家长在看待孩子情绪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是否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否给予了孩子错误的示范。

情绪宣泄

在很多一线和二线城市里,父母们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工作。

孩子在家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用为任何的事情发愁。

由于生活过得太过安逸,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考虑到周围人的感受。当他们有负面情绪时,就会肆意地爆发。

因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心理感受,并不会想到周围的人也会受此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孩子压根不懂如何正确地应对负面情绪,所以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宣泄,可能是在家里大哭大闹,也可能是故意破坏周围的各种事物。

2

家长的应对方式

对于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弱的问题,很多家长一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大多喜欢以暴制暴。

一旦孩子情绪失控,家长也会暴跳如雷,不断地去批评,甚至是呵斥孩子。然而这种教育方式显然不能起到正面的引导效果。

学会接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情绪方面也是如此。孩子情绪的起伏通常也是因为内心的需求没有被得到满足或者受到了外界事物的影响出现失控的状态。

作为家长来说,首先应该坦然地去接受,在孩子爆发情绪时,家长不要去刻意回避。

不要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就会出现质的变化。只有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家长才能够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引导。

学会冷静

当孩子的情绪失控时,家长们要做的是学会冷静,孩子的情绪已经处于爆发的高点。

如果家长再以批评的方式去教育他们,往往会使得孩子出现逆反的状态。这不仅不能够平复孩子的情绪,而且还会使亲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保持冷静的方式也并不是让家长远离孩子,而是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同时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只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任由孩子去发泄。

学会转化

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宣泄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除此之外,家长也可以通过转化的方式。

每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可以在孩子情绪回落的状态下,运用幽默、搞笑或者趣味的语言,将尴尬的局面转化为轻松的环境。

在转化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当然这种转化的形式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也可以通过一些肢体方面的动作,比方说将孩子刚刚摔在地上的物品慢慢还原出来。这些细微之处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触动。

3

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情绪控制能力的高低,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凡情绪控制能力强的孩子。

在处理任何事情的过程中都能够从容应对,也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反情绪控制能力低的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总会手忙脚乱,也会因为情绪而左右自己的行为,作为家长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之外,更要关心孩子情绪的控制能力。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要学会接纳,冷静处理,同时也要积极转化。相信在家长的努力下,孩子情绪控制的能力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感谢阅读,我是一位90后宝妈,专注于育儿方面的小知识,每天不定时给大家分享,帮助孩子变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家长怎么处理孩子情绪不好的问题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出现情绪不好的时候,有些孩子是天生的脾气比较差,急脾气就特别容易出现情绪不好的问题,但是有些孩子是比较内向的出现情绪问题肯定是有原因的,爸爸妈妈在针对孩子出现情绪不好的问题以上,先找出原因,再帮孩子解决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出现情绪不好的原因都是有区别的。

比如小孩子情绪不好,可能是因为肚子饿了他表达不出来,只能用情绪告诉家长。家长只要做出正确的应对,并且对孩子的心理进行疏导,有时候小孩子还不会说话,但是也能通听懂大人的话,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妈妈每次都要和孩子耐心的说宝宝不要着急,妈妈马上给你做吃的,其实孩子对于大人的情绪也是特别敏感的,就算他什么都不知道,也能感觉到妈妈温柔的对待。时间长了,孩子对于这种情绪会慢慢改变。

对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也要耐心的给孩子做出疏导,先了解孩子是什么原因出现的情绪不好。当孩子说出原因以后,家长必须要和孩子达成共情。跟孩子说,原来你是因为这件事导致的情绪不好啊,那么该怎么办呢?你是要一直这样下去吗?你觉得你出现这种情绪自己舒服吗?把问题丢给孩子,孩子会觉得哭闹等负面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就会去思考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他的情绪也会慢慢的好转。

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妈妈不要和孩子产生任何的情绪对抗,一旦进入对抗的情绪,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情绪上都是特别难过的,孩子情绪不好需要的是大人的理解和共情,当大人能够理解孩子的情绪之后,孩子得到了共情。就已经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孩子有厌学情绪怎么办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询问原因。孩子不想上学,可能是因为对学习没有了兴趣,也有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就遭受了校园暴力不敢去上学,作为家长应该先问清楚孩子怎么回事,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1

看孩子是否有坏习惯。很多不想上学的孩子,可能都是因为交友不慎,染上了抽烟,逃课,打游戏的坏习惯,家长应该监控一下孩子交朋友的质量,看到孩子走弯路,及时进行调整。

2

家庭问题。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当中,孩子是容易养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例如单亲家庭或者父母之间经常吵架,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卑或者多余,从而产生非常极端的厌学情绪

3

遭受到打击。部分在学习上没有天赋的孩子,可能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遭受到打击,家长可以给孩子请一个家教,让孩子能够赶上学习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家长如何管理好孩子的情绪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天天好心情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愉快稳定的情绪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心理条件。抑郁不安的情绪有可能会导致身体疾病。因此,培养良好的情绪对增强身心健康、防治疾病、提高学习效率是很重要的。那么,家长如何管理孩子的情绪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在大量观察中发现,父母亲对于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识的学习一般都很有耐心,比如孩子学走路,可以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反复练习,父母给了他很多时间和耐心,但对于情绪的学习,父母亲却没有那么多耐心让孩子跌倒、受伤、感觉疼痛,然后再学习。

这可能是基于我们的一个错误认识:孩子有负面情绪是不好的。

因此我们认为,让孩子没有负面情绪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如果孩子表现出胆小、生气、嫉妒,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这个妈妈当得不够好,所以总是企图避免和掩盖这些情绪。

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对错,我们常常把情绪划分成“正面”或者“负面”,只是代表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是舒服或者不舒服。

不舒服的负面情绪,会提醒孩子什么事情需要改变,这样他才有机会去学习应对、处理的方式,学着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目前的状态。

负面情绪太多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有情绪后,通常有两种表现:

1、随意发泄出来,伤害别人,最后导致别人排斥他,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2、用生命力来压抑情绪,导致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受到干扰。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一定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

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特别的是,0~6岁是孩子自然而然社会化的阶段,是五官最敏感的时候。单从别人的声音里,他就能够分辨出这个人的情绪,以及自己的一些话语是否恰当,他会思考如何表达怎样才恰当。

情绪好的孩子有能力调动五感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然后知道怎样的言行举止在和别人的互动中是有分寸的,是被接纳的。

相反,孩子的情绪太多,内在很乱,他就没办法在最好的年龄里锻炼这些分辨能力。

这些能力当然还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头脑去学习,可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教,或者自己怎么学知识,那个尺度的把握依旧很困难,从长期来看会大大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化能力。

养育情绪稳定孩子的原则

想要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父母尽可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此时我最重要”,肯定、认同、赞美,以及做好榜样。

切忌三个“不要”:

1、不要伤孩子自尊,讲“你很懒”“你很笨”这类贬低人格的话。

2、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孩子觉得羞耻。

3、爸妈自己不要太焦虑。

3岁前孩子的情绪问题一定源自他和父母的关系。被父母亲责骂最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孩子已经开始的与外人的互动也会对他的情绪有影响。任何人际互动都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脾气也会越来越大,动不动就爱发脾气,还爱唱反调,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

还喜欢生闷气,刚刚还和小朋友玩得好好的呢,就因为没有拿到喜欢的玩具,就眼泪汪汪的躲在一个角落大哭起来。

还有的有的孩子总是要全家人围着他转,如果稍微一点让他不满意的地方就开始在家里大哭大闹,仍玩具,撕故事书,各种无理取闹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如何快速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你掌握了吗?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在重大考试前,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紧张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挥。那么,家长应该怎么通过五步缓解孩子紧张情绪呢?

1.家长保证自己的心态平衡。在考试前,一些家长比孩子还要紧张。孩子一看家长那么紧张,自己也开始紧张。因此,家长要保持好状态,不将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2.认清孩子的实际水平,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不向孩子提高目标,让孩子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就好。3.不要刻意不看电视、说话轻声细语,这些行为会让紧张空气在家里弥漫,让孩子紧张起来。4.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给孩子买营养品、找资料等,这些行为会让孩子感觉到沉重的压力。5.让孩子与外界保持沟通,一些家长认为外界会影响孩子,就在考试前隔绝孩子和外界的沟通。

家长想要用五步缓解孩子紧张情绪,一是要自己保持好心态,二是要接受孩子的实际水平,三是保持像平常一样的生活状态,四是不刻意重视孩子,五是让孩子和外界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保持情绪平和?

全文共 2543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心理学常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为人父母者,更是希望养育一个“情绪平和”的孩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育儿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情绪平和,才是父母教育最大的成功

讲真,作为一个养育着16岁青春期女儿的妈妈,我近来也常常反思自己这些年来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得失。省悟到如果孩子情绪“有问题”闹别扭,原因通常是在家长身上。

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

孩子小时候,常常粘着大人,想跟你上街,想跟你去上班,你走到哪想跟到哪……那是孩子的一种依恋,是所谓母女父子亲情一场中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

女儿从小有自己的房间和床,但四、五岁的时候才做到真正的分床睡。当很坚决地告诉她“你这么大应该自己睡了”的时候,每晚她都会跑到我床上“赖”一会儿,要求:妈妈搂着睡!妈妈再搂我一次吧……有一次就还会有下一次。

有天晚上我心情不好,很坚决地撵她回自己房间,实在不厌其烦了,吼她:“滚你自己屋去!”她本来在被窝里跟我闹,听到这话,就轱辘一下爬下床,说了让我这辈子都难忘的一句话:哼!等我长大了,你想搂我都不让你搂!

没用她长多大,后来就想搂着她睡都不让了。现在,更是想都不要想,你低声下气问:“今晚搂你睡吧?”人家肯定是“不要!”

真是自讨没趣。

现在回想起来,孩子的“粘”是情感需求的最正确表达,反而是我这个妈妈“情绪失控”。四、五岁的孩子已经能懂得浅显的道理了,完全可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跟孩子沟通诸如“自己睡”的问题。或者陪孩子上床,讲故事、读绘本,等他(她)踏踏实实地睡了,再离开孩子的房间,而不是生硬地、用野蛮人的方式回应孩子渴求“妈妈的爱”的情绪。

可惜很多道理,都是孩子长大后才“省悟”到的。

孩子长到十几岁,想让他(她)陪自己逛街、去参加一场喜宴、或者跟爸妈到公司……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他们说长大就长大了,我现在倒是觉得父母实在应该珍惜小孩子“粘人”的那几年。不然,等他们长大了,你想粘都粘不上了。

3

陪伴孩子的成长,接受孩子正常情绪的表达。

女儿三、四岁时,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出差。每次出差都是十天半个月,只能把她“扔”到奶奶家里。这个“扔”字,是她后来有一次闹情绪发脾气讲的,她含着眼泪:“我小时候你们不管我,把我扔奶奶家……”我

和她爸爸听到的潜台词是:我小时候你们都不管,现在也别来管我。

说这话时,她已经是个14岁的小少女了,明显地叛逆。

当年出差时,每每想孩子了或她想我了就会打电话。当年还没有微信奶奶家也没有WIFI没法视频。电话里,她最常问的一句话是:“妈妈,你哪天回来?”

有次我说周六回家,结果周六因为工作上的事没能返回。打电话给家里,她“哇”一声就哭了,大叫:“妈妈你说话不算数!你说话不算数!……”明显地情绪特别激动。

电话里接着传来爷爷奶奶哄她、批评她的声音:“你妈妈得工作!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你妈妈上班不是为了给你买好吃的买玩具吗?!……”

然后奶奶接过电话,对我说:“你以后不回来就别往家打电话啦!引导着她哭!没事就挂了吧!!……”

如今,每每回想起挂电话的那一刻,心里还隐隐作痛。换作现在,会立刻买票、打车连夜返回家,拥抱那个哭泣的小孩——真的,你又不是需要日理万机,有什么工作比当妈更重要吗?有什么要事比安抚和陪伴孩子更重要吗?

三、四岁的小孩,十几天不见妈妈,想妈妈想到难过、想到哭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却被长辈(包括我这个妈妈)误读为“不懂事”。她内心该有多么地无助?

我不知道放下电话后,家里人是如何安抚她的情绪的。后来回家,明显地感觉到女儿的疏远。她是显得“懂事”了,可谁又知道小小的她那天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情绪挣扎?

现在想想还非常后悔。而人生中的有些后悔无法弥补,特别是你错过的孩子成长。

我有个朋友,儿子18个月大的时候,因为没有长辈照顾也请不起保姆,为了工作,就把孩子送到了托儿所,那种“托幼班”当年特别并不少见。后来,她儿子的整个童年、少年期都特别地个性和倔强,经常“跟家长对着干”。后来,她反思自己说此生做过的最后悔的事就是那么早把孩子交给了“别人”,让孩子从小就没有安全感,错过了对儿子童年的陪伴。

一个妈妈,要陪孩子一起成长,才能识别出孩子的情绪背后的诉求,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孩子的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是对爱的需求

我是个后知后觉、稀里糊涂把孩子养到16岁的妈妈,好在孩子心智比较健康,情绪也平和,跟周围的同学、朋友都玩得不错。记忆中她发过一次特别大的脾气,因为“过生日”。

有次我外甥过生日。因为恰好是周六,家人聚在一起用餐,妹妹还订了个大蛋糕。我对外甥说:“生日快乐”,并提议大家唱“生日快乐歌”,自己还带头唱了起来。

女儿在一旁就眼泪打转,跟我发飚:我过生日你连“生日快乐”都没跟我说!你都没给我唱生日快乐歌!

那一年她12岁。半个多月前她见过完生日,因为那天因为是工作日,她也要上学,我提前下班去给她订了蛋糕,买了礼物,的确没跟她说“生日快乐”,也没唱生日快乐歌。就因为这个,你也攀比?也值得你在表弟生日这天发飚抹眼泪?!

披头盖脸就把她熊了一顿,全家人都批评她做得不对。那天中午,她连饭也没吃。我也很生气——觉得她,不懂事。

可是,可是,后来我检讨了一下自己。难道真的是孩子错了吗?还不是因为我这个当妈的粗枝大叶所致?孩子需要的是被重视、是被别人看到的感觉,蛋糕都买了,为什么不说声“宝贝生日快乐?!”为什么不问一下生日想怎么过?点起蜡烛跟她一起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没有过生日的仪式感,孩子感到了差距。

孩子是感性的,她的情绪是真实的情感的表达,没有掩饰。如果当时能感知到,就应该是另外的解决渠道,可以是拥抱,可以是语言上的安慰,至少让她知道: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

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这点小事你也哭,懂不懂事?!

不懂事、不了解的是大人啊!

当孩子有不明来由的生气、愤怒、悲观或沮丧等情绪时,他们会直接表现或表达出来。父母不妨内省一下、停下脚步耐心了解孩子的内心发生了什么,认真倾听孩子表达情绪,用共情的方式去认可、去拥抱,并且运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安全地表达各种情绪,接受孩子的情绪,是为了让孩子、也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和成熟。

“爱是一切的根源”。带着爱,就很容易洞察孩子情绪背后的真相。养育出一个情绪平和的孩子,才是父母教育最大的成功啊,毕竟,情绪平和,会让亲子关系、家庭关系更融洽,情绪平和,会帮助孩子更容易获得轻松和快乐。

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情绪价值高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 越早看越好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情感智慧和情感价值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角色。培育情感健康的孩子需要父母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感智慧,同时提供丰富的情感价值。倾听、理解、支持和共鸣是构建亲子关系的基石,也是孩子幸福成长的关键。努力成为情感智慧的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理解和支持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这个温床中茁壮成长,拥有幸福的人生。

一、情感智慧:父母的关键软实力

情感智慧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有敏感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在亲子关系中,情感智慧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识别:

父母应该学会识别孩子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以及情感背后的原因。这有助于建立更深刻的亲子连接。

2. 情感表达:

父母要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喜悦还是忧虑,以示情感的真实性。这有助于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理解:

理解孩子的情感,不仅仅是听他们说话,还要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有助于培养父母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4. 情感调节:

情感智慧的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调节情感,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5. 情感教育:

父母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孩子提高情感智慧,教导他们如何处理情感,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

二、情感价值:孩子心灵成长的肥沃土壤

情感价值是指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提供的情感支持、理解和共鸣。父母的情感价值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和情感健康。以下是一些父母可以提供情感价值的方式:

1. 倾听和尊重: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言语和情感,不打断,不评价,只是倾听。这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关心。

2. 情感支持:

当孩子面临挑战或困难时,父母应该给予情感支持,表达理解和同情,而不仅仅提供解决方案。

3. 鼓励表达: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鼓励他们表达,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声音是重要的。

4. 情感共鸣:

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与孩子建立情感共鸣。这有助于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

5. 情感沟通:

建立一个定期的亲子交流时间,可以是家庭会议或特定的聊天时刻,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期待这些时刻来分享。

6. 情感教育:

父母可以教育孩子如何理解和处理不同的情感,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积极的情感关系。

三、培育情感健康的孩子

如何培育情感健康的孩子,让他们拥有高度的幸福感和情感智慧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倾听和关注:

父母应该主动倾听孩子的言语和情感。无论是高兴还是不开心,都应该被尊重和关注。

2. 情感教育:

教育孩子如何识别、理解和表达情感。这包括教导他们如何应对情感困扰,以及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

3. 共鸣和理解:

与孩子建立情感共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情感是被理解和接受的。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4. 情感表达自由:

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用担心被批评或责备。这鼓励他们坦诚面对自己的情感。

5. 情感模范:

作为父母,要成为情感智慧的榜样。展示如何处理情感,如何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

6. 建立亲子连接:

亲子连接是培养情感健康的关键。通过共同的兴趣、活动和时间,加强亲子关系。

7. 尊重独立性: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隐私,不要过于干涉他们的情感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父母情绪稳定的陪伴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全文共 4545 字

+ 加入清单

在可以保护他们不受原则性伤害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去想这个事情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其实更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育儿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常常容易受到成年人的情绪影响。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当孩子摔倒了,旁边的成年人一惊一乍的发出惊叫声,“哎呦”、“啊”。孩子也许只是一下没走稳摔倒,原本并不觉得疼痛,但是受到了成年人的这种影响和暗示,然后就哇哇大哭起来,甚至会以为发生了什么严重的、可怕的事情。

如果此时,旁边的父母只是微微笑的问孩子,“摔疼了吗?”。孩子看到父母稳稳的在旁边,他也会感到安全,孩子无论是否摔疼,他都会知道,只是摔了一跤,疼就疼,不疼就不疼,也就不会被恐惧的情绪困扰。

胡可在两个小朋友面前的态度是淡然的,幼儿园老师在孩子们面前也是没有情绪的。

孩子们之间玩耍难免产生争执。成年人的态度和接纳,便是孩子情绪最好的陪伴。社会化功能好的孩子,都有情绪稳定的父母陪伴。

在三岁之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社交活动。而在三岁之后,和同伴的交往,就会逐渐成为孩子的主要活动。

孩子从父母那里,总是比较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从同龄的伙伴那里得到想要的就不大容易。而正是这种人际交往的需求,会促使孩子们之间有更多的分享以促进交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刚刚认识的孩子们之间,都是通过分享玩具、零食,然后玩到一起。

和同伴的交往,有利于孩子发展社交技能和个人能力,特别是那些和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很难获得的经验。

正是这种社会化的功能发展的动力,促使孩子学会理解彼此的观点,互相协商、妥协和合作。

当孩子和同伴交往时,我们可以在旁边安静的陪伴,对于孩子之间的冲突,不用太紧张或者计较得失,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除非是孩子的行为,可能会伤害自己或是伤害他人,我们才需要介入。

另外,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觉得有必要介入的话,也尽量不要直接对孩子生气或者处罚孩子,而是需要先倾听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当孩子不被情绪困扰和影响的时候,他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社会化功能。

我们常说有的孩子情商高,特别容易融入群体,也特别有自己的主见。因为他们知道如何面对情绪的困扰,并于情绪之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社会化功能好的孩子,往往都是高情商的孩子。

来自父母的一些论点

悠悠爸:宝贝将来所处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只要有理,就要鼓励宝贝在冲突中坚强地面对,以此锻炼他的意志力。

我希望儿子将来敢想敢说敢干,所以他和小伙伴之间发生冲突,如果是他没理,那我没话说,他受了委屈,我会告诉他错在哪里,但是他必须自己扛着。如果他有理,并且赢了,自然用不着我管,但是如果他输了,我会鼓励他自己爬起来,继续去“战斗”,而不会为了安全鼓励他去逃避。

当然我会在一旁严密监视,一旦发现危险也会及时出手。当悠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冲突时,除了鼓励他坚强地面对,我不会管他别的,更不会出手替他解决问题。

天天妈:宝贝之间发生冲突一定要管,这样可以引导他以正确的方式与人相处,同时也可以防止他们的冲突升级给双方造成伤害。

宝贝还小,如果他们之间发生冲突,因为缺乏沟通的技巧或者沟通方式粗暴,他们之间的冲突就会升级成打斗。于是,宝贝的小脸被抓破,或者被推得摔个大口子甚至骨折都有可能,不小心眼睛被伤到,情形就更是不堪设想。所以一旦宝贝之间发生冲突,我觉得家长一定要及时介入,防患于未然。

洋洋爸:经历冲突,是宝贝学会独立处事的好机会,如果管多了,就剥夺了他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没必要管。

我们所处的社会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在宝贝小的时候给他一个真空一样纯粹的环境。他与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种经历冲突的经验会帮助他更好地认识他所处的环境,让他在独自处理冲突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获得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如果宝贝之间一发生冲突,家长就去干涉,就会剥夺他们自己探索的权力,并且会让他们对家长产生依赖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将来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而是寻求父母的帮助。所以如果洋洋和别的小伙伴之间发生冲突,我不会管,我会让他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

如果对方家长处理问题不妥当,我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这个社会是多元的,什么样的人群都有,这样也可以给宝贝提供一个机会,让他意识到他周围的环境并不都像在自己家里,人人都会对他很友好。这样他将来抗挫折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在这样的冲突中逐渐得到提升。

成年人的干涉,有时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亲戚朋友带着孩子来家里玩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两个孩子在玩耍过程中因为争执玩具起了冲突。

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都习惯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视为是自私的表现,又或者是为了我们成年人之间的面子。

我们会在客人面前对着孩子说,“你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你怎么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别人只是玩下你的玩具,又不会要你的东西,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要大方点…。”

孩子们玩耍之间,难免有纠纷。而有时候,我们成年人看到孩子之间的冲突,我们的内心也变得焦虑起来。

我们迫切想去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却不知道成年人的干涉,往往使得孩子们的社会化功能被剥夺。

甚至,我们还会在新闻中看到,因为孩子们的小纠纷,成年人反而大打出手。

明星妈妈胡可淡定的开着车什么也没有做,为什么兄弟俩的矛盾就不见了?

幼儿园老师看着在秋千旁抢来抢去的孩子们,什么也没做,为什么孩子们自己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漫画家几米说,“两个人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如果沟通情绪不对,那内容就会给扭曲了,所以沟通内容之前,情绪层面一定要梳理好,不然误会只会越来越深。”

孩子情商高的8个表现:

所谓情商,就是让自己过得舒服,

同时让身边的人因自己而活得舒服。

1、遇事不顺时,少发牢骚,少找借口

当一个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同学关系处理不好而抱怨时,意味着孩子开始把失败原因推给别人,而不是深究自己。这样一来,孩子永远不敢直面自己的缺点,也就永远不会进步。

所以,我们不但要教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努力认识自身缺点,还要教孩子远离身边那些爱抱怨的人,因为真的会传染。

2、至少对一件事充满热情和激情

有一项健康的爱好,并为此付出热情和激情的人,内心必定是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的。你去学校里找一个看上去活泼开朗的孩子过来,问他有什么爱好,他肯定会兴致勃勃地给你介绍几项。

所以,替孩子找到一项适合他的爱好,真的很有必要。既能调剂生活、保持热情,又能净化心灵。

3、认真倾听

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更是双方沟通顺利进行的基础。如果在他人表述观点时,你能身体向前微倾,不时点头赞同,跟着对方的说话内容时而皱眉、时而微笑,那么你就能很快获得对方的信任。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你一定要教会他“倾听”的本领。这有助于他正确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维持良好的人缘。

4、输得起

很想赢,但又输不起,是很多孩子的毛病。在家跟爸爸玩纸牌,输了就会哭闹;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伤心郁闷好几天;运动会没跑好,赶紧推说是鞋子不舒服……

想让孩子输得起,就要培养孩子正确的输赢观,首先,家长不要经常拿自己孩子跟别人孩子作对比,这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我只有超过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才能赢得父母的认可”。

另外,不要滥用“赏识教育”,因为频繁的夸赞,会让孩子沉浸在“我最棒”的喜悦中,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失败。

5、记住他人名字

如果你跟一个人第一次交往,那你一定要记住他的名字和基本信息。等你们第二次见面时,如果你能准确说出他的名字,他会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尊重,他对你的好感度会暴增,很多事情也就顺水推舟完成了。

所以,这个技巧要教给孩子,对孩子的人际关系处理绝对有好处。

6、学会赞美别人

当我们习惯性地去赞美别人的时候,也就更容易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从而促进自己的进步;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挑刺儿,那他就会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拒绝学习别人的优点,也就拒绝了进步。

所以,告诉孩子,当别人考得更好时,先不要嫉妒,走过去诚恳地向对方说一声“你好棒”!于人于己,大有裨益。

7、培养幽默感

幽默,不只是搞笑而已,它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品质。对于自己而言,幽默能调剂心情,缓解尴尬和压力,算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对于人际交往而言,幽默就是润滑剂,能打开话匣子,化解尴尬气氛,促进彼此的交往和了解。

幽默感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比如孩子摔倒了,很多妈妈就会焦急、关切地跑过去扶:“没事吧孩子,别哭别哭。”孩子本来不想哭的,结果经妈妈这么一问,瞬间感觉好委屈,就哇哇地哭起来。

而一个稍微幽默点的母亲,在确认孩子没有受伤后,会用几句有趣的话鼓励孩子:“哎呦喂,儿子,还不过年呢,不用磕头,赶紧起来。”

8、学会拒绝

有些时候,如果你过于轻易、频繁地满足别人的请求,别人不但不会感激你,还会把你所做的当成理所当然。

那么,什么时候该拒绝,什么时候该助人为乐呢?这里有条简单的判断标准:

如果举手之劳就能帮别人规避很大的风险,那就应该助人为乐;

当自己付出的代价等于、大于别人的收益时,就可以拒绝。

高情商孩子,源自父母情绪稳定的陪伴

01

最近有个叫《妈妈是超人》的综艺节目,其中,明星妈妈胡可的教育方式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节目中有一幕,胡可的两个孩子,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车上互抢玩具。

结果哥哥把弟弟弄哭了。

但是,胡可喝着咖啡淡定的开着车,等待着兄弟俩自行解决问题。

没多久,两兄弟已经忘记了刚刚矛盾,和好如初,并愉快地飙歌起来。

胡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谁说老大就要让着老二?

在可以保护他们不受原则性伤害的情况下,尽量让他们去想这个事情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人越干涉,他们的关系会越激烈,大人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他们一定会找到他们之间相处的平衡点。”

孩子们能够自己协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分享。

这位老师说,在幼儿园的操场上,秋千和滑梯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滑梯产生的争执少,每个人滑下去再从后面的楼梯上来继续可以玩,但是秋千可就和玩滑梯不一样了。一群孩子跑到秋千底下,都想抢着去玩荡秋千。怎么办呢?

其中一个孩子说:抢来抢去,大家都玩不了,我们要按顺序来。我先来的,所以得我先玩。

不错,懂得提出规则,还知道为自己争取利益。

但是,其他孩子不服气了。

“我先来的。”

“不是,是我先来的。”

“是我先看到的。”

先来后到都各有自己的标准,看来,问题还是存在。

这时候,另外一个孩子说话了:那我们比比身高怎么样,高的先玩。

这位老师说,当时看了下,觉得这个孩子也好聪明,他差不多是那最高的。但其他几个孩子们似乎对这个提议没有什么异议,因为这个规则,能够让大家都有个参照的标准。

这时候,一个女孩说话了:我们俩差不多高,怎么办?

规则有小漏洞。但是难不倒孩子们,“你们猜拳吧!”有孩子说到。

“那玩多久呢?”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

孩子们继续在讨论。最后,他们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每人荡几个秋千,旁边还有伙伴在计数。

全程老师只是在旁边,安静的陪伴,没有情绪,也没有干涉。

这位老师还说,在他们幼儿园,老师很少会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因为他们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能够自己去协商,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还没有起冲突,成年人之间可能就已经开始焦虑了。

11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孩子上幼儿园会产生分离焦虑,渐隐法能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全文共 2422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妈妈,妈妈,你不要走。”“妈妈,你第一个来接我。”“我不上幼儿园,我要找妈妈。”每年到了新生入园的时候,幼儿园里便热闹非凡。有孩子的叫声、哭喊声、还有老师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因为换了一个新的环境,不愿上幼儿园,会一直抱着父母的大腿大声哭。好不容易把孩子哄进来后,孩子依然会哭哭闹闹,想要回家。有的孩子会边哭边往外跑;有的孩子会躺在地上哭着不肯起来;还有的孩子会抹着眼泪要老师带他去找妈妈。幼儿刚入园,会表现出紧张不安的情绪,这是幼儿分离焦虑最突出的时期。3岁前的孩子基本都没有离开过父母。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离开父母,幼儿一下很难适应。所以,一离开父母孩子就“哇哇”大哭是很常见的现象。其实,有的家长与孩子分开后也会感到有些焦虑。他们会担心在自己离开后,孩子是不是还在哭?他会哭多久?老师会不会耐心地哄哄孩子?8月16日,河南郑州一位爸爸送2岁的女儿去育儿园,他舍不得孩子,便躲在教室门口哭成了泪人。有网友笑称这是妥妥的“女儿奴”。

1

有的孩子哭一下,马上就会和别的小朋友玩到一块。也有的孩子会哭几个月。

分离焦虑产生于婴儿时期。当孩子与父母分离后,会出现警觉表现、恐惧、痛苦、担心、愤怒等情绪。有的父母是偷偷离开孩子的,父母突然消失了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还有的父母长时间没有来,孩子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会来。见不到父母,很多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哭。有的孩子会向他人求助,要身边的人去带他找妈妈。分离焦虑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是孩子社会化发展的一个表现。孩子会焦虑多久也和家长的做法有很大关系。有些家长的做法让老师哭笑不得,我整理出来三种类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第一种父母:孩子哭了,父母会长时间不走。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当父母看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心都碎了。于是,会长时间不走,一直陪在孩子身边。

第二种父母:孩子哭了,父母骂完孩子再走。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哭就感到很烦,会大声命令孩子别再哭了。骂完孩子后自己会马上离开,让老师来处理。

第三种父母:孩子哭了,父母哄完孩子再走。

父母知道孩子终究还是要上幼儿园的。于是,当孩子哭后,会稍微哄一下孩子再离开。分离焦虑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孩子在幼儿园,教师是会哄孩子的。那么,父母在家里如何做才能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呢?我们可以使用渐隐法。

2

渐隐法是指逐渐变化控制行为反应的刺激。直到最后这个刺激达到自然刺激水平的情况下,个体也能做出相同的反应。

举个例子:孩子在家里的时候,父母要出门了。在与孩子分离时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父母不要长时间的离开孩子,只是偶尔短时间的离开一会儿。(比如:30 分钟)

第二阶段:经常短时间离开。这样做会让孩子逐渐感受到父母不会总是陪在孩子的身边。离开孩子的时间长短不变,增加离开的次数。(以前一周离开1次,慢慢可以增加到一周离开2次或3次)

第三阶段:偶尔离开孩子的时间长一点。(从30分钟慢慢增加到1个小时、2个小时……)

第四阶段:经常较长时间离开。

在这个阶段,妈妈可以继续延长离开的时间,并增加离开的次数。(每天都可以离开一下孩子,有时离开的时间可以是8小时。)

第五阶段:父母不出现。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可能一整天都看不到父母,不过,身边有其他家人,这可以让孩子提前适应上幼儿园的生活。

3

家长在使用渐隐法前,需注意:

1.此种方法不适于那些被迫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的孩子;

2.父母已经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的孩子在3岁前就经常和父母分离,很少和父母在一起,那就不适合用渐隐法。比如:平常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跟爷爷奶奶建立了较稳定的关系后,父母回来了,要把孩子接走。孩子就要与爷爷奶奶分离,而重新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

这种频繁的变更抚养者的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会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情绪会不稳定。因此,渐隐法适合用在父母已经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

有妈妈告诉我:“我的孩子很黏我,一下都不能离开,没看到我就会哭,我只有每天陪在她的身边。自己哪都去不了,很烦!”

父母在平常就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让他习惯于其他人的环境。如果孩子与其他人接触得很少,孩子总是要你陪着,孩子就永远不愿离开你。给大家说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带2岁的孩子去儿童乐园玩。这里有很多小朋友,孩子很喜欢来这里玩。不过,孩子每次都要牵着妈妈的手,让妈妈一直坐在她的身边看她玩。妈妈有时会感到很烦,为了陪孩子,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4

给妈妈的建议:

1.这位妈妈在开始的时候可以陪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玩一会。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和朋友在旁边走动一会,离开孩子一小会儿。让孩子逐渐知道,你不会一直陪着孩子,会偶尔离开一下。但是,孩子能看到你,你依然在孩子身边。

2.在离开孩子之前,要告诉孩子妈妈准备去哪里、会待多久,让孩子心里有个底,然后再离开孩子。比如,告诉孩子:妈妈就在旁边的服装店看2分钟,2分钟后就来。

3.认可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瘪着嘴不想要你离开时,妈妈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会有点害怕,不过,没有关系。我们都会接触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慢慢你就会习惯了。”孩子希望妈妈一直陪着,甚至不愿上幼儿园,父母可以与孩子这样沟通:

“宝贝,我知道你现在还不想上幼儿园,不过,妈妈要工作,我会尽早去接你回家。”

“宝贝,妈妈现在要去上班了,幼儿园里的老师也会象妈妈一样喜欢你的,有事情可以跟老师说。”

“宝贝,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吗?你愿意告诉我吗?”

“宝贝,你认识了新的小朋友吗?你们在一起玩了什么游戏?”

“宝贝,幼儿园里有什么玩具?你最喜欢玩什么?”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聊一聊幼儿园里发生的开心的事情。这些开心的事会让孩子减少一些焦虑。孩子会慢慢发现,原来幼儿园里有这么多小伙伴可以陪他玩,老师还会和小朋友做游戏,可有趣了。

父母的语言就像是指针,你指向什么,孩子就会看到什么。当你启发孩子去注意到幼儿园快乐、美好的集体生活时,孩子就会爱上幼儿园,而不那么焦虑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