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宇宙真的有那么大吗【精选20篇】

浏览

4959

文章

611

篇1:宇宙生成和存在模式

全文共 1969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生成存在模式的问题一直是宇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可以认为,科学上至今仍未能确定一个理想的或经得起考验的解释方案,所建立的宇宙模型也包括大爆炸宇宙模型,基本上都仍处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探讨宇宙生存方式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把抽象与具体、微观与宏观、现代物理学与传统物理学的概念缠绞在一起!这就使得问题的讨论难有公认一致的逻辑和准则!很容易引起构思和目的的混乱和矛盾。例如我们在第一篇文章讨论哈勃常数时就指出,人们一方面认为宇宙大爆炸是具体事件,有一个大爆炸中心,有具体的爆炸温度和具体状态等等,另方面又认为宇宙大爆炸是抽象概念,但又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抽象理论,等等,既然认为大爆炸是具体宏观的事件,又未能说明光在宇宙空间传递为什么不需要时间?为什么可以违反传统物理学原理以及光速不变原理?又不给予解释星系的观测距离与实际距离为什么有巨大差异?宇宙年龄值为什么可以等于观测距离值?等等!此外,既然认为大爆炸是抽象事件,又采用太过直观的数理关系(如哈勃常数等)来计算宇宙的参数,又未承认相对坐标变换会引起观测结果差异的根本性理论,等等,这些概念的模糊和混乱必然导致所建立的宇宙模型只能是矛盾的永无结果的东西!

事实上科学家早就发现了宇宙生存原理的方向,可以肯定,星系相互退行远离和宇宙正在膨胀的现象是天文科学最最重大的发现,而这一发现使科学家们产生了宇宙始于一个中心的联想,这个联想才真正是宇宙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成果(没有之一)!从这一伟大成果的形成以及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性原理和质能转换方程,我们惊讶地发现,科学家们实际上已经走到了认识宇宙来龙去脉的三岔路口,甚至己经到了只有一步之遥的成功边缘!他们完全有充分的理由建立一个比大爆炸宇宙模型更完美理想的模型!然而在决定宇宙是一次性生成还是连续不断生成的问题上却作出了令人惋惜的错误选择!导致这个错误选择的原因是一个一贯错误的物理学观念,即:宇宙星系是有引力的,宇宙星系引力必然致使宇宙有两种可能:要么收缩,要么膨胀!宇宙正在膨胀分离的原因必定是一个一次性产生宇宙的大爆炸膨胀力!这个大爆炸膨胀力不仅解决了宇宙收缩引力的平衡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宇宙物质的生成方式问题!这似乎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假想,这个假想最终导致了源于一个中心始于一次大爆炸的宇宙模型的建立!显然,这是一个已被我们证明了的错误结果,但这个错误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尽管很冤枉,但错得很有价值,因为如果没有这一错误选择,可能至今人类不会得出宇宙来源于一个中心的正确结论!从当时的科学认识能力而言,这种错误选择和判断也是无可奈何和难以避免的,科学家们能够走到认识宇宙这一步我们认为己经非常了不起!本篇文章的主要议题就是为什么说科学家们确认宇宙来源于一个宇宙中心的理论观点是正确的?而选择一次性生成宇宙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是错误的?宇宙究竟是一次性产生的还是源源不断产生的?宇宙真正的生成方式是什么?宇宙生成存在的秘密是什么?等等,我们将在下面向读者详细介绍。

我们需要承认,正是大爆炸宇宙模型及其它宇宙模型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获得了重要的启发和想象,这对我们建立新宇宙模型和揭开宇宙生存之秘至关重要!但我们取得重大的和决定性的进展,也还是依靠我们对宇宙事物的规律进行严密的综合分析和推理。

在我们研究大爆炸宇宙模型及其它宇宙模型的过程中,就已经注意到了宇宙中许多微观与宏观的事物具有很多统一共同的特点和性质 (以下简称共性),如从微观到宏观都存在旋转性和两极性,宏观的旋转膨胀分离、宇宙物质都具有能量性和能量空间、独立性空间,等等都是宇宙的共性现象,这种共性用现有的宇宙模型根本无法解释,于是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另种宇宙的生成和存在方式相关,否则宇宙难有如此神奇的大范围的巧合!为此我们在综合宇宙事物的共性基础上设想构思了一个新的宇宙模型,结果发现这一新宇宙模型的宇宙生存方式在理论上几乎完全满足和符合宇宙共性的规律和逻辑!这种令人振奋的吻合正好说明我们所设想的新宇宙模型原理是正确的!

在以往人们建立的宇宙模型中,能够满足和符合宇宙事物共性规律的也只是个别现象,而不是所有共性现象,例如大爆炸宇宙模型,能够解释的充其量也只是宇宙星系膨胀远离的直线运动现象和收缩与平衡问题,但大爆炸的直线膨胀与宇宙的实际圆运动相矛盾,所以是不可能被认同的!又例如稳衡态宇宙模型,能够说明的只是宇宙星系的广泛分布现象和永恒性,但对于星系物质的元素和能量的产生方式却毫无解释的作用!而我们所建立的新宇宙模型能够全方位满足和对应所有的宇宙共性,这是其它宇宙模型不可能做到的,可以认为,这已不止是模型,而是宇宙的真实存在!为证明以上所说的这一切,下面我们首先介绍几个重大的宇宙事物共性,然后按照这些共性的逻辑和规律检验我们建立的新宇宙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宇宙有多少岁?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宇宙在不断膨胀的话,那么昨天的宇宙就比今天的小,去年的宇宙比今年的小。假设我们回到很久很久以前的过去,那么这时的宇宙一定很小,宇宙中的很多物质一定被压缩到非常小的体积。

第一个产生这种想法的是一个比利时的天文学家,名叫乔治·埃杜伍德·莱美卓。他在 1927 年提出宇宙是从一个发生剧烈爆炸的“宇宙蛋”开始的,今天在不断膨胀的宇宙是由爆炸产生的。美籍俄罗斯天文学家乔治·盖蒙给这个大爆炸起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名字叫“大碰撞”。

“大碰撞”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如果我们知道分离的星系的平均数和星系间彼此移动时的速度,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向回推算并掌握这些星系聚到一起的时间。

这里还有一些让人迷惑的问题。第一,很难判断出每个星系彼此间的距离;其次,很难说清楚星系分离时的速度有多快;第三,持续的扩大不可能保持同样的速度。

当哈勃第一次发现宇宙在不断扩大时,他计算出平均分离数,膨胀速度和随时间变化的膨胀速度并应用这些最准确的数字得出大碰撞发生在 20 亿年以前。这个结论遭到地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强烈反对,这些人认为地球的产生就在 20 亿年前,他们坚信宇宙不可能比地球还年轻。

在哈勃的这次初步估算后的 60 年内,很多信息表明大碰撞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用到的这些资料都表明大碰撞发生在 150 亿年以前,即宇宙的年龄是 150 亿年。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很可靠,有的天文学家认为宇宙的年龄是 100 亿年,有的认为是 200 亿年。如果收集到更多更好的证据,那么这个问题终将会被解决。

如果 150 亿年这个数字是正确的,那么当我们太阳系形成时,宇宙已经存在 100 亿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地球是宇宙的独苗?

全文共 2085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宇宙独苗?

每当繁星灿烂的夜晚,我们仰首苍穹,一道白练般的银河横亘天际,北极星旁的仙女座星云隐隐向人们诉说着那耳听不见的故事;此时,牛郎织女的神话,嫦娥奔月的传说,北极仙翁的故事,早已在心头环绕,追随屈原《天问》的古韵,我们斗胆问苍天:苍茫浩宇,可有亲朋?

宇宙之中除了星辰以外,还有生物吗?有没有像人类这样伟大的智慧生物?宇宙没有回答!是默认,还是不屑一顾?

这不能怪伟大的宇宙,只能怪渺小的地球人,因为我们在宇宙回答之前,甚至在我们提出问题之前,在我们的心中早已有了一个确定不移的答案,那就是: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独苗。

地球是宇宙独苗的看法自古就有。大家不会忘记,中世纪时候的西方,宗教神学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为万能的上帝就居住在地球上。当然,这不仅是西方的问题,几乎在全世界各民族中都有类似的看法。中国人就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才叫“中国”。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我们歌颂地球,并不是真正歌颂地球的伟大,而是变着法子歌颂人类的伟大,“世间万物,唯人为大”,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地球是宇宙中心”“人类是宇宙的独生子”的观念早以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脑海。

如果说以上的观念产生于认识的落后,尚有情可原,但问题是这同人们的认识似乎没有关系。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相当多的人抱有同样的看法,现代科学在打倒迷信的时候,似乎也无意消除地球中心论观念,相反,许多科学家都在极积寻找证据,来证明地球人类是宇宙独生子的宗教观念。因此,关键在于人类自高自大的本性。

因此,单从概率的角度讲,地球人是宇宙间唯一智慧生物的观点是幼稚可笑的。毫无疑问,宇宙间有数不清的与地球类似的行星,有类似的混合大气,有类似的引力,有类似的植物,甚至有类似的动物。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米特罗德格斯就曾说过:“认为在无边的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有人居住的想法,就像播种谷子的土地上只长出独苗一样可笑。”

1997年,美国生物学家在地球上发现一种太古生物,这种生物能在极冷或极热的极端环境下生存,并且它具有细菌和包括动植物及人在内的所有真核生物两种特点,是地地道道的第三种生命形式。此种生物的发现证明,人类对生命所具备的特点了解得相当不够,请不要忘记,这仅仅是在地球的环境之内,在广大的宇宙中间,生命的形式更为复杂,用地球生物观点来品评宇宙生物的存在是最不可取的做法。

1969年,在陨落于澳大利亚的碳质球粒陨石中,发现了地球上不能天然形成的不对称氨基酸,显示了地球以外孕育生命的可能性。1996年,美国航天局从一块落在亚利桑纳州来自火星的陨石中发现,这块陨石中存在古代微生物,火星存在生命的古老传说再一次被人们所重视。

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天文研究人员就从宇宙光谱中发现,宇宙中存在甲基和氰基等分子。这些分子的电磁辐射不在光学波段,而在厘米、毫米、亚毫米等波段,所以它们可以不受星际物质的吸收与阻挡的影响,而自由穿行于宇宙之中。

1944年,荷兰科学家范德胡斯特从理论上算出中性氢原子会辐射出21毫米谱线。1957年美国天文学家汤斯开列出了17种可能被观测到的星际分子谱线的清单,此人由于在天文学上的贡献,获得了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被列为上个世纪四大天文学发现之一。在以后的年代里,天文学家从宇宙中观测到的分子有:

1963年10月,首次在仙女座观测到羟基分子光谱;

1968年,观测到了氨分子、水分子的光谱;

1969年,又观测到了星际甲醛的有机分子光谱;

1973年,又发现一种宇宙中广泛存在的有机分子光谱…………

到1994年止,人类一共从宇宙中找到108种天文有机分子,此外还找到了50种由碳、氧、氢等元素组成的同位素,还有一些地球上没有自然样本的有机分子。

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对研究星际生命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比如说,目前发现的星际分子几乎都是由六种基本元素构成的:氢、氧、碳、氮、硅,这个排列表中的前五种如果加上磷,它们就成了构成地球各种生命的基础资料。再比如说,甲醛分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转变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则是生命物质的基本组成形式。由于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尚未辨识的有机分子,它们很可能会组合成多种生命形式。

其次,这一天文发现还说明,宇宙中到处都充斥着有机分子,它们是构成生命、维持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天文学研究表明,这些星际有机分子不能存在于高温的星球中,它们只能存在于温度较低的行星、暗物质或者宇宙尘埃当中,甚至当恒星爆炸死亡之后,也可生成大量的有机分子。所以在星系与星际之间、恒星与恒星之间,它们的数量非常庞大。这些有机分子,它们随尘埃或气体飘泊,极不稳定,漫游在宇宙当中。

宇宙有机分子的发现,再一次证明,地球生命绝不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现象,人类也不应该是宇宙的独生子。

越来越多的发现为我们指示出了一个确定不移的方向:宇宙中确实存在生命,既使是我们最熟悉的生命形式,也有可能在宇宙的某个角落中产生。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证明这些生命的存在,而是要想办法寻找他们。

欧洲有两位学者继承了福特的事业,他们是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贝尔吉埃奥尔科夫斯基与哲学家兼新闻记者刘易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除了探索宇宙,NASA也在探索地球奥秘

全文共 1788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宇航局的任务。来源:美国航天局官方网站

说到美国宇航局,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仰望星空和探索宇宙。事实上,它有时从天上俯瞰地球

几天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透露,其“地球风险评级计划”将在2020年资助五项主要任务,利用先进的航空技术探索影响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地球变化之谜,从美国东海岸的暴风雪到西海岸的海洋漩涡。

云采样辅助暴雪预报

冬季暴风雪经常发生在人口稠密的美国东海岸,经常导致道路关闭和商业停工,并对人类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然而,很难从空间上准确测量暴雪云的形成过程,导致降雪预报精度差。

为此,美国宇航局将于明年1月启动“威胁大西洋海岸暴风雪的微物理学和降水研究”项目。“ER-2”高空飞机和“P-3”云取样飞机将用于飞入相关区域,以准确研究云中雪的分布,弥补卫星数据的不足,并改进天气预报模型。

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华盛顿大学的副教授林恩·麦克默多说,当人们看到大云层的照片时,他们认为到处都在下雪,但事实并非如此。云层里有一个又长又窄的大雪区。我们试图理解它们为什么形成,以及它们是如何随着风暴的发展而演变的,以便更好地预测地面积雪的分布。

航测解码海洋漩涡

在气候和海洋生态中,称为漩涡的环形水流促进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交换,以及上层海洋中诸如营养物和氧气等溶解气体的垂直输送。大尺度涡旋的直径为数百公里,而次中尺度涡旋的大小从1公里到10公里不等。目前,海洋监测卫星无法详细观察它们。

美国宇航局将于明年4月启动“亚中尺度海洋动力学实验”。它将派遣“空中之王”、“湾流5号”和“海洋”研究船等飞机搭载一系列自主平台和研究人员,在旧金山海岸200英里外测量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海洋温度、盐度和流速。

据报道,这些涡旋对上层海洋有重要的长期影响,但它们的预测对模拟过程中的小细节非常敏感。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物理学家托马斯·法拉尔说,这个项目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改进预测模型。

海面上升威胁的遥感评估

在美国,数百万人依靠沿海三角洲生活。它是鱼类、甲壳类动物和其他动物的“苗圃”,保护内陆基础设施免受飓风和海啸的袭击。然而,随着海平面上升,世界上大多数三角洲都可能消失。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启动一项“三角洲-X”任务,详细研究密西西比三角洲,找出哪些地区可能消失,哪些地区可能幸存。事实上,如果有足够的沉积物,如果植物能够健康地生根,三角洲可能会以上海水平的速度上升。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将使用“空中之王”和“湾流”等飞机携带先进的遥感仪器对水流进行现场测量,以确定沉积物将沉积在哪里。同时,科学家还将量化植物分解产生的有机土壤的数量。

“这些新数据将帮助我们理解并减缓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重要海岸资源的影响,”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德尔塔-X首席研究员马克·西玛德说。

海洋边界层云的野外研究

海洋边界层云覆盖了地球海洋的大部分,在研究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在全球变暖模型中,云的变化仍然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

美国宇航局将于明年2月开始“西大西洋上空气溶胶-云-气象相互作用实验”的研究。它将派出两架携带大量遥感和测量仪器的飞机在执行任务时相互合作。其中一个代号为猎鹰,另一个是“空中之王”。飞行区域主要集中在北大西洋西部。

“虽然以前进行过许多实地调查,但我们尚未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全面测量,以得出气溶胶、云和气象之间相互作用对气候影响的明确结论。”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阿明·索罗钦(Amin Sorochen)表示,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打算解决这个问题,并向国际科学界提供可在未来几年和几十年使用的数据。

探索高空大气风暴的影响

夏季,美国中部经常发生严重的风暴。当风暴变得足够高时,它们将超过对流层,并将水蒸气和污染物注入平流层,从而显著改变它们的化学成分,甚至可能对平流层臭氧产生负面影响。

2020年夏天,美国航天局将启动“夏季平流层动力学和化学”项目,利用气象卫星和地面雷达测量超调风暴,并利用“ER-2”高空飞行器收集测量数据。据报道,这架飞机可以飞到70,000英尺(超过20,000米),远远高于大多数飞机的飞行高度。

"这个项目是第一个致力于观测被强风暴带到平流层的物质的科学任务。"德克萨斯A&M大学的首席研究员肯·鲍曼说,通过使用“ER-2”飞机直接测量风暴外流,我们可以研究这些风暴如何影响今天的平流层,以及这种影响将如何随着未来几十年的大气变化而改变。(胡定坤)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爆炸宇宙学的兴起

全文共 2341 字

+ 加入清单

从  1923 年开始,美国天文学家 E·哈勃在威耳逊天文台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该天文台可以验证和演示天文学上的多普勒效应 (由靠近或退行波源发出的波两者之间有频率上的不同:靠近波源发出的波经过压缩频率增大,而退行波源发出的波频率减小)。哈勃发现,远距离的星系显示出典型的退行光源所具有的向低频方向的“红移”,而且星系越远,其红移量越大。这清楚说明,距观察者越远的星系其退行速度也越大,即星系的退行速度与星系到观察者之间的距离成正比。1929 年哈勃把这一类关系写成公式:V=HD。式中的 H 叫哈勃常数,是星系退行速度与距离之间的比值。这一公式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根据这一解释,宇宙的膨胀模型似乎已经确定地建立起来了。剩下的问题就是,宇宙膨胀是如何进行的?20 世纪 40 年代俄国血统的美籍科学家伽莫夫等人提出了“大爆炸宇宙论”。

大爆炸本身被认为由两个依次相随的相变所组成。第一个相变导致波动“真空”的暴胀,这一相遵守德西特方程,因而被称为德西特宇宙。在第二相中,暴胀宇宙变为更加稳定的罗伯逊—瓦尔克 (Robertson-Walker)膨胀宇宙,这一宇宙就是我们今天所居住的宇宙。当宇宙年龄到 5 万至 100 万年时,物质从辐射那儿脱离出来,进一步的相变从而就发生了。空间变得透明,物质粒子在宇宙空间的膨胀过程中自己诞生了。从这时起,已知宇宙的历史就成了时空中星系和恒星进化的历史。

根据流行的观点,现在分布在宇宙广阔空间里的物质是大爆炸后最初的几百万分之一秒中合成起来的。但物质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在宇宙开始的最早阶段,温度极高,仅存在超热的等离子体,原子是不存在的,因为热噪声 (thermal noise)阻止电子和原子核结合。随后,当等离子体冷却,电子开始围绕原子核旋转时,原子气体就出现了。随着进一步冷却,各种原子构成分子。再进一步冷却,又形成了复杂分子,使物质从气态向液态过渡,然后进一步向我们熟悉的晶体形式的固体过渡。

随着物质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汇聚在一起,星系形成了。在星系中,恒星及恒星系又形成了。在活跃的恒星周围条件适宜的行星上,分子和晶体结构进一步构成,类细胞 (cell-like)结构 (所谓的原生质)可能从此开始形成。如果热条件和化学条件适宜,这就为向更高程度的有序结构(生命现象的基础)的进化打开了大门。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后宇宙的演化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它们所对应的时间间隔如图 1 所示。■图 1   宇宙的进化逐渐增加的有序度的出现,按密度和温度的降低描绘

①基本粒子形成阶段从图上可以看到,合成的第一批粒子是强子

(像质子、中子等重粒子),它们在大爆炸后的 10-24~10-3s 内形成。它们以非束缚的自由实体存在,但是在宇宙早期的极高的密度中它们极快地

相互碰撞和相互作用。这一时期的极高温度 (估计为 1015K)阻止粒子结合成原子。强子在这一过程中最易自我湮灭,衰变为质子,并把一部分能量添加给辐射火球。在最初的几毫秒后,火球冷却到可以允许轻子 (如电子和中微子这样的质量轻的粒子)占主导地位,这时膨胀的宇宙密度变

得更小,它的物质含量从 1030g/cm3 降到了 1010g/cm3。然而,当宇宙生命的第一秒钟过去后,轻子也自我湮灭成光子,进一步以高频率的辐射为火球增添燃料。因此说,在最初 1 秒钟时,光子数比物质粒子要多得多,宇宙中的能量主要是辐射。存在的物质粒子不能聚集为更大的团。强烈的辐射场撕裂所有的更进一步的物质构型,物质只能在强烈的辐射场中以暂态形式存在。

②元素形成的核合成阶段当宇宙年龄达到 100s 时,平均温度已经降到了约 105K,平均密度降到约为 10-10g/cm3,与今天仍然存在的活跃恒星内部的温度和密度非常接近。这就能使强子和轻子以电磁力结合为中性原子。氢原子是一个电子以电磁力束缚于一个质子形成的,它是最先出现的元素。因为火球的“烹调温度”仍足够高,可以通过把质子—质子结合为氦原子 (估计每 10 个氢原子就有一个氦)而把两个氢原子融凝在一起,所以最初的年轻宇宙中充满了氢气和氦气。随后,当物质有效地从辐射中脱离出来时,星系形成的时代就开始了。

③星系形成阶段星系形成的时间框架现在仍然还是一个争论中的问题。然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星系的形成可能是在宇宙 106~109 年之间开始的。这时的平均温度已经降到了 300K 的范围,密度从 10-10g/cm3 降到10-20g/cm3。在巨大的氢和氦的星云中,氢和氦粒子的不均匀分布产生了进一步的引力中心,使物质汇聚体的温度又升高到核燃烧温度——这次是在新形成的恒星内部,这就导致了一些重元素的合成,如碳、氧和铁。

④实物形成阶段从氢到氦的核嬗变过程产生了从活跃恒星向周围空间的发射恒定辐射流。在恒星具有围绕其旋转的行星的地方,它们的卫星获得了部分能量流。只要行星距恒星的距离适当,即能量流没有强到能使水沸腾,也没有弱到致使水变成冰,那么更复杂的汇聚体就有可能在已经比较复杂的元素混合体中出现。超分子构型 (supramolecular configurations)不是在这儿就是在那儿必定产生出来,其中有些构型(就像在我们这一星球上)达到了如此复杂的水平,以致于与生命相联系的自我维持的新陈代谢过程就开始了。

根据大爆炸宇宙论,我们的宇宙大约有 150 亿年历史 (尽管也可能是 70 亿或 80 亿年),它的平均密度小于 10-30g/cm3,背景温度是 2.7K,我们的太阳是我们银河系中超过 2000 亿个星星中的一个,而我们的银河系又是许多星系中的一个,在银河系之外大约有 1000 亿个象银河系一样的星系,其中有些大得惊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宇宙究竟有多大?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们,你们一定想过这个问题:宇宙有多大?不久前,一位美国科学家在一本杂志上写道,如果你能以每秒186000英里的光速去太空旅行,那么从地球到太阳需要8分钟。那么,从太阳到银河中心将需要33000年。

同学们,你们一定想过这个问题:宇宙有多大?不久前,一位美国科学家在一本杂志上写道,如果你能以每秒186000英里的光速去太空旅行,那么从地球到太阳需要8分钟。那么,从太阳到银河中心将需要33000年。

银河系只是20个星系团中的一个。穿过整个星系团还需要200万年。然而,银河系星团只是巨大的处女座超级星团的一部分,要穿越它们需要5亿年。如果我们继续以光速在太空旅行,科学家将需要大约200亿年才能进入宇宙深处。

学生们,通过这些数据,你们可以想象宇宙有多广阔,还有多少神秘事物等着我们去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京东金融撩到宇宙第一大行,支付宝要颤抖了!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京东金融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合作推出“工银小白”数字银行,作为国内银行业首个互联网平台上的银行,的确是重大突破。智慧银行之前给大家的感觉都挺抽象,现在感觉越来越清晰。京东金融撩到银行老大,无疑对老百姓金融生活带来惊喜。工银小白有什么特色?

此次联手推出的“工银小白”主要服务于年轻客户群体,为千禧一代提供投资理财、购物消费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互联网时代我们各种碎片化,不管是信息、时间还是生活,工银小白为大家搭建“享用碎片生活时间,满足重点金融需求”的零售金融新场景。

之前一些传统银行业务需要道银行网点才能办理,比如存款证明业务,现在大家在京东金融的“工银小白”足不出户就能办理。通过“工银小白”,客户只需在线上申请存款证明等资信证明服务,京东物流就可以将工行开具的存款证明配送到家。

在京东金融成立初期用过,它一步步成长到现在,体验越来越好,正在飞速发展。打开京东金融,在首页“理财”界面,一眼就能看到“工银小白”。那么,现在工银小白能为大家做些什么呢?

打开“工银小白数字银行”,里面有一款货币基金、线上存款证明办理、财智管家智能记账、众筹四项服务,其他还有黄金珠宝和财商评测,不过这两个可以直接忽略吧。

这里大家要注意了,使用工银小白的这几个金融服务,需要先开户,提供身份证正反两面照片、一张绑定工银小白账号的借记卡,借记卡暂时只支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从工银小白目前的金融服务来看,目前的产品吸引力不是很大,未来还有很大合作空间。其中,货币基金添益快线最新七日年化预期收益率为4.167%,预期收益一般;线上存款证明对于有需求的人来说还是非常受用的。

从这次京东金融和工商银行的合作,能够感受到互联网金融将有质的突破,也能感受到京东金融的野心,今年来不断和各银行合作,它的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任何格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盯着某一个互联网理财平台迟早会OUT,习惯于支付宝理财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其他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如果反物质是进入暗宇宙的入口..

全文共 1528 字

+ 加入清单

迄今为止对宇宙的测量表明,宇宙的大部分质量似乎来自“暗物质”,一种通过万有引力定律与常规物质相互作用的无形物质。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科学家们仍未直接探测到暗物质。他们已经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方法,例如,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的PVLAS探测器小组正试图找到被称为轴子的粒子。这是一个假设的亚原子粒子,被许多人认为是暗物质的候选成分之一。通过研究轴子与反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该团队希望找到暗物质的潜在线索。

轴突可能只是暗物质的第二大候选粒子,仅次于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IMP)。这种粒子仍处于理论阶段,尚未被发现。

事实上,理论预测中的轴子质量非常小(只有1/5000亿到1/5000万电子)。科学家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的原因是为了解决粒子物理学中的CP守恒问题。后来科学家意识到这些粒子可能解释了宇宙中的额外质量。

在搜寻暗物质粒子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在试图理解反物质。正如普通物质由普通粒子组成一样,反物质也由反粒子组成。作为粒子物理学中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有点像物质的“邪恶孪生兄弟”:每个亚原子粒子都有一个质量相同但电荷相反的对应反粒子。当粒子遇到反粒子时,它们会吸引、碰撞并完全转化为光,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湮灭。反物质并不特别罕见。它可以发生在地球上典型的原子衰变过程中,也可以在实验室人工制造。然而,在今天可见的宇宙中,反物质比常规物质少得多。这种正负物质的明显不对称已经成为物理学中最大的难题之一。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日本科学化学研究所(RIKEN)的研究员克里斯蒂安·斯摩拉(Christian S. Smola)说,科学家普遍认为暗物质与物质和反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相同,但“这一假设尚未得到实验的证实,因为在原子物理学中,对暗物质的探索使用的是物质探测器,而不是反物质探测器。也许反物质与暗物质的相互作用不同于普通物质。

来自日本、德国、瑞士和美国的研究人员正在使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重子-反重子对称实验来获取数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反质子延迟器可以产生和减缓反质子,并通过基地在极端真空中捕获反质子。2017年,国际团队对这些反质子进行了三个月的精确测量,以观察它们在磁场中的行为。

现在,科学家们重新检查了数据,寻找反质子自旋进动的变化。自旋是粒子的固有属性,使它们有点像自旋陀螺的量子版本。与理论暗物质粒子轴子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粒子绕旋转轴旋转的方式。

这种寻找轴子的策略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如果暗物质和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于普通物质,那么轴子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宇宙中物质比反物质多得多。

根据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新论文,研究人员没有发现轴子的证据。在暗物质研究中,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正常的。然而,在这个物理时代,各种显而易见的事情都被发现了。科学家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来消除暗物质不具备的属性,并希望最终从所有这些无效的结果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个重要的粒子搜索过程。“我很高兴有人关注轴子耦合,而不是轴子-光子耦合,”新罕布什尔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钱德·普雷斯科特-温斯坦说。换句话说,一些科学家最终试图找到与普通粒子相互作用的轴子,而不是专注于轴子和轻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尽管研究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结果,但是科学家们的研究还没有结束。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吉安保罗·卡罗西在《自然》杂志的一篇评论中写道:“未来的工作应该进一步关注轴子-反质子耦合,以找到轴子暗物质和其他反物质形式(如电子的反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证据。”

卡罗西说,研究小组接下来应该提高他们的测量灵敏度。至于轴子,我们知道它们的质量很小,但可能的范围很大,电荷和自旋都为零。无论如何,科学家对暗物质的探索将会继续。

如果反物质是黑暗宇宙的入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氢与什么是宇宙中最多的两种元素?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氢与氦是宇宙中最多的两种元素,其中氢是宇宙中最多的元素。在地球上和地球大气中只存在极稀少的游离状态氢。在地壳里,如果按质量计算,氢只占总质量的1%,而如果按原子百分数计算,则占17%。

氢是一种化学元素,元素符号H,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氢与氦是宇宙中最多的两种元素,其中氢是宇宙中最多的元素。在地球上和地球大气中只存在极稀少的游离状态氢。在地壳里,如果按质量计算,氢只占总质量的1%,而如果按原子百分数计算,则占17%。氢是—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氢通常的单质形态是氢气。它是无色无味无臭,极易燃烧的由双原子分子组成的气体,氢气是最轻的气体。医学上用氢气来治疗疾病。氢原子则有极强的还原性。在高温下氢非常活泼。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几乎所有的元素都能与氢生成化合物。

氦,最不活泼的元素,元素符号He,为稀有气体的一种。氦在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唯一不能在标准大气压下固化的物质。氦的应用主要是作为保护气体、气冷式核反应堆的工作流体和超低温冷冻剂。此外,由于密度比空气小且性质稳定,氦还可以作为浮升气体。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最初的宇宙是一个密度非常大、温度无限高的原始核中,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爆炸(其实是能量的实体化),能量按照爱因斯坦的 E=mc^2 产生出物质。按照这种理论,宇宙物质的一半在大爆炸后的11min左右转变成质子。质子与电子相结合成原子,就是最简单的元素----氢。此时,宇宙原始火球的温度极高,物质密谋也极大,就产生的氢的核聚变反应,一部分氢经过核反应会生成氦。但是一段时间后,宇宙的温度和密度都下降了,氢聚变为氦的反应中止,所以宇宙中绝大部分的物质便以氢的形式存在,其次是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人、宇宙、其他——经典科幻电影回顾《索拉里斯》上

全文共 2892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推荐给大家的电影是《索拉里斯》(也翻译成《飞向太空》),原作者是波兰著名作家斯坦索·莱姆。对于原作者莱姆来说,无论是圈内还是圈外,都有相对较高的评价。有人甚至指出,如果莱姆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是他们对科幻小说的偏见,从而显示出莱姆在文学界的地位。1972年,著名的苏联导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将原著改编成电影,并于2002年上映。导演是美国导演伊史蒂芬·索德伯格(曾获奥斯卡奖)。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主要推荐苏联版本。

说到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可能喜欢苏联电影的朋友们都会听到。安德烈埃塔·克夫斯基1932年出生在俄罗斯的扎弗洛西镇,是诗人阿尔扎尼茨基的儿子。他在苏联电影学院学习,1961年毕业。他的电影赢得了许多国际奖项。第一部故事片《伊凡的童年》在196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狮奖。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获得了1986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的特别奖项。同年12月,塔尔夫斯基在巴黎死于肺癌,享年54岁。这是一个电影网站上的导演简介,列出了他的主要成就,也就是赢得了许多奖项。奖项很重要,但他们对电影的贡献更重要。塔尔夫斯基对电影语言的杰出贡献具有公认的典范意义。他创造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风格,使博大精深的精神主题在悲凉的诗意叙事中展开,获得了完美的表达。这一点直接反映在苏联版本的Solaris中。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曾给予过这样的赞誉:“对塔尔夫斯基的电影一见钟情就像是一个奇迹。突然,我觉得自己站在门前,但我从来没有钥匙打开它。那是我一直渴望进入的房间,但他可以在里面自由走动。我感到鼓舞和鼓舞:终于有人向我展示了一个我一直想表达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境界。对我来说,塔尔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忠实于电影的本质,捕捉生活的镜像和梦想。”

这部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心理学家克里斯·开尔文(由多纳塔斯·巴尼奥尼斯扮演)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来到他父母家,然后飞往索拉利斯去见索拉利斯的飞行员弗拉季斯拉夫·德沃热茨基。伯顿警告kelvin Solares将会有不可思议的惊喜,但后者并不以为然。开尔文离开之前,他在父亲面前焚烧了自己的个人物品(尼古拉·格林科·尼古莱·格陵柯)。到达索拉利斯附近的空间站后,开尔文调查了科学家索斯·萨尔格相博士的死因,却发现他多年前去世的妻子纳塔莉亚·邦达尔丘克突然出现。惊恐万状的开尔文与空间站上的其他三名科学家讨论如何面对奇怪的事情,却发现每个人都被深深地困扰和困惑。读过原著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它与小说的情节不同,但并不影响阅读。喜欢小说和电影的人有他们自己的理由。作为读者和观众,作者都喜欢。事实上,小说中的情节并不复杂。作者在《书外的外星人》中提到了它。在许多科幻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作者或导演使用人类作为模板,从外表和思想上设计外星人。但是在小说《索拉里斯》中,莱姆把“外星人”设计成一个行星海洋。主人公在这样一个星球上开始了他的新生活,探索和研究这个星球,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与原著相比,电影版的《索拉里斯》要复杂得多。除了导演对人性和爱情的讨论,这部电影还涉及科幻小说中经常涉及的话题,比如人与宇宙的关系。虽然这部电影的节奏相对较慢,但当我们静静地看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缓慢的节奏是一个向导演灌输概念的微妙过程。如果你能看,大多数人会为这部电影鼓掌,但是如果你看不到,你会觉得它太乏味了。

在电影的开头,导演竭尽全力地铺平道路,用非常详细的镜头解释了许多事情,但这应该在下面的情节中得到反映。当我看这部电影时,我会发现很多内容和镜头基本上对情节没有影响。例如,男主人做了许多令人困惑的事情,但最后我会发现导演甚至没有浪费一秒钟。以前无用的镜头被使用。这时,我对导演的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丽是一种适当的益处,不是多一点,也不是少一点。这就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受。这部电影的“美”不仅表现在画面和角度上(在电影制作的那个时代非常美),还表现在塔尔夫斯基常见的缓慢流动中。这部电影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你眼前慢慢展开,慢慢展示过去的一些美丽的风景,从另一端逐渐展示新的细节和风景。

与小说相比,电影忽略了很多东西,比如索拉里的研究历史,这并不奇怪,因为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电影里,首先电影的长度是无法处理的,整个电影需要重构。另一个原因是导演和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有一些不同。这部电影的重点是人类的自我探索和交流,所以如果要涉及到索拉里的研究历史,那将是不伦不类的,导致缺乏重点。

塔科夫斯基的电影没有使用很多特效,甚至没有用很多镜头和金钱去打动索拉里斯,书中描绘的许多壮观场景都被导演抛弃了。如前所述,如果原作者和电影导演有不同的想法,重点自然会不同。在原著小说中有许多关于索拉里斯的“奇迹”,我们称之为风景奇观。相比之下,塔科夫斯基的电影是人类交流和探索的奇迹。电影并不缺少奇迹,但是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它们。

5

尽管这部电影围绕着太阳系这个星球,塔科夫斯基和原作者对这个神奇的海洋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他来说,这只是一面镜子,用来审视每个人的镜子,探索人性和爱情。事实上,他已经这样做了。塔科夫斯基在电影中没有试图掩盖他的文化背景,因为他在西方世界长大,所以电影中会有各种西方和俄罗斯音乐,如巴赫,著名画家的画,如丢勒和博鲁·盖尔。小说和电影都有各自的局限,因为作者和导演都是人,无法完全突破自身环境和文化基调的局限,所以导演毫不掩饰。这部电影也很私密。

有人将这部电影与《2001:太空漫游》相提并论,称之为两部经典的太空电影和科幻电影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每个人的判断是不同的,自然两者不会有相同的地位。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作者两者都喜欢。如果有必要评判最佳影片,作者不能选择。《2001:太空漫游》是人类、宇宙和更高智能种族之间关系的宏大而详细的表达,而《索拉里斯》更多的是对人类自身的审视和对人类内心世界和意识世界的挖掘。在镜头的应用和铺垫方面,塔科夫斯基做得很好,这是毫无疑问的。看完电影后,我完全被震惊了,非常喜欢这部电影。《2001:太空漫游》有一些美国电影的味道。它没有太复杂的情节,故事流畅,情节层层推进。同时,它增加了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更主流的方法,而前者感觉有点不同。这两部电影几乎都是由原作者和导演联合制作的。莱姆和塔科夫斯基对电影有很大的分歧,合作可能不够愉快。另一部电影不同。亚瑟·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友好合作完成了这部电影,然后推出了小说版。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版和电影版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这表明他们的创作理念也是不同的。至于这两部电影和原著是好是坏,读者有自己的判断,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有人说,如果这部电影是由《2001:太空漫游》的导演库布里克制作的,它肯定比现在更好。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最初的作者莱姆是波兰人,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塔科夫斯基的成长环境与莱姆相似,更富同情心。库布里克当然不错,但这也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合作。如果当时的合作是这样的话,没人能肯定。这两部电影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作品,但它们的风格完全不同。我个人同意称这两部电影为科幻电影中的两颗珍珠,这并不夸张。

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宇宙中黑洞是怎么形成的

全文共 1436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中,黑洞吞噬万物,甚至包括光。那么宇宙中黑洞是怎么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宇宙中黑洞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黑洞武器:黑洞炸弹

俄罗斯科学家预言:50年后,具有巨大能量的“黑洞炸弹”将使如今人类谈虎色变的原子弹也相形见绌,使其成为不足一提的小儿科。当人类学会如何掌握反物质——欧顿时,就如同当初学会掌握原子一样,这种新能量会被用来制造发电厂,也很可能被用来制造炸弹——“黑洞炸弹”。一个原子核大小的黑洞的能量将超过一家核电站。如果人类有一天真的制造出“黑洞炸弹”,那么一枚“黑洞炸弹”爆炸后产生的能量将相当于无数颗原子弹同时爆炸。它至少可以造成10亿人死亡。到那时,“黑洞炸弹”能瞬间毁灭地球。相形之下,原子弹的威力将变得无足轻重。

俄罗斯科学家亚力克山大·特罗菲蒙科却认为,能吞噬万物的真正宇宙黑洞也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室“制造出来”

据特罗菲蒙科称,制造“黑洞炸弹”的反物质被科学家们称做欧顿(otone),一颗欧顿的质量相当于一颗原子的40倍。

据俄媒体透露,俄罗斯太空学家们早就开始关注于黑洞现象的研究,在俄罗斯太空学会为俄军事院校21世纪军人编的一部教科书上,就有几章专门涉及“黑洞知识”。这本教科书的目录中包括:黑洞、火山现象、欧顿与地球灾难、黑洞与神秘事件等等。让人绝对想不到的是,在这本教材的最后,科学家用短短的文字介绍了如何发明黑洞武器、如何制造黑洞炸弹等。

宇宙中黑洞形成原因

黑洞就是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这个天区范围之内不可见。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力量,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黑洞开始吞噬恒星的外壳,但黑洞并不能吞噬如此多的物质,黑洞会释放一部分物质,射出两道纯能量——γ射线。

也可以简单理解:通常恒星的最初只含氢元素,恒星内部的氢原子时刻相互碰撞,发生聚变。

由于恒星质量很大,聚变产生的能量与恒星万有引力抗衡,以维持恒星结构的稳定。由于聚变,氢原子内部结构最终发生改变,破裂并组成新的元素——氦元素,接着,氦原子也参与聚变,改变结构,生成锂元素。如此类推,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顺序,会依次有铍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直至铁元素生成,该恒星便会坍塌。这是由于铁元素相当稳定,参与聚变时不释放能量,而铁元素存在于恒星内部,导致恒星内部不具有足够的能量与质量巨大的恒星的万有引力抗衡,从而引发恒星坍塌,最终形成黑洞。说它“黑”,是因为它的密度无穷大,从而产生的引力使得它周围的光都无法逃逸。跟中子星一样,黑洞也是由质量大于太阳质量好几倍以上的恒星演化而来的。

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物质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到最后形成体积接近无限小、密度几乎无限大的星体。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一定小于史瓦西半径),质量导致的时空扭曲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黑洞”就诞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人类去世之后就能了解宇宙的真相?宇宙的奥秘是什么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说在去世了以后就会了解宇宙真相了,那样的叫法彻底是一些人主观意识所造成的,针对这类叫法是能够不敢相信的。有些人觉得全部宇宙全是个人脑编造出去的,因此 在去世了以后,就会从另一个视角对待这世界,所以说在去世了以后就了解宇宙的真相了。

一、宇宙是人的大脑虚似出去的?

针对每一个人心里的疑惑,宇宙的实情究竟是什么?将会人类亡国以后都不清楚,由于宇宙的强劲与人类的微不足道,中间是拥有十分大的差别,而且如今的高新科技水准针对研究宇宙還是较为不够的,唯一的只可以持续的升级高新科技研究的机器设备。巨大的宇宙管理体系针对人类而言不是得知的,人类的主观意识全是拥有一些的缺点,而且是不能信的,人死亡以后能够看清宇宙,这类叫法只有是听一听罢了。每一个人针对宇宙的真实的实情,只有相信科学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宇宙智慧生物

全文共 3906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智慧生物

早在 1953 年, 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一位青年学生斯坦利·米勒

曾产生过一个当时被人认为是荒诞的想法: 世界基本物质中的矿

物元素能否必然产生生命 ? 要是米勒不去大胆地进行实验, 这个

一时受嘲弄的所谓“不可思议”的设想恐怕只能永远成为争论的话

· 31 ·

题。他的老师尤赖耻笑地叫米勒试试, 并跟他打了 1000 美元的

赌 , 担保他“不会成功”。

斯坦利·米勒的设想和实验似乎过于简单, 因此, 尤赖教授的

怀疑态度是可以理解的。米勒设想, 把构成我们地球的最原始的矿物质放在一个庞大的试管里进行实验。这些矿物元素有甲烷、氨、氢和水气。米勒排除了种种干扰, 勇敢地开始了探索。他在试

管里把这些无机物质混和在一起, 然后向试管通电, 放出电火花。

大家知道, 40 亿年前, 构成地球的所谓“原汤”上空, 经常发生强大

的雷雨。经过一个星期的操作, 米勒停止了实验。当他仔细观察

试管时, 发现底部有一种淡红色的奇异物质。米勒又惊又喜, 立即对这物质进行了化验分析, 结果证明, 那是氨基酸。大家都晓得,

氨基酸是生命的要素。当然, 米勒从无机物质中没有创造出生命

来 , 甚至连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也没有制造出来。但是他发现了一个化学程序, 可能导致生命的出现。请不要忘记, 米勒的实验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而地球却花了 40 亿年的功夫才有生命的出现

应当说, 是前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帕里涅于 1924 年提出的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假设, 才导致了米勒的极其天才的实验。奥帕里涅对地球上出现生命的过程做过如下描绘: 40 亿年前, 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 地球表面出现了第一批氨基酸, 这些生命的原始物质掉进了海洋, 便形成了所谓的“原汤”。随着时间的推移, 生命的原始物质不断地进行结合, 其结构越来越复杂, 最后就产生了生命。这位前苏联生物化学家认为他的这个描绘并非是想入非非的事。他自己曾观察到, 在注入大量溶剂的浓胶状态溶液中, 蛋白质很容易结合起来。米勒 1953 年的实验表明, 科学家们的思想已有了一个飞跃。当时有许多科学家认为, 生命是只产生于我们地球表面的、自发的、例外的现象。米勒的发现极大地震撼了这些科学家的心灵。米勒以实验证明, 一定物质的化学结合, 必然会导致生

· 32 ·

命的出现。这个理论使生命是自发和例外地出现的学说倾刻间瓦解了。

继米勒之后,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梅尔文和卡尔文把实验推

进了一步, 他们用回旋加速器发射的电子来代替紫外线。后来, 另一名科学家福克斯又对“原汤”的各种条件进行了模拟实验。40亿年以前, 火山爆发向地球表面喷吐着大量的火焰, 熊熊燃烧着的

岩浆直接流入了海洋。福克斯把模拟的“原汤”同岩浆接触, 然后

加热, 使温度升到 107℃, 同时加进 18 个氨基酸分子。得到的结果

表明, 生命是必然出现的, 因为福克斯的实验产生了类似多肽的物质。换句话说, 他获得了由几百个分子组成的氨基酸链。从此就

形成了一门新学科: 生源说。自 1953 年以来, 实验室的实验越来

越复杂了, 科学工作者人工制造出了越来越高级的氨基酸和分子。

到了 1970 年, 人们竟研制成了去氧核糖核酸分子。

在取得这些地面新发现的同时, 天体物理学家们也在宇宙空间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分子。随着这些新的发现, 也出现了一门新

的学科: 天体化学。这是一门完全崭新的学科, 它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确, 天体物理学家们 1972 年在宇宙间发现了 24 种分子, 而在 1977 年又找到了 45 种分子。

1977 年 5 月 23 日, 星期一。天文学家雅克·勒凯向法兰西学院介绍了在宇宙里发现的最新的分子, 即由 6 个原子组成的分子: C2 H2 CN。这个宇宙化学的新证据是默东天文台于 1977 年 5 月 22

日分析得出的, 它表明宇宙中会产生越来越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化

学结合。

不过, 有人曾经认为, 除原子和粒子外, 宇宙不会孕育出别的

东西来。可是事实恰恰相反, 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的物体。有人甚至认为已经发现了由 83 个原子组成的卟啉分子, 但至今没有得到证实。业已发现的相当高级的分子

在宇宙里的生命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们像蘑菇的孢子一

· 33 ·

样 , 驾着宇宙里的风或坐着冰冷的彗星迁居到各个星球上去。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十分可靠的假设。结论是: 像地球上一样, 化学在宇宙里似乎必然会导致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结构, 这个结构又必然会导致生命的出现。

20 世纪的地球居民, 并不是宇宙中惟一的智慧生物———这个

说法能令人信服吗 ?

天文学家们估计, 在望远镜所及的范围内, 大约有 102 0 颗恒

星, 假设 1000 颗恒星当中有 1 颗恒星有行星, 而 1000 颗行星当中有 1 颗行星具备生命所必需的条件, 这样计算的结果, 还剩下 101 4

颗。假设在这些星球中, 有 1‰颗星球具有生命存在需要的大气层, 那么还有 1011 颗星球具备着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 这个数字仍

是大得惊人。即使我们又假定其中只有 1‰已经产生生命, 那么也有 1 亿颗行星存在着生命。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 在 100 颗这

样的行星中只有 1 颗真正能够容许生命存在, 仍将有 100 万颗有生命的行星

毫无疑问, 和地球类似的行星是存在的, 有类似的混合大气,有类似的引力, 有类似的植物, 甚至可能有类似的动物。然而, 其

他的行星非要有类似地球的条件才能维持生命吗 ?

实际上, 生命只能在类似地球的行星上存在和发展的假设是

站不住脚的。以往人们认为被放射物污染的水中是不会有任何微

生物的, 但是实际上有几种细菌可以在核反应堆周围的足以让多

种微生物致死的水中存活。

有两位科学家把一种蠓在 100℃的高温下烤了几个小时后,

马上放进液氦中( 液氦的温度低得和太空中一样) 。经过强辐照

后 , 他们把这些试验品再放回到正常的生活环境中。这些昆虫又恢复了活力, 并且繁殖出了完全“健康”的后代。

这无非是举出了极端的例子。也许我们的后代将会在宇宙中发现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各种生命, 发现我们在宇宙中不是惟

· 34 ·

一的、也不是历史最悠久的智慧生物。

地球外的茫茫宇宙中, 究竟有没有生命 ? 究竟有没有类似地球人甚至更文明的高级外星人 ? 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猜测, 越来越激励着人们去探索。对这个亘

古未解之谜, 目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最近, 日本著名的宇航学

教授佐贯亦男与地外生命学专家大岛太郎, 发表了有关地外生命

的对话, 论点新颖, 妙趣横生。

科学家能够提出地球外有生命, 甚至推测存在着比我们更聪

明的外星人, 是很了不起的。因为有些人会用地球上生命形成与存在的传统理论来衡量外星球, 忘却了他们之间在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上的不同。

科学家希柯勒教授在实验室里创造了一种与地球环境截然不

同的木星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成功地培养了细菌与螨类, 从

而证明生命并不是地球的“专利品”。我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也不

是按照同一个模式生活的。氧是生物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条件,

但是有一种厌氧细菌, 就不需要氧, 有了一定的氧反而会中毒死

亡。高温可以消毒, 会使生命死亡, 但海底有一种栖息在 140℃条

件下的细菌, 温度不高反而会死亡。据估计, 地球上不遵守生命理论而存在的生物有好几千种, 只是我们没有全部发现而已。

有些人妄断地球的环境是完美无缺的, 什么只有一个大气压,

温度、湿度正常 其实, 这些标准是地球人自定的。事实上, 地

球上的各种生命不一定都生活在“自由王国”之中, 它们必须受到各种限制。我们不应该以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去硬套外星球,

各个星球有自己的具体条件。如果表面温度为 15℃至零下 150℃

的火星上存在着火星人, 他们也许会认为在地球这种温度条件下

根本无法存在地球人。

于是, 在生命理论的研究领域中, 行星生物学应运而生了。它

主要研究地外各种行星的自然条件, 是否存在适宜于这些环境条

· 35 ·

件的生物, 地球生物是否可以移居到地外行星上去, 以及发现行星

生物的新方法。因为生物往往具有一种隐蔽的本能, 即使存在也不一定能轻易被发现。例如地球空间中存在着许多微生物, 但又

有谁能用眼睛去发现它们呢 ? 目前, 对火星、金星、木星等的探查

工作刚刚开始, 断言这些星球上不存在任何生命, 似乎为时过早。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及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提出在地球以外的星体上存在生命甚至高级文明社会的问题

不足为怪。科学家们为好奇心所驱使, 极力想探索出个究竟来, 于是在二十多年前就产生了寻找“地外文明”的科学探讨方向。

在地球以外广大的宇宙中是否有智慧生命的问题上, 科学家

们分成了两大派。一派说, 既然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个最普通

的行星, 那么有智慧的生命就应当广泛地存在和传播于宇宙中。另一派却说, 尽管生命可能在宇宙中广为存在和传播, 但能使单细

胞有机体转变成人的进化过程所需的特定环境出现的可能性是极

小的, 因此在地球外存在智慧生命就不大可能了。就科学的发展来看, 这样的争论是正常的、有益的, 而且会推动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外星人的传闻日益增多, 不管男女老幼, 对此都很感兴趣。除

了我们地球的人类之外, 其他天体上到底有无类似人的生命 ? 这

个问题已成为当代科学的第一大谜。

为解开此谜, 1987 年 10 月, 世界上有 69 位著名科学家联合发

出呼吁, 要求对外星智慧生物进行世界性的探索。

宇宙中的“人造”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宇宙的另一边主要内容 宇宙的另一边内容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宇宙的另一边》主要写了一个可爱、聪明的小男孩儿,对宇宙的神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大脑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同时也表达了儿童们对神奇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一部分也就是1到5自然段讲述了浩瀚的星空引发了“我”无限遐思,“我”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的情景。

第二部分也就是6到9自然段讲述了“我”始终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想象宇宙另一边神奇的数学课堂的情景。

第三部分也就是10到12自然段,讲述了“我”向大家分享“我”的美好想象,大家被宇宙另一边的世界迷住了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大约百分之27%的宇宙是由暗物质组成

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大约百分之27%的宇宙是由暗物质组成

暗物质

大约百分之27%的宇宙是由暗物质组成的,不过令人惊讶的是,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清楚暗物质是什么。这是因为暗物质无法被现代仪器直接观测到,所以它是100%隐形的。不过科学家们却对它的存在坚信不移。

因为他们已经在很多银河和银河群里观测到暗物质的重力影响。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工作的科学家们,最近在进行实验,希望通过实验生成并研究暗物质颗粒找到破解这个谜团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超星系团为目前宇宙中最大星系团之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星系团又称“二级星系团”,是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的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近日,天文学家们在银河系附近发现了一个超星系团,该超星系团之前一直被银河系的恒星光芒和尘埃遮掩了,所以对其研究存在误区。天文学家表示,超星系团为目前宇宙中最大星系团之一。

超星系团又称“二级星系团”,是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的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近日,天文学家们在银河系附近发现了一个超星系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是这个国际团队的一员。ANU的MatthewColless教授表示,这个名为Vela的超星系团之前一直被银河系的恒星光芒和尘埃遮掩了,但其实是一个质量巨大的星系团,并且会影响到银河系的运动。该超星系团是目前宇宙中最大的星系团之一,或许是银河系附近最大的星系团,不过这还得靠将来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日前,天文学家发现一个超星系团,或为目前宇宙中最大星系团之一。据悉,Vela超星系团的引力或许能解释实际探测到的银河系动向与推测动向的不同之处。

该国际研究团队成员除了来自澳大利亚的Colless,还包括来自南非、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天文学家。研究团队表示,2017年即将开始的两项研究将确认Vela超星系团的大小。Colless教授表示,Taipan项目将在Vela附近较大范围内测量星系间的距离,而WALLABY射电项目将使用无线电波穿越银河系密度最大的尘埃,直达Vela的心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龙珠超宇宙大猩猩怎么打 无伤碾压大猩猩攻略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龙珠超宇宙大猩猩怎么打 无伤碾压大猩猩攻略

《龙珠:超宇宙》是由DIMPS开发、Namco Bandai发行的一款格斗竞技类游戏,日版于2015年2月05日在日本发行。为《七龙珠》系列游戏。那么龙珠超宇宙大猩猩怎么打?下面给大家带来《龙珠超宇宙》无伤打大猩猩方法,无需等级!就算1级也能打。

所需准备,单人即可,熟练使用抓取(防御键+气弹攻击键),时刻准备3格气。

巨猿出场后,锁定巨猿的尾巴,绕后,呆在尾巴旁边(不能太近,因为巨猿有一种攻击是尾巴两边甩)。

注意巨猿的攻击姿势,一旦巨猿打算攻击,立刻使用方向键+按一下Shift键 突进到尾巴旁边,对尾巴使用抓取。(因为是巨猿攻击的时刻,所以是破绽攻击,必定抓取成功。)减少巨猿45%左右的体力。3次成功抓取必定破防。

破防之后立刻对尾巴甩一个究极技。然后到尾巴旁边用抓取,1级也能秒巨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窥探早期的宇宙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窥探早期的宇宙

数月来,宇宙学家们一直期盼着由一只南极探测气球收集到的、有关宇宙边缘的数据。终于,在 4 月

27  日《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幅图,该图给出目前为至最详细的原始宇宙观测结果,揭示出大爆炸后不久宇宙的形状和物质的分布情况。这些数据支持当前流行的观点,即宇宙是“扁平”的,但也对有关早期宇宙的另一重要假说提出了质疑。

那只体积为 80 万立米的气球上有一套灵敏的、名为 BOOMERANG 的微波探测器。1998 年年末,气球在南极上空盘旋了 10 天,然后在气流的作用下,回到了施放地点。BOOMERANG 在空中控测了宇宙微波背景(CMB)下扰动的大量样本,其中,CMB 是从各个方向袭击地球的持续的电磁声波。这些遥远的声音是大爆炸之后的遗留辐射。

CMB 能够揭示宇宙的形状。依据相对论,我们生活的、包括时间和空间在内的四维“薄片”可以被弯曲。多年来,天体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找弯曲的空间-时间可能扭曲遥远物体形状的方式,天文学家有望因此说出我们生活的空间的形状:是球状的?还是鞍状的?或者都不是?BOOMERANG 和其它 CMB 的实验则说明,扰动并未出现在弯曲空间之中应当发生的扭曲。

尽管天文学家将这作为扁平宇宙的证据, BOOMERANG 别的一些数据却让他们感到惊讶。理论计算表明,微波背景下的扰动在许多不同的尺度下都会发生,每一种对应着数据上的一个“峰值”。BOOMERANG到了对应着约 1 度大小扰动的峰,按理还应该出现一个半度的峰,但是没有。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 Max Tegmark说:“这很有趣,我心理恶作剧的一面也希望发生这种事情。

缺失的峰意味着天体物理学家必须拧动,或者说修改他们的有关宇宙形成的模型。如何准确地做到这一点大大依赖于将来的数据结果。BOOMERANG 的许多数据有待处理。今年秋天,美国宇航局将发射一颗名为 MAP 的微波探测卫星,届时会有更多的数据。新的 CMB 峰将告诉科学家,宇宙中有多少不可见的暗物质和普通的物质,并有助于阐明宇宙初始 30 万年的细节。Tegmark 说:”在我看来,这个实验确实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天文学家计算了可观测宇宙中产生的星光总量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NGC 362是一个有100-110亿年历史的星座,来自宇宙中恒星形成的顶峰。

根据该小组的测量结果,在过去130亿年中,恒星发出的星光总量为4× 10 84,即4后接84个零。

既然宇宙大得不可思议,天文学家如何计算它?

研究人员筛选了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九年的数据,并分析了来自火星的伽马射线如何与“宇宙雾”相互作用,以计算产生的总亮度。

这种“宇宙雾”,更正式地称为银河外背景光(EBL),由恒星发出的所有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波长的光组成。

当伽马射线(最高能的光)穿过“宇宙雾”时,它们与其他波长的光子碰撞,产生电子和正电子。

通过分析来自火星的739组伽马射线的这些特征,天文学家可以测量宇宙历史上任何给定时间任何给定地点的“雾密度”。

首席研究员马可·阿杰罗说:“穿过星雾的伽马射线光子很可能被吸收。通过测量吸收了多少光子,我们可以测量雾的厚度,并估计整个波长范围内的光量。”

费米以前被用来研究银河系外的背景光,但是新项目的数量是以前尝试的五倍。

因为它们位于空间的不同部分,距离也不同,研究小组可以比以往更深入地探索空间,追溯过去。

此外,这项研究还可以确定100-110亿年前恒星形成高峰期的宇宙状态。该团队表示,新的伽马射线图为进一步的空间/时间探索任务(如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奠定了基础。

宇宙历史上的第十亿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期。目前,卫星还没有探测到它,但我们的测量使我们能够侦察到它。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找到一条回到大爆炸的路,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人、宇宙、其他——经典科幻电影回顾《索拉里斯》下

全文共 2096 字

+ 加入清单

继续:

在讨论了苏联版本的Solaris和2001:太空漫游之间的关系之后,让我们来谈谈美国版本的Solaris。美国版由伊史蒂芬·索德伯格执导,乔治·克鲁尼、娜塔莎·麦克艾霍恩等人主演,并于2002年发行。从演员阵容来看,这部电影阵容强大,奥斯卡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男配角。从情节的角度来看,原著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被认为是对原著情节的更大尊重。以上亮点足以吸引一些普通观众和科幻迷。作者认为这部美国电影不仅照顾普通观众,而且不会忘记科幻迷。毕竟,电影商业化后,对票房有要求,投资者也需要可观的回报。鉴于上述原因,这部电影在讨论人与宇宙和人性的关系方面稍逊一筹,但它的情节流畅,节奏也不慢,所以不会有太多人看不到,也不会觉得无聊和冗长。这可能是美国版对市场的妥协。事实上,原作者莱姆还没有对这个美国版本发表评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它。

对于太空,有些人对原著小说做了总结,这就是所谓的宇宙深处的折射。就电影而言,我们人类甚至对自己了解不够。我们如何知道其他行星和整个宇宙?在小说中,莱姆表达了对宇宙更多的崇敬,并哀叹我们对宇宙的某些部分无能为力。在电影的结尾,男主角回到了他的家乡,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家乡是一个真实的家乡还是一个在他自己的幻觉中的家乡。因此,这部电影慢慢地完成了从外部到内部,从我们与周围环境甚至整个宇宙的关系到人类内心世界的音调变化。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和电影的异同。

继续谈论空间和宇宙。在阿瑟·克拉克的小说中,非洲原始人第一次仰望星空并开始探索宇宙时,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在接下来的作品《遇见罗摩》和《2001:太空漫游》中,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莱姆的小说《索拉里斯》表达了对宇宙的敬畏,哀叹人类的渺小和局限。虽然这部电影也表达了对宇宙的某种崇敬,并在某种程度上讨论了宇宙本身,但它更多的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审视。说到这,我们不能说哪一个更受欢迎和更好。毕竟,这是有道理的。塔科夫斯基认为人类还没有结束自己的事情。让我们抛开宇宙。因此,他的大部分电影都充满了对人性和爱情的讨论。这部科幻电影也不例外,科幻作品中的其他命题也不例外。

人和宇宙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许多人都会问的问题。作者认为,无论人类是偶然还是必然出生在这个宇宙中,开始探索宇宙是正常的。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中的人可以在研究自己的同时研究宇宙。至于霍金先生曾经提出的“宇宙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然而,为了人类的目的,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目的。然而,对于整个人类群体来说,总的方向是要有更好的发展,做好整个氏族的延续和进化。至于种族的延续,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和地球环境的逐渐恶化,人类需要走出地球,寻找新的可居住的行星。在这方面,人类一直在与宇宙打交道。作者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够掌握穿越大规模空间到达另一个可居住星球的技术。像太阳系这样的行星是否会被发现取决于人类的运气。

回到电影,尽管导演改编并重新创作了原著小说,并用自己的风格给它打上了烙印,但不能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这是一部相对成功的改编电影。无论从电影剧本、镜头、色调调整来看,塔科夫斯基都表现出了更高的水准,虽然这不是他最好的电影,但也很不错。有些人认为前苏联的电影更“文学”,这部电影就是其中之一,显示了它独特的艺术性。有些人还说这部电影是假的科幻小说,而且真的假装是被迫的。每个人眼里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作者承认这一点,但是对于那些认为这部电影是假科幻的人来说,他们说一件事:你不理解它,请冷静下来再看一遍。

本期的标题是“人、宇宙、他者”。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对头顶的星空充满好奇。古人和现在我们都对宇宙有着特殊的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终于有一天,我们离开了地球,飞到了太空,到达了其他星球。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发现其他外星生命,那么人类、宇宙和其他生命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一天到来,人类的信仰和世界观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本标题中的“他者”不仅代表外星人,还包括人类与宇宙之间令人不安的联系,还包括人类与宇宙之外的事物。人类也许不能完全理解无所不包的宇宙,但人类有一颗探索的心,也许宇宙的尽头会有另一个折射在等着我们。

这是问题的结束。谢谢你的阅读。我们下次再见。

导演奖名单

1986

第39届戛纳电影节主要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牺牲”

第39届戛纳电影节主要竞赛单元评审团奖《牺牲》

第39届戛纳电影节菲比·Xi奖“牺牲”

第39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文精神奖的牺牲

1983

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要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乡愁”

第36届戛纳电影节“思乡”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

第三十六届戛纳电影节菲比·Xi奖《乡愁》

第36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文精神奖“乡愁”

1980

第33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文精神奖——特别提到“潜行者”

1972

第25届戛纳电影节主要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飞入太空”

第25届戛纳电影节“飞入太空”主要竞赛单元评审团奖

第25届戛纳电影节菲比·Xi奖“飞入太空”

1969

第22届戛纳电影节法比奥奖“安德烈·卢布列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