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宇宙飞船发射升空【经典20篇】

浏览

5938

文章

291

篇1:“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丙,成功发射新技术试验双星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两颗新技术试验卫星。

据了解,新技术测试双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下属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开发的,包括新技术测试星a和新技术测试星b,主要用于开展星间链路组网和新地球观测技术测试。

长征2C是一种常温液体运载火箭,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可靠性非常高。它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这是它的第53次任务,成功率为97%,被称为“金牌火箭”。

张二兵还在中国的超高速飞机上进行了六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震惊了世界。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78次发射,也是2018年的第18次太空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在我国哪里发射?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

嫦娥五号是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的,于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准时点火升空;之后历经25天,于2020年12月19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正式完成月球样品的交接,同时标志着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样品的储存、分析,并且拉开了研究工作的序幕。

嫦娥五号在中国航天具有重大意义,所担任“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首次实现了月球无人采样返回,此次任务对于深化月球成因,以及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都起到了助力作用。嫦娥五号是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的,于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准时点火升空;之后历经25天,于2020年12月19日,嫦娥五号返回地球,正式完成月球样品的交接,同时标志着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样品的储存、分析,并且拉开了研究工作的序幕。

同时,嫦娥五号执行此次任务后,实现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分别是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在携带月壤的情况下,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至地球。

另外,搭载嫦娥五号完成发射任务的火箭是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此之前,已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分别是长征五号B遥—火箭成功首飞;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神舟五号初定15日载人升空 首次太空游约90分钟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备受全球关注的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升空日期日渐逼近,目前各项发射准备工作都已进入最后阶段。

据凤凰卫视报道,有关方面经对包括天气等重要因素的审视后,已将“神舟五号”的升空日初步定于本月15日(下周三)。届时中央电视台的第四及第九频道将作现场直播。

记者昨晚就“神舟五号”发射问题专访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原中国火箭总体设计部主任、中科院院士谢光选。

安全把握有多大?

这次神舟五号飞船会乘坐“长征二号F(CZ-2F)”火箭上天,谢光选介绍说,与其他型号相比,“长征二号F(CZ-2F)”火箭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都有优势,它的发射成功率达到97%-98%,同时“长征二F”火箭顶部设有逃逸塔,万一火箭发射失败,逃逸塔能保证宇航员的安全。

对于这次发射,谢光选很有信心。他说,中国的航天技术都是自行开发的,我们起步比前苏联、美国晚了很多,但是发展速度和质量惊人。在无人发射成功率上,我们已经达到92%,赶上了美国和前苏联水平。不用担心“黑障”

在神舟系列飞船试验阶段一直有一个难点,那就是飞船的回收部分———返回舱下降到距地面80公里时,外表温度会剧升到摄氏2000度,形成等离子体屏障,这种现象叫“黑障”,返回舱经过“黑障”时,舱内信息发不出,舱外信息送不进去。

对于“黑障”问题,谢光选表示,“黑障”是导弹发射中常见的问题。载人飞船的返回舱在返回大气层后,作类似自由落体运动,运动的加速度要受到限制。一般都必须小于人能承受的极限(五倍的重力加速度),在这种速度下经过30公里厚的大气层,再加上返回舱表面的防热涂层,返回舱的温度不会升得太高。谢光选说,如果无线电频率选择合适,基本上能避免“黑障”。

太空游约90分钟

这次是中国第一次发射载人飞船,谢光选表示首位太空人的这次旅程不会太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前面发射载人飞船的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一次送宇航员上天时,飞船都是绕地球一圈就返回。这次“神舟五号”应该也会遵循这个“惯例”。飞船上天,绕地球一圈,时间大概是90分钟。

他还透露,据他了解的一些测试检查情况,“神舟五号”的发射准备工作目前一切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嫦娥三号为什么选在凌晨发射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生活中喜欢问为什么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好奇心有助于更加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知识和眼界。下面小编给大家解答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为什么”,快点来跟小编一起探索答案吧。

其一、发射时间的确定除考虑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运动关系外,还要让嫦娥三号能够顺利找到并降落在预选的着陆区。

其二、此次“嫦娥三号”登月希望能在月球的上午落月,这样会有一个月昼的时间进行工作,由此反推,嫦娥三号的发射时间被限定在凌晨

【小编科普】

问:为什么现在不少国家加快了探月的步伐?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首先月球有丰富的能源。比如太阳能和氦3。一个月昼相当于地球上的半个月,可以铺设各种太阳能电磁板,把月球上的太阳能转变成电能以后输送到地球。月球上氦3的资源量有数百万吨。月球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比如铀矿、钍矿、稀土、钛矿等。

此外,月球上温差极大、没有大气。这样的特殊环境有利于新材料、甚至生物制品的研发。现在探测月球上的水,这也是很时髦的一件事。

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探月是人类探索深空的第一步。

探月对民生有何好处?

问:航天、探月这样的尖端科技对民生有哪些好处?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总指挥栾恩杰:科学进步与人民的生活一定相关,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比如我们现在搞北斗导航工程,中国的GPS,就是需求牵引技术进步,技术直接与民生挂钩。可能过若干年,月球通信系统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这类对未来民生的好处,不是现阶段能够诠释。好奇心促使人类认识月球认识深空,正是人类特有的好奇心推动科学进步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哪一年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1957年。斯普特尼克一号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为铝制球体。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围绕地球转了1400多圈,最后坠入大气层消失。斯普特尼克一号是航天启蒙时代的产物,是冷战时期太空竞争的标志。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东方红一号卫星工作28天。卫星于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空间轨道上运行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子弹是怎么发射出去的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经常能在电视里看到电视里的人很威风的扣动手枪扳机就能伤害或杀害到一个人,现实中也可以看到因护送某一些东西的武警也会随身带着枪,就会好奇这个枪支的子弹是怎么发射出来并且具有着这么大的威力的,其实很简单。

子弹如何发射出去其实就是利用了子弹发射原理,这个说简单点就是物理学中的惯性原理。子弹装在发射手枪里边,手枪里边有发射的扳机,在扣动扳机的时候,子弹了具有了较高的发射速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射出去并具有较大的威力。

子弹发射原理其实就是枪支里边的击针点燃了子弹的尾部火药,火药爆炸之后产生了高压气体,拥有了巨大的威力,子弹在威力的推动之下在枪支内部旋转发射而出。

子弹发射出去如何发射出去,其实就是在枪体里边的火药被点燃爆炸,弹盒内的气体一下子膨胀了几倍,而子弹就在高温又高压的作用之下,在瞬间中子弹头被向前推进,子弹的出膛速度和旋转速度都很高,被夹式的弹头固定方式,造成了弹头重心后移的情况,所以也就给了弹头更大的威力即杀伤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SpaceX星舰最快今日首次发射 有什么特点?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强化了火箭的结构,以便在高空测试中更好地承受压力。采用三款具有更高推力和效率的Raptor引擎,提高火箭的上升速度和飞行高度。控制系统中加入了大量新的软件功能,使其更加自动化,并能够在异常情况下进行自主判断和调整。

2023年4月17日,SpaceX成功进行了“星舰”的首次高空飞行测试。这标志着SpaceX在其火箭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此次试飞是SpaceX星舰计划中的一小步,但对人类探索太空的未来意义深远。

SpaceX的星舰计划旨在开发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系统,以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该计划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名为Super Heavy的巨型火箭和一个名为Starship的太空船。Super Heavy火箭将提供初级推进力,将Starship送入轨道。一旦在轨道上,将能够满足许多用途,例如在地球轨道上补充卫星、建造空间站、进行太空旅游等。

“星舰”在经过数小时的延迟后终于发射升空,在约10分钟后进入了高空并完成了一系列飞行测试,最终它成功着陆回到地球表面。此次试飞证明了该计划中的很多技术和设计方面的可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太空的探索需求和人类在太空中活动的范围都将不断扩大。这种进程需要能够高效、重复使用的太空飞行系统,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

现有的太空飞行器虽然已经可以实现人类在轨道上的活动,但成本过高,同时缺乏重复利用性。而SpaceX的星舰计划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Starship的技术,未来将能够实现更高效、低成本的太空旅行和探索。这些特征有望使人类在未来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太空探索,并将人们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太空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神舟二号是在哪一年发射成功的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二号在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在轨飞行七天后成功的返回地面,在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神舟二号飞船在内蒙古的中部地区成功的着陆,是我国的第一艘无人飞船。和神舟一号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较大的延展,技术性有了显著提高,飞船的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是一致的。

神舟二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的构成主要是由飞船系统和火箭系统等。它标志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获得了新的进展,向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国明年发射首颗太空引力波探测卫星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计划在2019年底发射首颗“秦天计划”技术验证试验卫星,用于探测太空中的引力波。

据报道,“秦天计划”是部署三颗卫星在10万公里的高度绕地球运行,形成一个臂长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编队,建立一个空间引力波科学探测系统。这三颗卫星形状像竖琴,安装在太空中,可以听到宇宙深处引力波的“声音”。

2016年初,LIGO科学合作组织宣布,它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为人类观察宇宙开辟了新的视野。目前,所有国家都在积极跟进,希望能够探测到引力波并进一步探索。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宇宙中巨大的天体运动扭曲了时空,并像波浪一样传播。这是引力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表示,虽然中国在探测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就,但总体上与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实际需求仍有一个数量级的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罗阳:用热情托举战机升空 用生命践行航空报国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的雕像矗立在航空工业的沈飞工厂。在他身边,霍克从这里出生,冲向无边的天空...洛阳的雕像穿着棉袄,这是他登上辽宁舰时穿的衣服,也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幅画像。

2012年11月25日,歼-15研发基地总指挥、沈飞集团公司掌舵人罗阳在目睹自己制造的战斗机成功着陆辽宁后,突发心脏病去世。

在过去的30年里,他燃烧了他所有的一切,坚持以热情“为国家服务”。从一名普通的飞机设计师到一家大型军工企业的首席领导,罗阳组织并完成了一批国家重点航空装备研发和生产任务,决心投身航空事业。

1982年,大学毕业的罗阳被分配到被誉为“航空人才摇篮”的沈阳飞机设计学院,成为一名飞机设计师。

当时,我国研制生产的第二代战斗机正处于设计攻关阶段。罗阳被吸收到设计团队中,从事雨篷的研发。他走进地下室,在那里呆了几个月。

在1999年访问美国期间,罗阳感到中国与外国顶级航空制造商之间仍有差距。如何“飞”和“强”中国的航空工业是他服务国家的共同梦想。

罗阳一直在用鲜血和汗水实践他的梦想。2002年,他调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从事航空工业,整个人“一头扎”进几个关键型号的研究。在过去的10年里,他和他的团队成员让沈飞实现了战斗机从三代到四代的飞跃。

舰载飞机项目启动时,国内技术还是空白。面对未知领域,罗阳一直在开发现场努力拼搏,测试第一线,最终获得了核心技术。当中国第一架舰载战斗机J-15成功降落在“辽宁舰”上,天空湛蓝,大海清澈见底时,罗阳兴奋地和他的同伴们鼓掌。

从胜利的“廖宁号”上下来的罗阳累得连拥抱每个人的力气都没有。他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航空业,而他甚至没有留下几分钟来挽救自己的生命。离医院不到100米,罗阳短暂的生命就此结束。

罗阳已经走了,但他的梦想不会停止。六年过去了,罗阳的名字和罗阳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基因和一面旗帜,深深植根于每一家中国航空公司的血脉中,激励着每一个人为建设航空强国的伟大征程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东方红卫星哪年发射的?看完你就知道了!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由于年代稍稍久远了一些,使得后人都不清楚它是哪一年发射到太空的,那么东方红卫星具体是哪一年发射的呢?

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上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将人造卫星研制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还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卫星本体和地面检测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因为是1965年1月份正式提出建议,国家就将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代号定名为“651”任务,这样,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从多年的学术和技术准备,转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程研制的时期,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和1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抵达中国泉卫星发射场,4月2日下午,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听取即将发射的中国第1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情况的汇报,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实施发射。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着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哪里发射?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东方红一号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先后完成空间模拟实验和地面测控跟踪系统之后,装载卫星和火箭的专列于1970年4月1日秘密抵达位于酒泉的卫星发射基地。

1970年4月17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进入2号发射阵地。4月18日,火箭与卫星开始垂直测试;19日,各分系统测试,一切准备就绪。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1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轨道。

1970年5月1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停止发射信号;但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太空运行。

东方红一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卫星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在 年发射成功的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东方红一号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首颗人造卫星,其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并且其技术和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的首颗卫星。

扩展资料:

东方红一号的具体任务是测量卫星本身的工作参数;探测空间环境参数;为中国奠定卫星轨道测量和无线电遥测技术基础。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质量比前4个国家发射的第1颗卫星质量总和还要超出29.8千克(美国的第1颗卫星只有8.2千克)。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也都超过了上述国家第1颗卫星的水平。由于能源系统的保证,东方红一号卫星上的各种科学仪器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额定要求,取得了大量的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的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发射生物卫星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在频繁的载人航天活动的同时,科学家一再发射搭载动物的空间飞行器进行试验。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前苏联航天医学权威专家之一奥列格·盖柯曾说:“在生物学、生理学存在着的大量问题,用动物做试验可以避开人固有的主观感觉。通过生物卫星获得的发现能有效地帮助解决太空生物学和医学方面面临的许多问题。”

虽然载人航天已经提供了大量信息,科学家还是搞不清楚在太空头几个小时和头几天里,生命组织发生的所有变化。

从 1973 年到 1978 年前苏联把 8 个载有动物的生物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其试验成果帮助确立了为保护航天员抵抗失重的反效应方法。人造重力实验是在生物卫星上进行的第一批实验。卫星装备小型离心机,为白鼠、龟和鱼创造实验室人造重力。离心力产生的效应和地球重力相似。动物很好地承受了这种条件。1983 年末,在生物卫星宇宙 1514 上的实验产生了有趣的结果。它搭载了怀孕长尾巴鼠,它们的胎儿部分时间是在失重条件下成长的。卫星回收后,返回地球的长尾巴鼠生下了健康的小鼠,后来它们又顺次产生了另一代。

为了探索和试验动物在失重适应期间,前庭和血流动力学对失重的响应,宇宙 1514,1985 年发射的宇宙 1667 和 1987 年发射的宇宙 1887 搭载猕猴进行了实验。

猴子阿白来卡和彼洪的第一次飞行已经证明,某些通常想法是错误的。例如,航天员是从具有稳定前庭的人员中选择的。尽管如此,他们中某些人比其他人容易承受失重,有些则不然。这在灵长类动物中也证明是真的。阿白来卡第三天就对失重适应了,并开始执行分派给他的任务;但是,彼洪直到它的飞行结束,感觉还不太好。这意味着有机组织对失重的适应不单与前庭器官有关。其他还有什么重要因素?将来的研究会帮助解决。

在宇宙 1667 飞行期间,科学家记录并评估了前庭器官功能的定量变化。他们获得流入大脑和流出大脑的血流关系的直接信息。类似的研究在宇宙 1887 生物卫星上也进行过。它搭载猴子焦曼和娅沙,不过这时的研究计划更广泛。除猴子外,生物卫星还搭载果蝇、鱼、两栖动物、水藻、细菌、单细胞组织、高等植物、蚯蚓以及飞虫(直翅目类昆虫)的卵。

通过生物卫星进行的另一研究项目是人体辐射安全研究。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宇宙射线的特征,宇宙射线对物体单细胞结构的效应。这将帮助改进航天站及飞船上的辐射监督方法并研究辐射防护系统。

通过生物卫星获得的主要发现成果使人能排除空间因素对其组织的令人讨厌的效应,这些因素仍然是广泛向宇宙空间渗透的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过什么?

全文共 2080 字

+ 加入清单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到2013年底已发射中国国内外卫星82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2016年后陆续发射不同系列的长征运载火箭、北斗导航卫星、嫦娥探测器、新技术试验卫星等等。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昌优越条件颇多:海拔高、纬度低;地形隐蔽,地质结构坚实;水源丰富稳定;交通和通讯条件理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担卫星发射最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自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到2013年底已发射中国国内外卫星82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6年后的发射情况:

1、2016年1月16日0时5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一号,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转移轨道。

2、2016年3月30日4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二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

3、2016年11月22日23时2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4星送入太空。

4、2016年12月11日0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

5、2018年7月10日4时5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三十二颗北斗导航卫星。

6、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三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7、2018年9月19日2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七、三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8、2018年10月15日1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9、40颗北斗导航卫星。

9、2018年11月1日23时5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10、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11、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12、2018年12月25日0时5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13、2019年1月11日1时11分,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2D”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14、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15、2019年5月17日23时4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

16、2019年6月25日2时0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

17、2019年7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05组卫星。

18、2019年9月23日5时1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配套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

19、2019年11月5日1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九颗北斗导航卫星。

20、2019年11月23日,第五十、五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

21、2019年12月16日15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配套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22、2020年1月7日23时2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发射升空。

23、2020年2月20日5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3号发射工位,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C星、D星、E星、F星。

24、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四颗导航卫星。

25、2020年3月24日11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发射升空。

26、2020年5月30日4时1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采取“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新技术试验卫星G星、H星发射升空。

27、2020年7月9日20时1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亚太6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28、2020年10月26日23时1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7组卫星和天启星座06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航天发射的意义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航天发射意义主要有:

1、体现了我国高尖端技术的领先性,体现了我国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能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体现。

2、在科学上,为我国航天三步走的最后一步也就是建立空间空间站奠定了基础,为未来的航天发展提供了更多宝贵的经验。

3、在经济上,带动了航天以及周边的产业,尤其是通讯行业、网络、手机以及电视等都离不开航天科技的发展。

航天又被称为“空间飞行”、“太空飞行”以及“宇宙航行”,指的是进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各种活动的总称。

航天活动包括航天技术、空间应用以及空间科学三个部分。航天技术是指为航天活动提供技术手段和保障条件的综合工程技术。空间应用是指利用航天航空技术极其开发的空间资源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各种应用技术的总称。空间资源系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可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环境、能源与物质资源,如空间高远位置、高真空、超低温、强辐射、微重力环境、太阳能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物质资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天舟一号发射时间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天舟一号发射时间?天舟一号在哪里发射?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披露,中国全新设计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已经基本敲定将在今年4月中下旬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小编整理了天舟一号发射时间、日期、地点,欢迎阅读!

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将发射

今年上半年,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天舟一号”是中国全新的飞行器,主要承担运送消耗物品、推进剂、维修设备、维修器材和试验载荷设备等任务,并且下行销毁一些空间站的废弃物。

届时,“天舟一号”将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等关键技术,最终在2020年左右完成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和运营。

天舟一号发射时间?天舟一号在哪里发射?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披露,中国全新设计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已经基本敲定将在今年4月中下旬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天舟一号飞船的发射场为什么选在文昌?

我国现有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发射场,为什么要在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场发射天舟一号呢?

这是因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与我国的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发射场相比,具有三大优势:

一是位于约北纬18度,离赤道较近,发射火箭需要推力较小,发射火箭时消耗的能量较少。同时,还可以提高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

二是运往文昌发射场的火箭,可以通过海洋运输。这样,可以使火箭箭体的直径,不再因为只能通过铁路运输而受到铁路桥梁和涵洞的限制。

三是文昌航天发射场毗邻南海,可以实现火箭的多射向发射,火箭飞行航区和火箭残骸落区可以避开人口居住区,安全性好。

看了“天舟一号发射时间”的人还看了:

天舟一号发射时间?天舟一号在哪里发射?

记者13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当日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计划在4月中下旬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实现“太空快递”。

“天舟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太阳帆板展开后最大宽度14.9米,起飞重量约13吨,物资上行能力约6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

“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功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此前受访时说,它主要承担运送消耗物品,“比如航天员的消耗品、推进剂、维修设备、维修器材和试验载荷设备”,并将下行销毁一些废弃物。

2017年1月,“天舟一号”通过出厂评审;2月5日,“天舟一号”从天津港启程,经过了约一周的海陆运输。

据介绍,目前海南文昌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有序进行。按计划,“天舟一号”将进行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发射“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将于3月中旬运抵发射场。(张素 郭心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墨子号于哪一年成功发射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墨子号在2016年8月16日发射成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发射升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名字取自我国科学家先贤墨子,墨子不但是一位哲学家、还是鲜为人知的科学家,在《墨经》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以墨子号命名卫星,不但与卫星本身的意义相符,还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墨子号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其主要科学目标有两,一是借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匙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

墨子号的成功发射,使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用化整体水平的保持和扩大国际的领先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明年发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还要奔向木星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是中国空间站整体建设的开始年,但这显然只是我们奔向星海的开始。月亮、火星木星都要去了!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嫦娥四号探测系统和火星探测器的总设计师孙泽洲透露,嫦娥四号作为第一艘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载人飞船,在红外成像探测、月球雷达探测、中性原子探测等方面获得了大量有效数据。经过初步判断,探测结果符合预期,玉兔2号火星车也已经在月球上行走了总共178米。

据报道,嫦娥五号预计将于2019年底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执行一次样品返回任务。后续的月球任务也在研发过程中。它将实现月球极地探测,并为未来建立月球科学研究站进行初步技术验证。

目前,中国的火星探测项目进展正常。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已经进入组装和测试阶段。它计划明年发射,2021年登陆火星,并释放一个类似于玉兔2号的月球车,重约200公斤。

嫦娥系列和火星探测器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顾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叶培建院士也透露,未来我们将不得不去火星取样和返回,我们也将不得不探测木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一箭双星,北斗三号卫星发射成功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11月5日19: 45,长征3B/远征1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了北斗三号的第一颗双星。火箭的末级成功地与卫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的卫星是中国北斗三号卫星的第一颗和第二颗组网卫星,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已经进入“最后一步”。

这颗北斗三号一星双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研制的。它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24颗和第25颗卫星。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配备新一代原子钟,定位精度可达2.5-5米,卫星设计寿命提高到10-12年,首次提出“确保不间断服务”的指标。

火箭整流罩外的蓝色标志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由高建拍摄)

与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是首次配置相控阵星间链路,解决了海外监测卫星的问题。北斗三号还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卫星在轨自主完整性监测功能。该功能对民用航空、自动驾驶等生命安全领域的用户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其全新的导航信号系统和强大的在轨重建功能也将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北斗作为世界上唯一由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导航系统,不仅具有导航、定位和授时等基本功能,还将扩展搜救、全球定位报告和卫星增强等功能。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海洋渔业、民航、交通运输、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燃气等领域,并已逐步进入公众生活。

未来,北斗将继续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不断深化高精度卫星导航服务与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融合,加快卫星导航领域与高端制造业和软件产业的融合,促进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北斗三号”将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并在2018年率先向“一带一路”路线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并在2020年向全球用户提供基本服务。

长征3B/远征1号运载火箭(谢启勇摄)

长征3B/远征1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制,是一种由基本级和末级组成的四级火箭。2015年7月,四级火箭成功地将第18颗和第19颗北斗导航卫星以一箭双星的形式送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3B/远征1号运载火箭执行的第二次北斗发射任务。火箭已经采取了一些技术改进和可靠性增长措施。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三模接收器首次用于提高火箭进入轨道飞行的精度。此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53次飞行。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3年,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计划正式提出。“第一步”是在2000年建造北斗卫星导航测试系统。

2006年,《中国航天工业白皮书》正式宣布将部署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07年,第一颗“北斗二号”卫星发射升空,中国开始正式组建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第二步”发展战略中,中国完成了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由14颗联网卫星和32个地面站组成,在一个协调的网络中运行。

“第三步”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一个由大约30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即北斗三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