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宋朝什么比较发达(汇总20篇)

?下面就由问学吧小编告诉大家宋朝什么比较发达吧!

浏览

366

文章

223

篇1:这一天出生的人生出的孩子易发达

全文共 2426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说谁决定了孩子的智商和样貌,那么毋庸置疑,肯定是父母,基因的强大是不用说的,那么哪些孩子智商高呢?什么样的人生出的孩子容易出人头地呢?下面我们就来通过这篇文章,详细的了解一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一日生属鼠人

初运平平,中运遇贵人帮助,荣贵发达可期,有望光宗耀祖。

初一,逢声此日之男女命格占中,福禄难全,初年平平,中年有遇贵人之助,发达有时,荣幸可得,有望光耀祖,能成争气的子孙。

初八日生属羊人

性情伶俐,安乐有福,与父母缘份淡薄,宜离家外出求成就,中晚年吉祥。

初八,此日生人,性情伶俐,一生安乐有福,可逢贵有成,中晚年吉祥,女命操劳,属养育中平这命也.孩子有要你自己有出息!

十九日生属牛人

名利双收,桃花运强,身有暗疾,谨慎为宜。早运平平,晚属福命。

十九,主男女皆吉,名利双收,社会有知名区,男女皆有桃花之数,早年属平平,晚属福命.子孙孝顺,成龙成凤!

这些生肖的子女有出息

1属牛人

属牛人性格沉稳,勤奋老实,不管自身是否能有一定的成就,但子女却会非常有出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

属牛人有着奉献精神,有了孩子后更是以身作则,并且教导子女定要保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属牛人能加以引导培养,发掘子女的潜能,日后必定事业有成,名利兼收,光耀门楣。

2属羊人

属羊人性格温柔善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所以生育子女也是他最期待的事情。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源。

因此属羊人的子女肯定也和善有礼,具有商业天分,若能从商创业做生意,必能有所成就,一生财运颇佳,后福无穷。

这14类孩子远比常人更聪明

1、远血缘通婚者的孩子

有资料为证:父母均为本地人,平均智商为102.45;父母为同省异地者,平均为106.17;异省婚配者,则高达109.35。

至于弱智儿发生率以及弱智的程度,恰恰相反,以本地婚者为最高。

2、适度晚育的孩子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母亲在23岁以前所生子女平均智商为103,而24~28岁期间生育者达到109.29,但29岁以上所生者又低于105。

故专家认为,24~28岁期间为育龄女子最佳生育期。至于父亲,则以30岁左右为优。

3、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孩子

英国一份资料为此提供了佐证:父母均为小学文化程度的孩子,平均智商为98.3;初中毕业的,为103.3;高中毕业的,达108.1;获有大学文凭的,为109.9。故“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必须自己“成龙”。

4、喂母乳长大的孩子

母乳中含有多种可以促进儿童大脑发育的活性物质,特别是牛磺酸。它不仅能增加脑细胞数量,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与成熟,还有助于神经网络的形成。与牛奶相比较,母乳中牛磺酸的含量要高出10倍左右。

5、体重适中的孩子

有关专家将超过正常体重20%的肥胖儿与同龄正常儿相比较,发现智商尤其相差悬殊,前者之视听感觉,接受知识的能力均处于低水平状态。

故注重平衡闪失,坚持体育锻炼,减少过多脂肪,乃是提高肥胖儿智商的重要一招。

6、耳朵大的孩子

俄罗斯喀山国立大学穆斯塔芬教授提出:人的创造力与耳朵的大小有关,耳朵大的孩子智商较高。

如果再仔细比较一下两只耳朵的大小,尚可进一步判明孩子未来的成才趋势:右耳较长的人,将在数学、物理学等精密科学方面取得成就;左耳大者,则易在人文科学方面有所作为。

7、眼睛灵活的孩子

资料表明,人的视觉运动可反映人的智力水平,智商高者视觉加工速度快,质量高,智商低着则视觉反映迟钝。因此,保护好孩子的视力,让其多观察提高视觉的灵敏度,可促进智力发展。

8、爱好音乐的孩子

美国专家一份资料表明,选修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学入学考试中语言和数学考试成绩比一般学生成绩高20~40分。

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学校乐队或交响乐团的学生,进入大学的可能性也要高50%。这可能是音乐开发了右脑潜能,调整左右脑使其功能趋于平衡的结果。

9、勤于活动的孩子

美国贝鲁奇学院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凡每次坚持20分钟跑步、做健美操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明显优于那些懒于运动者。他认为,锻炼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想像力会从各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机敏,更富于创造力。

10、爱笑的孩子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专家在系统的研究了年龄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结论:爱笑的孩子多数较聪明。他们观察到,聪明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发笑年龄比一般儿童要早,次数也多。

11、坚持吃好早餐的孩子

其奥妙在于早餐是人体空腹一夜之后,包括大脑在内的上千个器官获得一天所需热量与营养素的第一餐,吃入的蛋白质、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健脑成分,比其他两餐的利用率都高。

据心理疾病研究会的专家测定,不吃早餐的儿童获得的上述养分比吃早餐者低10%-15%,大脑受损是显而易见的。

12、爱搞恶作剧的孩子

德国心理学博士的解释是,一个小孩想出恶作剧,肯定动了不少脑筋,其用脑强度说不定超过做家庭作业。

而且他在“设计”或准备“材料”时要轻手轻脚,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虽然已料到这样做会有风险,但他敢于冒险,从小树立风险意识,有力日后成才,事业成功。

13、爱争吵的孩子

争吵是一种语言斗争,为取胜对方,必须用最流畅最简练也最有逻辑性的语言。

因此,争吵可给孩子提供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和训练机会:在争吵中发展完善发音器官,积累丰富的语言因素,改进语言形式,增强表达能力,故喜欢争吵的孩子,大多智商较高。

14、生活环境良好的孩子

英国学者观察到,生活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模仿成人姿势的能力以及对大、小、距离和方向的理解力等均较低,2岁时学习说话方面也要落后一截。提示安静的环境有益于大脑发育。

日本学者经过1年观察,认为芳香可以益智。生活在芳香环境中的孩子在视知觉、接受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结语:对于有了孩子的父母来说,孩子可以说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一个新目标,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有出息,能够发达,于是上文中也给大家介绍了哪类人生出的孩子会比较容易发达,你对号入座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宋朝荷尔蒙爆发的战役熙河开边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宋夏战争之熙河开边

说到宋朝,这个历史上最为重文轻武的一个朝代,可以说一直都在挨打,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朝代,也有着有骨气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可以说是为了北宋的人脸上涨了光,也算是比较有血性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就是熙河开边。

而这场战役的两个主导人,分别是王安石和王韶,那时候的王安石主要是负责内部变法的,因为王安石一生都在追求变法,这场熙河开边的战事,也是王安石变法中少有的成功的案例,而王韶,则是负责给皇帝提出建议和策略,就是要拿下陇西。

熙河开边,就是北宋的将士们在同时对到两位大敌,也就是西夏和吐蕃,但是并没有退缩,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还是取得了这场战事的胜利,可以说在当时很令人震惊,这样的战事也是让北宋的声望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不过在这之后,北宋就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战役了,一直到北宋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宋朝幽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幽州是现在北京、河北北部、天津以及辽宁一带。

幽州可追溯到隋朝时期,在隋大业四年的时候,为了能从南边引入黄河的水流,于是开始修建幽州,当时的范围可到达涿郡,后来经过慢慢地修筑,成为了较为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

幽州是古代行政区划,以幽州突骑而闻名古史,治所是在现今的北京市城区西南广安门附近。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地理形势有利的一个地方。隋唐时期,北方的军事重镇、商业都会以及交通中心是在幽州;幽州是汉十三刺史部以及古九州之一。每个朝代对幽州的定义管辖范围在不停的变化,但是幽州的核心所在区域是没有变化的,明清时期的北京顺天府,也是现在的北京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张衡是宋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吗 张衡是宋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对吗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张衡是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字平子,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是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人物简介

张衡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天文学家,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他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张衡兴趣广泛,自学《五经》,贯通了六艺的道理,而且还喜欢研究算学、天文、地理和机械制造等。但在青年时期,他的志趣大半还在诗歌、辞赋、散文上,尽管他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之情。平常从容淡泊,不喜欢与俗人相交。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赵匡胤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 谁夺去宋朝江山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赵匡胤认为功臣有兵权,随时都有可能篡夺皇位,所以赵匡胤要杯酒释兵权。据史书记载,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赵匡义夺去了宋朝江山

赵匡胤一直有着对功臣的担忧,他知道这些功臣们拥有强大的兵权,随时可能篡夺他的皇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赵匡胤向赵普寻求建议。赵普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建议,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赵匡胤的采纳。

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在登基后不久就举行了宴会,邀请了功臣们参加。在这个宴会上,赵匡胤通过对功臣们的款待和亲切交谈,缓和了与功臣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对功臣们的感激之情。在欢乐的氛围中,赵匡胤宣布解除功臣们的兵权,并强调自己将全力巩固皇权。

通过这一举措,赵匡胤成功地削弱了功臣们的军权,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掌握军队的控制权,才能牢牢掌握国家的大权。而此举也向全国人民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威和决策权。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解除了功臣们的兵权后不久,赵匡胤就突然驾崩了。据说,赵匡胤突发疾病,不幸离世。这一消息传开后,引起了朝内大臣的广泛关注和猜测。

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接任皇位,成为了下一任皇帝。这一系列的事件却给人留下了许多疑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赵匡胤的去世可能并非自然而然,而基后对功臣们的担忧是合理的,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也看似得当。然而,赵匡胤的去世却给整个事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些细节使得人们不禁思考,是否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和阴谋隐藏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民俗小吃之汤圆:起源于宋朝 最早叫“浮元子”

全文共 1094 字

+ 加入清单

汤圆是我国很多地方过年时必吃的民俗小吃之一,特别是元宵节那天,几乎家家都要煮一锅汤圆,以求新的一年全家幸福,团团圆圆。

吃汤圆也是汉族人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宁波汤圆”是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节庆时间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故至汤圆又叫“浮元子”。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古人有诗云:“宁波家家捣米做汤圆,知足常乐又一天。”

正月十五元宵节,“宁波汤圆”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汤圆”,又称元宵;"汤圆"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料,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汤圆起源

汤圆是中国汉族的代表小吃之一,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春节必备。

汤圆习俗文化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也有冬至吃汤圆的说法。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

不管汤团起源于哪朝哪代,它都代表着人们在过春节时的一种美好愿望,正是这种最朴实的愿望,让春节吃汤圆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宋朝禁军是做什么的?真的有80万禁军么?

全文共 1301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林冲是80万禁军总教头,那这个禁军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呢?在宋朝禁军就是中央军,也是皇帝的直属军队。那林冲能当上80万禁军的总教头官位是不是也不算小了。不过有人质疑在宋朝时期真的会有这么多的禁军么?答案是有的,而且最高的时候还不止80万。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宋朝禁军,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水浒传里,多次出现过“八十万禁军”这个词语,像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等。那么,北宋时真的有八十万禁军吗?答案是肯定的,宋仁宗时全国有禁军89万,厢军60万,军队人数达一百五十万之巨。即使到了水浒传所处的宋徽宗年间,经过大规模裁减,全国禁军人数仍然高达70余万,故称八十万禁军,还是比较真实的。

北宋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军队呢?要知道周世宗柴荣当政的时候,全国禁军不过23万人。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吞并了后汉、南唐等割据势力,全国禁军人数也只有28万,连同厢军,至多不超过40万人。然而俗语说的好,兵贵精不贵多,宋太祖率领这不足30万人的禁军,东征西讨,鲜有败绩。然而到了宋仁宗当政时,拥有近百万禁军的大宋朝却接连败给西夏和辽国,让人大跌眼镜。究其原因,和宋太祖定下的禁军管理制度大有关系。

北宋开国初年,全国禁军不过28万人,才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到宋仁宗时就发展到89万,这种速度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要知道,一个国家军队的数量是和这个国家的总人口量和经济能力息息相关,或许战乱的年代会有较大的起伏,那也只是短时间应急而已,不可能像北宋一样扩张的这样离谱。然而正是在“杯酒释兵权”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忽然想到了一个长治久安的“妙计”,即养兵于民。具体就是将民间那些好勇斗狠的地痞流氓全部充军,让其发挥特长。所以像水浒里林冲、杨志、宋江等人犯了官司,基本上都是发配充军。这一制度在和平年代相当管用,一度让北宋社会的治安达到了非常稳定的水平。而且由于这种特殊的军队管理模式,北宋的军队和老百姓是相当对立的,故在大宋朝,不管是军人造反或百姓起义,都无法成功。

由于那些被充军的地痞流氓越来越多,北宋朝的军队规模也就越来越大。北宋的军队分三类:禁军、厢军和藩兵。禁军属于主力部队,主要由年轻力壮的士兵组成,负责对外作战或对内平叛;厢军则属于后勤部队(相当于现在的建设兵),由年老的士兵组成,主要负责筑桥修路,建设城防等;藩兵属于民兵组织,由地方百姓组建,打战时协助禁军作战。宋仁宗时期,禁军达到了89万,厢军达到了60万,为了养活这支庞大的军队,北宋政府不得不将财政收入的80%用作军费,这样的军费比列,不出问题才怪了。

北宋仁宗年间的禁军战斗力相当的弱。由于长期没有战争,禁军士兵的体力非常差,在与辽国的战争中,竟然有很多士兵穿上盔甲后就上不了马,这样的士兵怎么和马背上长大的辽人厮杀?宋军的军备也相当槽糕,库存的盔甲都因为长期不用锈蚀坏了,于是就用麻纸代替,这样的盔甲看起来好看,一下雨就坏了,更挡不住辽人的强弓劲弩;还有北宋的战马,由于在温热地带养大,受不住北方的严寒,还没有上战场就冻死十之八九,如何打战?故北宋老是以多败少,并不是没有能打战的将军,而是整体实力羸弱造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葛怀敏为何一意孤行,让宋朝再次以遭遇失败告终?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葛怀敏的历史内容

可能是狂妄自大,可能是命中注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已经进入到困境中还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因此在面对攻打时一直不为所动。

这一场战局好像已经注定,但是宋朝这一方面却始终不愿意去面对,在经过思考之后就决定重新的卷土重来。在临走之前对于这个安排有一些不满意甚至还拦下战马打算劝阻,可是根本就没有允许,而等到前去时就发现道路已经被阻止,一时之间就陷入到恐慌中。

这就能够打得措手不及,就算拥有着比较出色的军队照样战死沙场,宋朝军队大概有1万多人,全部都是全军覆灭,当前线遭遇失败的消息传到指挥部之后,范仲淹立马就带领军队,可是没有任何的作用。

从此以来的战争早就已经使得北宋方面有着惨重的损失,但同样西夏这一方面也会耗费一些巨大的财力物力,双方在此时就会达成一致。

在合约中有约定,西夏就需要俯首称臣,李元昊也需要接受一切宋朝还会适当性的去提供一些金银财宝,这在历史上就被大家称之为是一次庆历和议。

在这一次的对战中,李元昊真的是用兵如神会有效去利用一个有利的地形位置,然后去让宋朝的军队出征,接着又选择断掉所有的道路,带领军队去发起战争,最后能够获得胜利,宋朝将领根本就不了解,如何作战又并不喜欢去听从别人的意见,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缘故才会导致在对战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优势,遭遇了如此凄惨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宋朝开封是现在的哪里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的开封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开封市。

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汴梁、汴京,是河南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旅游城市。全市下辖5个区、4个县,总面积626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51平方千米。

开封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河南东部、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与郑州毗邻。开封自贸区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开封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河南省东部,位于黄河下游南岸之滨。开封居于东经113°52′15"到115°15′42",北纬34°11′45"到35°01′20"之间。开封东与商丘市相连,距黄海500千米,西与省会郑州市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黄河相望。开封总面积6247平方千米,其中开封市区面积1849平方千米。全市南北最宽约92千米,东西最长约126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宋朝哪个皇帝没有子嗣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王朝需要发展 帝国需要传承,自古以来都是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皇帝没有儿子,意味着王朝无法按照正常继承顺序发展。宋朝皇室大概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尴尬的,因为他们有五位皇帝没有子嗣!因为这五位皇帝没有子嗣,所以北宋 南宋王朝的命运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第一位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第二位皇帝是宋哲宗赵煦。宋哲宗是宋神宗的儿子 他九岁继位,在位十五年 二十岁时因病而死。第三位是被誉为 中兴之主 的宋高宗赵构,他是宋徽宗的第九子,“靖康之变 后继承皇位 接替宋孝宗即位的是宋光宗,宋光宗退位后 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扩,即宋宁宗 宋宁宗有过9个儿子 但全部夭折,无奈之下宋宁宗只好收养宗室子弟为养子。

宋理宗是南宋第五位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如果不是史弥远发动政变,他原本是没机会继承皇位的。因此宋理宗在位期间 广纳妃嫔 想生出子嗣来延续自己的皇位。结果事与愿违 宋理宗在位40年,只生了下一个幼年夭折的皇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金国在岳飞死后为什么不趁机灭掉宋朝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方面没有太多的想法,也是因为能力这一方面不足够。内部一直都出现内讧,而且国力会进入到逐渐下降的阶段,因此想要通过以战养战显然是无法成功,别说是想要打败宋国,即便只是想要针对宋果,也不大容易。

金国顶层的内讧

君权不集中,这可能导致惶恐不安,因此选择效仿宋朝的制度,一直都在改革创新,可是这些改革创新,自然会影响到皇室权益。在分歧矛盾之下,只能够选择祛除列侯将军这样的一种做法,根本没有办法去解决相应的困难,这导致连自己的性命都没有办法挽回。

金国综合国力衰微

战争逐渐的高发,金国要想吞掉更多的财物,其实金国都在中原不停的搞基本建设,始终都没有稳定的自然环境。如果金国在短时间内直接消灭宋代,通过以战养战的方法显然根本行不通,偏偏对方都在围捕查海,始终都说一定可以消灭宋代。如今经济特别的不景气,国防这一方面没有办法比得上当初,但地区观念会有所明显区别。在这种局势之下,显然没有太多的实力来有效启动灭国战争。

宋代早已今非昔比

宋代在一开始创建的时候,也会发生割据一方的状况,为有效提升对部队的操控,会选择寻找一些战斗能力比较强的军队。即便如此,这些军队并不是听之任之,需要去控制后勤的管理、需要有效加强兵力,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的友谊。尽管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北伐,北伐并没有成功,但说明这两个国家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实力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金国自然不可能会选择自找没趣,就算真的选择去攻击,未必能够成功,反而会给自家带来更多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宋代诗人有哪些 宋朝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诗人有很多,比较闻名的有陆游、王安石、苏轼、杨万里、范仲淹、范成大、辛弃疾、刘克庄、黄庭坚等等。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的佳作,如《梅花》《绝句》《春宵》《游山西村》等。

宋朝文学十足发达,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宋诗虽不及唐诗,但远在明清之上,正在编撰的《全宋诗》收录宋诗作品达十六万多首。杨万里的诗歌清新活泼,以天然风景为主;范成大的诗歌关心民生,诗风清丽秀婉;陆游的诗以爱国著称,他的诗对偶工整,后人言“好对偶被放翁用尽”。苏轼的诗变化多端,雄放洒脱,并长于各种诗体,可谓别开生面,奔放灵动,成为宋诗一代大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放假是最多呢?宋朝的经济真的很弱吗?

全文共 146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最让人期待的恐怕就是休假了,因为每到休假的时候就可以好好的放纵一下自己,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不过自己盘算了一下,如今的假期与我国古代宋朝时间相比的话,还是少了很多。在宋朝,可以说一年当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放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上关于休假也是有史料记载的,在汉朝有《汉律》,这里面就放假一事直接写入了规章:“吏员五日一休沐。”《汉书·郑当时传》也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休沐。休沐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假期最早叫“休沐”。所以这个规定的意思就是,官吏每工作四天就休息—天。现在看来,这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制度,毕竟大家除了工作还要生活的嘛,所以大家上四天班然后回家洗洗衣服,刮刮胡子也好啊。

现代人对于宋朝的评价,大多数人都会是“弱宋”,这就造成大家误以为宋朝的经济水平很低,其实不然,宋朝时期经济不仅不低,甚至还要高于唐朝时期。由于经济水平较高,所以宋朝时期的节假日时间也比历朝历代都要高一点。据宋人笔记《文昌杂录》描述,在宋朝时期,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就有“元日、寒食、中元、冬至”等共计33种,这些节假日的放假时间加起来,能占据宋朝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

宋代的休假制度可以算得上的中国历史上节日最多的朝代,宋朝是怎么休假的呢,首先这是一个逢节必休的朝代,诸如东冬至、夏至、腊月这肯定是需要放假休息的。根据很多正史、野史的记载,宋朝还创了了“天棋节”这样的新节日,如果算下来,宋朝的休假天数每年可以合计大概一百二十多天。

在宋朝,古人对于春节、元宵、冬至的节日十分重视,都会有7天的假期,中元、腊日等假期也有3天,而且在宋朝时期,宋人对于节气是十分重视的,春分夏至等二十四节气都会放假一天。不仅如此,宋朝时期也和现在一线,是有周末休息时间的,虽然时间要比现在少,每月只有3天,但是这些零散的节假日加起来,放假时间竟在每年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这也难怪网友们看到后纷纷感叹:请让我穿越到宋朝吧!

这样宽松的放假环境,带来的好处就是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光,宋朝很多文人都是在放假的空档游历山水,例如著名的大文豪苏轼就是在借助这些长假到处有力,留下许多千古绝句“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有了正例,总得有几个反例了,在元代,原来“旬休”制度得以保留,但各类公共假日急剧减少,原来的“黄金周”一律被缩减到两天,或者只放一天假。盘算下来,全年公共假日加上旬休,只有52天。

统治者对假期的严苛最终也“作”到自己头上,来自马背、生性自由的蒙古官员难以适应十天一假,倒促元世祖最终定每月的三天假延长为五天,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乙亥日休假。

而明朝的假期更是少得可怜,明代将大部分的传统假期都取消,只有元旦、冬至、元宵三节休假,元宵放十天,元旦放五天,冬至放三天。虽然一算,公共假日好歹也长达18天,但可以发现,这些假期多集中在冬季,以往春夏秋冬都有假的格局被完全打破。让官员更加欲哭无泪的是,例行假日由汉代的五日一休,唐代的十日一休,调整为一月一休。

清代承袭明制,有所调整,但更加让官员心塞。考虑到明代的元旦、冬至、元宵三假时间集中,清人索性将这三假放在一起休,每年年末的十二月十九到二十二至新一年的正月十九到二十二为假期,这段时间称为“封印”。至于是十九到二十二之间哪一天开始放假,哪一天开始上班,每个年份不同,由钦天监算出吉日,除此之外不再设其他假期。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的放假制度,还是非常人性化了,最起码一年也有百十来天的假期,如果加加班然后在来个调休啥的,基本上还是有很大把的时间拿出来玩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为什么中国必将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

全文共 13622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中国必将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为什么中国必将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吧!

为什么中国必将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

【在中国经济减速的时候,说中国必然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全球创新领头羊,是要有足够底气的。

本文作者文一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助理副行长,清华大学经济系CCB讲席任教(2008-2015),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他不落窠臼,既不基于西方中心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偏见对中国盲目悲观,也不基于中国曾是持续几千年的全球最强大文明这一事实来推断中国必将重返巅峰。

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入手,归纳历史上成功实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发展规律,剖析了中国崛起为何必将实现的原因。

他说,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奇迹已经基本结束:经济增长率已经从两位数降到了7%,甚至更低。中国的股市低迷,人民币也倍受攻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预测中国崛起势不可挡似乎是过于乐观了。

但是,这些悲观论者或许知道如下历史事实:美国在整个19世纪崛起的过程中发生过15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和一次长达四年的内战,而且在成功追上英国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强国之后,美国经济还在1907年和1930年两次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是美国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还在整个20世纪主宰和引领了全世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除本文外,作者在其新著《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中文版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将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中,对支撑上述结论的理论框架给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本文原载4月号圣路易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区域经济学家》杂志(the Regional Economist),文一教授赐稿观察者网发布中文版,观察者网马力全文翻译。】

仅用35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一个令人敬畏的世界头号工业国和制造业中心,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是如何在鸦片战争一个半世纪后突然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呢?要知道,很多具有更“优越”的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条件的小国都一直无法做到这一点。探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其中有两种颇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

一种属于盲目悲观派,认为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超高速增长不过是政府靠海量投资制造出来的“振兴假象”,是靠牺牲环境和人民长远利益炮制出来的经济泡沫。

这一泡沫的不可持续性在于,中国缺乏一系列使得西方当年能够崛起并维持其经济繁荣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文化和政治元素,比如民主、人权、言论自由、法制、私有银行和独特知识体系,以及完美的市场机制、资本自由流动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因而中国必须靠不断山寨和剽窃西方技术和商业秘密,以及更多的低效国企投资来维持基本增长和就业。

一旦廉价劳动力用光(即所谓刘易斯拐点到来)和政府债台高筑,除非能够实现政治体制向民主制度转型,完成彻底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全面的国企和土地私有化,中国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崩溃将不可避免。

图一:从公元500年到2014年之间,世界各国累加GDP相对比例变化图。从左至右、由上到下各个颜色分别代表:非亚洲古文明国家(希腊、埃及、土耳其、伊朗)、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所谓累加GDP,即对于所有列出的国家,其GDP总量必须占全世界GDP总量的70%以上

另一种观点属于盲目乐观派,认为中国的崛起不过是向曾经拥有的上千年辉煌历史地位的自然回归。中国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这一历史地位至少从公元前200年保持到公元后1800年,也就是英国工业革命初期(见图一)。

中国曾创造了无数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奇迹,包括促成文艺复兴后西方全面崛起不可或缺的四大发明以及在陶瓷、纺织和炼铁等方面的领先技术。因此,中国一旦觉醒,回归它以前灿烂文明的巅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拿破仑曾形容中国是一头睡狮,“让他睡吧,因为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而这个时间点已经到来。

但是这两种观点都缺乏严格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经不起推敲。它们或是基于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或是基于对历史的肤浅线性外推。一个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包容性政治文化的国家如何可能保持35年的超高速增长,迅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中心?这一点,资源丰厚的非洲没有做到,奉行 “华盛顿共识”和“市场万能”的拉丁美洲没有做到,甚至工业基础雄厚并采纳了民主制度的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也没有做到。

另一方面,如果灿烂的古代文明能够预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未来,那为什么埃及、印度、希腊和奥斯曼帝国没有重振昔日雄风,在今日工业强国林立的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中心闪亮登场?

本文为中国崛起给出了一个不同的解释。这个解释根基于西方当年自地理大发现以来迅速崛起的历史,根基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内在政治经济学逻辑,根基于对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多次工业化失败原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借助于这一解释,我们不但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奇迹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更好地预测中国未来国力的走势,还可以借以分析其他国家工业化成败的深层次根源,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而不是在其它欧洲国家或当年的中国和印度)发生的“秘密”本身。

近来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奇迹已经结束:经济增长率已经从两位数降到了7%,甚至更低。中国的股市低迷,人民币也倍受攻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预测中国崛起势不可挡似乎是过于乐观了。

但是,这些悲观论者或许知道如下历史事实:美国在整个19世纪崛起的过程中发生过15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和一次长达四年的内战,而且在成功追上英国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强国之后,美国经济还在1907年和1930年两次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是美国不仅没有崩溃,而且还在整个20世纪主宰和引领了全世界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而这绝不是因为美国具有与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而是因为它在整个19世纪一百年间全力推行了建国之父汉密尔顿为其制定的正确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

关于中国崛起的几个基本事实

35年前,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三分之一;今天,以工业产值计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中国当前用低于世界6%的水资源和9%的耕地,生产出了接近全世界一半的主要工业品,其中包括粗钢(美国水平的8倍,世界供给量的50%)、水泥(世界总产量的60%)、煤炭(世界总产量的 50%)、汽车(超过世界总供给量的四分之一)、工业专利申请(美国的1.5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高速列车、机器人、隧道、桥梁、高速公路、化纤、机械设备、计算机和手机的生产国。

图二:从1970年到2013年之间,全球制造业产值最高的5个国家的变化情况(由上至下,依次为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也就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的制造业与美国相比不值一提;到了80年代,中国的原始乡村制造业开始繁荣,继而引爆了一场轻工业革命,使中国的重工业能够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飞,并从此开始超越一个又一个当代制造业强国;并最终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

中国的秘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短短35年,中国是怎么做到这种历史性超越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终于找到了工业革命的“秘诀”。

那么,工业革命的秘决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中国在自鸦片战争以后的140间年反复尝试却一直没能发现这个秘诀呢?

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社会经济事件,其重要性甚至可以与人类使用火以及发明农业生产相媲美。

在工业革命前,人类处于自然经济中,生产仅能满足自己所需,受到所谓“马尔萨斯陷阱”的困扰——因为农业社会生产资料和粮食的增长速度总是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人均生活水平永远无法提高。这个生存状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但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从1760年开始,英国人的生活水平开始快速提高,人均收入进入长期上升通道。这首先体现在纺织业的规模化生产方式上。由于纺织品的量化生产,过去人类历史上需要一家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手工劳作才能获得的布匹和衣服,现在由纺织机几个小时就能完成。因为机械化生产方式使得英国的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以及军事力量经历了如此快速的增长,世界各国开始努力效仿英国的工业革命以便能够跟上英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火车

不过,这种复制英国工业革命的努力在其后二百多年间仅有几个地区获得了成功:北欧、西欧、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即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观察者网注)。这些工业化地区的人口加在一起仅相当于世界人口10%左右。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的四条小龙经虽然历了快速的工业化,但其中某些经济体(例如台湾)目前的人均收入也仅仅达到美国的一半。

工业革命被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不断地模仿和尝试过,为什么只有占世界人口10%的几个地区取得了成功呢?

目前最流行的关于经济发展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即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政治制度是关键。因为政治制度决定了经济制度,而经济制度又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速度。

一方面,为自由市场、自由贸易、私人产权和法制提供制度保障,从而对民间的财富积累、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提供最基本的激励。

另一方面,榨取性政治制度(例如封建专制制度)不仅意味着人民缺乏选择的自由,也意味着私人产权不受保护,法制不健全。这些都浇灭了人们努力工作、积累财富以及发明创造的欲望,其结局一定是全社会的贫困。因此,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消灭贫困的手段只能是通过流血或不流血的政治变革来实现民主制度。

上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否真有道理呢?

实际上,此类理论很难在历史事实面前自圆其说。

首先,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贝克尔特(Sven Beckert,2014)指出:“当年的大英帝国,作为第一个开启工业化的国家,并非是一个后来人们所描绘的自由、开明和廉政的国家。相反,它是一个军事开销庞大的、总是处于战争状态的、奉行干涉政策的、高税收的、债台高筑的、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官僚集团和强权国家。它也绝对不是一个民主的国家。” (参见作者《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第150页)

其次,目前世界上有大量民主国家处于经济增长停滞和政府停摆的厄运里:阿富汗、埃及、伊朗、利比亚、巴基斯坦、泰国、突尼斯、乌克兰等等,此类国家不胜枚举。再次,有很多施行榨取性制度的国家,其经济却颇为强大,例如二战前的德国和俄国。

政治制度不是决定生产力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上图为偷渡到意大利去的利比亚难民

事实上,制度经济学理论也解释不了俄罗斯在施行民主改革和“私有化、市场化”的“休克疗法”后为何却一蹶不振,解释不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快速的工业化,更解释不了韩国和新加坡在民主制度缺位时却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

另外,在政治制度、私人产权和法制状况都相同的同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城市和同一城市的不同街区,却同时存在极端贫困和极端富裕两种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存在暴力犯罪和依法守法两种社会环境。这种同一政治和经济制度下两种截然对立的社会现象的共存可以在很多美国城市找到。意大利也是个颇为典型的例子,其南部非常落后,而北部却很富裕。为什么?

原因在于,无论是冠冕堂皇的制度经济学理论,还是数学严密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都根本无力解释二百多年前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因此,这些流行理论对发生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黄土地上的伟大工业革命也就自然缺乏起码洞见和理解力,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误判和低估中国工业化的威力。

中国工业化在历史上的失误

目前发生在中国的工业化并非它历史上的第一次尝试,而是它过去一百多年里的第四次工业化尝试。但前三次都没能成功点火引爆工业革命。

中国第一次向工业化的进发是在1861年到1911年之间,也就是中国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之后。

由于不得不接受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当时的清政府备感羞辱,开始奋发图强,启动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现代化项目,以便改造当时非常落后的农业自然经济。中国的第一支现代化海军和初步工业体系就是那时建立的。

这场“洋务运动”比日本的明治维新早了整整8年。然而50年后,清政府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政府债台高筑,国家风雨飘摇,社稷民不聊生,愿景中的工业化强国无影无踪。反观日本,晚了近十年的明治维新运动却使日本在50年后成功实现了工业化。

清政府对中国现代化的无能使得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政治改革”的呼声席卷中华大地,最终导致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榨取性”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照西方体制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

新政府希望通过模仿美国政治制度(包括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使中国工业化。当时在中国流行的口号是:“只有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可以救中国”。由知识精英组成的革命者认为,清政府没能将中国工业化以及中国全方位的落后,都是由于缺乏民主、包容性和多元化政治体制(这正是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但是,辛亥革命约40年后的1949年,中国仍然是地球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努力也因此失败了。

1949年10月1日,由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的中国政府希望借助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第三次工业化尝试。但是30年努力之后,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崩溃的边缘”,四个现代化遥遥无期。

可以说,中国在1978年仍处于马尔萨斯陷阱,其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相比并无本质性进步。

因此,中国历史上数次工业化失败的原因并非是由于缺乏自由市场或私人产权——清朝在17和18世纪时的市场自由度和私有财产保护力度比当时的英国以及整个欧洲还要健全得多(参见《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里提供的参考资料);这种失败也不是因为缺乏包容性民主制度——民国时期的政府是如此具有包容性,甚至中共党员都可以在政府内任职。

相反,恰恰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十年间,中国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相对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包括国防工业体系,虽然这一体系非常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并完全靠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支撑。

第四次工业化尝试有何不同?

中国的第四次工业化尝试是由邓小平亲自启动的。与俄罗斯在90年代初所做的改革不同,中国没有接受任何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政府的建议,而是按照中国的国情采取了一种务实、卑微的态度和一系列渐进、试验性的经济改革措施。

而正是这些由一批具有敏锐政治嗅觉的政治家推行的务实的试验性的渐进改革措施使得中国终于在黑暗摸索中找到了工业革命的秘诀。

此次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不放弃党和中央政府的绝对领导(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相反),在不惜一切代价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引进和发展市场经济;

二、聚焦社会底层改革,从农业领域而不是金融领域开始改革试点;

三、鼓励发展低端制造业来满足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哪怕是技术水平原始的乡镇企业;

四、用工业制成品而非自然资源出口来进行国际贸易,以换取外汇和国外先进工业设备;

五、中央和基层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和发展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六、没有进行大规模私有化,而是长期实施国企与私企同时并存的“双轨制”,但强化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七、由政府主导产业升级政策,产业升级的顺序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从制造业到金融业逐步推进,社会经济也从高储蓄率社会向福利社会逐步发展。

表面上看,虽然中国和英国(以及其它老牌欧洲国家当年)的政治体制有着鲜明区别,但是中国的第四次工业化路径却与历史上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其它成功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当年的工业化过程)非常相似,遵循相同的发展政治经济学逻辑。比如,英国的工业化路径具有5个基本发展阶段:

一、原始工业化阶段,开辟国内外统一市场,促进商业交换,鼓励农村企业以远距离贸易(而不是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从事全球贸易,因此乡村手工作坊制造业获得了几个世纪的长足发展;

二、利用原始工业化阶段创造的统一国内外大市场和商贸网络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劳动密集型工厂规模化生产轻工业消费品(主要是纺织品),满足日夜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三、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对能源、动力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工业三位一体”)的巨大市场需求启动“工业三位一体”的技术升级,克服能源-动力-交通瓶颈,降低交易成本,拓宽和深化市场;

四、利用“工业三位一体”技术升级带来的红利和契机,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即重工业革命),其典型特征是对规模化生产所用的生产工具和中间产品本身实现规模化生产,如钢铁、道路和机械设备(包括农业机械设备),另外还有大规模信用体系的建立;

五、进入福利国家阶段,包括经济福利(如现代服务业、失业保险、基础医疗服务、义务教育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治福利(如民主制度、人权、废除死刑、同性婚姻合法化等);

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中,政治制度是内生的,是根据初始国情、社会稳定和工业化的需要而不断改进的;因此,民主和包容性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原因。民主制度只有在实现了工业化的社会才能正常运作并对社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否则只会成为社会动乱的加速器。

而没有政治稳定,统一的大市场就不能建立,从而规模化大生产也无法盈利。因此几乎所有成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体都曾是在首先确保政治稳定和国家主权完整以及社会安全的绝对前提条件下,不约而同地走过了上述几个发展阶段,无论其政体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

下面是几个典型例证。

英国的工业化路径【每个国家的这五个发展阶段并没有严格清晰的时间界限,在历史上,各个发展阶段间互相叠加是正常现象。但毫无疑问的是,高级阶段永远晚于低级阶段而出现。

但许多后来的发展中国家急于求成,企图跳过某些低级阶段而直接进入高级阶段(比如在没有开启和完成农村原始工业化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下,就提前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和福利社会阶段),这是它们工业化失败的主要原因——原注】:

一、1600-1760:乡村原始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农业生产逐步商业化,遍布农村的原生工业在皇室的重商主义政策下全面兴起,并在一大批通过全球贸易和奴隶贩卖发迹的富有商人的带领下,通过外包制从事制造业活动。

【外包制是以农村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制造业形态,在17和18世纪的西欧农村非常普遍,那些剩余农村劳动力按照商人的指示生产和加工产品,再由商人统一采购并运送到国内外市场上销售。许多家庭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如手摇纺车和织布机,但他们依赖商业资本家提供生产原料来进行生产。他们生产的半成品会由资本家送往其他地方进行进一步加工,而他们生产的成品会被资本家直接送往市场销售——原注】。

二、1760-1830: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首次通过原始工业化阶段培育的市场条件和商业网络实现规模化大生产(主要在纺织业,通过木制纺织机和水流动力驱动替代人力)。

三、1830-1850:通过克服以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系统(工业三位一体)为经济增长瓶颈的技术革新,加速工业化进程,比如煤炭作为新型能源的大规模使用,铁路作为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蒸汽机作为动力装置的大规模应用。

四、1850-1900:利用工业三位一体开辟的更高一级市场条件引爆并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大工业生产所用生产资料和工具本身的大规模生产,如钢铁、化工原料、机械设备等。

五、1900年以后:进入福利国家阶段,如医疗、教育、失业保险等社会安全网的普遍建立,并在1928年(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150年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才实现全民普选的民主制度。

美国的工业化路径:

一、1820年之前:农村商业化和以远距离贸易为目标的原始乡村制造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二、1820-1860:在重商主义强政府主导下通过模仿或剽窃英国技术在纺织业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驱动能源为木材和水力)。

三、1830-1870: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的市场条件为支撑,在强政府主导下进入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运输工具(工业三位一体)这个经济增长瓶颈为目标的技术提升阶段,如1830年前后全国主要运河修建资金的70%由政府提供,1828-1870之间在政府招标和民间出资的方式下,美国爆发了铁路建设热潮。

四、1870-1940:引爆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钢铁、汽车、通讯工具、化工产品、农业机械的大规模生产。

五、1940年至今:二战后进入福利国家阶段。1960年爆发了争取公民权的全国性运动,1965年实现了普选,1994年通过反暴力侵害妇女法案,2015年通过同性婚姻法(注意,美国目前仍然没有废除死刑)。

日本的工业化路径:

一、1603-1868(江户时代):在国内外政治稳定的环境中,从事以贸易为目的的农业生产,乡村手工制造业获得全面发展(相当于中国的唐宋时期)。

二、1868-1890(明治时代早期):在政府主导下开启并完成以世界贸易为目的的农村原始工业化阶段。

三、1890-1920(明治时代中晚期):在政府主导下引爆以规模化生产轻工业品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纺织工业,依靠进口技术设备生产劳动密集型纺织品并以出口世界市场为目的。

四、1900-1930:在政府主导下克服能源-动力-交通工具的三位一体技术瓶颈和经济增长瓶颈,以铁路建设高潮为代表。

五、1920-194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

六、1945-1980: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在美国占领下实现民主改革,进入福利社会。

中国的道路

中国将西方及日本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压缩到了三十多年,其工业化进程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

一、1978-1988:原始工业化阶段。

大量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而非私有制)在全国各地萌芽,并呈爆发式增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0年,这类企业起到国民经济增长引擎和压舱石的作用。这个期间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从150万家增加到1890万家;其生产总值增长了13.5倍,从占GDP的14%上升到46%。截止到1988年,乡镇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达1亿个左右,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增长了12倍。由于生活基本消费品供应出现爆炸性增长,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告别了长期困扰所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短缺经济(中央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粮油猪肉等基本食品、布料服装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都限量供应),同时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8亿农民成为这个时期经济改革最大的受益者。

二、1988-1998:引爆以劳动密集型规模化生产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这一时期,遍布中国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生产了大量轻工产品,都以满足统一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为目的,但是高级生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期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棉花的最大生产国和进口国,以及家具和玩具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乡镇企业继续高速发展使得雇佣农村剩余劳力数量达到全国农业人口(不包括在外打工的农民)的三成,其产值在1978年至2000年之间平均每年增长28%,连续二十多年平均每三年就翻一番。

三、1998年至今:政府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市场需求和社会储蓄克服以能源-动力-交通运输为瓶颈的工业三位一体缺失,并由此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设备、工业原料、零部件等生产工具和资料的规模化大生产。受到中间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等产品的国内市场快速扩张的刺激,煤炭、钢铁、水泥、化纤、机械工具、高速公路、桥梁、隧道、船舶等的生产、消费和技术创新迎来了一个高峰。

在这一时期,共有260万英里(约合416万公里——观察者网注)公路建成通车,其中包括7万英里(约合11.2万公里——观察者网注)高速公路,这一数字比历史上美国工业化同期新建高速公路里程多出46%。在中国30个省中有28个省建成了高速铁路,高速铁路总通车里程达到1万英里(约合1.6万公里——观察者网注),比全世界其余地区高速铁路总里程还要多出一半。

四、目前中国已经处于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下半段,其产业升级正处于由中端往高端进发的冲刺阶段。

所有处于这个阶段的国家的特点都是技术创新开始大规模爆发,政府也向工业界发出了进军号令。这相当于美国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时间点,当时美国不仅已经在工业品生产规模上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中心,而且开始在工业技术上逐渐领先成为全球创新基地,涌现出了诸如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和卡内基、福特、摩根、洛克菲、和范德比尔特这样的工业巨头。

而美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不是因为它的政治体制比英国优越,而是因为它的政府(比如通过南北战争,收复得克萨斯州、加利福利亚和夏威夷群岛,以及修建跨洋铁路网等等)为这个国家创造了比大英帝国还要大几十倍的国内外统一大市场。

正是这个巨大的市场为美国培育了一大批工业巨头,纵然它没有产生过牛顿和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巨匠,和康德与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师。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是“市场主义”的胜利吗?

中国迅速工业化的成就是否可以被理解为奉行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胜利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市场因素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肯定市场作用的原因很简单:邓小平的改革使中国接受了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个关键因素。市场迫使参与者互相竞争,刺激生产商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让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创造性破坏力去自然淘汰掉那些效率低下的国企和私企。

但否定“市场主义”的原因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却又是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能否成功至关重要的。

第一,除非存在人们间的社会信任,让那些封闭、独立、无序、未受教育的农民自己去创建企业,从事基于劳动分工原理的规模化生产和远距离销售活动,其组织成本是高不可攀的。

第二,为了使建立于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规模化大生产有利可图,必须首先创造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

但是规模化大市场是一个“公共品”,其创建的社会成本非常高昂,没有任何劳动者个体或单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有此能力和意愿去提供这个公共品;因而必须由某种统一的意志和社会力量(比如国家和政府)出面去组织和协调大市场的创造和建立。

第三,为了使得市场能够有效、安全运行,必须存在必要的相当复杂精致的国家监管机制,防止欺诈等不诚信行为。而这个监管的成本尤其高昂。没有监管,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标的市场力量和贪婪一定会摧毁市场经济本身(俄罗斯改革失败就是最好证明)。

正是上述三种高昂成本阻碍了规模化制造业和大型企业在众多农业社会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和发育,尤其是那些采纳了放任自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政策的国家和在工业化完成之前就尝试西式民主制度的国家。这也就解释了,虽然私人产权保护制度和民主体制都已就位,但历史上的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并没能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引爆中国的工业革命。

一个国家贫穷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能力规模化生产各种消费品以及各种生产资料和工具。而消费品的规模化大生产又需要庞大的市场和商业物流网来支撑,以便使规模化大生产有利可图。

注意,市场机制与产权结构没有必然联系。私有产权可以从事市场竞争,集体和国有产权也可以从事市场竞争。在决定国家利益走向的关键阶段,国有产权比私有产权更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这是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时美国政府毅然决然地国有化了重大能源、通讯和基础设施产业。

但是引爆工业革命所需的规模化世界市场又是如何获得呢?早期的欧洲列强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重商主义应该被理解为重视商业和制造业出口,而非单纯的贸易保护主义),它们采用武装贸易,利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奴隶贩卖来开拓和创立垄断性的全球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数代英国皇室和由她们引领的半国营的大型企业(如著名的东印度公司)为自己的国家在16至18世纪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市场、棉花供应链和贸易网络——这才是引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秘诀(而不是制度经济学家们所讴歌的君主立宪制和“光荣革命”)。

其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采纳英国式的、由强政府引领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培育了自己的商人阶层并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市场,从而如法炮制了自己的工业革命,比如美国、法国、德国、俄国和亚洲的日本。

但是时至今日,发展中国家不再拥有这样的“特权”和几百年的时间来培育强大的商人群体并利用他们创造规模足够大的世界市场。因此,在当今的文明时代,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市场开拓和帮助农民组织企业方面必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目前正在中国爆发和展开的工业革命也并非仅仅是不断采纳新技术的结果,而是在一个能力卓越的重商主义政府带领下不断为其制造业创造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直接结果。

这一市场开拓的过程没有重复历史上西方列强侵略、奴役、殖民其他民族的老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对战后世界秩序做出了新的伟大贡献,也从中获益匪浅。这一秩序原先是由所有发展中国家、各殖民地独立运动以及各工业强国,尤其是美国,共同创立的——原注】。

“秘诀”在于工业化的顺序

民主与自由放任的政策并不能自动创造出全球市场。这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正确发展战略的执行以及合理产业政策的实施。所谓“自由市场”,其实并不自由也不免费,而是需要付出极其高昂的社会代价的。

由上面各国工业化所经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市场的发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农业、手工业自然经济到原始工业化阶段再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等等逐一出现)。

无论一个国家多晚开始这一进程,它都必须重复其他已工业化国家历史上曾经历过的各个基本阶段。【成功的工业化必须经历特定的各个阶段,关于这一论断的理论框架可以在我的新书《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英文版书名为《一个超级经济强国的诞生——中国快速工业化秘诀解析》(The Making of an Economic Superpower: Unlocking Chinas Secret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中找到——原注】

这就像学习数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累,人类循序渐进地建立了数学知识体系:从数字到算数,再到代数和微积分。虽然目前微积分已经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了,但没有人可以打乱这一数学演化的规律和顺序,不学习加减法和代数就直接跳到微积分。

一个从未学过算数的6岁孩子不应该学习微积分,而是应该像人类祖先那样借助手指先学习数数,然后学习加减法乘除,然后学习代数,最后才学习微积分,重复整个人类从前所做的那样,只不过以更短的时间和更快的速度。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代经济理论却教导穷国要“大跃进”式地实现工业化,或直接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如化工、钢铁和汽车制造业)来启动工业化进程,或首先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如允许浮动汇率制、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完全私有化),或干脆立即确立现代政治制度(如建立民主政体和实现普选)。

但是这种理论把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颠倒了,与历史上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步骤是相违背的,因此带来了政治不稳定、发展停滞、甚至无休止的金融和财政危机。早熟的民主制度在非洲、拉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已经扭曲变形了,并成为社会躁动不安和贫穷与国民收入陷阱的根源。

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已经是一个成功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国家,目前正在以前无古人的速度向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军。而且中国用35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用350年才走过的道路,因此也必然积累了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和消极因素:比如猖獗的腐败、有组织的犯罪、前所未见的环境污染、迅速升高的离婚率和自杀率、大面积的商业欺诈与丑闻、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大面积的资产泡沫、迅速扩大的收入差距、阶级歧视、频繁的工业生产安全事故,等等。

而且挑战远不止如此,中国还有很多短板: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医疗和教育领域进行进一步改革、完成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建立现代金融基础设施(financial infrastructure,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体系、法律环境、公司治理、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反洗钱以及由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内容——观察者网注)和现代法制体系。

尽管存在上述一系列严峻挑战,只要中国能够坚定不移地沿着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工业化顺序完成产业升级,维持政治稳定、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宁,那些一大堆问题只不过是“成长的烦恼”,完全构不成像非洲、拉美、东南亚和中东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陷入的贫穷和中等收入陷阱那样的结构性顽疾和威胁。

结论

从15世纪开始,推崇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的“资本主义精神”超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语言文化和民族的隔阂,促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跨越海洋“握手交易”。正是这一精神创造了现代工业文明,并将继续改变这个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美国实施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双赢国家战略:它不但重建了欧洲和日本,带动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还把所有这些国家都在经济上捆绑在一起。

如今,中国似乎接过了美国手中的旗帜并把它发扬光大,开启着未来全球新的贸易格局:中国正在以比美国大四倍的国内市场和经济潜力寻求双赢的全球发展战略、进行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一带一路”),这一战略超越了意识形态、宗教信仰、语言文化、政治制度和民族界限。

中国的和平崛起因此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黄金机会。但是,这些国家能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多少,还要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政治眼光、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产业政策。

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这个时代将由中国塑造,地球上的每一角落都将受其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明朝时期火器那么发达。为啥到了清朝反而从回弓箭原因有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已经有了火器为什么清朝火器还那么落后

在明朝时期的火器是很发达的,并且明朝时期就有了第一支全面配备火枪的军队,同规模的军队一直到百余年后才在西班牙出现,也可以说,明朝的火枪是早了西方国家百余年的,但是为什么在满清统治之后,不重用火器,还有意打压呢。

首先就是因为在他们眼中的火枪弊大于利,因为在明朝末年,政府内部腐败不堪,就连火枪的制造都是偷工减料,在满清眼中看来,火枪就是一个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存在,因为明末的很多火枪,还有打死人就先炸膛伤了自己,所以满清自然是看不上。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满清也知道火枪的威力,不管是多么强壮的一名士兵,都挨不过一个枪子,他们害怕这样的武器被别的民族得到,然后再来推翻自己的统治,但他们自己又不愿意重新改造火器,所以就全面打压火器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赵吉是宋朝第几代皇帝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赵吉宋朝第八位皇帝,不过应该是赵佶。宋徽宗赵佶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黄庭坚、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什么医学发达的日本,却叫停女性接种HPV疫苗?医生说明真相

全文共 2034 字

+ 加入清单

简要回答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加宫颈癌患者高达60万人,其中就有一半人因晚期被夺走了生命,所以现在关于宫颈癌的情况也是越来越严重,希望女性能够积极的预防。而之所以出现宫颈癌的情况,与感染HPV病毒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现在也是响应接种HPV疫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预防的效果,不过医学发达日本却叫停女性接种HPV疫苗,究竟是为什么呢?

1

什么是HPV病毒?

HPV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它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不同类型的皮肤和黏膜病变,如乳头状瘤、疣、角化病、基底细胞瘤、子宫颈癌、肛门癌、阴道癌、龟头癌等。其中又以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最高。

除了通过肛门和生殖器的性接触传播之外,HPV还可以通过颜色艳丽的掠食性鸟类、蚊虫等昆虫或其他的接触途径,如接吻、共用卫生洗浴用品等传播。

2

HPV疫苗:

HPV疫苗是一种可以预防HPV感染和相关疾病的疫苗,它包含了多个不同类型的HPV病毒的抗原。HPV疫苗通常在青春期女性接种最为常见,但同样适用于男性和成年人。接种时间和频率因地域和医生建议略有不同。

接种HPV疫苗可以预防多种与HPV相关的疾病,包括生殖器疣、子宫颈癌、肛门癌、阴道癌、口咽癌等。据研究表明,接种HPV疫苗可以降低罹患HPV相关癌症的风险,预防子宫颈癌等女性生殖系统癌症的发生。

3

为什么医学发达的日本,却叫停女性接种HPV疫苗?医生说明真相

根据NHK报道,日本癌症协会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怀孕女性接受“孕妇体检”中,被确诊为宫颈癌的人,包括在2017年一年间最早期的人群在内,全国至少有234人被确诊患上了宫颈癌的情况。

听到这样的数字,相信大家也会感觉到非常的可怕,而这些患者大多也是以感染病毒有一定的联系,从子宫入口附近形成了年轻女性。

根据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显示日本国内每年大约有11,000人被确诊,确有2800人死亡,大多数都是20~30岁的年轻女性。

而在大家印象当中,日本也是“长寿之国”,也是人均寿命排名最长的国家之一,但是为什么现在像宫颈癌的情况却越来越多呢,其实最大的原因也是日本女性不信任,并不接种HPV疫苗。

早在2010年的时候,日本政府就将HPV疫苗列入国家免疫接种计划,12岁以上的女性就能够免费接种,随着疫苗普及不少地区就曝光了。有些女性接种HPV疫苗之后出现了不良的现象。

甚至有媒体统计显示,每10万人当中就有15.6人出现了全身疼痛以及站立困难等,多种不良症状。

随着这些受害者的不断曝光,再加上媒体的添油加醋。所以多数人也是开始抗拒HPV疫苗,所以大多数日本女性也是不接种,从而导致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所增高。

4

HPV疫苗真的有害吗?

事实上,在数据后半部分显示没有接种疫苗的取样,同样每10万人中约有5.3人出现上述10种以上症状,经过相关的最多调查结果显示,已经接种疫苗的女性发病频率比未接种的人要低。而且没有实质证据证明接种HPV疫苗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

而且2018年1月18日就推出了新版本的HPV疫苗,接种血脂手册,呼吁群众不要盲目不信任HPV疫苗,也是因为大多数女性选择拒绝,所以也是迫于压力,日本厚生省暂停主动推荐HPV疫苗,改为自愿接种。

但是HPV疫苗并对身体没有危害,而且及时接种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所以积极响应也是正确的选择。

5

2价、4价、9价疫苗究竟有什么区别?

2价、4价和9价疫苗的区别在于它们包含的HPV类型不同。

- 2价疫苗:包含HPV16和HPV18两种病毒抗原,可预防约70%的宫颈癌。

- 4价疫苗:包含HPV16和HPV18之外,还包含HPV6和HPV11两种病毒抗原,可以预防约90%的生殖器疣和70%的宫颈癌。

- 9价疫苗:包含HPV16和HPV18之外,还包含了HPV31、33、45、52和58这些病毒抗原,可以预防约90%以上的宫颈癌和其他与HPV相关的癌症。

因此,9价疫苗相较于2价和4价疫苗预防的HPV类型更多,其覆盖范围更广,能预防更多类型的HPV感染和相关的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每种疫苗的有效期限可能不尽相同,接种疫苗的人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接种,并按时完成疫苗接种计划。

这种HPV疫苗并不能够完全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在生活中还是要注重对于自身的呵护。

6

预防宫颈癌,以下几点,希望你能坚持做好!

1. 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包括阴道镜、宫颈涂片或HPV DNA检测等。这样可以尽早发现宫颈癌的早期病变或高危HPV感染,并及时进行治疗。

2. 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限酒、不滥交等,可以降低宫颈癌的风险。

3. 注重防范HPV感染,使用安全避孕措施、避免与携带HPV的人发生性行为等,也可以降低宫颈癌的患病风险。

4. 接种宫颈癌疫苗,例如2价、4价或9价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5. 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体重,增加膳食纤维、蔬果和水果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糖分和加工食品的摄入,有利于身体健康以及预防宫颈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北宋经济那么发达 北宋为什么还是打不过金兵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经济实力很强大为何打不过金兵?

北宋经济虽然发达,但是军事力量并不强大,宋朝会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都放在文化,还有百姓生活,这就导致军事能力比较差,所以没有办法打得过精兵。

宋朝虽然经历过靖康之耻,但是无论是谁也不能够否认在宋朝生活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事情,当时宋朝也曾经有一个清明上河图,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宋朝人非常幸福的生活。在宋朝这些老百姓不仅可以吃饱穿暖,而且还能够有效满足日常的兴趣爱好,这个时代的百姓真的是非常幸福的,并且宋朝根本就不会去强迫老百姓去参军,这就是一个能够有效保证老百姓幸福的一个主要方式。

宋朝很多的皇帝根本就没有把精力放在军事上,而是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风花雪月上面,根本就没有想着怎么样去打赢一场战争,永远都只注重于吟诗作对,风花雪月。这和宋朝的风气也会有着一定的关系,如果一个朝代的人一直都在不停的追求文化,那么这也是一个帝皇根本就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也会发现宋朝的军事能力不强,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通过以上的这些我们就会知道宋朝虽然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但是这个时代真的从来也并不喜欢战斗,即便宋朝有钱皇帝也并不可能把所有的钱全部都放在军事上,也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宋朝没有办法打得过金朝,这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也就是因为如此,宋朝才会逐渐的进入到落败的阶段,这也会让人觉得有一些特别的不可思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宋朝陵墓在哪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巩义市),北宋九帝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客死异乡外,其余7帝均葬于此。北宋灭亡以后,河南地区为金朝控制,宋帝当然不能继续葬在奉先。绍兴元年,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遗命先择地“攒殡”,待恢复中原以后,再归葬河南。后葬于绍兴府会稽县宝山泰宁寺。后来此地就成为南宋的皇家陵园,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宫均葬在这里。

宋朝是谁建立了的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

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因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宋朝团练使是什么官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团练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是一个地方的军事长官。负责一方或一州军事的官职。地位低于节度使,等同于防御使。全称为团练守捉使。有都团练使 州团练使两种。唐前期即有团练使,负责统领地方军队,但只限于个别地区的短期设置,未成定制。

安史之乱后 唐王朝在不设节度使 防御使的地区陆续设置团练使。都团练使负责方镇的军事,多由观察使兼并;州团练使负责一州的军事,常由刺史兼任。唐代宗李豫时曾命刺史悉兼团练使,不久废除 后又部分恢复。此后沿用至五代时期。入宋以后,团练使成为没有实际职权的虚衔,专门授予武官 宗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