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儿贫血推拿手法(汇集7篇)

浏览

3297

文章

7

篇1:小儿日常健脾胃四大推拿手法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我们知道拇指螺纹面是脾经的位置,旋推拇指的螺纹面就称之为即为补脾经。

补脾经500-800次。

按摩方法:旋推或者将患儿拇指屈曲,从拇指桡侧(拇指方向)边缘向掌跟方向直推为补。

2

摩腹:用掌或者四指摩腹五分钟左右,速度宜快,频率大约每分钟120-160次。顺时针可以消食通便,逆时针止泻。

3

足三里:功效有很多,比如胃痛,呕吐,腹胀,肠鸣和痢疾等等哦。我们只需要找到足三里,揉100次左右即可。

4

捏脊5-7次

捏脊: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病儿皮肤,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的一种小儿推拿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儿推拿咳嗽手法图解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季节交替之时,很多免疫力低下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病症,如发烧咳嗽头晕呕吐等,不仅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严重的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今天来给大家说说该如何通过推拿来治疗小儿咳嗽。

按揉指根

1

首先将孩子的手掌握住,之后找到小指指根处的掌小横纹,然后用拇指指端来轻轻的进行按揉,坚持大约五分钟,不仅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还能够起到清热止咳,镇静安神的作用。

中脘穴

1

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的中点上面,建议在将双手清洗干净后,以顺时针旋转的方式来按摩此穴位,坚持进行十分钟,一来可以让体内的毒素和垃圾尽快排出,二来具有健脾和胃,止咳化痰的功效。

丰隆穴

1

若孩子的主要症状为头晕恶心呕吐,咳嗽痰多且伴随有一定的癫狂的话,则可以按摩此穴位,其位于小腿前外侧,若点按十分钟的话,一来可以帮助提神醒脑,二来有利于祛除体内的湿气和化痰止咳。

风池穴

1

若孩子是因为头部着凉而引发感冒咳嗽的话,则可以按摩风池穴,其位于头后方,耳朵侧面,以旋转的方式来回的进行按摩,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风寒,还能够宽胸理气,化痰止咳。

清天河水

1

其是位于手腕内侧的一条直线,建议可以用食指和中指沿这条线向上推拿大约一百次,让这处的经络变的通畅,一来可以帮助去除体内的火气,达到清热的效果,二来有利于缓解热性咳嗽。

肺俞穴

1

其位于脊柱区,因靠近肺部而得名,若用手掌来回按揉该穴位十分钟的话,既能够有效的增强呼吸功能,避免呼吸不畅,还能够促进支气管内的吸收,有效缓解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

檀中穴

1

其位于两乳头之间,在胸骨的中线上面,建议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点按此穴位五分钟,对于胸闷咳嗽,心悸气喘,各类呼吸系统疾病都有一定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推拿手法有哪些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推拿手法有哪些?小儿腹泻是由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引起的急生肠道传染病,其中约50%-60%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腹泻,6个月-3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轮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感染高峰期为秋冬季。

推拿手法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也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

105例病例均来自门诊。其中男性55例,女性50例;年龄4月--3岁,1岁以内占70%。2临床表现

主要为腹泻,每天4至10余次。其中伴有呕吐者53例,伴有发热者30例,伴有腹痛者20例;病程60天以上者9例,30—59天者15例,10—29天者30例,9天以内者51例。3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泄泻的诊断依据及证候分类标准,并采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轮状病毒检测试剂盒(ELISA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对腹泻患者大便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4临床分型

根据患儿全身情况、大便颜色、质地、气味及舌苔、指纹(3岁以内)不同,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本病分为以下三型。

1)寒湿泻:大便色绿、质稀薄、腥臭味;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色淡红或淡青(或隐或现),53例。

2)湿热泻:大便色黄、质稀薄、急迫暴注、臭味重;舌质红、苔黄腻、指纹色红或紫,40例。

3)伤食泻: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黄白相间、质地不均匀如蛋花样、呈酸腐臭味;舌质淡红、苔厚浊或黄腻、指纹色青紫,12例。治疗方法

基本穴:脾经、大肠、七节骨、龟尾、摩腹、捏脊。

辨证加减:

1)风寒泻,加:推三关、揉外劳宫、足三里。

2)湿热泻,加:清肝经、退六腑。

3)伤食泻,加:推四横纹、分腹阴阳、揉板门。

4)呕吐者,加: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

5)发热者,加:清天河水、揉合谷、拿肩井。

6)腹痛者,加:拿肚角、揉足三里。每天1次,3天为1个疗程。

看到了这些无疼痛的治疗方法,免除了打针吃药,宝宝可以免受很多苦头,爸爸妈妈也可以少烦心不少,如果爸爸妈妈有兴趣,可以咨询相关医生,自己也可以学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宝宝怎样运用小儿推拿手法健脾胃、增加食欲?

全文共 140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推三关。父母们用大拇指的指腹沿着三关线,由手腕部,推向手肘部。

2

补脾经。捏住宝宝的大拇指,从侧面由指端向手掌方向推。

3

揉四横纹。就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靠近手掌的那个指关节。每个指关节揉3-4分钟。

4

揉腹。让孩子躺在床上,父母们用手掌轻揉孩子的肚脐和周围,揉到孩子感觉到微热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儿感冒推拿方法及对症推拿手法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开天门,天门的位置在额头正中间,是两个眉毛正中间和发际正中间两点的连线。具体推拿手法是在从眉毛的中心位置向发际方向推,这个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小儿风寒感冒

2

推坎宫,这个手法是用两个手的大拇指,从额头的正中间位置向两边分推,可以有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引起的感冒症状。

3

按摩太阳穴,这个手法是用两手的大拇指按压在小儿太阳穴的位置,可以顺时针,也可以逆时针,轻轻进行按揉,这个手法可以缓解小儿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病症。

4

按揉耳后骨,小儿耳朵后边正中间的位置有一块突出的骨头,可以用拇指或者中指进行轻轻按揉,这个手法可以有效治疗小儿感冒引起的头痛,咳嗽痰多等病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儿推拿21种常见手法,还不知道的赶紧收藏

全文共 2282 字

+ 加入清单

操作方法

1

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呈一直线。

作用:泻心火,安神,除烦,利尿,化热痰,退心火引起的发热等。此穴性凉,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10分钟。

2

总筋穴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处。

作用:清心火,除心烦,消口疮,降血压,镇静安眠。此穴性凉,虚寒忌用。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3~5分钟。

3

小天心穴

位置: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

作用:通全身经络,清心火,发汗祛邪,安神,止惊,促进睡眠等。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4

阴阳穴

位置:手掌根部,从小天心穴开始向两侧分推,为阴阳穴。只推向靠拇指大鱼际侧的为阳穴,只推向靠小指小鱼际侧的为阴穴。

作用:平衡阴阳,消积食,化痰,帮助消化等。分推阳穴适用于体内“寒大”者;分推阴穴适用于体内“火大”者。

手法:分推阴阳,用双手拇指指腹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操作2~5分钟。①分推阳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大鱼际分推2~5分钟。②分推阴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小鱼际分推2~5分钟。

5

新板门穴

位置:在大鱼际手掌与手背交界的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脾胃热,调理气滞,化积食,止胃热引起的吐泻和发热等。

手法:来回推(清法)5~10分钟,用于有些胃火,但胃火不是很大者;离心推(泻法)5~15分钟,用于胃热或胃气上逆者。

6

脾土穴

位置:在拇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

作用:增脾阳,化脾湿,散脾寒,增进食欲,化寒痰,退寒邪引起的发热,止寒咳、寒喘。脾土是个热性的穴位,体内有热者忌用。

手法:拇指弯曲,向心推,由拇指尖推向拇指根,为补法。脾阳虚时,用补法3~10分钟。

7

内八卦穴

位置:在手掌面,以手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八卦即在此圆圈上,分别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区。

作用:逆运左手内八卦可降气,消导,化痰,止咳,平喘;顺运左手内八卦可提气,用于阳气不足、食欲亢进、气陷而致脏腑下垂等。

手法:做圆形运法。①顺运左手内八卦:由乾卦起,顺时针方向连续运转,最后停止在兑卦,操作2~10分钟。②逆运左手内八卦:由兑卦起,逆时针方向连续运转,最后停止在乾卦,操作2~20分钟。

8

新小横纹穴

位置:手掌面,第5掌骨和第5指骨关节间的缝隙处。

作用:通肺气,化痰,退热,消腹胀,疏肝郁等。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5~10分钟。

9

肾水穴

位置:整个小指掌面。

作用:补肝明目,补肾益脑,止肾虚喘。与热性穴位搭配可补肾阳,与清热穴位搭配可补肾阴。没事不要过度补肾水,否则会引起脾胃消化不良。

手法:向心推(由小指尖推到小指根)5~20分钟,肾水只能补不能泻。

10

新肾顶穴

位置:小指末节的整个指腹。

作用:止汗,消水肿或囊肿,收敛元气。

手法:顺时针揉2~10分钟。

11

肺金穴

位置:整个无名指掌面。

作用:清肺热,利咽止咳,降气化痰,通便。

手法:来回推(清法)3~10分钟,用于有些肺火,但肺火不是很大者;离心推(泻法)3 ~ 1 0分钟,用于肺火旺者;向心推(补法)3~10分钟,用于肺气虚、肺寒者。

12

上三关穴

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作用:补阳气,活血化瘀,散寒气,发汗,退热(寒邪引起)。此穴性热,体内有火者忌用。

手法:向心推2~10分钟。

13

大肠穴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

作用:止泻,清大肠热。

手法:来回推(清法)3 ~ 1 5 分钟, 用于有些肠热,但肠热不是很明显者;离心推( 泻法) 3 ~ 1 5 分钟,用于肠热很明显者。

14

小肠穴

位置:小指尺侧缘,自小指尖到小指根呈一直线。

作用:止腹泻,利尿,去心火。

手法:离心推,即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由小指根推向小指尖5~15分钟。

15

下六腑穴

位置:前臂尺侧,从肘横纹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作用:凉血,止血,解毒,退实火引起的发热,消炎,消肿,化热痰等。此穴性寒,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离心推3~10分钟。

16

一窝风穴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作用:发汗退热,祛外邪。

手法:左右揉3~10分钟。

17

新阳池穴

位置:在前臂背面,一窝风穴上1寸多,桡骨和尺骨相交的凹陷中。简易取穴法:用中指的中间指节从手腕关节正中向小臂背面量起,新阳池穴距离一窝风穴正好是中指的中间指节的长度。

作用:利水肿,清脑,止头晕、头痛,降颅内压,降血压,通便。

手法:顺时针揉2~10分钟。

18

外劳宫穴

位置:手背中,与内劳宫相对,手背第3掌骨的1/2处。

作用:补阳气,止腹痛或关节寒痛,收敛阴水。此穴性热,体内有火者忌用。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19

二人上马穴

位置:手背无名指、小指掌指关节间的凹陷中。

作用:利尿,利湿,补肾阴,能把“火”往下引。与热性的穴位搭配,可以补阳利尿;与凉性的穴位搭配,可以清热利尿。

手法:顺时针揉或上下揉3~15分钟。

20

二扇门穴

位置:手背中指根本节(中指掌指关节前方)两侧的凹陷处。

作用:发汗,退热,止喘。

手法:上下揉,即用食指、中指指腹按住穴位,上下揉动2~10分钟。发热的同时伴有汗多者,此穴不宜用。

21

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易取穴法:将拇指和食指并拢,骨缝处的肌肉最高点处即是该穴。

作用:降肺胃之气,清咽,止喉痛、牙痛, 止呕吐, 增进食欲, 清肠热,通便。

手法:顺时针揉或上下揉2~10分钟。

22

肾纹穴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清心热﹑肝热,明目,消除眼睛红肿、热痛、干涩,化热瘀,止眼出血、鼻出血,退高热,可用于真热假寒证。

手法:顺时针揉或左右揉5~10分钟。

23

精宁穴

位置:在手背,第4、5掌骨歧缝间。

作用:化热痰,活血,破血,散瘀结,用于眼睛出血﹑红肿疼痛﹑胬肉﹑白内障等症。

手法:按住穴位,上下揉2~10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儿推拿治疗宝宝便秘手法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宝宝便一般是因饮食而起,但是大家都知道,宝宝身体虚弱,根本不能经得起各种药物的折磨。所以,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一些比较实用的物理治疗手法,一起来看看吧。

操作方法

1

补肾水:

位于如图所示的小指螺纹面。操作时,从小指根推至小指尖100次左右。坚持数天,有补肾固本,清热利尿的功效。

2

摩腹:

用手掌或四指轻贴腹部,顺时针缓慢移行,力度要适中。能直接顺应肠道走向,促进肠蠕动,有调和脾胃,降逆消导,补脾健胃之功效。

3

清大肠:

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操作时用手指由虎口推向指尖,每次操作推100~300次。能治疗湿热、饮食、痰饮等停积肠道、气机受阻之便秘、腹中灼痛、黄疸等。

4

退六腑:

位于前臂尺侧缘,神门穴至抖肘成一直线。以中食指指腹,自肘关节推至掌根,每次操作推300~500次。用于阳明腑实之痞满燥实坚,能通腑泻热,滑肠泻下。

5

下推七节骨:

位于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二指合并由上往下,擦至皮肤发红为度。适用于一切热证、实证如烦躁不眠、便秘等;具有升降脾胃,调理二便之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