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重山岳飞译文(20篇)

岳飞,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当时的宋朝国土丧失日益严重,岳飞的出现让帝国出现了一丝收复失地的希望。今天就来讲讲几篇关于岳飞的故事。

浏览

6190

文章

321

篇1:如果宋孝宗有岳飞,北伐结果会怎样?

全文共 1571 字

+ 加入清单

岳飞之死,一直都是一个令人们痛惜的结局,一代名将却惨遭这样的下场,对岳飞有多同情,对秦桧就有多少恨。而后世,宋孝宗时期,意欲北上收复北宋失地,却没有成功。这个时候,一定有人不由得联想,如果岳飞没有被冤死,活到宋孝宗时期,那么这北伐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如果单看宋孝宗登基初时,老对头金国那边的形势,光复山河这个梦想,简直是想不乐观都不行:完颜亮南侵失败咽气,金国上下窝里反,中原各地义军四起,北方的契丹牧民们也扯起反旗,新登基的金世宗完颜雍,面对的局面就是这么一锅粥。倘若有着坚定北伐决心的宋孝宗,麾下能有岳飞这样的战神级英雄,然后振臂一呼高调北伐,再造江山的成功率,似乎是摧枯拉朽。

但是,残酷的事实是,即使岳飞可以生活在宋孝宗时期,即使宋孝宗与岳飞元帅,真能在这个关键时代君臣同心,南宋这次北伐成功的成功概率,依然非常的低。壮怀激烈的大英雄岳飞,很有可能依然落得悲剧英雄结局——当然,这并非岳飞本人的问题。

首先一个桎梏南宋北伐的因素,就是宋孝宗登基时,接手的南宋烂摊。

虽然至今依然有“专家”宣称,宋高宗之前二十年的怂包称臣,换来了南宋王朝的“繁荣安定”。但宋孝宗登基后,南宋的“繁荣”,却足以和北边一塌糊涂的金国比烂。

先是宋高宗秦桧们二十年如一日瞎糟,整个南宋王朝贪污腐败成风,已经到了“政以贿成”的地步。临安等大城市的表面繁荣下,高官们成日文恬武嬉,军备战备更放羊,就连关系军备的冶铁业,都到了“其数日减”的地步。专门负责兵器生产的东西作坊,工匠更从数千人锐减到八百六十四人。打仗?兵器都难凑。

更不用说绍兴和议前,那些曾把金兀术打得惊呼“复故土如反掌”的南宋大军,到宋孝宗登基时,已大多老得老裁的裁。这是一个腐败缠身且军备废弛的南宋王朝,进军能力可想而知。

当然,只看这幅烂摊,也不能说南宋完全没机会,抗击完颜亮南侵的血战里,南宋也有一批军队脱颖而出,打出了国威军威。倘若宋孝宗能够审时度势,果断采取积极手段,南宋固然恢复北方难,但把国土持续向前推进,持续挤压金朝的战略空前,却是完全能做到。

但这一条,恰恰比南宋此时的烂摊还要命:胸怀收复山河大志的宋孝宗,恰恰不具备这个能力。

以胸怀人品来说,亲手为大英雄岳飞平反的宋孝宗,当属两宋帝王里的楷模人物。但以军事水平论,这位“模范帝王”一样属于业余级别,偏偏军事热情又无比高涨。完颜亮南侵尾声时,南宋西线吴璘将军高调反扑,一举横扫关中平原。眼看有着北伐跳板意义的关中地区,就要全数被南宋收复。不料宋孝宗的瞎指挥来了,就因宠臣史浩几句瞎分析,他就给吴璘下了撤退命令,数万将士收复的国土就这么白白放弃。

也就是说,这位立志光复山河的帝王,龙椅上屁股还没坐热,就亲手断送了一次大好机会。

而且以战略态势说,宋孝宗勒令吴璘撤军,后果比当年宋高宗严令岳飞撤军还叫人痛惜:关中平原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战争潜力,更是昔日北宋西军的起家之地,哪怕当时南宋无力继续北进,只要牢牢守住关中平原,就能够给未来收复山河奠定机会。不料宋孝宗简单粗暴一句放弃,直到抗金英雄虞允文愤然入宫一顿骂,这才幡然悔悟。可再悔悟也来不及了,吴璘将军含恨撤军,辛苦收复的国土,扔回给金国做大礼!

这样的战略指挥水平,想要恢复中原,实在叫一个难。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接下来宋孝宗的“隆兴北伐”,会毫无任何战略规划,没头苍蝇一样的把南宋步兵朝着符离腹地扔,白白陷进金朝骑兵的包围里,几乎是以找揍模式,完成了一次功败垂成的北伐。一个战略眼光完全无脑的南宋皇帝,破坏力有时比说破就跑的怂包皇帝还可怕。

战斗在这样一位军事无主见且习惯性瞎指挥的帝王麾下,纵是战神岳飞再生,到了生死一线的战场上,恐怕也会被白白往沟里坑!南宋的军事不给力,首先就不是军事问题,而是这更加叫人无语的,统治者的战略头脑问题。这个毛病,从北宋到南宋,直到崖山跳海,也终未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岳飞被冤死,为什么没有人相救?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岳飞含冤而死时,为何没有人为他翻案?

首先朝廷官员根本就没有太看重岳飞,另外也是因为迫于秦桧的淫威。在这和金朝的和议也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

岳飞在历史上的地位其实也并不算特别的高,岳飞在下狱时也会被人认为这本身就是罪有余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朝廷官员对于岳飞没有太多的认可度,虽然有一些官员认为岳飞根本就不应该被杀,但是众人还是不从。

北宋宰相常当时也会受到一定的牵制,还有攻击,在进入到南宋时期就会有所区别,经常性都会出现和宰相勾结的现象。秦桧就是政府的宰相,拥有着滔天的权势,当时的秦桧早就已经控制了对方,甚至也会把当朝的官员早就已经为自己所用。岳飞一直来都会比较反对秦桧的这一种心理,那么在此时必然就会形成一个没有办法调和的矛盾,准备去杀岳飞,这也是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控制整个朝廷,这对于当朝官员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正常的事情,所以根本就没有人为岳飞鸣冤。

从当时的财力还有军力来看南宋的军事实力还有经济实力,根本就没有能力打败金军,当时的南宋朝廷显然也没有办法去收复北方的地区。可以说在各个地方都已经出现了一种奢靡且不思进取的生活状态,这也能够反映出当时没有任何的羞耻之心,所以自然也不会有人去帮助岳飞。

岳飞在作为武将时也表现出飞扬跋扈的一面,不愿意听从朝廷的号令,作为一个武将,如果不愿意听从朝廷的号令,这也会让很多的人觉得不满。所以岳飞在被杀的时候虽然没有任何的罪,但是早就已经失去了所有人的同情,在那个时候没有人选择喊冤,也没有人选择帮助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岳飞衣冠冢及岳霖墓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岳飞衣冠冢岳霖墓为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岳飞衣冠冢及岳霖墓,在宜兴市周铁镇彭干村庵前自然村。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身佃农,南宋抗金名将。建炎间任清远军节度使,任内力主抗金,屡立战功。南宋绍兴十二年以“莫须有”罪名冤死狱中。绍兴三十二年平反,追谥“武穆”,宁宗时被追封为鄂王。

据史料记载,宋建炎年间,岳飞曾多次驻军宜兴,抗击金兵,剿平湖盗,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抗金将领多年的艰苦奋战下,抗金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收复了被金军侵占的大片土地。正当岳飞等准备整饬军队,奋起反击,直捣金巢之际,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投降派既担心将领功大势重,难以统制,又担心宋钦宗赵桓回来后自己必须退位,在内奸秦桧等人的鼓动下,下令各路军班师,接着又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为了向金国表示议和的决心,不久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

岳飞被害后,岳飞子孙为防迫害逃散各地。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七月孝宗即位,为岳飞平反,追复岳飞官,以礼改葬,官其孙六人。岳飞三子岳霖随母自岭南先返江州(九江),继来宜兴。“邑人感武穆之德争买地赁宅以居之,遂家于邑之唐门里”。岳霖仕至敷文阁待制,卒封缵忠侯。其三子岳珂,初为宜兴令,复迁嘉兴太守、户部尚书。岳霖子孙世居宜兴,今周铁岳氏均为其后裔。

该墓地俗称“金钩钓月”,因墓地东北方向有一长一圆两水塘之故。墓园东西长约50余米,南北宽近百米,墓前原有石人、石马、石羊等多对,1958年被毁。1975年整田平地时,墓墩被平毁,未发掘。1989年,宜兴市政府拨款在原址重修岳飞衣冠冢及岳霖墓,为南北并列的两墓墩,墓向朝东,墓墩直径均为4.7米,高约2米,四周植以柏树。在该墓东北约50米处原有“鄂忠武王宗祠”,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共两进。现建筑已被改建,祠堂残牌尚存。

周铁镇:位于太湖西岸、宜兴市东北部的周铁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紧临苏、锡、常,西靠锡宜高速公路,直达沪、宁、杭只需一个半小时车程。全镇总面积 73.2 平方公里,总人口 5.88 万人,下辖 14个村民委员会和 2个居委会, 400 多家工业企业。 周铁镇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据史-载,早在周朝就形成建制的周铁镇距今已有 2700 多年的历史。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落花里有龚自珍的奉献精神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译文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奉献精神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诗人看来,落花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赏析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冬夜读书示子聿其四译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四的译文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四)》的译文:我的官宦生涯到了老年的时候已经没有剩下多余的俸禄了,贫穷憔悴得好像是刚入仕为官的时候;我只倚仗着一处胜过富贵的地方,就是我的儿子读遍了古旧的藏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四)》

宦途至老无余俸,贫悴还如筮仕初。

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旧藏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四)》的作者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四)》的作者是陆游。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小就接受爱国思想熏陶。陆游在中年时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在晚年退居家乡。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的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陆游的诗词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上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译文

全文共 312 字

+ 加入清单

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如下: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出游到东海,淹死了没有回来,因此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飞到西山去叼小石头和小树枝,用来填塞东海。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原文如下: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

1、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2、少女:小女儿。3、溺:溺水,被淹死。4、故:因此。5、堙:填塞。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着精神而抛洒热泪。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为什么说李元霸是金翅大鹏转世 岳飞也是金翅大鹏转世吗

全文共 1839 字

+ 加入清单

金翅大鹏是古代佛教的神话传说当中的一种神鸟,在后世不断的演化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神话形象,在不同的作品中也有不同的身份。而在很多民间传说当中,认为李元霸和岳飞都一样是金翅大鹏的转世,这又是为什么呢?金翅大鹏有什么特点,为何李元霸和岳飞被认为是它的转世,有什么说法吗?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第一次:张飞

据说金翅大鹏雕第一次转世就是三国时期的超级猛将张飞,这个说法记载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游酆都胡毋迪吟诗》中;这张飞在三国时期绝对算是数一数二的猛将了,一生战绩无数,刚出场时便与关羽斗了个旗鼓相当,而后又数次挑战吕布,搞得吕布看到张飞就烦,但又无法杀掉张飞,后来还与许褚、马超等人交手,没有败绩(基本都是打平)。

不过这张飞却有个极为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喜欢鞭打士卒,尤其是在酒后更是如此,刘备也是常常告诫张飞:“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但张飞却是怎么也改不掉这个坏习惯,最终在为关羽报仇之前,张飞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谋杀,并将张飞的首级去投奔孙权,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当真是惨。

2、第二次:李元霸

李元霸是金翅大鹏雕转世的记载出自隋唐时期的小说,比如《说唐》、《隋唐演义传》等;这李元霸乃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第四子,在刚出世之时,由于肉体无法承受金翅大鹏雕的神力,以至于自幼体弱多病,后来紫阳真人所助,才侥幸活了下来,所以这李元霸长得面如病鬼,骨瘦如柴,但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

这李元霸使一对金锤,四百斤一个,共重八百斤。坐骑为“万里云”,日行一万,夜走八千,无人能敌。李元霸还数次打败雷声普化天尊转世的宇文成都,并最终在紫金山一战中杀了宇文成都;而且还单人匹马将敌方的185万军队杀得只剩65万,简直就是一具人形杀戮机啊!但也因此引发天劫,最终被雷劈成了灰……

3、第三次:张巡

张巡也是金翅大鹏雕的转世?没错,张巡还真的是,这个记载也是出自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游酆都胡毋迪吟诗》记载,上面是这么说的:“岳飞系三国张飞转生,忠心正气,千古不磨。一次托生为张巡,改名不改姓;二次托生为岳飞,改姓不改名。”岳飞是金翅大鹏雕转世,那张飞和张巡自然也是了。

而这张巡也是历史上一员赫赫有名的将军;在唐玄宗时期,张巡中进士踏入官场,在安史之乱时,张巡起兵守卫雍丘,抵抗叛军,期间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4、第四次:岳飞

在小说《说岳全传》中,民族英雄岳飞原来是金翅大鹏雕的人间化身。书中是这样记述:宋徽宗在元旦祭祀上天,祭表是写给“玉皇大帝”的,但在抄写祭表的时候,误将“玉”字上一点写在“大”字上去了,成了“王皇犬帝”。玉帝看了大怒,说:“王皇可恕,犬帝难饶!”就派遣赤须龙下界,转世为金兀术,玉皇大帝要让金兀术搅乱中原,以报“犬帝”之恨。

西天释迦牟尼佛恐怕赤须龙下界以后,没有人能够降伏,就派遣专门吃龙的金翅大鹏雕下界,转世为岳飞,保全宋室江山。而岳飞也的确是智勇双全,乃是古今绝世名将之一;金兀术之前屡战屡克,但自从碰到岳飞后,却是屡战屡败,还险些退回关外;但岳飞最终却被秦桧等人害死,但秦桧等人也不是毫无来历,在书中,秦桧等一帮害岳飞的人,都是来找金翅大鹏雕报仇的。

5、第五次:徐鹏举

据说明朝正德、隆庆年间的魏国公徐鹏举也是大鹏鸟转世, 徐鹏举的七世祖是徐达,据说徐鹏举的名字来源于他的父亲徐奎璧的一个梦,他的父亲梦到宋朝的岳飞对他说了一番话,话中的意思主要是说岳飞他艰苦一生,最后被奸臣陷害而死,这一世投胎到徐家来享受一下安闲富贵。于是,在徐鹏举出生后,他的父亲就以岳飞的字给他当名字。

据说有一次徐鹏举在收拾自己家菜园,发现周围不远有一个小坟包,他不听众人阻拦,执意挖开,结果发现是秦桧的坟墓,他开心地把秦桧的残骸扔到河里,人们都说是岳飞为自己报仇了。但也仅此而已,因为这徐鹏举丝毫没有先祖徐达,更没有岳飞那般骁勇,一次,在守备南京时,振武营兵变,他竟被作乱的士兵呼为草包,狼狈而走,全无名将风概。

这金翅大鹏雕五次转世,其中张飞、李元霸、张巡和岳飞都是盖世名将,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但却都死得极惨;唯独这最后一次转世的徐鹏举得善终,但这个善终,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顶着“草包将军”的名头碌碌无为一生,对金翅大鹏雕而言,简直比惨死还难以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出卖岳飞的三个叛徒最后怎么了 为什么能善终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精忠报国的岳飞没有得到一个号下场,为奸人所陷害,即使到了今天,也让人十分痛恨这些陷害他的人,但是,当年陷害的人,却一个个都是善终,这就让人很不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可就算如此,他们的雕像现在依然跪在岳飞庙前。

公元1142年,正当岳飞带领他的岳家军准备收复失地、迎回二帝时,却被赵构的十二道金牌召回,此时的秦桧正密谋着为岳飞网络罪证,然而岳飞一心精忠报国,家徒四壁,行事光明磊落,没有任何能让秦桧抓住的把柄,无奈之下,秦桧只得制造伪证,为了陷害岳飞,秦桧买通了岳飞手下的几名将领,并许给他们重金厚利,让他们栽赃陷害岳飞,而岳飞也在他们的出卖下被安上了无须有的罪名,最终惨死风波亭,可以说岳飞的死与这几名叛徒脱不了干系,那么这几位出卖岳飞的叛徒,他们最终下场如何了呢?

一、王贵

王贵是岳飞最信任的部将之一,在岳飞手下仅次于张宪的地位,在岳飞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王贵也立下了赫赫战功,秦桧和张俊等人为了陷害岳飞,曾经胁迫王贵,起初王贵并不想出卖岳飞,后来张俊以王贵的隐私相威胁,王贵才不得已出卖了岳飞,正是王贵的诬陷,导致岳飞最终被害,岳飞被害后,王贵也深感自责和内疚,于是辞去了岳家军将领的位置,后来病死于老家,王贵病死后,朝廷敕封其为宁国军节度使,也算为他北伐立下战功的奖赏吧!

二、董先

岳飞作为一名朝廷重臣,仅凭王贵一人的证词难以陷害岳飞,于是秦桧等人又以重金收买了岳飞手下的董先,董先也是岳飞手下的一员虎将,作战勇猛,曾立下了无数战功,然而董先此人却贪财好色,岳飞也曾多次对他有所不满,然而念他征战有功才不予追究,哪成想董先却忘恩负义,在投靠张俊后,便极力陷害岳飞,让岳飞背上了很多无须有的罪名,岳飞死后,董先继续呆在岳家军中任要职,于绍兴二十年病逝。

三、王俊

王俊此人生性奸诈,贪财好色,岳飞之所以用他也是因为他朝廷有后台,很有可能是张俊安排在岳飞帐下的卧底,岳飞被撤销兵权后,王俊第一个站出来陷害岳飞,指责岳飞的罪行,不过在岳飞死后,王俊仍安然无恙,仍然留在朝中任职,最后也得以善终。不过王俊虽然得以善终,但是却留下了千古骂名,如今在岳飞庙前仍有跪着的王俊塑像,可见对于王俊的罪行,人们是永远无法忘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文注音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让白草都弯折了,塞北的天空到了八月就飘起大雪。

春风好像在一夜之间突然吹来,千万棵树上的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能保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文注音

bái xuě gē sòng wǔ pàn guān guī jīng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én shēn

岑参

běi fēng juǎn dì bái cǎo zhé,

北风卷地白草折,

hú tiān bā yuè jí fēi xuě 。

胡天八月即飞雪。

hū rú yī yè chūn fēng lái ,

忽如一夜春风来,

qiān shù wàn shù lí huā kāi 。

千树万树梨花开。

sàn rù zhū lián shī luó mù ,

散入珠帘湿罗幕,

hú qiú bù nuǎn jǐn qīn bó 。

狐裘不暖锦衾薄。

jiāng jūn jiǎo gōng bù dé kòng ,

将军角弓不得控,

dū hù tiě yī lěng nán zhuó 。

都护铁衣冷难著。

hàn hǎi lán gān bǎi zhàng bīng ,

瀚海阑干百丈冰,

chóu yún cǎn dàn wàn lǐ níng 。

愁云惨淡万里凝。

zhōng jūn zhì jiǔ yǐn guī kè ,

中军置酒饮归客,

hú qín pí pá yǔ qiāng dí 。

胡琴琵琶与羌笛。

fēn fēn mù xuě xià yuán mén ,

纷纷暮雪下辕门,

fēng chè hóng qí dòng bù fān 。

风掣红旗冻不翻。

lún tái dōng mén sòng jūn qù ,

轮台东门送君去,

qù shí xuě mǎn tiān shān lù 。

去时雪满天山路。

shān huí lù zhuǎn bú jiàn jūn ,

山回路转不见君,

xuě shàng kōng liú mǎ xíng chù 。

雪上空留马行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李白的秋风词的翻译 唐李白秋风词译文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秋风词》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悲秋之作,诗中通过对秋风、秋月、落叶的描写,烘托出悲凉的氛围。作者看见如此景色之后,产生了一系列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

描写秋天的诗词

1、《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文天祥传的过零丁洋中的爱国名句 过零丁洋的原文译文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原文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杀死岳飞的宋高宗赵构是好皇帝吗 宋高宗赵构是昏君吗

全文共 152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岳飞,固然是因为奸贼秦桧所做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位皇帝,如果没有分辨忠臣和奸佞的能力也是狠令人嫌弃的,很有可能是昏君,那么宋高宗赵构呢,难道就是真的是一位昏君,人有秦桧害死岳飞?

康王赵构,开创了南宋帝国。据说赵构能文善武,善于弄权,有人说赵构是一个千古好皇帝,但是也有人说赵构是个坏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赵构听信了奸人秦桧的谗言,杀掉了忠肝义胆的忠臣岳飞,但是杀了忠臣岳飞的赵构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呢?赵构所处环境特别,所作所为难以评价,也是后人对他褒贬不一的原因。赵构是个好皇帝

有人说赵构是个皇帝,到底为什么这些人会这么说呢?我们来回到当时的宋朝,理性的分析了一下。

宋金和议后,宋每年向金朝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有人说这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我认为是不妥的。我们看一看南宋的财政收入,一年8000万贯,既使2贯折银一两,25万两白银和25万匹绢占不到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1%。这里需要说另一件事,还是明朝,蒙古弄饥荒,明朝却舍不得救济蒙古,最后,后金在粮食很困难的情况下救济了蒙古,在军事和赈灾,软硬两手政治手腕下,皇太极终于把蒙古纳入他的八旗之下。强大起来的后金成了明朝巨大的威胁。

从这个角度来讲,化钱买和平,宋朝的老百姓仍然是欢迎的。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而生产能力弱。一旦没有粮食就南下掠夺,其实他们也没有办法,这就和农民起义一样,不掠夺就会饿死。农耕文明用什么阻挡北方草原的“饿狼”呢?只能用粮食。和平时期他们通过马市换取粮食,战争年代他就是掠夺。让他的通过市场换粮食好呢,还是让他们掠夺好呢?答案不言而谕。

宋和辽的澶渊之盟同样以极小的代价换来了长达百年多的和平,这种和平对宋辽两国人民而言都是一种幸福。同样,宋金的绍兴和议,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后期的和平局面。而这种局面,赵构功不可没。赵构是个坏皇帝

很多人会说赵构是个坏皇帝,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冤杀爱国忠臣岳飞,亲近小人,远离忠臣。但是为什么赵构要杀岳飞呢,原因有一下:

第一、赵构总的倾向是主和。这决定了岳飞政治上的不正确。岳飞一直主张“迎请二帝还朝”,对赵构的地位是一种威胁。二帝回来干什么,怎么安置法,都是大问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赵构是绝不希望岳飞的计划成为事实的。一旦二帝回来了,自己就得从万人之上的位置下来,说白就是贪恋皇权。

第二、从北宋起就有一套非常先进的军事管理体系,地方青壮年士兵由中央统一管理号称禁军,而地方只留部分军队以及老弱病残。而军权却被很好的处理。太尉练兵而没有兵权,而将军手上除了护卫外无其他战士。除非皇帝发虎符允许将军到太尉处领兵,否则一律违法处理,从而达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目的。但是岳飞手上却有私人武装岳家军,号称十万余众,这必然让赵构感觉到威胁。

这两点是主要原因,而其他一些小的方面也是很多,比如直言进柬不顾皇帝感受,明知皇帝性无能却让皇帝立后等等,都是作为催化剂最终导致这一下场。

赵构不是一个好皇帝。他贪恋皇权,令愿失去半壁江山也要保住的他位子。这点就很不好。如果他能收复失地,就算两位皇帝回来了,他也会被百姓爱戴的,可能仍旧会荣登宝座,可以安心的当他的南宋皇帝,可惜他不这么做。赵构只能算太平皇帝

很多人认为赵构是个好皇帝,对,那是在他还未被俘虏之前,他一生治理国家也有过很多为国为民的事迹,可是后期却弃百姓而不顾,自己逃命,冤杀民族英雄岳飞。这种种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保住他的皇位,极其自私。在位期间,没想过要将抓去北方的亲人救回,人说虎毒不食子,当然他是没有后代的哈,只是说他的这种狠毒之心,真是让人觉得心寒,亲人都可以不顾及的人,怎会顾及百姓,他不适合做皇帝,也没有资格做一个皇帝。只顾贪图享乐,只想做个"太平皇帝",实在称不上一个好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精卫填海译文 精卫填海文言文译文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精卫填海》的翻译:炎帝的小女儿,名为女娃。有一次,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身为精卫鸟。精卫鸟常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精卫填海的传说出自《山海经》。

《精卫填海》的原文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

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溺:溺水,淹没。

故:因此。

为:化为,成为。

堙:填塞。

《精卫填海》的故事

相传炎帝有个小女儿叫女娃,非常活泼美丽,有一天女娃去东海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浪,象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远不回来了。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昭昭牵牛星原文和译文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1

昭昭牵牛星原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2

昭昭牵牛星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3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4

创作背景

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大雨落幽燕全诗解释 大雨落幽燕全文译文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外的打渔船,在汪洋里面已经看不见了,也不知道它漂去了哪里。往事距今已经有了千年,那个时候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留下诗篇。现在的北戴河,依旧秋风萧瑟,但是人间已经换了新的样貌。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赏析

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毛泽东和老渔民交谈时候的美好回忆,寄托了毛泽东对海上渔船的关心与牵挂。诗的前两句有两种视角,分别是仰视和前瞻,画面也从陆地转到了海面。诗的后两句则是抒情,作者回溯到遥远的过去,表达自己的感慨,然后笔锋一转,从过去的时空回到现实中来,表现了诗人与时代的胜概豪情,意味深长。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但是同时他也喜欢作诗,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

毛泽东作品

1、《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听邻家吹笙古诗翻译 听邻家吹笙原文及译文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听邻家吹笙》的译文:吹笙的声音好像是隔着彩霞而来的,不知是出自墙外的哪一家。重重的大门紧锁,无处可寻,怀疑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灼灼其华。《听邻家吹笙》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郎士元。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唐代〕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赏析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不知墙外是谁家”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全诗联想想象等方法极其浪漫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

《听邻家吹笙》的作者

《听邻家吹笙》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郎士元。郎士元字君胄,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秋怀陆游古诗译文意思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秋怀》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前五句写得意的青年。军旅生活对老陆本像一场意外,但他简直是分分钟融入,生活充实紧张,何其忙碌何其酣畅!后五句写失意的中年。我们赫然发现他在胡子白了之后开始起步,而老陆是何等人物,很快就能理论应用于实践,判案了,判案不美妙。

《秋怀》译文

年轻的时候本来想守着坟墓,读书打猎结束这一生。斗蓬被风吹断了自己却不觉的,偶然进入戎帷幕从西征。早上看了十万阅兵结束,晚上驰骋三百士兵在附近巡视。从山上经过的马蹄声像冰雹声一样急促,士兵的盔甲被太阳照射得像水面的波光一样明亮。兴怀空寄广武叹息,薄福不挂云台名。下巴的胡须全都白了显得更加的落寞,开始读法律亲自考取功名。诉讼民满院子闹到市场,官吏文书围坐在城墙之上。不嫌我唱作野哭,最怕甜酒倾稀糖。平时供养自己很同意,虽然我还可以吞司都。什么时候才能骑着马横戈离去,为君王守护北平。

部分词语释义:

士甲:甲士也。兵士之称。以其带甲,故云。

广武:在河南荥阳东北,东连荥泽,西接汜水,楚汉相持于此。晋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孺子成名。

云台:汉宫中高台,以其高起干云,故名。

笞榜:谓用刑也。笞为五刑之一,榜揭示于众也。《史记·张耳传》:“笞榜数千,身无可击。”

校按:此处榜即搒,用棍或板打之意。此诗通篇押八庚韵。

饧:糖薄也。《扬子方言》:“饧谓之糖。”《释名》:“饧,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苏轼《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诗:“火冷饧稀杏粥稠,青裙缟袂饷田头。”此句寓甘言蜜语之意。

校按:饧,有加稀、变软之意。北平:《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属幽州。”《史记》:汉李广拜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年。不敢入右北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句诗出自宋代大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这首诗作于公元1279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此时全文为: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答谢中书书翻译 答谢中书书译文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原文为: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可翻译为: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书湖阴先生壁译文 书湖阴先生壁的译文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书湖先生壁》的译文:庭院因为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看不见一点青苔;主人亲自栽种的花木成垄成行地排列着;庭院外有一条小河环绕着碧绿的水田,两座山峰像是要推开门一样,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

《书湖阴先生壁》的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前两句“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描绘了诗人住所周围的环境,展现出一幅洁净清幽的家居图景,表现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书湖阴先生壁》的全文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