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雪的来历和风俗(热门20篇)

浏览

3770

文章

1000

篇1:一言九鼎的来历 秦王为什么只带回了八个鼎

全文共 1838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就是说话算话,分量很重的意思。但是这个一言九鼎的九鼎是什么来历呢?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对此很多朋友应该都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在秦王灭了周朝之后,为什么只带回来了八个鼎呢?其中一个到哪去了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一言九鼎的来历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九鼎,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力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2、秦王为什么只带回了八个鼎

秦将嬴樛率人进入西周都城。 赧王谒见秦王,顿首谢罪。秦王可怜他,把梁城封给赧王,降为周公,西周公降为家臣,东周公贬爵为君。但不久赧王含恨而死。

秦王下令毁掉周庙,令嬴樛搬运九鼎至咸阳,当九鼎运至泗水时,其中有一个运鼎的船沉没于水中,嬴樛派人下水寻找,始终找不到,此时忽然看见一条苍龙,鳞鬣怒张,顷刻波涛顿作,船上的人非常恐惧,不敢触碰他。

这天晚上,嬴樛便梦见周武王坐于太庙,召见他责怪说:“你竟敢毁坏我的宗庙,搬走我庙内九鼎,”命令左右用鞭子抽打他的背,等嬴樛醒了就患背疽,嬴樛带病回到秦国,将八鼎献上秦王,并把途中情况汇报给秦王,秦王仔细核查运回之鼎,所失之鼎,正是豫州之鼎。

秦王慨叹说:“地皆入秦,鼎独不附寡人乎?”于是想派更多的的人去找所失的鼎,嬴樛劝谏说:“此神物有灵,不可复取。”秦王最后才作罢。嬴樛也死于背疽。

秦王以八鼎及祭器,陈列于秦太庙之中,要求各诸侯前来恭贺,不来者就讨伐,韩桓惠王首先入朝,稽首称臣,齐、楚、燕、赵都派国相前来恭贺,唯独魏国不来恭贺。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秦王派河东太守王稽攻打魏国。魏国得知信息后,赶紧派人来秦国谢罪,并将太子增作为人质抵押在秦国,从此,六国都宾服于秦国。

3、九鼎去哪了

禹铸造九鼎象征天下九州,,是皇权的象征,商灭夏取走了九鼎,周灭商也取走了九鼎,在东周的后期秦灭周,是否也取走了九鼎呢?

然而,秦统一天下以后,九鼎已经不见了。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以上是九鼎在文献中记载,至少到周朝末年,九鼎还依然在洛阳城中。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根据当时的史书记载,九鼎去向有以下四种说法:

九鼎留在洛阳,周王将九鼎陪葬,或者销毁九鼎铸钱。

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把志》中认为:东周王室在衰落的过程中,已无力量保护自己。而战国时期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必欲夺之的稀世国宝;加之此时周王室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销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

近代出土的东周鼎与西周鼎相比,壁非常薄,显示了东周周王财力拮据。东周后期,周王陪葬时将九鼎埋到墓中,既省了自己铸造九鼎的费用(天子九鼎),又避免九鼎被掠走。

秦灭周将九鼎运回咸阳,后来将九鼎熔炼

司马迁在《史记》记叙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缴天下兵器而熔炼了12个金人,顺便把这九个鼎也给熔炼了。

但是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他本人的记载也相互矛盾。

秦灭周掠走九鼎入秦如果发生,肯定是件大事。秦国会专门记载,甚至修建建筑安放,大肆宣扬。然而没有见到这方面的记载。

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泗水之下

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中,对九鼎之下落补充了一条史料,说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南巡之时,派了几千人在泅水中进行打捞,毕竟是江水滔滔,无从觅处,只得徒劳而返。

这种说法一个疑问是九鼎如何飞到几千里外的泗水?另一个疑问是泗水出了个亭长刘邦,建立汉朝。这显然是美化刘邦出身编造的故事。

王莽建立新朝的时候因为国库空虚于是就把这九个鼎熔炼之后用来铸造钱币了

这种说法很荒谬,司马迁是西汉人,当时九鼎已经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赫哲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来历

全文共 2522 字

+ 加入清单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赫哲族的来源传说

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话说金兀术的兵被牛皋的兵打得落花流水,最后逃到白城子,又被牛皋的兵团团围住。牛皋攻城,攻了半个多月也没有攻下来,双方都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城外牛皋的兵在城下,杀猪宰羊,打开陈酿的老酒,准备开怀畅饮,欢度新年。城上金兀术的兵一看这阵势,个个馋得直流口水。金兀术的兵是个个爱喝酒,这一困半个多月,连酒味都未闻到,真是馋坏了。金兀术的兵实在忍不住了,大声地问牛皋的兵能不能给酒喝。牛皋的兵说能,但要有一个条件,你们去城里抓白家雀来换。金兀术的兵一听还有这样的好事,能用家雀换酒喝,便三、五成群去抓白家雀。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城里的兵都去忙活着抓家雀。抓到家雀后用绳子拴住送到城下,然后把酒再拽上去。就这样,牛皋的兵已从金兀术的兵那里弄到了很多很多的家雀。三十那天,牛皋的兵把家雀的尾巴挂上火药,装上药捻子,点着之后,把自家雀放了出去。不一会儿,上万只白家雀带着火药飞回城里,顿时,城里大房小屋一片火海。牛皋的兵乘势攻城,金兀术一看城是保不住了,便领着残兵败将顺着护城河逃跑了。金兀术对手下的人说:“你们都顺着草把子走,草把子朝哪,你们就往哪走。”就这样,他们沿着松花江逃命。那天晚上,风很大,不一会儿,草把子就被风刮歪了。后来的人们就沿着被刮歪的草把子一直往东走,这样他们便来到了三姓、富裕屯、佳木斯等地。这些人分散各地,这三家,那五家;这三十家,那五十家,便在松花江两岸扎下了根。后来又有一部分人又沿江到了大屯、嘎尔当、街津口、庙台子等地。当时,这些人是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这时,有人便说:“我们是往东走(赫哲语管往东走叫赫哲勒),我们就叫赫哲族吧!”

赫哲族的的饮食习惯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从鱼皮、鱼籽到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刹生鱼、炒鱼片、烤“塔拉哈”、炒鱼毛、钢刨花鱼片,成为食鱼的传统习俗。客人光临,渔民们为考验你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使拔刀从活蹦乱跳的鱼身上割下一块肉,用刀挑起递给你,如果客人从刀上咬下鱼片吃下,那就会得到热情的款待;否则,就别想登家门。

赫哲族招待亲友和客人常以“刹生鱼”表示尊敬。“刹生鱼”的制作,是用鲤、鲩、鲟、鳇、鳙等鱼先将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相互连接的鱼条,再将鱼肉从鱼皮上片下,切成鱼丝,然后拌上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绿豆芽、杨皮、韭菜、辣椒油、醋、盐等,吃起来清香鲜嫩。这种生食习俗,在许多民族中都不同程度地保存着。

刹生鱼:赫哲族人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赫哲人叫“塔拉卡”,是将刚从江中打上来的鲤鱼、鳟鱼从脊背部剖开,去头、去皮、剔骨,切成细丝,用好米醋浸泡,待鱼肉变白,加上盐、姜、葱和野辣椒、土豆丝、菠菜、香菜、豆芽,拌匀即可。吃起来鲜而不腥、凉滑爽口,味美异常。生鱼片,既是赫哲族人平时经常吃的菜,也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

炒鱼毛:炒鱼毛也是赫哲族的一道风味佳肴,它是将各种鲜嫩的肥鱼切成鱼丝,再加白糖等作料炒成“它斯罕”(鱼毛)。炒鱼毛是最好的下酒菜,吃起来可口味美。如果用它加韭菜包饺子,其味道非常鲜美可口。炒鱼毛还便于贮藏,将它放入坛中,存入地窖,随取随吃,非常方便。

苏拉卡:赫哲族人的传统食品。汉语称“刨花”,是赫哲人冬季吃生鱼的一种方法。先将冻鱼的皮用刀削掉,渔民们将冻鱼削成薄如刨花的鱼片,拌上土豆丝、绿豆、粉丝,再加上调料食用,又香又脆。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赫哲族先民认为,日月山川都有神灵主宰,因而崇拜。

赫哲族的婚礼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婚后第一天做媳妇的还要早起拜见公婆,敬茶以及做些家务,赫哲族人一般通过制作的食物来衡量娶回家的媳妇是否聪明能干。另外,赫哲族人还可以通过换亲、抢婚、养童养媳、人赞为婿等结束自己的单身生活。对于寡妇来说,为前夫守过孝就可以再嫁。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习俗就渐渐的被淡忘了,赫哲族人与汉人的结婚习俗已无大异。

赫哲族还有一个是一直都有流传的手势。如果一名男子背对着一个女子举起右手的食指,那就代表着这名男子对这女子,在这辈子,非她不娶。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东乡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汉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立春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立春有什么风俗习惯

全文共 249 字

+ 加入清单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中的一天,当太阳到达黄经的315度时,就为立春。

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一到,白昼变长,天气开始回暖,农民们就要盘算全年的农业生产大事了。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逐渐化冻,耙耢保墒就提上重要日程。我国在3000年前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迎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吃春饼、吃春盘、咬萝卜、贴春字等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祭灶节的风俗有哪些 祭灶节的风俗介绍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1、祭灶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2、扫尘土

扫尘土即扫年,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3、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

4、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5、当洗浴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还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风俗:腊月二十三 四 祭灶

全文共 420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风俗腊月二十三四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这一活动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方进行。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雪养生注意御寒保暖防干燥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华南“冬暖”显着。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小雪与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多少的节气,它不同于我们日常所指降雪强度较小的小雪。如果说前面节气中白露、寒露、霜降是因气温下降水汽凝为水珠,发展到冷凝为霜,那么,小雪则是寒气降至零下凝为雪。从节气名称的变化中可看出古人的活动规律——看天生活,以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与农事。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季节变化情况而制定,故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节气物候特点最为明显。小雪节气,北方大地早已封冻,但南方地区正是气温下降明显,天气阴冷状态,未至封冻降雪时刻,因此也呈现南北方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过去,北方大部分地区小雪节以后即开始生火炉,烧暖炕,有的地区则不生暖炕,只有冷天里才烧个火盆御寒。俗话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小雪节田里的农活已不多,人们就修补农具、做好牲畜的御寒保暖工作,为来年开春做准备。有的还是继续给小麦浇冻水,做好小麦越冬工作。人们也多盼望此时能下场雪,因为有雪覆盖麦田就省去老百姓浇冻水的麻烦,谚语“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蒸馍睡”,“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等,表现的就是小雪节以后下雪滋养保护小麦、冻死害虫的殷切盼望。

老话说,小雪节气前后一定会变天,太阳似乎被乌云藏了起来,气温也低了几度。而且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普降小雪,南方则会有降雨的天气。从这个节气开始,冬天的感觉更浓了,天气也更冷了,阴冷的天气对人的身心都有不小的影响,那么如何能够在寒冷的冬天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其中的学问可不少呢!

小雪节气前后,这段时间,天气常是阴冷晦暗的。从中医角度来讲,此时身体内循环正处于阴盛阳衰的阶段。

天气渐渐进入真正的寒冷,多穿衣服来御寒,注意保暖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最要保护的就是心脏。

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这段时间里,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由于这一阶段室内外温差较大,到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提前做好热身运动。

阴冷时节,还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抑郁情绪会造成肝脏功能紊乱,诱发血压波动等不良反应。因此专家也提醒市民,特别是老年朋友,这段时期,最好能让家人陪伴身边,一旦出现不适,能及时送往医院去救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广西3月3是一个传统的日子。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基本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所有人都会用嫩绿的枫叶还有红兰草煮成多种不同颜色的米饭。人们还会在自家居住的房屋周围插上一些枫树的树叶,甚至还会在木盆下面去摆一些无色的米饭,所有的男女老少一直都围绕在这里。老人会把染色的煮鸡蛋放在小网兜里面,悬挂在孩子的胸前。

1、三月三的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有歌仙节的称号,相传为了纪念刘三姐举行,这里大部分人都会祭祀祖先。风俗比较多,比如青少年男女会一起对歌、抛绣球、嬉戏、娱乐,终日歌声不断,一起谈情说爱。

2、如今的三月三

三月初三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比较重要的节日,直到现在在这些地方还是会庆祝,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都已经不知晓。比如广西当地在庆祝3月3,有着比较隆重的氛围,这一天是属于壮族的情人节,而且还延伸出很多不一样的节日内容,慢慢成为壮族人最为盛大的一大节日。不仅仅是壮族还有海南黎族,贵州侗族以及湘西苗族都会将这一天当成是情人节。

3、各族人民三月三这样玩

壮 族:做的比较多的是制作一些特色美食,比如艾糍粑、黑糯米酒、粉蒸肉。黎 族:把这一天直接称之为恋爱日,和海南苗族的节日是一样的,每年在农历3月3到来时,所有的青年男女全部都会在一起,一起载歌载舞去畅聊人生。畲(shē)族:这是一个比较不一样的民族,在每年3月3到来时,这里的人就会选择出现在宗祠一起对歌盘歌是怀念祖先的一种做法。此时还会特意的制作乌米饭去款待每一个宾客,希望祈求幸福,希望可以去除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年的特定风俗是什么 小年有哪些习俗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小年特定风俗有祭灶、扫尘、吃灶糖等。小年又叫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一般指的是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日,其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祭灶和扫尘。

小年的特定风俗是什么

小年又叫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人们认为小年的到来就意味着忙年的开始。因为地区的不通过,小年也分为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

北方小年比南方小年提前一天。北方小年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也就是今年的1月17日;而南方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是在1月18日。

小年之所以被认为是忙年的开始,主要就在这天的习俗。无论是祭灶还是扫尘、置办年货,都是在为过年而作准备。

小年最重要的活动——祭灶,就是“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会在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上天述职,人们为了能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于是就会准备祭祀供品来祭拜灶王爷。除此之外,人们希望灶王爷可以从天上带下来神明的祝福。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一般会从二十四开始一直到除夕。家家户户都会从这天开始打扫房屋,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再就是,人们会在小年这天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给灶王爷。

灶王爷吃了灶糖,他的嘴巴就会因此变甜。灶王爷就会在上天之后在玉帝面前只说人间美好的 事情,而不会说不好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雪节气喝刨汤的来历

全文共 1983 字

+ 加入清单

小雪节气过后,气温下降的速度会变快,寒冷的天气席卷华夏大地,喝刨汤,是在我国西南部一些省份的农村流传的一种民间习俗,历史十分悠久。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雪节气喝刨汤的来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二十四节气小雪有什么讲究

1、小雪节气有何讲究之起居调理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因此小雪节气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为第二年春天做准备。

早睡晚起: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注意衣着:太厚太薄都不好,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建议外出时,体质弱的人最好穿高领而且护腰的服装。

2、小雪节气有何讲究之运动调养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句民谚,是以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运动,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使人精力充沛。

运动还能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小雪时节,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同时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

3、小雪节气有何讲究之饮食保健

为避免血液粘稠,应多吃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适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和益肾食品。温补食品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4、小雪节气有何讲究之心理调节

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近年的医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疾患。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季节变化对抑郁症患者有直接影响,因为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中,脑内5一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季,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秋冬季节最弱,当日照时间减少,引起了抑郁症患者脑内5一羟色胺的缺少,随之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症状。

小雪喝什么汤好

1、排骨汤抗衰老

排骨本身就是比较营养的滋补食物,所以在小雪的时候喝上一点排骨汤有着很好的效果,排骨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可为幼儿和老人提供钙质。骨汤中的特殊养分以及胶原蛋白可促进微循环,尤其是50-59岁的人,骨骼老化速度快,多喝骨头汤可强壮骨骼,减少身体老化速度。在排骨汤中加入冬瓜、海带或者莲藕,还能起到清热、补气的作用。体虚力乏,腰酸腿疼的人尤其适合。

2、鸡汤抗感冒

在感冒的时候家里的长辈都习惯性的炖老母鸡汤给我们喝,其实这是因为老母鸡汤有很好的补虚功效。它能缓解感冒的症状以及改善人体的免疫机能。秋冬季多喝些鸡汤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但鸡汤有温补作用,有炎症的人要少喝。

3、鱼汤健脾开胃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是会将鱼熬成汤的,我们都知道鱼有着健脾开胃、止咳平喘等功能,将它和冬瓜、葱白煮汤服食,可以减轻水肿。鱼汤含有全面而优质的蛋白质,还能缓解压力、睡眠不足等精神因素导致的皱纹。

4、猪蹄汤养气血

猪蹄性平味甘,入脾、胃、肾经,能强健腰腿、补血润燥、填肾益精。加入一些花生和猪蹄煲汤,尤其适合女性,民间还用于妇女产后阴血不足、乳汁缺少。

5、白菜豆腐汤

秋冬季,气温低,天气干燥,比较适合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白菜豆腐汤具有丰富的营养,大白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等,豆腐中含钙、镁以及铁等人体必需元素。

6、胡萝卜排骨汤

胡萝卜素可刺激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保护气管、支气管和肺脏。β-胡萝卜素有强抗氧化能力,有间接防癌功效。排骨肥瘦适宜,不会摄入过多胆固醇,并且还具有滋阴壮阳、益精补血的功效,内含的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黏蛋白等,为强身健体、补充钙质的好材料。

小雪节气喝刨汤的来历

所谓“喝刨汤”,就是在农村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各家各户杀年猪的时候做。这个年猪主要是各家自己喂的,用来自己家里过年吃的,所以很少用饲料,喂的基本上是粮食,故而猪肉的品质很好,吃起来很鲜美。

杀猪要请亲朋好友,把猪的新鲜肉和内脏等煮一大锅,配上其它菜,大家一起吃喝,谈笑,吃完了以后,热情的主人一般还要给光临的客人送一刀肉,哪家要吃“刨猪汤”,那天这户农民家中就会十分热闹,人们边吃边谈,既联络友情,又互通信息,还能筹划来年发展,颇有意义,这种团结邻里的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所以这种“吃刨汤”文化能沿袭至今。

结束语:喝“刨汤”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例如杀猪要请人择吉日进行,请吃“刨汤”则一般在杀猪当天或第二天。“刨汤”之菜肴主要是取猪身上的肉和内脏,蔬菜多以自种的为主,现在也有杀鸡的,农家自种的蔬菜少用化肥,因而即便没有上好的厨师,桌上的菜却非常味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4节气小雪 中医教你小雪养生吃什么

全文共 3144 字

+ 加入清单

冬季是最适合进补的时候,而24节气中的小雪节气的到来,更是提醒了人们是时候进补了。但是中医告诉我们,小雪进补不可盲目,否则可能适得其反。那么,小雪养生该吃什么呢?小雪养生要怎么进行呢?下面咱们来听听中医是怎么说的吧!

小雪节气的来临,也是意味着降温以及雨雪天气的到来,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已经到来要保暖御寒的时节了。在小雪时节,人们很容易上火,因此中医建议在饮食上进行调理的时候要注意滋补肝肾、清泻内火和保养肌肤。下面是中医向大家推荐的小雪养生食物。

黑芝麻红枣粥--男补肝肾女润肤

很多人小时候都喝过黑芝麻糊,那暖暖的芝麻糊香让你总有种被幸福包围的感觉。

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须发早白、脱发、腰膝酸软、四肢乏力、五脏虚损、皮燥发枯、肠燥便秘等病症,在乌发养颜方面的功效,更是有口皆碑。

黑芝麻红枣粥是在小雪节气比较适合的养生食疗粥。主要材料有粳米150克、黑芝麻20克、枣(干)25克、白砂糖30克。具体做法是:黑芝麻下入锅中,用小火炒香,研成粉末,备用;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红枣洗净去核;锅中加入约1500毫升冷水,放入粳米和红枣,先用旺火烧沸;然后改用小火熬煮,待米粥烂熟;调入黑芝麻及白糖,再稍煮片刻,即可盛起食用。

荸荠冰糖饮--抗菌退烧泻内火

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则视它为“江南人参”。

荸荠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丰富,但热量却不是很高,很适合初冬食用。

中医认为,荸荠是寒性食物,有清泻内火的功效,对于发烧初期的患者有较好的退烧作用,但高烧期间则不宜食用。幼儿吃一些荸荠还能促进牙齿和骨骼的发育。

其实荸荠冰糖饮的制作非常容易,我们在家就可以自己动手做,需要准备的材料荸荠150克、甘蔗150克、冰糖30克。具体的做法是:削去荸荠和甘蔗的外皮并洗净;入锅加入适量水和冰糖,煮至荸荠和甘蔗熟透即可。

黑豆羊肉炖当归--补血养颜暖身心

经常逛超市的朋友会发现,到了初冬季节,不少食品、饮品乃至保健品中都加入了黑豆。

黑豆蛋白质含量为49.8%,相当于牛肉的2倍多、鸡蛋的3倍、牛奶的16倍!黑豆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0%,吸收率高达95%以上,除能满足人体对脂肪的需要外,还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

向大家推荐一款非常适合小雪节气前后食用的黑豆食疗方——黑豆羊肉炖当归。主要的制作材料有:羊肉(瘦)1000克、黑豆100克、当归10克、桂圆10克。具体做法是,先将黑豆洗净用2杯清水煮软;同时另一个锅煮已切薄片的羊肉,同样用清水3杯,煮时要除去泡沫及肥油。将黑豆及羊肉倒入炖盅内,加入当归,同时加入切碎的桂圆肉,隔水炖上3小时即可。

小雪养生来练功

1、起居

在冬季,在早睡晚起,不要熬夜。起居要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白天注意开窗通风。每天晚上要在10点上床,最好用热水泡泡脚,并按摩足底的涌泉穴。

2、饮食

小雪节气,宜吃温性食物和益肾的食品。温性食物有核桃、葡萄、栗子、鸡、虾、生姜、胡椒等;益肾食品有腰果、山药、芡实、紫米粥、白果、核桃等。另外,要多吃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就是说,要远“三白”:糖、盐、猪油;还要近"三黑":第一个是木耳,第二个叫紫菜、还有一个是紫米,三个黑的对人比较好,这就是养生专家推荐的远"三白"、近"三黑"。

3、运动

小雪节气中,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绿色植被和红色花卉减少,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所以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4、练功

小雪时节,人体疾病在经络方面的表现多为足厥阴肝经的病变。肝之经脉起于足大趾,沿足背内踝前缘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处出足太阴脾经后,过膝、绕阴器、至小腹、人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膈、过胁肋、沿喉咙,进入鼻内窍,上行连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交会。其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口唇;另有支脉从肝分出,上贯膈,注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主要病症有“丈夫瘙疝、妇人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胸满、呕逆、狐疝、遗溺、闭癃。”下文中所述方法主治病症即属此类,坚持采用相关功法锻炼,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1)小雪十月中坐功

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左手用力按住膝盖,右手挽住左肘向右方用力拉动,接着换右手按膝,左手挽肘向左方用力拉动。反复各做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肘脱臼,风湿热毒,妇科腹肿、男人疝气、遗尿、尿不出、血尿、睾丸肿大、睾疝、足内翻、抽搐、关节肿痛、转筋、阳痿、痉挛等症。

(2)干浴按摩功

站、坐练功均可,全身放松,两手掌相互摩擦至热,先在面部按摩64次,用手指自前头顶至后头部,侧头部做梳头动作64次,使头皮发热,然后用手掌搓两脚心,各搓64下,最后搓到前胸,腹背部,做干洗澡,搓热为止。此方法适用于预防流感。

(3)抱膝导引功

具体方法:端坐于椅子上,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大腿与小腿呈90度角,躯干伸直,全身放松,下颌向内微收。全身放松,呼吸均匀,右脚踏在地面上不动,抬起左膝,两手抱在左小腿下部,用力向腹部靠拢,搬36次,然后再左脚踏在地面上不动,抬起右膝,两手抱在右小腿下部,用力向腹部靠拢,搬36次,可使下肢气血流畅,经络疏通。此方法适用于膝以下的下肢痛及下肢麻木症。

5.多晒太阳,多听音乐

清代医学家吴尚先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在北纬地区,不要怕冷而不外出,要适当出去晒太阳,接受阳光照射。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

从西医角度说,冬季多晒太阳,可以补充维生素D,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阳光能帮助合成5-羟色胺,有利于克服抑郁。冬季要防止恐惧心理,因为恐伤肾。要保持乐观,正面对待一切事物。

另外,小雪已是初冬季节,天气较为寒冷,穿衣保温非常重要,以防受寒。

小雪节气吃什么最好

农谚云: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

这个季节宜吃温补食品有羊肉、牛肉、鸡肉等。这个季节宜吃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

为了改善心情可增加以下食物的摄取

全麦面包

研究人员建议把面食、点心类食物当作可以吃的抗抑郁剂。吃复合性的碳水化合物改善心情,效果慢但更合乎健康原则。微量矿物质硒能振奋情绪,全麦面包等全谷类食物也富含硒。鸡肉、海鲜等食物也含有较多的硒。

香蕉

当人体脑内5-羟色胺含量减少时,会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抑郁症状。香蕉中含有这种物质,适当增加香蕉的摄入会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安宁、快活。但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吃。

菠菜

叶酸摄入不足的人容易出现失眠、健忘、焦虑等抑郁症状。菠菜中富含叶酸,芦笋、猕猴桃、牡蛎、橘子、豌豆、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中也都含有叶酸。另外粗面粉制品、谷物颗粒、酵母、动物肝脏及水果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不良情绪及抑郁症也大有裨益。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乾、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台南县归仁乡的“沙仑小西瓜”盛产在冬天,瓜香肉甜,它是南部冬天水果的极品。

结语:上述内容就是关于24节气小雪节气的养生知识的详细介绍,大家看完之后是不是收获颇深呢?如果您也是喜欢养生的朋友,那么在小雪节气,大家不妨参考一下行不推荐的小雪养生方法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回族的风俗习惯中有哪些禁忌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通过对民族有需要注意哪些风俗习惯的了解可以知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习俗。而回族人民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他们的禁忌和习俗有很多,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不能吃猪肉是回族的禁忌之一,那么回族的风俗习惯中有哪些禁忌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一景区安全知识。

在饮食方面,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等;

在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

在社会行为等方面,禁止放高利贷,玩赌等。

一、回族的禁猪习俗

猪是回族群众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也是回族风俗习惯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无论遇到什么压力和阻力,始终未改变回族禁养猪,禁食猪肉的习惯。

二、回族禁食自死物及其他习俗

回族在饮食方面,除了禁食猪肉外,还禁食狗、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禁食凶猛禽兽和自死的牛、驼、羊等牲畜,禁食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禁食非穆斯林和诵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动物等。

禁食血液。在伊斯兰教还未产生之前,古阿拉伯人就把血液作为一种宗教禁忌。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存在于血液之中,吃血是渎神行为。

禁食自死物。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一种经验,怕食物中毒,后来被写进《古兰经》,带上了宗教色彩。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解释禁食自死物等规定时说:“自死物不可食的原因有二:一是凡物自死必有毒。二是一切生物均有二性,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本然之性对人生有益,而气质之性是由血气而生,为贪恶嗜欲之性,有累于人心者也,所以生物必宰而后食,这是为了去其血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藏族的风俗习惯中有哪些禁忌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不同的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化风俗习惯,而其中就包括了他们的禁忌,你了解少数民族中藏族有什么禁忌吗?藏族的风俗习惯中有哪些禁忌?

藏族的风俗习惯有下面这几点禁忌;

一、生活禁忌。指除特殊场合禁忌之外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禁忌。从社会角色、行为领域、人体、生存状态四个方面划分,基本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外出等衣、食、住、行方面的禁忌,婚姻、生育和死亡禁忌以及性别禁忌、等级禁忌、生产禁忌、人体禁忌、排泄物禁忌和姓名禁忌,等等。此外,有关天体、天象的禁忌,动物、植物的禁忌也可归纳入这类禁忌中。

二、言语禁忌。指某些语言在特殊场合下的禁用,它发展的极点便是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如崇拜符、咒等。“符是一种奇特的图画,充当‘文字’代替语言力量,用来作避邪镇妖之用。咒是口头语言禁忌,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一旦使用,认为会置对方于死命”。

三、宗教禁忌。是各类禁忌中最早的一种,指祭仪禁忌等。具体包括神圣实体的禁忌、祖先精灵的禁忌、崇拜对象的禁忌、崇拜场所的禁忌、仪式器物的禁忌、神圣时间的禁忌,等等。由于藏民族在各方面深受宗教影响,属于宗教民俗范畴的禁忌无不拥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四、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屈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喝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可见上面这些知识都是藏族的风俗习惯,掌握藏族的风俗禁忌还是有好处的,多了解这些景区安全知识还是有必要的,这里还可以了解民族有需要注意哪些风俗习惯等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贴春联风俗的来历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春联风俗来历: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

春节经典对联带横批

1. 上联:门迎富贵平安福 下联:家庆祥和康乐年 横批:吉星高照

2. 上联:大顺大财大吉利 下联: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3. 上联:吉星高照平安宅 下联:财神常驻幸福家 横批:迎春接福

4. 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 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5. 上联:精耕细作丰收岁 下联:勤俭持家有余年 横批:国强富民

6. 上联:瑞雪纷飞清玉宇 下联:花兔起舞贺新年 横批:欢度春节

7. 上联:年年顺景则源广 下联: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8. 上联:天开美景春光好 下联:人庆丰年节气和 横批:成就大业

9.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10. 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 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11. 上联:内外平安好运来 下联: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12. 上联:门迎百福福星照 下联:户纳千祥祥气开 横批:鹏程万里

13. 上联:春临大地百花艳 下联: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14. 上联:家过小康欢乐日 下联: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15. 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16. 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17. 上联:人增福寿年增岁 下联:鱼满池塘牛满栏 横批:吉星高照

18. 上联:占天时地利人和 下联: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19. 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 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大快人心

20. 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 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贴春联风俗的来历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中国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如果说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那么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几经演变,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年画与春帖、春联两大脉络。

春节贴春联的中国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的发展

到了宋代,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桃符与春节的驱傩仪式一样,其本身带有的祛除妖鬼的神秘色彩逐渐减弱,相反,其带有的新春祈福的特点逐渐成为其主要特征。

随后,人们便把这种带有新春祝福与祈福色彩的桃符叫作“春贴”,直到明朝时期人们才将其正式命名为 “春联”。

在宋代,尽管在桃符上写吉祥话的做法还没有普及,但这种行为却逐渐受到了文人雅客的喜爱,文人将其视作彼此之间交流与比赛的途径之一,通过对对联,既能够陶冶情操、增添文采,还能够一较高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老北京门钉肉饼来历 老北京门钉肉饼怎么来的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一日,御厨的师傅给慈禧做了一道带馅的点心,慈禧吃完之后觉得味道很好,就问御厨这道点心是什么,但是当时还没有取名字,御厨灵机一动,想起了宫廷大门上的钉帽,于是随口答道“这叫‘门钉肉饼’”。这道点心就诞生了。

北京门钉肉饼来历

北京的名小吃,许多都与慈禧太后有关系,门钉肉饼也不例外。一日,御膳厨房的师傅给慈禧做了一道带馅的点心,慈禧吃后,觉得味道适口,非常喜欢,就问这是什么食物。当时还没有名字,可是太后问,不能说不知道吧?于是,厨师想到了宫廷大门上的钉帽,于是就随口说:“这叫‘门钉肉饼’”。门钉肉饼就这样诞生了。

门钉肉饼是老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因为形状像门钉所以得名,有象征吉祥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国际劳动节的来历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劳动节来历是来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是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决议,所以规定1890年5月1日为国际劳动者节日,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我国中央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从那以后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都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国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怎样过古尔邦节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祭奠祖先:哈萨克族在过古尔邦节前一天会到祖先坟前祭奠缅怀;礼拜并捐款:部落里所有男人在节日的当天需要到清真寺一起做礼拜,并为清真寺捐款;宰牲:礼拜之后回家立马“宰牲”祈祷,宰牲时要往家人额头上点血,这是在向安拉“汇报”。

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的风俗习惯

祭奠祖先:哈萨克族的人在过古尔邦节的的前一天要把家里上下打扫一遍,然后由族里头人带领,去先人坟上祭拜,缅怀先人。

礼拜:节日当天早上,哈萨克族人要集体到清真寺做礼拜并捐款,家里宰牲的羊皮也要捐给寺院。

宰牲祈祷:礼拜之后回家立马“宰牲”祈祷,宰牲时要往家人额头上点血,这样做的目的是向安拉“汇报”。因为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向安拉献祭的节日。

招待客人/布施:哈萨克族过古尔邦节时,家里都是肉堆成山,一些用来招待客人,一些给穷人布施,吃不完的晾成“风干肉”馈赠亲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来历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最早起源于桃符,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为了去除厉鬼,将神荼(shū)、郁垒(lǜ)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而到了明代,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一词便出现。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挂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挂的对联叫庆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吕洞宾与黄鹤楼的传说 黄鹤楼的来历传说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黄鹤楼是一座名楼,许多诗人为其写过诗,同时黄鹤楼也是“命运多舛”屡毁屡建,它不仅有文学上的价值,同时还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自古以来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有很多,最著名的还算关于吕洞宾的,接下去就城市文化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吕洞宾与黄鹤楼的传说 黄鹤楼的来历传说

相传,吕洞宾游玩了四川的峨眉山后,一时心血来潮,打算去东海寻仙访友。他身背宝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这一天,来到了武昌城。这里的秀丽景色把他迷住了,他兴冲冲地登上了蛇山,站在山顶上举目一望,嗬!只见对岸的那座山好象是一只伏着的大龟,正伸着头吸吮江水;自己脚下的这座山,却象一条长蛇昂首注视着大龟的动静。吕洞宾心想:要是在这蛇头上再修一座高楼,站在上面观看四周远近的美景不是更妙吗!可这山又高,坡又陡,谁能在这上面修楼呢?有了,还是请几位仙友来商量商量吧。

他把宝剑往天空划了那么一个圈,何仙姑就驾着一朵彩云来了,他连忙把自己的想法向她说了,何仙姑一听就笑了:“你让我用针描个龙绣个凤还差不多,要说修楼,你还是请别人吧!”吕洞宾又请来了铁拐李,铁拐李一听哈哈大笑:“你要是头发昏,我这里有灵丹妙药,要修楼,你另请高明吧!”吕洞宾又请来了张果老,张果老摇着头说:“我只会倒骑着毛驴看唱本。”说罢,也走了。吕洞宾想,这下完了,连八仙都不行,哪里还有能工巧匠呢?正在这时,忽然听到从空中传来一阵奇怪的鸟叫声,他连忙抬头一看,只见鲁班师傅正骑着一只木鸢朝着他呵呵地笑呢。吕洞宾急忙迎上去,把自己的想法又说了一遍。鲁班师傅走下木鸢,看了看山的高度,又打量了一下地势,随手从山坡上捡来几根树枝,在地下架了拆,拆了架,想了一会说:“咱们明天早上再商议吧。”

第二天早上,鸡刚叫头遍,吕洞宾就急急忙忙地爬上蛇山,只见一座飞檐雕栋的高楼已经立在山顶上了。他大声呼喊着鲁班的名字,登上最高一层,可连鲁班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只看见鲁班留下的一只木鹤。这木鹤身上披着黄色的羽毛,正用一对又大又黑的眼睛望着他。吕洞宾非常高兴,一会儿摸模楼上的栏杆,一会儿看看楼下的江水,又取出一只洞箫对着波浪滚滚的江水吹起了曲子。他一边吹箫,一边又看看木鹤,这木鹤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呢!他骑到了木鹤身上,木鹤立时腾空,冲出了楼宙,绕着这座高楼飞了三圈,一声鹤唳,钻进白云里去了。后来,人们就给这座楼起了个名字,叫黄鹤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陕西立春习俗与风俗习惯盘点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节气立春是二十四气节的第一个,同时民间又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所以古代的人们格外重视这天一天,并通过各种活动予以庆祝,久而久之形成风俗流传下来,在古老的陕西地区就保留着许多立春当天的特色风俗。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尔后由县执事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

燕子是候鸟“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你可能也喜欢:

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古色古香的龙山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济南史前文化

长沙曲艺“奇葩”长沙越剧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粥是怎么来的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相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的苦行中,释迦牟尼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为了不忘记释迦牟尼所受的苦难,于是在每年的腊月初八吃粥以纪念他。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