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就这样慢慢长大满分中考作文(精品20篇)

浏览

7139

文章

1000

篇1: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流放者的土地》

全文共 12345 字

+ 加入清单

东北终究是东北,现在已是盛夏的尾梢,江南的西瓜早就收藤了,而这里似乎还刚刚开旺,大路边高高低低地延绵着一堵用西瓜砌成的墙,瓜农们还在从绿油油的瓜地里一个个捧出来往上面堆。停车一问价钱,大吃一惊,才八分钱一斤。买了一大堆搬到车上,先切开一个在路边啃起来。一口下去又是一惊,竟是我平生很少领略过的清爽和甘甜!以往在江南西瓜下市季节,总有一批"北方瓜"来收场,那些瓜吃起来又粗又淡,很为江南人所鄙视,我还曾为此可怜过北方的朋友。北方的朋友辩解说,那是由于要长途运输,老早摘下一些根本没熟的瓜在车皮和仓库里慢慢蹲熟的,代表不了北方瓜。今天我才真正信了,不禁边吃西瓜边抬头打量起眼前的土地。这里的天蓝得特别深,因此把白云衬托得银亮而富有立体感。蓝天白云下面全是植物,有庄稼,也有自生自灭的花草。与大西北相比,这里一点也不荒瘠,但与江南相比,这里似乎又缺少了那些温馨而精致的曲曲弯弯,透着点儿苍凉和浩茫。

这片土地,竟然会蕴藏着这么多的甘甜么?

我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心头不禁一颤,因为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黑龙江省宁安县,清代被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只要对清史稍有涉猎的读者都能理解我的心情,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所谓"犯人"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

我是在很多年前读鲁迅论及清代文字狱的文章时首次看到这个地名的,因为它与狞厉的政治迫害和惨烈的人生遭遇连在一起,使我忍不住抬起头来遥想它的地理形貌。后来我本人不知为什么对文字狱的史料也越来越重视起来,因而这个地名便成了我阅读中的常见词汇。近年来喜欢读一些地域文化的著作,在拜读谢国桢先生写于半个世纪前的《清初东北流人考》和李兴盛先生两年前出版的《东北流人史》①时更是反复与它打交道了。今天,我居然真的踏到了这块著名的土地上面,而它首先给我的居然是甘甜!

有那么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得出来。金銮殿离这里很远又很近,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恶梦,把那么多的人吓出一身身冷汗。清代统治者特别喜欢流放江南人,因此这块土地与我的出身地和谋生地也有着很深的缘分。几百年前的江浙口音和现在一定会有不少差别了吧,但云还是这样的云,天还是这样的天。

地可不是这样的地。有一本叫做《研堂见闻杂记》的书上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也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名,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怎么会这样?这就搞错了。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而这六个人可能还与后来的清室攀得上远亲。

今天我的出发地和目的地都很漂亮,想想吧,牡丹江、镜泊湖,连名字也已经美不胜收了,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却是这半道上的流放地。由它,又联想到东北其他几个著名的流放地如今天的沈阳(当时称盛京)、辽宁开原县(即当时的尚阳堡)以及齐齐哈尔(当时称卜魁)等处,我,又想来触摸中国历史身上某些让人不太舒服的部位了。

中国古代列朝对犯人的惩罚,条例繁杂,但粗粗说来无外乎打、杀、流放三种。打是轻刑,杀是极刑,流放不轻不重嵌在中间。

打的名堂就很多,打的工具(如笞、杖之类)、方式和数量都不一样。再道貌岸然的高官,再斯文儒雅的学者,从小受足了"非礼勿视"的教育,举手投足蕴藉有度,刚才站到殿阙中央来讲话时还细声慢气地努力调动一连串深奥典故用以替代一切世俗词汇呢,简直雅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突然不知是哪句话讲错了,立即被一群宫廷侍卫按倒在地,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扒下裤子,一五一十打将起来。苍白的肌肉,殷红的鲜血,不敢大声发出的哀号,乱作一团的白发,强烈地提醒着端立在一旁的文武百官:你们说到底只是一种生理性的存在。用思想来辩驳思想,用理性来面对理性,从来没有那回事儿。一言不合,请亮出尊臀。与此间风景相比,著书立说、砌磋研讨,实在成了一种可笑的存在。中国社会总是不讲道理,也不要道理,便与此有关。

杀的花样就更多了。我早年在一本旧书中读到嘉庆皇帝如何杀戮一个在圆明园试图向他动刀的厨师的具体记述,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后来我终于对其他杀人花样也有所了解了,真希望我们下一代不要再有人去知道这些事情。那一大套款式,绝对只有那些彻底丢弃了人性却又保持着充分想象力的人才能设计得出来。以我看来他们的设计原则是把死这件事情变成一个可供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漫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成人的一切器官和肌肤全都成了痛苦的由头,因此受刑者只能怨恨自己竟然是个人。我相信中国的宫廷官府所实施的杀人办法,是人类从猿猴变过来之后几十万年间最为残酷的自戕游戏,即便是豺狼虎豹在旁看了也会瞠目结舌。幸好中国的皇帝在这方面都没有神经脆弱的毛病,他们总是玩牌一样掂量着各种死法,有时突然想起"犯人"战功赫赫或学富五车,会特别开恩换一种等级略低一点的死法,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将死的"犯人"会衷心地叩谢皇恩浩荡,而且皇帝自己也觉得仁慈过人、宅心宽厚。皇帝的这个习惯倒是成了中国的社会惯例,许多笑容可掬的方案权衡,常常以总体性的残忍为前提。残忍成了一种广泛传染的历史病菌和社会病菌,动不动就采取极端措施,驱逐了人道、公德、信义、宽容、和平。

现在可以回到流放上来了。说过了杀的花样,流放确实成了一种极为仁厚的惩罚,但实际上对承受者来说,杀起来再慢也总不会拖延太久,而流放却是一种长时间的可怖折磨。死了倒也罢了,问题是人还活着,种种不幸都要用心灵去一点点消受,这就比死都烦难了。就以当时流放东北的江南人和中原人来说,首先让人受不了的事实是流放的株连规模。有时不仅全家流放,而且祸及九族,所有远远近近的亲戚,甚至包括邻里,全都成了流放者,往往是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别以为这样热热闹闹一起远行并不差,须知这些几天前还是锦衣玉食的家庭都已被查抄,家产财物荡然无存,而且到流放地之后做什么也早已定下,如"赏给出力兵丁为奴","给披甲人为奴"等等,从孩子开始都已经是奴隶。一路上怕他们逃走,便枷锁千里。我现在随手翻开桌上的史料就见到这样一条记载:明宣德八年,一次有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到东北,但死在路上就有三分之二,到东北只剩下五十人。由此,一路上的自然艰苦和人为虐待便可想见。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这些奴隶分配给了主人,主人见美貌的女性就随意糟蹋,怕丈夫碍手碍脚先把丈夫杀了;人员那么多用不了,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算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在一本叫《绝域纪略》的书中描写了流放在那里的江南女子汲水的镜头:"春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脚单衣悲号于肩担者,不可纪,皆中华富贵家裔也。"在这些可怜的汲水女里面,肯定有着不少崔莺莺、林黛玉这样的人物,昨日的娇贵矜持根本不敢再回想,连那点哀怨悱恻的恋爱悲剧,也全部成了奢侈。

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这里该包含着多少让人不敢细想的真正大悲剧啊。诗句或许会有些夸张,但当时中原各省在东北流放地到了"无省无人"的地步是确实的。据李兴盛先生统计,单单清代的东北流人(其概念比流放犯略大),总数在150万以上。普通平民百姓很少会被流放,因而其间"名士"和"佳人"的比例确实不低。

如前所说,这么多人中,很大一部分是株连者,这个冤屈就实在太大了。那些远亲,可能根本没见过当事人,他们的亲族关系要通过老一辈曲曲折折的比划才能勉强理清,现在却一古脑儿都被赶到了这儿。在统治者看来,中国人都不是个人,只是长在家族大树上的叶子,一片叶子看不顺眼了,证明从根上就不好,于是一棵大树连根儿拔掉。我看"株连"这两个字的原始含义就是这样来的。树上的叶子那么多,不知哪一片会出事而祸及自己,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什么时候会危害到整棵大树,于是只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这般,中国怎么还会有独立的个体意识呢?我们以往不也见过很多心底里很明白而行动却极其窝囊的人物吗?有的事,他们如果按心底所想的再坚持一下就坚持出人格和个性来了,但皱眉一想妻儿老小、亲戚朋友,也就立即改变了主意。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朝廷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片表面上看起来碧绿葱茏的死林,"株连"的目的正在这里。

我常常设想,那些当事人在东北流放地遇见了以前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次却因自己而罹难的远房亲戚,该会说什么话,作何等样的表情?而那些远房亲戚又会作什么反应?当事人极其内疚是毫无疑问的,但光内疚够吗?而且内疚什么呢?他或许要解释一下案情,而他真能搞得清自己的案情吗?

能说清自己案情的倒是流放者中那一部分真正的罪犯,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刑事犯;还有一部分属于宫廷内部勾心斗角的失败者,他们大体也说得清自己流放的原因,其中有些人的经历也很有历史意味,但至少我今天在写这篇文章时对他们兴趣不大。最说不清楚的是那些文人,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狱"、科场案,一夜之间成了犯人,竟然福大命大没被砍头,与一大群株连者一起跌跌撞撞地发配到东北来了,他们大半搞不清自己的案情。

"文字狱"的无法说清已有很多人写过,不想再说什么了。我想,流放东北的文人中真正算得上"犯案"的大概就是在科举考试中作弊的那一拨了。明代以降,特别是清代,壅塞着接二连三的所谓"科场案",好像鲁迅的祖父后来也挨到了这类案子里边,幸好没有全家流放,否则我们就没有《阿Q正传》好读了。依我看,科场中真作弊的有(鲁迅的祖父像是真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恣意夸大甚至无中生有的。例如1657年(顺治十四年)发生过两个著名的科场案,造成被杀、被流放的人很多,我们不妨选其中较严重的一个即所谓"南闱科场案"稍稍多看几眼。

一场考试过去,发榜了,没考上的仕子们满腹牢骚,议论很多,被说得最多的是考上举人的安徽青年方章钺可能(!)与主考大人是远亲,即所谓"联宗"吧,理应回避,不回避就有可能作弊。落第考生的这些道听途说被一位官员听到了,就到顺治皇帝那里奏了一本,顺治皇帝闻奏后立即(!)下旨,正副主考一并革职,把那位考生方章钺捉来严审。这位安徽考生的父亲叫方拱乾,也在朝中做着官,上奏说我们家从来没有与主考大人联过宗,联宗之说是误传,因此用不着回避,以前几届也考过,朝廷可以调查。本来这是一件很容易调查清楚的事情,但麻烦的是皇帝已经表了态,而且已把两个主考革职了,如果真的没有联过宗,皇帝的脸往哪儿搁?因此朝廷上下一口咬定,你们两家一定联过宗,不可能不联宗,没有理由不联宗,为什么不联宗?不联宗才怪呢!既然肯定联过宗,那就应该在子弟考试时回避,不回避就是犯罪。刑部花了不少时间琢磨这个案子,再琢磨皇帝的心思,最后心一横,拟了个处理方案上报,大致意思无非是,正副主考已经激起圣怒,被皇帝亲自革了职,那就干脆处死算了,把事情做到底别人也就没话说了;至于考生方章钺,朝廷不承认他是举人,作废。

这个处理方案送到了顺治皇帝那里,大家原先以为皇帝也许会比刑部宽大一点,做点姿态,没想到皇帝的回旨极其可怕:正、副主考斩首,没什么客气的;还有他们领导的其他所有试官到哪里去了?一共十八名,全部绞刑,家产没收,他们的妻子女儿一概做奴隶。听说已经死了一个姓卢的考官了?算他幸运,但他的家产也要没收,他的妻子女儿也要去做奴隶。还有,就让那个安徽考生不做举人算啦?不行,把八个考取的考生全都收拾一下,他们的家产也应全部没收,每人狠狠打上四十大板,更重要的是,他们这群考生的父母、兄弟、妻子,要与这几个人一起,全部流放到宁古塔!(参见《清世主实录》卷121)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判决,处罚之重,到了完全离谱的程度。不就是仅仅一位考生可能与主考官有点沾亲带故的嫌疑吗?他父亲出来已经把嫌疑排除了,但结果还是如此惨烈,而且牵涉的面又如此之大。能代表朝廷来考试江南仕子的考官,无论是学问、社会知名度还是朝廷对他们信任的程度本来都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为了其中一个人有那么一丁点儿已经排除了的嫌疑,二十个全部杀掉,一个不留。而且他们和考生的家属全部不明不白地遭殃。这中间,唯一能把嫌疑的来龙去脉说得稍稍清楚一点的只有安徽考生一家--方家,其他被杀、被打、被流放的人可能连基本原因也一无所知。但不管,刑场上早已头颅滚滚、血迹斑斑,去东北的路上也已经浩浩荡荡。这些考生的家属在跋涉长途中想到前些天身首异处的那二十来个大学者,心也就平下来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何况人家那么著名的人物临死前也没吭声,要我冒出来喊冤干啥?充什么英雄?这是中国人面临最大的冤屈和灾难时的精神卫护逻辑。一切原因和理由都没有什么好问的,就算是遇到了一场自然灾害。且看历来流离失所的灾民,有几个问清过台风形成的原因和山洪暴发的理由?算啦,低头干活吧,能这样不错啦。

灾难,对常人来说也就是灾难而已,但对知识分子来说就不一样了。当灾难初临之时,他们比一般人更紧张,更痛苦,更缺少应付的能耐;但是当这一个关口渡过之后,他们中部分人的文化意识又会重新苏醒,开始与灾难周旋,在灾难中洗刷掉那些只有走运时才会追慕的虚浮层面,去寻求生命的底蕴。到了这个时候,本来经常会嘲笑知识分子几句的其他流放者不得不收敛了,他们开始对这些喜欢长吁短叹而又手无缚鸡之力的斯文人另眼相看。

流放文人终于熬过生生死死最初撞击的信号是开始吟诗,其中有不少人在去东北的半路上就已获得了这种精神复苏,因为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这好几千里的路要走相当长的时间。清初因科场案被流放的杭州诗人、主考官丁澎在去东北的路上看见许多驿站的墙壁上题有其他不少流放者的诗,一首首读去,不禁笑逐颜开。与他一起流放的家人看他这么高兴,就问:"怎么,难道朝廷下诏让你回去了?"丁澎说:"没有。我真要感谢皇帝,给我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在一条才情的长河中畅游,你知道吗,到东北流放的人几乎都是才子,我这一去就不担心没有朋友了。"丁澎说得不错,流放者的队伍实在是把一些平日散落各地的杰出文士集中在一起了,几句诗,就是他们心灵交流的旗幡。

丁澎被流放的时候,他的朋友张缙彦曾来送行,没想到三年以后张缙彦也被流放,戍所很远,要经过丁澎的流放地,两人见面感慨万千,唏嘘一阵之后,互相能够赠送的东西仍然只有诗。丁澎送张缙彦的诗很能代表流放者的普遍心理:老去悲长剑,胡为独远征?半生戎马换,片语玉关行!乱石冲云走,飞沙撼碛鸣。万方新雨露,吹不到边城。(《送张坦公方伯出塞》)丁澎早流放几年,因此他有资格叮嘱张缙彦:"愁剧须凭酒,时危莫论文。"

"时危莫论文"并不是害怕和躲避,而是希望朋友身处如此危境不要再按照原先文绉绉的思路来考虑问题了。用吴伟业赠吴兆骞的诗句来表述,文人面对流放,产生的总体感受应该是"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原先的价值坐标轰毁了,连一些本来确定无疑的概念也都走向模糊和混乱,这对许多文人来说都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有一些文人,刚流放时还端着一副孤忠之相,等着哪一天圣主来平反昭雪;有的则希望有人能用儒家的人伦道德标准来重新审理他们身陷的冤屈,哪怕自己死后有一位历史学家来说两句公道话也好。但是,茫茫的塞外荒原否定了他们,浩浩的北国寒风嘲笑着他们,文天祥虽然写过"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汗青"本身又是如此暧昧不清。

到东北的流放者一般都会记得宋、金战争期间,南宋的使臣。洪皓和张邵曾被金人流放到黑龙江的事迹。洪皓和张邵算得为大宋朝廷争气的了,在拣野菜充饥、拾马粪取暖的情况下还凛然不屈。一次一位比较友好的女真贵族与洪皓谈话,谈着谈着就争论起来了,女真贵族生气地说:"你到现在还这么口硬,你以为我不能杀你么?"洪皓回答:"我是可以死了,但这样你们就会蒙上一个斩杀来使的恶名,恐怕不大好。离这里三十里地有个叫莲花泺的地方,不如我们一起乘舟去游玩,你顺便把我推下水,就说我是自己失足,岂不两全其美?"他的这种从容态度,把女真贵族都给镇住了。后来金兵占领了淮北,宣布说只要是淮北籍的宋朝官员都可回家了,不少被流放的宋朝官员纷纷伪称自己是淮北人而南返,惟独洪皓和张邵明确说自己是江南人,因此一直在东北流放到宋、金和议达成之后才回来。完全出人意料的是,这两人在东北为宋廷受苦受难十余年,回来却立即遭受贬斥,洪皓被秦桧贬离朝廷,张邵也被弹劾为"奉使无成"而远放,两人都很快死在颠沛流离的长途中。倒是金人非常尊敬这两位与他们作对的使者,每次有人来宋廷总要打听他们的消息,甚至对他们的子女也倍加怜惜。这种事例,很使后代到东北的流放者们深思。既然朝廷对自己的使者都是这副模样,那它真值得大家为它守节效忠吗?我们过去头脑中认为至高无上的一切真是那样有价值吗?

顺着这一思想脉络,东北流放地出现了一个奇迹:不少被流放的清朝官员与反清义士结成了好朋友,甚至到了生死莫逆的地步。原先各自效忠的对象,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消解了,消解在朔北的风雪中,消解在对人生价值的重新确认里。

"同是冰天谪戍人,敝裘短褐益相亲。"(戴梓)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夺,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李[衤因]、魏[王官]、季开生、李呈祥、郝浴、陈掖臣等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以这些人为骨干,函可还成立了一个"冰天诗社"。是不是这些昔日官吏现都卷入到函可的反清思潮中来了呢?并不是。他们相交只是"以节义文章相慕重",这里所说的"节义"又不具备寻常所指的国家民族意义,而仅仅是个人人品。其实个人人品最是了不得,最不容易被外来的政治规范修饰或扭曲。在这一点上,中国历来对"大节"、"小节"的划分常常是颠倒的。函可的那些朋友在个人人品上确实都是很值得敬重的,李[衤因]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一个"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王官]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大汉奸吴三桂骄横不法……总之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跟着他们走南闯北。函可与他们结社是在顺治七年,那个时候,江南很多知识分子还在以"仕清"为耻,而照我们今天某些理论家的分析,他们这些官吏之所以给清廷提意见也是为了清廷的长远利益,不值得半点同情,但函可却完全不理这一套,以毫无障碍的心态发现了他们的善良与正直,然后把他们作为一个个有独立人品的个人来尊重。政敌不见了,民族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

有了朋友,再大的灾难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遭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出身于上海松江县的学者艺术家杨[王宣]是一个一生中莫名其妙地多次获罪,直到七十多岁还在东北旷野上挣扎的可怜人,但由于有了朋友,他眼中的流放地也不无美色了。他的一首《谪居柬友》最能表达这种心情:同是天涯万里身,相依萍梗即为邻。闲骑蹇卫频来往,小擘霜鳌忘主宾。明月满庭凉似水,绿莎三径软于茵。生经多难情愈好,未觉人间古道沦。"生经多难情愈好",这实在是灾难给人的最大恩惠。与东北大地上的朋友相比,原先在上海、在北京的朋友都算不上朋友了,靠着亲族关系和同僚关系所挤压出来的笑容和礼数突然显得那样勉强,丰厚的礼品和华瞻的语句也变得非常苍白。列宁主义惟独这儿,[原文如此--输入者注]什么前后左右的关系也不靠,就靠着赤条条的自己寻找可以生死以之的知己好友,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的么?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其他那些著名的友谊佳话,外部雕饰太多了。

除了同在流放地的文士间的友谊之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会显出一种特殊的重量,因为在株连之风极盛的时代,与流放者保持友谊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而且地处遥远,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要维系友谊又极为艰难。因此,流放者们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完全可以凭借往昔的友谊在流放后的维持程度来重新评验自己原先置身的世界。

元朝时,浙江人骆长官被流放到黑龙江,他的朋友孙子耕竟一路相伴,一直从杭州送到黑龙江。清康熙年间,兵部尚书蔡毓荣获罪流放黑龙江,他的朋友,上海人何世澄不仅一路护送,而且陪着蔡毓荣在黑龙江住了两年多才返回江南。专程到东北探望朋友的人也有不少,例如康熙年间的流放者傅作楫看到老友吴青霞不远千里前来探望,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表达感受:浓阴落尽有高柯,昨日流莺在何处?友情,经过再选择而显得单纯和牢固了。

让我特别倾心的是康熙年间顾贞观把自己的老友吴兆骞从东北流放地救出来的那番苦功夫。顾贞观知道老友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回来让他过几天安定日子。他有决心叩拜座座侯门来赎金集资,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向皇帝说项才是啊。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于点头。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为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因为那两首词表达了一种人间至情,应该比什么都能说服纳兰容若。两首词的全文是这样的: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潺[亻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不知读者诸君读了这两首词作何感想,反正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後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

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在欢迎他的宴会上,有一位朋友写诗道:"廿年词赋穷边老,万里冰霜匹马还。"是啊,这么多年也只是他一个人回来,但这一万里归来的"匹马",真把人间友谊的力量负载足了。

还有一个人也是靠朋友,而且是靠同样在流放的朋友的帮助,偷偷逃走的,他就是浙江萧山人李兼汝。这个人本来就最喜欢交朋友,据说不管是谁只要深夜叩门他一定要留宿,客人有什么困难他总是倾囊相助。他被流放后,一直靠一起流放的朋友杨越照顾他,后来他年老体衰,实在想离开那个地方,杨越便想了一个办法,让他躲在一个大瓮里由牛车拉出去,杨越从头至尾操作此事,直到最后到了外面把他从大瓮里拉出来挥泪作别,自己再回来继续流放。这件事的真相,后来在流放者中悄悄传开来了,大家十分钦佩杨越,只要他有什么义举都一起出力相助,以不参与为耻。在这个意义上,灾难确实能净化人,而且能净化好多人。

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吧。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们得惠至今。

除了享受友情之外,流放者总还要干一点自己想干的事情。基本的劳役是要负担的,但东北的气候使得一年中有很长时间完全无法进行野外作业,而且管理者也有松有紧,有些属于株连而来的对象或随家长而来的儿孙一辈往往有一点儿自由,有的时候、有的地方,甚至整个流放都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就使得流放者总的说来还是有不少空余时间的,需要自己找活干。一般劳动者找活不难,文人则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我,总要做一点别人不能代替的事情吧?总要有一些高于拣野菜、拾马粪、烧石灰、烧炭的行为吧?尤其当珍贵的友谊把文人们凝聚起来之后,"我"的自问变成了"我们"的集体思索。"我们",既然凭借着文化人格互相吸引,那就必须进一步寻找到合适的行为方式而成为实践着、行动着的文化群落,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灵魂的安定。这是一种回归,大多数流放者没有吴兆骞、李兼汝那样的福气而回归南方,他们只能依靠这种文化意义上的回归,而实际上这样的回归更其重要。吴兆骞南归后三年即贫病而死,只活了五十四岁,李兼汝因偷偷摸摸逃回去的,到了南方东藏西藏,也只活了三年。留在东北的流放者们却从文化的路途上回了家,有的竟然很长寿。

比较常见的是教书。例如洪皓曾在晒干的桦树皮上默写出《四书》,教村人子弟,张邵甚至在流放地开讲《大易》,"听者毕集",函可作为一位佛学家当然就利用一切机会传播佛法;其次是教耕作和商贾,例如杨越就曾花不少力气在流放地传播南方的农耕技术,教当地人用"破木为屋"来代替原来的"掘地为屋",又让流放者随身带的物品与当地土著交换渔牧产品,培养了初步的市场意识,同时又进行文化教育,几乎是全方位地推动这块土地走向了文明。文化素养更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这一在以往史册文典中很少涉及的角落作为自己进行文化考察的对象,并把考察结果以多种方式留诸文字,至今仍为一切进行地域文化研究的专家们所宝爱。例如方拱乾所著《宁古塔志》、吴振臣所著《宁古塔纪略》、张缙彦所著《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所著《柳边纪略》、英和所著《龙沙物产咏》、《龙江纪事》等等便是最好的例子,这些著作(有的是诗集)具有极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是足可永垂史册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除了李时珍、徐霞客等少数例外,多数习惯于从书本来到书本去,缺少野外考察精神,致使我们的学术传统至今还缺乏实证意识。这些流放者却在艰难困苦之中齐心协力地克服了这种弊端,写下了中国学术史上让人惊喜的一页。他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酸辛,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反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在这整个过程中,有几个代代流放的南方家族给东北所起的文化作用特别大,例如清代浙江的吕留良家庭、安徽的方拱乾、方孝标家族以及浙江的杨越、杨宾父子等。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民国初年曾说到因遭文字狱而世代流放东北的吕留良(即吕用晦)家族的贡献:吕氏"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土人称之曰老吕家,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诸犯官遣戍者,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未尝自屈也。""齐齐哈尔人知书,由吕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至于今用夏变夷之功亦著矣。"说到方家,章太炎说:"初,开原、铁岭以外皆胡地也,无读书识字者。宁古塔人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太炎文录续编》)当代历史学家认为,太炎先生的这种说法史实可能有所误,评价可能略嫌高,但肯定两个家族在东北地区文教上的启蒙之功是完全不错的。

一个家族世世代代流放下去,对这个家族来说是莫大的悲哀,但他们对东北的开发事业却进行了一代接一代的连续性攻坚。他们是流放者,但他们实际上又成了老资格的"土著",他们的故乡究竟在何处呢?我提这问题,在同情和惆怅中又包含着对胜利者的敬意,因为在文化意义上,他们是英勇的占领者。

不管怎么说,东北这块在今天的中华版图中已经一点也不显得荒凉和原始的土地,应该记住这两个家族和其他流放者,记住是他们的眼泪和汗水,是他们软软的南方口音,给这块土地播下了文明的种子。不要把视线老是停留在那些边界战役和民族抗争上,停留在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上,那些战争和事件,其实并没有给这块土地带来多少滋养。

我希望上面这些叙述不至于构成这样一种误解,以为流放这件事从微观来说造成了许多痛苦,而从宏观来说却并不太坏。

不。从宏观来说,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部分流放者从伤痕累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手忙脚乱地创造出了那些文明,并不能给流放本身增色添彩。且不说多数流放者不再有什么文化创造,即便是我们在上文中评价最高的那几位,也无法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流人才。第一流人才可以受尽磨难,却不能受到超越基本生理限度和物质限度的最严重侵害。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和遭遇可以一变再变,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消蚀,这正像不管有的人如何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毫无疑问,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他们为了文化和文明,可以不顾物欲利益,不顾功利得失,义无反顾,一代又一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高贵者确实是愚蠢的,而聪明的却是那些卑贱者。但是,这种愚蠢和聪明的划分本来就属于"术"的范畴而无关乎"道",也可以说本来就属于高贵的领域之外的存在。

由此我又想到,东北这块土地,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地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贵。

我站在这块古代称为宁古塔的土地上,长时间地举头四顾而终究又低下头来,我向一些远年的灵魂祭奠。为它们大多来自浙江、上海、江苏、安徽那些我很熟悉的地方,更为它们在苦难中的高贵。

作者简介:余秋雨,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学者。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协会会长。著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书,一九八七年获颁“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散文著作主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在近几年文化界影响颇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考英语知识点:情态动词would的用法归纳

全文共 2977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情态动词would的用法归纳

1.Would表示对过去时间的意志、意愿、决心,有"愿、要、偏要"的意思。

1)IpromisedthatIwoulddomybest.

2)Itoldhimnottogo,buthewouldnotlistentome.

2.用于提出提议或邀请提出客气的要求或请求,使语气婉转

WouldyouliketochangeaseatItswarmerhere.您要不要换一下座位这里暖和些。

Wouldyoupreferahardbackedition您要不要买一本精装本

Iwouldlikeyoutofetchthatdocumentformenow.我想请你现在就帮我把那份文件取来。

Iwouldliketoknowmoreaboutyourplan.我想更多地了解一下你的计划。

Wouldyoupleaselendmeyourpen借用一下你的钢笔好吗

Whatwouldyouliketodrink你想喝点什么

﹡wouldyoumind+doing句型通常用于表示请求对方做一件有一定麻烦的事情,语气一般都非常客气。注意回答时通常是肯定的,以表示愿意做所要求的事情。

Wouldyoumindfillinginthisform请您填一下这张表。

Wouldyoumindrepeatingwhatyoujustsaid请把刚才的话重复一遍好吗

﹡用于委婉地表示自己的意见:

Iwouldthinkthejourneywilltakesomethingliketwoweeks.

依我看,这次旅程大约需要两个星期。

Iwouldlookattheproblemalittledifferently.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略有不同。

3.用于表示过去经常性,习惯性的行为或动作,着重动作的重复,有"总是、总会"等意思:

Theretiredcaptainwouldsithoursonendwatchingshipssailingpast.退休的船长经常坐在海边观望过往的行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Hewouldgotobedstrictlyat9,andonSundayswouldnothavelunchanywhereexceptinthatrestaurant.他总是严格地9点上床睡觉。星期日总在那家饭店吃午饭。

Sometimeshewouldcometoseeus.他有时来看看我们。

Everyeveninghewouldcometosaygoodnight.每天晚上他都来道晚安。

4.would表示说话人的猜测,其把握性比will小。如:

Itwouldbeabouttenoclockwhenhelefthome.他离开家时大概是10点左右。

Thatwouldbein1976,Ithink.我想那可能是在1976年。

﹡"would+完成式"表示对过去情况的猜测。如:

ThetourgroupwouldhavereachedNewYork.旅游团可能已经到纽约了。

Ithoughtyouknew.IthoughtMaximwouldhavetoldyou.

我以为你知道了。我以为马克西姆会告诉你的。

5.would与虚拟条件句表示虚拟、假设、条件等,有"要、将要、会、就会"等意思。如:

1)Ifyouhadcomeearlier,youwouldhaveseenhim.

2)Itwouldbebettertoadoptthenewmethod.

﹡有时用would,可视为是省略了或包含有相关条件的虚拟语气。如:

Imightseeherpersonally.Itwouldbebetter.我可能亲自去看她,那样更好些。

(=ItwouldbebetterifIsawherpersonally.)

Shedbestupidnottoaccept.她不接受那才笨呢。(=Shewouldbestupidifthedidntaccept.)

﹡疑难解析:will与would的用法

1.表示征求意见或提出请求主要用于第二人称的疑问句中,will和would均可用,would此时并不表过去,而表示委婉语气。如:

Wontyoutakeoffyourcoat你要不要把大衣脱掉

Will[would]youpleaseposttheletterforme请帮我寄了这封信好吗

WouldSundaynightsuityou星期天晚上适合你吗

【注】(1)有时为使语气委婉,可用否定式。总的说来,用would比用will委婉,用wont和wouldnt比单独用will和would要委婉。

(2)would有时用于提出想法,通常与like,love,hate,prefer,beglad,behappy等连用,若用于第一人称有时也可将would换成should。如:

Idlike[love]tohavealookatit.我想看看它。

Iwouldprefernottogoouttoday.我今天不想出去。

2.表示习惯和倾向性

will表示现在的习惯,would表示过去的习惯。如:

Oilwillfloatonwater.油总是浮在水上。

Thiswindowwontopen.这扇窗户经常打不开。

Helltalkforhours,ifyoulethim.你要让他讲,他会讲几个小时。

Thewoundwouldnotheal.(过去)伤口老不愈合。

Whenhewasachild,hewouldoftengoskiing.他小时候经常去滑雪。

Hewouldsitthereforhourssometimesdoingnothingatall.有时他在那里一坐几个钟头,什么也不做。

【注】有时would表示经常发生的令人不耐烦的事。如:

Thatsjustlikehim-hewouldlosehiskeys!他就是这样,老丢钥匙!

3.表示推测

will用于谈论现在,would可用于谈论过去,也可用于谈论现在(语气较委婉)。如:

Thiscarwillholdsixpeople.这辆小汽车可以坐六个人。

Askhim.Hewillknow.问问他吧,他大概知道。

Youwouldntknow.你不会知道。

Everyfamilywouldhavesomesortoftrouble.家家都会有本难念的经。

Thepersonyoumentionedwouldbeherfather,isthatright

你提的那个人想必是她的父亲,对吗

【注】有时可后接完成式,表示对过去可能已经发生的情况进行推测。如:

Youwillhaveheardofit.你已经听到那事了吧

Ithoughtyouwouldhavefinisheditbynow.我想你现在可能已经做完了吧。

4.表示执意或决心

will表示现在的执意和决心,would表示过去的执意和决心。如:

"Tellmethesecret.""Iwont.""把秘密告诉我。""我才不哩。"

Iwonthaveanythingsaidagainsther.我绝不让谁说她的坏话。

Hewoulddoit,thoughItoldhimnotto.虽然我叫他不要做,可是他偏要做。

【注】此用法可视为表意愿的加强用法,即强烈的意愿即为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考英语知识点:of所有格的用法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of所有格的用法

用于无生命的东西:thelegsofthechair,thecoverofthebook,amapoftheworld,thestoryofahero,thewindowsoftheroom,thetitleofthefilm

用于有生命的东西,尤其是有较长定语时:theclassroomsofthefirst-yearstudents

某些of所有格和‘s所有格可以互换。

thesonofapoorpeasant=apoorpeasant‘sson一个贫农的儿子

但有时含义却不相同,请比较下面的例子:

anoldwomansstory(一个老妇人讲自己的身世)

thestoryofanoldwoman(别人讲一个老妇人的身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aj13渣渣灰什么时候发售 上脚效果满分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AirJordan13“AtmosphereGrey”渣渣灰配色的发售日期是本周六,也就是3月23日,上午9点官网正式发售,有喜欢的朋友要注意留意了。

aj13渣渣灰什么时候发售

据悉,AirJordan13“AtmosphereGrey”将于3月23日上午,也就是本周六9点在Nike官网发售,售价¥1399元,喜欢的朋友要提前准备好啦!

近期,一款看似普通的AirJordan13“AtmosphereGrey”迎来曝光,却因为出色的穿搭效果吸引了玩家们的关注,并得到了“渣渣灰”的昵称,本周六即将发售。

aj13渣渣灰实物细节

去年夏天迎来了久违的AirJordan13“熊猫”的复刻,年末又惊喜的看到ClotxAirJordan13系列联名。这款在JordanBrand系列中极具分量的球鞋,仿佛重新回到了巅峰。近日,一款全新配色AirJordan13“AtmosphereGrey”细节图再度释出。这是继Clot联名系列后第一双全新配色。

鞋款以深灰色荔枝纹皮革搭配更浅的灰色麂皮材质包裹鞋身,并以白色点缀鞋头和鞋舌。虽然颜色简单,但极具层次感。与Jordan系列伯爵、Shadow等灰色主题相似,看起来似曾相识又不失新意。此前上脚照尽显百搭的穿着效果,而这次的静态展示彰显素雅一面。

aj13渣渣灰上脚效果

aj13这款渣渣灰配色以非常OG的配色方案,白色鞋头,深灰色牛巴革材质包裹鞋身,中底浅灰色装饰。整体配色方案带有浓厚的复古气息,又极好的展现出AirJordan13的高挑鞋型。同色系、不同色调的颜色装扮,让这双鞋的层次特别的鲜明。硬挺的质感,经典的鞋型,上脚效果同样精彩。

aj13如何保存

1、应该把鞋放在一个较为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因为潮湿的环境下会引起鞋体的腐化,太阳光的暴晒会使鞋的一部分材料变质变色。

2、放鞋的地方又不宜过于干燥,因为导致皮革的龟裂。

3、保存鞋的时候,应该在鞋内塞上柔软的纸团,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纸团可以将鞋子内部残余的水分吸收保持内部的干燥,而且有利于保持鞋形的固定,不至于在使用过后“垮掉”。

4、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对于收藏型的保存,最好买一些收缩膜,像鞋店里面一样把一双鞋完全包住,以求得鞋子对大限度的与空气隔离,防止较长一段时间内空气对鞋不断的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镜泊湖,火山的杰作》

全文共 4895 字

+ 加入清单

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远古的火山爆发使她成了山水秀丽,景色奇特的著名胜地。湖区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上游的安宁县南部,老爷岭和张广才岭之间的崇山峻岭中,由松乙河、大加集河、小加集河、旁身河以及牡丹江上游大小两条水系汇流而成;南北长45公里,最宽处为6公里,最窄处只有0.5公里,平均深度为45米,北部最深处74米,南部最浅处只有1米,面积为95平方公里,海拔350米,是世界上较大的高山湖泊之一。全湖分为北湖、中湖、南湖和上湖四个湖区。湖岸多港湾,湖中大小岛屿星罗棋布。这是一个由西南至东北走向,蜿蜒曲折,呈“S”形的湖泊。宛如一条银色的缎带,缀着7~8个璀璨光彩的景观,飘拂在万绿丛中。

镜泊湖,《汉书·地理志》称湄沦河。唐代称“阿卜湖”、“忽汗海”,金代称“毕尔腾湖”(即清平如镜之意),明代以后,译意正名为“镜泊湖”,相沿至今。

在地质学上,镜泊湖属于“断陷一堰塞湖”。据专家考证: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古湖盆的西北方向有一组火山群,地理学称之为“镜泊火山群”。火山群爆发喷射出大量的熔岩流,以石头垫子河为通道向东南方向宣泄,堵塞了牡丹江河道,便在湖的南部形成了一道玄武岩堰塞堤,使水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山湖泊。湖中的岛屿,有的是断裂后的残块,有的是原湖盆的边缘,构造不一,景色各异,水平如镜,恬静明丽。

关于镜泊湖,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离奇的传说,这里先说一个金镜的故事。古时候,湖边有个名叫金太的老渔翁,老伴早年去世,膝下仅有一个女儿,取名金镜。金镜姑娘有闭月羞花之貌,两颗大眼睛好似夜间照在湖里的星星,两弯月牙盾也格外妩媚。她心灵手巧,描龙、绣凤、撒网、种地,在湖边独一无二,谁都夸她是个才貌双全的姑娘。

这父女俩也和湖边的渔民们一样,不能下湖打鱼。尽管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倘有渔船下湖,转瞬间波涛骤起,汹涌澎湃,渔船尚未驶抵湖心,便被狂浪打得粉碎。因为,湖中有三个牛头马面、锯齿撩牙的妖怪,不让渔民捕鱼,一见渔船,便张开血盆似的嘴,伸露血淋淋的三尺长舌头,并兴风作浪,吓唬渔民。

渔民打不到鱼,生活十分艰难,不知如何是好。尤其金太老汉,一想到金镜姑娘未来的命运,更是忧心如焚,想来想去,决心豁出老命,斩妖除怪,为女儿和乡亲造福,但是单凭父女俩的力量是除不了的。后来想出一个法子:张榜招婿,协力除怪。为此,金太老汉和金镜姑娘四处求人写了几百张榜文,遍贴附近城镇和要道口。榜上只写着一个条件,谁愿与父女俩同除湖妖而立功的人,金镜姑娘就许配给他。

不数日,倾慕金镜姑娘才貌和支持金家父女壮举的人,跋山涉水前来揭榜的络绎不绝。金太老汉从众人中又挑选出了焦勇、王海和李全三个青年,谁立头功谁做新郎。

一天清晨,金太父女和三个年轻人同登小船出发除妖。开船前,金太老汉宣告:“等我跳到湖心去以后,我伸出第一次手,你们就递给我一把剑;伸出第二次手,就递给我第二把剑;伸出第三次手,就递给我第三把剑。你们谁除妖最出力最勇敢,我女儿是看的出来的。”

船儿驶抵湖心,金老汉就扑通一下,跳下湖去了。霎时,湖上风起浪涌,雷雨交加,天昏地暗,小船像鸭蛋壳似地在浪花中颠簸。不一会儿,王海、李全就被吓死了,船上只剩下金镜姑娘和焦勇,姑娘掌舵,焦勇拿着三把剑,这时金太老汉第一次伸出手来啦,焦勇递上了第一把剑,不到一袋烟功夫,湖水咆哮,声如霹雳,浪头卷起足有一人多高,水面血气袭人。焦勇被吓得头晕脑涨,胆颤心惊,幸有金镜姑娘在场鼓励,尚不致吓死。这时金太老汉第二次伸出手来,这只手大如簸箕,焦勇一见,吓得脸色立即像一张白纸,两手哆里哆嗦递下了第二把剑。顷刻之间,湖上血浪滚滚,喊声震天。紧接着,金太老汉第三次伸出手来,这只手同第二次伸出的手一样大,上面却长着许多毛。焦勇一见,吓得动也不敢动,再没有勇气送剑,不一会儿,也被吓死了。这时,金镜姑娘也有几分害怕,但一想到除妖到了最后关头,哪能畏缩,于是,她抽身拿起第三把剑递下去,没料到因耽误了些时间,金太老汉的手已缩回去了。

此刻,金镜姑娘心如火焚,“莫非父亲发生什么意外了?”边想边拿着第三把剑,纵身跳入湖里。瞬间,湖上血光冲天,喊杀声在血浪中回响。又过了一会儿,湖上风平浪静,三个妖怪的尸骸先后漂了起来。接着,金太老汉也出水上船,只见三个年轻人都吓死在船上,却不见女儿金镜。他痴痴地在船上站了一会儿,盯着湖水,咳叫一声,又跳进湖中。

这时,金太老汉眼前的湖底已经成了一座水晶宫,四处金光闪闪,鱼群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焦心的老汉四处寻找,见不到女儿的面,左呼右喊,听不到女儿的回声。后来发现,整个湖底像镶上了一面光闪闪的镜子,光亮照耀得满湖清澈透明。老汉看着看着,不禁失声呼喊:“这不就是我的‘金镜’吗?”从此,金太老汉每天边打鱼边看望金镜化身的湖泊,渔民们也都来看望金镜,她用自己的生命给人们换来平静的一汪碧波。久而久之,湖的名称就因金镜的名儿而演化成镜泊湖了。

自古迄今,镜泊湖的美丽动人的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不止我提到的这个,比方,湖中著名八景的有关传说也不少。它们的共同特征,由于人民寄托征服自然的幻想,使这个天然湖泊人格化了,更加美妙魅人了。

每当夏秋时节,游人一进入翠岭起伏的镜泊湖风景区,奇峰峭壁,万木争荣,风影沉浮,鱼跃鸟飞,花红水碧,霞光掩映,真是一幅艳丽的天然画卷。湖中的八大景,更是秀雅而奇伟,令游人乐而忘忧。有诗为赞;“此行一程九十里,八景新奇得大观。”

八景中最驰名的吊水楼,系熔岩浆凝结而成,古称“发库”,位于湖的最北端,水流经这里,落入由熔岩坑塌陷而成的深潭之中,形成了瀑布。瀑流从约20米高的潭岸跌落,在宽约40米的熔岩床面翻滚、咆哮,溅着白色浪花,似玉如银的水珠,在五彩缤纷的霞光中闪烁,迸发出连续不断的春雷之声,其势雄浑磅礴,豪迈坦荡,颇为壮观。严冬来临,瀑流凝结成冰帘,挂在潭壁之上,宛如舞台上下垂的银幕,别是一番景观。枯水期又另有奇趣,熔岩床因常年被流水冲刷,再经碎石的磨蚀,便琢成大小深浅不同的熔洞,光滑圆润,十分别致。

环潭的天然黑石壁,与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有异曲同工之妙,站在两处的游人的轻歌笑语,经石壁的折射,可以清晰地传到对方的耳际。

吊水楼瀑布是我国十大瀑布之一。她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在瀑布的水帘后面藏着一位聪明美丽的“红罗女”,深受远近青年的爱慕。但她声言无论是谁向她求爱,都必须回答什么是人间最宝贵的这个问题。消息传开后,每日向她求婚的人纷至沓来。其中有勇士、书生、商人,乃至国王。勇士回答说:“人间最宝贵的是武力”;书生说:“人间最宝贵的是诗书”;商人说:“人间最宝贵的是金钱”;而国王却说:“人间最宝贵的是权势”。这些回答,红罗女都不满意。于是,勇士含羞而去,书生抱憾而归,商人倾宝于湖,不再提亲,惟独国王厚颜无耻地呆在“吊水楼”前苦思冥想,不肯离去,最终老死在悬崖上,葬身于乌鸦腹中(引自《镜泊风光》一书)。红罗女呢,她始终坐在水帘后的石洞内,日日夜夜绣织这绚丽的瀑布。

瀑布两侧巨石峥嵘,悬崖陡峭。置身崖旁俯视深潭,如临万丈深渊,令人头晕目眩。一棵古榆枝繁叶茂,宛若一把天然巨伞,踞险挺立于悬崖巨石之间。古榆下有石级延伸至黑石潭底的水面边缘。在树影婆婆中,一座小巧的八角凉亭凭岩而立,俗称“望湖亭”。亭畔潭边有铁环锁链护栏,有卧石如台,游人或站或坐,皆可观赏瀑布。黑石潭深达60米,直径100多米,水清见底。每逢晴空丽日,阳光照射瀑布,时有彩虹出现。游人适逢其胜,无不为之惊叹。有词写景云:“飞落千堆雪,雷鸣百里秋。深潭霞飞雾漫,更有露浸岸秀……”堆雪浮云,其壮丽可见矣!

大孤山,八景之一。这个兀立湖中的岛屿,是地壳断裂后遗留下来的残块,高出水面65米。面积为1万平方米,状似一头水牛横卧湖中,埋头饮水。岛上,古树森森,浓荫蔽日,春日兴安杜鹃、玫瑰、李花、杏花竞相怒放,绚丽多彩。沿山径登临山顶,满目锦秀。远眺重峦叠翠,水天一色,湖上流光溢彩,烟波迷蒙;近观游船如梭,送来阵阵笑语欢歌;可借“轻摇船桨慢放行”的画面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马达声声扰清梦。

白石砬子由三座白色石峰组成,也是湖中八景之一。其实是一座底部相连的白石层叠的崖岛,错落有致地罗列于大孤山前湖的左岸。远远望去,石壁插天,白光映日,威武雄壮,巍峨峻险。

小孤山,湖中八景之一。相传为“红罗女”晒鱼网的地方。有诗云:“镜泊湖处有仙子,湖光山色增妍多。”这诗句既牵涉到有关红罗女的传说,也是山光水色的写实。从大孤山上行拐向西南,一路上确有看不尽的变化无穷的湖景,白云在湖面上飘荡,鱼儿在碧波中穿行,群山互相搀扶,倒映湖上,俨然天然宫殿。船行窄处,两岸山崖似欲倾倒,翠岭像屏风似的挡住去路,似乎水路已到尽头,但一拐弯,又豁然开朗,浩渺的湖面又呈现在眼前,给人的感觉,确如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峰回水转中,眼前实现小巧玲珑、清秀俊逸的小孤山。这也是火山岩断裂的残块,距北湖头约30公里.高出水面9米,面积为大孤山的五分之一,山形酷似雄狮斜卧湖面。岛上小径幽曲,树木葱郁,有瓦松、卷柏、栎树、白桦等林木,充满无限生机。一棵高达20米的古老红松’挺立于岛的东角,傲然俯视群树,大有孤标出世之概。

城墙砬子,位于小孤山正酉岸上。这是一座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古城遗址。唐代渤海国时期,为了防御契丹族的侵袭而建。十里城基至今犹存,东面呈长方形,城西门较为完好。城垣系花岗岩垂直砌就,三面临湖,形势险要。《宁安县志》载称:“欲登山看城,非从西南曲折盘道不能上达,诚为天险。”绿水环护的城墙脚下,有渤海古井一口,清泉甘甜。对岸山崖石洞中,有座渤海时期的墓葬。登上城垣俯瞰,遥想当年,据险而守,固若金汤。此古城遗址,列为湖中八景之一。在自然风物中点缀了一个历史的陈迹,丰富了景观的内涵。

珍珠门是湖中八景的第六景,有诗赞曰:“莫道荆钗无华饰,珍珠绣上碧罗儒。”此景在中湖南最窄处,历来宛若两个珍珠砌成的门扉,对峙湖中,相距约10米。是湖中的交通孔道。两个小岛约高出水面15米左右,枯水期湖中沙滩裸露,显出小岛与西岸接壤。珍珠门风景如画,衬托碧绿的湖水,仿佛荷叶上浮动的晶莹露珠,熠熠发光。

第七景道士山,第八景老鸽砬子。前者为兀立南湖中段的山峦,高出水面78米,海拔420米。左右两山环抱,宛如“二龙戏珠”。山上有座庙宇,据传建于清咸丰年间,名为“三清庙”。庙中有个道士苦修成仙,山因此得名。如今古庙已成废墟,前院宽敞,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幽雅清静。山南是古湖盆,山北群峰塌陷成湖。后者又名老鸪山,是南湖中的一个小孤岛,呈灰褐色,奇岩怪石堆积的岩崖,状如一只栖息的老鸪,故称“老妈砬子”。岛上树高林密,树权上老鸪巢星罗棋布,堪称奇观。无数老鸪、翠鸟栖息其间,可说是“水鸟乐园”。

镜泊湖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很早在湖区附近一带生息。湖畔已发现大批文化古迹,如石斧、石刀、骨针、黑陶等新石器时期的文物。一还有许多古城遗址,如在阎王鼻子有渤海边城,老黑山有四座古城遗址,南湖头有几座大城址等。这些古文化将引起广大旅游者的浓厚兴趣。

镜泊湖水产丰富,这长达百里的淡水湖,是个良好的天然渔场。鱼类品种很多,有红尾、大白鱼、鳜鱼、鲫鱼、鲤鱼等,其中湖鲫最为有名,鳞黄鳍红,肉嫩味鲜,曾列为封建皇朝的贡品。

火山口原始森林是镜泊湖风景区又一大奇观,夙称“地下森林”,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是由大小不等的七个山坑组成。大约在一万年以前,火山喷发后自然下陷九个巨大的深坑。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深坑里生长起茂密的原始森林,包括红松、紫椴、黄菠萝、水曲柳、黄花松、鱼鳞松和落叶松等珍贵树种,总面积达66900多公顷,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

镜泊湖虽少有人工点缀的亭台楼阁,但自然景观多种多样,如现已被列为自然生态重点保护的熔岩隧道,就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令人神往。众多的湖滨风景,也格外吸引游人。号称“地下山寨”的江坎子,荷花茂盛的“莲花湖”,远古部族居住的莺歌岭,以及因恰似一对鸳鸯而得名的两座熔岩焦石——鸳鸯池,无不各具情趣,值得游览。

摘自:《山水情》中国青年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大漠古城》

全文共 1437 字

+ 加入清单

吐鲁番盛夏的太阳光,是真正的火焰。在热辣辣的阳光烤灼下,所有一切都仿佛在冒烟,在喷火。汽车在大戈壁中飞一般奔驰,公路边那些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大小小的卵石,像一些惊诧的眼睛,呆呆地瞪着没有一丝云彩的天空。

当高昌古城突然在前方出现时,轮到我惊诧了。这真是奇迹,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居然会有一座被遗弃的城市,一座真正的古城!远远看去,它像一群风化的土山,走近细看,才能从千奇百怪的形状中辨认出房屋、街道、围墙的轮廓和残垣。

阒无声息。只有那些高低起伏的、方的、圆的、不规则的残墟断垣,连带着它们在阳光下的浓浓的阴影,一座座一片片迎面而来,像一群沉默的幽灵……据说,历史学家能在这迷宫般的黄土堆中分辨出一千多年前的王宫、寺院、商场、监狱,甚至还能找到唐玄奘当年讲经说法的地方……然而我却无从分辨。在炽烈的阳光下,我流着汗,和残墟断垣们默默对峙。哦,你们,能告诉我什么呢?你们曾经像璀璨的宝石一般,镶嵌在荒凉的戈壁大漠中,闪耀在漫长曲折的丝绸之路上;你们曾经是人类的骄傲,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灿烂缤纷的标志。而现在,一切早已荡然无存,这里没有人烟,没有声音,连一星半点生命运动的迹象也无法找到,连一棵小小的绿草也没有……听一位久居吐鲁番的汉族同志告诉我,冬天的时候,这里常常狂风大作,狂风挟裹着滚滚黄尘,在高低起伏的城堡和残垣之间、在迂回曲折的街巷之中穿行,发出令人心悸的呼啸。也许,这是古城在以自己的方式回忆着它的黄金时代,回忆着丢失了一千余年的繁华和喧闹……

一千年,十个世纪的岁月流水,可以把许多历史的遗迹磨得一干二净,而它,这座没有任何人照看的都市,却顽强地、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尽管失去了缤纷的色彩。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有些惊奇,也有些纳闷。

视野突然开阔起来。我发现,自己已走到了一块宽阔坦荡的平台上,平台的尽头,是一幢还保留着圆顶的高大的古建筑。我正仰头看着,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阵轻轻的笑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三个维吾尔族小男孩,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并排站着。真不可思议,他们不知是从哪里钻出来的!

这些孩子,看来对这里非常熟悉。他们并不怕陌生,我便走过去和他们攀谈起来。

“你们怎么在这里?”我微笑着问。

“我们来玩,我们的家离这儿不远。”胖男孩歪着脑袋回答我。他的回答使我吃惊:这古城附近,居然还有人家!我发现,他那件沾满黄土的汗衫胸前,别着一枚美国的纪念章,纪念章的图案是中美两国国旗。看来,常常有外国旅游者来看这座古城。并且受到了这些孩子的接待。

“你们知道,这座古城有多少年历史了?”

“一千年前,这里住人。”这是那个胖男孩回答我。

“一千年不住人,这些房屋为什么还在呢?”这问题刚吐出口,我就有些后悔了——连我自己也无法弄明白的问题,怎么问这些小男孩呢!

胖男孩抬起头,对着强烈的阳光眨巴着一对深棕色的大眼睛,突然得意地笑了:“因为它,太阳。这里不下雨。”

回答得有道理。假如像江南一样年年下几场倾盆大雨,这座用泥土垒起的古城恐怕早就从大漠中消失了。

三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走了,我的四周,又是死一般的寂静。他们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一千年前的高昌人,为什么要遗弃这座繁华的都城?是遭受了突然降临的灾祸?还是不堪忍受那如火的炎阳?也许,这又是一个谜,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来解答……

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古城的边缘。举目远眺,我不禁眼眼发亮了——从残缺的城墙缝隙里,涌进来一片清凉的绿色!那是白杨林,是玉米田,是葡萄园。

在茫茫大戈壁中,有许多新的城市正在崛起。从高昌古城出发,我将去寻找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西湖梦》

全文共 5231 字

+ 加入清单

西湖梦

余秋雨

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摺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就像一个立体模型。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

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

画工还欠费工夫。

可见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了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西湖排场太大,妆饰太精,难以叫人长久安驻。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还有别一原因。它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游览可以,贴近去却未免吃力。为了摆脱这种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独个儿游了长长一程,算是与它有了触肤之亲。湖水并不凉快,湖底也不深,却软绒绒地不能蹬脚,提醒人们这里有千年的淤积。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遗宅终止的,于是,刚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几乎有点不真实了。

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于这里的热闹;再苦寂的,也要分享这里的一角秀色。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唤着繁密的脚印。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跻身于湖滨安息,世代张扬着治国平天下的教义。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深奥的理义可以幻化成一种热闹的浏览方式,与感官玩乐溶成一体。这是真正的达观和“无执”,同时也是真正的浮滑和随意。极大的认真伴和着极大的不认真,最后都皈依于消耗性的感官天地。中国的原始宗教始终没有像西方那样上升为完整严密的人为宗教,而后来的人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于自然界,与自然宗教遥相呼应。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抑或是宗教走向了山水?反正,一切都归之于非常实际、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

西方宗教在教义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对者们在理性上的完整性的普及性;而中国宗教,不管从顺向还是逆向都激发不了这样的思维习惯。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

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但他如果真走到了西湖边上,定会被万千悠闲的游客看成是乞丐。也许正是如此,鲁迅劝阻郁达夫把家搬至杭州。

钱王登假仍如在,

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

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

风波浩荡足行吟。

他对西湖的口头评语乃是:“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记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如像袁子才,身上穿一件罗纱大褂,如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川岛:《忆鲁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游》)

然而,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取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景点,景点,总是景点,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风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修缮,修缮,再修缮,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着千年藻苔。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二十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那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双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画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首屈一指者,当然是名妓苏小小。

不管愿意不愿意,这位妓女的资格,要比上述几位名人都老,在后人咏西湖的诗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苏东坡、岳飞放在这位姑娘后面:“苏小门前花满枝,苏公公堤上女当垆”“苏家弱柳犹含媚,岳墓乔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较早一点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写成是苏小小的钦仰者:“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如此看来,诗人袁子才镌一小章曰:“钱墉苏小是乡亲”,虽为鲁迅所不悦,却也颇可理解的了。

历代吟咏和凭吊苏小小的,当然不乏轻薄文人,但内心厚实的饱学之士也多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一位妓女竞如此尊贵地长久安享景仰,原因是颇为深刻的。

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她很重感情,写下一首《同心歌》曰“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朴朴素素地道尽了青年恋人约会的无限风光。美丽的车,美丽的马,一起飞驶疾驰,完成了一组气韵夺人的情感造像。又传说她在风景胜处偶遇一位穷困书生,便慷慨解囊,赠银百两,助其上京。但是,情人未归,书生已去,世界没能给她以情感的报偿。她不愿做姬做妾,勉强去完成一个女人的低下使命,而是要把自己的美色呈之街市,蔑视着精丽的高墙。她不守贞节只守美,直让一个男性的世界围着她无常的喜怒而旋转。最后,重病即将夺走她的生命,她却恬然适然,觉得死于青春华年,倒可给世界留下一个最美的形象。她甚至认为,死神在她十九岁时来访,乃是上天对她的最好成全。

难怪曹聚仁先生要把她说成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依我看,她比蔡花女活得更为潇洒。在她面前,中国历史上其他有文学价值的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了,为了个负心汉,或为了一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只有她那种颇有哲理感的超逸,才成为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

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则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赞颂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西湖所接纳的另一具可爱的生命是白娘娘。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真人,在中国人的精神疆域中早就成了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人们慷慨地把湖水、断桥、雷峰塔奉献给她。在这一点上,西湖毫无亏损,反而因此而增添了特别明亮的光色。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个基础命题的提出,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娘做妖做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在妖魔和神仙之间,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她的全部炎难,便由此而生。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于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拚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她找上了许仙,许仙的木讷和萎顿无法与她的情感强度相对称,她深感失望。她陪伴着一个已经是人而不知人的尊贵的凡夫,不能不陷于寂寞。这种寂寞,是她的悲剧,更是她所向往的人世间的悲剧,可怜的白娘娘,在妖界仙界呼唤人而不能见容,在人间呼唤人也得不到回应,但是,她是决不会舍弃许仙的,是他,使她想做人的欲求变成了现实,她不愿去寻找一个超凡脱俗即已离异了普通状态的人。这是一种深刻的矛盾,她认了,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拚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她莫大的遗憾,是终于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一九二四年九月,雷峰塔终于倒掉,一批“五四”文化闯将都不禁由衷欢呼,鲁迅更是对之一论再论。这或许能证明,白娘娘和雷峰塔的较量,关系着中国精神文化的决裂和更新?为此,即使明智如鲁迅,也愿意在一个传说故事的象征意义上深深沉浸。

鲁迅的朋友中,有一个用脑袋撞击过雷峰塔的人,也是一位女性,吟罢“秋风秋雨愁煞人”,也在西湖边上安身。

我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是至今未到雷峰塔废墟去看看。据说很不好看,这是意料中的,但总要去看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考英语考前阅读理解强化训练

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Readingmaterial

阅读理解

1.Unlesswespendmoneytospot(认出,发现)andpreventasteroids(小行星)now,onemightcrashintoEarthanddestroylifeasweknowit,saysomescientists.

Asteroidsarebiggerversionsofthemeteoroids(流星体)thatraceacrossthenightsky.MostorbitthesunfarfromEarthanddontthreatenus.ButtherearealsothousandsofasteroidswhoseorbitsputthemonacollisioncoursewithEarth.

But$500millionworthofnewtelescopesrightnow,thenspend$10millionayearforthenext25yearstolocatemostofthespacerocks.Bythetimewespotafatalone,thescientistssay,wellhaveawaytochangeitscourse.

Isitworthit?Twothingsexpertsconsiderwhenjudginganyriskare(i)Howlikelytheeventis;(2)Howbadtheconsequencesiftheeventoccurs.ExpertsthinkanasteroidbigenoughtodestroylotsoflifemightstrikeEarthonceevery500,000years.Soundsprettyrarebutifonedidfall.Itwouldbetheendoftheworld."Ifwedonttakecareofthesebidasteroids,theylltakecareofus,"saysonescientist."itsthatsimple."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考英语知识点:表示“在......之间”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表示“在......之间”

*among表示“在......之间”,指在三者或三者以上的人或物及物体当中或中间、之间。如:

Thereisabiglakeamongthemountains.

*between表示“在......之间”,指在两者之间,即两个独立的人或物及物体之间。如:

Thereisarailwaybetweenthetwovillages.

注意:

between有时也可用于“三者或三者以上之间”,指每个人[物]与别的每个人[物]分别发生联系。如:tradeagreementbetweenGreatBritain,FranceandtheUnitedStates.英国、法国、美国相互间的贸易协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考数学知识点:命题与定理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数学知识点:命题定理

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B.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C.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

D.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考点:命题与定理.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A进行判断;根据菱形的性质对B进行判断;根据矩形的性质对C进行判断;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对D进行判断.

解答:解: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所以A选项的说法正确;

B、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所以B选项的说法正确;

C、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所以C选项的说法错误;

D、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所以D选项的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事物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考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物理知识点:运动和力

知识方法点拨

(1)判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方法

相互作用力:符合A给B的某某力与B给A的某某力这种关系的两个力是相互作用力。(注:初中阶段,除A给B的压力与B给A的支持力这对相互作用力中“压”和“支持”用了不同的词语表述以外,对其它相互作用的两个力进行描述时,某某必为相同词语,如A给B的吸引力与B给A的吸引力、A给B的摩擦力与B给A的摩擦力……,而压力和支持力这对相互作用力也可以用相同词汇描述为A给B的弹力和B给A的弹力。)

平衡力:若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我们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对该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同一直线上的所有力叫做平衡力,即向上的所有力与向下的所有力是平衡力,向左的所有力与向右的所有力是平衡力,向前的所有力与向后的所有力是平衡力。

(2)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计算静摩擦的大小,只需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列平衡等式即可得答案。不同状态下,静摩擦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要分别计算得到各个状态的静摩擦。

计算滑动摩擦的大小,只需找到一个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对该状态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列平衡等式计算即可。不同运动状态下,只要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大小也不变,故滑动摩擦力只需算得一次,其它状态均为此值。

易错易混雷区

(1)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无一例外。若物体受非平衡力,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此时惯性未能成功维持得住原有的运动状态,但即便如此,物体此时仍具有惯性。

(3)影响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质量,惯性与速度、运动状态无关。

(4)惯性不是力(作用),而是物体自身的性质,所以“惯性力”、“惯性作用”、“受惯性”的说法都是错的,将惯性与力去进行大小比较也是错的,对于惯性正确的说法包括:“(具)有惯性”、“因为惯性”、“利用惯性”、“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匀速与否均无关,只要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变。

★典型试题

1、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

A.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B.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C.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

D.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

【答案】A

【解析】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歼击机在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是为了减小飞机的质量来减小飞机的惯性,使自身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以提高歼击机的灵活性。故选A。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是为了增大惯性

B.赛车能快速启动和刹车,是因为赛车没有惯性

C.运动员跑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

D.足球静止时没有惯性,踢出后才具有惯性

【答案】C

【解析】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不变,惯性不变,A错误;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均有惯性,B、D错误;

运动员跑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C正确;

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天山景物记》

全文共 4215 字

+ 加入清单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去霄的群峰,象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象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的似的森林。当当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象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象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象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象男依偎自己的恋人。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雪峰·溪流·森林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是骑马上天山。新疆北部的伊犁和南部的焉耆都出产良马,不论伊犁的哈萨克马或者焉耆的蒙古马,骑上它爬山就象走平川,又快又稳。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象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象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焉,象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谰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

再往里走,天山越来显得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象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只漏下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空行林中,只听见马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增添了密林的幽静。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然能听到过错处的几声鸟鸣。这时,如果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遮去了天日的的密林中却普耀着你烟头的红火光。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中他们生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味。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象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象是春天了。山色逐渐变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象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象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象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微伸手就可以满怀捧到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迷人的夏季牧场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千里牧场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象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当你尽情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千百成群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发亮,好象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象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有的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牧女们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显得十分动人。她们欢笑着跟着嬉逐的马群驰骋,而每当停下来,就骑马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歌唱她们的爱情。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的感觉,但位置却在海拔两三千米以上。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是扫着草原,洒下阵雨过去,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象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象数不清的金刚钻。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象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身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你用着客气,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是你的温暖的家,只要你朝火的地方走去不论走进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象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有酸奶疙瘩、有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狂饮大嚼。

当家家蒙古包的吊壶三脚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东不拉的弦章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这是十家八家聚居在一处的牧民们齐集到一家比较大的蒙古包里,欢度一天最后的幸福时辰。

过后,整个草原沉浸在夜静中。如果这时你披上一件皮衣走出蒙古包,在月光下或者繁星下,你就可以朦胧地看见牧群在夜的草原上轻轻的游荡,夜的草原是这么宁静而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

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夜牧中,草原在繁星的闪烁下或者在月光的披照中,该发生多少动人的情景,但人们却在安静的睡眠中疏忽过去了;只有当黎明来到这草原上,人们才会发现自己的马群里的马匹在一夜间忽然变多了,而当人们怀着惊喜的心情走拢去,马匹立刻就分为两群,其中一群会奔腾离你远去那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象许多飘曳的缎幅。这个时候,你才知道那是一群野马。夜间,它们混入牧群,跟牧马领群,它们对许多牧马都熟悉,相见彼此用鼻子对闻,彼此用头亲热地磨擦,然后就合群地在一起吃草、嬉逐。黎明,当牧民们走出蒙古包,就是它们分群的一刻。公野马总是掩护着母野马和野马驹远离人们。当野马群远离人们站定的时候,在日出的草原上,还可以看见屹立护群的公野马的长鬣鬃一直披垂到腠下,闪着美丽的光泽。

日出后的草原千进而通明,这时最便于去发现蘑菇。天山蘑菇又嫩又肥厚,又大又鲜甜。这个时候你只要立马草原上了望,便可以发现一些特别翠绿的圆点子,那就是蘑菇圈。你对着它朝直驰马前去,就很容易在这直径三四丈宽的一圈沁绿的酥油草丛里,发现象夏天夜空里的繁星似的蘑菇。眼看着这许许多多雪白的蘑菇隐藏在碧绿的草丛中,谁都会动心。一只手忙不过来,你自然会用双手去采,身上的口袋装不完,你自然会添上你的帽子、甚至马靴去装。第一次采到这么多新鲜蘑菇,对一个远来的客人是一桩最快乐的事。你把鲜蘑菇在溪水里洗净,不要油,不要盐,光是白煮来吃就有一种特别鲜甜的滋味,如果你再加上一条野羊腿,那就又鲜甜又浓香。

天山上奇珍异品很多,我们知道水獭是生活在水滨和水里的,而天山上却生长着旱獭。在牧场边缘的山脚下,你随处都可以看见一个个洞穴,这就是旱獭居住的地方。从九十朋大雪封山,到第二年四五月冰消雪化,旱獭要整整在它们的洞穴里冬眠半年。只有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才把它们养得胖墩墩,圆滚滚。这时它们的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正可以大量捕捉。

另一种奇珍异品是雪莲。如果你从山脚往上爬,超越天山雪线以上,就可以看见青凛凛的雪的寒光挺立着一朵朵还玉琢似的雪莲,这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的雪莲,根部扎入岩隙间,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柔静多姿,洁白晶莹。这生长在人迹罕到的拔海几千米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一种很难求得的妇女良药。

天然湖与果子沟

在天山峰峦的高处,常常出现有巨大的天然湖,就象美女晨妆时开启的明净的镜面。湖面平静,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影水中,把湖山天影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中,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事实上湖包也是多变,如果你站立高处了望湖面,眼前是一片爽心悦目的碧水茫茫,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的视线的是鳞光闪闪,象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没有一点纤尘或者没有一根游丝的侵扰。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界线非常分明。传说中有这么一个湖是古代一个不幸的哈萨克少女滴下的眼泪,湖色的多变正是象征着那个古代少女的万种哀愁。

就在这个湖边,传说中的少女的后代子孙现在已在放牧着羊群。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青草喂胖了羊群,羊奶哺育着少女的后代子孙。当然,这象征着哈萨克族不幸的湖,今天已经变为实际的幸福湖。

山高爽朗,湖边清净,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牧民们的蒙古包随着羊群环湖周游,他们的羊群一年年繁殖,他们恋爱、生育,他们弹琴歌唱自己幸福的生活。

高山的雪水汇入湖中,又从象被一刀劈开的峡谷岩石间,泻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去水从悬崖上象条飞链的白光。如果你走到悬崖跟前,脚下就会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俯视水链冲泻到深谷的涧石上,溅起密密的飞沫,在日中的阳光下,形成蒙蒙的瑰丽的彩色水雾。就在急湍的涧流边,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象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

如果你顺着弯弯曲曲的涧涧流走,沿途汇入千泉流就逐渐形成溪流,然后沿途再汇入涧流和溪流,就形成河流奔腾出天山。

就在这种深山野谷的溪流边,往往有着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每当花红果熟,正是鸟雀野兽的乐园。这种野苹果,连绵五百里。春天,五百里的苹果花开人知,秋天,五百里成熟累累的苹果无人采。老苹果树凋枯了,更多的新苹果树茁长起来。多少年来。这条五百里长沟堆积了几丈厚的野苹果泥。

现在,已经有人发现了这条野苹果沟,开始在沟里开辟猪场,用野苹果来养育成群的乌克兰大白猪;而且在有人已经开始计划在沟里建立酿酒厂,把野苹果酿造成大量芬蓄谋的美酒,让这大自然的珍吕化成人们的血液,增进人们的健康。

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休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处处都有丰饶的物品,处处都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我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可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也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

摘自:选自《人民文学》1956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祁连雪》

全文共 1230 字

+ 加入清单

祁连雪

刘白羽

欧洲中部蜿蜒着阿尔卑斯山脉,它那终年积雪的白峰,给欧洲增添了多么动人的姿色呀。我曾隔着一个碧绿的小湖眺望阿尔卑更美丽、更雄伟的雪山,却是在我国西北,从祁连山联接天山,雪岭冰峰、绵亘千里。

由兰州搭机西飞,有幸与关山月、黎雄才两位画家结伴。飞上空中,关山月一看舷窗外雨雾弥漫,大失所望,说:

“可惜,看不见祁连山了!”

人们说祁连山顶上开放着雪莲,赋予这祁连山以无限诗意,就更引起我一览祁连山的渴望。

登嘉峪关,却只见一派黄沙漫漫,天是黄的,地是黄的,未能一识祁连山面目,倒使我想起范仲淹词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谁料第二天,倒是一派清明天气。当我乘车赴红柳沟,即昨日嘉峪关头、遥望中那片黑蒙蒙山峪中的一条峡谷,祁连山千峰万岭突然展现在我的左方,一层云雾被朝阳照成玫瑰红色,再往上,就是银白的雪峰。中午从红柳沟折回,此时云消雾逝,祁连山一座座山似雪、雪似银,闪闪发光,象是明眸皓齿嫣然微笑。祁连雪既已闪现,在酒泉这一日夜,我一直没离开祁连雪。

下午五时,我乘车来到数十进而外的戈壁滩衬托着白色的雪峰,格外分明。此时日光从西方射来,正好使我领略了祁连山的另一侧面。在这柔和光线下,雪却更加清晰,每一山峰上层层峦岭,道道峡谷,象雕刻出的缕缕冰纹,交相映错,而群山却是雪的锋、冰的剑,森然罗列,浩渺相联。

我立在千古苍莽,万籁无声的戈壁滩上,极目邓思,仿佛听到古代行旅的驼铃悠悠微响……

这天刚好是中秋节前夕,碧海表天,一轮明月,月光下祁连山会不会别有一番景色呢?我怕这个盼头也许落空,故而埋在心里没跟随谁说。深夜二时披衣外出,夜是那样幽静,月是那样皎洁,我走到一片开阔之处,啊,祁连雪峰竟如此之美!山上冰雪折皱十分清晰而又十分朦胧,夜色如同遮了一层细纱,祁连山静得象个睡美人。本来西北高原之夜就使人有伸手摩天之感,而这一片月夜冰峰,真使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我深为看到平生难得一见的景象而心满意足,回到订上便酣然入睡,准备一早登程离去。哪里料到生活竟异峰突起,清晨起来,我无意间向祁连山方向一瞥,祁连山显现的绝景实在是“叹观止矣!”太阳风从东面地平线上射出第一线光明,莽莽平畴还觉在灰暗之中,而突露高空的祁连雪峰却照得一片鲜红,特别是峰巅,有如红玛瑙熠熠闪光,向下降是紫红色,再向下降则是深黑色的,这些色采,缤纷交错,构成一幅艳丽的画图。我屏息静气、目不旁瞬。不久,东方天空浮出一片红霞,刚才所见的一切倏然消失,群山变得雪白,象是洁白晶莹的雪花石雕塑而成,从之白的峰岭上缓缓地、轻轻地移过一种柔和的淡红色。

这时,我想起昨天人们指着祁连山告诉我的话:当年中国红军曾在这里鏖战,有一部分部队进入祁连山,忍饥受冻,流血牺牲,活下来的一批战斗者,由一位卓越的领导人带着,历尽艰辛,穿过峡谷,突围而出。这样一想,我记起昨天下午从戈壁滩上捡到的一块石片,它赤红如血,它,也许是那些先行者在又荒凉又美丽之地洒下的鲜血所凝成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山水之间散记》

全文共 2979 字

+ 加入清单

山水之间散记

周沙尘

我和朱语今同志相约,一年一度结伴旅行一次。去年商定去中部。10月7日从北京启程,次日抵武汉,翌晚顺大江东下,11日清晨乘九江旅游车前往景德镇,两天后进人安徽省,遨游了九华山、黄山之后,南出杭州,经沪返京。一个月之内,我们穿行在大江、大湖和名山胜水之间,故以《山水之间散记》命题,略记二三事,聊以抒怀。

不失古风的黄鹤楼

在这次旅行之前,我主编的《中国古典建筑猎奇》一书,曾约一位对古建筑见闻颇广的作者写一篇文章,介绍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审稿时才发现他没有交来这篇稿子,却在另一篇介绍《奇特三楼》的文章中写道:“被称之为天下名楼的黄鹤楼、滕王阁或已不存,或经改建,历史价值不大了。”表示了婉辞谢绝。我对他所说的:“历史价值不大了,”不以为然,只好另约一位作者赶写篇《高哉琼楼“黄鹤”复落》,以补缺漏。书稿虽已发了,但对黄鹤楼的历史价值应作怎样的估价,仍然有点心中无数。所以,这次路过武汉,行程安排虽只逗留一日,但无论如何黄鹤楼不可不去。

车到汉阳,千古闻名的黄鹤楼,立即映入眼帘。她那雄伟的风姿,高踞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西坡上,距浩淼奔腾的万里长江边仅仅1000米左右,比旧址虽离江边远了些,但因新楼址的地面标高比江面高出30多米,所以,仍不失“气吞云梦”之势,俯览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观,比之旧楼毫不逊色,我细细品味新楼形制,古风犹存。

明唐枢在比较黄鹤、岳阳二楼就胜时说,“岳阳胜景,黄鹤胜制。”唐楼的形制沿革历经沧桑,又缺资料,它胜在何处,无法知道。史学家认为唐楼只能是城垣的一座优美角楼。唐以后历朝各有所不同。“宋楼雄浑、元楼堂皇、明楼俊秀、清楼奇特。”各朝屡毁屡建,不绝于世。这种变迁本身不就是她的历史价值吗?而今天黄鹤楼的形制,主楼五层,外形类似正方,四望如一,整个立面显得雄浑稳健,层次丰富。尤其是五层的飞檐斗拱潇洒大方。而这也是借鉴于以奇特见称的清同治楼重新设计的,既保存了黄鹤楼传统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的旧楼更为雄伟壮观,怎么能说改建的今楼价值不大呢?

黄鹤楼声震遐迩,除楼雄势险外,还因她有过不少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所以具有极其浓郁的文化气质。今楼在作整体布局时,对留传下来的名诗名篇,以及一些珍贵的画卷和槛联匾额,进行反复研究,精心安排,以旧联匾为主,适当选用了些新的联匾,熔古今文化精华于一炉,既反映了我们时代的风貌,又体现了今人的设计思想:真说得上源于古而优于古了!

新楼对古楼的遗物也重新作了妥善安排。清楼留下的一只铜顶,安放在牌坊曲廊的前面。两亭间有一巨石,石上镌有铜雕《黄鹤归来》,两只黄鹤刚刚归来,一只仁立远望,一只低头觅食,造型古雅,柯栩如生。正面入口由当代书法家启功书写清楼旧题槛联: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

这副言简意赅,气势恢宏的誉满东亚的楹联也为黄鹤楼增色不少。

从九江到景德镇

10日拂晓,轮船抵九江港,在江心停泊一小时多,等待黎明以后靠岸。我们一直站在甲板上欣赏江景。船缆系妥后,我们不慌不忙上了码头,共青团市委的同志已在此迎候。一见面,他风趣地说:“我这是河阳江头朝迎客。”一句话把我们见面时的陌生感全驱散了。

跟随他去宾馆的路上,他谈古说今,全是赞誉九江的话,他说:“九江是一座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文化古城,今天更是一座秀丽的旅游城市,热闹非凡。倘若江州司马仍在人间,当再也不会感到孤寂,以至于闻琵琶之声而叹息。他的青衫自然不会被他的泪水浸湿了。”这位团干部的幽默天才令人钦佩,而我更敬佩他这些溢于言表的故土情怀。

在九江逗留的大半天,我们游览了清波绿柳的甘棠湖;长江起浪,井内扬波的汉代古井;江州司马“夜送客”的琵琶亭旧址,和三国周瑜的点将台——烟水亭。费时间比较多的是在烟水亭内观赏清代名瓷展览,我见到不少精品。展品中有一套清郎窑烧制的祭红(又名雾红)饮酒套杯,大小共六个一套,饮酒时,祝酒家酒量大小斟酒,先斟上面的小杯,豪饮者喝完小杯酒,依次斟大杯。六个杯子—一喝完,为上酒一斤,多数饮者无不酷酊大醉。展览会的负责人告诉我,这种名叫“一品红”的酒器,早已绝市,对当代饮者是一件憾事。

到景德镇第二天,在莲花塘宾馆和市委金书记聊天时,了解到我国的瓷器生产目前处于停滞不前状况,与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江河日下,因为工业先进国家采用机械生产,产品有的已超过景德镇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的四大特色,他们的日用瓷、艺术瓷的身价已与我国瓷器不相上下。据告知,市委认清了这一形势,决定采取措施,在七五期间将以机械生产替代一部分手工生产。我则认为古人曾在简陋的“芦花窖”、“马蹄窑”和“龙窑”中烧制了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等景德镇四大名扬天下的传统瓷器,行销世界,成为祖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今天在发展机械生产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恢复一些名瓷绝品,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古文化的精华重见于国内国外市场,估计视之为“珍品”者,当今大有人在。这些绝品如我在点将台看到的“酒器套杯”,以及我所知道清末在高层社会必用的“荷花酒杯”,都是上好的例子。

祭红因过去被皇室用来作祭祀的瓷器得名,为颜色釉的一种。人们把颜色釉称为“瓷品中的王冠”,而祭红则是“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它“红不刺目,鲜而不过,姣而不艳—…·恰到好处”,至今仍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但只生产花瓶、罐、缸、挂盘等产品。而“荷花酒杯”,造型特异,杯子外缘中部有个鹦鹉绿的莲蓬,孔通杯内,斟酒入杯,莲蓬也一同盛满了酒,饮者喝干了杯中酒,盛在莲蓬内的酒随之流人杯中,给饮者的感觉,酒若清泉,是喝不尽的。这种荷花酒杯虽与白居易诗写的“寂寥荷叶盂”和戴伦诗写的“酒吸荷杯绿”所指的荷叶杯不同,但与江南民俗不无关系。江南一带到六七月之交,常有人举行荷花生日雅集,用荷叶酒杯饮酒赋诗。恢复这一品种的酒器生产,高雅的饮者,将无不欢迎。每逢佳节,他们用古器斟满名酒,举杯同饮,岂不快哉。

太平湖,像一块天然翡翠

我们从以环城雕塑公园著称的合肥返回芜湖后,市委惠秘书长一再叮咛:“此行不可不去太平湖。她是深藏在黄山脚下的一块天然翡翠。”

我们踏上从九华山去黄山的旅途,便想起了惠秘书长的嘱咐,要留心目睹太平湖的风采。车到渡口,人人都活跃起来。面对那清澈如镜,水光接天的湖面,一个个良久无言。我脑海里却涌现李白的诗句:“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目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中所写的碧山,在桃花潭东约1公里,与太平湖遥相竞秀。我们上了渡船,更仿佛醉在和谐、明快的画图中,远山、白云、蓝天全浓缩在旖旎的水色之中。人们赞誉她为“水中的黄山”、“皖南的阳朔”。我却认为她那飘逸、妩媚的优美,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太平湖镶嵌在黄山市以北80公里长的青翠山间。以清晨、傍晚和雨雾天气尤具特色:清晨,划一叶轻舟驶入雾海,让大自然坦荡的胸怀紧紧将你拥抱,还有不令人沉醉的?或者在落日霞光,洒满湖山之际,临湖晚眺,也将使你有不是洞庭夕照,胜似洞庭夕照之感。雨天,山色青蒙,忽明忽暗,更令人尘虑顿消,神情俱爽,其乐融融。

太平湖是青大江上的一座水库,是安徽省内最大的人工湖。湖的面积为十三万二千亩,水深平均40米,最深70米。目前,知道她的人还不多,前往旅游的更少。然而,她真不愧是一块人间难得的天然翡翠。游过黄山再游太平湖,无疑,你将得到迥然不同的美的享受。

摘自:《山水情》中国青年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考英语知识点:引导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引导状语从句从属连词

1)连接时间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before在···之前ThewarhadbeenoverbeforehecametoChina.

after在···之后HecametoChinaafterthewarwasover.

since自从IhavelivedinthiscitysinceIwasborn.

when/while当···Theteacherenteredtheclassroom,whenallthestudentswereplaying

WhenIcameintothisroom,Ifoundhimlyingbedasleep(while后接的动词是延续性的动词)

as当···IsawherasIwasgettingonthebus.

till/until直到Ididn’tgotosleepuntil/tillIfinishedmyhomework.

assoonas一···就···Assoonashesawthepoliceman,thethiefrunaway.

2)连接地点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where在哪里TherewerelotsofparkswhereIlived.

3)连接原因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because原因,用于解释某事的原因,动机,强调直接原因和因果关系IdoitbecauseIlikeit.

for表因为,表间接的原因,用于说明,解释Isoonwenttosleep,forIwastired

since表原因,比because弱,比as强,表一种已知的,显然的理由,常译为“既然

as表原因时,意义最弱Asyouareinpoorhealth,youshoulddomoreexercises

4)连接结果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so···that···如此···以至于···Heissokindthateverybodylikeshim.

such···that···Heissuchakindmanthateverybodylikeshim

5)连接目的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that/sothat/inorderthat为了

Speakclearlythat/sothat/inorderthattheymayunderstandyou.

6)连接条件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if如果Ifitrainstomorrow,wewon’tgoonapicnic.

unless除非(如果不)Hewillcomeunlessitrains.

incase万一YoumaycallthisnumberincaseIamnotathome

7)连接比较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than比It’seasierthanIthought.

as/so···as···和···一样Sheisastallasyou.

Heisnotas/sotallashiswife.

8)连接方式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as按照DoasItoldyou.

Takethingsastheyare.

asif/though仿佛Hebehavesasif/thoughhewasachild.

9)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的从属连词

although/though尽管AlthoughJapanissmall,thepopulationisbig.

evenif即便Evenifitwassnowingheavily,wewentonrunning.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考英语知识点:介词from的常见用法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介词from的常见用法

from的用法可不能小瞧,你不一定知道下面这些词组意义。

1.动词+from

a)动词+from

comefrom来自,datefrom追溯,departfrom违背,diefrom死于,escapefrom逃出

fallfrom自…跌落,hangfrom垂挂,hearfrom收到来信,learnfrom向某人学习,

returnfrom自某地返回,risefrom自…冒出,resultfrom起因于,sufferfrom忍受。

b)动词+sth./sb.+from+sth./sb./aplace

borrowfrom向…借,choosefrom选自,excusefrom免除,keepfrom阻止做,preventfrom不准做

protectfrom不受…之害,receivefrom收到,removefrom移动;除去,savefrom保全;拯救,

separatefrom分离开来,stopfrom阻止。

2.be+形容词+from

beabsentfrom缺席,bedifferentfrom与众不同,befarfrom更不用说,behiddenfrom躲避

bemadefrom用…制成,betiredfrom因…而疲倦。

3.from…to…

frombadtoworse每况愈下,frombeginningtoend自始至终,fromcovertocover从头到尾

fromChinatoPeru到处,fromdaytoday一天一天地,fromdoortodoor挨家挨户,fromendtoend从头至尾

fromfirsttolast自始至终,fromhandtomouth勉强糊家,fromheadtofoot从头到脚,frommouthtomouth广泛流传

fromsuntosun从日出到日落,fromstarttofinish从头开始,fromtoptotoe从头到脚,fromtimetotime不时地,fromtoptobottom彻底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考英语真题分类汇编--冠词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真题分类汇编--冠词

选择题

1.(2010.三亚中考)Intheunitedstates,FathersDayfallson_____thirdSundayin_______June.

A.the,不填B.the,aC.不填,theD.a,不填

2.(2010.无锡中考)Ifyougobytrain,youcanhavequite____comfortablejourney,butmakesureyoutake______fastone.

A.a,aB.the,aC.the,theD.不填,a

3.(2010.苏州中考)Wecanhave____bluerskyifwecreate____lesspollutedworld.

A.a;aB.a;theC.the;aD.the;the

4.(2010.滨州中考)-Youvedropped________"s"intheword"necessary".

-Oh,________letter"s"isdoubled.

A.a;aB.a;theC.an;theD.the;th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考英语知识点:not only… but also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notonly…butalso

notonly…butalso:不但……而且

(1)Notonlyyoubutalsoyourfatheriscoming.

不但你,而且你父亲也要来。

(2)Janeis?notonlybeautiful?butalsokind.

珍妮不但漂亮,而且人非常好。

1.基本用法:《notonly…butalso》担任主语时,此句型的谓语动词随butalso后面的部分而定,参见上文例(1)。

另外notonly…butalso连接对等的词或词组;例(1)you(你)和your?father(你父亲)都是人。例(2)beautiful(美的)和kind(亲切、慈祥)都是形容词。

2.该句型可以和“aswellas”互换,但注意汉语翻译。

Yourfatheraswellasyouiscoming.

不但你,而且你父亲也要来。

注意

aswellas的句子谓语动词随它前面的词“Yourfather”而定,所以用iscoming.

Janeiskindaswellasbeautiful.

珍妮不但漂亮,而且为人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考英语知识点:目的状语从句考法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英语知识点:目的状语从句考法

对于目的状语从句的考查,多以单选和完形填空的形式,从连词的意义角度让大家选择连词。

典型例题:Annlistenedcarefully_____shecoulddiscoverwhatsheneeded.

A.suchthatB.inorderthatC.becauseD.eventhough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为了能够发现自己需要的东西,安认真听讲”。

很明显从句表示的是目的。suchthat本身是错误短语,because表示原因,eventhough是“尽管”的意思,不符合题意。

答案:B

误区提醒

如何区别目的状语从句中的sothat与结果状语从句中的sothat的用法,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目的状语从句的sothat是连着的,结果状语从句是分开的,即so…that.sothat是目的状语从句,是为了什么什么,有目的的含义。

而so…that是结果状语从句,是“如此怎么怎么样结果是什么”。

典型例题:IgetupsoearlyIcannotbelate

A.thatB.sothatC.suchthatD.inorder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我起床如此早以便于我可以不迟到”。

从句表示目的,首先排除C,因为suchthat本身是错误短语,在排除inorder,因为它后面不能跟句子;因为句子中有so,所以大家可能选A,如果选它,那句子的意思是“我起床如此早结果我可以不迟到”,显然说不通,所以排除。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考英语形容词知识点:比较结构的同义转换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比较结构同义转换

有时,不同的比较结构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因此,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1.notas/so……as与less……than的转换

Theplacewasnotas/socrowdedasitusuallyisyesterday.

Theplacewaslesscrowdedthanitusuallyisyesterday.

昨天,这个地方不像平常那样挤满了人。

2.more……than与less……than,notas/so…as的转换

Yourpictureismorebeautifulthanhis.

Hispictureislessbeautifulthanyours.

Hispictureisntas/sobeautifulasyours.

你的画比他的好看。

3.最高级与more……than,no……morethan的转换

Mathisthemostdifficultsubjectofall.

Mathismoredifficultthananyothersubject.

Nosubjectismoredifficultthanmath.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