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海关李自成清军吴三桂兵力【精选20篇】

浏览

1588

文章

92

篇1:下自成蹊桃李不言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自成桃李不言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下自成蹊桃李不言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这段话翻译是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清朝超级军团挑战:拥有团级兵力和无限子弹的你能否横扫世界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末期,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政治和无能决策,我国陷入了被外国列强侵略、摧残和割据的屈辱局面。这段历史让每一个有志青年深受痛感。如果有机会,假设给你一个团的兵力无限子弹,你是否能够扭转历史、改变悲惨命运?

看似简单的武装力量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改变历史的机会的。一个团大概只有1500人左右,即便是装备了当时世界最高精尖的武器,子弹无限,但面对数百万兵力的列强,2000人的兵团仍然无法横扫世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曾出动12万的兵力,即便是拥有7000人的清军,也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被打败。这一点足以表明,即使你的兵力制备充足,换大一些的战场上,你的2000人部队可能面临打击和消耗。而且,枪不可靠是另一个不处于完美状态的难题。

此外,地域辽阔和交通不便更是影响军队运动战斗的一个因素。世界上的大地形成了很多困难的战斗环境,而当时清朝的交通技术也不发达。长时间的航海让清军的部队无法做出及时响应,军队控制范围受到限制。战场不是你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的, 此外,兵员的训练和指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光是有兵力和武器还不够,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将领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才能组成一个战斗力强大的部队。在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内部纷争,士兵们的训练和装备都非常落后,这使得他们难以与列强的现代化军队抗衡。因此,即使你拥有无限子弹和先进武器,如果你的士兵没有经过足够的训练和你的将领没有足够的指挥经验,你的部队也很难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政治和外交。在列强入侵我国的时候,清政府的内部分裂和腐败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你想改变历史,你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一个稳定、强大的政府,并且与外国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有深厚的政治经验和智慧。

想要扭转历史、改变悲惨命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除了武装力量之外,还需要考虑许多其他因素,包括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等。如果我们想要真正改变历史,我们需要以更全面、更综合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武装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吴三桂为什么要投降清军?只是因为陈圆圆吗?

全文共 1433 字

+ 加入清单

了解明清历史的人都知道,吴三桂这个名字,而与吴三桂有所关联的,一定少不了陈圆圆,甚至有说,吴三桂之所以最终选择了投降清军,就是因为陈圆圆。不过,当时的情况一定是比较复杂的,如果说真的只是为了一个女子,那就真的有点把这个女子推向“红颜祸水”的意思了。那么,吴三桂投降的真正原因,除了陈圆圆,还有什么呢?

分析吴三桂投降清朝的原因,我们首先需要对吴三桂的势力进行一个比较细致的分析。

1.首先,吴三桂的兵力并不是清军的两倍之多,相反清军的势力要远大于吴三桂的势力。

根据史料记载,多尔衮率领来到山海关下的清军势力大概有十万之众。而吴三桂的山海关实际兵力只有五万左右,所谓的两倍之多即二十万其实是山海关的军民数量,其中还包括为吴三桂部队运送粮草的徭役兵。

2.其次分析势力,不能只看兵力的多少,还要看背后隐藏的势力。

吴三桂有军民二十万且有山海关之险,这样的势力面对十万清军是绰绰有余的。但是清军还有着满清政权作为支持,当时的满清实行的是奴隶军事化机制,这种机制非常恐怖,能够轻易地将整个部落转变为军队!所以吴三桂面对的不仅仅是十万的清军,而是一整个战斗力超强的游牧民族。

3.第三,分析势力不能只看清军与吴三桂之间,还有考虑大顺李自成的势力。

李自成攻克北京后,精锐部队也达到了十万以上。山海关虽然是天险,但也只是一个兵防要塞,任何的给养物资都需要靠外界的补给。以前有大明王朝为山海关进行补给,而现在的山海关夹在大顺与清军之间,必须选择一个势力进行依附。

说完势力问题,我们大概可以理解彼时吴三桂的心情了。当时的吴三桂其实内心十分的矛盾,左边是刚刚杀死自己君主的大顺势力,右边是与之打了十几年战的满清势力。如果势力足够强大,我相信吴三桂一定哪一个都不愿意投降。但是没有办法,虽然手上的关宁铁骑足够精锐,但是无奈于势力微弱,只能在两大势力中选一个依附。

当然,大顺李自成与清军多尔衮也清楚地知道,尽管吴三桂势力比不上他们,但吴三桂的山海关却是锁定战局的关键。于是,两大势力纷纷使出自己的杀手锏招降吴三桂:李自成派了唐通带着四万两白银前往招抚吴三桂,美名其曰“犒师”;而清军一直打不进关内的原因,就是因为吴三桂占据着山海关之险,所以很早就一直在对吴三桂进行招降,比如曾经多次派遣明朝的祖可法前去招降吴三桂。

所以我们知道了,彼时的吴三桂是大顺与清朝之间的香馍馍,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吴三桂最终在满清与大顺之间选择了投降清军呢?

吴三桂最终选择投降清朝的原因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三个:

第一,大顺势力在北京对明朝官员进行拷打追赃。

当时的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不久,便开始追究明朝官员腐败的事情。为了逼这些明朝官员交出财产,大顺势力使用各种刑具进行严刑拷打。不少明朝官员只好暗中逃出,将这件事告知了吴三桂。这件事影响吴三桂做出最终决定,不仅仅是因为吴三桂可能也贪污了,更是代表着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力与旧明势力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的。

第二,吴三桂父亲的家书。

吴三桂曾经收到他父亲吴襄的私函,这封私函中吴父说自己被夹拷要他“亟来救父”。原来在“拷打追赃”的风波中,吴府也受到波及,被迫交出了五千两银子。

但是吴三桂的父亲仍然被严刑拷打,甚至差一点被打死。

第三,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怒发冲冠为红颜”。

吴三桂有一个爱妾名为陈圆圆,竟然被大顺将军刘宗敏掠去并霸占。爱妾被人霸占,成为吴三桂倒向清朝的最后导火索。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吴三桂倒向清朝,与多尔衮一起大败李自成的军队,取得了山海关战役的最终胜利。满清也因此最终入主中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李自成无心争夺皇位,崇祯为什么不投降李自成?

全文共 1228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末年,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可以说他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一直想着扭转局势改变现状,但他同样也有很多缺点,刚愎自用。官僚体系的腐朽,天灾人祸,使得明末时期爆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则算是起义的首领。不过,李自成曾经对崇祯说过,自己并无心皇位,然而崇祯还是拒绝了李自成讲和的提议,宁肯自杀亡国也不愿妥协,这是为什么?

1.李自成

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一群饥民突袭北京,北京守卫不当,崇祯在煤山自杀,明朝灭亡。

此时的李自成所向披靡,威望驰誉海内。他已经38岁了,在人生的壮年能有如此的成就,他觉得很满足,而且他觉得这一切似乎来得都太快了,毕竟上天是如此眷顾他。

1606年,李自成出生在陕北的小山村,黄土高原的水土成就了他广阔的胸怀。出身底层的他能够团结各种阶层的人,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在他手下的谋士中就包括中产的李岩和平民阶层的牛金星、宋献策等人,这种高超的驾驭能力让他在对明军的战斗中总能出其不意的取得胜利。

2.大顺国

1643年,37岁的李自成带着一帮兄弟占领了陕西首府西安,西安作为古代帝国的都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占领了西安之后,李自成就有点飘飘然,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农民竟然有一天能占领西安,心中自然是乐开了花。于是他下令在西安给军队放假,让他们在西安好好休息。

此时的李自成觉得自己可以放松一下,于是就鼓捣出了大顺国,这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与明朝政府是对抗的。但是由于他的眼光短浅,小富即安,只想在西北称王称霸,所以给崇祯讲和,希望双方能够互相承认政权的合法性,让崇祯封他为西北王,而且信誓旦旦保证自己可以帮助崇祯剿灭国内其他的反叛势力,但是这一提议被崇祯一口否决。

3.崇祯为什么不妥协

崇祯为什么要否决李自成的提议呢?按道理来说,明末天下大乱,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外部少数民族不断入侵,这种局势已经让崇祯倍感头疼,如果收降李自成,就可以腾出手来专注对外,这岂不是更好吗?

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首先李自成是叛军,崇祯是皇帝,双方的身份就决定了崇祯是不可能和一个农民讨价还价的,如果谈成了,那就意味着皇权收到了冲击,天子的权威性就会一落千丈。

其次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些起义军主要是从陕西,河南一带造反的,因为这里闹灾荒,而李自成是农民出身,占据了这里只会打土豪,并不会发展生产,所以饥民的问题是不会得到解决的,这个问题不解决,西部的生存问题必然会从东部富裕地区抢夺资源来解决,所以内战会一直持续下去。内部是不会安定的,崇祯也不会有时间集中精力对付关外的清兵。

最后虽然全国各地的将领被李自成的军队打的团团转,但是明朝主要兵力没有被耗尽,山海关内的关宁铁骑还没有动用,双方真正的较量还没有开始,所以崇祯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尊严与李自成讨价还价。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想,明军的战斗力在关键时刻变成了零,加上太监的反叛,北京城都被人打了下来,本来一个西北王的虚号就可以解决的事,现在搞得国破人亡,崇祯肠子都悔青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是以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传播中华长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文物品类齐全,汇集了石器、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货币、碑帖,尤其以长城建筑材料、长城火器为特色,藏品中不乏精品和特色藏品。

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坐落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天下第一关路中段,占地面积1.21公顷,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式的古典建筑,是在1984年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后筹建,1991年7月1日落成并正式对社会开放,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2004年,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作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和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的启动项目,进行了博物馆的改陈工作。于当年10月1日竣工向社会开放。建筑面积为2600平方米,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设8个展厅。1995年列为秦皇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重点博物馆;2005年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06年,为进一步发挥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教育功能,又在中央、省、地方的支持下,启动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工程于2007年10月破土动工,新建部分与旧馆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组合。

博物馆总投资5500万元,馆舍建筑面积6230平方米,展陈面积3600平方米,展线1500延长米。共分“长城历史”、“长城建筑”、“长城经济文化”、“今日长城”、“龙首春秋”、“雄关军事”、“名关人文”、“龙珠异彩”八个部分。以精美的设计、合理的布局、恢宏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成为历史文化展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知识普及基地。是了解长城知识、弘扬长城文化、感悟长城精神的最佳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山海关什么时候建造的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山海关建于明洪武14年(1381年)。它被称为山海关,因为它建造了一个城市,建造了一个卫生关系。山海关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庐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明长城东北关口之一。1990年以前,它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的起点。被誉为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世界第一关、边县之喉、京师之保,与千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14年(1381年),明洪武修建了一座城市,建造了一个关闭卫生间。因为它靠近山海,所以它被称为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个主要大门和各种防御建筑。包括世界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庐楼、瓮城、1350米长的明代平原长城。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庐关。古渝关位于抚宁县东20里处。北靠崇山,南靠大海,距离只有几英里。这是非常危险的。1990年以前,它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明长城的起点是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虎山长城)。

明洪武14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建永平、界岭等海关,带兵前往古渝关东60英里的山海关,因北靠燕山,南连渤海,故名山海关。

山海关长城建于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263年前后,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的军事城防体系。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领山海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八路军冀热辽部队配合苏联红军攻占解放山海关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山海关保卫战。所有这些战争都对山海关城和东罗城的墙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1958年,在山海关南门西260米的南墙上,开放了一个21米宽的城墙开口作为通道。1961年,山海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墙上建造了一个相互连接的防空洞,墙上有砖洞。为了方便世界第一关,1980年在南门东开了一堵35米的墙。

山海关古城是明朝长城上重要的军事城市防御体系。东门镇东楼气势恢宏。由于地处要关,形势危险,是长城东起的第一关,故称世界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天下第一关的匾额长5米高1.5米,每个字都超过一米。据说是明代成化八年的进士,山海关人肖显题为楷书,笔力强劲,与城楼风格融为一体,堪称古今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山海关临闾楼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据《山海关志》记载:“临闾楼在东城上接东罗城北角处,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因建东罗城连接关城,虑有不测,特置楼设军”。

临闾楼与东罗城同期建成,是拱卫山海关城的防御性建筑。清以后逐渐废弃。

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拨专款加以修复,1986年竣工。

修复后的临闾楼坐落于长方形城台上。城台面阔25米,台高10米。临闾楼建筑面积119.52平方米。为五脊歇山单檐顶,双层砖木结构。楼东、北、南三面辟有20个箭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打仗如何准确得知敌方兵力?都有哪些侦查手段?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古代行军打仗最基本的道理,只有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等信息,才能做好各种应对。不过究竟如何才能得知敌方的具体兵力呢?小规模战役还好说,经验丰富的将领用肉眼就能看出大致人数,但成千上万的大规模战场又要如何判断呢?这就非常考验古人的智慧了。实际上,古代多数战役双方都是不可能完全得知敌方具体兵力信息的,如果怕心里没底可以进行一次试探性的交手,然后在整合出最真实的情报信息。尽管当时也有很多侦查手段,不过敌人可能会使用障眼法,或者分散自己的兵力,利用一些假情报来迷惑对手。古代很多军队会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夸大自己的阵仗,一是为了震慑对手,二是为自己壮胆。不过时间长了,双方也了解这只是在虚张声势,所以想要做到精确无误,恐怕还是要从己方做好万全的准备。

古代行军打仗之所以会很难得知敌人兵力,是因为用兵者基本上都会把部队分为正兵、奇兵和伏兵三类,而一般只有正兵是能被轻易看见的。如果忽略了奇兵和伏兵的存在,很有可能就会掉入敌军设下的陷阱。所以仅靠侦察兵的肉眼,哪怕他的经验在丰富,也很难估计出在他可见范围之外的情况,特别是双方第一次交手则更加困难。所以要想不吃人数上的亏,只能把自己的兵力提升到一个极限数字。

如果双方已经比较熟悉,例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他知道自己的兵力是不如魏军的,所以只能采取奇谋,决不能和魏军正面交战。而曹魏知道自己兵力占优,所以不会刻意隐藏自己的实力,这时候诸葛亮侦查的情报就会比较真实,但如何智取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一般来说,明知自己处于兵力劣势的一方,肯定不会找敌人拼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也不少,基本上都是通过智取。

不过,还有种比较极端的侦查手段,就是安排卧底进入敌人部队。《李卫公兵法》曾记载“各一千人为营,兵多外面,逐长二十七口幕,横列十八,六面援中军。”如果能混入军营,就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情报,但同时会伴随极高的风险。古代士兵对于奸细的警惕性很高,一旦被发现就反成俘虏了。

所以古代战场一般情况下,都没有一个特别好的办法能得知敌人的所有信息。不过侦查工作每次还是必不可少,能知道个大概也比心里没谱好。更重要的是,面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这才是战场上的大杀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夷陵之战孙权算以少胜多么?孙权和刘备分别有多少兵力?

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当中最经典的三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可以算是以少胜多,那夷陵之战也算是以少胜多么?当时孙权刘备兵力各是多少呢?关羽被杀的那段时间,正是蜀国兵力最强的时候,但最后的结果几乎是全军覆没,孙权方面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如果孙权也是少胜多的话那刘备这仗大的也太失败了,不过当时刘备急着为关羽报仇可能也没想这么多。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将军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张南为前部,赵融、廖化、傅肜为都督,亲率大军数万开始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同年八月,战役正式打响。刘备的先头部队进展顺利,八月间打败李异和刘阿占据秭归,其主力也陆续向秭归集结,同时荆州武陵地区的蛮夷各部也纷纷派出使者请求协助刘备夺回荆州。面对刘备的攻势,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孙桓出兵抵抗。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 刘备派出将军吴班、陈式沿三峡东进,占领荆州长江上游重镇夷陵,陆逊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从巫县、秭归等地后退了近六百多里,一直退到了猇亭地区。直到在夷陵道攻破刘备军队的五个营寨并斩杀其将领之后,陆逊才停止了撤退转入防御。同年闰五月,陆逊火烧夷陵,刘备大败,夷陵之战以陆逊的胜利而告终。大致上这便是夷陵之战的全过程。

这场战争有两个话题引发了后人的热烈讨论,一是刘备东征的总兵力究竟是多少,这是不是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刘备为何会兵败夷陵?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分成两篇文章来进行阐述,今天要讲的是第一个问题。

关于夷陵之战中东吴军队的数量,在史料中的记载非常明确。《三国志·陆逊传》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这也就意味着东吴前线的总兵力当在五万多人。

刘备的总兵力是多少呢?史料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记载,这里先列举一下:。首先是《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中的记载:

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帝报曰:“昔隗嚣之弊,祸发栒邑,子阳之禽,变起扞关,将军其亢厉威武,勉蹈奇功,以称吾意。”

其次是《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中的记载: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余人,备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这两个数字对比,刘备兵力的数字相差足足有一倍。那么,哪一条才是真的呢?一时难辨真伪。不过,有一条蜀汉总体人口及兵力的记载可以解答这个疑问。这个记载出自《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蜀记》当中:

(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这个统计数字是蜀汉灭亡时刘禅派尚书郎李虎交给邓艾的士民簿。这个时期的蜀汉与刘备时期相比,有两个巨大的不同之处。首先是刘备时期的蜀汉,南中未附,无法从该地招募兵力;其次是这个数字中有蜀汉全国总兵力的人数:十万二千人。经过数十年发展的蜀汉总兵力尚且如此,刚刚建国的蜀汉总兵力即便超过这个数字,也不可能呈倍数。故此,《三国志·刘晔传》注引《傅子》中的记载并不可靠。

《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中的记载是否准确呢?从记载来看,这个数字是孙权上奏时的原文,而且孙权的这道上奏是为了向曹丕求援,即便数字不尽准确,但也只有扩大而没有故意减少的道理,。

由此可见,当时刘备从益州带来的总兵力应当就是四万多人,即便加上马良在荆州五溪各少数民族中招募的军队,其总和也就是五万多人,与陆逊的兵力相当。故此,夷陵之战并不能称之为以少胜多的战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数学家熊庆来

全文共 959 字

+ 加入清单

快马很常见,但伯乐却不常见。熊庆来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是一匹千里马,也是一匹伯乐。何是我国泛函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主要开拓者,也是我国现代数学研究和高等数学教育的奠基人。他曾参与成立数学系,主持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系和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成长为优秀的数学专家。

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网络图)

杰出的数学家熊庆来

1893年,熊庆来出生于云南弥勒县。成年后,他逐渐意识到科学和民主的重要性,并出国学习各种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他去过欧洲三次,主要是在法国学习和研究,总共超过17年。他第一次去欧洲是在1913年至1920年,他在法国学习了许多本科和硕士学位的数学课程。从1932年到1934年,熊庆来第二次访问欧洲。这一次,他参加了国际数学家大会,了解数学的发展。会上,他对法国著名泛函专家瓦利隆关于波德莱尔亚纯函数方向的报告很感兴趣。熊庆来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后,前往巴黎与瓦利隆一起研究函数值的分布。他引入了类型函数的概念,对无穷阶函数进行了系统而精确的研究,这在当时是很少被研究的,并且发展得很快。

1934年,熊庆来的论文《论无穷级整函数和亚纯函数》发表。结果,他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并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学位的中国人。本文所定义的“无穷阶函数”在国际上被称为“熊的无穷极”,并被载入世界数学史,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领域的地位。

熊庆来邮票(中国集邮热线)

1957年6月,熊庆来回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做研究员,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培养年轻学者。在值分布理论中,他注意到亚纯函数与导数函数的研究相结合,并获得了重要的结果。在正规族理论中,他从相应的基本不等式出发,消除了余数中所谓的原始值,从而建立了相应的正规规则。熊庆来消除原始价值、建立规范规则的方法,一直被中国学者所沿用和发展。

熊庆来:杰出的教育家

熊庆来先后在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清华大学、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教。包括华、钱三强和杨乐在内的许多学生都曾接受过他的教育。熊庆来一生爱才、爱才、育才,深受师生的喜爱。

1969年2月3日,熊庆来逝世。他毕生致力于数学。他不仅有极高的造诣,还培养了华等数学大师。尽管他离开了,人们将永远记得他。

这部作品最初是由“中国科普——科技前沿大师讲座”创作的。重印时请注明出处。

原名:钟延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西域都护府有多少驻军?真实的西域都护府有多少兵力?

全文共 184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西域都护府,相信对历史比较有兴趣的朋友们多少对这个都会知道个一星半点的。关于这件事,很多人都认为是传说,但事实上并不是。1928年,著名史地专家黄文弼在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处(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发现了两处遗址。

据其著作《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的记载,“野云沟村南约半里,有一高阜,面为深沙堆集,上生芦苇,间有红陶片”。

此外,两处遗址上还发掘出一些存贮粮食的陶罐,根据文献和实地考察的辩驳,黄文弼认为很可能是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地,而这些遗物极可能是士卒在此屯守的用物。

当然, 关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域都护府究竟在哪,目前又能保存多少,其实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界都有很大的争论。

毕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沙侵袭,即使遗址尚在,也可能早已埋入风沙之中,或者被盐渍侵蚀了。事实上,即使是明朝修建的很多烽火台都是如此残破,何况两千年前的遗址?

最近,有考古学者宣称很快就能找到并确定西域都护府的遗址,其中称:“现在就差临门一脚了。从种种迹象都可以推断,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地理位置应该就在这里。这一点完全可以认可。只是我们还必须进行考古发掘。只有看到了这个城的真实面貌,我们才能肯定这种判断。”

然而,也有人认为,“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里盐渍很严重,这对有机物,陶器等侵蚀很严重,没有找到指向西域都护府的直接证据。本想通过对烽燧的调查来推断乌垒城的位置,也因为烽燧遗址损毁严重,无法确定它最后的位置。”

那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域都护府究竟在什么地方?其实是很难说的,学界最好不要为了自己的业绩或者当地为了建立旅游点而贸贸然的自说自话,否则很容易成为笑柄。

从历史记载来看,在汉武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后(公元前130年左右),丝绸之路和西域才真正被西汉王朝所重视。

但由于实力和地域的原因,在近半个多世纪后,即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才在西域设立都护府,骑都尉郑吉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驻扎地点为乌垒城。

根据《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下》的记载,“乌垒,户百一十,口千二百,胜兵三百人。城都尉、译长各一人。与都护同治。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

而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记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

也就是说,西域都护府所掌握的兵力仅仅为300人,而西域都护的官职、地位也仅仅与太守(郡太守是两千石)相当,并不显赫。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域都护府很可能只是西汉派出的带护卫队的使馆机构,谈不上真正对西域有实质性的控制。而其能否发挥作用,很大程度又与西汉的强大与否相关。

如《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上》说的,“神爵二年,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

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横穿戈壁沙漠、距离太远的西域都护府几乎不可能得到本土的后援(事实上也没有发生过),因为后勤没有保障这才必须在当地屯田养活自己。

而其职责,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统辖西域诸国之类,其实就实力而言,未免太高看了。

事实上,所谓西域48国也仅仅是一些绿洲城邦的组合,如果只对付其中一两个,3百职业兵士大概也就够了,因为这些绿洲城邦本就是吹弹即破的墙头草,谁强大服谁呗!

据记载,自郑吉为西域都护至西汉末,前后任西域都护者18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10人,除郑吉外,还有韩宣、甘延寿、李崇等,这些人大概就相当于武装大使级别的人物吧。

而从他们的职责看,更多是维护西方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尤其防止他们与北方的匈奴勾结),另外,就是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以保障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贸易利益。

然而,因为缺乏后援的缘故,西域都护府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其实也很难考量。事实上,有些都护非但不能起到安抚西域诸国的作用,反而有被后者所杀的例子。

如汉明帝 (公元74年)时期派陈睦当都护时,第二年就因为焉耆、龟兹叛乱而被杀了、而在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西域都护府干脆就被裁撤了。

此后,因为内乱的缘故,中原王朝再无力西顾,西域也不再受中原牵制,西域都护府也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从这个角度上说,仅凭一个西域都护府就说西汉控制了整个西域及“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说法,至少在西域问题上显然是软绵无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山海关为什么号称天下第一关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是因为山海关距离当时的京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约只有280千米,而且两地之间的地形以利于骑兵冲杀的平原为主。正因为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置,它关乎古代明王朝京师的安全。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山海关逐渐赢得了天下第一关的称号。而天下第一关中所谓的第一,更表明了它扼守辽西走廊,护卫华北平原的重要地理价值。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山海关旅游攻略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山海关又称“榆关”,是明长城的东北端起点,位于秦皇岛市以东北15公里处,有“天下第一关”之美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海关旅游攻略,供大家参考!

山海关美食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区北15公里处,紧靠渤海。山海关的特色小吃驰名中外,饽椤饼、花生糕、回记糕点等小吃遇到了一定要品尝。四条包子因其醇而不厚、肥而不腻,是当地久负盛名。爱吃海鲜及火锅的朋友们山海关浑锅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门票信息

【票价】

联票(含老龙头、孟姜女庙):90.00元

联票(含孟姜女庙、天下第一关古城体验游):90.00元

联票(含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古城体验游):120.00元

联票(含孟姜女庙、孟姜女庙、天下第一关古城体验游):200.00元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

08:30——17:00

门票信息

【门票优惠政策】

1. 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身高1.2——1.4米儿童,门票半价优惠。

2. 60——69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3. 全日制在校大、中、小学学生凭学生证,门票半价优惠。

4. 现役军人、残疾人、残疾军人、离休干部凭有效证件免票。

山海关交通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坐落在渤海北岸,交通十分便利。到达山海关可以选择乘坐飞机、火车、客车或者自驾等多种方式。

秦皇岛机场距离山海关15公里,十分便利。

乘坐火车可以直接到达山海关站,到达景区十分方便。

如果选择乘坐大巴车,也可以直接到达山海关汽车客运站。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交通便利,但是景区内不允许行车。

山海关住宿

山海关的住宿比较成熟,各种档次的宾馆住宿都有,从星级的酒店到普通的宾馆旅馆都有,价格在100-200之间,旅游旺季价格会涨一些,景区的住宿条件很不好,不推荐,很多在山海关旅游的人会选择住在北戴河。

山海关介绍:

山海关景区内名胜古迹荟萃、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和旅游避暑胜地,区内有开发和观赏价值的名胜古迹达90多处,形成了“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天下第一关”、“长寿山”、“燕塞湖”六大风景区。

其中山海关长城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万里长城的东起点老龙头,长城与大海交汇,碧海金沙,天开海岳,气势磅礴,驰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关”雄关高耸,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

角山长城蜿蜒,烽台险峻、风景如画,这里“榆关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莲捧日”及奇妙的“栖贤佛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孟姜女庙,演绎着中国民间传说——姜女寻夫的动人故事,陈运和诗赞“长城靠多少无名氏血汗筑成 专家学者已无从考证 唯独姓名俱有的一代英雄 竟是‘半边天’中的一种光荣”。中国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岗岩石洞——悬阳洞,奇窟异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燕塞湖,美不胜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赤壁之战曹操实际兵力到底有多少?曹操真实兵力揭秘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赤壁之战号称有80万水军,实际上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是绝不可能有这么多兵力的。因为东汉末年整个人口开始直线下滑,曹操所掌管的地方也就只有几百万人,从这里面拿出80万人打仗时绝对不可能的事情。那曹操当时到底有多少兵力参战呢?我们可以大致根据当时的人口做出一个推算,如果曹操真有80万大军那直接平推蜀吴怎样联手都不可能挡得住。

曹操当时所统领的北方人口不到300多万人,去掉一半女性,一半老弱病残,也就七八十万壮劳力。而这些人,曹操不可能全部带上战场,要有驻守各地和平时农业生产。这再减去一半,也就三十来万能去赤壁作战兵力了。但是,真实的兵力更少。军队不是你想要多少人就能养多少兵,因为还要考虑后勤。

其实,主战派的周瑜给孙权分析过曹军的数量,周瑜是这样分析的:曹操说他有水步兵八十万,那肯定是吓唬人的。在我看来,曹操北方军队差不多十五六万,荆州刘琮投降后,差不多有七八万人,那么加起来差不多是二十三万左右。

曹操南下荆州之时,曹操从北方军队当中抽调出了步兵八万余人、骑兵一万余人出征,但是这些被抽调的部队并没有全部参战(因为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行军路线上,上限兵力也只能是五六万,如果超过了,不仅会导致道路拥塞,后勤也无法保障)

再说曹操收编刘表的荆州兵,(演义小说里是号称步兵水军骑兵共十八万余人)其实总数大概也就七八万左右。而且荆州南四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仅仅只是被抚定,曹军并没动用那些地方的部队,仅仅动用了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两万余人。

我们看一场战役,兵力只是一个方面,战术是一个方面。他最终要获取的是政治利益。所以呢,看问题应该是在战略高度。在战役当中的十次胜利,也比不过一次战略的胜利来得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赤壁之战刘备有没有故意隐藏兵力?鲁肃给刘备指了个方向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吴蜀获胜,但是在这之前还是非常惊心动魄的。因为刘备根本不太相信吴国和蜀国联手就能击败曹操,毕竟当时的蜀军还太弱,而吴国兵力也不及魏军。所以刘备非常的惶恐,但是又没办法,按照刘备的性格肯定会给自己留一个后手,如果眼看他们要失败还能马上逃走,以免被全歼。所以刘备在赤壁之战上还是隐藏了部分兵力的,赢了还好说输了可能也就没三分天下了。

刘备在长坂坡地区被曹纯的虎豹骑追上,一场混战过后,不仅两个女儿被俘,部属也被冲散。幸得猛将张飞紧随身旁,虽然暂时摆脱了曹军的追击,但原定的难逃江陵的计划无法实现,只得向汉水方向撤退。在撤退途中,刘备突然遇上了东吴的使者鲁肃,这让刘备的后半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按照《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鲁肃此次来到荆州,目的是“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这也就是说在临行前,鲁肃已经与孙权达成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大政方针,而这也是刘备的唯一出路。

不过,刘备的枭雄之姿在鲁肃面前尽显无遗。《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载,鲁肃在当阳地区遇到刘备后,问及其以后的打算,刘备的回答竟然是“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此语虽然言不由衷,却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刘备对于孙权集团的用意是缺乏了解的,故此以此言搪塞。

好在鲁肃是个实在人,立刻将当前的局势向刘备做了一个介绍,并提出孙刘联盟抗曹的建议。一旁的诸葛亮也是急不可耐,催促刘备立刻派人前往江东与孙权协商,孙刘联盟因此诞生,刘备也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对于曹操的强大军力,刘备是早有领教,心有余悸。对于东吴能否战胜曹操,刘备心里没底。虽说经过诸葛亮、鲁肃等人的努力,孙刘联盟已经形成,但刘备还是心中忐忑。不久后,这种心态在周瑜面前展现无遗。

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江东后,自己也听从了鲁肃的意见,驻军樊口。此时从荆州传来消息,曹操大军已顺江而下。刘备心中恐惧,派出舰船天天在江面上巡逻,唯恐曹军杀到。

一日,江面上出现众多战船,刘备以为是曹操水军,惊恐万状。部下提醒刘备是东吴的战船,刘备还非常疑虑,询问部下是如何区分。部下告诉刘备,从战船的样式上便可看出。这时刘备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派人前去迎接。

船上的东吴将领便是都督周瑜。来到樊口水面,周瑜派人通知刘备,说是自己有军务在身,不便下船,希望刘备能否驾船去往江面会晤。这个合理要求却又让刘备心中不安,对关羽及张飞嘟囔了几句,才不得不驾船前往。

见到周瑜后,刘备也顾不上客套,直截了当问周瑜东吴对抗曹操的军队规模。周瑜回答道:“三万人。”刘备不禁脱口而出:“恨少。”周瑜随即说了一番话,让刘备无地自容:“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一个是豪气万状,一个是心惊胆战,足见两人对即将爆发的赤壁之战的态度和信心。

这次见面也导致了一个结果:以周瑜、程普为首的东吴军队在前线浴血奋战,而刘备则是作壁上观,不愿意消耗自己的军力。故此《江表传》中说“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虽然这个记载被一些研究者认为不实,但从刘备之前的表现来看,倒是非常符合其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赤壁之战刘备一共有多少兵力?2万还是2千说法不

全文共 1419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三国志》当中的记载,吴蜀联军一共有5万兵马,曹操有10万到20万兵马,算是一场实力非常悬殊的战役了。不过刘备在此次战役当中,到底是贡献了多少兵马呢?有的说两万还有说两千的。如果刘备只有两千人的话,估计孙权都懒得拉刘备结盟。当时诸葛亮跟孙权说的数字是,刘备有兵马两万人,所以算孙权才答应结盟。不过就算是这样,吴蜀联军这边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劣势,但最终依靠计谋击败了强大的曹操。

很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较深,觉得是孙刘联盟齐心协力,才得以击败实力强大的曹操,从而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势。然而,根据正史记载却并非如此,以当时孙刘兵力之悬殊,只能形成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而并不能形成联盟关系。

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兵力到底是2万左右,还是2千左右?

关於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兵力多少?很多人都对诸葛亮出使江东时,所说的一番话比较熟悉,诸葛亮对孙权言道:豫州(刘备)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故而,很多人都认定刘备一方有两万余的兵力。

刘表在世之时,荆襄的实力与江东的实力在伯仲之间。而江东在赤壁之时,周瑜请兵五万,而孙权却说道: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可见,以江东的实力,筹备五万的兵力都是有很大难度的。而荆襄的兵力在刘琮、蔡瑁等人的统领之下,整体地投降了曹操。而刘备等抗曹派,原本就不属主流,也是蔡瑁等人重点的防范对象,且屡遭曹军追击,能保有两万余兵力就很值得怀疑。

再根据裴松之引《吴书》注解《三国志》的记载:...(鲁)肃曰:"不然。始与豫州(刘备)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

鲁肃说刘备的兵力不足一校,而一校的兵力通常在数百到两三千左右。

接着看裴松之引《江表传》注解《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即是说:刘备与周瑜会晤,担忧周瑜未必能战胜曹军。故不肯尽力,而将自己有限的兵力布置在东吴军队之后,交由关羽、张飞指挥,以作进退之计。而这里提到的兵力既不是两万也不是一万,而是两千。

而《三国志·先主传》则是如此记载:..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適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

刘备原本就是寄寓在刘表之处,处处受到刘表、蔡瑁等人的提防而未获得信任与重用。而今,刘表已死,刘琮投降,但刘琦尚在,荆襄残余势力没有理由不归刘琦而归刘备。刘备於刘琦来说,终究是外人,未尝不是防范的对象,刘备自身的兵力,应该就是关羽统领的二千多水军。而非诸葛亮所言的“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诸葛亮之所以向孙权含糊其辞,伪称荆襄有两万余的兵力。乃是诸葛亮为促成荆襄与江东的联盟,虚夸己方的实力,以让江东重视己方。再则,过早坦承己方薄弱的家底,也会激发江东对江东的觊觎吞并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张作霖在清军时他的将军是谁?宋庆最后是怎么死的?

全文共 156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的民国时期,奉系军阀的老大张作霖可谓是一个风云人物了。即当过清军,有当过土匪,通俗的讲就是“黑白两道通吃”。在张作霖19所的那年,正好是清朝与日本的甲午战争时期。为了谋求生计,张作霖参加了清军,并且参与到了甲午战争当中。那么此时张作霖的清军将领是谁呢?久经沙场

张作霖最先投靠的清军将领叫宋庆,此人也是进入《清史》人物,而且清史对他的评价很高。宋庆是山东蓬莱人,由于家境贫寒,24岁那年,宋庆投靠淮军在亳州知州宫国勋手下当兵,并参与镇压捻军的战事,由于宋庆不怕死立了功,很快升为参将。

1861年,宋庆又参加了镇压太平军、捻军立下战役,屡立战功,清朝晋升他为记名总兵,并赐予“毅勇巴图鲁”的称号。后来宋庆又协助僧格林沁继续剿灭捻军,转战五省区。1867年,因功赐予黄马褂。1868年,他随李鸿章战于直隶,后被授予湖南提督。

1869年,宋宋又随左宗棠西征,再次立下战功,移授四川提督,赏双眼花翎。1875年,宋庆会办奉天军务,他率军驻防锦州、营口。

1882年,宋庆再次移师旅顺口,他所带的“毅军”实力在清军中还算比较强的一支,但并不是李鸿章的嫡系部队,不过他要听命于北洋大臣。

1890年,宋庆再次加封太子太保,1894年加封尚书。可见宋庆自出道一来,久经沙场,参加了多次战争,也正是在战争中不断立功,才使宋庆从一介小兵干到了尚书一职。败于日军

但宋庆在旅顺口任职时,赶下甲午战争。战争开始后,宋庆奉帮办北洋军务,节制各军,他曾说:“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报国。”宋庆虽有报国之心,但并不是所有清军都有这样决心。

宋庆虽然在甲午之战时有节制各军的权力,但打仗时,日军实力很强,而清军全无战斗力,有的观望,有的逃跑,根本不听从宋庆的指挥,导致九连城、凤凰城失守。后来日军进攻金州、旅顺,当时金旅地区兵力空虚,清朝命令宋庆回援,但宋庆回援金州失败,最后旅顺口失守。

此后,宋庆又与日军打了几仗,但都以失败告终。1895年,田庄台一战中,宋庆又败给日本,致使田庄台失守。随后清朝以“宋庆统军剿寇屡经失利,此次回救田庄台,又未能力扼狂氛,以致营口被袭,田庄台亦复不守”,对宋庆革职留任。

宋庆在日军作战中并没有占到优势,主要原因与宋庆有一定关系,他并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而且清军战斗力低下,日军有先进的战斗方式,这是宋庆没有意识到的事。太平军、捻军好打,日军就没有这样简单了。病逝军中

1898年,清朝解除了宋庆的处分,并保留毅军30营归宋庆管辖,并赐名“武卫左军”,继续驻守旅顺。后来清朝把旅顺借给俄军,宋庆不得不移防山海关,临走时,俄军将领想买他的营帐,被宋庆拒绝,他说了一句很有骨气的话:“吾以故垒获资,是卖国也,吾不为。”于是拆营而走,显然是对清朝租借旅顺的不满。

1900年,宋庆再次帮办北洋军务,并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天津时,他也没有堵住联军进犯。

1902年,宋庆病逝于军中,享年83岁。宋庆虽然一生征战无数,战果并不大。但他却带出了两个民国时期的一风云人物,一个是曹锟,曾在宋庆手下任职。

1890年,曹锟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进入宋庆的毅军当一名哨官。1895年,曹锟又到天津小站投奔袁世凯新组建陆军。

另一名风云人物,就是我们开始所说的张作霖。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张作霖逃难到营口时,生活很艰辛,为了生存,他应募到宋庆毅军中。据资料记载,张作霖曾担任宋庆的卫兵。1895年3月,甲午战争结束后,张作霖离开清军回到家乡,开始自己创业。

宋庆可能想不到,他死后21年后,他的手下曹锟被成为民国第五任大总统。而宋庆死后16年,他的下属张作霖担任东三省巡阅使,并利用日本势力,控制了东三省,成为奉系军阀的首领。

张作霖如果当初不参加清军,可能也不会有后来发迹。正是有清军这个经历,再赶上乱世,张作霖才借机在东北发展了自己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官渡之战曹操袁绍真实兵力介绍 曹操兵力比袁绍少多少?

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最为关键的一战,输了很可能就不会出现后面的三国鼎立局势了。不过也正是依靠这场战役,曹操统一了北方,成为了三国中最强大的一国,只是最令人唏嘘的是等到三国统一已经没他们曹家人什么事了,估计曹操下下面也是气的不行。那在官渡之战上袁绍和曹操双方到底有多少兵力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袁绍军

统帅:袁绍;

谋士:许攸、辛毗、苏由;

前军:前锋将军 颜良、越骑前锋将军 文丑、步兵校尉 马延、越骑别部司马 韩定、豫州牧 刘备、越骑校尉 王摩;

留守:冀州 袁尚、审配,幽州 袁熙,并州 高干、郭援,青州 少量部队(领军不详);

中军:主将 袁绍;其他—幕府长史袁谭、主簿陈琳、中垒监军都督代行军司马 郭图、步兵校尉 高览、越骑校尉韩荀、屯骑校尉张郃、越骑司马韩猛、屯骑司马何茂、射声校尉吕旷、射声司马吕祥;

左武卫营:监军将军淳于琼、步兵校尉睦元进、骑督吕威璜 屯骑校尉 韩莒子、越骑别部司马赵睿;

右武卫营:监军都督 沮授、步兵校尉 蒋奇、长水校尉 荀諶;

后军:总管将军 蒋义渠、步兵校尉 张凯、运输总管 司马兼护军 逢纪、督运校尉 孟岱。

前锋军25000人:其中颜良:一步兵校尉营11000人;文丑:一骑兵校尉营11000人。一骑兵别部(刘备在该部)3000-4000人。

左军25000人:其中一校尉营11000人;二骑兵别部3000-4000人。

右军18000人:其中一校尉营原各11000人,但战役开始时,因故被郭图、审配分去不少。

中军主力43000人:共四个校尉营。

后军与运输部队:未参战。从将领配备,分析兵力约15000人,其中后军步兵一校尉营11000人,督运一校尉营因非作战部队,人数约数千。

袁绍投入官渡之战总兵力:计16万多人,用于进攻官渡的为11-12万人。

对此,《三国志》、《资治通鉴》明确记载,官渡之战袁绍“精兵10万,战马万匹”。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评:“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张璠《汉记》有: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从反面证明袁绍在10万人以上。

曹操军

统帅:曹操;

谋士:郭嘉、荀攸、贾诩、董昭、毛玠;

中军精锐:主将曹操、偏将军徐晃、裨将军 张辽、许褚、关羽 10000余人;

一线其他军队:

白马—东郡太守刘延 1000人、平虏校尉于禁 4000人;

陈留—吾己扬武将军 张绣5000人;

孟津敖仓—建武将军夏侯惇 5000人;

鄄城—振威将军程昱 700人;

后军兼战役预备队:颖川—越骑将军曹仁 5000人;

二线兵团:

厉锋将军曹洪4000人(屯宛,以防荆州刘表);

威武将军蔡阳 5000人(屯叶,以御豫西黄巾刘辟、龚都等);

汝南太守满宠、裨将军李通8000人(防备江东孙策,保证东南安全);

琅琊将相臧霸以徐州精兵8000人进图青州以掩护右侧;

后方勤务:

使讨虏校尉乐进、中郎将李典及步骑10000屯许都。

侍中兼尚书令荀彧留守许都,知后方诸事。

司隶校尉兼督关中监运使司钟繇督运关中粮草。

督运校尉行颍川太守夏侯渊4000人,督运徐、豫、兖州粮草。

典农中郎将领长水校尉事任俊,典造军器及运输。

曹操总兵力为7万人。直接参加官渡战役的军队3万余人。首期白马延津之战前后约为1.9万人,相持阶段陆续投入预备队,计3万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雄关是指嘉峪关还是山海关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雄关是指嘉峪关。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是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

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主要景点有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等。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千米的峡谷地带。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山海关莲花湖公园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莲花公园位于山海关区山海关古城旁,该公园是供广大市民及旅客休闲,娱乐的场所,园内设计了园景、湖泊、长廊、拱桥、绿荫、假山、观景台、健身设施和大屏幕广场投影。

该公园一期工程于1993年完成,占地8.95万平方米,建拱桥4座、曲桥1座、亭廊4处、游船码头1座,已初步具备简易开放条件。由于园内1.3万平方米破损不堪的建筑严重影响了长城、关城景观风貌,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古城整体形象,为促进对古城的保护开发,山海关区决定启动莲花湖公园二期改造工程。

重新规划设计后的莲花湖公园二期工程占地总面积110多亩,其中绿地面积63.3亩,建成后公园绿地率达80%。二期工程取法自然,融入了新的人文理念。在继续保持公园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注重追求变化的动态空间。在完善其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大众的通俗化需求。公园北侧的莲花湖广场开放、宽阔的空间,更加凸现了长城、关城城墙和城楼的雄姿。公园内的小品充分体现了山海关古城的文化内涵,可以使游客更好地领略古城的文化韵味和生态气息。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水关街23号(近火车站)

乘车线路:秦皇岛市内可乘25、专2路等公交山海关火车站下车;或乘13、33路公交车天下第一关景区下车即到

自驾线路:上京沈高速公路在秦皇岛东出口下高速公路,出了高速路往前开顺着马路就到国道了,然后往左拐东西走向的国道,往左是去山海关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