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崇祯为何在树上吊死(优秀2篇)

浏览

1477

文章

2

篇1:吊死崇祯的那棵树,现在怎么样了?

全文共 1307 字

+ 加入清单

崇祯帝在明朝即将覆灭的前夕,在煤山自缢身亡,选了一棵树吊死,这一历史后世人说起来也是万分无奈了。明朝从朱元璋到崇祯,经历了非常多的事情,有无数人在此期间有过辉煌,有过落魄,还有过无奈,而最终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也是让人感慨万千。不过,一棵树的寿命是会比较长的,而距离明朝灭亡也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那么那棵树现在又怎么样了呢?

现在这棵“歪脖子树”已经不是崇祯帝上吊的那棵树了,崇祯帝上吊的那棵驼背老槐树活了300多年,顺治帝入关后还把这棵树定为“罪树”,这棵无辜的歪脖子树背上了一口黑锅,而且一背就是背了三百多年。

背了三百多年黑锅的歪脖子树在上世纪60年代被砍了,这也算是一种解脱吧!

现在崇祯帝上吊自杀的地方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很多人到这里来凭吊明思宗,在这里有“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石碑之后便是一棵歪脖子树,这棵歪脖子树是后来移栽的,虽然是移栽的,但是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1627年9月19日明熹宗驾崩,天启皇帝没有留下子嗣,朱由检于10月继承皇位,成为大明帝国的新主人,这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处在风雨中了,摇摇欲坠。面对这个局面,崇祯帝想挽救,他一上台先把阉党铲除,然后开始自己的表演,他想把快要坠下悬崖的大明王朝拉上平地,但是事与愿违,大明王朝在他手中越来越往悬崖走。

1643年正月本是处在过年的氛围中,但是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这是最黑暗的开始,李自成、张自忠在湖北等地攻城拔寨,而明朝大将军左良玉逃到了安徽的池州,此时明朝的军队已经打不赢李自成、张献忠等部了。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随后北上,三月一日,大同总兵姜瓖率军投降,李自成兵锋直指北京。

面对这个情况,崇祯帝急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三月六日宣府被李自成攻破,李自成军队开始包围北京。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部正式围攻北京城,城内的大臣大多都悄悄地与李自成取得联系,准备迎接新王朝了。

十八日崇祯帝登上煤山,看到北京城周围烽火连天,哀声长叹:“苦我民尔!”随后回到宫内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交待好。

儿子交待好后,开始处理后宫以及女儿的事,他命周皇后自缢,周皇后解衣自缢后,崇祯帝转身叫袁贵妃随皇后去。

袁贵妃自杀后崇祯又把长平公主、昭仁公主叫来,然后用剑将两人砍死,昭仁公主才6岁,长平公主也才15岁,帝王家苦啊!崇祯帝此时就像杀人入魔一样,在宫内砍杀了多名妃嫔,最后命人去叫张皇后自杀。

三月十九日,崇祯帝带着太监往东华门冲,但是被乱箭射回,然后又跑到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不给崇祯帝开门,崇祯帝只好转向安定门,安定门的守军早就跑了,大门紧锁着,太监们打不开,无奈的崇祯帝回到皇宫召集群臣前来开会,鸣钟半天没有一人而来,崇祯帝大呼:“群臣误朕也。”

李自成部此时已经攻入紫禁城,崇祯帝跑到煤山上,选了一棵歪脖子树上吊自缢,他身旁此时只有王承恩一人,崇祯帝在自己的蓝色袍服上书写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三月二十一日崇祯帝的尸体被大顺军发现,大顺军将其移到宫外,当地的老百姓将其葬入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其葬于思陵。

现在明思宗自缢处已经是一个著名景点了,一些人前往此处凭吊明思宗,感叹他这悲悯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崇祯为何吊死煤山也不南迁 其实他不是不想 而是有很大难处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涉及当时政治局势、崇祯个人因素等原因。1644年,崇祯帝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大明王朝岌岌可危。那一年,大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天下局势发生了巨变。李自成率军东征,攻破北京,崇祯帝绝望自尽。大顺军接着东进,却在与吴三桂、清军的战斗中溃败。清军入关,迅速占领北京,中原陷入动荡。这一连串的事件被称为“甲申国难”或“甲申天变”,即清军入侵的标志。

崇祯统治时,明朝实行两京制,除北京外,南京同样是都城,拥有完善的宫殿和中央机构。南迁或许是一种合理选择,但背后却有复杂因素。当时南方相对安稳,敌人较少,然而崇祯面临客观和主观难题。

一、客观因素涉及当时政治局势

崇祯欲南迁,需皇帝支持和强大大臣领导,但明朝内忠臣良将已大多丧命。这些人在多年战争中因种种原因相继阵亡,导致明朝缺乏有能力和责任心的领导层。朝野上下沉浸于混日子和相互指责,愿意为国尽忠的人愈发稀少。

陈新甲成为另一重要角色,他被崇祯秘密派遣与清军议和。然而,由于处理情报不慎,此事泄露,导致舆论哗然。崇祯为自身名誉和责任撇清关系,将责任推给陈新甲,并导致其被处决。这件事影响深远,让人们看到崇祯的背信弃义,难以信服他的领导。

明朝精锐军队几经折腾,已几近耗尽,无法组成强大护卫队伍。加之南迁涉及大量物资运输和百姓迁徙,财政吃紧,更难以承受巨大花费。此外,中原动荡,地主豪强自保结寨,山贼、水贼等绿林好汉横行,南迁道路危险重重。

二、崇祯个人因素也不容忽视

他渴望维护自尊面子,不愿放弃北京,也害怕南迁后的失败。他或许回想起历史上的类似局面,如宋朝南渡后南宋覆灭的命运,或金朝遭遇蒙古的绝望。他想打一场漂亮的北京保卫战,或许能力有限,但他有铁腕精神,不想成为历史的失败者。

然而,崇祯未能想到,北京城在短时间内被攻陷,朝廷重臣的背叛令他无路可逃。崇祯的南迁想法最终未能实现,他被迫自尽,中国历史进入“甲申国难”时期。

尽管南迁面临诸多难题,但如果崇祯敢于果断南迁,或者将太子镇守南京,局势未必会比南明更糟。尽管当时的困境,明朝仍掌握南京、北京等大部分地区,南迁至少能够在南方维持一段时间的统治。然而,崇祯未能下决心,最终导致明朝的覆灭。

崇祯面临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未能实现南迁,中国历史因此进入新的篇章。回首历史,我们不仅能看到政治权谋的变幻,更能深刻体会领导者的选择和困境,这些选择或深刻影响了国家走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