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希特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汇总20篇】

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那么希特勒为什么杀犹太人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希特勒杀犹太人的原因,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浏览

632

文章

80

篇1:戈林到底有什么能力?为何会被指定为希特勒的接班人?

全文共 190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戈林,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不会很陌生了,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一位非常重要的高层。在二战时期,可以说戈林是最“招黑”的德军将领了,而且没有之一。人们将戈林视为大腹便便、言语粗鲁、大大咧咧、憨头呆脑,靠着一路钻营起家的投机分子。包括戈林的职业生涯,也成了大伙找乐子的热点:愚蠢自大,祸害了整个帝国空军;只会挺着大肚子吹捧元首,捞取政治资本。在他身上找几个闪光点,简直太难了。

戈林真是那么一无是处吗?要知道他可是二战德军唯一的帝国元帅,在1939年甚至被希特勒指定为“第三帝国”接班人

抛开负面因素,单从用人上,希特勒眼光极其精到,二战德军将星云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等都是一时名将。能将“饭桶级”的戈林委以重任,难道是元首看走了眼?

答案是否定的,戈林的优点跟缺点相比,同样很突出,能长期在人才济济的帝国系统身居高位,没两把刷子肯定坐不稳。

年轻时代的戈林,不仅是拥有绝世容颜的偶像级帅哥,还是一位英勇的战斗英雄。他的标志性肥胖臃肿的身材,也是因战斗中负伤长期依赖吗啡止痛所致。

其父曾任德国驻海地总督,但因维护殖民地有色人种,被迫提前退休,全家住在戈林教父爱普斯坦提供的居所中。

爱普斯坦具有一半犹太人血统,戈林对教父的感情甚至好于生父,以至在作文中对其大加赞美。这触犯了当时歧视犹太人的传统,被学校严厉处罚。该段经历给他一生蒙上阴影:“当听到文化这个词,我就忍不住掏枪”。

进入空军后的戈林如鱼得水,一战中创造击落敌机22架的光辉战绩,也因此获得德皇亲颁最高等级勋章。无论是飞行技术还是战斗意志,都是德飞行员中最顶尖的,绰号“铁人”。

一战末期,戈林被任命为王牌“里希特霍芬”飞行联队长。在德空军飞行员队伍中,戈林战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他很快通过出色指挥才能赢得了全体队员的信赖。

然而随着战局不断恶化,德国投降,联队也被迫解散。在告别典礼上,戈林发表了一番热血激昂的演说,并与队友们挥泪而别。里希特霍芬飞行联队,也成了戈林最美好的回忆。每一位队友都被深烙心中从未遗忘,1943年在残害犹太人高峰期,甚至施以援手解救出被关押的前犹太队员,可见他是个重情之人。

如果就此打住,戈林会以英雄的名号载入史册,然而与希特勒的相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厉压榨,给纳粹党崛起造就了肥沃土壤。通过打手组织冲锋队,希特勒除掉一个个对手,逐渐窃取领导权。在戈林领导下,冲锋队急速扩张到44万人,达到正规军数量的四倍。

作为与希特勒并肩作战的元老级人物,戈林被视为“最亲密战友”。然而奠定其地位的,绝非局限于冲锋队时期的打砸抢和他的老资历。

他被任用于多个重要职能部门,简直成了希特勒最信任的“万金油”式人才。

1933年,戈林被任命为普鲁士邦总理,在此期间一手创建1A课秘密警察机构,后发展为盖世太保。在希姆莱接管前,戈林是掌管全德秘密警察的大头领。

1936年希特勒拟订“四年计划”,意图使德国经济在四年内,达到支持战争的水平,这一重任也被交给戈林。

在他积极运作下,德国转入战时经济体制,一切经济活动围绕战争展开。别国生产民生用品,德国制造飞机大炮,因此在二战初期,经过充分准备的德国军力,显得一骑绝尘,将别国远远抛在后面。

戈林任职涉及党政军各领域,如此重用必有其过人之处,否则很难博取对下属要求甚高的元首青睐。

高处不胜寒,执掌大权的戈林遇到诸多挑战,而他亦使用高超的手腕,多次击败竞争对手。

时任国防部长的布隆堡,不幸成了戈林的猎物,对这个职位他眼馋已久。布隆堡是位年过六旬的单身,迷上了自己年轻漂亮的女秘书,这让戈林发现了机会。

因女秘书一直受到其他男士的仰慕追求,这令布隆堡很苦恼,于是仗义的戈林将追求者发配到遥远的南美,玉成老部长的美事,还当上了证婚人。

不久,有人秘密举报布隆堡夫人生活作风问题,随后在警察局查到不良记录。此事曝光后一片大哗,这对保守而严谨的德国军界简直就是天大的耻辱,布隆堡部长无奈辞职。

随后戈林施展类似手段,爆出另一重磅,陆军部长喜好男风,这让陆军部长也出了局。连续搞垮两位对手的戈林以为胜券在握,结果希特勒干脆利落地拒绝了他的请求,自任德军总司令。

身为空军司令的戈林,在管理上也颇有一套。他把大部分事务交给参谋长处理,自己则集中精力争取空军预算,他曾很得意地说道:

元首对于我们如此节约而感到意外,他以为我会要得更多,总之钱不是问题。

看,戈林元帅抓重点的能力就是这么强,除了搞钱,其他的事情别找我。

虽然飞行员出身的戈林,不重视雷达、不重视地勤,甚至在敦刻尔克因为过于自大向元首承诺“靠空军就能解决问题”,以至让30多万英法军队逃之夭夭。然而戈林仍然是德国有史以来军衔最高的人,他绝非表象上那般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蒙古人征服莫斯科是怎么做到的?为何希特勒跟拿破仑不行?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在军事历史当中,莫斯科的存在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巨坑,不论是实力多么强劲的军队来攻打莫斯科,最终都是会落到个惨败的下场。在历史上诸多兵败莫斯科的案例当中,最为著名的就要属拿破仑希特勒了,他们麾下的军队在当年那个时代绝对是称得上无出其右,但灰飞烟灭的结局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莫斯科是不是真的不可征服?不过我们把目光再往前推一点就会发现,蒙古人也曾经将兵锋直指过这里,不过他们成功了。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面积约2560平方公里,比起北京1.68万平方公里,还是小了点。但莫斯科常住人口约1230万,占到俄罗斯总人口1.46亿的约8.42%。我们北京虽然也是大都市,但占全国人口只有约1.55%。莫斯科在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分量,大概相当于我们北上广深的总和。总体上俄罗斯比中国人口密度小多了,但是莫斯科却非常拥挤,这个一个人口分布不均,高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国家。

蒙古人之所以会与后来两位有所不同,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区别还是时代。如果回到蒙古帝国向东欧扩张的年代,我们会发现此时根本没有统一的俄罗斯,相反整个东欧平原上大大小小分布着无数个斯拉夫公国。这些宛如部落一般零散的公国基本上就是一盘散沙,而莫斯科公国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因此蒙古人在宣扬武力的过程中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有组织的抵抗。

时间跳转到19世纪和20世纪,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拿破仑时代的沙俄和希特勒时代的苏联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这一时期的俄罗斯人不仅有着恐怖的人口基数,民族意识和组织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因此拿破仑和希特勒遇到的俄国与蒙古人遭遇的俄国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不客气地说,在欧洲有“野蛮人”之称的蒙古人在面对莫斯科公国的时候要比他们的对手“文明”得多,起码在军事技术方面是这样。

与拿破仑时代莫斯科坚固的城墙和希特勒时代的地雷阵、铁丝网相比,蒙古时代的莫斯科城防只能用“简陋”来形容。当时偌大的莫斯科城市基本没有像样的工事体系,城墙也只比栅栏好一点,而这在蒙古人的抛石器面前基本没有抵抗能力。再者就是后勤的区别,拿破仑和希特勒已经进化到热兵器时代,弹药、粮食、油料等物资需要依靠长长的后勤队伍来保障,任何一个作战链条的失误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而蒙古人基本没有类似的烦恼,而且出于游牧民族的天性,他们的后勤保障极为简单有效。在各种记载当中,我们基本找不到有关蒙古后勤部队的记录,因为他们的单兵所需几乎完全依靠个人携带。一般情况下,每个蒙古士兵都配备两到三匹马,这样的运力足够保证作战和运输使用。而且在军粮的制作上,蒙古人也有自己的独创性,您肯定听说过“牛肉干”这个词。

没错就是牛肉干,蒙古士兵把风干的肉放在马背上,这样既便于保存,食用起来也方便。饿了吃肉干,渴了喝马奶,如果行军需要,屁股长在马背上都没有问题。拥有这样的军事代差,拔都的军队就是不想打胜仗估计都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希特勒如果看到今天的德国,他会做什么感想?

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希特勒这个人也是有着非常传奇的一生啊,但是这些也都不是什么事情,因为再传奇他也是成了历史人物了,最近小编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有的人说,如果希特勒有幸看到今天德国那么他会做什么样的感想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揭秘讨论讨论看看!

经济

在经济方面,我认为希特勒会满意当前德国的经济。

德国是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盈余可达3100亿美元。德国是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即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多的福利制度。希特勒提倡“国家社会主义”,即通过建立民族主义重新定义社会主义来取代社会主义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这是一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可以说,国家社会主义有点类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他可能会满意德国当前的经济状况。

在希特勒任职时代,他承诺会降低国家的失业率,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德国,大概会比较满意:现在德国的失业率在4%左右,虽然略高于美国。因为由于通货膨胀和其他经济困难,希特勒任职期间的失业率很高。事实上,纳粹党取得政权是经济状况糟糕的主要原因。

交通

希特勒会为德国目前的交通系统感到满意。

希特勒很重视公共交通建设,当时他大力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如今,高速公路在德国仍然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德国的高速公路系统的长度排名世界第三,并且公路上保持清洁和维护良好。除了高速公路,德国国家自己也有很好的公共交通工具:城际特快列车已覆盖德国大部分地区,地铁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能源

在可再生能源和保护环境方面,希特勒也会比较满意。

在某些方面,希特勒有点“革命性”,因为他想为国家发展“自由能源”。可再生能源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方面至关重要。德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发电总发电量约为34%。

然而,希特勒可能并不喜欢他们是欧盟的一员。因为他非常反对欧盟的一些行为,如全球化和支持国际银行。他只想要一个单独的强大的国家,而身处欧盟当中,却要使用同一种货币与一些小国家合作。

军队

希特勒肯定不会满意现在的德国军队。

在希特勒的时代的鼎盛时期,军队有强大的经济支撑着,军队人数有350万人,拥有成千上万的飞机、坦克、大炮。然而,目前的德国军队被称为国防军,只有17700人,资金紧张,缺乏军事预算(占1.2%GDP)。德国军队是欧盟第二大军队,仅次于法国。但事实上,相比于美国和俄罗斯等,法国和德国的军队实力还是不能与之相比的。

性别平等

希特勒提倡性别分工,即男人在外工作,女人做家务、带孩子。然而纳粹主义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一些改变了,因为他们相信妇女是有权利的,但以不同的方式。现在,德国在促进男女平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改革了。欧盟和德国已经通过了许多法案,让妇女也参与到在外劳动中。希特勒可能不会满意。当然,他的观点可能是旧时代的产物。

移民

现在,德国是第二大移民国家,仅次于美国。德国接受各个国家的移民,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背景。

正如我们所知,德国决定接受叙利亚难民,并向他们提供各种福利。注:就我个人而言,我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想谈论难民话题。有些人认为默克尔这样做是因为德国人仍然对大屠杀感到愧疚。尽管如此,很显然,如果德国为各种外国人敞开大门,希特勒绝对会感到十分愤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书评 《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内容简介

全文共 2558 字

+ 加入清单

1924年希特勒35岁,那时他还不是德国元首,但他的思想却在这一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希特勒第一次认为自己是全人类的救世主。《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就从希特勒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年作为切入点,分析他当时究竟做了什么,导致思想上竟然会冒出这样的想法,以至于最后做出让全人类都无法饶恕的罪行。这次先为大家准备了两则书评,可以了解下这本书到底是有哪些可读性。

《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书评一:

二战史,中国对于德国的关注度远远不如对待日本。这本书可以管中窥豹地领略二战核心发源地的秘密。德国本来是个盛产哲学家的国度,哲学是思辨的,然而这个国度却在一个外国士兵的带领下,差点灭绝一个种族。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本书以希特勒的发迹,稍微勾描了一下当时的德国社会氛围,一战失败后的社会,充斥着经济萧条、外交软弱、内部矛盾重重。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就不得不从欧洲的历史讲起。

欧洲一战前的状态,跟古日耳曼民族的扩张有很大关系。这个民族,原本是罗马帝国边界的游牧蛮族,没有统一的悠久文明和帝国。为了与罗马帝国争夺生存空间,其各个部族向各个方向吞噬罗马帝国的疆域。其中,法兰克部族向西驱逐了罗马人占据了原本是高卢人故乡的高卢,在其他部族攻陷了罗马城之后,法兰克人最先建立了统一的帝国,疆域包括现代的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和意大利北部。这个帝国因儿子们的争斗分为了三个部分,大致以现代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北部这样的边境区分。其后多年,现代德国奥地利的地盘上一直是多个小部族割据状态,这些小部族的头领为选帝侯,他们轮流选举出一个德意志皇帝,德皇领地是奥地利。这种情况,直到北边的普鲁士崛起,统一了北部部族,并打败奥地利,分家。

作为欧洲最大的帝国,当然不想看到旁边统一崛起一个大国,于是法兰西帝国与普鲁士进行了多年攻伐。自拿破仑后,普鲁士欧洲武功第一的位置逐渐不保,法兰西重新占据欧洲老大位置。普鲁士原本是靠着武功卓绝当上德意志老大,铁和血便成了这个地方的信条。而法兰西和英格兰、西班牙这些国家,由于统一较早(德国、意大利的现代国家仅在200年前建立),占据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并把控海洋。德意志在统一强国后,要生存要发展,与意大利等后起之秀要跟老牌帝国们重新划分利益蛋糕。这是一战的大背景。

一战,德国战败,并被列强们侵占利益,不仅要赔款,还要缩减军队规模。本来德国延续普鲁士传统是贵族当军官,这样一来,大量的贵族如何生存成了问题,普通民众的生活更是潦倒不堪。通货膨胀形势严峻,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又没有时间解决经济问题。这使得德国社会普遍相信自己的国家是被欺负了,这么牛哄哄的一个国度衰落了,精英和民众一致需要一个强人带领,求生存、求扩张,实现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复兴。于是,生存压过了理性,情绪代替了思辨。善于演讲的希特勒粉墨登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众们有很多人信服希特勒的理念,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犹太人的问题,是老大帝国们的问题。于是他们围拢在希特勒身旁。即使希特勒因为冒进,在啤酒馆暴动时被当时仍然掌握资源的社会精英所镇压,法院仍然没有将其一禁到底,而是仅仅不到一年就将其释放。希特勒靠着社会部分名流的赏识和资助,靠着出版自己的书籍,获取了领导纳粹党的资金。从此,由希特勒独裁的纳粹党步步前进,获得政权后拉开了二战的帷幕。

纵观整个德国历史,它就是一部铁血史,它相信生存的唯一办法是扩张,是进攻。所以它消灭了罗马,自己的部族之间征战不休,最正统的日耳曼领地上滋生的普鲁士也是一路铁血成长起来,取代核心领地奥地利的大哥位置,随后挑起一战、二战。

诚然,在世界还没有被人类完全占据的情况下,扩张是发展的直觉做法。然而,如果别人已经占据,再要扩张,就是不可避免的战争。如果技术超越其他所有国家,它的扩张就会比较顺利,类似西班牙、英格兰先后建立日不落帝国。但如果技术不那么超群,迎来的就是德国的下场。

所以,要么扩张要么灭亡吗?不是的。发展技术,进行贸易,一样可以生存下去。中国若干朝代,统一之后也没有对外有多少扩张,一样生存。

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跟世界其他民族一起,发展技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创造更好的产品,把全球整个利益蛋糕做大。如果自己技术不行,检讨自己,消灭压制创新的制度,建立促进技术发展的制度,而不是去偷别人的技术,抢别人的蛋糕,并美其名曰爱国、生存,这是避免重蹈德国覆辙的出路。所有被爱国情绪裹挟的民众,一旦有人煽风点火,就容易成为战争机器的催化剂和螺丝钉。最终的苦果,终究还是要民众自己来承受。即便这个人的名字不是希特勒,在没有思辨的国度,一样会有另一个人来代替他完成这条路。

作者:Adrian(来自豆瓣)

《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书评二:

在看1924之前,对希特勒这个人物知之甚少。但他始终让我很感兴趣,作为一个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人,他从一个一战老兵蜕化成纳粹党的领袖。不禁让我思索为什么他可以做到?

1924书中着重强调了他的几个侧面:擅于演讲;近乎狂热的执着;广泛阅读;受女性喜爱...

他擅于演讲,鼓吹反马克思主义,反犹太人;他狂热的追求推翻现有魏玛共和国,否认其存在的合法性,在啤酒馆进行没有周密规划的暴动;他广泛阅读,在狱中著成《我的奋斗》,但他读过的每一本书,每一句话不过是为他早已形成的观点找理由、找依据,而在这过程中他不惜曲解原文,篡改事实;他狂热的追求国家社会主义,主张日耳曼民族的纯洁,唾弃犹太人并主张清除其种族;他鼓吹自己是哲学家,但其思想从是非上来说是险恶的,从深度上来说是肤浅的。

希特勒并不是神人,他的成功在于他的所思所想迎合了当时的德国民众对于建立一个强大民族的愿望,一个希望一洗一战之耻的愿望,一个使德国重新富强的愿望。而希特勒作为一个优秀的演讲家,一个精明的政客,通过演讲使人们认为他可以做到这一点。

希特勒个人的能力与闪光点必然是存在的,否则他便不可能左派的众多党派中领导纳粹脱颖而出,但他并非神人,有自己的短板,也是在早期暴动失败的基础上方才选择通过政治途径获得统治,他的思想也是一步步的才建立”完善”。

在当时能有这样的一位人物,他能有这样极端的思想,这样极端的思想能够得到支持,最终的动力还是来源于德国民众的意志,是他们成就了“希特勒”。

作者:熹微(来自豆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都不是纳粹党成员,他们为何要听命于希特勒?

全文共 2117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二战时期最杰出的三位将领,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相信只要了解过他们三位的人都会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三位将领全部都不是纳粹成员。那么既然他们都不是纳粹党成员,为何还要听命希特勒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大家得明确一点,希特勒是通过魏玛共和国政府时代积累起的群众基础,在1933年,通过自下而上的选举,拿到了最多选票,依据德国宪法规定,正式上台组阁的。所以,纳粹党与希特勒的理论和行径再丑恶,那也是民选的执政党,合法的国家元首。

再看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斯坦因,他们是职业军人,军人的本职工作就是服从国家命令,效忠政府,况且,希特勒这套政府班子还是民选出来的,合法上台执政。

所以,出于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考虑,一个一战的下士,带着一群一战的军官发动了二战,而且,多数军官都坚定的效忠着这位下士,也不是特别让人意外。

即使有冯·施陶芬贝格团队的“女武神计划——720事件”刺杀希特勒,但并不代表主流认知。在二战的最后时刻,甚至一些国防军德国高层(注意,非党卫军)和其家人选择自杀给元首和第三帝国”殉葬“。比如,陆军元帅莫德尔、陆军参谋长克莱勃斯等等。还有,希特勒复兴国家虽然采用了“杀鸡取卵”的方式,但不得不承认,效果出奇的好。

魏玛时期的德国,经济几近崩溃,三分之一的失业率(还不包括妇女),马克贬值的如同卫生纸。后来的风云人物,纳粹二把手——戈培尔,响当当的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历,费大劲,托关系找熟人才搞到了一份银行出纳的工作........

而纳粹上台没几年,就业率竟然达到了接近100%(当然,还是不包括妇女),老百姓生活水平领先欧洲,一副蒸蒸日上的景象。

经济和民生的改善还带动了国际地位的提升,几乎所有的日耳曼人都沉醉在了“德意志帝国”崛起的荣耀下。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更是神一样的存在。

早年的一战,对德国的身心那是巨大打击。战败的德国犹如砧板上的鱼肉,被割的四分五裂。刚复国的波兰还趁火打劫,强行割了德国一条狭长的领土—但泽走廊和但泽自由港,这使得德国被一分为两半,中间没有任何的相连之地。

纳粹政府也在不断的放大、煽动仇恨——英法迟早要对德国动手;波兰霸占的波德走廊,践踏了德意志神圣的领土;捷克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被斯拉夫人践踏....等等。

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斯坦因这些将领,他们本身就经历过一战战败的耻辱。此时,元首给了他们一血旧耻的机会,提供了个大舞台,那可不是得抓紧了机会表现。

因此,希特勒通过一系经济改革、开疆拓土的军事手段,短时间就取得了神迹一般的成果,使得希特勒在德国军队中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威信。所以,此时,德国军中的一大批优秀军事将领都视希特勒为德国的救世主。加上希特勒个人魅力和宣传术,国防军也开始大搞各种发誓效忠希特勒的仪式,这种氛围下,效忠元首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类似于本能的认知。

此外,还有个客观原因。纳粹党的反人道罪行(虐待战俘、屠杀无辜平民、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的种族灭绝等等)主要是党卫军实施的。

而且,整个战争当中,针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的大屠杀是严格保密的,甚至大部分德国国防军都不知道所谓的“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是什么。

集中营的内幕也是德国战败后才被公开的,大部分德军和老百姓之前完全被纳粹政府蒙蔽,并不知道世界上有如此的存在。

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也证实了,这些国防军高层,虽然对一些反人类罪行影影绰绰的有所耳闻,但手段之残忍,数目之庞大也是他们所料未及的。这些丑恶面他们没有真正接触到,所以一直保持着职业军人的操守,效忠着自己的誓言。

最后,举两个例子。

隆美尔的多个下属卷入了“720”刺杀希特勒事件,由此,隆美尔被怀疑是同党。

1944年10月14日,隆美尔被登门到访的“元首特使”(盖世太保)告知,只要他按组织要求自杀,就不动他的亲属和他的幕僚,会被宣布死于重伤引发的疾病,还有体面的国葬,妻儿享受烈士家属待遇时,一下子就从了。

隆美尔在赴死前对自己的儿子说,“元首能够让我选择自杀已经是十分体面的了”,貌似还心存感激。

坦然赴死,也可以看作是下属隆美尔,最后一次执行领导希特勒的命令,拿生命在做最后的效忠。

还有,希特勒自杀前指定的接班人,国防军海军元帅邓尼茨。在接了希特勒两个多礼拜的班,处理好投降的烂摊子之后,马上被逮捕,送上了纽伦堡审判席,判了十年监禁。

而且,不同于大多数提前释放的德国高层(比如,古德里安就判了三年,还提前放了),邓尼茨扎扎实实的服满了10年,半天都没少关,直到1956年才给放出来。

此时,连“马尔梅迪惨案”的指挥官,因为屠杀战俘,犯了“反人道罪“的而被判终身监禁的约阿希姆·派普都被提前释放了。

邓尼茨之所以被”特殊照顾“,除了狼群战术中各色U-Boot击毁了盟军大小3500艘舰船这类罪证外,据说,还跟他老人家的一些言论有关。

与施佩尔等人祥林嫂般的高呼悔恨不同,邓尼茨多种场合表示,并不后悔自己的作为,对国家忠诚,没有错,自己作为军人,就应该在战争中对工作,对国家领袖尽心尽力。

结果,这言论一出来,就被直接定义成了“危险人物”。实际上,无论是在监禁中,还是回家后,这个所谓的“危险人物”丝毫没有表现出危险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希特勒最害怕的人是谁?握个手连头都不敢抬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要是谈起近代历史上最大的战争狂人,估计希特勒的名字绝对是名列榜首的。这个极端种族主义者政客策划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门针对犹太人展开了大清洗,为此带给世界人民极大的痛苦和磨难。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战争狂人也是有着非常害怕的人的。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希特勒最害怕的几个人。

第三名:美国总统罗斯福

要说二战盟军三巨头中,希特勒最害怕谁?估计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会是希特勒最害怕的一个人。大家都知道,在二战初期,希特勒凭借着德军的强大实力,横扫了大半个欧洲。不管是英国的战时首相丘吉尔,还是苏联的铁血领袖斯大林,希特勒似乎对他们都算是中规中矩。但是唯独对美国,希特勒是恐惧的。

据说在日本于1941年偷袭美国珍珠港后,希特勒曾破口大骂日本天皇裕仁是“一头愚蠢的猪”。因为他深知,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一旦参加了二战,对德国的战局来说将会是灭顶之灾。之后二战的发展和结局也证实了希特勒的恐惧不无道理。

第二名: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

兴登堡在一战时期就是德国的元帅,而当时希特勒不过是一个传令兵。一战结束后,兴登堡做了德国的总统,而此时的希特勒却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晚辈。后来希特勒通过他“坑蒙拐骗”的特长,在德国议会窃取了极大的权力,但就算这样,那时的他也不敢太过嚣张。原因很简单,因为还有兴登堡在压制他。

据说,一生狂傲的希特勒在和兴登堡握手的时候连头都不敢抬起来!可见希特勒是多么畏惧兴登堡。不过不幸的是,兴登堡于1934年去世。此后希特勒就开始了他罪恶滔天的战争准备,最终二战爆发。

第一名:德皇威廉二世

在一战结束前,德国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和其他君主制国家一样,皇帝就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如果说希特勒和兴登堡握手的时候连头都不敢抬起来,那么希特勒对德皇威廉二世则是连见都不敢见。

1859年1月27日,德皇威廉二世出生于柏林,他是威廉一世的长孙,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公主的长子。当时的德国普遍崇尚武力,军人对皇帝更是言听计从。一战中德国落败,迫于压力,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并远走荷兰。当希特勒在德国崛起的时候,最害怕听到已经退位的威廉二世的反对声音。为此他不惜派自己的心腹到荷兰,想通过金钱贿赂的方式让威廉保持沉默。

二战爆发后,德国军队入侵了荷兰。面对曾经的皇帝,德军中的很多元帅级军官都对其表示了礼遇,甚至专门派了卫队驻扎在威廉二世的住所附近。当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后,据说勃然大怒,但是面对国防军的军官,他也无可奈何。由此可见希特勒是多么害怕这个曾经的德国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希特勒的早年生活是怎样的?希特勒的早年生活有多惨?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不过希特勒的一生却非常值得后世去研究的,因为希特勒的出生不是什么贵族,仅仅只是个小官僚家庭。而且希特勒的早年生活是非常悲惨的,跟我国历史上明朝开朝皇帝朱元璋非常的类似,可能比朱元璋还要惨上几分。那么希特勒早年都做过哪些事?他又是如何从乞丐,成为帝国元首的呢?

应该说希特勒出身还是不错的,他的父亲奥地利海关的一名下级官员,即使在父亲病死后,希特勒依然能够得到生活补贴。年轻时的希特勒非常喜欢艺术,他的理想并不是什么,成为帝国元首,而是想做一名画家。1907年,怀揣梦想的希特勒,来到艺术之都维也纳,但他先后两次被维也纳美术学院所拒绝。

落榜之后的希特勒依然沉湎于艺术,他去看歌剧,听音乐会,但欣赏艺术是需要花钱的,希特勒那微不足道的津贴,很快被他花光,即使他省吃俭用,也不不得开始过上流浪的生活。当他饿着肚子走在维也纳街头,望着那些灯火辉煌的大楼,年轻的希特勒变得越来越叛逆,在他看来,正是那些犹太人挤压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由于没钱,希特勒只好搬出住所,他身无分文,晚上睡在公园里或是门廊下,有一段时间,维也纳多次降雨,希特勒只得把他的“家”搬到拱桥下面。刚到深秋,希特勒早已经把衣裳变卖干净,连唯一一件御寒的黑大衣也卖了。在维也纳的风雪中,希特勒走了两个小时,才到达难民收容所。

希特勒想到行乞,但他没有那份“勇气”,在收容所,希特勒遇到一个同仁,他的职业是专门变卖“软心肠者”地址,于是希特勒与他五五分成,将乞讨到的东西,与他平分。这是一段灰色的人生希特勒对此并不讳言,“抱歉地说,这事我生活中最苦难时期的活记忆”。在收容所,希特勒还遇到一个人,他建议希特勒利用天赋去画明信片,自己去卖。

从后希特勒的生活,才逐渐变得好转起来。生活的好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让希特勒重新燃起对政治热情。他广泛阅读书籍,对犹太人、雅利安人进行研究,后来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曾宣称犹太人是“冷酷无情,寡廉鲜耻,斤斤计较的娼妓老板”,这与在维也纳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过希特勒依然对艺术的人生充满着向往,1910年秋,他试图再次考进美术学院,他带着自己的画作,找到切尔教授,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教授承认,希特勒画的很精细,但他的作品未能使他产生深刻的印象。但希特勒依然坚持作画,直到1913年,他离开维也纳,来到慕尼黑,从这里走向一战的战场!

在维也纳参加考试落榜后,当时希特勒曾给友人写过一封信,“我未能考取艺术学院去学画,这对世界是个重大损失。或许命运决定我要去干点别的!”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第二年成为国家元首。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作为帝国元首,希特勒趾高气扬的重返维也纳,而在30年前,他曾在这里的街头流浪。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希特勒喜欢吸毒?希特勒对哪些药物上瘾?

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1940年的5月10日,希特勒的纳粹大军向西欧发起了“闪电战”,接连拿下了卢森堡、荷兰、不利时等国。5月12日德国进攻了法国的色当,在意大利军队的支持下,6月14日就轻易的攻取了法国首都巴黎。逼迫贝当政府22日签订投降停战协定。欧洲军事和经济强国法国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即匍匐于德军铁蹄践踏之下,其命运着实令人唏嘘,也引发了世人对其沦陷原因的无尽分析。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2016年9月26日报道,德国作家诺曼·奥勒在出版的专著《总攻》里面专门讲述了纳粹德国使用毒品问题。他在接受英国《卫报》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地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希特勒的第三帝国1940年之所以势如破竹地拿下法国,毒品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甲基安非他命(脱氧麻黄碱)又叫拍飞丁,世人俗称冰毒,是一种药效剧烈的人工合成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可以使人产生持续的依赖性。上世纪30年代第三帝国初创时期,由德国著名的泰姆勒制药公司研制生产。该药甫一问世,即受到德国各个职业、各种阶层的热烈欢迎,从办公室秘书到演员,人人争相服用。而且,这种毒品还成了糖果点心类食品的配料,比如有工厂把它添加进巧克力中,销售公司殷勤地建议女士们在做家务之前吃一块,声称借助其非同寻常的馥郁甜味,再令人头疼的家务活也都能一扫而光。

1938年,正当德国秣马厉兵、紧锣密鼓地准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毒品开始在德国军队呈泛滥之势,品种包括拍飞丁、可卡因、吗啡和海洛因。在德军内部,从普通士兵到高级军官,官兵们系统性地服用拍飞丁,而且剂量很大。一种由拍飞丁毒品制成的药片甚至正式成为德军飞行员和坦克手“作战口粮”的组成部分。由于军旅生活紧张艰苦,士兵们最容易受到身心疲惫之苦,医生们认为,拍飞丁具备“提神”的兴奋作用,可以抑制食欲,能够有效驱除疲劳,快速恢复士兵体力,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不二法宝。

因此,1940年,德军入侵法国期间,军医们为官兵们开出药方,白天服用一片拍飞丁药片,夜里再服用3-4片。1942年,德国纳粹指挥部发布公报,就脱氧麻黄碱(拍飞丁)药片的剂量提供“指导”:“一次服食2片,可以令人清醒3至8小时;每次服食2片,共服食2次,通常可清醒24小时。”奥勒认为,正是依靠拍飞丁强大的强身健体作用,才帮助希特勒短期内迅速征服了法国,将维希法国政府臣服于脚下。

元首希特勒本人及其身边心腹也都是瘾君子,服食各种各样的毒品。希特勒遭受胃痛、躁狂抑郁症等困扰,长期依赖多种药物治疗,其中掺杂着不少成瘾性药物。1941年,希特勒生病。他的私人医生西奥多·吉尔伯特·莫雷尔开始给他开“优可达(二氢羟基可待因酮)”治病,这是一种具备袪痛以及激发精神愉快效果的物质。后来,希特勒每天2次注射这种针剂,他还把它与医生治疗其耳痛所开的高剂量可卡因一块使用,并注射公牛精液提取物以增进性欲。诺曼·奥勒称,希特勒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已经沦为彻头彻尾的瘾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二战期间英国一奇葩计划,曾计划给希特勒下毒将其变成女人

全文共 1448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希特勒是一个是个战争狂人,他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都还有着一定的影响。那么大家有没有打开脑洞想象一下,如果把当时的希特勒变成女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也许很多人觉得这很无稽之谈,但是事实上,英国在当年确实有着把希特勒变成女人的计划,那么这是个什么情况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加的夫大学的布赖恩·福特教授在其即将出版的新书《秘密武器:赢得二战胜利的科技和竞赛》中首次披露,二战时英国曾经酝酿一个惊人计划———利用雌性荷尔蒙的药力,给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变性”。

这一奇异的计划由于过于敏感,尘封大半个世纪后才公诸于世。福特教授说:“英国政府曾经很认真地制订计划,在希特勒的食物中长期秘密地投放雌性荷尔蒙,使他越来越具有女性特质,变得不那么激进,从而抑制他对战争的狂热。”

“当时已经通过实验认识到荷尔蒙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一些治疗之中……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很高,因为当时英国政府在希特勒身旁已经成功安插了间谍,侍候他的饮食。偷偷把荷尔蒙加进食物里,是完全可以实施的。希特勒有自己的试吃员,如果投放毒药,首先倒下的将是这些无辜的人。而荷尔蒙就完全不同了。它没有味道,能逃过试吃员的味蕾,而且只有持续服用数周甚至几个月,效果才会显现出来。没有人会想得到是食物中添加雌性荷尔蒙造成的。”

这一计划最终只是纸上谈兵。

盟军曾计划把残暴的希特勒变成“女人”

“把希特勒变女人”!这个看似荒谬的计划,在二战期间曾真实存在于盟军领导者的脑袋中。他们认为,若能将女性荷尔蒙掺入希特勒的饮食里,就能使这位纳粹头领变得悲天悯人些,或许也不会那么富有侵略性,变得像他的妹妹保拉。

雌激素不易发现

《科技打赢二战》一书中,揭露当时双方为了打胜仗,无所不用其极地使用各种奇妙战略及武器,而“雌激素”也是其中之一。

该书作者英国卡地夫大学福特教授表示,二战期间,伦敦已用雌激素来治疗部分性方面疾病。由于希特勒总会有部属帮忙试毒,在饮食内加入毒物是无用的战略,但雌激素无色无味且效果缓慢,可能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渐渐改变这位领导人的性向。盟军的如意算盘是,将女性荷尔蒙加入希特勒的食物里,让他向温顺的妹妹保拉看齐,变得攻击性没那么强。

保拉是希特勒的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活到成年的亲人。上世纪20年代,她在维也纳当秘书为生,一直接受哥哥的经济支持,直到希特勒1945年自杀。二战后,保拉遭到美方审问,被释放后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960年默默死去。

因战况明朗没执行

福特表示:“研究已证实了性荷尔蒙的重要性。伦敦已经用性荷尔蒙来治疗性方面的疾病。”福特透露,盟国希望借由“荷尔蒙攻击”改变希特勒的性别,让他变得更女性化、削减他的攻击性。“只有服用几个月之后,荷尔蒙的影响才会浮出水面,因此,没人能发现食物被加料了。”

据了解,英国方面十分重视这项“荷尔蒙攻击”,也派人潜伏到德国准备执行,但后来因战况慢慢明朗,便不再进行该计划。除了试图把希特勒变女人外,盟军还想过用胶水黏住纳粹军队、伪装成水果的炸弹、空投毒蛇邮包等疯狂战略。

纳粹也曾打算实施“毒计”

不但盟军一方,纳粹也想出过各种疯狂的制胜策略。如果输掉战争,纳粹打算在香肠、巧克力和咖啡中下毒,并把这些有毒食物留给盟军享用。

1945年3月,4名德国密探在法国落网,披露出一段秘闻:德国科学家制定了一系列下毒攻略。其中的招数包括向盟军提供特制香烟等。其中一招是让盟军染上头疼,纳粹间谍就会伺机假装好意提供一片“阿司匹林”,貌似“阿司匹林”的毒药就会在10分钟内要了目标的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希特勒害怕的人是谁?希特勒最敬佩的人又是谁?

全文共 130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希特勒,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魁首,同时也是纳粹德国的元首。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横扫了整个欧洲,所过之处烧杀抢掠,尤其是党卫军,无恶不作,甚至实施种族灭绝政策,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种族灭绝政策造成了600多万人的犹太人死亡,另外还有很多被他认为是无用之人也被屠杀,简直就是丧心病狂。可就是这么一位丧心病狂者在他的一生当中却害怕着一个人和倾佩两个人。那么这三位是谁呢?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要问起希特勒这种丧心病狂会惧怕谁?若是说那些德国的元帅、将领、贵族等等什么的,希特勒还真就不当一回事。而这个唯一能让希特勒感到惧怕的人就是曾经德意志的总统“保罗·兴登堡”。兴登堡在德国有着极高的威望,可以说兴登堡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的,绝对的首屈一指。

希特勒一直以来想要德国变得强大,甚至想让德国成为世界的核心,所以希特勒才会说:“我要站在世界的巅峰,然后向着全世界的人说一声‘立正!’”这也展现出了希特勒想要征服世界的野心。但是征服世界看不能只靠着一枪热血的空像,一名一战战败国的老兵是没有那个实力的,他需要有更强大的人来辅助,来帮助实现,而兴登堡就是那位一直以来都提携希特勒的人,让这个无名老兵成为了一个走向权利巅峰的人。

1925年兴登堡当选为了德意志总统,虽然说当年他对纳粹党势力不断的增强有着一些顾虑,不过最终还是去选择了信任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兴登堡成为了最有可能阻止这场灾难的人,可是兴登堡却放弃了这么去做,最终还是的希特勒成为了德国的元首。所以到了最后兴登堡还在感叹的说道:“我真不该把盗猎者变成了守林人。”不过希特勒一直以来也是非常害怕兴登堡的,每一次与兴登堡见面都是毕恭毕敬的,不敢有丝毫的不尊敬。也许这也成了多年的习惯,但也确确实实影响着希特勒的一生。

很明显,希特勒是一位彻彻底底的种族主义者,对于其他世界上的种族都是很不削一顾的,他认为自己的日耳曼血统是世界上最为高贵的血统。那么在这里面他最为敬佩的人又是谁呢?这第一位就是阿尔弗雷德·约德尔,是当年纳粹德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部中的作战局局长,同时也是纳粹德国的陆军大将。希特勒非常重视约德尔,几乎每一件事都会去咨询一下约德尔的意见。因为约德尔非常的才华,军事能力非常的突出,常常几句话就能一针见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深受希特勒的敬佩。

这第二位敬佩的人就是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埃尔文·隆美尔,他是的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被称之为“帝国之鹰”和“沙漠之狐”。隆美尔是一位真正的军人,就连与他交战的盟军也会敬他三分。隆美尔在北非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吊打盟军,要不是因为资源短缺,武器装备跟不上的原因,北非战役的结果可能就要改写了。也正是这样一位在军事上非常出彩的人得到了希特勒的敬佩。

但同时可惜的是,隆美尔被涉及到了刺杀希特勒的事件,被连带责任,导致了希特勒对他的不信任。但同时希特勒还是非常敬佩隆美尔,于是给隆美尔了选择:一是服毒自杀,给予国葬,并善待他的妻儿;二世被当做叛国者处以死刑,妻儿一起陪葬。很显然隆美尔选择了前者,而希特勒也没有食言,确实善待了他的妻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德国人是如何评价战争狂人希特勒的?希特勒为何会成为德国的禁忌?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德国是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尤其是在希特勒所带领下的德国,使得全球20多亿人陷入到了这场灾难当中。其期间轰动一时的种族大屠杀事件也让希特勒背负上了恶魔这一恐怖的称号。所以在外界的眼中,希特勒是个非常硬核的罪人,好战分子、战争狂人等等都是外界对他的评价。那么在二战结束后,德国民众又是如何评价希特勒的呢?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多数国家军迷们都认为,不管他做出过怎么样的罪行但至少没有残害过本族人,他对于跟随他的士兵给予的都是最高的待遇,连家里人也会享受到相应的福利,这也是部队士兵们致力追随他的原因之一,至此作为一名德国民众,军迷认为应该不会有外界同样的评价,应该好评比较多一些,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在二战结束之后,“希特勒”是个禁忌,极少会被人提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在二战中的一切激进行为让德国背负上了无尽的指责,就如同日本在战争时的所作所为一般,这是德国人最痛恨的事情。除此之外,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被当时综合实力最强美国和前苏联接管,从中修起一面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了东德和西德,这让德国人是难以接受的。

仍旧有少部分人认为,他是德国近代乃至历史上最伟大的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成就足以让德国人骄傲。不过这样的声音并不能盖住众人声讨的声音,所以他是一个罪人,不管怎么洗无法改变这个看法。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德国是个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的民族,高素质成了它们的一大亮点。这也是二战后德国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大因素。

如果换做是日本的话,估计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管本国曾经做出了怎么样的罪行,大部分被洗脑的民众都不会声讨,只会无条件的支持,认为天皇的所有命令都是对的,这点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到现在日本都没有承认侵华,不承认南京大屠杀。所以日本给予世界的印象,不管再过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都不会出现任何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希特勒15件不为人知的事情

全文共 1215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希特勒,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元首、总量以及纳粹党党党魁,同时他也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希特勒出身于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的地堡中自杀。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15件关于希特勒不为人知的一些事情。

1、希特勒经常赞扬美国很“有效率”的灭掉了印第安人。

2、1933年1月,纳粹党通过一个全面保护动物的法律,当时希特勒还说“在帝国里,虐待动物将不被允许了 ”。

3、2012年德国一个小说家写了一个故事,希特勒并没有死而是失意了,他醒来后不知道自己是谁,最后还成为了一个喜剧演员。这个故事真够扯的!

4、德国占领法国后,希特勒要访问法国巴黎而且要登上埃菲尔铁塔参观。于是有抵抗组织的人在埃菲尔铁塔的电梯上做了手脚,意图摔死希特勒。然而希特勒怕高,他后来放弃了参观艾菲尔铁塔的念头,竟然保住了一条命。

5、希特勒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发起禁烟运动,他认为吸烟是对一个民族的毒害,不利于发展优质人种。

6、希特勒有个私人司机具有犹太人血统,被希姆莱发现后就要驱逐他。希特勒知道后破例给这个司机授予“荣誉雅利安人”的称号,算是救了他一命。

7、希特勒的父亲是私生子,随母姓施克尔格鲁勃“Schicklgruber”,1877年成年后才认祖归宗姓了希特勒“Hitler”。不然的话阿道夫·希特勒可能要叫阿道夫·施克尔格鲁勃。

8、希特勒曾计划建立一个犹太人种族灭绝的博物馆。这人的心理有够变态的。

9、希特勒有个侄子叫威廉·帕特里克·希特勒,他一生都反对希特勒。后来就搬到利物浦居住,然而纳粹德国的飞机在轰炸英国时炸掉了威廉·帕特里克·希特勒的家,于是他又到了美国,并且参加了美军。

10、当盟军正在诺曼底登陆时,希特勒正在睡觉。纳粹那些将军们希望希特勒下令增兵,但又没人敢叫醒他。一个独裁者的典型特征就是周围的人都怕他,其实这不是一件好事。

11、希特勒曾表示他讨厌足球,因为足球变数太多,无法确保伟大的德国队每次都获胜。从此事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对胜利有种近乎变态的渴望。

12、有一个奥地利犹太医生在希特勒小时候曾经帮助过他。后来希特勒得势了由于对这个医生怀有“永恒的感激之情”,所以他让盖世太保保护他,并称他为“高贵的犹太人”。

13、希特勒似乎比较欣赏那些有勇气不怕死的人。德军入侵希腊时遭到希腊军队的顽强抵抗,后来拿下希腊希特勒宣布释放所有俘虏,因为他们值得敬佩。

14、在希特勒1945年的政治遗嘱中说“中国人和日本人并不逊色于雅利安人,他们过去的历史比我们还辉煌”。在维基百科英文词条“HonoraryAryan”(荣誉雅利安人)中有提到这件事。看来希特勒要跟日本人搞在一起是有原因的。而且在二战之前蒋介石跟德国也确实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当时老蒋最精锐的部队就是全部德系装备。

15、希特勒将他的书《我的奋斗》的版权费全部捐给了慈善组织,这也为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希特勒能够在世界历史上千古留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全文共 1536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的好,时势造英雄。这句话似乎能够完全权势了在乱世之中那些大人物为何会有如此作为的原因。事实上除了人物的资深能力之外,时代的趋势也会有着很大的影响,更多是来自于劳苦大众们的支持。不同的人对于德国能够发展壮大到今天,会有不同的思考。其实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壮大和统治者不断的启发民众思想意识是息息相关的。

当年一战后,各国萧条,德国更是需要赔偿大量的马克。刚上台的统治者实习的魏玛共和体制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德国的前途一片渺茫。加之世界经济萧条,德国的货币贬值,失业率普遍上升到百分之三十。

面对这一危险局面,德国党内并没有及时解决,而是将精力花在了各派斗争、争权夺利中。老百姓陷入了水生火热,难见希望的曙光。

纳粹却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他们凭借使德国富强,百姓工作由国家提供的承诺,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在1933年,顺利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纳粹党在位期间,提高民众福利,缩小了贫困差距,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但是百姓只是看起来自由而已,他们并没有公民的精神世界。可当时的民众,一心只关心物质条件,精神世界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

纳粹党嚣张的实行自己的政权,一边理所应当的残杀犹太人,一边给公民工作福利。最不可思议的是,德国民众一直都认为犹太人是活该,犹太人太富有,应该和他们一样,才能公平。

美国记者在采访一位德国公民的时候,就发现德国公民对于犹太人抱有仇视心理。德国公民愤愤不平的表示,他的父亲就是犹太人残杀导致家族没落的,还有一些德国民众认为,犹太人偷去了祖上的宝贝,人人得而诛之。

其实纳粹政策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毕竟解决了德国民众的失业率问题,推动了德国的经济发展。但它治标不治本,物质基础不能一味的提高,公民没有了温饱问题,自然就会关注基本权利。纳粹不能满足,只能被历史淘汰,新的主角即将登场。

希特勒的上台,令民众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激发了民众的思想意识,积极的参与到党的建设中来。他使普通人有了和政府高官商谈政事的机会,满足了民众的好奇心。

从这方面看来,希特勒又像是位深谙大众心理的心理学家。面对一些问题,民众会拿不定主意,希特勒就会提供相应的选择,让其二选一。真正的做到了为人民服务。

希特勒认为,即便民众的生活水平不高,但有了基本权利心里也是满足的。他和纳粹党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结果也是不同的。

纳粹剥夺了德国民众的民众意识,用物质福利来维系民众的忠诚。在开始的时候,纳粹党的做法,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德国内部矛盾,整顿了国内党派作风问题。而不是只知道一味的攀比和争权夺利。

纳粹给思想未达到一定的高度,不爱思考的人,戴了一顶忠诚爱国的帽子。真正找出路,思考的人却被推倒了对立面。民众像是被圈在围城里一样,完全封闭,看似自由,其实只能呆在自己的圈子,难有上升空间。

而希特勒的做法,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公民的物质生活普遍降低,每个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选择,相比纳粹党而言,并不轻松。一些民众就有了意见,他们认为纳粹并没有骗他们。他们过得很好。

从开放的美国角度看,这并不是个好事。希特勒的思想完全超出了普通人,显得比较前卫,在保守思维的普通心里接受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于长远的发展,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每个人对于相同的事物,往往看法是不尽相同的。纳粹党对于犹太人再残暴,德国民众都不会太埋怨犹太人的。毕竟在德国民众的心里,是纳粹党让他们找到工作,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再为一日三餐所愁。所以从某种角度可以看出,德国民众对于纳粹党的评价,更多的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

希特勒的做法,明显更理智、更有利于长远的发展。希特勒能在历史千古留名,能有所作为,更多的是依靠了民众的支持。如果希特勒没有发动战争,恐怕评价会更好一些。

纳粹党也应该反思,和希特勒的竞争,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失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希特勒为何要进攻苏联?这其中有着什么原因?

全文共 3522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之间在1939年所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在意大利与罗马尼亚的支持下,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行动正式启动了。300多万的轴心国军队袭击了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德国指责苏联策划反对他们,芬兰和匈牙利很快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次突然袭击军事计划预定在1941年底完成对波罗的海地区、莫斯科和乌克兰的占领,最终到达里海格尔斯克- 阿斯特拉罕线附近。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目标是消灭苏联的军事力量,消灭苏联政府,产生Lebensraum(“生活空间”),通过剥夺当地人口并保证获得战胜德国剩余竞争对手所需的战略资源。

首先要澄清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对立的看法。通过对纳粹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比较,德国和苏联两种政权都与自由派西方政权形成鲜明对比,在意识形态和个人崇拜都很相似,政权体制和运作都呈现出极权主义的特征。

因此,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在意识形态具有相同之处。

主要研究者包括:波兰裔美国外交官和政治学教授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德国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德裔美国教授和政治理论家卡尔·勒夫弗里德里希Carl Friedrich,以及历史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Robert Conquest。

都是用“极权主义”概念来比较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杰出倡导者。他们考虑了两种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种政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两者同时突出。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苏联,请看分析:一、希特勒《我的奋斗》思想体系是根本1、德国向东扩展安全生存空间的理论

早在1925年,阿道夫·希特勒隐约在他的政治宣言和自传《我的奋斗MeinKampf》,他将要入侵苏联,声称德国人民需要安全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以确保德国的生存世世代代。

上图是《我的奋斗》1926-1928版防尘套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MeinKampf声称德国的命运是“转向东方”Ostsiedlung,就像“六百年前”的德国东扩,他统治期间的主要目标是将所有讲德语的人团结成一个领土。

德国东扩是中世纪向东迁徙和定居日耳曼语的民族,从神圣罗马帝国,特别是其南部和西部,到中欧人口稠密的地区,西欧的部分地区和波罗的海地区。受影响的地区大致从北部的爱沙尼亚一直延伸到南部的斯洛文尼亚,并延伸到特兰西瓦尼亚,现代罗马尼亚东部。在某种程度上,德国东扩跟随帝国和条顿骑士团的领土扩张同步展开。

德国境外有成千上万的德国人,在12至18世纪之间向东迁移之后,大多数这些德国血统的群体在德国境外生活了数百年。大多数居住在中欧和东欧,其中最多的是来自俄罗斯的德国人。

因此,进攻苏联是在为生存空间作最终斗争,有人指出,纳粹政策是杀害,驱逐或奴役大多数俄罗斯人和其他斯拉夫人,并在总体规划指导下与日耳曼人民一起重建土地。

当时德国期刊中涵盖了“如何应对外来人口”等主题的文章。2、雅利安“优等民族”的优越性理论

阿道夫·希特勒鼓吹种族“纯化”和“日尔曼民族”,即所谓的雅利安“优等民族”的优越性。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同时,书中所述的纳粹德国的种族政策,将苏联(以及整个东欧)描绘为由犹太人布尔什维克阴谋家统治的非雅利安人(Unrymenschen)(“亚人”)。

非雅利安人是指那些不是犹太人,在纳粹种族理论中被理解为“闪族”的黎巴嫩人,罗马尼斯(也称为吉普赛人,“印度 -雅利安人”),以及绝大多数斯拉夫人(主要是波兰人,塞尔维亚人,俄罗斯人等),以及大多数非欧洲人作为次等非雅利安人,都是属于被种族消灭的对象。

因此,犹太人和苏联人都被希特勒认为是纳粹的同等敌人,在纳粹的眼中,对苏联的战争将是一场Vernichtungskrieg(“歼灭战争”),没有道德可言。二、德国军队被纳粹种族动机宣传洗脑支持进攻苏联是关键

在入侵苏联之前和期间,希特勒纳粹通过电影,广播,讲座,书籍和传单向德国军队灌输反布尔什维克、反犹太主义和反斯拉夫的意识形态,并经常强调苏维埃政权和斯拉夫人的野蛮行为。

种族动机是纳粹意识形态的核心,在策划巴巴罗萨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39年2月10日,希特勒告诉他的军队指挥官,下一场战争将“纯粹是一场世界各地的战争,完全是一场人民的战争,一场种族战争”。

1939年11月2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希特勒就宣布“种族战争已经爆发,这场战争将决定谁将统治欧洲及其世界”。

事实上,军事指挥官陷入了意识形态为特征的冲突,接受希特勒的“雅利安优等民族的优越性理论”,并作为自愿作为参与者参与其实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械化和装甲战闪电战将军埃里希·霍普纳发表讲话的证据,表明巴巴罗萨行动和纳粹种族计划的处理。他告诉第四装甲集团,反对苏联的战争是“德国人民为生存而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即将到来的战斗是“德国人反对斯拉夫人的旧斗争”,甚至指出,“斗争必须以摧毁今天的俄罗斯为目标,因此必须以无与伦比的严酷性进行。”霍普纳还补充说,德国人正在为“捍卫欧洲文化对抗莫斯科以及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冲击而战”......现在的俄罗斯布尔什维克系统的信徒都不会被饶恕。

进攻苏联的指挥者德国陆军元帅赫尔曼·冯·布劳希奇Walther vonBrauchitsch告诉他的下属,军队应该把战争视为两个不同种族之间的斗争,并且以必要的严厉程度行事。三、斯大林大规模清洗红军带来苏联军事力量消弱假象的诱惑

斯大林作为一个残酷的独裁者的声誉,为纳粹进攻苏联辩护和对进攻成功的信念做出了贡献。

许多有能力和经验丰富的军官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中被杀,使得红军与德国同行相比缺乏经验。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逮捕了大多数军事最高司令部成员,并在整个军队中进行大规模逮捕,如15名陆军将军指挥官中的13名,9名海军上将中的8名,都被清洗枪毙,罪名通常是捏造的。在1940年至1941年间,他还清除了军队,在战争爆发时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军官。

实际上,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然后在1938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之后,斯大林认识到这场战争迫在眉睫。他试图保持苏联的中立,希望德国对法国和英国的战争能够导致苏联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在军事上,苏联也面临来自东方的威胁,苏联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与扩张主义的日本人发生冲突。斯大林发起军事集结,尽管存在缺少军官和急于扩大带来军事训练的不足,红军在1939年1月至1941年6月期间增加了一倍多。

当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苏联拥有大约33,000件火炮,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德国人所拥有的数量。

苏联有大约23,000辆坦克,其中只有14,700辆可以作战。约有11,000辆坦克在西部军区,面对德国入侵部队。希特勒后来向他的一些将军宣布:“如果我在1941年了解俄国的坦克力量,我就不会受到攻击”。四、希特勒确信一旦德国人在苏联取得胜利英国就会和德国和平的臆想

希特勒认为,英国拒绝结束战争的依据是希望美国和苏联迟早会对德国发动战争。因此,他决定试图加强德国与苏联的关系,或者未能将其作为一个因素进行攻击和消除。1940年11月,进行了谈判,以确定苏联是否会加入三方协议。苏联表现出一些兴趣,但要求芬兰,保加利亚,土耳其和日本让步,德国认为这是不可接受的。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指令,准备入侵苏联。1940年中期,随着苏联和德国之间在巴尔干半岛领土上的紧张局势升级,最终入侵苏联似乎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虽然希特勒身边的人员警告说,占领“ 俄罗斯西部”会造成“更多的消耗而不是德国经济状况的缓解”,但他预计会有补偿性福利,例如获得大量的劳动力以减轻德国的严重劳动力短缺行业,利用乌克兰作为可靠和巨大的农产品来源,利用强迫劳动来刺激德国的整体经济,并扩大领土,以改善德国孤立英国的努力。

希特勒确信,一旦德国人在苏联取得胜利,英国就会起诉和平,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将利用东方的资源来击败大英帝国。五、德国盟友支持的配合和对石油战略物资资源的渴望

希特勒发动进攻苏联时,配合德国行动的盟国有罗马尼亚、芬兰、意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希特勒告诉克罗地亚军事领导人斯莱维科·瓦特尼克,将苏联的力量比作成吉思汗的“蒙古人种”威胁欧洲,声称苏联红军正在准备攻击德国人,因此德国发动进攻苏联是作为先发制人的手段。

阿道夫希特勒的首席架构师、德国政府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部长施佩尔艾伯特说,石油是决定入侵苏联的主要因素。希特勒认为,巴库“石油资源对于第三帝国的生存至关重要,因为石油资源的缺乏是为德国军队中的漏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希特勒晚年的身体状况如何?为何希特勒总是神经兮兮的?

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1937年的时候,希特勒相识了皮肤科医生莫勒尔,当时希特勒的身体状况还算是非常健康的,不过却患有大肠炎,以及轻微的肾病个一战期间所落下的腿部疾病。在后期莫勒尔的治疗下,希特勒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是越来越糟糕,但是这也仍然无法动摇希特勒对莫勒尔的信任。因为莫勒尔几乎天天都在给希特勒注射兴奋剂,而希特勒却称莫勒尔是自己的救星,一天也离不开莫勒尔的兴奋剂。

1941年春,希特勒开始为袭击苏联做准备。6月22日是希特勒在国会上发表演讲的日子,这次演讲可以看作是希特勒向苏联的宣战。前一天晚上,秘书们在工作室里轮班,由希特勒口授演讲内容,一直到凌晨五点。五点刚过,希特勒躺下睡觉,八点半他又起床了。由于兴奋了一夜,这时的希特勒声音沙哑,眼睛发炎。上午十点,希特勒出发前,莫勒尔给他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希特勒马上来了精神。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这一天,希特勒脸色苍白,因为德军此刻的处境正持续恶化,希特勒一夜没合眼。军事会议前,莫勒尔又给他注射了一针大剂量的兴奋剂。这一段时间,希特勒总是拖着腿走路,要不就是疲倦地坐在沙发里,看着地图发呆。为了保证以亢奋的状态主持每天两次的军事会议,莫勒尔只得加大剂量。

在战况的打击和兴奋剂的双重作用下,希特勒变得越来越神经兮兮,经常为一点小事发火。有时他嫌衣领太紧,妨碍他血液循环,没几天又觉得裤子太长了。他还抱怨皮肤瘙痒,咬指甲,把耳朵和脖子挠得鲜血淋淋……他患有失眠症,为此经常吃药。他要求在床上用加热的被子和枕头取暖。他觉得透不过气来,要求在卧室里放一个氧气瓶。他相信低温能起到提神的作用,又要求所有的房间温度都保持在12℃。

1944年2月,在苏联的强大攻势面前,德军士气日趋低落。希特勒在听取前线战况时,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生龙活虎了。他头发花白,腰弯了,左手抖得厉害。5月,苏军占领了克里木,德军被逼得全线后退。希特勒越来越不安,每次军事会议上都会火冒三丈,大声吼叫。

1945年2月,耳鼻喉科专家为希特勒的声带做了手术。手术很顺利,但希特勒一周不能开口说话。此时,苏军神速地推进到了距离柏林90公里的地方。伤口一好,希特勒就憋不住了,他把军官们骂得只能先喝酒壮胆,才敢去向他汇报战况。

4月,苏军包围了柏林,炸弹在希特勒的掩体周围响个不停。希特勒失眠,秘书们轮班陪他到清晨五六点。此时的希特勒看上去又老又弱,他时常做出自相矛盾的决定。他眼睛疼,莫勒尔认为是结膜炎,每天早晚给他滴眼药水止痛。后来,希特勒一天要滴十几次眼药水。

19日,苏军的坦克部队开到了距离柏林北方30公里的地方。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让希特勒失去了控制。他面色苍白如纸,请莫勒尔来注射兴奋剂,然后再往眼里滴眼药水。但此时的莫勒尔已经吓得手发抖了。一连几天,希特勒身边的人都在设法离开柏林,莫勒尔也不例外。一天,莫勒尔趁着夜色逃离了柏林。临走前,他给希特勒留下了一大堆兴奋剂。30日,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希特勒对外侵略有哪些原因?若不搞侵略,希特勒会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吗?

全文共 1679 字

+ 加入清单

也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并没有侵略中国,反而是对中国提供着帮助,所以很多人对于希特勒以及当年的纳粹德国都抱有着很复杂的感情,而且对于希特勒最终兵败自杀身亡而感到惋惜的人不在少数。所以很多然也就会开始去幻想了,如果希特勒当年没有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好好经营德国的话,那么希特勒会是一位非常杰出政治家吗?

对于这个问题,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小编认为若是希特勒不发起对外战争的话,有很大的可能希特勒并不会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因为在历史当中,德国的崛起,脱离经融危机所做的一切,必然会导致对外侵略的爆发。

我们都知道,希特勒是战争狂人,因他而死的人有几千万。但是与此同时希特勒确实又是一位不错的军事家,优秀的政治家,杰出的演说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之前,德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走出经济危机,希特勒的功劳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当希特勒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带领着德国走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阴霾,带领着因为经济危机而导致失业人口超过800万的德国走出大萧条,使得德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级强国的时候,希特勒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对外接连发动侵略战争。那么为何希特勒一定要发动战争呢?难道就不能和平崛起吗?

事实上,希特勒从一名流浪街头的乞丐到一名下士,最后成为了德国总理再到乃至于大权独揽的元首,这整个过程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希特勒是绝对不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这根他的个人性格以及早年所经历的事情有着很大的关系。希特勒当年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是因为他心中的民族主义以及种族主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外侵略扩张的思路其实早在自传《我的奋斗》当中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所以希特勒无论是基于自己的政治思想还是整个选举过程中,希特勒对德国人民承诺了太多太多,甚至以至于德国自身是无法正常消化掉的。而这些承诺有正好顺着希特勒的侵略政治思想走着,如果不走对外侵略扩张的路线,那么希特勒的承诺肯定就会无法实现。无法实现承诺的政治家,肯定不会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再者,德国接二连三的对外发动侵略扩张,绝对不会是希特勒一人的野心。当年在纳粹党的煽动下,德国已经进入到了全民狂热的阶段,在德国境内,几乎所有的人都支持着对外侵略,试图想要通过战争来洗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耻辱,以此来扩大德国人的生存空间。

希特勒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将20万的德国军队扩充到了数百万,若是没有德国人们的大力支持,希特勒绝对是无法做到这样的成就的。而德国接二连三在扩张中所获得的利益也进一步的刺激到了更多德国人的欲望,使得他们更加支持希特勒。因为切身体验到了自己生活品质提升,更加强大富有,这样的感受甚至以至于战争结束很多年后有些德国老一辈的人都还在说:“非常怀念那几年的德国”。

希特勒若是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掉德国经济危机的痛苦,那么只有选择不断的发动侵略战争转嫁危机,不会有第二种选择。1929年席卷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得各个列强国都损失惨重。而德国本来就受到了一战战败的后果而经济低下,然后又雪上加霜的来了个经济危机,可以说当时的德国已经是损失的尤为惨重了。

也正式在这种局面下,希特勒上台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带领着德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甚至将800万失业人口降至接近于0。这样的成就堪比奇迹,怎能不叫人信服?但是事实上,希特勒所谓的经济奇迹是剑走偏锋。他通过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军功生产让很多失业的人重新回到了工厂。但是这种模式并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像德国这种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国家,若是没有后来的对外战争,那么这种模式必将会破产。

为了能够防止经济破产,防止因为经济失败而被德国人赶下台,希特勒除了自己的对外侵略的心愿外,也是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只能是硬着头皮往前冲,通过不断的侵略来转嫁矛盾,继续维持着国内的就业率以及经济奇迹。

然而这种转嫁危机的模式也不是长久之计,以一国之力挑战全世界,毫不意外,希特勒失败了。当年心甘情愿跟着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德国成为了战后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不仅仅被分成了东西德,而且还损失了1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天文数字般的赔款,也因此成为了二战法西斯三国当中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希特勒的太空殖民计划是什么?揭秘希特勒的太空殖民计划

全文共 2153 字

+ 加入清单

从中国的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到真正意义上前苏联宇航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进入太空首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人类从来就不缺乏对太空的向往与探索的欲望。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不仅引发了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而且正式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就曾制订过详尽的太空殖民计划,企图实现雅利安人对世界及宇宙的统治。规避《凡尔赛条约》研发火箭

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作战飞机、坦克、大炮和机枪等军事装备做出了严格的限制,为了规避这些限制,德国陆军急切想找到一种新的超级武器系统。当时,德国陆军炮兵局研究与发展部主任贝克尔十分看好研发火箭。而德国国内也活跃着一支火箭爱好者组成的团体,这也为陆军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1929年秋,贝克尔领导研究与发展部开始探索喷气推进火箭的可行性。年轻的多恩伯格上尉被指派负责具体研究工作。他们在柏林附近陆军的库莫斯道夫炮兵试验场暂借一处场所,开展研究工作。1932年,贝克尔又从德国星际航行协会招聘了冯·布劳恩、内贝尔、克劳斯-里德尔以及瓦尔特-里德尔等科学家。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德国人很快研发出了第一枚试验火箭A-1及其改进型A-2。1933年,A-2火箭在试验时,达到了2400米的飞行高度。

此时,由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残酷的种族迫害,先后有2000多位犹太科学家和工程师离开德国移居美国,这使得希特勒的“铀计划”由于人才不足陷入困境。在戈林的游说下,加上希特勒早就着迷于中国北宋的火箭技术,这位纳粹帝国的元首决定把研制火箭放在首要地位。在希特勒的支持下,从1937年到1940年,纳粹德国在研发大型火箭方面花费了5.5亿马克。从研发火箭到“太殖民”

1939年3月,希特勒第一次会见了冯-布劳恩等科学家。希特勒对眼前这位眼界开阔的科学家颇为赞赏,特别是谈到“太空殖民”等想法时,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一份详尽的太空计划正式出台了:在发展运载炸弹的火箭基础上,研制军事间谍卫星。随后是发射载人飞船,最终目标是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以解决日耳曼民族的资源能源和生存空间等问题。希特勒还希望以月球为中转站,把德国人送到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中。希特勒宣称,这将是日耳曼民族一次“信心上的飞跃”。

为了支持这一计划,希特勒授予冯·布劳恩“荣誉教授”称号,并亲自下令,成立佩纳明德基地进行太空研究。该基地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实验室。德国最优秀的物理、化学、航空等领域的科学家也云集此地。仅仅一年时间,德国人就进行了25次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了3种制导系统,取得了显著进步,为A-4火箭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1942年10月,德国人把一枚A4火箭发射到了距离地球表面100公里外的太空。不久,另外一种飞航式火箭也研发成功,这种火箭后来被命名为V-1导弹。V-1导弹是现代巡航导弹的前身,重约22公斤,弹长约8米,飞行高度为2000米,可携带850公斤重的弹头,平均射程达到240公里。随后,德军又开始在荷兰和比利时等地用可移动发射装置发射V-2导弹,以打击伦敦、巴黎等地的目标。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总共发射了2.4万枚V-1导弹和3200枚V-2导弹,伦敦有近9000人、比利时有6000多人死于导弹攻击。

虽然当时纳粹德国已开始受到盟军强有力的夹击,但德国国内还是掀起了一股太空热潮。政府部门组织各地青少年学习太空知识,相关的太空训练营也层出不穷。随着德国火箭技术的提高,希特勒希望德国能发射卫星上天,布置一张卫星网,把地球上的国家“一网打尽”。同时,开辟太空基地,在太空基地进行资源开采,建立殖民地。当然也要进行人种繁殖,以实现人种净化,最终达到雅利安人对世界及宇宙的统治。希姆莱费尽心机编造了一个亚特兰蒂斯神话,称德国人是最优秀民族的后裔。希姆莱坚信有一个超级人种从太空来到地球,落户于亚特兰蒂斯并创造了先进的文明。希特勒信以为真,希望太空计划最终能培育出“日耳曼太空人”。

1945年2月,佩纳明德基地把载有科学家劳尔·施特莱舍的太空舱用火箭成功发射到地球轨道。经过短暂飞行后,太空舱降落到日本海中。劳尔后来称,战争结束后,他因担心“知道太多”而遭到追杀,一直隐藏在东欧境内。直到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后,他才站出来宣布:他才是人类进行太空探索的第一人,但当时他无法提供足够的材料证明自己的说法。太空殖民梦破碎

随着德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希特勒的太空梦被彻底击碎。德国战败投降后,给希特勒进行太空计划研发的科学家大多被美苏两国所网罗。其中,冯-布劳恩前往美国,继续实施希特勒时的太空计划。1969年,他领导研制的“土星号”巨型火箭,将第一艘载人飞船“阿波罗11号”送上月球。另有一些德国科学家为苏联的航空航天事业效力。

尽管希特勒的太空殖民计划梦碎,但他对于太空时代的远见令德国对青少年太空知识教育的重视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争期间对各式火箭技术的研发,尽管对世界人民来说是一场惨烈的灾难,但却也着实推动了世界航天史的进程。

很难想象如果希特勒的计划如果成功了,当今世界会是怎样一个格局,但因此我们也更应该清楚认识,科学技术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走向毁灭亦或走向未来,取决于人类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希特勒当年为何会收到德国民众狂热的追捧?

全文共 6932 字

+ 加入清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希特勒凭借着自己优秀的演讲获得了许多人的追捧,一直走到了人生的巅峰,当上了德国的元首。那么希特勒到底以什么理由来获得了德国民众的追捧呢?难带真的仅仅只是几次优秀的演讲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二战结束后,驻德美军清查盖世太保的财务,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这个曾经在纳粹时期权倾一时秘密警察组织,竟然没有贪污事件。联想起许多国家屡屡出现的腐败,不禁叫人感叹:管中窥豹,日耳曼民族的素质和教养由此可见一斑。可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高度文明素养、自律廉洁的民族却如此拥戴希特勒这样一个制造种族灭绝的杀人犯,甚至不顾一切后果地跟从他,把整个欧洲,包括他们自己拖进了不堪回首的浩劫之中,成为毁灭人类文明的罪魁祸首。

1933年8月1日,星期一,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

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办公厅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封从德国农村寄给总理希特勒的来信。写信的是一位普通的果农,名叫布鲁诺·科赫(BrunoKoch)。他在信中写到:“我终于如愿以偿,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全新的珍贵草莓品种。为了展现对帝国总理的敬仰和爱戴,我恳求将这个新品种命名为‘希特勒草莓’。”信写得十分诚恳,情感也很真挚。看得出,这位农民非常实在,真心实意地希望帝国元首能够接受以他的名字命名草莓的请求。

像这样普通人所写的普通的来信,帝国总理办公厅每天都要收到成千上万。信以及邮寄来的包裹来自德国各地,有些还是来自欧洲其他的国家。写信的有男女老少,职业形形色色,有工人、农民、国防军士兵、知识分子、政府公务员,还有中小学生。而来信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参差错综。多数来信是表达对帝国元首的崇拜和感激之情:“阿道夫·希特勒,我们相信你,没有你,我们就是一盘散沙;有了你,我们就是一个民族。”“你递给我们你的手和你的目光,这目光至今仍使年轻的心荡漾;美好的幸福它永远将我们陪伴,这一刻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还有不少是写给希特勒本人的情书。从“坚决保证真正的爱情”,愿意与元首结为伉俪,到表示立誓要为领袖献身,奉献出自己的贞操。一些年轻的姑娘在信中写到:“亲爱的元首,听说您没有孩子,这令我难以平静”,“亲爱的元首,我想跟你生一个孩子,这是一位萨克森女人的愿望。”

希特勒的办公室里堆满了这些求爱者寄来的精心编制的五颜六色的毛衣和漂亮的袜子。当然,这些信件希特勒本人还没来得及拆看,就被手下人处理掉了。如果哪位崇拜者特别执著,一而再、再而三地写信“干扰元首”,对不起,自然会有人通知盖世太保去收拾他(或她)。当时的德国,有不少写信者被宣布为“精神有障碍”,被送进所谓“疗养院”。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不明真相者继续不断地向领袖抒发情怀,表达情感。

在“莱比锡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的《普通的法西斯》这部纪录片中,曾真实地记录下了德国民众是如何狂热地追捧希特勒的。

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的大会上,庄严巍峨的主席台上方,悬挂着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纳粹)的党旗,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着一个黑色“卐”字,十分醒目。对于党旗的设计,希特勒自鸣得意。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任何党都应该有一面党旗,用它来象征庄严和伟大……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一只巨大的雕塑即普鲁士雄鹰,高高地悬在纳粹党旗的上端,桀骜不驯,睥睨一切。广场四周强烈的探照灯光柱,将整个夜空照射得如同白昼。数十万群众和军队聚集在广场,举旗列队,高举火炬,游行示威。震耳欲聋的口号声、鼓乐声以及瓦格纳的雄浑乐曲,与希特勒歇斯底里的演讲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令人震撼不已的第三帝国交响乐。成千上万的人们忘情地呼喊着,高唱着,向着主席台上那个大独裁者欢呼致敬,如醉如狂。

希特勒的演讲充满激情,让台下的群众更加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德意志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德意志的未来要靠我们的人民!只能靠我们的人民!德意志人民,神圣的德意志人民,必须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冷静、勇敢来克服一切困难!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前进,我们的民族才能振兴!”我想,任何一个德国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一定会激动得浑身颤抖,一定会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民族中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万分,一定会为拥有希特勒这样最“伟大”的领袖而感到幸福无比,也一定会为德意志即将成为最强大的帝国而感到兴奋不已。任何一个德国人一旦陶醉于这样强烈的种族主义情感当中,一旦痴迷于如此盲目的个人崇拜以及极端的爱国主义情绪当中,自然会从理智走向疯狂,从善良陷入邪恶,从文明堕落为野蛮。

令人悲哀的是,此时此刻,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一直沉浸在一种崇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之中,真的以为要跟随伟大领袖投身到无比壮丽的革命洪流中,去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神圣事业。

面对这一切,正像西方学者所评价的,“摄影机不会撒谎,它把希特勒恶魔般的本质和把人类自制力丧失殆尽的情况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它所揭示的真相永远使人不寒而栗”。

面对这一切,我们又该说些什么呢?黑格尔政治哲学中有一个极深刻的观点,至今未曾被人们恰当地理解——他说:国家不是建立在物质上,而是建立在精神上、思想上的。当1932年,已经成为纳粹党首领的希特勒曾踌躇满志地宣称“国家社会主义塑造了一个包括儿童和老人的群体,没有人能够使这部德国生活的庞大交响曲沉默”时,他的愿望实现了。希特勒所缔造的第三帝国就是一个建筑在纳粹主义精神上、建筑在那个时代的每一个德国人灵魂中的罪恶之国。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些珍贵的史料时,不能不感到愕然:这难道就是深受魏玛文化熏陶,产生过康德、黑格尔、歌德、马克思、爱因斯坦、巴赫、贝多芬等天才巨匠,充满理性的德意志民族?这难道就是被马克思誉为由于“高卢雄鸡的高鸣”和“思想的闪电”的射入从而得到复活的德国?

笔者曾由衷地感叹过德国人民的素质。在《留德十年》这本书中,季羡老回忆,二战后期,当年他寄居的德国小城哥廷根因燃料极为紧缺,市政府下令允许市民上山伐木,不过,仅限定在市政府做过记号的树木,其他树木仍旧不许砍伐。尽管德国冬季异常寒冷,当时的生活又十分困窘,可是哥廷根的市民无一例外,全都自觉地遵守政府砍伐的规定。我曾设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国家将会怎样?会不会由于生活的艰辛出现乱砍乱伐?会不会为了执行政府的规定而派出军警去看管这些树木?

二战后期,美军攻入法国境内,俘虏了一批德国军官。一天晚上,美国军营举行晚会,也邀请了一些战俘营里的德国军官前来参加。一些美国军官上台表演节目,而德国军官则旁坐一边静静地观看。台下有一位名叫施密特的德国少校对表演不以为然。这种情绪被一位美国将军看出来了,他询问施密特少校:为什么?少校言道,你的乐师在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时有许多错误。

美国将军颇为自负,特别是作为战胜国的军人觉得颜面上受到羞辱。他趾高气扬地邀请这位战败国的俘虏去演奏。施密特有些迟疑,刚一起身就被美国人拉到了钢琴旁边。施密特整了整军服,深吸一口气,开始了演奏。流淌、优美的音乐旋律伴随着高雅的演奏风度,使整个大厅一片沉寂。结束以后,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

此时,美国将军尊敬地问起施密特,是不是从哪个音乐学院毕业的?少校颇感惊讶,回答道:我从没读过音乐学院,我只是从西里西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正规德国军官。

赵鑫珊《希特勒与艺术》一书也曾提到,二战结束后,驻德美军清查盖世太保的财务,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这个曾经在纳粹时期权倾一时、掌握着生杀大权的秘密警察组织,竟然没有贪污事件。联想起许多国家屡屡出现的腐败,不禁叫人感叹:管中窥豹,日耳曼民族的素质和教养由此可见一斑。

可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高度文明素养、自律廉洁的民族却如此拥戴希特勒这样一个制造种族灭绝的杀人犯,一个毁灭世界的战争狂,甚至不顾一切后果地跟从他,把整个欧洲,包括他们自己拖进了不堪回首的浩劫之中,成为毁灭人类文明的罪魁祸首,这究竟是为什么?

1938年11月9日,在德国历史上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水晶之夜”。这个极具浪漫色彩的名称,却是与最丑恶的迫害犹太人的暴行联系在一起的。从11月9日夜晚到10日凌晨的一夜之间,德国各地的一百九十一座犹太教堂变成了一片火海,超过七千五百间的犹太人的百货商场和商店被洗劫一空,数百幢的犹太人的居所被付之一炬,数千名犹太人惨遭侮辱、毒打,大约三万名犹太富人遭到绑架,被勒索的赎金高达十亿马克。劫难之后,四处都是残垣破壁,破碎的玻璃犹如呜咽哭泣的水晶,在惨白的月光下闪烁着晶莹的泪光。事后,为了补偿所谓“众怒”,犹太居民还必须掏出一百万帝国马克作为“赎罪金”。

据史料记载,希特勒当政时期,曾有数十万德国人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遭到纳粹杀害的犹太人高达六百六十万。参与迫害和屠杀的这些人并非全是希特勒的党卫军和盖世太保,不少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中下阶层民众。为什么这些“普通的德国人”会积极地、自愿地参与纳粹的大屠杀?为什么他们对自己犹太同胞如此残酷?甚至当希姆莱已经要求停止屠杀之后,许多人反而还不肯住手?

二战结束后,在德国的盟军占领区内曾开展了一次名为“去纳粹化”的清洗行动。除纳粹一级战犯必须在纽伦堡接受审判外,有四分之一的德国人口在盟军占领区内接受了“思想改造”。为此,美军专门成立了一个搜缉与甄别组织,叫做“智慧小组”,小组成员前后共有二万二千人之多。他们设计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的德国人都必须填写。问卷虽然只有两页,但却设计了一百三十二个问题。美国人希望借此筛选出具有危险倾向的德国人,清除纳粹势力在公共生活中,尤其是在政治、观念、司法制度方面的影响。

从1946年春天开始到1949年夏天,“去纳粹化”的清洗活动足足忙活了三年。在参与被调查的一千三百四十一万德国人当中,有六百五十万人曾是纳粹党员,这其中有将近五十万名教师。调查还显示,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公务员、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法官和律师都曾经是纳粹党党徒。

在英克·布罗德森和卡洛拉·施特恩所写的《他们为什么效忠希特勒》这本书中披露了一份资料,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共有一千三百多万纳粹党徒,几乎占到当时德国整个人口的六分之一,如果加上少年队和希特勒青年团的人数,当时的德国,简直可以说就是一个“全民纳粹的国家”。

一个民族有很高的“文化教养”,有“行为严谨”、“举止自律”、“品质廉洁”的高尚品质确实是好事,也的确能使个人保持洁身自好。但这绝不能保证这个民族不会误入歧途,也不能保证这个国家在极权专制的体制下不会做出危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罪孽来。或许,能否正确地把握国家的自身发展方向,能否真正运用民主手段把握人民的自身命运,使之成为捍卫做人的权利,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

卢梭曾斥责过历史上的那些“高贵的野蛮人”,尽管他们很“高贵”,高举着正义的标语,高呼着高尚的口号,但却干出了卑鄙无耻的行为。因此“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恶魔;但人想做天使,却做出恶魔的行为”。由此,更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的是:纳粹罪恶的形成以及众人参与的根源;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检讨的是永远将人类划分为敌人与朋友是否理智;更值得我们进一步诘问的是:“为什么人性中的丑陋与罪恶在极权专制的体制下会得到如此充分的表演和淋漓尽致的发挥”?

毋庸置疑,当生活在专制的体制下,每一个人都被灌输“国家利益至上”的时候;当每一个社会成员渺小到没有个人意志和权利,只能依附于国家机器的时候,机器上的每一个齿轮与螺丝钉也只能随着整个机器的转动而运转,丝毫无法摆脱这部机器的控制。

美国学者亚特兰认为,极权主义统治者认为最理想的子民并不是真心信服自己观念的人士,而是丧失分辨力、匍匐在观念脚下的民众。德国人民的悲剧告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暴力、恐惧的极权制度下,一切资讯来源受到封锁,或是只有经过筛选才能得到;一切教育受到歪曲与控制;一切文学、艺术被当作洗脑的工具,这时候,即使是一个文明和修养极高的民族,它也无法具有衡量善与恶的标准,也无法具有明辨真伪与判断是非的能力。这时候,人再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存在,而是作为物质的人而存在,他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作为某个政党的工具、国家的工具、某个统治者的工具。

希特勒曾打算通过宣扬自己的学说,把它当作一种指导和团结人民行动的工具,来达到作为推行法西斯主义的目的。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在德国,孩子出生后,并不能马上成为公民,而只是“国家的臣民”。只有在接受了为他设计的学校教育和体能训练,并在统一的军事系统中参加军事训练之后,“这个年轻人,如果他健康而且档案中没有污点,才会被授予公民权”。多么蛮横又多么霸道!任何一个德国人只要不接受希特勒的洗脑,不接受纳粹的党文化教育,即使是正常人,也不能算是公民,而只是“臣民”,是奴隶。

不客气地说,希特勒确实做到了。正如他自己所表述的:人们“常常是察觉不到坚决支持的是一种背弃人类社会价值的世界观。人性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从我们的头脑中完全排除了”。通过戈培尔指挥下的纳粹宣传机器喋喋不休地灌输,德国人民完全接受了纳粹专政具有历史及存在的合理性和具有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念;完全接受了为了“德意志民族的振兴”,“为了日耳曼民族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有理由将“不适合生存的个体、低劣的民族、堕落的阶级驱逐并消灭”;完全接受了纳粹文化对于各种词汇所赋予的新的注解,诸如“人民”、“民主”、“道德”、“正义”、“法律”、“善良”等等具有普世原则的本意全都给颠覆了的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还能期盼德意志民族有理性、有思辨能力吗?此时,对于他们来说,善良与残暴,有罪与无罪,正义与邪恶,这类名词已经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所谓“有罪”、“邪恶”就是任何阻碍他们实现“日耳曼人统治世界”的历史过程的行为。

1938年,希特勒几乎是用一种傲慢的口吻宣布:“除了以德国人的方式思维,以德国人的方式行动,他们(指德国青年)什么也不用学习。”正如这位独裁者所言,德国人十岁开始加入少年队,十四岁加入希特勒青年团,然后加入纳粹党,加入青年义务劳动军,加入德国国防军后,立即又被吸收进冲锋队和党卫军。他们不可能再是自由人了,他们的整个一生也都不再会有自由了。

在《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这部书中,真实地记载了纳粹是如何通过教育将“法西斯精神”从小就灌输到每一个德国儿童心中的。

宣扬“雅利安人血统优良”与“犹太人血统低劣”,是希特勒种族主义的核心。为了达到“自然的、持久的、不矫揉造作的”宣传效果,纳粹分子在教科书中向孩子们讲述:在自然界中,同类物种与同类物种在一起,一群岩羚羊绝不会让一头鹿来领队,一只公椋鸟只跟一只母椋鸟交配。同类物种相互吸引,繁育同一物种。只有人类违反自然规律,进行干预,进行“人工杂交”。这样做的结果,会把最坏的特征集于一体,形成罪恶的杂种。接着,他们又将这样的谬论引述到“种族与犹太人问题”上。在当时的学校中,经常会有老师借题发挥,侮辱犹太孩子。鲁道夫·巴努什尔回忆说:老师把他叫到全班同学的面前,然后问道:“知道什么是杂种吗?”班上无人说话,孩子们只是在生物课上听说过这个词。沉默片刻,老师指着鲁道夫·巴努什尔说:“他就是杂种。他妈妈是犹太人,这就说明一切。”

为了煽动孩子们仇恨犹太人,纳粹分子还编造了许多儿童读物,像《毒蘑菇》、《不要相信绿色荒原上的狐狸》等来毒害污染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古德伦·宝泽旺说,她至今也忘不了这些卑鄙的文章。

《毒蘑菇》讲述的是,有一位女孩,她妈妈要她到牙科医院看病。她与另外一位女同学共同到了诊室,医生先叫那个女同学进去看病。当然,这个医生长着一张犹太人的脸,弯钩鼻子,吊吊的嘴唇,大大的眼袋。这时候,坐在外边的女孩忽然听到诊室里刚进去的同伴发出尖叫:“不,医生,请不要这样!”然后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后来医生出来示意要她进去,她吓得跑掉了。古德伦·宝泽旺回忆道,那时,作为孩子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犹太人对那个女孩究竟干了些什么?这个故事让我整个青年时代都无法摆脱噩梦。

在这样的教育和熏陶下,仇恨的种子就潜移默化地种下,并慢慢地开始发芽、开花、结果。当他们长大成人,参加冲锋队或是党卫军屠杀犹太人时,已经感觉不到有任何内疚,有的只是仇恨的发泄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一个吃“狼奶”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指望他具有人的善良品格。

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邪恶势力在干罪恶勾当的时候,会告诉世人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见不得人的。如果邪恶势力公然以邪恶为招牌,恐怕世界上也就难有邪恶势力的存在了。任何邪恶必然与谎言相伴,只有掺杂了谎言的罪恶,才会显得高尚;只有披上正义外衣的邪恶,才会蛊惑人心。但邪恶势力本身对自己的罪恶是心知肚明的,他们知道如何才能让善良的人们甘心情愿地接受他们的罪恶。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才会有悲剧,而最大的悲剧就是被邪恶势力所欺骗,助纣为虐,却一直以为在维护正义和公理。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曾经有效地动员和利用了群众欲望的法西斯主义,存在于我们所有人中间。存在于我们头脑和日常行为中的法西斯主义是使我们爱慕权力,渴望被支配和被压迫的法西斯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二战期间希特勒对华的军事援助有哪些?

全文共 2329 字

+ 加入清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援助中国并不是因灾难进行的无偿援助,而是援助交易。这样的援助交易是在建立在政府与政府之间,在经济利益基础上的互惠,是相互的,根本谈不上谁援助了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中国利用稀有的金属等战略物资,以及矿山开采权向德国交换了工业产品和一些军火。这种互换所需,自古以来就有,发展成现在的易货贸易,政府之间、民间商贸都是如此。只不过军火交易比较敏感,往往牵涉第三国(方)利益,一旦时局和利益受到侵害或意识形态的影响及政权的更迭,就会出现限制或终止援助交易的可能,特别是成品军火和战略物资。德国来华顾问

从1928年起,德国军人就担任了蒋介石的军事总顾问一职,其中包括人称“德国国防军之父”的汉斯•冯•塞克特陆军中将,德国装备和德式训练随之而来,与之相关的军火、重工业、生产设备制造商也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密切的往来。从1930年开始,近十年间,先后共有135位德国顾问在华任职。他们帮助国民党政府训练军队、采购军火、出谋划策。到1932年,中国依靠德国的军事援助,军事上已经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良性道路。

希特勒上台后,两国间的军火贸易量逐年递增,大批军事顾问人员被派往中国。1934年,退休的德国陆军上将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来华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总顾问。蒋介石醉心于德国的军事化、工业化、中央化,对领袖崇拜、个人独裁有浓厚的兴趣。蒋介石希望能从德国输入军队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战略战法、战术技能,尤其是让那种“德意志精神”能灌输到他麾下军队的脊髓,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内捍卫其统治,对外抵抗侵略。军事装备

1934年,中国与德国在庐山签署了著名的《合步楼协议》,中国通过德商合步楼公司(HAPRO,即“工业产品商贸公司”德文的缩写),中国用钨、锑、锰等战略物资向德国换取工业产品和军火。除此以外,德国政府和德国国防部各还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无限期周转贷款,在湖南、湖北和江西筹建冶金、燃料、机械、电气、化工等17个重工业厂矿,兵工署理化研究所甚至还将在法本化学公司的协助下筹建一个芥子气工厂。

德国迅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中国也成为德国军火的大买主。1936年德国向中国出口的武器占其武器出口总额的28.8%,为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提供了重炮、坦克、水雷、鱼雷快艇、机枪、轰炸机、钢盔和通讯器材等一系列作战物资。德国国防部还准备为国民政府新装备41个师,以及彻底重新装备一直以来受英国控制的中国海军。中国军队在1935年就得到了新制德式钢盔,而德国军队在1936年才大量装备一线部队。

当时到底有多少中国军队接受德式训练和装备,查找资料都不确定。但所知道的是,在“一•二八”抗战中,德国顾问训练和装备的87、88师打得威风八面。而参加“八•一三”抗战的中国军队,更被日军称为“德国式的战争”。

1937年4月,民国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前往英国,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孔祥熙此次欧洲之行,实际上主要是购买军用物资。中国向捷克、波兰,以及英国、芬兰、瑞典、德国都订购了轻重武器,以及兵工材料、大小机器等,所购为数巨大。6月9日,中国代表团抵达柏林,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空军部长戈林、国防部长勃洛姆堡以及希特勒本人进行了会谈。德国国防部再次向中国提供1亿帝国马克贷款,用于购买德国商品,主要是武器和军需品。中国用钨砂、锑砂、猪鬃和生丝(航空用)等战略物资偿还。德国立场

中日战争爆发初期,德国外交部希望采取完全中立的立场,既不得罪日本,也不疏远中国。虽然日本驻德国大使武者小路公开要求德国采取对华军火禁运措施,但在1937年7月仍有7艘德国商船离开汉堡前往上海,向中国运去大批军用物资,另有3艘商船准备起航。为稳住日本政府,德国外交部在7月25日谎称已对中国实施军火禁运,德国驻日武官奥特同时指责日本在华北的行动严重影响了德中经济关系。

由于害怕苏联恢复对华影响,德国的对日态度逐渐变得生硬。希特勒在7月28日指示驻日大使狄克逊,要求他设法通过外交途径阻止日本把中日冲突升级为战争。德国外交部要求狄克逊向日本政府表明,日本企图利用反共产国际协定来为其进犯中国找一个体面的借口是不合适的。德国认为“日本(对中国的)进犯违背反共产国际协定精神,妨碍中国稳定,促使共产主义在中国蔓延,并最终使中国投入苏联的怀抱”。同时表示拒绝终止对华军火输出,拒绝召回在华军事顾问。

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尤其使德国震惊,冲击了德国外交部中对中日战争采取中立态度的传统势力。1937年10月中旬,戈林和里宾特洛甫要求德国国防部终止向中国供应军火,并要求外交部采取鲜明的亲日立场。这一要求引起了国防部和外交部的强烈不满。德国一旦调整其东亚政策,就将在中国失去许多重要的经济利益,而日本方面却不能保证德国在华贸易的优势。在这样的考虑下,戈林改变了立场,指示德国供应商可以继续向中国提供军火,但需由丹麦货船运送,并通过新加坡的一家英国公司中转。希特勒撤回德国顾问

1938年2月,希特勒公开宣布承认“满洲国”。并断绝对华武器装备的交易,当武汉会战打得正激烈时,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向中国外交部正式提出,召回德国在华的军事顾问。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在德国顾问团中引起强烈不满,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将军带头向柏林提出,愿以个人名义留下,继续为中国抗战服务。但希特勒的态度非常强硬,警告法肯豪森等人,如不遵命按期回国,他们在国内的家属财产等,将面临严重后果。

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大多数成员被迫于6月底离华回国;7月8日,法肯豪森将军被迫离开中国,同时撤离还有在华军事顾问团20多名剩余顾问人员。

德国向中国提供的军火援助陆陆续续一直持续到1938年底。德国对华军火援助彻底终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卡尔·迈尔是谁?是谁成就了希特勒?

全文共 1413 字

+ 加入清单

1919年9月12日的下午,可以说这一天整个德国没有一个人觉得舒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败导致整个德国都处于在了风雨飘摇的状态下,各种势力都开始陆陆续续的冒头了。此时的卡尔·迈尔上尉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将一份份报告翻越的哗哗作响,因为他与每一位德国人一样,状态简直遭到了几点。

卡尔·迈尔是国防军教育以宣传部的小头头,是一个对自己工作非常负责的小人物,一直疲于奔命。卡尔·迈尔主要负责的是军事信息,必须安插卧底监视军队以及民间的各种小政治团体,尤其是那些布尔什维克们。然而卡尔·迈尔手下这批人都是大头兵出生的,根本就不懂得交流,也不会说那些时髦的政治词语,所以报告写的是惨不忍睹。

卡尔·迈尔为了这帮子坑货能够早点适应自己的卧底角色,还专门请来了专家对这群人进行了短期训练,但哪层想到,这群坑货居然连字都写不清楚,几乎都是文盲,这专家培训是一点屁用都没有。不过唯一让卡尔·迈尔有那么一丢丢安慰的是训练导师穆勒认为有个坑货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很不错,可以尝试着培养一下。

卡尔·迈尔知道训练导师提到的这个家伙,是一个经历过一战的老兵,已经有30岁了,父母在他还是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撒手人寰了,也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遗产。在读中学的时候这位老兵就辍学了,之后就成为了一名在外到处闯荡的流浪汉,跟乞丐没俩样。一战开始之后,为了生计,这货选择了参军,加入到了德意志的巴伐利亚军团。这老兵在战争期间作战非常的勇猛,而且品行也很端正,在战场上所受的伤几乎导致他失明。

不过可惜的是,这位老兵不是德国人,而是一名奥地利人,不用有德国国籍。战争结束后,德国只被允许拥有10万人的军队,这老兵注定是要被裁掉的人选。但是问题就在这里,这老兵没有家人,也不会什么拿的出手的谋生手段,除了打仗啥也不会,这要是让他退役了就等于是逼他去死。想到这里,卡尔·迈尔心软了,于是就将这名老兵招募到了自己的手下,能混一天便是一天。

不过卡尔·迈尔并没有让这名老兵去做卧底,只是让这名老兵做些简简单单文职工作,主要就是宣传反犹太、反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后来在组织培训的时候,卡尔·迈尔本着宁落一轮也不落一人的态度,把这名老兵的名字也报上去了。不过让卡尔·迈尔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名老兵居然还是个人才啊。

一天卡尔·迈尔的上司又对他下达了一项命令,要求在野生党派“德国工人党”安插一名卧底,要求观察这群家伙是不是要搞事情。而且上司还也别敲打了卡尔·迈尔部门那些丧心病狂的报告,并声称若是再将老奶奶喝啤酒这种事情写进报告里的话就必定让卡尔·迈尔把报告当做饼干一样吃掉。

很显然,卡尔·迈尔被自己的上司逼到了墙角,狗急跳墙了,卡尔·迈尔决定拼死一搏。他当面将这名老兵的名字从退役者名单中划除,并且承诺这名老兵说道:“这事(卧底)你若是能干的漂亮,我报账给你个少尉当!”但是卡尔·迈尔这次狗急了敲墙的举动却彻彻底底的改变里历史,甚至改变了世界格局。

因为这名卡尔·迈尔所重视的老兵正式未来的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进入了德国工人党当卧底后,可以说是发展的如鱼得水,没过多久就成了该党的党魁。让他去当卧底的,结果卧底卧成了政党老大。到了第二年,这个野生的政党便改名为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单的说也就是我们人人都熟知的“纳粹党”。卡尔·迈尔还在为自己的工作而本命,而自己曾经一度欣赏的老兵却成为了德国元首,卡尔·迈尔是一个不出名的小人物,但是他的一个举动却成就了阿道夫·希特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