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年兽的来历和年兽的故事(通用20篇)

浏览

982

文章

1000

篇1: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全文共 2682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它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元宵节的来历风俗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习俗文化

1.节期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 舞龙、 舞狮、 跑旱船、 踩高跷、 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2.花灯寄寓

灯笼与神有关,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传说唐太宗 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 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

3.元宵灯联

元宵张灯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南宋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中国最早的灯联。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4.元宵灯谜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元宵节节日起源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传说

1.点彩灯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 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 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 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 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 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 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 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 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 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 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3.袁世凯与元宵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账,照样在民间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

全文共 5023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感恩节的到来,为了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可以书写作文来进行。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感恩节的来历意义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篇1】

感恩节那天正好是我妈妈的生日。

“砰砰……”这是妈妈敲门的声音,我突然打开了门,给妈妈戴上了生日帽,“妈妈,祝您生日快乐!”“宝贝儿,谢谢你还记得妈妈的生日。”妈妈被吓了一大跳。

悄悄地告诉你,我买了两个生日蛋糕,一个是地球形状的,名字叫“流浪地球”,另一个的四分之二是黄色的,芒果味,另外四分之二是白色的,奶油味,好看极了!

吃蛋糕的过程真是太有趣了!我拿出蛋糕,拆了包装盒,把两个蛋糕拿过来,插上了数字分别是“3”和“5”的蜡烛,因为妈妈35岁了。一会儿,数字“3”的那根蜡烛倒了,不过没倒完,“3”就变成了大写的“M”,妈妈就变成M5岁了!我们给蜡烛点上了火,嗤的一声,蜡烛燃起来了,关了灯,全家人一起唱到:“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接下来开始吃蛋糕了,可“流浪地球”怎么也打不开,我觉得吧,把这个放进微波炉里面煮,因为这个像一个超级大的鸡蛋呢!别胡思乱想了,回到现实,我拿起它,觉得像个皮球,我就往桌上一扔,“砰”的一声,“流浪地球”打开了,一半空空如也,另一半上插着一个爱心和一个五角星,真是太“惊喜”了,这个蛋糕酸酸甜甜的,味道好极了!

到了送礼物的环节了,我送给妈妈一个蛋糕和一双手套,妹妹送给她一个漂亮的笔记本,婆婆送了一个奶油蛋糕,爸爸呢?送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告诉你们,蛋糕是生日礼物,手套是感恩节的礼物。妈妈开心的说道:“谢谢你们!谢谢我们最最亲爱的家人……”

最后,我要祝婆婆、爸爸、妈妈感恩节快乐,感谢你们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祝妈妈生日快乐,我爱你!

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篇2】

感恩是一首歌,唱出了人间的真情旋律。感恩是一把火,点燃了人间珍贵的情谊;感恩是一朵花,散发出人间最美好的回忆。然而,感恩与成长是密不可分的,他们肩并肩地向我们走来,感恩中,体现了我们的成长;成长中,我们懂得了感恩。

时不时的,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那些熟悉的画面。那是一个冷得叫人窒息的冬天,一个北风怒号的夜晚。房间里,还没有开空调,冷得我直哆嗦,我快速钻进被子,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

隐隐约约,我好像听见了父母的低声谈话。紧接着,房间里的灯忽然亮了起来,睡眼朦胧的我忙把头伸进被子里。不料,一双温暖却粗糙的手轻轻地把我的头托起。我不耐烦地的睁开了双眼——是爸爸。爸爸眼神中的光芒罩住我,它温柔似水,但又犀利无比,似乎在批评我蒙头睡的不良习惯。这时爸爸小心翼翼地为我整理被子,生怕我着凉又怕把我弄醒。我注视着爸爸,他的一举一动都令我酸楚,一种浓浓的东西糊在心头。每天,我都享受这种温暖。可是,爸爸呢,谁又为他着想呢?每晚,我都想紧紧抱住爸爸。告诉他:“谢谢您为我的担心,我已经长大了,不用您如此的担心了。我一定会谨记您对我的每一份关怀,以后好好地报答您!”

从此,我每天都会对着送我上学的爸爸说再见,微笑着说:“爸爸,工作的时候要多注意身体,不用担心我在学校的生活。”晚上,我也会和爸爸玩耍,跳跳绳,散散步,也会谈谈学校的一些逸闻趣事。此时,他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而我的内心也会无比的高兴。

记得有一次,那天是他的生日,在我的记忆中,爸爸从来没有过过生日,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同往日一样,上班工作。这一切的一切,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知道:我长大了,我要学会感恩!我要学会感恩身边的一切。心想着,毅然拿出了准备许久的礼物径直朝爸爸走去,忍住泪水说:“爸爸,辛苦了,生日快乐!”那一刻,爸爸怔住了,颤抖地接过我手中的礼物,竟有些不知所措,只是不停地笑着,我分明看到爸爸的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我知道:爸爸感受到了我的一颗感恩的心。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一定有不少的艰难险阻,挫折和失败。一定也有不少的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一定也有不少的人伸出温暖的双手,为你解除生活学习的困扰;一定也有人付出自己的一切,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感恩吗?不值得我们回报吗?只有感恩身边的一切,才能使我们更加茁壮成长,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

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篇3】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感恩,又会怎样呢·感恩,跟母亲有关,是她赐与了你宝贵的生命命;感恩,跟机会有关,是它给了你人生的大舞台;感恩,跟各位同学有关,是他们让我学会与人相处;感恩,跟众多记者有关,是他们让我知道世界讯息;感恩,跟……应感恩的有很多,无论是陌生人,还是身边每一个关爱我失,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间接地帮助我让我倍感温暖。想想身边有这么多人在关心我,心中无比温馨。

有些人付出了一辈子,为他人着想了一辈子,到年终时,迎得了一箩筐的赞扬,受过他恩惠的人的探望,问寒问暖,比给他一千万还幸福,这便是机会的回报刊。有的人他为了找到那位帮助过他的人,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却最终没有我到那人而失望欲绝,那人为了对得起自己感恩的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自古“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每当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验生活,会发现善良在每人身上都插下了种子。在这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只有这几个人会慢慢去感恩,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人,当种子花开时,个人的感恩与帮助也像蒲公英一样散开,落在每一个人的心灵花园中呢·但在给予别人的一刹那,我仿佛深入了他们的心中。可能他们认为凡事都像一把尺子,在自己的人生观中衡量,当中没有对与错,只有值得与不值得。感恩,便是值得中最重要的因素。

假如每人都有感恩的心,世界就会变成怎样的呢?

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篇4】

拥有生命,我们应该感恩;上学读书,我们应该感恩;拥有友谊,我们应该感恩;得到帮助,我们应该感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相伴之恩,陌生人的帮扶之恩,这些早已被歌颂了成千上万次,而我想说:对于逆境也应感恩。

逆境带给了我们挫折,让我们尝试泪水。安徒生是一只“丑小鸭”,当他的梦想一次次落空,当他一次次面对挫折时,他选择了面对,选择了坚持,让自己懂得什么是坚强。最后,他成功了,他完成了在一个个破灭了的梦想后的梦想。当我们在挫折中哭泣,我们在挫折中拼搏时,我们就懂得了坚强。

逆境带给了我们失败,让我们感受泪水。爱迪生在一千多次失败后,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电灯。他也曾失败过,一千多次的失败带给了他成功,他的成功是失败给的。当我们在失败中流泪,我们在失败中坚持时,我们知道失败后会是成功。

逆境带给我们被抑住咽喉的痛苦,让我们享受泪水。贝多芬在失聪后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人在被命运抑住咽喉时,会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快乐,这是痛苦中的快乐。当我们在痛苦中哭泣,我们在痛苦中挣扎,努力摆脱它时,我们会得到欢乐。

逆境带给我们挫折,带给我们失败,带给我们被抑住咽喉的痛苦。然而,的是挫折后的坚强,失败后的成功,痛苦后的欢乐。

我们要对逆境感恩,是逆境给了我们坚强,给了我们成功。

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篇5】

福利中心里有12幢大楼,几条石板路,一片操场,十分美观。穿过走廊,走上楼梯,就会看到许多房间,有陶艺室,讲解室,展示厅等等。

在陶艺室内,我们和福利院的小朋友围做在一起,开始了今天的课程。

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制作两支润唇膏”,做润唇高需要的材料有:天然蜂蜡,干花浸泡油,食用橄榄油,维生素C。这些材料都是可以食用的安全食品,做润唇膏配方很重要,蜂蜡和油的比例为1︰4,水晶老师说配方比例不当的话,做出来的润唇膏容易软绵绵。

首先,将润唇膏管用酒精消毒后,放在一边晾干;

其次,算出要用多少克蜂蜡,多少克干花浸泡油,一支润唇膏按照1︰4比例调制,需要0.8克蜂蜡,另外干花浸泡油和橄榄油加起来3.2克,一共需要4克材料。我们组一共7个人,需要5.6克蜂蜡,22.4克干花浸泡油和橄榄油。

然后先把一只空纸杯放到电子秤上,把重量清零,再放入蜂蜡,一直放到5.6克为止;再换一只空纸杯,按同样的方法倒入橄榄油和干花浸泡油,直到22.4克为止。

接着把两个纸杯内的蜂蜡和油倒入准备好的容器里,隔水加热,等水快沸腾的时候,加入维生素C,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融化为止。

最后,将冷却后的润唇膏液体倒入润唇膏管内,再冷却一小时,润唇膏就完成了。

我把红色的润唇膏送给了妈妈,感谢妈妈养育了我;黄色的变色唇膏包装好,送给了福利院的阿姨们,感谢他们照顾这么多孩子,阿姨们真的很辛苦。

这次的福利院感恩节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学会了做润唇膏,了解了我们很幸福,还有很多孩子没有爸爸妈妈的照顾,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报答爸爸妈妈的恩情。11月22日就是感恩节了,我真诚地祝大家感恩节快乐!

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篇6】

那一刻,是我人生中智慧的结晶;那一刻,是我人生中耀眼的光芒;那一刻,是我人生中璀璨的明珠……

是她,让我懂得了感恩。她,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我知道了人世间的美好,人世间的真情传递。

那是寒冬的一天,她清早起来,冒着风雪,顶着严寒,去菜市场买菜。从菜市场回来时,她已成为了一个“圣诞老太太”,头发上、眉毛上,都覆盖着白雪。回家后,她顾不上休息,便开始干起了家务。中午,我放学回家,一碗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出炉了,可她仍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望着她头上的汗珠,我的心酸涩极了。我情不自禁地走过去,对着她说:“妈,让我来帮你?”“好了,快好了,你去吃饭吧!”妈妈边说边烧出我平时最喜欢吃的大虾。我禁不住大虾的诱惑,但又左右为难。“快点,快点。”听到她催促而又嘶哑的声音,我真是于心不忍。我端着菜走了出去,望着这盘让我“魂牵梦绕”的大虾,我拿起筷子,又停住了,望着妈妈忙碌的身影,我把口水咽了下去,安静地等待妈妈的到来。可妈妈时时不来,我烦躁极了。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终于,我“窥视”到她缓缓走了过来。

“开饭了。”妈妈一声喊,仿佛勾起了我的馋瘾,我拿起筷子,直向大虾“进攻”,我吃了一口大虾,“嗯,大虾的味道相当好。”

我夹大虾时,瞅了一下妈妈,只见她的筷子像长了眼睛似的,就往蔬菜那盘夹去,那一刻,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您辛辛苦苦为我做了这么美味的大虾,可您呢?却默默地吃着蔬菜。我知道,这是妈妈省着给我们吃。我夹一块大虾放在你碗里,可您却说您牙疼,不吃,又让给弟弟吃。“妈妈,对不起,我对不起您,您的养育之恩我终身难报,您的恩情我将永记心中。”我的眼眶里泪珠在打转,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着。

是您,妈妈,我唯一要感恩的人是您,至今,我已无话可说,但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都牢牢印在我的心底。

当感恩的种子洒遍了人间,当每个人有了感恩的举动,世界就会沉浸在爱的海洋中。

感恩节的来历和意义【篇7】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这种关爱无需轰轰烈烈,从一些零碎的小事上足以体现。

爸爸热的牛奶——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喝的牛奶,八、九年过去了,现在每天早晚一杯牛奶已成了我的习惯。我喝的牛奶不能是冰冷的(这样会拉肚子),要在热水里浸一会儿,但也不能太热,这样奶香就会被带走,总而言之,温度要刚刚好。因此,我的牛奶还得要爸爸专门负责。有一天早上,我不知为了什么事而起了个大早,刚好看见爸爸在为我热牛奶:他对厨房已经了如指掌,熟练地从壁橱里拿出一个烧杯,接上热水,把手指伸入杯中试试水温,然后小心地把牛奶杯浸入水中,开始自己洗脸刷牙。许久,他看看钟——超时二分钟!他开始有些紧张,拿出牛奶,轻轻呡了一口,吐吐舌头——太烫了,奶香没有了!他马上又盛了一杯凉水,把牛奶再次放进去,一分钟后,他尝了一下,满意地笑了!风吹得我不小心打了个喷嚏,爸爸发现了我,笑着对我招招手:“快来吃早饭了,你的牛奶好了!”我不禁觉得有些酸酸的,自己的一点习惯,却让爸爸费了这么多心思,为了这牛奶,他肯定少睡了不少时间。而我却还因为牛奶的温度与他斤斤计较。从那天开始,我似乎懂得了什么——学会知足,学会感恩!

妈妈的苹果——我每天晚饭后要啃一个苹果,这就由妈妈负责。每天到点了,妈妈准时出现在厨房,开始削苹果。只见她削好后先用刀挖出一小块,自己先尝一下味道,然后再拿一个,削皮,同样先挖出一小块尝一下,最后,把苹果去芯切成小块,盛在盘子里,递给我。我接过苹果就吃了起来,出于好奇,我悄悄咬了一口她的苹果,顿时明白了——妈妈的苹果没有我的甜。她先尝一下,是为了分出哪个更甜,把它留给我,而自己却吃另一个!母爱是多么无私,我要做的,就是听妈妈的话,不让妈妈操心,好好感激她!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有时却还要和他们对着干,而且丝毫不懂感恩,这说得过去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封神演义元始天尊为何不敢杀无当圣母?无当圣母是什么来历?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封神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元始天尊是一个杀伐果断的神,对于那些阻止封神榜任务的绊脚石态度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挡我者死”!为此元始天尊以圣人之尊、师伯之名,于黄河阵中,将对他恭敬有加的三霄娘娘,尽数诛杀:云霄被压麒麟崖;琼霄死于三宝玉如意;碧霄被法宝盒子化为血水。

圣人乃万劫不磨之体,沾因果而不染,故而元始天尊杀起人来,也是毫无负担的。然而奇怪的是,对这么一个女仙,他却放任不管,任其从自己眼皮子底下逃走,这个女仙是谁?不卖关子,通天教主门下四大亲传弟子之一的无当圣母!

万仙阵中,通天教主倾巢而出,作为其亲传弟子之一的无当圣母,自然出席在侧。老君、元始破阵之日,阐教弟子也是齐入阵中,以完杀劫。阵中双方,各施玄妙,人人会三除五遁,个个晓倒海移峰。剑对剑,红光灿灿;兵迎宝,瑞气溶溶。

战后的情况是,截教众仙几乎全军覆没,要么身死封神;要么入了接引道人的乾坤袋,和他去了西方;还有的入了轮回,重新投胎。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只有无当圣母从容离去了呢?只有一个原因,无当圣母有着元始天尊都忌惮的来头。

无当圣母什么来头?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的女娲娘娘,和火云洞三圣之一的伏羲,还有个妹妹,是鸿蒙初判,天地交合孕育出一只白猿,被称为原人。相传女娲造人,就是以她为蓝本,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她对人类,是有大功德的。

至天地清浊分辨,通天立截教,广招门徒之时,无当圣母遂上山拜师。但是出于无当圣母的出身、来历、以及大功德,通天谦虚的认为不恰当,不相称,为其赐名为无当。所以封神演义中,元始连三霄都杀,却为何放无当圣母逃走,看看她什么来头就知道了

身为伏羲和女娲妹妹的无当圣母,只要她不当面找麻烦,老君、元始也不敢拿她怎么样,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自万仙阵中,从容离去。

由此可知,就算修为到了圣人境界,也不能完全的随心所欲,对有来头的人,也是不敢随便招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元旦节的由来 元旦的来历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元旦节是每年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在我国,元旦的起源有多种变化,从古代开始,一般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而这个计算方式,在汉武帝时期以前都不太统一。

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但从汉武帝起,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公历。为了区分农历和公历两个不同的新年,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即“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霜降的来历是什么

全文共 170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霜降的来历是什么,供大家参考。

霜降与农作物

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霜降的来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为此时菊花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

小结:天空中的水气遇冷会凝结,有的下成了雨,有的落成了霜。在浓秋的时候,不是太冷,所以不会下雪,但是温度又比夏天低很多,所以少雨,多霜。

霜降代表什么

每年的10月中下旬,就到了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了,而霜降也是进入秋季的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冬季交替的节气。20_年10月23日是我国传统节气“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此时的早晚温差很大,有时夜间的温度已经达到0度以下了,地面上或植物上直接凝结成的冰针依稀可见,由此证明,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预示着天气逐渐变得寒冷起来了。

霜降过后,植物一点生机也没有了,这说明霜是无情的、残酷的。当然,霜降大部分在北方才能体现,而南方地区即使到了霜降的节气,也是没有霜可以降临的。

虽然说霜降过后,大风降温增多,气温逐渐变凉,但霜降和霜冻还是有区别的,庄稼遇到霜冻那危害就大了,而遇到霜降庄稼的危害就会小很多。因为水蒸气凝结的霜覆盖在庄稼的叶面上,不仅危害不了庄稼,当水蒸气溶化时还可能释放出大量的热能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弘农杨氏”的来历是怎样的?揭秘“弘农杨氏”的兴衰史

全文共 2760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间的最后一场战争垓下之战打响了,楚军兵败如山倒,渐渐的落下了帷幕。一代英雄西楚霸王项羽面对着滚滚乌江,不远再过江东,毅然决然的自刎了,这也同时标志着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还有这样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

这里说的是,项羽死后,一共有5人分得了他的遗体,拿到汉王刘邦面前请功。

最后,其中一个叫杨喜的被封为了赤泉侯,封户1900户。此后,杨喜的子孙们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弘农杨氏”。

据此,有人说,是霸王之死,间接促成了这个家族的兴旺,然而这实在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那么,“弘农杨氏”到底是怎么崛起的?今天,我们作如下辟谣。一、“弘农杨氏”奠基人——杨敞父子

古今中外,一个大家族的确立,一般不是一代人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

杨喜及其子、孙,虽然是汉初的军功之一,但无人担任朝廷大员、封疆大吏,更谈不上对西汉朝政产生影响。

在汉武帝时期,杨喜的孙子杨毋害甚至因犯罪被剥夺了封地、爵位,家道中落。

“孝景四年,侯杨毋害嗣,六年,坐诈给人臧六百,免。中五年,杨毋害复封,十二年,元光二年有罪,免。”(《汉书》)

不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个人的出现,又为家族的兴旺燃起了星星之火,他就是杨毋害的曾孙杨敞。而杨敞之所以发迹,也并非沾了杨喜的光。

《汉书·杨敞传》记载:“杨敞,华阴人也,给事大将军莫府,为军司马,霍光爱厚之。”

原来,杨敞之所以能身居高位,靠的是大将军霍光的提携,官至丞相。

后来,霍光打算废掉昌邑王,立汉宣帝。杨敞在其妻司马氏(司马迁之女)的劝导下,举双手赞成。他后来也得到了汉宣帝的食邑封赏。

杨敞的两个儿子杨忠和杨恽,也是非常出色的人才。特别是杨恽,因为后来告霍光谋反有功,获封平通侯,迁中郎将。

虽然后来杨恽被罢官,也失去了爵位,但其为官清正、仗义疏财,在天下博得了美名。

地位、财富、名声,杨敞父子无疑为家族的振兴奠定了基础。二、“弘农杨氏”的崛起——杨震

在东汉时期,儒家曾出现了一位大人物,他有一个响当当的雅号——“关西孔子”。而他就是杨恽的重孙杨震。

杨震少时好学,师从精通《尚书》的大儒桓郁。而桓郁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还是东汉汉章帝、汉和帝的老师。

因为桓郁帝师的地位,而东汉又非常重视儒学,于是杨震较早进入仕途,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杨震最初在地方任职数年,进入朝廷以后,得到快速升迁,最后做到了司徒、太尉,位极人臣。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杨震有着极高的个人道德操守。

当时,有不少人向杨震暗中行贿,而他却坚持分文不受,并说出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8个字,来告诫他们莫要贪赃枉法。

除了这句千古名言,《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杨震)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的子孙吃不起肉、骑不起马,有人劝杨震为子孙经营产业,而他却不肯,坚持以“清白”自处。因此,杨震的家族也获得了“清白门第,四知家风”的美誉。

当然,杨震为人正直,不愿与得势的宦官们同流合污,所以最后被他们排挤出朝堂,遣归弘农。

70多岁的杨震,最终选择用“饮鸩而卒”的方式,做了最后一次抗争。

杨震临死前,要求“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家次,勿设祭词”(《后汉书·杨震列传》),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三、“弘农杨氏”的鼎盛—“四世四公”

杨震去世一年以后,汉安帝病死,汉顺帝即位。朝堂上风云突变,开始对杨震清廉正直的一生大加赞赏,他的两个儿子皆入朝为官。

而杨震为官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也为“弘农杨氏”的兴旺打下了坚实基础。

杨震有5子,其中有名可查的是3位,分别为杨牧、杨秉、杨奉。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杨秉这一支。

杨秉历任州刺史、左中郎将、尚书等职,汉桓帝延熹五年官至太尉;其子杨赐,官至太尉,后任司空;杨赐之子杨彪,官至太尉、太常。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东汉末年,袁绍所属的袁氏家族,就以“四世三公”而名扬海内。

但袁家对比杨家,还是要差了一点。从杨震到杨彪,杨家四代人有四人位至“三公”,而且都是“三公”之中最高的太尉,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四世四公”。

所以,《后汉书·杨震传》中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四、“弘农杨氏”的复兴——“十一宰相”

东汉中后期,以杨震为首的四代人,让弘农杨氏成为世家大族。

但是,因为他们为官清廉、忠于汉室,不可能像袁绍、袁术兄弟一样,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所以,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中,杨氏一族必然没落。特别是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对世家大族有意打压。

杨彪之子杨修锋芒毕露,参与到曹丕、曹植的王储之争中,被曹操所杀。司马氏篡曹以后,杨氏子孙为了自保,也失去了祖先杨震身上那种直谏精神。

西晋时期 , 虽然有所谓的“三杨”,其中的杨骏还曾官至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但因为朝局动荡,加上不得人心,很快被诛三族。

东晋时期,杨氏一族由于渡江太晚,没能获得发展机会。虽然有个别人物另辟蹊径、弃文从武,但多下场悲惨,终究未能成为“王谢”那种大士族。

南北朝时期,杨氏一族不得已弃文从武,但这也不失为在乱世之中的生存之道。

其中,在北朝的西魏内部,“弘农杨氏”的一支,也依靠着兵强马壮,成为了“关陇世族”的核心成员,他们与“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京兆杜氏”,成为当时的北方大姓。

“关陇世族”跟随宇文家族对抗东魏、建立北周取代西魏、灭北齐统一北方。最后,“弘农杨氏”成员杨坚夺取皇位,建立了隋朝。

虽然隋朝国祚短暂,但与“关陇世族”关系密切的李渊(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妻甥、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起兵,建立唐朝。

“弘农杨氏”的地位,并未因为隋朝的灭亡而就此衰落。李渊建唐后,采取与“关陇世族”合作的策略,采取联姻等多种方式,继续巩固杨氏家族的地位。

如唐太宗的杨妃就是出自“弘农杨氏”。

整个唐朝,虽然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大族对于仕途的垄断,但杨氏家族还是凭借着他们的文化“软实力”,先后有11 人拜相、近 90人登科,因此也被称为是“十一宰相”世家。

从东汉到唐朝,“弘农杨氏”虽几经沉浮,依然实现了千年不衰。

结语:一个家族,或许会因为一个大人物的出现,而辉煌两到三代,但要实现持续千年不衰,则一定因为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家风。

我想,被称为“四知先生”的杨震,用一句“天知,神知,我知, 你知”的名言,就已经给“弘农杨氏”

注入了这种基因。

因此,“弘农杨氏”也将杨震奉为“开基之祖”,取堂号“四知堂”。

因项羽之死而让一个家族千年不衰?这实在是一种博眼球的夸张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秦岭神树青铜树到底是什么?青铜树来历揭秘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秦岭神树》被很多原著粉认为是最紧张刺激的一个篇章,所以大家都十分期待《秦岭神树》的播出。这次吴邪将会和老痒一起踏上新的征程,此后他们在秦岭发现了一棵神秘的青铜树,而且只要接触到青铜树就能获得物质化的神器力量。老痒就因此得到了这股超能力,但也为他惹出了不少麻烦。很多新观众还不太了解青铜树究竟是什么,它的来历又是如何,这次就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青铜树到底是什么?

《秦岭神树》中出现的青铜树能使人拥有物质化的能力。从小细节来看,吴邪应该和老痒一样都被青铜神树赋予了物质化能力,不过他的能力没老痒那么强,后续的故事中再也没出现过相关能力。

物质化是非常邪门的一项能力,根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原理,不仅超级玄幻,而且还特别恐怖。拥有物质化能力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不仅要亲眼看见神树,还要触摸神树,而且意念一定要很深才能触发能力。

所谓的物质化能力,即凭空现实,可以通俗理解为脑子里想啥现实就会变出什么,哪怕是想复制一个自己都不成问题,因为引诱吴邪来秦岭探秘的人就是青铜神树物质出来的假老痒,真老痒早死在了古墓里。

吴邪曾经在古墓地底遇见了一条巨大的烛九阴,一条黑蟒突然出现与烛九阴缠斗在一起,这条黑蟒来历成谜,之前一点铺垫都没有,好像凭空出现的一样,不少人都觉得黑蟒可能是吴邪物质化出来的东西。

从秦岭古墓出来之后,吴邪身上再也没出现过和物质化能力沾边的离奇事件,这件事情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成了作者南派三叔挖了但没填的又一个大坑。

青铜树来历揭秘

《秦岭神树》讲述了吴邪和发小老痒寻找青铜树秘密的故事,剧版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但大体还是那个框架。秦岭神树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会让倒斗的人望而却步?

小马带着六角铃铛来找王胖子,正巧吴邪也在,于是小马讲述了铃铛的来历,当时他跟朋友在秦岭发现了个祭坛,神奇的是祭坛上有棵高达百米的青铜树,所以两人在祭坛上搜刮古董,无意中破坏了青铜树的树干,看到浓烟滚滚,后来小马因害怕离开了。

青铜树就是所说的秦岭神树,它不是谁的墓,而是个祭祀上古图腾的地方,也被当成一个捕猎器具。青铜树上有个引血槽,这就是为什么小马会说青铜树是由血浇灌而成,通过引血槽把血引到底下,吸引烛九阴上来。

据悉青铜树里有具琥珀尸体,而且它有让人致幻的能力,小马从秦岭回来后,经常对着空气说话,可见他是受到了青铜树的致幻影响,才别人当成神经病。

原著里秦岭神树是三叔的骗局,他想让吴邪相信有物质化,以后对他也会有所帮助。《盗墓笔记》里基本上都是三叔挖的坑,包括海底墓发生的一切,三叔和解连环同时使用一个身份,吴邪所听到关于海底墓的事情也都是三叔(解连环)的谎言。

现实中确实有一个青铜神树,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也是秦岭神树的原型。青铜树悬着一条头朝下的龙,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自从青铜树出土后,因为常年在土层里,变形严重,专家花十年修复,才有了现在的青铜树,相信观众在看《秦岭神树》的时候会被青铜树的魅力震撼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镇元子的来历揭秘 镇元子真实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全文共 1345 字

+ 加入清单

镇元子在西游记中的戏份并不多,但是是非常强劲,就连孙悟空也拿镇元子没办法。镇元子是地仙之祖,在道家的地位非常高,据说是三清候补之一,也难怪法力这么高强了。对于镇元子来说,并不是天庭中的一员,但是神仙对他也是敬畏三分,就连观世音菩萨都敬他三分。到底镇元子的来历身份地位都是怎样的呢?

观音在西游记中,几乎等同如来,还没有她办不成的事情,一出场同样背带金光,取经路上更是帮唐僧师徒解决了非常多的危机,孙悟空对她是唯命是从,见面都是自称弟子,一口一个菩萨的喊着。

不仅如此,在天庭观音还是五方五老的级别,离玉帝只差一个档次,和三清差两个档次,妥妥的大神一枚,在西天如来把她视为一把手,并且还是七佛之师,在民间那就更了不得了,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威望甚高。

论人脉,观音也是特别厉害,当年唐僧取经,观音一句话,玉帝便就安排了四值功曹和六丁六甲等神暗中保护唐僧;平顶山的金银角大王,也是观音当年找太上老君借来的看炉童子,说明太上老君都要给她三分面子。

无论是从身份、地位,还是实力上来讲,观音都是大神级别的存在,但就这么厉害的一位菩萨,在西游记中却有一位神仙她不敢得罪,相反还要敬重人家三分,那究竟是哪位神仙如此厉害呢?

他就是万寿山五庄观的镇元子,说到镇元子大家想必非常熟悉,手上有着一万年只结三十个果子的人参果树,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都要邀请他听道,这么一看,镇元子也是一位大神级别的神仙。

元始天尊能邀请镇元子听道,对于一般神仙来讲,那是莫大的实力,但对观音来讲,也就一般般,毕竟自己跟三清的关系不知道有多好,太上老君当年还亲自送紫金铃这件神器给自己。

也就是说,镇元子论实力,其实比观音高不到哪里去,可为何观音却偏偏要敬让镇元子三分呢?这究竟是为什么?孙悟空当年,因为一时冲动,推翻了人参果树,因此惹怒镇元子,但碍于实力问题,孙悟空最后选择妥协,决定想尽任何办法,都要帮镇元子救活人参果树。

孙悟空为了实现这个承诺,踏便三到九洲都没有寻到起死回生之法,最后在路过南海时,厚着脸皮决定找观音帮忙,于是便把事情经过和观音讲了一遍,观音听后,非常不开心道:“你可知道那镇元子是何人?就连我都要敬重他三分!”

以上是原著的故事情节,从中可以知道,观音确实要敬重镇元子三分,现在回归我们核心话题,观音为何要敬重镇元子三分呢?

论实力镇元子还不指定有观音厉害,论身份镇元子乃是一介散仙,而观音却是正规编制,论地位观音肯定也在镇元子之上,论威望那就没有可比性,不管怎么比,观音都好像比镇元子更胜一筹。

在这样的前提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观音还要敬重镇元子三分呢?小易认为,那是镇元子还有一个身份观音她得罪不起,这个便是镇元子的地仙之祖的身份。

西游记看的仔细的读者都知道,镇元子是名副其实的地仙之祖,清风明月当时对唐僧说过这么一句话:“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

这话中的上面指的是天,下边指的是地,也就是说镇元子只敬天,而不敬地,原因就是因为他乃是地仙之祖。

西游记中把仙分为五种,分别是天地神人鬼,镇元子乃其中地仙之祖,可见这个身份相当高,观音也是因为镇元子这个身份,才敬重他三分,要知道,如果得罪地仙之祖,那就是得罪整个三界的散仙和地仙,到时候就是吃不了兜着走,还管你西天不西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立夏的由来来历和传统风俗

全文共 3186 字

+ 加入清单

立夏后,顺应自然阳气的发散,人们应该适当增加活动,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还能排出冬春两季积压在体内的寒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立夏的由来来历传统风俗,供大家参考。

立夏有一怕

立夏时节,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早晚气温仍较低,此时人体最怕受凉。

因此,大家要根据气温变化对衣被进行加减,不可过早去掉保暖措施,否则极易受凉感冒。

清晨与夜晚时分,应当衣着外套,夜晚睡眠时应盖薄被,并关好门窗。

日间气温升高,也不可贪图过分凉快而猛吹空调或风扇,否则极易招来热感冒。

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病患者来说,夏季应该避免贪凉,不用或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最好常备一件长袖衣物,随外界环境随时加减。

立夏的由来来历和传统风俗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

每年农历四月间,公历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民间习惯把它作为夏季的开始。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庄稼生长渐旺,多进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农谚:“立夏三朝遍地锄。”并以立夏日之阴晴占卜一年的丰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的农谚。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

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并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到明代民间始有尝新风俗,清代更有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脚笋、五虎丹、三两半等“吃补食”的饮食风俗;云南宣威地区则有大门插皂荚枝、红花以压崇,围灰墙脚以避蛇之俗。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亦有过立夏节的习俗。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 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 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

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立夏节气养生知识

传统中医认为,人们在春末夏初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仅维持其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人体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心的生理特性表现出.其一,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医学实在易》称.“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初夏之时,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的酒,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便可预防心病发生。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立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天文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包括了主血、主脉两方面。血指血液,脉指脉管,又称经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而血液运载的营养物质能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整个全身都得到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心脏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出现血流不畅,脉管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或促、涩。

主神志,既是心主神明,有称心藏神。所谓的神,中医学对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涵概了人体的形象、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的姿态等;而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的形成在藏象学中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胚胎形成之即,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神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所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心主神志得生理功也包含了两个方面。一,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五脏六腑皆在心的统一指挥之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除夕的来历与传说有哪些

全文共 4568 字

+ 加入清单

除夕,到处充满着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除夕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家家团圆的日子,大家知道除夕的由来与传说么?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除夕的由来与传说_除夕的来历,希望大家喜欢。

目录

除夕的由来与传说

除夕的习俗风俗

2022年为什么没有大年三十

2022年为什么没有大年三十?

在2022年公历1月份的日历上,1月31日(星期一)是辛丑年腊月廿九,而2月1日却已经是壬寅年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这让一部分人群表示十分的困惑。

除夕一般不都是大年三十嘛,2021年农历最后一天怎么突然消失了。其实没有大年三十的年份并不少,像2013年春节就没有大连三十,而接下来的2025、2026、2027、2028、2029这五个年份都没有大年三十,不信的小伙伴可以日历。

〈〈〈返回目录

除夕的由来与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它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头发白了都不能忘记。

每年阴历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日是一年最后一天,俗称过年,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在农耕的社会与作物的收获有关,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释为「收获」,说文解字中解释「谷熟」,所以古代过年就与今日原住民的丰年祭相似,表示一年的结束并庆祝作物的丰收,神人同乐,另一方面,祭祀神灵,感谢其护佑,并祈求来年好运。

过年的目的在除旧布新,因此,民间在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接着就举行大扫除,俗称「清」,将家内洗刷一新,意味着除去旧年的一切晦气,扫除之后,接着要贴春联。除了门上贴春联之外,在室内外贴「春」或「福」的方形红纸,也在米缸或谷仓贴「满」字,在橱柜贴「山珍海味」,猪寮、牛寮贴「六畜兴旺」。贴红色的春联显现出即将来临吉祥的新气象。

除夕当日午后,各家张灯结彩,每家备牲醴、菜碗、粿类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会有发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业发达。还有饭上插春花,称为「春饭」,春与剩谐音,表示富裕,另加一碗「长年菜」,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义。除夕的祭祀是感谢神明和祖先一年来的庇佑并祈求来年多福。

祭祀神灵之后,一家大小围坐一桌吃年夜饭,俗称「围炉」。古人席地而座,围着炉子吃饭,有桌子之后,将炉子放在桌下,不忘古人围炉的旧俗,并在炉的四周摊铺制钱,象征财旺。围炉时所备的菜也都有吉祥意义,如菜头取意好彩头,长年菜取意长寿。鱼圆、肉圆和虾圆取意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余,吃的时候,越慢越好,取意长久,菜中唯独鱼不能吃,要留下有剩余。

围炉之后,长辈分压岁钱,将炉周所摊的制钱或另用红线穿的铜钱一百个「取其长命百岁」作为压岁钱,现在则以红纸包纸钱,俗称「红包」。

分过压岁钱后,一家人围坐炉边,欢谈达旦,谓之守岁,民间认为守岁具有为父母祈寿的效用,这是孝道的表现。守岁到午夜十二时后,大家放爆竹,迎接新年。

〈〈〈返回目录

除夕的习俗风俗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饭菜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西游记七仙女的父母是谁?七仙女父母有着什么来历?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七仙女,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看过西游记的朋友们都清楚。不过七仙女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在汉朝时期,说七仙女是独立的女神,与其他的神仙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不过在汉朝东汉石刻上雕刻的七仙女是羽人形象。汉朝羽人通常是西王母与东王公身边的神仙。大概在汉代,七仙女就和王母有了关系。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玉皇大帝还没有成仙,还叫张百忍的时候的事,具体不记得了,最后就是他终于成仙了上天当玉帝了,然后家里人啊,连同家里的鸡啊,狗啊之类的宠物也跟着升天了。如果他那个时候就生了七个女儿的话,应该是那个时候一起升天成为七仙女的吧。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真相,而七仙女与玉帝根本饿没有一点关系,倒是与王母娘娘有很大渊源。

因为王母娘娘是“西王母”她的老公是“东王公”古时登仙,女仙要去拜西王母,男仙要去拜东王公。七仙女据说是王母的女儿,但是又没说是玉帝的女儿。但是在西游记里头七仙女的地位也是更加接近于王母身边的侍女吧,干的是要开蟠桃会了去摘点桃子这种杂活。

所以比较靠谱的说法就是王母和七仙女由同一先天至阴之气化形,王母化形的至阴之气多且化形时间比七仙女早的多,七仙女为王母点化成形且同出一源, 所以认七仙女为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国庆节的来历 关于国庆节的来历是什么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一词,在古代是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后来的封建时代,最大的喜事莫过于皇帝登基,因此把皇帝即位以及诞辰称为“国庆”。如今的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纪念日。

1949年10月2日,中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了全国民众隆重欢庆的节日。

国庆节是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而中国古代把皇帝即位以及诞辰称之为“国庆”。现在的国庆节也代表了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学校和企业等都会放假共同庆祝节日。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特征,展示了这个国家的强大与力量,还展示了民族的凝聚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劳动节的由来简短 劳动节的来历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劳动节是为纪念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这项伟大的工人运动,在1889年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1989年后,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孔明灯的由来 孔明灯的来历

全文共 215 字

+ 加入清单

孔明灯又叫天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古代多用于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

相传孔明灯是由诸葛亮所发明的,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全军上下束手无策,诸葛亮想出一条妙计,算准风向,命人拿来白纸千张,糊成无数个灯笼,再利用烟雾向上的引力带着它们升空,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升起,营内的士兵高呼着:“诸葛先生坐着天灯突围啦!”。司马懿竟然信以为真,带兵向天灯的方向追赶,诸葛亮得以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春节放鞭炮的来历是什么_春节放鞭炮应该注意什么

全文共 438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鞭炮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春节放鞭炮的来历,希望能帮到大家!

春节放鞭炮安全小常识

不要让孩子放一些威力比较大的花炮。

鞭炮威力大小不同,所产生的爆炸声响不同,对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有的含炸药量多、有的含炸药量少,大人们应当让孩子去放一些含炸药量少的鞭炮。

尽量让孩子每次少放几个。

鞭炮一般被编在一起,大人们应当告诉孩子让其每次少放几个,不可让其一次齐放多个,这样的话很有可能因为多个鞭炮爆炸而迸溅到孩子身上或脸上,造成严重疼痛感。

大人应当做好看护工作。

放鞭炮过程中,可能稍不注意就会伤着孩子。所以大人们应当时刻看护着孩子,指导其怎么玩、禁止去做哪些事情,都要及时告诉他或帮助他,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不要将鞭炮投放在易碎容器中。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要让其将鞭炮投放在易碎的容器中,若将鞭炮投放在易碎的容器中,很可能会因鞭炮爆炸将容器爆破,一些碎片可能会迸溅到孩子脸上、眼中等,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不要将鞭炮向干燥的木柴中投放。

鞭炮燃放后投入干燥的木材中很可能因为鞭炮的爆炸而引发木柴着火,假如木柴面积大,那么火灾造成的危害那是相当严重的。

不要让孩子手拿着鞭炮燃放。

鞭炮含炸药量再小,在爆炸的那一瞬间都会对手部产生危害。所以大人们不要让孩子亲手拿着鞭炮燃放,应当将鞭炮在地面放好后再去燃放。

点燃鞭炮导火索后立即远距离躲开。

有些孩子可能会在点燃鞭炮导火索的时候故意等待一会,这样做很可能会因为鞭炮爆炸而伤着眼睛、手或炸破衣服。所以点燃鞭炮导火索后应当让孩子立即躲开。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为了祝福明天,驱除瘟神疫鬼

放鞭炮和点明灯旺火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但灯火只有光亮,却没有声音。光亮能够驱鬼避邪,声音更能避邪驱鬼。

新年之际燃放爆竹,已成为人们代代送旧迎新的一桩盛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爆竹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为束帛气为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今天人们燃放鞭炮,已无驱魔逐鬼之意,全是为了欢庆节日,振奋精神,增添欢乐气氛。爆竹也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多种多样,有单响、双响、百子千子鞭炮等;名称也越来越富有诗意,如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每到除夕之夜、春节降临之零点时,中华大地与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齐放鞭炮,百花齐放,万炮轰鸣,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欢乐庆团圆,成了华夏民族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传放鞭炮的来历是从宋代发明火药之后开始的,也有说火药是魏晋时期道士炼丹发明的。魏晋时期纸张昂贵,不可能用纸做鞭炮,很可能是用竹筒填上火药做成的。

放鞭炮与姜子牙有关。相传姜子牙帮助周武王灭了商封王,就上封神台去封神。一个个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马氏却跑来了。姜子牙在渭水钓鱼等待周文王时,老婆就嫌他穷,一跺脚走了。现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来要神位,就没好气地说:封你一个扫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儿黑就往哪儿钻。后来,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崩扫帚星,让她没处躲藏。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竹子很多,过年时就烧竹杆竹枝,发出一些声响来。根据古书记载,鞭炮原来叫爆竹,就是烧竹子造响动。有了火药之后,特别是造纸技术提高之后,用纸做炮才时兴起来。特别是成串的小鞭,几乎全是纸和火药做成的,编到一起像一条鞭子,所以才有了鞭炮的说法。在南方还有大年夜摇毛竹的习俗。说是某座山上有一个山角精,它总是骗人吃人。春笋、冬笋弟兄二人,一个勤快懂事,一个好吃懒做。这天冬笋听到外面有人喊他到后山去吃甜番薯,他就信以为真地跑去,结果被山角精抓住了。要不是春笋哥哥在家摇动毛竹,竹叶飞去遮住山角精的眼睛,冬笋就死定了。第二天山角精又喊冬笋,冬笋又受了骗,跑过去就被山角精喷出的毒气毒昏了。这时春笋又摇动毛竹,并且和毛竹一起赶到,才把山角精压住了。

春笋冬笋便也长在了泥土里。据说现在大年夜时,当地人还让孩子们去摇毛竹,既是为了避邪,也是要让孩子学习毛竹的为人,还要孩子长得像毛竹一样高大挺直。

为什么春节放鞭炮

放鞭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 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春节放鞭炮的时间:凌晨12点

春节一般是在初一凌晨12点的时候放鞭炮,意味着辞旧迎新。

除了团圆饭、“关财门”、“开财门”这些较为集中的烟花爆竹燃放的时间,各地区燃放的习俗也有不同,例如有的乡村会在春节期间客人来拜年时燃放鞭炮,有的家庭会在夜晚带着孩子一同燃放玩具烟花。

鞭炮为什么都是红色的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因为红色喜庆呀,所以鞭炮也做成红色的.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春节放鞭炮有什么寓意

春节放鞭炮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

中国人有在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鞭炮也叫爆竹,爆竹声中除旧岁。除夕夜里人们用爆竹声辞旧岁迎新春,大年初一人们一开门便燃放爆竹,叫做“开门爆竹”。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

鞭炮是中国特产,除了传统的百子鞭炮、单响、双响的花炮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花炮,并取了一个个文雅、富于诗意的名称。如:“金菊吐艳”、“飞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红梅”、“金猴腾空”等等,还有百头、千头、万头,甚至长达十万头的巨型鞭炮,真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现在的爆竹更多的是喜庆娱乐的活动。而且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庆嫁娶、重大典礼,以至建房、开张,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表示喜庆。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春节放鞭炮的传说

①年兽癖好说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②老人赶兽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教师节的来历介绍

全文共 14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第33个教师节,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教师节的来历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师政策重大变革

1985年 我国设立“教师节”。这一时间比1994年国际社会设立国际教师节提前了9年。

1986年 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

1993年 教师法颁布,第一次全面地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待遇、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法律规定。此后,《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相继出台,从法律上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和地位。

1996年9月 第5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跨世纪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要求优先发展师范教育。

2006年 全国人大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其中,将“教师”设为独立一章,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2009年1月1日 我国又在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

2012年9月 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会前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召开的第一个全口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颁布了第一个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2年11月 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分别出台了6个配套文件,着力解决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存在的瓶颈问题和突出矛盾。这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教师节的来历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三项目标。虽然,这个教师节的诞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六·六”教师节——1931年,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增进教师修养3项目标。这个教师节没有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

“八·二七”教师节——国民党政府1939年决定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

“五·一”教师节——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作为我国教师节。由于种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并未实行。

“九·十”教师节——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

国际教师节和世界各国教师节

国际教师节:10月5日。1994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1994年起,每年10月5日为“国际教师节”,目的是向全世界所有教师表达国际社会的崇敬之情。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在这天庆祝这一节日。

泰国:1月16日。这天全国绝大多数学校都放假,让老师们能有机会休息。

捷克:3月28日。这一天是17世纪著名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的生辰。

美国:5月第一个整周(谢师周)的周二。这天,学生们会给老师送上小礼物或感谢卡以表达谢意和敬意。

韩国:5月15日。在这天,学生们会送给老师们康乃馨,并且这一天学校通常会提前放学。

印度:9月5日,为纪念印度第二位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而设立。

新加坡:9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是新加坡的官方节日,所有学校放假一天,庆祝活动安排在此前一天举行。

俄罗斯:10月的第一个周日。学生们通常会送鲜花和巧克力等礼物给老师。

德国:6月12日。各地开展尊师敬师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杭州著名西湖的来历,你知道吗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杭州是一个充满了历史气息的城市,满满是一些儒雅的气息,西湖更是适合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如此美丽的西湖你知道它的来历是什么吗?本期杭州文化跟小编一起了解杭州着名西湖的来历。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

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中的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

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你可能也喜欢:

杭州特色工艺品分别有什么

杭州最美的地方:西湖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

全文共 1601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来历习俗是什么呢?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是什么_为什么要系五彩绳,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1、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2、挂艾草和莒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莒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3、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节为什么要系五彩绳

端午节的习俗各个地方不尽相同,其中,北方很多地方会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系上五彩线。五彩绳是中国五彩观念的象征。五色线是用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搓(编)在一起的细索。在古代,有五彩、五色、五土,都是中国色彩的吉祥观念,人们认为靠这五种颜色可以消灭五毒。

端午节塞龙舟有什么寓意吗

端午节赛龙舟的寓意是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也有说法说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跳江自尽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却没有捞到,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春秋之前,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种”身份,他们除了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还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便有类似于今天的赛龙舟游戏,这就是赛龙舟习俗的由来。

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端午节塞龙舟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说法:1、纪念屈原;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3、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两个标志性习俗是扒龙舟和食粽。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论文中考证认为:先民以“龙”为图腾,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

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据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星座的来历!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天空中的星星闪闪发光,数不胜数。为了便于识别恒星,古代西方天文学家将星空分成许多区域,并以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动物和物体为其命名。这是星座。因此,大多数星座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例如,伟大英雄射手座凯龙星(射手座)的故事,猎户座奥赖温被他心爱的月亮女神(猎户座)射死的故事,以及双子座不可分割的生死(双子座)的故事,所有这些都让人哭泣。由于古希腊神话大多是悲剧故事,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不得不感叹:所有的星座,所有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钓鱼城的由来 钓鱼城的来历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钓鱼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嘉陵江南岸5公里处。关于钓鱼城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传说远古时期,三江洪水泛滥,人们逃到山上避难。正当他们饥饿难熬时,突然从天上降下一位巨神,在山顶上持杆钓鱼,并把鱼送给百姓,百姓得以生存,由此得名“钓鱼山”,后改名为钓鱼城。

二、南宋嘉熙四年,蒙古发兵进攻南宋。为了抗击蒙古军,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派太尉甘闰在合州钓鱼山筑寨。淳祐三年,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jiè)在钓鱼山筑城,以抵抗蒙古军队的侵犯,因此叫钓鱼城。如今的钓鱼城峭壁千寻,三江环绕,俨然兵家雄关,是驰名巴蜀的远古遗迹。

展开阅读全文